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交流心理学

时间:2023-10-09 16:14:40

导语:在交流心理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交流心理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管理 心理疏导 情感交流

一、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概述

在二十一世纪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现今的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正在逐渐引起重视,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集体中,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交流这些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制度管理不但能增加集体荣誉感,同时具有亲和力的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更能够增加这个集体中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当前小学管理中,一些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很多学校也基本按原来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课程改革。要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除了要转变观念以外,校长、教师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尤其是校长。“要想造就他人,先得造就自己”。校长、教师的质量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教师的领头人.但学校工作的实施者主要是全体教职员工。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会大大地影响学校目标的实施和完成质量。学校校长必须能使教职员工与自己达成共识,使自己得到教职员工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尽量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给教职员工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理,以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校长除了要有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还要有有效的组织指挥能力。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和根本,是要求校长人性化管理、坚持原则,兼顾灵活。

二、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作用

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来自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三方面,同时也面临着本岗位的竞争。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尤其是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使得教师的压力源呈现多角度多方面的态势。

校长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能够及时掌握教师的心理状况和情感状态,以便于及时开导,对症下药。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校长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分析倾听取各种意见的反映,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有预见性,防止重大责任事件的发生,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防患于未然。

例如,山东省某小学,教师绝大多数属于企业剥离教师,30名在岗教职工中45岁以上的占50%,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在逐年递增。由于该小学所在地区的居民大量拆迁,辖区内生源趋于萎缩,流动人口子女逐年增加,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从教职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中反映:有一半老师感到压力较大,呈现出身体疲惫的状况;教职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绝大多数教师有职业使命感,有部分老年老师有职业倦怠感;人际交往是除工作以外的第二大压力;教职工的整体心态是积极的,大部分老师对自己要求很高,容易造成焦虑情绪。

由于生源萎缩和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加上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但学校领导班子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倒,而是面对现实,冷静思考,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引导。学校领导班子的总体思路是采取心里疏导与情感交流的方法来管理在校教职工,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学校通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了教职工的思想境界、生活情趣和个人品位,培育了教职工乐观、豁达、宽容的职业精神,调节了教职工的情感和心理。让他们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学会沟通,学会聆听,学会宽容,学会赞美,懂得感激,从而促进了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使得校长善于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逻辑推理,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人、教育人,认识事、处理事。校长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知己知彼的的基础上周密思考,善于多方比较,提出有创见的计划、方案、方法。

三、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运用

校长通过谈话、日常接触、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沟通技巧。了解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增进校长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促使教职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做好课改工作。

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封闭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校长运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和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

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校长要能根据学校情况,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沟通渠道,促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

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校长与教师沟通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是有感情、有自己观念的复杂的人,要求校长要有能从心理上与教职员工沟通的技巧,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如下的沟通能力:

第一,有能够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的技巧。校长要能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使教职员工把自己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倾向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使教职工感到自己受到真正的重视。校长如能很好地跟教职员工沟通,按照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管理,是能提高学校的效率,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的。

第二,有迂回心理接触的技巧,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本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校长学会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来达到目的。

迂回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中,校长要在教职工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有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尊重。当他们自觉创造舆论时,就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

校长运用迂回心理接触教职员工。要能灵活地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对教师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也是一种素质。

四、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的角色互换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学校的管理应加强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与其他方法并用,讲究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要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校长要树立自身的权威,首先要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校长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以获得实现领导的可能。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其次,校长通过给教职工做心理辅导报告和对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培训,引导教职工学会换位思考,自我调节,自我减压。使教职员工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以积极的状态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再次,校长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成为学校管理创新的主体。学校管理创新的关键是学校的校长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办好学校的使命感和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全新的课程改革管理。如果校长没有改变现有学校面貌的迫切愿望,促使学校以及自己在管理领域取得更大业绩的使命感,他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最后,校长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积极发现和支持中层干部和教职员工。根据学校情况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使学校有一个生动活泼的管理机制,达到绩效最大化。

