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1:02:21
导语:在关于提高学历的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人本化体系 社会发展理念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49-01
在古典管理体系中,无论是科学、行政还是一般管理类模式,虽然各有侧重,却存在着一种共性特征,就是把管理对象当作“机器型”对待,忽视了“人”的本能性因素及其各种需要。随着社会开放的不断加快,这种铜墙铁壁式的管理理念和形式体制在各自领域里逐步得以不同程度地弛禁,“人本化趋势”的管理体系日益有所体现和发展。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这种解禁和变化呈现出非常特别的现象,集中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了急转直下甚而迥然不同的差异,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动不对称,人本化管理体系“与众不同”“几近另类”。现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诚然到了非规范不可的程度。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规范的重要意义
毋庸讳言,现行高校教学工作存在“观念模式滞后、方法手段老套、运行水平较低、管理质效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过程性监控若有若无、形同虚设,以分数考评学业的标准逐步被异化为“控制教学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可怕性魔杖”。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三化”(程序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趋势严重,几乎形成了“章不对人、人不见章”的现象。三是采取大班授课制和“教师讲授―学生听记―定期考试”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灌输轻综合实践、重继承轻创造”的问题。四是许多教师“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学生缺乏联系交流,彼此间的信息传递严重不对称。五是刚从“鸟笼囚禁”中解放出来,又在“无人组织、少人监管”的环境里“天高鸟飞、海阔鱼跃”,除了应对各类考试外,谁还愿意把更多精力投放到自主“空学”上?几年高校生活就这样地在“舒适新鲜、随波逐流、盲从迷惘、充满焦虑”中渐渐流逝,难怪有人称为“步入社会前的美妙休整”。以上种种表明,实施高校教学的“人本化”管理既有必要性又有战略性。
二、对高校教学“人本化”规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人是矛盾统一体,有灵性有劣性,有惰性有弹性,有个性有共性。管理应战略战术并重,把指导性与针对性、强制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1.与时俱进,努力创建人本化管理体系
如果把社会人看成是生产力的话,那么管理体系及其形式制度对应的就是生产关系,而后者往往滞后于前者。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快,尤其是相对集中在高校内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思想活跃、接受力超强的青年学生,对社会发展变化相当地敏感,没有一套人本化和科学化兼具、时代性和灵活性并行的管理体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实践主体,他们要么在管理中慢慢沉沦,要么在管理中获得重生。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根据社会时代进步和师生发展需要等情况,一方面创建一套既具指导性又有实践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与积极完善,以确保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科学实效地快速运营起来。
2.以教促管,充分体现人本化管理实质
无论哪个领域何种行业,教育管理只是一种必要性手段,促进发展才是根本性目标。人本化理念的核心在于教育而非管理,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着力通过“以教促管、以教代管”的方式来逐步达成目标。作为教学管理的责任方及其职能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院校教师在责任意识、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注重进行常态化的教育、督查和评价,促使他们为振兴教育事业、追求强国之梦和培养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能够尽职尽责,自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日常教学渗透和主题实践活动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不断拓展他们以学强身、面向未来的进取意识和动力源泉。
3.有效激励,不断丰富人本化管理内涵
【关键词】物理化学 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XJK012CGD060)。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2-02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与物理学的联系入手,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包含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结构化学等内容,是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起着指导其它化学分支学科的作用。物理化学课程是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根据专业要求,主要学习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两大内容。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与其它化学课程比更深奥,学生一般觉得比较难学。作为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做如下探讨。
一、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即是主体所期望的成果。在实际生活中,目标为我们指明有待完成的使命。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我们集中所有能量和注意力为之努力。在教育教学中,目标为教师指出预期的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即目标明确提出教育过程使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目标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如今,在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作为基础课,课时普遍受到了缩减。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什么更值得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参考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学生情况、特别是专业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二、明释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物理化学这门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怎样讲解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在中学学了不少化学,但物理化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接触,概念都是全新的。此外,物理化学知识的正确运用首先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之上。因此,基本概念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应花大量时间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力平衡”这个概念,教师不只要指明“系统各处压力相等”,还要引申到“边界不再移动”,即如有刚壁存在,虽双方压力不等,但也能保持力平衡。有些概念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但每个字、词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要理解到位并不容易。这一点在该课程中尤为凸显。同时,要注意与中学一些概念进行辨析。例如,热力学中的“可逆过程”这一概念,几乎贯穿教材的所有章节,极其重要,但初学者很容易将其与早先就接触过的“可逆反应”的概念混淆。基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通过讲解例题、布置习题、效果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辨析。仔细、深入地理解概念,熟练地掌握概念,是学好物理化学的基础。
