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1:02:31
导语:在科学科普知识竞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6064
国内刊号:45-1253/G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普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有理由关心这个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008年一份在中国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愿意为节能减排身体力行。2007年国家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其中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气候课堂教育项目的推广力度
学科课程渗透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渗透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全国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化学、社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一些地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课堂教育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中英国际气候课堂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青少年与气候变化”、“如何在学校成功开展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教学方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等五个议题开展专家讲座、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并对当地两所学校进行考察。专家详细介绍了气候课堂项目及其实施细则,阐述了气候课堂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三位老师在实践层面,从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气侯变化教育的情况,用真实的案例阐述了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学生在推进气候课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论坛最后签署并宣读了《气候课堂中国宣言》。
如何积极参与气候课堂项目,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落到实处?1)积极与全国气候课堂项目中心联系,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气候课堂的素材、方案。并积极开发本土资源。2)在各级中小学校本课程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上打开思路,进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友好学校联系,交流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积极推广并培养示范校、重点校。3)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气候变化访谈,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设计。4)成立学校气候变化协会,以起始年段为主要成员,开展社区活动,向学校、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3)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协、教育局编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读本,将该读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基础知识,作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各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必须有相当部分指定书目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类读物。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应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牵头,会同有关宣传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开展协调规划和安排,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将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转化为教师、学生和普通大众容易获得和应用的形式,达到普及和宣传的目的。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课教学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系列丛书作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外必读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学科的选修课,加大对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
2 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独特作用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00多座科技馆,据了解,大多数科技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展项设置不多,缺少这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方面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展项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到科技馆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发挥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规范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主动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参加科普工作的经验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落实开展的项目经费和人员,争取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任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气象等部门开展科普工作,《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标准》及《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维持经费投入,实现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3 加大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参与力度
要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真正体现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外,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大科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消除障碍和隔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定位,注意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体系,也即是科普的社会体系。这对于从多元化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供青少年体验模式。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全球变化等科学实验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向中小学传播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校外辅导、参观实验等方法可以传播气候变化科普知识。传统的讲授式也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实验、野外考察、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体现在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体现在积极参与宣传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响,在未来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2)探索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俱乐部和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站活动。共同构建一个青少年科普的社会体系,从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求,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非常重视自然景观的建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花草树木和绿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进行更多的科学实践。
