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

时间:2023-10-09 11:02:26

导语:在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鹅口疮婴幼儿患者60例,单纯性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每3小时一次,患者晚上休息不擦洗。结果:60例患者的治疗数据表明,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疗效十分显著。

【关键词】婴幼儿;碳酸氢钠溶液;鹅口疮;患儿;治疗;效果观察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主要是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损害的临床表现为凝乳状的假膜,有“雪口”病之称。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病多发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机体发育尚未完善,自身免疫力低下,一旦条件适合很容易感染鹅口疮。近年来,念珠菌的抗药性增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然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对婴幼儿的身体损伤较大,为此作者利用2.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口腔的方法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鹅口疮患儿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0-3岁。

方法:用2.5%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洗患儿口腔,每3小时一次,晚上休息不擦洗。治疗时间5天。治疗期间未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的凝乳状斑点、白色片状假膜、发热。依据体征以0、1、2、3四个等级评价病变的程度(3级: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2级:白色片状假膜;1级:散在的凝乳状斑点;0级:粘膜充血水肿)。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的第5天末对病变体征进行评价。明显有效:下降三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75%;中度有效:下降俩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50%;轻度有效:下降一个等级,病变体征好转≥25%;无效:病变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二 结果

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后,60例鹅口疮患者病变体征好转,情况统计如下:口腔粘膜充血水肿60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9例,轻度有效9例,无效2例,好转率96.67%。散在的凝乳状斑点60例,明显有效50例,中度有效5例,轻度有效5例,无效0例,好转率100%。白色片状假膜49例,明显有效40例,中度有效6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7.96%。白色片状假膜和发热30例,明显有效26例,中度有效1例,轻度有效3例,无效1例,好转率96.67%。

三 讨论

鹅口疮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患的念珠菌性口炎。所谓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是一种感染性极强的真菌,它可以侵犯人体的多个部位。在正常人体中白色念珠菌的含量极少,一般不会引发疾病,但当人的免疫力低下或失去免疫力时,失去对该致病菌制约作用,它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婴幼儿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病症,由于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善,口腔内菌群受外界环境或抗性素类药物刺激时,很容易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产生鹅口疮。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口底、软腭、颊、舌等处多见。婴幼儿鹅口疮发病初期,口腔粘膜会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块,而这些白色的斑块不易用纱布或棉签擦掉。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宝宝在进食时会有痛苦的表情,严重时痛感表现更加明显,啼哭不止,哺乳困难,甚至一些宝宝的体温还会轻度上升。鹅口疮还会扩散至牙龈、扁桃体、咽部、食道等位置,会使宝宝吞咽困难,并发各类支气管或肺部疾病,更为严重的可致败血症。其实,鹅口疮并非什么可怕的感染性疾病,只要在发病初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家长如发现宝宝有类似鹅口疮的初期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治疗,以免病情恶化,“亡羊补牢”。

婴幼儿感染鹅口疮的原因:(1)在给宝宝喂奶时,很容易出现溢奶现象,此时家长用纱布蘸水去擦宝宝的口颊内或舌上残留的奶块,很容易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导致感染;(2)婴幼儿的免疫抵抗力弱,同时口腔自洁能力差,很容易使潜伏于口腔内的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3)口腔内的生物菌群有10多种,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旦受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刺激,菌群平衡就会被打破,此时革兰阴性和能合成维成素B族的细菌生长受阻,而白色念珠菌则活跃起来;(4)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如果婴幼儿口腔pH长期低于正常水平,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必须引起重视的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生感染,再想办法去补救,就会使治疗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应时常监测婴幼儿的口腔PH值,一旦低于正常水平就应当引起重视,以防此环境下促使白色念珠菌滋生。作者对60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观察,认为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治疗鹅口疮效果非常明显。原因在于碳酸氢钠呈弱碱性,可溶解粘蛋白,清除有机物,还可改变微生物地酸性环境而抑菌。同时,应注意碳酸氢钠不宜食用,容易使患儿产生代谢性碱中毒,作者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擦试口腔,吸收量轻微,不会产生碱中毒现象。实验的好转率为96.67%,虽然结果喜人,但仍然不是100%,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和最佳有效浓度仍待进一步研究。此法优点在于用药简便经济,易于观察疗效,适用农村群众,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婴幼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仍非常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预防用药,甚至有少数既无治疗也无预防指征的用药。因此,严格掌握指征,减少和避免无指征及多联合用药,规范使用抗生素是每个儿科医生抗感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维恒.孩子得了鹅口疮怎么办[J].中华养生保健,2011,(03).

