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44
导语:在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竞争 SWOT分析
2012年号称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商界知名“三马”联合试水互联网金融,开启保险行业的新章节;这一年电商巨头京东商城提供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浮出水面,解决了供应商资金短缺问题;这一年多家商业银行涉足电子商务平台,开始探索互联网金融之路。2013年,余额宝概念股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再次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面对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的挑战,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四种发展战略。
1 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竞争的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①实力雄厚,诚信度高。据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高达144.25万亿元。从数据可知,我国银行业总体资产规模宏大,实力雄厚,诚信度高,在金融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实力。其次,国民对商业银行有着广泛的认识度和高度的忠诚度,具有了一种资金放进银行就是安全的意识,这是任何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②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网点分布广泛。据银行业协会《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银行服务网点达20.5万家,其中新增网点4200家;全国自助设备达50.9万台,其中新增设备10.02万台。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网点分布比较广泛。
③风险管理与控制上的优势。资金安全是客户关注的永恒话题。近年来,面对复杂多端的国际化金融环境及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得不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实践中获取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经验。而互联网企业因成立时间较短,还并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④政策上的优势。自商业银行成立以来,就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并设定了极高的行业进入门槛,使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企业竞争时具有了牌照优势。其次,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身份,使商业银行在享受政府税收方面具有了成本优势。而互联网企业一直游走在政策监管边缘,能否获取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牌照,直接决定着它们今后的命运。
1.2 内部劣势分析
①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国内网银系统大部分皆因资金投入量不够、投入重前期开发轻后期维护更新等问题,导致银行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不足、网上银行认证系统兼容性差,不能满足用户方便快捷的体验需求。其次,商业银行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并没有针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及交易信息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更谈不上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及建立合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机制、信用评估与信用决策机制,白白浪费了一大笔财富。
②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开发了部分金融创新产品,但其开发的产品没有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显著特色,不能引起市场的关注。而互联网企业自进入大众的视线以来,一直是创新的“领头羊”,引领时代的潮流。
③业务流程繁琐,效率低。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柜面业务时,因客户等候时间过长,引起客户投诉的事项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流程设计时,过于强调银行内部制度的执行,以银行或部门的利益为中心,造成银行业务流程繁琐、服务质量与效率大幅降低、内部资源严重浪费,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体验。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借贷模式为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了新的实时到账的融资渠道,其优势显而易见。
1.3 外部机会
①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尽管互联网企业目前涉及的金融业务并未动摇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但其开放的平台、交互式的营销方法、别具特色的产品、方便快捷的流程得到了广大“草根阶层”的青睐,搅浑了银行业的一滩死水,为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带来了“鲶鱼效应”。互联网企业是金融行业中突然出现的一条“鲶鱼”,将极大的促使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业务和个人客户业务,另辟蹊径增加非利息差收入,并为健康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带来动力。
②社会化媒体平台下的机会。近年,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交网络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可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自由撰写、分享、评价、讨论、沟通信息与资讯,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更好的搜集客户信息,更精准的定向目标客户,更有效的了解客户反馈,这就为商业银行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开展网络营销带来了机会。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挖掘客户资讯、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开放交流,使客户的诉求得到及时高效的满足。
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发展提供鉴赏。近年来,虽然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呈现一片大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信息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缺乏特色、业务流程复杂等方面的问题。然,互联网企业强大的科技技术、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方便快捷的业务流程,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鉴赏。例如,互联网企业非常注重大数据的运用,并利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建立了识别中小企业信用情况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
④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互联网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了客户大量的消费习惯和交易情况;而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与大型企业客户形成了长期、稳定和互信的关系。其次,互联网企业拥有科技优势,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都非常强大;而商业银行拥有金融背景优势,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双方不同的优劣势特点,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如,双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并结合严格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联合打造在线融资平台。
1.4 外部挑威胁
①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Facebook类社交网络凭借其海量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LendingClub类P2P交易平台,使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信息能够进行直接匹配,无需经过第三方机构。两者的协作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迫使商业银行面临融资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其次,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75.84%。尽管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仍然无法与网上银行全年900万亿元的总支付额相提并论,但互联网支付爆炸式的增长方式,正在加速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角色弱化。
②商业银行的传统战略结构受到冲击。“20%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创造80%的利润,80%的普通客户为企业创造20%的利润”。几十年来,商业银行严格遵循帕累托定律,把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定位为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等优质客户,通过向优质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服务,来获得巨额利润。然,互联网企业却把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视为主要服务目标,利用方便、快捷和客户体验的个性化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战略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银行业一片恐慌,多位金融业大佬呼吁银行战略转型。
③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将受到威胁。目前,虽然P2P贷款、网络借贷等业务主要针对的是电商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并未真正触动银行的利息差收入。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等优质客户的网络借贷业务也将产生,这将直接争抢银行的利息差收入,严重影响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的不断延伸,商业银行经营的部分中间业务被逐步替代,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威胁银行的收入来源。目前,以汇付天下为首的支付平台领取了监管部门颁布的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对银行基金代销手续费收入产生了影响。
2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以上对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企业竞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个SWOT分析矩阵,并以此找到了增长型、进攻型、扭转型、防御型等四种发展战略。因这四种发展战略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2.1 增长型战略
增长型战略主要强调发挥内部优势,同时抓住外部机遇。增长型战略主要有:利用政策上的优势,抓住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稳居金融业主导地位。在严格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基础上,全力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力争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与网点所在地的政府、医疗、特色产业等合作,使客户的线上线下生活高效链接。
2.2 进攻型战略
进攻型战略主要强调发挥内部优势,同时回避外部威胁。进攻型战略主要有:加大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种类,强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角色。通过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与服务,改善商业银行的战略结构。降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门槛,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工具投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2.3 扭转型战略
扭转型战略主要强调抓住外部机遇的同时,转化内部劣势。扭转型战略主要有: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新形态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学习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价值主张,注重社交网络的运用,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抓住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对银行业务流程进行简化,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2.4 防御型战略
防御型战略主要强调减少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威胁。防御型战略主要有:保持原有的优质客户优势,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缓解客户资源的流失。简化金融业务流程,改善银行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从客户的体验上做好“防御”。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建设和完善,用技术拉动收入水平的增长。
3 总结
本文对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进行了SWOT分析后,得到了未来发展的四个发展战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互联网平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具有较大的需求,这种条件下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SO增长型战略。这种战略能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有效配置,同时促使外部机会得到有效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使商业银行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得到稳定。
参考文献:
[1]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委托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制
>> 关于中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分析 手机银行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构建的博弈分析 手机市场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智能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银行业监管研究 我国手机游戏产业的兴起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手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手机银行发展之路探析 手机银行发展与安全 浅析手机支付产业的发展 动漫产业在手机媒体中的发展 地方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博弈分析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中国手机产业现状的SCP分析 基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手机里的“小银行” 纠结的手机银行 手机和电视遥控器的博弈 多环节博弈的手机支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 Based on
Mobile Phone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LIU Li, ZHANG Xiaoqin, PANG L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 我国移动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 浅析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监理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定价策略在我国服装业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青年旅馆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我国新能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移动阅读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研究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与分析 浅析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对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浅析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4-30.