1.建立植物身份证
我们学校校园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令人赏心悦目,却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各种植物因为没有名称标识,老师和孩子们对一些植物叫不出名字来,更不要说对这些植物特性的深入了解。为此,我们给学校每种植物设计了“身份证”。首先我们向林业局专家请教了学校各种植物的名称,再让六年级的学生根据名称在网上查询它们的相关资料,给每种植物制作蓝底白字的小标牌戴在身上作为它们的“身份证”。植物“身份证”主要包含植物身份证号码、名称(学名、别名)、所属科目、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应用价值等。由于标牌的统一,成为了学校文化建设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同时,植物“身份证”的建立,充实了学生的植物科普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中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培养他们热爱植物、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2.让校园的绿地更绚丽多彩
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资源,规划出一块花卉培育基地。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更加珍爱学校的花草树木,同时也美化了我们的校园。
比如,我校根据科学课教学内容,发动三年级学生种植凤仙花,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种植一到两株凤仙花,定期浇水、施肥。定时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每周五利用自习的时间,各小组汇报他们种植的凤仙花生长情况,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同时,四年级学生种植其他(蒲公英、月季花、牵牛花等)花卉。重点观察它们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了解阳光、水分、养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向低年级同学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
二、有效地利用校园设施设备
我们不仅要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中融入科学元素,也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园的一些设施设备,特别是被大家忽略的地方,建设起科学知识宣传基地,让学生在科学充满科学氛围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1.建设好气象公告栏
利用学校的百叶箱,把四、五年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天早上、中午、下午轮流观察,记录每天的云量、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公布在学校设立的气象公告栏内,学生通过边学习、边观察、边记录、边公布,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更激发了全校师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还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品质,养成了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建设科技走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教学楼的走廊是人们容易忽视的空间,认为只是学生来去匆匆的过道而已,其实它是学生亲密接触的空间,是学生课间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学生每天不知要走多少趟,在这来去过程中也不知要发生多少事。因此,在走廊上营造一种科学文化氛围,来影响学生言行,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科学家简介,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3.建立科学小屋
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可将教学楼一楼闲置的楼梯间或其它闲置空间布置为科学小屋。科学老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制作的风筝、万花筒、百倍放大镜、船的模型、植物的标本等科技小作品,在科学小屋里进行展示。科学小屋里还可陈放一些科技图书,摆上一些小桌凳,学生在参观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还可通过阅读这些科技图书了解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及原理。
三、开展形式多样科学学科竞赛活动
形式多样的校园竞赛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由被动的接受科学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参与,亲身去感受科学、认识科学、热爱科学,还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1.定期举行手抄报比赛
每学期分年级或年段举办一次专题科技手抄报比赛,低年级手抄报主要以绘画为主,中高年级要求图文并茂,文字为主。每次手抄报比赛确定一个主题,如消防知识、防震减灾知识、生命知识、地球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内容。获奖的作品在全校进行公开展示。既美化了校园,又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2.开展丰富的科学知识竞赛
根据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关于举办20__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精神,黄冈市科技局、黄冈市委宣传部、黄冈市科协于5月14日—5月20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通过组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向公众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倡导“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整个活动达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多办实事这一目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将主要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这次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黄冈市科技局、黄冈市委宣传部、黄冈市科协联合成立了协调领导组,负责指导和实施这次科技活动周的相关活动,并研究制定了市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5月14日,市科技局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召开了科技周活动安排会,将有关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进行了传达,并督促各县市区认真做好科技活动周的筹办工作。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1、承办了科特派试点工作巡讲报告会
5月17日,由国家科技部、人事部主办,湖北省科技厅和黄冈市人民政府协办,黄冈市科技局具体承办的“20__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巡讲报告会”来我市进行巡讲。人事部张恩贤司长,科技部孙传范博士,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海新、处长王安木、副处长吴强、市科技局局长姜永满等领导出席了报告会。副市长李格非看望了报告团全体成员。全市各县市区科技部门的管理人员、部分科技特派员代表、市直涉农部门等200多人参加并聆听了报告。副市长吕文涛主持了报告会。
报告巡讲团宣讲成员由七位同志组成。这七位同志都是从全国各试点地区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当中既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有在基层长期从事科技推广工作的农技人员;既有从事科技组织和管理的领导干部,也有从试点工作受益的群众代表,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从不同侧面向大家介绍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的体会和认识。
