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35
导语:在电力市场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力营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游文霞(1978-),女,湖北嘉鱼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刘会家(1969-),男,湖北大冶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20100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36-03
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源于1988年开办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其他高校不一样,该专业主要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智能电网、特高压、新能源”特征逐步呈现,技术与管理也已开始走出国门,加之始自2003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提出,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由于缺乏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无法立即适应电力系统市场化运作管理的需要,与此同时,一般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了解电力系统的物理概念、运行与控制规律而无法从事以系统潮流计算和优化为基础的电力市场交易方面的工作,电力行业迫切需要同时掌握电气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在三峡大学原有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加强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培养既熟悉电力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掌握电力行业管理和电力市场机制的新型人才,以满足电力工业和电力企业改革的需要。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是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学科的继承和发展,课程设置应该建立在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基础上,主要增设电力经济分析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强调电力系统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电力经济专门知识的相互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传统融合创新。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三峡大学该专业方向的建设。
一、人才培养目标
电力市场专业方向培养的是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应该既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工作,又具有从事电力企业、电力项目经济分析和营销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具有比较系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较宽厚的电气工程领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必备的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理论基础和经济管理理念的培养。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泛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学生可在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设计院、电力建设企业、电力技术研发企业、电力技术经济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力规划、电力企业战略、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电力政策研究、电力需求与营销、电价、电力项目投资与项目可行性研究、电力工程项目概预算和电力工程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结构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与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经济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及发电、供电、基建计划的编制方法和管理程序,熟悉电力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力理论基础,能够应用系统的思想、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电力技术与经济实际问题。
在设置电力营销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考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模块、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课程模块的特点,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融汇与贯通。课程构建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两大块,如图1所示。
其中,理论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都是围绕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展开,是对其的有效补充。
1.理论课程体系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增设了以下专业方向模块主干课程: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1]、电力市场[2]、电力市场营销[3]、电力企业管理。[4]如图2所示。
下面分别给出了这四门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1)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能源转换成电力并在其传输、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部门之间发生的经济联系。掌握电力经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技术、系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学知识。
(2)电力市场。系统地介绍电力市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电力工业和电力市场的整体框架及其市场结构,掌握电力市场运营所需要理解的电力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功能运行及其方式,从而为了解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打下基础。
(3)电力市场营销。该课程立足全面、系统地阐述电力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主要介绍现代电力营销理论、策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树立电力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了解电力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策划和管理及国际电力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等相关内容。
(4)电力企业管理。让学生了解电力企业的一般概况和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电力企业的性质、电力企业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及素质和电力企业管理的方法、艺术以及电力企业文化,为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的经济活动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能力。
考虑到电力系统本身是一个包括使用各种能源的发电站、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和各种电压用户的复合体,同时还涉及到系统经济、安全地运行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电力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庞大系统,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好有关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因此,为加强学生经济优化的思想和系统管理的理念,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进一步推荐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
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并将这种工程意识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中。
图3给出了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包括:发电厂经济运行课程设计、电力营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该方向各门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实验包括:电力经济综合实验、电力市场仿真实验、[5]电力市场信息化案例分析实验。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其每个知识点的工程背景、解决了什么样的工程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有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素质人才的需要,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材采用选购国内外先进教材与自行编写特色教材的组合方式。
根据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对比相关教材,目前每门理论课程的教材指定一本国内外的先进教材作为讲课教材。[1-5]另外,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提供5~7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理论课程教材与参考教材的选择要求体现现有专业课程与增设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材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反映本专业的前沿发展。
与此同时,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我国电力工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实践教材应该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培训型”的鲜明行业特色,所以,实践教材采用自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要求突出专业学科特点,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2.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主要在于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教学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爱岗敬业、团结拼搏、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特点,掌握行业需求,教师们积极与电力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沟通,到电力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宜昌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教学团队还承担了诸如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区域电力系统无功补偿规划等多项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区域客户直供电进行试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科研课题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科学研究能力相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总结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的设置是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应电力行业需求开设的新方向。已有该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各地级市的客户服务中心、市场部等相关部门,单位对其工作表现反映良好。
