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42
导语:在矿山企业的会计核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矿山企业;成本核算;影响因素;策略选择
矿产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矿业是一项既古老又现代的产业。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大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因此,矿山企业只能依靠降低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提高竞争力,并进一步实现集约化发展及可持续性发展。成本核算作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对于矿山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成本核算的内涵和意义
矿山企业成本,是矿山企业在矿产的勘查、开采、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劳动耗费的总和。矿山企业成本核算即是指按照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把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营成本费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计算,核算矿山企业过程中所支出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的数额、构成和水平,是对矿山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进行完整、系统的记录,统计和计算分析,并加以控制和考核。矿山企业成本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其目的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环节进行控制。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相关因素
矿山企业是与环境环保联系密切的一种行业,其生产对象是地下资源的开采,在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开采难度的逐渐增大,产品的单位成本不降反增;同时,矿山资源开采对于环境有重大影响,矿山企业在环境补偿方面要承担一定的成本。以上因素使矿产企业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环境因素
与其他行业相比,矿山开采这一特殊产业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矿山开采行为本身对周围环境,如自然生活环境、地表地质构造、河流环境和水资源、土壤、空气等等,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相对于其他行业,矿山企业因环境破坏而付出的代价和为保护资源环境而支付的费用更大,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也就更多。在可持续化理念指导的现代社会,建立科学有效的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矿山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矿山企业成本核算方面,将社会环境责任成本纳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正确认识和研究因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产生的代价、支出、投资和损失,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的界定和正确地控制,对于提高矿山企业成本核算准确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资源因素
资源成本,是指对从事资源开采或以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的企业,因其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而向资源的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资源使用费,是将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而有偿使用的货币表现。资源开采的地质条件、开采年限、生产规模等资源因素,对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地质条件越好、开采年限越少、生产规模越大,企业的成本就越低;反之,则越高。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加,从矿山企业发展的整体来看,资源成本增加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因此,资源成本的增加成为影响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安全因素
矿山企业作为特种行业,安全是其稳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因安全问题而造成的损失,及为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而产生的管理成本,都应当纳入到矿山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矿山企业要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考虑到矿山企业技术、自然条件和矿井设计等因素,制定相对合理的安全生产标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成本核算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对企业成本的影响,科学地进行企业成本核算。
(四)技术因素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现代矿山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矿业开采工艺、生产合理集中化水平等矿业技术的更新改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矿业生产成本。因此,矿山企业应当将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纳入到企业成本核算考虑中来。
三、提高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几点策略
矿山企业成本核算对于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充分考虑到相关因素之后,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高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可参考性。
(一)构建开放性的成本核算体系
矿山企业资源要素成本核算系统不应是企业内部核算和控制的封闭式系统,而应当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控制系统。成本核算人员在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密切关系,要将外部环境中对企业成本核算的有一定影响的相关因素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中来。必须明确一点,这些相关要素对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尽相同的,要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层级性,将其中较为关键的要素列入重点考虑因素。当然,关键要素与非关键要素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非关键要素也是不容忽略的。要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的深入动态的效益分析,使成本核算体系更加完善,成本核算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二)使成本核算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矿山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销售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进行矿山企业成本核算时,要注意把握这一过程的连续行特征,使成本核算贯穿到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去。成本核算人员要将矿山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分为若干环节,对每个环节中所投入的生产成本进行严格、细致的划分和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区分各要素本身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影响力,以便进行更加规范、严格的成本核算。
(三)加强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成本核算人员是成本核算的具体操作者和实践者,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矿山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外环境都更加复杂,成本核算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现代矿山企业的发展需求。矿山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对成本核算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为他们创造机会进行学习,如出台轮岗进修、离职培训等措施;矿山企业成本核算人员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自修,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素质,以更好地完成成本核算任务。
(四)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对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矿山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优化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在矿山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成本费用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关人员将数据随时录入微机,并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输、汇总,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成本核算软件和程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
四、结束语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加强成本核算,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所有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矿山企业作为特殊行业,成本核算同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矿山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矿产资源这一性质,将影响到成本核算的相关要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中,制定合理、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采取科学、规范的成本核算办法,构建开放、动态、包容的成本核算体系,提高矿山企业成本核算效能,加强矿山企业成本控制力度,促进矿山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m].民主与建筑出版社,2001.
2、马建臣.资源性企业管理方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字】矿山企业,财务管理,现象,见解
一、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性及意义
1.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性
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以高层管理方向为指引,但中低层财务工作范围广泛且简易的综合性工作。矿山企业基层作业人员数量多、分工明确且工序复杂,致使财务要面面俱到就增加了一定难度,也就使得其综合性难度加剧。可见,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既具有综合性,也具有具体性,才能使得特色的矿业企业在财务管理协助下发挥更大的企业光辉。
本身财务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但是矿山企业的财务工作较多为基础数据工作的总结集合,若是矿山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到位、数据不足,就将影响之后的一连串企业财务决策。可见,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具有科学性、基础性。
2.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现代国内外经济环境下,矿山企业想继续稳定发展下去,就应该持续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设,使财务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基础与核心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国内外经济变化。对于矿山企业来说,过快或过慢的发展速度是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容易使得企业未觉察到企业不足而面临未知的企业风险,甚至企业风险带来的社会风险。可见,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给企业带来稳定性和纠正性。矿山企业有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得企业长久发展,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工作是贯穿矿山企业管理内部的各个环节,甚至对于企业发展前期策划与后期评价总结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在矿山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有的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差,是由于矿山企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二者的结合存在很大的磨合空间,致使矿山企业的经营效益不如预期,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
二、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现象分析
1.矿山企业资金管理过于分散,使得高层难以良好的做出决策
矿山企业资金管理混乱,特别是基层、中层资金过于分散,有些资金的利用价值非常微弱,高层对这些资金数据又有一定依赖,使得做出的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在一定上影响企业发展。当前下属矿业开设多个账户现象普遍,也就更加造成资金管理涣散、不严格,进而使得资金体内外循环问题突出,那么整个矿山企业就容易资金融通、资金结构出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急剧上升。
2.缺乏统一财务管理方向,内部控制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微妙分歧
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方向性、目标性,企业内部产权关系混乱不够明晰,使得内部资本结构松散,下属部门和矿业各司为政,过于追求局部甚至个人利益最大化,就严重损害了矿山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集体利益。没有统一性和目标性一致的企业,那么内部控制的制定也就同样存在很大漏洞,使得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互相磨合却又无法帮助企业走向稳定、提升的前进道路。当前,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内控工作完全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无法团结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而是加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和监督。
3.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认识为“重收益、轻风险”
整个矿山行业的人员都没有认识到作为矿业这个特殊行业应该有的基本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了水土那么人会好吗?矿山企业能够获得巨大收益(有的矿业属于垄断行业),收益驱使企业各层人员过于重视收益,而轻视了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矿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认识和财务管理理念陈旧,也是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单纯为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那么矿山企业呈现“重收益,轻风险”的现象就更加明显。
三、对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些许见解
1.制定矿山企业经营发展大目标,让资金、成本、内控等管理目标高度统一
矿山企业应该秉着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来综合制定企业经营发展大方向,企业内部各成员都认可的方向,若部分人员不认可也应该进行思想教育和,让其明白此目标将会带来的巨大经营利益,而不是太过于注重眼前短期利益等等。有了统一性的企业内部团结,才能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部分(资金、成本、内控、风险等管理)都得到沿着这个目标全面动态性运作。矿山企业的董事会也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职责来领导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尽量维护自身利益的条件下稳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成本管理作为矿山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不能一味的追求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2.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与其他管理的及时动态沟通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能够为矿山企业财务信息及时传输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也应该从而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大幅度调整,将这一网络技术充分融入进来,为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现代化做出贡献。发展财务管理网络信息化能够使得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循环发展,再加上矿山企业经常面临严苛的地理、地质等条件限制,有了网络化财务管理就能克服这一方面带来的财务管理困境。
3.培养一批责任心、财务知识、地区荣辱感强的财务各层人员
财务人员作为矿山企业经营发展的纠正协助者,其品德和责任都需要有充分的可靠性,才能促进矿山企业沿着长远目标前进。矿山企业应该对具有特殊、不同岗位财务人员进行不同财务高级知识的普及,以便保证其知识的充足来为业务创新打下扎实基础。矿山地区荣辱感强的财务人员更应该进行多方面(社会人际、法律、经济、技术、国际化专业知识、国际化先进矿业理论)培养,地区使命感会促进该批人员自主创新来协助企业科学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华,周正富.煤矿多种经营集体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煤炭科技.2003(2).
