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1:02:27
导语:在竞技体育的魅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前言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为了能够让广大教师更好地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文章从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 基于多媒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对多媒体教学功能的认识不足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中,高中历史教师存在两种比较偏激的想法,是认为多媒体技术完全没有用,完全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种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这两种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效果的发挥。在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师均表现出对多媒体功能认识上的不足,也客观地说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落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和历史素材的选择存在误区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历史素材的认识存在着以下三种错误想法,一是完全依赖于网络历史素材,而忽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及要点;二是单纯地利用多媒体,照抄照搬教材,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教材的电子版,毫无创新意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有些历史教师盲目注重课堂内容的大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而学生也会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些误区将会对教师教学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应及学生成绩当中。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国家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在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2.4 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3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3.2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3.3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能够为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河北 唐山064000)
参考文献:
[1]李慧军.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 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信息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刍议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探究 浅谈信息化时代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的特点与对策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与转机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沟通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研究与探讨 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自媒体时代政府管理面对的新挑战及对策思考 政府危机管理进程中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知识管理框架下的政府危机信息管理模型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困境与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武琳.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11.
[3]钟金玲.新媒体时代政府进行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变化和对策探究—以媒介融合为研究视域[J].东南传播,2012,(9).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特点在于把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归纳为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都进行了总结。书中提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图形学,这对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拓宽了艺术事业的发展空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将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新巧妙融合,并以“数字艺术设计”这一新奇的方式展现。而进入21世纪后,数字媒体技术开始加速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
在我国人才培养问题中,复合型知识人才的培养是比较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人才的培养才是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优点在于提倡培养适合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为环境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众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和“环境技术人才”就显得尤为珍贵,然而,当前国内人才的数目和需求并不成正比例,在我国,许多地区依旧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新策略。书中提到了当今人们的素质和教育问题对于环境艺术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通过“走捷径”的方式进入艺术领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下降,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的结合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正如笔者前文提到的,在环境艺术发展的众多问题中,人才培养问题最为关键。《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便为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思路。书中认为,首先,早在学校培养阶段,高校应当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科之间做到资源共享和互相取长补短,因为只有具备对数字工具娴熟的操控能力、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并且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技术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也不容忽视,过硬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人才素质的关键。当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必不可少,只有将这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除了人才培养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的还有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应用问题,能否在环境艺术中完美地应用数字媒体,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当代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数字媒体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学科,这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原有的发展方式必然会阻碍其进步的脚步。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实践阶段都要更加注重数字媒体的应用。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1+4+6”创新模式,即树立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坚持四个原则,构建六个子系统,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遇;困境;对策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使高校内部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掌握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争夺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阵地,消解着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力。作为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急需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功能
第一,弘扬和宣传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条件下立足于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注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清楚定位“培养什么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强化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中,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思想工作。
第二,净化和引导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承担起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深刻剖析并澄清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普世价值”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认识,实现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净化和引导。