本文在分析了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该专业增设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及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英]丹尼尔,戈兰.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M].朱治中,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杜怀松.电力市场[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 引言
技术营销是以技术为手段、方法对产品、营销渠道、品牌传播、售后服务、消费者培育、市场开拓等进行的一系列营销创新和变革活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行业改革的幅度与力度在不断加大,电力市场作为国民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营销中的技术营销也需要不断完善。
2. 电力市场的特点
在国家不断推进电力行业改革的过程中,电力市场的特点也在不断凸显:
第一,电力市场中信息透明程度较高,市场交易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准则。
第二,由于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电力行业依托于自然资源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绿色、节能为目标进行改善。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因此,电力行业的技术更新、成本管控势在必行。
第四,电力作为政府统一调度、统一供给的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与产业发展,也一直是政府大力支持与补贴的行业,然而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考虑,该行业需要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
3.电力市场营销中技术营销体系的建设对策
随着社会对于电力需求的激增,电力行业的高速发展,供需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监管的力度加大,电力市场中营销工作更需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要摈弃传统的营销模式,向更专业、更具服务性的目标改进。
3.1 知识的掌握
若要从根本上转变电力市场中的营销模式,加强其技术营销体系的建设,就需要深入了解市场的供求状态、发电机构的内部运作以及相关技术因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这包括不同地域的用电供需差额、定价、以及政府监管政策,居民用电与工业用电在供给、价位、输送上的差异,发电站的分布、布局等等。其次,电网送电能力强弱与输送线路设计。送电线路的架设、电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输送和使用、电网承载能力有限引发的资源浪费。另外,电力公司的相关电力数据。输送电数据、设备检修数据、设备维护数据、会计信息、以及关键的资源保护数据等,以上数据共同反应电力公司的发展状态。
3.2 信息的收集
电力市场中存在为数众多的各类型公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任何一个独立电力公司的长远发展都要考虑到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情况以及行业动态能,要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作为电力公司的专业销售员工,需要及时了解如下的信息,从而进行相关分析。首先,市场宏观数据,包括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市场定价、公司的市场份额以及电网检修频率等。其次,行业内同类公司信息,同类型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劣势以及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更新等。另外,大客户动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力的市场份额,必须要把握住需求众多的大客户,要把握这类客户的需求量、特殊服务以及最终用处等。最后,公司自身的经营、会计信息,包括历史供给、目前市场份额、机电损失以及环保数据等。
3.3 分析的精度
通过前文所述的宏观数据、行业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的收集,综合公司相关信息,归纳出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成功的经营经验,并全面深入了解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及竞争优劣,这些数据收集后的分析工作有利于使公司了解电力市场中营销模式的应用效果,从而根据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具体说来,在收集足够的电网数据、区域内发电企业信息以及电力公司内部数据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精确的分析,结合目前公司的营销模式,不难分析出当前营销模式尤其是技术营销部分存在的问题。而适当将本公司的数据与行业内发展成熟的大型公司信息进行对比,可以挖掘公司的发展空间,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营销方案。
3.4 挖掘的深度
成功的电力市场技术营销中的挖掘不仅是指挖掘出营销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先于其改变做好相应的调整,而且是指能够深入挖掘出本公司所拥有的独特市场竞争优势,以有别于市场中众多同质企业,抢占足够的市场份额;不仅是指挖掘出能够引起客户的情感共鸣点,从而促进营销,挖掘出竞争对手的合作可能性,实现共赢,而且是在协调客户、对手以及市场中的各关联方,在多方共赢的情况下最大化自身效益。深入、有效的市场挖掘依次涵盖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通过平常的报告进行整体上信息挖掘。第二,数据对比,深入挖掘。第三,通过信息的对比分析,紧跟市场发展,预防性挖掘。第四,深入解读相关政策,遵循公司战略,从而做出关键性决策。
3.5 说服的力度
成功营销的结果必然是说服客户接受公司的产品,可见,说服是企业营销包括电力营销的终极目标。然而,成功的说服离不开全面、完善的前期工作,包括知识的掌握、信息的收集、分析的精度与挖掘的深入,通过把握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自身竞争优势才能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利益共赢以及与客户的情感共鸣,从而成功说服营销对象。另外,说服的力度不仅在于前期的准备充裕程度,而且取决于技巧的合理应用。比如,要有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结合切身的感受,方能有足够的感染力。而且要巧妙使用最新的数据、统计等,加强表达的可靠性。另外,所述内容要与听众有紧密的联系,或者是找到能引起其共鸣的话题切入点,总之引发听众对话题的关注。甚至还可以适当利用一些表达媒介,以实现更好的表述效果等等。
关键词:售电侧市场;定价策略;市场风险;产品差别化
0引言
电力行业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可以促进发电厂之间的竞争,从而优化发电资源,降低发电成本。但如果仅在发电侧展开竞争,而用户侧不放开,仍由电网作为单一买方,将无法将价格信号有效地传递到用户端,用户无法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用电模式,市场双向调节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另一方面,发电侧价格的波动造成市场盈亏集中,对电厂以及电力公司都是很大的市场风险。
用户侧市场放开后,供电商和大用户都可以直接在电力市场中买电(即竞价下网),用户也可以自由选择供电商。这种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稳健和竞争程度。上网电价和下网电价的联动,也有助于电力企业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增加电价的稳定性。输配电网则变为电力交易的平台,电网公司的业务将着重于电网的建设、经营及非放开用户(captivecustomer)的供电。这些垄断业务的计费国际上通常由电力监管部门审核批准。
大用户的用电量大,用电灵活性也大,可以一定程度上根据市场电价改变其生产过程的用电特性,从电力市场中获得较大的效益。对于家庭用户及小型工商业用户,一方面其用电量不大,参与电力市场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明显,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数量太多,商务流程繁琐,会造成市场操作成本太高。从各国电力市场发展经验看,尽管100%的用户侧放开是最终发展目标,但都是从大用户开始放开,并逐步降低用户参与市场的准入门槛,以较小的市场建设成本促进市场的大力发展。
本文将根据国际上成熟电力市场的发展经验,对大用户放开、参与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及售电公司的经营策略等作一简要描述。
1用户侧自由竞争的市场前提
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侧自由竞争,需要在市场规则、市场建设和系统支持等方面大力发展和完善。各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成熟的电力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以及实时平衡市场是用户侧能够积极参与电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1现货市场(SpotMarket)
电力现货市场一般指日前竞价市场,即交易的对象是电力在第2天各时段的物理交割[1]。在欧洲一般为每小时一个价格,即每天24个价格点。由于电能不能大规模有效存储以及电力供需的实时平衡性要求,一方面导致现货价格随着用电曲线的变化,展现出强烈的周期性模式;另一方面现货价格受节假日、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波动剧烈。
1.2期货市场(ForwardMarket)
电力期货交易是防范、化解电力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在电力市场成熟的国家中,电力交易的电量绝大部分都通过期货交易来实现。根据电力期货交割期的长短,可分为月度期货、季度期货和年度期货等;根据期货交割的曲线形状可分为峰荷期货(peak,星期一至星期五的8:00—20:00)和基荷期货(base,每日0:00—24:00)等;根据期货的交割方式又可分为金融结算期货和物理交割期货[1]。高的市场流通性(liquidity)是自由竞争市场的基础。市场流通性是指在市场上快速买卖一项物品,不导致价格大幅波动的能力。假如一个市场上有许多买家和卖家的话,那么这个市场的流通性就很高。在这样的市场中订货对货物价格的影响不大,从而单个公司的市场力(marketpower)也会很有限。电力期货市场能够吸引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不仅仅是发电商和售电商等电力企业,还包括银行及投资公司等大量金融投机商。众多的参与者增强了市场的流通性,从而有利于电力市场的公平和高效竞争[2]。
1.3实时平衡市场(BalancingMarket)
基于日前现货市场交易而形成的生产计划与第2天的实际调度情况终归会有偏差。一方面是日前所作的负荷预测不可能100%的精确;另一方面发电机组在实际运行时可能会发生事故,从而偏离所编制的发电计划。电网调度在实时平衡市场中购买调频备用容量,并通过调用此备用容量来维持电力系统中发电和用电的时实平衡[3]。
一般来说,调频备用机组的成本要高于普通机组发电成本。为保证市场参与者尽可能准确地运行在日前现货市场所排制的生产计划,避免整个系统出现大的偏差,市场规则通常规定:在实时平衡市场中购电时价格会很高,即市场参与者出现负偏差时,要从电网调度购买高价不平衡电量;反之卖电价格则要很低,即市场参与者出现正偏差时,要卖出不平衡电量给电网调度。
2售电公司定价和规避风险策略
用户侧放开后,往往只有极少数超大型用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组建自己的购电部门,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因此,在售电环节应该大力发展售电公司,为大中型用户服务。售电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一方面从电力市场中或通过双边合同从发电集团购买电力;另一方面把电力销售给大用户(有必要的话也可包括非开放用户)。这样众多售电公司在大用户和发电商之间穿针引线,可有效地提高市场竞争程度。