结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是跟动机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而教师更需要的是成就感,更需要沟通,更需要自由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受人尊重。因此,关注教师的需求既是为了维护教师利益,调动教师积极性,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此,学校的管理者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管理教职员工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心里疏导与情感交流的手段,与教职员工情感上产生互动,学校才能真正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岩,领导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2.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第2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农村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自卑心理。从目前山区农村家庭来看,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是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往往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蔓延。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从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对立心理。留守儿童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工作,另一方或爷爷奶奶等其他监护人出于补偿心理而放纵,再加上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够高,管教严厉的就实行棍棒教育,管教不严的,有的听之任之,有的无可奈何,无所适从,从而造成孩子心理的缺失,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行为:有的不服管教,离家出走,沦为流浪儿童。2012年11月19日,贵州毕节五名留守儿童因不服管教,流落街头,在寒冷的冬夜,惨死在垃圾箱内,让人触目惊心;有的冷漠无情,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如作为留守学生的衡阳某中学一名十二岁的初一学生残忍地杀害姑妈一家,不得不让人深深反思。

(三)孤独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和性络特征。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情感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条便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因此,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悉心关爱,以诚相待。教育的关键是“爱”,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疏导留守学生心理的催化剂。留守学生的心常常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对于外界往往采取封闭和抗拒的态度,只有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真心对他们的好,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了一颗仁爱之心,用心对待学生,还必须有细心和耐心,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才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应与他们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

(二)学会感恩,陶冶情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发现:一些留守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无动于衷;面对教师的教育,无动于衷;面对亲友的关爱,无动于衷。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子曰:“人性本善,其恶者为也。”要重塑他们的人格,“感恩教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它,可以理顺他们漂移的思想,校正他们心海的罗盘。为此,我常常在作文中渗透感恩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感恩教育,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三)自评反思,养成习惯。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真正优良品质的产生来自人们意志的自觉,能够自主规范,约束自我,行为自控”。我校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自评与自我反思》的课题研究已有多年,以“学生自评与自我反思”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问题学生,我们采取的不是暴风骤雨式的批评,而是自评反思式的疏导教育。给学生一个《自评与自我反思表》,让学生对照《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条款和有关法律法规(“评价依据”)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先自评,再写反思,让学生自己寻找一条最佳的解决途径。然后,教师再给学生综合分析教育。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对照“评价依据”自我评价和反思自己当时的言行,找到错因和改正途径,消除了对教师或家长的教育逆反心理,同时,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则会结合自己的情况,深入地进行思考,冷静地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达成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学生填表、写反思的过程,很好地调解了当时的心态,不易延续暴躁情绪,也不会采取任何过激行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常听教师这样说,“以前,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学生对我根本就不在乎,我还没说完,他就跟我顶了起来,而现在,一张表格让我化解了难题”……可见,教师的说教极易引发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一味地说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学生来说,教师“说”出来的道理是外在于、强加于他们的,教师不恰当的说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而引导学生反思,则能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言行,从灵魂深处去审视自己,激发学生自主设定改进意向、自主制定奋斗目标和措施。

结束语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应深入研究留守学生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多层面、多途径探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37-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务工人员流入城市,“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词汇也随之产生。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关注。

一、调研数据分析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中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小学。全校近600名中小学生。父母双方外出学生有120人左右,占全校学生的 20%,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学生有110人左右,占全校学生的18.3%,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学生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人数的90%以上。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与孩子长期分离一年及以上的占76.4%,更有甚者达五年以上。为清楚分析学校留守儿童的共性心理问题。笔者对学校三至九年级420名学生中9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以下几组数据:留守儿童平均10.16个月才能见父母一次;63.2%的留守儿童要隔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而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足一个月;86.7%的留守儿童表示平时十分想念父母,73.2%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不要外出务工;85.6%的学生承认非常厌烦老人的唠叨和愚昧,心烦时选择将不满藏在心里;93.3%的学生感觉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很孤独,缺乏安全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

(一)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亲情缺失,缺乏父爱母爱,留守儿童情感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时常感觉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之间年龄相差甚大,文化层次又非常低,除了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外,几乎不能给他们任何其他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根本找不到能够寻求帮助的人。这种情况,时常会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落寞无助,缺乏安全感,进而逐渐走向自闭,不愿与人交流。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情绪上极易变得焦躁、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

(二)情感淡漠,缺乏爱心

由于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关心和呵护,长期缺乏情感的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致使留守儿童感觉自己被忽视、甚至是被遗弃,很容易产生怨恨情绪,在情感上表现淡漠,缺少同情心、爱心,甚至有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

