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艺实训总结

时间:2022-07-18 20:12:11

导语:在工艺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艺实训总结

第1篇

不知不觉中,校本培训工作已经接近一年了,这一年里,我收获颇多,受益非浅。从对培训的精彩内容的学习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及班级管理,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我对一年来培训工作的一点总结,以便今后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

    首先,多听老教师的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积极学习老教师的成功经验。为了帮助新教师成长进步,我们学校实行了新老教师一对一结对子活动。我有幸与杨玉梅老师结对,杨老师对我的备课、讲课各方面作出了诚恳、切实有用的指导,给了我很大帮助,使我受益非浅。

    第二,积极参加镇、市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这一年里,我先后参加了青州市东夷文化朗诵会、青州市东亚眼镜杯古典诗歌诵读会,谭坊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讲课比赛,谭坊镇中小学师德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活动的参加,使我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帮助我成长和进步。

    第三,越来越认识到新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改是一项全新的事物,是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大问题,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首先,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那么,他的教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提高了,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所以回到课堂后,我更加努力,仍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我更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快达到真正提高自己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小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自己;每上一节课我都认真地准备,精心设计,通过利用网络这便捷方式来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次,牢牢把握各种培训机会。我所任教的谭坊镇刘镇小学为新教师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很多平台。组织新教师到杜郎口学校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安排新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使我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培训虽然快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我将不辜负老师和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总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要积极投身对新课改的的研究与探索中,寻求适应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的方法,使自身获得各个方面的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正为师,身正为范,求得最快的进步、最好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双向对接 校企一体化 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7-03

在国际商务领域,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企业和学校两者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其合作过程容易产生矛盾。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取得共赢,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高职教育看,凡办学富有成效的国家、地区或学院,都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岗位有着紧密的关系。由于国情与院情、地区与专业的不同,本文结合实际探索适合国际商务专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

一、国际商务专业校外实训现状

国际商务生产经营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国际商务专业作为经营管理类的文科专业,目前在实习、实训、实操上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是大规模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受到诸多限制,引发实践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矛盾,体现在:

第一,时间上,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少则两三周,多则十多周,甚至几十周,学校的整个课堂教学计划将受到冲击,不便于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

第二,数量上,与理工科学生和生产型企业不同,文科学生很难参与生产过程,且企业容纳量有限。

第三,费用上,短时间大规模的学生校外实习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新增的管理负担。现今情况下,多采用有偿实习的方式,实习费加上交通、保险等开支,对各学校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第四,管理上,短时间大量学生校外实习,班主任、辅导员无法集中有效管理,容易造成学生放任自流,加上现在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和自律性的下降,会出现许多现实管理中不能确定的漏洞和责任。而且短时间大规模的学生流动势必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如人身安全问题。在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安全的时代背景下,一旦学生出险,也许就不是支付赔偿所能解决的。

第五,效果上,考虑到商业秘密和自我生存等问题,企业一般比较谨慎,学生到企业实践多进行一些极其简单的辅工作,根本无法涉及企业进出口业务和经营的核心操作训练。而且,国际商务业务多是融汇于整个企业业务管理系统之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企业业务环节,而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管理系统也给实践指导老师的点评带来诸多困难,实训效果难以确定。

二、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鉴于校外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引进校外优势企业资源,进行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把校内、校外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切实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实操,有效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质量。

国际商务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遵循“校企合作、商学结合,双向对接、定向培养”的建设思路,初步设计如下:

(一)“校企合作、商学结合”是切入点。职业教育应当依托和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走校企合作之路。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应以校为本,以我为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企业需要什么人,然后模拟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进行施教。在一个全面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国际商务技能人才,在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才能体会到正式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才能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二)“特定引进模式”引进特定行业龙头企业。在国际商务专业“走出去”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引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特定引进模式”就是完全复制一个对口行业龙头企业进入综合实训基地。

引进特定行业龙头企业,可能会引发担忧其整个业务系统是否具有通用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一,自然科学的答案应该是唯一的,而经营学、管理学的结果很难是唯一的。因此,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的方式与结果也应该是多样的。同时,国际商务与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也不同,不可以是抽象的,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过程,必须有案例、实证或参照实体。其二,行业龙头企业的运营模式代表该行业的最高水准,也代表行业业务最新动态,代表行业人才需求的主流与方向。特定龙头企业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业务单证、业务案例、管理制度等,已经过残酷的境内外的市场验证,证明是高效、系统、全面的企业文化,特定行业龙头企业的对口操作经验,对行业内中小企业不仅适用,而且有榜样与标杆的指导带动作用,因此可以直接引入到综合实训中心,作为职业岗位教材蓝本。其三,在引入过程中,发现特定龙头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有问题或者瑕疵,则可以利用系统知识加以修正,并反馈给特定企业,为企业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提供丰富的积累,从而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向对接”。

