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30
导语:在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黄旭广(1969-),男,汉族,广西兴业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龙晓虹(1974-),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继续研究。
一、学分制教学计划的特点
(一)新理念:尊重学员
1.选课。实行学分制管理为学员提供选课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学员发展个性。为保证学员选课成功,教学计划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超市”中有学员需要的“商品”――课程;学员有条件(时间、设备)进入“课程超市”――可选;学员在一定时间内“买”得到商品――选上并顺利修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习形式(函授、业余、脱产)的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管理还必须考虑不同学习形式的特点,不宜一刀切。
2.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即是指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期限。目前,成人学员大多数指望能够尽快完成学业。实施学分制从制度上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从我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弹性学制为那些因病休学或因经费问题休学的学员提供了保证接受教育的机会。弹性学制为学员选择学习进程提供了可能。同时,实施弹性学制对安排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性:促进教学
教学计划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学员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规定上,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建构上。教学计划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结构及其课程,通过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程,引导学员不断学习、成长。同样,教学计划也能够促进教师全盘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指导性还体现在:尽管教学计划一方面表明了计划制定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三)计划性:规定性和灵活性
教学计划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总体安排,规定了各专业层次的共性要求,对各门课程的学习进程提出建设性安排,也为学员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教学计划提供了统一的“规定计划”,也为学员的个人选择提供了“参考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体现了办学者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需要学员在指导写去“计划” 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成人教育“开放性、多样化、职业化”的特点,结合我区师范院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我区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成员的新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夯实学员的现代教育理论,加强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能力,增强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二)原则
1.协调性原则。这里的协调性主要是指五个层面的衔接:一是注意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相同专业之间的衔接,这是不同性质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二是高升专和专升本之间的衔接,这主要是考虑同一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三是各种学习形式之间的协调,这是在制定同一专业不同学习形式的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四是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即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协调;五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协调,以保证课程体系能够充分反映培养目标和规格,并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培养目标。
2.实用性原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在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为学员着想,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的放矢,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以“学以致用”为指导,以满足学员的需要为前提,以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
3.特色性原则。我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大多是中小学在职或者已经有明确就业倾向的,这些人和普通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必须从成人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编制教学计划,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计划,使之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成人”特色和专业特色。
4.优化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优化和课程群的优化。其中,首先应合理规划课程结构这一影响全局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各类课程,发挥课程群的合力,而不仅仅关注单门课程。单门课程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为此,在研制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特别注重学科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鼓励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三、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方面。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成人教育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和教师、学生方面都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成果,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来规定培养目标和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绝不能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品”。
(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及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侧重点。目前,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主要以函授为主,学员接受面授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有时间学习更多的课程。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着重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同时,加强普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教学,进一步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理论水平。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选择的关系
鉴于当前我区成人教育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情况,在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统一要求和个性选择之间的关系。即在保证达到学历层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学员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妥善解决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如在课程、学时、学分的安排上,精简必修课的课程数量,适当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以适应社会及其成员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据调查,学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期望通过学习尽可能少的课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毕业,拿到文凭。这也是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实际的。编制教学计划不能脱离这一事实基础。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以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不能简单地以“宽口径、厚基础”来要求这些成人学员。
(五)面授教学与自学指导的关系
在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以学员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进程时,有必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和要求,向核心专业课程倾斜,相应减少那些相对易于自学的课程的面授学时,以保证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必须加强对自学指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员的自学与课堂授课、自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课程的学习质量。
以上关于学分制教学计划编制的四项原则及五对关系,是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些初步认识。尽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院已初步总结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若干特点,研制了初步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实践。比如如何进一步加强成人学员的实践环节,如何提高成人学员的学习质量等。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完善学分制教学计划,为广大学员提供更科学的专业发展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7-69.
