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时间:2023-10-08 15:44:09

导语:在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农业生产中逐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客观因素限制,导致我国当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成效不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故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新型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从而有针对性培养优秀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推动农业发展。由此,本文主要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政府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转变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还应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看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职业院校定位偏离三农目标,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就当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是培养农村经济系管理职业人才的重要的基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相应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农业职业院校紧跟时展潮流,开设了大量非农专业,反而对原来的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减弱,致使很多农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不足,严重影响农业人才培养[1]。与此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满足农村家长跳出农村,谋求长远发展的目标,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以升学为目的,逐渐同普通高校发展形成趋同现象。这些短期的升学利益,将会导致农业院校三农本位职能弱化,长此以往,将导致农业专业人才更加稀少。

2)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培训力度不高,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在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有超过一半的农村经纪人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专业知识,还能够了解经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果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缺少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那么必将影响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人才在农产品流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农村经纪人自身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单一,难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缺乏就业竞争优势[2]。

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和产业主体连接不足,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较之其他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需要在大量实践中积累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同产业化主体连接不足,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性不足,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优秀人才。此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对市场需求认知不足,人仍然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同农村产业化发展相脱节,无法适应农业实际发展需要。

2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策略

2.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本质

农村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明确服务三农本质,结合国情,促使农村闲置劳动力向非农化人才方向培养,通过技能培训,将更多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建设中,促进城市节约;培养新型农民,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更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应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主导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政府应极大农村职业院校资金投入,并未其颁布一系列优惠措施,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中职院校办学条件,从而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养更多职业人才;加大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以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为主,带领农村群众发家致富,提升农民收入。

2.3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才培养思想,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应结合实际需要,不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以职业化为导向,培养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3]。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才知识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技术培训的整合,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从而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响应的需要更多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故此,为了能够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应提高中首次很多股,加深三农服务本质认知,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王夷平,许春艳,等.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农经人才培养探讨——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21-24.

[2]黄文清,李明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41-45.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

1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通常将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工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产生变化,第二点是二元结构产生变化。我国农村经济中,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结构都在产生变化,从而致使农村经济发生转型,进入转型期,人们也逐渐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我国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存在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当农业的发展速度变快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拉动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时,也会反过来帮助农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产业中工业经济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因此目前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正好满足后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工业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致使众多的城市发展起来,成为大都市,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加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农村的经济收入远远比不上城镇的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农村的医疗、交通以及公共建设等方面也都远远比不上城镇的发展,这种极端分化的发展促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应该对其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国家对此是非常支持的,以此来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缩减农村和城镇的贫富差距。

2经济转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与学科发展趋势

2.1完善相近学科专业

伴随着新形势的背景下,各个高校都逐渐地开设了和农业经济相关的专业以及学科,这样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以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重新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如高校创建的农产品贸易学科以及农产品经济学科等,都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行的课程设计,把农业经济的特点加入到学科之中,让学生们去学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还有个别院校,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它是在经济管理学院中开设了关于小型乡镇企业的会计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等,高校中关于农业经济专业和学科的开创,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依照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教育出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也是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一些客观的信息以及数据传输到生产中去,计算机主要作用是收集信息以及整理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生产的数据实行科学的整理,从而促进生产的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其正向增长。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对于经济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同样在对农产品的经营和管理时,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掌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将决定着农产品的经营状况以及销售状况。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中也开设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相关的专业,以期望能够培育出更具信息化技术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开展农村经济活动时,及时有效的信息能够使生产者更好地经营农产品,从而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产品的价值。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院校之中开设和信息化相关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