[3]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4-28.
[8]杨扬.2013年湖北居民阅读指数报告出炉[EB/OL].,2016-05-26.
[10]中国新闻网.当当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全国阅读两极分化[EB/OL].,2016-05-26.
1.净资产收益率浦发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15.23%,排在第九位,净资产收益率越是高,说明公司的盈利越好。理论上说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不行,但在实际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有很多缺陷。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是用净资产除以净利润,因为企业的净利并非仅是净资产所产生的,于是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其实并不一致,从逻辑上看不符合要求。因为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不等于企业的规模,因此不能以回报指数的绝对值来评估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考核标准主要是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两项相对数指标,然而,每股收益主要是考核企业股权资金的使用情况,净资产收益率虽然考核范围略大,但也只是反映了企业权益性资金的使用情况,显然在考核企业效益指标体系的设计上,需要调整和完善。企业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用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也是不合适的。企业可通过以负债回购股权的方法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2.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净资产收益率是最具有代表且综合极强的财务比率,它是整个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点,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目标,以及各项经营活动的综合利益。浦发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是15.23%,主要影响因素是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总资产净利率是0.83%受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影响,营业净利率是41.4%,,受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是2.032,取决于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为18.12,权益乘数较高导致净资产收益率较高。
二、会计分析
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是1,000.15亿元,2012年收入为829.52亿元,2013年比2012年增长170.63亿元,它们的增长率为20.57%;2013年实的利润总额是538.49亿。元,2012年的利润总额是447.54亿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90.95亿元,增长率为20.32%;2013年税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9.22亿元,2012年为34186。2013年比2012年增加67.36亿元,增长19.70%。随着公司盈利的提升,2013年公司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1%,比上年上升了0.03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1.53%,比上年上升了0.58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努力控制各类成本开支,成本收入比率为25.83%,较上年下降2.88个百分点。公司2013年净利息收入比营业收入为85.16%,2012年为88.44%,2013年比2012年下降了3.28个百分点,公司2013年不良贷款率为0.74%,2012年为0.58%,同比上升了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公司2013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1.21%,2012年为1.18%,同比上升了0.03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耍指标。2013年公司资产总额为36801.25亿,2012年总资产为31457.07亿,同比增长16.99%,2013年外币贷款余额为17674.94亿元,2012年外币贷款余额为15445.8亿元,同比增长14.43%。
三、前景分析
1.离岸业务浦发银行离岸银行服务是指为公司和客户提供海外银行服务。它可以自由的以兑换货币为交易工具,具有灵活性等特征。它可以为贸易、生产、投资类企业提供高效服务。浦发银行是银行业中具有离岸银行牌照的四家银行之一,不仅发挥离岸业务的优势而且强调着经营客户、服务在岸的发展理念,还联动着在岸业务发展,提升了离、在岸客户的合作粘性。在长期专业的国际贸易服务中,浦发银行形成了在岸保理业务等联动特色产品。这类业务不但提升了竞争力而且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2.公司开展衍生金融业务2013年4月16日人民币FFA产品正式推出市场。公司作为上海清算所第一家综合清算会员,客户在上海清算所进行清算。该产品是波罗的海交易和上海清算所研发的远期运价协议产品,帮助境内航运相关企业规避远期运价波动的风险,目前,公司是是唯一一家清算银行也是人民币FFA产品第一家。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加深,我国商业银行也迎来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近几年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然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1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期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平行下调了0.25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5.35%,贷款利率下调至2.5%。本次调整同时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至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做了相应调整。这是继2014年11月20日以来又一次降息,扩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近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也不断推进,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国内文献综述
黄金老(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还是要受政府的控制,商业银行无法根据每个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差别确定利率,此时银行与客户的风险就不对称。
王世伟和赵保国(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逐渐减少政府对利率波动的控制,使利率的变动随着资金供求、经济活动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周小川在2011年分析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意义和具备的条件。
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课题组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这十家银行的相关财务数据,对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详见如下表:
上述图表中,选取了5大国有银行和5家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样本,分析了各银行利息净收入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近四年的数据显示10家银行的平均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79%,这个比重逐年有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我国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金融品种的创新,其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跟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非利息收入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还很低,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刻不容缓。
四、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为了更加有效的防御和减少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下机制: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能够有效预测具体的风险,为商业银行作出决定提供帮助;二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即将资金分散投入不同地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分散风险来减小损失;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减小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方面的风险。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上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利息差,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还有待提高,而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占比较大。为了适应将来利率市场化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来增加中间业务领域收入,,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投资者的市场投资信心,有利于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同时也保护了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使资本的运用处于有序健康的状态,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与时俱进。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为了增强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秩序,必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发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作用,对市场进行合理引导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王世伟,赵保国.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景分析[J].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金融论坛,2005,05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银行内部审计 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日益受到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它为审计人员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评价企业经营的风险状况,为企业提供增值性审计服务提供了基础。它不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审计理念上质的飞跃。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高风险行业,与国计民生联系紧密,随着银行服务范围的日益拓展和金融产品的逐渐丰富,银行的内部审计日趋重要。银行业应树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改进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对于银行内部审计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及其特点
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的思想,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审计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新的审计模式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强调审计风险。在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战略定位和关键经营环节进行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高低程度,从而把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审计领域之中。