[2]刘建强.浅析国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旬刊.2011(3).
[3]王芳.浅谈企业刨新型财务管理[J].财税研究.2014(33).
【关键词】矿山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加之矿山市场的不断放开,矿山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需要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需要不断创新。矿山企业生产工序一般固定、流程简单,设备精密度要求不高,生产工人素质普遍偏低。管理工作中加强财务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促进矿山企业资源价值及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使矿山生产安全、环境治理、持续发展得到根本保障。加强财务管理,既要保证合法性,又要符合企业内部各项规范,同时要做好开源节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提升矿山企业经济效益。
一、矿山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首先要提高认识,落实贯穿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把加强资金管理作为推行企业现代制度的重要部分。由于资金在使用周转中会牵涉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 企业经营者应该改变经营观念,认识到管好企业、控制好企业、用好企业、企业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的大事。 所以每个部门都要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其次要努力运用好资金的使用方向方式,使企业资金在使用方面产生最好的效果。
(一)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各预算部门定期进行检查预算执行的情况,综合信息反馈并汇总,并且跟踪对比分析执行的结果,找出预算中的差异,作出评价并且分析出原因,提出相对的对策,确保年度预算中可以按进度去完成。财务部门期末决算报告要与预算相吻合,根据各责任的部门对于财务预算执行的结果,提出相应绩效考核的意见。同时,财务预算管理小组方面要及时的针对预算执行正负的差异进行主、客分析,并提出预算偏差的相应对策。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有效的落实财务政策与强化财务控制,以加强财务管理在矿山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位置,昨天才可以有效的推进矿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与发展。
(二)合理制定目标成本
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矿山企业来讲是件好事,目前许多的矿山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不仅使成本管理无法达到合理化,并还会严重的影响到矿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主要的误区一般表现为:企业认为成本越低越好,但是忽略了正常的生产与质量方面的保障。成本按其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由于矿山企业的情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成本不可能会一直降低的,成本管理所能做到的就是在保证正常的生产与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为企业使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但是,如过分的强调降低成本,这样会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制约矿山企业的效益。例如:如单纯的为降低设备的维修费用,不及时的进行更换或者是改造,及硬拼设备,导致机器设备损坏,生产的中断,影响了均衡生产,给矿山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只追求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但是忽视了采购环节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产品销售与材料采购工作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建立各种具体财务管理制度
(一)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与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会计科目的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各种总账、流水账、明细账等会计账目之间要相互衔接,内容明确,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报表和其他材料应按照有关规定,符合“会计法”,“税法”和其他法律和监管要求,使企业的会计数据,能够真正为他们所有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决策。
使资金得到最合理的运用,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配比合理。
(二) 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从发展现状看,涉及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旋律”。加快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和周转,资金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金的周转来实现的。因此,第一,要保持合理的“三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特别是现金比率,它反映企业当前或近期需支付现金的能力,应努力保持企业各项现金收入之和略大于各项现金支出之和,即接近所谓理想的“现金余额为零”,说明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第二,注意合理的存货比率—存货与流动资产总额之比。企业应对采购物资实行定额控制,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使物资结构趋于合理,尽量减少储备资金和成品(商品)资金的占用,应充分利用市场这个“仓库”的观念,在满足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存货是越少越好。第三,要严格控“三期”—存货周期、应收账款周期及应付账款周期。存货周期是通过当期的销售额和库存资金占用之比来体现的,只有通过缩短存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停留时问和减少库存、加速产品销售,才能缩短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应收账款周期即账款回收天数,应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制订相应的应收账款政策,千方百计缩短账款回收期。应付账款周期是指充分利用供货方允许企业支付货款的期限,这样企业可利用这部分资金来周转,但也应注意不能拖延应付账款周期而影响企业信誉。第四,努力降低“三费”—主要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这三项费用可以说是直接耗用掉了的一部分流动资金,严格控制并努力降低“三费”是企业当务之急。
(三)加强财产的控制
建立、健全财产和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领用、采购、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和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的严格管理。
1、建立报销制度
规定哪些项目可以报销,哪些项目不能报销,规定报销的审批程序;建立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的使用管理规定;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办法要有明确的规定,对支票和现金的支取和领用的管理程序加以规定;建立工资和福利制度,在企业成本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合理的工资和福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留住人才;建立成本分析制度,帮助管理人员做好成本分析,进行成本控制;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帐务处理程序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
企业财务部门结合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制度的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符合矿山企业发展要求的完善制度,在每月订制财务预算时,为避免出现预算的差异,还应根据近期比较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进行修正财务预算指标。企业财务部门要综合企业情况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围绕目标盈利,构建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财务部门要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措施,落实责任,形成对经济行为进行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2、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主要要规定涉及企业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和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者两人以内部稽核制度包括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可靠,计算是否衔接;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减少及结余情况,并检查核实账面记录与实物是否相符;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入和支出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审核会计帐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合法等。通过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既能确保各种会计信息核算的合法、真实和完整,又能使各职能部门的经办人员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加强对企业财产的控制和管理。
3、要建立轮换制和岗位分工制
尤其是对不两个相容的岗位,例如出纳和会计,不能让一个人同时担任两职,另外还要对同一岗位、同一个人担任的时间要有具体的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应当轮流担任,这有利于不同岗位间的互相监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企业资金和其他财产的安全。
三、提高矿山企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及综合素质
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一方面必须加强企业现有财会人员培训,另一方面可高薪聘请资深的财会人员补充到企业中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考察或参加专项研讨会,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各负其责,权责分明。在盈利分配方面,应以调动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与各方面,真正能够做到权、责、利相统一,不影响企业各方利益,使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条例明朗。利用业余时间系统自学,边工作边函授,听讲座,参加短期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等渠道来提升自己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改变过去重视技术轻视财务的陈旧管理方式。
加强财务人员技术培训,在对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引进的同时,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虽然财务活动是针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投放、筹集、分配和收回等一系列行为,可是这些行为都不是有人所能决定的,在企业中,如果员工在管理的素质上专业技能上都比较的优越,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益就会比其他的企业好很多。但是,对于现在的矿山企业来说,他们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人员的文化又良莠不齐,再加上他们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从而对财务的管理制度得不到好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大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他们在会计上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培训,来提高他们正确的认识,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把企业内部员工全都“武装”起来,才能把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彻底根除。
四、加强网络财务发展
网络财务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而构建出来的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要网络财务逐步的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当中,使其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提供服务。 发展网络财务,实现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跨越。由于网络自身的方便快捷,同时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在网络条件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也就相应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效, 让财务管理变的更加迅速和及时,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实时管理。
结 论
对矿山企业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与反腐、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效益性,不仅在管理制度上要有保障,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措施要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实行,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对矿山企业财务管理甚至成长的研究也就自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永恒主题,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而且在组织机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方面也要配套,形成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切实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矿山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必然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出发,但是随着矿山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研究的方法将更加科学,这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卫华.浅谈矿山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及规范管理[J]. 现代商业. 2012(02).
