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时间:2023-10-08 15:44:07

导语:在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使得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众所周知,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这就决定了房地产项目对金融信贷的依赖性。房地产金融业务十分复杂,它包括从开发、管理到服务等方面,并且包括筹资、投资、贷款等一系列的金融活动。具体而言指的是在房地产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买卖、租赁、抵押、保险、贴现、承兑,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等等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以及一些房地产金融机构办理的各类中间业务。

房地产与金融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两者的健康发展和运行为多我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房地产和金融本身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而房地产以其固定资产的性质也成为金融抵押中的主要抵押物,为银行降低贷款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有效的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成为政府、房地产企业和金融部门一个关键解决的问题。

2.我国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风险成因

2.1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过度依赖于商业银行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程度比较低,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比如股票市场上市、发行债券融资)比较少,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流行房地产信托基金、住房合作社等在我国目前市场上施行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通病,即过分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先关数据表明我国有相当比例的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仅20%-25%,其余资金基本全部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

我国房地产企业偏好间接融资,过度依赖商业银行的贷款。这就给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一旦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使房地产业崩溃,从而危及到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2.2 房地产泡沫严重

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很容易导致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其真实价值,房价扭曲从而产生房地产泡沫。从各国的历史情况来看,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总是与炒房资金过多的流入房地产市场相联系的。正是由于炒房这些投机因素的参与,从而使房价上涨速度过快,导致其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其使用价值(即市场价格),这种泡沫虽然表面上一度很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并没有建立在一定价值的基础之上,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泡沫必然会破灭,要是控制不好的话也不排除导致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于我国的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还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3 商业银行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资金逐利的本性,各大商业银行均把房地产信贷视为“优良资产”,更是纷纷加大对房地产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会做出一些短视行为,在业务的经营上,无视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自行简化审查手续,降低等级评定的门槛,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另一方面,一些银行操作员工的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比较低,在信贷之前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审核以及企业信用状况方面把关不够严格,贷款后又不能够及时追踪项目的进程,使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挪用信贷资金或没有正确的运用资金,导致项目的无法如期完成以及无法按期还付银行的信贷资金。这些都给我国的房地产金融聚集了很大的风险隐患。

3.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相关法律

由于房地产金融是个庞大的工程,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到具体的细节操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同时从国外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经验来看,建立与房地产金融相关的法律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与房地产相关的法律环境,包括出台公积金法、房地产抵押贷款法、物权法、消费者信贷法等,防范和减少房地产金融风险,为房地产金融风险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概括来讲,房地产金融方面的立法应至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是对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金融相关的法律出现问题的要进行修改,使其要房地产适应不断创新的需要;三是要在有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加强金融部门的风险管理

银行应加强其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商业银行加强其内部管理,一些重要的易发生风险的政策措施要坚决实施,对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不落实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并严格要求,必要的话赏罚并重以抓落实情况。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事先规定每个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同时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严格实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整个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这就要求银行对所有的雇员一视同仁,制定统一有效的管理酬劳机制,以充分调动每个雇员的风险防范积极性,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同时,商业银行也要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3.3 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当局应该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的需要,不断改革其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同时要求各市场参与主体公开披露必要的信息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并根据已掌握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事前监控体系来有效规避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同时对于违规者制定严厉的处罚机制,严惩欺骗和违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应该逐步放开分业经营,其次银监、证监、保监三大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合力,为混业经营的监管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

3.4 积极拓展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业对金融业尤其是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很高,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这样也大大加强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可能引发潜在的金融危机。因此,拓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探索融资新模式是今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有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私募基金、发行债券、资本市场。

3.5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

坚持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不动摇。政府在坚持房地产金融调控的立场不能放松,因为如果放松,不仅会前功尽弃,更重要的是,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不利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会拖累整个国民经济。

加大保障房建设,从供给上解决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状态。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商品房住宅价格高居不下的局面,政府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力度,可以进一步改善人民住房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

在房地产的金融调控中,地方政府的扮演角色非常重要,地方政府应当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而不是将卖地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应当将房地产业培养成为使民众“住有所居”的产业,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发挥其关键作用,不应当一直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成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阻力”。

结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就要不断加快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设,保证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同步。建立和健全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房地产行业的新的融资模式,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济南市房屋建设综合开发集团)

参考文献

[1]李莉.房地产信贷的区域风险防范 [J] .中国金融,2012 年02 期

第2篇

(一)网络金融条件下的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

1.网络金融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网络金融的业务及大量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就成为网络金融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根据对发达国家不同行业的调查,系统停机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大。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能量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其可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进入主机、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等。计算机网络病毒可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是单机的几十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破坏力极大。在传统金融中,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风险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2)技术选择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选择一种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在技术选择上存在着技术选择失误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差导致的信息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也来自于选择了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造成技术相对落后、网络过时的状况,导致巨大的技术和商业机会的损失。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技术选择失误,只是导致业务流程趋缓,业务处理成本上升,但对网络金融机构而言,则可能失去全部的市场,甚至失去生存的基础。