[2] 庞雪晶,江茹,蔡绍富.婴儿鹅口疮145例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3,(04).

[3] 口咽部鹅口疮与多种微生物有关[J].中国社区医师,1986,(04).

[4] 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6,(06).

[5] 郑肇敏,张雪岚,周坤,刘瑞英.碳酸氢钠清洗口腔预防鹅口疮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5,(09).

[6] 陈进文,陈幻,何芳,宁成诚,王振稳,庞秋华. 口腔冲洗加涂擦法口腔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01).

第2篇

1 HFMD的临床特点

手足口病是丙类传染类疾病,起病急,传染性强,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咽部或小肠粘膜等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少数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进而侵犯不同靶器官导致感染的播散[4]。根据崔焱主编的儿科护理学中由EV71感染的临床表现,分为五期,手足口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开始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如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差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当累及神经系统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烦躁、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 ,严重者即为心肺功能受损,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浅促,出冷汗,面部发白,四肢湿冷,指(趾)发绀,血压降低,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2 护理

2.1 维持正常体温

保持室内室内温湿度, 患儿衣被不易过厚,汗湿的衣被及时更换。高热期间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并记录,药物降温的同时辅以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可在患儿额头、颈外侧、腋下、腹股沟、后背等部位,禁忌擦拭前胸、腹部、足底,尽量避开皮疹部位,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血压、心率变化 ,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2 口腔、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其次,鼓励患儿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摄入辛辣、苦咸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者,需给予静脉营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有口腔溃疡的患儿可将维生素B2粉剂或碘甘油涂于溃疡部位,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3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衣被清洁,将患儿指甲剪短以免抓破皮疹 ;在手足部皮疹未破溃处涂上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而对于疱疹意破溃者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结痂处应使其自行脱落,不要强行撕脱 。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加强臀部护理,若有感染可涂抹抗感染药膏,如莫匹罗星,注意防止皮疹破溃以免患儿的分泌物污染。

2.4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重症患儿,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肢体抖动、呼吸及心率增快等表现时,提示有神经系统受累或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治疗,给予相应护理。

2.5 消毒隔离

由于HFMD传染性强,易引起大范围流行,所以做好隔离是非常关键的。患儿病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两次,定时消毒病房内空气及患儿生活用物等,对于医护人员,做好自身消毒,接触患儿前后均要消毒双手,尽量减少家属陪伴及探视人员,降低人员流动,护理人员要做好陪护宣教工作,要求勤洗手、戴口罩。

2.6 健康教育

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对于在家隔离的患儿,教会家长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病情观察,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教会孩子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7 预防性护理

养成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等,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HFMD流行期间实行预检分诊,诊室内要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诊患儿前后要洗手;对于非一次性仪器和物品要擦拭消毒,对于日常用品、玩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如有物品被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污染,可高温、紫外线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HFMD的关键[15]。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婴幼儿秋冬季腹泻诊断标准的患儿120例,年龄6个月~2岁。其中男67例,女53例。腹泻次数每日均在5次以上。粪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黏液及脓血。伴发热85例,呕吐91例,合并轻度脱水86例,中度脱水34例。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3个/HP,无脓细胞及红细胞。血细胞分析白细胞正常或稍偏低。

1.2治疗及结果:予以调节饮食,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预防和纠正脱水,静滴病毒唑抗病毒,有合并症者对症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

2 护理体会

2.1消毒隔离:婴幼儿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经粪一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因此要将腹泻患儿和非腹泻患儿分开,做好床边隔离。医护人员注意洗手,防止交叉感染。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30min,用具、便盆分类集中消毒,污物放人污物桶内统一处理。小儿用的奶瓶和餐具要彻底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

2.2病情观察

2.2.1大便观察: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质和水分的多少,并详细记录。对腹泻突然停止的患儿应注意有无呕吐、腹胀、腹部包块、阵发性哭闹等表现,如有要考虑是否并发肠套叠,要及时向医生汇报。

2.2.2呕吐的观察:注意呕吐的时间、次数及呕吐物的颜色、气味。秋季腹泻呕吐常发生于疾病的早期,多于1~2d内自然停止。如持续时间较长或病程中出现呕吐,应注意寻找原因。呕吐物如为咖啡色,则可能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如为粪便样液体应考虑并发肠梗阻或肠套叠。

2.2.3观察有无腹胀、腹胀程度以及腹胀伴随的症状与体征。单纯的腹胀可能是因为肠道内食物发酵积气,也可能因为缺钾所致。

2.2.4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2.3饮食护理:饮食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和限制饮食以减轻胃肠负担,恢复消化功能。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的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h,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缺乏,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