副市长吕文涛在总结报告会时指出,黄冈是国家科技部唯一一家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的地级市,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试点市。目前全市共选派了150名科技特派员,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入基层,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并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但是对照全国整个试点的情况看,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次巡讲报告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巡讲团的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结合黄冈的实际,进一步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工作政策,进一步总结和宣传典型经验,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不断促进黄冈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星火富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深入实施,不断促进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促进黄冈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黄冈作出努力和贡献。
2、举办了科技咨询与科普宣传活动
5月15日,市科技局、市科协、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农科所等共10多家单位在黄州街头设立展台,开展了科技政策、农村新技术、科普等科技宣传和技术咨询活动。咨询活动在一座“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的彩色气球拱门周围展开,大街上悬挂了4幅科技宣传标语,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活动氛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很有兴趣地观看了展览,并对整个活动予以肯定,这次活动共展出版面四十余幅,悬挂挂图60余张,散发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与此同时,为开阔青少年学生的眼界,我们配合科协在黄冈市科技馆,举办了声、色、光、电的科普展览。此外,我们还在5月15日—20日活动周期间,组织了3台宣传车,走街串巷,滚动播放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使得科技意识深入人心,深入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3、开展了舆论宣传
黄冈日报,黄冈市电视台对科技活动周的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并就科技特派员工作对市科技局局长姜永满进行了专访,让全市人民了解了科特派试点工作在黄冈的进展情况,有力地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
4、组织科技小分队下基层服务
全市各县市区组织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科技小分队下基层服务活动,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农科人员20人组成一个科技小分队,奔赴全市10个乡镇和科技示 范园区进行宣传,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户,送到田间地头。并根据各乡镇的主导产业进行科技培训活动,进行了中药产业化、种草养畜、大棚蔬菜、等技术培训共二十余场次,印刷资料4万余份,提供技术咨询3000余人,培训科技带头人1000余人。
5、积极参加湖北省科技博览会和科普知识竞赛
本次科博会是湖北科技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反映我市科技发展水平的大好机会,市科技局精心组织20家企业参加了本届湖北省科博会,设立了农业、工业、科技特派员三个展区,展示了包括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基金、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农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共60余个科技项目。本次参展充分反映了我市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对加快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落实省科技活动周办公室的通知要求,广泛组织干部群众参加科普知识竞赛,共有600余人次参与了此次竞赛。
三、求真务实,工作扎实,成绩显著
【关键词】 科普宣传 减少损失
科学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如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研究制定加强科普工作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科普工作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普是社会公益事业。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社团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1 加强科普宣传建设科普教育基地
加强科普宣传,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的科普工作。是我市地震学会近两年的工作要点。根据我市的地震工作方针和市政府对我们地震工作的要求,如何作好防震减灾工作,是我们近两年的一个艰巨任务。在继续做好面向全社会的科普工作的同时,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认真做好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有条件的要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或地震科普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使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把最新的地震科普知识、防震减灾措施、科学自救方法、科技精品等通过挂图、模拟实验、电影、幻灯以及先进的光电技术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普及政府综合防震减灾方针、政策、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各种防震、避震、自救、互救措施、灾害保险及防止次生灾害的常识。对社会开放,组织学校和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有序地参观。强化地震科普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地震、感受地震,增强防震减灾的意识,掌握自救互救和防震、避震的措施。了解地震应急预案,防止次生灾害。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将地震灾害的程度降到最低点,减少灾害损失。
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地震科普馆,做好地震科普宣传,使其达到真正来了地震后,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政府指挥系统下,正确地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有效地利用自救互救和防震、避震的措施,把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或次生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以减轻国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快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南阳市地震学会将和各会员单位齐心协力积极兴办地震科普事业,促进我市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规范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提高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带动和推进地震科普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地在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促进基地闾的交流,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壮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队伍。