(三)以“定向定岗人才培养”为目标。“定向定岗培养”的内涵,即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其层次,从传统的“订数量”上升到“定方向、定标准、定企业、定岗位”,培养出大批特定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定向定岗人才培养”体现在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上。对于教学部门,根据国际商务龙头企业管理流程、业务标准、单证规范,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方向,整理上升成为教学资源,制定相关教学文件,使得实践教学层次提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可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适用对象既可以包括在校学生、老师,也可以进行企业准员工和在职职工培训。这样,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可以交替进行融合,有效实现岗位技能培训前置。

“定向定岗人才培养”在具体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商务素质课程,二是基于特定企业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和业务单证相关联的专业课程;三是特定企业文化。将根据国际商务龙头企业用人业务标准、道德水平和企业文化等“定向定岗”式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培养目标和配套办学条件,让“定向定岗”教育成为“实习、实习、实操”的合成体,真正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和无缝接轨。

三、“双向对接”校企一体化的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双向对接”校企一体化的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将打破“硬件+软件”的传统单一实训室建设模式,增加具体真实、内容丰富、变幻无穷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定企业要素,打造硬件+软件+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案例+岗位”专业教学特色,力争以校为本,依托龙头,提升合作,借助优势,开创“商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科研体系,以及与特定企业无缝接轨,实训+实习+实践“三合一”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一)“特定引进”的具体内容。深入特定公司及其下属各企业收集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业务单证、业务案例、管理制度和影像资料,即国际商务专业六大实践教学资源(见图1)。

1.业务环节。表示特定公司目前涉及国际商务业务相关的决策、管理、业务、财务、监控和法律服务等一系列部门设置。

2.业务流程。表示特定公司进行涉外业务所规定的业务权限、业务范围、业务顺序和业务方向,包括一些内部的决策机制、交流方式、沟通渠道、技术手段、交易授权、结算支付与激励机制等一整套完整的业务系统。

3.业务单证。表示特定公司进行涉外业务所使用的标准手段和书面语言,众所周知,业务单证在国际贸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的交易过程实际上是业务单证的买卖过程。

4.业务案例。包括特定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提醒、鼓励、引导和警示全体业务人员,所有国际业务都是有风险和费用的。

5.管理制度。特定公司涉外业务的服务标准、业务规范和制度要求,也是公司赖以正常运转的规范要领和制度保障,一般与公司的监控、财务和法务部门有关,并贯穿在全部业务自始至终的过程之中。

6.影像资料。影像资料是公司业务进程、技能指导和规范操作的形象化记录。

以上六个方面,是所有从事国际商务业务的公司必须具备的核心业务要素,也是各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应该涉及的核心教学内容,相关专业课程应围绕此“六大要素”展开。

图1 国际商务专业六大实践教学资源

(二)企业资源整合后上升为教学资源。将引入的特定企业资源上升为教学资源,加以规范、提升和完善,使之成为风险低、成本少、容量大、变化多,前沿性、实用性、兼容性突出,能够以点带面,具有“双向对接”功能,并且是开放型、标杆式的国际商务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系统。具体来说,即根据行业龙头企业标准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对口适应性”为主旨,以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制订教学计划,以行业龙头企业职业特定岗位标准为参照系数,按照其业务环节来设置,按照其业务流程来办理,按照其管理制度来管理,按照其单证资料来操作,经过教学过程的提纯、提高和提升,结合其影像资料,设置一些业务背景和条件,形成完整的实习实训实操实践学习链条,开发出本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联通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高仿真实践岗位,达到实习、实训、实操“三合一”实践教学培训效果,即以对口专业操作课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员工管理意识,提倡职业道德基础,引入企业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商务单证、审批环节、业务流程等岗位需求的对口课程,逐渐形成特定企业“实习、实训、实操”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把特定企业新知识、新业务、新流程适时追加到专业教材中,充实内容,保持同步。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论课进展情况,边学习边操作,形象教学,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根据适时的经济环境、行业政策、企业规划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国际商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形成实训+实习+实践“三合一”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四)实用性教材建设。将特定引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环节、业务案例、业务单证、管理制度和影像资料收集汇总,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编辑成册,形成实践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特点突出的自编教材或实践教材。