2.3应用数理知识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在高校中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其中数理经济以及定量分析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等,大部分课程都是全面落实国家的农业经济政策等,没有对其实行专门的分析,也没有开设和农业经济相关的类似分析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市场也将是我国市场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定量的分析以及数理经济的分析,要对其足够重视,应该开设一些和定量以及数理分析相类似的课程。高校农业经济学科也应该依照相关的问题需求对定量分析以及数理分析上加设课程,增加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2.4强化实践性教育,推动软科学硬化发展,展现良好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会认为对于农业经济的学习应该以理论学习和研究为主,而且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也比较偏向于对农业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性以及智能化的学习方式,从而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到就业,都很难适应工作中的问题,严重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农业经济实行管理的能力。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也致使市场中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起来,这也对相关的管理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农业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3.1满足农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明确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稀少,而且农业的经营状况呈现分散式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农村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其次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相对冲突的,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发展成为高产量、高品质以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模式,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仍然还是处在效率低下的模式。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冲突,可以从科技、信息以及管理方面着手,应当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对农产品的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减少农作物的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培育出专业的农业管理人才,这将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最终目标,可以加强相关农业学科的建设,科学地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增加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这也是农村经济转型时发展的重点。

3.2以科学研究为支持,构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科学进步都是要通过多次地科学研究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不断地实行科学研究,利用研究发展不断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技术的成熟。实行科学研究的主体应该就是培养农村经济的专业型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是要利用专业方面的学科来教育和培育的。因此应该构建以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农业管理学科,帮助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这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3.3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培养人才,组建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强大的人才团队发展,将是农村经济学科建设的关键手段以及必要措施。在我国的教学团队中也存在着三种教学理念,第一种是处在计划经济思想的年长学者,第二种是计划经济过渡后的改革学者,第三种是具有前卫思想的年轻学者。这样的学术梯队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在对农村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展时,应当强化学科的领头人作用,让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以及具有优秀国际管理思想的海归加入到学科的建设之中,从而培育出这个学科的骨干人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更加科学化以及多元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国家的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重点国家也应该对此加强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培育出更多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进行平衡发展。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转型阶段我国农业学科的建设进行论述,分别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思考来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各个院校更好地发展农业管理学科以及对课程进行设计,帮助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J].山西农经,2020,(18):80-81.

[2]肖蕊.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79.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养活着4.1亿人口,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此政府长期以来把“三农”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总理曾多次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的。我国农村人口取得收入主要有以下方式:务农、经商、外出打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同学者的看法如下。

张厚安、徐勇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陈锡文认为:新阶段农业、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就业不充分。韩长赋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一是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占大多数;二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东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张欣渝认为:资本投入、技术水平、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村经济的主要因素,其中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是最主要因素,劳动力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贡献率非常微弱,土地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也很不明显且为负。

三、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不够

资金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明显不足。在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农业GDP的25%以上;印度政府财政支出也占到了农业GDP的10%。相比较而言,我国投入最高的年份,占比为10.69%,且近年来投资比例不断下降。

(二)剩余劳动力压力

一方面,由于存在资源约束,农业本身难以吸收更多劳动力;另一方面,从2009年8月到2011年春节前后的“农民荒”昭示着乡镇企业招工标准升高,由于不具备工作所需专业技能,农民外出打工变得困难。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金融发展落后

安翔(2005)根据经典内生增长模型,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进步,但呈现出高增长、低效率问题。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中的弱势地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构成,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集体非理性”

已经不太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今农村的是个体化经营,农民自身科技知识不丰富,不能进行科学规划,很容易导致集体非理的发生。去年内蒙古武川县土豆丰收,导致土豆价格暴跌,很多农民刚刚收回成本,更有甚者损失惨重,前年的价格暴涨导致了去年的价格暴跌。惨重的事实告诉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四、改善措施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与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人文环境的建设。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二)科教兴国

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农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收入;另一方面,“民工荒”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了,农民本身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是缓解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

(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手段。内蒙古武川县去年土豆价格暴跌,农民损失惨重的现象也说明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我国整体经济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成了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点。我国应给予农村经济足够的重视,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在多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深端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2005,11.