2.特别强调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物理化学课程的另一难点,在于计算公式多,而且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初学者往往只注意到了具体公式,而忽略了对适用条件的把握。例如,公式W=pidV=dV=nRTln是用来计算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想气体在等温可逆过程中所做功W的大小的,只有当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过程三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使用,可初学者常常只要看到是理想气体膨胀或压缩过程(比如理想气体反抗恒外压膨胀压缩过程),不管是不是等温过程和可逆过程,拿来就用,造成错误。还有,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PVr=常数”也必须在同时满足“理想气体、绝热、可逆”三个条件下才能使用。再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主要用来判断变化的方向和限度,其三个判据式必须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判据“S孤立=S体系+S环境≥0”只能用于孤立系统;判据“F≤0”只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等温等容过程;判据“G≤0”只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等温等压过程。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字词讲解、举例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反复进行辨析,以达到正确使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或演示技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教学的起点。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呢?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事入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这一内容时,可从学生孩童时期所玩的吹泡泡游戏切入;在讲解克拉贝隆-克劳修斯方程时,可从生活中常用的高压锅说起;在讲解表面活性剂时,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洗涤用品入手……兴趣是激发求知欲的催化剂,如何使知识变得有趣,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三、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教学是有意向性和目的性的,直接落脚于教学任务的达成。教学目标究竟有没有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对每次课的效果测评,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练习、习题来进行;对阶段性的效果测评,可通过小测验、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对整个课程的效果测评当然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测评题目的设计时,要注意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1]。通过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测评,找出不足,及时补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次成功的教学,要能体现“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和没有老师指导下的个人学习”的区别[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方法上用心选择、精心设计,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归纳总结,使不愿意学的学生愿意学,使愿意学的学生更加轻松高效地学。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
[2]崔允 .有效教学.[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
【关键词】教育管理;科学化;有效途径
一、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同发展速度存在冲突
在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还是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都有了不断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入学人数的大幅增加,要求高校在软硬件配置上要及时的跟上要求,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教育投入、资金分配等原因,出现了一些不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问题。
2、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发展日益加速的今天,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管理服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阻碍或者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管理模式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讲是教育现代化落后于教育进步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差距形成了矛盾。
3、教育管理工作者创新与专业研究的矛盾
在一些高校里面,因为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一大部分教育管理者忙于体制下的一些事务,这就导致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高等教育的人数不足,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收到影响。所以新的时期,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以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更好的服务于高等教育,提供制度和研究支持。
4、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与教学人员的矛盾
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6是部门划分过细,管理机构臃肿,这种现象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因为管理机构的繁多,使得高校在人事编制上存在着很多缺陷,造成高校一线教学工作者人数偏少,使得高校的师资配置不均衡,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1、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阵地、人才培养阵地,其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责任更加复杂,既是育人的场所,优势传递文化的场所。教育追求真理与社会责任的使命,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的意义更为重要。如何教会学生学好、用好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需要高等教育管理者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满足社会、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2、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阵地,教师的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留住、用好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高校人才使用和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管理,不断的提升高校优秀教师的优越性,为努力做好教育工作提供动力。做好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提升考核的公平性,以更为正确的方法,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高效性。用好高校周围社会资源,通过社会资源的利用,来提高高校所在地的社会影响,借助校地共建,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