〔2〕陈明昆.师范类“专升本”函授教学计划的建构性分析〔J〕.成人教育.2004,(7)48-49.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31-02
《电路基本理论》是电类专业必修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这也是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渡期。不可否认的是因生源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容易出现“不饱”和“过饱”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最大潜能,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和创新型人才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课堂、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探索。
一、进行分层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新概念和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比较抽象。要搞好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地区基础教育差异和个体差异,学生在基础和悟性上有一定的差距。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高分甚至满分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低分不及格的也有相当比例,对于较好的和较差的两个极端,鉴于传统分班的弊端,为了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因材施教,打破现有的分班模式,有必要根据受教对象不同实行分层次教学,每个层次制订相关的与之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做法是:分班开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测试,之后通过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进行课堂教学。高层次的课堂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快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加深加宽其知识面;低层次的课堂在保证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要求的同时,侧重以讲解基础知识为主。每个层次的课堂配备教学方法、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八周左右再进行一次测试对每个课堂的学生微调。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排课时间上可以统一安排,各方面在实施分层次课堂教学上都不存在问题。期末理论课的考试题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注意把握题型和难度,适当加大基础知识考核的比例,同时通过一定比例的灵活运用题目拉开分数差距,客观合理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
二、面向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的发展愈加需要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各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灵活运用环节,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于2012年2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中针对加强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其中第5条指出: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它对培养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发展实际能力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大一学生首次接触电路实验,要求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严谨的作风,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民族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和素质差异较大,导致了实践动手能力上的差别,在实验环节上不能做统一标准的要求,有必要在教学上区分对待,实现不同模式的培养方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实践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其最大潜能,有利于为学好后续课程,最大限度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提高其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完成必做的验证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要求之外,安排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对有潜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分成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专门指导其完成设计性和自定项目实验,并且在条件成熟时开展教学提高型、科技活动型活动,如举办讲座、组织实验竞赛、等。
2.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内容僵化、形式单调,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都让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在时间上,实验室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开放;在内容上,除必做实验外,还安排有选作实验和采用现场指导、网络答疑等多种指导方式;充分利用视频、实物模型和演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程度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3.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电路基本理论》实验。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仿真软件并进行演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首先上机实践,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实物操作时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数据和现象能够完全了解,实验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复杂的实验过程在计算机仿真过程中会更便捷高效,可保证一些高压强电实验的安全性。
4.完善实验教材,扩充实验内容。教材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根本。为此,将重新编写实验讲义,增补各种类型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电气性能、常规仪器仪表的使用操作说明、实验数据误差的分析、电路设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增加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包括增加最新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可以考虑增加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基础性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牢固记忆并透彻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切实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服务,为完成专业培养方案服务。综合提高型实验教学的实施,是实验教学的延伸,不仅能加强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知识,充分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人专长,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智能的发展。通过自定设计实验项目实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输送人才。我校计算与实验中心是“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电路基本理论》课程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的科技兴趣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院的《电路基本理论》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每位任课老师都可以抽出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设计性的和自定的实践项目,校院两级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项目,每年都有申报活动。这一切为创新活动和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教学必须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由此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很有必要,是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行动,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已形成良好的氛围,并在全国各类电子竞赛中取得多项大奖,为社会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翰荪.电路分析基础[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校级精品课程《电路基本理论》.武汉:中南民族大学,http:///dxxy/dlfx/.
