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3:58
导语:在法律路径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河北省低碳消费法律规制概况
(一)河北省低碳消费法律规制现状分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河北省也把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众多成就,在法律规制方面,已初步体现了低碳消费的理念。《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等十余部相关地方法规的出台,正式拉开了河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序幕,也推进了河北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步伐;同时,一些激励低碳消费的政策、行业标准也陆续出台,加速了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节奏。
(二)我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之法律规制的不足
(1)缺少统一的低碳消费法律体系。目前,河北省虽已出台不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但缺乏针对性,比较分散,涉及少部分行业和领域,而众多的行业和领域并未涉及,广大城乡居民及其家庭也未涉及;另外河北目前虽有不少低碳消费的相关政策、行业标准,但其并不能代替法律法规,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终究需要严格的制度加以规范。
(2)对企业的低碳行为规制和保障不力。一方面,随着低碳消费进入千家万户,一些不法企业打着“低碳”的幌子生产和销售“高碳”产品,而现有的低碳节能标准还很模糊,这也是导致很多商家能够浑水摸鱼得逞;另一方面,研发、生产低碳产品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政府在这些领域没有更多的投资,也没有相应的税收调控,这也是导致真正的低碳产品既少又贵的缘故。
(3)对消费者低碳消费关注不够。低碳消费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消费观念,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还不够深入,很多消费者一知半解;同时消费者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也没有纳入现行法律框架之内,使得以假冒的低碳产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和消费者自己高碳消费的现象屡禁不止。
(4)现行有关执法和司法体制不健全。低碳消费涉及众多行业领域,但在执法层面,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承担,虽也有其他部门参与,但缺少配合,权责不明确,导致很多时候执法不力,执法不严;在司法层面,有关环境诉讼历来不受司法机关重视,相应司法机关职责和司法程序也没有与之配套,导致环境纠纷调查取证难、鉴定难、时效认定难、执行难等。
二、国外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法律途径的实践及其借鉴
英国是最早提倡低碳消费的国家,如今低碳消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循环消费在其国内非常盛行,主要源于美国非常成熟的旧货交易制度。日本可以说是低碳消费立法最完备的国家,它所制定的相关法律体系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这是基础层面的一部基本法;二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这是主体层面的两部综合性法法律;三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这是分枝层面,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专项法。
国外的实践证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法律规制必须先行。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的立法还是日本自上而下的立法,都无疑告诉我们,法律规制对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意义重大;同时国外的发展实践还告诉我们,构建低碳消费的法律途径既要有约束治理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引导和激励方面的内容。
三、河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法律路径
(1)在立法层面上,构建统一的低碳消费法律体系,同时将消费者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纳入法律框架。考虑到目前并没有统一的低碳消费法,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政策和标准。因此,建议建立符合河北省情的以基本的低碳喜爱哦费法律规范为主体,包括事务法和手段法在内的统一的低碳消费法律体系。具体而言,事务法部分是法律对本身具有碳排放功能的领域进行的规制,主要包括:低碳能源消费条例、交通低碳消费条例、工业低碳消费条例、农业低碳消费条例、建筑低碳消费条例、林业碳汇促进条例、固废低碳再利用条例等。手段法是将成熟的政策及行业标准上升为法,主要包有:低碳技术保障条例、政府低碳采购条例、低碳消费教育条例、碳税及财政低碳激励条例、低碳消费促导条例、碳排放交易条例等。同时将消费者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写进相应法律法规,从而使得低碳消费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有章可循。
(2)在执法层面上,完善执法机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执法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鉴于我省目前环境执法的现状,一方面可以整合地方环保、农林矿产等资源部门的权责,组建新的执法机构,明确权责,加大跨区域各地的联合执法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强化其职能,赋予其一定决策权和实质性的监督权,从而促进我省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
(一)品牌意识薄弱,缺乏创意产品
大鹿岛村的旅游业发展目前仍处于盲目、被动、落后状态。来过的游客会发现大鹿岛一直延袭着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几年甚至几十年所游览的景观大同小异,供游客参与性的设施设备很少。目前绝大部分海岛渔村旅游的体验方式是“住渔家村、吃渔家饭、干渔家活、学渔家艺、享渔家乐”。由于“两日游”(实际是一日游,大鹿岛上的游客大多数仅住一夜,第二天上午结束行程)的游客占据绝大多数,海岛渔村旅游远不是一种参与性的体验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简单的观光,旅游产品发展的层次较低,存在旅游商品少、缺乏特色、社区参与不够、营销力量有限、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在线服务不强等问题。大鹿岛拥有天然的优质浴场,一度被称为北方夏威夷,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大鹿岛村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许多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餐饮及住宿等设施不完善,医疗器具比较落后,无法应对一些紧急情况。接待设施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卫生状况,乡村旅游由于卫生条件不能满足旅游者的要求而留不住旅游者,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在此地的逗留时间。由于该海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交通便利程度受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的作息时间。由于海水潮水的涨落,进入大鹿岛的时间有着较强的限制。进岛的船只购票已经成为制约进岛的重大问题———很多旅游团在等待购票,有的甚至在等待中失望而归,对大鹿岛的旅游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