在对审计对象风险排序的过程中,可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计划,围绕重点高风险领域展开审计,便抓住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对象置于经济、法律、行业、内部制度、组织建设,甚至企业的经营哲学等内外部环境中,从各个方面研究环境对审计的影响,并将对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起点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具有以战略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将审计重心前移并着重运用分析性程序等几大突出特点。
二、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可行性分析
首先,内部控制的实施为倡导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9月正式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其用意是促进我国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对此,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对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把强化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内部控制风险,提高履职水平的保障性手段,风险管理逐步深入,初步形成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无疑,内部控制的实施为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顺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
其次,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宽和多样性为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业务经营的高度信息化,以及数据的集中运行,为审计信息采集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银行业具有较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国际银行业通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级方法,为风险导向审计开展风险评估,有效识别风险,找准审计的切入点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和借鉴。
最后,良好的信息化技术平台扩大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空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银行各项业务操作逐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这为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搜集审计资料、实施审计抽样等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平台。借助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与程序能够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信息数据库,为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支持。以信息手段评估银行风险,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空间扩大。
2、必要性分析
首先,能够降低经营风险。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因其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和经营模式的高负债性,使得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当前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经营管理中首当其冲的任务。内部审计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内部审计资源供需矛盾凸显的情况,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诞生,恰好可以解决审计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从而提供内部审计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其次,能够防范操作风险。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操作不当的风险也面临着加剧的局面。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为基础,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始终关注影响风险的因素,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银行业务操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进行有效分析、风险评估,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操作风险,并且给予有效的防范。
三、以风险为导向的银行内部审计
1、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念
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从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个主要阶段,审核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发现并报告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方案并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
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其战略目标相一致:一是强化控制、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发现和控制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二是督促银行各项风险管理目标和措施得到落实,确保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通过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分析和评估战略目标中不符合风险与收益原则的部分,提出调整战略目标的建议。
3、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
银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是在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针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对策性建议,并就如何降低风险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实现银行发展目标。比起以内控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使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对银行来讲更为科学合理。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
1、揭示运营中的战略性和系统性风险
银行业务经营具有高负债、高风险等特点,面临着国家严格的金融监管和社会监督,这在客观上要求银行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以揭示运营中的重大风险隐患,保证银行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在传统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基础上发展而来,能够全面进行风险评估,选择重要风险领域,开展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揭示运营中的战略性和系统性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有效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当前,银行业务量大、业务环节复杂、涉及领域广泛,而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资源表现匮乏,在有限的审计资源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就成为审计部门的当务之急。审计资源配置是指审计资源在既定的条件下,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活动。审计资源配置以效益性为核心,有两点要求:一是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出最大的收益;二是为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少地消耗审计资源。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主动控制审计风险,将资源用在高风险领域,能够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3、促进银行治理结构的重构和完善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实行总分行制,每一层级经营管理架构根据职能情况进行设置,在总行级,内设的经营管理机构、部门一般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相关委员会、业务管理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职责分工因经营管理特点各异而不尽相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组织经营目标实现风险状况的分析评价,深层次寻找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依赖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提出相应审计建议,能够促进银行对管理架构的反思与调整,使组织治理架构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得以进一步的重构和完善。
4、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因素,警惕潜在的重大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阶段,将风险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整个审计过程贯穿对风险的关注,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
5、推动银行高效发展,实现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
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科学和精细化的方法、模型,及时检测并揭示金融风险,约束经营行为,促进经营模式的转变和经营行为的理性化,实现风险可控下的高效发展。有助于全面风险管理作用的最大化,并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银行资本、规模、效益持续动态平衡,确保风险计量与监控、资本分配、绩效衡量与考核的质量,并能够增强资产定价的合理性,使风险管理战略更加符合股东、管理层、员工和客户的最大利益,从而实现银行自身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6、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银行作为国家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因其广泛的职能,使得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位居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免疫系统论”理论认为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论”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对内部审计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银行内部审计而言,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很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在内部审计管理与实施全过程紧盯风险、关注危机,以风险为导向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根据审计结果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价,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的审计意见,提出预防、控制、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从而帮助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而稳健整个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银行服务范围的日益拓展和金融产品的逐渐多样,银行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经营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理念,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银行内部审计中去,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实用型的内部审计人才,充分发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提高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提高银行风险管理与经营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3] 王迈利: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探析[J].经济师,2009(3).
[4] 江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J].时代金融,2007(2).
