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专业的特点

时间:2023-10-09 16:14:48

导语:在艺术专业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专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印刷技术;重点专业;企业行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2016年12月对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互促、共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水平。有些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在进行重点专业建设中,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努力构建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新模式,为促进经济高速增产、迈向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1 按“六化”推进工学结合企业课程改革

按照学生技能成长的客观规律,通过课程与企业岗位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基本特性,并按工学结合企业课程推进实践,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1.1 企业课程构成系统化

从课程结构上看,工学结合体系的课程既有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知识类课程,也有获得专业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校内模拟实训类课程,更有获取真实工作经验的实践类课程,其中,以校内模拟实训类和实践类课程为主,从而构建起一个“知识―技能―经验―能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习者经历由“模拟训练到真实实践”的学习过程,实现由“知识到能力”“技能到工作经验”的升华,最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2 企业课程目标综合化

工学结合企业课程的目标是“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兼有综合性目标。“显性”目标是“学会工作”。通过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完成既定的“学习与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实现更为重要的“隐性”目标,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学会发展”,在学会工作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方法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迁移能力和形成职业素养,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企业课程内容一体化

工学结合的企业课程学习内容源自真实工作,经“教学化”处理后形成,其特点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过程知识、劳动组织要素、工作要求、职业素养规范等内容以完整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整合,形成一体,以学习或工作任务为载体加以呈现,其内容组成不仅仅是理论、技能、流程、方法、标准等知识性和操作性的专业化内容,同时亦包含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进行养成性培养的职业化内容。

1.4 企业课程教学组织工作化

工学结合企业课程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必须在“工作过程系统中”而不是在学科系统中实施教学组织,教学组织过程融入完整工作过程的大框架中,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高度统一,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同时考虑学生自已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思,其特点是按工作流程排列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按工作规范制定教学要求,按工作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按劳动组织形式实施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共同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具体来说,工学结合企业课程的教学组织是“学习场所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习地点实训中心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学习形式以模拟训练和岗位真实实践相结合”。

1.5 企业课程学习环境真实化

只有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才能有效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环境包含职业情境、职业工作内容、职业标准、职业规范等内涵。工学结合企业课程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的职业环境相比,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形似”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上,工学结合企业课程的学习情境是高度仿真的学习情境,既有实际工作场景,同时又具涮赜薪萄Чδ埽弧吧袼啤敝饕体现在学习内涵上,工学结合企业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工作标准相适应,教学组织形式与劳动组织形式相统一, 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与行业质量标准相一致。

1.6 企业课程学业评价职业化

工学结合企业课程学生的学业评价是“以职业人”为定位基点,对学习者进行“职业化的评价”而“非专业化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在对知识、技能等专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对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相结合,以职业标准为主;在评价功能上,以诊断、激励的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功能。

2 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全印刷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指导机制

2.1 建立实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印刷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印刷技术专业要与省市印刷复制业协会,印刷包装企业领导和专家定期举办印刷人才培养论证会与校企合作恳谈会,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有效克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需求断层现象的发生,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

2.2 形成师资互换,校企相互支持、协作进步的良性合作机制

为更好地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印刷技术专业要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校内专业课程教学,创建学生认知企业前沿技术革新、工艺发展“直通车”,学校与企业合作编写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教材和培训讲议;聘请他们参与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同时,专业教师也可受聘为企业技术顾问,协助企业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此外,企业还可接纳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协助学校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校企相互协作,实现共赢。

2.3 开通印刷企业专家课堂、聚八方印刷专业人才建专业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尽早和尽可能多地的感受到来自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的指导,积累来自企业方面的实用技术和经验,开阔专业视野,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调整好实习与就业的心态。印刷技术专业应该开设印刷企业专家课堂,请企业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此项工作对学生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运用、管理及企业文化,正确规划职业生涯,调整心态,调动学习积极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引企进校,自建校办企业、印刷技术专业生产实践教学双平台

3.1 优化“自主校中厂”功能,创印刷技术专业实践新环境

优化“自主校中厂”功能,针对高职实训基地存在师资、设备、项目、耗材四不足,教学功能单一,实训质量缩水等问题以及有效克服引进的校外印刷企业在运行上存在的诸多困难与局限,相关人员秉行“校办企业相辅、生产教学相融”的指导思想,学院注册运营了校办印刷企业。随着专业建设不断加深,“自主校中厂”资产逐年增值,经济社会效益逐年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学生、企业双赢的局面。

“自主校中厂”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对印刷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行“学、做、训、赛、鉴、培”综合服务。在实现“素质高、技能强、会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可取得显著成效。第一,应建立按生产需求执行的教学计划、职业素质养成计划等系列制度;第二,应系统组织“教学做”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程结合实际生产,实训加工真实产品,时间优先、耗材免费;第三,应负责大赛选手的培训、学生社F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在企业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3.2 引企进校,使校中有厂、厂中融教成为现实

