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1:02:35
导语:在教资综合素质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综合素质 职工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是否具备一支综合素质精良的职工队伍,已成为职工个人生存发展,企业兴衰存亡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依据。因此,如何正确引导职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1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以资本、劳动力(人本)等为主的生产要素在扩大再生产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现代资本主义早期,拥有资本的多少成为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准之一。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信息科技时代的革命,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第一生产力,而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主导力量,即人本企业逐步在取代资本企业。企业发展的内在潜力不再是拥有巨大固定资产的“巨鳄”、“恐龙”,而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的队伍。
(2)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个人成长的必备条件。在如今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在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面临社会、企业、个人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伴随竞争而来,由于自我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矛盾,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能力的距离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会给人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这就要求职工应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2影响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因素
(1)职工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缺陷是影响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培训体制僵化、观念陈腐、一些不适应时展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模式简单缺乏灵活性。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不仅使职工素质教育发展因循守旧,表现不出现代企业职工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和时代特征,还使个体得不到充分发挥。
(2)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和方法不足是影响职工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职工教育培训的地位和管理往往落不到实处,形成教育培训与职工任用“两张皮”职工培训教育在企业通常是可有可无,或者是做表面文章多做实际工作的少。不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缺乏长足的发展眼光,成为国有企业的通病。在教学方法上,“因教而教”,盲目培养专业人才,缺乏整体长远意识,不仅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职工思想片面化,没有综合系统化的思考方式。
(3)职工自身学习动力和自觉意识不强是导致职工综合素质不高的内在因素。人作为已知致辞的意识主观承载者,是决定任何事的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国有企业内,长期存在着“铁饭碗”,“沦资排辈”,缺乏应有竞争机制,使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养尊处优”缺乏居安思危,居危思M的忧患意识。由于主观上的散漫和滞后必然导致缺乏学习动力,缺少自觉意识。
3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1)深化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建立高效培训运行机制,使职工教育培训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思想观念转变是关键,配套改革是主导。在转变思想观念中,应该把思想观念从陈腐、落后的传统习惯中解放出来,树立与时代特征吻合的新思想、新观念。教育培训要向开放化、实用化转变,教育培训模式、结构要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冲破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困扰。形成知识、能力、运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分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能人员进行多层次岗位培训。
(2)科学地制定教育培训规划,使其具有前瞻性,效益性、创新性。为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培训规划、计划主要依据企业发展规划而制定的,培训为企业实现发展方向做好人才保证工作。要着眼于企业长足发展,着眼于人才的接替与储备,超前规划,提前运作,分析和预测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储备各类高素质人才。
(3)将职工教育培训与实际运用相统一,是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根本方法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间竞争将愈烈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企业固然可以通过招聘来改善人才状况,但这从然加大企业的成本,且引进的人才也必然会有“水土不服”期,不能很快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内部经过“挖掘”,“擦亮”出人才才是企业培养人才根本途径。职工教育培训总需求难以实现,甚至同生产相脱离。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教育培训全员性的,但有限的经费如果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到每一个人头,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育培训工作应注意重点和全员的结合。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单位、项目,人才的培训需求,体现职工教育培训的价值。
(4)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是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坚持“先选拔后培训,选培训后上岗”,有企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培训、考核、晋升、使用、待遇相联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培训一考核一使用一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来拟制营造崇尚学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职工培训;员工素质;学习分享机制;特殊作业工种培训;岗位工种技能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076-02
近几年来,城郊煤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永煤文化为统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大局,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和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地面基地、井下现场、培训教室三个培训课堂的作用,打造了一支综合素质强、操作能力强、安全意识强的煤矿员工队伍。
一、提升煤矿员工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几年前,由于煤炭生产不景气,煤炭经济滑坡,同时劳动用工制度在不断改变,大量的有经验的老工人提前内退,煤炭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技能人才紧缺,严重影响煤炭生产的改革和发展。
2.煤炭行业高素质人才匮乏,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职工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与理解和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3.从煤矿技能人才自身来看,普遍存在安于现状、上进心不强的现象。由于煤矿体制的原因,相比技术工程管理人员而言,收入悬殊较大。抑制了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出现了技能人才过于安于现状的局面。
4.职工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在时间上达不到规定要求,缺乏必要的师资队伍和实操训练设备,培训方法和形式落后,导致培训效率、效果低下。