2.4臀部皮肤护理:由于患儿大便次数多,易引起臀部发红、皮炎,所以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女孩应自前向后冲洗),用软布吸干水分,再扑上一些滑石粉,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产生红臀。尿布宜用柔软的、吸水性强的棉制品。局部皮肤如有发红、皮疹、破损或糜烂,可涂凡士林软膏或鱼肝油。

2.5 口腔护理:秋季腹泻患儿常有程度不等的脱水,常有口渴感,因此,要多喂白开水或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溃疡的发生。如发现鹅口疮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并局部涂抹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

2.6 静脉补液的护理:禁食和中重度脱水的患儿要给予静脉补液,补液时要密切观察液体的输入是否顺利,有无输液反应,严格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惊补钙”的原则,并注意观察患儿精神、吐泻、尿量、四肢末梢循环等情况,以及有无气促和水肿,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以防因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多引起水中毒、肺水肿、心衰等。

第4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传染病[1],多数发生于五岁以下婴幼儿,成人也可感染,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主要由肠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暴发和流行。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2]。

1 临床资料

选择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 在我科住院部住院的患儿120例,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年龄在5个月-6岁,病程5~8 d的患儿。

2 结果

3 护理体会

3.1 入院宣教 介绍住院环境及作息制度、饮食制度,让家属及患儿尽快熟悉环境,取得合作和信任。

3.1 心理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家属往往因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而恐惧,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我们在接待患儿家属过程态度热情、和蔼,解释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及预后,宣传手足口疾病的知识及预防,消除家属及患儿的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3.2 消毒隔离 由于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患儿因而安置隔离病房,严格隔离。病房空气要流通,地面和床单位用含氯消毒溶液500 mg/L拖抹,所用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电筒等专用,每个患儿配一个便盆,患儿的粪便经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后再处理。患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集中后按感染垃圾处理。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后都要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

作者单位:528211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3.3 口腔护理 患儿口腔黏膜出现红斑、疱疹及溃疡,口腔疼痛、流涎,因而食欲下降,我们做好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先用0.9NS%清洗,再涂甘草锌或喷洒喉风散,促进口腔疱疹及溃疡愈合。鼓励患儿饮适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3.4 皮肤护理 患儿手足、臀部都出现散在性斑丘疹及疱疹,应指导家属勤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痒,以防抓破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勤换洗衣服,并穿宽松柔软衣服。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加强臀部护理,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抹洗干净,手足臀部皮疹可外涂阿昔洛韦软膏。

3.5 饮食护理 患儿可能因为发热、口腔疱疹,不愿进食,因此宜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清洁及食具清洁消毒,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及时清洗干净。

3.6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瞳孔的变化,做好记录,高热时遵医嘱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7 出院指导 出院时做好家长宣教工作,指导合理均衡饮食,注意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及剩饭剩菜,不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避免到公共场所。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3.8 电话随访,必要时到门诊复诊。

4 总结

4.1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

4.2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4.3 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4.4 小学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EB/OL]http:moh.省略/2008-05-03.

第5篇

关键词:白族;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74-02

乳牙大多在出生后四至六个月开始萌出,萌出顺序依次为四颗下切牙,四颗上切牙,四颗第一乳磨牙,四颗尖牙,最后萌出四颗第二乳磨牙。乳牙萌出后,家长容易忽视牙齿的保健,导致在婴幼儿阶段容易出现龋齿。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婴幼儿龋的患病率2岁组为7.5%、3岁组为11.35%[1]。研究表明预防龋齿的最佳时期在婴幼儿阶段[2]。本文针对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以大理市白族婴幼儿为例对龋齿预防保健进行干预。

一、婴幼儿龋齿的概念

婴幼儿龋齿是指在萌出时间不长而被龋坏的上颌切牙,通常发生在不容易被变形链球菌破坏的颊侧面。

二、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

对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并结合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与喂养方式、喂养习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龋齿菌、遗传因素有关[3]。