引进校外高新印刷企业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进校,建立能满足企业研发、工程技术试验检测的印刷工程中心。引企进校,将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被有效的吸入专业建设队伍中,从而使印刷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学生、教师的专业技能可向纵向发展。同时企业进校后,可捐赠相关设备,提高校内的实训、实践、科研的能力,为实现真实生产性实训、实践所采取的“企业内植、实境耦合”教学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

4 高融合、强平台、贴专业、同发展

4.1 设立创新中心与协同育人基地,引领专业建设纵向发展

在行业、企业的协助下,学院可成立绿色印刷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跨媒体印刷技术人才协同育人基地,为培养科技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省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品牌专业同步建设与发展

印刷技术专业可依托行业、企业专业平台的建设,在专业发展上强调全面融合,联动发展,印刷技术专业可进行省级实训基地、省级重点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建设,依托高平台,引领专业建设特色化,驱动专业、产业、行业同发展。

5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5.1 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用融通、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调研行业、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印刷行业岗位多、不同岗位必备的公共支撑课程以及不同岗位群对技能和知识的不同要求,形成“宽基础、大平台、高素质、强技能、备专能、融拓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以文化素质课程为基础、专业通用课程为平台、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专业方向课程塑专能进行分流培养、实训实习就业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5.2 践行学用融通、反复递进的学习与训练

专业课程与技能训练内容融入企业岗位用工标准,在课程与技能训练排序上,按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职业成长本身所固有的逻辑关系,采取“知识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三段递进式实施培养。

6 结 语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源与“排头兵”,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告诉人们,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办好专业,必须强有力的依托行业、企业,彰显专业特色,强化专业平台建设,才能使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跑世界,更好的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景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朱晏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实训教学

近年来,为了应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尝试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就业,也奠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就业为导向,来改革办学思想、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所涵盖的范围较大,所适用的教学也就随之需要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增长,高职院校只有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式的评价方式,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社会密切结合,教学与实践生产、设计工作的结合,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满足设计行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对解决学生的就业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训教学模式概述

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提升为出发点,从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以及课程安排等多方面突出专业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训教学模式是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实际的专业知识、提前熟悉专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渠道,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快学生适应工作实际和工作环境,增强其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二、高职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模式的构成

(一)突出实训教学模式的核心

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实训教学是关键,而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是核心。无论艺术专业的范围有多宽广,实训教学要达到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以互动作为实训教学的核心也是由于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艺术本身就以独特的审美教育为基础具有开启着人们对艺术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的功能,使人们的内心的情感能够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在审视艺术的过程中,因受到艺术所表现出的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心情上愉悦使其自愿地投身到艺术的氛围当中,也使得对艺术的学校包含着有意义的先天因素,同时艺术教育能够以情感人、寓教于乐,使艺术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和优势而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

(二)实训教学的体系化

首先,在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上加强艺术专业的专业化建设,根据专业的特色组织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基础设计的教学要满足专业设计的要求,合理安排基础教学和专业实习教学关系;专业实习教学要以实践为指导,教学内容加强与具体的企业项目的关系,培养岗位意识;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创业、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等。

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课程体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以培养高素质技能的专门人才的为目标,具体表现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方面,就是明确艺术专业课程的性质、地位以及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合理安排其教学内容和学时,强调技能性的培养,课程体系的内容要体现艺术专业的特点需求;要注重艺术设计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关系,它们是一种既独立又融合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艺术专业领域制定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

再者,实践教学是艺术专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和目的,包括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它主要是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特点,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整套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使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变成一种主动性的要求,能够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课程,能够集中在校内实训室或者工作室内完成;建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实习工作计划及保障体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三)实训教学模式下的指导教师培养

实训教学模式下的指导教师的培养是实训教育的关键,在我国高职艺术专业教育现有的较为普遍的“双师”结构专业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专任教师的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如考察、进修、观摩、培训、挂职等,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师资队伍的培训以及能力的提升,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参加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设计等活动,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才有机会把更多的企业的信息带入到实训教学的项目实践中去。

(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共建实训教学基地,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和企业合作,实训教学以实际的企业项目为依据,将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以及岗位衔接,通过切身实践的教学方式,变校内的模拟生产实习为实在的生产实训,培养学生完成项目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能力,实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建立产学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有利于改变高职教育及就业现状的模式,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兵.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10) .