大鹿岛独特而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和附近居民。但是,随着大鹿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旅游车辆纷至沓来,汽车尾气和生活废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岛的自然景观资源、生物资源、人文环境资源等也受到威胁与破坏,严重影响了该地旅游业的长久发展。近几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鹿岛村开始沿岸围坝,投入巨资在浅滩处修筑海参圈,人工饲养海参。就目前情形看的确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可是也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些不合理的建设使环境质量下降,不能满足游客融休闲娱乐与亲近自然于一体的旅游目的,使旅游者对大鹿岛村产生不好的印象。
(四)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理念落后
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村民居住在山里,靠种地、打鱼为生,那里在未被开发成旅游景区之前世世代代都以农业为生,一直比较贫困。村民从农业生产者转变成了旅游服务提供者,这一角色的突然转变使大多数农民无法适应,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经营管理仅注重眼前经济利益,有些村民对游客漫天要价,导致游客“高兴而来”却无法“满意而归”,这种缺乏全局和长远考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大鹿岛村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村民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本钱,不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旅游业整体上处于粗放经营中,陷入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大鹿岛村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打造旅游品牌
大鹿岛村渔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一定要把内涵丰富的渔业文化充分融汇到旅游开发中去,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还要注重对新兴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要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要善于借助主题宣传、节庆活动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开展大鹿岛村的旅游宣传促销。大鹿岛村应结合自身优势,顺应当今生态旅游市场主流趋势,打造生态性、自然性、参入性强的回归体验型产品。大鹿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是:主打品牌,增强和提升现有产品功能,发挥资源优势,顺应时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大鹿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旅游名岛,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景区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活动项目,一是开展“渔家乐”项目:吃渔家饭、住渔家屋、观渔家景、做一天渔民;浅滩拾贝、大海冲浪、晨观日出、傍晚垂钓、夜晚听涛,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而且能体现渔民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二是开展渔民与游客大联欢,让游客与渔民互联互动,增进了解和友谊。三是举办海鲜节,展示独特的海岛海鲜饮食文化。四是开展甲午忠魂祭奠活动,增强游客爱国主义信念。五是举办“妈祖香缘”、“渔家祭海”活动,将友好、和平、关爱的精神发扬光大。六是开发“海之韵”沙滩啤酒音乐广场。海浪、沙滩、海风、音乐、烛光,让游客在畅饮啤酒中体验高雅、浪漫的海岛文化。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鹿岛村应建立健全规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设施、安全保障、接待条件、卫生状况、接待能力等接待服务标准,为旅游者提供愉悦、安全的旅游环境。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修道路,让更多的旅游车辆顺利进入,并且要在道路两旁修建相应的加油站。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加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美化村庄环境。要设置相应的垃圾存放点,保护好乡村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点的道路、医疗设备、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三)加大环保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大鹿岛村的旅游,满足旅游者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体验“天人合一”的要求,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袭。大鹿岛村应对本村旅游资源进行严格保护。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使本岛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的保护,要突出其“独特性”。为了实现大鹿岛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渔村环境整治和家庭建设等必须有大改进。道路的开通、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环境的美化都是新型渔村建设的基础。首先要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其次,应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大鹿岛村应加强对休闲渔业的规范化管理,使得休闲渔业的发展能够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的贡献,让大鹿岛村的休闲渔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石林县旅游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石林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分别与泸西县、弥勒县、陆良县、宜良县接壤。常住人口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回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6%。经过多年发展,石林旅游业从最初的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较强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但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本文将根据旅游发展新趋势,结合石林县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分析石林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径,对类似县域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石林县旅游现状
1.自然景观资源现状
石林县初步形成了“二林、二洞、三湖、一瀑”自然景观区,即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仙女湖、大叠水,其中大小石林景区接待游客数占全县80%以上,是“门票经济”的主力军。
2.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石林县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被誉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彝族撒尼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大三弦舞》、《彝族撒尼挑花》、《彝族摔跤》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3.乡村旅游现状