第三,“三进”和转化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着力推动意识形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防止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漂浮”的现象,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与外化。
第四,建构和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建构话语体系,并借助网络媒体使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文字内容视觉化、传播手段数字化、价值观念共识化,实现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功能。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困境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新媒体,是强教育之路;思想政治,是规新媒体之本。当前,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既是当代青年观念更新价值提升之逻辑起点,也是青年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之逻辑内因。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发展的重要优势和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根本渠道,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获得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第一,新媒体海量、快速、交互、生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微课、慕课、在线课堂等形式丰富了思政课的授课平台。第二,新媒体环境中的每个主体(师或生)都既是媒体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也是媒体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兼具双重功能。第三,信息技术的变革会带来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生活模式甚至思维方式的改变,让教育回归学生主体的教育原生态。第四,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内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渗透要素,加强大学生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激励青年红色教育的终身性和系统性,提升教育主客体的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与挑战。当下,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武器,西方敌对势力在有形无形地抢占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对思政课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认识不足,欠缺对网络等新媒体对青年学生信仰与价值观威胁的警惕性。第二,新媒体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等特点使思政课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快速建立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机制和系统工程,应尽快建立从党委领导到部门重视、从青马工程到党员培训、从理论课堂到社团实践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构架。第三,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急需突破研究成果的理论论证层面,真正进入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阶段。第四,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手段和方式简单传统缺乏创新。基本停留在构建红色网站、运用多媒体技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层面,缺少深度创新模式。第五,师生的新媒体水平和素养不高,对各种“微媒体”中信息和思潮的把握、控制、批判和引导能力欠缺,易导致工具控制人。第六,“MOOC”等远程终端学习平台难以实质性解决师生有效互动、思想碰撞与人格教育等网络教育难题。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者应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构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1+4+6”创新模式
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机遇,未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获得了强大的空间。国家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强化,会形成对新媒体挟带的意识形态进攻的有效抵御;“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会推进新媒体技术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实现融合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正规化会逐渐抵消新媒体的信息混乱和技术攻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媒体素养的不断提高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为实现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应当构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1+4+6”创新模式,即“1个理念+4个原则+6个子系统”。
1、树立“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既要防止将的科学性演变成离开了现实性的教条化、庸俗化、政治化、口号化;又要防止片面地以现实性排斥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
2、坚持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四个原则
坚持方向性原则,牢牢把握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决同各种反倾向做斗争。坚持合力教育原则,实现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相配合、顶层设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各方面信息合力充分发挥的集成化教育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宣讲与创新指导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原则,实现显性的课堂传统教学与隐性的新媒体教育相结合。
3、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六个子系统
重点:提升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强“原理课”关于理论和经典文献教育,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概论课”关于中国化历史进程与成果教育,树立 “三个自信”;加强“基础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培养正确的“三观”;加强“纲要课”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教育,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合教育,增强新媒体时代文化自觉自信;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和网络安全教育,抵抗新媒体的技术攻击和挑战;加强网络新思潮新事物新现象的引导教育,应对新媒体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
依托:打造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通有无的交互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合力的集成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虚拟和现实空间相结合的线上线下交互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打破传统灌输和说教的开放的自主自助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进一步推动“慕课”与“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实施;继续深入研究专题式、案例式、实践式、PBL等常规教学改革方法;不断探索与完善参与式、暗示式、情境式等其他辅助式教学改革方法;尝试开发与创新更多体现意识形态功能的新式教学改革方法。
依据:构建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制。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目标的新媒体教学引导机制;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依据的新媒体教学协调机制;以强化纪律和底线思维为规定的新媒体教学规范机制;以质量贡献和教育实效为导向的新媒体教学评估机制;以及时控制网络不良思想倾向为责任的新媒体预防干预机制。
路径:丰富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以课堂讲授为阵地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直接灌输;以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为依托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与时俱进;以多媒体为教学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直观引导;以博客微博微信为新常态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沟通;以手机终端为灵活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即时教化;以红色主题网站互动社区为辅助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常规化;以学生微视频微电影微话剧等为微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形式活化。
保证:健全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和党团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全力培养熟练运用新媒体的中青年理论科研团队;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媒体素养;合理组建理论素养深厚和信息化水平精湛的理论宣讲家队伍;打造完善德行兼备的专兼职青年辅导员队伍;启动实施“卓越理论人才”培养计划。
保障:优化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建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新媒体工作大格局;夯实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媒体环境;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新媒体环境;打造校报校刊校园互动社区等校园数字化环境;创设校园“微文化”软环境;开辟网络安全维护和舆情统计的新环境。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入学;预备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2-0096-06