2.业务风险

(1)信用风险。这是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的风险。网络金融服务方式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即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机构都具有显著的虚拟性。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络银行等网络金融机构,如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银行。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中的一切业务活动,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机构的物理结构和建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这使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对我国而言,网络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不仅来自服务方式的虚拟性,还有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而导致的违约可能性。因此,在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的信用风险不仅有技术层面的因素,还有制度层面的因素。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是大多数个人、企业客户对网络银行、电子商务采取观望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2)流动性风险。这是指网络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兑现电子货币的风险。风险的大小与电子货币的发行规模和余额有关。发行的规模越大,用于结算的余额越大,发行者不能等值赎回其发行的电子货币或清算资金不足的可能性越大。因为目前的电子货币是发行者以既有货币(现行纸币等信用货币)所代表的现有价值为前提发行出去的,是电子化、信息化了的交易媒介,尚不是一种独立的货币。交易者收取电子货币后,并未最终完成支付,还需从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收取实际货币,相应地,电子货币发行者就需要满足这种流动性要求。当发行者实际货币储备不足时,就会引发流动性危机。流动性风险也可由网络系统的安全因素引起。当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发生故障,或病毒破坏造成支付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支付行为,降低货币的流动性。

(3)支付和结算风险。由于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可突破时空局限,打破传统金融的分支机构及业务网点的地域限制;只需开通网络金融业务就可能吸引相当大的客户群体,并且能够向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服务,因此,网络金融有3A金融(即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之称。网络金融的经营者或客户通过各自的电脑终端就能随时与世界任何一家客户或金融机构办理证券投资、保险、信贷、期货交易等金融业务。这使网络金融业务环境具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并导致网络金融中支付、结算系统的国际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结算风险。基于电子化支付系统的跨国跨地区的各类金融交易数量巨大。这样,一个地区金融网络的故障会影响全国乃至全球金融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支付结算,并会造成经济损失。20世纪80年代美国财政证券交易系统曾发生只能买入、不能卖出的情况,一夜就形成200多亿美元的债务。我国也曾发生类似情况。

(4)法律风险。这是针对目前网络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目前的金融立法框架主要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如银行法、证券法、财务披露制度等,缺少有关网络金融的配套法规,这是很多发展网络金融的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我国亦然。网络金融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相应的法规还相当缺乏,如在网络金融市场准人、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因此,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定经济合同就会面临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有的纠纷之中,结果是使交易者面对着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5)其他风险。如市场风险,即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的变动对网络金融交易者的资产、负债项目损益变化的影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风险等,在网络金融中同样存在。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更新、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风险成为网络金融最为基础性的风险,亦即它不仅关系到网络运行的安全问题,还关乎其它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结算风险的状况;其次,网络金融具有传统金融所没有或远不重要的特殊风险形式,如技术选择风险;第三,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如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国际金融风险发生的突然性、传染性都增强了,危害也更大。因此,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也就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

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

目前我国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使用的计算机、路由器等软、硬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引进,而且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增大了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因此,应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在硬件设备方面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我国目前的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都落后于网络金融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大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开发并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和减少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2.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上防范和消除网络金融安全风险,要搞好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建立专职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对现有的计算机安全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建立健全各项计算机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加强要害岗位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

3.加强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制度建设

(1)法律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已初步制定关于网上证券交易、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但还远不能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的要求。应借鉴外国经验,在网络金融发展的初期及时制定和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如在电子交易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加紧立法,修改《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条文中不适合网络金融发展的部分。尽管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金融发展中的金融创新,但为网络金融的规范、健康发展是必要和值得的。否则,在有关法律规范长期不健全的情况下发展网络金融会积聚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增大调整的成本。

(2)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预期,网络金融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得到强化,不利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展,也会增大法律调节的障碍和成本。网络银行业务在美国得以较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具有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却在5%以上。个人信用体系在我国也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应在我国大力培育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客观公正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使“诚信”成为我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以减小信用风险。

(3)金融制度建设。为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应当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和电子货币的种类进行必要的限制。我国在确定电子货币发行者时,应当首先考虑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并根据其信用等级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应当每年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可以选择资本金、已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及其余额、流通速度、外汇交易额、准备金和存款保险等内容。此外,要对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特别是发行电子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规模的准备金,以实现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如果能够将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区分开来,分别制定各自的准备金率,会更有利于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4.建立发展网络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在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分阶段逐步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这既有利于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的问题。应制定金融业统一的技术标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成立为此奠定了基础。确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才有利于统一监管,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并有利于其它风险的监测。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02-02

金融创新好比一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能在金融产业中起到传统避险工具所无法起到的保值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市场参与者遭受到严重损失,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前,如何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本文对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述评,并指出其中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学术动向。

一、研究文献述评

1.金融创新的动。金融创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归纳起来,以往学者主要集中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因素是金融管制政策的放松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自由的环境。第二个因素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而进行各种金融创新活动,来降低风险成本与损失。第三个因素是随着全球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金融需求日以多样化,迫使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

