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1:02:25
导语: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异地高考 负外部性 治理路径
一、北京市异地高考改革背景和现状
出于以人为本和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理念考量及外部社会力量的积极推动,2012年8月教育部联合公安部等四部委共同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这是中央人民政府首次对“初级行动团体”关于“异地高考”呼声以“原则上肯定”的形式的积极回应。但囿于具体资源动员和多元配套政策自主设计能力的不足[1],顶层设计中未对异地高考方案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作出明确说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与完成异地高考精细化设计、积极推动具体制度安排纵深发展的兄弟省份形成鲜明对比,北京市异地高考制度改革,在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中举步维艰,受城市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在对现存制度产生的“路径依赖”制约下陷入改革困局。
二、解读“异地高考”政策困境的核心概念
“外部性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因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相互联系的增强而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经济学家曼昆(Mankiw)对“负外部性”的定义有一个较为精致的界说: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不利影响[2];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选择的成本不完全是由他自己承担,而是将一部分成本转移给其他人且不进行补偿时,“负外部性”就会产生。就“异地高考”改革而言,其产生的“负外部性”是指非本地户籍考生因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而带给当地考生、居民及政府一系列的额外成本,正是由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才导致异地高考政策在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中陷入僵局,实质性内容被利益冲突各方所消解,沦为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象征性文字符号。本文以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异地高考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负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措施和途径,以期为异地高考政策有效推进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北京市异地高考改革的“负外部性”
1.提高了地方教育部门防范“高考移民”的风险成本
“高考移民”是指在临近高考前从录取率低、录取分数高的地区迁移到录取率高、录取分数低的地区,利用省际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与高考录取率的差异攫取高等教育C会的社会现象[3]。在报名条件为“学籍+户籍”的现存高考制度环境中,北京市教育部门依据户籍这一信号筛选机制,付出较低成本既可实现移民考生与本地考生的“分离均衡”。而异地高考改革旨在剥离户籍制度附加的高考报名功能,实现高考录取由户籍向学籍转变,这将给如何科学有效地鉴别“异地高生”与“移民考生”带来技术上和操作上的难题,这无疑会提高处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地方政府防范“高考移民”的风险成本,即控制风险的成本和风险损失的实际成本,前者包括办理和审核“稳定住所”“稳定职业”“社保证明”和“居住证明”等材料的制度运行成本和机会成本,后者是指失范行为发生后的治理成本及对当地考生正当权益的损害。
2.增加了流入地政府的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成本
综观30个省(区、市)公布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高中学籍及三年连续学习经历是异地高考学生准入的基本条件[4],流入地政府在赋予外来户籍学生高考权利的同时,还应保障他们在当地享有平等接受中等教育的权益,然而目前流入地以户籍人口为基数的教育资源供给显然无法完全满足随迁子女“异地教育”需求。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资源供求平衡,北京市政府及教委面临两种选择:其一,继续挖掘既有学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在不影响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规模经济”,增加学校可接纳流动儿童的相对数量;其二,规划和新建学校,以增添学位的方式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提高学校可容纳随迁子女的绝对数量。由于异地高考制度配套的经费责任分担机制的滞后性和“两为主”政策实施的惯性,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筹措和分配的财政压力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会增加北京市政府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成本。第一种选择会增加政府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支出,第二种则会导致北京市政府大规模的教育基础建设费用的投入。
3.提高了当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
计划经济体制下“赶超战略”的实施和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悬殊,导致地区间高校分布失衡,以重点大学为例,北京市共有“211工程”大学23所,“985工程”大学4所,分别占全国“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总量的10%和22%,北京考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广东的37.5倍,是安徽的41倍,是全国平均的53倍[5],北京市不仅本科院校多,而且重点高校所占比例大,在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及较高的招生比例双重因素作用下,北京市当地考生付出与其他地区考生相同的时间与精力可以考入质量更好的学校。假如“异地高考”政策全面放开,外来考生势必会挤占本地考生录取名额,加剧北京市高考竞争压力,如果保持省内招生计划保持不变,那么一本录取率降低为10%,本科录取率降至31%,这种情况下,北京市当地考生为确保自己被高校录取的几率不受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不得不放弃一些休息和娱乐时间用于提高学业成绩,其考入普通院校和重点院校的“机会成本”显著提高。
4.增加了本地居民获取“准公共品”的比较成本
虽然异地高考改革带来的压力主要是在教育领域,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对流入地“准公共品”的生产和使用同样产生了显著影响。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70.5万人,迫近城市适度人口容量2300万人的“红线”[6],假如异地高考政策付诸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向随迁子女转化,人口流动模式也将由“候鸟式迁徙”向“举家式迁徙”演化,北京市未来人口调控任务将会更加艰巨,一旦超出城市适度人口容量,将会对当地“准公共品”的供给和消费造成严重冲击。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00立方米,仅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7],外来人口无限制的涌入将进一步加剧北京市用水的紧张局面;其次,北京市优质的医疗和卫生资源将会在过度分配中被稀释和冲淡。
四、异地高考改革的“负外部性”治理路径
1.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使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将部分外部成本“内化”
北京市政府可以借鉴“纠正税”的基本原理与合理内核,通过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来引导外来人员承担起自身行为选择给他人带来的额外成本。首先,对学籍属地和异地就学年限作出明确规定,从而降低市教委防范“高考移民”的风险成本。考虑到北京市资源承载力和最佳人口容量,笔者以为异地就学年限设定为6年为宜,但应向外来考生开放本科院校,这样既可以实现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的考试和录取权益诉求,还可以保障学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有别于在高考前夕迁到北京进行考试的移民考生;其次,要求随迁子女及父母有居住证和稳定居住场所,一来便于政府建立以常住人口登记制度为依托的准公共品供给模式,二来利于降低因外来考生随意流动给学校教学秩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随迁子女父母还应拥有稳定工作且缴纳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给予那些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外来人员的子女以在京参加高考的权利,“以贡献换机会”的利益平衡机制在适度维护京籍考生既得利益的同时,激励进城务工人员为医疗等准公共品供给成本承担部分责任。
2.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对相关主体进行“补贴”,减少他们承担的外部成本
中央人民政府在督促北京市尽快出台正式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的同时,还要运用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对流入地考生、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补偿,减少因异地高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给他们的外部成本。首先,教育部应根据各省(市、自治区)实际高考报名人数重新调整招生计划,预留异地高考招生专项指标,提前把异地考生在原户籍地的指标预拨出来,将原本属于流出地的招生名额拿出适当部分配给流入地[8],努力使各省在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前后的高考录取率维持不变。其次,中央人民政府以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进行援助和补偿,缓解和减轻北京市政府的财政压力,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人力资本载体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作为受益方的北京市政府理应与中央人民政府共同承担满足其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的义务,二者经费投入责任的具体比例划分可以参照义务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机制,中央财政承担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的40%左右,省级财政负担40%左右,市、县级财政负担剩下的20%左右,考虑到地区间的不平衡,其他地区的分担比例应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政府财政实力而定。
3.流入地政府提供“借考”服务,减少京籍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
由于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中最高一级行政组织的行省与市场经济基本构成单位的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职能行使有本质的区别,不可能通过简单合并省级行政单位的方式化解异地高考产生的“负外部性”难题,但可以通过不同省份之间的合作将高考报名和考试一体化,即“地借考”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成本。2016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选择统一命题,有助于克服不同省份间高考分数转化的技术性难题,增强了“异地借考”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此外,我国早已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是相同的,各省应该采取一致的评价标准。因此,北京应尽快加入“全国卷”的使用之列,为“异地借考”制度的实施完善相应的技术配套工作。
4.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减少当地居民获取准公共品的比较成本
我国在准公共品的生产制度安排中,政府长期占据垄断地位,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过低,无法满足或无法完全满足城市人口对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需求,导致社会公共福利水平的降低。为减少当地居民因异地高考改革而增加的获取准公共品的比较成本,北京市政府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还应改变产权单一的市场结构,实现公共服务系统中公域产权和私域产权有机结合,使私人部门和市场机制在融合产品有效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9]。以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为例,应打破公立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有效挖掘民间闲散资金和闲置资产,鼓励民间资本从低效领域转移至教育领域,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教育供给,满足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中国教育公平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随迁子女异地教育诉求的合法性并不等于诉求的可行性,如果异地高考彻底放开,就会因外来人口的无节制涌入而带来巨大的外部成本,不仅会抵消城市扩容增质空间的释放效应,还会导致城市公共服务的全面崩溃[10]。因此,真正理性的异地高考改革是在扩充教育资源增量的同时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既改变外来人员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激励,又能对流入地的利益相关主体承担的外部成本进行补偿,从而使双方在妥协中消除分歧,实现二者共赢的“正和博弈”。
参考文献
[1] 姚松.异地高考政策运行特征、前景及出路:政策网络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4).
