时间:2023-10-08 15:43:56
导语:在农产品加工发展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对农产品半熟食品、全熟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广州为例,2006年居民对农产品半熟食品和全熟食品的需求量不到产品总量的10%,到2008年,其需求量已超过总量的25%。如今人们不仅对熟食品需求总量增加,且品种范围扩大,过去只集中在谷类、豆类等几种主要粮食产品上,现在几乎囊括所有的农业食用产品。这充分反映出农产品深加工在我国市场前景非常好。
加工不只是为农产品找出路、找市场,把产品推出去,而是为其增值、增效,为经营增加新的财富。农产品进行加工,哪怕是简单的粗加工,都容易形成特色,实现增值、增效;粮食加工一般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可增值2~4倍,禽畜加工可增值1~3倍,薯类加工可增值3倍以上。农产品深加工是一项非常有“钱图”的产业,难怪专家说,“农产品深加工是取之不尽、开发无边、增效无底的黄金产业。”
农产品加工虽有市场发展前景,但并不等于只要一加工就有市场,有钱赚。根据我国目前市场需求情况,农产品加工不能在表面上做文章,应在“深”字上下功夫。
1.要深入分析市场,找出市场的新需求点 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市场来看,简单、粗放式农产品基本饱和,有个性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还非常缺。因此经营者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从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中找出新的需求点,推出适应市场的农产品。如,贵州凯里市的谢志新虽有祖传的竹织工艺,但由于过去只加工箩筐、簸箕等简单竹织产品,粗放式的竹品加工,一根中等竹材加工后,扣除成本只有几元钱的利润。后来他通过对市场调查分析找出了新的需求点。于是他改变竹品加工方向,专编织动物之类工艺礼品,结果不仅产品在国内外畅销,而且大大增值、增效;同样一根竹材,加工后,扣除成本,可赚利润100多元,是过去的20多倍。
2. 在“变”上下功夫,创出卖点 农产品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把它深加工成轻工、化工、医药、食品后,其产值可以倍增,作为小本经营,受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很难从这些方面闯出市场,但它可以在产品品质改变、形状的变化、包装的花样、民族工艺改进上下“深”功夫。在这些方面,只要找出或创出市场卖点,就会赢得市场。如内蒙古兴发公司针对养鸡易、卖鸡难的现状,经过开发推出140多种鸡深加工产品,仅鸡肉就有8个品种(卖点)。鸡食管和气管以前在国内卖400元一吨,他们通过深加工后,将其穿成串在日本卖到1.2万元一吨,“拆零件”拆出大市场、大效益。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农产品加工业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空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切实把它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抓出成效。
主要目标任务是:到*年,培育年产值上亿元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
二、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围绕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以茶叶、蚕桑、干水果、蔬菜、水产、畜禽、中药材、竹木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我县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采取“五个一批”的方法,即政府引导组建一批;着眼县外引进一批;因地制宜改造一批;个人出资兴办一批;打响品牌牵动一批,使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壮大。
确定一批县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县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具有促进本县农业结构调整,连接本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本县农户发展生产、与本县农户利益紧密,带动本县农业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作用。积极鼓励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坚持外商内商一起招、内资外资一起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投向农业产业,鼓励工商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投资农产品加工业。精心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会展招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向外招商。
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县级经济开发区和有条件的乡镇工业园区,设立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区域结构的优化。
三、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水平
(一)加大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推广和创新力度。加快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先进实用技术,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鼓励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以多种形式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等部门,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使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形成县乡镇配套,基地、加工、流通相衔接的监测网,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行之有效的全程控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体系,把农业环保、疫情控制、产品销售、监督检查纳入法制轨道。
(三)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管理(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及CCC(中国强制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采取国际标准、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称号的农产品,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完善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规范订单文本,做好合同的签证、公证等服务工作。加强对《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诚信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按照“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规范行为、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组建农产品专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技术开发、标准实施、市场营销、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功能,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共同开拓农产品市场。
五、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年至*年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贴息资金,专项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效益农业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资金,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各乡镇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二)加大对加工企业用地、用电的支持。经政府命名的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建设所需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由县单列向省市申报;建设用地的级差地租经批准后可全额返还。
县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执行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有关用电政策。其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含)的,执行大工业用电价;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下的,执行普通工业用电价。