在第一个因素中,辛树森对突破金融管制的历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他提到,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金融管制结构和内容逐渐显得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金融集团的形成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的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金融集团不受传统银行的法律管制,避开许多严格的监管约束业务发展迅速;金融创新也包罗万象。爱德华·肖和罗纳德·李金农都对当时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要想获得理想的经济发展绩效,就必须打破金融抑制。第二个因素中,李玉泉提到理性人厌恶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人不愿意承受风险。也就是说,平衡风险与回报是金融机构赢得客户、取得利润的关键,为此,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增大企业的价值惠泽个人投资的效益。第三个因素中,许会彬指出,20世纪70年代之前,商业银行是政府的重要监管对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机通过金融创新来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随着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蚕食,迫使商业银行一方面游说政府放松管制,一方面不断进行自卫型金融创新活动。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套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小说里的一段话来描述金融创新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你爱他,就让他沾沾金融产品,因为它是天堂的魔法石;如果你恨他,也让他沾沾金融产品,因为它是地狱的敲门砖。而金融产品就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相关研究中,郑惠文指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在很多时候,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风险。姚宏提到,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过度的金融创新为迎合投资者的需要越来越脱离传统的金融业务支持,原生金融产品的风险通过这些金融杠杆被放大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原本为了避险而存在的金融创新反而成了风险的策源地。

3.风险防范的相关研究。对于应该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李玉泉指出,应该注重控制金融创新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外部监管,并且提到巴林银行对其证券交易监控不力,是导致1995年巴林银行巨额亏损直至倒闭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的依法监管、行业的自我约束管理、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是整个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对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刘莉指出,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任何一点都不能疏忽,秉承“谨慎、全面”的原则进行金融监控是至关重要的。姚宏建议金融市场进行时常的环境扫描。然而,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创新、不断发展的行业,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风险的触点,更需要进行频繁的环境扫描。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政府政策的出台往往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如果能在成功解读政策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就能及时抓住风险中的机遇,至少可以保全自身。朱巍提到,要加快金融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金融立法。王玉琴提到,在金融风险有预症的时候,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自信心就开始了徘徊和迷茫,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应尽快恢复人们的市场自信心,正如总理所说的“信心是最重要的,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在中国,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专家主张趁此机会开拓国际市场,大举收购国际知名金融集团。这样的做法恰恰应了沃尔特·巴杰特在《漫谈爱德化·吉本》的描述:在一些特定的时期,总有许多愚蠢的人拥有许多愚蠢的钱。每间隔一段时间,这些人的资本——我们称之为国家的盲目资本,出于与当前的不一致的原因,特别巨大而冲动。它在找人吃掉它时,出现了“资金灾”,当它找到某个人时,出现了“投机”,当它被吃掉后,出现了“恐慌”。然而,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并不能阻挡金融国际化的脚步,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是如何运用水,如何建造舟。总之,金融创新宜采取“控制风险先行,稳步拓展业务”的策略,切忌急躁冒进。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研究的各种文献中风险防范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风险防范的出发角度太片面,泛泛而谈。现有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整个金融市场的角度去分析风险防范的种种解决方法,集中在深化金融体质和政府法律监管这些比较层面的问题上,而没有对各个国家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只是一概而论,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体质和社会历史,它的解决方法也不同,即从更为深入具体的层次来研究风险防范的文献比较少。

2.目前,大多文献集中在金融市场对金融风险的反应措施,很少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金融机构是一个统称,它涉及众多与金融相关的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典当业、租赁业等,同一金融风险对这些行业的影响是极其不同的。比如2007年的次贷危机,对于银行业的冲击是惊心动魄的,几乎命悬一线,AIG、美国国际集团、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公司等在此危机中几乎未做挣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次贷危机对证券业的影响却非常有限,危机之后,证券市场的调整是由于宏观政策的打压使然,其实与金融危机并无太大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每个行业所受金融风险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即从单个金融机构应对金融风险、分析防范措施等更为深入的问题来研究的比较少。

3.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现在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仍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能够综合反映金融创新的条件约束、金融市场的内部规范、政府监管的深入程度,法律条文的控制力度等要求对金融创新如何产生影响的理论模型,而这样的一个模型能把金融风险防范的各种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分析视角。

三、 未来学术动向

1.对金融创新风险的客观性进行分析研究。金融市场的交易既不是实物交易,也不是货款交易,而是以保证金为担保的信用交易,就其属性来说,是一种财务杠杆作用很大的交易方式,金融创新产品的价格稍有小幅度变动,就会引起投资价值的大幅度增减。同时,投机者作为金融市场中最活跃的力量,为了竞相谋取更多的差价收益,利用各种投资技巧选择和制造价差空间,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操纵市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由此,金融创新的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其形成因素之复杂、集中程度之高、危险之大是一般现货市场所不及的。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有重要意义。

2.对金融风险本质的研究。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细数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事件,我们似乎也可以将这句经典名言引申到各国的金融领域。当一国经济平稳运转时,其过程大致相同;然而,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经历各有特点。然而殊途同归,从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到经济崩溃,其实导火索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触动金融体制本身的缺陷,同时人们的期望和市场信心受到冲击,可能久久难以恢复。回顾历史,在不同时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引发金融风险的始作俑者也有所不同,从商品到土地,从贵金属到虚拟货币,这些始作俑者在从古至今的不同时期引领着不同的人群走向同样地疯狂。现存的大量文献对每次不同始作俑者的研究可谓淋漓尽致,然而追寻其在不同历史舞台上的表现,也许我们可以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并将其归结为一处,即金融风险的本质。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界各国都尚在实践摸索阶段,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辛树森.许会彬.个人金融业务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姚宏.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 李玉泉,王洪彬.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4] 郑惠文.后金融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金融经济,2010,(3):14-15.