[2]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惠.“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的概念辨析及政策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6).
[4] 刘世清,苏苗苗.“异地高考”政策的合理性研究―基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方案的内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6).
[5] 蒋洪池,梁艳,彭元珍.我国实现“异地高考”的阻力分析与消解策略[J].高教探索,2013(1).
[6] 孙新,杨淑捷.异地高考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J].教育评论,2013(1).
[7] 童玉芬,王莹莹.北京市人口动态模拟与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
[8] 郑思,郑鹏,阳荣威.预留异地高考招生指标:化解异地高考中的利益冲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关键词]企业集群; 负外部性; 循环经济; 规避;
一、引言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源于各种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带来的经济收益、成本节约动机下的企业(或产业)集中。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正面的和负面的效应,称之为集群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集群发展的源动力。负外部性实在中小企业空间集聚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如不有效的进行控制和规避,会使企业集群无法维持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整个集群衰退。负外部性一般具有隐性特征。但在其中,环境负外部性是最具显性特征的一种负外部性,也是最容易显现的一种负外部性。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当期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要求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有效规避企业集群环境负外部性的方法。
二、关于循环经济与企业集群研究评述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环境负外部性理论是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为解决环境负外部性而提出的环境污染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庇古早在1932年的《幅利经济学》中提出“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外部理论。他认为:工厂的私人生产成本并不包括生产时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私人成本和外部成本之和则构成了社会成本。从社会的角度看,要实现社会净收益最大化,最优产出量必须在私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点上。而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按照边际收益和不包含边际社会成本的边际私人生产成本的交点来决定产量。这样的产量必然大于考虑了社会成本时的产量,这样就导致了社会效率的损失,并产生了环境负外部效应。
对于从循环经济角度研究企业集群的文献在国内目前还不多见,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以下一些。慈福义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对企业集群的边界、形成机制、公司空间扩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公司“废物”循环利用是公司空间扩张的因素之一的观点。景思江,尹研究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提出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集群的产业转型,实现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郝世绵的研究涉及到了从循环经济角度,如何解决企业集群环境负外部性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求了消除减少环境负外部性的措施,但只是简单提及,没有深入研究。何立胜,杨志强从政府规制侧面探讨了规避集群环境负外部性的途径。严北战则提出从政府治理、行业整合和市场治理三方面研究了规避服外部性的对策。
上述的这些研究多数是环境经济政策层面的研究,其焦点集中于政府规制方面。这些研究整体性强,从较宏观的视角探讨了集群外部性的规避措施。但针对集群负外部性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规避对策研究的较少,本文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入手,探寻集群环境外部性的规避对策。
三、企业环境负外部性的成因及影响
企业集群环境负外部性是指集群内某一经济行为人的活动对其他经济行为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但未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负效应。
1.成因
在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作为经济人,在利己注意的驱使下回追逐最大化的个人利益,它不会考虑品德上的高尚而放弃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在这一过程中,这种利己行为会对其群内部其他经济人造成损失,如在集群内部不惜牺牲环境而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集群环境恶化。这一后果是由整个集群内的所有企业共同承担的。多数企业共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严重环境污染,产生集群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
我国的企业集群通常以大量的私营企业聚集而成,其内部产业多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大多数民营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落后,生产方式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自身产业的核心技术,且较多的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资源消耗率高。加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不可避免的回存在着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企业集聚中多数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生产技术低下,多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在原始积累的初期只知道追求短期目标,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必然会产生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环境负外部性也就产生了。
2.影响
企业集群环境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集中体现在环境污染、环境破坏、过度浪费资源等方面,这将对企业集群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1)引发集群整体形象危机
集群形象指人们通过企业集群的各种标志(包括产品特点、行销策略等)建立起来的对这一集群的总体印象。它是集群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要的品牌价值。一个集群一旦受到环境负外部性的影响,污染加剧,环境恶化,不可避免的的会影响到集群的整体形象,使得人们对该集群的印象的好评度降低。这将严重削弱集群的软实力,从而引发集群的形象危机。
(2)导致集群对外吸引力降低
一个企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形成,企业间的相互吸引的向心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负外部性的产生,不仅减弱集群的对外吸引力,而且还会产生排斥力。这将降低集群吸引外资和企业入驻的实力,并且使得原集群内的投资者、厂商及工作员工在生活环境适宜性的主观感觉变差,将会引发类似于逆城市化的现象。在企业集群中体现为企业外迁和资本外流。这种非自然的外迁,尤其是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外迁,很可能带动当地整个产业的转移,最终造成集群空洞。
(3)削弱集群可持续竞争能力,导致集群衰退
外部性是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内在源泉。企业集群的外部性对其可持续竞争力既有正面效应,也具有负面效应。对于企业集群的环境负外部性则普遍表现为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这是诱发集群走向衰退的因素之一。这将影响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其衰退。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集群环境负外部性的规避对策
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摒弃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型发展模式,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学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初衷也是固体废弃物的快速增长对新型管理战略的需求加强。所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是规避集群环境负外部性的有效措施。
1.减少集群对原材料的使用和消耗,对资源进行深度利用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和消耗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环节。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建立新的产业价值链
产业集聚把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价值链。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深化了资源价值的开发。产业集群中企业在过程生产和末端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可以利用集群的规模效应,形成相关的再生资源产业,而且原本废弃的产品由于进行回收处理、加工,价值链得到延伸,同样的资源通过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如:对于一些汽车配件、机床配件等耐用性强的非磨损型元件,完全可以作为资源回收;许多产业和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都可以转化为热能为企业再利用。
