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02
导语:在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管理学》是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管理绩效观,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套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一定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管理学 实践教学 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66-03
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了解管理的思想、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具备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基层管理者的素养,为将来从事相关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搭建一个平台。文章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并进行文献调研[1-3],设计了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体系。
1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1)实践地位:管理学课程实践是一座桥,桥的一端是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桥的另一端是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课程实践应运而生。
(2)实践作用:第一,可以激发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因为管理学本身理论性强,比较枯燥,课程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目标
选用的教材是《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依据教材,制定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四大管理职能。
(2)能力目标:①制定计划、编制计划书的能力;②绘制组织结构、编写职务说明书的能力;③有效激励下属的能力;④控制会议时间和进度的能力;⑤解决实战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具备基层管理者应有的素养。
3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对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管理学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求知欲比较强,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而且该专业招收学生中往往是女生较多男生较少,所以班级整体比较内敛、课堂上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
基于上述教学对象分析,采取了针对措施。第一,实践内容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这样可以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第二,实践小组的划分要综合考虑性别和性格因素,每个小组5~6人,必须男女搭配,而且每个小组至少1~2人性格开朗,积极活跃,这样可以带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第三,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4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内容
选用的教材是《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教学重点是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因为实践学时有限,所以针对这四大职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分别设计实践项目,最后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共有5个实践项目。
(1)策划一台班级晚会,制定计划书。(划能力)
晚会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如2周一次的团日活动、元旦晚会等,所以这个实践项目对于大一学生非常适合。
(2)调查本校组织结构,绘制组织结构图,编写职务说明书。(组织能力)
社会调研有一定难度,而调研本校相对简单,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实地职能部门咨询访谈,来完成这个任务。
(3)如果我是班长――为班级制定激励计划。(激励能力)
这个实践项目最贴近学生生活,结合所学知识,为班级献计献策。
(4)某研究所周五下午例行会议的控制。(控制能力)
这个实践项目主要是对会议时间和进度的控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把会议精简又能处理所有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是学生需要解决的。
(5)实战分析――视频案例:黄女士的蜂蜜事业。(综合能力)
这是个视频案例,选自赢在中国第一季,这个案例非常经典,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的解决,可以调用所有的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文设计的5个实践项目,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实例演示法。第一个实践项目是晚会的策划和计划书的制定。先给学生演示一个足球比赛策划书,讲解其中的要点,比如计划书的框架组成、5W1H的体现等,给各小组制定晚会计划书提供必要的参照和借鉴。
(2)调查访问法。第二个实践项目是对本校组织结构进行调研,并编制职务说明书。给学生讲解调查访问法一些要点,然后各小组可以用互联网搜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完成任务。
(3)头脑风暴法。第三个实践项目是以班长的角度,为激励班集体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在完全不受约束的环境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4)启发引导法。第四个实践项目是对会议出现时间拖沓问题的解决。引领学生回顾管理中控制的类型和含义,以此启发各小组如何使用恰当的控制策略解决问题。
(5)视频案例法。第五个实践项目是一个视频案例,视频能声情并茂地展现问题,吸引学生,激发最大的热情和兴趣。
6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学时
根据所在高校情况,制定实践课时为12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
7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组织
7.1 实践的教学组织流程
上文设计的5个实践项目,在学生分好小组之后,每一个项目的教学组织流程如图1所示,有6个环节。
第一步,布置实践项目。首先把实践项目布置给学生,并在课堂上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该项目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步,搜集资料。学生理解项目的内涵和要求之后,各小组就要搜集材料,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等等,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
第三步,小组讨论。在搜集资料后,各成员带着自己搜集的材料,在自己小组里面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并撰写项目报告书。
第四步,成果汇报。在撰写报告书后,各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以课件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
第五步,教师点评。各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对优点进行表扬,指出尚待解决的不足和问题。
第六步,成果完善。各小组在听取教师的点评后,修改和完善报告书。之后开始第二个实践项目,以此循环。
7.2 小组成员角色分工
根据学生人数,5~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角色应有:组长、资料搜集员、记录员、撰稿人、发言人。
组长主要负责主持大局和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由各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在小组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和冲突,组长就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激励和协调。
资料搜集员必须是全体小组成员,组长对需要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分工,避免对资源的重复搜集。
记录员应该有1~2人,负责记录和汇总小组讨论中所有成员的发言。因为小组讨论时可能比较激烈,出现的意见比较多,所以组长应该任命本组中文字工整、具备速记能力的人担任此角色。
撰稿人负责对汇总后的发言再提炼总结,撰写成果报告书。因为信息量较大,需要撰写出结构清晰、辑缜密的报告书,所以组长应该任命本组中思维逻辑强的人担任此角色。
发言人负责在全体班级成员面前,用课件的形式汇报本组成果。因此组长应该任命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善于课件制作、不惧怕三尺讲台的人担任此角色。
8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评价
采用综合考评的策略对各小组成果进行评价,实践成绩由成果考核和过程考核两部分组成,即“实践成绩=成果考核成绩(70%)+过程考核成绩(30%)”。
其中,成果考核方法见表2,过程考核方法见表3。
9 结语
文章设计的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多年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秋霞,高洁.管理学课程多样化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28-129.
