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31
导语: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不能单纯的以传统视角来看待
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是是采取机构和学院签订合同形成委托关系。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作为委托的这种合约形式,双方应当在法律层面是权利义务责任对等。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职业培训机构和学生仍然处在从属关系的层面,其消费者的个人属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权利保护。职业培训机构往往从传统管理模式出发,主要通过授课式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不会考虑到学员是否学会,是否达到合同中所要求的水平。
(二)教学的市场必然会
在近年面对严重的“买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愈发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成果产出将被完全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现在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并没有从市场出发,其教育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学院学习的知识已经在互联网大潮下被淘汰,长此已久教育产品的落后必然会冲击培训教育机构的活力与升级,职业培训机构自然实力也会不断减弱。我国人口最高峰的一代将会面对职业教育,全国各大职业培训机构将会面对强大的“买方市场”,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将会从地区性的竞争向寡头竞争逐渐发展。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必须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认真对待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的“买方市场”。
(三)二本、三本院校等优势地位
教育机构进入职业培训市场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到来,国家教育部将会在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上再次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家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调整、开设职业培训机构。而在近几年,职业培训机构必然会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大批二本、三本院校的改革要求,届时将会有大量处于优势资源地位的本科院校进入职业技术培训的领域。因此,在政府政策还没有放开前,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要认真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二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的改进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将政府治理与市场经济互相融合,从市场角度将各种私人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公共部门。现阶段,很多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政府背景支持的传统教育机构,其特性在于沿用的是体制化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出市场经济下的充分灵活性和竞争力。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数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员是否能够获得知识、是否将知识转化成可操作性作为切入点,认真考评每一个学员在离开培训机构的时候其所获得的技能培训是否能获得市场的合理估价。
(二)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
新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前提质疑就是市场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引导职业培训机构进入市场竞争,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利用市场的竞争与效率调整来逐步改善公共部门。未来,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力度将会快速增强,市场上也逐渐涌现全国性的大型职业培训机构,随着大型培训机构的进一步扩展,必然会与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培训机构发生冲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可能采取地区保护主义来限制巨头的进入,因此很容易导致大量区域培训机构的倒闭。因此,政府应当立足自己分管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起以兼职、人才培养库、多专业分类的管理模式,对地区紧缺型人才立即由职业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化培养,这样才可以在市场经济中与垄断机构进行竞争,而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而走向衰败。
(三)实施严格的绩效控制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体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3.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1.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其具体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方法、市场检测法、环境扫描与基准比较技术、政府服务承诺制度、绩效评估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许多是从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之后应用于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组织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要健全、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高效、公平的运作,实现其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和高效。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改变公共事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费者主导,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联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现存的各种社团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成员资料数据库,利用职能信息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得网络社团作为当代公共事业组织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2.积极运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负责,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事业组织由于行政依附性较强,在管理上也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对于准公共事务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进、创新,更多的采取间接管理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2、本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当广泛,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等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管理类学科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形成较为完善的实习教学体系。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社区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增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各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得该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迈进,课程体系建设也初见成效。然而,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习教学基本文档缺失、实习内容设置过于狭窄、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尚未形成,这已成为培养实习能力强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瓶颈 ”因此,根据实习教学规律,构建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习能力搭是促使该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国内调研及各种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自 1999年该专业开设以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等单位不定期在全国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邀请诸多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做报告。就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讨论,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发展不到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缺乏一个成熟的外部环境,这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该专业的实习教学环节也很难象其它管理类专业一样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以最早开设该专业的东北大学为例,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环节仅包括两个环节:入学时的认识教育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提前到第 7学期下半期开始,学生结合就业选岗,从第 7学期起就去相关事业单位实习。相对于其他专业,这样的实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则沿袭原有相关专业实习教学的老办法,如某些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教学与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具体来说,该专业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实习教学基本文档缺失。
实习教学大纲是实习教学的根本,它对规范实习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考核方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减少实习教学的随意性 体现实习教学的有序性,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大纲。而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办专业,在专业建设的前几年,各高校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方面,因此,实习教学大纲的建设较为薄弱。在教学计划中关于不同类型的实习教学环节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虽然有所规定,但就实习教学的每一环节如认识实习、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并没有规范的详细的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即使有些关于某一环节的相关文件,也只是简单地说明起止时间、实习时的纪律和课程结束时的作业形式,并没有就该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考核标准做规定性的说明,这样使得实习教学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够很好地达到开展实习教学的目的。
1.2实习教学内容设置较为狭窄。
实习性教学环节按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一般来说,集中实习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分散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指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理论教学,通过校内模拟或虚拟的实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案例,有机地安排观察实习、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咨询服务等实习活动。由于公管专业开办较晚,现行的实习教学内容只包括了集中教学环节,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特征实习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落后。