[2]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安:西北大学,2006,06.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环节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合理规划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课时,宜实验、实训的就安排实验、实训,宜理论教学的就安排以理论为主,兼顾实验、实训。课堂教学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竞赛活动,例如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意义重大,选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依据,必须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民主建设等方面,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地方,作为选定建设实习基地的重要依据。另外,实习基地共建单位还应广泛包括涉农企业、乡镇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等。

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31-33.

[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11):80-81.

[3]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18-21.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第5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能力不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灌溉等方面设施相对较差。

1.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差,大量塘坝沟渠等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弱。

2.标准化农田所占比例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难以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松山区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村集体收入都来自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补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

(三)土地规模流转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民现有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且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

2.农民旧习惯根深蒂固,规模流转难度大。许多业主租赁土地都希望集中连片,但不同农民利益目标不一致,往往导致大规模土地流转难以成功,影响农业项目的实施。

3.操作不规范,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有的合同未经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审查或公证机关公证。

(四)现行农业结构趋于不合理,比较效益差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产品需求关系向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趋于不合理。

1.就松山区来说,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玉米种植为主。使得种植业产品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低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地位的主导产业,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始终发育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

3.资金政策制约明显,产业启动速度缓慢。强农惠农政策尚不完善,且透明度不高。上级政府出台的有些惠农扶持政策,没有实施到位。

(五)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缺乏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员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以种养殖为主,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特色加工、市场营销和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的人才相对较少。人才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发家致富,不愿从事农业生产。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政府要从当地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避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尽力争取国家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投入,多争取资金,将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配套”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分类指导,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管理养护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要结合自身自然条件,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倡导“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进园区建设规范化,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创造财富、反哺农业、吸纳就业等方面。因此,要以安庆工业园区和松山商贸城作为小城镇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科学认证,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1.规范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围绕“抓规范,促管理”的工作重点,不断推进园区建设的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园区建设管理力度,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强化招商力度,突出产业重点。注重招大、引强、选优,强化以企引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产业的人口集聚效应。

3.推动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要注重龙头企业激活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通过标准化厂房建设、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促进同业聚集,向“专精特新”方向迈进。

(四)探索集体经济新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1.组织建设是保障。完善村干部的选拔配备及管理工作,在村干部的选拔上,要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重视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兴农、科技兴业,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人才。通过对乡土人才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2.精准扶持是关键。要巧借国家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增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实力,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灵活运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创造条件,盘活土地,进行整体开发,乘势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3.一村一品是亮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要靠政策扶持,更需自身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农村地理环境各有不同、各有优势,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好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林权换证步伐,鼓励林权抵押贷款,激活土地、林地资源向土地、林地资本的转化,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五)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加强服务管理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流转。抓好典型示范,通过流转典型的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进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建立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合同管理和鉴证、纠纷调处、档案管理以及土地流转操作程序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和评估机制,促进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依法规范调处,强化土地规模流转风险防范,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3.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财政引导资金,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引导零散耕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聚集,形成农业规模效应。积极给予信贷和农业保险支持,把规模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降低土地规模流转主体贷款门槛。

(六)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2.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分期分批地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

3.培养领头羊,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

第6篇

1.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实践举措

1.1政府要不断提高自身在农业经济中的管理水平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在政府方面,首先要做到权责分明,统一领导。要不断增强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职能,不断提高自身监管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随着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不断深入,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培养更多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农业发展抱有极大热情的专业人士,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来,要做到统筹部署,合理分工,认真落实[1]。其次,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策的支持,经济方面的投入也不可或缺。政府要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硬件设施建设,以便尽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步伐。天津市早在十年前就进行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金融网络服务中心的管理和业务操作水平,使信用社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1.2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领域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站,让广大农民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农业发展政策,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使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从而实现政府与农民互信互利,共同为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献计献策[2]。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也改变了农村接收信息闭塞、滞后的局面,缩短了城乡差距,做到了资源整合,进而为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发挥了极大作用。此外,要认识到农民始终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势在必行。要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积极投身家乡农业信息化建设,主动为家乡父老答疑解惑,言传身教,不断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其利用网络增加农业收入的水平,把农业经济管理由被动转向主动。江苏省通过农业信息化管理,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管理上与技术上的跨越,值得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与学习。