1.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国际上存在对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发生的关系的争议[4]。单纯认为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有相关关系是不正确的。客观喂养方式过程中还有主观的喂养习惯存在。文雪[5]等专家认为抑制因子可能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可以降低婴幼儿龋齿发生率的物质,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其致婴幼儿龋菌在口腔内定居的时间可延缓,但母乳喂养只是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2.喂养习惯[6]。与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发现主要不良的喂养习惯有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过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据国内杨丹、葛学军等专家认为,国内产妇有喂养时间过长和让婴幼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不良的喂养习惯,而这类习惯与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呈相关性关系。当孩子含着奶瓶或睡着以后牙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婴幼儿所食的都是含糖分较高的乳制品,其黏性比其他食物更明显,在婴幼儿进入睡眠以后,乳制品或者乳汁黏附在牙齿上,睡眠中唾液流量减少,吞咽率下降,牙齿受到酸性环境的冲击减少,因此这是给予龋齿形成的一个很好的环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7]。在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验证专家所研究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对婴幼儿牙齿保健的重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很少有关于龋齿的研究报道。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越关注。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在孩子一周岁以前会定时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婴幼儿吃完奶或者食物以后,都应该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经济允许的家庭里,会去购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毛刷,在孩子出了第一颗乳牙以后轻轻的进行清洁,用专用毛巾对牙槽进行清洁。大理市白族婴幼儿的大部分家庭都不注重在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他们认为乳牙总是会换成恒牙的,无需过多注重乳牙的健康情况,熟不知乳牙龋齿会给恒牙的生长带来的坏处。

4.主要致龋菌[8]。许多细菌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有关,是一种微生物专一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一种病原因子,除此之外,乳酸杆菌也是一种影响因素。在患有龋齿的和正常的婴幼儿的口腔里都发现了变形变链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患有龋齿的婴幼儿口中的细菌数量是正常婴幼儿的100倍。变形变链菌的定居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牙齿的危害就越大。这种变形链球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由母亲传播给婴幼儿。途径有亲吻、经口喂养等。

5.遗传因素[9]。在杨晓等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龋齿的孩子其喂养龋的发生率高于无龋父母的孩子。在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血锌、氟、钙等有关系,而血锌、氟、钙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三、婴幼儿龋齿的坏处

乳牙是否健康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恒牙的生长带来影响。当龋齿发生,乳牙被损害以后提早掉落使得婴幼儿的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导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某些乳牙被损害提早脱落后,会打乱恒牙的萌出顺序,继而使孩子的恒牙排列不整齐甚至导致错颌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外形,导致牙周病的发病率增加。孩子会因为外表畸形而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孩子健康的同时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婴幼儿龋齿的预防

1.喂养方式和习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养成给婴幼儿定时喂养的习惯,乳汁中含有乳糖,定时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在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时,家长应养成定时喂养的习惯从而避免婴幼儿含着奶瓶睡觉而增大了奶瓶龋的患病率。三种喂养方式后都应对婴幼儿口腔进行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少患龋率。

2.家庭护理。提高家长对乳牙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亲应在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为婴幼儿进行牙齿保健,预防龋齿。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乳牙,或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为婴幼儿清理口腔残留的乳汁或辅食残渣。在婴幼儿的成长中应培养其对刷牙的兴趣,尽早令他们自主刷牙。婴幼儿牙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保健的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婴幼儿的定期检查时间为二至三个月[10]。

3.致龋菌的预防。致龋菌的传播途径是亲吻,经口喂养等。父母亲与婴幼儿亲近时应尽量避免亲吻,或成人须在饭后清洁口腔减少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降低其粘附性。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经口喂养,减少致龋菌的传播,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4.饮食[11]。婴幼儿于出生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可以在辅食中添加有益于牙齿的食物。首先是鱼蛋肉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是豆类和五谷杂粮。饮食中的甜食对于婴幼儿而言是诱惑力极大的食物,在满足婴幼儿的同时也做到保护他们的乳牙需做到:首先,限制婴幼儿的摄糖量;其次糖果尽量选择糖分含量较低、黏性较低的种类;第三,糖或糖分的摄入尽量与正餐同时进行;第四,摄入糖分后,家长应主动为婴幼儿漱口,为其清洁口腔;最后,在婴幼儿睡前避免摄入糖分。在孩子乳牙萌出基本完成时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也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也是有益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5.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定期随访[12]。于宏专家研究发现南京市婴幼儿龋齿大约占门诊量的40%,婴幼儿龋齿治疗痊愈后因为家长不够重视口腔健康,婴幼儿龋齿的复发概率也较高。因此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患有婴幼儿龋齿的家庭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喂养方式和习惯是否改变、婴幼儿口腔的清洁情况、饮食的均衡情况、是否定期检查牙齿等。研究发现,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能够有效的降低婴幼儿龋齿的复发率,引起家长对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的重视,使婴幼儿口腔情况得以改善。

对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针对婴幼儿龋的发生因素给予相关的预防措施。婴幼儿的乳牙成长与恒牙的健康是相关联的,家长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乳牙的重视,从喂养的方式和习惯、家庭护理、致龋菌的预防、饮食等方面着手对乳牙进行保护,对婴幼儿龋齿进行预防,为恒牙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白族婴幼儿进行随访,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晓芳,等.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研究近况[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3,13(9).

