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09
导语:在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概念图工具;大陆地理教材;台湾地理教材;正文比较;行星风系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21-02
1问题的提出
地理概念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它的表述关系到学生对地理事物本质的理解,因此有必要研究地理概念的表述。2012年7月31日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提出积极促进商签教育交流与合作相关协议,涉及到两岸教师、学生交流及两岸的课程、历史地理教材等,都将会有相关的协议,这将对两岸交流合作带来深远的影响。[1]本文响应此次会议精神,选取我国大陆和台湾教材行星风系正文进行比较,可增进两岸地理教材间的交流。
2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依据
2.1有关锋天气系统大陆地理课程标准和台湾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
大陆课程标准台湾地理教学大纲有关行星风系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能认识行星风系与地方风系之差异2.2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 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与应用性原则、艺术性和生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地理教材概念表述合理性基本策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是掌握地理概念的基础;使学生明确地理概念的定义,形成地理概念的结构,是掌握地理概念的根本;使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是掌握地理概念的重要保障。[2]
3概念图的绘制方法和分析
3.1概念图的绘制方法。 用概念图软件分析教材,是一个新颖的角度,也有难度。本文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第3版(简称人教版)和台湾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的第三版(简称翰林版)以行星风系内容为主。地理教材的课文句子需转成概念图中的命题。两个节点加上中间的连接词构成1个命题,一个命题包括2个节点数。一句课文可以转成1个甚至多个命题。例如教材中一句话“两极地区因日照不足、气候酷寒、冷空气不断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就可以转换成命题:
把“两极地区”放入第一个节点(概念框),把“极地高气压”放入第二个节点(概念框),把“因日照不足、气候酷寒、冷空气不断下沉,形成”放在连接线上,作为连接语句连接两个概念。
图1 根据大陆人教版教材课文绘制的“气压带风带”概念图
图2 根据台湾翰林版教材课文绘制的“行星风系”概念图3.2对两个版本的概念图进行3个方面的定量分析:
3.2.1节点频率: 马费成,郝金星综合Novak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节点个数是测量结构化知识的广度指标,扬克非称之为节点频率,他认为节点频率是表明学习内容广度(覆盖面)的一个指标[3]。不同版本教材主要概念连接频率表
赤道低气压副热带
高气压副极地
低气压极地
高气压东北信
风带盛行
西风带极地
东风带地转偏向力
(科氏力)其他总计大陆人教版345222241337台湾翰林版553242231139从节点频率来看,台湾翰林版版教材在行星风系和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广度相当,在知识点分布上,相同的是“赤道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地转偏向力(科氏力)”都是较高频节点。不同的是台湾翰林版“东北信风带”连接频率很高,而人教版很低;台湾翰林版出现人教版没有出现的节点“行星风系”“太阳入射角”“赤道无风带”“间热带辐合区”“I.T.C.Z”“副热带无风带”“马尾度无风带”“贸易风”“锋面雨”等;人教版出现翰林版没有出现的节点“低纬度环流圈”“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等。另外在人教版称“气压带风带”“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在台湾翰林版称“行星风系”“科氏力”。
3.2.2命题频率: 两个节点及两个节点间的连接词组成一个命题,命题频率也可以反映学习内容的广度。从图一看出人教版的命题频率是25个,图2台湾翰林版的命题频率是23个。从命题频率来看,两版本学习广度相当。
3.3对两版本的概念图进行定性分析:: 某节点与其它节点的联系。概念图图形化的呈现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出某节点与哪些节点相连接,与哪些节点较近或较远,它们之间又是通过哪些节点相连接的等等[3]。首先人教版称“气压带风带”“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在台湾翰林版称“行星风系”“科氏力”,人教版称“气压带风带”直接阐述了其中内容,而台湾翰林版称“行星风系”,考虑到与“地方风系”相对应,从知识系统性上台湾翰林版好些;大陆人教版称“地转偏向力”,是我国气象学上形象的说法,台湾称“科氏力”是从科学家科里奥利发现的角度,连接频率上大陆人教版比台湾多一次,主要是副热带高气压形成原因的解释上两岸不同,人教版从动力的角度认为从赤道高空向两地的气流中右偏成西风堆积下沉形成,而翰林版从热力的角度认为从赤道高空向两地的气流热量散失冷却密度增加下沉形成;“东北信风带”翰林版连接频率高于人教版,主要是翰林版多别称“贸易风”,同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多别称“马尾度无风带”,“赤道低气压”别称“赤道无风带”“间热带辐合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节点上,大陆人教版的例子是“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概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台湾翰林版的例子是地中海气候受行星风系移动影响而形成,相对人教版的例子概括性更强。另外大陆人教版总结了七个气压带和风带,台湾翰林版没有总结。
4总结及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1从概念图节点频率和命题频率来看台湾翰林版教材和大陆人教版教材的广度相当,从长节点的个数和概念图的结构来看两岸这两版本的教材阅读难度相当。
4.2从教材编写学科维度上此部分内容采用台湾翰林版“行星风系”较好,知识系统性强,若从高中学生学习心理及降低学科难度的角度上,采用人教版“气压带风带”较适宜。
4.3两版本此内容较大的不同在于教材编写主线,大陆人教版用逻辑主线贯穿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总结出七个气压带和风带及低、中、高纬环流圈;台湾翰林版则用并列形式阐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笔者认为气压带和风带知识间都是有关联的,逻辑性也较强,采用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形式较适宜。
4.4在知识阐述的形象上,台湾翰林版做得较好,如有别称“贸易风” “马尾度无风带” “间热带辐合区”等,大陆人教版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下台湾翰林版。
参考文献
[1] /china/201207/31/54503_108826843.htm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变化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行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进而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其目的也是一样的。因此对于新课改具体实践者的高中地理教师而言,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教材带来的变化
1.新课改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带来的变化
在新课标中无论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还是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和过去的课程标准比起来都有较大的变化。另外,在对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上新课标和旧课标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新课标的表述相对要简单一些。同时新课程标准更加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更加轻松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材带来的改变
