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00
导语: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基层司法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新的矛盾和纠纷,如土地承包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集体收益分配纠纷等新型矛盾和纠纷也大量出现。这些新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涉及面越来越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能否解决好这些新的社会矛盾是新时期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司法所面临的新课题。司法所作为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司法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大局,树立大服务思想,拓展业务,强化职能,发挥优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
一、当前司法所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把握不足
随着农村改革、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经济矛盾纠纷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传统涉农纠纷房屋、宅基地、邻里、婚姻、家庭纠纷等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因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村镇规划等因素而引发的各类新型涉农纠纷案件如征地拆迁纠纷、土地承包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集体收益分配纠纷不断涌现,但是,一些司法所没有认清形势,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把握全局,在工作中有些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也没有认识到涉农矛盾纠纷增加有其必然性,更没有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二)对当前新形势下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较弱
一些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司法服务大局,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较弱,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司法工作的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深入村坡调研,了解情况,没有加强指导处理纠纷。工作中重判决轻调解,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没有积极的工作作风,没有良好的工作热情,更没有强化责任,工作效果难以显现。工作机制、工作方式陈旧,按部就班,不积极主动配合乡镇街道办农村经济工作中心履行司法所职能,提出司法建议,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
(三)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有待创新
一是人民调解方面,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基层司法所对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村级人民调解员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欠缺,应对复杂、疑难纠纷,调解能力有待加强。二是法制宣传方面,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法律宣传流于形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法律宣传流于形式,基本上是法制宣传活动日才搞宣传,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认识是“要我搞,不得不搞”,而不是“必须搞,应搞好”,普法工作没有形成常态机制。三是组织农民学法难: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效果难体现。四是普法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册子”、“灌输式”模式,一些普法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民不乐意接受。五是法律服务方面,一些基层司法所没有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有效地履行为乡镇街道政府充当法律顾问的服务职能,没有很好地为其依法办事、依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意见,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依法有序进行。在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四)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不健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掌握不及时。二是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不健全,对村级调解工作不能及时制定指导意见,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四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没有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五)司法所自身建设有待提高
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工作整体效率。一是部分司法所服务大局,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责任意识有待加强,纪律懒散,工作作风拖拉。二是有的司法所把握涉农案件新发展、有效服务农村群众的能力有所欠缺。三是一些司法所积极主动学习农村经济法律知识的能动性欠缺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贫乏。四是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多为乡镇街道转过来,原来乡镇工作的思维惯性、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对司法所的工作要求,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二、司法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司法所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第一要务,能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一)牢固树立服务农村经济法发展的能动司法理念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新型矛盾和纠纷,司法所要强化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积极应对新课题、新任务,充分发挥司法所司法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司法所干部要加强服务理念,切切实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丢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事、办实事,才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把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正确认识涉农经济纠纷的新情况,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涉农经济工作的责任和信心。围绕基层工作重心,大力开拓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业务切入点和增长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深入调研,掌握全局,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为乡镇街道政府依法处理好本地区的重大经济各种涉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法律对策和建议,并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制定指导意见。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开展分析研究,总结出规律和对策,及时向乡镇街道政府提出司法建议,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三)创新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
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拓展新思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延伸司法职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制宣传方面,改善司法服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六五”普法,积极探索法制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多种途径,有效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社会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和法治环境。围绕重大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宣传涉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让农民群众了解改革、支持建设。围绕农村集体、农民的经济行为,有针对性地宣传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资产出租、集体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等政策法规,减少农村集体、农民的投资风险,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先期的保卫工作。
法律服务方面,积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积极组织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向农村延伸。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合作经营、农村市场秩序整顿与规范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人民调解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调解领域,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指导村级调解组织搞好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多形式开展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水平;及时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加强对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适应新形势,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积极主动介入乡镇街道重大建设项目,实行预警机制,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为农村的开发建设化阻碍。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后期的保卫工作。
(四)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及时掌握。二是健全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对村级调解工作及时制定指导意见,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健全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四是健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五)提升司法所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思想业务素质