[5] 刘莉.浅谈金融市场的控制与风险防范[J].金融管理,2011,(6):352-354.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

1.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而现代金融业电子化的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

2.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一方面,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除了对于传统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表外风险随时都能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也在增加。

3.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配套措施

1.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金融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在确定面向新世纪的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我们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主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保持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如果总是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模仿仿制,就会失去先机、受制于人,而且失去金融创新产品先期投放市场的巨大效益,造成亏损风险。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可行。

2.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法制与监管状况构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同法制与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在法律和规章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决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与金融创新混为一谈。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服从金融监管,同时金融监管也应有明确的边界,不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只要商业银行没有违反管理条例和法律条文,其创新活动就要受法律保护。

金融创新在前,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在后,在此期间有一个时间差,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大对已经出台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必纠。二是对目前尚缺、配套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个别条款,要通过补充条款予以过渡,规定一定时间必须到位,同时要对金融创新之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适时进行修订,以适应金融创新有序发展的需要。

3.充实监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将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精通金融业务的员工充实到监管岗位上;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了解金融风险、洞悉金融创新业务的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三是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人员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监管权力和责任,并改进监管手段、鼓励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以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应对金融业务的创新。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具有国际化特征,一国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要求各通过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监管的国际监管可以从国与国之间的协作监管;二是国际性组织对其成员国所进行的风险监管出发,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金融创新既有效率,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刘志新:试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3,(S1)

第5篇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防范 次贷危机

导论

(1)选题背景和意义

衍生金融工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世纪全球金融业最显著的进步标志。衍生金融工具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发展迅速,而且目前正处于发展成熟时期。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金融领域及实体经济领域对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它在微观经济主体风险配置、金融产品价格发现、金融交易效率改进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然而它同样改变了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及收益分配方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极大地助长了金融领域的投机氛围,无限地放大了金融风险及其破坏性的作用。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发生于美国波及于全世界并持续至今的本轮世界经济危机同样如此!本轮世界经济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衍生金融工具无容置疑是元凶之一。次贷危机使美国大批穷人无家可归,而华尔街和美国政府却赚得盆满钵满;次贷危机使全球经济为美国买单:亚、非、拉诸国经济一蹶不振,欧元体经济面临沉重打击;次贷危机同样使我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我国对美国的诸多金融投资大幅缩水,投资价值严重贬值,国民财富大量流失!衍生金融工具在其中却扮演着财富转移工具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融入WrO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逐渐与全球金融融为一体,衍生金融工具创生的步伐也在加快,为此,如何消除对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盲目崇拜,如何在参与国际交易中避免投资损失,如何制定宏观政策性、制度性、对策性框架规范其发展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便成为文本所要解决重要命题。本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2)相关文献综述

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研究,目前学术界大都从微观参与主体的角度加以论证,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微观特性到宏观风险的传导机制的研究,从宏观视角入手研究的少之又少。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本文只阐述从宏观对策论视角入手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防范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基于微观视角研究的文献一律省略不述。

迈克尔・郝德森(2008)分析了美国货币金融霸权的基础,认为美国政府利用其美元本位及双重债务标准优势强制性地向世界各国推销债务及相关衍生工具,以满足一己私利,号召世界各国不要投资于美国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以免遭到经济损失;郎咸平(2009)指出国际金融巨头特别是华尔街金融巨头针对其他弱势投资者设计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经过各大评估机构评估包装后,销售给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买家,带给投资者的是损失而非营利;时寒冰(2008)详细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中衍生金融工具所起的负面角色及其对经济危机的放大作用,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个巨大的社会财富转移机制,号召我国政府及各类投资者要认清衍生金融工具伪善面孔掩盖下的工具设定者的本质图谋,避免遭受投资损失。

1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及风险成因

1.1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它是根据某种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进行定价的金融工具,这种相关资产可以是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具有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及投机的经济功能。

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较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性:衍生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相关变量发生变动会很快影响到衍生金融工具,从而会造成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或价值的大幅变动;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在运作时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投资的收益。这样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虚拟性:即非履约性,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计量特性:与实物产品的定价不同,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定价上的间接性和虚拟性,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的形成为基础进行的定价。

由此可见,以上多种多种特性的组合即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从而导致大量衍生金融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完全正确地运用。

1.2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成因

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属性先天性地决定了自身的风险脆弱性。衍生金融工具衍生性的特性使其价值受控于标的资产,只要标的资产的价值稍有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便会大幅度变化,这为人为制造风险提供了可乘之机;杠杆属性使其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控制较大的交易量甚至控制市场,从而加速了市场的动荡不安,在放大收益的同时更放大了风险;虚拟性使其实际可以不履约,从而助长了投机;计量上的特性及表外交易性使其可以粉饰财务报表,逃避监管,从而误导投资者。

从微观上看,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从宏观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衍生金融市场不完全。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由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即表现为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储蓄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成为虚拟资本,而现实中并没有相应的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从而造成经济的虚拟化,最终促成泡沫经

济的产生。在泡沫经济经济的条件下,大量的虚拟投资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形式存在,此时实体经济及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随时都可能引发全面金融危机。

2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传导机制

2.1微观层次上的传导机制

从经济的微观层次看,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风险对微观经济的主要影响方式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收益以及持续经营能力上上的改变。针对不同的投资者,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传导有不同的表现。