3、提升高校网络交流平台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为高等教育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一次的信息革命,在计算机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优化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保证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及时、准确的与实施,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向着高效、系统、快速的方向发展。因此,新的时期要不断的加强高校信息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以更好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服务效果。
4、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评价的创新性
高等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有效性的客观反映,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教育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就相关的高等教育现象做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是高校优化教育资源,制定教育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的有力手段。因此,加强教育评价方法、手段的创新使用,能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整体的进步与创新。
一、 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兴趣浓、积极性高。由于单词常用、简单,记忆起来很容易,掌握的很牢固,学习效果较好。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江苏省各中小学已推广使用牛津教材。这套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涉及东西方文化对比:中国的端午节、西方的圣诞节……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代气息较浓厚,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但正是由于牛津英语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因而教材词汇量极大。Starter词汇有508个,7A有511个左右,7B约463个,8A有407个,8B约301个,9A有382个,9B有221个。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词汇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抽象,有一部分学生到了初二阶段甚至初一的下学期就跟不上班了。英语单词读不准、记不住。单词的记忆成了学习英语的障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同学中展开了调查、摸底,发现这部分学生记忆单词时,根本就不会读拼音标,读单词时机械地模仿老师和别人,甚至有些学生用相似的汉语和汉语拼音记在单词的旁边,记忆起来很费力。即使在短时期内能记住,时间长了也会忘记。有些同学学过音标后,如果不强化,音标也记不住、元音与辅音分不开、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分不清。没有独立识词的能力,学习单词靠的是死记硬背。所以音标的学习和掌握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是语言的基础。过好语音关,有利于单词的拼写与记忆。语音掌握不牢固,基本技能就不能形成。因此学好音标,强化语音教学,对于单词的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正确理解语音教学与词汇记忆的关系
语音和词汇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在英语单词的结构中,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包括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每个单词的发音又是由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决定的。元音与元音字母组合有关系。辅音与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有关系。因此让学生及时地学好国际音标,牢固地打好语音基础,熟练地、正确地运用好音标去拼读单词,就如同给他们插上了学习的翅膀,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英语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提高自学能力,达到良好预习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英语课教学,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能力
1. 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材,采取集中学习音标的办法
新编教材中音标教学的安排比较分散。在初一教材的好几个单元都有语音方面的内容,时间拖得较长。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情况,集中两周至三周的时间,突击学习国际音标,采用集中学习26个字母,分清元音和辅音字母,然后再学习国际音标的办法。教音标时要对照相应的字母。单词多用一些符合读音规则的且在小学里已经比较熟练的。对学过的音标要强化记忆,不能走过场,也不能操之过急。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字母和音标的对应关系,自己去慢慢地总结他们之间的规律,配上相关的音素练习,把学过的语音知识不断地巩固、复习。 转贴于
2. 运用读音规则,提高学生词汇的记忆能力
学习音标之后,发现总结单词的读音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这些读音规则,就能初步了解和掌握单词的发音规律。这些规则包括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单词的发音规则及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和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虽然书本上都有列举,但是我们还是要强化记忆。让同学们自己去归纳、总结出来并列出例词。在完成了48个国际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及字母组合发音规则的学习后,使学生初步过了拼读关。只要不断地努力,让同学们能够达到“听音知形,见形猜音,听音能拼”的地步,做到“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利用音、形相结合的方法,让同学们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的拼读能力。
3. 坚持让学生养成多听、多读的良好习惯
学习音标如同其他学习一样需要一个过程。这一阶段中,主要任务是听清、模仿,试着去拼读单词。要求同学们要多听、多读,去模仿老师和录音,用已经掌握的音标去拼读新单词。这时大家积极性会很高,因为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4. 教会学生查词典,提高预习效果和自学的能力
具备了初步的拼读技能,就教学生开始查词典。开始查已经学过的词汇,再试着去查未学的生词,进行课前预习。这样既练习了单词的拼读,又学习了相关单词的知识。
5. 坚持单词、音标一齐记的方法