(三)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信贷扶持重点,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通过资质评估,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对部分信誉好的加工企业,应与其建立主办银行关系,或根据企业主办银行的契约,授信授权,对其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以解决合同收购、运贮和加工农产品过程中的资金困难。逐步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四)提供有关税收优惠。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向农户收购并进行初加工销售的农产品(包括农产品的初级产品),可按13%的税率计征增值税,收购免税农产品的,凭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按收购额的13%扣除计算应交纳的增值税。
凡被确认的县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的新增部分,前二年由财政全额贴补,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贴补。企业所得税,经财政税务部门审核,从认定的当年度起,比认定的上一年度新增地方留成部分,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办法,头两年全额贴补,后三年减半贴补。
(五)农产品运销的支持。县内公路收费站及上江埠轮渡、阳光轮渡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六)鼓励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凡加工企业直接开发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的基地,申报省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时,优先安排。
(七)技术服务支持。农业技术部门要培育、引进、推广适合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品种,加强与加工企业协作,承担起培训农民、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职能。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并随时跟踪主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进口国家或地区对农产品进口标准的新变化。对制定每一项农产品地方系列标准,县政府给予奖励5000元。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6月2日至6日,我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对山东寿光等地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__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 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基本情况
襄阳市襄州金穗源面业有限公司位于襄州区伙牌镇,该镇面积167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93个村民小组,9913户,耕地面积117414亩,其中:水田面积35255亩,旱地面积82159亩,农业人口40268人,人均耕地3亩,距市区20公里,境内交通便利,焦柳、襄渝铁路、汉十高速公路、207国道贯穿其中,地势为平岗丘陵地带,气候兼具南北气候之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5.5-16.2℃,无霜期250天,降雨量1000mm,日照时数1927小时,极宜农作物正常生长。土壤主要为黄褐土,土壤质地良好,有机含量1.2-2.0,pH值6.5-7.5,是种植绿色食品小麦的理想场所。该镇与襄阳市襄州金穗源面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优质小麦长期种植购销合同10万亩,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襄州金穗源面业有限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以国家农业政策发展为导向,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建立了鄂西北最大的粮食储备库,拥有现代化品控监测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生产技术、监测手段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了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十强”企业、湖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汉襄牌”小麦粉、面条两大系列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自2013年,金穗源面业有限公司先后投入4000万元,新增生产、检验检测、保鲜等设备,升级现有生产线,形成了3万吨保鲜面、3万吨非油炸方便面的生产能力。新产品的开发投产使得当年新增收入42600万元,新增利润9600万元,新增税收3200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户就业300余人。
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好处与前景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实现农业多元、多层次增值。目前金穗源面业有限公司向农户收购小麦的价格是1.18元/斤(2360元/吨),加工成小麦粉后的价格是4000元/吨,面条的价格是6000元/吨,进而加工成保鲜面和非油炸方便面的价格是7000元/吨。公司的农产品加工一边连接了初级农产品,一边精深加工后直接面对终端需求,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即拉动了种植业,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实现了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且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人们餐桌的流通环节,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户就业稳收入。通常季节、气候、产量等因素的变化会给农产品原材料的价格带来影响,但是有了农产品深加工的生产线,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不会受到以上因素的波及影响,分散了农户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的高风险,在市场价格稳定的情况下,按照稳定的价格向种植户收购,确保农户收入稳定。农产品深加工使得产业链条延伸,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社会剩余劳动力,既创造了经济效益,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农产品深加工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以面食为例,刀削面、拉面、烩面等各类面食食品一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步发展成偏爱快捷简单、味美价廉且健康的食品,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农产品加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保鲜面、非油炸方便面等快餐面食的生产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随社会发展,快餐面食的消费市场也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产品。金穗源面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保鲜面等面食受到了襄阳市本地市场的青睐,成为襄阳市“放心早餐工程”配送企业之一,并远销河南、湖南、重庆、广州等多地,在城市市场及超市市场中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一、发展现状
(一)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21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税合计231.78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4.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1个百分点,而且对于城乡居民就业、农产品产后转化、第三产业发展等农村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8.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21%;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34%。
