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23-10-09 11:02:29

导语:在公路建设的必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必要性;路径

由于思想工作及政工干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人们的误解等多种原因。不少人把企业政工干部当作“万金油”’,认为没本事、没能耐的人才干政工。这实际上是对政工的一种误解,不了解政工干部和企业其他经营管理干部一样,在企业内作用重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企业政工干部的素质要求也较高,企业政工干部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有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1]。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成为一种专家或专门的人才。

一、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适应新的形势,为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企业政工队伍本身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很有必要性。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固有的模式、传统的观念等受到很大的冲击。职工们面对这种变化,有的感到困惑和迷茫。如对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忧虑,对未来命运的迷茫等。不少职工拥护改革开放,但却不了解改革开放的理论,对前景说不清楚。企业政工干部就应该担当起向职工群众进行理论上的回答和释疑的任务。只有其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理论上、实践上给予职工心服口服的回答。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工作,是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2]。

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仅要求企业政工干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向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而且也要求企业政工干部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建立合理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回答职工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职工现在知识水平较以前提高,知识较以前广博,不能固守旧的模式、用旧的观念解决新形势下职工的思想问题。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素质,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2、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

形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大政工”的格局,要求所有干部都要成为思想工作者。这只是从一定程度而言的。“大政工”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企业政工队伍,其中还有一个主次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头还要落在政工队伍身上。要想落实企业的各项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去做具体的组织、推动、指导、管理工作。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企业政工干部是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他们才能使职工群众彻底理解、加以执行。职工的困难、愿望、要求要通过他们传给党和政府。企业政工干部具有像经营、管理人员一样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工干部队伍的工作,对培养四有职工,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政工队伍建设是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创新管理体制

在管理体制上,企业要成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这就改变了过去政工队伍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不顺,放任自流的软弱涣散状态,形成了自上而下,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有效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政工负责人选留工作,强调严把入口关,切实把那些政治上忠诚可靠,作风上严谨朴实,工作认真负责,热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推选到职工政工工作岗位上来,使政工队伍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活力。

2、注重思想建设,全面提高政工队伍素质

政工队伍建设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更重要的在于质量。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整套培训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对政工队伍进行正规化训练,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包括政工队伍的岗前培训,政工队伍的定期轮训和培训。政工队伍上岗前,企业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介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情况,明确自己的职责,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掌握初步的工作方法,尽快完成由职工到政工干部的转变过程,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分析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能力。

3、正确评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工作,因而也是一种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立竿见影而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的。而且思想工作的效果的显现也不像生产经营那样可以用产值、指标来衡量,具有间接性和综合性。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3]。有利于充分调动政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因为正确地评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可以为政工部门提供加强和改善思想工作的客观依据。进行效果评估,还可以肯定成绩、巩固成果,发现问题,加以解决。另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活动,有利于对政工干部的考核。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态度都要通过效果反映出来。对思想工作进行评价,能真实客观地对政工干部作出最全面、最实际、最有效的考核[4]。

三、结语

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要靠一支坚强有力精干的政工队伍才能畅通无阻。政工队伍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信息传递作用。要真正及时、准确、全面地捕捉职工思想情绪变化,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需要有一支政工骨干力量来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既上情下达,又下情上达,起到信息传递作用。要真正起到这种作用,靠一两个人,靠顺便做工作是不行的,必须有一支专门的、合格的企业政工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文浩.加强煤矿企业政工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性[J]. 东方企业文化,2013.02.129.

[2] 卢扬定.浅谈建设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02.54.

[3] 薛鹏.浅谈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152.

[4] 谢腊春.关于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素质提高与建设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09.346.

第2篇

[关键词]资金监管 农村公路 公路建设

一、目前西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状况

资金的筹集和投入是发展西部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问题。在农村公路融资方式上,目前全国普遍采用“国家支持点、地方资助点、社会捐助点、群众分摊点”的方式。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被有效的调动了起来,加速推进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从2003年国家交通部提出让农村铺上沥青路的批示后,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交通部车购税投入与比年相比,又增加了25亿以上。从西部农村公路的现状来说,由于地域辽阔,人口相对较少且不集中,地理环境复杂,需要修通的公路数量多,里程长。所以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国家支持的金额毕竟有限,而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问题,使地方补助往往落不到实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交通部规定不能因为公路建设采取强制手段向农民出钱出工,增加农民负担。所以群众集资也只能是“有益的补充”。而社会捐助因为有其随机性与不可控制性的特点,不能列为固定的资金来源。由上可知,资金问题是西部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问题。