[2]武浩.矿山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J]. 财经界(学术版). 2010(06).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04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以上特点是煤矿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按照目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以上内容有些并没有进入当期成本核算范围,而是直接进入费用,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配比性原则明显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
邵武煤矿是经过了48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欠职工的历史老账太多,尚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在逐项解决,特别是不可避免的、逐渐的、不可逆转的粉尘伤害造成的职业病问题,还有一次性工伤补偿问题等,都在困扰着矿山企业,而这些历史问题,从开矿以来实际就已经形成一种或有负债,而我们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却未能在吨煤成本中提取这些支出,难以进入当期成本,无法准确体现煤炭生产成本,现在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支出巨大,费用达8000多万元,企业无法承受。
(二)邵武煤矿在闭坑时发生的具体费用(不考虑闭坑预留费用)
1.邵武煤矿闭坑时(2005年2月)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三项补贴”参加保险的共有1800多人,仅支付保险费3400多万元。
2.职业病职工1200多人,约占全省煤炭系统四分之一多,新的《工伤法》出台后,要对以上职业病人员进行一次性补偿,2005年已支出1800多万元。
3.职业病的医疗费问题,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属的抚恤金为120万元及医疗费150万元。
4.职工福利欠账多,建房成本及房补成本大。煤矿企业绝大多数位于偏僻山区,交通极为不便,早年职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井闭坑,这些职工住宅将一文不值,为此企业还将付出职工住房补贴的代价。邵武煤矿虽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职工住房补贴900多万元。
5.企业负担的社会费用加大。随着医保政策的出台,矿山离退休人员多,目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是由企业自己负担,仅我矿为社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就达到1300多万元。
6.人员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费用达800多万元。
7.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165万元。
8.环境的恢复费用280万元。
以上这些问题,按《会计法》核算办法都属于当期费用,构成不了企业直接生产成本,而从会计配比性、历史性、可比性原则来说,这些费用应该从企业经营之日起就将要发生的,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过窄。
三、对煤炭企业成本核算项目构成的设想
正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不科学,使得现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故提出应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项目设想:
(一)增加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用于分摊取得的采矿权、探矿权、煤田勘探费、资源税及与煤炭资源取得有关的费用。
(二)增加社会福利成本,用于困难救助、困难职工住房支出和矿区医院经费等。医院地处山区,效益不佳,而医院为煤矿职工救死扶伤,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维持其生存。
(三)积极争取政策,在吨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计提矿井建设基金,过去矿井的基本建设都由国家投资,企业无偿使用国家的探矿权和资源权,目前政府已取消这一政策,全部实施有偿使用,矿井的投资基本上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矿井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资金,为了使矿井能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及今后的生产接替,必须按吨煤提取矿井建设基金。
(五)按吨煤预提煤矿企业退出成本,以便支付企业关闭的各项支出和转产安置。
关键词:矿山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2
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的现有资源和企业行为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的部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及重要性
(一)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体现企业积极的财务活动
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资金分配活动等一系列行为。筹资活动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活动和资金营运活动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企业筹资活动通常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一是企业权益资金;二是企业债务资金。资金营运活动是指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一系列资金收付行为,如企业采购材料或商品、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支付工人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等行为。资金分配活动是对企业通过投资和资金营运活动所得收入,在补偿成本、缴纳税金后,依据有关法律进行分配的行为,包括发放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等行为。
2.体现稳健的企业财务关系
财务关系是指企业资金投放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运营活动和分配活动中,与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关系。这些财务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供货商、客户、职工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财务管理对矿山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1.体现其核心价值
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运用、企业完税、收益分配、资金筹措、账册管理以及资产评估等方面。其中,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奠定基础的便是财务管理的筹资与投资。企业若要进行顺利的生产经营,第一要为自身筹足资金,这是一道基础程序。在注入资金之后则需要购置矿山开采的工具及设备等来进行开采。第二是进行财务计划制定,结合企业各个部门与环节所需要的资金支出来对财务整体进行控制,从而排除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第三是要不断推动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样一来便需要促使账面的盈利能够得以保障,且还要确保资金安全回笼。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企业的最终目标便是盈利,这就意味着只有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才能使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得以满足。
2.体现其全程参与管理
一般企业主要是由策划、生产、销售以及宣传等各个部门组成,财务管理在其中都会有所涉及。矿山企业也不例外,矿山企业较一般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特殊性,如矿山工作环境的艰苦、矿山作业场所的移动性对采取条件所带来的麻烦、矿山生产材料投入的特殊性等,更是需要在财务管理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进行投资策划,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预算以及控制等基本环节都将对矿山企业的投资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财务管理将对矿山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满足矿山生产材料的特殊性。总之,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对其各个环节起着协调作用,继而促进以企业目标为方向合力的实现。
二、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一)工作方式创新
为了促进财务管理在矿山企业中能够得以有效发挥,使其对企业的整体管理工作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应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一系列创新。
1.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旦经济形态有所变化,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深化都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也随之发生变化。财务管理工作应力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现代化”的目标。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企业的目标确立应该在于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我国的矿山企业部分董事会仅仅发挥着其行政作用,未能充分履行董事会的职责。若要将矿山企业的发展推向高峰期且确保其能够长期保持,就需要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继而促使企业了能够扎实稳定的立足于竞争的激流之中,这不仅仅是对企业本身利益的维护,同时也是对企业员工利益的维护。
2.方式创新
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总是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资金控制以及成本控制。随着目前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活动这显然是不能够满足。企业财务“超前性、动态性、全面性”的特性,要求财务管理部门除按时、保质、保量对企业的一定会计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行被动反映外,更要求要迅速、准确保证把每一“有价值、有效益”的会计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或管理当局,使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和适时的修正,因此矿山企业要充分把握投资先机,不断地进行实践,对所要投资的品种进行严格的分析与筛选,从而建立起一套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的、切实可行的投资理财方式。例如企业在筹措资金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利用矿产资源和采矿权等现有资产进行抵押,或者向外引进资金帮助企业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使矿山企业的财务管理从资金管理层面提升到资本运作的层面,最终促使企业能够不断完善其资金运作的能力,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继而为自身吸取更多的财富。
3.创新能力提高