坚持每天让学生拼读10个单词,并找出规律,在学生认为读不准的地方注上音标,特别是元音。在听写单词时,要求学生写单词的时候再注上相应的音标。如果音标错了,单词也不能算对,听写后及时纠正。这样的要求当然很高,如果能从易到难,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也就慢慢的适应了。
6. 学好语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拼读能力,掌握了语音方面的知识,也能有助于语法方面的学习。学习不定冠词a、an的用法时,就用到语音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区别不在于后面单词的开头字母,而取决于后面的音标。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口语;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62-03
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口语水平有助于帮助中国学生更好的拓展视野;提高英文口语水平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流利的英文表达水平能够更好地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促进文化的互溶,更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只有更好地掌握它,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更有效、更准确的表达自己。
一、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地球日益“缩小”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因而突出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面对社会就业的压力,英语口语的提高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迫在眉睫。
然而,中国大学生毕业时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却令人担忧: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还是无法摆脱“哑巴英语”或“中式英语”的困境。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有着一种“英语学习综合征”。因为对话交流的条件有限,我们不得不采取一种最笨拙的英语学习方法。为了考试,我们在词汇、语法和阅读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但是语言本身的功能——日常交流,尤其是口头交流——却被忽视了!其实,学一种语言,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交流,交流才是目的。中国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分数,认为学生考了一个高分数,就说明学生学好了。我们的大学往往把英语仅仅当做一门知识在教,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知识培训,使学生花了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学了一大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英语的交流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英语不再“说不出来”?我们认为,针对这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二、问卷调查及录音访谈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小组针对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口语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口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在校内随机对150名学生做了问卷,涵盖了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男女生。此次调查具有随机性,不存在个例现象,因此,此次调查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大学生口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同学们普遍认识到口语在英语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自己的口语感到不太满意和对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口语感到满意的只占有18%,而且以外语系居多,可见同学们的口语问题之严重。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但超过80%的人都认为是缺乏语言环境,周围说英语的人太少;此外,也将近有40%的认为是心理障碍缺乏自信造成的。调查还显示,近7成的人会选择用音频文本自己练习和观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来学口语。调查显示,几乎近90%的同学学习英语时间每天都低于1小时,口语练习花的时间更少甚至乎无。但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口语能力是通过学生练习获得。在学习动机的调查中,大家普遍都是抱着将来能有个好的发展甚至出国的打算。
而在针对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录音访谈中,我们设计了英语专业老师和大学英语老师以及外教老师的对比访问,学生录音也是兼顾英专和非英专的男女学生。通过对老师的采访,我们发现不同老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口语问题看法基本是一致的,英语基本功还是学生问题比较明显的地方;而学生的访问中也透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三、大学生口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没有语言环境
多数大学生反映自己学习的英语太中式化,没有练习的环境,没有说出来的机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抓阅读写作,忽视口语的学习。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发音方式不同,很多学生学英语的时候会用他们习惯的汉语发音方式来说英语,所以才会有很多英语发音不标准。课堂上老师语音语调不标准,汉语教师说中式英语,给学生的口语带来很大障碍,课堂上训练少,说英语机会少。
2.学生们自己并不是十分重视
大多数学生被问及自己的英语口语学习目的时,回答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学生的口语意识不强也是影响其口语水平的一大因素。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应付考试,他并没有意识到英语口语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学习口语的积极性不高,总是不太愿意开口说英语。自己并不十分重视口语的提高,对自己英语口语没有信心,不敢说,不敢交流。同时,没有固定的训练、英语基础不牢固、词汇量不够,所以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想法。
3.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不善于交流,口语中国化
即使有外教在身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张口与他交流。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不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习惯;不会说,不知道聊什么会让彼此开心。有了语言环境,也还是说不出口。口语中国化问题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说英语的时候都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的,这种思维方式还是因为练习不够而导致的,还有语言环境也是导致这种中式思维的一大原因;中式思维方式是中国学生与生俱来的,很难转变。外籍教师认为中国学生说的是Broken English,就像小孩学说话那样,连不成一个整体,还有很多Chinglish的表达。
四、提高口语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从狭义上讲)是指教师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它以形式生动、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等特点,赢得了教师和学生们的认同和欢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践