二、西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管的必要性

自2003年以来,农村公路加大了建设力度,公路建设贷款金额越来越高,虽然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具体公布详尽准确的贷款统计数据,但建设债务逐年增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要加大监管力度,高度关注公路建设债务总体水平的变化,将新增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考量,合理评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承受能力,有效控制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债务风险。

公路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大,涉及范围广,需要监管。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惠民政策,在土地征用与建筑物拆迁等问题上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同时,监督建设资金的流动的合理与合法性,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公路建设项目筹划要有计划性、组织性、应对性和可行性,加大盲目建设的监管力度。

三、西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西部农村相对落后,以前在公路建设方面投入不大。良好交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兄弟越来越迫切走上交通方便的沥青(水泥)路。但是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繁重,涉及的线路长,对资金有很大的需求,目前资金缺口很大。由于在农村,建设的规模小,项目多而分散,很多处在边远地区,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进行监管,必将阻碍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一)要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

在农村道路设计和建设中,工程的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项目成本问题,本着少占耕地、减少拆迁和科学控制造价的原则,避免大填大挖,能够利用旧路改造的尽量利用,以降低工作量和减少工程造价。道路设计要结合当地地形,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设项目尽量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整个公路设计既有实用性,又有前瞻性,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避免农村公路建设以后可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编制详尽的施工计划是农村路建设项目施工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各项资源合理的配置,使建设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工,以最小的资金消耗换取最大的效益。

(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要从全员管理抓起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所有的参与项目的人员,不论管理者还是施工者,只要有活动,就会有成本发生,所以要把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资金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与管理、使用资金有关的人。针对项目面广线多、投资少、技术水平低的特点,努力提高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认识和技能,让他们相互协调,发挥自己的职业精神,遵守并执行相关的法规、制度,把建设资金管好用好。

(三)进一步整顿财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公路建设资金管理水平

农村公路建设的项目分散,数量又多,资金管理上各种各样,不同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差异大,在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上不够健全。有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使用现金不合现金管理制度规定,手续不全,不及时报帐和记帐等等。因此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上,要严格把关审批手续,做到支付手续完整,保证及时、准确的账务处理。单位要配备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效能,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真实、准确的反映具体的使用情况,确定每一分钱都得到合理的利用。

(四)加强财务的监管制度,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安全

建设资金使用要合法,成本支出控制要合理,资金安全要有保证,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明显。这些都包含在农村公路建设财务监督范围内。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集中、投资金额小,数量多,资金管理方式不一,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基础参差不齐,这增加了资金监管工作的难度。《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指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交通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管办法,更加规范了公路建设资金监管工作,使监管工作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总之,西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需要管理、建设和施工单位分工合作,层层把关。是一项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工作。相信在农村公路建设的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通力协作下,以及管理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一定能用到实处,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建基.《如何完善新形势下公路建设单位财务和资金管理土作的思考与建议》[J],交通财会,2009.10

第3篇

同志们!

今天农村公路管理站路政员、会统员培训在这里举行。这是县政府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和英明决定。本次培训以《公路法》、《路政管理条例》、“361”机制等内容为重点,以培养一批热爱公路工作的有志人群,造就一批精通公路工作的业务骨干,达到公路建设有人管、有人干的目的,以开创我县公路“养、管、建”新局面。

下面就培训工作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推动“361”机制的贯彻和落实。

路是城市的动脉,乡村的血管,流动的信息。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保障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公路部门响应党的“十六大”号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形动,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深刻体现。通过这次培训各参训人员一定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落实“361”机制政策的理解,增强建设农村公路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投入农村公路“养、管、建”,促进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为农村公路的发展服务。

通过培训,各位学员要理解和掌握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为农村公路服务的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建设农村公路的技能要进一步提高。在回去之后,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农民群众修路、护路。要对本乡镇的险桥、险段进行认真登记、排查、上报,提出整改意见,以利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学习,学用结合,保证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全体参加培训的人员一定要认请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明确培训任务,以这次培训为机遇,以奉献社会、报孝家乡为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志,树立信心,克服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要严格遵守《培训班学员管理规定》以及课堂纪律、生活纪律和考试纪律,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第4篇