(三)价值观扭曲,自私自利

由于祖辈的过度溺爱,对孙辈的行为听之任之,只注重物质上的全方位满足,缺乏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之,父母思维方式不当,认为情感的缺失代之以金钱来补偿,缺少对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使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花钱找人作业、花钱聚众拉帮结派等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屡见不鲜。

(四)逆反心理强,理性意识薄弱

儿童正处于成长转折阶段,身体和心理都不成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由于和祖辈们缺乏共同的语言,长期缺少交流,在面对祖辈的唠叨时,极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遇事盲目抵触,好冲动,对老师、亲友及祖辈的管教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心理承受能力差,理性意识薄弱。

三、学校教育视角下的防治策略

学校肩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的集中区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创新性、多角度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从而有效弥补因亲子关系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学校教育“补位”。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高防治的针对性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从教育、生活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首先,建议教师多注意观察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其次,全方位留意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尽可能地减少留守儿童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再次,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矫治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危机,增强适应能力。此外,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咨询电话,让留守儿童能够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积极寻求校校合作,发掘丰富教育资源

南充市共有4所高等院校,其中川北医学院属于医学专业院校,西华师范大学属于师范院校。其中,不乏心理学、教育学、心理问题预防矫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斑竹中小学距离两所学校并不远,可以积极寻求校校合作,开展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定期组织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活动交流和心理沟通与疏导,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和帮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因心理教师资源缺乏而面临的教育困境,而且也为高校大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绝佳场所,从而有效解决因监护人文化层次低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上帮助的瓶颈。

(三)积极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亲子沟通提供纽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方便快捷,QQ、微信、视频聊天、语音通话等网络交流软件已经非常成熟。学校可专门设立视频聊天室,开展“每周亲子”活动,为务工家长和留守儿童亲子交流沟通提供平台。一方面,学校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使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能够有话可说,不仅是谈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道德和精神需求,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经历,使孩子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孩子与家长沟通情况反馈,与家长共同制订留守儿童培养计划,形成家长和学校联手教育留守儿童的合力。

(四)创新课程设置,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

学校仅仅依靠讲授法单一形式,是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必须创新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课程当中去,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一,如语文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出发,渗透生命观教育、亲情观教育,培养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如采用体验式教学组织形式,让留守儿童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顺其自然地形成某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第三,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较为典型的生活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从而引发留守儿童的某种情绪和态度,进而进行正面引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第四,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影像等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动画,从感官上刺激、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通过图画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来启发留守儿童,让他们充分去思考动画所蕴藏的丰富含义,去主动感知生命的意义、情感的真谛等等,从而达到防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如今农村中小学必须面对的新难题、新责任。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不仅是“传道授业”,更应担负起“解惑”的责任。这种“解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学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学校为依托,去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给其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 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心理流向 教学设计 课堂生成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而以文本阅读为核心内容的对话,其实质则是基于文本的心理信息的流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更多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体察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心理信息的流动趋向。

一.语文文本阅读中的心理信息流向与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不是知识的授受,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养、人格完善的复合过程。文本教学心理流向便是这一过程中的思维流动。文本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智能目标,情意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学生言语素质的提高。然而,心理流向是很不稳定的,它的可变性,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进行之前要周到全面地预想其可能的变化,又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预想的安排,随时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

语文教学设计是对语文教学实施的预想,其因心理流向的可变性而产生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文本阅读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设计预制性与机变性的有效统一。既要精心设计,预制教学过程,又要随机调整,使之既适应学生现场的心理变化,又及时给这种心理流向以正确的导引,即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

二.基于心理信息流向的教学策略

传统“直线型”的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凝固化,程式化,造成了学生文本阅读心理流向的凝固和逆反。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要基于心理信息流向,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心理流通,并不断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顺向协调的参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合理生成。

第一,标新立意,创设文本阅读情绪氛围。这即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有奇、有趣、有疑、有情”的心绪感受,诱导学生的心理流动指向所奇、所趣、所疑、所情的目标,在好奇的内驱力作用下,不断思索得方法。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笔者在探究小说的主题时,用加句号的“祝福”引导学生从句号想完整的情节,思考结局;又板书加问号的“祝福”,激发学生的疑问,对“祝福”的含义的思考;最后板书加叹号的“祝福”,启发学生理解主题。学生的心理流动由表层的奇,进入深层的疑和思,产生了一种寻求答案的内驱力。而这三个“祝福”的适时出现是应当在教学中作机变调节的,必须在学生心绪达到既定的活跃效果时,才能出现下一“祝福”,让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求知的动机时,才能转入下一个环节的阅读环节,并保证每一阅读环节充分的思维流动。