关键词:新资本协议;贷款五级分类;内部评级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4-0043-03
与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的修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框架;二是将风险的定义从1988年的仅针对信用风险,进一步扩大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是新资本协议给出了两种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IRB)。所谓银行内部评级法(IRB)是相对于银行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而言,是银行通过设立专门的信用评估部门和人员,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的一套客户信用质量评价方法。
一、内部评级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上看,信用评级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发展阶段:经验判断阶段、分析模板阶段、打分卡阶段、模型化阶段。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内部评级法就是专指“模型化阶段”这一较高层次的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是全球领先银行业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信息生产效率,还可以有效地扩大银行的经营服务范围,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这一点在大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效果尤其显著。
Bergeret.al.(2001)利用1995~1997年美国大银行的数据,就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建立的内部评级体系(SBCS)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那些采用SBCS的大银行对资产低于10万美元的小企业的贷款总量显著增加。Berger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SBCS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贷款成本,提高借款人的信息透明度,从而扩大了银行对“边际借款人”的信用份额,增加了银行贷款的服务对象。所谓“边际借款人”是指那些风险比较大、信息透明度较低、监督成本较高,并且在采用SBCS之前处在可贷或不贷边界上的借款人。此外他们还发现,随着时间推移,采用SBCS的大银行对那些信用风险更高的小企业的贷款数量也不断上升,虽然平均贷款利率也有所增加。这意味着,无论是单个银行,还是整个银行业,在使用SBCS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边际借款人”的贷款数量。
另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在2000~2001年间,已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50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平均增长率高达6.1%,而未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同类型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3%(武剑,2003)。
二、我国现行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方式与IRB的差距
我国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仅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初级阶段,或者说五级分类主要是便于监管当局检查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并以此要求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但是这种分类并不能满足商业银行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的需要。IRB要比五级分类法更严格和科学,两者的区别在于:(1)IRB法是以多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计算出借款人和债项大小的绝对数据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开展信用风险管理。而五级分类则是以主观判断为特征,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而且与贷款的实际损失是脱钩的;(2)IRB法体现了对贷款发放的事先管理,强调通过分析既有的数据来预测和防范未来的风险,因而能有效地决定贷款发放与否、贷款发放额度、贷款利息水平以及抵押担保的要求等。而五级分类则只能在事后的检查或补救中发挥一些作用,如跟踪调查借款人的合同执行情况、经营情况以及提醒借款人按时还本付息、催收逾期贷款本息等工作;(3)IRB法是二维评级系统,包括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两个方面,它能够提供违约概率、违约后贷款损失率、违约发生时的风险敞口水平、预期信用损失、未预料到的损失等关键指标,不仅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以及RAROC考核(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等组合管理的重要基础。而五级分类则是一维评级系统,它不区分借款人与债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风险以及影响这两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它既不能准确地反映信用风险,也不能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
在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上,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分产品、分部门、分客户的核算机制和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中心的定价体系。贷款审查通常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市场细分,盲目“抢大户”,没有清晰的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地区风险控制的政策目标。在信用风险发生后,又急于抽回贷款,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容易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积累。另外,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问题较多,整体上难以达到国际上认可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据统计,2001年国内已获得法定评级资格的机构数量在银行客户总数中的占比仅为4.6%,而美国为42.5%,欧洲为41.7%。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即使我国外部评级机构覆盖率达到25%,还需要7~10年时间。相反,作为信息生产中介的商业银行,在客户详细资料和信贷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得天独厚,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虽然个别银行建立了内部评级系统,但是由于时间较短、人才不足,仍然停留在“打分卡”阶段,距离国外优秀银行的“模型化”处理方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三)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国外银行通过引进内部评级制度,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并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职机构来统筹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和协调。而国内银行在此方面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而且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整体风险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信用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组织管理结构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在实践中存在管理层次多、决策滞后、风险集中、成本过高等问题,纵向过长的链条加上商业银行过大的规模使得信息传递和决策渠道存在过多环节,极易形成银行内部委托链条上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三、加快我国内部评级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尽管我国政府宣布在2006年以前暂不实行新资本协议,然而从发展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可以预见,如果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在缺乏外部评级机构的条件下,唯一选择就是实施内部评级法。但是,评级系统、基础数据、专业人才、管理体制和风险文化都不可能随手可得,要在短期内采取内部评级法以实现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困难较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有超前意识,现在就应该着手学习和借鉴IRB法的实质内容,即便不能迅速达到IRB法的全部要求,也应尽早在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基础上对其进行细化,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内部评级在信贷政策、产品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的应用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系统相配套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免上应独立于决策者和发放贷款的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立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程序等,以便银行首先对其面临的风险有正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评估;三是建立内部评级监督部门,在内部评级部门外部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而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第二,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计量管理工具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目前,国外许多优秀的数学模型,如ALTMAN、KMV、穆迪RISKCAL以及标普MEU等,在国际银行业内部评级中受到广泛认同。但这些模型大都偏重财务分析,有的甚至大量引入利率、汇率、股价等市场价格变量,所以对我国商业银行未必适用。在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时,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又必须结合本国实际,研究开发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由于国内银行的数据数量与质量普遍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慎重地考虑模型建设的方法。比如可以先从主观模型(如主观评分卡)入手,到专家经验模型再到数量统计模型。其次,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业务人员的信贷风险意识、对于模型的接受程度、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积累存量,也要综合经济周期、利率市场化进程、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企业产权结构、区域风险差别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对模型采取比较灵活的使用方法。例如,模型评级决定权 (由客户经理还是信贷审批人员提供权重),模型输入信息的复核与把关,评级结果的修改与认定等都需要反复平衡、慎重考虑,做到既能保证模型运用的严肃性,同时也不会影响业务开展的灵活性。
第三,加快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使用计量管理工具会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估信用风险,但是由于在计量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的信息量大、来源渠道不一、运算程序复杂,所以计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新资本协议有关文件中,也曾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相关业务系统的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建立中,都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数据收集和整理上。反观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将严重制约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快数据整理和补录工作,注意收集有关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借款人的历史违约情况,同时建立并实行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第四,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积极培育高级专业人才。内部评级系统和方法属于各银行的商业机密,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方法论集成。培养建立一支适用于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要对专业人员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对现有人员作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更新,确保内部评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内部评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全新事物,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同业的成功经验。可由银监会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内部评级法工作小组,为IRB技术交流提供信息平台,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了解新协议动态、国际银行经验以及国内同业进展等,促进国内外同业间的工作互访和技术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Berger,Allen,W.Scott Frame,and Nathan Miller.2001.“Credit Scoring and the Price and Availabilityof Small Business Credit.”Paper presentedat Credit Scoring and Credit Control VII.