收稿日期:2012-02-0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较”(ADA100008)。
作者简介:何倩(1984-),女,湖北鄂州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为了帮助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处境不利的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学生,美国联邦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大学预备计划(College Preparation Programs)。这些大学预备计划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增加长期以来处境不利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所谓处境不利学生亦是指来自低收入家庭、第一个大学生背景的学生,以及拉美裔、印第安人和非裔学生[2]。大学预备计划通过开展大量的活动和项目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学生为升入大学做好准备。
一、问题
尽管过去几年里,美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已增长,但民族和社会分层仍然困扰着高等教育领域。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的学生的不利境地,直接导致了这类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来自中上等和上等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的人数明显要多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这一现象在私立四年制大学中尤为明显:其中近60%的学生来自中上等和上等收入家庭,仅有17%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3]。而且,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入学率远远低于白人学生。根据2008年统计的数据,大学入学人数中白人学生占63%,黑人、拉美裔、亚裔和印第安人学生分别只占14%、12%、7%和1%[4]。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18岁以下的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人学生中分别约有34%、27%和32%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亚裔学生和夏威夷岛民学生中也分别有11%和20%,而相比之下,白人学生中只有10%是来自贫困家庭[5]。随着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和低收入群体学生的人口比例也将不断增加,这使得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这一问题更为凸显。
二、具体计划与实施内容
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加低收入家庭等处境不利学生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为了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联邦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大学预备计划。虽然这些计划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低收入家庭,所以这些计划也成为提高贫困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率的重要举措。其中最重要且得到普遍认可的是TRIO计划和GEARUP计划。
(一)TRIO计划
TRIO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长期以来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学业上的补偿性支持[6]。而“向上跃进”(Upward Bound)项目则是TRIO计划中的第一个项目:1964年约翰总统签署的《经济机会法案》中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计划,其中就包括UB项目。随后在196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又在TRIO计划中增加了第二个项目“发现天才”(Talent Search)。为了帮助更多面临经济和教育困难的学生,TRIO计划又进行了扩充和改善,如今该计划已经增至八个项目。其中UB和TS这两个项目都是专门针对从中学向大学过渡中处境不利的中学生,帮助他们为升入大学做好准备。前者针对9~12年级的学生,旨在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提供阅读、作文、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方面的教学辅导;而后者则是为6~12年级的学生提供与大学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
1.UB项目
UB项目主要针对那些低收入家庭和具有第一代大学生背景且未对升入大学做好充分准备的9~12年级学生。根据规定,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必须至少完成八年的基础教育。政府要求申请该项目的学生中必须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是来自贫困家庭并且是家庭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其他的学生则可以只满足其中一项条件。UB项目每四年申请一次,并将大学校园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场所(也会偶尔在其他社会服务机构或教育机构进行),为这类学生提供暑期补偿性辅导,在提高他们学业水平和增强升学动机的同时,增加他们上大学的机会。该项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指导有关阅读、写作、技能学习等升学所需的课程;提供学业和资助方面的咨询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课程计划和文化活动;提供辅导;制定导师指导计划;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协助学生完成大学入学和助学金申请;协助学生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提供半工半读机会,让学生了解获得学位后的职业生活。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UB项目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活动组织松散的计划,发展成为如今活动目标、服务和评估方式统一、且组织紧密的计划项目。有研究表明,参加UB项目学生获得本科学位的比例是具有相同背景但未参与TRIO项目的四倍[7]。2007年全国的UB项目已增至774个,而且同年UB项目的中学毕业生中有77%的顺利进入大学[8]。
2.TS项目
TS项目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和具有第一代大学生背景且有潜力完成高等教育的11~27岁学生。根据规定,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已经完成最少五年的基础教育,而且参与该项目的总人数中也必须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来自于贫困家庭并且将成为家庭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此外,该项目还鼓励那些已辍学的高中生重新接受教育,完成他们的学业。该项目通过为这些学生提供有关大学入学机会、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入学程序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他们进一步升入大学做好准备。具体来说,该项目包括以下服务:提供有关学业、资助、职业或个人问题的咨询,包括为学生进入或重新进入中学和大学提供建议和帮助;提供职业探索(career exploration)和能力评估的机会;提供辅导;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了解大学校园;提供大学生资助方面的信息;协助学生完成大学入学和助学金申请;协助学生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提供导师指导计划;为6~8年级的学生安排特别活动;为学生的家长提供交流机会。
根据2002~2008年统计的数据,参与TS项目学生每年的升学率都在77%以上。到2008年参与TS项目的中学毕业生中86.8%的学生向大学递交了申请,其升学率也达到了78.7%,其中85.1%的学生还获得了助学金[9]。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TRIO计划在增加弱势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联邦政府为该计划投入的经费也大幅增长,已由1997~98年的约4.96亿美元增加至8.73亿美元,其中用于UB项目已由原来的约1.79亿美元增至3.15亿美元,用于TS项目也由8 154万美元增至1.43亿美元。此外,研究还表明,学生参加这些项目的时间越长,他们顺利升入大学的机会也会越大。
(二)GEARUP计划
1998年在《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中,克林顿政府又增加了一项新计划――GEARUP计划,旨在通过为高等教育机构、地方教育当局、州教育当局拨款的形式来鼓励他们合作帮助那些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背景的学生为升入大学做好准备,并通过大学外展计划、早期干预措施、奖学金等方式提高他们上大学的意识和可能性。这也是联邦政府近年来制定的一项新的大学预备计划。与TRIO计划不同的是,该计划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合作,以共同提高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成绩[10]。这种合作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理念,即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经验(integrated experience),不仅增强他们升入大学的意识和期望,而且还让他们了解大学助学金方面的信息[11]。
该计划是联邦政府旨在鼓励各州政府开设大学外展计划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的唯一项目。同时,该计划还鼓励合作机构①也参与到该计划中。经过竞争性的筛选,联邦政府将为参与该计划的州或合作机构提供为期六年的拨款,这意味着该计划可以持续地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该计划主要针对7~12年级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其具体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上大学中获得财政资助;为有辍学危险的学生提供学业帮助和辅助课程;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益处和有关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方面的信息。
获得拨款的合作机构必须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早期干预活动,具体包括:提供全面的指导与咨询;为家长开展活动和提供相关信息,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大学备考、大学入学和学业考试中来;提供有关大学申请方面的信息等。目前大部分合作机构都没有为学生提供奖学金项目,主要通过开设一些支持性计划来帮助这些学生群体[12]。与其他联邦计划不同的是,根据规定,这些合作机构必须为学校7~12年级中至少一个年级的学生群(student cohort)提供服务,而且只有那些获得“免费或打折午餐”的学生占50%以上的学校才能申请拨款经费。