石林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都市农庄,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包括花卉产业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国际养生度假村等。
二、石林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
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主要表现是.一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石林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与石林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气候环境、便捷的交通区位不相符。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过度依赖“门票经济”,门票收入比重高,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则相对较少,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旅游市场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旅游需求,影响了旅游的发展水平。二是旅游产品体验度不高。旅游开发与经营粗放,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绝大多数旅游产品以观看、听讲解的静态展示为主,游客亲身参与的动态体验旅游产品不多,游客的兴趣和重游率不高,消费内容和消费环节相对较少,影响了旅客积极性。三是旅游商品不精。石林虽开发了一些名土特产、风味食品、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等旅游商品,但石林专门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的龙头企业不多,一些小企业由于存在资金少、技术低下、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生产出来的旅游商品质量低下、包装粗糙、附加值低、缺乏艺术品位及文化内涵。
2.旅游带富作用不明显
石林旅游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游客平均滞留时间不足1天,“留不住客”的问题依然突出。旅游产业链不长,乡村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乘数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显现。旅游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较低,全县床位数仅6768张,入住率不足25%,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仅29.1亿元,分别比世界自然遗产地重庆武隆县少58.97亿元、贵州荔波县少23.13亿元、四川九寨沟县少32.68亿元,导致当地群众从旅游及相关产业获得的收益较少:且景区开发模式滞后,像四川九寨沟农民入股开发景区的模式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3.市场开拓力度不足
市场开拓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一是旅游市场细分化不够。石林县旅游市场细分化不足、差异化不够,旅游市场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旅游市场拓展缓慢,特别是受宏观政策影响,2014年游客数量出现回落现象。二是国外市场拓展乏力。针对国外旅客爱好和习惯的研究不够,一些徒步、自助游等个性化景点开发不足,住宿、餐饮、酒吧等名称和菜单缺乏中英文对照,熟练掌握外语的导游和服务人才不多,导致国外游客增长缓慢。三是信息化服务还没有全面渗透到旅游产业之中,智慧旅游建设步伐缓慢,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面还不够广泛。
三、对石林县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
石林县旅游转型升级要实现突破,就要摈弃固有观念,积极拓展“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要素,不断创新文旅互动、农旅互动、体旅互动、商旅互动、工旅互动等旅游新产品,打造“石林假期”品牌,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激活旅游投资和消费亮点,催生新业态,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力。下面将从八个方面做出发展路径思考。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开发。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都市农庄规模,发展差异化、精细化市场运作,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养老养生、度假休闲、旅游观光、户外拓展等基地,并探索性的进行高端旅游娱乐项目开发,开展高尔夫、马术、直升机、热气球等旅游活动体验,发展节庆、主题聚会、特色会展等精品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景观农业、田园风光、农业花艺、农活体验、垂钓捕捞等农业休闲旅游产品,结合村寨特色,推出一系列风格迥异的餐饮、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民族村寨。
2.积极发展体育休闲
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政府应积极设计骑行、徒步、登山、划船、攀岩等体育休闲路线,并完善相应基础设施,引导企业完善相应配套服务,大力开发自行车(山地车、公路车)、溯溪、徒步、登山、攀岩、宿营、户外拓展等体育型旅游产品。
3.积极发展旅游养生养老
研究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的发展趋势,可针对性的开发旅游疗养产品,发展休闲中药种植业和庄园旅游,通过药浴、熏蒸、食疗等手段开发养生产品。借助石林县良好的气候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服务,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并将养老产业与养生、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等产业结合起来,最大力度满足游客的休闲疗养需求。
4.积极发展研学旅游
依托石林地质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旅游景点、特色农业园、太阳能光伏、旅游商品加工等项目,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中小学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建立大学生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基地,结合地质博物馆,开展相关主题的参观学习,逐渐延伸研学产业链。
5.适度发展旅游房产
突出本土文化,吸收异域文化,推进星级酒店和度假酒店的品牌化经营,适度发展满足避暑、疗养、养老等不同需求的度假旅居型酒店,鼓励发展设施齐全、服务完备、可进行农家体验的乡村住宿,探索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
6.大力开发特色餐饮
积极引进各地著名小吃,提升和重塑腐乳、乳饼、骨头参、荞品、云耳、鲜花饼等特色餐饮品牌,加大餐饮业发展力度,同时深度开发便于携带、保质期长的饮食产品,让游客坐下吃、带走吃,全面带动石林的餐饮业。
7.加快发展智慧旅游
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旅游资讯、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积极探索制作发行全域旅游“一卡通”、优惠年卡和电子门票。开拓发展互联网+旅游,实现景区、车站、公园等公共服务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推广主要旅游APP及各种电子通信产品的应用及普及,积极引导景区、车站、交通服务、餐饮、住宿、农家乐等旅游配套服务加入网络营销。
一、社区旅游增权维度分析
