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法学重点

时间:2023-10-09 11:02:13

导语:在教育法学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法学重点

第1篇

【关键词】导学案自学能力兴趣有效性主体性

英语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重在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进行讨论、探索,亲身参与课堂教学。

一、较之传统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有几点优势

1、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2.实行学案教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3.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4.学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不可能陪伴在学生的身边,现在社会要求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能自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了学案教学,学生才能够离开学校以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

二、在学案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学案教学中,要解决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带着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听课,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增加成功感,树立学习英语的核心,最终实现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就需要把握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几点原则。

1.适当性原则:教师在备课前根据新课标定教学任务后,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把适当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形成学习目标。

2.具体性原则:学习的内容要指定、方法要指明,完成时间要规定,学习目标要明确,用内在心理过程和外在行为表现相结合的语言描述学生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3.梯度性原则:“学案”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为此,练习的编制一定要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习题,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

4.可测性原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和牢固认知结构,在课堂尽可能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提供检测本节掌握情况的练习题,及时形成评价,达到落实学习目标的目的。

三、学案教学中教师指导的把握。

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导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几点要求。

1.导学的灵活性。导学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它不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它虽与学案有机结合,但决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多元化备课,添加修改进一步完善学案,根据学情适时诱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

2.导学的范围。导学是教师诱导学生学习,但不专属于教师,也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它同时也存在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其差异是可以利用的,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成为“教”的主体。因此学生间的合作释疑也应倡导,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率。

3.辅助教学。导学仅靠教材、学案、黑板、粉笔、教师一张口,则很难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四机一幕,来弥补学案的不足,以增大学案的容量,并快速诱导,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据心理学原理可知:人擅长形象思维,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使诱导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提高诱导的效率。

四、预习导学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律

1、预习导学中的问题设计应有侧重点。很多课文知识点较多,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磨灭他们预习的兴趣。

2、预习导学中的问题设计应有深度性、层次性预习应当以读为核心,但教师如果只是简单要求学生把文章中的新单词划出来,并写好这些单词的音标和中文,或是回家听录音,并尝试大声朗读这篇课文。由于老师对读书过程无法监控,一旦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遍数,就万事大吉。所以预习导学的设计应有深度性,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问题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新旧知识,做好衔接”。预习导学的问题,既可以是新知识的铺垫,也可以是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在英语教学中,优势肯定是比传统教育要更出效果一些,但是面对个性不一,基础有别的学生,我们在做预习导学这个教学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的时候,它既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还要把握好导学法使用的原则,着力分析优势,强化优势,探索优势,切实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学情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向,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平台,并借助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促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成坤.教学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1999(10):27-28.

[2]Jane 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外语教学研究与出版社,2000.12.

第2篇

一、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1. 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转贴于

2. 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 V,如果R1=8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 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第3篇

课堂教学涉及诸多环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讲”、“听”、“练”外,还包括“评点”,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的新特点。评点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的末尾进行,具有课堂总结和思考的含义。课堂评点包含两大主要内容,即“评价”和“点拨”,基于评价层面,又包含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三个方面。评点教学法对课堂教学和学习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分析和总结,为高中语文学习建立了十分清晰的目标。

教师进行课堂评点教学是首先要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信息来源主要分为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现,第二个渠道是学生的定期测评和自我评价汇总信息。收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信息应注意高效性和选择性,选择有利于展现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的信息,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获得。学生的定期测评信息来自于教师组织的阶段性测验,便于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短板和长处。

