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12
导语: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园林设计;现代技术;应用措施
居住区园林包括居住区建筑以外的庭院、绿地等集散场所,一般具有公共性和私密与公共的过渡性。对其设计要以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水文、传统文化、人们生活方式等特点,将园林整体营建与居住区建筑环境相融合,具体包括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空间设计与营建、园路设计等,要在设计中体现居住区的整体风貌和品位,为居民提供生活休闲的理想场所。
1.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特点
1.1传统空间处理手法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主张天人合一,主张因地制宜的造园,并从山水、植物、建筑等多方面统一引到设计,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景园。在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造园手法十分多变,不仅使用框景、障景、借景、对景、添景等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现代手法,从曲直、大小、高低、虚实、竖向等全方位的角度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丰富多变,从而营造出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园林效果。巧妙运用渗透,传承古典园林在局限的空间内能够打破局限,渗透、联络、延展、扩散到相邻空间的优势特点,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巧用渗透,能够增加景观层次,丰富庭院组景。
1.2 色彩应用要点
在新中式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上,色彩的合理搭配十分重要,色彩搭配得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很可能大相径庭,比如会令人喜欢或者厌恶,宁静或是亢奋等。北京地区传统民居墙面常用的长城灰和芝麻灰、芝麻白等颜色,具有稳重、朴实的效果,但如果大面积混合应用于景墙,会与建筑墙面形成统一色调,则显得压抑沉重,给居住者的心理造成负担化影响,比如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居住区在颜色的处理上就有待提高,其在建筑和园路铺装上大面积的长城灰色,使得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沉闷而缺乏通透。因此,颜色的选用不仅要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特点,还需要显露现代气息,克服传统的沉重冗杂,体现时代创新,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心理。
1.3 传统符号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园林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包括祈福的符号、图腾,常用的动物、植物、吉祥物图案;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符号图案等,不胜枚举。在园林建设中,这些图案符号也被广为运用,标志着民族文脉的点点滴滴,令人视之便有体悟。有些符号甚至已成约定俗成的事物,如中国结、祥云、龙凤、貔貅、狻猊、蟠桃、玉玺等,代表着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2、园林要素组合设计要点
2、1园林要素与住宅建筑的和谐统一
在居住区中,住宅建筑占据整体重点,与园林景观及其他共同组成居住区整体环境。其中园林要素中的植物与水体属于软景。从造景的角度出发,住宅建筑在材质上与植物和水景产生对比,这种软硬兼具、刚柔并存、各有高低的景致只有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们提供各种感官的良好感受。
植物景观在整体园景中负担的责任是:突出背景、添加前景,并且创造夹景。水体景观则是增加园林整体的亲和、灵动,激发居民们与自然相融合的精神意趣。植物和水体的布置设计需要从住宅建筑的风格、色彩、意境、特色等出发,对建筑和园林的主题起到添彩、烘托的作用。同时,这些软景还能打破住宅建筑的硬质效果,使得构图形式更加活跃,使园林区景色各异、刚柔并济,也对道路、停车场等其他的场地设计提供了帮助。园林中的硬景一般是置石、假山、园路铺地以及景观小品,这些在竖向上的主要景观丰富了居住区园林的整体景观效果,无疑是对住宅建筑的帮衬和相辅相成。因此在设计上必须与住宅风格、色彩、意境相符合,对体量的处理要科学合理,以达到互相融合,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效果。
2.2各要素设计相辅相成
参考中国传统园林,叠山、理水、建筑、植物这四个元素,便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点。这四种元素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互相结合、融会贯通,通过造景手法而形成和谐、自然、美观的园林艺术图画。运用新中式手法对居住区园林进行设计,各设计要素需要和谐统一,具有节奏和韵律,水体、叠山置石、庇佑性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小品、植物、道路铺装等相辅相成,共同为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而服务。以假山的设计为例,园林中山体的运用在北京地区中的地方性表现较为突出,在很多传统园林中甚至可以成为主景。北京地区所用假山的材料多为青石或是土石相间,土石山极少单一出现,而是围合成连绵的山体,用以分割园林内外。土石山在设计营建上结合植物配置,借用高程,使园内树木高大浓荫,更显自然。
各要素之间通过空间组合,可以创造欲扬先抑的效果,借由传统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框景、对景等方式,打造有层次的空间。增加层次感不能盲目拼凑,而要结合居住区景观建设的实际情况,辅以当代科技手段,对山水进行合理改造,合理置景,各要素之间在材质、色彩、风格上可在相同基调的前提下。
2.3组合造景的地域性特征
在自然生态层面,居住区园林在进行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时,需尊重当地的自然要素,就地利用自然特色,并对自然生态进行补偿,营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居住环境。比如北京居住区的叠山水景中,所用的山石材料多取用出产自北京附近的黄石、青石、北太湖石等作为材料,搭配当地常用的植物景观,营造自然属性的山水景观,达到生态补偿的效应。
在人文历史层面,设计时需要保留地域传统文化,可对地域符号和地标进行抽取,在园林中再现地域场所精神。各元素组合造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达到完好的融合,使传统与现代在设计中融合体现,使全球性与地方性结合体现。
目前,大多数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存在简单的元素堆砌、过渡设计、景观克隆、守旧等现象,甚至过于概念化,忽视了“宜居”这一关键理念,不能很好的挖掘中国传统造园的精髓。也有些案例是设计手法和空间营建水平有待提高,空间效果不佳,过于规整呆板的建筑与园林之间缺乏交流,无法渲染当代活跃的气氛。另外,部分新中式居住区在园林景观在施工过程、后期维护中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红玺台的水池景观,在九月份左右即呈现干涸、无人管理之状态,以至于无法显出新中式景观的优越性。以上园林营建与设计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水平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潮,园林设计中的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设计人员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加强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宗江.城市园林设计中现代技术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3, (9):59,67.