1.3表彰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

发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农业的改革和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农村表彰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发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相对城市发展而言,农村的生产发展带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要注重具体的乡土民情观念,不易强制性地以往农业生产模式,让农民被动接收信息化知识。而榜样的出现无疑会在一贯以先进为荣,向榜样看齐的农民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对于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民来说没有实际价值,而表彰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发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使信息化从概念上走向具体的农业发展成果,让农民真正看到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从而自觉利用网络学习农业知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3]。浙江省在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就注重表彰信息化发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信息化意识,率先建立了以乡镇为落脚点的信息化示范基地,使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真正落到了实处。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而信息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无疑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也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4]。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优化了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农业生产知识的人才,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开拓了光明的未来。

总结

第7篇

一、土地流转的必然性

1、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三十年不变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政策,笔者所处舒兰市是1996年进行的二轮延包,运行到今年已18年有余,截止目前,人地矛盾特别突出,按照三十年不变的土地家庭承包政策,现实中有的孩子十八九岁了没有承包地,有的老人故去承包地也不能抽回,新增人口多于死亡人口,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单纯依赖所分得的一点承包地仅仅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解决不了致富奔小康,改善生活质量更无从谈起。因此迫使不少农民不得不转包出去,为了生活,离开土地去打工,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土地流转之必须。

2、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实施之初,曾使农村经济一度获得迅速发展,出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但随着二轮延包的实施,农业效益开始下滑,单位产出已达到最大值,有效潜能已基本开挖差不多了,部分农产品商场疲软,价格低迷,市场显现出为了增加收入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加上土地经营成本增高,产出下降,负担过重,使得农民弃地经商等现象发生,即家庭承包的负面效应显现。

3、随着国家取消税费,各种新的惠农政策的出台,土地产出价值增高,特别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出现,土地流转集中到种植大户、种地能人及家庭农场,土地集约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土地流转本身可以得到部分流转收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到合作社等去打工挣钱,或者外出务工,所得远高于自己单独经营,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是将来一段时间内土地流转的大趋势、大方向。相应的就要求国家在相关政策制订上就要有所侧重,加以规范,以促进其合理、合法、有效流转。

二、土地流转的可行性

1、土地的“三权分离”为土地流转奠定了政策基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行实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和土地经营自的分离。而正是这种“三权分离”的土地制度为“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一方面承包集体土地体现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权利,而另一方面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获得一定补偿性收益也是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下赋予农民的权利。所以“三权分离”是现阶段正确处理土地纠分解决人地矛盾,稳定土地承包制与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关系的有效途径。

2、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带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许多农民离开土地,有了效稳定的农业以外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已不再依附于土地,使得大量的土地解放出来,而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种粮大户急需大量土地集约经营,正好适应需要。各种大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玉米、水稻、农机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促进了土地流转有序的进行。

3、土地流转是国家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政策的重要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土地流转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方向,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增加了农民收入。规范的土地流转管理,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工资性收入。

三、土地流转的原则性

1、“三权分离、权责明晰”原则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效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使用权的三权分离,通过调查发现,2003年税费改革前,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为了少纳税,少报瞒报了土地面积,造成现在每家每户实有面积都多于应分面积,现在国家正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藉此正好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依照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管理办法》切实搞好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并且保障流转的切实合法。

2、“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严格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必须签订合法有效的流转合同,明确相关当事人的责、权、利。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论采用哪种形式流转,都能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不得强迫,必须坚持有偿流转的原则,实行必要的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目前,广大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签订鉴证机关要严格按照标准格式签订鉴证各种流转合同,每一份都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标准合同文本,切实保障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实际运行效果确保良好。