[2]毛兰萍,等.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7).

[3]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等.乌鲁木齐市两族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

[4]张莉琴,等.婴幼儿龋的病因及干预分析[J].甘肃医药,2008,27(2).

[5]文雪,等.母乳喂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

[6]黄新文,等.家长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态度与婴幼儿龋的关系[N].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1).

[7]何岚.美国儿童卫生保健之所见[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

[8]张博学.爱护牙齿从早坐起,从小坐起[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13,20(1).

[9]杨晓,等.杭州地区入托幼儿喂养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10]崔福实.关于婴幼儿牙齿健康的讨论[J].新西部,2011,30.

第6篇

【关键词】 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

目前由于体外循环技术及整个心脏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不断向低龄化、低体重化发展。低体重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特有的病例特殊性,增加了先心病患儿术后护理难度。正确的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对低体重及新生儿的围术期处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此方面的护理工作仍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多数病情重、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故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现将我科2006年173例10 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的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收治低体重先心病患儿173例(室缺104例,房缺10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法洛四联症25例,复杂先心病22例)。年龄3天~37个月,体重3.2~10kg,平均(7.6±1.6)kg,其中小于5 kg的22例(12.7%);合并肺动脉高压49例(28.3%),反复呼吸道感染102例(58.9%)。呼吸机使用情况参数设置:潮气量8~12 ml/kg,呼吸频率每分钟20~30次,呼吸比值1∶2,PEEP 2~5 cm H2O,氧浓度40%~60%,辅助方式为同步间歇性指令呼吸,本组使用呼吸机时间1.5~206 h。

2 护理

2.1 娴熟迅速的交班 监护室A、B角色护士与麻醉师迅速有序地移接患儿监护床上,复查动脉血气再次调节呼吸机参数与麻醉师及手术师交接病情,了解术中情况,做好各项记录。

2.2 呼吸系统的管理

2.2 1 气管插管的管理 婴幼儿气管狭窄而短小,年龄幼小,不配合、躁动时气管插管易脱落、移动或滑入一侧支气管,而发生窒息或肺不张等意外,因此回室后首先听诊双肺呼吸音,调整确定气管插管深度,妥善固定经鼻气管插管,每小时核实一次气管深度及双肺呼吸音情况。在清醒后至拔管前这一阶段,适当固定四肢、镇静。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管理 由于低体重婴幼儿在气管插管期间不能自主排痰,加上上呼吸道失去了对吸入气体的过滤、温化、湿化功能,易致痰痂形成。及时行气管内吸痰是协助患儿排痰的有效可行办法。吸痰过程中容易出现缺氧和支气管痉挛,吸痰的时机、持续时间成为关键。采用恒温32 ℃~35 ℃,持续呼吸道湿化,予吸痰前后给予100%氧气吸入3 min,首先吸净大气管内的痰液,再予吸气时向管内注入1~3 ml无菌化痰稀释液,用简易呼吸气囊胀肺3~5次,充分膨胀肺泡,使细小支气管内的痰液挤至大气管,然后吸出分泌物,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不宜超出气管插管,以免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减少呼吸道的吸痰次数,注意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量而定,吸痰时间控制10 s内;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2.3 循环系统的观察与护理 低体重婴幼儿对手术创伤和体外循环的耐受性较差,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应做到:(1)给予患儿手术后动态综合监护,包括血压、心率、心电、血氧饱和度的持续监测,定时测量中心静脉压(CVP),严格监控输液、输血量及速度,准确记录输入液量,特殊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微量注射泵按要求泵注。(2)观察尿量、尿色、有无血尿以及血红蛋白尿等,每小时记录尿量1次,保持每小时尿量1~2 ml/kg。(3)观察患儿四肢末梢温度、色泽,保持四肢末梢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明显。(4)术后患儿心率一般保持在120~140次/min,如心率>140次/min,应首先查明原因并予以排除及处置,同时酌情应用洋地黄类、利尿剂等药物。心率

2.4 心包、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1)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当引流液多、颜色深红时要增加挤压次数,尤其是在使用止血药时,要防止凝血块堵塞引流管,引起心包填塞;(2)经常检查各接头是否漏气,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等。如发现进行性出血倾向,一般超出50 ml/h以上或引流量突然减少,CVP上升、血压下降、脉压小、尿量减少、末梢循环差应警惕心包填塞,应配合医生做好紧急剖胸止血或清除血块的准备。