关键词 文化的表达 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的社会正面临文化的转型时期,文化的转型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合作、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合作、人与环境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城市园林景观将城市的发展状况深刻地表现出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充分地将社会的各个方面折射出来,在社会发展中充当着“晴雨表”的角色。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文化的融入也越来越突出。提高居住环境的文化所占比例,对于提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室内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各种文化与室内设计相融合的手段和方式,从而提高室内设计的文化因素。
1 文化传承的表达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革,使得人类所面临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社会文化的变革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瞬息万变的社会使得人类处在一个“短暂性”的社会当中,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物品、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持续的时间变短了,联系时间的缩短和联系速度的加快使得生活中的物品、人物、地点和思想等都变得容易疲惫坍塌。另一方面,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也为社会带来了新奇性和多样性的变化,当代社会具有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样的社会让人们对生活中的稳定、连续和历史因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传承一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过程,文化的传承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首先,从形式层面看,当代城市园林景观对文化传承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的借鉴与继承上。当某种文化的传承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时,这种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由设计师通过借鉴的方式继承前人的成果。在文化的传承中,被多次借鉴的形式堪称典范。中国江苏苏州的苏州园林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苏州园林中的镂空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中的经典。
其次,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园林设计突出场所精神和文脉的表达。突出场所精神能够让人们获得一种方向感和认同感。好的城市园林设计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园林的场地气质,从而起着人与环境之间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作用。中国圆明园遗址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游客只要踏入圆明园,与圆明园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就能够自然而言地出现在脑海中。
2 中国文化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到现在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地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形成的,中国文化的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并且每个元素都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和哲学一脉相承,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中,不管是廊架、寺庙、民宅还是桥梁等,都充分体现出华夏特殊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就充分融入了大量的江南园林的风格。并且还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对室内装修进行优化的手段和工具,保证设计时候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3 深层挖掘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与前面所讲的文化传承的表达相比,在当代城市园林的设计当中,更多的是刻意地追求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中,环境空间具有象征性的内涵,例如,面积比较大的场景通常会让人产生震撼感和崇敬的心情,而面积比较小的场景则更多的是表现出亲切感与情趣性。高大挺拔的形状体现出的是气宇轩昂的感觉;而水平线条的形状所体现出的是凝重和持久的感觉;参差不齐的形状则体现出丰富的活力与动感。城市园林中的草木、石头等都能够唤起人类最为强烈的情感。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正是因为通过这些景物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才能使得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构思,最终把心中理想的概念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而引起人类的共鸣。这些情感都存在于城市园林景观的深层内涵当中,通过挖掘这些深层次的景观文化的内涵,能够唤起人们已经失去的感觉,同时添加新的奇想等。
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突破景观功能和表层形式文化,是最常见的一种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比如旧金山程序科学中心庭院的双螺旋线构想。据了解,该庭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这种分子扩大400亿倍之后的形状就像是庭院中的主形状,路边的植物和沙地与双螺旋线小路交相辉映,既简洁又富有动感。因为通过室内设计体现的与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观念就可以很好的将中西方的文化进行融合,为居住环境的质量提高增添助力。
4 结语
总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体现了文化的非理性、矛盾性和夸张感的效果,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只限于文字形式,文化的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不仅蕴含在建筑当中,也蕴藏于园林景观当中,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充分的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将室内的多元文化体现出来,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室内居住的人们的身心素质,并且将多元文化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以后的室内设计提供比较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卢艳,吴杨哲,刘丽,贾宗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表达――以保定市为例[J].河北林业科技,2010(3)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设计美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纯粹的哲学美学走出象牙塔,将设计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设计美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于其指导设计活动向审美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之中,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掌握美学基本原理是研究景观美学的基础,将设计美学的原则应用于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之中进行研究是可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目前国内将平面构成原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停留在点线面的含义、关系和基本美学等内容上,本文将从景观平面图形式的美学特征出发,研究其形式、功能、技术、材料、形态美等设计美的要素,将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平面构思和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现代园林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要素
形式美是设计美学要素之一,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
美价值,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感性直观的物质存在。研究现代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会发现,其形式美存在于景观诸多元素的关系之间,它们所产生的秩序形成了一种力量感;优秀的景观设计,其平面构图也必定是一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下面将从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这几个角度对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进行一一分析。
1.比例与尺度
同平面设计一样,景观设计中也需要把握比例与尺度问题,否则若随意在空间中扩大或缩小尺度,往往就把握不准场地的整体感受,导致错误的出现以及空间的浪费。所以,在设计的最初就要精准确定尺度问题。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还要大致遵守软、硬质景观元素比例的要求。硬质景观如亭、廊、雕塑、盆饰、喷泉、瀑布、山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长期保持的一个常数,而软质景观元素之间,以及软质景观元素与硬质景观元素之间的比例则是一个变数,这主要是因为植物形态会随时间而产生变化,这在设计中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对称与均衡
说到对称,最为经典案例之一的就是法国的园林景观。17世纪法国巴洛克古典艺术园林,就以活泼线型营造对称几何式草坪和修剪成几何形的低矮灌木景观以及规则状的水体为主要特征。
另外,软、硬质景观的整合要满足均衡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体量与质量相结合产生的对比。现代景观中采用的轴线分析法有时也是对称与均衡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首先确定场地的景观主轴线和次轴线,然后在轴线的两侧分设不同的功能区域,轴线两侧区域的形状从平面构图上看也许不是完全对称,但一定是均衡和稳定的。
3.对比与协调
在景观平面图中,软、硬景观元素的整合还要符合对比的要求。利用相互对立的形体、色彩、质地、明暗等使景物或气氛结合在一起,以造成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能给人一种鲜明、显著的审美情趣。
