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时间:2023-10-09 16:14:45

导语: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第1篇

关键词:测绘 城市规划 规划建设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核心,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大小、形状、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采集、测定、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测绘工作对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各项建设的先行,城市规划离不开测绘工作,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测绘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测绘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了城市规划建设,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城市规划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三个阶段的顺利实现。城市规划管理是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然而测绘工程为规划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信息服务和科学依据,其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实现,是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重要的工作。

1、城市的总体规划离不开测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总体规划也越来越重要。城市总体规划是指依据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现状特征对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部署,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合理利用城市占地面积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一系列的城市的具体状况进行具体安排的一种行为。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第一个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都需要测绘工作成果作为参考。离开了测绘成果,城市的总体规划就少了设计的依据,严重制约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

2、城市具体规划离不开测绘

城市的具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体现和深化过程,分为城市的控制性具体规划或修建性具体规划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具体规划主要有以下最终成果:规划地段现状图、详细规划总平面图、各项工程设施的综合图等。这些成果要求在其中绘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管线工程等,有些还要求在其中标明路界线、断面,宽度、坡度、曲线半径、交叉点、转折点的坐标和标高、地形的竖向设计处理以及各项工程的坐标、标高、坡度、管径或截面大小等。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成果的出炉离不开测绘工作,而且它们是城市基础测绘成果最主要的基础资料。

3、城市规划的落实与管理离不开测绘

城市的规划设计好以后,要真正落实需要测绘工作作为保障。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果只是画在图纸上的成果,要想真落实到真正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测绘工作作为实施的重要手段确保其准确完成。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测绘工作关系到规划成果的精确性,城市建设的所界定的实际位置是靠测绘工作中的防线测量来确定的。放线测量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关系到土地使用权限、撤迁工作的安排等与城市规划信誉和居民及开发商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它是城市规划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城市规划落实阶段以外,城市规划管理阶段也需要测绘,工程竣工后需要测绘来了解城市的各项建筑工程的完成情况、建筑工程的面积或某些规格有没有符合规定等。

二、如何发挥测绘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测绘机构建筑

国家很早就已经认识到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于1989年相继发出了《关于加强城市勘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城市勘察测绘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制定和颁布,旨在促进城市测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推动了城市勘测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具备勘察、测量及其必要的基础资料。城市勘测成果缺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影响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为此,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要抓好城市工作,还要抓好城市的勘测工作。最主要的是,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依据《城市规划法》、《测绘法》等相关测绘的法规建立健全城市的测绘管理机构,开展切实有效的城市测绘管理工作,并加强测绘市场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国家和用户的合法利益。

2、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测绘市场管理

当今社会的城市测绘工作社会地位不是很高,而且很多人对城市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此专业可有可无。为了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发挥好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城市规划法》、《测绘法》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测绘管理机制。

目前,由于测绘管理工作与城市建设需要的不协调性,测绘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某些非法测绘单位或个人从事测绘工作,有些地形图利用假坐标或高程等导致了测绘市场一片混乱。由于有些地形图中的比例尺、坐标、高程系统不统一,无证测绘等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测绘市场的正常运行,也影响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无证施测,加强城市测绘市场管理,对于从事城市测绘的人员都应该具备测绘资格和遵守城市测量规范,严禁任何无证单位及个人在城市从事测绘工作,严格经过注册登记严格审查等环节发放城市测绘资格证书,做到统一坐标系统、统一高程系统、统一图幅分幅编号、统一技术要求、统一资料管理。

3、加强成果监督,加强质量管理

测绘成果和质量是保障实施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发挥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勘测主管部门要加强成果和质量的全面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既加强了城市测绘工作的领导,又积极整顿了测绘市场。城市勘测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检查验收,使得城市勘测单位以质量求生存和发展,推动了勘测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是城市规划各项工作的保障,其质量的好坏直观关系到城市规划的各项工程和项目和进程和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测绘工作人员应该对测绘成果负责,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坚持高质量的作风。城市勘测单位在进行城市工程测量时,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具体要求和条件进行,认真进行实地放线,决不能有半点差错,保证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当然,测绘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城市规划能否正确实施,需要靠勘测单位的严格把关,也需要城市测绘主管部门的严格成果审验。