二.课堂评点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和引入课堂评点教学法息息相关,高中语文课堂引入评点教学法后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和激情。评点教学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找到优势和劣势。进而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增强了学习目标的可行性。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内容和自我认知的标准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理性看待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当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完全激发后,课堂评点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对教师来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要因评价结果的差异而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偏见,应给与学生足够的信任感,使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学习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观察和指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或纠正学习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三.课堂评点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评点教学法的作用,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形成互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力,形成整体学习、整体提高的“普惠”局面。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掩饰、不逃避,增进小组交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学习别人的长处。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给与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外小说阅读”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小组合作学习时进行了分工,比如A同学负责收集和赏析描述林黛玉进贾府心情的句子,同学B收集和赏析描述黛玉进贾府时众人神情心理的语篇和句子,诸如此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各自的学习成果,教师再进行测评,形成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

第4篇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通常都用缺点列举法。例如,有个学生经常打架,我们便对其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白打架的害处,从而改正自己爱打架的毛病,这就属于缺点列举法。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缺点利用这种创造技法迁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谈谈自己经历的一个案例,以期与同仁共享。

去年我接一个新班级,班里有一个叫刘卢的女学生,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听说了这位调皮的“假小子”,也提前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尽管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对她在课上的表现感到吃惊:当我讲授到本节课最重要的地方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聚精会神的听课,一个纸飞机突然飞到了讲台上,同学们哗然一惊,然后将目光齐刷刷的投向了刘卢学生,我的授课思路和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光顾讲台的不速之客打断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授课计划,我悄悄的将飞机捡起,并用关注的目光看了她一眼,我想起码本节课她不会再惹麻烦了,便又接着刚才的内容开始授课了。

没有出乎我的预料,在讲授完内容之前,果然没出麻烦,我暗自得意,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课后我再慢慢找她谈,我也顺理成章的到了最后的达标检测阶段,我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谁知这位学生刚走到黑板前,全班学生都哄堂大笑,我和那位学生都莫名其妙,回头一看,原来那位学生的背上有一个用纸折叠的小鸟,被胶带粘在衣服上,随着那位学生的走动还“欢快的跳跃着”,哄笑过后,全班学生又把眼光投向刘卢学生,她不但没有羞愧的感觉,反而像胜利者,自鸣得意,用眼睛斜看着我露出的笑,黑板演练无法进行下去了,我轻轻的把“小鸟”取下来,让那位学生回座位上,他也委屈的趴在桌上哭了。

小插曲接二连三的光顾,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尽管我很气愤,但我没有发作,因为我知道那时的发作既占用授课时间,又起不到教育她的作用,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使我自己不好收场。直到下课,我只是说:刘卢学生请到办公室来一趟,同时我微笑着冲她点了点头,可能是我的做法使刘卢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尽管下课了,但教室里一片寂静,一双双惊奇的眼睛盯着我,我就在这些惊奇的目光中离开教室。

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刘卢学生就来了,我示意她坐在办公桌旁的一条方凳上,她看了看我没有坐,我再次微笑着示意,她怯怯的,又惊奇的坐下了,我们的谈话也就开始了:你折叠的小鸟很漂亮,你能再给我折叠一只吗?我边说边将一张纸递到她面前,她看看我又瞅瞅那张纸,目光来回移动,却没有伸手接的意思。你不愿意给我叠吗?我又说。不是…我…我…,本来说话挺流利的她这时竟然结结巴巴,可能是不明白我的意思,一时不知所措。既然愿意给我叠,就动手吧,我紧追不舍,她犹豫着接了过去,然后麻利的折叠好了,又怯怯的放在我的桌上,我还是微笑着说:很好,我非常喜欢,谢谢你,请回去上课吧。她可能不太相信我对她的处理,静静的看着我,没有动身。快回教室吧,下节课马上就开始了,我又说了一遍,她终于起身了,慢慢的走了出去,走到门口还回头看了看我。 转贴于

第二天的物理课刚好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在收音机的音箱处放上一只小鸟,然后扭大音量,那小鸟边“欢快的跳起了舞”,于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最后的小结时,除了总结知识,我特意问今天我们做试验用的小鸟漂亮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漂亮,我特意大声说,这只漂亮的小鸟是我们班刘卢学生特意为我们做实验折叠的,请同学们用掌声向她表示感谢好吗?沉默片刻,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有意观察了全班学生的表情,刘卢羞喜交加,其他学生则表情各异,有羡慕的、有惊异的、有不相信的等。