对企业而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企业的影响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资产负债表内项目的影响,如果衍生金融工具投资超过一定的比例,将直接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项下短期投资将大幅上升,此时企业所面临的还主要是潜在风险;二是在套利交易盛行时,企业面临衍生金融工具巨大的价格波动,无论以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还是在交易活动中出现实亏,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以及企业的流动性;第三,以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方式进行融资活动或者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的企业,将造成表外业务产生大量的或有负债,如果这些负债变为现实负债,将对资产负债结构和企业的长期经营能力产生极大影响。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传到途径比较直接,即通过资产价格的的非正常波动,直接影响投资者财富的变化,将风险传导给投资者。

2.2宏观层次上的传导途径

从经济的宏观层次看,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主要通过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扰乱金融市场运行秩序进而在多方面影响到实体经济从而造成系统性经济危机。

一是在货币信用层面上的传导。通过风险扰乱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价格指示器的功能,导致金融变量诸如利率和汇率的重大变动,扭曲资本价格,扰乱资本市场运行秩序,从而从而影响金融结构的流动性,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资本国际流动加剧的条件下,强国通过对外经济政策对其他国家的施加不利影响以及在国外金融机构的投机性攻击下,在极短时间改变一国外汇市场供需结构,引起汇率急剧动荡,从而影响一国货币政策实施,甚至诱发货币危机,造成全面经济危机,使一国经济陷入瘫痪状态。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即是最好的证明。二是通过社会财富效应的传导。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急剧动荡会引起社会财富的大量损失及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大量损失及不公平分配将直接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引起总需求水平下降,社会经济陷于下滑状态。

当然,微观传导途径和宏观传导途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出现大面积风险时,将同时通过微观传导途径和宏观传导途径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现实中,微观投资者往往出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无知,为了追求利润而大量投资于衍生金融工具,而某些强势国家和金融巨头则利用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监管漏洞和宏观经济缺陷,通过经济手段或政治手段蓄意打击基础金融工具价格,扭曲资本价格,扰乱金融市场运行秩序,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高杠杆属性放大投资风险,通过打击社会信用链条而形成连锁性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诱发全面系统性经济危机。

3 衍生金融工具宏观风险防范策略

衍生金融工具宏观风险防范策略,是指金融衍生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国家及金融监管当局基于建立健全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监管有力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运行规则,严防由衍生金融市场所导致的宏观性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策略。

3.1宏观经济架构导向防范策略

经济架构导向的风险防范策略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要与实体经济相契合、与投资者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严防由衍生金融工具的无节制发展所导致的泡沫经济的产生及金融经济的寄生性,在严防风险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功能。一是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衍生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是为了给投资者在实体经济的投资中提供便利,起到资源合理配置及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的功能。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必须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其规模必须与实体经济的需要相适应过于超前发展反而不利于其经济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呈现虚拟化之势,一定要从宏观层面合理设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超前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加剧经济泡沫化及经济寄生性,对实体经济不利,且一旦发生危机,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反噬作用。因此,国家及监管层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方面应首先加强对其规模的控制,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严防风险。二是要与经济主体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衍生金融工具有很强的风险脆弱性,是在风险与收益上的重新分配,其发展必须与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层次相适应。当前我国绝大多经济参与主体风险承受能力都是很有限度的,若过多参与衍生金融交易,势必对其持续经营能力及生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所以,国家及相关金融当局要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进度、速度及种类的控制,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我国绝大多数经济参与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3.2宏观制度构架导向防范策略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在宏观制度层次上的防范策略应是:先设制度,再发展参与。换句话说,就是先挖沟渠,后放水灌溉。要在合理完备的制度构架体系下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严防由制度性缺陷产生宏观新风险。一是构建完备监管体系、严防制度性漏洞。在加强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建设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市场制度的完备性及应变能力建设。二是构建公平公正交易制度、严防非对称性制度设计。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建设,近年先后创生了不少具有衍生性质的金融工具,如认股权证、股票期权以及股指期货等,但中小投资者鲜有获得投资收益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的非对称性缺陷,我们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设计只是强调形式而非实质上的公平性。非对称易制度的风险危害是巨大的,它使得强势交易主体在享受超额收益的同时而不必承担风险,甚至是无序转嫁风险,特别是在濒临风险的时刻,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成为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构建公平公正交易制度,应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人手,确保交易公正、信息公开、不受操纵、非欺诈性,所有相关交易制度设计都必须接受这些原则检验,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的无序转嫁和扩散。三是构建惩罚性措施、确保市场秩序有效运行。没有行之有效的惩罚性制度设施为市场弱势交易主体保驾护航,就不能有效遏制针对衍生工具市场的过度投机。从广义上讲,只有设置完善并行之有效的威慑体系的存在,才能有效制止衍生市场过度投机和风险的无序扩散,才能确保市场信心,从而有效防范宏观风险的发生,这是当