4、重视工程竣工测量,保障城市建设质量

由于某些原因,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测绘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很难保障质量,因此影响了有效的城市管理的效果。为此,我们要重视工程竣工测量,保障城市建设的最终质量。尽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新的测量手段,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施工各项技术要求实地放线,但由于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问题或是仪器设备的问题等在施工中很难保证其质量过关,这时的工程竣工测量尤为重要。此外,进行工程竣工测量,将实际测量的成果反映给城市管理部门,成为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必要依据,因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结语

总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测绘工作与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充分发挥好测绘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切实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等问题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不断发展的测绘技术,提高测绘成果质量,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学业, 彭子凤. 对数字城市测绘模式的几点思考[J]. 测绘通报, 2011,(03)

[2] 李国柱. 数字城市背景下城市测绘发展研究[J]. 科技资讯, 2008,(35)

[3] 杜剑光. 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研究[J]. 科技资讯, 2008,(05)

第2篇

[关键词]城市 规划 问题 对策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一、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城市规划意识浓厚。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2.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缺乏整体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的城市在教育区、住宅区旁规划冒烟工厂甚至化工厂,在江河湖泊边规划酒家食肆,在郊区村子旁和农作物生长区规划垃圾处理场。城市功能分区混乱,不同类型的建筑群过多地相互渗透,环境意识谈薄。不仅有的大范围的功能显得混乱,小范围的情况也是如此,甚至同一栋楼,也有既商又住。

3.体制改革尚不完善,传统体制仍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突破,但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面临着很大困难。

二、对策

1.更新规划内涵。传统的城市规划侧重于物质规划,后来强调空间规划,现在强调科学规划、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和谐城市之上。诸如城乡、人口、贫富、教育和保健等社会问题,都和城市规划关系密切。因此,城市规划中必然要有一定的社会规划内容。

2.改进规划方法。长期以来,各城市都按照规划编制办法分阶段编制规划。每一阶段都是一次性规划,然后按规划执行,但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规划在实行中不断修改,而背离了原来的方案。考虑到规划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实施中的双向性,城市规划必然应着重做好近期规划,而且应有分期修订的要求。

3.加大城市规划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要增强全民城市规划法制观念,一要宣传《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二要宣传城市规划本身;三是向社会公布有关技术规范。要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经常化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认真了解规划、自觉执行规划、严格实施规划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周边许多乡镇逐步划为城市控制区,村民转为市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储备用地,对他们进行规划宣传尤为必要。

4.注重城市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酝酿、编制、确定、实行城市规划时,我认为主要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要有统筹兼顾、高瞻远瞩的全局观念。在做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时,要考虑地理、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考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现状、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务必使自己的视野尽可能地开阔。(2)在注意城市建设发展共性问题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保存和发展城市的个性。城市的个性是城市总体特点的集合,是城市历史脉络的重现,是城市整体形象的升华,是一个城市具有永久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哪座城市的个性塑造得好,哪座城市便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3)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妥善处理交叉矛盾。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有关要素,综观城市历史、现状和未来,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定位的产物。(4)妥善处理规划的分级、配套、衔接问题。城市规划,特别是大城市的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它包括不同级别的规划、相关地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区范围规划、市内各区域各小区规划等等,无论大、小区域的规划与各门类的专项规划,都还有一个相互衔接的问题,只有考虑周全,处理恰当,城市规划的整体效能才能充分发挥。(5)坚持"依法规划",抵制依权压法。城市规划方案不仅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还要结合实际认真处理好各项法律之间的关系。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法律不仅有城市规划法,还有国土法、环保法、水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保护法、城市绿化法等等,还有一系列的地方性有关法规,我们必须在规划中贯彻这些法规。