[3]《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摘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
[4]周常森.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金波.电路分析实验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机器人教学;能力培养;实践教学
工科学生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方法,以达到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和眼界相对封闭和狭窄。但是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学生能够把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这在工程领域尤为突出。而机器人教学课程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科研活动,机器人教学课程打破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活动界线,加强了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电子工程以及工业自动化等几个相关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能够从一个系统工程的角度,整体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开阔视野。
一、机器人课程教学的目的
机器人教学课程使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以及专业技术教育拥有全新的模式,激活和强化学生的多元能力特长,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机器人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建构广域的工科知识基地,对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均有直观地认知。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综合能力和进取精神。运用全新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全方位认知自己的能力结构和能力特点,为系统建构他们的能力特点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培养和开发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对机器人所涉及的多领域知识有直观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本专业相关问题的兴趣;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机器人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设计
机器人的核心是智能技术,其外延则涵盖了机械、电子、通讯、控制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是一个学科技术群。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各个学校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笔者及其所在的教研组开发了一系列机器人教学课程,多方面、分层次地开展机器人教学活动。
以“未来之星”为平台的机器人教学课程作为机器人实践教学系列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之星”机器人是一种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通过机载高度集成的Intel嵌入式主板,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学生可以直接采用Visual C++环境开发机器人上位机程序,进行路径规划、语音交互、图像识别、动作编辑等实验。以“未来之星”为平台的机器人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包括:
1.机器人概述部分:介绍典型的著名机器人,包括轮式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各个类别的机器人。在概述部分每年都增加新的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
2.机器人整体系统部分:以未来之星机器人为教学平台,介绍其硬件电路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硬件部分包括其系统架构、能源与驱动系统、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电路和总线系统,软件部分包括软件开发平台的介绍和软件架构层次关系。
在基础理论部分讲解之后,都安排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的实践创新环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在实际运用中加以创新。实践创新环节的设计包括:
1.硬件部分实践项目:这部分所安排的实践项目,属于基础性实验,包括:LCD及键盘电路的设计、建立串口通讯、串口通讯控制机器人、陀螺仪和倾角计在机器人上的基本应用。
2.软件部分实践项目:这部分的实践项目主要是使用VisualC++编程环境在PC端进行的策略和自主功能程序的开发,包括基础性实验和高级应用实验。
三、机器人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在学时的分配上理论与实验所占的学时比例为1∶1.5。实验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根据实验的难度和设备的数量,每组学生为2~4人,以便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自己难解决的问题可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以利于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由于学生的思维都相当活跃,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除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外,教学中还设置了课堂讨论和专题作业论文的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机器人的学习过程中,在每阶段的教学内容中都设置了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表述解题的方法、对问题的看法,并让他们之间进行互相辩论,老师作为一个仲裁者的身份进行讨论的组织和总结。专题作业论文是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机器人相关技术的调研报告,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把课堂学习的机器人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选题内容可从老师提出的一些题目中选取,也可由学生自定。
在考核方式上,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活动分别占30%和70%的评定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包括平时的实验项目和专题作业论文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中的表现等,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和锻炼。
四、机器人课程教学的效果
在以上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尽管学生们在实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学生的兴致很高,往往一直操作到下课还利用课余时间来继续未完成的实验。学生反映这种实践课程对他们的锻炼价值很大,因为把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这层窗户纸给打通了,让学生对这门机器人课程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中,最初只是鼓励学生表述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随着课堂讨论次数的增多,学生的思路逐渐开阔,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深入,辩论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在辩论中,学生感觉收获很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收获:(1)知识方面:了解工科的基本知识框架、能力框架、专业方向;了解工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2)能力方面:发现自己的能力特长;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演讲能力;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培养情报检索能力。(3)兴趣方面:进入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氛围,在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氛围中自主体验式学习,自己发现要探索的知识点。
学生在接触和学习机器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机器人研究探索中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拓展。随着机器人课程在各高校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做好机器人的教学工作是许多机器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机器人教学课程进行深入地理论研究,结合本校机器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以“未来之星”机器人为平台的机器人教学课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逾3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旭仁,何花,周全,等.深入完善“智能机器人”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9.