前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客观性要求。

3.3国际交易的对策性防范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及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对外金融投资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投资规模更是增长迅速,在参与国际交易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因此,在参与国际衍生金融交易时,必须从利益角度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利益分析研究,构建对策性风险防范措施。一是强化利益机制研究,谨慎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市场。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起步比较晚,投资者的投资经验上明显落后于国际投资者,再加上当前国际衍生金融投资品都是由西方金融寡头设计的,其中难免隐藏着设计性缺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国际衍生金融产品的利益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谨慎参与投资国际金融衍生市场。二要适度开放金融衍生市场,严防华盛顿共识侵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我国当前在经济改革层面出现了一股新自由主义的思潮,往往以自由市场及金融创新为幌子,一再鼓吹国家要全面开放金融市场,要大力接受及发展西方现代金融工具,而无视我们的现实条件,很有可能在我国金融转制的脆弱时期致我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我们一定要严防华盛顿共识的侵袭,适当控制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开放程度,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要以确保金融安全为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郝德森著、嵇飞译:《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2 郎咸平:《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东方出版社,2009年

3 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4 陈小平:《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5 张金林、熊政平:《论衍生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6期

6 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出版,2007年

7 罗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四个基础性缺陷》,《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2期

第6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历史原因及其自身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是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同业竞争伴随中国加入WTO而日益加剧,金融风险的传导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吸收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当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主体,对国民经济和金融运行起着主导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对未来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在世界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中,国际金融竞争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对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

1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分析

1.1 资本充足率很难维持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一项制度安排,它是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界限。资本高低反映了银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最终能力。因此,资本充足率指标是衡量单个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的最重要指标。理论上,没有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商业银行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扩张。鉴于银行风险的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如果任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扩张,那么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金融体系不稳定,爆发金融危机。正是出于这种系统性风险的担心,国际清算银行在80年代就颁布了旨在加强资本监管的《巴塞尔协议》。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利用资本充足率的限制管理商业银行资产是一个通用的办法,这种管理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运用。

1.2 盈利模式单一、盈利水平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总体上都处于盈利状态。但是,盈利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是政策性盈利。我国的存款和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适当调整。这样,政策规定的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形成了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利润。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90%以上依靠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8.5%。(中间业务产生利润的比例在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农业银行不足4%,中国建设银行约8%,由于国际结算的优势,中国银行约17%)。相比之下,国外大银行的利润来源中,60%左右来自于利息收入,其余40%左右来自代客理财、资本营运和其他收入。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这意味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较低。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我国的商业银行前景堪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极度低下,从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来看,排名都在700以后,尤其是资产收益率,居然还不到0.4%,换言之,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的每100元钱在1年里还赚不到4毛钱。

1.3 体制不完善,内部管理落后:从银行内部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风险防范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看,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素质人才紧缺,特别是管理类、专业类人才奇缺与低素质人员过剩并存是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素质结构的现状。大批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知识陈旧,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式的要求。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应进一步健全。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声誉、薪酬待遇、激励制度、培训计划等方面比中资银行有较大的优势,国内银行人才外流将不可避免。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国家控制国有商业银行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行政手段、产权手段和法律手段。控制国有商业银行的程度也有三种情况:深度国有商业银行控制、中度国有商业银行和轻度国有商业银行控制。目前,我国只是初步进入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中度控制的阶段,即主要依靠产权和法律手段控制,估计这一阶段将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要进入轻度控制阶段就要更多使用法律手段,弱化其他两个手段。所以法制化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现在改革重点,同时又是未来的改革趋势。

2.2 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经验,提出下列改进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制度路径,以保持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诸多矛盾的形成和沉积,既有其自身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问题,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明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就没有资格和能力参与国际同业竞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改革和深化的突破口,从而形成健全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

3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而占据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近九成比例的商业银行对于对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使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与流动等方面也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历史原因及其自身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加之金融全球化也使我国金融领域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金融活动的影响,因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是在准确识别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及策略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以保证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效率,进而确保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苏国华.银行危机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 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的特殊部门,一直受到金融监管当局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伴随着银行业的日益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被利用的越来越充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复杂性,加上受外界影响变动大,使得它伴随着高风险,操作不当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其自身特点以及投机者的过度投机酿成了多次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它的“双刃剑”效应开始成为风险管理的聚焦点。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及完善其风险防范对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基本理论

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类。

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在交易所进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小,因为交易所有严格的保证金等一系列制度。而在场外交易中,信用风险则可能因为对手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信用度不高而产生。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衍生金融的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影响投资者财务状况的风险,其源自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或信息系统的缺失,如人为错误、系统失败、不正当的程序、管理控制失误等,而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比金融衍生工具其他风险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资金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动中交易者所面临风险的集中反映。当交易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时,将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从而面临巨额亏损;而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时,则最终将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

法律风险是指衍生交易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约本身无效、合约约定不明确、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等。衍生品交易法律风险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市场发展过快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产生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原因有: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风险、宏观环境变化所异致的风险以及微观环境的变化所异致的风险。

(一)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特点分析

1、价格是签约双方最关心、最敏感的焦点。价格波动具有随机性,实质上双方所签的合约就是针对商业银行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未来发展变化所作的主观预测。未来价格除受供求关系基本因素的影响外,同时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政策、金融货币、人们心理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影响。由于亏损与盈利的概率是同时的,使得签约双方主观预测的实现情况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未来价格波动的随机性。

2、双方合约执行与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所签的合约中,其基本内容大都一致而关键主要的信息多以表外形式体现,如果这些对手方的表外信息在合约中未得到充分披露,而被交易者获得,这无疑会给交易者带来巨大风险。双方市场套利行为的结果会受到这种双方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的影响。