5.完善规划决策机制。(1)建立规划委员会。规划委员会的宗旨是在审议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决策原则,科学指导全区经济、社会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指导,依法行政、规范审批、严格实施、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综合科学决策水平,创新规划理念,加强对规划建设的领导,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空间资源,完善功能布局,有效决策各项建设,推进经济与社会资源配置的匹配化。(2)运作机构设置。规划委员会是区政府重大规划的决策性机构,是区政府审议重大规划建设事项的必经程序;规划委员会主要职责:作为全区规划的决策机构,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重大决策提供审议意见。区规划委员会由区四套班子、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大中型企业代表及部分市民代表组成,其主任、副主任等领导职位,应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城市建设的领导担任。规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与规划部门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处理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事务、行使执行、协调、组织、监督的职能。通过建立督办制度,及时将例会确定的事项,性质,进行责任分解,明确时间节点,进行跟踪督办,并将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委员会报告。(3)必须增加城市总体规划的透明度,使广大群众了解规划,创造各种条件让公众参与规划,使总体规划成为团结人民,激励斗志,建设现代城市的行动纲领;只有这样,城市规划的实施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城市建设中切实起到“龙头”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字:绿地功能;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应用

A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directl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a city, form, space and so on many level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urban green space's function of research work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 20 century,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steps, worldwide "ecological cris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sometimes even has become a restricted some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bstacles. Therefore, in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hought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s func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city planning in the important fun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Key word: green space's function;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绿地功能分析

(1)社会功能: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主要反映在文化、美学、社会、经济效益、思想感情等方面。 它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园绿地可以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给人们宁静平和的心态,减轻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有利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城市绿地可以增加视觉的美感,衬托四周的建筑,起到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

3.城市绿地的开敞式建筑为人们带来开敞的空间,提供了市民之间联系与交流的场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4.城市绿地周围在无形之间吸引了大量经济发展的契机,绿地周围的房价升值,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商业兴旺等。

(2)生态功能具体表现在:

1.削减污染、净化空气,城市绿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削减因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此外,城市绿地还能够滞尘、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的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和自然度保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因为环境的多样性为生物物种的生存、迁徙和繁殖提供了条件。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它能够有效的调节小气候,大片的绿地能够遮阴减光、蒸腾散热,可以增强周围湿度,降低周边温度,有效的缓解了城市绿岛效应。

2. 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功能应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显得比较单一、孤立,以至于不能实现城市规划中所想达到的最终目标。究其原因是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中有时会忽略景观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原则、方法,导致城市绿化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全部功能。因此,需要重新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绿地规划之间的关系,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整合应用的研究,对其功能进行思考。

(1)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绿地对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较为详细的单因子控制规划致力于研究分析单个景观生态要素。一方面是在铁路、公路沿线构成带状绿地,在各个星形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另一方面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有机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

(2) 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立逐渐向着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转移。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发展、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城市绿地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能够更好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第一,城市绿化对着城市发展表现出由连片自然绿地到集块公园绿地到零星截取绿地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完全是受单纯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迎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将自然绿地廊道系统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的景观格局。第二,市区和郊区的绿地联系很密切,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

3. 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的建议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密度非常之高,这就导致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现象也逐渐扩散波及到周边农村。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绿地规划中不可回避市区周边的环境问题。

传统绿地规建中很少突出城市绿地的功能研究,只是单纯的追求简单的定性阐述、数量指标和传统意义上的点、面布局,不能充分的体现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功能。因此建议,在未来的城市规建中要确定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思想为基础,从实践入手,定量分析绿地空间格局和绿地内部结构等以此形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关系。

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能只讨论部分城区,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也不能只就绿地而谈论绿地,必须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这是最基本的共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如果仅仅依靠市区范围内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其实市区的自然山水等大的环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市区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形成合理的城市生态结构形态、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等具有的多种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对市区绿地进行规划控制,才能保证和引导城市各类型绿地的良性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力的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改造市容市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能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1.加强城市和周边环境的绿化建设,利用可利用的农田、林地,从而形成城市的绿色大背景。2. 在市区内建设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3. 对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等重点地段进行绿色点缀,做好单位和住宅区内部的庭园绿化,还有建筑的垂直绿化。4. 保护好现有的城市绿地,并将历史文化和新的河道整治、绿化建设结合起来。5. 对城市中相对重要的公共绿地、公园等建设作为永久性保留。

参考文献:

[1]. 常庆禄,张现清,土地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探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 陈继红,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

[3]. 刘平,赵思平,王如松,城市住区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海口市望海狮城生态小区设计实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4)

[4]. 高强,黄勇强,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31)