在景观平面图中不只是有对比,更要做到协调与稳定。材质的协调、功能区域之间关系的稳定、边界的处理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从最基本的来说,协调包括植物配置与当地气候条件和场地性格的统一、场地内建筑物与自然式道路或几何形道路风格的契合、以及河流或水面边界的处理与整个场地设计思想的统一等等。另外,景观项目边界处理的好坏是判断一个方案优劣的重要基准,场地边界丰富且与场地内容物协调,不仅能为方案本身增色不少,而且也能为周边城市规划添砖加瓦。
基于设计美学的景观设计方法
在汇报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时,往往先从设计理念入手,然后是基地分析,到方案成果中的总平面图、分析图、剖立面图、鸟瞰图、效果图汇报等等。如果没有结合景观主次轴线、节点等做好场地的统一性,平面图就会分崩离析而失去美学特征,行人在场地中也会因交通流线不清而质疑其实用性。
平面图是景观方案最重要的内容,但在方案构思阶段,若仅从平面出发,忽视了平面与空间或其它重要因素的结合,往往就会导致方案的失败。所以,平面图的构思是在确定空间形态的意象后才进行设计变化的,它是地面和空间形式划分的投影。
总结
综上所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绘制平面图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平面图是由二维向三维造型转化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场地上的行为和活动。景观设计的平面形式强烈,但并不意味着景观只注重二维,而是以二维为基石进一步发展空间和体积。通过从设计形式美的三个角度(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结合景观美学、功能、技术元素的分析,得出基于美学的景观设计流程:功能空间――总平面的整合与分区――平面的形式、语言与美学要素――平面转化为立体。在设计美学中,功能是第一位的,但结果中皆具有装饰意味。从美学角度分析优秀景观设计作品的平面构图形式,为景观设计展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对景观设计平面图中语言的组织也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文脉主义 景观设计 地域性
一、景观设计与文脉主义概述
景观设计是将视觉事物或事件置于一个特定的四维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从而使景观的形式、意象和意义均能得以有效的呈现。①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看,景观设计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多要素综合布局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不断地重构、整合。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从广义上理解,它是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是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关系,是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文脉是人类文明的渐进延续,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在日益趋同的设计中,文脉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对文脉的研究,可以使建筑、景观、建筑和城市的联系具有明晰性,并能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此称之为文脉主义。②
景观设计与文脉主义之间是表与里、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景观设计中,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小品等景观要素的不同组合触动着观者的情感脉络。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时间是场合,当人们进入到这种场所和场合之中时,就应产生“场所感”。③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景观设计将地域文化的特质融入设计之中,那些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伟大作品就会成为地区的标志,它们在一个连续的传统中积淀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回忆,成为地区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因此,景观设计应当尊重地域文化,顺应原有的地域肌理,把握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使文脉成为景观的生命,在景观设计进程中延续并发展。
二、文脉主义在景观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小到庭院设计,从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涵盖的领域。所有的景观都要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以下笔者从地形、道路、植被和小品等景观设计要素方面谈一下文脉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文脉主义思想在景观地形设计中的应用
地形设计可以理解为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和艺术造型的改造设计。在景观设计各要素中,地形地貌是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为其余各要素如水体、植物等存在提供一个依附的平台。地形设计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概念及观点,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曲水流觞”一词最早起源于上巳节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得曲水景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在北京恭王府流杯亭(图1)的地面设计中,设计师采用高度抽象、符号化的形式来表现“曲水流觞”这一主题,以精深的形式表达了最为丰富的景观意象,浓缩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案例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多的(图2),很好地表达出了园林景观设计“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对文脉主义的传承。
2.文脉主义思想在景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是景观的框架和网格。道路不仅为人们提供一处交通通道,它应充分回应历史、文化、物质特征以及场所使用者的要求。“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之一,主要通过对道路的精心组织,对空间循环往复的布置等,营造出“庭院深几许”的意境。再加之对借景、对景、分景、隔景、障景等手法的运用,制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空间美感(图3)。
铺装是道路构景的一个重要元素。我国园林铺装的历史悠久,古时对铺装的设计十分重视。中国古典园林中多利用砖瓦、石片、卵石和各种碎瓷片、碎陶片等材料进行铺装,用材简单、色彩素雅,结合文化构成了生动的景观。苏州园林的铺装大多采用海棠花纹样,反映了文人追求内心的清纯秀美,更展现了普通市民的世俗物质追求。在园中随处可见到蝙蝠纹样铺装,“蝠”谐音“福”,被看做是福的象征。而五只蝙蝠的图案表示“五福捧寿”和“五福临门”(五福指:长寿、富裕、健康、好善、寿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的纹样,“鱼”与“余”谐音,把金鱼与莲花组成画面表示“金玉同贺”。把“松”与“仙鹤”进行组合寓意为“松鹤延年”(图4)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体现了园林铺装对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3.文脉主义思想在景观植物设计中的应用
在人们追求生态内涵景观的作品中,主要角色是植物景观。④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横跨多个气候带,乡土植物的地域性十分显著。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观赏常常以个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许多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谓之“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它们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节,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因此,在景观植物设计中,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定的含义进行植物的造景,从而赋予这些景观以“文脉”的含义。例如,北京著名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就是最好的典范,整个皇城根遗址公园均以植物造景为主,栽种适合北京气候条件的玉兰、银杏等名贵树种,配合各类灌木植物,铺设大面积草坪,营造出“梅兰春雨”(图5)、“御泉夏爽”、“银枫秋色”(图6)、“松竹冬翠”等充满京城四季情趣的植物景观。按照“把自然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个公园绿化大量采用了松、竹、梅这三种具有文学内涵的皇城树种,使绿化与皇城特色、人文景观相协调。
4.文脉主义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
小品在景观设计中好似跳动的音符,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轻巧美观的造型,形成景观设计中最为清晰的景观语言。各种各样的景观小品作为物质载体来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内涵,使景观之中的游人感到自己是处于一个适合自己的场所。如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对弈”(如图7)雕塑小品,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 “拉洋车”“街头棋局”“剃头匠”等小品,武汉江汉路步行街的“热干面”“纳凉”“卖水”“晚唱”“配眼镜”等街头雕塑小品,不仅反映了当地市民的市井生活情趣,更记录了当地的发展历史,体现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能够使这些小品自然融入商业街的气氛之中。不同城市、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小品带给人不一样的都市情怀,这正是设计师将地域文化融入作品之中的成功典范。
结语
景观设计中对文脉主义的应用研究在景观设计面临种种困境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文脉在景观要素中的具体应用分析,突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使景观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内在个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是发展的资源。现代的景观设计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理性地把景观作为文化来对待,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普遍的文化内涵植根于景观设计之中,而这些文化内涵正是现代景观设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因素。因此,只有在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历史、尊重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才能营造出更具特色和内涵的景观设计。
注释:
①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②赵立强.文脉主义中的建筑与城市[J].山西建筑,2004(17):13-14.