2.5 基础护理 术后患儿身上布满各种管道和导联线,四肢行约束带约束,约束带应松紧适度,接触皮肤的部分要平整无皱褶。每日早晚给患儿全身洗浴1次,去除胶布痕迹及消毒液残留痕迹,每日4 h更换电极位置,2 h做受压部位按摩1次,防止皮肤破损。每日两次口腔护理,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包括唇、齿、舌,动作要轻柔,生理盐水棉球不可过湿。同时观察口腔黏膜颜色、有无溃疡。每日两次会阴护理,及时清理排泄物,排便后以柔软湿巾轻轻擦干净,拍少量爽身粉。

3 护理效果

本组173例患儿除2例病情重,因并发症死亡外,其余171例均痊愈出院,其中有110例在术后1周即痊愈出院。

4 讨论

低体重患儿抵抗力低,对体外循环及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差,并且有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对术后观察护理要求及时准确科学细致。术后要严密进行呼吸循环系统监测,迅速提供准确的信息,为抢救治疗争取时机。尤其细致的呼吸道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保证通气功能的关键技术,是对循环功能的最大支持。正确的基础护理理念、科学的基础护理方法、杜绝护理并发症是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治愈率的基本保障。婴幼儿的皮肤娇嫩、抵抗力差,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皮肤破溃,增加感染机会。此外对患儿的情感护理、喂养方法、无痛操作等都是现代护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5 小结

由于低体重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从术后护理方法进行经验介绍,旨在降低其死亡率。通过以上护理方法的实施,使我科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死亡率降到1.1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病情观察

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t,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多数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溃疡为主要特征,个别患儿可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1]。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传染性疾病科2009年5月至2009年7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70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患儿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4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岁;临床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和疱疹,口腔黏膜和咽部溃疡或疱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37.5℃~38.0℃的21例,38.1℃~39.0℃的42例,>39.0℃的7例;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并发脑膜炎、心肌炎及院内交叉感染;住院时间3~10 d。

1.2 临床表现 皮疹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丘疹、斑丘疹、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大小为3~5 mm,无疼痛和痒感;手足臀部等部位皮疹65例;其中手掌、足底、臀部均有皮疹且形态较典型者21例;膝、肘关节单独或同时有皮疹者12例;大腿、腹部等其他部位有皮疹者6例;皮疹多先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2 d后转为水疱疹,疱疹液较混浊,约米粒至黄豆大小,呈粗米粒状或椭圆形,消退时间为发病后的5~8 d,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病变:全部病例均有口腔黏膜病变,流涎明显。表现为唇齿侧、舌咽部、悬雍垂两侧、颊黏膜、上腭处鲜红色斑疹、斑丘疹、疱疹,直径2~5 mm,有的破溃成小溃疡,伴炎性红晕,上覆以较薄的灰黄色伪膜,触之疼痛,饮食受限,持续3~5 d痊愈。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患儿确诊后立即隔离,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至少通风3~4次,每日紫外线照射1~2 h,每个病房备有听诊器、体温表、输液盘等;每天用1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与患儿接触过的物品表面,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湿拖;患儿的用具应彻底消毒,衣服、被褥曝晒6 h,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2 h,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与1000 mg/L含氯消毒剂混合静止2 h后倒掉;接触患儿的医护人员均应在操作前后用流动水洗手和消毒液消毒双手,接触患儿大小便及分泌物时戴手套;垃圾袋外贴特殊标签,并进行焚烧处理;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2]。

2.2 心理护理 由于家长对此病了解不多,精神上容易造成紧张和恐慌,护理人员应给予家长安慰和解释,告知家长小儿手足口病只要配合医生治疗,很快就会痊愈;由于患儿疱疹的疼痛刺激,加上被隔离的环境,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其紧张和陌生感;利用音乐、玩具、图片等分散其注意力,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耐心地给予解释,表扬鼓励患儿,争取配合治疗。同时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儿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儿疾病的早日康复。

2.3 皮肤、皮疹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应穿柔软宽大的衣服,经常更换,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物理降温时动作轻柔,以免擦破皮疹;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肤;给患儿洗澡时用温水,避免使用肥皂等,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抗生素软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3]。