关键词:放射源;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95
1 在建核电厂放射源的管理要求
1.1 国家法规对于放射源管理的要求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放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这些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于放射源销售、运输、使用、贮存、报废、许可、职业照射、人员资质、放射卫生、辐射事故应急等[1],以及探伤机、密封与非密封放射源、放射源贮存库、辐射监测仪表和剂量计等多个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国家、地方的环保、公安等多个部门对放射源销售、使用、许可等多个质量活动进行介入、监督和管理,要求相P的企业、个人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发现有违法违规情况将依法进行惩处。
1.2 总包模式下的管理现状
在建核电厂放射源管理主要针对施工现场承包商使用的放射源,大部分为II类探伤源,使用者为分包商,总包模式下需要对分包商放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总包模式下放射源管理工作存在以下情况:
(1)分包商为主要使用放射源的单位,总包方需要对使用分包商放射源的使用、运输、贮存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2)施工现场往往有多个分包商使用放射源进行探伤作业,放射源运输、使用地点各不相同,总包方需要监督管理多个分包商的放射源管理工作;
(3)根据国内各个核电厂的经验,总包方不涉及放射源的直接使用和管理,往往采用各个分包商自主管理,总包方监督管理的模式进行,总包方往往只配置少量的兼职HSE工程师负责分包商放射源管理工作的监督;
(4)多个分包商放射源管理工作的差异性往往会导致总包方难以统一和集中管理各个分包商,极易出现放射源管理乱象。
2 放射源集中管理的可行性
2.1 放射源集中管理体系的格局
放射源集中管理体系的格局是总包方作为施工现场放射源管理工作的管理层,分包商为执行层,业主和监理公司作为监督层的管理模式。
(1)总包方对施工现场放射源管理和安全工作负主要责任,集中管理施工现场所有放射源的使用、运输、许可、应急等质量活动,总包方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标准要求管理分包商的放射源;
(2)分包商直接执行放射源使用、运输、贮存和管理工作,并接受总包商的统一管理,采用总包方的统一标准进行放射源管理工作,不搞特殊化;
(3)总包模式下各分包商的放射源集中贮存于一处放射源贮存库中,分包商放射源入场后均将放射源贮存于该库内,不得贮存、暂存于其他任何地点。总包方负责放射源库的管理工作,可委派符合要求的一分包商负责执行源库的管理工作;
(4)总包模式下各分包商的放射源使用、运输、应急等质量活动均接受总包方的管理,总包方为管理的主体。
(5)业主、监理公司对总包方集中管理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可执行定期检查以验证总包方集中管理是否失效。集中管理模式中的重大质量活动总包方应邀请业主、监理公司作为观察者进行监督指导。
2.2 集中管理体系下的管理工作
2.2.1 放射源管理体系
总包方总体负责建立放射源集中管理文件体系,明确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职责分工、技术要求、检查要求和不符合项控制等。随后,总包方介入各个分包商的放射源管理体系中,监督分包商是否建立统一、健全的放射源管理体系、文件体系、人员培训授权体系、辐射物资管理体系、辐射事故应急体系等。总包方定期对各个分包商的管理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项组织进行整改,保证集中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2.2.2 人员资质与培训授权管理
总包方负责监督分包商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员资质与培训授权工作,其中包括:
(1)总包方对分包商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员资质集中审核和归档,对不具备资质的人员禁止其参与放射工作,而对未取得资质参与放射工作的分包商和个人取消授权、惩处甚至清除出场;
(2)总包方主导施工现场辐射安全培训与授权工作,分包商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授权工作应与总包方进行对接,接受总包方的辐射安全培训与授权。
2.2.3 放射性活动安全管理
放射性活动包括放射源贮存、使用、运输、应急等,集中管理模式下放射性活动都必须按照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监督管理,总包方必须对于放射性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配置专责工程师负责放射性活动安全监督工作和许可工作。
(1)集中管理模式下放射源集中贮存于放射源库中,各个分包商都必须将放射源放置于库中,总包方总体负责库的环评、安保工作,可委托一符合要求的分包商负责源库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
(2)总包方对分包商放射源使用、运输等放射性活动的安全负主要责任,各个分包商放射源使用、运输都需总包方许可批准。总包方定期组织对上述环节进行检查,对违规情况执行限期整改、停工整改;
(3)总包方总体负责施工现场放射源应急工作,建立施工现场辐射事故应急体系、应急预案和应急上报流程,组织施工现场辐射事故应急演习等。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论证,在建核电厂放射源集中管理体系是可行的。放射源集中管理模式利大于弊,在总包模式下能够建立完整、健全的集中管理体系,因而在建核电厂应大力提倡使用这种集中管理模式。
另外,通过论证在建核电厂集中管理模式亦具有局少数弊端,这主要体现在总包模式下各级管理体系职责分工方面存在弊端,因而在建核电厂如采用放射源集中管理模式的话,应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考虑总包方总体负责建立集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M].江苏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数据管理课程群;质量保障体系
0 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面向信息与软件产业需求,实现以软件设计、软件开发和信息处理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数据管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施测试实验、获取预期结果、进行实验比较等分析与解释数据能力的基本方法。
数据管理课程群是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有序互动、可构成完整数据管理模块的相关课程,进行综合规划和整合的有机集成单元。在数据管理的范围内,物联网、数据仓库、信息安全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地涌现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使得数据库课程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数据管理课程群。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数据管理课程群在软件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及与其他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即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基础上,按照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工程方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群共同实现软件开发和数据管理的基本训练。
1 建设数据管理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过程
数据管理课程群的发展需要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大学学习期间的实践过程进行宏观规划,不仅要求对专业教学实践环境的任务进行必要的评估,并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措施来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还要在每学年或每学期针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需求对具体实践项目的内容进行评估、修改和完善,从而使得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动态性管理,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而具体内容可以从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模块设计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来描述。
1.1 数据管理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数据管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因为信息技术的行业特点而具有动态性。数据管理实践教学团队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数据库技术理论水平、数据库软件操作能力和责任心以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团队中除了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之外,熟悉软件开发和数据管理的软件企业工程师必不可少,这是直接影响团队的建设质量。可以根据软件行业特点,聘请有一定实践历练的研究生、软件工程师或者在企业工作的校友参与实验、实训的指导,建立由不同类型教师组成的专家平台,以利于学生通过不同的课外途径与教师的进行沟通,利用多种方式保持辅导交流渠道的畅通,将实践教学向更广范围延伸,并与不同课程群的实践要求结合起来。