③过传敏,郑志权.城市环境――从场所文脉主义认识城市环境改造设计[J].装饰,2003(3).
④付璐,沈守云.乡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
作者单位:夏忠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技巧;风景园林工程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体系。而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关键点。因为这是古代工匠经历了长期的时间才形成的艺术结晶,是不同于欧洲国家的独有的艺术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的设计讲究动静结合,叠山理水,在细微之处反而能看见古代工匠的别具匠心之处。整个园林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是人工建造的景观,但是并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通过对山石植物的合理运用,仿佛是天然形成的。因此,我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要合理运用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使景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 常见的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
常见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构景手法有九种之多: 借景,对景,夹景,框景,漏景,抑景,透景,添景,障景。下面侧重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构景手法。
1. 1 借景
借景是将园林外景色引入并与园林内景色相叠加的造园手法。借景可以弥补园林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过多财力的缺点。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比较有名的借景案例有颐和园的昆明湖远借玉泉山; 江南的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甚是壮观,形成了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 以及苏州的沧浪亭邻借园外的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景观。
1.2 对景
对景是指园林中的主客体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造园手法。例如在游人身处园林之中,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等,或在堂、山、桥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等等。
1.3 夹景
中国园林中为了突出理想景色,通常在景观的左右两侧以树木、山石、或建筑等加以屏障,这样就形成了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使远处景观更显得有主有次。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可以表现出工匠的设计构思意境和感染力,不仅能突出园林中主要景观的地位,而且能诱导游人视线的汇聚,使景观空间定向延伸,直到达到园林中景观的节点。
1. 4 框景
框景是指工匠在构思设计园林时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式的结构,并引导游人在特定的位置通过这些框洞观赏景观的造园手法。这种造园手法曾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中出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是对框景这种造园手法的最佳写照。
1.5 障景
障景是指在游览的路线上设置一些山石、照壁、花木等遮挡物,从而遮挡游人的视线,引导游人改变观赏的路线,从其他方向观赏园林中的景物的造园手法。障景的采用使园林的景观达到不重合的韵味,也进一步造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障景运用典型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中巨大秀美的太湖石被安置在仁寿门内,这样的构思使整个院落的景致显得富有层次感。
1.6 漏景
漏景从框景中发展而来,是指游人能够从疏透处观赏到园林中的景观。漏景能够促成园林空间的空灵与渗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例如苏州留园入口处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连续的玫瑰窗漏景等,这些都是漏景手法运用的佳作。
2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 场地要素
无论是古典园林的设计,还是现代园林的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场地进行施工,那么再好的景观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设计师要将场地的选择放在首位。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与周围的环境是否融洽,能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这是园林设计的基础,从选择园林的位置到亭台楼阁的布置,都需要设计师认真规划。古代的园林造型师已经在其著作中很好的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对周围的园林地势进行详细的考察,周围的湖泊、山川的位置要自然的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去,与四周的景色自然而然的衔接在一起,否则构造出的园林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达不到整体的美观效果。按照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场地形态与景观小品之间的搭配要相互融洽,能够形成整体性。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所以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不同的人文景观与当地的风俗,在进行周围地形的勘测,充分考虑到自然景观对地形地势的影响因素,开展合理的布局,最终使得设计出的园林景观能够充分与周边的地域特征相互衔接,形成一处浑然天成的园林景观。
2.2 设计要素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离不开山水、植物、道路、建筑等这几处主要的设计元素。将这几种元素合理的搭配在一起,能够使得园林景观变得更加丰满,造型更加多样化,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写意山水园居多,这是根据山水画为原型得来的灵感。在传统园林中,建筑的造型多以精致小巧为主,能够很好地同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再加上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就会成为错落有致的院落。人们在亭台楼阁中穿插游走,不仅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气息,还会因此时此刻的美景而沉醉其中。传统园林中已经将山水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了,凝聚天地之灵气,汇集日月之精华,在小小的空间内就能够表现出湖泊的大气,山与水之间相映成趣,因此我们在现代的风景园林工程中要继续保持山水元素,形成一种虚实交映的错位感,以叠山理水的手法体现出大自然的灵动之气,并在周围栽种花草,以树木作为遮掩,亭台楼阁在树木的遮掩中忽隐忽现,具有一种神秘感。园林中的道路要以人流的走向为依据,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要求,同时还能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增加了园林中的趣味性。
2.3 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外部空间设计。首先是园林空间的界定,园林空间应当给内在的游人心理上的领域感。可以利用地形的变化,栽种的植物的高低,或者地面材质的不同来界定划分园林中各种性质的空间,各个空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其次是空间的层次,传统园林的空间层次变化多端,为了游人的视觉感受,园林中的空间多通透开敞,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空间曲折幽深、层层叠叠、游人身在其中视线所及之处其实是不同空间中景观的叠加。再结合多种造园手法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再次是空间的对比,古代工匠在造园过程中运 用各种对比手法,使大空间不显得大而无当,小空间不显得狭小拥挤。尤其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由于场地规模较小,可以通过空间的对比形成小中见大的心理效果。控制园林中景观的分布,给游人欲扬先抑的视觉感官,在狭长窄小的空间中使游人的视线极度收缩,行至开阔的空间中使游人突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最后是空间的序列,园林中空间序列的组织关系到园林布局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形成循序渐进的空间效果。
3 结束语
