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01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叙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 实用性 实践性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也不同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实用”二字上下工夫。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中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教学作一探讨。
一 加强口语训练,落实专业知识
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大纲》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达到“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语言文明,表达得体”。此外,说和听密切相关,要善于听。以上基础素质的训练,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反复进行、及时矫正。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如听一段媒体记者提出的几个问题,让他们用普通话回答和表达见解。如此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达到语言准确、流畅,说话姿态自然。
从登台入手,学生以前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为了训练他们大胆说话,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上台展示。首先,在课程的前两节,让每一位新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个人爱好、特长和愿望。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口语表达的机会,也为他们互相认识、和谐相处、团结合作打好了基础。其次,在各专业召开以“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发展前途及个人计划。再次,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体会。
在活动中练习、强化口语。为了调动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练习口语的兴趣,应有意识地寓口语训练于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二 注重技能上的实用性
普通中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而职业中学的主要目标则是为工农业生产,为各行各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重点。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应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性,让学生能读会写各种类型的应用文。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都十分重视应用文的教学。日本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主要文体,就是面向社会的意见文、报告文、说明文。西德作文教学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如《失物启事》、《一个成功的设计牌》、《一条精美的广告语》、《写一张通缉令》等。美国学校对实用文的学习和写作,特别是通信文的学习和指导倍加重视。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一些有识之士对此也高度重视,纷纷发表讲话和文章,大声疾呼。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文章可分为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两大类。非文学作品,包括科学论文、政论文在内,也是为了应用,如果把所谓“应用文”缩小到处理日常生活和经常公务的文章。那么,可以说要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要写的,无一例外。中职《语文》的编者也深知应用文教学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在全套教材32个单元中就编排了7个单元计42篇课文。内容有广播稿、演讲词、说明书、广告、纪录、简报、计划、总结、新闻、通讯、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读后感、小评论等等,几乎涉及了所有常用的应用文。可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应用文教学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他们心目中,应用文可教可不教、可写可不写。应用文教材几乎形同虚设。结果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连简单的字据、信函都不会写,更别说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了。鉴于这种现状,有感于应用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不仅像重视记叙文、议论文一样重视应用文教学,而且矫枉过正,在应用文教学方面安排了更多的时间。应用文篇目不分教读自读,每课必上,每题必练。有些应用文如合同书、状之类,教材上没有,生活中又经常用到的,我们就自编教材让学生学习、仿写。力求让学生掌握所有常见应用文的特征和写法。校团委开办“小喇叭”广播,就要求学生争写广播稿;学校举行大型活动,就要求学生采写新闻报道;有人打官司,就叫学生状;学校盖房子,就教学生拟写合同书。此外,还要求学生开学定计划,期末写总结,寒暑假深入城乡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总之,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情境,采取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 注重思想上的启发性
关键词:无响应问题;无响应误差;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08-02
一、引言
抽样调查是统计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无响应(Nonresponse)问题是抽样调查中的重要问题。“无响应”也称为“无回答”。概括地说,无响应是指在抽样调查中无法从所有的样本单位及问卷中的所有项目获得有效数据。无响应可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位无响应”,一种是“项目无响应”。单位无响应是指被调查单位没有接受调查;而项目无响应是指被调查单位虽然接受了调查,但对调查中的某些项目没有给出有效的回答。在我国使用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包括引入的国外教材)中,基本上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个别讨论到的,也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无响应”在实际的抽样调查中是经常碰到的问题。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直接使用带有“无响应”问题的调查问卷,后果将很严重。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中亟需增加无响应的后果及其处理方法方面的内容。
二、无响应的后果
1.无响应从两方面影响推断结果。在抽样调查中,无响应问题会从如下两个方面影响推断结果。一方面,由于部分调查单位或调查项目无响应,使得样本容量减少,从而使估计量的方差变大。这种后果相对来说是较容易处理的,比如,可以用补充样本、事先估计回答率并由此相应增加调查单位数量等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无响应的样本单位与回答的样本单位如果在所调查的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则会使得依据回答样本单位的数据所作的统计推断存在偏差,即无响应偏差,这是一种系统偏差。这种后果的处理比第一种复杂得多,但由于它对调查结论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事实上,在实际调查中,在回答的样本单位与无回答的样本单位(尤其是拒绝回答的样本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在对私营企业的依法纳税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回答的样本单位比无回答的样本单位(如上所述,含有拒绝回答和提供不合乎要求的回答等单位)通常有较少的偷税漏税行为。