5.为适应母子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后备队干严重匮乏、而且城郊煤矿还承担着因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需要向驻外子公司输送人才的重任等实际状况,培养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是实现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目标的当务之急。
二、确立员工培训工作当成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
城郊煤矿建成投产后,矿领导班子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企业长远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将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成长紧密结合,始终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大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了培训的软硬件设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健全培训领导机构、实行培训结构工资、建立培训教室、地面培训基地和井下操作实习基地、队干安全素质工程、开办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多种举措,全面提升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员工队伍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立后备人才成长梯队,为企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2006年下半年,基于矿井投产不久,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后备队干严重匮乏、而且城郊煤矿还承担着因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需要向驻外子公司输送人才的重任等实际状况,我们就率先组织实施了队干安全素质工程,把培养后备干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确保在内部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两年多来先后培训班组长和队干42期1050人次,仅2008年就举办各专项培训班22期,培训区队长、班组长750人次,先后有60多名职工走上队干岗位,为驻外子公司选拔输送40多名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
四、创新管理,建章立制,实现安全培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全员参训的积极性
(一)在集团公司范围内率先实行培训结构工资制度,按月提取各区队结算工资总额的5%作为培训专项考核工资
根据职工参与各级培训情况、平时和月度考核效果等进行二次分配,合理拉开培训收入差距,使职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和参加培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极大地激励了职工自我学习提高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学习在矿内蔚然成风,营造了学习氛围,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建立学习分享机制
培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我们从2007年开始建立学习分享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并要求外出参培人员必须写出总结提纲,适时举办相关培训班,传播交流相关学习内容,给各级各类人员提供相互讨论、专业讲座的学习平台,促使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三)加强培训教师的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每年年初由矿下发专兼职教师聘任通知,明确教师的主讲课目、课时,并将全年授课完成情况及培训效果作为年底对教师考核的依据。在培训管理制度中将培训教师的授课费用逐年提高,实行浮动发放标准,与教师的资历和授课质量“双挂钩”,授课费的绝大部分由参培学员根据授课质量进行评估确定,从而激励教师认真备课,积极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与学员的互动,变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为答疑和互动式培训,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为提高兼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适时举办专兼职教师座谈会,邀请经常从事教学的教师介绍培训中优秀的培训形式,解决如何提高培训效果的方法,积极推广座谈会提出的现场教学、案例教育、手指口述、导师带徒、答疑培训等培训形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性。
(四)指导区队开展内部全员培训
为落实全员培训,根据制定的年度、月度培训计划及相关培训制度,明确区队每月培训工作重点,指导区队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在周二、周五开展例行学习,在班前会中开展“每日一题”学习,在班前会、工作现场对职工随机抽查提问,检查职工培训效果,推动了全员培训制度的落实。
五、基地带动,创新培训形式,强化效果,努力提高职工理论和操作水平
围绕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弥补职工文化素质偏低的不足,我们将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用实践操作带动理论学习。根据这个培训思路,利用现有实践操作基地资源,积极开展地面、基地、井下三个培训课堂学习,从实践操作入手,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
(一)积极利用培训基地资源,开展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培训
从2006年开始,先后建立了电、钳、通风等地面实习基地,配备井下常用的各类电气开关、保护、胶带、刮板机等实习设备;同时,又在井下因地制宜的设立了采煤机、掘进机、凿岩机、锚喷等实践操作培训场所。近三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各类实践操作培训班32期,培训技术工人460多人次。
(二)开展“特聘技师、特聘技工”活动,通过新老工人“传、帮、带”,促进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选拔,保证技术工人的接续
每年都通过选拔推荐,不拘一格地聘任各专业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为特聘技师、技工,享受较高的薪金待遇。聘任的技师、技工必须与学徒工签订“导师带徒”合同,在实践工作中手把手地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提高学徒工的动手能力,在工作中合作研究“小发明、小创造”等五小成果,拓展徒弟的工作学习思路。年终师傅的续聘与否与徒弟的成长相挂钩,徒弟取得成绩师傅也同样享受奖励,多措并举促使师傅毫无保留的向徒弟传授知识,提高业务技能。2007年、2008年分别聘任了9个工种特聘技师和技工,建立了170对师徒对子,在一年的实践学习中,各工种徒弟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较大进步,分别有19和23名徒弟在矿和集团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了优秀名次。
(三)积极组织开展特殊作业工种培、复训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规范职工操作行为
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全矿累计培训特殊工种27个工种3926人次,复训2156人次,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对持证上岗的要求。为使职工牢固树立持证上岗的思想意识,我们平时注重对职工持证上岗和应知应会掌握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员工都能够持证上岗。
(四)积极组织技术大比武活动,利用电、钳培训基地,开展岗位工种技能比武活动
为确保培训效果,让参赛学员取得好的成绩,矿积极协调组织各工种拥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充分利用电钳培训基地优势,进行培训指导。在集团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在公司组织的10个工种技术比武中,捷报频传,取得了7个第一名、32人进入各工种前六名的喜人成绩,并有两人在省、市级技术比武中名列前茅。
(五)创新培训形式,开展直观形象的培训方法
为提高职工领会程度,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除开展实践操作、特聘技师技工等培训方法外,还尝试采取了话剧表演、演示“三人连锁放炮制”过程、举办各工种技术工人座谈会、聘请技术高手座谈介绍施工经验和心得诀窍、副井口建立视频播放系统在职工集中入井间等罐间隙播放安全生产教育光碟等方式。各种形象直观的培训形式激发了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六、促进劳务工快速成长,实现职工个人与企业双赢
为促进劳务工队伍健康、快速成长,集团公司采取了选招优秀劳务工为企业合同工的措施,紧紧把握和利用这个政策导向,每年把技能突出、责任心强、认同公司企业文化的优秀劳务工选招为企业合同工,签订更长时间的用工合同,延长在企业服务时间,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为选拔优秀劳务工,适时举办岗位练兵,开展技能比武,对取得名次的优秀劳务工,除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外,可直接选招为企业合同工。劳务工随着技能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选招为企业合同工,另一方面也可以走上班组长、区队长的管理岗位,体现人生更高的价值,从2006年到2008年,先后有300多名劳务工被留转为企业合同工,其中通过技术比武留转的就有70多名。种种举措丰富了劳务工人的职业生涯设计,激发了劳务工人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技术、比贡献在劳务工人中蔚然成风。