获得拨款的州政府不仅必须开展早期干预活动,而且还必须提供奖学金。根据规定,州政府至少需将25%的拨款经费用于实施大学早期干预活动,同时将至少50%的拨款经费作为奖学金。如果州政府已通过其他方式为这些学生群体提供了奖学金,则可以将更多的拨款经费用于其他早期干预活动。与合作机构不同的是,州政府不仅可以像合作机构那样,为某个年级的学生群提供服务,也可以针对某个年级中处境不利的“优先考虑学生”(priority students)②。
GEARUP是一项综合性的计划。从服务对象来看,该计划不仅关注学生本身,还关注学校的改善和发展。从服务内容来看,该计划不仅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支持,而且还为教师、咨询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此外,该计划还成功地推动了学校、地方教育当局、高等教育机构、州教育部门和企业及当地组织之间的合作,让他们共同来有效地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到2010年,全国共有42个州和167个合作机构参与该计划,共同帮助了74.7万名学生[13]。如今该计划已被公认为是提高来自低收入群体家庭和未有大学生家庭学生以及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学毕业率以及大学入学率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实施的这些计划为帮助弱势群体顺利接受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这些计划只针对其目标群体,并无法为所有亟需帮助的学生提供信息和支持,美国许多州政府和一些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也设立了其他一些预备计划项目,来帮助那些未获得联邦政府资助计划资格且需要帮助的中等学生。这些补偿性的大学预备计划为弱势群体学生开设了绿色通道,借助各种手段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主要特征
大学预备计划的核心宗旨是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服务和支持。虽然这些计划服务的具体对象、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实施内容等方面有些许差异,但其依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原则与特征:
(一)完善的信息渠道
获取和掌握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对于学生决定是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结论在许多研究中都得以证明。然而,来自家庭贫困等处境不利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些重要的信息。其一,是由于这些学生的家庭成员也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经验[14],很难给他们提供参考信息;其二,他们大多数就读于大学相关咨询信息资源较为缺乏的高中[15],而且这些学生也很少联系所就读高中的咨询教师[16]。这些成为阻碍这些学生群体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因素。由此,联邦政府提供的这一系列计划和项目,如TRIO计划中的两个项目都注重为这类学生群体提供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信息。而且GEARUP计划还非常重视家庭和其他社会网络在帮助学生处理信息和作出决定中作用,采用综合的方式来确保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还有专门的辅导员在申请入学和助学金过程中为这些学生提供帮助。
(二)注重家长参与
研究表明,家长对儿童在学校以及整个人生取得的成就有着重要影响。当家长、学生与学校及辅导服务机构共同合作时,学生的学业水平会获得提高[17]。然而,许多弱势群体学生的家长都未接受过大学教育,这意味着他们并不具备所需的“大学知识”来帮助他们的孩子准备和进入高等教育。因此,为了让家长激励并帮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大学预备计划还为家长们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家长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益处以及有关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间接地增加了这些学生上大学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预备计划都在努力地让家长参与其中,其中有69%的项目提供了家长参与部分,有22%的项目要求家长必须参与,如GEARUP计划中就有近50%的项目设有家长必须参与的部分[18]。
(三)有力的财政支持
家庭经济困难是阻碍这些弱势群体学生选择继续升学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都会因无法担负起大学的高额学费而选择放弃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继续接受教育。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对大学费用比白人学生更敏感,尤其是黑人学生最为敏感。这是因为大学费用与家长的工资是息息相关的[19]。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消除这一障碍,联邦政府提供的这些计划不仅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有关大学费用、助学金、奖学金等信息平台,让学生和家长准确把握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有关学生资助政策方面的信息,而且还委派辅导教师专门协助学生申请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大学费用。此外,GEARUP计划明确规定,获得拨款的州政府必须将至少50%的拨款经费用作奖学金,而且每个学生最多可以直接从该计划中获得八百美元的资助[20]。
(四)形式多样的早期干预活动
学业成绩是决定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学业成绩常常落后于其他学生。为此,联邦政府通过开展这些计划,为处境不利的这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早期干预活动,如:从活动对象来看,有针对学生个人的,也有针对某个年级学生的;从对象范围来看,这些计划活动虽然都主要针对中学生,但有的是以初中学生为主,有的则主要关注高中学生,还有的则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从活动形式来看,这些计划项目不仅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课程辅导,还为他们提供了个体化的指导和咨询,有的还利用暑期时期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让这些学生提前体验大学生活,增强他们上大学的动力和决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干预活动并不是取代学校的主要课程,而是作为一种额外补充性辅导,以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技能,让他们为升入大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思考与结论
作为联邦政府补偿性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预备计划在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但同时,如何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进一步提高这些计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协调不同计划之间的活动项目,在持续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又避免简单地重复?这些问题需要未来进一步探索完善。然而,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这些计划仍然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基于需求的系统化的政策支持。在我国,也有许多弱势群体学生因信息不畅通、经济困难、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而无法升入大学继续深造。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已经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一些助学金和奖学金计划,但是由于有些学生居住在偏远、贫穷的地区,他们无法获取相关的重要信息而选择放弃学业,而且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所就读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这导致他们很难达到入学标准。这种种外在的因素无疑成为一些有潜力继续升大学的学生的绊脚石。因此,为了解决这些教育不平等问题,帮助这些学生真正享有同样的入学机会,我国中央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弱势群体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并引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服务和帮助。此外,由于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应为这些学生提供持续性的系统化的活动,从而真正把他们顺利地送入大学之门。
其次,政府要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虽然政府是推动教育公平的中坚力量,但是教育问题并非只靠政府单一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努力搭建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借助于政策杠杆来鼓励中小学与大学积极开展合作,积极引导社区组织、慈善组织和企业等利益相关社会机构也参与进来。通过让中小学和大学合作,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学业支持和帮助。同时,由于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弱势学生群体来说,政府的拨款经费毕竟是有限的,积极鼓励社区组织、慈善组织和企业等利益相关社会机构参与,有利于拓宽大学预备性计划的资金渠道,为更多的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更持久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政府部门、学校、大学和企业及社会组织的集体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共同合作来帮助解决弱势学生群体上大学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Tierney,W.G.and Hagedorn,L.S.Increasing access to college:Extending possibilities or all students.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2] Perna,L.W.and Swail,W.S.Pre college outreach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In D.E.Heller (ed).Condition of access:Higher education for lower income students. Westport,CT:Praeger Press.2002.