2.对无响应误差的分析。在分析无响应误差的影响问题时,不同统计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两种通常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无响应的“确定论”和“随机论”。如果记第i个总体单位的回答概率为pi,则“确定论”认为,总体所有单位有pi=0或pi=1,就是说,总体的N个单位含有两类单位,一类是如果被抽中则肯定回答的单位(N1个),另一类则是如果被抽到肯定不回答的单位(N0个,N=N1+N0)。而“随机论”则认为对所有的总体单位有0≤pi≤1,各pi可能取各种不同数值,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pi被视为条件概率,即它的大小取决于调查时的环境。无论是从哪种观点出发,我们都可看到,无响应偏差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回答率;另一个是回答单位与无响应单位在Y变量值之间的差异(这里,Y变量是指对调查中具体分析的指标的测度)。而两种观点的差别则体现在对形成回答率的机制的不同看法。
3.关于可接受的回答率问题。如上所述,较低的回答率将会破坏样本的代表性,从而产生较大的无回答偏差。那么,什么样的回答率是可以接受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的结论。科克伦和伯恩鲍姆(A.Birnbaum)等人认为对一般调查而言,回答率应在90%甚至95%以上。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则建议邮寄调查的回答率应80%以上。我国学者卢淑华也持这种看法。爱尔达斯(Erdos)则认为一个可靠的邮寄调查应有50%以上的回答率,或能用某种方法证实不回答者与回答者是相似的。莱斯勒(J.T.Lessler)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应是绝对的,而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她指出应结合如下因素来讨论:(1)调查前对回答率的期望值,它取决于调查的内容、总体与数据收集方式;(2)提高回答率的成本;(3)是否对无回答采用补救方法以及采用何种方法。(4)调查内容及其结论的重要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调查报告或研究结果中说明回答率是一项良好的调查研究应有的内容。
三、无响应问题的处理方法
为了尽量减少无响应误差的影响,统计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的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归纳成两类,一类是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的处理,即在调查阶段的处理,一类是在统计分析中进行的处理,即调查完成之后的处理。
1.分析前的处理。分析前的处理方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回答率。主要方法包括:(1)认真选聘、培训、督导调查员。(2)对被调查者进行适当激励。(3)由有名望的机构出面组织调查。(4)多次访问。(5)改进调查方法。如,科学地设计调查项目与问卷外观,以使被调查者能较轻松地回答问题;调查前先与被调查者联系;仔细分析不同受访者最可能在家的时间;等等。(6)在无响应的样本单位中再次抽样。(7)使用随机化回答技术。如果引起无响应的主要原因是问卷或某些项目为敏感性问题(如隐性收入、偷税漏税、吸毒等),则可用使用随机化回答技术来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技术通过设置巧妙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可以说出实情而调查者并不会知道他的回答的真正含义。但调查者可以由整个样本的回答获得某类人数所占比重或某敏感性指标的均值等的估计值。
2.分析中的处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未能采用上文所述的分析前的处理方法,或者虽已采用但仍未能达至足够高的回答率,我们就需要采取事后的补救措施。各国统计学家已为此而提出了许多方法。(1)波利兹-西蒙斯(Politz-Simmons)方法。这种方法是预先在调查时询问回答者在K个类似的期间里他有多少期间可以被找到,然后在分析时用他可被找到的期间数对其Y变量值(Y为所研究的指标的测度)作“倒数加权”。例如,对于在调查的前5天中在相同时间内呆在家里并可以接受调查的天数分别为0、1、2、3、4和5的回答者,分别用6/1、6/2、6/3、6/4、6/5、6/6作为其Y变量值的权数(分母是前5天可接受调查的天数加1,即加上调查的当天)。这种方法的隐含假设是在家天数越少者,其Y变量值越接近不在家者。(2)时间趋势法。这种方法通过考察连续各批回答者(如邮寄调查中按时间先后对回件分批)的答案,分析其中的趋势,然后将此趋势延伸,以此推测出无响应者的答案。比如,如果各批回答者的收入呈上升趋势,则推测无响应者的收入是最高的。(3)分组加权估计。这种方法要求按某些辅助信息将总体单位分成若干组,使组内各单位的Y变量值尽可能相近。在抽样调查之后,若出现无响应问题,则按各组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例进行加权调整。我们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明,设总体分成两组,第一、二组单位数分别占总体单位数的30%与70%。假设抽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如果不作加权调整,则对总体的Y变量均值的估计为:
(3230×300+2110×500)/800=2530
但考虑到第2组的不回答率远高于第一组,为减少无响应偏差,使用分组加权估计,则总体的Y变量均值的估计调整为:3230×30%+2110×70%=2446。(4)替代方法。概括地说,替代方法是用“精心选择”的回答单位的数据或者用按辅助信息推测的数据来“替代”无响应单位数据的方式来处理无响应问题。而具体的替代方法则多种多样。
――均值替代法。指将总体分组,用组内回答单位的样本均值替代无响应单位的值。这种方式实质上与“分组加权估计”方法非常类似。
――完全匹配替代法。使用某些外部来源的记录来替代无响应单位或无响应项目的数据。如从工商、税务、海关等管理部门取得无响应的被调查企业的注册资本、所得税、出口货物情况等来作替代值。
――最后回答者替代法。以最后一批回答者的答案替代无响应者的答案。比如,在邮寄调查中,以几次追踪后最后寄回问卷者来代表未回件者。
――演绎估计法。如果所研究的Y变量与另一变量X存在已知的函数关系,即Y=F(X),且可了解到X的值,则可用此方法得出Y的缺失值。
――回归替代法。如果所研究的Y变量与另外一些变量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则可建立一个回归模型,并利用回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然后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预测Y的缺失值。
――“热层”(Hot-deck)方法。通常用于项目无响应。一般做法是对调查中的项目缺失值用同一调查中具有类似背景的回答者的数值来替代。
――最近距离替代法。通常用于项目无响应。这种方法要选择一些辅助变量及一种距离测度。它按照辅助变量距离最近的原则选择替代者。有人认为“热层”方法采用的是非数值分类的方式,而最近距离替代法采用的是数值分类方式,因而后者是前者的修正。
几十年来,统计学家们针对无响应问题提出了许多的处理方法,本文难以一一介绍。统计学教材应按照所针对的学生层次、教学时间等来选择介绍适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勇进.缺失数据的加权调整[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20(5):61-64.
[2][美]Judith T.Lessler & William D.Kalsbeek.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M].金勇进,主译.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全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阶段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内心的认识与世界观的形成都在这个时期。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尽是些死板的内容, 而课文背后真正的内容、思想却不能得以学习。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进行课改,建立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一直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语文课堂相对而言比较枯燥。虽然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比较有优势,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人格塑造以及很多基础技能等等。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这些优势往往会被淹没,甚至是被扼杀掉了。教师们的主体地位根深蒂固,学生们的被动学习方式也一直得不到解决。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与人才的需求而言,是存在脱节的现象的。因此,教育界开始实行新课改,旨在改变传统的应试以及灌输式教育,让学生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而言, 这样的改革更加有意义。