[2]郝卫东,李静,许敏.机器人技术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
关键词:独立学院;CBE理论;VFP语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921-02
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其含义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是近年来北美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体系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在北美,CBE从产生、发展、应用至今只不过二十几年,但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是高等教育的一次技术革命;虽然我们已深深认识到了高等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并做了不少尝试,但始终没有脱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支持可视化开发和操作的、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它易学、易用、易维护,而且开发效率高、投资小,因此,在中小型数据库市场得到充分应用。目前VFP已成为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
VFP课程的常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会并应用好这门语言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没有创新性,没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内容抽象,组织教学的形式单一,缺乏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上机脱钩,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
对独立学院来说,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发展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因此,可以借鉴CBE教学模式,改革和完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 VF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VFP课程教学经验,对该课程进行了分析和思考,VFP程序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与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脱节。学生的编程思维不符合软件开发的规范要求,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VFP程序设计语言,学完后不知道怎么应用于项目开发。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合理,重点、难点突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1.2组织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VFP教学过程都是先上完理论课,再去上机练习课堂中的内容。不少学生上机很盲目,不知道怎么去联系课堂知识完成实验。VFP实验指导书没有依据学生所学内容进行编制,使学生很难按照规范完成综合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1.3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体,上机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的手段,不能使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地掌握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你要学"为"我要学",就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使每一堂课都变成"我想学什么"和"我要如何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这样教师的作用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和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的问题。教师只作入门性的、重点的、带有启发性的讲授,而不纠缠在每一细节,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和上机掌握所学的内容。
2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VFP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层次的特点(平均入学成绩较低,学习基础较薄弱,整体层次参差不齐),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包容学生的不同特点,大幅提高教学效果。
2.1教学内容的创新
根据我院VFP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突出的位置。一是把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引入项目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二是将整个VFP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计算机等级考试,电脑大赛等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应用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我们把实验内容分为基本阶段和提高阶段。基本阶段是贯穿在课程始终的上机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VFP上机指导书上的各项基本内容,必须在实验课上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查询与视图、基本表单、控件、类和菜单的设计等内容)。都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调试,教师只是起引导、辅导的作用;提高阶段在整个课程结束后的时间内完成,实践的难度有所增加,设计范围广,也更接近实用。例如设计学生学籍管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要求至少5个数据表以上并互相关联,至少有4个以上表单项,能产生两个以上报表,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用户登录和访问权限、系统设置功能等等。这些项目可以简单地设计,也可以复杂地设计,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拓宽思路,充分发挥。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设计,教师可提供一个样例,但仅供参考,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充分锻炼,使学生对VFP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三是利用网络教学辅助系统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使他们的学习不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2组织教学的形式创新
可以进行试点教学,将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场地改在专业机房,把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课堂中学生可以跟着老师边听边练,以练促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后学生通过网上作业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练习,教师随时可以通过考试系统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CBE理论以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目标,教师向学生提供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以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所学科目和内容体现“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模拟项目开发的经验(比如制作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将课堂教学、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实现真正的项目驱动下的实例教学。通过这些方式有效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个性培养和特色发挥的前提下,达到增重就业砝码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
2.3教学方式的创新
改变过去单一灌输式的方式,以分专题课堂讨论、创新性设计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VFP课程理论知识多、内容难度大,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实例讲解,教师应给学生理清思路,讲明来龙去脉,并善于用联想,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活”起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把已往基于VFP完成的项目及学生做的优秀程序给学生演示,同学们感到编写程序并非是想象的那么难,要做一个程序员也并不难。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而且还让学生上讲台亲自动手操作,将学生听讲的课堂变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解释所学的知识的场所。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CBE理论将职业工作态度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传统的实践教育过程作进一步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在独立学院开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特色教育课程改革。对VFP课程来说,以实践操作为载体,把教学场地改在专业机房,使多媒体教学和上机实践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动手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对专业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检验,可以促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一个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教学优势,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3结束语
以能力导向(CBE)为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将VFP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VFP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竞争力。
CBE理论认为能力是不能通过灌输而使学生掌握的,必须通过学生积极而主动的活动来培养,因此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上机实践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结合。将基础知识与项目的案例结合起来。将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结合起来。