1公路建设经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没有把握好建设方面的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一直是从维护稳定、拉动经济、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的,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对建设成本的控制管得比较宽松,从有关的政府及企业的职能部门,到具体工作的实施人员都十分重视整体工程的安全质量,其次就主要考虑工程进度的问题,尤其是重点工程或者品牌工程,存在过分强调其政治意义或主观价值而被要求在特定的日期完工的现象。对于公路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的费用问题却不太重视,特别是对于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公路项目,许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把控建设成本的思路还比较模糊,许多建设资金和建设工期都没有进行合理协调的配置,一些管理部门在控制建设投资的时候未考虑实际情况,监管部门未能全周期跟踪公路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这就使不少的公路工程存在着“三超”现象,造成较为严重的建设资金损失。

(2)忽视了审计的作用

审计是一种模拟的预测和规划,对公路整个项目推行审计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一面可以估计出这一个公路工程将要面对的问题,并在未来的建设中该怎样保证效益。虽然从事实上来说,公路建设在帮助国家经济进步方面是一个大助力,但不能盲目建设下去,要对它的效益和规划等各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审计,也就是确定公路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情况,是不是达到最佳的效益收获,相关的管理工作都要做到及时了解。比如说,如果在基本的建设中投入了太多的资金,这对施工企业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前期的投资不能在预期的时间里收回来,这就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这个公路项目在经济上没有实现预期的价值期望,不符合长远的发展要求。

2公路养护经济投入不足、滞后

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的重点仍然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构建发达便捷的公路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国民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公路建设管理的思路上,很多部门及相关人员长期存在着一种定势思维,那就是更重视建设的经济投入,既可以拉动公路沿线区域GDP的增长,又可以作为当地政府自身的工作业绩,但对于公路养护工作则相对不在意,对于公路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不重视,认为公路损毁了再重建即可,要么就是将公路快速老化、加速折旧的原因归结于超载超限的车辆,甚至有些地区因养护投入大于公路带来的经济利益,对养护工作进行“选择性”的发展,敷衍了事。这些现实中的突出现象让我们认识到,正是这种重视前期建设、忽视后期养护,片面追求公路发展多、快的发展,忽视了好、省的必要性,导致了公路资金投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后期养护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从而影响到养护水平和养护人员本身职业素质的提高,严重阻碍公路效能、效益和效率建设的长期发展。

3公路运营模式脱离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公路的建设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许多管理工作都是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行政部门参与其中,很多公路在建成运营后大多采取的是独立于市场外的管理形式,带有较强烈的行政化,对于市场需求和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公路的管理、运营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都是通过一些部门内部制度或者公司独家经营的模式进行运作,接触不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缺乏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发展条件。因此,许多公路运营时只关注通行收费带来的收益,片面强调公路运输的管控属性,忽略了公路作为窗口行业的服务属性,导致公路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和运营效率的低下,,这样“顾此失彼”的管理在具体的工作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矛盾,适应不了交通行业长久的发展要求。

二解决经济问题的建议

1审计全程介入,强化审计作用

公路的建设周期和运营周期都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要保证它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从全周期来把握项目的进度,还要对各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出预判,就要不能忽视对于项目所做的必要的系统的审计工作,特别对于公路建设中常常遇到的“三超”问题等。通过对项目全周期细致、系统的审计工作,对项目工期和资金的整体状况进行统筹安排和定量控制,可以尽可能减少项目中不必要的开支,对许多没有预期到的支出进行资金调配和补充,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宝贵的建设经费投入到项目关键阶段或工序,做到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收支。同时,这也是对公路项目建设和运营活动的一种必要可靠的监督,杜绝公路建设中的出现各种不正之风,促进公路建设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增加公路养护投入,规范养护

资金使用实践证明,对于建成投入运营的公路所做的养护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对公路寿命和公路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延续和保障。因此,在此方面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增加养护资金投入,依据养护人力和机具的规模合理划分养护区段,并对养护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投入必要资金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可以对公路养护和管理引入市场的竞争系统,不但可以吸收吸引足够的资金用于养护投入,还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去完善和提高养护水平,最终达到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的目标。

3明确管理权限,完善监督机制

第5篇

[关键词]收费公路;路桥收费;争议;思考

[作者简介]李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财务处主管会计,长安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程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038-03

2010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5万公里,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国家公路主骨架建设基本完成,全面缓解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收费公路制度对我国公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公路建设用2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尽管收费公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意味着收费制度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特别是最近媒体上甚至出现“路桥收费再现暴利神话,利润超过房地产业”、“物流业内认为路桥费成为物流发展瓶颈”、“政府应从路桥利益中抽身,取之于民用于民”等观点,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收费公路政策的质疑。