第二,滋情激思,创设文本阅读深度展开。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智力活动品质亟待培养,教学不能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情绪体验,而要不断滋情激思,不断实现情感转移。这是深入协调智力与非智力活动的过程。

实现情感转移的实质,是实现师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钟启泉指出,“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甚至说,它“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可见,教学心理流向,应当是师生协调一致的渗透着教材情意因素的心理共鸣的流动。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文本蕴含的情意因素的发掘、体验、感受。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主体情意之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第三,激励竞争,强化文本阅读主体意识。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顺向参与,深入协调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的策略。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决定了激励竞争的可能,文本阅读中预设的教学设计应当有计划地并适时地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这是激励竞争的重要形式。

综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其文本阅读的心理流向渠道畅通,师生之间对话才能有效,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的发展。而这正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美丽个性,涵养学生语文素养所需要的。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学管理 信息流的集成

1 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深深的融入到现代教学工作当中。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开展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教学工作的重要需求,也是其重要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的建设,为现代教育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工作中,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工作中需要正确的认识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意义,并且为更好的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开展相关的对策。

2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意义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个体,其自身发展受到外界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逐渐的融入了信息化技术,并且大幅度的提高了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而高校管理工作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管理规模较大,并且信息量以及信息强度水平较高,需要具有高效率的信息流进行支撑。新时期的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信息流的形式,对于自身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从而提升高校本身的发展能力。

3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其本身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只有真正的解决其内在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于信息流的集成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系统性、复杂性、科学性与整体性的工作,需要管理者以前瞻的眼光来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现阶段,由于高校内部管理技术水平有限,并且缺乏一个良好的管理规划,使得高校管理信息流集成工作开展层层受阻,并且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整体管理工作缺乏一致性与统一性,信息集成的优点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管理信息流集成中,缺乏对于社会的资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科技信息的集成,整体管理信息缺乏整体性,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独立运行,整体管理数据不够规范,不同的系统的信息共享困难,导致信息流的集成难以有效的发展。

4 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对策

第一,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管理观念。现代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需要人们不断的加以重视。高校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提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进而有效的对自身的信息管理制度与管理组织体系进行完善。在开展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效能进行保证,在信息化的管理中进行严格的监督,进而促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对于自身观念进行更新,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应对现阶段高校各案例工作的挑战。高校的管理信息流集成是现代化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第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机制。在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中,由于信息化环境不够完善以及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阻碍。高校管理者要想更好的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构建信息化管理组织与相关机构,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环境。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将新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执行,并且通过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信息流集成的过程中,要通过完善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并且有效的落实相关责任制度,真正的将信息流的集成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来执行。

第三,加强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落实。在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对于信息流集成进行科学的规划,保证其集成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科学性、一致性、协调性、整体性。在教学工作中,信息流的集成需要对于社会的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等不同的进行融入,更好的为培养全面型的综合素质人才提供有效的保证。在进行信息流集成规划时,要切实的结合学校的发展情况与教学特点,并且提高发展规划与时代的适应性,以前瞻的眼光进行规划,进而保证信息流集成有效的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发展中,要真正的以信息流集成的发展为基础,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化管理环境。对于多个部门的信息流管理上,要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水平。高校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进而有效的达到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流的整合与集成的最终目的。

5 结束语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改革中,其管理信息流的集成,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目前,高校教学工作中,诸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学信息流的集成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应用。高校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自身思想意识,利用创新精神大力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的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文广,胡建军.着眼院校信息化建设,做好教学保障工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

第6篇

在学校里的学习,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是放在课堂上,老师怕学生跟不上、听不懂,在课堂上拼命讲,在课下布置大量的作业。而学生忙于做题,为考试而考试,往往不得要领,综合能力(分析、表达、计算、实验)难以提高。为此,我深入研讨了我校倡导的“创设情境、目标引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十六字教学模式,并通过在物理课堂上的摸索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条“抓口语、促表达、练计算、重实验”的物理教学思路,尤其表现在物理课堂上,它明确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当堂知识能当堂消化,做到了“堂堂清”,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达到了预期目的。