1.2 数据管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数据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实践应该密切结合课程内容,可以分成5个模块,即数据库系统与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基本理论与标准语言SQL、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数据库新技术。
从实验内容层次看,可以针对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设置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主要利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提供的实验环境。从课程设计或实训层次看,实施方案通过实现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技术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完成从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到和ODBC/JDBC 编程,完成软件开发的系统性训练,以最终能够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
1.3 建立动态的质量保障体系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首先是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定期修订实践教学督导制度,企业实践跟踪监控制度,以及学生评教与教师考核制度等,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尤其是严格考核实践环节。通过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还要定期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实验内容、环境进行核查,并对生成的模型进行比较和评估,保持一个动态的、相对与企业期望相符合的满意模型。
2 数据管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基本过程
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决定了教学实践内容的新颖性。对于数据库课程群来说,可以重点选择常用的Oracle 、SQL Server、DB2、MYSQL等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通过市场调研,预估今后一段时期的生产企业的软件应用情况,在教学网络平台中设计工业生产、商业金融、工商管理和各类教育等不同行业岗位群的数据库示例,创建与实际生产应用相近的数据库和表等数据库对象,让学生体会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完整性与数据库安全性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对于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2.1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践教学的灵魂,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首先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内容设计成包括教学演示、实验操作、分组交流和简单设计等形式。
针对数据库课程群依托的软件更新速度快、教材建设周期长的特点,进一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材建设,并向动态化和立体化发展。构筑以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随着教学软件的版本而实现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指导讲义、习题、测试题的动态化更新,并定期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更换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
2.2 数据库课程的实验设计
数据管理领域的实践模块设计主要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维护与编程、数据库综合设计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的实验项目实现。在数据库编程方面的实施方案要求掌握存储过程和ODBC/JDBC 编程。其目标是强化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设置与数据管理课程群的授课内容相符合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在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熟练掌握SQL语言基本数据库技术操作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管理和维护具体的数据库系统,针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具体包括认识DBMS运行、数据库创建与管理、查询语言、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性、触发器和存储过程实验、通过JDBC/ODBC 访问数据库、数据库事务管理和数据库备份与还原实验等。
实验教师在初期可以m当的演示一下相关实验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操作。验证性实验着眼于通过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要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实现研究性引导。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学习基础状况采用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2.3 数据库课程的实训项目设计
数据管理课程群的综合实训机制的建立、完善和规范,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培养。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使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通过实训,学生可以进行实训操作与软件开发、进而参与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和产品研发,同时重视学生实训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学习的内容实现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的结合,使项目开发实践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习知识到技能向项目经验的转换,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2.4 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构建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该评价体系中,要把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表现、学生日常上机实践情况、实践能力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考核内容。从而达到全面检测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和理论运用到实践等方面能力。例如,同一门课程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考核,可以采用学生多次申请、多次考核的方式保证学生的知识要求达到大纲要求。
3 结语
数据管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学院、企业、教师、学生和实践项目内容选择等各方面环环相扣的更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的实践管理制度建设、教师团队的组建、实践模块的划分、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团队对数据库新技术的掌握程度等,都需要教学团队不间断的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也是本课程群实践体系建设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周顺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9):37-40.
[2]金梅,等.高校数据库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1):84-86.
[3]张晓龙.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5):10-13.
[4]熊伟等.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 29(1):59-61.
一、课程设计体系的情况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三)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14-0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训练和总结,为今后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1]。众多教师学者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及对于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做了很多研究。基本共识是认为目前的毕业设计内容对于学生的训练不足,原因大致有三类,一是学生方面,因为不够重视,或者忙于考研就业的客观原因,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不足。[2]二是指导教师方面,由于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偏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缺少工程实践锻炼,指导实践性课题的能力不强且质量不高。[3]三是管理方面,毕业设计教学质量难以量化管理,缺乏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本文总结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梳理问题,细化管理规则,重视过程文件的规范性和内涵建设,推出标准化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做到权责分明、全过程监控,实现了毕业设计工作管理体系的制度化。