放学时我桌子上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谢谢老师,上次是我错了,以后看我的吧”。抓住这次机会,我又因势利导,告诉她:她有很多特长,尤其是动手能力强,心灵手巧,并请她提前阅读要学习的知识,利用自己的特长帮我制作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器材,后来她利用玻璃瓶、小风铃,帮我制作了“真空铃”;用啤酒瓶制作了高低音演示装置;用易拉罐制作了声音传递能量的演示装置;在学习电磁时还制作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电动机,并且运转良好。我每次授课时都尽量用她制作的仪器进行演示,即使有现成的比她制作的还完美的器材,只要能达到相同的演示效果,我都优先选择她的,并次次重复:“这是咱们班刘卢学生亲手制作的”。

第5篇

要想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实施好“主题教学法”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主题教学法”的实质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下的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给予了重新的定向: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而要重构这样的课堂,就必须改革我们当下的中职课堂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法”模式的提出,无疑为这一改革提供一条明晰的路径。那么什么是“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主要由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多元评价、能力生成等五个教学环节组成。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合作互助,在各种活动中构建知识,生成学生就业、转岗、升学、留学等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以看出“主题教学法”的实质就是我们新课程课改的要求与实质。

二、教师应该认识到计算机课程中引入“主题教学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选

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和发展性飞速的学科。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发展存在脱节,导致学生有“所学无用”的错觉。而且计算机本身方向较多、知识量较大,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加之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虽然已经以就业为导向,但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上仍在单调、枯燥、呆板的照本宣科,缺乏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普职教一体,把学生的学习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忽略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对职业教学兴趣不高,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高。而主题教学法不但贯彻了教学大纲“以就业为主导,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在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让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引入主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要想改变学校只重技能的现状,就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主题教学法成为了首选。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必须解决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的问题

由于对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发展迅速,致使对计算机专业多元化的理解与认识不清,对现实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情况不甚了解,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出现了盲目照搬别人的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现象,或是完全凭想象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定位,缺少科学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必然导致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不合理,造成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

如果能在主题教学法的指导下将计算机专业“确定大专业,发展小方向”的思路,将计算机专业参照现代企业工作室的运作模式来按照发展方向的不同设立不同的工作室教学机制,尽量体现与现代企业一致的行业规范。比如建立组装与维修工作室、基础软件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动画设计工作室、网络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工作室,尽量将实际网络公司企业的运做条件。

四、在计算机专业实施“主题教学法”中要注重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

要让专业老师积极走进现实,走进市场,真正融入市场专业需求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社会经历,把握当前市场走向与具体要求。要积极聘请当地周边地区的专家与公司产业设计师等为教师授课,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与研讨会,以加强教师素质建设。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得计算机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得以提升,形成能适应社会需求讲课的桥梁与纽带,从而改变以往教学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社会需求不脱节。

五、计算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实施步骤和方法

1.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实验任务

实验任务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制定,应具有趣味性、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2.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在任务的指导下,学生边学边练。精心设计的任务贯穿整个学期,与理论课教学进度相一致。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宽视野。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会去想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难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学会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和设备,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实际上,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第6篇

关键词: 低起点 多层次 高中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据江西省现行的初升高招生政策,即使是重点高中,每届学生的入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且成绩差异较大。即对高一新生而言,原有基础不等,又由于初升高试题不够重视考查学生能力,使得有些靠初中用功学习而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因高中学习理性要求较初中强或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不适应,这样就产生一些入学成绩较高不适应高中学习的“差生”,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点呢?对此,我做了“低起点、多层次”教学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低起点、多层次”及其做法