2.Frame,W.Scott,Aruna Srinivasan,and Lynn Woolsey.2001.“The Effect of CreditScoring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33.813-825.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稻米的主产区。近年来,黑龙江省稻米产量连年增长,但稻米加工企业却存在大量倒闭或停产的现象。作者基于银行信贷视角,选取黑龙江省46家稻米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产业链条短、大米销售受阻、企业亏损等诸多问题,影响企业银行融资能力,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损失的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
稻米加工;风险;调查;建议
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水稻种植面积超过6000万亩,总产量超过25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随着稻米产量的增加,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2015年稻米年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名列全国首位。稻米加工是粮食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存在大量倒闭或停产的现象,为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作者选取黑龙江省46家稻米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经调查发现,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激烈、产业链条短等诸多问题,行业急需升级转型。稻米加工行业的升级转型离不开银行信贷支持,而大米销售受阻、行业面临亏损等问题,影响了加工企业银行融资能力,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损失的风险。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基本情况
(一)产能过剩
由于稻米加工成本低、见效快,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兴起,导致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稻米加工开工率不足50%,大部分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二)行业竞争激烈
一是省内稻米加工企业恶性竞争。调查显示,大量稻米加工企业抬价屯粮,竞价销售加工的大米,导致稻米加工企业勉强保本甚至面临亏损。二是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黑龙江省稻米如直接运往关内,当地稻米加工企业可以享受地方政府每吨150元的补贴。该补贴费用与黑龙江省稻米运往关内的运输成本持平,部分稻米运往关内加工,对本来就加工业务不足的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形成进一步冲击。
(三)产业链条短
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大部分企业只能对稻米进行清理、脱壳、碾米等初级加工,只有少数政府主导的大型农业企业具有稻米深加工能力。稻米加工企业在稻米初级加工领域恶性竞争,企业无法做强做大,导致行业转型升级困难。
(四)大米销售受阻
一是供给连年增长。多年来,黑龙江省稻米产量连年增长,而大米的需求相对稳定,导致黑龙江省大米有供给过剩的趋势。二是受国内大米的冲击。黑龙江省大米口感等方面要高于关内大米,大米在关内较为畅销。但近年来,关内部分地区改良稻米品种,大米口感有所提高,对黑龙江省大米销量产生影响。三是进口大米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越南等国的大米进口,进口大米以低价优质的特性,对黑龙江大米形成严重的冲击。例如,黑龙江省大米每公斤出厂价约5元,而越南大米每公斤出厂价约低40%。
(五)行业面临亏损
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末,市场上大米销售均价为3790元/吨,同比减少130元/吨,下降3.3个百分点。而企业加工单位成本为3825元/吨,同比增加201元/吨,增长5.5个百分点。可见,企业大米销售价格低于加工成本价格,每吨亏损35元,加上人工成本等亏损近260元。
二、相关风险
(一)企业经营风险
受原材料加工成本和人工成本等不断上涨,进口大米价格较低等综合因素冲击,稻米加工企业产品销量大幅萎缩,低利润难以覆盖高成本,面临较大经营风险。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多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全省100强企业等大型稻米加工企业被迫停产和转型。以一家典型的稻米企业为例,截至2015年末,该企业累计销售大米38326吨,同比少销售14217吨,下降27%。实现利润-421万元,同比减少3741万元,企业利润出现断崖式下降。
(二)多头贷款风险
受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环境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地方资源型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日趋艰难,稻米加工企业属服务“三农”的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相对于其他中小企业来说贷款申请条件较优越,银行的信贷资金向稻米加工企业倾斜。例如,被调查的46家稻米加工企业中,近5成企业在多家银行有贷款,有的在一家银行有多笔贷款,涉及联保贷款企业与其他联保企业相互捆绑于多笔贷款中,容易引发信贷集中风险。
(三)抵押物不足的风险
部分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注册资本金不高,自有资金不足,厂房及生产设备价值偏低,可以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较少。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信贷业务人员缺乏专业评估知识,极易出现虚增抵押物评估价值的问题,造成抵押物实际价值与评估价值不符,抵押物不足引发金融机构发生坏账、呆账的隐形风险。
(四)信贷违约风险
由于稻米加工企业缺乏有效抵押品,贷款多以联保为主。一旦一家企业出现违约,可能导致其他联保企业会相互观望,导致银行信贷的损失。调查的46家稻米加工企业,2014年新增贷款35笔,金额4.45亿元,其中有32笔、金额4.16亿元的贷款在2015年10月末前集中到期。截至2015年9月末,共有3户稻米加工企业未按时还款,贷款余额1.3亿元,其中,1户企业0.6亿元贷款办理展期,2户企业0.7亿元已形成不良。
(五)信贷收紧风险
受稻米行业亏损,企业违约率偏高等因素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能会减弱行业的信贷支持,可能引使风险的加剧。一是行业升级转型受阻。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处于拓展产业链条,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如银行收紧信贷,将使企业转型升级无法持续。二是信贷损失加剧。已获得银行贷款企业如无法获得银行信贷的持续支持,可能将面临倒闭,使银行信贷遭受损失。三是对经济造成影响。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诸多产业都面临升级转型的问题。如相关行业与稻米加工行业一样,无法实现转型升级,相关产业将被淘汰,经济将进一步恶化。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大米品牌建设
黑龙江省稻米一年一熟,加工出的大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应加强黑龙江省大米品牌建设,避免竞争的同质化。一是增加品牌集中度。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2000多家,较为知名的大米品牌只有上百家。由于大米品牌集中度不够,大多数大米品牌难以被认可,导致大米售价普遍偏低。应加大黑龙江省稻米加工行业的整合,打造全国知名的大米品牌,形成品牌影响力,开展品牌营销模式。二是加强“打假”力度。其他产地的大米经常“假冒”黑龙江省大米,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大米的品牌效应。应加大大米品牌的“打假”力度,推广防伪码等防伪技术,保护大米品牌形象。