一、从学院层面推出了“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以下简称样表)
过程文件规范性和成果质量显著提高。“样表”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各个时间节点,规范了教师和学生应完成的各项任务和在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中应填写的材料,从各阶段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及填写材料要求,到以往容易出现疑惑和错误的地方均作了详细注解,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性强,填写有“法”可依。“样表”对以往过程文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均做出统一规定和注释,如图1所示。
2.示范性好,大量减少师生反复修改而增加的工作量。工科学院毕业生文字能力普遍偏弱,Word软件使用不熟悉,导致过程文件中字体不统一、文字大小各异等,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给学生讲解修改,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样表”对各个部分填写内容的字体要求、文字大小、行间距、参考文献格式等做了详细的标注,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师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节约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实践证明,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文件的规范性显著提高。
3.填写内容更加清晰明确,避免填写内容过于空洞。以往的工作表格对学生任务有规定,而对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的填写意见往往没有要求,很多时候都是填“同意”或“审核通过”,甚至有的文不对题。“样表”对该部分内容的填写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引导教师从合理的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工作。
4.学生成果要求更具体,成果质量有保障。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成果要求为基础,针对建筑工程学院5个专业的各自特点,“样表”又对各个专业作了更具体的规定,促使成果质量的提升。如建筑学专业成果要求:(1)设计图纸不少于15张,A3版面排版(不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报优的同学必须有4张A1展板。(2)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团队项目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8000字,要把相应的图纸成果穿插到说明书中去,要图文并茂,说明书中要有附图。(3)遵照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相关要求进行撰写和排版。
二、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阶段做好师生动员等准备工作,召开三个会议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会议。会议主要是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部署,同时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协调工作困难、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参会人员包括全体院领导、正高职称教师、实验中心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务工作人员,体现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度。
2.新进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培训会会议主要针对学院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由教学院长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工作进行讲解和明确要求,教学秘书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操作进行讲解培训,让该部分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动员会。会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目的、步骤、内容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纪律,让学生足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会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工作正式开始。
三、全过程监控,各阶段措施得力保质量
1.重视选题工作。提倡教师将科研课题给学生真题真做和结合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到一人一题,团队项目选题要保证既有合作内容又有独立完成的任务。重视选题更新率,更新率不能只是个统计数字,落实更是关键。专业负责人要对教师申报题目的难易程度、广度、深度、工作量及合理性把好第一关。选题完成后,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二级督导,对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核,确保选题质量。
2.重视中期检查工作。各专业分别抽取10%的学生进行中期答辩,同时有报优意向的同学必须参加中期答辩方能取得评优资格。其他没有参加中期答辩的同学应在场旁听,并接受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上交中期成果。学院专门设计了中期检查答辩表,要求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陈述前期的工作进展,后续工作计划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有效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重视答辩工作。要求各专业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原则上每个答辩小组不少于4位专业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长,每位学生汇报10分钟,教师提问10分钟左右,学生答辩10分钟,答辩秘书要做好详细记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二次答辩,先进行小组答辩,再按评优比例确定部分学生参加大组答辩,评优答辩组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构成,最后成绩总评由答辩委员会确定,同时评选出学校及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四、细化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及时出台补充规定
1.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做到权责分明,在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明晰了毕业设计工作中,系、教研室、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包括:(1)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答疑和指导工作,跟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与质量,做好指导记录工作,应避免记录过于简单,以备学院检查。(2)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统一格式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或计算书,同时各阶段材料从系统导出并认真核对,格式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填写。(3)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抄袭别人成果或由其他人代替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指导教师未发现且同意提交答辩,一经查出,学院将扣除该指导教师本环节一半工作量,等等。
2.针对新问题特别是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各自实习单位继续实习或者准备研究生复试等方面原因而未能及时返校,为了保障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结合中后期工作的实际情况,学院又出台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补充规定》,有效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补充规定如:各指导教师在中期检查后,要继续加强指导和监督工作,指导教师每周应对学生进行两次不同形式的指导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检查,其中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指导,同时做好指导记录。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经学院研究决定,毕业班学生在答辩前两周全体返校继续深化毕业设计工作,各专业要做好返校统计工作,无故不返校者,取消答辩资格,等等。