所谓“低起点”,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适当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开始,都能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所谓“多层次”,就是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由低到高的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上到本节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又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能上到尽可能高的层次,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思想是: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多教学层次,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益。这种做法,尤其适用于专题教学和拓宽引用方面的教学。

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有哪些,了解“差生”对这些旧知识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起点,一般说来,这个起点要比传统教学过程起点低,使“差生”都能接受。上课时,从这个适当放低了的起点出发,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剖析教学内容及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结构,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教学层次,包括教师讲课的层次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三)根据教学层次安排,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和练习题,使之形成梯度较小、层次分明的台阶。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这些台阶逐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四)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较高层次的问题,在备课时要准备补充性问题,以便使学生“启而不发”时,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能借助这个台阶攀上教学的较高层次。

(五)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层次,同时注意掌握各教学层次的节奏使其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

(六)每节课都要安排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作为机动内容,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研究,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给学生课外研究。

三、收获与体会

通过开展“低起点、多层次”教学实践,已取得较好效果。首先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差生”学习成功,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自尊心、胜任感、成功欲,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整体水平扫清了障碍;其次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再次是使教师摸索到了备课和上课的规律,能分层次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和学密切配合,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一)与传统教学相比较,“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有以下好处:1.由于起点低,学生学有所得,逐渐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为实现“差生”学习上的转化创造了条件;2.由于增多了教学层次,减缓了坡度,从而减少了“差生”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3.由于教学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便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4.由于实行多层次安排教学,避免了简单重复,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5.由于教学层次的科学安排,随着教学活动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相应地得到提高;6.由于每节都安排了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优生也受益匪浅;7.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促进了教师专研教材、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掌握备课和上课的规律,对培养和提高教师有促进作用;8.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教学的层次安排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科学方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实施。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生动多彩的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宣讲,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而如果教师创设出生动多彩的语法教学情景,就能够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比如情态动词“can”和“could”,不少学生对这两个词汇的含义较为模糊,这两个词都与“能力”有关,前者表示现有的能力,会什么,能干什么,而后者表示过去的能力,如果在表示需求、恳求时,后者较前者更加委婉一些。在这个两个词的语法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几组动态flash,有唱歌、跳舞、画画、汽车等动画。这时候我提问让学生回答。

T:“What can he do now?”

S1:“He can sing.”

S2:“He can dance.”

S3:“He can draw.”

S4:“He can ride a bike.”

T:Can you fly a kite?

S5:No, I can’t.

随后笔者又用多媒体列出几组动态flash,动画中显示Tom四岁的时候就会说英语了,学生们会说:“Tom could speak English when he was four.”

T:Could you row a boat last year?

S1:Yes ,I could.

T:Could you ride a bike two years ago?

S2:No ,I couldn’t. But now I can ride a bike.

语法教学结合多彩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很快能掌握语法知识,并快速消化理解和吸收,形象生动的语法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枯燥。

二、趣味无穷的语法教学话题

不少学生虽然口头能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到了书面表达的时候,又开始犯难了。有次,笔者为了让学生注意英语中的动词在不同人称中的变化。就让学生写出一天的校园生活。Can you write a short passage to tell me about your school life?(能否将一天的校园生活写下来?)

学生们在纸上罗列了一下:We come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We do some exercise in the playground. In class, we listen to the teacher carefully and try to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s actively. At noon, we have lunch in the school dining hall……

随后我让学生两人为一组,将对方一天的所做的事情写下来。What does your friend do every day?(你的好朋友每天都做什么?)在这样的书面写作中,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注意动词的变化、时态的变化等,并且通过有趣的话题让他们感觉到书面表达的乐趣。

三、朗朗上口的语法知识口诀

基于语法知识较为零散,而知识点又较多,不少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感慨知识点零碎且枯燥无味,特别是一些难懂的语法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积极性,勤于编一些语法口诀,特别是一些朗朗上口的语法口诀,很容易被学生记住并掌握。