七、结语
关键词:中职学生 择业心理问题 教育 对策
随着2005年国家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中职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到2010年,全国每年平均净增劳动力数量达到900万人,就业压力较大。我国失业人员数量较大,而且已从企业波及到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这种状况也加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针对这种情况,给中职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生不良择业心理问题
(一)缺乏择业的自信心
1、自卑心理。一些中职毕业生过低地估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
2、羞怯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时,向招聘单位递交自荐书后,面对招聘人员结结巴巴、面红耳赤,不能将自己的能力很好地展现出来。
3、低就业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适合的单位推销出去。对某些用人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闭着眼睛签订,有些中职学生甚至采取“零工资”方式就业,给今后的工作生活和自身权益的保护带来隐患。
4、依靠或依赖心理。一些中职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和决断能力,应聘时总爱拉父母、同学做伴,或一帮同学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日后相互照应,或对应聘岗位是否适合自己心中无数,不是凭自己思考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
5、保守心理。一些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的长处及特色,朝气、进取心皆无。
(二)择业定位不准确
1、玩世心理。一些中职毕业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差;这儿纪律严,那儿工作累。一说找工作就要自己当老板,当“管官的官”。工作无着落不说,还倒欠一屁股的债。
2、盲目求高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单项考虑自己的就业意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适合自己的岗位被别人抢光。
(三)求职预期不恰当
1、仕途心理。对“学而优则仕”深信不疑,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是大多数人都碰得头破血流。
2、攀比心理。有的中职毕业生讲“级别”,觉得在校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出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独和冷清。有的中职毕业生在这种攀比心理促使下,放弃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执意要寻找超过同学职业待遇的岗位,到头来,心愿终难实现。
3、自负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热门,或因自己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或被一些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看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不如意,从而一次次坐失良机。
4、乡土心理。一些中职毕业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本县本乡就业,离土不离乡。另一些同学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二、中职毕业生不良择业心理成因
(一)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认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择业心理的形成与其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密不可分。国家有关促进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也给中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机遇与挑战。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对各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提高,自主择业的意识也逐步加强。部分中职毕业生面对机遇与挑战,显得一片茫然,未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二)职业评价因素。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分工不断涌现。这些新的社会分工必然伴随着新的职业的产生。与此同时,传统职业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新职业与传统职业并存的职业状况,影响着人们对职业价值及其在社会活动中地位、作用的认识,进而影响人们对职业活动的期望和追求。而人们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及对职业活动的期望和追求构成职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职业评价对中职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影响极大。
(三)综合素质因素。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自身能力和自我认识方面。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自信、积极、勇于竞争的心理状态,对自我认识较准确,可以对职业目标及实现手段做出最佳选择;反之,综合素质较弱的同学往往表现为消极、等待、退缩等,对自身认识不足,面对择业显得迷茫、不知所措,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当程度上因所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四)家庭教育因素。一个人对职业的了解最初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是其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对职业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和形成。如今的中职毕业生独生子女较多,祖辈、父辈的对其悉心呵护,疼爱有加,使他们在择业时受长辈的影响较深。
三、择业心理教育对策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针对中职毕业生择业时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开展健康心理教育意义重大。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橱窗、专题讲座等方式介绍相关的就业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中职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择业心态。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体系和预测体系,对其进行定期的心理诊断,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缓冲、调节机制。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我们都知道:要提高质量必须靠管理;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多个要素构成,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也要靠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对教和学的众多环节实行控制,取得效益还要靠管理。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想搞好教学管理,必须认真探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之路,几年来我们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它们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以质量为中心实现管理模式标准化;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化;三是健全检查、评价、激励机制,实行效率管理。
一、以质量为中心实现管理模式标准化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标准化管理观念。因为提高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学校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该成为管理的中心。而质量的提高又取决学校管理模式的好坏。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管理效果,出现不同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实现管理模式标准化,取长补短,中小学兼顾,质量稳中求升,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才能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现管理标准化,是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