通过探索构建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形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从规范性到内涵性逐层提高的管理方法,使得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达到很好地总结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性地受到锻炼,与市场接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臻,邓敏,叶雁冰.提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23-126.
关键词 科技报告 资源工程 成果转化
一、引言
科技报告不仅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建立现代化的科技报告制度就成为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在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依靠现有科技管理体系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国家立项资助的科技项目的科技报告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收集和管理,使其由信息孤岛纳入到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科技报告制度的建立包括科技报告的产生、收集、检索、获取、收藏等多个方面,为科技管理、决策、创新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和可靠保障。
二、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
(一)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目标
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目标为使其成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利用现有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科技报告工作的管理,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和提交意识,并逐渐演变成为科技知识资源积累的基本手段,成为政府科技投入及产出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作为可公开的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目标分为几个阶段实现:第一步,到“十二五”末阶段,建立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的标准规范,形成科学、高效、合理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二步,到2020年,形成基本的国家科技报告工作的政策法规环境,逐步完善各项基本制度,建立基本的组织管理架构,基本实现收藏共享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由国防、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统一的科技报告体系。
(二)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原则
(1)政府主导,强制呈交。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在制定科技报告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基础平台搭建和组织体系构建方面,充分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从而推动国家创新性资源的快速积累和有效积累。
(2)以用为本,服务创新。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重点为创新自主服务能力,提升公共科技服务的创新能力,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
(3)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制定能适用于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统一标准,推动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联合共建、合作共享的工作模式。
(4)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先将局部地区或部门设为试点,在试点运行过程中摸索规律,从而探索出实用性更强的科技报告制度,并逐渐加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力度,推动整个科技报告体系的完善。
(三)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框架
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总体框架包括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以及共享交流体系的建设。
(1)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离不来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护,这是实现科技报告收集、管理、共享、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基本依据。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科技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到合法程序中,以保证科技报告的产生、收集、管理和交流工作的合法性,维护科研部门及科研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2)组织管理体系。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及实践,主要依靠国家、部门、地方和基层科研本部门组成的三级体系的力量,各个体系之间,按照“谁出资,谁管理”的原则,负责科技报告的产生、提交、审查和管理工作。国家已经的《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已起草的《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承担着推动各部门全面实施科技报告制度的重任,对各地方、各科研部门的科技报告工作起到指导指导性作用。
(3)标准规范体系。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是科技报告产生、收集、管理、共享的统一形式,建立这一体系主要任务为研制和宣传科技报告的编写、编号、保密级别的划分及管理、基本元数据等各方面的标准,对科技报告的编写―审查―提交―验收―加工―利用等工作流程进行科学规范。我国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面虽然仍处于落后阶段,但仍然在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编写标准》《科技报告元数据集》和《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标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进程。
(4)共享交流体系。科技报告要从管理到使用,离不开共享平台的建设。我国在科技报告呈交和共享服务系统的建设方面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原有的科技部门一站式申报平台中开发科技报告报送专栏;另一方面建立的共享服务系统正在进行全面测试,通过测试后的平台将为公众提供免费查询科技报告的服务,用户通过实名注册后还能进行浏览全文。
(四)科技报告制度实施的意义
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是国家创新举措的必然选择。科技报告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国家的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利用水平。我国对科研的投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指数却处于落后阶段,科研投入及产出比例严重不符,造成了资源和经费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规范的科技报告制度,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管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后,不仅将推动我国科技研发工作,还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从而推动我国的创新举措。
三、结束语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知识,即便具备这一能力,消耗的时间和财力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国家利用政府的强制,将社会各领域的科技成果集中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共享平台,使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的最新科技动态,加快科研进程的同时,还能促进科研转化的进程,使科学研究真正转化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施向群单位为枣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施利群单位为枣庄市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处)
参考文献
[1] 张铣清.对发展中国科技报告工作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1995(06).