第4篇

【关键词】村镇建设;规划与管理;建议

1、村镇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现状

村镇建设包括村庄、集镇、建制镇规划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地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村镇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1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一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基本成熟和规范。但村镇规划建设机构很不健全,各地机构设置不一,五花八门,再加上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很多时候重点工作主要偏重视规划编制,村镇没有专业的建设管理分工,乡镇一级大多没有专设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科,即使专设也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兼职运作,素质不高等问题。还有的村镇规划机构人员工资无着落,机构运转艰难,对于庞大的村镇规划建设工程而言,显得很不适应。

1.2村镇规划定位不准。表现在部分村镇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1.3村镇规划盲目攀比,“求大、求洋”。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但不少村镇规划不切实际地用城市规划法来进行村庄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村镇规划一定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文明。

2、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建议

2.1继续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强化城镇体系规划对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乡)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进行规划编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村镇总体规划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景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努力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大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水平上来。

2.2 健全规划管理体系。村镇规划是有整体性和战略性的特点,绝不允许被部门利益所分割。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规划管理机构,使规划执法主体合法化。同时加强村镇规划的统一集中管理,可在各乡镇等设立分支机构,为县住建局、规划局的直属派出机构,其人、才、物和业务工作由县住建局或规划局统一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责任明确、考核到位。

2.3提高认识,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

(1)高度重视,加强对各级领导,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县(乡、镇)长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参加自治区和地区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对规划管理技术人员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专业职能,要对其严格进行考核。利用培训的方式使其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服务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依法行政。

(2)规范规划设计市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进入村镇规划的设计队伍进行监督审查,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对规划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积极推进专家评审规划制度和规划公示制度,以确保规划设计和工程量。

(3)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法规的宣传普及。通过加强规划建设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逐步提高广大居民的法规意识,增强遵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切实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针对村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应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村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培养典型,加强领导,推动村镇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

3、结语

总之,村镇规划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着村镇的长久发展,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只有搞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探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道路作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村镇规划建设;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当前村镇规划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小康建设和现代化的全局,具有政策性强、技术性高、涉及面宽、工作量大的特点。积极稳妥地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我市一乡一镇(罗坊乡、大湖镇)规划建设现状及对策措施进行分析。

一、当前现状与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村镇建设还未能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

(1)村镇规划盲目求大、求洋。我们山区的村镇建设,始于80年代初期的农房建设。二十多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小康村的建设和扶贫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山区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城市郊区、铁路和国、省干道沿线的村镇面貌变化较大。但村镇各项设施落后,房屋简陋,使得农村地域空间难以形成现代村镇体系。村镇规划建设的一个原则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节约。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建设。但不少规划设计却不切实际的用城市规划方法来进行村镇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居住用地成倍超标,道路占地大大增加,房地利用率低,土地浪费严重,如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的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

(2)村镇建设盲目攀比。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而许多村镇建设的试点又往往给人误导:整齐宽阔的道路,装饰气派的建筑,导致村村像城镇,乡镇像农村。如果村镇建设试点都是靠外部资金的投入,而不强调内部潜力的挖掘,管理上的经验总结,盲目模仿城市的做法,那么我国许许多多的村镇何来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这样的试点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推广作用。

(3)村镇吸引力偏小。山区村镇的地域条件相差很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不甚发达,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中,村镇所具有的职业转变优势和地区转移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村镇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再就业。村镇对资金吸引力不足,就只能使农业经济继续维持粗放经营,无法产生出积聚效应。

(4)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措施不严。尽管国务院曾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使之无法很好贯彻执行。因此,多年来大部分地方农民建房仍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自留地甚至农田随意报建,面积不限,产生一户多宅、单家独户住房现象普遍。同时“农转非”户、进城就业户,所闲置的农村住房没有及时清理,土地浪费严重。

二、完善村镇建设规划必要性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管理的依据,也是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框架。构建具有当地特点,以功能分区为结构、以经济联系为内涵的村镇建设新格局。

一是突出特色。根据各乡镇其不同的区位特点为,自然条件,经济类型,在总体规划中突出其特点,如我市地处景区的贡川镇,突出风景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在景区周边的中心村原址改造和节约土地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制定完善规划建设方案。我市曹远镇及其工业开发区都在城市规划区内,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特殊,是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之一,也是城区的“大门”,它能给进入市区的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影响。建议将我市曹远镇纳入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专项规划内。做好城市规划区外城市周边建筑物风格的控制,和城区做好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特别是新建的新村建设点,严格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把握好村民房屋斜屋面,塑造特色风格。