2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科普宣传,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科普基地、街头、图书杂志、广播影视、网络、新闻媒体等重要宣传渠道,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满足广大民众渴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渴望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加强科普宣传,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民群众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在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加强科普宣传,营造学科学、信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提高全民素质。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3 加强科普宣传 弘扬科学精神
加强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丢了灵魂,光有知识也会迷失方向。所以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都与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有关。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因此,科普工作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把弘扬科学精神与普及科学知识统一起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
弘扬科学精神,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就是要根据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把科普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作到基层、普及到民众。积极探索科普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和科普工作的新举措,努力开创科普事业新局面。
4 加强科普宣传 减少灾害损失
加强科普宣传,办好科普讲座、科技活动周、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咨询、科普文艺巡演、科普展览、科普影视展播、科普基地教育等,当我们的科普宣传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深入了民心,使我们广大干部群众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会了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当人们遇到自然灾害、遇到地震、遇到各种灾害来临的时候,就能科学地对待,冷静地处理。用科学的知识来抵御灾害的风险;用科学的精神来正视灾害的危害;用科学的思想来分析灾害的根源;用科学的方法来减少灾害的损失。
一、更新观念,求真务实
要实现科普工作的创新,根据“十二五”规划做到与时俱进,就应使科普工作的目标从知识的层次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我们认为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模式,改变自我陶醉、自我循环的小科普意识;改变等待有余、奋争不足的思想方法;改变自我加码、自我运行的内生驱动机制;改变忙闲不均、各自为战的工作作风;改变四面出击、零打碎敲的活动方式。要树立以人为本、全民科普的观念;树立参与国际竞争、全球科普的观念;树立面向市场、融入社会的观念;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
二、开拓创新,突出重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普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等于否定传统,有特色的传统工作应用得到发扬。如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科普集市、科普下乡、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等。我们认为,今后的科普工作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去粗取精,不断创新,努力穿凿“精品”。近年来,我们临沂市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在原有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已有了很大的新的增长点,科普工作的对象也形成了以学校、社区、军营为重点的“品”字型格局,开创了科普进“三门”工作,即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军营,取得了较好效果。
1、科普进校园。多年来,我们始终把青少年科普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设立青少年工作部,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1)创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以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兴趣、创新思维为目标,我们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创建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活动。规定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可优先得到市主办单位发送的科技科普资料;科技辅导教师可优先参加科技教育培训和市、省组织的科技夏令营和其他科技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全市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目前我市已有科普教育示范学校19所,实验学校13所。这一活动每年将持续,并引入省、市机制,对己命名的进行复审,不符合标准的随时摘牌。(2)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除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协会积极抓好各校的辅导员队伍外,我们对全市30余所重点学校进行直接挂钩联系,一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互通联系。(3)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我们联合市教育局,每一年举行一次科技教育夏令营,还专门组织科普大篷车、科普放映队,开展送科普、科教电影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各中小学校利用各地的科普教育阵地,举办校园科技活动节,开展小设想、小发明竞赛,邀请中科院专家作科普报告会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把科技教育融于正常教育中,进一步培养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观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科普进社区。为顺应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发挥科普大篷车能动作用,广泛宣传低碳、环保、节能。我们将社区科普工作作为市科协今年的重点,邀请国家级的科普报告团到社区作科普讲座,开放科普图书阅览室,每月为社区居民放映一场科普影片,经常举办科普演讲和科普文艺演出等,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科学生活观念,普及科学生活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增强科学意识和鉴别能力,破除愚昧思想和落后习俗,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科普进军营。科技兴军、科技强军是现代国防发展的历史趋势,理当从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军队的科技力量,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技素质。科普进军营,可以形象地阐释较为抽象的科学道理,锻炼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也能较好地培育和提高动手能力、协能能力等,同时也能成为军营科技文化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内容,激发军队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信心。
三、加强集成,注重效益
一、健全激励导向机制,致力培养一支热心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科学教育教师队伍。我校着重从以下“三个重视”编织队伍建设之网:
1.重视机构建设。学校建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并率先在惠安县成立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副校长负责日常工作,教科室、教务处和科技教育骨干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同时聘请县科协、科技局、教育局和关工委等有关部门领导担任顾问,在时空、经验、智慧、财力等方面取得他们的支持。学校还建立科技教育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组成员会议,加强学习研讨,注重沟通交流,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协调能力。