(五)打造“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融合的岗位技能培训。从教学合作开始,以专业前沿知识作为基础和切入口,并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和岗位,鼓励一线的业务经理与专业教师相互转换,切实打造“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国际商务龙头企业管理流程、业务标准、单证规范,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方向,整理上升成为教学资源,制定相关教学文件,使得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可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适用对象既可以包括在校学生、老师,也可以进行企业准员工和在职职工培训。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的交替与融合,有效实现岗位技能培训前置。

四、“双向对接”校企一体化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效果

第一,实现与特定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商学研”相互促进。随着特定校企合作操作系统引进校园,一方面,保持了专业教学与特定企业的紧密沟通,与最新业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专业老师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全真业务中发现业务问题和潜在风险,给企业提出更好的业务建议。学院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最大的一线操作人才的培养、储备系统,也成为其最大的在职员工培训的“充电站”,从而更加强了国际商务专业与外经外贸经营上实质性的校企结合,在合作水平、融合级别和实质内容上得到极大提升。

第二,特定校企合作操作系统便于建立以实际业务为基础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营环节、业务流程、单证体系、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具有战略合作高度,实习实训实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各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依托特定企业传统的国际业务优质资源,借助行业龙头企业的绝对优势地位所制订和总结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将逐步成为各地区众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权威,并以此维护各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在今后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区域领先地位。

第三,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主要社会职责之一,综合实训基地的特定对口引进机制可以使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和资源优势,为特定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参考意见,也可以为特定公司的新员工进行对口技能培训,达到“双赢”与“多赢”的效果,为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考虑将培训项目单列,开发成为面向众多中小企业的、营利性的社会企业培训项目。

第四,职业教育经营学和管理学的科研方向应该是“向下和向前”的,即面向企业、基层、口岸和具体操作业务的。国际商务专业老师通过深入特定对口企业,了解一线企业的经营过程,发现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先进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帮助企业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从而容易培养形成务实求真风格的职业教育科研方向。

第五,通过特定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以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先导,通过对特定行业龙头企业资源的整理和提升,整体影响和扩展专业的教学深度、广度与适应度,并根据本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专业配置和课程重点,不断提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计划,使得国际商务的专业教学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第六,实训+实习+实践“三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每一阶段的实习实训实操总结,使学生通过随时总结得到不断地升华。学生“实习、实训、实操”结束后,教学团队可以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习+实训+实操―理论”的过程。同时,学生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实操,简便安全,便于集中管理,不会造成放任自流,能够较好地达到预期的规模实践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上,能够以最小的综合成本,达到综合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梁宁森.高职“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09(13)

[2]黄英.基于实训中心的校企文化对接的实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

[3]周世青,何万一.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4]程春梅.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第3篇

论文摘要: 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电子产品工艺实训环节中,将电子产品工艺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先讲后学”,“在做中学”,给学生提供动手和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训环节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是高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电子产品工艺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项目。结合《电子产品工艺》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在电子实训环节采用了项目教学模式,即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室参与项目教学,由指导老师安排一个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师边教边训,学生边学边做,并把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这一实训项目,这样便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复合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宗旨 

 

项目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为主一种教学方法,师生不再相互独立,而是以一个团队或一个整体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项目教学法不注重教法,而是注重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它不仅让学生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锻炼能力,最后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实施环节 

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大体分为5个阶段: 

(1)教学分析和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计划。 

(3)实施方案。 

(4)检查评估。 

(5)归档 总结 。 

对教学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项目,是项目教学能正常开展的前提。在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实训项目教学中,我们根据项目教学的特点和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一个完整的smt小型电子产品的安装项目,从而培养了学生各实训环节的专项能力。 

 

2.教学过程 

(1)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指导老师把组装smt小型收音机的任务和要求向学生作详细说明,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实训项目的内容是为了什么,实训项目工作的最后结果应达到怎样的要求,实训项目工作完成后必须达到什么标准。 

(2)作出项目实训计划。每个学生根据实训项目安排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含:任务、目的、终期结果、评定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 