(二)郊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79%;实现销售收入1278.43亿元,同比增长29.87%;实现利润总额171.51亿元,同比增长50.93%;完成出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分别占郊区规模工业总量的20.85%、18.66%、18.49%、27.19%和26.45%。天津市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建成了155个现代养殖示范园区和21个农业产业园区。粮食、蔬菜、果品、牛奶和水产品等产量质量稳步增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如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2亿元、3.7亿元和1.3亿元,并吸引了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哇哈哈等企业集团投资天津建厂。
全市生猪出栏374万头、肉鸡800万只,可以为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部分原料。2012年,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吉亚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入到全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重点和龙头企业,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天津市腌渍菜及其调味品生产是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和优势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天津市酱菜等腌渍菜产品原料,如大白菜、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主要为天津市特有品种,来源主要立足于本地,同时在市外也建立了原料基地。如天津冬菜,原料为天津特产青麻叶大白菜品种。天津利民调料食品有限公司蒜蓉辣酱产品,年销售额为2亿多元,除本地大蒜基地外,在河北建有5000亩的辣椒等原料基地。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除在天津蓟县建有葡萄基地外,还在山东、新疆等地建有基地。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原料,201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原料来自于新疆基地和番茄初级加工企业。
(二)做大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效果明显
天津市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津洽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交流展示平台,包装和推出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嘉里粮油、中粮北海粮油工业、中纺油脂、中粮肉食、广东温氏、河南众品和雨润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了天津市的产业素质和规模化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2个,其中国家级18个,比2005年分别增加112个和8个。2012年天津市食品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比2011年增加4.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6.65亿元。50强企业中,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3家,20~50亿元的11家,10~20亿元的10家,5~10亿元的13家。50强企业最低销售收入为3亿元。
天津市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提速,在全国领先。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同比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8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排位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三)升级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的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在乳品等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绿色、健康精深加工产品,使天津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总数减少23%的情况下,产值增长了45.53%,利税增长53.8%,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增幅8.27个百分点。
2012年底,全市有55个企业的1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四)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天津市与国家“三院两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科技合作,签订了天津市与“三院两校”面向“十二五”的科技合作协议。近两年,市农委、市科委在天津市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加工技术工程中心等,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天津)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天津)等研发机构,以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有关研究院所共同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天津市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成长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三、基本经验与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非农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都有了政策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超过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达到1000万元。此外,郊区工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继续向农业品加工业倾斜。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形成了求新求变的观念、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争第一的氛围、加快发展的气势。有关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开放,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外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相继上马了多家大项目,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势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农产品初加工的较多,精深加工的较少,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尽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还不尽协调,产加销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督察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区县级以上财政应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财政专项资金,并按照不低于财政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出台引进重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补助与奖励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探索以财政拿一点、企业出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等形式,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或组建担保公司,对加工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税费扶持
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税收扶持政策,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扩大其内涵。对加工企业引进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设备,建议经国家或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关税。应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料流通成本。