在国际上对于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罗宾逊、卢卡斯),有的观点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单俏颖),还有的观点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消极作用(戴蒙德、库格曼),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特殊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所助益。根据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我国,农村金融主要通过储蓄银行的存款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规模特别是存款规模的扩大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地区的存贷结构比例失调使得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可用资本相对减少
农村投资的产出效率也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
(三)农村投资效率一直不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外流导致的,资金外流致使农村的整体投资额增长缓慢,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资金肯定也会减少。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金融要更好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就必须对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明确农村金融的角色定位
以前,农村金融的定位通常是为城市经济输送农村的剩余资源和资本,在农村经济高度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今天,农村金融的作用更多地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还要吸引城市资金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中去。所以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等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有活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
(二)选择正确的农村金融发展政策
农村金融目前的发展重点不在量的扩大,而是质的提升,目前农村金融中的资本利用效率底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颇有不利,为了提升农村金融的资本利用效率,应该使用较为合理的手段与政策提高农村市场上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从而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造成的资金外流,从而使资金流向实现正确的导向,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发展效率,有效吸引和巩固农村的可用资本。
(三)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建设
针对三农问题,要通过政策和财税的扶持增强农村的技术设施建设,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法律法规上有一定依据,从而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所有关于农村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与所有经济体相关联的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农村经济关系代表着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自从我们经济腾飞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以小区域的农村经济体,数量之多,奠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最近一些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急速增长时期。深思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城镇的特点是级别低,数量多,它围绕着城市的边缘,作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纽带。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发展,从而达到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相互平衡,这对经济平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畅销,也极大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农产品质量太次随着贸易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变得国际化,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涨幅达到几倍。但是由于我们地域广阔,农业产品分布较为分散,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又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相对比与国际水平还是远远落后,这就暴露了我们农业品质量问题,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就难以被消费者认可,这直接断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农村的经济投资力度不够,这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引入资金不够。由于农村生活竞争力相对城市比较低,所以产生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间接地使农民安于现状,这样大大的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因素。(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三、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的制定方案,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如果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设施,那么质量是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因此要积极学习国际化先进技术,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不滞销,物有所用。(二)改善农村思想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增强农民的思想素质,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备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让人人都为农村经济尽一份力,建设社会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随时增多,要随时掌握市场经济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制定对应方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市场所需,生产链才能保持良好的活力。(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免农民各种税收,增加扶持政策。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翻了很多倍,以往的对农扶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负担,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度。只有从扶持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才能彻底打开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只有把经济基础做牢靠了,人民生活水平太能达到新高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生产也需要和国际化接轨,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我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才有一定重要比例,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国民人均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的难题,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打下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2]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48-51.
[3]林毅夫.农业产业化与“山东经验”[J].城乡桥,2007(9).
关键词:农业中间投入;农村经济;面板数据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极为关注、致力解决的问题,其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财政领域,例如丁志国等(2012)通过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能一概而论。赵洪丹,朱显平(2015)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逐步显现,且作用的力度不断增强。白全民等(2012)另辟蹊径,提出现阶段增加农业中间投入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受此启发,探究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试图为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出建设性建议。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标准,农林牧渔业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以下简称农业中间投入)是指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包括用种、肥料、农药、小农具等物质产品消耗和畜禽防疫医疗费、科研费、金融保险服务费等非物质消耗。一方面,农业中间投入的多少,体现着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例如精耕细作程度,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程度。另一方面,随着其投入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生产率将大幅提高。另外,农业中间投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为农民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当地商业的发展。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测算,西南地区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占农村实际GDP的62%,人均农业中间投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9.24%,由此可见,农业中间投入是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极为重要和活跃的一部分。西南地区受制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特征,耕地质量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对于传统意义的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却很有利于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关注的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主要包括良种繁育、施肥、病虫害防治、养殖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等,由此可以得出农业中间投入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载体,通过研究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能够为推动西南地区农业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现状分析