在放开的市场中,大用户需支付的电力费用由2部分组成,即电能费用和电网使用费。售电公司将在电能费用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而电网使用费是用户支付给电网公司的费用,无论是哪个售电公司供应电力,同一用户的电网使用费都应该是相同的,且该价格通常是由电力监管部门审核并批准的。
售电公司通常会和大用户签订为期数月至数年的供电合同。纯粹的售电公司,即自己不拥有电厂的售电公司,每签订1份供电合同,自己就形成一个空头部分(shortposition)。而电力市场中价格波动较大,售电公司存在着较大的购电成本风险。对于售电公司来说,合理地计算供电合同的价格至关重要。因为过低的报价将使卖电收益低于购电成本,过高的报价则会吓退用户,失去市场份额>具体签订供电合同的流程一般如下:大用户提供过去几年历史用电曲线和供电期间内的用电量预测值;售电公司根据其负荷特性及市场价格水平,计算出相应的购电成本(在有些电力市场中还要加上横向输电成本,根据具体市场规则设计,该分量与输电距离、电网区域、网损等因素相关),加上一定的利润后,给出报价;由于市场价格时刻在波动,此报价有一定的有效期,如果用户在有效期内接受此价格,合同成立;过了报价的有效期,原报价作废;如果用户再需要,售电公司可以重新计算出新的价格。售电公司可以利用市场中多种避险产品,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下面将以一实例介绍一种常见规避风险和价格计算的方法。
2007年6月,某大型化工厂向某售电公司询问2008年全年供电量的报价,该化工厂同时提供了过去几年的用电曲线数据,并预计其2008年总用电量为500GW•h。
2.1购买标准期货(InitialPurchase)
一个较为保守的策略是,售电公司在每签订一份售电合同时,要根据用户在合同期间的预测用电量,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相应的电量,即所谓的“背靠背购电”,以保证售电公司的购电组合(PurchasePortfolio)和售电组合(salesPortflolio)时刻匹配。售电公司根据化工厂历史负荷曲线,选择购买适合的期货产品。例如购买45MW的2008年基荷期货,30MW的2008年峰荷期货。如上所述,在期货市场上只有年度、季度、月度等时段,以及峰荷和基荷等标准产品。而真正的用户用电曲线多种多样,无法完全通过这些标准期货产品拼合起来。因此,会造成有的时间段里,在期货市场上所购得的电力会超过用户实际所需(见图1中的“+”号部分);而在另一些时间段里,在期货市场上所购得的电力则少于用户实际所需(见图1中的“-”号部分),即形成所谓的差额电量。
2.2现货市场调整(SpotAdjustment)
上述差额电量可以在2008年的现货市场上买卖出去。尽管在用户询问价格时(此例中为2007年6月)2008年期货价格是已知的,比如说2008年基荷期货价格是40欧元/(MW•h),2008年峰荷期货是60欧元/(MW•h),但2008年中每一天的现货市场价格并不知道。总体上讲,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相关程度很大。如果观测期足够长的话,期货价格应该接近于现货价格的期望值。此外现货市场价格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模式,因此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历史价格数据建模,推算出2008年每小时的现货价格曲线(见图2),其期望值应该接近于当前已知的2008年期货价格。
售电公司根据折算现货曲线计算,该化工厂2008年差额电量会导致平均每1MW•h要多付出2欧元的购电费用。
2.3灵活分量(FlexibilityPremium)
在计算合同定价时,只是基于用户历史曲线来外推未来一段时间的用电情况。而到了2008年用户实际用电时,肯定会和历史曲线有一定的偏差。这会给售电公司日前制订现货交易计划带来困难,且会带来较大的不平衡电量风险。
售电公司一般会根据用户负荷特性,计算出一个灵活分量附加费。该费用的大小和用户负荷的波动性及预测能力相关。例如冶金行业负荷波动大,灵活分量附加费相应较高,如图3a)所示;造纸和玻璃等行业的负荷则很平稳,如图3b)所示,预测精度高,相应的该附加费也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大的售电公司有着很大的用户群和销售组合(salesportfolio),可以提高预测精度,并降低相对波动,从而体现出规模效益,可降低该灵活分量费用。上述的售电公司都没有自己的电厂(相当于由我国各省市供电公司演化而来),如果售电公司有自己的电厂(一般为发电集团成立的售电公司),则避险策略会灵活一些。例如可以提供各种与电厂生产成本相关的合同(indexedcontracts),售电价格可以与煤、天然气及排污费价格等因素挂钩,但基本营销策略类似。有着发电集团背景的售电公司,一般会设置一个发电组合和售电组合,两部分运作独立,内部交易采取市场化结算。这里牵涉到发电集团销售渠道控制策略,本文对此不作进一步的描述。
3多种电力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一般的产品会在功能、质量、价格及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而电力产品则有其特殊性。对于售电公司,电力的功能和质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供电质量完全是电网公司的职责范围。尽管如此,售电公司还是可以抓住用户的需求,在价格策略和服务上下功夫,根据用户的偏好来提供合身定制的差别化产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电力销售产品,以下给出一些最常见的例子。
3.1“预测走廊”供电
不平衡电量的费用在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若想降低此部分的费用,可以在合同中作出以下规定:在合同供电期间,用户每天向售电公司提交其第2天的预测用电曲线;还可以在供电合同中定义该预测曲线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例如定义偏差不能超过±10%(见图4)。如果用户第2天的实际用电曲线在此走廊内,用户所需支付的电力价格就很便宜。如果实际用电越过了上下限,超出部分的电力价格要高很多。
该产品适合在中短期能够较精确预测其用电负荷的用户。这类用户可以通过提高自己负荷预测精度来得到较为便宜的电力;售电公司也相应地减少了由负荷预测误差造成的不平衡电量的需求,从而降低购电成本。
3.2“现货优化”供电
现货市场上价格波动很大,且与整个系统中负荷大小的相关程度很高。在峰荷时段现货价格非常高,而在谷荷时段则价格很低。如果用户负荷曲线不合适,会给售电公司造成额外的购电费用。这种“现货优化”供电产品特征是:在签订供电合同时,用户就要提交在合同供电期间的指导性用电曲线。售电公司根据此曲线在期货市场上购置所需电量。在真正供电期间,用户每天要向售电公司提交其第2天的预测用电曲线。该预测用电曲线与签订合同时期所给出的指导性用电曲线的偏差,将在现货市场买入卖出,用户将承担所需费用或者获得应有收入。该产品适合于可以短期内灵活调整生产方式的用户。例如在现货市场峰谷价格差很大时,用户可以相应地调整生产方式,把用电生产改到夜间价格低谷的时间段内,把节约下来的高价电量变为现金收入(见图5)。而在市场价格全天波动不大、峰谷差很小时,用户则没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户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达到需求侧管理的目的。
3.3“分批购电”产品
由第3.2节可以看出,计算合同价格时的期货价格对合同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在期货价格高时签订供电合同,合同价格也将相应地提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解决此问题,可以把合同电量分解成很多部分,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在期货市场上买入,这样分散买电的价格风险。甚至可以由用户来决定什么时期买入多少电力,售电公司只是提供价格计算参数。
现以实例说明该产品特征:2007年6月某用户希望售电公司能提供其2008年的电力。双方约定从2007年7月至10月为计价期,用户可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自己确定购电时期,每次购入1/3的2008年用电量。用户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观察,分别在2007年7月15日、8月10日和9月1日通知售电公司可以购电,售电公司也随即按要求在期货市场上购入相应的电量(见图6中①、②及③)。
式中:a、B参数及灵活性分量F根据用户历史用电曲线计算;2008年基荷期货价格B2008和峰荷期货价格P2008取决于用户所选的购电时间。
该产品对用户的好处是,价格计算透明且用户可以决定买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电力期货市场。对售电公司,只需按用户要求在期货市场上购买电力,自己不再承担期货市场价格风险。
4对我国售电市场的借鉴意义
从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来看,“两头放开”(即发电侧与售电侧开放)是电力市场建设的一个普遍规律。无论是从发电侧开放起步(如英国),还是从售电侧开放起步(如日本),最后的方向都是实现双向开放。构建多买多卖的电力市场格局,这符合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引入用户参与竞争,建立“两头开放”的电力市场,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1)发挥市场双向调节作用,促进市场供需环境和价格的相对稳定。通过建立灵敏的用户侧响应机制,起到稳定市场、抑制价格剧烈波动的作用。
(2)用市场手段实现需求侧管理,调节用户负荷特性。通过用户的主动性策略,提高整体发电和用电效率,实现电力工业的节能降耗。
(3)通过用户参与市场,建立了上网价格和销售价格联动的市场机制,有效地规避了购售双方风险和经营市场的经济风险。
(4)销售侧引入竞争后,各售电公司之间竞争激烈,迫使它们在市场化经营方面下功夫,抓住用户的需求,提供优质而价廉的服务。而电网企业则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专业服务。
我国的电力市场建设是从发电侧竞争起步的,东北、华东2个电力市场试点均采用了发电集中竞价上网作为起步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某些固有缺陷,如市场风险集中、市场盈亏集中、对市场宏观供需状况依赖程度较大等。东北电力市场试运行以来,由于受供需环境趋紧、煤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度竞价平衡帐户出现了大幅亏空(约34亿元),这与社会希望通过竞价上网降低电价的预期目标产生较大差距,价格联动难以付诸实施。目前准备修改完善市场方案和运营规则。东北市场如果能够实现用户侧开放,或部分开放大用户,市场运营的经济风险就会小很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只要有用户参与,价格联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以发电侧竞价起步的电力市场需要尽快引入用户参与机制,过渡到“两头开放”的电力市场模式。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开放用户是构建安全、稳健、灵活、高效的电力市场的重要条件。国家电监会已将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列为2007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引入用户参与市场竞争应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1)按照2006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到输配业务分开独立核算,加快研究输、配分开问题,结合电力市场建设开展试点,为核定清晰的输、配电价打下基础,为培育更多的购电主体创造基本条件。
(2)加快电价体制改革,尽快出立的输、配电价。国际经验证明,独立的输、配电价是引入用户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缺少独立的输、配电价,就无法建立稳健的“两头开放”的电力市场。2005年国家印发了《电价改革方案》的配套实施办法,明确了输配电价改革的具体思路,2006年还出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输配电价暂行标准,向电力市场的要求逐步迈进。下一步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建设需要,核定独立的输、配电价,要反映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地理位置的合理接网价和用网价,为用户参与市场提供顺畅的价格体系。超级秘书网
(3)加快研究解决销售电价的交叉补贴问题。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销售侧交叉补贴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已经成为阻碍大用户参与市场的重大障碍。短期内可能无法完全解决交叉补贴问题,但可以尝试将交叉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在保证各类用户之间利益格局不做大的调整基本原则下,逐级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
(4)加强各相关电力企业市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售电侧的放开,对电网公司、售电公司以及大用户来说都是全新的内容。无论是由省、市供电公司演化而来的纯粹的售电公司,还是有着发电集团背景的售电公司,都要发展自己的营销策略,抓住用户需求,并合理地管理市场风险。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市场运作理论和实践经验。