二是对近期将建设发展的地块,抓住详规的编制;对中长期建设发展的区域,抓住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量化,在修编总体规划的同时,组织对村镇重要地段及主要路段,结合可能实施的建设项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如我市燕南街道吉峰村新村建设规划。

三是在规划编制中,注意规划的弹性,如村镇内功能区的兼容性。从而避免在实施规划时因建设项目的变化而频繁地修改规划,也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在近期规划建设中对各项指标控制,以保证环境质量为原则,使各项建设活动不会盲目进行。

三、村镇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村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有利于培育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聚集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按照不均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为辐射圈的组团式发展格局。村镇建设要杜绝不切合实际的“形象工程”,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要把小城镇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不断改善小城镇环境质量。二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目前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居住点分散零落,户均占地面积大,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开发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需要拆迁。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通过村庄规划调控农民建房行为,引导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完善农村集中建设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集中居住区对建房户的吸引力。规范农民建房的审批,坚决控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农房建设,遏制农村居民建房散乱状况。对于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地方,暂时停止审批农民建房。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农村集中居住的良好格局,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要根据区域实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不同科学地加以规划,合理确定建设标准,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应将生活、生产等功能区划综合考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设计,力争达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要正确认识规划建设村镇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划要坚持一步到位,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各地实际和广大民众的愿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逐步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精神文明、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化村镇”。

4.2处理好土地调整,严格执行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状用地潜力,尽量不占耕田。本着节约耕地,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原则,在分析建设用地条件的基础上,理顺路网,确定中心,合理布置各类用地。对布局混乱、浪费土地严重的村民宅基地做合理调整。在土地调整的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地补地。采用当地生活习惯,规划建设村民房屋及院落形态,通过不懈努力塑造自己独特风格。

4.3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在乡镇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本着既方便生活生产又节约土地和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采取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办法,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性质、职能、规模和发展方向,统一规划,逐步建设。坚持规划到位,分年实施,逐步完善配套。规划既要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又要有超前意识、现代观念。

4.4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一是加强规划法律法规宣传,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针对村镇规划面广量大,村民规划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规划监管工作面临全新课题的现状,应该首先强化对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如在查处违法建设时不是简单地下通知,而是把查处现场变成宣传规划法律法规的课堂。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充分认识到其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服从管理。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委作用。积极探索执法部门与辖区各乡镇、办事处、村居委查处违法建设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快速反应。三是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探索村镇管理新路子,加强执法力度,使村镇建设规划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村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的落实,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造。村镇规划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通过我们的努力完成好各有特色村镇规划建设,实现建设依托规划,规划服务于建设。造福于村镇,受益于村民。因此对村镇规划的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设计;环保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一个高峰期,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不仅能减少城市建设的成本,并且能够提升相应的质量与效率,对于该城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是很必要的。由于我国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各个方面中,因此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 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城市规划、系统工程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以生态学、环境 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为设计理念的思考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的循环再利用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做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1合理布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不污染环境,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将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2.2优点和缺点并存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3从自然生态的制衡,自我调节的生态的概念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将设计融入到城市当地自然中去,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 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积极推广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3、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生态优先的方法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在规划设计时以生态优先为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整个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来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 通过向公众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使生态优先拥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的图纸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当中, 通过政策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

3.1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对于人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关乎人类的兴衰。人们长期以来都缺乏环保意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严重受污染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 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2生态对于人们来说就在身边,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为生态优先提供法律支持。建设良好的生态平衡的社会, 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制政策、加强监管、建立环保执法部门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

3.3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和规划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4、现代生态城市规模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口规模。确定人口规模不仅需要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规模, 还要考虑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质量的合理化的人口规模。同时由于人口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除了要考虑固定的人口分布规律, 还要考虑到城乡之间, 城市之间人口变动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可以确定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 以免因规划不合理, 人口骤增导致生态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失衡。其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改变原来的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去评价用地情况的方法, 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用地的类型, 将不适宜做建设用地的区域、需要对建设用地进行宏观控制的区域和适合做建设用地的区域划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标准。

现代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中, 还应结合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的规模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产业发展, 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生态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和水库、保护风景旅游区等;还应重点预防, 综合治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 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 加强绿化区、烟尘和噪声控制区的建设等等, 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中, 也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现代生态城市也应在确保城市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 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5、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9,49,48,258,354.