3.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促进从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按照Ernest Lowe的定义,生态工业园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它通过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简言之,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就是要改善参与公司的经济表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环境影响。当前,我国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方面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数量非常少,涉及面很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在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试点,逐步全面铺开。运用这种新思路来改造发达地区原来的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引导新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具备资源优势,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发展的老路。在资源依赖型产业推行循环经济,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能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因而具有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生态工业园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建立起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园是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它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有效形式,是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培育和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必须根据原有的各种形式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集群的特点进行生态化重构,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和基础设的建设,构建起企业之间资源高效利用的公共平台,形成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产业链和网络,推行清洁化生产,实现园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慈福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景思江,尹.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转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3]郝世绵.产业集群的负外部性及其治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7(11)
[4]何立胜,杨志强.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J].经济评论,2006(1)
[5]严北战.基于外部性的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竞争力内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
[6]金蓓.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必要性;措施
2008-2010年间财政部及五部委分别公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不但要求在上市公司施行,也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及小企业执行。但现实状况是,除了财政部等五部委要求必须构建内部控制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大都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有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财务负责人从未关注过内部控制。
一、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小型企业构建、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必然
当今世界,把所有经济个体从多个角度卷入全球化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组织性、制度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COSO基本框架在主要方面保持一致,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跨境经营和防范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经营风险提供帮助。为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保障资产安全、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效果,使企业最终实现经营战略提供合理保证。
(二)对维护大多数企业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必要性
2014年的财税领域改革,强调公平、法制、便捷、透明原则,倡导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内部控制通过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实现,它要求从管理层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倡导创建健康、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从而实现企业在社会中的协调发展,这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是必要的。
(三)推动中小型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发展壮大的必要性
截止2010年,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引人瞩目的力量[1]。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竞争主体多;为单纯追求效益,企业失信事件频发。但也因其规模所限,中小型企业管理链条少,在快速决策方面占据优势,执行力好渗透,并且中小型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的成本、构建难度等方面皆兼具优势。如果企业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立以规范化的、高效的自我监督约束为特征的内部控制体系,必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助力。
(四)提升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财务数据共享体系将对会计职业形成威胁,传统会计转型迫在眉睫。内部控制由探讨财务报告的弊端引申而出,随后才逐渐形成一套较完备的体系,它与会计体系密切相关[2]。会计人员从事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先天优势,如果在中小型企业广泛推行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人才培养,使财务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构建,参与企业管理,也符合国家财务人才培养计划,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机遇。
二、在中小型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企业管理者自己制定措施约束自我,本身容易产生抗拒性;即使构建了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有效执行是关键;加之内部控制的构建需要专门的人才,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从业者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也同样重要。这些都给内部控制在中小型企业的广泛推行带来难度,它不但需要企业提升自愿构建的意识,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和引导。
(一)增加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积极性和迫切性
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实际投资人。内部控制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的正确认识和重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在当前越来越严格的法制和财税体制下,迫使企业的管理者把视线更多的投入到法规遵从上[3]。首先,可否探讨通过企业协会、行业协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家研讨会、座谈会,把内部控制的知识体系渗透给企业管理者,加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其次,应建立推动内部控制的法律体系。通过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可否在企业的评级中增加内部控制的部分,使企业增加构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事务所对企业审计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稽查时,可否普遍加入内部控制有效性、失效性审查部分。再次,建议加强社会人事控制制度的建立,在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内资私营企业,可广泛推行人才流动“推荐信”及人才评价制度,促使从业者不但注重职业技能提升还珍惜自己的职业操守。
(三)增加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可执行性
对于管理线短,部门结构简单的中小型企业拥有一套内部控制流程,是不难实现的,重点还在于它是否不致过于宽泛,流于形式,也不^于理想化,难于实现。内部控制失效,一是设计不合理,更是“执行力”不足,尤其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碎片化,长篇大论的理论,有时令具体的执行者无从下手[4]。可利用APP等工具使文案力求简短精干,增加亲和力。内部控制以自我约束为前提,易令人心生抵触,如果以实现最终控制目的为目标,以控制的影响不阻碍运作效率为前提,从控制对象的角度出发设计控制手段,可减低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果。因此,构建内部控制不仅要有全局观,还应遵从简单、高效、方便落地的原则。
(四)内部控制从业者要有紧迫感,顺应时展,从合规遵从到制度创新
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内部控制从业者如仅忙于合规遵从,常规测试的传统思维,将面临被边缘化。而应顺应时展,转型到协助对方增加绩效,提高效率上的现代思维。通过风险识别,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控制与被控制者从“敌对”关系到合作关系,多方共赢。在操作上,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便利,以电子凭证代替纸质资料,以现代的网络通讯工具代替传统信息工具。比如对“差旅费”的控制,可与携程合作,不但结算方式上可月结,降低结算成本,携程还可提供所有员工机票住宿信息,减低统计成本、减低人员摩擦成本,大大增加了执行的效率与效果。
(五)适应互联网+思维,关于内部控制嵌入“ERP”系统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是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帮助企业整合资源。ERP的天然属性不但适合企业把内部控制活动嵌入其中,而且随着我国财税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小企业的特点,政府可以利用ERP平台实现财、税、控一体化,把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部控制规则嵌入到系统中,大数据整合,提高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大大推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结束语
自新的财税改革公布以来,从全面“营改增”到金税三期上线、以及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检查和运用大数据推动监管等等的创新举措应接不暇。一个以构建法治为基础、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为支撑的市场监管新格局逐步呈现。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倒逼中小型企业规范经营,为降本增效寻找新出路,降低违法违规风险,注重企业内在品质的提升,为内部控制在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推广构建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对于中小型企业,面对新的挑战,实行内部控制也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广娟,许甲强. 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商论,2015,(34):9-11.
[2]高莉娟. 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师,2014,(17):55-56.
[3]贺辉辉,翁传芳. 浅谈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才智,2014,(23):347.