第3篇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因此应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革。教材改革应遵循为专业服务、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增加教材趣味性的原则。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分类教学方面着手。教学方法改革应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是在“高职”和“艺术设计”两大主题背景下所进行的教学,因此它必须体现两大主题的特点,既要体现工具性的特点,还要强调实践性,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按照高职教育目标要求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材改革

(一)语文教材使用状况

目前,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高中教材,三年制则主要使用《大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属于通用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在选材上过于强调思想性、经典性,难度较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合拍,而且这些教材在编排上着力维护体系的完整、体例的划一,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相悖离。所以必须编写与高职教育“必需、够用”原则相一致、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语文教材。

(二)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辽宁经济职院基础部结合专业特点及语文课程特点,尝试编写了适合五年制学生使用的教材。新编语文教材确定了三大教学模块:口语实践、应用写作、阅读感悟。在选编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时,遵从三大指导思想。

1.靠近专业,努力为专业课服务

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应将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知识整合到教材内容中,学生既获得文学熏陶,又获得艺术滋养。例如,在‘旧语实践模块”中,讲授自我介绍、演讲、辩论、推销、拾谈等内容,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沟通能力。在“应用写作模块”中,讲授自荐信写作、设计说明写作、影视脚本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内容,训练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文字表达能力。在“阅读感悟模块”中,有针对地选择了含有相关艺术信息的篇目。如“大师风采”单元,选取了“忆白石老人”、“闲话丰子恺”、“我的父亲张大千”等,让学生感悟大师,感悟艺术;“说画解图”单元,选取了一些赏析名画、摄影作品、徽标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学会欣赏艺术。总之,努力与专业结合,是所编教材的最突出特点。

2.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还会给他们提供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素材。对艺术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用艺术形式恰当地表达人性,表达社会,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因此,在新编教材的“阅读感悟模块”中,设计了“大师风采”、“智者隽语”、“亲清无价”等人文话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增加学生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配合教学,新编教材还设计并选用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的思考题。例如,“大师风采”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艺术大师其实与常人无异,只是他们能够用善感的心关怀他人,用执着的爱面对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完成理想,因而他们才高大、伟岸和不朽。走近大师,我们要学习其精神,让其精神烛照我们前行。请以“走近某某艺术大师”为题,写篇文章。学生在写作这类作文时,会参照大师,反观自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3.教材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

教材如果不与学生原有水平相衔接,缺少艺术气息及趣味性,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后续教学埋下隐患。为此,在选择篇目时尽量避开内容过于深奥的文章,同时为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形象性,为一些篇目配上了相关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这对艺术类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觉接受教学文本,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教学,而不是把高职语文课上成各专业通用的“公共课”。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分类教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宏观分类和微观分类。

(一)宏观分类

宏观分类是指语文教学要与大的专业类别接轨,如目前有理工科类语文、经济类语文等。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分类教学就要首先考虑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寻找平衡点。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的语文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颗表现美的心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专业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提升其作品的品位。为了将语文学科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大量选讲关于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和艺术观的文章,选讲关于名画欣赏的文章,选讲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让学生感悟大师,领悟美的真谛。

(二)微观分类

微观分类,即针对小的专业类别进行内容不同的语文教学。小的专业类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目标,语文教学要与之相适应。一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语文技能上的支持。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阐述设计思想,写设计说明,所以该专业语文教学有必要训练学生写作设计说明的技能。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要进行楹联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写好广告文案。对计算机美术、影视动画等专业的学生要普遍进行设计说明和影视脚本的写作训练。二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文化支持。不同专业的学生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同的文化素材,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使学生的专业创作得心应手,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雕塑专业开设“希腊神话欣赏”讲座,在影视动画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在工艺绘画专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要”、“题画诗欣赏”等内容。分类教学第一步主要从宏观角度实施教学,也就是进行通用艺术类语文教学;第二步则进人微观分类过程,不同专业分开教学,授课内容各有侧重。

三、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鼓励教师自行研制课件,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作用,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

第4篇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语文;审美性;语文能力;文化内涵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早在上世纪末就在高校逐渐开设,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至此,大学语文课程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为人们所共识。然而大学语文课程“不予重视”的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语文课程的被忽略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文化课程本来就不够重视,对于从小学就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更是不在乎。地方高师艺术专业承担着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艺术类教师的重任,其培养对象除了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教师应有的各种基本技能和素养,而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其中不可缺或的重要素质,较高的语文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固然有多种渠道,但大学语文无疑是其中最具优势的课程。尤其是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艺术是相通的,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本质——审美,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能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拟就通过对地方高师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研究,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与学生的共鸣。

一、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表面看起来受到国家和各高校的特别重视,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已成为备受学生冷落的课程之一。“被修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们的普遍心理,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教师更不愿教,也倍感难教。艺术专业主要包括音乐和美术两大艺术类别的各种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常常在同一个选修班共同上课,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一些特点。