[2]朱锡平,陈英.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 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第7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意义

引 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使得各个城市都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迫使全球各个国家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寻求新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方式,而智慧城市的出现正是自20世纪以来全球广泛开展的新理念,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系统,智慧城市的新实践使得它迅速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各个国家的争相实践,它不仅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形成环境竞争的新战略,既带来了社会效益又带来了生态效益,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缘起及内涵

(一)智慧城市的缘起和意义

智慧城市最早缘起于IBM 所提出的“智慧地球”愿景,因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明显的存在于环境问题上,进而产生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论。

智慧城市的发展反映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促进城市的跳跃式发展。城市规划作为控制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必须体现这些需求与变化。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是以智慧城市的理念对城市进行规划,将信息资源与城乡规划有效整合,增强城乡规划的智能化、信息化,达到城市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智慧化。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学者针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和背景对智慧城市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和定义:从国家层面来说,智慧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从地方城市来说,是解决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方法;从学术角度来讲,智慧城市被普遍认为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协同融合发展。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强调高效的生态节能和经济性、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生态效益两方面,通过智慧的方法结合科学技术建设新型城市。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特性

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特性:第一,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市民行为和需求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能对市民及其周围环境的感知系统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使得系统对周围的环境改变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第二,智能城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以及互联网联合形成新的交织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检测,对城市的基础设备以及公共设施进行监控和管理。第三,智慧城市的智慧还体现在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的有效合作上,像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得城市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而且市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智慧城市的政策制定和运行中去。

三、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

智慧城市不仅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认识和新视角,更成为了一种新模式和新形态,对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管理模式、空间结构和支撑体系有着深远影响。随着近年来城镇化问题不断产生,城市发展的体系也在不断变革,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理念,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重点体现在管理模式和支撑体系的变革上。规划类型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智慧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新的规划类型专项和规划方案的出台,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规划》、《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方案。二,在智慧产业业态的创新上和产业规划的发展上,会促生出新的产业规划类型。将这些新的规划类型以及方案应用到智慧城市规划体系中是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之如果在适当的发展时机进行有效融合,那么城市规划体系必将经历一场重大的扩充与完善的整体变革。

(二)对城市规划政府职能的影响

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可大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助于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2006年,玄武区采用IBM提供的以SOA为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在新建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上,整合了财务、计生、民政、发改、卫生、市容、文档等共13个政务应用系统。以往需要30天才能处理完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缩短到7天;SOA的软件架构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城市数字化支撑平台,把财政、农业、教育等单位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交换,光IT的成本,每年就节约80万元。

(三)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来说,有了更多的增补和改正的革新要求,智慧城市的相关规划将从编制技术、理念、程序和内容等方面对城市的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进行变革:一方面,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影响重点是表现在业务类型和业务量上,业务类型主要包括智慧城市的规范编制、行业标准编制以及新型业态发展规划这三个方面,例如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总体规划、行动规划等,还有在新型业态发展规划方面的业务拓展,则主要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发展规划等;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间接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单位盈利空间和运行效益两方面,例如通过城市规划编制单位为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加快城市规划的建设。

(四)对城市规划人才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规划目前在全球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而且在体系化的学术研究方面暂处于“空白”状态。城市规划不仅需要完整的规划方案和规划体系,更需要高端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的规划人才。规划师是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关键角色,传统的城市规划仅局限于对城市建筑和城市绿化的规划,缺乏精通智能基础设施和高端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工程师,而智慧城市的发展对于新兴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新型城市规划人才不仅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对当下智慧城市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建设并优化城市规划的人力资源结构,使其能在智慧城市规划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专业素质,结合国内外智能城市的发展经验建立完整的高素质规划编制队伍。