开放用户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应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加快有关体制和机制改革,逐级开放用户,培育售电侧市场,建设符合国情的电力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EuropeanEnergyExchange.Productinformationpower[EB/OL].[2007-01-30]
[2]张显,王锡凡.电力金融市场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0):1-9.
关键词 电厂设备;管理工作;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55-02
电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几百年的发展时间里,电这个能源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少不了电,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已经达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为了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我国电力企业正在加快电厂设备的技术改造和创新。通过这种创新和技术改进提高了电力设备的生产能力和运行效率,保障了正常的生产生活。而其中对电厂设备的管理创新与实践是必经之路。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够提高电厂设备的安全运行,并实现对设备的预防性检修。要对现行的管理体制、维修养护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配合电力技术改造和满足现代能源的需求。
1 当前电厂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层次多
对电厂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运行维护及检修人员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通常是生计、发电和班组三个部门进行分责管理。由于电厂厂房较多,设备点多线长等因素导致生计部门的管理力不从心。
1.2 设备维修保养不及时
对于一些资金无保障和组织措施不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设备通常会出现各种故障。这是由于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重视建设轻视使用或重视使用而轻视管理工作造成的,保障力度不够。
1.3 机组装备水平低
当前生产生活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逐渐提高,导致电力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而电网系统对发电厂的电能保证和质量的要求也逐渐上升。而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设备及人才的竞争上。如果电厂的机组设备技术落后、陈旧、老化就满足不了安全和稳发及满发的要求。很多电厂对设备的技术投入和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导致竞争力不高。
1.4 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新设备的技术要求
对设备的检修和维护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效率提高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很多的设备管理及维修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都比较低,他们多是接受的职业技能学校的教育,学习理论知识时间少,技术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的流失率较大,主动学习的数量较少,员工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低,不能适应设备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的需求。
2 电厂设备管理工作创新的前提条件
社会电力能源需求的提高促使电厂进行技术改进并加强对安全运行标准的执行,这些都对现行的电厂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电厂设备进行管理工作创新的基础动力,电厂的设备管理工作要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我国的很多电厂都是通过计划检修来管理电厂设备的,对设备管理工作的职责缺乏明确的定位,而且较强的计划性导致对新出现的问题没有应急处理方案,电厂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所以,对现行电力设备管理体制的全面认识和改进将成为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充分了解原管理体制缺陷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和创新成为必然趋势。
3 电厂设备管理工作创新与实践的基本策略
3.1 树立设备管理创新理念,加强实践
要对电厂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理念。创新理念的关键是精细化管理理念,对设备的整个管理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经验进行创新,精确到所有细节管理,要认识到创新理念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要求每一步管理过程都要按照新的行业标准和电厂内部管理规程进行,当设备维修后需要生产部门和监管部门等共同验收和使用,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安全运行能力。树立创新理念还要在设备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创新,包括设备运行前的检测、运行中的维修养护、运行后的管理,要借鉴国外电厂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拓展管理思路,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稳定运行率。
3.2 建立设备预防检修与养护制度
建立预防检修及养护体系将会大大提高电厂设备的管理和养护效率,并弥补传统的计划性较强的管理体制的不足,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好。构建这一体系,首先要充分掌握电厂设备的工作情况以及设备的零部件情况,例如,零部件的磨损情况和寿命,针对这些方面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计划和实践手段。建立预防性的检修及养护体系能够减少闲置设备的搁置率,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并降低了设备的工作量。对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提前做出明确的规划,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因权责不明而导致的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强化了岗位员工的工作任务,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3.3 重视设备运行参数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电厂设备管理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电厂设备的大型化和机械化不方便管理,而自动化技术使电厂设备管理工作变得容易和简便,为管理工作的高效执行提供了保障。根据自动化技术可以查看设备自动化数据和参数的运行状况,对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和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意义重大。所以对电厂设备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完善设备参数管理体系来实现。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建立参数运行数据库,从而全面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负载、设备隐患等,及时保障设备的稳定及安全运行,预防设备故障,为电厂设备工作效率的保证打好基础。
3.4 完善状态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的电能需求非常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的用电量还将保持上升趋势,很多地方在用电量多的夏季都会出现电力供不应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和旺盛的电力需求,电厂首先要保证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安全运行,这是保障正常的电力需求的前提。而要保障电厂设备的有效运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状态管理体系,这是新形势下管理工作创新的与实践的最佳方式。
所谓状态管理就是将电厂设备的管理工作分为维修状态的管理、设备故障状态的管理和设备完好状态的管理等方面。在设备即将开启之前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方式及维修人员的检修方式都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设备处于故障状态时及时确定设备管理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实际管理中的工作人员,查明故障原因后根据预防性的检修方法进行维修和养护。可以在设备的每种状态尤其是故障状态下悬挂标志牌,如:“故障状态”、“维修状态”等来表示设备所处的状态,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管理工作的衔接效率。
3.5 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电厂设备管理工作的创新从理念到工作程序都进行了新的机制建立,但最重要的实践部分是需要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新理念的实践。那么,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创新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将新设备的操作技能和要求培训给设备管理及检修人员。随着设备管理体系的不断变化和更新,仅仅培训操作技能已经不能满足设备管理工作的要求了,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故障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加强管理人员对设备故障和检修的预防能力。
同时,还要积极吸引技能经验丰富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并保障现有设备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薪资福利,多关心和帮助基层设备养护及检修人员的生活,减少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创新管理工作和实践不仅仅是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创新,对人才的管理和吸引也是创新的一方面,只有拥有掌握先进技能水平和工作素质高的员工才会充分发挥创新理念的指导意义。要逐步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出会管理、懂技术、会核算的设备管理人才。重视“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将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设备管理的关键岗位,给予其一定的管理职责和优惠条件,使他们逐渐成长为技能熟练、综合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管理人才。
4 结束语
我国各电厂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创新运营管理能力的形式,加强电厂设备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实践是关键,在理念和制度等理论层面以及实际的工作层面都要进行改革,对员工的培训和吸引专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也是创新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及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耀.浅谈创新电厂设备管理工作的策略[J].工程与材料科学,2013(8).