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实习基地建设是否符合专业需要、是否选择恰当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没有完全到位,现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尚处于深水区,过去政府包揽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依然未能完全移交给公共管理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模式只能是未来的目标模式。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该专业实习难度增大。从一些学校毕业实习的效果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大多的学校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自己联系工作单位,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而且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这样的实习是远远不能够达到实习目标的。
1.4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
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较强的公共管理的实践能力等。目前的公共管理的教师大都是过去从事经济管理和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专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因此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也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质量。
2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2.1完善实习教学基本文档建设。
为了规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内容,撰写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公共事业管理实习教学大纲是公共事业管理实习教学体系的根本。公共事业管理实习教学大纲应对各实习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每学期的实习教学计划,使实习教学有序进行,减少随意性。
2.2拓宽实习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公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应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习环节。课外实习主要是在教学体系之外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实习环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公共事业管理调研专题研究、案例分析等。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方案中设计相应的课外实习学分,学生完成该环节则能够获得相应学分。由于本科生进行实习活动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指导或负责带队,并制定一定的社会实践计划,有针对性地分组对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或高校实习基地进行调研或专题研究,这样不仅操作性强 而且学生更有兴趣 完成的调研报告有一定深度。
2.3 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 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系统工程,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创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应该建立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验室。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验室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场所。近年来,围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引入实验教学和科学试验方法,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如华南农业大学等大学已重点建设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房,计划筹建专业实习实验室等。
2.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管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较大。因此,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公管专业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首先是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上;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的特点,按照不同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准确选择教学实习基地,以建立健全多功能的实习基地为理念;再次是对整个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全面、整体规划,建立完整的教学实习基地体系。与具有良好行为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程序和监督机制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以便学生能感受现实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初步认识的社会需求、提升对服务社会的认知,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了解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动力。
2.5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试验构建了交叉复合培养平台。其中信电分学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融入创意和创业教育元素,探索跨专业、跨院系复合交叉培养方式。其外语分学院试行英法双语人才培养,成功培养出兼备英法双语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人才[1]。华中师范大学致力培育具备多学科专业优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设了“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美术”、“化学—物理学”“、日语—国际贸易”等多个交叉培养实验班[2]。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都涉及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改革,跨学科交叉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正好应运而生。下面将探讨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对海洋经济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发建设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实行交叉复合培养人才的问题。
二、海洋与公共管理跨学科交叉课程群设置的必要性
(一)海洋经济发展急需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我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提升加大了对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事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面对海洋经济和各项海洋事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高等院校也将迎来对海洋方面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既精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海洋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海洋科学专业里设置一些有关海洋管理的课程,基本思路还是属于理工科专业知识配备一些海洋管理知识的传统套路,其人才培养基本定位在:行业技术+行业管理知识=本行业管理人才(技术官僚)[3]。但是,现代经济社会经常需要一些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政府机关需要既掌握海洋管理知识,又熟悉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多面手的工作人员。他们视野开阔,可以兼顾多方面管理业务,还具有通盘思考、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更适合在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精简的新形势下担任工作。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本行业专门知识,还要了解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要能够理解国家对本行业管理政策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全局中的作用。从工作性质来看,海洋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管理职能属于政府管理或者行政管理,其他部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所以,在原来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跨海洋事业与公共管理的交叉课程群,可以为较快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一条便捷途径,还可以省去正规设置新专业的程序上的麻烦,并且具有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培养方案的方便性。
三、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
一、企业工商管理简析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经营与管理人员围绕企业发展经营需要、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外部经济形势、国家法律法规而制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开展经营管理行为的全过程。企业工商管理行为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全?^程,其中既包括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销售管理等等内容,同时也包括了生产管理、日常管理等等内容。企业开展工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最终实现最大的利益产出。工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企业自身状态变化、企业发展需求等等内容不断调整工商管理思路,将工商管理的效果最大化。
二、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及关系
1.工商管理对企业的引导职能
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部门对企业经营施加影响的过程,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保证企业经营效率最大化是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积极调整与引导企业内部更加高效地配合工商管理行为,真正将整个企业融合成为一个整理,全面落实工商管理的各项措施与规定。工商管理部门在发挥其引导职能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按照统一的管理规定及发展策略开展工作,特别关注薄弱环节,从薄弱环节入手,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扎实推进企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人员应该对当地市场及国内外市场展开深入研究,积极开辟市场,并结合市场需要及同行业实际情况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企业工商管理能够时刻保持在行业前沿状态。
2.工商管理对企业的服务职能