首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就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专业发展的促进性,因而更重视或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从小就受专业的熏陶,主要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之上。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语文,感觉语文与专业学习没多大关系,因而随便就不来上课,或者来上课而不认真学习,即使学也仅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已,更不用说课外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其次,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学欣赏能力、语文能力都相对较低。有的学生从小就以专业学习为主,没有很好地学习过文化课程;更多的学生文化课程本身就没有学好,为了能考上一所大学,求得一纸本科文凭,转而学习对文化课程要求相对较低的艺术专业,其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本来就有较大欠缺。

再次,艺术专业的学生纪律松散也是较普遍的现象。艺术人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具有较强的个性,但由于他们思想浅薄、文化知识欠缺,不能正确理解“个性”,导致道德自律性较低、旷课现象居多、课堂纪律较差,甚至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最后,就大学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其教学针对性也不是很鲜明。大学语文教学班级以选修班为单位,各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结合专业教学有时难于实施,所用教材也是统一的,没有艺术专业的专用大学语文教材。有的选修班虽然都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有的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艺术专业的特点,并没有结合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总之,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就不够重视大学语文教课程,再加上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文能力较低,就带来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难度,何况教学纪律的松散,更使得大学语文教学不尽人意,难达其目的。

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针对如此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2013级艺术专业一个选修班的学生共72人,调查内容和调查情况如下:

1、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待是()

A、掌握新知识

B、提高语文能力

C、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D、不清楚

2、学校要求本科生必修大学语文课程,您的态度是()

A、支持

B、反对

C、无所谓

3、您对我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

A、满意

B、不满意,课时少,学不到东西

C、无所谓

4、您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倾向于()

A、侧重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B、侧重文学鉴赏、语文能力的培养

C、侧重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5、您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

A、以语言、文学知识为主

B、以阅读鉴赏为主

C、以文学发展史为线索、以代表性作家作品赏析为主

6、古代作品对您来说()

A、很需要,可补不足

B、不喜欢,太难懂

C、不重要,用不着

7、您用于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每天平均)()

A、不读

B、半小时

C、一小时

D、一小时以上

8、您认为自己目前的文学鉴赏能力()

A、很强

B、一般

C、需要提高

9、您对于写作的态度()

A、不喜欢、很少写

B、一般

C、很喜欢、经常写

从调查数据看,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很支持,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大多数学生很满意,有的还嫌课时少,他们也期待着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能力,能学到一些新知识。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侧重于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并意识到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很一般需要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对文学作品并不排斥,每天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但喜欢写作的学生很少,也有少数学生不喜欢写作。从中可以看出在艺术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为什么没有良好的效果(当然并不排除学生没有如实填写调查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达到提高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教师能力的目的?

第一,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具有更高的审美性,以沟通文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与学生产生有效共鸣。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同为艺术,均以审美为其本质,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任务,这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美育功能,尤其是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中国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更是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因此教学中融文学、音乐、绘画为一体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如《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再现诗中美景,感受优美韵律,再辅之于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在声色中感悟诗情哲理,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美的享受和熏陶,也是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启示。沟通文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从形象到情感或人生哲理是各类艺术的共同特点,大学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增强教学的审美性,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能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欣赏文学而已,也是对他们专业的促进与提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文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专业的学生语文能力相对较差。而对于师范生来说不论什么专业,语文能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作为未来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并正确理解学生的思想,轻松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反之,再好的专业知识、再深刻的思想也难于让学生理解把握。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期待着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学生要自己主动地去学去练,才会有成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多,课堂上不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主要靠课外的自学。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又较差,强迫性学习无疑是较有效的方式。以练促学,强迫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以提高其语文能力。课堂提问讨论虽然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的大班教学来说能积极参与其中的毕竟只有少数学生,反而使多数学生无事可做,而课堂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上交,虽然有强制性,但总比不学不练要好得多,同时也可顺便对学生进行考勤。其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很多,以练促学只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语文能力较差而又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较为有效的强制性学习方式。

第三、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应提升教学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注重的是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不能体现作者的独特艺术个性就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无不是诗人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这与他们从小学习艺术有一定关系,进入大学后其专业学习更注重艺术个性,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个性追求。但学生在追求个性之时往往忽视了最基本的艺术共性,而缺少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和文化底蕴。艺术个性的形成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往往只追求表面的奇异,而忽视深刻的内涵,以致把“标新立异”当做艺术个性,不仅专业创作如此,学习生活也如此,最终导致人格的偏离、专业的浅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能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为其专业学习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大学语文教学不应仅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审美特点的欣赏、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是文史哲的综合体现。应把具体作家作品置于整个时代背景和哲学文化思潮中去赏析,理解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积淀文化底蕴,为其个性的发展提供较深厚的文化基础。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艺术类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6-0021-03

1 引言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应用,对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对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与整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材选取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无法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区别,这就容易导致教学定位的不准确与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的理解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作为艺术类专业的主要二级专业,艺术表演类、艺术设计类与艺术管理类等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本文根据笔者在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经验,分析了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一些途径,对提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目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合不同的艺术类专业