新教材的特点在于添加了更多的直观的图片,同时也开设了许多栏目供学生参与讨论。新教材更加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在教材中添加了许多能够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素材。新教材对于学生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培养也很关注,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和复杂的地理过程的分析能力。新教材还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旧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地图进行了删改。新教材更加注重在地理教学中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教材通过科学合理的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的引导了学生开展了多种实践以及探究学习。新教材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入了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与此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到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的差别和教育水平的差异。
二、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
1.新课改给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只要经过几年的知识传授就能熟知整本教材的所有知识点,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新的动力。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最多只能占到一般,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内容也要占到大约40%,另外的一小部分的内容则要求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的内容。因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都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促使教师们尽快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所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必须学习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以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新课改下的教学。
2.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
新课改的背景下新教材与旧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有着较大区别,具体表现在新教材比旧教材没有那么系统化,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更好的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并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理解。由于新课标对于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有明确的要求,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合理的运用教学方式来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同时还要对教学进度进行科学可行的安排。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势必会造成课时的紧张,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高标准的组织好课堂活动又要处理好课堂时间的安排。
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新教材在部分的教学内容上是高度概括和高度浓缩的同时新教材中也少了很多的概念和名词,结论性的叙述在新教材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很多的活动、阅读以及案例等需要学生去探究的内容。针对于新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直接灌输了,而应该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目标。
三、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带来的变化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该更加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建立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民主和谐的关系后,就会打破自己内心的禁锢给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以及从某个角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一些抱怨,教师觉得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进而造成上课也比较吃力。特别是在讲解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听完课之后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依然一头雾水。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的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加深建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带来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组织形式多为单一的教师讲授式形式,很显然这种课堂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了。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性格等因素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丰富性。因而现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有所改变。
1.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目前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由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2.情境互动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情境互动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并进行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比如在教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一课中,教师在进行等压线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让教室里的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先假设一个情境让每一排的学生都代表着一条等压线,通过教师的示范,让一排排代表等压线的学生们通过肢体来重现教材中所叙述的风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表演和观察的过程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符合了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五、新课改给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化
在多年以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压迫式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课堂组织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新课改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尽量不干涉学生发表意见,遇到一些问题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去学习地理知识开拓自己的见识。
六、新课改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新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一改传统的课程标准只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方式,有机的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应用更多的渠道,让新课改的精神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可。
综上所述,新课改目前还在探索实施阶段,针对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新变化,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破旧立新,同时还要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案,并以新理念为支撑,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新红.走出课改困惑打造高校课堂――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误区与反思.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09).