一、对当前旅游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析
(一)打价格战
在旅游行业中,有些旅游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一味的降低旅游成本,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来赚取利润,此种行为使得其它正常价格的旅游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些企业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打价格战,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旅游市场价格极低,市场稳定性遭到了破坏。与此同时,旅游企业在为游客提供给低价格服务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会利用其它渠道从游客身上赚钱,这样就使得游客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二)进行商业贿赂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些旅游企业为了打压竞争对手,会向主管人员进行贿赂,以此来达到自己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这样的竞争行为打破了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和公正,使市场秩序受到破坏。同时,在商业贿赂中,主要的贿赂对象是饭店、宾馆等,通过贿赂来拿回扣,这样就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但在这一过程中游客的权益同样受到了侵犯,所以说,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旅游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虚假宣传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客户资源是有限的,而没有客户就意味着没有收入,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旅游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就打虚假广告,做虚假宣传,以此来诱骗顾客。旅游企业在进行宣传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和产品不相符的宣传用语,比如说,在宣传宾馆的时候,会用“准三星”等词语会让游客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宾馆是三星级的,这些虚假的宣传侵犯了游客的权益,所以说,对旅游业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遏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旅游业竞争的特点
(一)竞争手段呈现多样化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凸显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也制定出了较为规范的若干政策方案,使社会各界人士作为投资者进入到旅游经营的领域;近些年,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国外旅游企业也进入其中,导致旅游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起来,而各个旅游业的主体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也采取了多样化的竞争手段。目前的旅游业的竞争方向主要有价格、产品质量、服务形式、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竞争。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竞争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21世纪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旅游行业也是这样,对信息技术有较大的依懒性,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果离开信息技术那么旅游业将很难有较好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更稳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各经营者都在竞争信息技术的获取途径,谁可以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便可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将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三、遏制旅游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想要对旅游业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就应该从法律层面入手,通过构建完善法律体系来对不正当行为进行法律约束。适合应用打击旅游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有两种:第一种是通用性法律。此法律不仅适合在旅游行业中使用,同样适合在其它行业中应用。第二种是专门法。此法律是专门针对旅游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提出的法律,此法律的针对性更强,所能取得效果更加显著。
(二)强化执法力度
为了有效的遏制旅游业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强化执法力度,针对竞争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进行严格处罚,除了要承担民事责任之外,还要承担行政责任,只有将严格的处罚落实到实处,才能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在采取不正当行为的时候考虑一下后果。只有让旅游企业感到恐惧,企业才能有效的自我约束,采用正当的手段来竞争。
(三)通过行业组织来进行约束
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对企业进行约束,会组建一些组织,这些组织在行业发展中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想要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应该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约束。在行业组织中,有旅游协会、饭店协会等等,这些组织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消费者和企业正当利益的机构,因此,行业组织应该对加入协会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若是条件不允许则不能破例让企业加入,同时还应该制定行业规范,对企业中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禁止。
(四)从公众入手,提高公众的抵制意识
旅游企业采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目的是留住顾客,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想要对旅游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就应该从公众入手,提高公众的抵制意识,让公众能够自觉抵制一些价格比较低的企业,当企业采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失去作用之后,企业就不得不集中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等,以此来吸引顾客,挽留顾客。
四、结语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消光后向散射比;消光系数;光学厚度;后向轨迹;南京
中图分类号:X513;P41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324-06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over Nanjing City
ZHANG Jian,ZHENG You-fei,JIANG Jie
(School of Atmospheric Physics/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China)
Abstract: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atmospheric diffusion properties in Nanjing was made by MPL for a year.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aerosol over Nanjing city were analyzed. Its reasons were studied combing with data of HYSPLIT. The results showed the air mass was mainly from northwestern and northern China at spring, autumn and winter, with the extinction-to-backscatter ratio of 48.4 sr, 45.3 sr, 39.6 sr, respectively. Depolarization ratio was 0.18, 0.19, 0.20 mainly from the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Nanjing city at summer, with the extinction-to-backscatter ratio of 63 sr and depolarization ratio of 0.11.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ha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The orders of the optical depth from big to small were winter,summer,autumn and spring in low layer below 1 km. The order was summer,spring,autumn and winter in high layer above 1 km. The optical depth of aerosol has significant diurnal variation. AOD was higher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at summer and winter, and lower in the noon, increased gradually at spring and autumn.
Key words: atmospheric aerosol; extinction-to-backscatter ratio;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ptical depth; backward trajectory; Nanjing
大气气溶胶是由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它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平衡来影响全球气候,进而对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大气气溶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例如大气气溶胶可以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进而显著降低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作物产量损失,又可以通过改变气候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来影响作物的产量[1]。
为了准确评估和预测全球以及局地气候变化,大气气溶胶辐射效应需要准确计算,但是目前为止它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以及垂直分布对大气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和间接辐射效应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4]。目前国内外对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发起,由全球许多国家参与的气溶胶观测网络(AERONET)以及Terra和Aqua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大气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对大气顶层辐射强迫的评估有显著的影响[5],但是国内对于它的研究并不多见且未形成系统的观测网络。利用弹性后向散射激光雷达可以同时反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以及垂直分布廓线,且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是目前最为准确的方法,已经被很多学者证实[6]。
南京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工业化城市,受到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作物燃烧等局地污染物影响非常严重,同时南京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和夏季间的风向转换十分明显,在不同的季节会受到沙尘、海盐以及南部污染气团远距离输送的影响,气溶胶光学特性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因此,详细了解南京市上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对于该地区气候效应以及农业生产的研究非常重要。