1、多媒体环境下的整合教学研究与实践。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是作为教学中的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和辅导工具用于学科的教育教学,它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网络环境下的整合教学研究与实践。如果说多媒体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让教师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由生疏到熟悉的磨合过程的话,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则是让教师“知己知彼”、由熟悉到巧用的整合过程。
3、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多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新认识、新想法和新思路。
三、教育信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的优势。爱因思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教育信息应用于历史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参与创作,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能扩大信息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神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信息技术还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3、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中。历史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它还具有形式生动、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等特点,能够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四、教育信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教法上的创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整合促使教师的专业化知识要与时俱进,要在精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精通信息技术;促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引导教师提升科研意识和能力,从“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引导教师深刻理解“终身学习”的内涵所在。
2、资源的取舍。历史学科的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资源的挑选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服务,偏离教学的就舍弃。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的资源、影视、资料是否合适。这种选择需要教师的知识水平、学识和智慧。
3、手段的多样化。教育信息手段多样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的特色和优势。常用的手段有:一是播放视频;二是让学生扮演影视的角色、配音;三是学生就资料开展演说等活动。
参考文献
[l]《历史课程标准》,2004年7月。
[2]《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进展调研分析报告》。
[3]袁振国 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中数学; 函数; 解题思路;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7-001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解决数量问题,对题目中数量的关系和数量结构进行探索,探寻最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常情况下,学生通过做习题来寻找解题的方法,但是若将解题的思路禁锢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思维就会非常被动,无法对题目所给出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反应和分析,思考的空间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因此要形成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建立相应的知识网络,培养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提升自身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发散思维
在学生学习的数学教材当中,课本上所列举的例题在进行问题的解答和讲解时,通常只是给出一个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十分容易就按照书本上的固定模式去思考和解题,而导致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并且易出现误区,主观上认为题目只有一个解题的方法。
在进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得出多种多样的方法,解题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技巧性,解题的重点就是对于不同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对题中的函数进行灵活地变换,进行联想求解,公式的运用亦是如此,也要灵活地进行适当变形,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确立不同的出发点和中心点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要冲破思维束缚,对自身的分析能力进行提升,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进行长期的训练。
二、创新思维
一题多解的思想不仅能够在问题和结论方面对命题进行改变,还能够改变在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形式,并且以发散性的思维去分析命题,对命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对解题的能力和思维都能有所提升。例如,已知数列an满足an=,n∈N*,请试着比较an+1与an的大小关系。
高中数学是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科目之一,但是很多高中生在进行解题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进行长期一题多解训练,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发散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分析,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马文杰,罗增儒.高中生解答数学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和猜测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04)
[2]刘渊枢.数学解题错误分类例析――知识性错误[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
一、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行系统培训
1、法制师德培训。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新课程培训。
我校组织的新课程专题培训,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使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在新课程培训中学习书目主要有:《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教学案例》等。