社区旅游增权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Scheyvens指出增权的受体是社区居民,从经济、社会、政治和心理四个维度提出了社区旅游增权的框架。社区旅游增权就是增加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权能。孙九霞认为赋权是一个建立意识、增强能力,通向更多参与、更加平等、更大影响的行动过程。
经济增权是旅游给社区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并且社区成员分享。心理增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社区所具有资源的独特性及价值被外界认可,社区成员增强了自豪感”。社区居民以当地资源的所有者身份参与决策进行主体地位认同。社会增权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使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主客互动,基础设施为游客创造便利的同时促进了社区整体的发展进步。
二、研究区域概况
草坪镇是桂林漓江东岸草坪回族乡乡镇府所在地。距桂林市区35公里,2014年,全镇总人口约5200人。草坪镇紧邻漓江游轮码头,山水旅游资源独特,旅游业逐渐成为草坪回族乡的主导产业。2014年,草坪街道依托书记工程项目,对街道内房屋统一采用桂北岭南风格,打造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三、桂林草坪镇社区旅游增权现状调查分析
(一)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主要通过对草坪镇社区居民访谈与发放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8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153份,有效率为85%。
(二)样本分析。1、社区人口统计特征分析。在人口性别分布上,女性多于男性,占63.6%;青年人口分布较为均匀,19-55岁人口占90.9%;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占86.4%;有63.6%的人口参与旅游业,其中参与形式多为商品售卖等简单形式;当地居民仍以农业为主,旅游业的收益大于50%人数仅占4.5%。2、社区旅游增权现状分析。在草坪街道旅游参与感知方面,社区居民最为满意的是经济增权,旅游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在心理增权与社会增权中,居民认为自己有责任对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社区居民处于弱势群体,应形成以居民为主体的心理认知。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决策提高社区地位,促进旅游利益主体间的和谐发展。3、社区旅游增权存在的问题。(1)初级参与层次。胡志毅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个别参与阶段、组织参与阶段、大众参与阶段、全面参与阶段。草坪社区位于旅游开发处于组织参与阶段,参与形式主要是经营活动,收益来源单一。(2)社区居民与政府关系缺乏互动。草坪街道村委为社区居民举办如考察、讲学等形式的旅游培训,积极建设便捷的信息渠道。但以政府为代表的利益主于发展主导地位,以社区居民为代表的利益群体发展相对较为薄弱,草坪街道政府与居民交流呈现出单方渠道特征。
四、桂林草坪镇社区旅游增权途径与模式探讨
(一)桂林草坪乡社区旅游增权路径探讨。1、经济增权路径。社区居民的权力是各利益主体在持续的博弈中实现的。草坪社区公共利益分配在政府内部。政府应以居民为主体,为其参与旅游提供快速完善的信息渠道、便民的政策支持渠道、资金支持渠道等;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为社区居民参与提供政策以及资金上的保障,增强居民旅游发展信心;处于弱势群体的社区居民由于信息的缺乏,使其不能在参与中及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定期举行旅游经营培训与宣传,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指导以提高专业技能;制定标准化的公共利益分配机制,以多劳多得为原则;通过奖励扶持等手段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提供持续的旅游发展空间,实现社区居民经济增权。2、心理增权。(1)充分发挥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作用,自我协调运行。居委会应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草坪居委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努力为社区居民争取更多的优势,最大限度实现社区居民利益。社区居委会积极与冠岩等景区等开展合作,及时向社区居民宣传行业动态。采取分阶段增权方式对旅游增权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居民在自主管理运行中增强对社区发展的心理认知。(2)多元权力主体治理平台。建设多元权力主体平台。在社区治理的导入阶段,社区基层主体组织的建设存在分离现象。在多元权力主体平台建设起步阶段,在各利益主体间形成有效衔接以完成平衡;在建设中,政府权力逐渐下放给社区居民;在建设成熟阶段,形成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代表的社区旅游发展核心群体。3、社会增权。(1)建立社区居民自助发展模式。在草坪社区旅游发展中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资金、人力投入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之中,同时由社区内旅游参与带头人起引导作用。建立社区服务型旅游发展管理自治机构,实行自我管理与监督,在机构成员方面涵盖各方利益主体,提供如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信息与经验共享等支持。(2)以人为本,完善社区发展规划。在草坪社区旅游发展初阶段,从社区居民角度出发,将旅游发展规划与居民生活相结合,秉持旅游与社区同步发展理念,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游客与居民的双向需求,融合完善,有效地防止了社区归属感的逐渐流失和社区的分散,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桂林草坪镇社区旅游增权模式构建
随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21世纪议程》的生效,海洋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本世纪全球化进程加快,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万亿产业。海洋旅游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如今全世界40大知名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
“一带一路”是在我国发展新常态下推出的统筹内外、兼顾现实与未来,全面布局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浙江省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点上,《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利好将进一步推动浙江海洋旅游的发展。
一、海洋旅游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解读
“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国际产能合作、贸易投资、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等带来发展机遇。据国家旅游局报告,“一带一路”将会持续吸引沿线国家的游客来中国旅游。《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打造特色海洋旅游产品,通过丝绸之路的影响力推动海洋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利用海洋旅游宣传“丝路”文化。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浙江省海洋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浙江省发展海洋旅游的优势与机遇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开发发展有特色多层次的海洋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浙江省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的程度高,省委省政府积极扶持海洋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为海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根据笔者调查显示,滨海旅游成为最受欢迎的休闲度假方式之一,探险竞技类的海洋旅游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浙江省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等海域建设,加强宁波-舟山等城市港口建设”,为浙江海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后盾。