四、完整清晰的语法知识归纳

平日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零散的,教师应该定期引导学生一起整理并归纳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语法的规律。归纳法是笔者在语法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教师在进行语法归纳的时候,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生动的实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并寻找语法规律。

笔者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将平日积累的谚语用本子记录下来,特别是一些生动有趣的谚语,里面又涵盖了语法知识,这能让学生快速从枯燥的语法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一些典型的谚语背诵后还能运用到写作中,一举多得。学生归纳语法知识点,不定期让学生讲解心得,这对于学生相互交流、完善知识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8篇

[关键词] 学生 心理特点 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模式 教师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10.

第9篇

高等学校作为法学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整个法学教育系统建设的核心;高校法学教育的准确定位,是引领高校法学发展的核心指针。基于现代化法律人的逻辑起点,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定位就是培养什么样的法学人才及怎样培养法学人才、办什么样的法学教育及怎样兴办法学教育的核心观念,是建立在法学高等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法学教育发展理念与行动方略。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法学教育将走向何处。由于高校法学教育主体多样性、层次分明性与学生差异性等多重因素,能够做出统一规定的合理性与可能性非常存疑。综合考虑作为国民教育学科的法学教育、作为培养依法治国人才的法学教育和作为人力资源建设的法学教育三重视角,高校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定位应是通识教育基础上法学专业教育的差异化探索、大众教育基础上法学精英教育的错位化发展与知识传承基础上法学创新教育的异质化展开,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尽其才的多维现代法律人生态。

(一)通识教育基础上法学专业教育的差异化探索

作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法学教育既包括通识教育,也包括专业教育;但无论通识教育抑或专业教育,都是基于综合办学条件的差异化探索。法学教育强调通识教育,是由如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法律治理以其他社会关系为基础。法律是建立在复杂社会关系之上的规范。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将逐步在更深层面纳入法治轨道。因此,复杂社会关系所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法律知识必须相互融通;同时,从其他学科角度来观察法律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社会正义。其次,法律问题独立公正地解决需要法律人员掌握必需的非法学知识。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不同学科的融合加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愈加综合。大量复合性的法律问题仅仅依靠高度专门化的法律知识已越来越难以应对。例如,程序法中规定鉴定制度等是专业知识匮乏所必需采取的措施,专家辅助人出庭制度、技术调查官说明制度等也是对非法学知识尊重与怀疑的双重结果。法律事务处理尤其是事实认定中,主导权掌握在司法人员手中,有利于独立公正地认定事实从而正确适用法律。再次,职业新特征需要通识教育。职业选择与专业教育的非对称性、职业稳定性与流动性的背离等,是众多法学学生不得不面对的择业问题。通识教育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具有迁移性的部分核心能力,这种能迁移的核心能力适应了职业与专业的非对称性、职业流动性增加的现实。

这对于法学本科生而言更具必要性与紧迫性,因为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5年居于靠后的位置,即便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毕业生真正当法官检察官律师的8%都不到。但是,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法学教育又必须是专业教育。首先,法学特有的知识体系。作为近代大学最早设立的三门学科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法学学科形成了核心的知识体系。目前,我国法学学科知识体系主要由法学的十几个二级学科知识和若干三级学科或基本课程知识所构成。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学术流派和各种制度规定等构成了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以及三大诉讼法学(刑事、民事、行政)等二级学科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是从事法律工作领域必须具备的。其次,法律职业理念。法律职业理念既是其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相互认同的纽带。法律职业理念大致包括法治信仰、法律意识、执法司法理念、法律执业伦理与规则、法律思维与语言等,这对法律人的发展起着定向、涵育和规范作用。再次,法律职业能力。协商能力、谈判能力、调解能力、抗辩技巧和方法、法律文书制作能力、合同起草技能、审核鉴别和运用证据能力等,这是法学学生完成法律职业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术、技巧和技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指出,按照法治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推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上述对法律人才的相关要求正是专业化的具体表现,而学生的能力水平越高,其找到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性越高的实证结论是专业化必受重视的诠释。