3、灵活多变,各种流转形式相结合原则

按照当前土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有效流转模式,在国家30年不变的土地家庭承包政策背景下,探索如何加强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良性循环,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快速高效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在基础转包模式之外充分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种流转模式,如转让、出租、互换、反租倒包等各种多样灵活多变,各种模式异彩纷呈,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为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第8篇

关键词:农民增收;机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10-2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2012年,白山市江源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了68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88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42%、18%,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研究探索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从全国看,在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中,已取得较好效果的措施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延长了土地30年承包期,它保证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第二是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实行了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免税和粮食直补,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又一重大措施,它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到了根本性的保证作用,而且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坚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于江源区实际,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对于江源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意义重大。

2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

目前,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农民的思想不够解放。沟谷意识、满足现状的思想比较普遍,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品牌意识、效益观念不强。盲目种植、不讲效益的问题还比较多;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有限,农田基本建设欠账太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面貌没有改变;三是农业产业化层次低,表现为江源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带户功能弱、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特别是在特色加工产业方面尤为突出;四是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慢。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松散型是现存的特点,没有形成龙头带基地、中介组织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现有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缺乏经济作物生产方面的技术,直接影响了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六是山区野生资源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靠山吃山、掠夺性开发、破坏性乱采情况严重,对于农民持续依靠野生资源增收埋下了隐患;七是农民信息不灵,对市场把握不准,对结构调整方向和经营项目还存在模糊认识和种种顾虑。这些问题如不解决,难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因此,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1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政策上的增收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在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一免征、两取消、三项改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通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一免征、两取消”,全区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达86.70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一项民心工程。为了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取得切实成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紧紧围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中心,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提高管理质量,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完成,都达到了造福一方民众、改善一地条件的目的。全区正在抓住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各种困难,精心谋划,认真实施,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项“民心工程”不断在改善民生、造福农村、扩大内需、保持增长、促进稳定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农民政策性增收的政策。同时,应积极探索调节粮食直补的补贴方向,按照发展高效农业的要求,因地制宜按照本区的优势合理调整补贴比例,对于市场前景看好、品质优良、经济效益好、有待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品种应增加补贴比例;对市场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低的品种应减少补贴比例。使国家有限的政策性增收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益,这样有利于加速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快速增收。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通过继续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加强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强化对涉农经营服务性收费、对农民补贴和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以及加强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2.2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速农村富余劳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由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期30年不变,要实现土地和农业的规模效益,就必须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当前江源区所进行的土地流转多数都属于私下的无序流转,农民的利益无法保障,土地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给扩大土地流转规模造成了负面影响。建议效仿城市房屋中介,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县(市、区)、乡(镇、街)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所”。该“中介所”不但要承担农村土地流转的职能,还要承担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相应法律责任。通过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发展劳务经济促增收。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必须把劳务经济的发展作为今后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第一,要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第二,要完善劳务市场服务体系;第三,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2.3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支付与保障体系,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目前,江源区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步伐不快,除了农民自身素质外,还有体制上的原因。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必须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支付与保障体系。(1)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从而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2)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3)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政策与措施;(4)实行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地最低生活保障;(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6)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2.4 建立农业信息咨询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

目前,全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形成,开展了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信息网络建设。因此,要增加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依托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一套农业信息咨询体系。通过农业信息咨询体系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加快与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链接,促进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2.5 加快农产品和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民增收

要制定农产品和特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财政、税收和政策性信贷政策,按照江源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农产品和特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要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的乡镇农产品和特产品加工业,围绕农副产品和特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立一批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加大对农产品和特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推进其向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要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产品和特产品的原料基地,完善产业链、延深产业链条。

2.6 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

江源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这种农村经营组织创新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应当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首先,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通过相应的政策组织、指导、引导全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其次,各级政府应组织财政、税收、工商民政、银信、土地、林业等部门,尽快出台扶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政策,通过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充分发挥带动农民增收和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第三,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其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2.7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拉动农民增收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以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到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农业产后加工、保鲜、贮运等领域;从一般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向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转变,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2.8 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整体推进,牵动农民增收