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活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当前财务工作人员若是继续采用传统的管理有形财产的管理方式是难以符合要求的,其还需要拥有更具综合性、专业性以及超前性的工作能力。矿山财务人员当前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但是其在与当前所需要的财务管理要求仍旧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矿山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财务工作人员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首先,财务人员要具备坚实的经济与财会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现代数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不断深入的专业知识、日渐复杂的经济与金融活动,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从社会、法律、经济、技术等多个层面制定出有效的理财策略;其次,财务人员要积极探索新的知识,积极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企业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以及运行状况,同时还要不断开发企业信息且要与企业的理财环境充分结合起来;最后,要与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充分结合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以及资本的形态特点,适当采用管理投、融资风险和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等。
(二)工作思路创新
1.理论框架创新
有关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很多,哪些可以作为理论框架的元素,理论框架应包括多少元素,它们是什么关系,确定这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着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理论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构成元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界定财务管理理论的覆盖内容与容量,揭示其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导和推动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2.构成元素创新
以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为出发点,可以归纳出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包括如下元素: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的性质、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体制。
总之,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内容涉及很多,必须重视不断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尤其是运用财务信息系统和技术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柱良.浅谈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与创新[J].黄金,2005(26).
[2]侯相钦.浅析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
关键词:安全生产费用 核算 纳税处理
一、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及涉税业务处理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第三条的规定,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计入“专项储备”科目,即借记 “制造费用 ”或 “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即借记“专项储备”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 ”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即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即借记“专项储备 ”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例如, A公司从事地下黄金开采,2012年全年开采矿石量为90万吨,按标准10元/吨计提,全年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为900万元;尾矿库为三等库,全年入库尾矿量为27万吨,按标准1元/吨计提,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为27万元;两项合计为927万元。全年发生符合规定的收益性支出为168万元,用于建设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和尾矿库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共计支出1200万元,于2012年6月30日完成并投入使用。按税法规定最低年限计算当年计提折旧为1200/5*0.5=12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2011年年底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为零。
A公司2012年与安全生产费用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安全生产费用 927万元
贷: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 927万元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 168万元
贷:银行存款 168万元
借:在建工程—六大系统及尾矿在线监测系统 1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1200万元
借:固定资产—六大系统及尾矿在线监测系统 1200万元
贷:在建工程—六大系统及尾矿在线监测系统 1200万元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 1200万元
贷:累计折旧—六大系统及尾矿在线监测系统 1200万元
年底“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账户的余额为- 441万元(927-168-1200= - 441),应补提安全生产费用441万元,具体会计处理为:
借:制造费用—安全生产费用 441万元
贷: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 441万元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申报的扣除项目和金额要真实、合法。所谓真实是指能提供证明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合法是指符合国家税法的规定,若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的,应以税收法规的规定为标准。针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6号)。企业在进行纳税处理时,应根据公告第一条的规定处理,即煤矿企业实际发生的维简费支出和高危行业企业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的,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在税前扣除;属于资本性支出的,应计入有关资产成本,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在税前扣除。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预提的维简费和安全生产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以上例中A公司为例,期末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属于收益性支出的168万元,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在税前扣除;属于资本性支出的1200万元,应作为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的2012年的折旧额120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共计120+168=288万元,与当年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1368万元,相差1080万元,应做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1080万元处理。同时,受此项业务影响,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80万元,企业应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70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 270万元
二、目前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和核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方法不一
一是不同的企业计提依据不同,如矿山企业依据开采的原煤产量或原矿产量计提,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为计提依据,交通运输企业、危险品生产企业与储存企业、冶金企业、机械制造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与试验企业等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二是即便是同一类计提方法,实际执行中不同的企业所采用的计提标准也有所不同。
企业环境负债与其它负债,特别是与正常交易中的负债有很多不同点,这也决定了企业环境负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比其它负债会计要素具有特殊性。
一、环境负债的特点
企业环境负债是指由于过去或现在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承担的需要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义务。它是企业承担的各种负债之一,具有企业一般负债的基本特征,如现实性、主体性、强制性、可计量性和时限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
(一)环境负债不同于企业一般债务的表现是非直接交易性。企业的一般负债大多是由于现实交易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形成的,如购买行为形成的应付款项、使用人力资源形成的应付薪酬、由于交易形成的流转税、交易成果引发的所得税和其他税费等。企业的环境负债也有类似成因导致的,如购买排污权形成的负债;更主要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引发非直接交易性责任的承担。如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损害罚款和环境赔偿等,这不是确切的交易行为直接形成企业的现实义务,而是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后续确认和计量。
(二)环境负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企业到底承担多大的环境责任,具体表现为多大数额的环境负债,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它取决于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的强弱、社会环境意识水平、所在区域的环境要求和环境法律的完备程度、社会环境管理机构的监督与制约能力、企业的影响力等众多非交易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企业和个人均把废弃物的排放看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类的生活、企业的生产必然产生废弃物,就必然要排放,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当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时,又有很多人认为,整治环境污染是社会管理机构的责任,企业不应承担治理和预防污染的责任;现阶段,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均对环境问题给予关注,也承认企业和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注意开展环境保护,接受了对环境影响后果责任的承担。但是,即使企业可以计量自身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仍然不能够明确可能承担的环境负债的准确数额,因为前述的诸多非交易因素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强,法律和社会规范要求的环境控制水平低,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负债就可能相对较小;反之,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大。同样,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越强、其影响执法者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得到社会管理机构的庇护,其直接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小;反之,就会承受法律和社会规范规定的环境责任,环境负债就会多一些。