(二)浙江省发展海洋旅游的弱点与挑战
浙江省海洋旅游发展首先要面对来自内部的问题。海洋旅游产业开发程度较低,仍多为传统的“3S”型产品,缺乏特色,参与性活动的开发度不高,缺少精品。浙江省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冷暖变化差异大,海洋旅游季节性强,而夏季台风较多,对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
邻省江苏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结构正向高级化趋势发展,其经济实力在沿海11省中排名第二。该省历史文化悠久,重视科学教育,为发展海洋旅游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另一海洋资源大省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已与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起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其区位条件、气候条件优越,海外福建人将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宣传力量。这些邻近省份是浙江省海洋旅游的重要竞争对手。
三、浙江省海洋旅游创新发展对策
(一)创新定位,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应以本省特有的“海、岛、港、渔”为主题,深入挖掘产品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要降低海洋旅游产品的趋同化,增强地域特色,寻求自身的市场定位与文化定位,坚持精品化战略,形成浙江省独有的海洋旅游品牌。
(二)立体发展,推动海陆立体发展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动海陆一体化,以滨海地区为前沿,城市、乡镇为其提供大规模支持,海洋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助推城市乡镇的发展,从而弥补陆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海洋旅游通过立体式发展,不断扩大旅游辐射面,带动整个滨海地区的共进式发展。
(三)扩大宣传,吸收经验强强联合
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加大对海洋旅游产品的推广,普及海洋知识与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旅游的吸引力,并在此过程中,向游客传达保护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海洋旅游地的经验,加大海洋旅游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沿线各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强强联合。
(四)健全法制,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天峻县 旅游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旅游资源被开发是天峻县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路,该县境内旅游资源呈现多样性和集中性,通过旅游业发展能够推动天峻县的经济发展,也能够为其他藏区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青海省天峻县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
天峻县全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场2355万亩,占总面积的61%。。旅游资源呈丰富多样性,只是大部分属于基本未开发状态,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也非常多,药用和经济价值都非常之高。
天峻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也颇具特色,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有西王母石室、夏日哈石经院、江河卢森岩画、扎西郡乃山、布哈河景区、石林、岗格尔肖合力雪山、秀龙沟、天湖,这九个景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与当地风俗与宗教等有着极深的渊源。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缓慢且落后,很难为为旅游业创造条件,旅游业才处于起步的阶段。
三、青海省天峻县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天峻县周边具有可比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是青海湖、海晏县金银滩及柯鲁可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天峻县仅二百余公里,共有五座小岛,均为鸟类的栖息地,堪称鸟类王国。金银滩位于青海湖滨,金银滩草原面积约一千多平方公里,因为王洛宾老师的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而被很多人所知晓。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所以还保留着填埋坑、原子城展馆、将军楼、爆破试验场等景点。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距离天峻县约三百余公里,克鲁克湖位于距德令哈约五十公里的怀头他拉草原上,湖中盛产鲤鱼和中华绒螯蟹,每年初春会有黑颈鹤野鸭等多种珍禽在柯鲁可湖周围筑巢繁殖。
这三个景区的主要资源都是以湖、草原、野生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构成,而天峻县的旅游资源不但可以囊括这些元素,而且还有着毫不逊色且原真性极高的人文旅游资源,集合了所有青藏高原特有的所有可以吸引游客的雪山、草原、湖泊、野生动植物,少数民族风俗、美食、文化等等,是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一个集合体,而这些资源都保留了极高的原真性,只要能够合理科学的规划开发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四、天峻县旅游开发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景区只有游客自行准备旅行帐篷露营。交通极不便利,进入大部分景区时只能骑马、驾驶越野车或者徒步才能到达。而且在景区中完全没有工作人员,目前游客进入景区只能由当地旅游局指引或者当地牧民带路。
(2)宣传力度不够,游客市场有待开发,在省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极其微弱,省内旅行社很少能将天峻县的景点纳入其旅游路线中。
(3)当地的民俗元素未与旅游业融合,当地的安多藏族风土人情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无论是食品、生活用品、装饰品、服饰、珍贵草药等等很多特产,都是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但都没有成为旅游产品项目。
(4)旅游资源保护不力,虽然当地的旅游资源未开发,但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已经出现了少量的不当旅游形式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5)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是重要问题,景区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够正常运作,但是目前天峻县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非常少。