(二)从宏观环境变化角度分析

1、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其副作用也会给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制带来潜在的威胁:大量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用来监督和测量货币层次的传统手段已不能满足其需要;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使各金融机构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监管难度。

2、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金融市场逐步向世界开放,投资者为实现风险的分散化,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投资。但与此同时,各国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使各国货币政策部分失效,也加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3、银行业务的表外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但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状况,而且可以绕过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于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越来越多,不但使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加大了,而且传统的监管乎段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的、合适的反映、揭示和披露,经营透明度下降。

4、金融技术的现代化。一方面,随着金融技术理论的不断创新,风险控制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飞跃发展,使这些理论在日常交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他们同时会加大市场潜在风险,虽然他们为交易机构本身提供了不少规避风险的条件,但风险依然存在,而且随着交易量的剧增,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从微观环境变化角度分析

1、内部控制薄弱。在金融领域,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严密,缺乏对交易人员全面而有效的风险监督。如巴林银行的覆灭其根本原因不是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而是内部控制的松弛造成的,同样最近的法国兴业银行的巨额损失也与其内部的管理控制有着必然的联系。

2、商业银行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意识薄弱。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降低成本和风险控制的目标,而商业银行的高层领导对这一认识不足,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认识缺乏,难以把握交易的具体细节。

三、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得当,可以使投资者减少风险和避免损失,甚至可以获得较大收益,根据上文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成因分析,提出以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事前、事中、事后金融衍生品的内部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内部风险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面临的风险,而这些自身面临的风险也正是宏观风险滋生和形成的微观基础。因此,参与交易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确保获利和避免灭顶之灾的关键就是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从源头上控制宏观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的达到其目的,就应该从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角度来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内部风险。

(二)加大政府部门的调控与监管,从宏观上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创造条件

加强对从事创新金融工具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现场与非现场的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建立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如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不仅要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和资产进行动态监管,以防其海外风险敞口过大,还必须加强对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需要考虑国外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开放程度,对外资金融机构应实行对等开放原则,适当控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速度。

(三)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引入风险价值披露

金融衍生交易中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风险监管的基础,也是促进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提高金融衍生市场运作效率,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因而世界各国在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信息披露问题的。首先,要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做到公平竞争,因为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是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纵垄断,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其次,应该披露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策略、整体经营目标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等,此外还应披露用于记录交易行为的收入确认方法及会计准则,建立高品质的信息披露手段。再次,引入风险价值披露,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

(四)加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法制建设,积极参与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

尽管我国在金融立法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制订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协议》等相关法律,但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立法目前还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需要,要尽快出台《期货交易法》及其他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规,明确、细化金融衍生交易中的相关法律责任,以法制力量引导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正常、有序运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工具风险势必渗入我国,因此加强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我国在这方面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加强监管与合作,使各项金融衍生工具发挥更加规范、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风险管理[j].财经问题研究,2007(6).

2、燕文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2).

第8篇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下,我国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孕育了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融合,实现我国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内涵

所谓金融会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金融和会计二者有机结合,是对传统的单一模式进行创新,完成一系列管理活动,从而形成监督和核算的过程。金融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整体投资方向,还包括了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属于一项基础性活动。

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旦发生就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会威胁到社会和谐,成为其障碍。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金融会计进行风险防范就显得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在整个时展和社会发展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复杂化,基于此,金融会计的风险成因和表现形式以及特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就对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展状态,真正掌握和了解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够进一步健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w系和模式,从而避免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1]。

(二)金融会计风险表现

首先,金融会计属于一项基本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会计核算的及时、高效、安全、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确保金融会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发展的环境,这也是其能够长久存在的根本。因此,一旦整个金融会计出现风险,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严重影响整个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行业日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金融会计管理机构涵盖的内容日益增多。例如,凭证受理、中介、账户登录以及现金收支等项目都属于金融会计的范畴,随着业务的增多,各种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也日益增多。其次,金融会计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这就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金融行业在发展中监督职能弱化,从而导致出现很多风险。有很多银行其自身职能较低,不注重存款,盲目提高利率,从而导致银行自身就呈现出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和状态,严重影响整个金融会计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不到位[2]。最后,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结算业务管理不到位,这也是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若有很多的银行利用支付结算工资来实现对金钱的转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内部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将导致金融会计结算业务发生了很大的风险。例如,在整个票据填写的过程中,很多票据填写不够清楚,从而带来一些意外的风险;在整个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引起风险;对于结算业务的票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会造成结算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原因及问题

(一)市场竞争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大行业在其中的竞争十分激烈,金融会计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金融会计风险工作。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优势和好处,但是也会导致其弊端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性、不健全性,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导致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二)运行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另一方面,会计监督化。虽然我国金融会计运行模式已经逐步实现了这两个方面,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水平较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会计监督化也没有必要的监督管理部门,无论是人员还是体系都不健全和完善,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会计运行的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3]。

(三)管理体系单一缺乏

在整个金融会计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金融机构管理体系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很多地方政府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保护政策,但是往往会被滥用,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一种手段,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会严重影响金融行业的公平竞争原则。从小的方面来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很多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控制能力较低,存在金融会计信息不健全、不真实、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会计发展。