什么叫标准化管理?怎样进行标准化管理?这对教育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标化管理,应该是一个比较健全的标准的管理制度,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要结合本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人性化管理;在教育教学、教研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体现学校的个性化管理;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混杂在一起,要打破小教和中教的职称误区,能者上,庸者下,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化管理;对学校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实行规范化管理,公平公正评价每一位教师。
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化
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教学质量服务的,是有计划的育人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使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关键在教师,所以,我们在教的管理上就紧紧抓住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环节、教研工作、学校后勤、体育卫生等等。在这方面我们管理重点放在教师的成长。只有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学校每学期制定,《学校目标管理计划》,实现目标管理制度化。为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学校每期都要分批派中青年教师外出考察和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经常到周边学校观摩学习。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素养,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完全适应现代化教学高要求的需要。每个教师都能用电脑制作课件,能用多媒体教学,现在老师坐在一起,讨论的不是“DBA”,而是教研教改。
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化后,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学生除能自主学习外,“爱我校园、爱我班级”的思想意识大大增强。为巩固管理成果,学校对各个文明班级实行――加分制,动用学生会去参与各项管理,各班学生的行为规范时时受到学生会的监督,管理效果特别显著,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深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方法;成效
作者单位:521000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2011年1月至今我科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护理部的业务指导下,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认真落实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实现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等为一体的连续、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收到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提高认识提高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组织科内全体护士学习有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文件[1],改变护理人员观念,调动护士积极性,把加强和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作为工作重点。
1.2制定计划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计划。通过分析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同时结合科室患者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式、方法与内容以及活动时间进度表,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1.3实施方式、方法全员参与、分组负责、责任到人。实行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同时实行床边工作制和床边记录制。
1.4实施内容
1.4.1健全制度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妇产科疾病护理常规和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制定和落实病房安全制度,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制定了辅助护士岗位、责任护士岗位、责任组长岗位职责。制定并落实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质量标准,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
1.4.2优化服务流程结合本科收治疾病范围和专科特点制定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临床基础护理服务规范流程、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范流程、修订和完善了护理人员各岗位工作流程、环节工作流程。加强了沟通告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流程、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流程、将沟通交流贯穿于护理流程,各项流程间对接无缝隙,保障了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1.4.3加强人员培训落实服务理念、服务流程的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内容,增强以患者为中心全程无缝隙的服务理念,将流程内容打印发给护士,逐项学习,以期扎实落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认真学习十一项护理核心制度,确保护理安全。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和出院后随访流程,让护士知晓满意度调查和出院后随访内容,通过调查和随访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4.4切实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将基础护理服务融入到分级护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岗位工作流程之中。同时配置必要护理用具。
1.4.5开展人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患者住院有人接,手续有人管,检查有人陪,教育有人讲,出院有人送;清楚用药,清楚分管医师和护士的详细信息,清楚治疗流程,清楚治疗过程,清楚治疗费用。产科依据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在孕妇中进行宣教,加强与产妇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情,确保母婴健康。
1.4.6加强护理质量监控管理为了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长与2名年资较高的护士组成质控小组,检查基础护理及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并协助指导;低年资的护士也可向高年资护士请教,取长补短。既保证了基础护理的落实,又增加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协作精神。同时,科室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
2成效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提高了住院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安全隐患的管理不断加强,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减少了铃声次数,降低了病员呼叫率;提高了护理质量:护士能力得到提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各项质控检查平均分由实施前的95.5 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8.5分。
3体会
