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管理会计的条件

时间:2023-10-09 11:02:11

导语:在管理会计的条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理会计的条件

第1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 信息系统整合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以来,财务共享的理念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目前,财富1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我国也在应用财务共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财务共享赋予管理会计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一、财务共享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

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来提升会计信息在管理活动中应用的广度和宽度。它是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实现财务共享的目的需要解决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两方面问题。

1、实现财务共享最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全体员工自上而下的支持。

2、共享服务需要建立统一的系统来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T标准和一个流程标准,这样整合可以更快。由于管理会计贯穿于单位运营全过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重在适合单位需要,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单位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要在单位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理解单位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单位管理会计和信息化工作现状,优化单位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远景、战略、具体目标、所需功能等具体需求,系统指导单位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型,即使是内部的一个事业部门,也需要一个内部结算体系。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低成本服务,同时又需要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发挥较传统财务管理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整合信息系统,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融入各业务子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信息化不单纯是会计工作的工具,更是会计工作的环境,与组织架构、内部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会计工作模式的发展变化。通过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形成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就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工具方法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体现。财务共享作为整合财务信息资源,规范财务管理流程的重要手段。不能简单将管理会计系统建立在孤立的信息平台上,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延伸将企业管理的各个子系统建立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尤其是在一些集团化的企业中,财务信息共享更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整合以及规范财务流程的作用。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统一的标准,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

三、完善共享流程,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成本效益

要实现财务共享需要建立的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造,将日常的重复的业务进行梳理和规范,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在新的流程中。同时将原有的核算、结算、资金管理、税收管理等环节分离出来,进行新的岗位设计。并从服务的角度切实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成本效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行的服务实体,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发挥数据方便、快捷的优势,与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绩效评价等方面融为一体。提供更为高效的财务信息。

四、财务共享实施的建议

财务共享的实施需要通过组织财务共享中心来实现,除了前文提到的主要措施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构架,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是从原有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的。在组织有关业务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流程的优化,更要考虑组织结构的偏平化,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成本效益的作用。

2、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在管理层的支持下,完成顶层设计将整个公司各个层级的财务核算都纳入共享中心的业务范围内,从业务的前端到末端形成完整的业务循环,以确保财务共享信息的真实完整。

3、层层推进,分步实施。财务共享信息的整合以及规范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顶层设计后需要逐步推进财务信息的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业务层的操作规范,逐步实施确保财务共享中心最终的财务信息实现共享。

4、完善信息技术手段,财务共享中心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快捷。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提高离不开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不断推进各业务子系统的建设,为财务共享中心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第2篇

摘要:财务管理和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不断升级,这些都促使会计档案向技术化、知识化和信息化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推动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9902