关键词:火电厂 成本控制 方法
火力发电厂作为国家电力行业的基础及支柱产业,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生产要素价格变化频繁、产品单件性、固定性建设等特点,使得火力发电厂建设工程的成本复杂多变。工程成本控制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基建期每千瓦单位造价,更影响着火力发电厂在寿命期内的生产运营及盈利状况。因此,加强火电厂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火电厂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意识缺乏。经营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公司成本方面的控制,但是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企业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的问题。在施工阶段没有成本控制意识的树立,而产生忽视施工前的准备不足,“三通一平”不到位,对材料的数量、安放没有合理安排,设备配置不合理,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工程成本等。
2、成本控制的体制不健全。这主要是指在火电厂基建项目中没有将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项目有关的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项目经理的“责、权、利”落实不到位,工程项目有关的各部门和岗位进行成本控制的责任不具体,也不明确,对其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考核难度很大。这直接导致了项目管理人员对于火电厂项目的施工,仅仅满足于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指标的执行与完成,而对项目成本费用有直接关系的人工、机械使用费、材料等方面的控制与节约关心很少。
3、成本控制的方法落后,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力度不足。对于施工方来说,火电厂项目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承揽工程,极力压低价格,不惜牺牲利润空间,直接导致了企业承揽项目的风险。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方法落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在成本控制上,大多企业只限于定期的财务报表。这种控制方法是一种事后的检查,缺少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对施工中的项目成本控制不足。
4、缺乏对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该是贯穿项目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管理过程。而目前在火电厂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仅仅是通过成本核算,对实际上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和计算。但是火电厂建设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因此,成本控制的重心应当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转移,做到项目的全过程控制。
二、火电厂施工过程中工程费用的控制及风险
1、付款不及时带来的后果,设备延迟、施工材料不足、施工单位施工积极性不高导致工程进度延误、由于电厂总承包工程需要承包商垫资特别大,可能会导致承包商资金不足,无法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施工需求。
2、由于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巨大,承包商如果要按期保证施工期限,在承包商大量进行设备及材料的订货期,会支付庞大的预付款,但是这部分费用在和业主的总承包合同中并没有体现,所以总承包单位资金往往不够充足,就会导致工期的延误。
3、对于电力设备生产厂家,尤其是三大主机的设备生产厂家,如果设备生产延误后会导致整个现场施工的停滞,对于几千人的施工现场,每一天的损失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4、按合理比例支付承包商的资金,如果付给承包商的资金过于充足,尤其到项目建设后期,总承包商把自己赢得的利润及拿到手后,对总承包商下面的分包商付款不及时,导致分包商施工积极性不高甚至罢工现象出现,这个时候建设单位对总承包商的控制就有心无力了。最后总承包商有可能会对很多自己分内的尾工就不执行施工了,反而甩给建设单位。
三、加强火电厂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和控制
1、提高管理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加强业主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他们事事讲成本、时时想效益的理念以及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积极协助、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尤其是直接费超过20万元是重大变更设计,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严格控制,以克服承包商为方便施工、缩短工期、扩大承包费用以赢得更多利润而提出的变更方案,以减少业主方不必要的支出。同时,在建筑材料的代用上,也应在满足工程质量需要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建筑材料,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严格现场签证管理
现场签证是火力发电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按图施工,严格控制变更项目、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每一变更设计之前,必须实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算,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严格现场签证管理,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与工程经济人员相互配合,不仅做到“随做随签”,还应该做到: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工程签证单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如:阀门J41W-1.6-DN100与J41W-1.6P-DN100只是一个字母之差,材料价格则相差十倍以上;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不得有水分;签证的内容不能超过应签证的范围。
3、加强主合同执行管理,严格控制材料价差的调整
为了规避合同风险,使业主方与承包商更合理地承担各自的风险责任,我国目前火力发电工程多采用总价承包加重大设计变更及材料价差结算方式。多年来,我国建材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加之建设周期长,每一年度或每一年的每个月市场材料价格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材料价格调整的准确性、及时性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主要材料完成时间节点的管理控制,严格盘点工程量完成节点,采用审核投资统计报表中实物量完成情况的方式,并与隐闭工程验收报告互相印证后,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材料价差的结算。如果时间点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工程成本的大幅攀升。
4、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控制
火电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是火电建筑施工企业为履行对业主的承诺,实现火电建筑安装工程和整个火电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在生产经营中为工程所付出的各项损耗。在现代火电建筑安装施工管理中,努力降低成本,把各项费用支出压到最低限度,实现盈利,提高经济效益,是火电建筑安装施工的最根本宗旨。通过采用各项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在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使成本控制达到理想的境地是火电建筑安装施工控制中的重要工作。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业主方在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时时要有控制投资的经济头脑,充分利用和认真分析建设周期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住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广全.试述火电厂建设施工管理[J].广西电力.2010.(4)
[2] 郭新红.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分析及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3] 陈根生.工程项目设计的投资控制[J].山西建筑.2007(10)
关键词:规范 条文 解释
1 概述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的修编工作历时三年多的时间,在公安部和兄弟设计院的大力支持下,修编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即将进入出版发行阶段。本次修编的建筑部分着重解决了电厂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主厂房防火分区、主厂房主要建筑构件耐火要求、钢结构运煤(储煤)建筑的防火要求、主厂房疏散、主厂房电梯的消防要求,增加了脱硫建筑、燃机电厂的消防要求等等。并且协调了规范与其它相关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的关系。
2 主厂房防火分区
“主厂房的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建筑面积不宜大于6台机组的建筑面积;其地下部分不应大于1台机组的建筑面积。”
由于火力发电厂建筑的特殊性,主厂房面积较大,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常常是将主厂房综合建筑看作一个防火分区,目前大型电厂一期工程就是2 X 600MW或4X600MW,其占地面积多达12000m2以上,由于工艺要求不能再分隔。主厂房高度虽然较高,但一般汽机房只有3层,除氧间、煤仓间也只有5~6层,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有些层没有人,运转层也只有十多个人。况且汽机房、锅炉房里各处都有工作梯可供疏散用。建国50多年还没有因主厂房没有防火隔墙而造成火灾蔓延的案例。根据电厂建设的实践经验,一般不超过6台机组。
对于主厂房防火分区的理解,应该将汽机房、除氧间、煤仓间、锅炉房、集中控制楼综合建筑看成一个防火分区。主厂房的每个车间的定义为:汽机房(或含除氧间)各层统一为一个车间;煤仓间各层统一为一个车间;锅炉房为一个车间;集中控制楼为一个车间。但考虑到生产运行的安全性,对各个车间隔墙的门作了要求,应为乙级防火门(包含了汽机房内电气车间的部分等等)。而原规范“汽机房、除氧间与锅炉房、煤仓间或合并的除氧煤仓间之间的隔墙应采用不燃烧体。运转层以下纵向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4h,运转层以上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lh。”条文修改为“除氧间与煤仓间或锅炉房之间的隔墙应采用不燃烧体。汽机房与合并的除氧煤仓间或锅炉房之间的隔墙应采用不燃烧体。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lh。”再一次强调了此处的墙体为隔墙,只是针对墙体的耐火极限作了限制,相应此隔墙上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作为主厂房一部分的集中控制楼建筑,由于其使用性质的重要性,本次修编在总图布置的章节,相应新增加了一条。“当主厂房呈凵形或Ш形布置时,相邻两翼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即规定了布置主厂房集中控制楼的时候,平面布置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控制楼与锅炉房两侧相连;二是如果脱开就应该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防火间距的要求。此条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在主厂房优化设计过程中,集中控制楼室外通道多数无法满足消防通道的要求,留下了很大的火灾隐患。另外集中控制楼的布置再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消防标准。
3 运煤(储煤)建筑防火要求
3.1 运煤建筑防火要求