(三)环境负债具有相对滞后性。企业一般性负债,在相关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就已明确需偿付的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相对于此,环境负债的确定一般不是发生在废弃物排放或污染发生的那一时间,而往往会在排放或污染行为发生之后的某一时间被确认或提出。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环境污染和产品环境质量问题导致的赔偿责任,一般会与污染或产品交易的发生时间相差很远。
(四)环境负债具有追溯性和连带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本身的广泛性、影响的严重性和长远性。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其影响面积之大、损害之严重、时间之久远都是非常明显的。针对这种状况,各国的环境立法大多对环境污染的责任采用了追溯原则。美国1980年颁布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就凸显了追溯原则:造成危害物质泄漏的肇事者要承担全部的清理和恢复原状的责任。其中对责任人的界定如下:
1.已经产生废弃物的现有拥有者和经营者;
2.在处理废弃物时产生泄漏的拥有者和经营者;
3.处置有害物质的安排人;
4.选择处置有害物质的运输人。在日本,负有环境监控职责的政府也会成为现实的环境责任承担者,并因此承担环境赔偿责任。几年前,日本东京法庭针对引起大众注目的汽车污染影响健康的控诉官司做出裁决,判定受到柴油废气污染而引起相关健康问题的居民胜诉,日本中央及东京市政府必须支付赔偿金给这些居民,总共要向99位原告中的7人支付总额为7900万日元的赔偿。这个案例也具有追溯赔偿的性质。
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过程中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债务,有经营性质的,也有非经营性质的。但环境负债归根结底还是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负债,没有相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废弃物,也就不会发生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环境责任形成的负债,也是企业经营性负债的一部分。会计核算之所以把环境负债与其他负债适当地加以区分,一是要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生产者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合理、准确地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损害给企业财务上带来的损失;三是为了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环境业绩。
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由于环境负债既有企业一般负债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也比较复杂和具有不确定的特征。按照对环境负债的把握程度,可以把环境负债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不确定性环境负债。
(一)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
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废弃物排放、有毒物泄漏、环境违法违规)引发的、经有关机构(法院、仲裁、环保执法)做出裁决而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负债。主要包括:排污费、环境罚款、环境赔偿和环境修复责任引发的环境负债。
1.环境违法违规责任的认定。环境违法违规责任是指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由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对排污者征收的排污费、做出的污染罚款决定而承担的环境债务。根据《环境保护法》及其有关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有权对预防环境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没有达标而建设项目投入使用、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设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而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予罚款的行为进行罚款处罚。
2.环境赔款责任的认定。环境赔款是由于企业排污对他人造成了生产、生活损害,通过协商、裁决或判决,企业应当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的事项。环境赔偿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排污和是否给其他人造成损失两个方面事实的认定。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民法通则》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已污染和破坏环境,侵害他人的环境民事权益的,应当承当民事法律责任,主要就是经济赔偿责任。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赔偿、财产损失赔偿等,实际上还包括后续影响性赔偿(对他人生产、生活的后续活动的持续影响)。有人认为,环境赔款还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李连华,2001),即企业只要在客观上对他人造成了人身、财产和环境权益的损失,即使没有主观的故意,也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对于企业环境负面影响来说,笔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无过错责任”,而是明显的“有过错责任”。这种“过错”就是企业排污行为的客观存在。如果企业没有排放废弃物、没有造成相应的环境污染或环境损害,企业还会承担由此造成的环境赔款责任吗?记得有过这样的一件诉讼:一居民在另一居民的房前建起了足以影响原居住者采光的高层住宅,原居住者要求后来居住者拆除其建筑,或者支付对其采光权的赔偿。后来者虽然没有主观故意的损害,但他侵害他人的权益已经变成事实,而这种居民享受自然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后来者的行为是有过错的,是过错责任。交通事故中无过错责任最具说服力,相对于此,在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方面,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本身就是事实、就是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3.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环境修复责任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或污染的行为人在开发、利用或污染之后,清除污染、恢复环境原貌的责任。自治区经贸委、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局决定,在江河源头保护区内、青藏铁路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旁和主要草场、湿地进行沙金矿开采的29家矿山予以关闭,注销其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采矿许可证手续;还对19家矿山进行限期开采,1-2年进行回填复垦;同时对另外11家矿山企业做出了继续进行整顿的决定。有关部门还向其他矿山提出了加大对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投入力度的明确要求,如不符合采矿条件,同样将被关闭取缔。应当说明:这种责任既有法律强制性质,也有道德义务性质。(二)确定性环境责任的计量
环境责任导致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是很简单的,如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通常是由环境执法部门或司法程序确定。这些环境负债的计量也很简单,可直接根据环境执法机构的罚款金额或法院裁定的金额进行计量即可;相反,有些责任的认定和负债的计量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如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及其导致的环境负债的计量。对于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性的环境修复责任,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的提取比例和提取标准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自律性环境修复责任,可以根据企业决策机构或专业咨询机构的测定,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均衡企业社会责任、社会环保形象、环保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提取的标准和提取比例。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提取的比率和金额也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引发这种变化可能是多种原因,如:企业承受能力的增强和企业形象的更慎重考虑,企业可能提高提取比例;还有对环境修复费用的重新测定或评估,导致对环境修复责任的判断发生变化;企业环保目标的修正等。
(三)确定性环境负债的核算
对于环境罚款和环境赔款,在传统会计核算和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均视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财务事项。因此,一般记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之中,在环境罚款和赔偿确定时:
借:营业外支出——罚没或赔偿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现行会计制度下,对处于诉讼或纠纷的环境事项,要根据可确定程度的具体情况做出会计处理。对于可以评估预期的责任承担结果的环境纠纷事项,在最终裁决出现以前,应当合理计提损失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提费用——预提环境费用
对于不能合理评估预期结果的未决环境纠纷事项,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
由于处理结果完全记入营业外支出,因此可以说,上述会计处理是基于把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环境负面影响问题看成是与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及其会计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前文已经说过,企业的环境影响恰恰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若没有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环境影响。因此,上述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与企业环境问题的实际状态和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不相符合,应当予以修正。笔者建议:应当将环境责任的承担视为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的重要事项和指标予以考虑,所发生的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应视为必要的管理支出。至于是否要在交纳所得税时给予扣除,可以另行研究。建议上述会计事项应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环境罚款或环境赔偿裁定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计提可能的环境责任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提环境费用