(三)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季节性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需求,可在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办理。抓紧研究出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担保办法,允许加工企业以其收购的农产品与经过资产评估的机械设备、地上建筑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问题。要实行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融资机制,发展贴现业务,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利用天津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应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围绕发展大集团、打造大品牌、重组大公司,从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上做文章,建设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区及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农产品产业园,把产业做集中,企业做大。
关键词 新生态农业;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05-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ari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accelerating change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rapidly rising demand for processed food,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rms of its scale,standard and organization. The new eco-agriculture begins to flouris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reen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highly processed products from them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eco-agricultural chain brings more and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agriculture and extension of its industrial chain have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tent of new eco-agricultural chai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development,describe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oday's situation,and provided actual cases to analyse and elaborate on all the aspects of new eco-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eco-agriculture;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hain;industrial development;strategy
1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内涵
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种类,从初级农产品开始,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与初级农产品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实际的生产中,农产品产业链体现在具体的不同农产品方面。农产品相关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主要是由农产品的生物特征和经济特性来决定的。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其具有自身特点。新生态农业产业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使用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方法,生产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生产从简单的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产业生产方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的需要,只要将培育农业产业链条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让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那么农村经济发展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2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项目简介
2.1 项目概况
利用科技对山区农村开展培育,进行有机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旨在增加其利润空间,建立有机品牌,运用实体店,O2O线上线下的营销,CRM客户管理维护销售体系。同时促及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激发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生命力[1-2]。
2.2 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打破以往农产品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状况,建立全新的生产加工环节,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利润空间。例如将初级农产品在当地的企业制成果蔬汁或者提取其营养素制成保健品、药品。对于家禽水产类进行屠杀,制成有机熟食,采用新型的销售模式,重视产品的包装和推销,采用O2O线上销售线下消费的有机结合对于易腐产品利用冷链运输网,CRM客户管理体系实现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将已有客户转化为忠实客户。最终使农民在生产和加工的环节中获取更多的收益,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3 项目内部条件分析
3.1 项目的资源
3.1.1 人力资源。目前农业类高等院校院校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新型技术型人才,主要以80、90后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持有前沿的科研技术,可以源源不断为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注入生命力[3]。
3.1.2 土地资源。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多样。结合当地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制定发展方案,不论是海拔较高、地势复杂的西部地区,还是东西过渡的中部地区,抑或是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水汽丰富、地势较为平缓的东部地区都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生产的农业产品。
3.2 项目核心创新点
一是在原有的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将农产品加工成即食食品、保健品等,使农副产品的利润最大化。二是将科学技术引入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中,打造绿色有机的农产品食品链条,建设新生态农业产业。三是具备品牌意识,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品牌的力量,从单纯的农产品原料供给变为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建设地域性品牌。四是打破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运用新兴的营销方式,采用O2O,将实体店销售与网络购买结合起来,运用线上销售和线下消费,打破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五是CRM客户管理体系稳定销售对象。运用冷链物流等现代科技克服长途运输的弊端。六是利用当地农业产业来推动第二、三产业,如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开设农家乐活动,带动当地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项目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初级农产品被加工,产品的外部特征和物化特征发生改变,功能增加、作用增大,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最终产品。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同样投入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4-5]。