[2]陈祝如.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创新.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
[3]李洪龙.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04.
关键词 学案组成设计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
高中地理学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方案,从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把高中地理学案分成相互衔接的以下部分: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地理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的“导航器”。学习目标主要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纲、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是地理学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精讲点拨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从学习目标中筛选出来的地理主干知识、地理核心知识点、地理知识的“生长点”或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项目,是要求学生了熟于心的知识或能力。
3、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也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案中列出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在依案自学过程中集中精力,知难而进,深入思考。难点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确定的,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4、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地理学案的关键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表现。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回忆和调动运用已有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首先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目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等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并且把问题答案思考结论写在学案上。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是地理学案的总结部分,主要是在学生依案自学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一般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表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6、习题检测
习题检测是地理学案中的反馈部分,其中习题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当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题。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学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总结,是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也可以是针对解题过程的,可以针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针对能力的形成。在学案统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问题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这些感悟正是学生自己在求知过程中所发现的独特亮或所扫除的独特障碍,及时反思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学案设计策略
设计科学可行的学案是实施“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设计高中地理学案,要在七个组成部分的前提下,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学案设计主要有九个策略。
1、目标化策略
设计地理学案,首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确切的(表述要具体)、真实的(可达成的)三维学习目标(即: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各项要求的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词,而要用“说出、说明、列举、绘制”等行为动词,使每一条学习目标都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检查的命题。三维目标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学案中有了确切、真实的学习目标,学生的依案学习过程就能有的放矢。
2、问题化策略
学习过程部分实际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为地理学案设计的核心。设计问题就是要把地理课程内容转变为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能力点呈现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阅读教材,调动原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起到预习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① 符合地理课程标准;② 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③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鲜明的逻辑关系;④ 问题形式要多样化;⑤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⑥ 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具有思维训练价值。
3、方法化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地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地理”,即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因而,在地理学案中问题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地理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指导常常可以与问题结合在一起。例如以下问题就含有学习方法指导,“用列表法比较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用结构图归纳出本节知识”、“演示一年中晨昏线的变化过程,说明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运用学案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
【摘 要】文章选取我国大陆人教版和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为对象,从图像系统的数量、类型和设计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其图像系统的特点,以借鉴为导向,这将有利于优化两岸地理教材的编写。
关键词 图像系统;大陆教材;台湾教材;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1-02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表层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表述方式,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合适的图像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与原理。近年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两岸基础教育的交流日见频繁。本文选取两岸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教材——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台湾龙腾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对其图像系统的数量、类型及设计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增进两岸地理教材的交流,达到互相借鉴的目的。