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应当进一步把环境罚款、赔偿和修复责任看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本。因为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损害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这种支出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但毕竟是同产品生产、劳务提供、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应当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就事实而言,这种观点应当是合理的、正确的,但会计处理会比较困难;况且企业目前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制造成本核算,并非完全成本核算,所以,作为管理费用处理环境责任费用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四)非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非确定性环境负债,也称为或有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行为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责任。在过去的企业会计业务中,人们很少关心企业环境责任引发的潜在环境责任承担问题,只有在切实遭受环境处罚和赔偿时,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项目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缺乏稳健性,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应当借鉴或有负债的理论与实践来处理环境影响责任问题。如果环境责任发生,且其导致的损失金额可以合理地予以估计,就采用基础,计提或有损失: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
如果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责任的发生属于“有可能”状态,则可以不计提或有环境负债,但要在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如果企业环境影响责任发生的概率很小,则可以不预提也不披露。
可持续是21世纪的主题。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出发,认真中国的国情,改变现在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的和实务,改进现有递耗资产会计。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递耗资产会计
一、问题的提出
1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文明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其代价是资源过度开发消耗和污染物质肆意排放,最终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此,人们开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探索,终于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关各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了可持续发展观。其核心之一是强调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的公平性。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管理开发和利用我国自然资源,以保持国民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我国过去几十年来执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这样就形成了靠资源高消耗、高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现在我们正在改自然资源无偿配置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如从1994年4月1日起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但这并未最终彻底改变资源配置手段。随着我国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自然资源配置手段由计划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已是大势所趋。
2我国自然资源会计核算的现状及自然资源会计范围的拓展
加强对资源的会计核算,是变自然资源的计划配置为市场配置的必要手段。而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的会计核算,有些作为递耗资产(如矿产资源、油田、气田、森林资源等)进行核算,并且这些核算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介绍性论述,很少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的实务探讨,另外一些自然资源则根本没有进行会计核算。自然资源按其是否可以再生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也称为可耗竭资源。尽管可耗竭资源中有些是可以回收的资源,如金属资源,但可回收的资源依靠回收利用而得到补充的数量是很低的,所以可耗竭资源是无法逃脱被耗竭的厄运。可再生资源是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有些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甚至不断增长;在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其可再生的过程会受阻,使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如森林资源。有些可再生资源的蕴藏量和可持续性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太阳能。为了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现状,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将所有可耗竭自然资源和其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影响的可再生自然资源纳入自然资源会计体系。目前自然资源作为递耗资产来进行会计核算,而且递耗资产被定义为:递耗资产是指通过开掘、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无法按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油田、气田、森林资源等。该定义内涵过窄,主要包括可耗竭资源,而较少涉及可再生资源的部分,所以应进行拓展。可将递耗资产(或称为自然资源资产,下同)定义为:递耗资产是指通过开掘、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无法按原样重置的可耗竭自然资源和其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影响的可再生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会计的理论前提——自然资源具有价值
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其理论依据是它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及其客体的特征效应。具体说:
1、人类认识、勘探、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要付出大量劳动
自然资源不管是可耗竭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在进入社会被利用之前,人们需要对它进行研究和全面认识,必要时还要进行实验,才能弄清它的具体使用价值。人们认识了自然资源的各种使用价值及其勘测和寻求后,还要继续寻求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些都得付出大量的劳动。可再生资源的原始部分如天然林、天然草原,已不是远古的天然资源。如果说几百年前的天然资源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话,那么现在完全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资源已寥寥无几。现在绝大多数自然资源,人们都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营管理,我国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有关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可再生资源的人工再造部分中凝结大量人类劳动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将它凝结的人类劳动称为自然资源的“现实社会价值”。
2、自然资源的客体特征反映了它具备价值的前提
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还因为它自身的客体特征——自然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及所有权垄断性。自然资源的效用性是指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交换价值的前提,从而也是它的价值的前提”。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这本身就使它具备了价值的前提。如前所述,递耗资产中的可耗竭资源,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而相应地减少,最终被耗竭,因此,这部分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递耗资产中的可再生资源,尽管其蕴藏量不能完全确定是否被最终耗竭,但是其可持续性与人类使用方式直接相关,如果使用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其耗竭,就是按适当方式使用,其再生的周期一般都较长,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森林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再生资源看成是稀缺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所有权的垄断性,即谁拥有了稀缺的资源,谁就拥有了获得未来收益的权利,从这点上说,自然资源具有“潜在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凝结人类劳动创造的“现实社会价值”和自然资源本身蕴藏的“潜在社会价值”两部分构成的。
三、自然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自然资源权益价值理论
从投入角度看,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各有关部门和各个经济实体(主体)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投入人财物,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和管理权。
2、有关管理部门投入人力、物力,行使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权。
3、各有关自然资源的经营者,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行使自然资源的经营权。另外,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单位还投入地质勘探资金和人力,行使探矿权。
可见,各投资主体(自然资源的价值主体),如国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各有关经营者,在分别行使自然资源法定所有权、行政管理权、生产经营权过程中都投入了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从各个侧面组成了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这是从投入角度分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性和主体性。此外,还应结合产出,将价值主体和权益结合起来。自然资源权益是自然资源同主体结合所附着的权利和要求,这种权利和要求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就形成了自然资源的权益价值。它包括:
1、自然资源所有者享有所有权收益。我国规定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法律上赋予这种所有权具有垄断性,使它有别于一般经济所有权。自然资源所有权是一种法定所有权,其实质是领辖所有权,即国家行使主权,保护着国家一切领域及管辖地区的安全,只要在国家领辖区域发现的一切自然资源,就应该为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具有垄断性。法定所有权享有的收益是“地租”形式的收益。而不像经济所有权那样凭借资本金份额获取投资收益——资产收益。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自然资源相关的地租有:绝对地租(自然资源所有者凭借对森林资源的所有权的垄断而取得的收益);级差地租Ⅰ(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质量等级不同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劣,而使资源条件好的经营者能获得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把同等数量的资本连续投资在同样自然条件的资源上,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率,生产率高的会取得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垄断地租(开发利用某些稀有珍贵自然资源,由于它极其稀缺,造成市场上严重供不应求,可以按照远远高于其他价格的垄断价格出售而形成超额利润)。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权益归国家所有的包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垄断地租”三部分。对于矿产资源来说,我们将它分别称为“矿区使用费用”、“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对于其他自然资源,如对于森林资源我们称之为“林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费”;草原资源可称为“草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特别资源费”等。这三部分内容统称为自然资源所有权价格,它构成自然资源买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管理者享有管理权收益。自然资源管理者行使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为管理者享有的收益,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应向自然资源的经营者收取以下费用:资源保护费(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发生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等费用);资源替代费(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组织资源替代方面的科研工作发生资源开发替代费用)。这二项费用统称为“资源补偿费”,都是由国家分期向自然资源经营者收取的。
3、各有关自然资源经营者享有经营收益。各有关自然资源的经营者为取得自然资源经营权,必须向资源所有者(国家)及有关方面交纳相关的款项,如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单位购买矿产资源发现权,同时向国家申请采矿权时支付矿产资源所有权价值。取得资源经营权后进行经营,取得经营收益。其经营收益包括基本收入(体现为工资)和风险收入(体现为奖金)。 此外,还有些自然资源的其他价值主体拥有相应的权益,应享有相应的收益,如矿产资源的勘探单位享有矿产资源的发现权收益。
以上自然资源的权益理论可归纳为自然资源价值主体所拥有的产权及享有相应的收益表
四、自然资源会计
目前,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大多只注重资本化为递耗资产的折耗核算,而对递耗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有关税费交纳的核算涉及较少。本文所述递耗资产的核算包括:(1)自然资源会计确认——自然资源价值资本化;(2)自然资源会计计量——自然资源价值计量;(3)有关费用交纳的核算;(4)折耗的核算;(5)增值的核算;(6)会计报表中的反映。
(一)自然资源会计确认——自然资源价值资本化
《经济大辞典》给资本化定义为:资本(capitalize,capitalization)在会计工作中是指:(1)将一笔支出不是记作当期的费用而是记作资产,直到由此产生的利益或款项收到时,才将其转作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2)新增厂房、改良工程的成本以及另外一些能提高固定资产功效、增加收入或降低未来成本的其他支出,记入固定资产账户的会计处理;(3)企业采用发放股票股利的形式将一部分留存收益转化为股东的股本的方法;(4)将一项资产或一个企业计划中的未来收益贴现为现值的方法。
自然资源资本化取该定义的(1),即自然资源的资本化是指自然资源的经营者要取得自然资源的经营权就要向资源所有者(国家)支付一笔款项,如矿产资源是要支付采矿权整体价值,森林资源则要支付资源所有权权益价值,对经营企业来说,应将这项支出记作一项资产——递耗资产(或自然资源资产),然后随着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分期转入产品的成本中去,从其收入中不断得到补偿。经营企业到得递耗资产的方式不同,其资本化为资产的数额也不同,其帐务处理也不相同。主要有如下方式:
1、购买式。即经营企业(或其他投资主体,下同)直接向资源所有者(国家)购买资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所支付的买价和购买时的相关费用全部资本化为递耗资产。其帐务处理如下:
借:递耗资产 (支付的价款和相关费用)
贷:银行存款 (支付价款和相关费用)
2租赁式。即经营企业以租赁方式向资源所有者租赁取得资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应以以后每期支付的租赁款的现值和作为资本化为递耗资产的数额,而所支付租赁款总额与以上现值和之间的差额作为利息费用分期摊销。这种方式下,资源资本化时作分录:
借:递耗资产 (以后各期支付租赁款的现值和)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资源租赁款
3债务式。即经营企业以欠债方式向资源所有者借得资源使用权。这种方式下,由于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未真正转移,经营企业只是暂时拥有了资源的使用权,借期届满时,要偿还资源使用权。所以,资本化时,可作分录如下:
借:递耗资产 (资源的价值)
贷:长期应付款——国家
(二)自然资源会计计量——自然资源价值计量
既然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而且自然资源的价值具有主体性,各价值主体拥有相应的权益,这些权益又要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因此,作为自然资源资本化的递耗资产的核算,首先就应该计量其价值,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主体的各自的权益。这些在当前递耗资产会计核算中尚未涉及。
由于递耗资产是自然资源价值的资本化,递耗资产的价值其实就是自然资源的资本化价值。因此,递耗资产的价值计量可以看成是资本化为递耗资产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下面分别以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例来说明可耗竭资源与再生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1矿产资源的计价
(1)成本法。矿产资源价值中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矿产资源资产底价、环境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探耗费补偿费和矿产发现权权益补偿费。
(2)收益现值法。矿产资源为高品位的资源可为经营者带来超额收益。确定矿产资源价值时,可在底价的基础上加上超额收益的折现值。
(3)市价法。在市场上找出矿种相同、成因类型相同、类型大致相似的参照矿产资源资产的价格为参照,来确定矿产资源价值。
2森林资源的计价方法
(1)成本法。是根据定额标准中重新培育同样质量、数量的林木所需的成本,再加上税金和利润构成林木的价值。
(2)收益现值法。将资源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折算为现值,作为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计量价值程序如下:
①根据森林经营知识,预计采伐时的森林蓄积量,从而求出:
原木产量=森林蓄积量×(1-林木损失率)×原木出材率
②根据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系数,预测采伐年度各等级的原木价格,求出:
采伐时的收益=∑各等级原木产量×各等级原木单价
③预测采伐年的采伐成本,求:
采伐时的净收益=采伐收益-税收-采伐成本×(1+采伐成本利润率)
④采伐净收益现值=采伐净收益×折现系数
⑤森林资源价值=折现采伐净收益-折现的营林投入费用
(3)市价法。是指以市场现行原木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据以确定林木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其程序如下:
①根据森林经营规程计算资源蓄积量,求:
原木产量=资源蓄积量×原木出材率
②调查不同等级原木的市场价格,计算:
总收入=原木产量×原木单价
③估算采伐成本,计算:
林木资产价值=总收入-税费-采伐成本×(1+采伐成本利润率)
3可持续下自然资源价值计量模型
以上自然资源主要的三种计价方法,各有利弊。成本法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而且成本资料易搜集,尤其是在缺乏完善的资源资产市场情况下,更显其优越性,但它没有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只考虑投入而未考虑自然资源的产出,这与价值不太相符。收益现值法体现了资源性资产的特点,考虑了资源的状况和供求关系的,易于被接受,但一些数据需要预测,主观性强。市价法考虑了供求关系和资源状况,比较客观公正,但比较难于找到相似的资源,且易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缺陷是未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此,笔者拟建立可持续发展下自然资源价值计量模型。由前面论述可知,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现实价值”和“潜在社会价值”两部分。前一部分对于可耗竭资源来说,主要是投入某处自然资源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则是人类投入原始再生资源和人工再造资源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后一部分则为自然资源带来未来收益的货币表现.
(三)有关费用交纳的核算
不管以什么方式取得资源的使用权,经营者在经营自然资源——资本化为递耗资产时,都应向政府交纳“资源环境补偿费”。在交纳时,这些费用直接列作期间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列支。其帐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另外,以不同方式取得资源使用权,还应支付相关款项,如租赁式,每期支付租金时,应作如下处理: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资源租赁款(每期支付租金的现值和支付期数)
财务费用(每期支付租金-每期支付租金的现值和支付期数
贷:银行存款(每期支付租金)
再如债务式,每期支付的款项可以看作为借款的利息支出。即将借得资源使用权和贷款相似,也可以在管理费用下列专门明细帐核算,笔者认为采用后者更利于该款项的控制。所以每次付款时,作为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由于购买方式一次性地买断了资源的使用权,所以不存在每期支付有关资源使用权方面的费用的。
(四)递耗资产折耗的核算
递耗资产折耗的计算基数是递耗资产价值,即上述资本化的价值,减去预计残值后的余额。递耗资产折耗的计提方法主要采用工作量法(或产量法),即用预计可采掘或采伐的总产量除计提折耗的基数,以确定单位产品的折耗费用;然后用每期实际采掘或采伐的产量乘以单位产品的折耗费用,计算出每期应提折耗额,并计入当期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中。提取折耗分录如下:
借:折耗(或折耗费用)
贷:累计折耗
如果本期采掘或采伐的产品全部售出,则期末将折耗费用全部转作销售成本,如果本期采掘或采伐的产品中只有部分售出,则将售出部分的折耗费用转作产品销售成本,而将其余部分转作存货处理。
借:产品销售成本(已售出部分的折耗费用和有关生产费用)
存货(未售出部分的折耗费用和有关生产费用)
贷:折耗费用
有关生产费用
(五)增值的处理
自然资源资本化为递耗资产后,可能会因为整个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而减少,造成现有自然资源的自然增值,可再生资源的人工再造使递耗资产增值。其会计帐务处理如下:
借:递耗资产
贷:未实现增值
增值后,各期计提折耗时,应按原取得成本加上新增价值计算。在累计折耗等于递耗资产原有成本后,每年按当年实际产量计算的属于递耗资产增值部分的数额转销:
借:未实现增值
贷:留存收益(或收益)
(六)会计报表中的反映
,递耗资产是列入固定资产范围之内的,不予单独列示。这是与过去计划下,资源按计划无偿地配置给经营使用,经营企业只花费取得成本,而不必支付资源的所有权权益价值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经营者要取得一项资源的使用权,不仅要支付取得成本,而且要支付资源的所有权权益价值。这样,一方面递耗资产价值数额较大,往往占经营企业资产总额的较大比重,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递耗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促使各经营企业有效地、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我们有必要将其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递耗资产项目列在固定资产项目下,其列示方法与固定资产基本相同。递耗资产的折耗费用,最终要进入产品销售成本或存货成本中,所以不用单独在报表中另行列示.