(3)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教师对学生的实施计划进行点评,不断调整自己的项目实施计划。 

(4)按计划实施,指导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实施实训项目期间教师除了做好巡回检查指导外,还要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监控。 

(5)自我评价、回顾及 总结 。实训完成后,学生根据评定标准对自己的项目实施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对照项目实训过程进行回顾、总结。

(6)指导教师对全班的项目实训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3.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较好地掌握了 电子 产品工艺实训的专业技能。通过项目教学在电子工艺实训环节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smt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方法,较好地掌握了smt印制板再流焊的工艺流程和手工进行补焊维修技巧,并能进行正确安装小型smt电子产品。在协作学习和项目实训环节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统筹安排和协调计划的能力;在项目实施的整个环节中,学生增强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生还增强了解决问题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加强了时间管理、过程控制、质量检查、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了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教学体会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主体主要体现在:学生根据实训项目内容自行制定实训项目实施计划,按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对项目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对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项目和组织项目的实施、进行项目指导、确定相应的项目考核和评价标准,在实训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项目教学在电子工艺实训环节中,对创造良好的团队协作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对实训项目进行过程的指导,对过程进行检查,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并对项目实施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进展。 

总之,项目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 艺术 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一个个项目的完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让项目教学法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成熟 发展 ,发挥它在实训教学上的积极作用。 

 

参考 文献 : 

第4篇

教学目标

《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能力目标 能够按照工艺卡片选择焊接常用工具(电烙铁、改锥、钳子、镊子等),并熟练使用;能够按工艺卡片选择产品所需的制作材料(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集成电路、导线、配件等),并能够使用万用表对元器件进行检测;能够按产品安装工艺要求对照工艺卡片,正确装接线路及元器件;能利用信号发生器进行产品检测与调试,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与处理;能够按照日常工作要求完成工作台的整理、日常清扫、电源检查;能够对万用表、信号发生器进行使用检查;能够通过安全用电、电工技能知识的学习解决实训中出现的安全隐患。

知识目标 了解工艺卡片的内容,掌握产品装配图知识;了解小型音频线路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集成块等)的参数选择要求;掌握常用焊接工具的选择标准和使用要求;掌握焊接技术的基本工作步骤和焊接质量的评价方法,了解印制板的基本知识,熟悉插件焊接的工艺要求,熟悉元器件装配流程;熟悉收音机整机安装工艺规程和收音机整机总装工艺流程;熟悉收音机检验和收音机调试方法及要求;掌握实训台用电安全常识;了解现场生产管理流程;了解信号发生器、万用表使用保养要求。

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电子装接工职业标准、安全规定、实训场规则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法规意识;严格执行每日安全检查工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不臆测工作程序,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通过每日工具、设备的使用和整理要求,培养学生爱护工具、设备的职业行为;通过工作中的情景设置、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集体任务和组内工作互检、互评、工作交流、故障排查等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观念;通过任务安排,引导学生按时完成任务且工作质量合格,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电子工艺实训项目设计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项目选择的条件和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选择项目设计,考虑项目是否能够承担《电子工艺实训》的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目标;由于校内实训场地环境和设备条件有限,项目的选择应能在实训课中顺利开展;考虑到现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本素养,设计的项目学生应能独立完成;实训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设计项目时应考虑能否与企业产品生产流程相对接,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够体现企业的工作流程。

针对《电子工艺实训》的特点以及对各种要求,我们将教学项目设定为:收音机的制作。具体工艺制作流程见右图。针对《电子工艺实训》的项目工作流程,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任务,并根据项目特点、教学组织要求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出具体的时间安排。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学习评价的设计

整个实训课程中运用的考核评价主要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工作期间各项任务完成的情况,具体到每一项任务、任务结果、任务实施等;而终结性评价则是通过学生的总结与产品完成情况两方面进行评定。在评价体系中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包括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要保证标准统一,考核要点明确,即可给评价者提供标准,使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评价从情感态度、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三个维度进行考核,以达到对学生学业的综合评价。

第5篇

关键词: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04-03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内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具体有“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合作等。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形式又有课程置换、课程共建等。课程置换是将院校现有专业的相关课程替换为企业培训课程,课程共建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课程建设。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笔者拟就为什么要开展《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企合作教学,如何将《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日常教学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构建《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必要性