笔者认为,收费公路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许与收费信息公开程度有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收费公路政策过于原则、各地在政策执行上情况不一、政府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有关。但是看待公路收费问题应持理性态度,不能因为收费公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否定收费公路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正视收费公路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高政府对普通公路的财政投入、完善政策、加强行政监督等方式加以解决,缓解因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收费公路健康发展,继续发挥其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作用。

一、收费公路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 收费公路促进公路发展

收费公路对公路建设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高速公路从0到74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95%是依靠收费公路政策、法律建设的,完全靠财政出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快速发展的任务并取得如此成就的;--是中国的普通公路(其中包括农村公路)从改革开放前的70多万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90多万公里,主要靠行政性规费和财政支持建设,如果收费公路占用这一资金,公路里程是不可能快速增长的,因此,收费公路支持了普通公路的发展;三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公路技术等级主要是三级以下公路,只有少量的一、二级公路。现在从高速公路到一、二、三、四级公路都有,其中61%的一级公路、42%的二级公路是靠收费公路政策、法律建成的,因此,收费公路促进公路结构更为合理。

(二) 收费公路推动政府明确义务

公众对收费公路的不认可主要是认为公路是社会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资金安排来提供,而不应该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的多种原因,公众道路需求与政府义务始终没有划定分界。收费公路政策、法律的出现,促进了政府明确自身的义务:建设养护普通公路是满足公众人人享有交通权的普遍,政府承担资金保证义务;建设养护收费公路是满足快速和舒适交通的选择,由选择的社会成员承担费用。

(三) 收费公路有利社会公平

政府财力的本质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财富,应用于建设养护公路时必须要兼顾公平、效益和效率。何谓公平、效益和效率?就是兼顾有车人与无车人的利益,如用大量政府财力建设公路,可能形成有车人无偿使用无车人的财富。还要兼顾特殊需求与一般需求的利益,如使用政府财力养护北京机场路,可能形成用不乘坐飞机的公众的财富去满足高消费的航空乘客的需求。收费公路政策、法律将公路分成不收费的普通公路和收费的高等级公路,由政府财力和社会成员分别负担,是这两个兼顾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费公路促进了社会公平。

(四) 收费公路促进交通事业发展

中国已经步入机动车出行时代,由此所产生的交通拥堵、事故、环境污染等也不可避免。由于土地和能源是有限的,因此改善和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发展高效交通,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法律,其中都包括了收费公路。这是由于当某种产品成为稀缺时,反映价值规律的价格杠杆必然会产生。以北京机场路为例,如果取消收费则可能将其变成又一条拥堵不堪的京顺路,通过收费减少对路的需求,保障了急于赶飞机的乘客有一条尚能通行的公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费公路促进了交通安全畅通。

二、收费公路存在的问题

2009年1月1日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规定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交通规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截至2009年5月1日,中东部12个省份已经全部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涉及公路里程7.08万公里,共撤销收费站点1263个,占全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总量的65%。西部欠发达地区将由各省、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改革实施后,引起公众争议的收费公路等级不合理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收费公路仍存在以下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部分收费公路尤其是经营性公路收费标准过高。收费期限过长

在我国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利用收费公路政策发展公路建设事业较早,但同时由于我国收费公路制度建设滞后等种种历史原因,存在着经营性公路收费标准偏高、收费期限过长等种种问题。以广东省为例,广深高速公路曾经因为高速公路超期限收费被告上法庭,并爆出惊人的利润:1997~2009年广深高速收取通行费累计超过300亿元,是初始投资122亿元的近2倍。这个数据并未考虑公路的运营养护成本和相关税费、管理费用,因此结论未免有误导公众之嫌,而收费公路信息不够公开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例子三水大桥是佛山市三水区一座横跨北江的特大斜拉式桥梁,始建于1993年,1996年1月正式通车。从通车时的1996年到2049年,收费时间长达55年。截至2010年,该大桥扣除全部初始投资及经营管理税费后已实现净利润7000多万元,在到期的2049年以前的39年内预计将实现14亿元的利润。尽管如此,不同收费公路因地理位置、技术标准不同,经营情况也不尽相同,例如广东省西部的部分经营性公路也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收回投资

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对于从1984年开始实施利用收费公路政策发展公路事业的行为来说,2004年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不免显得有些姗姗来迟,况且对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及收费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对于合理回报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对过去存在的不合理收费期限及标准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在这些存在问题上,既有历史条件的原因,也有政府方面的责任,还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二) 收费公路经营权转让不规范