综上所述可知,医院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升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患者感受到医院全新的高水平服务。同时更是一个提高患者和家属期望值、实现满意服务、感动服务的有效途径,这是优质护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护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创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商业决策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商业决策都暗含有财务意义,因此会计学专业知识在创业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低端会计类专业人才过剩,会计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创业教育能够给会计学专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此,创业教育应融入会计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会计学专业型人才。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考夫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显示:美国高校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千差万别,单一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不现实,也不可靠。创业教育具有自然和宽阔的适应性,可以在课程和专业两个层面将创业教育整合进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范围从初创企业到经营管理企业的各个阶段,会计学与创业的相关性毋庸置疑。在会计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既可以拓宽会计实践教学范围,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财会、管理和经济方面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重塑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拓宽会计实践教学范围 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及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关注实践教学,但从市场的反映来看,很多本、专科会计专业毕业生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原因很多,如会计学专业盲目的设置和扩招、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质量越来越高等,在诸多原因中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也是其中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可为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利用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创业本文由收集整理教育首先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为这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提供了一个训练平台。通过适当引导,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培养方案中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在培养学生各种财务决策能力的基础上,还能让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创新能力、处理纷繁复杂问题的能力、职业胜任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创业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本科教育一般都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找到会计人员能力需求,在其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掘会计人员的创业素质。
(一)会计人员能力需求 会计学产生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本身也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和既定的标准。会计职业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和会计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会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和决策。然而,现实经营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会计人员仅仅具有传统的会计专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灵活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同于纯粹的创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导向,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人员创业素质 会计人员面临的财务环境和问题复杂多变,因而会计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不是为了教会学生毕业之后去创建新企业,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整合资源、把握商机和开创新事业的能力。创业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是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便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也可以归类在实践教学范畴。会计专业创业教育是在传统会计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一个人的创业素质是包含知识、能力、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其中很多素质都是隐性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意会和强化。创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业意愿,只有具有创业意愿才有可能真正从事创业、创新活动;知识储备,创业者应具备经济、管理、营销和财会等方面的知识,宽广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基础;创业精神,激发学生自我超越的主体精神,实现个人真正的成长,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锲而不舍的毅力、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者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把握和驾驭商机能力、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加强经营实战训练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关键。
三、创业教育教学平台构建
教学平台在构建时可以分两步来实施:认知教育和创业教育。认知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教育是认知教育的升华和提高,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达到教学效果。在认知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创业素质也会得到强化和提高,创业能力得到拓展。由于是在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所以包括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过程的管理等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财会专业优势和特点,以企业财务系统为基础来构建创业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
(一)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平台以沙盘模拟实训为载体,通过仿真模拟企业经营,让学生在游戏般的环境中,认知企业,如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本平台以图1中企业财务系统为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生产型企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4-6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各代表一个处于相同经营环境下的虚拟企业。在实训中,每个团队的成员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供应总监等。通过直观的沙盘操作,让学生体验企业运营流程、感受企业财物增减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业意愿的目的。认知教育平台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体验平台,让学生掌握如何将书本知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很多隐性的创业素质。