1.西南地区与东北、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农业中间投入特征分析本文选取全国18个典型省市分组代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分别为东北地区(黑、吉、辽),东部地区(京、冀、鲁、苏、浙),中部地区(晋、皖、豫、湘、鄂),西南地区(云、贵、川、渝、桂)。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14年农林牧渔业中间投入数据测算,可得表1。东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占比始终处于较高位置,且呈逐年增加之势,与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平密不可分。东部地区由2000年占比最高波浪式下降至第二的位置,主要由于相比较临近城市的务工收入、农业收入相对低,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中部地区农业中间投入数量少、规模小、增长慢,因为中部地区是传统的粮食大省,生产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也并不高。西南地区该比重长年排名最后,而标准差排名第一,原因是西南地区长期以来受资源、科技等因素限制,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欠发达,农业中间投入少;近年来国家重视、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发展,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持续增加。 2.西南地区内部农业中间投入特征分析近年来,西南地区围绕农业现代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西南地区整体农业中间投入持续增加,但由于各省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定位目标的不同,各省之间差别较大。2000—2014年农业中间投入占总产值比重排名中,四川省涨幅最大,增速最快,源于四川省较高的经济水平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贵州省增长速度仅次于四川省,由于长久以来贵州省经济水平较低,农业基础差,近年来贵州省将山地现代高效农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农业中间投入持续增加;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该比重波动上升,属于常规态势;重庆市农业中间投入波动大且总体下降,是由于重庆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撂荒严重。由于重庆市的农业发展不符合西南地区整体趋势,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以云、贵、川、桂四地区代表西南地区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1.数据来源农业中间投入(消耗)来自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农村GDP采用农村人口乘以人均纯收入,并以2000年为基期算出实际农村总产值。根据前文分析,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农业中间投入与农村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农业中间投入的增长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2.实证分析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与农村GDP为面板数据,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两个变量的水平值是非平稳的,农业中间投入(I)一阶差分后p值为0.0044,农村实际GDP(Y)一阶差分后p值为0.0216,说明一阶同阶平稳,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采用Kao检验方法,P值在1%水平下显著,通过检验,说明农村实际GDP与农业中间投入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假设方程:LnY=μLnX+C+ع,其中,Y为农业增加值,X为农业中间投入,ع为随机误差项。进行面板数据回归,解释变量与常数项均通过检验,R平方的值为0.901,F统计量的值为526.4786,农业中间投入弹性系数为0.7627,常数项系数为2.10,农业中间投入的增长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有正向且较为显著的影响,具体数据见图1。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部分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近年来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量不断增长,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西南地区农业中间投入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的活跃要素,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大农业中间投入将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比较有效率的方式,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大农业中间投入。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与劳动力,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大量外流的劳动力,要在农业方面实现后发赶超就必须走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道路,需要更多的农业中间投入,而目前的农业中间投入明显不足,必须进一步引起重视。其次,改善农业中间投入结构。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提高良种使用面积、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这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农业产量,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活跃农村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增加农业中间投入中的非物质性投入。第三,因地制宜地进行多元化的投资。西南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农业产业发展侧重各有不同,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自然、社会、经济基础来确定农业中间投入规模与结构,从而更加科学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国,徐德财,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2(9):55-57.
[2]赵洪丹,朱显平.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15(05):96-108.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00-01
1 发展现状
1.1 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增加,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地膜玉米、粮食、家电下乡等补贴;实行农村合疗、养老保险、危房补助;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免息贷款、贫困生补贴等。从各层面、各角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1.2 农业机械化及生活电器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下降
如今,多数群众住上了楼房,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具备,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也逐渐进入农村的厨房;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都达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已从整日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1.3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时间更多,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村组种植业结构单一
部分村组以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的价格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终趋于平稳,加之人工、化肥、农药、农机械使用费等的上涨幅度均高于粮价,农民种粮的收益甚微。
2.2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规划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毕竟屈指可数,大量的村组由于历史及居住习惯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积大、荒废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现象,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居生活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带来难度[2]。
2.3 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通了电,大多数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主干道路大多实现了水泥化,新农村建设有了休闲活动广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地方,有些村组存在电压不稳、供水困难、水泥路普及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农田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让宏观引领,微观受益。
2.4 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有待解决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劳动力的邻近再就业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
3 建议
3.1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结合村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各村村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实施方案,同时落实科技人员包镇驻村的办法,引领群众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将粗放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优质高效农业及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2 整合各项资源,进行村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财政、农发、水利、环保、交通、土地等部门相互协作,在政策、技术、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新村、社区建设,要从感观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从实质上做到乡风文明、富裕和谐,从长远上做到经济发展、活力生态[4]。
3.3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点带面,更要做好日常管护和永续利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村组通上柏油路,让每一户群众用上自来水,让每一块田地有足够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农村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乡镇工作人员,离不开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更离不开群众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层的管理者――村组干部,如何能让村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去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如何能让村组干部自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着重点,也是做好村组干部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参考文献
[1] 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0,302.