一、新课改下构建初中语文全新教学课堂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建立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为什么单独要针对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呢?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们从小学语文的读与写中走出来,迈入充满知识、内容和启迪的初中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学中强调了更多的能力培养, 其中包括个人内心世界的塑造,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修养的形成。与高中语文教学不同,高中语文应试的意味太过严重,很多知识的学习不得已要面对这高考而进行。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学是最为开放和有培养性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扼杀,学生们不但不能从语文的学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相反只是得到了知识的硬性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反而会让学生们觉得学习语文是如此的枯燥。如此精彩的富有优势的初中语文课堂,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扼杀下,变成如此,着实令人可悲。因此,执行新课改,建立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刻不容缓。
二、新课改下构建全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分析
以上分析了建立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全新课堂的建立呢? 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制定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融会贯通。
1、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般人都认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比较古板,缺乏活力。虽然有些片面,但是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确实是没有年p教师的活力。但是,教师首要应该做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新闻报道类课文的时候,首先学习的就是关于“挑战者号”的坠毁。在这篇文章中,学生们需要学习的是关于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这篇课文讲述“挑战者号”背后的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么的注意力。初中生还是很喜欢听故事的,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们讲解这篇课文采用的写作手法――倒金字塔式的叙事方式。 这样的观点提出,让学生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叫“倒金字塔式”呢? 教师同样可以给学生们讲解,这样的报道源于当年的战争中,为了避免发电报的时候信息丢失,而是采用在第一段就直接将文章的所有元素直接一次性报道出来。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们自然会听得津津有味,知识的学习得以保证,而且是快乐地学到了知识。
2、充分运用美文素材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很多美文,在文章中,学生能够体会内容的精美。然而,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去体会其中的真谛。那么,教师可以走出课堂,带领学生们去感受自然,体会课本中对自然的描写。这样的真实的接触,比枯燥的语言描述更加说服力,只有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才会了解到语文的学习是美的。
3、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文章都体现着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精神。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一些深意。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条件的允许下,为什么不安排一次励志电影的欣赏呢? 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语文课堂移入电子信息世界,让学生们在电子的海洋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4、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并通过小组的形式达成最终的共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写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全新课堂建立,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实际上,只要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听取学生们的声音,全新课堂的建立就完成了一半。此外,利用课外课堂,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活跃语文课堂,则更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丰富多彩。本文中,笔者立足于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全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意义极其策略。
参考文献:
1.魏文华,《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2011 年第1 期
2.冯香兰,《新课程:教研版》,2010 年第5 期
著名的美国导演科波拉曾经说过:虽然小说很美好,但它就像一列旧火车,电影才是体现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文学的历史已经比较悠久,而电影的出现到如今不过百年。但是影片无论是从艺术和思想上都不比文学贫乏,电影艺术的基础是文学,影片的丰富多彩正是通过文学的成就而体现。影视和文本的区别:一是各自表达的形式不同,电影和电视表现的是有画面、有声音的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内容概化为听觉和视觉形象;而文本是文字作用到大脑。二是存在形态不同。三是所需思维不同。影视具有逼真性和直接性,侧重形象思维,而文本具有含蓄的特点,侧重于抽象思维。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通过引导学生把文章想象成直观的感受再赏析。这种方式往往会受到学生的知识阅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文章篇幅的限制。而影视资源刚好填补这个缺陷,清晰地再现文本的有关叙事结构,情节发展,让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影视情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影视资源具有生动和形象化的特点,它的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曲折,音乐震撼,能很好的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进去,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通过影视资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物提出了建议,比如:童话《格林童话》等;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诗歌散文作品,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但是现实的课堂语文教学中,愿意读文学原著的人少得可怜,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引用影视资源。影视史艺术家的再创造,是需要观者主动参与才能完成。