中国的园林设计中不仅要满足虚实结合的效果,还要不断丰富其层级感,实现自然的意境。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继承传统园林设计的手法,并将其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造林技巧,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 2009(01)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施 ;视觉艺术;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景观设计,从形式上理解,它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从概念上来理解,它是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发展和延伸,也是“现代”对“古典”的一种传承和历史性的更迭结果,其中蕴含着深奥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探究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视觉艺术,就得从视觉设计的概念入手。视觉的显现,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言,其众多的构成元素从直观上传达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官感受以及浓厚的思想情感。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泛指通过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提升公共环境的品质,并恰当的反映出人文特征和景观设计的整体面貌的一种设计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公共艺术设施泛指雕塑小品、标识牌、艺术灯具、休闲座椅等具有强烈的设计感的设计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视觉设计就是对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视觉体现,以此传达给人们不同思想情感元素的一种深刻探寻。
研究公共艺术设施的视觉设计,可以首先应从研究视觉的组成元素着手。我们这里强调的视觉组成元素,恰巧也符合平面构成中的一些概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基本的视觉元素是由点、线、面、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不同方面的视觉构成形式所组成。它们的存在与作用,使得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的视觉形态传达出的意义和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
要解构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视觉设计,首先就要从点线面的形式进行研究,其次从色彩中的视觉表达进行分析,最后从质感和肌理元素去探寻公共艺术设施设计。
1、公共艺术设施中点线面形式的视觉表达
点是构成视觉形式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图形构成中最细小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雕塑、座椅、喷泉等以单体形式组成的元素都可以概括成“点”。在中国的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题材中,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将传统的中国元素符号运用到设计中去,比如在以围棋的布局形式为主题的雕塑小品的案例中,围棋的棋子就是典型的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元素,从视觉上给人以紧密和集中的视觉感受。
除了点的构成之外,线的构成形式则是由众多点沿着相同的方向紧密运动所形成的轨迹,可以说,它也是点的演变的结果。在二维的视觉空间中,点和线的构成形成了图形。在抽象的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表达形式中,运用线条的构成和组合所形成的抽象雕塑艺术,以及利用线条的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小品的形态,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体现出线条艺术不同的形式和韵律美。
面是由点和线的构成所组成的特定的界面形式。面的特性传递给人们以广阔平坦的视觉感受。在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中,浮雕景墙中的浮雕效果就是采用的构成形式,在平面的图形上进行点和线的自由组织和设计。
2、公共艺术设施中色彩的视觉表达
除了上述形态元素对视觉的表达以外,利用色彩组合对景观对象进行视觉塑造也是视觉设计的一种形式。色彩元素使传统的构图形式有新的更迭,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变得更加多彩并赋予时代气息。
因为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所以在进行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时,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在对公共艺术设施周边的环境进行植物设计时,常常配以具有冷色倾向的冬青、槐树以及松树等乔木的种植以及黄杨等灌木的片植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运用植物的种植对公共艺术设施进行衬托设计,而且可以增强其空间的后退感和深远度,从色彩上则带给人们以轻重主次的关系。
在进行艺术设施比如雕塑景观的色彩设计时,选用的色彩就可以是醒目的、显著的以及色彩明快的红、黄、蓝色和色相鲜艳醒目的色彩,这样形成的色彩搭配,可以使整个公共艺术设施的视觉形象更跳跃,更凸显出雕塑在整个景观设计中的视觉重心地位。
2、公共艺术设施中质感和肌理的视觉表达
质感的体现关乎于材质的选择,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元素之一。日本的枯山水就是质感和肌理的杰出代表。因为日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日本的枯山水的设计者——寺庙里的高僧们,用枯山水的造景形式来表达“长生不老、生生不息”的主观意愿,因此,在进行枯山水的设计时,设计者不动用真实的水作为造景的手段,原因是水会随着时间的更迭而干涸,但是石头却不会,取而代之的造景手法是运用细砂石在地面上造成涟漪的凶过,最后得到的景观则是不使用真实的水也能够雕琢出仿佛置于水中的意境来。除此之外,借用块石的形式营造出山的巍峨屹立。此情此景,从形式上看,是对自然山川的描摹,它既没有真实山水的气势宏大,又没有潺潺流水的安静祥和,但是,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它运用幻象的表现手段进行“效仿自然”的造园活动,完美的体现出“禅”的意境。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视觉特殊效果,因此结合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在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时,借用此种手段对质感和肌理的效果进行设计。因为要考虑到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户外露天的设计条件,所以在挑选材料时,不锈钢、木材、青铜、石材和塑胶材料等都是适合的材料种类,尤其在进行雕塑景观和休闲设施的设计时,不锈钢和石材往往是主要的材料,因为其耐磨和防腐蚀的特性。
因为不同的材质显现出的视觉效果的不同,有的是平滑的有的则是粗糙的。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材质的质感和肌理。在设计不同的景观对象时,要根据其粗糙或平滑的特性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在视觉设计中,质感和肌理是现代景观设计材料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视觉元素显现的层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视觉元素的触觉感体现,而且还是全方位的视觉体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观感,而且更能满足人们的触感,使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而不仅仅只停留于可视的层面。
纵观全文,研究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的视觉问题,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一个美的找寻、美的探索以及美的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审美过程。通过这样的审美活动所得到的美的感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趣味,营造出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不仅从形式上而且更要从精神上满足人们追求愉悦生活的终极目标。因此,视觉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活动传递给人们不同的美的感受,使人们能时刻感受到美的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杨秘、王学良.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科技创新导报,2012.