4.1.2 增加就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对于解决结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1.3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模式的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贸工农产业链构建是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具体落实和贯彻,对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4.2 劣势
4.2.1 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链条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品产业链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东部地区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从具体产业链条来看,政治、经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对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都有影响,不同产品的产业链条不同。
4.2.2 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链接并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充分,常常会出现前一环节的产品与后一环节的需要不适应,即一方面产业过剩,而另一方面则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2.3 信息滞后影响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少,市场信息十分滞后,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凸显,农产品产业链无法延伸。可能会间断,更有可能停滞发展。
4.3 机会
4.3.1 消费拉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均GDP不断上升,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3.2 政策推动。中央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4.3.3 现代农业带动。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现代农业逐渐推进,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3.4 科技驱动。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助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程、酵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发展农业品加工技术提供了重要条件。
4.4 威胁
4.4.1 从产品质量上看。从农产品的种类来看,我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产品收获后经过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加工效率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农贸市场交易的对象多为初级农产品,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普通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普遍存在但仅仅是粗加工,加工效率低,低产品附加值现象屡见不鲜。
4.4.2 从产品意识上看。在现实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农产品很少进行包装,特色农产品品牌少,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少。
4.4.3 从价格策略上看。农产品分类非常粗,大多以统一价格进行销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一是商品意识差,没有市场营销的理念,不能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二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环节过多,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
4.4.4 从交易方式上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以销地产地,批发市场较小,规模小且不集中,这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传统的现货交易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新兴的交易方式还没有普遍运用[6-7]。
4.4.5 粗放型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在效益农业发展各要素中,大部分农民经营规划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较窄、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差、经营管理粗糙,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
5 项目的目标
5.1 预期成果
作为新时期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其延伸的产业会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创办有机绿色农业,延长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传统的分散式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向集约型现代生态农业转变。采用新型的销售渠道,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销售体系,运用现代运输技术保证产品品质优良和食用安全,减少产业链上的损失,利用现代化管理体系保证农产品销售的稳定。
延长产业链的同时,会增设岗位,带动就业,推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促使当地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新生态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
5.2 战略目标
对山区资源土地进行集约开发,将现代科技运用于农产品的有机绿色种植和养殖。研究主要是关注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果蔬制成果汁,家禽水产类制成有机熟食,利用冷链物流网,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在国内销售的基础下面向国外市场,克服以往农产品初级收购所带来的利润低下、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的弊端;将科学技术与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冷链克服运输弊端;树立品牌意识,将本地农产品生产作为特色产业,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利用新型销售模式,打破以往被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造成销售受限的弊端;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
6 项目典型案例分析:天津蓟县的“一村一品”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
6.1 典例地区背景概述
天津市蓟县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条是典型的生产部门延伸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农业种植基地和农户共同组成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蓟县位于天津北部,毗邻北京,交通通达度高、通讯便利、物产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于属于燕山山脉,北部群山包围,景色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很多优势:境内50%的土地为山地和丘陵,且地下水源充足,地势北高南低,是个半山区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大气、土壤、水质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且各种指数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以及标准,是进行有机绿色食品研究和开发的最佳地段。