根据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财会字(1998) 32号文件,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仅要保存电子会计数据,而且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这在制度上确立了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双重的会计档案载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与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光盘以及其他磁性介质内的会计数据等形式的电子会计档案。1 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内容1.1 计算机系统档案计算机系统档案包括下列内容:(1)计算机硬件型号、存贮空间大小、外部设备类型;(2)计算机操作系统(或网络操作系统)型号;(3)会计软件系统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4)软件系统名称、版本号;(5)与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说明书与使用手册。1.2 机制会计档案机制会计档案包括从会计电算化系统打印输出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财务会计报告等纸介质档案,也包括应当依法保存的会计档案移交、保管、销毁清册等其他类档案。1.3 机读会计档案机读会计档案包括以计算机硬盘、软盘等磁性介质或光盘等其他介质存储的、只能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的会计数据,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与计算公式)等数据和会计数据库。2 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1)实行电算化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即会计电算化档案更需要科学地管理。(2)会计电算化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3)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也才具有生命力。(4)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5)会计电算化档案具有易遭破坏,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他们又受载体的质量、载体存放环境、载体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即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3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1)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落后。会计电算化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宽使电算化系统出现许多新的特征,过去的电算化档案在管理内容、方法及管理目标上都显得较为狭隘,影响了会计电子文档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导致电算化档案管理出现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2)会计人员的电子档案管理意识较弱,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会计电子档案从收集到归档的过程,离不开计算机操作。由于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较低,对电算化档案的重视不足,以及操作人员的时间观念不强等原因,以致不能及时按规定将财务系统中的会计资料备份到外储器中保存,有时又不能正确进行电子文档的备份和检查,造成会计资料的假备份,人为错误致使系统数据的丢失、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影响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工作。(3)会计电子档案尚未真正纳入档案管理范畴。会计电子档案的管理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档案部门目前所执行的仍是《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2003年5月开始实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缺乏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制度规范。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同,相互交流、协调不够,会计电子方案往往都是由财务软件的系统管理员自行保存,由于财务人员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在保管过程中易使电子档案处于一种无序的、不连贯的管理状态。由于财务人员实行轮岗制,在频繁的更换中更易造成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丢失。4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措施4.1 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加以保管;电算化会计数据在打印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应打印输出,并按照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1)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每天登记并打印输出,做到日清月结。如果每天业务较少,不能满页打印的,可按旬打印输出。(2)一般账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月、季或年打印;如果业务较少,可满页打印。(3)如果所有记账凭证数据和明细分类账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内,总分类账可用“总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替代。(4)在保证账簿清晰的条件下,打印输出的账簿中表格线可适当减少。4.2 严格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管理和保存电算化会计档案对电算化会计档案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检查,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一致,因为不同的版本可能会使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或产生某些预料之外的错误。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和保存以下相关信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汉字操作系统;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以及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4.3 采取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存储在硬盘中的会计档案被修改常用的安全保密措施有:(1)用户识别控制:防止非法用户接触会计档案。(2)操作日志管理:由系统自动进行操作登记,建立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监督系统操作,留下审计线索。(3)数据存取权限限制:对于安全保密程度不等的数据,应赋予不同的使用人员以不同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使用。4.4 应对计算机环境中形成的会计档案实行多重备份(1)在专用计算机上进行电子档案备份。(2)在磁盘、光盘上进行电子档案备份。(3)对电子档案进行异地备份,以防止因事故而使电算化会计档案遭受损失。(4)必须用优质光盘刻录备份所有的电子档案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实体和信息安全。年终要将当年形成的所有财务档案信息整理归类,并标明日期、内容目录、备份人姓名等内容,用于存档的盘片由系统管理员和财务处长签名。4.5 加大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投入(1)注重硬件配置、软件购买环节。优良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是实现会计软件高效运作、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良性循环的必备物质条件。(2)存放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场所应具有防尘、防磁、防潮等必备的硬件条件,接收入库的电算化会计档案要装入特制的软件盒中,软件盒须放在特制的防磁档案柜内。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并就信息的归档、立卷、查询等建立明确的程序和授权批准制度。为保证电算化会计档案信息的安全,要制定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损坏电算化信息。定期进行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或网络安全隐患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一般操作人员的计算机不应安装软驱和光驱,所有需安装的软件都必须由系统管理员执行,从根本上消除病毒的威胁。〖HS1*3/4〗参考文献[1]董瑞芬.地方性高校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09,(2).[2]王俊慧.浅谈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综合利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8,(6).[3]陈晓静.对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第3篇

会计信息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商业语言,这就为当前的资本市场健康运行而提供较好地保障,同时这也是作为经济监管中最基础的信息来源,而监管规则对会计规则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提升,一方面是监管当局人员需要关注会计规则,并不断地使其趋向完善,从而促进会计规则的质量得到提升,这是经济监管对会计规则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监管也会对会计规则的发展方向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得会计规则的相对独立性受到极大地损害,严重情况下会偏离会计的概念和框架,难以达到会计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维护会计规则的相对独立,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点,在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中,使得二者在分离和协调中能够各司其职[1],从而维护社会经济健康的发展。

一、会计规则与经济的监管发生交集

在经济发展的领域中,出现一些监管的主体,例如税收监管、银行以及保险等,它们的监管中或多或少的涉及和使用到有关会计信息,这就是经济监管的规则和会计规则之间发生交集之处,具体分析,会计规则的管辖范围在一些经济监管的行为中有交集存在的部分,其中涉及会计信息与活动时均将其作为货币的表现形式,即:资金的运动或者是价值的运动,因此会计规则中的监督与管理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这对于规范会计的信息依据生成机制都带来重要的指导依据;而对于经济监管,它涉及到的会计信息是在金融监管中,需要会计信息为其提供一些指标的计算,所以这就需要把会计信息中的数据作为计算的基础,同样的,对于税收的监管工作而言,也离不开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是监管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可知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之间所产生的交集区域是在会计信息的运用。