[3] Radford,A.W.,Tasoff,S.,and Weko,T..ssure Tablee. NCES 2009-186. Washin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9.
[4]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Education of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0:16.
[5]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in 2010.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2010:116.
[6] Swail,W.S.,and Perna,L.W..Preparing America's Disadvantaged for College:Programs that Increase College Opportunity.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0:89.
[7] Fields,C.D.Can TRIO and GEAR UP continue to co-exist?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v 8 n 21,26-31.
[8] Upward Bound and Upward Bound Math-Science Grantee-Level Performance Results: 2007:08
[9]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 Report on the Talent Search Program 2007-08,With Select Comparative Data,2002-07. Washington,D.C.,2009:3-5.
[10] Swail,W.S.Preparing America's Disadvantaged for College:Programs that Increase College Opportunity.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ional Research.2000:107.
[11] Cabrera, A.F., and others. Increasing the College Preparedness of At-risk Students. Journal of Latinos and Education,5(2):79-97.
[12]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 省略/Content/ 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8
[13] Washington Opportunity Pathways Annual Report on State Financial Aid Programs.Keeping College Affordable:Annual Report on State Financial Aid Programs.Washington Hi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ng Board.2011:6.
[14] Grodsky,E.,and Jones,T.M..Real and Imagined Barriers to College Entry: Perceptions of Costs.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7:36.
[15] Perna,L.W.,and others.The Role of College Counseling in Shaping College Opportunity:Variations across High Schools.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8.31(2):141.
[16] Gonzalez,Kenneth P.,Stoner,Carla and Jovel,Jennifer E..“Examining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Access to College for Latinas.”Journal of Hispanic Higher Education 2003(2):146.
[17]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省略/Content/ 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6.
[18] Swail,S.Watson.,Perna,W.Laura.Pre-College Outreach Programs:A National Perspective.66.165.137.81/pdf/60559.pdf:25
[19] Perna,L.W.,and Titus,M.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Enrollment:An Examination of Racial/Ethnic Group Difference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6(5),2005.510.
[20]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省略/Content/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8
College Preparation Programs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United States
HE Qian
【关键词】煤矿斜井运输动滑轮车
一、老矿井大型设备运输现状
据了解为数不少的大型综合机械化煤矿是在上世纪60-90年代建井并投产的,设计生产能力最初在100-400万吨。多数矿井在经过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提高了10%―30%。在技术改造后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选用的综合机械化设备已经日新月异,无论单车重量还是外形尺寸都给老矿井运输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多数矿井在投入使用大型综采、综掘设备前都会对材料斜井、运输路线及运输设备实施工程改造,不仅费时而且会加大资金投入。
煤矿大型设备包括采煤机组、支架、掘进机组、破碎机,以及特殊设备,主要指长度超过4米,高度超过1.7米,宽度超过1.5米或者单车单件重量超过6t。
以同煤集团某矿为例,该矿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于1987年投产,该矿材料副斜井平均坡度19度,全长602米,绞车绳速最快3.9米/秒。算上摘挂钩时间,平均提放一钩需要25分钟时间,每钩可提放12吨以下的大型设备,提放空矿车4辆。如果按照材料副斜井全天24小时不间断提放空矿车,全天最大提升能力只有230车。该矿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工作面搬家准备频繁,石炭系延伸工作紧张进行,造成材料副斜井运输大型设备频率非常频繁,每月运输支架和三机设备超过400车,总运输量达到6000余车。该矿石炭系首采面所用的MG400/930机组整机60t,机组底托架单车装车35t,外形尺寸7200x1200x1100。中间支架ZF7500/22/35型,重25.2t,整体装车,外形尺寸6300x2000x2200。这两种大型设备是该矿建矿以来入井的最大型的设备,无论从外形尺寸和单车重量上都对该矿的副斜井运输能力是一种挑战。如何安全顺利的将机组和支架运至工作面成为挡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通过重新计算材料副斜井提升能力和采用动滑轮车,成功提高了运输能力。解决了运输瓶颈问题。
二、核定计算材料斜井运输提升能力
核定计算材料斜井运输提升能力需分几步进行,首先要确定上下水平车场可存车长度和常用各类矿车外形尺寸,留够摘挂钩距离和阻车器距离,计算可存放各类车辆数量。然后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取提升安全提升系数6.5,分别用钢丝绳破断力和绞车最大静拉力代入公式,计算出可提放车辆数量。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材料副斜井上部平车场存车长度24米,可存各种车辆数量如下:
静拉力差为5.5t时,可提升物料重量12.38t。因为该矿材料副斜井现在使用单滚筒缠绕绳,如果按单滚筒制动,应取最低可提放重量12.38t。
通过可拉重量验算和考虑上部平车场长度,材料副斜井可提放车数如下:
通过重新核定计算材料斜井运输提升能力,运输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按每小时提放三钩计算,每钩可多提放2辆车,每天至少可多提放100车左右。
方法:对30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语言、肢体功能,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及肢体血供及全身皮肤色泽情况。
结果:30例患者平均治疗23d,存活29例,其中日常生活能自理18例,死亡1例。
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护理,注意溶栓药物在一小时内的药效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各种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阿替普酶 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47-02