1 资料来源
南京市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地带,是一个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为了观测南京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气溶胶参数,中国气象局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立了南京综合观测试验基地来对南京地区大气参数进行综合性观测。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偏振微脉冲激光雷达安装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中校区试验基地中,位于长江以北,距离南京市中心鼓楼区约16 km。
采用质点轨迹、扩散以及沉降综合模拟系统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季节气团的来源
由于南京市属于季风气候,因此不同季节南京市上空的大气气溶胶类型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大量的三维轨迹来分类分析气流特征,三维轨迹模拟时间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选取每天00:00、6:00、12:00以及18:00后向追踪72 h,为了研究边界层以内大气气溶胶特性,轨迹起始高度设定为500 m。使用的统计方法为聚类分析方法[9]以及条件输送概率场方法[10],其中聚类分析方法把多条后向轨迹进行分类处理,用来定量地分析气团的来源,条件输送概率场方法可以直观地看出后向气团的空间分布。
图1给出了500 m高度(为离地高度,下同)上气团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除夏季外,其余季节的大部分气团均来源于中国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在春季,61%(2、4、5类型)的气团来源于中国西北方向,途经外蒙古和内蒙古之间的戈壁沙漠到达南京市,传输过程中气团携带大量的沙尘,另外13%(1类型)的气团来源于日本海以及朝鲜半岛,26%(3类型)的气团来源于中国南部,这些轨迹都发生在5月下旬,是春季向夏季转变的日期;在夏季35%的气团来源于中国东南部,包括22%(3类型)的气团来自南海,13%(4类型)的气团来自太平洋,这些气团携带了大量来源于东南部工业污染城市的气溶胶,46%的气团为局地气团,主要来源于南京市周围的区域,16%的气团来源于日本海,只有3%的气团来自沙尘源区;秋季和冬季几乎所有气团都来自北方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但秋季有75%(1、2类型)的气团是经过渤海和黄海区域从北部到达南京,25%的气团来源于中国西北内陆。而冬季大部分气团都来源于中国西北内陆。综上所述,在春、秋、冬季南京市上空气团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以及北方地区,途经沙尘源区戈壁沙漠,夏季主要来源于中国东南部以及南京周边地区。
3.2 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
表1给出了观测期间激光雷达消光后向散射比、退偏振比、主要气团来源以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其中退偏振比是激光雷达接收到的垂直脉冲信号与总脉冲信号的比值,用来区分沙尘与非沙尘气溶胶,有研究表明当退偏振比大于0.15时,大气气溶胶为沙尘型气溶胶[11];边界层高度可以利用激光雷达后向散射信号变化的最大值所对应的高度来得到,其对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从气团来源可以看出,夏季气团来源于中国东南部城市,该地区工业发达且人口密集,大气气溶胶类型为城市和工业污染型,大气气溶胶消光后向散射比达到63.2 sr,产生高值的原因是由大气气溶胶的类型决定的,另外夏季相对湿度较高,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吸湿增长使得细粒子浓度增加,也会使得消光后向散射比有一定增长。夏季的退偏振比为0.11,可以看出大气气溶胶不规则程度较低。春、秋、冬季的气团主要来源于中国北方以及西北地区,大气气溶胶退偏振比较高,分别为0.18,0.19和 0.20,属于沙尘型气溶胶,消光后向散射比分别为48.4、45.3、39.6 sr。
图2给出了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大气气溶胶消光廓线的季节变化(实线)特征以及相应的标准差(阴影),同时也给出了大气气溶胶消光廓线的年平均值(点线)。由图2可知,大气气溶胶主要分布在3 km以下的高度范围内,最大的年平均消光系数大约为0.4 km-1,出现在近地面区域,并从地面往上逐渐减少,表明该地区有较大的近地面污染,季节平均的大气气溶胶消光廓线与年平均的大气气溶胶消光廓线相似,即最大的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出现在近地面,且消光系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春季由于大气边界层较高使得在1 km以上高度消光系数大于年平均值,而1 km以下高度则小于年平均值;在夏季,强烈的对流运动以及较大的光学厚度使得在各个高度上消光系数均大于年平均值;秋季消光廓线类似于年平均值,而冬季1 km以下高度消光系数大于年平均值,1 km以上高度小于年平均值。
图3给出了不同高度层的AOD的分布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1 km以下高度AOD冬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这是因为冬季地表温度过低,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地表,导致近地面污染严重,因此AOD最高,而夏季是由于相对湿度过高,大气气溶胶吸湿作用而导致AOD较高。在1~2 km的高度范围内,由于冬季混合层无法抬升到较高的高度导致AOD最低,夏季由于相对湿度较高以及边界层对大气气溶胶的抬升使得夏季AOD最高。在2 km以上高度,AOD变化趋势类似于1~2 km高度AOD的变化趋势,两者的差异在于2 km以上高度的AOD冬季几乎为0,可以看出冬季的大气气溶胶粒子很少能抬升到2 km以上的高度。
3.3 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日变化
图4给出了2011年4月18日不同时刻以及19日02:00的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廓线,发现以下特点:低层(
由于不同季节大气气溶胶的类型不同,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趋势也有很大的不同。图5给出了4个季节8:00~18:00的AOD的变化趋势。其中春季变化比较平缓,且AOD逐渐升高,这是由于春季气团主要来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含有大量的沙尘,夜间一部分沉降于地表,白天由于湍流以及人类活动导致地表沙尘抬升到空中,导致光学厚度逐渐升高,此结果与北京市以及兰州市的观测结果很相似[13,14]。
在夏季,AOD中午低早晚高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夏季由于气溶胶主要来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吸湿性较高[15,16],而早晚湿度相对较高,导致AOD早晚高,这与南海以及黄海的观测结果一致[17,18];秋季与春季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都是由于边界层的抬升导致AOD逐渐变大;冬季变化趋势与夏季相似,但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则是因为冬季早晚温差大,容易产生逆温现象,使得污染物集中在低层,导致雾霾现象的频繁出现,而随着边界层的抬高,污染物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使得中午的AOD减小。
4 结论
利用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为期1年的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数据,分析了南京市上空不同季节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和光学特性,以及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日变化,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南京市上空气团来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秋、冬季南京市上空气团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以及北方地区,并途经中国重要的沙尘源内蒙古戈壁沙漠,大气气溶胶消光后向散射比分别为48.4、45.3、39.6 sr,退偏振比较高,分别为0.18、0.19、 0.20;夏季南京市上空气团主要来源于中国东南部污染城市以及南京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吸湿增长使得细粒子浓度增加,消光后向散射比达到63.2 sr,退偏振比为0.11。
2)大气气溶胶主要分布在3 km高度以下,且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其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1 km高度以下,AOD冬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在1 km高度以上,AOD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
3)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以及光学厚度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在稳定边界层中气溶胶随高度的上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边界层不稳定时,边界层内气溶胶均匀混合;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分为2种类型,在夏、冬两季早晚高中午低;在春、秋两季则逐渐升高。夏季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日变化的原因是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东南部污染严重区域,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较强,早晚湿度高使得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较高;冬季是由于早晚多发的雾霾天气造成早晚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较高;在春、秋两季南京市上空气团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以及北方地区,含有大量沙尘,夜间会沉降到地表附近,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边界层变得不稳定,沙尘抬升至空中而导致光学厚度逐渐升高。
参考文献:
[1] 瞿 薇,赵艳霞,王春乙,等.大气气溶胶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6,34(6):705-710.
[2] SOLOMON S, QIN D, MANNING M.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A].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 Cambridge, U K: Cambridge Univ Press,2007.
[3] LI Z Q,NIU F,FAN J W,et al. Long-term impacts of aerosol on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J]. Nature Geoscience,2011,4(11):888-894.
[4] SCHWARTZ S E. The whitehouse effect―shortwave radiate forcing of climate by anthropogenic aerosols: An overview[J].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1996,27(3):359-382.
[5] MELONI D, SARRA A D, LORIO T D, et al. Influence of vertical profile of Saharan dust on the visible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and Radiative Transfer,2005(4):397-413.
[6] 邱金桓,郑斯平,黄其荣,等.北京地区对流层中上部云和气溶胶的激光雷达探测[J].大气科学,2003(1):1-7.
[7] SPINHIRNE J D. Micro pulse lidar[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1993,31(1):48-55.
[8] FENALD F G.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lidar observation: Some comments[J]. Applied Optics,1984,23(5):652-653.
[9] 赵 恒,王体健,江 飞,等.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TRACE-P期间香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J].热带气象学报,2009,25(2):181-186.