(6)当地牧业与旅游业发展冲突,开发景区需要占用大面积草场,这与牧民利益问题就成为了难题,如何处理牧民利益补偿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五、青海省天峻县原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1)加大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基础设施简陋是该县发展旅游业的瓶颈,首先要从交通和游客接纳能力着手。
(2)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发境内外的客源市场,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来增加天峻县各景点的曝光率显的尤为重要。
(3)开发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与旅游业捆绑发展。以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当地丰富多样的特色风味食品、装饰品、服饰等等与旅游业捆绑发展,可以在景区内外围建造安多藏族风格的酒店,餐厅,以及各种安多藏族体育项目场地等,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4)加强环保意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是一项必须的工作,越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就越容易遭到破坏。
(5)探索合适的营销策略,打造特色品牌,要有足够成熟的并且符合当地旅游资源状况的营销策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增强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延长旅游景区的寿命。
(6)重视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景区发展人才资源一定要充足,注重培养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保证人力资源能够满足景区长期发展的需要。
(7)解决闲置人员就业问题。一旦占用草场,就意味着有很多牧民成为了闲置人员,而且当地牧民文化程度低,语言障碍等因素致使这些闲置人员不可能外出打工,所以不能仅以是土地赔偿款安抚牧民,可以借助景区的多种附带途径解决闲置人员的结业问题。
六、结论
(一)对大众体育的忽视,抑制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我国体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抓提高―奥运战略―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在实行侧重抓提高和奥运会战略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对大众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造成大众体育相对发展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发展的重心一直倾向于竞技体育,近年来实行的体育产业化商业化改革,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先于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强行指令分配下的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体育社会化基础,这成为某种程度上我国体育产业化改革滞后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的体育政策遵循的是竞技体育为纲的发展策略,竞技体育脱离大众体育的发展,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的收入占了行业收入的70%左右,收入结构很是单一,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不久,目前只能说是体育产业里的一个重要产业,体育旅游业较大规模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尚未形成。
(二)对体育旅游认识不清晰,产业发展中人为制定产业边界
在现实中体育旅游产业仍然分出了2支,一支直属体育部门,一支只直属旅游部门。由于不擅长旅游专业知识,没有相关管理权限,因而体育组织、管理部门不具有对体育旅游的研究、应用优势,也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反之,对于旅游性的体育活动,旅游部门也往往力所难及。
以发展景点、体育旅游项目的数量为目标,经营项目、价格策略、营销策略,同出一辙,属于个性的东西少而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模仿的产业边界便成了人为制定,产业的主体和内容基本雷同,价格竞争和市场萎缩就是必然的结局。
(三)区域体育旅游合作发展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体育旅游产业链所包括的行业内部结构、数量结构质、数量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四)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凸显粗放性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人们对选定的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进行的改造和建设活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包括现实资源的再生性开发和潜在资源的初始性开发。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环境。但是,在当前的体育旅游开发中,出现了许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恶化的严重问题。大多数地区没有将体育旅游资源引入到商业发展的轨道,有的只在部分景区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娱乐的形式,缺乏对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自身内涵的挖掘,因而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效应;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挤占了大量土地、森林等经济资源,如高尔夫、赛马场、滑雪道、漂流河道的修建等。影响了农业和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体育旅游中品牌创新意识的缺乏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品牌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有创意的产品。体育旅游业存在粗放经营、低质竞争的局面。比如,现在全国有很多省市都在搞体育圈的规划,基本上面面俱到,一个面孔,一个模式,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其次,缺乏对需求的准确把握。大众对产品感觉单一;品牌建设盲目,不顾城市发展实际和赛事群众基础,以及赛事城市品牌的相容性与和谐,一味追求短期轰动效应,忽视可持续发展。如上海的F1赛事,投资入不敷出。再次,品牌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价值创造,导致品牌建设与顾客价值的脱节。
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战略思考
(一)调整体育经济政策,拉动大众体育消费
“十一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中指出: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中的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为目标,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服务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和相关体育公益活动、体育社会团体的捐赠和赞助。