实际应用:

第一步,创设情境。(5分钟左右)

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情境的创设,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创设引人入胜的物理情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步,目标引领。(5—10分钟)。

出示本节的教学目标引领卡,把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生自学:学生根据目标引领卡上的问题阅读本节知识,稍有难度的可以先查资料,若还不会,可以问老师或同学;教师则利用这段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把重要的但目标引领卡上没有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对问题实现动态跟踪,弥补备课时的不足。

第三步,先学后教。兵教兵,官教兵。(20分钟左右)。

讲新课阶段,采取“兵教兵,官教兵”的策略。为了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讲解习题,改变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我采用有学生问问题时,让另一学生解答的方式(即生教生),回答对的,就给他们组加分,都回答不了的,就由老师讲(“师教生”)。更具体,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同学们的疑惑之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弥补了过去教师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的不足。只要同学们不懂就问且愿学,成功率就会高起来。但是有的同学不爱问,有问题他也不问,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多提问这类学生,回答后要多表扬,鼓励他们不懂就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就目标引领卡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抢答,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程度好的同学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本节任务,程度差的同学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有所悟,且不懂的地方又能当堂问,这就能做到“堂堂清”,提高了效率。

第四步,当堂达标。(10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的目的是化知识为能力,旨在让学生通过紧张的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当堂训练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针对性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既能让反应快的 “吃得饱”、 又能让反应迟钝的吃得了。典型性就是要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后体会: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用绝大部分时间在讲,确切的说是在“灌”。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去思考、学习,并且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背、写概念和规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毫无激情,只是疲于应付,课堂学习效率很低,一部分学生开始产生厌学情绪。通过“十六字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体会到了:

一、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中,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物理概念、定律。而是出示适量的练习,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兵教兵”、“官教兵”、“师教生”、抢答等环节,使每位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愉悦。

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改进实验时,能自己想到用粉笔末来显示激光的传播路径;用医生使用的注射器向外抽气,能把广口瓶中的鸡蛋吸出;用汽车的里程表来显示家到学校的路程等,都非常有创意。所以,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创造性

目前幼师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目的片面,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教学内容单一,脱离教育实践和现场经验等。

那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六给”教学思想

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借鉴运用陶行知创造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创造性教学研究,以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为核心理念,我们概括提出“六给”教学理念并付诸实践,即是给学生看的条件、想的时间、问的机会、说的自由、做的空间、爱的关怀。

二、渗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践行“六给教学”改革的实施

1.给学生看的条件

大专院校教师应为幼师学生提供多元化、专业性的图像资料,培养其专业的观察能力,即给学生看的条件。首先,在教学中尽量多采用贴近幼儿教育一线现场的图像资料。其次,教学图像内容选取时,应多提供幼儿园中的活动案例和一日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挖掘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应用。最后,丰富教育见习、实习内容的观察体验。学校应提供多层面的教育机构供学生见习和实习,如,亲子园、托幼班、幼儿园、学前班和社区早教服务中心等。

2.给学生想的时间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多一些启发性的情境,配合各种教学媒体和发问技巧,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其次,教师还应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再次,教师应给学生渗透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理念,注重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培养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实践的能力。最后,教学内容组织上应采取团队协作、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

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可开展创造性教学模式,如,“做中学”与反思、问题探索、自学辅导、实践认知、深化研究等教学模式。

3.给学生问的机会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教学中以启发或讨论方式教学,鼓励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创设相互协作、支持、自由的探究环境。对教师而言,把学生看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并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与学生共学习,共创造。

4.给学生说的自由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以启发或讨论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反驳别人的观点并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技巧、用词的准确、语言的精练,怎样说得更具体生动等;引导学生悟“言”,鼓励学生议论,多元化理解,个性化发表见解,积极组织小组讨论。

5.给学生做的空间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提供学生有做的机会和空间。首先,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如,加大五大领域课程教学中学生模拟授课的比例。其次,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突出“空间拓展”的实践教学。如,儿童舞蹈表演、故事表演、绘画及手工制作、调查活动、小发明及小制作活动等。最后,教师可引导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社团组织,鼓励学生自发进行与专业学习关系密切的活动设计、环境创设、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等。