[2] 范文.中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4(07).
[3] 石颖.美国科技报告制度的经验和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
[4] 胡红亮,王维亮,于洁.网络时代的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8).
[5] 范文,赵今明.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科技,2014(01).
[6] 赵俊杰.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概况[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13(03).
[7] 王伦.打造“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建构研究[J].内江科技,2014(01).
2007年,按照《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的统一部署,重点加强了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了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政策的不断完善、继续实施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一)科研院所改革稳步推进
1.强化转制院所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为加强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其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骨干作用,科技部2007年启动了依托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确定在26家骨干转制院所开展首批建设。这批实验室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着力解决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支持转制院所建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为增强转制院所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带动辐射作用,2007年科技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支持其联合行业大企业、高校,开展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及产学研合作研究组织。2007年6月启动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目前,4个联盟建设进展良好,转制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3.研究出台《关于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实施意见》。这是《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之一,对于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该项政策已与财政部、中央编办正式联合。
4.开展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试点工作。为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科技部组织力量研究制订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目前正在气象和国土系统有关公益科研机构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将结合试点工作情况,对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全面推开。
(二)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1.立足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强化计划的系统设计和整体部署。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对“十一五”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各项计划的安排落实紧紧扣住自主创新主题,按照任务要求明确定位,有机衔接,保证了计划工作,纳入全面落实《纲要》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轨道。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计划管理公平、公正、公开。2007年,科技部着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进实施《关于国家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计划和经费管理办法、立项和评审规范等管理规定,转变了政府职能、调整了计划支持方式、改革了立项办法、建立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了科研道德和诚信建设。
二、2008年改革工作动态
2008年,科技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强自主创新这个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重点。2008年的重点任务:
(一)系统总结与宣传20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自来水公司的基建档案是工程项目建设中重要的档案资料,大部分以设计图纸、文字记录、表格等形式存在,它反映了自来水公司整个基建项目的真实全过程,为公司定位提供依据和条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基建档案提供重要原始依据,那么给今后项目的改造、扩建、重建埋下了隐患。本文对自来水公司基建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基建档案;档案管理;模式创新;自来水企业;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建工程建设项目自来水公司的基建档案工作日益复杂,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条理性。基建档案是项目建设中产生的重要档案,大部分以表格、图纸、文字等形式存在,包括施工图纸、文字记录、施工管理文件、工程预算及竣工验收等技术性文件,并直接在基建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及利用价值,它反映了基建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建设、监理、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在新形势下,如何对传统基建档案进行管理,以提高对基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实现基建档案自身价值,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是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基建档案管理体系创新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一)必须与时俱进,减少对项目的滞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档案工作也随之不断完善,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档案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档案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电子档案为档案的内容提供了更丰富的载体与环境,文字、图片、音频等成为档案信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基建档案的利用价值,让决策者能够根据之前的基建档案对即将要进行的基建项目进行准确的判断,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误决策的出现,保证公司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创新将是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这样容易造成基建档案管理滞碍,不利于基建档案本身价值的实现。
(二)强化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质量
在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中,由于其制度和模式出现了严重问题,影响了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基建档案整理时间周期长、利用效率低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坚持延续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其质量无法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对基建档案管理体系进行模式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必须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新观念对传统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从而推进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实现工作质量的稳定上升。