(1)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由于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只能做有限的事,因此企业管理目标一定要明确,良好的战略能够传递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般定义为权衡利益相关者条件下股东财富最大化,即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创造价值。投资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其自然也就成为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融合的主要评价标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衔接的关键点在于投资战略的选择。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资产投资、产品设计和研发、市场开拓以及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产品质量和环境认证战略投资。
(2)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为企业战略提供资金支持,为提高经营活动的价值而进行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企业的经营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的循环过程,即财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周而复始的周转过程,因而企业经营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产品要经过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竞争环境和采取的经营战略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它与经营风险一起决定了企业的总风险。通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同搭配,在保证必要报酬率的前提下,将企业的总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范围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经营企业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在资金筹资时,要考虑用资的时间和规模、企业未来财务和竞争业绩对筹资的影响等方面,既要做到不让资金闲置,也要避免因资金断流而影响企业发展;二是在投资过程中,既要时刻关注客户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要确保适当的投资规模,不能造成资产的闲置及紧张,通过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来提高投资报酬率、降低投资风险。
(3)企业生产与运营。企业生产和运营能力来源于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整合,是企业各种资源有机组合的结果。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通过组建团队、筹资和投资等活动获取企业的各种资源,资源的整合主要通过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保证企业的生产与运营顺利进行下去,有两个关键点必须注意:一是销的平衡,二是企业预算,这是
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基本保障。根据erp的管理思想,销平衡必须要做到充分运用企业可利用资源达到销售企业产品的目的,销的平衡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图1中所示的财务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预算过程,即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以数量和金额的形式,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筹资、用资和运营等活动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具体的安排。
(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平台以创业模拟实验室为载体,以真实企业组建、经营环境为基础,将学生分成相互竞争的团队,每个团队分别代表不同的虚拟企业,并将其当作真实的公司进行管理,在相同的经营环境中实现经营目标和战略计划。该平台除了具有认知教育中的创业管理功能外,还具有创业测评、创业计划和创业准备功能。在具体设计本平台的创业管理功能时,必须与认知教育有所区别,如设置系统参数时给学生预留更大的决策空间、脱离手工沙盘重点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等。在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创业教育通过理论结合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实践经验,从而完成创业素质导向的创业教育。
(1)创业测评。创业测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评测,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取长补短,回避创业或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虽然创业测评的数据并不能当作是否要开展创业活动的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有些学生认为“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这种错误的创业观念。成功的企业不仅对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经营团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并抓住市场发展的关键机会。
(2)创业计划。撰写创业计划书是创业的第一步,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者会更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及业务模型,亦能让投资者判断该项目的可盈利性与成长性,是市场融资的一种关键工具。创业计划书包括创业种类、资金规划、阶段目标、财务预算、营销策略、风险防范、管理规划等,在创业过程中,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设计该部分内容时,可结合会计学专业的优势,从资金流的角度让各种数据指标来源清晰、大小合理,还可以重点融入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内容。重点让学生掌握根据背景环境进行商业机会分析,组建经营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撰写公司名称,制订公司章程,并编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
(3)创业准备。即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公司注册审批流程的所有工作。创办企业需要具有合法的营业资格,即必须要到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手续。只有依照程序进行工商登记注册,企业经营才是合法的,才能受到保护。该部分提供了工商注册流程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公司的法定术语的基本属性及含义,从侧面了解与商业企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及职能划分等。具体包括:名称预先登记、设立登记申请书、准备申请材料、银行开户入资、验资前置审批、报送申请材料、工商审批发照、刻制公章、开设银行账户、办理各项登记、股东入资证明、企业机构代码、企业税务登记、企业劳动备案、社会保险登记等。
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专业人员缺乏
一是公司新成立项目部在定岗定员选拔专业人员时难度很大,关键岗位人员迟迟难以到位,往往需要项目部领导利用个人以往工作关系“招兵买马”;二是公司人力资源公司专业人员储备不足,新项目成立后专业人员调配捉襟见肘,甚至1名预算员、技术员和测量工,都需要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亲自过问;三是专业人员缺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质检、测量和计经等专业,基层单位办公室、党群、物资、劳资专业同样存在人员缺乏问题,基层单位时有管理人员随意转岗的现象。
(二)员工技能达不到岗位工作要求
在日常交流中发现,不少基层单位领导在员工日常管理中有一些共同的感慨和体会,即有不少下属员工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个人的工作有时需要2个以上的人员来完成,同时不少员工技能和能力比较单一,能搞内务的对外协调沟通差,业务能力尚可却管理水平不足,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写不了。复合型员工普遍缺乏,成为目前基层单位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三)专业岗位人员收入与市场行情有一定差距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专业人员的流动加 剧,逐渐形成了专业人员的市场价值,其高低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近年来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成熟的技术、预算等专业人员在市场上谋得一份工作没有较大困难。公司受电建市场大环境、上级政策和自身决策影响,在发展中存在基层单位发展不均衡、相同岗位收入不同的问题。有些基层单位专业人员收入与市场行情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专业人员的心态。
(四)收入分配不能体现多劳多得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业绩论薪酬”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收入分配模式,但在实际执行中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基层单位存在冗员,兼顾公平往往成为国企特色的平均主义;二是公司实施定岗定薪,岗位一旦确定,收入即基本确定。但如何评价在岗人员是否称职,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手段;三是公司对基层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审批制度,岗位绩效工资最高封顶,往往能罚不能奖,同时具体操作也比较繁琐,真正执行绩效考核的基层单位极少;四是职务成为提高个人收入的主要途径。职务上升,岗位提高,收入自然而然地增加。专业人员调动时,能否提升职务成为专业人员个人考虑的首要因素。