第9篇

关键词:多措并举;农村;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37-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城镇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有效措施。柳河县近几年,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带动、龙头企业拉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优惠政策促动等战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促进了农村土地有效流转。至2011年末,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3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3%,涉及农户12410户。柳河县的主要做法如下:

1 狠抓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土地规范流转

成立了县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牧、发改、财政、民政、人社、国土、林业、住建等部门为成员,组建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组织协调;依托农经机构和村级组织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在15个乡镇政府办公大厅设置了土地流转服务窗口,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收集、指导监督合同签订履行,组织业务培训等工作,从程序、手续、纠纷调解仲裁等方面强化了政府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服务、管理和规范。全县建立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6个,村级服务站219个,配备兼职工作人员252人。初步搭建起覆盖全县、运行规范、服务直接的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推动了我县土地流转由自发无序流转向以政府引导为主的规范流转转变。

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土地规模流转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稻米、烟叶、山葡萄、苗木等特色富民产业,引导土地向产业大户集中,向特色园区集聚,向规模化、产业化流转。以姜家店乡、孤山子镇为中心,做响柳河大米品牌,打造火山岩概念米。借助柳河作为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这一品牌,全县26户稻米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形成了超过5万亩的优质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以红石镇、驼腰岭镇、五道沟镇为中心,打造三大标准化烟叶种植园区。依托柳河的优越地理条件,通过县烟叶公司的销售渠道,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烟叶种植。红石、驼腰岭、五道沟三大烟叶种植园区,每个园区流转土地面积2000亩。以三源浦镇、柳河镇为中心,打造通梅路30公里山葡萄产业带。依靠24家QS认证的山葡萄酒企业,全力推进山葡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鼓励建设各种山葡萄酒庄基地。全县发展山葡萄种植基地3万亩,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户达到20户。以安口镇为中心,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造林苗木交易市场。全县苗木种植面积突破了10万亩,其中100亩以上的达到100户,1000亩以上的3户,涌现了一批收入超百万元、超千万元的苗木产业大户。以向阳镇为中心,建设国家标准化五味子示范园区。发挥国家重点中成药生产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建设国家标准化五味子示范园区3600亩,总产值达到4500万元。

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动土地高效流转

大力培植规模经营主体,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拉动土地高效流转、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由之路。去年,引进了总投资3亿元的长春国信和芳谷米业有机米开发项目,一次性流转土地面积5000多亩,今年刚刚引进的总投资5亿元的汇源集团柳河葡萄酒庄基地项目,流转土地面积5000亩。通过龙头企业的强力拉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层次。

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土地持续流转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壮大,从客观上推动了土地加快流转的步伐。通过成立苗木产业协会和38个镇、村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3万多亩,每年销售种苗6亿多株,占苗木销售总量的60%以上,较好地发挥了新经济组织“内联基地农户、外联市场销售”的作用。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3个,其中种植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3个,带动农户4350户,流转土地面积8万亩以上。

5 强化政策扶持,推动土地加快流转

为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土地加快流转,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对发展100亩以上的苗木种植大户给予信贷支持;对烟叶种植户给予每斤0.5元的资金补贴;对每个水稻标准化大棚育苗基地补贴10万元;对新建标准化山葡萄种植基地企业连续三年实行每年每亩补贴500元;对每个新建的标准化蔬菜大棚补贴1.5万元;对吸纳土地比较多的龙头企业给与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 赵承辉,时强,彭殿林.关于辽宁省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04).

[2] 张红艳,卜永峰.内黄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7,(08).

[3] 胡长青,赵登宏,刘惠.彭阳县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01).

[4] 张富杰.农村土地流转:特点、经验、问题及对策——基于贵州省平坝县城关镇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15).

[5] 吴彩虹.对富阳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J].甘肃农业,2009,(04).

[6] 刘蓓.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政策建议[J].中国房地产,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