2008年2月27日审计署第2号公告《18省市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对收费行为的不规范问题提到:“部分收费公路经营权转让不规范”,具体行为包括:地方政府越权和违规审批经营权转让项目;经营权转让程序不合规,一些项目招投标流于形式,不经评估或压低转让价格等对外转让,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三) 收费资金管理不规范

部分地方政府还贷公路的通行费收入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的收费成本较高,收费公路营运管理费用开支比重较大,甚至存在收费养人的现象。

(四) 部分地区收费公路债务负担过重

一些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很少,过度依赖“收费还贷”政策建设收费公路,造成收费公路规模过大,债务负担偏重,在隐含偿债风险和资源风险的同时,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实力薄弱,一般财政预算支出远远超过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按照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03-2008年我国公路建设资金构成中,通过贷款形成的投资占公路建设总投资的平均比例为40%左右,西部落后地区比例远高于这一数值。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车流量及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大部分地方政府还贷公路的通行费收入扣除运营养护费用后通常不足以偿还债务利息,更谈不上还本,通常需要借新还旧偿还本金,造成了政府还贷公路的债务规模越滚越大。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要进行全面审计,表明了国务院对有些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目前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债务问题已非常突出,由于政府还贷公路还贷能力的削弱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市场化发展,导致债务速效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解决现阶段收费公路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加大财政对普通公路的投入力度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收入翻了20倍,国家财力日渐雄厚,仅2003年至2008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就由21715亿元增加到61317亿元。建议国家可以将每年中央财政增量的一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西部不发达地区倾斜,以缓解西部地区债务过重的风险以及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各地方政府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明确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义务,切实加大财政对公路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比重,减轻车辆通行费对社会公众的负担,真正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 建立规范并具有操作性的公路收费特许经营制度

要解决由于政府还贷公路过度利用贷款修建公路出现的债务负担过重、银行风险等问题,公路收费特许经营制度无疑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我国在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大桥、湖北襄荆高速公路和广西兴业至六景高速公路等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试行了“BOT”模式取得了成功,但该模式的推广还存在法律、政策不到位,投资风险较大等障碍。因此,建立规范并具有操作性的公路收费特许经营制度,消除因政策、法规制度不健全带来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是当前政府部门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 解放思想,拓宽公路筹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

交通运输部财务司原司长许如清同志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研究探索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和机制。研究探索将中央投资作为项目补助资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考虑将政府投入仅作为补资金处理不追求回报,民间资本在扣除政府补助资金后,只考虑自身部分的收益,不考虑政府资金的收益,这样使本来不具备财务效益的收费公路建设项目变得相对具有吸引力。

可以看出,国家对公路建设筹融资问题的重视,而引进民间资金解决公路建设资金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观念创新来促进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只有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实现非国有资本的有效利用,为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农村公路;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做好对于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工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这就给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诸多的难题。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重视这一工作。

1内部审计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专门的工作机构,具有较为独立的监督权和评价能力。主要对相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和应用等经济活动监督和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农村的公路建设资金监管来说,内部审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建筑资金提供监管和服务。在此过程中会对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法。

2目前内部审计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2.1领导不够重视

事实上,内部审计工作要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在对建设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提出一定的决策。但是就目前来说,相关的负责人单纯地重视工程的质量、成本和进度,对内部审计的作用缺乏重视,有时候还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认识有一定的误解。这样一来就会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无法在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管理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2.2机构设置独立性差

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许多的审计部门都是和财务部门、纪检部门等融为一体,没有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主要是和机构设置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受到相关的机构编制的影响,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设置,其工作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公路的建设资金管理方卖弄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监督。

2.3人员专业素质低

一般来说,审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不仅仅是对资金的监管,同时还要包括工程实施的各个时期的资金结算。由于其包含的范围较广,所以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通常来说,审计人员要对财务、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我国的一些审计部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同时审计工作只局限与对财务的监督,这就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起到阻碍作用,直接影响着审计的质量。

2.4内部审计方法单一

在我国,由于工程项目的繁多和复杂,以往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因为传统的审计方式是在工程完工后进行事后的审计工作,而且多数都采用人工的形式,并且程度不是很高,仅仅停留在手工审计的阶段。这样就会对审计工作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的审计部门应该改善审计的方法,完善设计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做好审计工作。