(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应加大稻米加工行业升级转型力度,使稻米加工行业由“夕阳产业”变为新兴产业。一是开展大米深加工项目。可以将大米加工成米线、米粉等食品,拓展大米的销售领域。二是充分利用稻米加工后的产品。稻米在加工后会剩余稻壳、米糠、碎米等产品,应加大剩余产品的应用。例如,国内已有部分稻米加工企业利用稻壳发电、利用稻壳灰提取多晶硅,利用米糠榨油、提炼维生素,利用碎米加工米乳等。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稻米加工是大米产业的核心环节,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变行业现状。一是改变行业补贴标准。目前,黑龙江省按照稻米加工企业规模补贴,即稻米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的企业可以获得补贴,该补贴政策只能促进稻米加工行业做大,而不一定能做强。因此,建议将补贴政策改为对稻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二是实行差别的补贴政策。对于稻米深加工企业,根据加工的难度、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补贴政策。三是加大政策指导。多年来,黑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推进稻米深加工园区建设,但只有北大荒等大农业公司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稻米加工企业转型指导,以专家讲授、加工园区现场学习等方式使中小稻米加工企业了解稻米加工产业升级转型流程,促进转型升级。四是给予稻米深加工企业信贷担保支持。稻米加工企业升级转型离不开银行信贷支持,政府应以成立担保公司等形式给予企业信贷担保支持,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四)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稻米加工行业信贷管理机制,改进贷款方式,完善信贷制度。二是完善信贷信息共享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制定稻米加工企业信息指引,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及时提供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注册情况及经营状况,正确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金融监管部门应牵头建立行业信息共享系统,建立行业企业信息数据库,及时提供行业信贷规模、信贷质量、违约客户信息等,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和管理服务提供信息保障。三是加强信贷风险监测。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稻米加工企业互保联保贷款的风险监测,强化对涉贷稻米加工企业和互保联保企业的风险监测预警,在涉贷企业发生违约风险时要及时关注关联企业贷款,严防风险传染。
(五)增加银行信贷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响应国家政策,支持行业转型升级,银行业不应收缩稻米加工行业信贷规模。一是银行业应改变信贷支持方向。银行信贷对“三农”的支持应进一步细化,对于稻米初加工等产能过剩行业应限制信贷支持,增加稻米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给予稻米深加工产业信贷利率优惠。应将支农再贷款等项目优先用于稻米产业深加工等产业升级项目,使产业享受低利率,降低产业转型升级成本。三是创新银行信贷产品。银行应积极创新稻米深加工业信贷服务产品,探索新型担保方式,扩大稻米深加工企业申请贷款的品种和担保范围,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以及生产设备、机械、产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拓宽联保贷款联保企业范围,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服务水平。
作者:包艳龙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高巍.江苏省稻米加工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2):27-28。
[2]王建华、李清盈、乔磊.不同类型利益联结机制下的中小稻米加工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4(11):47-52。
[3]稻米产业联合调研组.提升营销能力是稻米产业摆脱困境的治本之策[J].《黑龙江粮食》,2014(11):14-18。
关键词:信贷市场 银团贷款 香港模式 内地运作 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18-05
历经数十年的演变,银团贷款已经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具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核心业务,更成为全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银团贷款方面,香港已形成成熟稳定的市场;韩国、台湾、澳洲、新西兰、菲律宾和印度的跨境融资主要通过香港银团贷款市场进行。亚洲银团贷款超过60%是通过香港市场安排的。
银团贷款尽管在主要金融市场已经是成熟产品,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监管当局如何为发展银团贷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监管保障,商业银行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和经营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银团贷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银团贷款的运作模式和香港市场发展状况
(一)银团贷款的运作模式
银团贷款是指获准经营信贷业务的多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组成银团,基于相同的贷款条件,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向同一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或其他授信。
尽管银团贷款的结构、定价、还款安排及其他条款可能各有不同,但银团贷款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银团贷款通常受到同一协议文件约束。该协议会列明各签署方,即借款人及所有贷款人的权利与义务。贷款人的贷款义务互相独立。
2、借款人会任命一位或多位贷款人为经办人(agent bank)。该经办人会按其与借款人确定的条款安排信贷融资。经办人通常也会包销或者承诺提供全部或者部分贷款。
3、银团成员之间实行“银团民主”(syndicate democracy)。当违约事件发生,在是否加速偿还贷款、是否强制执行、是否放弃承诺、是否同意借款人重组等问题上,各银团成员遵循由多数成员控制管理的观念,实行“银团民主”。
4、银团贷款所涉及的金额一般都较庞大,同时各参与方一般不会超过其原本设定额度、额外单独向借款人提供贷款。
5、短期银团贷款较为普遍。
在银团贷款中银行的称谓很多,如:牵头行、安排行、承销行、参与行、行、托管行等。根据参加到银团的时间先后和在银团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承担的份额与责任不同,可以把银团成员划分为牵头行和参加行。其中,牵头行在银团中地位重要,并且贯穿银团贷款流程始终。以下以牵头行为例,介绍银团贷款运作的流程。根据香港市场惯例,牵头行在银团贷款中的工作一般主要涉及五个阶段:
1、取得牵头行地位。牵头行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市场地位、银企关系、价格竞争,采用单独或者联合的方式,向客户竞争牵头行地位。在牵头行地位确定后,经过牵头行内部达成共识和客户同意,对贷款的总额、价格、条件、各家行承销份额等要素形成承诺函(commitment letter),并完成贷款条款摘要(summary of terms and conditions)和信息备忘录(information memorandum)。
2、落实副承销商。为进一步分散包销风险,在牵头行及其承销份额基本确定后,还可能邀请银行作为副承销商参加银团。在超额认购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牵头行和副承销商的意愿重新分配银团份额。
3、落实参与行。同落实副承销商类似,银团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邀请其他银行作为参与行参加银团。需要说明的是,最终银行在银团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认购的份额,银行在银团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在银团中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的高低。
4、签订银团贷款协议。香港的惯例是首先由代表银团的律师根据贷款条款摘要草拟贷款协议,然后由客户和各家银行根据商业考虑、市场惯例和法律条款的含义,提出不同看法。原则上,任何一方有权以条款争议为由退出。在各方对协议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最终签订协议。
5、协议后管理。签约后,各家银行根据协议和市场惯例运作。
(二)香港银团贷款市场的发展状况
1、香港银团贷款市场概况
在银团贷款方面,香港在亚洲市场中一枝独秀。根据香港资本市场杂志《基点》(Basis Point)的统计,2002年亚洲境内银团贷款740亿美元,其中香港251亿美元。包括韩国、台湾、澳洲、新西兰、菲律宾和印度的很多跨境融资都通过香港银团贷款市场进行。亚洲银团贷款超过60%是通过香港市场安排的。2005年香港地区(含澳门)银团贷款发行宗数为97宗,总发行额度为233.8亿美元。
2、2005年香港银团贷款市场的主要特点
得益于2004年香港经济的复苏,香港银团贷款市场在2005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体规模增长了11%,总发行额度达到230亿美元左右。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1)与兼并有关的资本支出贷款大幅增长;(2)受香港房地产市场信心复苏影响,带动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上升。