北京奥运会之后,在眼球经济、体验经济的大历史背景下,体育的产业化和经济化程度将随着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和规范。我国的体育经济制度改革将沿着这样的道路和方向,通过一系列政策法令的颁布,保障普通民众参与体育的权利和机会。而体育经济政策的调整,也有赖于人们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革,从长期来看,体育消费将成为人们诸多消费的一项重要组成。在海外,体育用品的经济收入仅占行业收入的30%,而70%的营收都来自于体育服务,体育旅游就是其中一项收益颇高的业态。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已经开始呈现梯度发展趋势,每年增长为30―40%左右。体育旅游产业是长期大众体育消费拉动的手段,是体育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的保障。
(二)模糊产业边界,以价值网概念促进产业融合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产业边界模糊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产业之间技术、业务、运作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增强,而出现的企业向其他产业扩展和渗透,产生跨行业的业务交叉和创新。体育旅游业务突破了传统的行业边界,使过去体育和旅游两个不相关的行业相互延伸,从而使得原本分立清晰的产业边界走向模糊。
实施价值网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体育旅游产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弥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业务流程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助于体育旅游产业建立一套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增值。
(三)基于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均衡区域体育旅游合作发展
在新的形势之下,经济发展对人的关注日益提高,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文的色彩将更为突出。经济发展的潜力日益突出地体现在平等发展机会的创造。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则是基于公平发展机会的创造,一方面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另一方面符合后奥运时期大众体育发展的方针战略。基于公平发展机会制度上的体育经济研究,其实质是对体育资源的分配,而这种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包括社会资源、社会福利等各方面。
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的体育经济制度改革将沿着保障普通民众参与体育的权利和机会的方向发展。集中体现于:保障大众体育投资;鼓励人们的体育的参与,实现人力资源的长效持续开发;提供大众体育的公平参与机会,保障民众的体育资源分配。大众体育消费需要在公平的发展机会的基础上长效的维持,如果大众体育消费仍集中于某几项或某几个区域,势必造成稀缺体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从而加剧体育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公平的发展机会的创造有赖于社会资源的共享,有赖于国家产权对所控资源的弱化,同时需要第三方的监督。体育旅游产品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构成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各行业要平等、协调发展,向游客提品的各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总体旅游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任何一个单独的体育旅游企业都不能够提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任何企业都需要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协作和配合。
(四)以“绿色营销”战略,开发我国体育旅游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之一,而生态旅游在营销战略上又以绿色营销为理想选择。绿色营销是指在市场营销中重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通过营造绿色环保气氛,销售和推广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从而使生产、消费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将环境因素纳入了营销理念,使企业不再以单纯经济利益为追求,而是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产品开发、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树立全局“绿色观念”。
在绿色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在对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中,首先要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如在技术的采用、废品的排放、运动场地的选址和建设、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包装等。其次,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的旅游资源的供给能力以及可持续容纳的旅游人数。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旅游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内,生态环境子系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以支撑的旅游经济规模和可持续容纳的游客数。社会承载力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价值观、道德习俗、、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社会规范基础上的量值。
(五)以价值创新,建设体育旅游产业品牌
在后奥运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又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所有的体育市场主体都意识到了要想持续发展,创建品牌、进行品牌建设是一条发展之路。品牌的成功取决于如何将它根植于消费者的头脑之中。一个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既根植于现实,又反映了某种知觉,甚至是某些消费者的个人特质。品牌建设包括创造精神结构,帮助消费者获得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并通过这种方式验证他们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为公司提供价值。因此,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途径就是价值创新。
品牌联合,是价值创新的一种体现。所谓品牌联合(Co-branding),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进行合作,通过联合,借助相互的竞争优势,形成单个品牌所不具有的竞争力,产生整体的效力大于单个个体相加之和的效果。在现阶段经济大环境下,以拉动内需为目的,我国城市在选择赛事方面必须兼顾城市发展实际和赛事群众基础,以及赛事城市品牌的相容性与和谐。结合城市的品牌发展战略合理选择赛事,充分考虑城市的规模,功能定位,城市传统和已有的风格等因素,合理选择申办和主办的赛事的级别、运动项目和赛事的风格,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面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价值因素构成,使得城市与赛事的联合能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从而吸引更多的体育旅游者,充分挖掘资源价值。