(三)借用影视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影视的叙述方式,可以学到倒叙,插叙,和顺序等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妙的把影视资源运用到语文的写作教学中,积极汲取写作技巧,不仅激发学的写文章的兴趣,还能快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巧用影视改编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一般来说,只要人物性格比较鲜明,不要繁复的,故事性比较强的叙事是个,戏剧,小说等都适宜于改变为电影。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文体丰富多彩,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经典的影视作品,比如:安徒生的《丑小鸭》、鲁迅的《孔乙己》等。但是,影视改编不仅仅只是把文字转换成影像的过程,而是把文字整体的感受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把原著和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审美活动是不自觉的介入到构建的世界中,并对审美价值体系,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经验对风格、思想进行审美评价。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内容,也懂得审美情趣,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影视资源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手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一堂课的内容,比如:一支粉笔、几本书等,稍微好点的学校就多配置了一台录音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与影视的关联变得很紧密,语文的教学手段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巧妙的引入影视资料,把语课堂中无声的人物或者事件转化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也罢教学内容具体化,极大的增加了语文的课堂的魅力。同时,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语文课本的很多的文章都是某个一个片段,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去欣赏完美的作品,并在课外时间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续。
(二)扩充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一般来说,语文课程资源包含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比如:教科书、工具书、电影、电视等等。文物古迹、自然风光、重要事件等也是语文课程资源。因此,除了课堂习得之外,更多的是课余的习得。影视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巨大的知识容量拓展了语文教学无限空间,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培养人的思想道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影视资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升个性品质和文化修养有重要作用。
(三)构建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部分都是教师主动讲授,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学生很容易对语文教学产生抗拒,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语文课程的美感也随之消失。影视一种大众文化,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教师把影视资源充分引入到语文课堂,就能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成一堂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沉闷的教学模式,还简化了耗时的环节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结束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教学质量
自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时期就对“启发”有所研究,《论语・述而》中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则言“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他认为教师应该懂得启发学生进行教学传授,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等各方面结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以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下将对启发式教学实施进行具体分析,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用恰当的形象比喻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学会利用简单、好理解的故事引入,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故事往往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无疑不是学生的学习享受过程。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时,文章描述的社会背景、社会现状等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又如,李白的《送友人》创作的背后也有一段亲密友谊的佳话,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另外,对于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诗歌、散文等作品都可以直接转换成故事展示给学生。比如,叙事诗歌直接转化为小故事、长篇小说压缩成小故事等,不断启发学生创作型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用恰当的比较启发学生思维
比较可以是同一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形象比较。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在名字上、行为上、观点上的鲜明对比,集中地表达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思想。又如,在鲁迅的《故乡》中,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笔下少年时期的闰土无忧无虑、活泼开朗、聪明伶俐,而成年后的闰土形容憔悴、神情呆滞、言语拘谨,运用这些对比的写法意在表明作者想抨击的社会现状。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衔接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生小学成绩优异,但是升入到初中之后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小学时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无从入手。面对这种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还有小学高年级组教师教学中必须认识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采取相关措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學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1)字数达到400字;(2)结构完整;(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2016,(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6]王跃平.初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31-3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作如下探讨。
