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工智能教学案例

时间:2023-10-09 16:14:43

导语:在人工智能教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工智能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智能计算机教学;网络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教学是用计算机帮助和代替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传授知识内容和训练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教育需要和科技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训练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自学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加强指导教材的重要内容。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1、计算机教学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虽然计算机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媒体教学,但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用的课件基本都是由老师亲自研究与开发,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投入很多的精力,是一项投入多而产出少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学评比和参观学习的时候才用,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2、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原因抑制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积极性。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形式各异的教学软件,但真正适用于教学、针对性强的软件很少,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亲自制作课件,一般是由老师编写稿本,再通过计算机编程人员的编程来开发中小型的教学软件,很有可能开发出来的教学软件在实际运行当中与老师原来编写的稿本存在一定的偏差,或是由于教学老师对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而发挥不出课件的最佳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热情。

3、由于课件是被事先确定设计好的,因此课件不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模式。即使再优秀的专家根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出来的课件,都是由编制者按一定思路设计而成,有系统性且是前后连贯的软件,它只适应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于多种教学情境变化的计算机教学的需求,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每个地区的学校环境、社会因素、师资队伍、学生对象等各不相同,所以同一课件很难被我们应用到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

4、计算机教学固化了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淡化了教师“即兴发挥”角色。师生间的交流和影响也越来越少,计算机教学固化了对知识表达的方式和顺序,一味模式化地让学生去学,对教学当中的师生互动有不利的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并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而是被新颖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所吸引,这很容易使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又陷入“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教学的前景展析

1、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给学生创建了更加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相互影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能获得知识能力的未来型人才,是我们计算机教学当中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与现实社会相类似的环境,能够解决和学习媒体的情景化与自然交互的要求,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信息,虽然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但它在教育领域内,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以使传统教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智能计算机教学是计算机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计算机教学以认知学为理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型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分析和判断,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生成适合于不同教学的内容要求与策略要求。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测试重点等建议,向学生提出更改意见,以及进一步提出学习内容的建议,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智能计算机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相比,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更加切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计算机教学向网络计算机教学方向发展。网络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课题内容的学习、讲授的方式。主要优点是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功能开发灵活方便,缺点是速度慢,缺乏智能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迅速延伸,网络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网络计算机教学正在起步,各类网校进行的各种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4、对计算机教学案例的选择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教学过程中所择取的案例必须是具有明显教学价值的案例,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应于教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掌握法学基本知识的实际,选择难易适中的案例教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我们选择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这里所说的典型性, 是指该案例能与所教授的法律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切合性,自身存在较多的争议点, 而不是指案例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如何。具有明显典型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强化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要难易适中。如果选择了很容易的教学案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但如果选择了太难的教学案例,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学案例过难,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对案例无从下手,起不到一点积极的作用。第三方面是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时效性,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像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国家,法治进程也非常快, 不同时期的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更为鲜明会,会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能选用时间跨度很长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是要选用时效性强的案例,具有新鲜感,这样的教学案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案例教学的质量。

5、网络计算机教学和智能计算机教学相互取长补短,并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系统——网络环境下的智能计算机教学系统。这种系统会按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为其准备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学生则只需要通过使用学生机房或家中的计算机登录就可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与其他在线的学习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探讨。同时,系统为了能向学生提供下一步学习哪些内容及如何更好学习的建议,会有相适应的测试可以确定学生新的认知水平,并可以作为下一次登录学习时的依据。教师则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在教研室或家中就可登录,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测试的内容及时更新,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更好提高教学效率。

6、课件开发向积件开发的方向转变。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得到飞快发展,教师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水平提高,在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下,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由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相结合,开始发展教学资源库和适应一般教师使用制作的工具或编辑平台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积件道路。积件道路发展的方式,教师真正做到了利用计算机这一有力工具,自觉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自己制作适合各种情境教学的教学软件,也改变了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能充分展现课件的最大性能。

三、总 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庭电脑的普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前景无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李宝鸿.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现状与前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

[3]祝智庭,瞿堃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

[4]甘霖.多媒体教学的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第2篇

关键词:新文科;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同时针对课程建设,高教司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全面课程建设质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其具体含义可界定为: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依托新技术重组传统文科,融入新技术,通过文理交叉,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1-5]。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财会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促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设要求,完成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成本会计》课程概述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課程概述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是在财会学生初步学习《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开设的。《成本会计》课程为后续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等理论课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会计实务综合实训》《财务成本管理综合实训》《VBSE财务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成本会计》一般理论课程控制在30个课时,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总共六大章节内容,总体上呈显出课时少、任务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复杂、实践性强等特征。《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准确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析、探索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关于《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当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进行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成本核算。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已进入服务业社会,多数财会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为服务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等。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出现了错位,导致工作中应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会计》教学中过多强调费用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论讲解,忽略如何具体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企业中,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也是简单的以某制造企业为例,机械化应用一些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实际全面的企业案例。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时基本上仍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PPT讲解,教学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到繁杂的费用分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单一式的讲解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计算产品成本