工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重要支持,全面促进企业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工商管理的服务职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一些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中,及时调整工商管理方式和工商管理措施有助于企业摆脱困境。而在生产经营状态较好的企业中,企业管理人员同样可以根据国内外经营形势及行业形式有效预判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前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确保企业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有效避免企业进入发展误区。综上所示,工商管理的服务职能不仅仅着眼于当下,它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保障,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工商管理的服务职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在新形势环境下,企业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工商管理的服务在职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不足及改进策略
1.企业对工商管理职能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也导致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工商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按照现有策略继续经营发展就能够取得更好的业绩。但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自身发展经营管理策略,则很容易陷入发展困境。因此企业必须调整自身观念,提高对工商管理职能的重视,确保企业工商管理活动能够落在实处,而不仅仅是一些规章制度,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采取更加明确而有效的管理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企业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未能经过深入研究学习并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则很难保证工商管理活动的高效与专业。当前我国高校虽然培养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但是中高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仍然处于严重短缺状态,特别是很多人才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导致工商管理活动无法落在实处。在新形势环境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培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培养更多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且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工商管理人才。确保工商管理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共同构建全新的工商管理体系,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进步。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8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144- 02
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新目录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是强调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于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中普遍较为薄弱,本文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其面临的种种困境出发,探讨并寻求提升本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路径。
1 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1 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对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一,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对培养应用型技能的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比较低。其二,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力度,学校与相关行业部门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实习机会。其三,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准确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从而使实习实践效果大打折扣,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和认可度,独立学院需要选准专业培养方向,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辅之以实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2 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独立学院只有采取符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才能更好地优化和组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解决问题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尽管目前公共事业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但是培养的本专业人才质量不符合社会需求,如何协调或解决这一矛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学校来说,必须要从实践教学方面下功夫,争取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目标,除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出社会组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将实践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争取与更多的企业组织合作,得到政府的财力支持。
2 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2.1 专业目标不明晰
独立学院在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时,鉴于自身师资力量的薄弱等原因,本专业的方向及发展基本上依托母体院校已有的资源,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专业建设。然而一味盲目仿效母体院校,并未突出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另外,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于专业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教学课时数仅占总学时的20%左右, 而在美、英、日等国家的应用型大学中,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已达50%以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案。因此,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课时的落实情况更是无从考察,针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也几乎缺失。
2.2 教师业务素质及实践水平有限
鉴于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的专职专任教师整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且大多数青年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历,而仅靠学校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是培养不出“合格”管理者的,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学会管理,因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作为独立学院,校方和教师应共同努力开辟实习实践基地,与一些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加其实践管理经验,丰富教学内容。
2.3 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兴趣
由于多数独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并不明显,甚至模糊,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足,对于自己大学期间要学习什么也很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引导学生到对口的就业部门进行实习和社会调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2.4 社会认可度不高
作为新兴学科,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太小,其中原因很多,既有本身是新专业,开设时间短,毕业生数量不多的原因,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如对口就业部门的入口途径不畅、管理体制不适应等。社会各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了解不深,不清楚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在哪里,造成社会各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接受程度较差,认可度低。
从我国的国情看,虽然公共事业管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还在沿袭政府或准政府的管理体制,对毕业生的需求更多的是专业技术人才而非该专业的人才,因此,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
3 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3.1 明确各校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定位,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首先,各个独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应明确自己的方向定位。现在各院校对公共事业的定位不同,有教育管理方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体育事业管理方向等。独立学院在设置本专业方向时,要在依托母体院校本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独立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其次,要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新建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发挥学校和本专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密切的优势,根据学生规模扩大状况,不断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增加本专业在外实习的机会以充分体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最后,积极引进实践教学软件,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指导书,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断探索并构建多样化的实践载体和尝试多样化实践形式。
3.2 提高教师整体实践水平,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一方面,重视并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继续加强青年教师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能力,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其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从社会上聘请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或企业成功人士到校当客座教授或指导教师,从事部分实践教学工作,或定期请他们作报告、办讲座,指导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院系与单位或科研机构的交流,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法、悬疑法、情境模拟法和比较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3 使学生深刻认识专业,提高实践参与能力
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要增加“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环节。“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去感知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运作状况;“请进来”是指将那些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信息工作、咨询工作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为学生介绍有关方面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情况,做学生的校外老师。