近年来蓟县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抓好标准化,产品国际化的生产,对产品生产能进行全质量控制,创出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模式,蓟县的生态农业链的发展路径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和再加工的产业群,继而促进了下游的农产品加工、配送、销售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而使得效益最大化,增加附加值。
目前蓟县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销售渠道不断扩大,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使企业不断壮大,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6.2 莹丽酸枣汁
莹丽牌果蔬汁是蓟县近几年迅速发展和扩大规模的代表,是生态农业产业链的优秀代表,其经营模式是十分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其属于天津市蓟县隆兴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于蓟县北部山区的千年古镇――下营镇。2001年建厂,占地1.67 hm2。现有水果罐头、果蔬汁饮料加工生产线2条,可加工生产野生酸枣汁、鲜桃汁、草莓汁、苹果醋、山楂醋等多种果蔬汁饮料,年综合加工能力1万t。
6.2.1 企业介绍。莹丽牌野生酸枣汁为公司的主导产品,现已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长春、唐山、包头等城市和地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酸枣汁饮料刚一面市就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并且在2008年首届天津市食博会上荣获“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称号。
笔者亲自实地考察,公司所在地无任何污染,紧邻绿色食品果蔬生产基地,以优质的山泉水为生产水源。公司拥有与生产加工相配套的先进的检测,能够进行理化、重金属、微生物相关检测。
6.2.2 企业与农户链接的重要模式。企业与农户链接,不仅只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6.2.3 企业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公司建设在原材料产地,且部分由农民收购进行产品再加工,部分则由自己生产加工,这样就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极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与企业的利益。企业为达到效益最大化会将农产品产业链延长到最大,充分发挥农产品本身的最大价值,尽可能地增加其产品附加值,使得农业产业模式不断进行优化。
6.3 蓟县农业产业链发展劣势
6.3.1 人才队伍薄弱。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是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拥有一支较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蓟县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基本条件。而蓟县人才队伍薄弱。
6.3.2 资金短缺。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投资的多少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相比,新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和专业生产设备的投资建设。资金短缺也是制约蓟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6.3.3 科技开发能力较弱。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形式,发展它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就拿蓟县的有机小杂粮来说,就必须在科学育种、管理、包装等工序加以控制。从现状来看,蓟县的科技开发能力还不强。一方面,蓟县县域内没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也很少;另一方面,蓟县产业链深加工的自主研发能力受人才、设备的约束。
6.3.4 农业产业链技术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会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产品质量和可能性较差,因此技术性能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偏差,整合的难度大,生产的满足程度会有所降低。
6.4 以蓟县为例,结合当地实际自主开发新产品与开拓销售渠道
6.4.1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包括野蘑酱、苹果醋、蓝莓汁、柿饼、山楂果脯制品、枣夹核桃等产品。蓟县盛产蓝莓、核桃、苹果、山楂等农产品,但此类农产品在初级层面上直销市场,产品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增加多少,如果销售信息不通畅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变化,很容易导致丰产后的滞销,例如2015年冬季的蓟县苹果滞销。但是如果进行生产链的延长,加工成苹果醋等产品,会大大增加产品本身的价值,会相应地产生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应。
6.4.2 开拓销售渠道。深加工后的有机农产品销售方向及销售渠道分别是超市、专卖店、礼品市场、网络销售、餐饮行业及出口业务。一是超市和专卖店。超市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主要渠道,发展前景良好。在大型连锁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许多有机农业品牌设有专门的销售柜台。二是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是有机农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这些作为礼品的有机农产品往往需要进行专门包装,主要通过直销或专门的分销网销售。三是电子商务助力有机农产品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借助其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有机农产品的营销出现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已很好地运用到农业产品的销售中,网络销售已经占总收入很大的一部分。四是开设直营店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以建设直营店的方式来进行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不仅可以延伸到产业链的终端,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还可以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五是进驻餐饮行业。可以瞄准消费者前沿的饮食动态,进入各大餐饮行业进行销售,突出原生态、有机、健康的深加工农产品食品理念,打造健康的饮食需求理念,在餐饮行业会发掘出很大的潜力。六是进行出口贸易。要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前沿,可以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饮食爱好及食品要求生产相应的优质农产品,从而进行出口贸易拓宽销售渠道。
7 项目的未来前景
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目前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由此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从饮食层面来看,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中逐步寻找符合自身选择要求的产品。其中农产品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它的挑选标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已不满足于初级农产品,更加青睐健康、天然深加工的美味农产品。
商品的供需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此也亦是如此。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市场就会进行生产,而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和对于精通农业技术类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多,未来市场深加工的农产品数量、质量也会不断增长和提高。新生态农业生产链延伸的未来前景及未来消费市场会在发展中不断地成长与壮大。
8 参考文献
[1] 焦丽艳.胡雨村.江西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与措施[J].现代农业,2007(1):46-47.
[2] 赵英霞.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8.
[3] 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4] 张则岭.O2O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J].物流技术,2014(12):111-114.