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一带一路”是对这两个概念的合并简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或一项机制,而是国家之间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年来,越来越多的相关国家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投身其中,“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在举国发展“一带一路”的今天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特殊地位。贸易的联系,文化的沟通,旅游的往来,都离不开语言的帮助,因此高素质的语言人才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已经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就变成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西安高等院校旅游与翻译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应运而生,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实践。
西安市地方性企业和旅行社利用自身的资源为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师生提供实习、实践和从事产学研活动的平台;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成为西安市地方性企业的外语技术指导基地和外宾接待人员外语能力培训基地。
项目具体内容如下:以地方性企业为示范点,为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生提供实践平台,接受英语和日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建成外国语学院实践教学和科研基地。外国语学院完成对地方性企业外宾接待人员的英语(日语、韩语)的口语和听力等技能的培训工作。外国语学院解决地方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外语语言问题,助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外国语学院为企业的宣传和销售提供外语技术支持。地方性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为师生做专题讲座或成为双师型教师。
旅行社、酒店等企业与外国语学院进行合作,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师走出校园,对企业进行外语技术指导,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外语语言知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符合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学生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巩固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学以致用,拓宽了视野、积攒了实践经验、培育了创新意识,这符合外国语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的具体教学培养工作中来,不断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的,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最后达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
总之,西安文理学院旅游与翻译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能够提升外国语学院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使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原则,同时产学研的成果可以直接为教学服务。不仅可以增强办学实力,培养特色人才,也能够提高办学水平。因此,此项目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该项目的实施既是我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外国语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本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从学院与企业的角度来看, 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学生的角度,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能够给外国语学院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训练和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能使外国语学院英语和日语专业真正实现服务区域经济、推动行业发展、办行业所需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也使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活动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加靠近实践,更加接地气,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与医学研究 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网络中个人信息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定向广告中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研究 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网络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浅析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路径分析 试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浅谈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路径 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中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略论 我国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浅谈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有效模式与法律制度 网络商务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1-21.
4齐强军、齐爱民、陈琛: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权利基础[M],青海社会科学.2010.189.
5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220.
6齐爱民:私法视野下的信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齐爱民.《论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与构成要素》,载《理论与探索》第32卷2009年第10期.
[2]王利明.人格权法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届分为中心》,载《现代法学》2013年第4期.
[4]刘德良.《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徐晶.《网店实名制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商晓阳.《网购中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其主动防范对策》,载《科技信息》2013第9期.
[7]史卫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载《情报杂志》2013年第12期.
[8]洪海林.《信息时代的个人信息危机与法律保护》,载《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9]刘静.《网络实名制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载《新闻与法律》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