[2]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是新时期农村生产方式转变而形成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经济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才能为农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从而带领农民积极转变生产方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民专业合作者的形成与发展,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为同类农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从而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为农民的自主经营与管理提供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在农村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农民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进而产生规模化的生产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与管理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根本指导,提供具有专业性的指导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少当具有五名以上的成员,通常是具有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提供能力的个人与社会组织,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能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动向并且抓住发展机遇,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农业经济发展信息,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增加了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从而增强农民参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第二,有利于促进农村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往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的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各种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加快了农产品创新的脚步。第三,打破了农村信息闭塞的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过程中引进了更多新的市场信息,农民可以根据信息及时对生产结构做出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增强农村市场的规模化生产效益,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构建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机制,鼓励有思想、有目标的年轻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的经验,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队伍,实现信息、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从而形成系统的专业网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增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需要专业的人员队伍为保障,因此需要重视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与当地职业院校为依托,加大农业生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对现有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促进人员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上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加入可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队伍不断丰富,并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3.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组织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在相关的组织建设与规章制度方面都要充分尊重这一特殊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并且制定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只有组织机构的完善才能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运行。
4.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需要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政策方面给予足够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侵害他们的利益,而且要形成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减少外界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化可以形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进而促进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以及体制的完善,同时不断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3(07)
关键词:农村;集体财务;监督制度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38
农村财务管理是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一直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户的热切关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越来越系统和制度化,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集体财产和资金积累的越来越多,农村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越发凸显。如何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增长的过程中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尤为重要。而其中财务监管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1]。本文就现阶段农村集体财务监管建设中的财务收支审批、财务审计、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方面做简要的阐述。
1 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及审计制度建设
1.1 构建完善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资金的回收和使用,这就涉及农村集体财务组织管理的财务收支,是农村资金和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卡。如果这个关卡掌控不好会造成收支失衡,审批制度形同虚设,必将导致农村集体财产的损失和浪费,影响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对此,政府应加强和完善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建设,要让农村会计管理人员切实履行《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会计法》等,依照国家及当地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等进行财务收支审批。会计人员对收支的审批是农村财务收支审批的最后环节[2],需要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收支审批的程序,从根本上强化农村财务监督,完善农村财务监督体系。
1.2 规范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内容及程序
现在我国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内容及程序还未规范化,审批人员、审批范围、审批限额、审批责任和审批程序等多个环节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3]。每个环节的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农村集体资金的损失。对此,应该制定严谨的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内容及程序,明确财务人员的审批范围、审批权限等保证财务收支审批的切实履行。
1.3 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内容及工作程序
农村集体财务监督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财务审计,这关系到农村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农村集体资金及资源是否按照相应的制度规范进行了管理、使用[4];上级部门转移支付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等多项与农民根本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只有不断农村财务审计进行监督和规范,才能保证农村集体资金和资源等到充分和有效的使用。对此,政府应该对农村集体财务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成立专业的农村财务审计机关,按计划对农村财务实行周期性的审计,确保农村集体资金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广大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
2 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设
2.1 制定并完善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办法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从事农村财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即使有的地区制定了也不尽完善。财务管理人员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办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农村集体财务监督制度的建设。政府的财政部门应当对农村财务人员的聘用、任免及培训做严格的规定。
农村财务人员聘用及任免:现在很多农村财务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农村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建议政府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进行农村财务人员招聘时,优先选用那些已通过农村财务从业资格考试并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不得选用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另外,对从事农村财务工作的人员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将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奖励薪酬等纳入县财政预算,保持农村财务人员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相关性,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能良好的运转。
农村财务人员后续培训:经济发展既是多样化的又是多变性的,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为快速,很多从事农村财务管理的人员的专业知识已不能与快速的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对此,政府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应该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相应的农村财务专业知识培训。这类培训不应受时间的限制,既可以组织定期培训,也可以组织不定期培训,但培训的内容和目的必须符合当下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同时,当地政府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应每年根据新颁布的农村经济法规组织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对新的财务专业知识和未来新增的业务进行培训、交流和探讨,保证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学习了解最新的财会知识和农业知识[5]。进一步提高农村财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2 正确界定农村财务人员的职权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上下级、同级之间的财务职权划分不够清晰,财务管理工作混乱无序。对此,建议政府和农村经营机构根据本地区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和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明确各级财务人员的职权,保证业务办理有序、不违规、不越权。
参考文献
[1] 贾淑华.本溪市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2(08):41-42.