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尽早再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改善临床预后。而溶栓疗法是当今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前途和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可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脑血流、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2010年6月-2012年8月,我科对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8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9例, 高脂血症史5例。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17例;偏瘫并失语11例;意识障碍2例。瘫痪肢体肌力在三级以下,时间在4.5小时以内。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及肢体功能活动情况来判断溶栓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说明溶栓出现颅内出血的迹象,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2.2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急性脑梗塞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塞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全程心电监护,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内,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溶栓治疗时一小时以内应床旁专护,随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2.3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抬高下肢 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体功能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尽量避免下肢(尤其是瘫痪侧)静脉输液。可联合加压治疗(长筒袜或交替式压迫装置)和药物预防DVA的形成。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本组中1例右下肢动脉栓塞者出现肢体坏疽,治疗35天后死亡。
2.4 并发症观察。蜘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性脑出血;血尿、牙龈、粘膜、胃肠道出血等全身出血;再次卒中(包括血管壁斑块脱落形成栓塞)。一旦发现有出血迹象,立即停止溶栓治疗。
2.5 药物治疗护理。①应用药物时,应在发病4.5h以内(rtPA),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1]。②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在1h内用微量泵持续泵入[2],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40滴,并注意血压的变化。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④患侧肢体肌力达3度肌力时,应停止溶栓治疗,并通知医生。
2.6 基础护理要点。①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安静、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做好皮肤护理,观察皮下有无出血情况,偏瘫患者预防褥疮。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避免头颈部过度扭曲、呼吸不畅、激动、用力、发热、癫痫等引起颅内高压的因素。避免用力咳嗽、拍背,防止栓子再次脱落。③饮食护理。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④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2.7 心理护理。大多患者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和改善脑血流循环的重要措施,在选择rtPA溶栓时,时间就是生命,越早越好,医护人员应同力协作,从根本上消除对病人最有利的抢救时机的延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9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组织型纤溶酶活剂(rt-PA)可用于3h内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结果后,对脑梗死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时间就是大脑”的新时代[3]。在救治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建立卒中单元,如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组成一种综合治疗系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参考文献
[1]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2
一、抓住天性,展示个性
学生天生好动,这就是天性。所以有这样一句俗话:“世上三样狂,猴子学生和山羊。”可见学生好动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如何利用其好动的天性开展体育活动,就要看体育教师的具体做法。说到个性,就是指个人爱好和个人所长,运动天赋说的就是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优势项目上的个性发挥。
有一次,刚下过雨,操场湿滑,我决定上内堂,谁知竟然引起一片嘘声,很多同学都是一副失望的表情。我灵机一动,建议道:“这样吧,想出去活动也行,但我有个条件,谁有什么特长,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如果大家都说好,你就可以带领一组人马到校园广场去自由活动。”这下教室里像是炸开了锅,好些同学伸胳膊卷袖子跃跃欲试。
张帅打了一记猴拳,李小爱表演了一回跆拳道,侯珊珊和肖敏两个来了一段毽子舞,王潇拉过两个男生,搞了个三人组合,跳挑起了骑马舞……真是热闹啊,整个教室成了大舞台,好些同学都想表演一番。半节课过去了,我们这里还没有分好组出去活动,可同学们得到了更好的活动。本来大雨阻碍了体育课,我们却上了一堂胜似外堂体育课的内堂体育课。把体育课上成“展示课”,这样的尝试值得一试。如果能够有先期准备,相信大家肯定会搬出十八般武艺大显身手,那效果绝对是值得期待的。
体育教师平时都是教练,学生都围着你的指挥棒转,不妨变换角色,教师当一回观众,或者做一回主持人,这样的体育课肯定有别样的精彩。
二、增加趣味性,调动积极性
体育活动、体育课本来是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的盼望的,可是,每次上体育课之前,总有那么几个“病号”要缺席,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这里面可能真的有生病的,但也有不少是“伪病号”。他们为什么要没病装病呢?说白了,就是不想活动不想上体育课。
其实,也不能怪这些学生太懒太娇气,有些体育课真的是太单调乏味了。有的老师,上课模式和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体育委员组织同学们集合、站队、做准备活动、带领全部同学围着操场跑圈,然后由老师分项目活动。特别是这没完没了的跑圈,真的让人受不了,很多学生产生反感和为难情绪,真的一点也不奇怪。别说是学生,就是体育老师跟着跑几圈也受不了。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没有新意,总是“老几样”,学生当然会感觉厌烦。
体育课活动内容和文化课一样,也是要讲激趣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去做,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有一次,我要组织一部分女生玩丢手帕的游戏,有一个学生公然反对:“老掉牙的游戏,有什么意思。”我突然有个大胆的设想:为什么都要老师指定活动内容呢?不如集思广益,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看看大家都想玩什么。下课前,我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你喜欢什么运动?你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课下由体育委员负责收集整理意见。
调查结果出来了。没有一个同学喜欢跑圈,没有一个同学喜欢做操,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喜欢的运动:有喜欢足球乒乓球篮球的,也有喜欢跳集体舞玩呼啦圈的,还有一些个性十足的活动,像围棋、钓鱼、攀岩、游泳,真的是五花八门。通过这个调查可以发现,我们这些体育老师真的需要反省,体育课上的绝大多数内容不是学生喜欢的,可我们还教得津津有味。
三、提高竞技性,提倡群众性
体育活动本身就有更高更快更强的说法,虽然我们的体育宗旨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竞技性,体育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体育运动不仅要有竞技性,还要有群众性,一个人玩单调,大家一起玩才热闹。
有一项传统群众体育运动――拔河。不管什么时间搞这项活动,参与者都是兴致盎然,积极性特别高。上场的拼尽全力,场下的摇旗呐喊,场面堪称壮观。为什么这项运动这么受欢迎呢?答案一目了然:一有竞技性,二有群众性。