数值,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因何计算。由于教学中缺乏

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遇到企业实

务成本核算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并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

3.课时不够。企业成本核算贯穿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各个环节,核算范围广、流程复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主要是针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而对于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由于课时量不够,较少涉及。而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种费用、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目的,在整个成本会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鉴于课时所限,无法全面涉及。

4.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性不强。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讲授《成本会计》过程中,过多强调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而这些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责任、控制会计结合相对紧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也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学科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科之间出现“割裂”现象,不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顶层设计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树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新文科”顶层设计本质是实现学科交叉、跨学科综合学习。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顶层设计,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计算机技术,努力实现财务云计算、财务共享落地到《成本会计》等财务课程中,逐步进行财务学与计算机等学科融合。此外,针对成本核算方法借鉴了经济统计学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学中落实统计学与成本会计的融合。逐渐培养学生打破学科间界限,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树立并落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针对上文中对《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剖析,结合“新文科”背景,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着重讲解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服务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努力将合作企业往年经营真实数据按照企业类型形成不同的教学案例,应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同时,这些具体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可按照不同企业类型形成《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充实《成本会计》实践教学。

此外,要突出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等《成本会计》前沿问题的讲解,结合合作企业逐步实现前沿问题在具体企业应用的案例讲解。最后,突出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这部分内容讲解,以往受限于学时,无法展开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讲解,而这部分内容在具体企业应用中尤为重要,可通过扩展课时量解决,亦可将此部分内容应用到具体企业《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讲解。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成本会计》教学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因此,结合笔者教学的实践经验,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进行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具体操作为:首先,將《成本会计》每个知识点录制成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在每节课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观看,以小组形式,汇总知识点疑问;然后,线下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按照顺序抛出问题,先有其他组尝试解答,然后由教师解答、总结;最后,课堂结束时由教师关于本节课的延伸企业案例,由学生写出企业案例感想,学生先互评再由教师在线上以直播形式进行点评。通过一学期实践表明,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这种混合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需要教师负责督促。此外,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法,已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应用,笔者也将深入调研上述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优化课程评价考核办法

目前,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成本会计》以考试课形式,期末试卷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30%,进而评判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这种考核方式应试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且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通过多样化、过程化考核学生《成本会计》学习状况,突出教学中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所占期末总成绩比重,特别是案例分析所占比重,真正考核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软件工程专业;任务驱动;改革与实践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5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80-04

离散数学课程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之一,更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然而离散数学的教学现状却没有体现它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一是学时不够多,二是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过于注重数学理论的推导,而忽视了它作为计算机后续课程的支撑作用。离散数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它既包括一些古老的数学内容,又有一些近代建立起来的新的分支。主要有:集合论,逻辑推理,组合数学,代数系统及图论几个彼此独立的分支构成。它具有概念多,内容杂,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另外国内很多教材的内容很少提及与其他计算机各专业课程的关系,因此对于应用型工科学生,虽然认识到离散数学有助于提高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但是他们更注重一种技能的获得,因此就会觉得离散数学枯燥无趣,愈发感觉学习起来很困难。

基于以上原因,国内各高校从事离散数学教学的许多教师,纷纷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例如有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有增加实验环节的,这些在教学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想真的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教学内容上着手,从软件工程专业的角度进行改革。国外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早于国内教材的变更,前者更侧重应用性、思维性训练,更突出离散数学作为数据结构、数据库及人工智能等后续课程的理论支撑的作用,并且会随着计算机出现的新兴领域,实时地加入到教材及课堂中。例如,由Dossey,J.A.等编著,章炯民等翻译的《Discrete Mathematics》中,就有大量的案例,而且每一个专题的最开始都是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而且和实际生活相关联的例子,这些例子把离散数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而且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了离散数学的理论,同时也奠定了学习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而反观国内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国外的七八十年代的阶段上,仍然只是大量的定律证明与推演,而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相关性却很少提及,偶有例子也是一笔带过,这虽然对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有一定作用,但学生不知道学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从而失去兴趣,那么这种目的也是达不到的。对于应用型工科生,学习离散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工具应用于计算机领域中,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教材的这种实用性,将离散数学的各个部分的讲解与后续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但是国外教材的习题开放性过大,不是很适合国内学生的思维习惯,另外国内的课时要求也不允许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材,因此我们尝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精选案例,从而构建出适合国内学生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各专业都有离散数学课程,但各专业讲述的内容基本雷同,没有针对各专业的后续课程有偏重点地划分。本文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后续课程出发,提出对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使离散数学能更好地为其它各专业课程服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程序构造,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软件工程导论,面向对象分析与UMI,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重点强调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下去构建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案例的选择偏重于对后续课程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内容