二、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这是由于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都是属于政府对经济的监管方式,它们需要协调、并存,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共同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都隶属于制度的范畴,都包含着强大的制度功能,它们都是在消除、缓解市场出现的问题,是国家实施干预经济的方式,适应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维护与规范经济的秩序[2],从而提高经济的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会计规则是政府对经济秩序的维护以及干预中的重要方式,它通过治理会计信息的方式从而保证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经济的效率;第二个方面是二者都是由政府制定并且支持而安排的制度,都是一国规范经济乃至从事经济交往重要的方式,因此具有社会规范性、强制性,因为这是由政府掌握与管理,而政府又是最广大人民意志代表者,运用其强制性以及暴力的优势,受托于公众扮演好这样的角色,从而能够有效地维护经济秩序的健康与稳定[3],通过市场中的会计信息与经济监管的方式,从而能够有效地规避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可靠性。

三、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的差异性

第一个差异是会计规则是经济监管活动实施规范的技术准则,发挥二者对具体规则的设定,从而影响各自的行为目标指向;会计与经济监管的目标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难以实现统一性的,由于二者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它们对经济的监管与诠释工作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由此而产生的分离模式是制度的安排所致,因此只有将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实施分离,才能在各自的目标中发挥对市场监管的作用。第二个差异是会计信息和经济监管在职能与范围方面出现的差异,对于会计规则而言,它是规范和约束一些微观的会计行为,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会计规则不应该受到经济监管规则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监管中,应该让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4],从而才能够客观的对市场实施监管工作。第三个差异是在信息质量的优化顺序中所出现的差异,一方面是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对信息质量的需求在顺序方面的不同,对于会计信息而言,它为了能够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方案,从而需要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由此会计信息必须要保持客观、真实以及可靠性,这才能有效地维护经济监管的规则,防范经济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在效率和公平的选择方面,会计信息需要将客观与公平作为重要的选择,再者就是兼顾效率性,而对于经济监管来说,如果公平和效率之间发生冲突,它一般会选择将效率作为第一位的,然后再兼顾公平性。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管理 会计 问题 对策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内容和职能

1.管理会计定义。管理会计即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他们承担经济责任。从管理会计的内容看,他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的束缚,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科学。它既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2.管理会计的内容和职能。(1)现代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2)管理会计主要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

二、我国现行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1.企业管理层和会计行业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对现阶段,多数企业经营者不是很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应用;比如: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既没有建立管理会计组织,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本身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与积极性。

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全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14.5%。

3.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4.法律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三、对策

1.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应该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管理者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

2.加大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已不限于财务信息的提供,而是要求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向管理层提供全部信息的分析结论和决策建议。新型管理会计人员不仅应熟悉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更要通晓经济领域其他各个方面,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1)应在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以及广大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中进行广泛的、深入持久的管理会计基础教育,培养他们应用管理会计的能力。(2)在岗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3.成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建立管理会计师的资格确认制度,制定管理会计师执业守则。(1)在我国,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可以是会计学会下设的管理会计协会,也可以是单独设立的管理会计协会。由于管理会计师的工作具有参谋的性质,所以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以民间性质的为好。(2)管理会计协会应该就此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发展管理会计师队伍。对于从事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可以依一定程序免试确认为管理会计师。对于其他满足一定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考试制度来选拔确认。(3)管理会计协会制定有效的职业守则,并通过财政部正式,以便规范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4.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和管理会计学科建设,加大管理会计研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我国专门管理会计组织结构,就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以及基本报告形式做出统一的规范,用于指导管理会计实务,将对我国企业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第5篇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在中国会计史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早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倾向于注重理论,追求科学化,而忽略对可操作性的探索,而且大多是借鉴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来说,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其得以构建并付诸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这些都会对管理会计目标产生影响。

二、出路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系统为保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转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可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

1、建立由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组成

的独立的民间机构———管理会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职责是作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协助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全国的管理会计工作。

2、建立地方和各行业管理会计协会。

其职责是遵循有关管理会计原则,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总结本行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咨询等。

3、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总会计

师领导下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或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或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其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有关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1、取得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将会大出成绩。管理会计的实践也不例外。为此单位领导应多关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工作人员也应多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思路以及要求,使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单位领导心中日益得到提升。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8%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3、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第6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校外实习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叉学科课程,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管理会计是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很强。同时,管理会计的专业性及应用性较强,也使得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如何使学生学得快而又有兴趣,是管理会计课程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管理会计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培养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方法和手段上、考核评价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教学的效果。