(三)创新管理观念,促进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档案工作人员缺乏对现代化管理技术方法掌握的能力,导致很多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得到应用。主要原因是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能力上停滞不前,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必须加大力度从思想上进行引导,从技能上加以培训,促进其在新的体系下形成新思想、新观念,使得自身能力得以提升。
二、自来水公司基建档案管理创新模式建设的途径
(一)创新模式引入,重塑管理模式
任何创新的观念和思想都离不开宣传,要通过宣传教育,来传递新思想的总体思路和中心价值,让档案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具备这些思维。在宣传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基建档案工作人员的认识与状态,由于他们长时间被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熏陶导致对工作认识不够深刻,从而使档案处于封闭状态,更别说档案利用,他们大多仅仅关注档案的基本著录,对基建档案的整理和分类缺乏专业性的认知。因此,在创新体系下,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改变之前的工作状态,要做到对图纸、文字记录、表格等不同类型方面的收集、整理、分类,这样才能实现创新体系下对基建档案管理的条理化。其次,必须重塑基建档案管理模式,从而增强基建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透明化,为基建档案信息化共享打下基础。在进行基建档案信息化时,需要制定严格的轮班制度和多重加密分级权限账号设定,从而保障基建档案的安全性。
(二)加强制度落实,关注信息收集
由于地下管道铺设复杂,如果没有详细的基建档案作为开工依据,则无法保证基建项目顺利进行。同时,自来水公司的业务关乎广大百姓日常生活,因此基建项目的开建要严格控制在预控范围之内。制度的落实必须加强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因此,要建立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动员员工积极向监督部门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便于扩大监督管理的范围,避免出现监督管理的死角。同时,还要重视信息的收集。这里说的信息主要围绕着创新管理体系而制定的制度展开的,主要指工作上存在的不足、缺失等相关信息,管理人员作为信息收集的对象,采用内部交流论坛、设立意见箱、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基建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最终达到为自来水公司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依据的目的。
(三)人性化管理,注重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大部分基建档案工作人员在服务方面意识缺乏严重,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档案服务的重要性。档案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基建档案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基建档案工作人员若要掌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就需要针对不同自来水公司基建项目的结构构建不同的服务体系。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因为该基建项目档案信息保密程度不同,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服务范围以限制某些基建档案信息被随意查询。所以,基建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档案信息共享的尺度,同时需要关注普通查阅者心理变化,注重对普通查阅者的态度。工作中,我们要将良好的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到位,对相关人员的服务理念树立动态化的管理思想,并且对服务模式、范围等进行及时调整,这样才可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服务工作的停滞,让自来水公司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呈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由于自来水公司的特殊性,在对其基建档案管理体系创新模式建设时,应该与时俱进,将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引入到具体工作中去,以达到创新思想能够在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深入,促进创新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作者:林燕 单位:台州自来水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中友.浅谈基建工程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兰台世界,2013(10).
[2]丁林辉.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兰台世界,2016(14).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还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日益重视,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也普遍提髙了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
1.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评价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信息系统故障事件分析,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深刻认识和日益重视。2008年7月,银监会颁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问责方案》,明确各银行的法定代表人为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并要求逐级签订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责任书。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组织全国金融机构开展了奥运信息科技风险全面自查工作,并相继对各主要商业银行进行了现场专项检查;国家审计署也在对6家大型商业银行的2008年度全面审计工作中首次引入了信息科技审计的内容,着重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站在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髙度,分析当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国家有关监管和审计部门推出的这些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对银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对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尚度重视。
2.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本要求
在2004年正式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重新修订了银行风险的分类和定义,强调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而且要将防范操作风险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并将信息科技风险明确划归操作风险的范畴,从而使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IT治理水平的需要
根据IT治理模型,IT风险管理与战略一致性、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等构成IT治理总体架构,而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各家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从单一的信息安全转变为涵盖生产运行、应用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全面IT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银行的信息化程度和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之后,商业银行已普遍认识到信息科技方面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办理,还可能会对银行的声誉和市值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更加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髙的要求。
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相应举措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委员会(ISACA)的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和IT审计工作的最佳实践指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关注IT治理、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即项目开发与变更)、IT服务交付与支持(即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等五大领域。在上述领域,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了各种风险管理措施。下面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为例进行介绍。