2.5队伍建设和交通建设任务不适应

在现如今的农村公路建设中,做好建设资金的管理,加强内部审计,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是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审计共组中会出现审计队伍的建设和交通建设存在矛盾的现象,审计队伍明显落后于交通建设,导致监管的力度不够。

3加强内部审计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必要性3.1内部监督和约束的需要

由于农村的公路建设工程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而且工程的施工中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一个综合性质的内部监管机构对公路建设的更个方面来进行管理,特别是资金的运行方面。而内部审计人员以其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对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作用又是其他的任何部门无法替代的。

3.2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的需要

审计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我国的交通系统的内部控制无法达到相关的标准,其松散的状况较为明显,往往对规章制度忽视。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由于缺乏内部审计的监管。可见内部审计的缺乏会使得基础工作方面较为薄弱,资金管理的混乱。因此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促使相关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对农村的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加强重视,在此过程中及时对管理中的错误进行有效的纠正。

4加强内部审计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措施4.1强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建设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改善内部设计环境首先要对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因为内部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的基础,能够使得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同时要加强相关领导的重视,负责人的重视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审计部门的权威性。最后要加强审计部门的自身建设。审计工作要顺应新的形势,调节审计的工作流程,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提高审计的水平。

4.2加强机构设置独立性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样才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4.3创新工作思路

内部审计工作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管理需要,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将重点放在管理优化等方面,加强控制和降低风险。

4.4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规避审计工作的风险,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于选人和用人的机制有所改变。由于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在选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必须对其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第二,要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培训,主要针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因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只有树立客观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工作的热情和工作效率。第三,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的培训,使其思想和工作方法都符合时展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也是新时期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

4.5创新工作模式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工作模式要得到创新。因为只有工作模式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才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工作来说,需要创新的方面主要有:首先,可以尝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工程的建筑风险和成本方面出发,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的运用效率,提高审计质量。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来制定审计方法,发挥审计工作的优势。其次,由于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技术应该被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只有借助先进的设备才能提高审计的效率。再次,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最优,不仅要进行转向审计,还要进行全程的跟踪。

4.6严抓纪律和质量,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

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必须冲加强内部审计纪律和强化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入手,强化监督管理。找准农村公路项目资金管理监督的切入点,从工程预算、招投标、工程计量、工程变更等环节切入,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披露,推进制度的完善。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加强内部审计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施工的审计人员有全局的意识。同时要根据现如今我国的审计部门出现的诸多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使得审计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发挥优势作用,实现资金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凯.刍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35).

[2]高曼婷.小议强化公路养护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对策[J].今日科苑,2008(13).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分析;措施

1、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达深度逐步提高,布局日趋合理,技术状况逐年改善,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2万公里 ,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75 万公里,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72%。中央投资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五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75%; 三级以上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18.9%; 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8%和97.2%,初步形成了基本通达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此外,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简易公路约154万公里, 这部分公路技术和路面状况相对较差,等外公路约占55%,未铺装路面里程约占68% 。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以通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低、路况差,通畅问题远未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日益加大。具体表现在:

1.1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偏低,整体规模仍显不足。

就我国目前农村公路发展而言,除东部的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海南等省市农村公路密度尚可外,其它省(区、市)的农村公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农民越来越高的出行要求。

1.2通达深度不够,建设任务依旧艰巨。

十一五末,全国仍然有128个乡(镇)、4566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其中包括不具备通公路条件的乡镇、建制村),不通公路乡(镇)、建制村的比重分别为0.3%和6.2%。目前不通公路的乡(镇)大多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山区,工程艰巨、造价高,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东部地区在完成“通达工程”和“通常工程”任务的同时,还面临着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的压力。

1.3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通畅问题还未解决。

1.3.1 等级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重。到十一五末,我国县乡农村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约1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5.7%; 三级公路38 万公里,占19%; 四级公路77万公里,占44.4%; 等外路里程约22.4万多公里,占19.8%,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77%。

1.3.2路面状况。农村公路的路面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基本上集中在农村公路上,十一五末达到86.6 万公里,约占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总量的89%,占农村公路里程的61%; 简易铺装路面26.6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19%; 两者合计113.2万公里,占农村公路里程80%。

1.3.3乡、村通油状况。到十一五末,全国仍有大量乡(镇)、建制村未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全国乡(镇)、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比重仅为81%、55%,还有7562 个乡(镇)、21.3万建制村未实现路面硬化,晴通雨阻现象在农村公路中时有发生。