一、图像数量的比较
将人教版与龙腾版教材图像数量进行统计并制作表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人教版3本必修教材图像总数达到555幅(297页),龙腾版4本必修教材图像总数达到1923幅(858页),两套教材都大量地使用了图像直观地表述地理信息。由于两套教材必修部分在内容容量和总页数上有较大的差别,利用每页图幅数体现各教材对图像的重视程度,两套教材平均每页的图幅数分别是1.84、2.23,人教版地理教材平均每页约有2~3幅图像,而龙腾版地理教材平均每页约有3~4幅图像,反映龙腾版地理教材对图像较为重视,遵循“有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感知地理信息,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二、图像类型的比较
对于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分类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为了便于比较,本文根据两套教材图像的特点将其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遥感图等,并作简要对比,如表2所示。
1.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类型的相同点。
(1)图像类型丰富多样。对于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分类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地理图像一般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遥感图等。两岸高中地理教材皆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图像类型:景观图中包含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提供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难见到的真实景观,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示意图将地理特征、现象等化繁为简,统计图表反映地理事物数量变化、地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等,具有直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遥感图运用了地理科学新技术,增强时代性。两岸高中地理教材皆综合利用了不同图像类型的功能。
(2)图像类型均以景观图比重最大,遥感图比重最小。两岸教材重视景观图的使用,大陆人教版景观图比例达32.29%,而台湾龙腾版的比例达到了55.27%。景观图在翻阅两岸高中地理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景观图中景观照片的数量远远多于传统的素描景观图。景观照片更为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具有表现力,能够刺激学习。但许多研究表明,视觉教材过于具体、写实可能妨碍学习。景观照片中所传达的地理信息繁多,过滤性差,相对弱化了图像所要突出的重点。简单的线条组合也可能成为最有效的教学材料,传统的素描景观图虽在表现力和真实性上不如景观照片,但可以根据地理教学的需求对复杂的地理景观进行处理,删繁就简突出主要特征,以便于学生学习。
遥感技术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遥感图像以其直观、立体的特点吸引着学生,主要用于体现城镇布局、自然灾害、地理景观演变等方面。地理教材应反映现代地理科学新技术和新成果,充分利用遥感图像促进学习地理知识和原理,虽然两套教材都对遥感图及其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但遥感图数量仍较少。台湾龙腾版有41幅遥感图,大陆人教版仅有6幅,两套教材遥感图所占比例都较小,分别为2.14%、1.09%。
2.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类型的不同点。
(1)大陆人教版教材示意图的比例较高。在示意图的使用上,两岸地理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大陆人教版、台湾龙腾版示意图比例分别为27.19%、9.87%。示意图是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共性、规律用简练的手法所描述的图像,是一种简明、形象的图式,常用于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原理的解释等。调查发现,大陆人教版较为重视利用精炼的示意图形式呈现地理知识。
(2)台湾龙腾版教材采用大量的景观图,特别是人文景观图。一半以上的图像类型都为景观图的台湾龙腾版教材,倾向利用景观图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呈现地理知识,特别是在人文地理部分,大量采用了人文景观图,强化人文地理知识的理解,具有强化、概括、促进文本理解的功能。
以上从图像类型比例上对比两岸教材的不同点,而从数量上两岸教材使用的示意图相差不大,景观图相差较大。示意图优势在于简化地理事物的特征,景观图则从现实的角度直观体现地理事物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作用。大陆人教版可适当增加景观图的数量,两岸教材则应适当增加遥感图的设置,以提高教材的时代性。
三、图像设计的比较
1.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设计的相同点。
(1)图例注记清晰明了。两套教材注记清晰醒目、明了易读,大小适宜,方便学生阅读。其中,台湾龙腾版地图概论中涉及地图投影的内容,在每幅地图下都注释上了该图的投影方式。
(2)图幅大小适中,图文配合紧密。两套教材图幅大小适中,使图文尽可能地放在同一页,图文配合紧密。图像及其相关内容如果安排在同一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两岸高中地理教材图像设计的不同点。
(1)两岸教材示意图的设计各有特点,人教版简洁易懂,龙腾版立体感强。示意图的作用在于将复杂、难理解的地理事物成因、演变过程及原理用简单明了的图像呈现出来。大陆人教版利用最简单的线条、箭头等呈现,而台湾龙腾版在选用示意图时注重用二维平面表达出三维立体的效果,立体感强的图像能够更好地展示地理事物本来的面貌,更加易于理解。如暖锋示意图,大陆人教版分别用侧视图和立体图两幅图,线条颜色相对简单但清晰易懂;台湾龙腾版设计较贴近真实情景,颜色效果、立体感都较强,但图内信息量较大,较难体现暖气团的爬升过程。示意图的设计应避免单幅图像信息量过大,可适当将其“分解”为多幅图像,以便学生理解、分析图像。
(2)台湾龙腾版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教材中的景观图、遥感图包含的信息量多且繁杂,难以突出地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像的表达效果。台湾龙腾版教材利用简单的线条和箭头,在图像上进行标注,以突出地理特征,加强了图像的直观性。借助箭头、文字、图形的组合设计来强调图中的重要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相关部分上去,使复杂的图像更易理解。如直接在中国四川大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中标示出地震前后的标志性,变化直观明了。
(3)台湾龙腾版大量采用图像组合。两套教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图像组合,用多幅图像从多维角度呈现同一个地理事物,使学生建立起更加立体、全面、丰富的影像。地理示意图不像地理景观图那样着重写真,而是重在写意,用来表现各种地理特征、现象、规律和成因等。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示意图常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导致学生难以将其与复杂的地理现象相匹配,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景观图既能存储地理景观真实形象的信息,同时又含有潜在的地理理论信息,但错综复杂的地理景观图不利于学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示意图与景观图的组合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兼顾写意、写真。如龙腾版教材中在描述地堑地垒示意图中,结合典型三幅地貌景观图,使学生对地理现象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大陆人教版和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简要比较,两套教材各有特点。大陆人教版在示意图的设计上更加简洁,台湾龙腾版教材善于使用景观图和图像组合,特别在于对景观图的灵活处理,二者应相互借鉴。两套教材都应加大遥感图的使用,以增强教材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唐翔.中小学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0,(12):70-72.