[2] 刘文庆.视觉传达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置石;现代园林;园林设计;应用研究
1绪论
置石,就是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石手法。它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现代园林,主要指从工业化国家先发展起来的,与现代城市结构、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园林。它是对人类生活方式极端人工化所产生后果的一种平衡或补偿,是城市土地的一种利用方式,实现了创造者与使用者的同一[1]。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现代的园林中,作为一种曾经是表达中国人哲学思想的造景要素,石景被大量地运用在现代造园中,依然作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对置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
2置石的作用和特点
山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之骨,也是重要的造园要素,置石组景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丰富了园林的内涵,也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对于现代园林的建设,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仍然发挥着作用,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园林中叠山置石,营造山林景色,供人们观赏、游憩。置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满足了现代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2.1置石的作用
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首先是人文作用。置石给人抽象、飘逸的感觉。石是大自然的雕塑,是自然的精华凝缩。石既可以是稳定凝固的,又可以是灵动变幻的,所以历来被文人墨客喜爱。现存的古代事迹中很多是书法家用文字刻在石头上,在很多名山上及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
其次,置石有构图的实际作用。作为园林的一种山石要素,供人观赏;作为园林空间的障景,分隔组织空间;作为景点的铭刻石、指路石,起点睛作用;作为分水挡水石,水边驳岸,树池,花台,护坡,石桌登等,发挥实际功能作用[3]。
国内外园林设计中置石的应用,现代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可以立足于传统“自然山水观”,对优秀的传统石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在设计表现形式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艺术的诸多元素和语言,坚持民族和现代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探寻适用于现代园林山石造景的指导模式。
2.2置石的审美特点
山石是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之一,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小则置一二湖石,大则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唐、宋以来,中国的爱石、品石、写石之风颇为昌盛,陆放翁言道“石不能言最可人”,道出了人们对石之喜爱的缘由。石具有传情作用,“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石虽然是一种静物,但却具有一种动势,在动态中呈现出活力,生气勃勃,能激发出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置石造景目的明确,层次丰富、有聚有散、有断有续、格局严谨、手法洗练、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散中有物,丰富了园林的景致,表现了朴实的审美效果,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
3现代园林设计中置石的特点分析
现代园林置石缺乏像古典园林置石那样系统化、程式化的理论基础,但现代园林置石继承了古典园林中一些优秀的叠石理论。现代园林置石的发展趋势应是: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与周边其他物质要素紧密结合,来建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宁静的生态环境。因此,本人认为,现代园林设计中置石的运用应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下几条:
3.1形式简约化
现代园林的形式简约化表现在颜色尽可能简化,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种或两种颜色,色彩均匀精炼。并且抛弃了内在形式的连接、表现和叙述内容、视觉空间、主体与演变以及态度倾向等等,追求的是形式特征的明晰、简约、外向和单一性,作品多用几何形式,不做任何表面的修饰。与传统园林中,繁复冗杂的叠石作品相比,自然山石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形式简约,简约而不简单,恰恰却是对自然山石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的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彼得·沃克1979年设计了哈佛大学泰纳喷泉
3.2传统精神符号化
传统精神符号化即以象征意蕴的方式将传统精神用现代形式演绎出来,英语“象征”(Symbol)又译为“符号”,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韦勒克认为:“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象征。”设计师要创造出具有语言符号意义的景观,就应该熟悉“形”与“义”的转换途径和过程[6]。美国华裔建筑艺术家林璎(Maya Lin)对于石的理解是:石头是一种永恒不老的介质,不受时间限制的,汇聚历史的,令过去与现在相连的主题[7]。谈论山,就是在谈论一种富有时光含义的东西,传统精神中的“乐山者仁,乐水者智”在林璎的作品中文化再现。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东方山水文化的特质,并将其融合入西方现代设计形式。
3.3延续历史文脉
文脉主义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论,其主要目的是针对现代主义过于单调刻板的风格,以及切断了文脉隔离了城市文脉的延续的现状,提出修正性意见。文脉本身意味着发展,多样化的统一是文脉追求的境界,强调文脉绝非复古怀旧,而是要强调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人们对文化历史的联想和隐喻,从而传达情感,实现人与环境景观的对话。
3.4设计亲人化
人在环境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观赏者,景观不应只停留在视觉意义的表现,人们需要有机会参与其中,表达他们的感受,留下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人的亲水性特征,当小孩子用脚激起水花,投掷卵石时内心的感受自然要比静静地看着一潭深水要丰富多彩得多。他们可以在翻弄溪石的时候从一小块石头缝隙里发现自己的世界。当考虑到景观的参与性时,景观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设施,而会更加人性化。距离世茂大厦遗址不到300米的泪珠园,是曼哈顿地区首个在911恐怖袭击之 后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设计通过对石块、土壤、地形以及植栽的运用,已经对空间比例的协调,对公园进行了整体设计,在细节处体现了设计的亲人性。
4现代园林置石存在的问题
4.1置石作品注重表面而缺少内涵