我院为新建本科院校,前身为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不同于老本科院校强调学术型的要求,也不同于专科院校、技术院校强调实用技术能力的要求,而是定位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现阶段,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往往难以实现,必须要有现代企业的深层参与和有力支持。校企合作是培养贴近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单位,将校企合作下移至课程建设层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使企业清楚地看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双方的合作才能更有效。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是学生知识、技能构建的基础和依托。如何将现今企业先进的理念、知识、技能引入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着力破解的难题。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提出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将企业提出的教学要求在课程中加以实现,人才培养才可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二)《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可行性

焙烤食品是指以小麦粉为基础原料,采用焙烤加工手段进行熟制的一大类食品,营养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面包、饼干、蛋糕以及塔、派、松饼、泡芙等点心类。《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强,具有动手机会多、学生兴趣高、社会需求广的特点。

烘焙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而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又是正确学会烘焙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对于《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系统地学习、掌握烘焙制作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焙烤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是《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学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系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因此,可将企业引入学校的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更好地实现《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对于学校,校企合作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人才、技术和硬件的共享,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力量和教学条件,扩展了办学空间;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对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推广企业及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培养未来潜在的消费群和合作伙伴。学校的课程教学,会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可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与风险。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授课交流,可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业务能力。学校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产品质量改进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学生,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

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内容选择

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为让学生扎实掌握焙烤食品的基本理论、制作方法、操作要点,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后实训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并用的新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实验教学和实训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时,积极与企业做好沟通工作,尽量使其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内容兼容;努力实现“理实融合,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确立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网查询、电话联络、上门走访等形式对焙烤企业进行调查、汇总与筛选,根据知名度、经营规模、生产现代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筛选符合要求的焙烤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各企业的用人要求,洽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等事宜。

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定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岗位,其用人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大型企业较注重自身今后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发展能力要求较高;小型企业更看重眼前的生存与利益,对工作经验、顶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及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确立《焙烤食品工艺学》采用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合目前的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

(二)重视理论教学,加强实验操作,抓住关键环节,掌握典型品种,合理精简教学内容

掌握理论知识是学会实践操作技能的条件和基础。只有理解焙烤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焙烤工艺中的制作原理及技术要领,理解操作参数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理解烘焙制作的真谛、掌握烘焙制作技术。

焙烤食品制作具有规范的工艺与严格的操作要求,实践操作是学习焙烤食品制作技术的重要途径。焙烤理论知识是烘焙制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分析、总结,才能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飞跃。

在全面考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的基础上,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内教学是由理论课《焙烤食品工艺学》(24学时)和实验课《焙烤食品工艺实验》(1周)两部分组成。主要通过《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来讲授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焙烤食品工艺实验》的实验教学进行具体的基本技能操作,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本科教学总时数的削减,焙烤食品工艺学的课时相对偏紧,而焙烤食品的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因此,在有限学时的课程教学中,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应删繁就简,选择在技术上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品类,以面包、饼干和蛋糕工艺为授课主体,抓住关键环节,把握共性,突出重点,做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理论教学,主要讲授焙烤食品原辅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加工特性,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学习面包、饼干、蛋糕等主要焙烤制品的特点、原料涉及的范围和最基本的制作工艺,以带动其他焙烤产品的工艺学习。

焙烤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衔接,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面包制作、蛋糕制作和饼干制作三部分。在面包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主食面包与花色面包的制作比较,快速发酵法、一次发酵法、二次发酵法制作面包的比较。在蛋糕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SP海绵蛋糕、戚风蛋糕、油蛋糕的制作比较。在饼干制作实验中,分别进行酥性饼干、韧性饼干、曲奇饼干的制作比较。

每项实验的知识要点包括原辅料的性质及工艺性能、制作工艺流程及要点、产品品质评定、常见产品缺陷及原因分析、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约20%~30%的在读学生有意在焙烤行业发展,该部分学生希望在校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实训、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毕业后,由于考研学生的分流,以及各人就业机会的不同,实际从事焙烤食品工作的比例约为5%~10%。

毕业生的校外专业实训、实习根据各自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焙烤实训基地、焙烤企业愿意为期望毕业后在焙烤行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进一步学习与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通过与焙烤企业、焙烤行业的沟通,对烘焙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1)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诚信尽职,是对焙烤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2)烘焙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焙烤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3)焙烤专业能力,包括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烘焙店面管理能力等。