[2] 庞文群.对农村财务管理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4,(04):25-26.
[3] 柳付军.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 2003(09):3-36.
[4] 吴开荣.村账托管后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福建农业, 2005(01):6-7.
[5] 李三林,孔德明.审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州审计,2003((10):30.
建议监管部门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整体分布,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乡镇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可以通过对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营业税减免的办法进行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经济核算、保证安全、方便农民的原则,在乡镇以下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对现有业务量比较大、符合条件的信用代办站,可以改为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
二、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主体
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保障。它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服务。培育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打破农村信用合作社独家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参股现有银行业机构,适度增设多种所有制银行业机构。加强对邮政储蓄银行的窗口引导,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三、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部分职能虚置,许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业务没有具体的承办部门,部分利润低的基础产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投入。因此,应当适当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范围,在原有业务范围基础上,使其承担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职能,使其名实相符。一方面使农业发展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参与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在不增设新分支机构的原则下,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项业务,主要委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四、通过有效宣传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
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大金融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金融意识。大力发展农村银行业机构电子化建设,提高电子网络的应用效率,加大银行卡业务的推广和深度开发,推动住房、汽车、助学等消费贷款业务在农村开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改变农村居民传统习惯,提高农村居民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和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五、对于设立在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加大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农村经济 管理 思考 建议
一、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三农”的投入上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机具购置、良种补贴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相关补贴政策得到强化,但还是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些距离,也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2、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以及农民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学习不重视,导致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相当一部分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与流动,使得现有农民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当前,许多农村为了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改善经济收入水平,引进了很多污染性、破坏性的项目,直接导致农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地流失等现象。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恶化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
4、农业生产分散程度高。
我国农村目前大多以家庭土地承包、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那么就会对发展规模生产,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与农机化作业产生影响并带来障碍。与此同时,种植的分散化,主观意识较强,往往销路不对。各家种植种类繁多纷杂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对集体销售甚至出口是非常不利的,也严重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二、建议与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对农经工作的领导。
新阶段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经工作管理的加强,可以做到:(1)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使之制度化与经常化以及长期稳定的需要;(2)要解决目前农村矛盾,以保持农村稳定的需要;(3)要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各级农业部门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加强对农经工作的领导,并把农经工作视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对待。第一领导要亲力亲为抓工作,下面分管领导要各尽职能。真正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并积极争取领导们的支持,为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经费和设施。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建立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中低产田的投入力度,保障投入能够长期有效。同时,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努力提高政府、财政部门对“三农”的投入比例,进一步稳定、强化与完善农业生产扶持政策等。通过加强资金投入力度,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与改善农民生活水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所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1)加大方针政策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等多个途径入手。(2)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3)适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4、加强农经机构和队伍建设。
各地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以及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农经工作体系要建立健全并完善工作制度,确保农经队伍的稳定。尤其要对乡镇农经队伍进行合理定岗定编与定员。保证每个乡镇均配有专人承担管理农经工作。农经各级工作机构,要担负起相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与行政执法以及工作指导职能,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与强化农经工作手段。
5、加强培训,提高农经人员素质。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对象、内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农经干部的培训工作,努力使农经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打造一支具有高度工作责任心,通于开拓进取的农经工作队伍。
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有限的土地、水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倡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努力达到现代化农业清洁生产与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并推广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防洪防涝、干旱缺水以及水环境恶化等方面的解决,要进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以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农村垃圾的治理与处理,运用沼气等生物资源,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