“当栈桥、转运站等运煤建筑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水喷雾灭火系统时,其钢结构可不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近年来钢结构建筑的普遍应用,运煤栈桥、运煤转运站采用钢结构形式又是必然的趋势,而作为运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给钢结构的应用带来了困难。而目前国际、国内普遍认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有效地扑灭、控制初期火灾,据美国一项调查,纽约661次火灾中,有654次成功控制或扑灭了初期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扑灭A类火灾和部分B类火灾,而电厂燃料煤的燃烧性能更有利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采用,且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效果明显、成功率高、投资小、容易维护。另外据调查结果表明,钢结构运煤栈桥涂刷的防火涂料由于涂料的老化、脱落、涂刷不均等,问题较多,难以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建国以来,发电厂运煤系统火灾案例很少,所以采用主动灭火措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既能提高运煤系统建筑的消防标准,又能解决复杂结构构件的防火保护问题。
3.2 储煤建筑防火要求
“当干煤棚或室内贮煤场采用钢结构时,堆煤高度范围内的钢结构应采取有效的防火保护措施,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
干煤棚、室内储煤场多为钢结构形式,考虑其面积大,钢结构构件多,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煤场的自燃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自燃的火焰高度一般为0.5m~1.0m左右,不足以威胁到上部钢结构构件,并且煤场的堆放往往是支座以下200mm作为煤堆的起点,因此,钢结构根部以上5m范围的承重构件应有可靠的防火保护措施以确保护结构本身的安全性。
4 主厂房的安全疏散
“主厂房的疏散楼梯可为敞开式楼梯间;至少应有一个楼梯通至各层、屋面且能直接通向室外。集中控制楼至少应设置一个通至各层的封闭楼梯间。” 转贴于
主厂房虽然较高,但一般也只有5~6层。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人员很少,厂房内可燃的装修材料很少,厂房内除疏散楼梯外,还有很多工作梯,多年来都习惯作敞开式楼梯。在扩建端都布置有室外钢梯。但为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人员扑救,故要求至少应有一个楼梯间通至各层和屋面,一般将固定端楼梯通至主厂房的各层及屋面,固定端楼梯考虑到生产运行的需要,建议采用混凝土楼梯较为合适,而作为厂房内的其它楼梯(含运转层的工作梯)只要满足疏散梯坡度和宽度的要求,均可作为疏散楼梯。
对于目前较多的600MW机组电厂,布置两台机组以上时候,往往中间疏散楼梯通至运煤皮带层有困难,可以将此楼梯通至除氧器层,而作为皮带层根据主厂房疏散距离的要求,在靠汽机房外墙适当的位置布置室外安全出口,经由室外钢梯通至屋面,可满足消防要求。
5 主厂房电梯
“主厂房的电梯应能供消防使用,须符合下列要求:
(1)在首层的电梯井外壁上应设置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电梯轿厢的内装修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且其内部应设置专用消防对讲电话;
(2)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
(3)电梯的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应采取防水措施;
(4)电梯井和电梯机房的墙应采用不燃烧体;
(5)电梯的供电应符合9.1节的有关规定;
(6)电梯的井底应设置排水设施,排水井的容量不应小于2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L/s。”
以往的电厂工程设计,主厂房的电梯为货梯,未考虑作为消防使用,主要由于发电厂厂房的特殊性,主厂房内人员较少、厂房内的可燃物较少、火灾危险性小的原因。但本次修编考虑锅炉房较高,虽然火灾危险性小,一旦发生火灾,给消防队员救火带来不变,而完全按消防电梯考虑对于电厂钢结构诸如前室布置和电梯围护墙体的耐火要求等难以满足消防要求,因此规定了此电梯可供消防使用,并且规定了当发生火灾时,电梯的消防控制系统、消防专用电话、基坑排水设施等六条应满足消防电梯的设计要求。
6 燃机电厂的消防要求
6.1 燃机电厂的火灾危险性
由于燃机电厂采用的天然气或油作为燃料,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1.1条“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做其它用的各种生产”为丁类。故燃机电厂火灾危险性为丁类,耐火等级二级。但对于燃机电厂的天然气调压站等高危险性建(构)筑物应按石油化工设计防火规范相应条文执行。
6.2 燃机厂房的疏散楼梯
对于燃机电厂厂房,一般为三层建筑,总高度20多米,最高一层为运转层平台,标高9~13米之间居多,故疏散楼梯可通至运转层平台即可,无需至屋面,而至屋面的其它钢梯为检修使用的。
参考文献:
[1]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96
关键词:电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思路
在电网建设工程中,现场管理属于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与施工的规范程度。所以,对于现场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必须要明确其不可或缺性,并通过总结经验及有针对性的调整,不断提升其有效性,为施工活动的规范开展提供保障。
1电网建设工程的特点及管理中的问题
1.1工程特点
结合电网建设工程施工作业的内容来讲,此类工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3个:①施工条件恶劣,经常需要在露天环境下高空作业。由于电网与地面间距较大,且在露天环境下难以采取有效的干扰防护措施,电网工程的施工条件往往比较恶劣。②施工难度大。由于工期较为紧张,电网工程建设时一般都会实行交叉作业。但是,交叉作业对配合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不能默契配合,那么,工期与施工质量都将难以保障。③风险高。电网建设工程施工活动大多都是体力劳动,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因此,施工单位对人员素质的把关并不严格,承担施工任务的往往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工程人员,再加上安全教育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不少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都比较淡薄,施工时很容易出现事故。
1.2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综合现阶段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状况来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①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责任制的约束作用十分显著,但在很多工程中,相关单位却都没有将其落实到位,致使人员职责不清,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经常会无视管理要求,间接导致电网工程质量风险偏高。②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大。由于性质较为特殊,在电网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与业主或者监理单位出现纠纷的概率非常高。其中,项目审批、合同签订及履行为最容易出现纠纷的环节。③管理者经验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工程管理对电网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而管理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则取决于管理者的工作成效。但是,现实中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却并不是全部都符合管理岗位的要求,管理者经验不足、资质不达标等现象目前仍十分普遍。④管理体制与新时期电网工程建设实际的匹配度不高。我国推行的电力体制改革使得电网建设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很多建设单位对此并不敏感,也未据此作出有效调整,致使管理体制明显滞后于工程管理要求,进而导致实际管理中普遍存在盲区及漏洞。
2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性的措施建议
2.1调整管理思路
结合现阶段电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来讲,应将此项工作思路调整的重点放在以下4个方面:①正确认识施工管理的作用及现场管理在其中的地位。要想改变目前的管理面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优化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施工单位重新审视现行管理模式,并根据管理效果确定薄弱环节。同时,施工单位还必须谨遵制度要求,将施工计划落到实处。这样做,一方面可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项目进度控制及成本压缩提供便利。②确认管理重点。电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分清重点与非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为此,施工单位不仅要重视组织建设,还要建立符合工程实况的管理制度,强化过程控制与验收审查,健全质监体系,以减少问题、保证施工质量。③保证责任制的规范执行。在电网建设工程中,施工单位不仅要重视完善责任制,还要借助一定的执行保障机制,确保其得到真正落实。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相关人员权责不清导致的工作疏漏,还可以增强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④增强对设计与协调工作的重视。设计对电网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科学的设计可谓是工程质量达标的基础。而协调工作则关系到工程进度、施工效率与安全风险的高低。只有做好协调工作,施工活动才能按照计划高效、安全地开展。所以,增强对设计与协调工作的重视,实际上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对保证工期与施工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2.2制订具体措施
从现阶段电网工程规划模式的缺陷来讲,笔者认为规划设计环节的改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注重协作、科学规划。在电网建设工程中,规划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决定着后期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目标的实现。出于合理规划的考虑,供电部门应加强协作体制构建,确保相关部门能够就电网工程展开有效沟通。②供电部门需重视自身优势的发挥及管控的强化,对于面临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加以解决,不可抱有拖延心态或侥幸心理。这样做,可扫除电网建设中的部分障碍,有助于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③供电部门应对现阶段电网工程规划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并以用电需求为依据,对规划模式进行调整,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电网工程建设的科学性。④重视规划设计者培训工作,并提高对他们工作的要求。培训能够帮助规划设计者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但作用毕竟有限,所以,在大力培训之余,还需要借助提高工作要求的方式,督促他们主动纠正。比如,在培训过后,规划设计者普遍会意识到深入现场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都能够做到深入现场,依旧还有个别人“明知而不为”。如果将“深入现场”纳入工作要求中,他们就会在后期工作中主动做到这一点。⑤全面审查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是施工方案制定时的重要参照,决定着施工方案的合理程度。因而,电网工程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对设计方案的审核,还必须要保证审核的有效性与全面性,切实把好关。为了尽量减少设计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及疏漏,设计审核必须保证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都有人参与。这样做,除了有助于有效审核之外,还为问题的及时处理提供了条件,有助于方案的优化。