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社区服务模式,即服务学习。美国教育改革服务性学习联盟(Alliance for Service-Learning in Education Reform)在《以学校为基础的服务性学习质量标准》中提出:“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运用新学到的学术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社区中的实际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服务性学习提高了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政治策略方面的现实性;使他们更关心社区的问题,记住并应用在社区学到的丰富而又复杂的知识,帮助他们将学习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3.4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
学校应该和企事业单位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上述社区服务学习模式,一方面,通过大学、学生和社区三方的合作,将社区服务与课程结合起来, 共同提出和解决不同社区的实际问题,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行业, 可以明确就业意向, 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富吉祥.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的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公共事业管理上面。尽管是这样,但是我国的公共事业工作的开展还显得不是很成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一、简要分析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当中存在的弊端
虽然时代和经济在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懈怠,相反,随着经济主体的增加以及发展的复杂程度的提升,对于我国公共事业的开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而就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从企业管理上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公共事业单位这一称谓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但其实较为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公共服务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最大区别在于经营的最终目的上,事业单位的盈利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好的优质的服务为基准的,但是企业单位的盈利是纯粹的个人利益,是公司的利益,是企业的利益是为了让本公司更好发展为目的的。但是虽然说事业单位是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的,但是事业单位仍然是以企业的方式在进行运营。从企业管理的层次来讲,我国的公共事业单位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事业单位的管理力度不够,最终出现公共事业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我国事业单位政府角度来进行分析,我国政府的相关文献表明,政府的本职工作就是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政府的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确保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还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公共事业单位属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因此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出一定的政府性。随着经济主体的增多,公共事务工作量的增多,相应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扩大。对于数量的关注容易忽视质的控制,最后出现整个工作层面素质的低下。政府人员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为的是给人们创造一个更优的宏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非法执行,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公共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初衷,与此同时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指数。
二、简要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公共事业单位的组织变革形式
在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的组织变革是对于单位内部人员的优化和组合,从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入手达到提高我国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一种举措。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我们从组织变革说起。
在对于组织变革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对于工作人员的招纳问题,应该严把“质量”观。对于公共事业单位来讲,人员的录用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正常开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日常公共事务的开展效率。相关事业单位在员工入职前应进行严格的考核,条件不满足者一律不予考虑,并且应该纯洁人员队伍,防止“走后门,托关系”的现象,低素质工作人员的进入不仅可能降低公共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同时对于公共事业单位在公众眼里的形象也是一种损害,因此在工作人员的录用和选拔阶段,应该予以严格的审查,从而保证整个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工作水平。其次我们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据有关资料表明,公共事业单位对于人员的培训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是非常少的,频率也是非常低的。很多公共事业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几乎从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培训,也有少部分的事业单位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效果却显得不尽人意。公共事业单位的职业培训不仅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而且应该注重单位人员的服务理念,培养道德精神,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定期培训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给员工的精神以后续发展力量,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员工层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之后进行的组织上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公共事业单位中引入绩效制是有着巨大改革意义的。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普遍安于现状,且对工作有着严重的懈怠情绪,没有工作激情,缺乏工作热情都是目前公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的精神面貌。改变这一现状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引入绩效制,让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直接和工作任务量以及工作效率挂钩,对于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实施奖罚分明的制度,对于员工应该加大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如下,优秀的员工应予以相应的奖励,并且树立相关的工作模范和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的整体工作状态;对于有着重大过失的员工,应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起到惊醒的作用,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如果想要切实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我们不仅应该对于基层员工优化,还应该从单位的总体规划,从组织上进行重组和规划,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我们应该彻底落实和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就目前我国公共事业单位运营的现状来看,在事业单位内部,对于部门之间只能不明确的现象常有发生,这对于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职能交叉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事故出现后责任的承担不明确以及推脱现象,各个部门应插手其他部门的事务,导致自身部门的事务无法按质按量进行。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视角下,对于公共事业单位组织上的调整第一步首先应明确规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能,做到“在其位,司其职”,严禁出现越权行为。
其次我们应该从部门人员优化上面进行改革,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高了关于人员自身优化的一系列措施,而部门人员的优化是指在各个部门内部,对各个职位以及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审查,考核、审查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工作能力方面、工作效率方面或者工作态度,我们应该根据单位人员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优化计划。对于骨干人员的任命禁止空降,应通过严谨的考核审查步骤,并且用实践进行检验,各项标准合格方能上任。将合适的人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部门发挥其最大效用。除此之外,对于功能不足的岗位或者职位可以直接进行剔除,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减少没有不要的开支,也可以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视角的公共事业组织单位的变革,呈现着递进的状态。所谓组织结构的优化,简单概括来讲就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对于功能性不强的部门可以进行部门之间的合并,将繁琐复杂的步骤变得简单化,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应该对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监督制定一定的体系,从而保证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从而促进整个公共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公共事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就是人力资源视角下公共事业单位的组织变革,同时也是公共事业单位紧随时展脚步的必经途径。所以说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公共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角度的组织变革。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事业发展的好与坏也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更好的对于公共事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发展,对于公共事业中所出现的弊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公共事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才能够使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聂达.浅析中国公共事业现状与未来[J].经济视野,2013.
[2] 王铭泽.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
[3] 吕梅花.浅谈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
[4] 魏久檗,吴思静.浅议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0.
[5] 柴军艳.浅议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6] 卢华.我国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