2.重视师资培训。科技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人”。为适应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邀请泉州市水土办、知识产权局专家、领导分别到学校给全体师生作“水土保持”和“知识产权进校园”专题科普讲座,学校还先后组织部分科技辅导员到厦门、福州等地观摩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派多位教师参加了在上海、三明、泉州等地举办的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培训班包括机器人培训班,从而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科学素养。
3.重视激励机制。为促进科技教育活动更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重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了科技教育评估考核和表彰制度。一是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作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二是设立“育才奖”和“科研奖”,奖励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科技教育辅导员。三是设立“金钥匙奖”,奖励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中获奖的学生。四是评选表彰校科技教育先进班级。
二、创设科教文化环境,着力营造浓郁的科技教育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教科学,有钱便做有钱的布置,无钱便做无钱的事业。还有,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玩我们科学的把戏。”学校充分挖掘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现了科技教育环境的“三个化”。
1.物质装备科学化。学校在校外利用周边的惠安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北社区科学工作室作为学生参观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基地。在校内设有“五室”即科技活动室(96平方米)、科技制作室、科技成果展示室、科技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科普刊物供学生阅读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让学生动手操作。依托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学科实验室作为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实习、实验之用,为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2.校园布局教育化。学校拓展宣传空间,利用校舍墙壁建起多处“科技橱窗”、科普园地;利用教室走廊建立“班级科技作品展示台”、“年段科技角”;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伟人、科学家、名人名言画像和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定期张贴、更新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内容,并让学生参与设计、编辑、制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熏陶。
3.宣教载体人文化。学校在螺声广播台开辟“科技之声”栏目,每周宣传科普知识、传达创新信息;制作和完善学校“科普天地”网页,使之成为特色教育成果展示的窗口;利用多媒体教室定期播放科普影视片,如《动物世界》、《科普常识》等,介绍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每逢重要科普节日,如水日、地球日、环境日、读书日等,组织开展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进行展示,大大增强了全校师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意识。
三、拓宽科技教育渠道,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效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抓好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为使科普教育深深扎根于“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学校将科技教育真正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寻找学科知识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化科学道德、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课外活动为抓手,提高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校以普及性的课外活动为抓手,在开展学生科技教育活动方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三条航线”的运行模式。
(1)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全员参与,感受到科技无处不在的魅力。如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分别成功举办了以“节约、创新、高雅”为主题和以“体验、创新、成才”为主题的第八届、第九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2)立足日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因地制宜积极组建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由普及型的课内向扩展型的课外延伸,深化科技教育内涵。如建立机器人、气象、农艺、信息技术、环保等科普兴趣小组,并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科幻画创作、科普小论文比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科普读物、观看有科技教育频道的电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网站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3)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实践活动。如2008年6-8月开展“节粮在我身边――2008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学习粮食知识,体验活动的乐趣;2009年4-5月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和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学校分别围绕“文化、战略、发展”和“海西建设、科技先行”两大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传播行动,各班出版专刊、召开主题班会,举行“知识产权进校园”知识竞赛;2009年4月和2010年5月,泉州市知识产权局、惠安县科技局到我校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座谈会,开展知识产权普及读本进校园赠送活动,举行“知识产权进校园”专题讲座,增强了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3.以教育科研为依托,提升科技教育特色的品味。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教育科研作支撑。学校着眼于建立科技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向福建省教育学会和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申报“十一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新课程实验下的科学素质教育》和《实践行知教育思想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研究》。目前,学校围绕科技教育研究课题已重点开发出“科学与生活”、“科技教育与德育”、“科技英语”等校本课程,并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实施。以教育科研为依托,抓好与科技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深入、扎实、持续地展开。
四、彰显科技教育成果,聚力增强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信心