2.4 饮食护理 注意合理膳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蛋汤、豆浆、稀饭等。食物应温凉,无刺激性,忌食油腻、辛辣、过咸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定时定量,同时应鼓励多饮水;患儿因口腔疼痛,咀嚼吞咽困难,唾液经常流出,易引起消化液流失,嘱患儿咽下唾液;对拒食、厌食的患儿应耐心劝说,给予可口喜爱的食物,鼓励患儿进食,必要时补液,以防止酸碱失衡。

2.5 口腔护理 患儿出现口腔溃疡时疼痛明显,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减轻疼痛;保持口腔清洁,可以用0.1 g利巴韦林加2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口腔护理,2次/d;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进食时给予地卡因以减轻疼痛,口唇溃疡的可涂红霉素软膏,防止感染,软化瘢痕,减轻疼痛,口腔内溃疡者可涂西瓜霜或锡类散于患处。

2.6 病情观察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同时做好记录;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可侵犯脑和心脏,可伴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患儿口周围的皮肤颜色、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呼吸急促、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肢体麻木及无力、头痛、颈部抵抗、呕吐、昏睡、抽搐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3 小结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临床症状轻,发热为首发症状,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瘢痕的疱疹为特征;应注意观察儿童的口腔、手、足皮疹情况和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及护理,做好本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周慧.153例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354-355.

第8篇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造成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年龄在6个月至2周岁之间,发病季节以夏秋季节为主,秋冬季节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夏季以杆菌为主。从生理功能方面讲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酶活性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能力较差,易患肠道感染,人工喂养中由于过早、过多添加大量脂肪和蛋白质食物,加之食物和食具易被污染,均能引起腹泻。根据腹泻程度可分为:①轻型腹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偶有恶心、呕吐或溢乳。每天大便可达十次左右,量少,呈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②重型腹泻,主要表现为食欲低,常伴有呕吐,每天大便次数可达十次至数十次,呈黄绿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量多,有少量粘液:此外,还有明显的脱水征、电解质紊乱、表现为精神萎靡,唇周灰暗(樱桃红)表情淡漠,口唇黏膜干燥,眼窝和前囟凹陷,哭时无泪,皮肤弹性差,尿少或无尿,休克症状。治疗腹泻一般以调整饮食,合理用药,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严格消毒隔离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防止感染传播,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饮食护理

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进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于粥、面条等,少量多餐;随着病情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对可疑病例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品。

3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3.1口服补液

适宜于轻度和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的患儿。在服用口服补液盐(ORS)期间,应适当增加水分,以防高钠血症。

3.2静脉补液

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频繁的患儿。根据病情、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溶液的成分,容量和滴注时间。按照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补钾的浓度不得超过0.3%(40mmol/L),每日补钾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否则可危及生命。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溶,20ml/kg等张含钠液,30~60分钟内快速输入。

3.3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严密观察病情

4.1监测生命体征

对高热者给于头部冰敷等物理降温措施,擦干汗液,及时更衣,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4.2 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当患儿出现呼吸深长、精神萎靡、口唇樱红,血PH值下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使用碱性药物纠正。

4.3密切观察低血钾表现

当发热患儿全身乏力、哭声低下或不哭、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心呕吐、腹胀及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时,提示有低血钾存在,应及时补充钾盐。

4.4密切观察脱水程度

当发现患儿精神萎靡,口唇黏膜干燥、哭时泪少,尿量明显减少,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并用相应的溶液及容量及时静脉补液。

4.5密切观察排便情况

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及时送检,采集标本时注意应采集粘液脓血部分,作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5对症护理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烦躁不安时给于镇静剂。

6肛周护理

腹泻时大便次数频繁而且性质改变,周围皮肤容易发生糜烂甚至引起溃疡及感染,需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橡胶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因为女婴尿道接近,应注意会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7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多喂开水。必要时哺乳前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防止鹅口疮。

8眼部护理

脱水明显有“露眼”现象者,用生盐水湿纱布浸润覆盖,用金霉素眼膏保护角膜,防强光刺伤。

9健康教育

①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每次限一种,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化。 ②指导患儿家长配制和使用口服补液盐(ORS)溶液。③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④及时治疗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加强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⑤气候变化时防止受凉或过热,夏天多喝水。⑥禁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5-172.