(四)管理人员能力较低

在金融会计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管理人员能力较低的情况发生。一些相关金融会计管理人员属于实际操控者,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优势,很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较低,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金融会计的风险成本。还有很多金融会计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无法满足金融会计行业发展的需求,阻碍金融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一)完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属于金融行业内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效果,从而促进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订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系防范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全面性、多样性、安全性以及规范性。最好各个业务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管理,进一步提高和化解整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问题,创新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体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4]。

(二)发挥金融会计核算监督作用

由于金融会计具有两大职能,分别是监督和核算职能,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会计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整个金融会计产生风险的原因,还能够确保核算工作的安全性、高效性、完整性、独立性、以及公平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优势。综合采用多部门、多人员共同监督,在确保独立性的同时还要采用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责任管理制度,一旦发生风险,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也有利于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资金浪费。

(三)创新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

相关金融行业要摒弃过去传统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每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订不同的发展方案,但是一定要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金融??计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风险方法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广泛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风险防范的内容,从而丰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内涵和体系,吸收和学习,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行业风险防范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

(四)提高相关工人员自身素质

金融会计相关管理人员作为整个金融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包括服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需要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和掌握计算机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还可以组织对金融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二次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和质量[5]。

(五)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

在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会计资源共享库,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金融会计标准,这样才能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弥补传统金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真正优化金融会计管理运行方式,提高金融会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金融会计管理能够安全平稳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金融会计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金融会计管理工作而言,除了要优化金融会计管理之外,还应该丰富金融会计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金融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管理资源化,为金融会计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第9篇

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加快了各国经济交流,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壁垒。另一方面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也随着变大,影响程度也更严更。从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开始,债务危机、证券危机、金融危机都接踵而至,从本国波及到更多的国家,所过之处经济一片萧条。失业、工厂倒闭、银行停产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加入WTO之后,我国时刻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国际经济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劳动力资源多,但是没有顶尖的影响力,这会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在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过程与融合中,认清形势,规避风险,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

1 我国面对的发展现状及日后的趋势

不容否认金融市场的繁荣受到金融条件还有其他金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制度还不是太完善,存在许多的漏洞,受到国际世界的影响也非常的大,需要我们及时的发现,其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1 诚信事业发展缓慢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买卖双方而言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等性,信息的不公开,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想要得到改观十分的困难。尤其是与公司利益挂钩的信息对外是很难了解的,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市场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的进行金融贸易。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文献做出了的规定,但其实质并没有得到改变,谈不上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信贷赤字在黑背景的频繁频发,让我们看了解到金融诚信的缺失,给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一些不法的企业甚至以这个为漏洞,不断的进行非法的交易,在日后会成为推倒整个象牙塔的破坏性力量。更有甚至陷入泥淖都不能自拔,还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1.2 黑账、洗钱比较多

市场的占有率往往是衡量一个公司发展好坏的标志,为了吸引眼球,导致大公司、大金融企业弄虚作假,自顾自身的利益,盲目的抬高某些指标进行商业性质的贷款,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当进行这方面的改进过程中,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味的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没有遵循客观的规律,导致了黑账、洗钱现象的发生,影响着市场的和谐。

1.3 信贷的投资步伐过快

由前面提到的呆账存在,使得有些金融机构不惜扩大放贷的力度,这无疑是向着更深的深渊走去。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的的增加了呆账的比例,在这个恶性循环当中,带给金融机构的将是巨大的信贷危机。在做到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忘了促进整个大环境的融洽。

2 金融风险累积与扩大的原因

2.1 经济体制

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地健全当中。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的薄弱,而且在金融体制的改革中缺乏借鉴的经验,在这种进度上制约了金融事业的发展,更别提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规划,也是我国的一个矛盾存在点。

2.2 商业性政策贷款

从政策上可以了解到我国是鼓励贷款的,不仅贷款的利率比较低,而且还贷的期限也比较长。这就促使了有些企业把精力集中到了贷款这一块,忽视掉了其实贷款也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这些隐性的风险达到某些特定的环境就会爆发,着不仅是对企业,对整个行业都将是一种冲击。所以商业性的政策贷款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3 防范与对策

3.1 加强金融体制改进力度

由以前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金融体制完备的国家发生金融风暴的概率是比较小的,一般是在一个国家在转型阶段才会出现此类的问题。所以对我国而言,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就摆在了极度重要的地位。它有包容性与自身发展性,它在促进其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反作用于自己,这样的模式是我国多年探索得出的积极的效果,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满足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加快经济的整合,减少经济合作的壁垒,增加合作的规模,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市场化的结晶。

3.2 建立金融缓解机制

金融危机的爆发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在其突然爆发时,要做出应对的时间是很短的,有必要建立一个实用的缓解机制。把压力分担到一个更大的集体上面去,能有效的缓解带来的影响,也就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了谋生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价值。还有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手续不齐全的金融机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危及降到最低,改变现状。

3.3 改善我国的金融环境

外部的环境不管是对企业的未来规划,还是对自身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影响,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的加强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与矛盾,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还有就是放宽对企业、金融机构的控制力度,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相应的改革。最后就是要谋求好的发展,必须提升自己信用等级,经济贸易是建立在平等合作、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彼此相互了解不用做一些隐性的动作,充分的考虑到了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