挖掘离散数学及其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切入点,精选教学内容,选取离散数学和后续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软件工程相关的核心知识单元包含:集合,关系,函数,树,图,数理逻辑,基本证明技术,基本计数,将这些核心知识作为重点讲述内容。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特点,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优选教学内容。结合软件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背景,选取离散数学和后续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集合与关系部分是算法与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课程的基础,而数理逻辑与图论部分又与软件工程密切相关,代数系统又是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组成课程的先修内容,这些部分需要作为重点内容,而一些纯粹的数学定理推导则作为辅助内容,就是简要介绍离散数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偏重离散数学知识在计算机课程中的直接作用。总之,选取基本教W内容的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三)基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案例

在软件工程专业要求下,设计典型案例,案例要能体现出后续课程对离散数学课程的“成果依赖”的作用。结合“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以软件工程专业要求,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教师给出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教师结合问题的应用领域设计相关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明确任务,查阅相关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协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分析问题;教师利用启发式寻求解答的思想,指导学生基于教学内容利用启发式规则和推理来寻求更好的解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任务为驱动,逐步掌握各个章节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进行巩固扩展。

(四)基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通过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的3个要素(教师、学生、任务)和任务驱动的理论基础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任务驱动的主线下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任务为主线贯穿起来,通过任务来驱动教学活动,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了软件工程的方法。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在软件工程目标下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一个与数据结构课程相关的案例

(一)确定教学内容

偏序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首先教师要介绍偏序关系及全序的定义,介绍哈斯图的画法及意义,偏序集中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等相关概念。

(二)设计教学案例

由偏序集可以引出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拓扑排序。所以在偏序关系中设计一个教学案例:构建房屋所需各项任务为节点,任务之间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偏序关系:场地准备A(4,无),表示节点A是场地准备需要4天,无前继任务;地基B(6,A),表示节点B是打地基需要6天,前继任务是场地准备A;以此类推,排水设施c(3,A);骨架D(10,B);屋顶E(5,D);窗F(2,E);管道G(4,(c,E))表示管道需要4天,它的前^任务是c和E;电气设施H(3,E);绝缘I(2,(G,H));幕墙J(6,F);墙纸K(5,(I,J));清洁和油漆L(3,K);地板和装修M(4,L);检验N(10,I),所有任务都由一组每次只能进行一项任务的人来完成。运用所学到的偏序集的相关知识,合理安排各项任务,使任务之间要遵照题目所给的顺序完成。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首先提出问题――在讲完偏序关系的概念及相关定理后,在下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即上面的案例),学生带着这个任务去复习所学到的偏序集的相关知识,并思考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下节课上课时,教师会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求解过程:首先确定一个任务集合:s={A,B,c,D,E,F,G,H,I,J,K,L,M,N},其中A..N是前面定义的各项任务。定义在该集合上的一个关系R:XRY X=Y或者Y必须在x完成后才能开始;然后引导学生确定这是一个什么关系,通过上节课介绍的偏序关系具有的性质: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因为XRX为真,所以该关系具有自反性;XRY为真,并J~YRX也为真,则能推出X=Y,所以该关系具有反对称性;若XRY为真,YRZ也为真,说明Y在x后完成,而z在Y后完成,则z在x后完成,或者它们相等,所以能推出XRZ为真,所以该关系具有传递性。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该关系是偏序关系。既然是偏序关系,一定存在哈斯图,可以让学生根据上节课介绍的哈斯图的相关知识,绘制该偏序关系的哈斯图。首先要确定COV(s)=[(A,B),(A,c),(B,D),(D,E),(C,G),(E,G),(E,H),(H,I),(E,F),(F,J),(J,K),(I,K),(I,N),(K,L),(L,M)]。然后根据COV(s)绘制哈斯图如图1所示:

由上节课介绍可知,不是所有的偏序集都是全序,但是通过极小值的概念可以得出部分序,然后提出问题,如何由部分序能够得出该任务的全序?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原序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些条件,比如按任务时间的长短,或者按任务的字母顺序等,得到该偏序集的全序,进而确定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由此可以引出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拓扑排序。假设两个任务点之间无法比较“大小”,例如完成任务A后,任务B和任务c之间无法确定哪个先做,可以按照时间短的先做,就可以确定先完成c再完成B了。可以通过找极小值的方式依次输出各个任务点,并且输出该极小值点后,把该点从图中删除,与其相关的线段也删除:首先该图中极小值是A,输出A后,把A删除,相应的AB,AC线段也删除,剩余的图中出现两个极小值,即B和c,再比较两者哪个时间短,c是3天,B是6天,则先输出c,然后把c及CG线段删除,然后再寻找极小值,以此类推,如果两个极小值的天数也一样,则按照字母顺序输出,这样就可以得到该偏序集的全序关系了,也就是所有的任务点之间都有“大小”一即先后顺序了:A,c,B,D,E,F,H,G,I,J,K,L,M,N。问题解决后,可以总结这就是数据结构中的拓扑排序。

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这样的案例,体会到离散数学课程与软件工程其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并为之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而真正能够发挥离散数学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

三、教学效果

基于软件工程培养目标的,任务驱动模式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2012级学生中首次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有以下优势:

(一)本着离散数学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合理设计和组织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挖掘离散数学与软件工程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切入点,研究有效融合离散数学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资源的恰当方式,使离散数学各个部分之间能够自然过渡,使知识之间能够自然承接。由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的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引出离散数学的相关理论,并用离散数学的知识去诠释该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离散数学在其中的支撑作用,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应用问题中,具体反映在后续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二)在教学准备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选取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案例,案例可以分为基本案例和综合案例两种,基本案例与单个知识点对应;综合性案例则涵盖课程中若干个知识点,涵盖多个概念。这些案例要贯穿整个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中,要体现软件的形成过程中离散数学在其中的支撑作用。案例不要过多,一个案例要在各部分内容中重复出现,强化学生印象,同时可以使离散数学分散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使显示分离的教学内容按照隐示关联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学生参与的案例的求解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之后的软件建模和AcM大赛中,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三)采取任务驱动模式,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感增强,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明显比之前活跃,在期末考试中,虽然难度增强,却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成绩。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智能计算机教学;网络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教学是用计算机帮助和代替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传授知识内容和训练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教育需要和科技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训练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自学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加强指导教材的重要内容。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1、计算机教学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虽然计算机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媒体教学,但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用的课件基本都是由老师亲自研究与开发,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投入很多的精力,是一项投入多而产出少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学评比和参观学习的时候才用,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2、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原因抑制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积极性。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形式各异的教学软件,但真正适用于教学、针对性强的软件很少,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亲自制作课件,一般是由老师编写稿本,再通过计算机编程人员的编程来开发中小型的教学软件,很有可能开发出来的教学软件在实际运行当中与老师原来编写的稿本存在一定的偏差,或是由于教学老师对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而发挥不出课件的最佳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热情。

3、由于课件是被事先确定设计好的,因此课件不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模式。即使再优秀的专家根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出来的课件,都是由编制者按一定思路设计而成,有系统性且是前后连贯的软件,它只适应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于多种教学情境变化的计算机教学的需求,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每个地区的学校环境、社会因素、师资队伍、学生对象等各不相同,所以同一课件很难被我们应用到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

二、计算机教学的前景展析

1、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给学生创建了更加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相互影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能获得知识能力的未来型人才,是我们计算机教学当中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与现实社会相类似的环境,能够解决和学习媒体的情景化与自然交互的要求,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信息,虽然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但它在教育领域内,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以使传统教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智能计算机教学是计算机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计算机教学以认知学为理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型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分析和判断,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生成适合于不同教学的内容要求与策略要求。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测试重点等建议,向学生提出更改意见,以及进一步提出学习内容的建议,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智能计算机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相比,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更加切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计算机教学向网络计算机教学方向发展。网络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课题内容的学习、讲授的方式。主要优点是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功能开发灵活方便,缺点是速度慢,缺乏智能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迅速延伸,网络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网络计算机教学正在起步,各类网校进行的各种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4、网络计算机教学和智能计算机教学相互取长补短,并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系统——网络环境下的智能计算机教学系统。这种系统会按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为其准备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学生则只需要通过使用学生机房或家中的计算机登录就可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与其他在线的学习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探讨。

5、课件开发向积件开发的方向转变。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得到飞快发展,教师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水平提高,在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下,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由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相结合,开始发展教学资源库和适应一般教师使用制作的工具或编辑平台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积件道路。积件道路发展的方式,教师真正做到了利用计算机这一有力工具,自觉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自己制作适合各种情境教学的教学软件,也改变了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能充分展现课件的最大性能。

三、总 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庭电脑的普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前景无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5篇

李克东教授认为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其中,专题结构化知识库主要向学习者展示结构化的知识,专题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扩展性知识,专题协作学习工具则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或探究学习提供便利,专题学习评价可为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提供工具和手段。在实际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时,我们有时会忽略专题协作学习工具的设计,有时也会增加专题学习活动的设计。

根据笔者与组内同事近十年来的教学尝试与实践,笔者将专题学习网站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分为三种,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这三种应用模式。

一、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接受式学习

图1为2003年笔者在讲授“控制面板”这一课时所采用的专题学习网站的首页,这也是笔者初次应用专题学习网站来展开教学。当时,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不少学生连开机、关机、鼠标单击、鼠标右击等基本操作都需要教师讲上几遍。

在此之前,笔者一般采用“PPT+资源包”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载体。但PPT所承载的内容有限,且交互性不够好。而专题学习网站虽然制作时花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有利于设计者更合理地组织资源,更清晰地呈现设计思路,师生使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可能有人认为,接受式学习已经“out”了。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经常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形式。当学生的起点较低,尚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时;当课堂教学容量较大,不允许学生花很多时间探究时;当教学内容是概念性、原理性的理论知识,不适合学生探究时,我们仍然需要采用这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优化接受式学习。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导入,让学生乐于接受;我们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让学习内容形象直观、深入浅出,让学生易于接受。我们还可以优化“接受式学习”的流程,当学生接受知识技能后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有选择地进行扩展性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该节课上,首先,教师演示“鼠标移动时显示指针轨迹”,再请学生思考如何修改当前显示的错误的计算机系统时间,从而引出课题。然后,教师讲解并演示日期/时间设置、鼠标设置等知识与技能。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基本题目。接下来,教师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并进行小结。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拓展学习,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笔者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流程大致如图2所示。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辅助课堂教学时,它的优点在于:①扩充容量,重新整合教材和网络资源,以更具结构化和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②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来突破重点、难点。③学生在完成阶梯型任务时,遇到困难可以借助专题学习网站获得帮助。