布局缺少总体设计上的审美把握,显得罗列堆砌,杂乱无章,生搬硬套不考虑环境大小,置石体量不当,或局促闷塞或空旷无物,缺少神韵美。
虽然石无定形,堆叠上没有固定的一套规则,全靠造园者现场发挥,但石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依然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园林体系造景的审美原则。园林石景是对自然界真实山水再现和写意,是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山川的特征,进而传达出自然山川的意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与人是不可分割的。
4.2置石在技术上的细节刻画严重缺失
刻意追求形状的相似,导致置石的形象趋于媚俗,如在有些园林中刻意仿制十二生肖或寓言、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它给人们的不是创造性的想象,而是萎缩性的记忆,这在审美上是不可取的。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对自然形态的摹写是园林石景的主要表现手法[9]。现代人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古代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人们对自然都只会更加地向往,更加珍惜。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在不断地扼杀绿色,与人们的向往背道而驰。重视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及其石景的灵魂,也是我国园林所体现出的民族特色,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园林的园林系统。现代石景的设计仍然应该重视对自然景观精细而准确的把握,并使其融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大自然景观的原本风貌可以成为园林石景设计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石景,只能将石景的创作印象刻板化。
4.3不注重总体效果与周围景观不协调
置石在环境中过于居中,给人严整对称、矫揉造作之感。盲目追求名石、奇石,不顾环境的要求,不能把置石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铺地等有机结合,创造多样统一的空间。
传统园林石景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将山水引入园林中,这种做法早先除了源于中国人的山水情结之外,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推动作用[10]。在这种思想的影响和引导下,中国人追求顺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自己的宅园中营建第二自然是崇尚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西方园林中将树木草坪修剪得规整的作法,也没有对自然的刻意改造,中国园林以及园林石景体现出来的是对于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处于平衡状态中。在实际设计案例中,人们也不应该尝试刻意地改变自然环境,甚至于创造自然。正如我们的祖先一样,将人置于宇宙万物之中,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5现代园林置石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5.1注重创作,深挖内涵
设计时注意把握整体感,讲究章法,顺从自然,重塑自然界的山石形象。设计方案要进行多方面比较,施工前后可用各种方法进行模型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和最佳观赏面。例如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真实的自然四季交替,生生不息,不断地变化发展着,这种生命力是自然内在精神的重要表现。
园林中通过各种造景来勾绘神奇,赋予园林以生气,藉以表达“生动”。古人崇尚“万物有灵”,石被认为是有生命的,石又被称为“云根”,有灵性而又连接着天地,也成为了表现“生动”的载体[11]。
5.2注重细节,师法自然
尊重文化、艺术、历史,把握置石的目的,功能、风格和主题思想,使置石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建造有“灵魂”的置石作品。不必刻意去追求外形的雷同,意态神韵更能吸引人们的眼光。
苏州博物馆最主要的一处石景位于其主庭院北墙下,与博物馆主入口及大厅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在博物馆主入口处就能够通过玻璃门隐约看见。石景由于处在中轴线上,在视线上占据主要的地位,起到了主景的作用。
设计者贝聿铭选用了当地普通的石材进行加工,立置于白墙下,通过石材的高低大小组合,前后错落遮挡,在白墙的衬托下形成了延绵的意象,构成了“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的传统理石手法。
5.3注重协调,有机结合
选石、布石应把握好比例尺度,要与环境相协调。例如黄帝陵入口处选用卵石符合环境大气古朴的氛围应就地取材,石景不应沽名钓誉或用名贵的石材堆砌,生拼硬凑,那样石景不具有自然活力。真材(天然石材)、假料(GRC材料等)配合的造型设计,可以使石景达到真实石材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尤其在施工困难的转折、倒挂处,少占空间,减轻荷重,而整体效果好[12]。
现代技术,如喷泉、涌泉的合理运用,不仅能使石景散发活泼、自由的艺术气息,让使用者享受水来带的乐趣,也使石景本身增加了生气。但是不能盲目沉溺于炫耀技艺,使石景陷入空洞的技术表现,失去了石景本来的魅力。
6结语
置石作为现代园林建设的组成要素之一,虽然用石材料少,篇幅不大,结构简单,对施工技术也没有专门的要求,但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量少质高并非易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明确置石目的、布局特点,反复推敲置石的方案,把置石与各种园林要素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统一又具有独到之处的空间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艺术境界,为现代园林置石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1] 封云.试论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J].中国园林,2004,12(2):53-56.
[2] 李征.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 庄树渊.园林置石选石及布局的初探[J].中国园林,2007(1):82-84.
[4] 金亚征,郑智新,闫凤岐,等.邢台市城市园林绿化选择与配置的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10-11812,11815.
[5] 胡祯英.城市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43-5144.
[6] 张纵.中国园林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7] 王星航.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考及作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5.
[8] 王劲韬.中国园林叠山风格演化及原因探讨[J].华中建筑,2007(8):188-190.