[5] 孙向军.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江西是绿色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生态优势明显,农产品资源丰富。长期以来,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偏低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客观上看,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积极提高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无疑抓住了我省经济发展的症结之所在。食品工业与农业关系密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江西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地方名优特新农产品繁多,如中国茶叶之乡、油茶之乡、猕猴桃之乡、白莲之乡、蜜桔之乡、脐橙之乡、乌鸡之乡等,是食品开发的宝库,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对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江西把食品工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
*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以来,我省已有13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对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共建立各种基地2200多个,种养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300多万户。*年全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4.29亿元,比*年增长165.5%;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年增长114.3%;实现利润11.93亿元,比*年增长115.34%。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更加重视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能力,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形成市场需要什么,工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的新格局,实现真正的贸工农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更宽的范围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
生态美好、环境友好是江西的优势资源。绿色食品以其独有的安全、优质、高营养等特点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调。多年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江西”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为江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造了独特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人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以现代科技为纽带,把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以绿色为主题、以绿色为特色、以绿色为优势的食品工业。江西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至*年底江西有50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列全国第6位;有机食品标识242个,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领先优势更加突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36.9%,出口创汇突破6000万美元。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婺源大彰山茶、浮梁瑶里茶、遂川狗牯脑茶、奉新碧云大米等获AA级绿色食品标志,德兴市异VC钠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生物型食品抗氧、防腐保鲜产品,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确认的法定食品添加剂。
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今后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在“绿色江西”的品牌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江西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
三、科技创新,是加快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安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先进的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西食品工业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省内高校设有食品相关专业30余个,产学研有机结合,成为食品科研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我省大力推广农产品采后保鲜、贮藏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技术、膨化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省共开发省级新产品500余项,其中有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新产品荣誉称号。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保护好江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江西省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省有林地面积1036.6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5%;全省淡水已养殖面积33.72万公顷,淡水鱼类170多种,产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鲫、青、鲢等30多种。农业一直是江西的优势产业,在过去的岁月里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商品肉、农副产品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正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
二是要走农业特色化道路。就是要根据各地市的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自然特点,按照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一市一品”或“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并以高标准设施化栽培和工厂化生产,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农产品,扩大优质高档产品出口。围绕绿色化和特色化的要求,以现有区域性蔬菜产区为基础,在城市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竞争能力强、市场潜力大、规模化生产的优质高效蔬菜和奶业生产基地。粮食、油料、生猪、花卉等要主攻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和品牌优化,提升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率。以南丰蜜桔和赣南脐橙为重点的水果,要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保鲜、储藏和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培育和发展水果优势产区。以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养殖淡水鱼为主的养殖业,要逐步形成若干个鱼类、蟹类、虾类的繁殖养殖基地,有目的地遴选几个繁殖点予以扶持,实行集约化经营,实行生物链的分层养殖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产和养殖密度,形成产业化规模。
三是要走农业科技化道路。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效农业。深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一批以智能型为方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先进设施的完善配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良种、良苗生产和高新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提高其示范、辐射能力,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优势主导产品,有重点地选择建设一批专用农产品和特色产品良种繁育和引繁中心。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积极推广新型绿色肥料、新型高效低度农药、病虫害综防、新型农业机械、保鲜储藏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及有关成套实用技术,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继续推进和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一批以专业性区域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形式。培育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企业,促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巩固提高现有森林覆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观光林业,推进林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近年来,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以醴陵市为例,全面分析其作为一个农业科技相对滞后的县级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瓶颈,积极探索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醴陵市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5102
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将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道路。总理在考察江苏家庭农场时就指出,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会对新型城镇化形成有力支撑。醴陵市作为株洲的一个县级市,近年来一直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任务来抓,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运用新思维,采取新举措,以突破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瓶颈,实现优化发展。
1 醴陵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1 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值达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4%,以金巢、湘洲、吉泰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粮食、畜禽养殖及加工的产业链逐步形成。2011年全市共有29家休闲农业企业,总投资规模达5972万元,年经营总收入为2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750万元,比上年增长38%。