[2]康义容,李晴.高中地理必修实验教材图像系统的比较[J].地理教育,2007,(5):25-26.
[3]李臣之,周业勤.怎样提高教材中插图的功效[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3):42-43.
[4]袁书琪.初中地理新教材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6-5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80-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们重庆实施开来,进行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则直接导致教师的行为发生相应变化,又决定了新课改的成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革命。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地理教育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整合用于地理教学设计,即为组成地理教学过程的各要素通过渗透、互补、重组等途径,以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综合优势和整体功能。
1、整合各版本教材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着力体现自己的编写特色。教师在进行不同版本教材整合时,特别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教材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其实,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体现课程标准的学习框架和步骤,不以现有的教科书为素材,选择能培养学生能力的素材来命题。在题目的设计上可以创新,加之高考的趋势是各省自主命题,有可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只要我们在命题时能把握“度”的问题,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试卷中出现既让学生增长见识又培养能力的题目,是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的。
2、整合前后知识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着眼于整体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把初中、高中已学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已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对一些现象进行模拟,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仅如此还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
但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些优势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传统的板书,言简意赅,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记忆;板图板画凝炼逼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进行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地理教学更易于开展探究式学习。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当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时,学生首先要为解释和评价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去搜集证据,然后运用证据,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释有关的地理问题,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要交流对这个具体的地理问题的解释,正是通过相互之间评价和论证所提出的解释,才形成了高情感的学习过程。所以,生生研讨、师生研讨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
五、转变评价的方式
1、由过去评价教师的“教”向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
2、多元的评价方式
一、把握理念,用好教材
1.重组教材,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混乱。有时教师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次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迎刃而解。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的“人地关系”是难点,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分类和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放在之后。若能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入手,引导归纳出环境问题两种类型,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这样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组也鼓舞了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的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这样在教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地贯彻和落实。
2.合理删减,强化主干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以强化主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用两张典型的图片可以说明问题,就没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图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例子,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研究探讨如何选择城市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城市交通。如果学生已经了解了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该课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又较远,就可以舍弃。
3.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博取众家之长。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在这种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各有特色。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如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上,相同点是:都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样,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人教版主要从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中图版主要从原材料、运输、市场、劳动力、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运输、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样,关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几个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师应该以本地教材为主,吸收其他版本的精华。
二、先呈地理现象,后现地理原因
先呈地理现象,后现地理原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沿着知识主干到分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深入而细致分析。例如,呈现地理现象:“越往山上爬,气温越低,尽管山下的气温超过20度了,山里却也就10度的样子。好在郑裕出发时有所准备,看着瑟瑟发抖的两个女孩,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两件滑雪衫,把郑莹的递给她自己,而郑裕那件颇大的,却递给了宋逸雯‘我的,凑合着穿吧,山里冷’。”(摘自小说《重生演义》)然后进行教学探究:
第一步,描述地理现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第二步,联系相关知识得出初步结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对气温的影响,应当是地面辐射的能量影响大些。
第三步,深入探究分析。为什么距离太阳近,得到的热量不多?地面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还是地球内能呢?由太阳辐射光谱图了解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波段(短波辐射),而地球近地面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水汽和二氧化碳气等它们对短波辐射吸收作用很弱,所以大气直接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另一方面,地面吸收了大量的穿透云层的太阳辐射而增温,产生能量较弱的地面长波辐射,它们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气等吸收,大气增温较大。因此,近地面的大气不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而是直接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第四步,延伸拓展。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的削弱形式及影响因素,大气逆辐射及其保温作用,全球热量平衡与温室效应。这样,学生有条不稳地把“大气的热力过程”这节本来非常繁杂的内容有效掌握了。
三、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就地理学科的特性而言,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人,适合以计算机技术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立即互动传输等等。通过计算机技术可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及影像来延伸、拓展地理教材,无论是区域地理,还是自然地理或者人文地理等各种内容的素材,如今均能通过计算机以更好、更有效率的方式展现给广大学生。比如,网络中的旅游资源介绍丰富多彩,利用网上的旅游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教材内容,提升了学习成效。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它对地理教师全面理解地理教学要求,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它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进行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应当重视课标解读,在当前“一标多本”教材的情况下,准确把握课标特别重要,也只有熟炼掌握课标,才能驾驭教材,完成高中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实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的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进行组织的,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教材包括3个模块。“地理Ⅰ”以自然地理为主,“地理Ⅱ”以人文地理为主,“地理Ⅲ”以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主。选修教材包括“宇宙与地球”、“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熟悉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置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来理解。认识教材知识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地位、前后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才能从整体把握住各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以利于教学过程的连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的能力构成分析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的知识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构成。