1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意识薄弱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实质上是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则不同,它是需要具备应变能力核算的。当前对高等院校来说,管理会计的教学重点还是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关注得很不够,理论与实践难免会脱节,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动手能力相对就要差一些。在管理会计的教学计划中,虽然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多数教师实践教学意识薄弱,只是把实践教学当作课堂教学的辅助,服务于课堂教学,不是很重视。

1.2课程体系与实际需要衔接不紧密

管理会计课程相对来讲更注重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现有教材来看,还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缺乏与实际需要相连接。教学中割断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等课程的联系,也没能考虑管理会计与一些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比如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管理会计理论教学主要讲授传统管理会计知识,比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传统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现实需要。

1.3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科学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教学仍是目前高等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也多是课堂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用的很少。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校内实训基地已经很多了,实践教学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条件。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并提交相关报告,实践教学能够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将其与企业实际问题相联系。

1.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

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学生考核评价,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作用还是很大的。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很重要,能够调动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缺少具体的评价体系等量化指标,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些问题使实践教学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影响了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1.5实践教学基地落后

实践教学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建立相关的实验教学中心,为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优良条件,方便学生校内就近的实践教学。虽然各院校一般也都安排校外实践,但实践教学基地落后,学生往往只能查看相关资料,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

2.1强化实践教学意识

管理会计的应用性很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企业中会越来越体现出来。在管理会计课的教学中,把基本理论知识与企业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想办法使理论更实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应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对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相关人员来说,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相关能力怎么能更好的提高,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大管理会计运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重在运用,从而拓展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2.2加强课程与实际需要的衔接

实践教材对管理会计教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到底好不好。实践教材要反映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要求,要反映管理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要及时补充和更新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除了本教学内容外,还要搞清本教学内容与哪些其他的知识相衔接。这样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中,就可以把管理会计与其他相关的内容结合成一个体系。

2.3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课不能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灵活多样地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是给学生一定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完成后教师给出一定分数。在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场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完成实训任务。

2.4建立量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课应当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量化相关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管理会计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是加入实训环节考试,最终结果也侧重实训考试。实训成绩是学生进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成绩。这一变化打破了原有管理会计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模式,变更为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考试模式。

2.5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高低也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进行校外实践也是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能有些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实习,但是也可以通过校外其他实习环节来实现。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知识,了解企业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了解自身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珏慧.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设计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10):106.

[2]于国旺.会计专业本科生管理会计骨干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5(21):263.

[3]田月红.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47.

第7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运用经济效益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内容,从事后的记录变成事前的预测,从被动反映事实变为主动控制事件的发展,把“记帐――报帐型”会计变成“计划控制型”会计,使会计工作成为一种对结果事先加以控制的有力手段,进而使会计在竞争能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作用大大提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在我国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运用,下面就影响运用的原因进行阐述。

一、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推广的原因

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推广运用的原因很多,现从企业外部客观原因和内部主观原因进行阐述。

(一)企业外部原因

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第一,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管理会计教材从结构体系到内容,方法都不统一,且相对滞后,缺乏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不利于学习和掌握,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它的学习和掌握。目前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没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体系。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

第二,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目前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人员侧重于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来开展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在经验研究过程中,案例研究已成为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这其中有些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未能及时地将一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采取措施进行广泛、深入地推广,致使直到今天在实践中应用管理会计的企业仍屈指可数。

2、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良好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

第一、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经历了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和转换经营机制三个阶段的改革,这三种制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缺点,使得经营决策者在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不能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普遍应用。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价格体制还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法律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体上来说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健全,法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另外,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是制约公平竞争环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法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和“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现实工作中出现的权大于法现象,使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极大影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几乎存在于所有企业,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这使得主要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只能给企业决策者提供不准确的财务信息信息。可见,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执法力度不强,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推广和运用。

二、企业内部原因

(一)经营决策者的影响

企业经营决策者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而现阶段,多数企业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既没有建立管理会计机构,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本身就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

(二)会计人员的影响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方法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身素质上。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抓得不够。据统计目前全国14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5%,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600多万会计人员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25.2%,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18.5%。由于会计人员自强素质跟不上,就使他们没有能力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只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无法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上述因素都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三)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利用率也相对比较低。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其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事后核算的水平上,不具备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能力。同时管理会计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管理会计一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没法运用,使得管理会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发展,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导致了管理会计现阶段在企业中应用缓慢。