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企业氛围的熏陶、企业文化的渗透,是学校环境所不能替代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企业生产中进行实践与锻炼。因此,校外专业实训、实习课是对校内理论、实验课程的补充与提高,是《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校外实训课(1周)在校企联合实训基地进行,由企业下达生产任务,分发工作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主完成生产任务,从原料到产品模拟工厂实际。课程中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焙烤食品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都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进行。使学生从书本和传统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协助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实训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企业工程师边讲边示范、学校教师参与辅导,既发挥了企业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优势,学校教师在教学辅导中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校外实习课(1~2个月)在焙烤企业按轮岗方式进行,每个岗位实习1~2周,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焙烤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真实的岗位实践训练,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生产中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能力,逐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从学校走进企业,从校园迈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天虹.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师生实践应用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406-408.

[2]况汉英.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5):66-67.

[3]胡天明,李春华,党跃轩,徐丽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

[4]章斌,王忠合,侯小桢.《焙烤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1(14):10.

[5]孙秋高.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尝试[J].职教论坛,2007(24):11-14.

[6]李丽贤,朱珠.创建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精品课程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6):86-88.

[7]李彦宏,韩冰,刘淑英,赵强,胡树凯.基于工作过程的焙烤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0(27):200.

第6篇

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讲过,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实物,学生理解较为空洞,所以掌握的不太深刻,在实训的时候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感觉是朦胧的,似曾相识却又模棱两可。这也就直接体现出我们的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如果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拿一些实物,对照实物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

二、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今我们很多学生在铣床实习时候说车工件,在车床实习的时候说铣工件、卡盘扳手或者呆扳手叫不出名字、实习铣床不知道车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车床不知道铣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完一个项目不能完整表述出刚学的实训项目的加工方法等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其实我们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它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不做笔记,前面学后面忘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学生在大一学了的车床或者铣床的基本操作,到了大二基本上忘完了。针对学生刚学了机械制图和机械加工工艺之后来参加实训,对于书本上没有见过的装夹方法,新的加工方法,甚至对于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等等,都应该总结下来,这对于今后的学习,进一步的技能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的学生必须灌输“多总结,多思考,勤做笔记”的习惯。

四、学好机械加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必须共同来加强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理念的培养

理论课上老师肯定讲了基准统一,基准先行、粗精分开这些工艺原则。但是由于没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所以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有意识的与课堂上讲的这些工艺原则相结合做强调,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工艺原则。所以理论课上面必须要对这些工艺原则进行讲解,让后实践环节的老师必须要有意识的针对这些工艺原则,对学生做强调讲解。例如:我们铣削六面体的时候,首先铣出一个大的平面,这就是基准先行,然后铣削其它的面均以面为基准,这就是基准统一。然后我们控制任何尺寸,均采用先粗铣余量,然后在根据余量精铣保证尺寸,这就是粗精分。所以,我们的实训老师需要借助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有意识的加强这些工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实训后有很大收获。

五、老师必须注意同类知识的穿插和引导,学生必须学会“对比学习”

同类知识的对比学习非常的重要,然而现在绝大多数还没有这个观念。例如:学习数控编程的时候,数控车床G90与数控铣床的G90指令意思不一样,学生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保证今后的使用不出错。那么,我们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车床的时候要对比铣床,学习铣床同样要对比车床,找出他们的区别和相同点。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积极性,对加深学生记忆,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学生能迅速入门的基本法宝。

六、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知识提高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第7篇

关键词:钳工工艺学;操作技能;实习课教学;双师型教师

钳工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钳工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钳工工艺学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切削加工的方法。钳工工艺学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工艺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钳工既要技术,又要体力,还要具备勤于观察、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本人结合多年在企业和学校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在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

钳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教材、教学法,又决定于学生。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外因,而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则是内因;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探讨,我认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解决问题,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画线、錾锯锉、孔加工、螺纹加工、矫正与变形、铆接粘接与锡焊、刮削、研磨、简单热处理以及钳工常用工、量具使用和维护等,它们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二、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好钳工实习课教学工作

在以往的钳工教学中,教学安排不合理,工艺课与实习课教学脱节,开设内容和实习课题不符,形成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自成体系的局面,不利于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工艺课时,缺乏与实训的结合,没有感性认识,常感枯燥无味,难以接受;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有厌学情绪,课堂纪律较差。鉴于以上状况,钳工工艺课和实训课最好合二为一,即钳工实习的教师同时兼任钳工工艺课,即教学一体化。作为技工院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既是其区别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也对其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钳工教学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认识到钳工实习课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多、怕吃苦、个性强、身体素质差,而钳工实训又是个又累又脏的体力活,因此在实习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大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基本功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在技能实习时,应付凑合,满足于“及格”,对自己要求不严,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愿意学。