[10] COMIRE A C. Tracking ozone: Air-mass trajectories and pollutant source regions influencing ozone in Pennsylvania Forest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 84(4):635-651.
[11] SAKAI T, NAGAI T, NAKAZATO M. et al. Ice cloud and Asian dust studied with lidar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extinction-to-backscatter ratio, particle depolarization and water-wapor mixing ratio over Tsukuba[J]. Applied Optics,2003, 42(36):7103-7116.
[12] KOSSMANN M, CORSMEIER U, WEKKER D S F J, et al. Observations of handover processes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free troposphere over mountain terrain[J]. Contributions to Atmospheric Physics,1999(72):329-350.
[13] 贺千山. 微脉冲激光雷达研究对流层气溶胶光学属性和分布特征[D].北京:北京大学, 2006.
[14] 周 碧,张 镭,曹贤洁,等.利用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兰州远郊气溶胶光学特性[J].高原气象,2011,30(4):1011-1017.
[15] LIU J J, ZHENG Y F, LI Z Q,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of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ed radiative effects in Yangtze Delta region of Chin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12,17(16):1984-2011.
[16] XU J, BERGIN M H, YU X. et al. Measurement of aerosol chemical, phys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of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2, 36(2):161-173.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机会路由;低功耗;自适应
引言
无线传感网络是由很多低功耗的传感器节点所组成。节点一般具有感知、计算、通信能力。现阶段的研究对象多数是静止状态的无线传感网,如在安全防火、实物监控等等这样的应用环境中,比较稳定,传感器网络基本没有很大的拓扑变化。因此便于运用且网络效率较高,而在有的应用领域,如智能交通这样的新兴领域,其应用环境比较复杂。常常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包括路况、天气、人群迁徙等影响,网络信道质量通常较差。节点之间可能不经常存在一条可达路径。因此传统的路由机制并非完全适用。
近年对于无线传感网的研究现在正不断的增长,机会路由的提出有效的改善了一些问题。比如,机会路由通过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可以大大提高无线多跳网络的性能。现在的路由机制,大多都是采用ETX 当路由判据,ETX的获取需要周期性地发送探测包,路由的开销很大,不利于解决资源限制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机会路由协议包括MORE[1],SAOR[3]等,但是它们都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环节,如MORE存在数据包传输效率不高,自适应度不足等问题。传统的路由模式是在端到端数据包传送过程中,先建立一条端到端的节点序列,然后在每次分组转发时,在已经下一跳的节点中,开始执行链路层数据的转发。因此一旦传送过程有分组丢失或者出现差错,那么就要重新启动链路层开始从头再传。由此可见,在链路质量和稳定性较差的环境下,频繁的链路层数据重传将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所以尽管确定性路由方式逻辑简单,但未能充分考虑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时变特性和干扰不规则性。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使得一次分组转发可能被多个节点收到,且接收概率各不相同。无线链路的时变特性导致网络中链路的状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路由协议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信道广播和丢失特性进行充分考虑,必将导致大量网络资源被浪费。
1.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需的网络协议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典型的数据包到达目的地的转发过程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使用路由协议来确定下一跳节点的路由度量值,通常计算的依据包括链路质量评估以及关于由相邻节点提供的路由进展状况;第二,MAC协议唤醒预期中的下一跳节点并成功的接收分组。
在本文中,我们改进这个有单播特征的路由机制。我们在一个以实时追踪方式来确定占空率的无线传感网络中以机会性的方式传输数据包。在此传输过程中:当一个数据包被第一个被唤醒的相邻节点成功地接收,会提供下一步的路由转发指令以便前往目的地。这样,相较于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单播路由,可以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端到端的时延,提高无线链路的动态自适应能力。低功耗网络需要高度动态的链接方式。链接状况估计需要借助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来限制转发请求,这样可以保持请求链接的高可靠性,借此保证稳定的网络拓扑。我们的周期唤醒计算度量值法可以使我们利用所有的自然相邻节点,包括处于稳定或不稳定的链接中的各种节点,来进行数据包转发。因此,可以显著改善能源效率方面关于延迟,和动态链接问题。最初,发展机会路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无线网格多跳网络的吞吐量。但事实上,在无线网格多跳网络中,保持对网络中信息监听的成本很低。而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高占空率,限制了机会路由机制的信息监听能力。传感器网络应用需求更应该是高能源利用率和低延迟,而不是仅仅是高吞吐量,尤其是当未来的技术发展解决了硬件限制之后。
2.机会主义路由工作机理
我们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经常存在着特殊要求,如低功率消耗和低资源消耗,这使得我们必须做出改进传统的无线网格多跳网络。改进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首先是平衡能源效率与吞吐量性能度量,发展机会主义路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因为现阶段的应用需要传感器网络长效运行而不是处理海量数据。其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为保证传感器节点保持很高的网络生存时间。节点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待激活状态,既关闭监听。这就限制了空间复用,而空间复用是机会路由机制的主要优点之一。转发路径的复杂度对机会路由机制的性能影响巨大,一般情况下,机会路由机制依赖于一致性协议来确定接收节点之间的唯一路径。例如,数据包的转发在SAOR 机制中由优先级列表来控制。但由于数据包的大小差异,此方法并不总是合适。相应的,进行时间片轮转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机会路由机制的改进过程中,通过计算并比较周期唤醒计算度量值,延迟下一跳的节点选择,直到数据包被接收,非常适合与分布式和高动态链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3.周期唤醒计算度量值的方法
在异步传输模式的低功耗监听体系里,存在这样的过程,发送方传送数据包流,直到接收方被唤醒并接收数据包流(请参阅图1)。在机会主义机制中,存在一个关键点:(一)(a)被唤醒的第一个节点,(b)接收数据包,和(c)提供路由策略,接收和转发数据包(请参阅图2)。例如,在图2中,一个节点A可直达节点C或间接直接通过一个不可靠的链接通过节点B,传统的路由忽略了不可靠的链接AC并依赖于ABC转发。使用周期唤醒计算度量值的方法优化了这一过程,增加了AC到路由过程,如果AC是暂时可用并且C先于B被唤醒,利用如图3和图4所示的转发。降低了功耗和延迟。
图1
图2
图3
图4
4.结论
本文分析了传统机会路由机制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不足,针对降低占空比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用于分布式环境下基于周期唤醒计算度量值的路由机制。在数据包通过被首次唤醒的传感器节点时,节点成功地接收数据包,并检测到它提供的路由进度进行节点转发。利用所有可能进行下一跳的相邻节点,相比于单播路由显著减少延迟和能量消耗,提高了自适应能力。分布式周期唤醒计算度量值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周期利用率并降低延迟,当然这也取决于网络的密度。选择延迟转发使得该方法比传统的单播路由收发数据包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1]S.Biswas and R.Morris.ExOR:Opportunistic Multi-Hop Rout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C].//SIGCOMM.,2005.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内部冲突行为;冲突;调适
一、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内部冲突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其发生模式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虽然通常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基于特定的竞技体育需要而组成,但团体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契约关系。这种非正式关系使得团体成员间的关系外化于社会规范的制约,而不是或者至少要大大弱于一般社会团队的内部制约。因此成员个体的行动比一般群体组织成员要相对自由和随意。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建立的基础是共同的竞技体育目的指向和对共有资源的系统利用而产生的对比赛成绩的追求,因此,该团体的维系时间短,比赛一结束,或者老成员(核心队员)一毕业,团体即宣告解体或者重组。这种松散性、暂时性和目的性,使团体中的内部冲突行为具有自己的特殊表征形态,其冲突发生模式和调适机制自然也有别于一般的冲突行为。