目前,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与一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类似,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因特网操作等方面进行授课。

客观地讲,这些内容确实是一般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应该在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给学生。但是,不同艺术类专业除了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外,还有不同的专业需求。艺术表演类的戏曲表演专业、艺术设计类的动漫画设计专业与艺术管理类的群众文化管理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艺术类院校里所有专业都上一样的计算机内容就显然不能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2.2 教材选取不能完全适合不同的艺术类专业

目前,艺术类专业还没有较合适的教材,主要采用一般专业通用的教材,这类书的编写方式、内容选取与难度都与艺术类专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这些书中,有的较适合一般的偏理科性质的专业使用,对于文科类专业就不是很适合,对艺术类专业就更不适合,如上海市教委组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有的在内容选取与讲述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精减,较适合文科类专业使用,但对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仍不能完全满足,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基于这种情况,许多教授艺术类专业计算机的老师不得不对以上类似的教材进行一些手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或调整难度,增加一些不同艺术专业所需要的内容。

2.3 教学设计方面不能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区别

经常看到一种情形,上课前计算机课的老师辛辛苦苦准备了不少教学演示与实验内容,上课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感到教师讲的内容、演示和实验与他们没多大关系,所以,出现有的学生就不听老师讲的内容,有的学生觉得计算机课很无聊的情况。实际上,另一侧面却反映出不能满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操作方面的需求。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应该引起包括计算机课的老师在内的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与思考。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的需求?

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多个角度讨论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途径。

3 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地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

3.1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贴合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与非艺术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在对计算机基础通用内容的学习时,其难度与广度应该因专业不同有所调整。另外,对于不同的艺术类专业,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专业不同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对于艺术表演类专业而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通用内容时应以基本操作为主,不宜讲得太深太广,只要基本会用即可,但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可以增加图像处理的内容,使艺术表演类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加一些图形、色彩艺术上的体验,还可以为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艺术加工,应该是一举两得。可以为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同学增加博客、播客等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博客,它在文化娱乐业内的普遍使用对许多艺术表演类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而博客本身很容易建立、容易管理,实践证明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对博客学习的兴趣很大。同样,播客对播音主持、听觉艺术、乐器演奏、声乐等专业是一个应该增加的学习内容,因为播客能为这类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个广播练习与自我表现的场所。在教学实践中,就连以前认为计算机与他们联系最不密切的戏曲表演专业的同学也想建立自己戏曲表演方面的博客与播客,这不仅提高了戏曲表演专业同学们学习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还对普及与拯救传统戏曲有一定帮助。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该增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因为,这些内容对他们将来其他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使计算机基础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前的一个引导性的课程。

对于艺术管理类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该加深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内容学习的深度,同时增加一些电子政务方面的内容,因为他们在今后管理工作中经常要利用这些软件,且需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例如,他们在日常工程中可能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小报编辑,可能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数据统计,这些功能对应的学习难度显然应该要比艺术表演类同学的学习要深一些。

3.2 编写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材

前面提到,目前没有非常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该组织编写相应的教材。在编写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时,应该尽可能采用任务引领型的编写方法。

使用任务引领型的教材编写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材平铺直叙的编写方法,每一节内容都应先给出一个模拟的任务(或称案例、情景),然后分析该任务的要求与完成思路。接下去,教材的主线应该是引领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学习一个或几个软件,边讲边练习,按步骤去完成提出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应该进行一下理论的总结,然后给出一个或几个同类问题,供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果可能,再设置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评与老师点评的内容。

应该注意,在编写教材时任务的选取需结合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且适当地注意选取那些能引起艺术类专业学生共鸣的素材。

应该讲,任务引领型教材是今后包括艺术类在内的大多数层次教材的编写趋势,但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的限制,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材的编写可能需要政府的扶持。

3.3 课程的引入应围绕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做文章

有许多人认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没有用,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给任何一个艺术类专业的班级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该课程的第一次课就应该把计算机对该专业的用途给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对其专业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然,教授计算机基础的老师应该要对所教班级的专业背景有所了解,并需要发掘计算机在该专业应用的各种实例。例如,笔者在教授一个芭蕾舞专业的班级时,告诉学生利用计算机相关系统可以分解同学的舞蹈训练动作,能为他们高效地达到训练目标和防止受伤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这立即引起了芭蕾舞专业同学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3.4 日常的理论教学应强调授课内容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联系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能认为这些内容与他们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此时,在日常的理论教学时的每一堂课中,都应该针对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调所讲理论与他们所学专业的联系。例如,对于网络知识中IP地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兴趣不大,为了扭转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分别强调了了解IP地址的重要性。对于戏曲表演、舞蹈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使用电脑时如果不能联网进行电话报修时要能查出自己机器的IP地址;对于动漫画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进入中小型公司工作时可能在布网设置时要用IP地址;对于群众文化管理专业的同学,强调了他们在工作中要能独立设置所用电脑的IP地址。