2.操作训练不够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身体素质差,自律性差,实训时害怕出力流汗,怕苦怕累,不认真模仿实习教师的操作演示,在技能实习中偷工减料,影响了钳工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

提高。

3.动作缺乏规范

钳工基本操作技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训练时体能消耗大,容易产生疲劳,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不够坚定,从而影响了规范动作的持续性,影响了实习训练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训练方法不当

课题训练安排不够合理,欠缺科学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尽管技能实习态度端正,训练也很刻苦,但是由于悟性不足、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技能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针对钳工实训教学实际,如果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对钳工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造成了实习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就无法完成钳工工艺课和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钳工工艺课与实习课的教学方法是目前钳工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要对钳工的加工能进行现场教学,这对老师和实训条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老师要具备“双师型”,而学校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实训场地的建设。只有具备良好的师资及教学和实训环境,才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爱专业、爱岗位、爱技能、当好工人的思想教育,提倡敬业精神,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实习场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对学生实习中的疑难问题加以整理、总结、归纳,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良好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实习从每天准点到达本岗位,不旷课,不早退,遵守本工种实习纪律,安全生产,实习结束要及时清扫场地等。德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德育需要教师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严肃、科学的工作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现实的各种状态。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实训场所和本地校企合作单位,带领学生参观,要求专业教师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钳工的一些常用工具、

量具、机床等,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耐心指导。具备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试操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钳工工艺学教学过程和方法既没有定论,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现在职业院校各专业的课改正在进行,要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们的平时教学当中。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玉红.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申贵山.浅谈基本功在钳工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作用.科技信息,2007.

[3]如何开展钳工技能训练.中国职业与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服务网,2008.

第8篇

[关键词]PDCA 循环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 实训教学 口腔医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83-02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提高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实训课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我们自2012年起在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实训课教学中引入了PDCA 循环监控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方法

(一)学生分组

我院2010 级口腔医学技术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训课教学方法;2011级为实验组,采用PDCA 循环监控教学质量。2010级有62人,男生15人,女生47人; 2011级有49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35人。这两个年级的同学在年龄、性别、高考录取成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班级同学实训课实行小组实训教学,每组12~13人。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实训课教学时引入PDCA 循环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P(Plan) 评估、制订计划: 在开始每个项目的实训之前,评估学生对该项目相关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制定出适合的教学计划。D(Do)执行计划: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操作,教师检查合格之后学生开始进行下一个的流程。每个操作项目进行5个循环PDCA循环。C(Check) 效果检查:实训时,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流程是否正确、操作手法是否得当,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并做好记录。A(Action)处理: 每个实训项目、甚至每个操作流程完成之后,教师都要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该问题进行处理。带教老师要对实训教学进行总结,及时修正和完善教学计划,并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推动下一个PDCA 循环和依据。

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实训传统方法教学,为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每个项目重复5 次。

(三)观察指标

1.实践技能考核比较:每个项目的第5次操作为本项目的实践技能考核。学期结束时,按照口腔修复工技能考核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技能操作考试。

2.学生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教学效果3 个方面的变化,每个问题有显著提高、提高和无变化三个选项。

3.技能操作结果比较:对两组同学每个操作项目的第一次操作结果与第五次操作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其作品的变化,分为显著提高、提高和无变化三个级别。

(四)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二、结果

第一,实验组和对照组项目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项目操作技能考核评分与学期综合技能考核评分见表1,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第二,实验组和对照组调查问卷结果比较: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第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第一次和第五次操作训练作品进行对比,实验组作品有显著提高的为34人,占69.39%;对照组为28人,占45.16%。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培养高质量的口腔技术人才,满足义齿加工企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我国口腔工艺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门学科,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制作工艺和人才培训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实践教学作为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主要的途径。

在传统实训课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讲授实训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演示整个操作流程;学生往往是机械接受教师的讲解,以便完成实训内容。教师对实训过程的监控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使多次重复实验,仍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同学在重复实验中学习兴趣缺乏。