学生的VFP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编程水平比传统教学方式大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增强,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提高。通过调研,制定教学改革方案;重新制定教学大纲,组织实施,对非计算机专业的VFP程序设计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既可以应用于本课程教学,又可向其他信息类课程教学成果推广,促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多元智能理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31-03
前言
随着国家对中小生健康的重视,2012年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强调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但是在现实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由于过于依赖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有效重视,学生自身潜能被严重限制的问题较为严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是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本研究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前提下,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中,探索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旨在为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解读
《新课标》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1.1教与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预期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现在的信息时代更加需要有创造能力、身心协调的人才。
1.2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新课标》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选择使学生情思跃动、想象驰骋、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内容。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根据《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体育游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所占比例应该加大。正是有了这种种努力,课堂教学综合化多元化的程度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实践中,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为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1.3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小学生的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欢新奇、善于表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小新闻、小游戏、小图片、小舞蹈、小竞赛、小奖励、小谜语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调动小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
2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有7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他把智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智能是多元的(有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智能),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的潜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明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要认真对待,个体差异在可能的范围内使不同智能的孩子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力的多元化,注重个体差异和创造力,这与《新课标》精神理念正好相符。多元智能理论为《新课标》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中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3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解读,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3.1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1采用多元方式导入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以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调动起学生多种智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运动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始导入部分,必须利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智能,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运动参与性。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利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运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或借助某些音乐、玩具等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可以先让学生们听当前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这首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的歌来激发兴趣,通过教做简单的“骑马舞”,从而达到课程导入的目的。
3.1.2提倡多元化呈现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有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和语言智力等7种智能,而且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的潜能。《新课标》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特别是在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呈现语音、视频、图片等方式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这也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将人的空间智能、言语智能和逻辑智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学习,有利于加大课堂的知识密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应多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呈多元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3.2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力,因此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3.2.1评价主体多元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实践参与者无外乎就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就决定了课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分为教师间的互评、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三部分。教师间的互评可以建立教师同事间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参与热情;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每个教师对自己工作建立纵向时间的比较和完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特点,评定方法也有所差异。注重学生的纵向时间成绩比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体现。
3.2.2评价内容多元化
关键词:构建主义学习特征科研资源课程教学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当前社会,掌握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生作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群体目前已经被社会寄予了厚望。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群体面临空前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丰厚的学科知识,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还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科技创新、知识管理以及交流和沟通等各种综合能力。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基于书本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构建研究生的合理知识结构,而对如何充分运用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这一重要内容认识不足、实践不广,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既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同时又能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双重效果。为此,一种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学科科研资源的新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本文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特征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一般来说,研究生的年龄大多在23-26岁年龄段,属于中青年阶段,性格特征基本定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期望,由于成功度过了高考、硕士生入学考试的筛选,所以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十几年的传统学习生涯,赋予了研究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再加上本科阶段的培养,研究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研究生在传统的课堂授课式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表现:第一、基于书本的课堂讲授对于研究生来说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由于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主要表现的心态就是即使上课没听懂,课后我可以自己学;第二、教室不再是研究生眼中的主要学习场所,因为大多数研究生从一入学,导师就为其安排好在实验室的学习位置,由于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涉猎知识的综合性增强,涉及很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同时需要查阅很多的学习资料,当前丰富的信息技术,使得单一的教材也不再是研究生学习的唯一资源途径,因此研究生更愿意在可以随时上网查找资料、可以方便翻阅各种参考书目的实验室里学习;第三、由于专业面的变窄,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方向受到其导师的研究课题的引导,不再是范而广的大体了解,而是要求精益求精的学习做法,以期在某个领域能很快产生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很多研究生认为老师讲的知识对他将来的课题不一定实用,很容易产生在课堂教学上放弃学习的动机。