2、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当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2.1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目前,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出行条件差致使城乡间人员、物资交流不通畅,农民行路难、生活质量不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关乎党在农民心中的威望,关乎农村稳定的大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城乡联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2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又是启动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较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通过投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当地建筑材料修筑农村公路,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村市场的消费潜能,为建立城乡有机关联的市场体系、构筑大流通方式、扩大全国市场规模创造条件,进而拉动内需,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2.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农村公路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础。从交通体系看,构成我国公路交通的基础是农村公路,占公路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仍然是交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道路质量差,晴天扬尘,雨天泥泞,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干线和农村公路互为依托,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网起着重要的支撑和集散作用,需协调均衡发展,以发挥公路网的整体效益。

3、农村公路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1 世纪前20 年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是: 全面完成“通达”、“通畅”工程,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总体目标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1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二是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分阶段分地区具体发展目标和任务如下:

3.1 “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东部地区: 继续安排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村”。中部地区: 继续实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实现“油路到乡”基本实现“油路到村”。西部地区: 重点建设通乡公路,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为确保以上目标得以实现,“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实施了千亿元建设工程,即中央投资1000 亿元,改建沥青(水泥)路50余万公里; 实施通达工程,投资400亿元,确保了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公路目标。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约81 万公里,其中: 东部地区约20 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 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90%的建制村通班车。

3.2 2011-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

到2020 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90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70万公里。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政策措施

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农村公路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作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4.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权限和义务,分工协调,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省( 区、市) 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 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步伐。

4.2确保国家和省(区、市)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等多渠道的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

4.2.1国家每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在200亿元以上。

4.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

4.2.3 继续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资金,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继续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4.2.4 积极探索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有效渠道:统筹考虑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推行“以路养路”政策,将建设干线公路缴纳的重点公路工程营业税及收费公路营业税等用于农村公路发展;利用冠名权、绿化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路;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等。

4.3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演练。推进国家、省、市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平台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危险品事故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立国家、省、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构建覆盖全国干线公路和重点水域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5、 结语

总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确保建设有序、协调地开展,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有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因此,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牙祖荣.公路建设养护经济化的必要性探讨[J].广东科技,2009 年14 期.

[2] 杨帆.农村道路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 期.

[3] 过秀成,胡斌,陈凤军.农村公路网规划布局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2,(2)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 养护管理筹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路面等级和技术标准逐步提高,农村道路的交通量日益增长,农村公路养护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三分建、七分养”,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如何解决农村公路的管养问题,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

1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1.1促进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带动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1.2带动农村客货运输业大发展,村级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农村运输环境。

1.3带动农村旅游、矿产资源、绿色食品的加工利用,资源优势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城郊型农业逐渐形成,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

1.4带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机动车辆的增长和运输业的发展,缩短运力时间,活跃城乡经济。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农村公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将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而村道公路没有列入等级公路的范畴,也就没有了建设、养护职责的法律设定。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将村道列入农村公路的范畴,明确规定了村道公路的建设由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交通部在测算“十一五”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时也没有考虑到村道公路建设资金的需求。也就是村道公路的建设国家没有资金投入,绝大部分资金得靠广大农民群众一事一议来解决。

2.2主体意识弱,有效管护难到位。地方政府未切实履行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主体职责,主体意识不强,养护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农路管养机构形同虚设,对农村公路管养问题采取回避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道路存在失养弃养现象。

2.3施工质量差,后续管护不到位。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管养投入大,建设范围广,基层技术力量跟不上,部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出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只注重主体质量,而忽视了边沟、排水等附属设施的质量,尤其是遇到灾害,损毁严重。一些农村公路建成后,由于上级补助标准低,自筹资金困难,加上部分建设单位赶工冒进,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失去管养很快遭到损害,致使公路的使用寿命大为降低。据统计,现投入使用的农村公路提前损坏率约为60%,有些公路使用不到一年、甚至还未通过验收就遭到大面积损坏,使用率不足正常使用率的十分之一。

2.4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缺乏保障。按照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农村公路养护必须严格执行“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原则。而随着各地农村公路服役时间的增长,农路管养投入将逐年倍增,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加上大部分村级经济状况较差,无力投入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养护,使得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