地理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地理认知能力与地理核心能力。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分析教材的能力构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该节教材主要是通过自然带这一载体,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种差异性在地球表层的四种分异规律,以指导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寻找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思考可以归纳成几大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总结自然带的分异有何规律?再引导学生寻找图殊的“点”,从而切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四、教材的表述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方式。活动性课文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活动”、“阅读”等形式。教师应当明确教材某部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般叙述性课文,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性课文,则应根据其具体形式与知识内容的本身,作出相应的学法指导。“活动”多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阅读”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只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的知识内容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学生扫清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诸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纵观整节教材的知识内容,依据教材重难点确定的一般要求,可以确定教材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探讨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教材的难点:一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问题。
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掌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的主要目标。
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
从课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广东、四川、北师大等版本仍属分科体系。浙江是板块式综合体系即合 科式,将地理、历史、政治三部分合并为社会课,但内容体系相互独立。
而上海的社会课是贯通式综合体系,以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依托点全面贯通,改革步 伐较大。
从编排体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编排方式,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最后 是乡土地理。
从编制的形式上看,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 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这场改革来势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 矛盾关系。
一、地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依照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编制教材,只关心哪些地理知识是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应 该接受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依据,没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内容及编制结构对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潜在影响。因而作为学习者 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应在遵循地理学科逻辑顺序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地理学科的逻辑顺 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转化的关键,也是地理学材之要 义,地理学材与教材的区别在于,它的选材与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成 功,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为了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的转化,新教材中的图像力求简明醒目,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地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其准确便捷地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据,从而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与论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材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显现 出知识迁移的性质,使地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的图像设计 、文字叙述及作业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激励作用,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运 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地理科学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渗透,特别 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新知识的增加难度的 提高视为地理教材先进性的唯一含义的话,必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显然这与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减 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识,又要努力精减原来阵旧的内容,特别是分区地理 的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要过细 ,内容不要太详,不要以地理知识点的多少论得失,地理教材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念,特别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同化。“精”就是要删减传 统繁琐的知识,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得与失,重能力培养和观念教育,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活”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不僵化,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 负担才能在对立中统一起来。
三、地理科学特性与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关系
地理科学历来以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著称。但由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学科那样显著 ,从而导致其研究内涵的动摇,以至今日地理学界众多有识之士热衷于地理科学性质与价值问题的探讨。究竟 地理学是硬科学还是软科学,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从理论上说清楚绝非朝夕之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 着学校地理教材内容的价值,进而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在于要求有一个地理 学的定义,来确立它的科学边界,而是当今的趋势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正环绕着具体的问题走到一起来,在结 合的过程中,每一门专业把它自己特有的技术和概念运用到诸如贫穷、人口过剩、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主要 难题上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地理学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事实上,地理学正在城 市规划、国土整治、生产布局、能源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论及地理学本质的价值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的联合作战中,共同解决实 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是当今学校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主导方向(以地理专题形式编制的 教材便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为此,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适当考虑这种价值观念。让学 生认识到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让他们初步学会这种评价方式,使他们真正理解 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们要勇于摈弃陈旧 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 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 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开发右脑潜能。