二、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

图3为2006年笔者在讲授“信息的智能化加工”时所采用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子页面。此时,笔者对“专题学习网站”的理解又进了一步,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普遍有了提高。

当时,江苏省的新课程改革也已经实施一年多了,笔者在这一年多的教学中不断尝试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结果发现专题学习网站最有利于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并通过提供资源和任务引领,帮助学生探究。

笔者在应用该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时,首先播放视频“刘德华和机器人同台共舞”,并请学生探究“为什么机器人可以配合音乐翩翩起舞?”,让学生体会到人工智能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主题。然后让学生与机器人进行由易到难的对话,并探究“①你觉得你的机器人朋友聪明吗?②在人机对话中有没有答非所问的现象?③你对机器人的回答满意否?”学生探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引出“人工智能”的实质内涵。接着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去自主实践,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并完成分阶任务。接下来学生对照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学习评价”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师生总结教学内容,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笔者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流程大致如图4所示。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优点在于:①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自主化、个性化。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究任务,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获得知识、技能,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更持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

图5为2011年笔者在讲授“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时所采用的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页面。此时,笔者对专题学习网站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应用asp来设计课堂论坛区。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和电脑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高。

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协作学习平台和专题讨论区,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提供了舞台。

利用该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学共用了5课时,前面4节课学生主要是对各知识点进行学习,最后一节课是综合实践课。在综合实践课上,要求学生每4人一组,组成14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至少制作4幅反映校园生活的图像。素材的采集工作在课前完成,作品的上交与评价均以小组为单位。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首先展示一些优秀的图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适时提出设计任务。然后各协作小组进行讨论,形成组内方案。接着组内成员互相协作,进行作品的创作。 接下来各小组展示作品,并根据他人的评析完善作品。最后师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笔者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流程大致如图6所示。

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集体观念,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就是笔者在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常用的三种应用模式。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就是为了应用,作为热心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者,笔者期待借助专题学习网站,能创设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娟,李克东.开发专题学习网站及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杨满福.专题学习网站的内涵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9).

[3]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育技术;教学

一、现代数学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媒介,通过多种媒体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的目的[1]。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数学教育技术的内涵。1.广义:一切有助于数学教育的信息技术。普适的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是有影响的[2],因此数学教育技术在广义上是指一切有助于数学教育的信息技术,既包括专为数学与数学教学开发的各类系统和软件,也包括通用的信息技术和相关硬件,如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支持下基于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的PPT、Word、Excel等办公软件、数据处理程序和各类教学辅助系统。2.狭义:数学教学软件、计算机代数系统。数学教育技术在狭义上是指非通用的、有数学特色的、有利于数学教育展开的信息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的数学教育技术就是为数学教学专门开发的应用技术。几何画板和图形计算器是狭义数学教育技术意义下较为常见和常用的两种技术。基于计算机或计算器的应用程序几何画板、GeoGebra和计算机代数系统MATLAB、MAPLE等属于狭义数学教育技术范畴。

二、现代数学教育技术的功能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3]。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1.提供工具,降低任务的烦琐度和难度。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使用劳动工具[4],这意味着使用劳动工具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与其有质的不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样,现代数学教育技术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媒介,是数学教师的有力工具。有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技术支持,很多烦琐的任务变得简洁,这能为学生节约时间以用于更加重要的探索。比如,一些纯粹的特值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来做,学生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由特例的观察导出一般的结论以及如何对一般的结论进行逻辑上严格的证明。2.随机模拟,动态作图,让数学更直观。数学是抽象的,但是理解数学要从直观开始。数学教学中,很多情境是学生无法在生活中亲历的,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轻松实现模拟,看到直观的模拟结果。比如在随机事件学习中需要投掷硬币10万次,生活中不可能去做,也没有必要去做,利用计算机相关的模拟程序可以轻松实现。类似的,很多概率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相关程序进行模拟、试验,为学生提供直观、容易接受的结论。一些抽象的数量关系、代数结构,也可以用图形来表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其中的规律。几何画板等动态几何软件可以提供非常直观的图形(或动态图形),通过图形能够简单、直观地找出图形中的规律。比如,指数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和经过的定点等可以直接从图形中捕捉到,大大提高了指数函数性质教学的效率。3.开创空间,手持技术成为移动数学实验室和交流平台。传统教学中学生探究数学往往只凭借纸和笔,并且只能在教室或者某个固定的空间里进行学习。基于互联网,有智能手机、图形计算器等手持技术的支持,就算是在校园外,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计算、数据处理和探索。学习不再限于某个狭隘的空间,手持技术为学生开创多维空间,提供了多渠道交流,成为触手可及的数学实验室和讨论班,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数学探究和交流。此外,QQ、微信等已经成为学生较为常用的学习、交流平台。