三、加快管理会计在企业推广运用的建议

针对上述制约管理会计在我国运用的因素,为使管理会计在我国尽快得到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努力:

(一)抓好基础教育工作

一门学科成熟的最主要的标志是有一套完整、系统、规范的教材,这是应用管理会计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关部门应编写出规范实用、便于操作的教材,并以此为指导,开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管理会计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二)加强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介绍和引进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上,主要在量本利分析、决策、标准成本控制等方面展开,这种脱离实务的研究是很难有生命力。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并服务于实际,要结合我国国情,要创办管理会计刊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活动,根据发展调整研究方向,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三)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管理会计是否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取决于如何及时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提炼,并在有关部门指导推动下,开展广泛的“案例研究”,使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得到很快推广和应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国会计实务界能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作为各行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有利于在更多企业推广应用,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管理会计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为我国今后深化管理会计研究以及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典型案例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中国会计学会的指导、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密切合作,就很可能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也许会持续下去。因此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研究无论对学术界还是对实务界来讲,都是“任重而道远”

(四)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为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均有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不仅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发展,而且提高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我国可参照会计职称考试制度,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让一些符合条件,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后,可被企业聘请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管理。这既使人才能够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尽快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快管理会计职业化进程

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程度,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把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备素质,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还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现管理会计职业化,提高管理会计执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引起社会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同时提高管理会计执业技能和执业质量,从而使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促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六)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促进管理会计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管理会计要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一方面可有效减少工作量,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准确、及时为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方面信息,满足决策需要。另一方面可加快管理会计实用操作进程,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

目前,我国急需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适应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生产经营的高效率,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正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管理会计必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在国有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管理会计 环节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方向;推进有关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推行管理会计的建设,是顺应国家财政制度,符合整体的趋势,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手段。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基本含义

管理会计又可以称为内部报告会计,是企业会计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功能在于通过对财务会计中种种指标的参考,其对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并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就目前的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加深,这是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体现。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当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作为最终的目标,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能力为最终目的,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作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向内部管理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对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的预测和决策,规划、控制、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也具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属于会计的范畴,起源相同,都是起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目标基本相同,只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向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主要不同: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中价值的形成和增值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能够从各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进行更好的定量分析,相比财务管理,更加侧重后面的分析和评价功能。而财务管理是以活动预算资金收支执行为工作的主线,主要任务是确保各种资产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可见,二者在工作的范畴和工作的职能上有明显的不同。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供内部管理人员使用,是不可外泄的。相比之下,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获悉。同时,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财务会计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主体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管理会计是提供便于管理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同时不局限于会计规则,不受会计规则的限制;但是财务会计必须以会计准则等为标准进行核算。同时,二者在计量单位上也存在不同。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准备条件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在坚持法律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来完成,这是保证管理会计严肃性和有效性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对会计法作出了修改,修改后的国家会计法规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了推动财务会计转型同时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基础和外部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的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必须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来实现,将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形成会计信息,依据相关的法规接受财政审计等国家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评价和审查。也就是说,管理会计的工作中包含了财务会计的工作,管理会计也需要有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

外部条件形成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具体实施成了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内部管理条件。主要是能够为管理会计提供职能活动具体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不仅仅来源于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还来自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在对具体信息进行收集时,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要使其能够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如出现准确性不高的问题,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这一点十分重要。

建立完善的适应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其必要的支持条件。上文中我们提到,管理会计所使用的信息一部分来源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一部分可以直接使用,但是有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和加工。因此,为了配合管理会计的工作,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和工作要服务服从于管理会计的信息需要。

划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的基本项目,并确定成本归集方法、类别和性能,是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根据政府批注的职能配置等实际情况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并且根据基本的职能划分活动的项目和基本责任单元。在责任单元中进行细致的划分和研究,仔细明确成本项目和归集方法。根据项目成本费用和任务涉及的范围大小确定项目的基本类别和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与技术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以及技术方法与其他企业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同时又存在一定的不同。根据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范畴,管理会计要在行政事业单位活动之前提供预测和专业的决策,即通过对财务会计中的信息的分析,判断出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发展状况,以此为基础,判断下一步活动的开展方式以及力度。在管理会计下,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必定能够更加规范化,同时也能够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对于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行政事业单位依据相应的规定和职能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并且开展相应的常规职能活动和专项的职能活动。在技术方法上,预测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成本时,可以根据活动的目标成本,采用相应的科学计算方法,比如移动平均法和时间函数法等科学的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依据这一点,在活动开展前,必须对管理会计的内容以及有关信息进行参考,以此确定成本。

事后的分析和评价环节以及技术方法在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产出、成果与财政预算资金消耗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成果的经济性、效益型。通过产出指标考察职能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效益指标衡量职能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结果,对职能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

(作者单位为子长县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张瑶瑶.管理型会计人才是怎样炼成的[N].中国会计报,2013-10-18.