其次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哪个系统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学生 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终贯穿“ 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学家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养教育,地理教材在叙述地理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等观念教育,特别要 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思想观念有机地体现在地 理教材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区域地理各种分区模式的关系
区域地理分区模式是这次地理课程教材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之一。以中国地理为例,有二分式、三分式、四 分式乃至十分式,主张各异。初中学生只要求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主要特征,初步认识我国区域 内部差异大势,明了这些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科学观念。因此,中国地理分区不宜过细,分区过细就会陷于复杂的具体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宏观区域差异的认识,就会喧宾夺主,不能达到分区地理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地理学科;新高考;学考;选考;改进
一、为什么改进
1.新高考的需要2014年9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浙江作为试点省市之一,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关系到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学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楚,会导致教学设计过偏、过难、过深,而且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出现困难,教学出现低效甚至负效的情形。2.学生的差异面对高考改革的冲击,不仅学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不同的班级类型,学习节奏不一样,课程也不能一视同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起点,因材施教,而且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考生遭遇问题根据近两年浙江学考(选考)4份真题卷的学生答题情况,选择题反映出学生对学考和选考的难度难以把握,特别是最后一组选择题常常让考生望而却步;而综合题(加试题)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考生对区域认知有偏差,审题析题能力弱,与以往的高考综合题相比,现行的综合题几个设问之间跳跃性强,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改进什么
1.课程资源的选择从地理视角、地理观念选择课程资源,能拓宽视野而不拘泥于课堂,能注重实践而不局限于课本。例如时事热点是地理命题的活水源泉,要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对时事热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因为这些政策、现象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地理命题的显性或隐性题材,学生要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阐述影响。通过分析近两年4份浙江选考卷发现,“十三五”产业发展方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微商、“互联网+”等热点话题都成为我们地理考题的背景材料。除了地理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微课,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开发为地理课程资源,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成为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提高地理学习效率。2.课型的选择新高考模式下地理课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只要适合学生的,尊重学生选择的,都是好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困材施教,对知识点大胆取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侧文侧理班,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侧文班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好,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不如侧理班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以自然地理为突破口,注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演绎过程,研究适合文科班的理性课堂。例如对地球运动的这部分知识,可采用动画视频的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侧理班则需要以人文地理为突破点,注重知识点的有序归纳,研究适合理科班的人文课堂。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归纳,并大声“说”出来,不但能明晰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蒋亚琴(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绍兴,312353)
三、如何改进
1.立足指导意见
与2012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相比,2014版的学科指导意见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目标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必修部分课时内容减少,原91课时调整为84课时,而机动课时增加,教材的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例如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中把阿拉伯半岛从印度洋板块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板块;必修III第二章第四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调整为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地区;必修III第二章第六节作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已经略去等。教学要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基本要求是学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发展要求是加试部分,针对高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限定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1]。只有与时俱进,紧扣教学指导意见,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地理学考(选考)学习的有效性。
2.研读教材
(1)重视教材的活动题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选考非常强调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活动教学能够弥补学生个体经验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高度参与,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16年4月份选考卷的第28题第(2)小题:“甲区域农业生产由粗放的放牧业向蔬菜、水果、乳酪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说明其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小题完全来源于必修三第二章52页活动题“加利福尼亚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故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教材活动题的开发,能直接应用或迁移应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有效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不但能够使地理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从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角度学习地理知识,而《地理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已涉及某种自然灾害的案例。故本模块与自然地理各要素联系紧密,其拓展加深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必须基于必修课程《地理1》各单元的学习,整合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
3.研究真题
通过收集浙江省选考真题卷及最近浙江省各市模拟选考卷,分析试卷特点,发现学生问题,整理出各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和学生书面表述问题如下。(1)影响类、措施类,可用动宾短语结构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该农业生产基地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参考答案为“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合理灌溉,防治土壤盐碱化;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土地面积”。(2)区位类、条件类、原因类,可用主谓短语结构例如2016年4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交通运输不便等”。(3)整理易混淆概念问题和表述不规范问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整理各类概念性问题,如考生对试题中出现的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工业结构和工业类型、水源与水资源、资源与能源、有机质与有机物等易混概念理解不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概念的辨析。把握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如表述不规范问题,表现为①错误化,如“径流”写成“泾流”,“补给”写成“补集”;②随意化,如“水源补给”写成“水源补充”,“东部季风区”写成“东部季风气候区”;③绝对化,如“缓解能源短缺”写成“解决能源短缺”等。因此,平时教师的语言表述要严谨准确,不能口语随意化,须运用专业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影响学生,教会学生正确表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