只有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不断强调授课内容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联系,才能在计算机基础的日常教学中让艺术类学生不断保持兴趣。

3.5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

在实验内容中,如果所有的专业使用一般的素材,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更觉得无聊。这时,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例如,在进行演示文稿软件的学习时,对戏曲表演的同学可以用一个戏曲演出布置会为背景,对动漫画设计的同学可以用一个动画设计策划会为背景,对群众文化管理的同学可以用一个文艺演出筹备会为背景。

同一操作内容的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相当于把同一种酒给以不同的包装,其教学效果会立竿见影。这不仅可以让不同艺术类的同学感觉所学内容都是与他们专业相关联的,还可以吸引那些本来基础较好的同学,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同一班级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问题。

3.6 考核内容的设计应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

考核是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一个收尾环节,为了更好地体现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可以在考核内容中有所区分。

一方面,考核内容应根据前面所分析的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区别一定的范围与难度;另一方面,考核内容仍应注意以不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考核时仍然感受到计算机应用与他们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这种暗示将会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结束学习后还能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联想到计算机,这对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续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学生喜欢该课程并使该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下功夫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与不同艺术类专业的需求尽可能地贴近,这也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发现目前艺术类专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同时,阐述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途径都应围绕着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希望本文在对推动我国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志强,等.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5):26-28.

[2] 文晓莉,等.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6):44.

[3] 邹国荣.21世纪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图书馆论坛,2002,(6):110-112.

[4] 陈永东.开发计算机类双语特色专业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87-92.

第6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动画;flas预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37-01

一、艺术设计学中的动画课程教学

作为无纸动画制作运用最为广泛的软件――FLASH,被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其课程名称一般直接称为软件名称“FLASH动画”,或与设计学稍加衔接叫做“动画设计”、“广告动画”之类。对于课程的编排,教学内容设计是否符合设计学的专业需求,对本处在摸索阶段的年轻课程来说,大都无暇顾及。而教学表现出的专业性偏差与学生对其应用性的质疑,使如何让动画教学迎合设计专业的需求成为艺术设计学中动画课程设计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设计专业的广告动画与动画专业无纸动画的课程内容差异

设计专业的广告动画与动画专业的无纸动画虽大都讲解同款软件――FLASH,但在课程内容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动画专业的无纸动画侧重学生对于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角色的动作绘制,课程的前提条件是在学生学习掌握《动画运动规律》这门课程后,使用软件进行无纸化的动作画面表现。其动画的主要制作内容,大都通过逐帧绘制或元件绑定骨骼完成对于人物、动物、自然景物等的动作画面制作。这些内容对于没有动画理论与绘制基础的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显得艰深枯燥。

基于不同专业对于FLASH动画的应用与表现差异性,艺术设计专业的动画课程在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应既有针对性的讲解动画的制作方法与原理,又体现出商业动画广告的特点与设计思维。

三、设计专业的动画课程设计

(一)广告动画的设计表现

广告动画的表现对象大都是图形或图像。一般先在其他图形图像软件中进行设计对象的绘制编辑,然后通过FLASH对其进行动画化制作。这种以图片为元素的动画表现形式,在动画的设计与制作中就要求学生花费较多的精力在前期图形图像的绘制编辑上,而图形图像的出场及运动方式则成为对产品的一种视觉化表现。

针对广告动画的这个特点,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同时,也要考虑动画制作量的配比,明确广告动画的制作以突出、美化产品为目的。

(二)理解动画原画与FLASH元件动画的区别

以图像为设计元素的FLASH元件动画与逐帧绘制动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图形形态的变化。图像元件通过FLASH的自动补间计算得出的元件位移、缩放、透明度、旋转、模糊等动画效果,都不会使图像本质形态发生变化。而逐帧动画则侧重通过每一帧捕捉图形形态的变化来表现运动。

基于广告动画以图像的运动表现形式为制作重点的特殊性,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理解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特点及广告动画的表现重点与定位。

(三)FLASH动画预设与动画设计

在明确任务主体后,首先应教会学生进行图像元件的运动表现制作。在这个方面,FLASH动画预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运动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教师通过对预设工具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动画的制作并非只有卡通动画片一种形式,而是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各种图形图像通过动画预设替换元件得到各种动画效果。

有了FLASH动画预设的帮助,学生既可以将制作重点放在设计本身,也能通过动画预设制作基本的广告动画。

(四)FLASH元件动画原理

随后的课程里,教师则根据大量的广告动画案例与动画预设效果,讲授FLASH元件及各种动画补间的制作方法及原理,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FLASH元件动画的原理、操作,拓展学生广告动画的设计思维。