首先是促进学校办学整体效益和水平的提升,科教引航、全面发展。五年来我校获得“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泉州市“科技活动周”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青少年“十百千万”水土保持科技传播行动优秀组织奖、首届泉州市青少年创意大赛团体铜奖,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50余项集体荣誉;2006――2010年学校连续四年被县教育局、县科协评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其次是形成了一支热心于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通过搭建平台、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学校的大部分教师科技教育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科技教育辅导能力得到了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技辅导员。有14位教师撰写的科教论文参加省、市科技教育论坛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为确保妇儿工委下达,区科技局联合区妇联,制定工作目标,促进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真正体现妇女儿童在科技事业中的先进性、代表性,科技局党组切实肩负起领导责任,注重业务工作与妇女儿童工作的有机结合和互促共进,使科技局的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工作机制。加强妇女儿童工作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工作经费,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环境。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提高工作质量。二是制约机制。要将规划中确定的主要目标纳入全年工作的总体规划,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面学习贯彻党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围绕区委提出的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总体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坚持公正廉洁,学习身边的优秀典型,努力做到“三满意”,进一步增强全体妇女职工实践“三严三实”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组织本单位女同志参加了各类专业的短期培训,克服了工作忙、家里孩子小、家务多的困难,如公务员培训、办公自动化、依法行政、专利知识、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知识等的培训,更新了知识,充实了自身,提高了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积极参加了市民健康知识、法律知识竞赛;组织了全体女职工参加妇女权益保护法律常识竞赛。
1、组织妇女同志参加每年的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每年进行了全身体检,参检率为100%;关心、探望病妇;及时上报信息。
2、召开“三八”妇女节联谊会,组织问题娱乐活动。
3、组织女同志参加欢渡春节的文艺活动以及与科技镇长团联谊会,通过活动展现才艺,同志之间多了一份交流,增加了一份友谊。
4、“六一”儿童节发书券;组织本单位职工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海洋科技大厦等科普基地了解新时期科技工作情况。积极与教育联合开展“科技进校园”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尤其是贫困儿童学科技,爱科技。
5、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发放科技兴农、知识产权知识宣传资料等科技读本,加强农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6、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要求,动员各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充分利用广泛的科普组织网络,集思广益,为我区的科普规划和科普政策的制定提供意见和建议,推动青少年科普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发挥好工会、共青团等成员单位优势,积极做好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争取财政部门的协作和支持
7、进一步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近年来,科技局进一步加强了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做好各类科普馆的建设和扶持工作,为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提供更多场所。
8、围绕科技创新促发展,积极搭建女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平台,为女
企业家和女科技人员创业和开展科研创造条件。一是在科研立项上大力扶持女科技企业家,以此激发女企业家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二是大力奖励女科技工作者;三是支持妇女发明人申请专利。四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的女科技人才;五是充分发挥知识女性的智囊作用,为科技支撑我区经济发展战略建言献策;六是加强科技行政管理系统女职工队伍建设,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技能。采取有计划、分步骤、突出重点的方式,不断开展继续教育,以充实她们的业务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通过组织参加区、市培训学习,她们增长了知识和才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发挥半边天作用。9、推进科普进社区,丰富妇女儿童的文化生活。科技局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区活动。通过世界知识产权日集中宣传、送科技下乡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形式开展社区科普活动35次,参与群众2万多人次,协助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洋*科技*梦”主题科技展览馆,进一步提高了妇女儿童的科普知识水平。
10、开展爱心捐助,自觉公益义务。
【关键词】物理 实验 前沿 科技
在最近的百年里,物理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今天的物理学仍在飞速发展,已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和全新的物理观念,仍然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一。面对一日千里的现代科技,物理教师有必要对物理学的现代进展的各个领域有一个概括的、清晰的了解,然后把它们通俗的引进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新奇的物理知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充分收集和整理那些与物理教学相关的新奇有趣的知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适时透露或讲述这些知识信息,既能对教学过程起画龙点睛的妙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惯性一节时,教师为印证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以世界上最大的轮船为例,最后引进惯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由于轮船质量太大,所以在航行时遇到礁石等障碍时根本就不转弯,它也来不及转弯,直接就压过去继续航行。还可以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引进天文知识,如黑洞,讲述了光也无法逃离黑洞引力的束缚。根据第二宇宙速度公式和恒星质量算出黑洞半径不到三公里。学生们知道大的恒星半径是百万公里,现在塌缩成不到三公里,那么他们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实际上这也在无形之中为我们解决了黑洞半径的估算这一考点。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通过网络收集能够紧扣教学内容但又新奇古怪的知识信息,再通过备课组织这些信息,上课时合理创设情景巧妙穿插讲述这些知识信息,不仅能使教师自身知识面得到拓宽,更能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即使是对物理最排斥的学生也会接受物理的。
二、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
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目前,我国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增进对前沿物理学的了解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物理教学和物理测试中应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中学物理教学和测试的内容更接近现代物理的发展,体现前沿物理的最新成就。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要求学生要“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能读懂一般科普类文章,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有关当代物理学前沿的最新成果,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进步。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