三、现代数学教育技术教学应注意事项

现代数学教育技术的意义不言而喻,但要注意技术只是数学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目的。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关键还在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做好教学设计。1.关注数学本质,不为技术而技术。数学教育技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绝不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使用技术的目的在于使抽象的数学关系更加直观,能够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数学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如果使用技术只是从众或得到相应信息技术专家的认可,那就不值得提倡。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利弊权衡,要选择有利于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方式展开教学。比如,我们不能任何计算都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来做。只有那些烦琐的没有必要笔算的计算才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做,滥用计算器会导致学生的运算能力下降。2.熟能生巧,熟练掌握数学教育技术。一线教师学习数学教育技术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一味求多。同类技术学好一门,其他技术大多是可以类比迁移的,切不可只求数量不求精通。动态几何软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深入学习。比如几何画板,认真学好几何画板的操作,将几何画板运用纯熟以后,其他画板的学习是很容易的。当然,选择GeoGebra或者其他画板也行,关键要先学好其中一种。运用熟练以后才有可能在数学教学中用得好、用得自然。3.学以致用,恰当使用数学教育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一线教师学习现代数学教育技术而不用之于数学教学则相当于没有这些技术,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精心准备,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技术真正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数学教育技术因其对数学教学有益而存在,只有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才能知道技术的设计和使用是否得当。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中融入技术,不断学用结合,逐渐就能将技术用到数学教学中并且恰到好处。

第7篇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区域性、实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使地理学研究及学习具有多维、动态等特点,地理学的空间表达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也正因如此,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被广泛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科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过程中,教育计划的推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性较差、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教学器材不足、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兴趣低下。

1.1教师专业性较差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较低,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任教,从而农村学校专业地理教师极为匮乏,地理课程由其他专业老师代教。且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老师本身又不进行专研,只是对地理书的内容照读,就当教学任务完成,地理知识功底十分薄弱,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经验较少,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地理人才的培养。

1.2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如因前几年东北地区地理尚未纳入中考范围之中,使地理这一“小科”更加不受重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老师认为只要上课就可以,不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并且大多时间都留给语、数、外等主科,使学校给地理课程安排的课时过少,使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程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很落后,认为孩子只要把主科学好,小科不重要。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不重视地理课的观念。

1.3地理教学器材不足

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多课程需要三维立体化的教具,但乡村地区学校连基本的地图和地球仪等器材都不足,甚至没有,在地理教学器材上的投入较少,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开展。

1.4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低下

由于地理课是个相对抽象以及空间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地理的情况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再综合以上几点,师资力量差,地理课不被重视,教具也较为缺乏,课堂氛围不活跃,自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材+板书”模式,较为呆板、单一,难以捕获学生眼球,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且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地理课堂失去活力。另外,教学案例较少,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1.5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和主体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脱节。

2建设共享案例库的意义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乡村地区因为观念落后等原因,以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课程的深化改革。针对以上乡村地理课程现状,地理学科案例库可以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从原来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现在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有助于地理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共享案例库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了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有望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发建设乡村地理案例库,共享案例资源库,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建设共享案例库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升了地理在乡村学校的学科价值,使地理学科的影响力提高,社会价值进一步加大,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观念,促进乡村学校对地理学科形成科学认知,减小城乡教育差距,对于解决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2.2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案例库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研究具体案例,或者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综合性地理人才,服务于家乡、社会、乡村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2.3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描述,又充实完整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补充了教师欠缺的地理专业知识。对于一些虽具备专业地理知识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拓展了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大提高了从教技能和教学效率,在科学开展教学方面,也将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地理案例是新的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体现的载体,建立在教师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旧的学习观念、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5促进区域间地理案例库的完善共享

推进案例库向全面、综合、完善发展,就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共建、案例共有、平台共管、利益共享”的案例库建设理念,在加强校校合作、城乡合作起到了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教育的城乡差距。

2.6对于新课程改革有较大推动作用

新课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分析、思考、探讨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且尊重学生个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案例,使案例库种类丰富,促进科学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要求。

3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原则

3.1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地理教学性原则

共享案例库建设所选择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要确保它的客观性,绝不能胡编乱造、篡改数据、捏造事实,避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错误的认知。为了确保案例及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客观,要全面的查阅信息,保证论证充分,分析恰当。实施步骤应清晰有度,方案齐全。最重要的是案例要围绕实际问题采集,并展开教学,据此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符合教师教学水平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实际,有效针对教学特点,制定并遵守教学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繁多复杂,要将案例库建设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探究的兴趣。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认知宽度较窄,且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认知不足,因而教师应秉持教学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案例,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认知。