[9] 邹初红.现代园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探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10] (日)针个谷钟吉著,章敬三编译.西方著名园林[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关键词:星级酒店设计理念空间规划 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东莞帝京国际酒店座落西邻莞长公路,北邻广发路。总建筑面积71,820多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60.8米。由旅馆主楼,歌舞厅及多栋综合楼组成,是一家主要业务为商务及旅游的综合型酒店。按五星级酒店标准提供住宿、餐饮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是一个集餐饮、住宿、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酒店。酒店客房设有客房共336套。旅馆主楼地上16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设备用房的高度为5.0米,停车库部分为3.6米,设有停车场等设施,停车位总数为326台,地面停车位为229台,地下停车位为97台。裙楼共三层,层高为5米、3.6米、5米,其中设在三层的宴会层高为8米。酒店裙楼设有各具特色的酒吧、餐饮食肆,并成为度假、商务会议、饮食或休闲聚会场所;裙楼屋面设有网球场、游泳池、休憩区及绿化环境。
二、酒店建筑设计理念
酒店都有一套自己的有个性的设计,然而还需要有新的设计指南能够让现代酒店变得更加新潮,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本酒店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地域文化、人文文化和现代酒店文化结合起来,精心营造一个人工雕琢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融合人性化、高规格并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星级酒店。
(2)设置整体布局。酒店的主体布置应以周边环境为中心,注重绿化效果的展现及视觉上的感受。
(3)注重功能划分。功能分区明确,布局科学合理。旅馆按国际五星级酒店标准设计,向旅客提供全天候酒店服务,利用高新技术实现管理现代化一体化,精致典雅的建筑群豪华气派,提供优美舒适的商旅环境。客房合理的布局,首先是服务区域的划分要合理。酒店分客房区、餐饮区、公共活动区、会议和展览区、健身娱乐区、行政后勤区。这些区域既要划分明确,又要有机联系。
(4)将酒店所有设施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使酒店从表面上和使用功能上看有回家的感觉。
(5)强调酒店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策略。例如:将酒店外型流动感、内部的温馨感、功能上的完美性和建筑物节能的可持续性多位一体结合起来,充分表现其内求实用、外塑美观的现代建筑美学概念。
三、酒店建筑设计
3.1 整体布局
酒店的主体布置主楼靠基地南侧,以南北布局;裙房紧靠东侧,以门前景观树为核心,围合成一个半开放的门前绿化空间,此处设置长椅凳供宾客或来往行人在此憩脚。人们的视线顺着酒店门前整齐的绿化景观,可以一直延伸至大堂门口及内部空间。由于景观树和绿化带的烘托,使酒店主体建筑在人们的视觉环境中呈半含半露这种含蓄的氛围,在视觉效果上增加了场地的纵深感。
屋顶的天台花园、裙房露台、窗台花槽形成多层次的垂直绿化,天然景观与人工植物上下相互渗透,使酒店入口广场显得十分典雅, 布局时纵横绿轴及景观树的多次反复应用, 使酒店主体建筑显得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3.2建筑内部功能及空间划分
酒店的平面合理布局,能给建筑形体、设计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能给环境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自然的采光,室外景观与室内空间融合为一体,室内间隔设计充分考虑景观及朝向性,动静区间互不干扰而又相互联系。能使人文交往自由融洽,并给酒店的文化、品牌加以进一步的提升。
建筑的功能布置是与整个地域商业定位相一致的,其功能上既考虑了内部的功能需求, 也顾及了与周围业态的互补与共同发展。整个酒店建筑分为主楼和裙楼两部分,主楼为客房, 裙楼为餐饮和娱乐区,包括商务中心、咖啡厅、西餐厅等。地下二层为变配电房、消防水池等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一层部分为商场, 酒店大堂, 咖啡厅及一些管理用房等;二层为餐饮区;三层为桑拿酒吧,KTV 包房两个功能区;四层为办公会议室,健身房及多功能厅 5~17 层为客房部分,包括单人间、标准间、套间、总统套间等。
酒店内部空间设计按业主标准将之表现出来,如:部分套房以当地的竹或木刻意雕成椭圆形的古典屏风取代玻璃推拉门,以清纱为帘隔开,屏风外的阳台则以当地常见水草花卉点缀;墙上用风情山水画或名人书法烘托装饰;有的套房则以外域主题风情为主来设计和粉饰内部空间,各种不同的文化体验在此交融,给宾客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象。但这类建筑空间明显对朝向和采光有更高的要求,设计时阳台与客房内部之间稍微退让一段距离,以增加视线的纵深和观感。
3.3 建筑立面造型设计和交通组织
酒店外观精致典雅,外立面采用浅米黄色喷涂,建筑色彩淡雅明快,塔楼线条简洁利落,完美而协调。建筑外观精致典雅,建筑风格豪华瑰丽,富于现代而又典雅,把时间与空间,把古典的华丽与现代气息融为一体,充满浪漫与豪迈的精神、充分体现出雍容华丽色彩的美感及酒店建筑的风采,使整个建筑群体充分洋溢现代气息。大面积的开窗晶莹剔透,交相辉映,可使可以视野开阔,远眺美景,如图1。
图1
酒店的交通组织,既包括人流、物流和车流的组织,也包括内部员工的,也有外部客人的交通组织。旅馆主入口及大堂设在北面,桑拿出入口设在西面,裙楼在西南角通过连廊与三层的歌舞厅相连,在东北角设置了首层中餐厅,二层小餐厅包房及三层宴会厅的辅助出入口,而员工及货物的后勤出入口则设在主楼的南边。本工程垂直交通主要依靠电梯和楼梯。塔楼设有两部用于疏散的防烟楼梯,在首层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塔楼共有4台电梯,其中高级客梯3台,另外一台为消防电梯,主要给后勤服务人员使用。在各客房层均设有直通地下室的布草通道,方便后勤服务。地下车库的入口设在旅馆西北角,而出口设在东南角。整个交通系统功能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3.4 节能设计和保护环境
酒店为一集餐饮、住宿、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在建筑中考虑了“生态、节能、绿色建筑” 等理念。该建筑结构形式为框剪体系,其采用了多种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对结构的影响,建筑的外墙采用浅色饰面,外保温隔热构造,裙房屋面采用种植屋面,主楼屋面采用倒置式屋面,窗采用塑钢中空玻璃推拉窗,设计均符合严格的节能要求;内隔墙及装修材料均为无污染新型环保材料;对地下车库、餐厨、机房等废气的排放有专门的处理。通过以上设计技术的实行,力求做到建筑在使用寿命内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把建筑对环境的废弃有害物的排放和污染降到最低。
3.5周边景观设计
酒店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由于场地的限制,在园林景观设计上无多大空间发挥。但为满足酒店对生态绿化的要求。酒店营造景观的花、草、树、石全部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山水特色为蓝本,以郊区野外富含野趣或地方风情的山石、水草作为造景素材,精心营造极具湘南特色的内外景观空间,如图2。
图2
酒店的四周街道以种植地方风景树樟树为主,大堂门口通过设置点状或带状绿化带, 让酒店外部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堂门前用置石自然堆砌营造成精致的假山, 再通过叠石与水幕的处理,营造出了自然贴切的视觉效果,潺潺水流的声音与静卧的山石,一静一动,冷峻而不失温情,让来往宾客和行人顿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现代酒店不仅是一种商业空间,而更多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标志,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生活理念和文化形态,将城市中的所有生活元素汇集到其中,在现代酒店内部的各组分得以体现。对星级大酒店建筑设计来说,应从现代酒店的特点和地域文化入手,塑造出现代酒店充满灵性和别致风情的内部空间,让人感觉到现代星级酒店的包容、亲切和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