第9篇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136.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60-02

目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仍然是导致儿童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婴幼儿心脏病患者大部分营养不良、体重低、免疫力低下,加之婴幼儿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成熟,术后易发生心、脑、肺等脏器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围术期护理又有其特殊性。现将我科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护理体会做如下汇报。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至24个月(平均9.2个月),体重4.5~10公斤(平均7.6公斤)。患儿均有反复感冒、发热、肺炎史或心衰病史。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严密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密切观察饮食、大便、小便,测体重等并做好记录。

2.1.2 详细询问病史及诊治过程,以往用药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

2.1.3 做好术前生化、痰液、X线、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和不同患儿的特殊检查。

2.1.4 做好口腔护理,如有口腔疾病,及时报告医疗组。

2.1.5 根据医嘱术前一日做有关的药物过敏试验,阳性应报告医生及在病历、床头卡中标记。

2.2 术后护理

2.2.1 呼吸系统的监护: 幼儿代偿功能差、肺脏发育不全,体外循环术后呼吸负荷加重,呼吸道并发症占术后并发症首位。根据患儿的体重设定呼吸机的工作参数:氧浓度40%~100%(初为100%,预防在转运过程中缺氧,15~20min后查血气再逐步调整为40%);潮气量(VT)12~15ml/kg;呼吸频率(f)20~24次/min;呼气末正压(PEEP) 0.66kPa[1]。正常情况下每2小时查血气1次,发生病情变化应随时查血气,根据血气结果调节呼吸频率 ,待血气结果满意、呼吸及循环稳定后可拔气管插管,拔管前,应做好再插管的准备,并对鼻腔进行彻底清理,以免在拔管时鼻咽腔分泌物流入气管。拔管后应注意翻身、拍背、气道雾化,避免肺不张。凡拔管后有鼻翼扇动、多汗、外周血管收缩、等,应立即气管插管,重新呼吸机辅助通气。

2.2.2 吸痰:术后一般呼吸机使用期间应根据呼吸音掌握吸痰次数,吸痰时要动作轻柔、迅速、敏捷,吸痰管要插到最深部,并且边吸边旋转吸痰管,以便将痰液完全吸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秒[2],吸痰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心率,如心率过快或突然减慢,出现发绀,应立即停止吸引。

2.2.3 血压、心率的监护:由于术前左向右分流,术前心脏负担过重,本组患儿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所以术后常规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心功能及血压稳定。一般动脉血压应维持在10Kpa以上,婴幼儿心率不超过160次/min,不慢于100次/min[3]。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疗组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2.4 体温的监护:体外循环术后,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体温。体温过高(肛温38°C以上)。不论原因如何,都采取降温措施,一般采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的方式。

2.2.5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引流管要避免受压、折曲、滑脱、阻塞。任何情况下引流瓶都不高于病人胸部。术后初期每15~30分钟就要向水瓶方向挤压胸管1次,并贯穿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液。若出现气胸或张力性气胸的早期症状,首先怀疑引流管堵塞,设法捏挤引流管使其通畅,并立即报告医疗组处理。拔管时操作要迅速并立即凡士林纱布紧盖引流伤口,胶布固定。

2.2.6 补液量及速度的控制:输液量原则上应严格控制。术后患儿个体差异大,具体输液量还需根据当时的病情而定。体外循环术后补液速度原则为:第一个24小时按2ml•kg-1.h-1计算,第二个24小时按4ml•kg-1.h-1计算[3],补充液体以输液泵控制为好。

2.2.7 血糖监护,低血糖可造成患儿短暂意识障碍,高血糖可引起高渗性脑血管损伤,造成脑出血。因此,我们每2h监测一次血糖,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保持血糖4.2-6.8mmol[4]。

2.2.8 镇静药的使用,患儿在清醒状态下对呼吸机、监护仪、各种管道不易耐受,因此配合医疗组选用10%水合氯醛胃管注入、肌松药、安定静脉注射交替使用,以保持患儿处于安静状态。

3 小结

心脏术后患儿肺循环血流量有重大改变,较多的肺血和渗血是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一个基础因素。因此配合医疗组药物保持肺的相对干燥外,还给患儿多翻身、拍背,尽量减少用气管内吸痰刺激患儿; 在使用激素、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的过程当中,应重视诱发口腔真菌感染[5],雾化吸入期间要注意患儿的口腔清洁,并注意防止药物吸收后引起的不良反应 ,雾化器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吸痰时给稍大于潮气量的纯氧进行辅助呼吸;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时,一切操作必须坚持无菌操作;发现患儿病情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医疗组,以赢得救治时间。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张进川.当代呼吸疗法.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北京.1994:122-12

[2] 孙巨成,王江鱼.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8A):897.

[3] 徐宏耀 吴 信.心脏外科监护.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5:125-135

[4] 原新会,侯生才,王敬弘,等. 深低温停循环与逆行脑灌注的脑保护实验研究[J].中华心胸外科杂志,1999,15(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