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不断壮大
截至2011年,全市有496家涉农生产加工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涉农专业合作社317家。2011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41969万元,实现利税3023万元,建立农产品基地13.78万亩,带动农户1.79万人。
1.3 特色产业发展较快
截至2012年,醴陵市已建立优质稻基地63万亩,油茶基地4.7万亩,蔬菜基地18.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7.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
1.4 农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201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17个,业务范围涉及种植、养殖、服务、流通加工、休闲娱乐等五大类,入社农户8.4万户,农户入社率42%,合作社已覆盖全市21个镇街。2011年醴陵市合作社销售产品总值8.4亿元,为成员带来纯收益20113万元,户平2663元,人平增收609元。
1.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醴陵市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和产业化建设力度,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资达到了10753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8262万元,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491.8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4.1万亩,使项目区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00多万元。
2 醴陵市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2.1 政府参与
醴陵市积极开展良种化、规模化、特色化、大户化、体系化的“五化”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优化营造了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醴陵市制定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及市场建设,以及农技服务体系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县级农业网站建设。
2.2 科技支撑
按“一个主导产业、一名首席专家、一支专业队伍、一笔专项经费、一套考核办法”的模式,醴陵市启动了专家团队建设,以“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劳动技能培训”为载体,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2.3 企业带动
醴陵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4 农户实施
农户致力于生产经营,提供初级农产品,输出劳动力,并依靠龙头企业进入市场,分散市场风险,分享产业化经营过程的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主要做法有:(1)充分尊重农户经营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驱动,积极引导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2)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给企业并从中获益;(3)鼓励、扶持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
3 醴陵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
醴陵市农产品加工涉及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农产品化工等8大行业及其23个行业小类,共77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力非常弱。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只占农业经营单位数的4%,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农户还不到2万户,与广大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卖难”要求不适应。
3.2 农产品加工层次低
从加工的层次看,“四多四少”特征明显: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例如,大米加工近几年来虽然神农米业等龙头企业在清理、砻谷、碾米、分级、抛光、色选等方面的工艺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在提炼米糠油、谷维素、方便米粉等形成系列品牌方面仍然进展不大;竹木加工主要以一次性竹筷、生产指接板、普通木板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增加的附加值有限。
3.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首先,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不长,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缺乏,科技含量不高,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22.6%,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其次,企业管理落后,农业产业化企业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专业知识水平都相对较低,一般都是靠原始积累,逐渐扩大。
3.4 经营组织程度不高
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有市场无基地、有基地无市场的问题并存,使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难以提高。龙头企业重加工、轻培育,重流通、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合作机制。
3.5 科技发展滞后
目前,醴陵市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都处于高消耗、高成本、强污染、低产出的状况,据统计,每年有60%的农业药剂流入水中,造成了水资源大面积污染,农业排水已经成为了环境三大污染源之一。归根到底,这是由于科技水平低造成的。农业管理部门对生产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小,相关科研单位资金匮乏,大量科研项目因资金问题一度搁浅,新科技难以推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很慢。
4 优化醴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4.1 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政府应该对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精神加工项目和先进设备引进与更新等进行补助,对出口创汇大、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
4.2 稳步实施名牌战略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醴陵应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的优势,以水稻、生猪、柑桔、蔬菜等传统主导产品作为重点,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内涵,调整产品内在质量结构,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优质率和商品率。
4.3 大力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是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产前的信息服务、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流通服务。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需提供优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全市各行各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已制定的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要坚决落实到位,同时加快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用电、用水、用地、贷款、人才引进、科企对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绿色通道。
4.4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
其一,以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采取“派出去”或“请进来”的形式,组织市乡符合条件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深造,同时聘请涉农专业专家、教授对农民的生产经营进行现场教育和指导。其二,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的形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教学和现场指导,并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到发展前景较好的基地参观学习,了解种植、养殖、加工、两种培育等先进的科学知识。其三,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完善乡镇一级技术推广机构,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建立村、组两级技术推广组织。其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议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专门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用于奖励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工作成绩突出者。
4.5 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到各个相关部门,单一的职能部门难以强力推进,建议政府成立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由市乡镇企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办、市国土局等部门予以配合,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其次,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工作责任制,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绩效考评办法,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指标纳入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内容,杜绝相关职能部门在农业产业化问题上互相推诿、不作为等行为;再次,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点看法[J].浙江学刊,1995,(5).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白人朴.农业产业化时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4]薛亮.关于农业产业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管理世界,1997,(5).
[5]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