(五)新分配大中专学生整体素质有下滑趋势
近年来的大中专学生与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整体素质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分析原因:一是大中专院校扩招,入学门槛低,同等学历情况下,整体素质下降;二是为适应市场人才快速流动现状和不同岗位需求,有目的的招聘中低学历的学生;三是大中专学生就业难是目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国有企业肩负较多的社会职能,稳定员工队伍,解决员工子女就业也是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企业生存发展中需要协调处理好一定的社会和行业关系。因此,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分配到公司,岗位难以安排,个人也需要重新学习,对公司引进大中专学生的初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六)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受建筑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环境和员工个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公司专业人员流失比较严重,涉及行政、生产、计经、技术、质量、测量等多个专业,按照专业分析,技术和预算人员最为突出。按照工作年限和身份分析,工作5年以内,人事制的大中专学生流失最为普遍。按照所在单位分析,一级项目部和原冠名队问题突出。
(七)待岗期间专业人员管理存在盲区
分析近年来大中专学生和专业人员流失的原因,有个人主观因素,但与管理使用不当也有很大关系。公司一级项目部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在项目收尾期间,员工待岗分流现象普遍存 在,而项目部为临时性机构,项目结束,机构即解散,对所属人员无法承担后续管理责任,而人力资源公司从权限、职能和经济上,又无法与项目部实现及时衔接、跟踪管理,形成管理盲区,造成重点专业人员长期待岗,加剧流失。
(八)冠名队技术人员管理不到位
冠名队是公司2004年后推行的施工队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锻炼了一批人才。但实施中对技术骨干的管理存在不足。一是技术骨干兼职多而杂,专业工作精力受到影响;二是与其它基层单位比,冠名队技术员缺乏企业归属感;三是公司在冠名队技术人员的管理上有疏漏,造成冠名队一旦有大的变动或是没有项目,技术员很容易流失。随着公司对冠名队体制的调整,这个问题目前应当有所好转。
二、当前条件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以上问题涵盖了员工招聘、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测评、定岗定薪、绩效考核、员工内部调配、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修订和员工离职、辞职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解决的对策主要有:
(一)严把专业岗位入口关,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岗位入口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一是招聘大中专学生时,努力把握好就读专业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关系(员工子女就业专业可适度放宽),为将来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二是对新分配大中专学生,根据其专业、个人意愿、综合素质,安排好见习期岗位,通过实习期考察,确定其专业岗位;三是专业岗位管理权、使用权分离。在公司各专业范围内,由公司专业部门配合人力公司,对专业人员实施准入管理,基层单位只有在专业人员范围内选人的权力,杜绝员工随意转岗和基层单位随意调配,加强岗位专业管理;四是根据员工个人综合能力,由人力资源公司和基层单位帮助员工进行基本的职业规划,使员工明确个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
(二)加强员工工作能力测评和考核档案管理,强化岗位学习教育,规范员工管理任用
员工工作过程中的考核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员工工作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称职、岗位应当升还是降、是否具备兼岗能力、学习能力强弱与否都可通过考核得出基本结论,并能针对考核中发现的薄弱环节确定员工在职培训教育方向。同时,也是确定专业骨干和人才,进行重点管理的关键途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员工工作过程考评。
一是由人力资源公司统管,公司机关和各基层单位配合实施,对公司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一季度或半年)进行工作考评和岗位能力测评,建立管理档案。具体可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由其上级、下级、平级同事进行打分和讲评,并可以延伸至员工责任心、业绩和其它综合能力评价。最终使每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期间,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岗位,都有一份工作能力、业绩和综合素质考评分析类的档案材料。为干部选拔,重要岗位人员任用和员工职业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二是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岗位学习教育,提高在职教育成效。对自愿转岗和有多掌握岗位技能需求的员工及时培训,培养一专多能型员工,拓展员工从业岗位;对业务能力不适应岗位需求的及时进行培训,或者修正职业规划进行转岗前培训;有对业务相近的岗位人员针对性的进行多业务轮训,培养一专多能型员工;三是规范员工管理和任用。员工专业管理实施准入制度管理, 人力资源公司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包括兼岗能力)。未登记备案专业员工转岗、兼岗要经过公司该专业部门考试和同意方能转岗、兼岗。基层单位只有在专业人员库中选则的权力,不得随意调配员工岗位,并杜绝员工随意转岗现象,加强岗位专业管理。
(三)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激励,适度灵活管理模式
一是对各级管理机构特别是一线项目部,严格执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制度。其中,定员是关键。在定岗定级时就严格把关,用岗位等级区别工作能力,拉开收入差距;二是加强工作能力测评,强化过程考核。努力做到岗位能升能降,职务能上能下,把业务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的员工安置在重点工作岗位上;三是重点岗位的骨干收入与市场适度接轨,减小该岗位收入与市场价值的差距。目前公司专业人员缺乏,基层骨干基本都提职或由基层领导考虑提高了收入。但也有业务能力强、所处岗位关键,两个以上骨干存在竞争的情况,由于提职名额有限,所以必须考虑保证其收入与市场同类型岗位差距不能差异过大,以减少人才流失隐患;四是严格控制工资总额,灵活基层单位内部绩效工资使用。绩效工资的正确使用,是奖勤罚懒、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项目利润率下滑的情况下,部分项目部各类奖励减少,用好、用活绩效工资尤其重要;五是加强项目待岗期间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项目部员工在工程收尾期分批放假待岗的情况无法避免。关键是对重要业务的骨干人员采取专门措施,缩短重点岗位人员待岗休息时间,增加待岗期间收入,有条件应及时调动到其它项目,尽可能杜绝待岗。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素质教师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据特征的教育。笔者认为加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明确小学素质教育的要素
小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小学的教学课要体现素质教育,应以教学的要素为根据。大纲明确指出了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打好教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遵循大纲,原原本本地贯彻大纲精神,一丝不苟的完成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全程。那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是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在五育中,德育是关键和核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古今中外选拔人才的标准。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德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怎样强调加强德育教育都不过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美德的事业。”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德育工作,采取优化德育课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等有效措施,与家庭、社会协调起来,不断改善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效果,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建设国家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树立新课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性和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跨世纪的战略决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塑造儿童心灵的天使。我们要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学生的发展当作第一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完成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加以实施。