一、教学中善于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当然,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的积淀,就不能理解小令中九个词的意境。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教学中有意识的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三、拓展教学视野,提高语言感染力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拓展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体悟语言的魅力。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四、强化语言教学实践,加强言语运用力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总之,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摘 要】语文是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教好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然而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的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作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本文总结了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力推广新课改的新经验、好做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浅析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建设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基础;发展;提高
1. 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1 把握课题,引入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如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这样,学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1.2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1.3 绘声绘色,优化情境。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的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2.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3. 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4. 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建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之友(B版), 2007,(03)
[2] 黄桂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硅谷,2009,(1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馈
新课标对七~九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然而现在初中学生阅读存在许多不足,情况令人担忧:
1.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单一盲目,阅读量不达标。只是关注自我感兴趣的书籍,喜欢轻松有趣或幽默性阅读。
2.阅读速度慢,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关键信息筛选能
力差。
3.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懒动笔,无积累。
4.阅读目标性差,阅读中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关注不够,缺乏有益的思考与品味。
针对这样的现状,从师生双方入手提出以下四点,望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准确有效设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针对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现状,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中应有学段长期教学目标、短期目标与课文教学目标。
短期目标可分为每学期的阅读能力提升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阅读能力提升目标应包含以下几点:1.每个学期针对不同文体的几个相关单元具体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能力训练。2.每学期应达到的课外阅读总量和具体的阅读成果。3.在阅读教学后学生表达写作能力提升。单元教学目标是要把握单元课文在内容主题上的相关性,结合文体特点突出阅读方法的传授,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并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味文中的情感。单元目标多体现文体特点和主题特色。在整个初中教学阶段,教师只有做到胸中有全副沟壑,注重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延续性,才能在教学中按计划、有目标地让学生习得一片山川。
二、有效有序的阅读方法与能力的传授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传授侧重对学生精读和略读文本能力的提升,对不同类型文章在兼顾学生朗读与思考能力培养的同时应突出一两种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如说明文应重在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侧重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小说类文本则应培养学生精读作品的能力,突出对文本情节的概括、人物的分析、主题的感悟等练上。而对叙事抒情类文本,如叙事类散文、现代诗歌,则应通过多朗读再精读,方能品味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句文辞的雅致动人。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阅读训练重点也不一,如《社戏》虽是小说文本,但因为文句寓情、写景优美,非朗读不能表现少儿的淳朴机智,非诵读不能体味怀念之深情,所以此文精读应在多处经典片段的诵读之后进行。而《热爱生命》文幅较长,语言直白,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则适合让学生略读完选文相关情节后,再引导学生从几处描写突出之处进行精读赏析。
三、创设有益有趣的提升阅读能力的舞台
语文课程的理想学习步骤是一会读、二能想、三敢用,到了中学阶段,它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学习和实践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激发学生对不同类别文章的兴趣,可让学生收集、编写相关的手抄报、宣传画等,这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是否应该全力支持克隆人的技术、愚公移山之举是否真愚、杨修之死罪是否真在曹操,这样的讨论会全面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思考、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而对一些情节吸引力强、有想象空间的文本,如:《皇帝的新装》《小圣施威降大圣》,文言文《狼》,则可引导学生把文本编写成剧本,通过课堂剧的表演锻炼学生,这对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有指引、有方向、有反馈的课外阅读拓展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欲提升语文成绩和语文阅读水平,应让学生取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除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外,每个学期初或单元教学中教师需给学生推荐有内容、有内涵的经典作品。如七年级时可推荐三毛、毕淑敏、龙应台等的叙事类短篇,八年级则推荐知识面广的文本,如《三体》《狼图腾》,到九年级要培养文化内涵和理性辩证思维,则可看林语堂、梁实秋、余秋雨等的文学作品。学生课外阅读要有范围、有数量、有计划,所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有书面作业,要有分学段的具体要求,如摘抄美文佳句、概括情节、评价人物、感悟体会等。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分享交流、阅读体会的机会,对学生的点滴之见要多多肯定鼓励,并经常分享自己阅读相同作品的所得与体会,提升学生阅读的品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最重要时是要发挥教师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高学习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