3.2符合地理学科特性原则

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和地域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依据图表进行。因此,案例库的建设要以图表为主,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结合图表的习惯,从而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培养和优化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从中探索出地理学科的内在规律。

3.3关注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原则

各个学科从不同方面阐述知识和理论体系,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建设案例库时还要关注其他各学科对地理的影响及作用,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案例,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案例的选择要兼顾文理思维,使学生建立多方位,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4依据课程标准建设共享案例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反应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整体强调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顺应地理课程改革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案例库的建设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5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开发目的

开发与建设共享案例库应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现代地理学为基本战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责任。共享案例库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使教学和科技发展有力结合,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阐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3.6确保案例时效性与实用性

吸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保持案例库不断更新,案例的选择最好为近期发生或当下存在,不宜选择时间过长或历史时间悠久的案例,并保证案例内容的完整与更新的及时,且最好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将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境,并且对特定案例的背景、发生条件、发生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况,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同时案例要与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加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确保知识为社会生产、现代化建设服务。

4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建议

4.1加强案例库区域间的共享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就要依靠区域间各学校的交流、合作、对案例的补充,依靠团队的力量,推动建立基于区域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案例间的区域共享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更有利于加强乡村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观念交流,从而对乡村教育振兴产生较大影响。

4.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地理案例库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虽然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先进,但运用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呆板,通常只是通过图片形式呈现。案例教学应打破传统模式,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地理案例。例如,可借助现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将地理案例与视频、音乐、图片的结合制成地理案例短视频,增大地理案例的影响力与共情力,拓宽传播途径,从而有利于共享案例库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担任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而学生使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是案例分析、探究的主体,不仅要了解案例的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与教材紧密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使教师方便讲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完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4.4优化案例库实施过程

建设前,大量收集数据真实案例,丰富案例种类,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建设时,将不同种类案例进行有规律分类,同时进行严格筛选,将时效性较差,违背科学原则案例删除;建设后,积极收取各学校教师及用户的反馈,及时改正案例库中的不足,满足用户需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教育当先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教育因此要保障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振兴,是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好乡村教育有利于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有利于留住乡村产业人才。地理共享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库,也是为学生提供素材的平台,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平衡各学科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育地理人才,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朱学尧.基于区域共享的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11).

[2]张文娟.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D].河南大学,202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

[5]陈家焱,洪涛,周娟,等.以案例库建设为载体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9(08).

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学资源库;隐性教学资源;知识管理工具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当前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问题

教学资源库提供素材、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丰富的资源,保证了网络教育的顺利实施。然而,目前教学资源库建设却存在若干问题:

(1)资源过于分散,形式过于单一。目前资源库大多内容丰富,范围宽泛,只是教材、课件、习题等资源的简单堆叠,缺乏整合,内容与教学需求有一定差距,形式单一、缺少活力,无法调动学习者的兴趣,教学效果差。

(2)缺乏知识结构的构建。现有资源库大多缺乏对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的指导,缺乏对基础知识、关联知识的介绍,使学习者不能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3)缺乏对知识共享与交流的互动环境的构建。尽管多数资源库提供BBS、QQ等交互功能,但由于缺乏知识交流手段和知识共享群体,无法形成学习型组织那种持续的学习氛围。

(4)缺乏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资源库缺乏对资源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整合,建成后只能提供既定内容给学习者使用,而不能结合学习者的需求,主动为学习者提供合适内容的个性化服务。

总之,教学资源库建设目前开发水平较低,还是按照传统思路来建设,即围绕教育软件和课程教材建设进行,资源库是静态的,没有采用知识管理来组织、管理资源。

2 利用知识管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

根据在知识管理中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教学资源相应地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两类。

2.1 显性资源

显性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学习材料。按照《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显性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类媒体素材、题库、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经编码后,将显性资源存储在资源库中,在使用时可通过知识搜索等工具来实现。

2.2 隐性资源

隐性资源主要是分布在教师、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资源。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心得体会、独特见解;学习者在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交流中产生的智慧火花等。隐性资源不易编码和存储,但可通过交流来实现共享。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资源库建设不能只注重显性资源,而应充分挖掘隐性资源,如教师与学习者的经验、见解等智力资源。

3 知识管理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

利用知识管理来指导教学资源库建设,改变传统思路,树立新观念,通过知识的积累、挖掘、共享与更新促进资源库的建设,建立流动的动态资源库,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贡献信息、知识等资源。知识管理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将隐性知识纳入资源库,扩展了资源库的范围。现有资源库大多只包含静态资源,忽视了隐性知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应将隐性知识纳入资源库,并使其共享,以利于学习者个性发展和知识的创新。这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内容。

(2)使学习者成为资源建设者,拓宽了建设者的范围。将学习者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纳入资源库中,可以丰富资源库的内容,实现资源库的动态发展。

(3)实现信息推送,有助于建立个性化知识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考虑将资源获取与学习者的认知和行为结合起来,分析学习者的需求特点,将符合学习者需求的信息自动推送给学习者,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不同需求。