2005年度,香港银团贷款市场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购并贷款大幅增长。2005年,香港并购贷款比2004年猛增492%。当年筹组7宗银团贷款,融资达到16.5亿美元。2005年融资额最多的为联想收购IBM笔记本电脑的6亿美元银团贷款。
二是红筹股企业贷款出现反弹。有中国大陆背景的红筹股企业贷款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在2005年达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包括中信泰富、联想等企业成功筹组银团。此外,希望购买海外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中国企业也把香港作为筹资的首选地区。
三是房地产开发贷款成为银团贷款的重要部分。2005年的大额银团融资主要来自香港房地产开发商再融资和日常资金需求。房地产贷款总额较2004年几乎翻番,共筹组15宗,融资额28亿美元。
四是贷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2005年香港银团贷款总额的44%都属于再融资(refinancing)。受到市场资金过剩的影响,银团利率持续降低。以香港天然气垄断企业――香港电灯银团贷款为例,在花旗银行牵头的一年期30亿港元银团贷款中,各参与行只能得到LIBOR上浮22个基点的贷款利率。
经过数十年的历练,香港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市场,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二、国内银团贷款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发展国内银团贷款的重要意义
1、有效改善银行风险管理
银团贷款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双边贷款无法比拟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1)在风险评估方面,银团贷款由多家银行共同参与对借款人和债项的风险评估。由于各家银行实行独立评估,对于信贷风险的识别效果必然会好于个别银行自行判断。这种风险判断机制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度,也极大提高了银行整体风险判断能力。
(2)在风险控制方面,银团贷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银团利用其风险判断方法更为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更为适当的风险缓释工具,如通过追加合格的担保物或者保证人的担保降低风险;此外,银团以多家银行的参与争取得更好的谈判地位,并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贷款回报;银团贷款在国际市场运作数十年,相应债权人保障机制非常健全,借款人通过严密的合同条款,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银行债权保护机制,确保银团贷款这艘超级航母得以平稳地运作。
(3)在风险转嫁方面,与国内银行固守的传统的“承诺并持有(take and hold)”的观念相比,银团贷款注重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强调通过贷款分销和转让等方式谋求信贷结构优化和风险分散。这就避免了国内银行资金运用趋向长期化带来的资金来源短缺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在风险转嫁方面,银团贷款形成了以下机制:一是分销机制。银团贷款承销商(underwriter)通过向其他银行发出要约,争取由其他银行分担其承销的授信份额,以分摊风险和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贷款的转让机制。利用银团资产二级市场可以优化信贷结构,调整资产组合。银团贷款协议中通常都有关于允许贷款转让(transferable)的条款,标准化的银团贷款二级市场也已经形成。
2、积极创新盈利模式
在银团贷款中,借款人除了支付贷款利息,还要支付如承诺费、管理费、费、安排费及杂费等费用。按照香港银团贷款惯例,安排银团的费用最高可达筹资总额的1―2%。这种中间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利息收入的下降空间。在香港银团贷款市场上,牵头行往往采取压低贷款利率和提高手续费收入的策略,达到既分散风险又提高收益水平的目的。
实际上,目前香港贷款市场面临与国内同样的资金过剩问题,贷款利率持续下降。花旗、汇丰等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仅在40―50%,而由于牵头银团带来的手续费收入和出让银团贷款的差价在其收入中占比则不断上升。
3、有效提升市场地位
目前国内信贷市场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或重点项目,商业银行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价格战或者主动降低融资条件,过度竞争的结果是银行被迫降低准入和回报要求。与之相比,银团贷款由于是多家银行参与银团,融资条件相对合理。拒绝一家银行的后果也许并不严重,但对银团提出的贷款条件和价格,客户需要慎重考虑。二者相比较,银团贷款的价格发现机制更加科学。众多银行的参与避免了同业恶性竞争,提高了银行同借款人谈判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在银企博弈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4、促进银行协作和积累经验
由于不同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不尽相同,不同的银行关注的行业与熟悉的客户组合也有所区别。银团贷款能实现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使银行在角色分工的基础上互相协作。
5、积极化解资本约束困境
资本充足监管已经成为限制国内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资本充足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从分子(资本)上做文章,更要主动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调险资产结构。银团贷款通过各家银行的参与,降低贷款集中度和单家份额,有助于化解资本约束困境。
发展银团贷款,除了对国内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有重要帮助,更对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一定意义。
(二)国内银团贷款发展滞后的原因
尽管目前缺乏国内银团贷款统计数据,但据估计,银团贷款在每年银行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不足1%。银团贷款在境内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尽管银团贷款在欧美已经成功运行数十年,但在国内仍属于较新的信贷产品。银团贷款尚未得到国内银行和企业的充分认可。观念上的落后制约着银团贷款市场的发育程度。
第二,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在大型优质客户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很多商业银行仍倾向于追求规模扩张,恶性价格战、“垒大户”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三,银团贷款制度建设落后。1997年人民银行出台的《银团贷款暂行办法》过于原则化,甚至某些规定同国际惯例完全违背,如“除利息外,银团贷款成员行不得向借款人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该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执行)。《贷款通则》规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而银团贷款一个重要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企业并购提供资金。制度障碍影响了银行参与银团贷款的积极性。
第四,缺乏配套金融市场环境。规范、灵活、透明和标准的信贷二级市场尚未建立,分销、回购和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严重匮乏,银团贷款的快速、高效流动难以实现,还无法及时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
第五,流动性过剩困扰中国银行业。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年初增加4.4万亿元;而本外币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存贷差将近10万亿元。至2006年4月底,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额突破10万亿人民币。目前银行资金运用渠道仍然不宽,迫于股东回报和盈利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只能加大信贷投放,而不愿以银团方式分散宝贵的信贷资源。
(三)国内银团贷款的发展空间
1、阻碍银团贷款市场发展的因素在逐步消融
事实上,随着国内金融体系的稳步改革开放,阻碍银团贷款发展的因素正在日渐消融。
首先,《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中以大量篇幅对银团贷款做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详细规定,并明确提出“银团贷款的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支付有关银团贷款费用,银团贷款费用的分配方案应当由参加银团的各贷款人协商确定。”银监会目前正在制订《银团贷款监管指引》。此举将为国内银团贷款的开展扫清制度障碍。