3结束语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状态检修;优化检修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格局局面的逐步形成,电力行业正走向市场化,发电企业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统计显示,2010年,国家五大发电集团运行的所有火电企业中,亏损企业占一半以上,火电亏损额合计达到137.19亿元。其中主要原因是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而电价基本变化不大引起,统计表明,在火力发电厂中燃料成本要占去全部企业发电成本的70%左右,剩余的30%中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就是设备的检修和维护方面的费用。
成本决定企业的兴衰、电价决定竞争的强弱、检修的模型决定发展,发电企业要想科学、合理的发展,要想在国家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未形成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采用最有效地方法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和可靠性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火力发电企业设备实行的以经验为导向的定期计划检修和故障检修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发电行业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电力科技的发展,发电设备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检修模式不论从可靠性还是经济性方面都难以适应发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严重阻碍了发电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其问题主要表现在:频发性故障多、不必要的或保守的预防性检修多、检修目的不明确和对设备供货方的过度依赖。因此,发电企业设备维修模式革新已是各发电企业一项紧迫的任务。
1检修模式的发展
设备检修模式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发电企业设备检修模式而言,可归纳为事后检修模式和预防性定期检修模式和状态检修模式。
2事后检修模式
事后检修模式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所以也称之为故障检修模式,是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主要实施的检修方式。这种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的检修模式显然只适用于小规模的生产或生产力较低的情况,并且这种应急补救式维修需付出很大的人力和财力,不但存在对人身和设备的严重安全隐患,而且易导致维修不足。在现代设备管理模式实行以后,事后维修仅仅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以及有冗余配置的设备,或者用于采用其他检修方式更为不经济的情况下的设备维修。
3预防性定期检修模式
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事后检修模式已难以满足生产力的需求,预防性定期检修应运而生。这种检修模式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检修方式,又称为计划检修,它是根据发电企业设备使用率以及磨损情况的统计规律,事先确定检修类别、检修周期、检修内容和所需配件以及材料储备等,适用于磨损统计规律明确且难以临时进行停机检修的流程工业或自动化生产线等发电设备。
4状态检修模式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提出把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改为以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即所谓的“状态基准维修”,简称“状态维修”或“状态检修”。这种检修模式利用先进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获得设备的“健康”状态信息,然后从统计学的角度对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状态检修是通过对设备实际工作状态的历史数据的综合以达到对未来工作状态的预测,由此可实现对设备的故障趋势进行预判,并根据设备使用和故障的统计分析,可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前进行维修。相比于传统的故障检修更为可靠,能尽可能的避免故障的发生;相比于以时间为周期的计划检修更为科学,能尽可能的减少维修的次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状态检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状态检修模式一经提出,发达工业国家纷纷效仿,日本于1973年开始推行状态维修,尤其在电力工业进行速度很快,特别是在80年代后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测试技术、仪器信号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以设备状态监测与机组故障诊断技术为基础的状态检修。2002年,我国国家电力公司在《火力发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指导意见》中对设备状态检修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即设备状态检修是根据先进的状态监视和诊断技术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进行检修的方式,这种检修模式实质是通过统计预测设备的健康状态并基于此来安排检修计划,实施设备检修。
6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火力发电机组各部件的功能情况本身或因各种外因的影响而存在极大的差异。首先,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本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就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厂商生产的相同功能设备也会因技术工艺与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就算是同一厂商的同批次产品,也会因为现场环境的不同和安装技术的差异使得该产品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其次,设备所处的环境和机组运行管理工作的好坏也将间接影响设备的功能。设备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日照长短、雨雪风霜天气所占比例等都将和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间接的联系。同时,发电设备是否长期保持在额定工况下运行也将对设备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发电机是否频繁超负荷、铁芯和线圈是否长期超温工作、励磁机是否频繁过励磁、氢气纯度是否长期偏低、内冷水是否合格、变压器油杂质是否超标等。
另一方面是现行定期计划检修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随着如今发电设备向大容量、高参数、复杂化方向的发展,传统的定期计划检修必将进一步增加发电机组的营运成本,降低发电企业在竞价上网市场体系中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其次,定期计划检修模式因未考虑统计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健康状况”,而是根据经验对设备实施大小修计划,这必将使得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在停运、拆卸、检修和回装的过程中出现新的故障或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使得部分设备在检修后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某些状态良好设备的性能。
7状态检修的可行性
一方面,根据状态检修的定义,对火力发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一是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对发电机组实施状态检修可尽早地识别机器运行所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从而及时制定检修计划以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由于对机组实施了状态检修,相对于定期的计划检修,可有效减少机组的检修次数,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能有效减少维修时间和维修费用,通过状态检修模式的实现,可延长主要设备大修的间隔周期,降低维修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四是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状态检修由于能有效减少检修次数,就避免了对集成设备的频繁拆装,从而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电设备也将向着智能化、集成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检修模式难以适应技术的革新。同时,在线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也将日趋完善,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和智能的统计综合分析手段也将初步发展,这都会为发电企业设备的状态检修模式的实现提高可靠的保障。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发电设备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实施状态检修所必备的技术手段在现阶段还不够完善,国内一些发电企业实践的结果也表明,火力发电企业要实施状态检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8优化检修模式
通过对各种检修模式的分析,结合发电机组的复杂性和现有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水平,状态检修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火力发电企业的设备检修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某种特定的检修模式来完成。因此建立一种融合状态检修、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为一体的综合的优化检修模式,从而达到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检修成本以增强发电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目前,对于优化检修国际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设备检修技术发展不同步,设备管理理念存在差异使得设备检修的侧重点也不同。美国的设备检修模式主要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日本更重视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德国则以发挥设备潜力和延长设备寿命为目标,以状态检修等计划性检修为主,故障检修为辅。瑞典的检修模式综合性较强,以先进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采用优化的检修模式,以追求设备可靠性、可用率和运行检修费用最小为目标。
我国火力发电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传统定期检修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现行定期检修为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状态检修设备的比重。首先,发电企业必须加强对设备的综合管理,充分研究统计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之间的联系,掌握系统或设备故障规律。其次,对于新建的发电企业或新上的大容量机组应加速推进在线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适当加大对状态检修的投资,尽快推动状态检修的实施。而对于发电设备陈旧、人员知识老化的老的发电企业,应综合考虑安全和稳定因素,在一般辅助设备上尝试进行状态检修,为新建发电企业积累经验。
总之,实施优化检修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状态检修的实施将有利于缩短电厂大小维周期,提高设备可靠性和技术性能,从而增加发电量、延长设备寿命、降低发电企业的运行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结语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管理工作一直是各个发电企业的重要工作,设备检修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改革传统的检修体制是大势所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火力发电企业都将对设备检修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以及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一种结合状态检修、定期计划检修和故障检修的优化检修模式是当前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项慈.我国发电企业设备检修管理的现状与分析[J].全国发电企业设备优化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2012,139-141.