四、结语

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是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一项重大挑战,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方向,这将需要城市中的各个功能部分有效地结合起来,自上而下的形成以政府以及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高效的城市管理和运营模式,但我国尚处于探索智慧城市的初级阶段,仍面临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因此我国城市规划部门应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对城市规划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保障城市获得更稳定、更高效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四东,欧阳东,钟源.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 规划师,2013,02:5-10.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城市规划

唐山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新兴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唐经济区中将占有重要一极。随着我国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唐山市作为河北省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沿海经济主战场的格局已经形成。

城市发展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正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如何把唐山打造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最大化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 完善城市功能 打造宜居城市

“十二五”期间,以承办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唐山应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其中,按照健全服务功能、统筹产业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快南湖生态城、唐山湾国际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及环城水系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高区域综合承载力。

1.1交通载体建设

目前我市道路交通存在诸多问题:路网没有形成完整系统,断头路多,交通不畅,急需改善;部分道路宽度不够,机非混行,交通混乱、堵塞;城市社会停车场严重缺乏;未形成分流过境交通环线;支路少,不连通,未形成有效微循环;组团间交通联系少。

为解决城市交通压力,使城市建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规划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改善现有道路,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重视新路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平面的城市综合道路网络系统;二是城市道路交通应坚持优先发展公交为主的方针,引导和适量发展私人小轿车,限制城市摩托车发展;三是结合建设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缓解行人与机动车矛盾;四是形成城市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相衔接,使城市出入通畅通,货流运输快速便捷。

1.2 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从与城市和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衔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角度,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构建布局合理、配置完善、服务高效的公共配套设施。结合实际,完善北部区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全市市级图书馆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建设。通过按人口和服务半径的划分模式来确定市级公共设施规模。并对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分级。由于学校为社区邻里较为合理并有效运用公共设施的投资,凤凰新城将整合邻里与小学学区、社区与中学学区,形成以小学为邻里中心、以中学为社区中心的社会服务体系。

1.3 住宅开发建设形态规划

我市凤凰新城规划区别于老城区,在传统意义上的居住区、小区、组团的基础上,引入了街区(block)概念。每个街区的用地规模大体在1公顷左右,规划居住人口约200户、600余人(此规模可增强居住者的安全感和友邻亲近感),3至4个街区组成1个社区,若干个社区形成1个住宅区。街区的建设形态采用邻里围合式布局,南北两侧规划住宅楼,采光不利的东西两侧可规划商业及附属建筑进行围合。加强与周边地块和城市空间的外部联系,注重街道空间的品质控制,在沿城市副道一侧设置商业步行系统,使用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形成连续的街道特色和休闲活动空间。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1 创意产业的兴起

创意产业不仅是一种崭新理念,更是经济生活的一种崭新方式,其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我市创意产业,拓展相关产业发展空间,迫在眉睫。以陶瓷及汽车文化产业为领头羊,我市的创意产业开始兴起。具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创意产业,对于陶瓷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现在陶瓷这个“节点”上,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资产和资源的重组与合作,实现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培育提升陶瓷产业融合三产的新的增长点,构建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平台,形成体验型、休闲型、知识型、精神型新的陶瓷产业增长摸式。

2.2 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是集开发、修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建设。

唐山市应找到适当的平“平衡点”切入,使旧城改造既达到改变城市环境,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目的,又解决开发建设中经济利益与环境该奥之间的巨大矛盾;旧城改造的风格应与城市规划相统一、相协调、政府土地出让时应将旧区改造的风格、基调进行统一的规划、并对建设单位提出要求;以旧治旧、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旧房的基础上拆旧建新,同时充分利用旧有条件、设施、环境为新住宅服务,使旧城改造变成花钱少、办事多、见效快的利国利民工程;在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强大积聚效应。

3 城市管理

明晰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是改进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职能仍然不够清晰。一些职能部门,对于应该由本部门承担的管理事项,视而不见,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导致政府职能“缺位”;一些职能部门,对本来可以由社会力量来办的事,仍然大包大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导致政府职能“越位”。因此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对政府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为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高水平管理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探索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保障全社会管理城市,是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必然。

4 措施建议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安排,这种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对资源和资本的调控。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大手笔规划、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转变观念,在城市规划管理方法上进行变革,即由微观项目审批管理向宏观战略调控转变,由感性的经验判断向现性和法制转变,更加注重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研究,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建立良好的空间资源分配准则,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而且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对城市的建设开发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扈万泰.唐山市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考[J].规划师,2000,(3):55-56.