(4)针对不同资源,运用不同方法来管理。对于静态资源,要规范描述、分类与整理,侧重资源的再利用;对于动态资源,要重视学习者的交流,挖掘隐性知识,激发交流热情,促进学习者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4 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4.1 建立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为有效开展资源库建设,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建设者与专家、教师、学习者的沟通与联系,倡导平等信任、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学资源的上传、使用与评价,制定激励机制等制度促进知识共享。

4.2 注重隐性教学资源的建设

(1)转变教育观念

提倡“对话式教学”,促进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心灵互动与知识共建;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者个性力量的培养;教师要为学习者服务、为学习服务,就学习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和经验体验等,正确引导学习者。

(2)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在教学中运用真实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根据反馈信息指导、调控、补救教学与学习活动。真实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自我评价是对个人和学习小组的作品、过程和进步的评价,涉及学习者体验、协作精神等方面,帮助学习者及时反馈。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习者主动学习,促进个人学习与发展。

4.3 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

知识管理工具能促进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习者获取、识别、存储与转化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1)知识查找工具。为方便在库中查找资源,首先要确定资源分类方法,可从知识的物理属性、内容属性及认知目标属性等方面进行分类。知识查找工具包括知识地图、筛选搜索及百度、Google 等成熟搜索引擎。

(2)知识获取工具。知识获取工具包括浏览工具和下载工具。可在资源库中嵌入阅读器、播放器等软件,方便资源的浏览。下载工具则如迅雷、FlashGet等软件。

(3)知识整合工具。知识整合工具可以重新构建知识流,用来创造和应用新知识。知识整合工具要容易操作,能添加、整理分散的知识,形成适应新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资源。

(4)知识交流与共享工具。学习者利用知识交流工具可以共同探讨问题,通过整理使零散的知识和观点变得有序和有用。知识交流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两种,同步交流要求学习者同时在线,相应工具如QQ、MSN等;对于异步交流,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交流,相应工具如留言板、BBS等。知识共享工具也可保存交流过程文档和相应语境,如论坛或新闻组等。

(5)知识创新工具。目前还无法实现知识的自动创新,只能利用人工智能对知识进行简单推理,或者实现辅的知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只能综合上述工具进行合理使用,来实现知识的创新。

4.4 依托网络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平台

构建统一的网络资源平台,消除技术标准和接口的差异,从而实现远程教学资源库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该平台的建设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在系统中设计一个资源库管理模块,二是搭建独立的资源库管理平台。实践中可将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嵌入到平台中来,方便学习者使用各类工具进行知识管理。

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学习者既可方便地学习各类显性知识,又可获得经验、心得等隐性知识。比如,师生通过在线交流或撰写网络日志来讨论各类问题,自由发表个人经验、学习心得等隐性知识;学习小组发表任务过程。

5 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流程

(1)选择恰当的资源内容。要根据资源所属的学科领域,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资源的详细内容。在内容上,不仅要考虑该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考虑资源类型,以及资源的获取、组织和使用方式。(2)明确统一的技术规范。在内容确定后,要根据国家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对内容进行整理和排序,以利于资源的使用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3)收集、整理和存储资源。在确定资源的内容与技术规范之后,应通过购买、下载或自行研制等多种途径搜寻与教学相关的具体资源,要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格式和类目进行逻辑整理和存储。(4)建立完善的导航体系。为使学习者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资源,使资源有序化、结构化,在实践中可按照某种知识体系,建立教学导航;按照某种应用功能,建立功能导航,按照某种资源分类标准,进行资源编目。(5)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学习者的需求提供有效知识,实现个性化服务。比如主题词自动提取,文摘自动撰写,资源自动分类等,在海量数据集中自动识别和采集有效的知识,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习者。(6)更新、交流与共享资源。资源要及时更新,使资源库保持最新状态,要具备有效的交流途径和共享手段,促进知识的应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体现资源库的价值。

6 结论

知识管理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可以较好地克服当前资源库建设的局限和不足,对于构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教学资源库有重要意义。其应用的重点及难点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提供按知识概念体系组织的学习内容,通过知识概念和学科门类来关联不同知识库的资源,来完成知识推送,从而实现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23-26.

[2]陈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育资源库[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62-64.

[3]聂竹明,张新明.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育资源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3):57-60.

[4]梁斌,巫玉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中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 [J].中国远程教育,2007(2):71-75.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2]。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延伸。在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计算机既是教师授课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现了对计算机教育的超越,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内容的选择范围更加宽广,融合了大众取向和技术取向两个方面的需求。包括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区别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1]。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计算机技术是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早期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依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的,自成体系,逻辑性强,明显有面向学科体系和面向社会需求的特点,而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在课程内容上,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从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看,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以“讲练结合”为主要教学方式,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而信息技术教育则寻求新型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从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来看,传统计算机教育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未能全面发挥评价教育功能。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重视过程评价。不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计算机课程资源比较狭隘,仅限于计算机和网络,而信息技术课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书籍、期刊、电话等媒体来学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