1.基本概念及其行为归因分析
(1)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内部冲突的概念解析。群体冲突可分为群体间冲突和群体内冲突2种形式,本文旨在考察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这个特殊群体内部所发生的冲突行为。本质上,冲突行为的发生会经历一个心理失衡的过程,而这又源自于行为主体外在权益的受损或称外在权益的失衡。在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中,成员的权益主要包括成绩取得和受尊重权等权益,这些权益的丧失或削弱都会引起成员的心理失衡。因此, 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内部冲突是同一团队内的学生成员因为其成绩取得、受尊重权等权益的散失或削弱而引致其心理失衡,并有可能引发行为主体的外在对抗行为的动态过程。
(2)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内部冲突行为的归因研究。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内部成员有明确的任务观念,但其松散性和临时性决定了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成员的荣辱感远不如一般的社会群体,这又决定了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力及其谦让调控力要弱于一般的正式群体。但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又强调活动的一致性和群聚性,任何成员个体的自主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因此团队成员间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冲突的机会就越多可见,由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其对内部冲突行为的弱调控力和团队成员在行为上的高依赖度是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内部冲突行为发生的两大基本原因。
可能引发团队内冲突行为的引致因子主要包括:①利益受损。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利益是指团队成员在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老师指导下享有的所有权益的总和。这些利益要素应该包括待遇的公平度、训练的自由度和个性的张扬度等要素。②个性失衡。通常,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成员的来源具有广泛性,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不同,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特质组合的人格类型。③情绪失调。行为主体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具有延续性,当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失去应有控制,其内在情绪就会延续并波及到后续的行为活动中。因此,许多冲突行为是外在因素内化的结果。在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中,各种冲突因素也是交织在一起的,团体成员可能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情绪带到培训和比赛中来。④)角色失范。高校学生、训练成绩这两个自致性角色赋予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一定的角色规范,但是, 并非每一个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都符合这种角色期望,从能力、习惯、行为方式等多个角度都可能引发队员、主力队员和学校老师对非主力队员的异样态度,非主流队员受尊重权的丧失将打破他们的心理均衡,训练队内的心理冲突也就产生了。
2.内部冲突行为的发生模式
(1)即时型。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中,如果行为主体存在直接的利益对抗,互动双方的调节能力又不够,就会引发即时型冲突,这种冲突模式包括4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即:利益失衡阶段、心理失衡阶段、心理调节阶段和冲突行为爆发阶段。在即时型冲突行为中,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成员因为自身权益的失衡引致心理紧张,并进而引起心理失衡。与此同时,人本身所固有的调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一般而言,人在行为选择过程中会从认知上趋向或逃避某一结果,但如果没有一种选择性的准备和付出努力的期望或预期,行为个体将不会作出趋向或逃避某一活动的行为。
(2)演化型。与即时型冲突相比,演化型冲突的演变时间长,旅游者对互动方的刺激行为有一个认知评估过程,它延缓了互动双方紧张情绪的积累时间,从而使冲突最终发生经过多种冲突因子的刺激或同种冲突因子的多次刺激。因此,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认知评估环节的存在与否是即时型冲突模式和演化型冲突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①利益失衡。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队间一般没有直接的利益对抗,通常只是因为信仰、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分歧而产生相应的排斥情绪,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受尊重权被削弱或剥夺。②团体成员认知评估。当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感知到自身权益受损后,他会对当前状态进行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是行为主体对作为互动方的旅游者进行的行为评价,以确定对方在自己利益失衡的状况中所施加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内部评估是训练队成员对自己在自身利益失衡状况中所承担的责任的判断和了解。这种自我监控能力与旅游者的个人修养呈正相关关系,其个人修养越高,认知评估的正确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③心理失衡/回复平衡。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在经过认知评估后可以得出自身权益失衡的归因判断,如果判断结论是自身承担较大责任,会重新进行心理目标的定位,它所产生的自我抑制能量将抵消或部分抵消因为紧张而积聚起来的冲突能量。因此行为主体即使有不悦情绪,但依然能彼此克制,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但如果其归因判断的结论是作为互动方的成员承担较大责任,心理就会趋于失衡;④心理调节。当团体成员心理失衡的同时,行为主体固有的心理调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其运行的机理和即时型冲突是一致的;⑤触发因子。触发因子的出现会加剧行为主体心理失衡的程度,在触发因子的一次或多次刺激之后,团体成员心中潜藏的冲突能量将最终冲破心理调节的抑制门阀,并以冲突的形式释放出来;⑥冲突行为。最终冲突行为的发生经历过一个较长的酝酿时期,彼此间的排斥行为往往断断续续的交错于行为主体的交往活动中。在触发因子的作用下,以前积蓄的排斥情绪连同新产生的矛盾一齐发作,其行为的激烈程度不会小于甚至要高于即时型冲突行为,并且它所产生的冲突结果往往是不可能自我调和的。
二、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内部冲突行为的缓冲调适机制
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中,缓冲调适应该贯穿团队的整体过程,并应该与一般的团队服务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应与成员的协同调节和冲突行为主体的自我调节进行有机的配合,三者的并向运行,是缓冲调适行为得以发挥作用的必然基础。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如下4种机制进行缓冲调适:
1.心理预测机制
心理预测是团队操作者根据团队成员的个人特征进行前期的心理认知,以求判断出团队成员在未来的培训、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行为的调节手段。心理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团队成员个人资料的翔实程度。
2.心理协同机制
心理协同是指通过成员间相似的观念、兴趣和其他要素来融合行为主体的个人感情、增进行为双方心理认同的调节方法。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各个成员虽然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他们对比赛项目和成绩都抱有共同的兴趣。因此,其基本的旨趣是相似的,团队操作者在随团过程中可以竭力的夸大成员间相同或相似的旨趣,并可通过随团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让成员相互感知。
3.亲合调适机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的研究表明:人类“亲合”的倾向,随着焦虑的增加而增加(Schachter,1959)。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当团体产生冲突情绪的时候,随着焦虑和紧张而愈发强烈的亲合动机会促使他倾向于寻找身边的好友或团队中关系较密切的人来解决潜在的冲突。学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这种亲合动机,发动其身边好友对怀有冲突情绪的成员进行安慰和规劝。在这种境况之下,其好友的言行往往可以主导行为主体的后续行为,从而有利于消除各种冲突因子。
4.冲突转移机制
冲突转移是指让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通过倾诉或其他一些无害活动来发泄冲突情绪、舒缓压力,从而避免冲突的调节手段。团队操作者可安排适当的时机,倾听团体成员心中的不满情绪。
心理预测、心理协同、亲合调适和冲突转移都是互动式的行为调节方式,它需要行为双方的默契与配合。逻辑上,心理预测是后三者的行为基础,后三者的交错运行或持续递推还需以团队管理者的现场观察作为直接依据。因此,团队操作者的心理观察能力及其对调适机制的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调适行为成败。系统地运用这4种冲突调适机制将是减少团队内部冲突行为,提高团队操作员心理服务水平的必然举措。
作者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书文等.心理学词典[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184-197.