3、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我们将继续开展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其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现代教学技能培训;第三是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把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去落实,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用“常规”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常规落实到位。
1、落实中层领导包学科制度。为了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把教学工作的管理落到实处,我校建立了领导成员的管一条线、抓一个科、蹲一个班、授一门课的制度,落实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求每个领导成员对所包的学科教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定期总结分析,及时将管理情况向学校行政会报告。
2、落实教学常规。
我们按照新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要求教师严格按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上课及开展教学活动,不得随意调整或减少授课时数,保证各学科教学计划的落实,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3、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知识辅导,质量检测等基本环节,都向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订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学各个环节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逐步保证了课堂教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落实评优激励机制。我校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了评优激励机制,每个学期定期开展教学评优、论文、教案、教学设计评优、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系列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创设高效课堂,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是认真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骨干引领的作用。课改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努力探索和开拓“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新思路,逐步建立各学科的教学新模式。各位教师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满堂灌和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通过说课、评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水平;创建师徒结对机制,给新进教师和教学能力相对差的教师指派骨干教师进行带教,主要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应用及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课堂教学活动。学校要依据课程改革要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层层开展“五课”活动,即: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改课活动,精心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狠抓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和要求,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切实提高我们每位教师能力和水平。加强“常态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由校长室、教学处、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组成联合听课、评课小组,对所有教师的“常态课”进行跟踪,通过听课、评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加以针对性的总结指导,对照“高效课堂”总体要求,努力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常态课”课堂教学新形态,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是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我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还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从实效出发,让已有的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禁止设备闲置与浪费现象的发生,反对形式主义,在实践中提高现代技术使用的水平和效果,以教学的信息技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考研 动机 就业 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本科教育已然大众化,从而导致大学本科毕业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考研自然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根据调查显示(见表1),考研人数由2004年的94.5万增长至2015年的164.9万,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增长,考研动机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变动。我们对多名典型土建专业考研同学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发现了多元化的考研动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引导考研大学生树立正确考研观念,对自身就业、考研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表1 2004―2015年考研报考人数柱状图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1、研究方法:
在“考研热”盛行的当下,对当代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可谓数不胜数。他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宏观分析这一热门话题。为了深度挖掘当前大学生考研动机,更微观、细致、具体的探求考研学子内心,我们摒弃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另辟蹊径,通过对10名大学生访谈的方式,从本质上了解其真实想法与体验。
2、调查对象:
被访者共10名,其中本科学生5名,在校研究生5名,均来自于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5名本科生分别出自4个不同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本科4年,城建专业本科5年;5名研究生中,2名为其他学校考入三峡大学,1名为保研生。(见表2)
二、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可以将大学生考研动机分为以下四大类:就业期望受挫、就业期望诱导、市场期望诱导、家庭期望诱导。
(一)就业期望受挫
“考研是为了逃避工地”,这句话在被采访的8名土木专业学生中被广泛承
认。对于工地住宿环境的失望、工地工作的疲乏,使得很多参加过实习或者是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又放弃工地而毅然选择考研。
当时去工地实习了两个月,主要的存在的问题是跟那边的环境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经过两个月的适应的话确实觉得自己的性格和未来的发展可能在工地的话不会有很好的结果,所以毅然决断回来读研。――调查对象6
同时,女生在这一行业容易受到歧视,尤其是在工地上,这是由于女性自身存在的体力问题,同时也是企业保护女性的手段。