多年来,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科技引领”发展战略,建立了集约化的科技组织体系,并逐步建立了与国际大银行相适应的先进的科技体系和技术平台。自2006年起,工商银行正式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了全行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工商银行成立了信息系统应急领导小组,由行长担任组长,主管副行长任副组长,信息科技部、办公室、个人金融部、运行管理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组织信息系统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灾难备份和恢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等工作。科技部门定期向董事会、行长办公会、技术审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工商银行总行以及分行的科技部门均设有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部门,建立了一支专业的风险防护队伍,为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2008年,国家有关监管、审计部门对工商银行目前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情况都给予了较髙的评价,认为工商银行构建了较完整的信息科技治理结构,构成了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科技审计三道防线。
2.项目开发管理
针对由于版本质量造成的应用研发风险,工商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保障应用系统研发质量。一是不断改进研发和测试管理流程,加强需求管理、项目方案审查、研发过程管理和项目质量控制;二是及时优化调整应用版本、测试和投产策略,针对版本投产比较频繁等情况,明确了“版本集中投产”的原则,切实降低因版本投产和生产变更带来的风险隐患;三是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力卩强沟通和协调,实现风险共担。
3.运行维护和操作管理
生产运行风险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出表现,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统计,大约有50%的生产运行风险是由管理操作原因引起的。为此,工商银行始终坚持“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放在信息科技工作首位”的指导思想,并持续强化运行管理操作的各项措施,降低系统运行风险。一是建立了全行统一集中的监控管理平台(ECC),对主机和开放平台等各类应用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生产操作、监控的自动化;二是通过部署帮助台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性能容量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工具和系统,逐步提髙生产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三是建立了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应急预案和流程,确保出现紧急事件情况下能够进行妥善处理,将事件影响降至最低。
4.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银行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此,工商银行建立了一支专门的信息安全防护队伍,及时分析和解决存在的各类信息安全隐患。同时,积极落实信息安全体系规范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部署了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防护工具,实施了客户端安全管理。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御措施,假冒网站、网络攻击等事件虽然时有发生,伹没有对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工商银行成功抵御了针对网上银行系统的恶意攻击,保障了电子银行业务正常开展,维护了企业声誉。
5.业务连续性管理
多年来,工商银行始终坚持“数据集中处理、主机灾难备份、平台多点接入、业务跨区受理”的原则开展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建设,自行建立了国内同业领先的完善的技术灾备体系。2003年以后,工商银行建立了核心业务异地灾难备份系统,实施了同城磁盘镜像,成为国内同业第一家同时具备同城和异地灾备系统的银行,为保障信息系统的连续性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依靠自身力量制定了《信息系统连续性运作计划(ITCP)》,并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进行一次全行业务级灾难恢复应急演练,模拟在上海的生产中心发生灾难或信息系统长时间无法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将全行核心业务切换到北京的灾备中心的技术和业务处理,有效保障了灾备系统的有效性。
三、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在实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面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关注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对于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目前世界银行业也没有一种公认的成熟方法来计量。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伹据调查,60%以上的银行未从2007年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量化管理,大多数银行的预期实施时间是2010年〜2012年。可见,银行业在对于整个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流程、计量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探索还远远落后于传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等领域。而银行信息科技风险除了人为误操作因素以外,还与日趋复杂的信息系统软硬件环境直接相关,因此要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度量和评估,存在更大难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国际上一些大银行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伹迄今为止真正构建出有效的、完善的、可量化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却为数寥寥。因此,国内银行业需要首先考虑建立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科学衡量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同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在信息科技管理领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以指导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提髙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正确认识灾难备份体系建设的内涵
建立完备的灾备体系对银行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伹灾备体系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和原则,是否所有银行系统都遵循同样的标准建设灾备系统,是商业银行在灾备体系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银行可以根据业务系统的重要性、灾难恢复的时效性要求和银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参考相关国际标准n,综合评定划分灾备等级,确定业务恢复时间(RTO)、业务丢失时间(RPO)等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灾备建设。目前,国外现代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此种做法,首先确定系统的灾备等级,并相应实施不同的灾备策略,重点对关键设施和系统实施髙等级的灾备保护措施。
因此,建议国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优先确保关键设施和重要业务系统的连续性运作,在实现灾备体系建设目标的同时,也相应降低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3.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需要业务部门的关注和共同参与
与应用产品创新工作需要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完成类似,虽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更多关注的是IT领域,伹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业务部门息息相关。
在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在科技部门建成了灾备系统的基础上,需要业务部门制定业务层面的应急计划,指导业务人员在信息系统中断和恢复时进行业务的应急处理,从而与科技部门协同开展应急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