[2] 王泽彩,程瑜.绩效是改进预算制度的内在要求[DB/OL].中国管理会计网,2015-01-26.

[3] 从推进国家治理的高度推动管理会计发展[N].中国会计报,2014-11-28.

[4] 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4(2).

第9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局限性;必然性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运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蓬勃发展为我们重新审视管理会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驱使我们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建立符合管理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很好的指导实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1]的会计。它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它从战略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2],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己知彼,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体现了现代管理会计新的发展方向。从管理会计时展到战略管理会计时代,既有理论和规律上的“应然”,更有企业现实运营中的“实然”。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反映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等。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以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层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立足于企业的长远目标,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更多的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以下一些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3]的观点。

2、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忽视了相对竞争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战略性绩效评价是指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应用过程的每一步中,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3、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方法更灵活多样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产品组合矩阵以及价值链分析方法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兴起的必然性

时代的变革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一经产生,即以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重视内外协调和面向未来等为特点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4].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上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会计产生巨大冲击。以战略管理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加以完善和改进,将其推进到“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是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基于理论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逻辑必然性

(1)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密不可分,把战略因素引入管理会计分析体系,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是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非常值得同时又是非常自然和符合逻辑的扩展。20世纪40年代盛行的成本会计未能把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流行的决策分析框架纳入其体系中,因而缺乏决策相关性。这导致管理会计取代成本会计成为一种新的决策框架。战略管理这一新的决策分析范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并普遍认为其缺乏战略性。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提供诸如企业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的信息,提供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会计资料,达到预警目的。事实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只从短期的观点出发,依据投资报酬率和其他财务数据进行管理”[5].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将战略的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将其逐步推向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管理理论中出现的战略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管理思想,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行为学派的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等,特别是管理会计方法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战略管理信息是多维的。从时间区间上讲,它跨越历史、现在和未来;就会计主体而论,它涉及会计主体及其竞争对手的内外部会计信息;依会计信息的形式来分,它提供的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与运作,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是采取降低成本措施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节能降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设备和原料,这些都属于降低成本的初级形态。在预测与决策内容上,传统管理会计把模型应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应用的前提分析和取数过程,以致影响了支持预测、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在业绩报告内容方面,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及时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上述信息。另外,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用于解决管理会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战略水平上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把管理会计推向了战略管理会计新阶段。

(3)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在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得来的,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经济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在管理会计中导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上的扩张,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企业中的各项决策和计划以及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不仅与现代管理会计所确定的控制内容与目标密切相关,而且它们的实现也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功能作用的发挥。再者,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在于服从企业战略经营和战略管理的需要,其工作重点也应放在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措施的实行方面。

2、基于企业经营环境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必然性

(1)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管理会计进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企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战略管理会计。会计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战略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会计是在其各种环境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当会计环境变化时,会计必然作出相应变革。“不同发展阶段的会计有着不同的客观条件,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还包括会计内在本身的条件,即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6].这些因素中,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起着主导的作用。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从自由放任的会计核算到会计准则的出现,从各国会计自成一体到会计国际化的趋势,都无不体现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要求。当战略管理深入企业管理之后,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提出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范畴进行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考察企业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眼界更加宽广,以至于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2)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死板走向灵活,企业的战略管理日益重要,而战略管理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现行的管理会计是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制造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能考虑新环境中成本形态的变化,在实务中“从属于”财务会计,扭曲了产品和劳务的真实成本;不能反映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不能提供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等方面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会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可以为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市场营销、资源配置。从整体上全方位的迎接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三、构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考

战略管理会计在国外是个新兴研究领域,其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未建立,国内研究亦刚刚起步。笔者认为,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看,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是围绕战略管理展开的,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

2、企业价值链分析

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7].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3、企业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即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

4、企业业绩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增长、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8].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12

[2]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2)

[3]ShankandVGovindarajanStrategicCostManagement[M]TheFreePress,1993:76

[4]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2

[5]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

[6]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1999)[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