3、加强常规管理,认真做好日常工作。
做到:“二看”、“二听”、“二帮”和“五个一”,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要立足课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发掘各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改变单纯的“讲—听”教学模式。要明确并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思想品德与个性;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以教研为先导,开展以“说课(或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为主要途径的教研活动,重在教法和学法研究;积极开展赛课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县课改演练课活动,争取出好成绩;支持上“五课”活动:即人人上合格课、新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实验教师上研究课。凡外出学习的教师,都要把外地好的经验带回校,认真上好汇报课,带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抓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4、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各班要使用好“三机”,按照充分使用、严格管理、精心爱护的原则,由各班主任负责保管,并协调各科教师使用,同时做好使用记录备查。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多制作CAI课件用于教学工作。在搞好语数科教学的同时,搞好体育科和艺术科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体育教师要认真地根据教材上好体育课。要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并作好检查和评比。艺术科教师要认真按照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认真进行基本功训练,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努力挖掘特长学生的潜力,为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5、加强学生素质个体评价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方面。
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是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行为写出自我评语;二是对自己或同学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1.1出现人才培养定位的谬误,人才培养重点的疏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建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乃人才培养定位,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例显示,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谈论,在对人才培养定位概述浅层的认识上,较多的高校只是空洞的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从而疏忽了高校旅游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
1.2师资结构简单,教学方式老套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且与市场联系紧密的新型学科,这就决定了教师其素质高低的关键。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旅游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专业教师人才比例较低。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师资力量的发展较薄弱。
1.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疏忽,未来就业情况迷茫
通过强调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偏重实践经验后,已有高校为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与社会接轨,根据旅游市场上相关企业的要求提出了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以此要求企业职位开设人才培养模式,甚至以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虽然以此标准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往往将会导致学生虽熟练掌握企业所需的社会经验,却丧失综合发展的能力,综合素质未能提升,从而在市场竞争力上也会存在相应问题。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在全球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分析我国旅游人才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自身的定位目标看,提出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相适应的措施,为高校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2.1以时代相结合设置旅游市场需求专业方向
在新时代的引导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旅游企业市场需求,深切分析旅游行业现阶段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反映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形式,在社会上对各类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以市场需求设立专业方向,可在旅游管理作为上级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设置分等级学科专业,密切观察市场需求动向,开发创新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相符的专业。
2.2理论与实践并重,改进课程体系
创新历来围绕学科课程设立的结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单是以课本为主,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依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创建独特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在其基础上,对专业技能进行提高,提升专业技能实操课程的比重,从而更好地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践大于理论的特点。
2.3完善教学环节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要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各方面素质,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全面学习后更能提高学生在社会及市场环境下的竞争能力。为促使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教学环节中的两个部分进行改进:1)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师资能力素质与实验设备及就业岗位等;2)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创新型教学方法及教学设施等。通过完善以上两个部分,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人创新创业学分。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进行项目化情景教学,基于项目的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根据旅行社的经营现状,让学生自主选择旅游消费者或是旅行社经营者,从不同情景角度分析旅游服务产品的设计、销售、促销、接待、售后等一系列环节,结合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校内训练,把课本知识进行融汇贯通,最后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实际运作中,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后通过论文或学习报告的形式,对课程进行综合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