PDCA 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保证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早期PDCA循环主要是用于产品的质量监控,近年来,PDCA 循环在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乔峰等人发现,基于PDCA理论的口腔外科临床带教模式下的学生在操作实践掌握情况、理论考核成绩、病人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带教。刘洪等人在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实训教学中引入PDCA 循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均有明显提高,更能适应岗位需要。

在本研究中,引入PDCA 循环的同学实训成绩明显好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实施PDCA 循环来监控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实训教学,在每一循环中均能解决一些问题,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能不断纠正在实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带教教师而言,有利于师生交流沟通技巧的提高,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有利于发挥带教教师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实践能力强的口腔修复工艺人才。对学生而言,带教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熟练度,让学生在实践技能逐步提高中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有利于实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综上所述,在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的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DCA 循环,能够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快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于海洋.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周光勇.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 潘沼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9篇

一、“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实训教学方式操作程序

以项目引导,以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主要特点就是要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教学。想让学生学到知识,就要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通过给出具体的任务,明确他们的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成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1、课前准备、营造学习环境

课前准备包括预备相应的学习任务、相应的教学场景、相应的材料等。

2、布置任务、明确目标

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同时引出完成本任务需要的新的知识点。

3、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学生在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若出现问题,为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可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去解决问题。

这种“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走出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知识积累的老路子,其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己操作,加工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里,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肯定,增加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实训教学实例

下面是笔者在《轴类零件的加工(G71、G70指令的应用)》实训教学中的实训过程。

例题:如图所示,毛坯为直径50mm棒料,材料45钢,编写数控加工程序。

1、问题分析

在学习了G71、G70指令的格式、含义基础理论后,需通过亲自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1)分析零件图中需要加工的表面有哪些?

(2)确定数控车削加工工艺:该零件要分几个工部完成;该零件采用哪种装夹方式;采用何种车刀;切削用量如何选择。

(3)该工件的工件坐标系设定在哪里?

(4)零件上各基点坐标值分别为多少?

2、任务分析

要完成本次课题,学生需要做完下列几方面工作:

(1)分析零件图:该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有圆弧面、台阶断面、外圆表面。

(2)确定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确定工艺路线、选择装卡表面与夹具、选择刀具、确定切削用量。

(3)设定工件坐标系:选取工件右端面的中心点处为工件坐标系的原点。

(4)计算坐标值。

(5)编写加工程序及输入程序。

(6)工件的加工操作:装刀、对刀确定加工参数;程序检测加工过程出现的问题。

(7)工件的检测及评分。

3、相关知识

普车基本理论与普车技能、数控基础理论知识、机制加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制图知识、测量原理。

4、材料清单

刀具为90°偏刀、切断刀,量具为游标卡尺、钢直尺。

5、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开始。讨论分析零件图,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小组分3个单元:制定工艺和编程2人;操作加工2人;检测评分2人);判断工作表面,精度要求最高表面,看懂零件图;每一小组按要求加工出零件。

第二阶段,项目活动开展。每小组按要求编写程序、输入程序;操作机床加工工件,生产出合格零件;检测评分;各个小组介绍自己的加工过程,展示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学生根据以加工的零件,总结由图纸到零件的整个加工过程。

三、效果与反思

总结与思考实践证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

(1)每位学生都独立承担一项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若编制的程序出现了问题,模拟仿真时就会发现,学生就会要设法解决;对刀出现了问题,不能加工零件或加工出的零件不合格,学生就会寻找原因,研究对策。

(2)与工厂相仿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规范作业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3)自我检验评价培养了学生熟练使用常用量具的能力和质量意识。

(4)分工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5)自我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

四、注意事项

学校要投入相当的资金,配套的设备与软件,以创设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环境;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既要有较强的机械加工工艺能力、编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数控设备操作能力;为使任务具有系统性、延续性,要抓好项目化的教材建设;由于学生分组后分工明确,为防止学生单项发展造成综合能力的削弱,执行各任务时的分工应注重有所交叉。

要做到数控教学“三个合一”:一是,教室、车间合一,变一室一用为一室两用,上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时,是教室,上工艺实习课时,教室则成了实习车间;二是,学生、工人合一,学生在实习的时候,既是一个理论学习者,又是一个技能操作者;三是教师、师傅合一,老师在讲台上是教师,在车间则是师傅。这样长期实践的结果必然会培养出优秀的职校毕业生以及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亮,张向京.数控车床操作与编程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