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特征有机结合,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首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调整和丰富自己经验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经验与主动参与起着积极作用,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背景基础上主动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递来的,而是学生自身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研究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满足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创造了条件,研究生多年学习经验的积累也为其调整、重构和丰富自己经验结构的过程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直接传递的“填鸭式”课程教学方法已不再实用。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方法与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相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传统的主讲角色转变为主导的角色,也就是说,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
最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别人的帮助,通过必要的交流,达到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构建主义指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已不能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为研究生的学习创造情境,构建协作和交流的平台,最终达到研究生自我实现意义构建的效果。
三、《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的设置及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
测试分析技术类课程是工科性院校大多数专业(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而言,课程的教学的总体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掌握各类测试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各种的测试分析方法、测试仪器和设备等来分析、解决科研课题及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各专业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的时候,根据专业不同要求,其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是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学科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就该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来说,涵盖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含有:动态测量基础、现代传感器、温度场和速度场以及流动显示技术、烟气及颗粒特性分析、热物理性能测试等等。课程学时一般设置为32学时,其中包括4学时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各教学单位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偏差。
此前,由于仪器资源的匮乏等多种原因,《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大部分学时由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有关的理论知识,用幻灯片等(有些甚至连幻灯片都没有)讲解一些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场合,基本上是教师主讲,只有少量的学时用在实验课上,甚至在实验课上,对于较为贵重的仪器设备,一般也是教师做给学生看,所以实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仍不会应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当前的研究生渴望能更多地、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学科科研资源, 研究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意识也非常强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四、学科现有科研资源及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对于几年前,本学科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当前的科研形式较好,学科科研资源较为充足。到目前为止,全学科基本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立承担的科研课题,在研的国家基金项目(包括NSFC-广东省联合基金)已达到五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还有各类省部级及地市级项目,包括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在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经费,以及我校211学科建设经费和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支持下,本学科基本上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实验室,包括蓄热材料及技术实验室、制冷空调技术实验室、新能源利用技术实验室、动力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室以及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拥有包括焓差测试系统、热线风速仪(656H)、粒子图像测速系统(TR-PIV)、差热分析仪(DTA-50)、热重分析仪(SDT2960)、差热扫描量热仪(Q10DSC)、导热系数仪(LFA447)、风冷冷凝器测试平台、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测量系统(PLS-QE/IPCE)、太阳电池I-V曲线测试仪(MP-160)、多碟式太阳能聚光器(HM-25)以及发动机试验台和自动测控系统等较为先进、高端的仪器设备和测试系统。学科所培养的研究生根据导师的不同研究方向主要分布在这些实验室。
《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理论知识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包括光学、电子学、传热学以及材料学等等,实践上涉及很多大型测试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研究生学习特征以及本学科现有科研资源状况,我们分析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不应该将大部分时间仅限于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也不能仅局限于四个学时的实验操作。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大体的思路和做法是:首先,缩短在教室课堂上的教师讲解时间,将部分理论教学的内容调整到实验室现场由学生主讲,教师作补充。即增加了学生主讲的环节,讲解内容由教师在制定教学进度表时预先安排,以便于学生做准备;其次,根据学科发展的动向,在传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现有学科的发展和导师的科研课题相适应;再有,在教室课堂上或者实验室现场,增加分组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使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背景基础上充分发表其看法和见解,讨论的主题由教师提前设计。
五、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上面提到的新教学模式,课题组通过认真分析和商量讨论,形成了如下具体的教学安排:前面5次课(15学时)讲理论知识,其中穿插有分组讨论;接下来的5次课(15学时),根据学生所属导师的不同,分成5组,每组2-5人左右,并确定一个组长,每次课由组长负责,进入该组学生的导师的专业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学生主讲,教师引导和补充,之后分组讨论和交流;最后1次课(2学时)进行总结,布置相关文献的查找以及考查报告内容等事宜。
(一)新的教学模式包含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 。充足的学科科研资源以及基于某些仪器设备或实验平台的现场教学,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创造了丰富的“情境”条件,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讲和专题性讨论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和“协作”的机会,在导师课题背景下的教学思路,为研究生实现“意义构建”提供了快捷途径。
(二)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研究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研究生们的学习效率,有利于研究生们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动向。研一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课题心怀渴望,研究生主讲的现场式教学方法促使研究生们积极去熟悉导师课题组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研究生们尽快进入导师的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研究生们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研究生们对同学科其他导师的课题也充满好奇心,通过进入不同课题组实验室的学习,使研究们进一步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向。
(三)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科科研资源的利用率。基于科研课题的科研设备一般是课题组负责制,其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维修等都由课题组负责,不属于开放性的共用设备,因此其使用效率都不高。将这些资源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其使用率的进一步提高。