: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一卷:48-61
[2]朱学义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效益分配[J]劳动,1995,(11)
[3]沈振宇矿产资源资本化[J]有色金属,1999,(2):2-5
[4]钱阔,陈绍志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38-41
[5]钱嘉福西方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312-314
[6]罗先和财务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179-183
一、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规定及其例析
(一)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 《解释第3号》规定,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下的“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账户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比照上述规定处理。《解释第3号》前未按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二)案例分析 W企业为一大型铁矿山企业,20x1年按照《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为每月90元/吨,该年3月份共挖取铁矿石60万吨。3月5日,某一矿井需要添加一个主要通风设备,经批准购入一台价值20万元需要安装的通风机,增值税进项税为34000元,预计20天后完成,发生安装费用共20000元。3月25日安装完成后,该企业另支付安全生产检查费用30000元。则该企业的会计分录如下:
(1)提取3月份安全生产费用:90×600000=54000000(元)
借:制造费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54000000
贷: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54000000
(2)3月5日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
借: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费用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34000
贷:银行存款234000
(3)支付安装费用
借: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费用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4)3月25日安装完成后
借:固定资产――安全生产设备220000
贷: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费用220000
支付安全生产检查费用,需冲减专项储备科目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3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
(5)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 220000
贷:累计折旧――安全生产设备 220000
二、《解释第3号》相关规定利弊分析
(一)《解释第3号》相关规定的优势 一是由于在安全生产费用资本化支出的过程中一次性全额计提折旧,而不是在未来的会计年度中逐年计提,这样便简化了核算,减少了工作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新规定要求企业从相关产品的成本或损益之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而不再是从“利润分配”中列支,这样做既能与《公司法》相关规定相一致,又能防止成本外部化,体现了国家支持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政策方向。三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安全生产费用首次计提时,即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再加上安全费用资本化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完工后一次全额计提折旧,都可以减少当期利润,减少高危行业企业所得税负担,减轻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投资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对加紧制定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和加大安全设备投入的积极性。
(二)《解释第3号》相关规定的弊端 一是不便于加强对账外资产的后续管理。新《解释第3号》规定,以安全生产费用购置资产形成的资本性支出在确认的同时按相同的金额全额计提折旧,待期末汇总时,形成的固定资产在账面上就消失了。因此,一些高危行业生产部门便利用政策上的漏洞,自行扩大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把许多与安全生产无关的资产列入安全生产费用中,然后经过年末一次性冲销账面价值,这些资产在账面上无法反映,于是加大了造成侵吞公共资产、个人贪污犯罪等不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二是与税法规定不一致。《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安全生产费用并没有相关具体规定。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因此,在实务上一般的处理是,会计上规定一次性提足折旧,而依照税法只能是年年调整,调整到与税法保持一致。另外,《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符合规定的安全生产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该比例通常是10%,但是仍然没有一次性计提折旧的规定。三是造成会计信息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资本化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用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设施投入,这些设施往往不是立即报废,而是使用多年。然而在会计核算上,由于一次性提足折旧,冲销了固定资产原值,这就造成实物存在而账上为零, 账实不符。随着频繁爆发的安全事故和国家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危行业企业在一年中对于安全设施的投入会越来越有所加大。按照新《解释第3号》规定的会计处理办法势必会造成大部分固定资产价值为零,而实际状况是大部分固定资产都在高效率运转,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而且,近几年来,如煤炭企业由于相关政策的规定及寻求盈利等原因,频繁扩张、整合和重组,如果遇到资产重新评估,则会出现大量资产盘盈。
三、安全生产费用(资本化支出)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一)强化高危行业企业账外资产的管理机制 高危行业企业每月都要按规定提取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费用,用以加大企业的安全生产投资。然而目前却存在许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影响资金的运转和正常使用,给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和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笔者建议:首先,高危行业企业应该从加强内部控制和自身监管的角度来着手,集思广益,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和监督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的流向;其次,要健全企业内部资产的管理体制。对于这类像安全生产费用资本化支出形成的账外资产,应该设有专门的备查账,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最后,规范使用安全费用购建固定资产的审批程序,彻底核查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是否属于安全生产类资产的范围后再做决定。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相互监督,使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在使用中真正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
(二)改进会计处理的相关建议笔者认为,针对高危行业企业的特殊性,可以增加一个“安全生产资产”的资产类一级科目,用以记录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资本化的数额。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在建工程完工之后,直接计入“安全生产资产”科目之中,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期末按照一定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数额分期计提折旧,冲减专项储备,直至该固定资产到期报废,具体的折旧方法根据企业的需要自行制定。
承上例,经评估,该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期末无残值,采取直线法计提折旧。3月25日安装完成以后,会计处理为:
借:安全生产资产 220000
贷:在建工程――安全生产费用 220000
支付安全生产检查费用,需冲减专项储备科目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年末根据直线法应计提的折旧额=220000÷10=22000(元)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 22000
贷:累计折旧――安全生产设备 22000
以后每期期末的折旧处理均同上。这样进行会计处理的好处是:(1)在购买设备的当年,由于允许专项储备在税前抵扣,可以使企业享受到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所得税压力,提高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2)有效解决了新准则中已经建造安装完成的固定资产经折旧冲销以后存在的问题,已完工的安全生产设施投入均反映在“安全生产资产”这个新科目中,待年末通过财务报表列示。通过该新科目进行资产的监管,能消除一系列给报表阅读者带来的困惑。(3)符合折旧的实质。折旧实质上就是固定资产由于功能丧失而转移到成本或费用中的价值。但由于安全设施等固定资产在安装完成投入使用之后通常都具有相当长的使用年限,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正常运转,给企业带来效益。因此,较之建造完成后一次性计提折旧,分期计提折旧更体现了“系统分摊”折旧的实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