2.5超限运输造成道路损毁非常严重。由于行驶农村公路的车辆超限运输,致使大部分道路损毁严重,甚至造成交通中断。目前,由于政策的原因,对于农村公路县、乡道的治超,现在无法实施。对于超限的车辆,只能在受损较严重的路段设置水泥墩等路障(限宽)限制重车通行,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3.1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农村公路建设要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交通需求、资金供给和公路使用功能,要恰当利用地形,合理选择路线方案、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型式。在项目实施安排中,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做好示范带动,讲究重点突破,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分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3.2政府要完善农村公路筹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庞大的综合性工程,如果没有全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对投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实行区别对待的投资政策,重点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随着中央、国家投入的增加,它并不能代替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的事权和责任。各地方政府要完善农村公路筹资政策,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筹资、企业赞助、个人捐资等方式,切实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3.3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县、乡两级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建立“政府为主、政策引导、创新思路、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多渠道筹资。同时积极引导沿线村民投工投劳养护农村公路,鼓励社会和公路沿线受益企事业单位、个人,以组织义务劳动、支援设备材料、自愿捐资等方式,支持农村公路养护事业。上级下拨的养护资金和县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的养护资金由县交通局监督使用,并接受各级交通、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3.4农村公路建设应与工程质量进度结合起来。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不高,但是质量要求绝不能降低。如果在质量上出了问题,“民心工程”就变成了“伤心工程”。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一定要处理好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决不能留下质量隐患。要认真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能,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5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同时结合农村公路本身特点,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和沿线群众的积极性,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管养分离,积极推进公路养护的市场化,建立养护工程和正常养护管理工作机制。推行科学、规范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和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公路养护效率,提升养护质量。对于等级较低、自然条件特别困难并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养护作业的乡、村公路,可以通过聘用、委托、承包等方式由个人(农户)分段进行养护。

3.6提高管养水平,规范路政管理。由政府出资配备专业养护器械,并加强对所有公路养护管理单位和具体管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通过聘请有关技术人员对公路养护内容、措施、质量要求等进行详细授课,普及公路养护基本知识,提升养护人员管养水平。在路政管理工作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使公路沿线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和爱护公路的自觉性;坚持巡路制度,重点对在公路上占路为市、打场晒粮、路肩上堆放杂物、挖掘路肩、破坏公路和行道树、在路旁搭建违章建筑等行为依法治理惩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管理

农村公路是我国社会发展与城乡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络架构中的重要部分。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从2003起全面实施农村通乡和通畅(通村)工程。然而,在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建设发展相关问题,如施工力量及技术实力低下;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公路规划不合理等各种问题,农村公路网建设的质量水平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1.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农村人员居住又相对分散。多年来,落后的交通建设设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信息十分闭塞,“买难”和“卖难”问题仍然很严重.严重困扰着农村人口的消费和创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发展。农村公路交通的不便利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富得快,全靠交通带,农村公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农民脱贫致富最基本的保障,没有它,往来不畅,信息不通,里面的资源出不去、外面的投资进不来,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点得不到改变,三农发展永远是一句空话。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其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公路建设规划不合理

缺乏对农村公路建设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造成实际施工过程和早期整体规划设计脱节,对公路的设计走向、通达要求和技术等级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论证,而只是为了迎合某些上级领导的意图,在规划时往往大量使用耕地、林地,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农民的出行方便。设计方面,乡村公路大部分是在乡村老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但老道路的线形并不能满足公路的设计要求,造成公路建设质量不高和重复建设,影响了农村公路网络的系统布局和通达性。

2.2道路等级低

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占公路网总里程的80%以上,但整体等级水平还偏低,路况较差。在农村公路的施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单纯的将农村公路施工设计分为等级较差的施工路线,致使实际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放松要求,在施工材料、路面结构、路基强度、安全设施等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后续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对公路实际情况进行勘察,致使农村公路在使用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

2.3建设资金不足

资金是公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筹集充足的资金才能正式开始施工。然而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农民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公路。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和地方集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某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因此,资金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首要问题,

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方案。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考虑。要深入农村,实地考察,根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要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以农民的需求为主,以乡镇为圆心,向四周发展明确建设目的、长度、设计路线等,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3.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

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公路建设的价值,高质量的道路才能真正为当地的居民带去帮助。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的质量管理,一旦发现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制止,保证各项施工的质量都能达到要求。

3.3多元融资,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农村大部分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村基本建O的资金投入比例。通过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方面渠道吸收投资、筹集资金。应该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机制,充分发挥省、市区各级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还要建立以国家包括省级以下各市、区级政府对建设农村公路相对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的公共财政投入框架,以及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多渠道投资机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