[2] 白振汉,陈德耀.现代管理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208-217.
[3]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17-320.
【关键词】 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机械通气;肺不张;肺泡灌洗;护理
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机械通气后患者不能自行咳痰,出现不同程度的痰液引流不畅,从而引起肺不张,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我院对机械通气肺不张患者,使用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在护理组的密切配合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住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合并肺不张患者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9~84岁,平均55.3岁。原发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22例,肋骨骨折10例,颅脑外伤9例,脑血管意外6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气管插管31例,气管切开17例。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均因具备机械通气治疗适应症[1]而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并发肺不张,出现肺不张时间为上呼吸机后3-11天。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在床边予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OlymPus)吸痰及灌洗。先行清除气道分泌物,高浓度(>70%)给氧5分钟,将呼吸机接口取下,纤支镜常规消毒后在持续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下,由气管套管直接插入,予纤支镜吸痰,并留取痰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然后用37℃生理盐水10~20ml灌洗,一般在病变肺段灌洗2~4次,低压吸引,其他肺段用生理盐水灌洗1~2次,总灌洗量100~200ml,术毕将丁胺卡那霉素0.4g溶于10ml生理盐水注入主要病变管腔,退出纤支镜,整个操作时间控制在15-30min内。
2 结果
所有病例经纤支镜吸引灌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1例患者经1次吸引灌洗后肺复张,12例经2次,5例经3次灌洗后肺复张。灌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2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其中8例下降至80%以下,停止灌洗机械通气后很快达到95%以上。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①器械及药品:采用OLYMPS型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备好止血药及心肺复苏等抢救药品、设备。②患者准备:清醒患者由于精神紧张而焦躁不安,肺不张后机械通气下仍有呼吸困难,术前的心理护理是操作成功的保证,在行纤支镜灌洗前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该方法治疗后所能达到的临床效果及操作安全性,在减轻患者恐惧紧张心情的同时,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3.2 术中配合 患者取平卧位,用吸痰管吸尽口鼻腔分泌物,并把气管套管的气囊抽空。在吸引痰液时,如痰液黏稠,按操作者指示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以利于吸引;术中正确、及时配合医生吸痰及灌洗用药。神志清醒患者鼓励其咳嗽,尽量将痰液清除干净。操作过程中需防止忍耐性差的患者强行翻身、抬头、拔管。在插管的过程中,可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塞性通气障碍,操作中要严密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呼吸、意识心率及脉氧的变化,如遇明显变化,及时配合医生做好相应处理[2]。术中血氧饱和度(SaO2)
3.3 术后护理 ①继续呼吸机通气,行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②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应用有效抗生素;③对明显呼吸困难者,予静脉应用解痉、平喘药物;④观察有无气道出血;⑤注意观察肺部体征,复查床边胸片。
4 讨论
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由于限制,咳嗽无力,气道廓清能力下降,吸痰管难以吸净支气管深部积痰,易形成下呼吸道痰痂,进而形成段、叶或一侧肺不张。肺不张是危重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会引起较严重的后果[3]。危重病人合并肺不张时,肺功能进一步下降,造成患者进行性呼吸困难,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比常规吸痰目的性强,吸痰彻底,便携式纤支镜可在床边操作,为抢救危重患者赢得时间[4]。本组全部肺不张患者经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后肺组织迅速复张,血氧饱和度迅速提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术技术要求较高,要求操作者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医护分工明确,配合紧密,操作过程尽量简捷,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5] 。如医护人员配合熟练,不仅有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的护理对于床边纤维支气管镜顺利进行,保证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操作前准备得当,操作中严格观察患者情况,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对于机械通气肺不张患者是一种既安全又便捷的诊治手段。
参考文献
[1]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07:177-180.
[2]何克芝,陈军华.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灌洗治疗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 2005, 19(9B):1818.
[3]李露江.机械通气支持下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肺不张22例.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 (07): 796.
【关键词】 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剂量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由女性自身的卵巢功能衰退,卵泡缺乏,造成卵巢自身反应力降低,即使有卵泡发育,但缺乏排卵功能,不能形成黄体,从而使得孕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导致子宫内膜长时间处于雌激素的严重影响中,不断增厚,随之发生出血现象。我院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状的患者。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8.23±1.6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贫血等,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13.98±0.1)mm,病程4~12个月[1]。重度贫血有9例,中度贫血有25例,轻度贫血有44例,平均血红蛋白为(71±12)g/L。没有米非司酮过敏症状者,且患者肝功能均正常。排除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性激素等进行检查,并用B超对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测量。给予观察组患者每晚口服米非司酮5mg,给予对照组患者每晚口服米非司酮12.5mg,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恢复正常,或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有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有所改善。无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没有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6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5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对照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5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4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血红蛋白含量为(108±3)g/L。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上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子宫内膜变化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状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由治疗前的(14.14±0.23)mm变为治疗后的(7.21±1.22)mm。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由原先的(13.98±0.21)mm转为治疗后的(7.12±1.19)mm。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出血时间持续过长,出血量增多,或者出血时间间隔过短,淋漓不净。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感染等现象,还会相应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等状态,严重者甚至需要将整个子宫切除。
对于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来说,采用刮宫等方式,术后容易复发;如果采用切除子宫内膜或子宫,则手术风险、费用等均比较大。而米非司酮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能够对子宫内膜产生较强的亲和力,患者服用之后,可以抑制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生,促使子宫内膜逐渐萎缩、变薄,从而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2]。通过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患者服用米非司酮之后,子宫内膜变化非常明显,充分表明其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剂量不一样,但治疗效果所差无几,大部分患者均改善了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经期过长等现象,说明米非司酮对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非常好的疗效。但停药之后有个别患者出现复发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剂量不同但治疗效果接近的药物,小剂量地服用对患者安全性更高,应提倡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郑蔓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1,29(14):596-597.
[2] 顾静,杨克虎,张莉,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27(4):12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