6.给学生爱的关怀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意识与进取精神。营造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师生关系,开放心态,凸现主体性,彰显个性,解放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方 明.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迅速走上了社会转型与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纷纷加入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他们或进城务工,或外出经商,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在爷爷奶奶隔代教育的娇纵溺爱或有心无力的管束下变得自卑自闭、孤僻不群,偏激任性、自私冷漠……由于缺少了父爱、母爱的呵护,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加之监管不当、不力,他们当中撒谎成性者有之,上网成瘾者有之,打架斗殴、自暴自弃也有之。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彰显。

二、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尊重的态度了解自己的学生。时下的留守学生既是“皇帝”,又是“奴隶”。祖辈的骄宠溺爱,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无条件的“补偿”,使他们像“皇帝”,而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创造创新方面,他们更像“奴隶”。这些学生情感脆弱,意志松懈,自控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易退缩,常常会因一件不如意的小事而心灰意冷。“自私骄横”、“无所谓”常写在脸上或挂在嘴边。其实,心底里他们也渴望进步,也想改变现状。他们希望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尊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促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1.亲情感化

缺失情感,是留守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留守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正常依恋关系被中断,许多留守学生在面对心理上的迷茫和困惑时,别说得不到家长的帮助,甚至连倾诉的对象都找不到。他们多数时候只能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困难。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就顺势而生了。因此班主任应全面了解每个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弥补学生亲情上的缺失,从而促使他们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前进。同时,班主任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提高与子女联系的频率,至少做到每星期一次电话联系,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情感需求并及时进行引导。

2.顺势疏导

数码时代,信息社会,受网络传媒的影响,学生具有更多元化的思想。面对学生种种“逆反”思潮和“出格”念想,“堵”不如“疏”。班主任应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要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班级QQ群。要为他们提供创新思维平台,引导他们把梦想变为现实,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启发创造。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砥砺意志,陶冶情操,感受集体关爱,弥补家庭缺失,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3.民主管理

民主型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专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民主的管理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还能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这样,对留守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

4.班集体的作用与影响

班集体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前沿阵地,也是学校管理体制中的基础单位。班级中每一个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都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何以独立解决问题等等。班集体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班风的影响

班级风气、氛围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同样,良好的班风对留守学生因缺失家庭监管而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治疗有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它的熏陶,可以使留守学生获得一种崭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学会怎样为人处世,怎样而对挫折,面对生活。

(2)同龄群体的影响

在班级中,留守学生与其他同龄群体一起学习和生活,相互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还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各种优点,分享到群体的喜悦和快乐。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可以让留守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他人的关爱和“家”的温馨,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正确处事的行为方式。

(3)班主任的影响

融洽的班级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爱与尊重,班主任期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偏激不群的学生,班主任的关怀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心情的低谷,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中,并逐渐克服意志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自暴自弃等性格缺陷,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进步的成就感,有助于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具有高尚人格的班主往往可以影响并改变学生。

5.适度压力与积极期待

第9篇

1.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所以,“隔代教育”的弊端显露无疑。第一,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第二,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其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第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觉程度;第五,随便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祖辈甚至认为如果“亏待”了孩子会影响到子女将来对自己尽孝,因而造成很多留守生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发展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第六,孩子与祖辈年龄悬殊,在43-71岁之间,代沟很深,无法交流沟通,在和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事大多愿意和同学、朋友一起分享,在与祖辈的沟通上存在困难;第七,祖辈的封建思想严重,羞于启齿谈“性”,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这些孩子。

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妻离子散的家庭留给孩子的是心理失衡,给孩子留下的是失望和怨恨。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父母之爱,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常常表现为易怒、脾气暴躁,甚至有的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更为严重的是离家出走。大部分留守儿童寄养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或者在其他亲戚家中,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造成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唯恐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过分溺爱,结果孩子心灵中养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思想,为所欲为。在集体中自卑心理较为明显,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心理难免要失去平衡,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种自卑心理会使其丧失自信,缺乏前进动力。

4.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不能给孩子关爱,为寻求心理平衡,便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关心,这给孩子心灵上助长了畸形的心理,学习分心,纪律松懈,出现了违纪、违规、沉迷网吧和游戏厅等现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强营养教育。要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程,为学生长期提供营养良好的食品或者餐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缺乏的现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含量,提高农村学生的饮食质量,发挥学校强体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促进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2.进行亲情化的教育管理。首先,在“留守学生”的亲情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其次,要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可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