提高竞技性不是为竞技而竞技,目的是促进运动,提升运动效果。体育课上适当引入竞技意识,对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肯定有积极意义。
体育运动不是体育课的专利,如果能够把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起来,让体育活动成为自觉行动,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活动项目,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发明课间小游戏,这对提高课间活动质量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传统活动跳绳、踢毽子、丢手绢、跳房子等可以借鉴,转呼啦圈、照镜子、挑西瓜等新游戏可以提倡。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的眼界宽了,关注点发生转移。新游戏新玩法不断涌现,作为体育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收集筛选新的活动项目,丰富课间生活。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要被学生说成是“老古董”,体育的魅力也会在我们的手中消失殆尽。
关键词:教练员;角色定位;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132―03
投稿日期12006―09―01
作者简介:刘伟光(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基础理论。
教练员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我国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工作潜力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本文采用献资料法、座谈法等研究方法,选择部分国内优秀教练员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教练员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及教练员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教练员队伍素质得到改善,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
1 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1.1教练员是优秀运动员的塑造者运动训练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使运动员具备高超的竞技能力。然而,运动员能否成为高水平运动员,除了自身的运动天赋和努力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教练员的精心培养。运动训练的实质是对运动员机体不断的改造过程。运动员从启蒙训练至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相当长的过程中,教练员主导着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的调控,教练员的作用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运动成绩与教练员的水平是相匹配的。
1.2教练员是竞技体育的研究者随着运动训练的发展,科学研究在运动训练中已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运动训练已不再是运动训练几个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有机体。科学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与推广,而实现了运动训练理论的更新、手段方法的改进、运动训练组织安排的科学化、合理化。运动训练实践表明,竞技体育的竞争说到底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是作为运动训练实施者的教练员不能回避的问题。当今乃至未来的竞技体育客观要求教练员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其运动训练质量的关键。
1.3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管理者教练员不但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设计者、组织和实施者,也是重要的管理者。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然形成人与人相互的关系,正确地把握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情况与心理状态,是影响教练员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教练员通过组织训练、指挥比赛、思想工作等大量的外在行为对运动员的身心的影响,最终使运动员达到个人的竞技运动水平颠峰,并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我国现有的运动训练体制决定着教练员工作对运动员赋有全面的管理的职能。由于各个运动队的项目特点不同,运动员的个性、年龄、运动技术水平等存在着差异,教练员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充分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策划、创造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管理,从而促进运动员训练、比赛水平的提高。教练员要及时的摄取管理方面的信息,深入研究运动训练管理的各种原理与方法,是保证运动训练适应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条件。
综上所述,教练员应具备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并使其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在运动训练实践工作之中,这是2l世纪竞技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2 教练员应具备与角色相适应的条件
2.1创新的训练理念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教练员要具备创新的训练理念。竞技体育的发展史表明,每当一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标志着运动技术的创新和运动训练理论的更新,都是运动训练领域中的一次革命。科学训练的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训练理论、方法,因此,取得运动训练的成功重要的是具有匠心独运的思维方式,具有突出的超前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了解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的要求,把握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创新的训练理念会带来一系列行为、态度和方法手段的改变,从而实现运动训练实践的飞跃。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其中技术创新、训练手段的创新、战术的创新尤为突出;同时,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对运动员进行创造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教练员首先在训练内容、方法选择上应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引导和感染运动员积极思维,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训练方法,提高技术水平。
2.2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有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教练员成材最主要的因素分别为: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训练与科研相结合、注意学习他人先进的训练方法。由此可见,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教练员能否真正成材是至关重要的,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发展。教练员工作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复杂艰苦的职业,运动训练活动规律要求教练员多年如一的倾注于枯燥单调的训练工作之中,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身于探索人类竞技能力极限的永无止境的训练工作之中。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练员做好运动训练工作的首要条件。