(四)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新的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授课教师必须先熟悉各导师课题组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最有效的做法是授课教师与专业实验室所属的导师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另外,新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实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新的教学模式为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固定的教室授课,新的教学模式在上课地点上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是事先做好安排,但授课时所用的科研资源有可能与科研课题的实验安排相冲突,必须作临时调整,因此不便于教学督导的巡查。
六、 结论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实际问题,特别是面对复杂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去处理。从某种意义上看,掌握科学的研究问题方法比熟悉一些知识更重要。在“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借助于学科现有的科研资源,力求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作为目标,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静.一种基于web2.0软件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09(12):34-35
[2] 秦发兰,汪华,胡承孝. 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8-151
[3] 乔玉洋. 研究生课程教学革新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06-107
[4] 王寅龙,林克成,王希武,璩传兵。建构理论在研究生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00-104
[5] 方玲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高研究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综合训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21-2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幼儿园活动教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幼儿教育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活动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指导性课程。本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它是上承学前三学专业理论课,下启专业实践课的中介与桥梁。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关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是《幼儿园活动教程》五领域教育活动方法的部分内容。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拓展深化,又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本学期是开设《幼儿园活动教程》的第二学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原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般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易检测等要求,特制订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2)能力目标:运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组织幼儿语言教学活动。(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幼儿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与向往,同时增进学生对未来幼教职业的幸福感。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组织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开展幼儿教育教学评优实训活动,强化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基于幼儿园活动教程的学科性质及本节课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选用下列教法:
1、创设情境法由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理论性强,运用传统的讲授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通过幼儿知识学习活动和学生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为学生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引导发现法翻转课堂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因此在本节内容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思考内化。
3、练习讨论法学生自主预习成果展示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评,并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既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内化、巩固并迁移,又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三、说学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独立学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注重学法指导,主要采用了三种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法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终身学习,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实践体验法教师在尊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大胆地把课堂让位于学生,通过体验使其在活动中有所知、有所悟,自主生成认识,促进其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实现其全面发展。
3、主动参与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幼儿教育教学评优实训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1、活动导入,激发兴趣课前 5 分钟的幼儿知识学习活动,给学生创设了幼儿园的活动情境,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教师结合学生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小组互评讨论解疑等方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且通过教师总结,使知识得以正确全面的呈现,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进而又一次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语言,言语,外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53-01
一、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对语言学主要有四大贡献,第一个就是他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中提出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以来,引起了语言学的历次重大革命。此区分提出以后,人们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开始关注言语交际的社会效应,并从言语中概括出语言体系,加以分析和描写,建立更为完整的语言体系。语言和言语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深入了解语言和言语的本质及其区别和联系,对外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和言语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认为人的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即:language= langue+ parole. 在面对“语言学研究的完整的具体的对象是怎么?”这个问题时,他提出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这对概念。索绪尔建议从一开始就要把立足点放在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的应用,前者为规范,后者为言语表现(《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67)。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又是必要的惯例的总汇,这种惯例为社会群体所接受,使每个人能进行言语活动;而言语是个人运用自己的机能时的行为,它运用的手段是通过社会惯例,即语言。语言是通过言语的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成员的宝库,它是潜存与社会成员的脑子中的语法体系;而言语是人们所说话的总和,是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具体说来,语言和言语有以下五点区别:① 语言是在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中界限明确的实体,是相对稳定的;② 语言可以单独研究,可以排除言语所涉及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独立考察语言诸因素;③ 言语是社会群体中个人的语言行为,是千变万化的;④ 语言是总体,言语从属于语言,即语言的存在不取决于具体言语,但言语不能脱离语言;⑤语言是长久的,言语是短暂的。
就其实际所指而言,语言是指语音、语法、词汇等系统;言语则是语言所进行的表达、理解活动,即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语言属于社会现象,是相对稳定的,为社会所共有,是同一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成员交际的主要工具;言语属于个人心理现象,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是经常变化的。但是二者却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互相渗透,矛盾同一,辩证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