[2]刘飞龙.发电机组状态检修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6-117.
[3]陈晓红,秦金磊,李整.发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4-5.
[4]姜晟.发电设备检修策略分析[J].发电设备,2012,26(1):70-73.
关键词:施工企业;建筑现场;设备管理
建筑施工机械设备主要分为类型:土石方机械设备、混凝土机械设备、路面机械设备、起重运输机械设备、压实机械设备、养护机械设备、动力与隧道机械设备、桥涵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效能水平是衡量建筑企业资质的关键要素,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经济效益既是当今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核心任务,又是建设施工管理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在建筑市场转型的特殊时期,为了确保生产的安全进行,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部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为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保障,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但从我国当前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及影响因素,使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大多数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抢进度、盲目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机械设备前期的养护管理,导致投入的机械设备大多都是带病运转、违章操作的,长期不间断的使用机械设备,致使机械设备超负荷作业,最终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故障问题频发、延误施工进度,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综上所述,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力度,对于切实确保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科学有效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建筑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数量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程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机械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建设工程在实际施工中也出现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这一明显的问题。就建筑施工现场而言,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主要出现了以下几大问题。
2.1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受施工场地及工期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操作人员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最终导致了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无法按照标准执行的现象,管理体系建设形同虚设。
2.2管理者注重机械设备使用,忽视保养
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保养的目的是为了机械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机械运转的可靠性,从而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使其保持更高的机械设备完好率、利用率和生产率。当下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保养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机械设备中带病作业的零件超限磨损以及落后的机械设备的延期更换等都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与效率,实际上也为生产活动埋下了极大地隐患,反而会对施工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3操作人员专业水平低
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现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实际培训工作做的不到位,岗前的安全教育工作没有针对性,过于形式化,很多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操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机械设备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或者经验不足等,极大地影响了操作人员自身的安全,也会滞后工程的顺利进展。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十分必要,坚持持证上岗,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理念。有针对性、有计划、有考核地把安全生产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4机械设备的选购不合理,不科学
机械设备因为本身的性能和结构,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所以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用寿命,降低经济成本。要使工程实施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保证机械设备的调配使用可以为多个子项目服务,切勿小机大用,造成经济资源浪费,机械设备应保证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能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较高的生产率。
3建筑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及优化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在今后的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实现工程建设平稳、有序的建设目标,针对不同用途的项目施工建设,制定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在任何企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举足轻重的。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项目所需机械设备的性能及用途进行精准掌握,并实时监督、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建立各种设备管理计划;设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真正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实行责任制,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下去,保证从上到下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的高度重视,确保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
3.2重视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要保障机械设备良好的性能,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价值,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注重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养工作。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小问题,及时处理,每天完成工作后相关专业人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日常,并建立相应的维护和保养记录,方便在机械发生故障时,及时维修排故。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机械设备正常高效的运转,在及时排除故障的同时又可以保证维修质量以大幅度降低维修成本,保证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3.3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要秉承安全施工为第一要素,为了减少施工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的频率,必须对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进行扎实的培训工作。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严格审查其资质,将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促使其全面了解和掌握机械设备操作流程、性能指标、安全措施等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安全规章的培训,帮助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还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形成科学有效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让管理制度真正地运行起来,实现机械设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的良好工作氛围,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3.4优化配置,合理采购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建筑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尽大限度地利用机械设备创造企业经济利润,为避免造成企业成本的浪费,就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调配,机械设备的选择,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为重点,建立科学的设备采购流程,如图1所示,本着机械设备在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等原则进行优化配置,合理采购。这样才能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淘汰旧设备转而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确保施工机械设备正常高效的进行生产运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各施工企业都应重视施工企业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及时完善管理体系,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明确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与调配的重要性,在实现机械设备科学及合理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对于切实保障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另外,施工企业应当积极促进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为提高施工效率提供保障,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人性化、科学化、动态化的手段开展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强化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价值理念,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可以帮助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书君.建筑材料及设备的现场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2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