同时,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照FLASH动画预设的画面效果进行参考或比对,也方便学生自我监督动画制作效果。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扩招;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艺术实践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持续大规模扩招,许多院校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专业院校的出现,既给这些传统上学风比较严谨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对其原来相对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已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比如我校。扩招前,每年招收艺术专业学生百把人,扩招后,每年招收300~500人。2004年,艺术学院有学生376人;2007年,艺术学院学生数增至1426人。人数的大量增加,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与管理方法,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但遇事不够理智,表现为行为散漫、情感偏激

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可使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同时,艺术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特别要求,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情感体验等,这使得学生情感丰富,理想化成分多,思维浪漫,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追求新奇和怪异。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过于情绪化,遇事不冷静,偏激,不能辨证地认识和理性地看待人和事,对政治时事缺乏关注,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不热心参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特点,在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情感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不够

应该说,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烈是时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般的独生子女们普遍性的特点,但艺术专业学生体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是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方面都比较注重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学艺术的学生大多家境比较殷实,家长平时比较溺爱。自我意识过强,具体行为上表现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懒于打扫卫生,经常迟到旷课,人际关系紧张,不服教育管理。如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要求配置电脑,但不少学生不是用电脑来学专业,而是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影碟,且大开音响,无视旁人,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恶化了人际关系。对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和体会相互配合的重要,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掌握团结协作的技巧,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重专业掌握、轻文化学习,缺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能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既缺乏艺术天赋又缺少学习兴趣,其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基础差,又缺乏认真塌实、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听不懂、没用处”便成为其经常逃课或不听讲的理由。其实。文化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得一个资深教师说过这么一段话:“学文化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此并不理解。

另外,由于艺术专业学生过多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其很多业余时间甚至课堂学习被专业技能训练或参展、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这也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四、重艺术实践、轻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虽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但这种重视也仅仅表现在重视艺术实践上,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术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而对专业理论学习普遍轻视,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甚至逃课,所以理论功底差,知识不系统,表演或创作的作品只求“形似”,难达“神肖”,更别说“形神兼备”,抑或创新。有的学生自己不会画,就临摹老师或同学的画作,甚至还有“拿”同学的作品去“交差”,既缺乏艺术素质,又缺乏艺术修养。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首先,要解决他们对专业和文化、实践和理论等关系的认识问题,告诫他们眼光应放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赚钱或就业。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仅有专业技能而无专业理论修养,尤其是人文修养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谈不上有创造和成大“家”了,就连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赛,也还有文化素质考核项目。其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影视文学、现代科技常识、唐诗宋词欣赏、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素养。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或收看学校举办的“濂溪讲坛”、九江市政府举办的“白鹿讲坛”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各种高雅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品位。

五、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见多识广”,但由于缺乏理性判断,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和不良现象影响而沾染不良习气

第8篇

关键词:环艺设计 创新能力 环艺教育观

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普遍增强,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大量增加。因而对环艺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 ,全国许多院校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是这种由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繁荣景象存在着极大的隐患: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设计创新能力欠缺,总体水平不如以往。学校应该怎么样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环艺设计专业的特点

1、空间性。这里的空间是指供人类活动的城市空间、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空间是由实体形成的。没有“实”也就无所谓“空”,实体通常也称作形体,与空间密切相关。要掌握空间设计就得从形体入手,而形体又是三维的,而构成形体的空间同样也是三维的。因此,环艺设计的空间性其根本就是从空间立体上体现出来的,空间性是环艺设计最重要的属性。

2、功能性。任何艺术设计都有或简单或复杂的使用功能,脱离了基本的使用功能也就不再成其为环艺设计了,功能性一般包括了区域划分、区域流线、比例尺度等。

3、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顾名思义,侧重于艺术,是一门关于人类生活环境的艺术化的学科,它可以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给人以美的享受。任何一件艺术设计作品除了实用性之外,只有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为人所接纳。

二、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深厚的人文素养。从环艺专业的艺术活动来看,它的素材是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它的审美取向也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植根于生活土壤。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对于环艺设计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多关注生活,多积累人文历史知识,人文历史可以唤起人们更多美好的回忆,使设计更具深层的意义与哲理性,人文历史知识可以通过选修课、课外阅读以及网络来获得。

2、敏锐的洞察能力。广义地说,艺术就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一切事物,环境艺术就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环境空间方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科。因此,环艺设计的学生应具有对美的敏锐的感悟力与洞察力,与环艺学科直接相关的包括图形、形体、光影、色彩、材质等方面,另外,还包括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3、分析资料的能力。产品的开发都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市场现有同类或类似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必须具有对资料的分析能力。环艺设计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特别是感觉好的作品,要分析得出好的地方。不仅要分析视觉与外观效果,还应分析它的周边关系、空间构成、功能流线等。只有这样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即将开始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帮助。