索绪尔指出语言和言语紧密相关,互为存在条件。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而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应用,二者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人们是通过观察和归纳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言语来总结出这个群体的共性的、一般的语言特点的,语言总是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同时言语总是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活动基础,二者协调存在,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相同但又紧密联系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有助于理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帮助语言学家明确研究任务,给语言学的界定和定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所指是不同的内容,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也是互相关联,互为基础的。言语先于语言存在,语言是通过对言语的概括总结得出的一般的系统,而言语活动必须在一定的语言规则下发生才会得到理解。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不仅对语言学本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解决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指导了语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首先,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解决的是对象问题。索绪尔提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语言是系统的,一般的,可学的,可以作为研究对象,那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把什么作为对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考虑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社会交际,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掌握语言体系应该服从于使用语言,即语言服从于言语。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以各种各样不同的言语作为对象和基础材料的,因此,言语是外语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对象,然后通过这些生动的言语,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一般化的语言。
但语言体系和言语的关系如此密切,离开语言也就无所谓言语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掌握语言体系和学会使用言语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步把一门外语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系统传输给学生。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和儿童学习者,由于他们不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外语学习中很难直接形成语言体系,直接给他们讲授严格的语法可能会令他们对外语学习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兴趣,所以对他们应该采取以言语知识带动语言体系的方法,从生动的言语中逐渐掌握整个语言体系,即归纳法。而对于一些成年学习者,由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其进行语言体系的教学,以此来指导带动言语知识的学习,即演绎法。
其次,因为语言总是体现在言语中的,而且言语的事实总是出现在语言之前,因此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应有适量的示范性言语输入,以便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目标语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法、词汇、语音等的强化练习,从而将其内在化,形成语言体系,进一步指导以后的言语输入。
最后,在我国,无论是外语教学还是外语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我们普遍把外语学习当成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的使用和实际的言语交际。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正确把握,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模式,即“言语―语言―言语”。学习一门外语,要从只言片语入手,模仿外国人的发音和说话的方式,即言语阶段,然后以这些基本的言语材料为基础,学习该语言的语言系统,即语言阶段。然而掌握该语言的语言系统并不是学习者的最终目的,应该可以运用这个系统去指导对语言的运用,去说去写去交流,也就是说又回到了言语阶段。这个模式是不断循环上升的,互相渗透,互相关联,绝不能把各个阶段完全分开来学。这同样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模式,要把言语和语言相结合来教,不断循环前进,最终让学生掌握语言体系,并能流利地运用体系进行言语活动。
四、结语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外语教师应充分了解一门外语语言系统和言语活动的关系,并以此来引导教学活动,把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原则;运用 任务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育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Krashen(1982)在他提出的“习得-学习假设”中区分了学习和习得两个概念。 Krashen 认为,习得是外语学习者掌握外语的唯一途径,习得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学习作为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进行学习和训练,不可能产生习得。在语言“输入假设” 理论中,Krashen 认为当学习者理解了包含可理解性的输入的语言,即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Long更加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互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Ellis(1985)综合 Krashen和 Long(1983)二人的成果,提出“ 输入与互动假设”,这一理论被普遍认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往往遵循如下模式:(1)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生词查阅字典并标出难句、了解全文;(2)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师对课文的处理主要集中于举例讲解生词用法和语法难点及翻译课文,有时还伴有操练;(4)课后练习,总结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等。
传统阅读教学法存在以下弊端:第一,老师是课堂中唯一的信息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第二,这种语法翻译法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失去了阅读的本质意义。第三,为应试而教,没有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
三、任务型教学法是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从真实生活中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真实任务进行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学生能在任务完成后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按照 Skehan任务分类的基本理念及 Willis任务课堂教学步骤,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前任务(pre-task)
前任务就是在新课之前,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任务。通过完成前任务, 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文内容, 同学间交流协商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其他知识。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 Unit8 Marriage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本人设计了以下任务: (1) Question: Do you know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Can you tell me some?该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易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2) 事先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图片和信息,请学生分组展示。(3) 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文章中所体现的美国和中国婚礼习俗差异, 加深其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通过在预习中设计恰当的任务, 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增强了, 拓宽了知识面, 对课文的把握更准确。
(二)任务环(task-cycle)
任务环就是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辩论、表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Unit 3 Friendship 为例,本人根据课文特点, 设计了以下任务: (1)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And who are they? What do they do? (2) Why did John want the carpenter to build him a fence?What did the carpenter do at last? (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4) Role- play: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5) Discussion: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re vital importance when forming a lasting friendship?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 逐渐了解文章的人物, 结构和线索,并能通过对相关话题的讨论, 更深层次的体会“搭建人与人之间心灵桥梁的重要性”的主题思想。
(三)后任务(post-task)
在学完课文后,教师通常设计一些任务, 学生要将所阅读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评价课文中的人物或想象故事的结局等。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口头表达方面遇到的困难,可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语言、课堂展示、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1》 Unit 9 Superman to the end为例, 在系统学习并理解课文后, 要求学生对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夫·里夫作一份个人生平简历,并对他的一生做出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个人简历的模式, 又系统地串联复习巩固了课文要点,同时用语言将个人观点进行了表达。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任务型教学强调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合作完成各种任务的方式进行互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4]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Edinburgh:Longman Press,1996.
[6]程晓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