二、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支点

在整个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在因素;无论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还是文化传承创新,都是位列人才培养目标之后而逐渐发展出的大学功能,而且也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衍生出的外在功能。在内涵式发展成为教育发展底色的背景下,为引导、培育、促进T型法学人才的博雅之基与专业之思并助推其实践理性与技能,法学教育现代化必须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打造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聚焦迁移性能力的广谱法学教学模式、确立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法学学科属性的有机课程体系等是其中的关键支点。

(一)打造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如果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那么高校教师队伍水平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生命线的控制线。法学学科评价标准有两个维度:一是法学研究主题和方法的学术维度,二是法学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维度。无论是学术维度还是实践维度,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崇尚职业的高水平法学师资队伍是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前提。首先,提升法学教师整体素质。法学教师整体素质既指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也包括教师个体素质,是学者、学术梯队及其效应相互影响的教学团队。这需要着眼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团粒结构、学缘结构等要素,教师聘任中海纳百川,教师培养中理论实务兼顾、域内域外法学知识融合,从而造就一支结构因素合理、专业素养优秀、教学风格良好的法学教师队伍。其次,协调法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关系。法学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法学教学的平台。法学研究与法学教学之间高度正相关:法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法学教学水平,法学教学水平也可以转化为法学研究能力。因此,需改变以前偏重于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做到既要重视对教学水平的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实际贡献以促进教研相长。201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的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研发机构和高校绩效考评等就是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肯定。再次,强化法学实践交流。法学专业是深度嵌入我国系列制度设计的本科专业,必须按照社会需求塑造学生能力。强化与法律实践部门的交流,是协调个体发展、知识体系和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关键举措之一;而在高等院校内部快速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条件不具备的情形下,就更需要借助实践部门的外脑。瞄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提高法学科学研究水平的目标,法学院校须基于培养法学人才的定位、模式与法学科研优势、特色、服务面向等差异,通过不同途径切实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多方位合作,精心打造专兼结合的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努力将优质社会资源集聚、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法学教育现代化的趋势

法学教育需要面向未来,而非仅仅关注当下。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与大数据席卷整个世界,法学高等教育也正经历着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洗礼。信息技术、大数据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趋势在促进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也将深度改变法学教育的内容、结构与模式等。充实法学教育内容、推进法学教育深入改革、培养跨界的法学创新人才等正成为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时代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正确前瞻法学教育的这些现实挑战进而理性地促进法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大数据的结合,无论对于法学学科发展、学校学科水平提升,还是法学学生质量提高与法学教师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法学教育内容需紧随信息技术与大数据运用而拓展

信息技术适用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将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的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与生活方式,作为支撑人类社会建设、解决矛盾与纠纷的法律必将因此而发展。首先,信息技术适用将继续丰富法学教育内容。教育法规定,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安排、扶持、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适用对法学各学科的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信息技术下宪法与民法中的隐私权、知识产权法中专利保护与限制平衡的再定位、刑法中对于犯罪构成影响而致的罪名增加与罪名内容变迁等。而且,这些内容都将继续随着技术适用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时间的迁移而不断被吸纳进法学教育。其次,大数据应用将扩展法学教育的内容。大数据应用涉及经济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等领域,将其纳入法律治理时,自然需要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经济价值方面会产生数据资产、数据产权、数据定价等问题;利用大数据模仿人类直觉式思维的人工智能会带来人类生存意义、情感冲突、价值选择等系列道德伦理问题;社会价值方面会产生诸如保护公民个人数据权利、保护弱势群体交易机会、企业秘密与数据产权保护、权利公示范围与方法改进等问题。法学教育自然面临这些前沿问题的探讨与平衡,这将进一步扩展法学教育内容。

(二)法学教育方式需随着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普及而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