第9篇

关键词:非城市建设用地适应性强制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所指“非城市建设用地”,是指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在规划期内不被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由于社会经济变化与城市发展过程的复杂性,有许多因素是很难准确预测, 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非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实施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适应性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强制性管理来增强“非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实施的适应性。

意义:确保城乡建设发展能够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上下位规划的衔接,避免下位规划在深化、细化过程中影响强制性内容的落实。规划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比较综合复杂,增强强制性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1 “非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适应性问题

1.1 “非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与选择不明确

城市规划中有关土地调查、分析、评价和规划等各项工作,无论是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还是用地的经济性评价,都是围绕选择和决定规划建设用地的这一目标进行的。而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理论与方法告诉我们:哪类土地是可以使用的,哪类土地的使用成本更低。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在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之外,哪此土地是不可以使用的?哪类土地是应该严格控制使用的?

1.2 “规划失控”与“规划滞后”对“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

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在城市规划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的位置与规模范围之外,任何城市建设活动都是违法的。

而在实际的建设活动中,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范围往往突破城市规划的控制要求,一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速度超过了城市规划编制时所预测的速度;二是城市建设与开发的主体,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在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外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前者是城市规划缺乏超前性,滞后于城市建设的结果;而后者则是规划失控的具体表现。“规划滞后”与“规划失控”的共同点都表现为实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或范围超出了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或范围。

1.3 城市建设用地的理想平衡状态往往难以实现,而造成的对“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

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完全执行“规划用地平衡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规划部门如何明确“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或拓展方向是关键。一种做法是在对原有规划作“重大变更”时,组织进行“规划调整”,或“重新修编”。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当规划的初始因子发生变化时,规划部门可以根据新的规划前提条件和城市发展新动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重新构筑空间结构,缺点在于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使规划缺乏时效性。另一种做法就是规划部门根据上级领导或建设主体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做出布局结构调整的决策,有时往往不通过城市规划部门,由地方政府直接做出决策,这种“临时决策”往往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整体布局带来较大的影响;二是在城市生态保护区、地形地貌不适宜建设的地区、文物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控制区域等不该进行建设的地段大规模地进行建设活动,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2 “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强制性管理

2.1城市土地使用的“引导”与“控制”

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土地使用的“引导”的内容与“控制”的内容分开,是“非城市建设用地”强制性控制理论提出的基本目标与出发点。

城市规划部门认为“非城市建设用地”,是不能使用的,或者至少是应该严格控制使用的;而“厂商”或经济管理部门则可能认为它是可以根据发展与建设的需要相对“随意”地使用的。所以,一定程度上,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土地使用规划方面,只做了一半工作,就是提出了在规划期内需要“引导建设”的内容。因此,城市规划作为一项以合理配置资源为目标的公共政策,强制性控制管理的条文就显得比引导性条文更为重要。

2.2明确“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管理的基本内容

从规划用地控制的角度看,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无非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另一种是至少在一定的期限内不可用于城市建设的

用地,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使用这些土地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将这类土地单独划出,作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加以严格控制,将有利于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战略性发展用地的有效控制。结合城市规划的相关评价方法,“非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技术型、景观型、生态型、政策型和经济型非城市建设用地。

2.3“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策略

(1)“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是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份,对“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按其中规定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各个阶段,明确划分“非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线,并提出相应的控制与管理措施。

(2)“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定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要求,更有政策法规方面的要求。要根据区域与城市规划各项内容、结合城市指标分析、考虑不同城市的特点来确定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规模和界线。并在此过程中,更要广泛征求各政府、利益主体和市民的意见。最终予以强制性控制与管理。

(3) 对不同类型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力度要根据其对区域或城市的影响程度,区别对待。

3总结

以“引导”为主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与建设实际的需要,是导致“规划失控”与“规划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城市用地规划的重点应由以“引导”为主向以“控制”为主转变。

规划中对于必须予以控制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管理在城市用地控制中显得比“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更具有实际意义,在城市规划区内,需要将“非城市建设用地” 同样列入城市用地控制的重点。

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的规划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管理规定类型法规文件的形式来补充完善和深化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