其次,国内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的理念逐渐树立。银监会2006年4月颁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明确要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并把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七项指标纳入评估与监测指标。各家上市银行也都开始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观念,把资本回报和市值最大化作为其终极目标。
再次,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正在进一步提高。随着大量外资银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企业对银团贷款的认可度正在提高。
2、发展银团贷款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
大力发展国内银团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共识。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要求各商业银行采取行动,发展银团贷款。从实际情况看,银团贷款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
一是国内各主要银行已达成共识,并一致采取行动。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已经明确把银团贷款作为重点发展的信贷产品。工商银行2005年全年共签约银团贷款64笔,涉及贷款金额2931.9亿元人民币。其中,工行负责承贷金额482.8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翻了一番。2005年5月10日,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举行了银团贷款合作章程的签约仪式。双方将组成银团,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共同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贷款或其他授信。
二是银行同业协会在发展银团贷款方面作用日益增强。2005年初,广东、上海两地银行同业协会牵头省内主要银行签署《银团贷款合作章程》。有关章程约定:广东省内固定资产贷款15亿元以上的项目,必须组织银团贷款;在上海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中长期贷款原则上要求组织银团贷款。2006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China Syndication and loan-trading Association, CSLA ),制订了《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规则》,推动各会员单位拓展银团贷款。
三是大型银团贷款项目不断出现。以南水北调工程、上海轨道交通、奥运工程、三峡项目等为代表的大型银团贷款项目在国内大量出现。2004年,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国内9家金融机构为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提供总额达488亿元的银团贷款。2006年4月,上海轨道交通项目,由工农中建交等11家银行筹组300亿元银团贷款,用于新建4条线路。截至2006年4月,上海地铁项目共通过银团贷款筹资1610亿元。
四是银团贷款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据上海银监局统计,2006年上半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银团贷款项目共17个,合同金额629.28亿元,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285.66%,两年增长近三倍。 其中,中资银行组建的银团贷款项目10个,合同金额569.08亿元,占比90.43%;由外资银行组建的银团贷款项目7个,合同金额60.2亿,占比9.57%。而根据无锡银监分局统计,至2006年4月,当地金融机构仅有5个项目发放了银团贷款,实际发放91亿元,发放额仅占当地企业贷款的3.4%。各地银团贷款市场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四)未来国内银团贷款的发展预测
从香港银团贷款的发展情况看,银团贷款目前主要运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企业并购融资和大型企业整体融资需求等。从目前国内银团贷款市场发展情况看,银团贷款的业务领域也从以前的以大型市政建设项目为主逐步向大型制造业投资项目、大型社区开发项目及国际型大企业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多领域扩展。银团的类型也呈现中资、外资和中外资混合银团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了中外资银行各自的市场优势。
未来国内银团贷款的市场将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基础产业贷款;二是世界级跨国企业在国内的控股公司和投资公司融资;三是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整体融资;四是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型民营企业贷款;五是企业并购、重组及海外拓展融资需求;六是通过二级市场盘活存量中长期项目贷款和行业、区域集中度过高的贷款。
三、发展国内银团贷款的政策建议
为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业务,鼓励和规范银团贷款市场发育,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商业银行银团贷款业务指引》。金融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转需要健全法律机制的支持,银团贷款市场发展需要相应法律体系的配套。监管部门应尽快对现有法规进行梳理,制定《商业银行银团贷款业务指引》,对银团贷款的形式、协议主要条款、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业务监管要求做出全面规定,为银团贷款规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鼓励和规范银团贷款二级市场发展。银团贷款二级市场是提高银团贷款流动性的重要媒介。应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规范发展。对于以资产转让为形式,以规避资本监管、变相扩大信贷规模为目的的“假回购”必须坚决制止,严厉惩戒。
(三)建立银团贷款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应对银团贷款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并考虑适当进行信息披露。有关信息大致包括:银团贷款一级市场的包销量、二级市场的分销量、转让量,银团贷款的利率水平、费率水平、贷款期限、担保条件、借款人信用评级等。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我国银行业协会应效仿亚太银行协会的做法,制定银团贷款的格式文本,组织各会员银行签订自律协议,并为银团贷款筹组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同业合作机制,引导银团贷款市场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银团贷款中的债权银行除了承担双边贷款中的有关风险,还要承担因“国际性”和“银团性”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有关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的控制体系和管理流程。在银团贷款中,要重点关注其特有的承销风险和声誉风险。
(六)建立“事业部制”的投资银行部。商业银行应探索建立“事业部制”(strategic business union)的投资银行部,专门负责银团贷款的推介、谈判和销售。该部门应当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整合相对独立的产品研发、产品营销、风险管理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结合银团贷款的参与额度、风险承担情况、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等因素,对银团贷款产品单元建立以事业部为核算主体的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和分析评价系统,对银团贷款业务收入、成本和与业务经营有关的费用的完整数据进行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香港金管局《监管政策手册》银团贷款部分
2.《国际金融法实务》 PHILIP WOOD著,何美欢译,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
3. 《BASIS POINT》annua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