当初选择这一专业并没有考虑到就业被歧视问题,可是实习期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女性在工地上的不适合,与我当初期望的差距很大。所以考研是唯一出路。――调查对象8
(二)就业期望诱导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读研,欲求提升平台,找到“好工作”。对于土建学院学生,考研就意味着大大减下了去工地的几率而提高了设计院的几率。“高学历即意味着好工作”,在调查的10名大学生中,所有人都认为研究生毕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发向,更高的工作平台,免去工地劳作辛苦,意味着高工资、好待遇、优环境。
考研平台会更高,特别是好的学校研究生。学历对于工作的影响会很大,我们建筑专业更是如此。通常来说,三大毕业的本科建筑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并不容易。――调查对象3
同时,国家出台的政策使得研究生的福利提高。研究生在校一方面得到国家补助,另一方面跟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也可以从中汲取福利。而现在高校教师待遇优厚,很多研究生期望通过考研留在学校。
(三)市场期望诱导
专科生无人问津,本科生供大于求,研究生供求两旺。这就是当今人才市场的形式。同样去面试,研究生的录取比率要远高于本科生。在市场经济的当下,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塑造什么。企业希望看到自己公司职员学历高,需要高学历人才,我们便努力去打造成为高学历人才。考研无疑成为求职的“敲门砖”。
我参加过多次人才市场招聘会,发现拿着本科学历与拿着研究生学历完全受到不同的待遇。研究生能舒舒服服的进去大公司,而本科生则需要为进公司而四处投简历。这使我坚定了考研的决心。――调查对象5
工作一年后才考研,因为本科学校不好,工作也不好,所以准备了考研,主要是由于大学,自己不重视学历,认为出去社会就是看能力,但工作后发现学历很重要,读书总归是好的。――调查对象6
另一方面,设计院、大型国企直接将门槛定为研究生,而高校教授更是将门槛直接定为博士。本科毕业意味着工地而唯有考研才能进设计院,调查的10名大学生均同意这一观点。
我不情愿在工地上工作,太过艰苦。想要有更好的工作环境,目标只能定为设计院,而现如今,本科生是根本无法进设计院的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调查对象7
(四)家庭期望诱导
1、个人名校情结
根据对10名调查对象的研究,我们发现高校情结成为很多毕业生考研的原因之一。对于一本偏末的三峡大学毕业生,985、211高校无疑是他们的梦想,而高考无法圆的名校梦被很多本科生寄托在考研上。
如果说是考研和考博的话,我建议我们作为我们学院的学生来说的话,尽量是要忘211,985的高校去冲一冲,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谈一个原因把,其他原因自己体会,我觉得一个学校的平台非常重要,一个学校的平台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能力固然重要,平台也是很重要的。――调查对象9
2、大城优势
在考研学校的选择上,5名本科生均表示不希望留在本校,而是选择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另一方面,5名本校研究生中有3名是因为考外校不成功而留在本校。对于本科选择宜昌这样的三线城市的大学生来说,去一座大城市读书无疑是他们的另一个梦。大城市的优势表现在机会更多、阅历更广、视野更开阔。
读研究生我的意见是尽量去考外校。考研的第一选省会城市,因为省会城市机会更多。厉害的学校一般都在省会城市。因为竞争压力大,所以必须努力。举个例子,我现在在三峡大学读研,找个工作还得去武汉。每次去花费都很大,而家庭经济能力不一定能承担你去很多次。所以去省会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调查对象10
3、父母期望
在调查的10名大学生中,有6名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的父母大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清苦日子。而家庭的全部希望自然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出现在全国各个经济落后区。伴随着父母的期望而来的,还有无尽的压力。所以一份好的工作、一份高的学历、一个孩子背负的家庭梦想就成为了很多大学生考研的动力源泉。
我是家里独生子,父母从小便在我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高考失利进入三峡大学,我看到了父母无尽的失望。他们希望我能读一所名校,所以刚来大学便已经给我定下考研这一目标。从一开始我就没想过就业,我的目标就是考研这一个,也不需要在就业与考研之间选择。考研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圆父母的梦吧。――调查对象3
三、对策及建议
(一)合理做出人生规划
大学生考研动机折射出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处在迷茫的境地,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规划束手无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土建学院学生关于如何选择就业与考研、合理做出人生规划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就业
土建专业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工作地点集中在施工现场即工地,环境相对艰苦,但待遇较好,工资较高。如果工作方向偏向于施工,建议放弃考研而选择直接就业。因为该专业工作看重资历,相对于研究生三年,在施工现场工作三年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多优势。
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家庭情况,对家境相对较差的本科毕业生,加之能够吃苦耐劳,建议直接选择就业。此外,相比于其他专业,土建方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
2、考研
考研确实意味着更高的起点,更好的工作环境。研后的工作方向也渐渐从施工专向设计或管理。在家庭条件能够满足、父母同意的前提下,自身学习成绩优秀,不想走施工方向,想拥有更高教育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
(二)鼓励大学生考研
土建方向大学生考研并不只是逃避工地的一种手段,它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专业顶尖人才的重要方式。大学生作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专业素养的人才。此外,年轻人应该树立自己不断向上追求的优秀品格。读研不仅意味着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选择,更为了培养自身的素质、挖掘更深的潜力。“高教育意味着高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提高专业内竞争力,考研是最直接的手段。最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为之输送更多顶尖人才。
(三)引导大学生端正考研态度
考研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不是延缓进入社会时间的手段,更不是逃避工地的方式。考研更多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个人角度来讲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从国家角度来讲意味着更多专业栋梁。如果研究生三年荒废了,不如直接参加工作。工作混三年也要强于研究生荒废学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输送更多人才,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四、调查局限性
本次调查研究试一次针对三峡大学土建学院在校考研或已经读研的10名大学生的访谈分析调查,所以存在以下三点局限性:
1、本次调查人数较少,访谈又受到调查对象自身个人因素的影响,访谈所得到的信息可能不完善、不具备说服力,但并不影响调查结论的得出。
2、本次调查只局限于土建方向学生,而对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具备广泛性。
3、由于受条件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未发放问卷,所以少了量化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翁少娟.大学生考研动机探析.2011
[2] 朱宁波.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问题的调查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