4、扎实的表达能力。环艺设计专业的表达特点主要体现在把自己的构思用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图是环艺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重要的“语言”。草图具有快速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表达的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只有多锻炼,才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5、空间和形体的想象能力。环艺设计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三维空间与形体的转换成二维,以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识图还是设计,都离不开空间与形体的想象力。

三、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环艺教育观。教育观是教育现象的认识,是个与教育目标相对应的标准。学院传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艺术家的单一教育观念。在现代讲求大众教育的理念下,讲求民族创新的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不适宜的。何况,“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的”对于环艺设计来讲,其目的在于采用一种手段来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自然、发展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从教育理念和环艺设计的目的来看,把创新能力作为环艺专业学生的首要能力进行培养,是正确的环艺教育观。

2、建立起新的教育标准体系。实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的技术业务素质四个方面内容的素质教育。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直至个性培养,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将设计人才培养成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3、在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根据设计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培养应从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的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的构思,不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设计习惯,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的指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此外,学习能力和责任感的拓展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并且具备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学到新本领,才能“格物致知,厚德载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设计制图 教学体系 模式

随着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在内容与体系上的改革深化,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应新时期的课程体系与模式,对于设计制图教育,如何建立及建立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需求,一直为广大图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教学研究也硕果累累。

“设计制图”课程从学科性质而言,应属于工程技术基础课。从目前设计制图学科教材出版的情况来看,还没有专门为艺术设计专业编写的教材出版。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机械、建筑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模式。然而,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艺术设计和机械设计、建筑设计有很大的不同,摸索出一种既满足设计制图学科要求,又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与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1.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制图教学模式的构想

科学和艺术各有其特点,“科学是精确性、公式化,而艺术是人对体现一定内容的形象的感受。但随着发展,艺术会越来越科学,而科学则更艺术化”。设计制图与素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艺术类基础课,“有共同的客观基础”,它们“都是从点、线、面等研究对象出发,完成客观物象的精确表达或艺术再现”。这些相通的客观基础,为构造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新的教学模式以艺术设计的科学表达为核心。艺术设计师的作品既是艺术品,又是有很强实用性的、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艺术设计师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赋予产品独特的形式美,这是一个艺术设计的过程。画家的艺术表达和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画家用线条、色彩、光影等手段创作作品,这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艺术设计师要用图线和尺寸等元素正确、合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创作,这是一种科学表达方式,讲求精确性。只有用科学的方法表达艺术设计的内容,才能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完美、准确地再现设计师的艺术构想。

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制图教学模式是立足设计制图学科的基本要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空间形体的构形能力以及确切图示立体,即用科学的方法表达形体的能力,即几何形体与制图的转化;灌输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构造既富有创意又有良好的工程性、便于制造成形的图形和实体;同时加强阅读工程图能力的训练。

2.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制图教学体系的构想

“课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采取自学或与教师、同学讨论的方式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促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法,针对性强,提高了学习效率。

笔者根据几年来专业课教学的经验,总结出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制图教学体系――课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空间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课程章节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生难以整体把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造成综合运用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笔者通过课题的设计,把原本应该联系在一起却被割裂的知识体系用一根绳子串了起来。一个课题的完成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好是我国设计专业学生所缺少的,所以现阶段在我国设计教育领域大力推行“课题教学”模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依据形象思维的规律和发展过程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转换训练阶段,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训练阶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阶段。

第一阶段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转换训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空间三维的几何形体如何转化到二维平面上,在这一阶段通过母课题“几何体的魔力”,下设六个子课题来实现。课题的设置如图1(第一阶段的课题设置)。

第二阶段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训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将二维平面上的制图如何再现出空间的几何形体,在这一阶段通过课题“形体的再现”来实现。

第三阶段理论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课题“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来实现。

每个课题的设置都围绕课题达标、课题阐释、课题实训,课题结论四个主题展开。图2(课题一“形体的影子”框架图)。

3.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制图教学体系与模式不同于机械类、非机械类和土木建筑类,结合专业特点,以艺术设计的准确表达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学习正确表达图形的方法,在不遏制学生想象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重设计结构的合理性。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与专业联系密切,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引导和鼓励。然而,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如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思想,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关系,编写有针对性的专用教材等。

由于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倾向不同,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会有很大区别,设计制图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侧重点和教学方法上会有不同的观点,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笔者力图将工程与艺术融合的设计制图教学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为了能形成一套成熟的、有针对性的、独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笔者还需要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深刻理解工程图学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相通性,为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勇.设计中的结构概念[J].装饰,2003,(6):11.

[2]骆红云,任立生.李明.图学艺术底蕴延伸的艺术教育试验[J].工程图学学报,2002,23: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