2.3深厚的理论知识多学科的综合性是运动训练显著特点之一。做一名优秀教练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教练员的基本任务是指导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主要是一种生物改造和生物适应的过程。因此,运动训练科学与生物科学知识必然成为教练员知识结构的核心。当然,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社会科学知识在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是衡量教练员角色的主要标准。只有具备了深厚的运动训练知识,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能够引导运动员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教练人才。教练员要想将所掌握的运动训练理论和专业技术内化到运动员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运动员所拥有的运动技术和精神财富,赋予他们训练的动力,都有赖于其掌握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所具备的知识,指导训练实践,这体现出教练员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做积淀。
2.4高尚的人格魅力 精神境界高尚、德才兼备的教练员,对运动员成长的影响,要比其他人更多、更深远。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运动员是一种训练动力和精神财富,甚至影响到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练员的高尚人格主要体现在事业心、敬业精神、人生观、世界观、文明程度、是否尊重运动员、对运动员是否公平等。我国女排之所以能有获得5连冠的佳绩,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当时的女排教练袁伟民先生的人格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女排队员们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教练员高尚的人格魅力对运动员、运动队乃至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
2.5善于学习、思考、研究竞技体育实践的发展,使运动训
练理论日臻丰富,而且训练知识不断更新,一些原有的专业知识已经陈旧、老化,被现代知识所取代。同时,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当今的竞技体育客观要求教练员要通过运动训练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才能在训练中不断的完善与提高自己的运动训练水平,才能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向更快、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运动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不断学习、思考与研究,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找出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影响教练员角色职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3.1专职教练员队伍年轻化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我国优秀教练员成材一般需要22~24年,其中包括10年左右的运动员精力,从开始执教到成为优秀教练员,一般要经历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期和稳定发展期等4个阶段,约12~14年。也就是说,过于年轻化的教练员队伍不利于形成训练优势和潜力的发挥。而根据1999年《体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我国25861名专职教练员中40岁以下的年轻教练员占64%,显示出现在我国教练员队伍年轻化状态。3.2教练员学历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25800余名专职教练员中有61.2%具备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11.5%和8.4%的专职教练员是高中和初中以下学历,而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几乎是凤毛麟角。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教练员培训制度,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还仍然有部分教练员的学历不能达标,而且实际水平与其文凭之间存在明显不相符现象。
3.3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不容乐观 随着竞技体育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不断融入运动训练、国际比赛日益频繁、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对教练员的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提出了挑战。中国未来竞技体育能否快速发展,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教练员能否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熟练的外语来创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我国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结构中,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显得尤为薄弱。通过座谈了解到,教练员对自身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缺乏足够的可以驾驭现代运动训练的信心。
3.4部分教练员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随着竞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相继制定了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用以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其主要目的在于极大地调动广大教练员的积极性,发挥教练员的训练潜力,提高竞技体育效益。但是仍有少数教练员学历、职称提高了,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加强不够,缺乏职业道德。更有甚者,把教练员职业当作“摇钱树”,严重影响了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4 实现教练员角色职能的主要对策
4.1教练员的学历教育应追求高效,避免流于形式首先,高等体育专业院校中的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承担教练员学历教育的主要单位,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朝着适应教练员职业要求方向发展;二是撇开经济利益,在招生渠道上使生源的质量得到良好控制;三是多方面疏通关系,拓宽渠道,将具有较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输送到教练员队伍中。其次,加大教练员培训的管理力度,避免函授教育中“混文凭”、“要文凭”、“送文凭”的不良风气,充分利用岗位培训的机会使教练员的素质得以提高。
4.2大力加强以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外语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一方面,高等体育专业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练员函授教学内容中可增加计算机和外语的学时;另外,应鼓励教练员学习计算机理论、技术和外语,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
4.3建立相应等级的教练员培养体系 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要突出教练员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直接为竞技体育最高层次目标服务的教练员,其战略构想可以考虑培养多种类型的教练人才。
4.4构建科学化的教练员考核系统对教练员实施定期考评,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的必要途径,也是实施科学管理的需要。教练员管理也要注重科学化。因此,应将教练员的德、勤、绩、效全部纳入所构建的考评系统中,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将在晋升、晋级、进修、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引进竞争机制,形成竞争意识,加强教练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结论
1)教练员的职责、工作特点以及与运动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定位,那就是教练员是优秀运动员的塑造者,是竞技体育的研究者,是运动训练的管理者。
2)教练员应更新观念,具有高度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训练理论知识、创新素质、善于学习、思考、研究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等条件,使之与自身的角色定位相适应。
3)目前从我国教练员队伍结构看,存在队伍年轻化、学历水平低且与实际水平不相符、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不容乐观以及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问题,成为限制教练员角色职能发挥的因素,需要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