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6:34:04
导语: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 键 词: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3-0032-04
斯蒂格列茨(2010)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认为城镇化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大挑战。城镇化是衡量一国和地区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资源、人口的集聚,而资源人口的集聚有助于专业化分工,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角度看,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改变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从宏观角度看,城镇化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支柱产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会带动投资、消费、就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自身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城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足,当前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的依赖性很高,这种高度依赖性也反映了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必要性。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文献综述
1. 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就城镇化问题作了诸多研究。Cazzavillan利用1957~1987年欧洲1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采用固定效应方法检验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弹性为0.25。[1] 李通屏和成金华使用1980~2004年我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计量回归,发现投资相对于城镇化率的弹性系数是1.97, 即每增加1万城市人口会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97亿元。 [2] 王建使用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会引致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3] 刘生龙和胡鞍钢(2010)利用中国28个省市地区1987~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正向影响。[4] 张光南等运用中国1998~2005年的制造业数据, 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10个制造业行业中的企业平均成本。 [5] 另外, 刘生龙和胡鞍钢还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 结论证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溢出效应。[6] 王永进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础设施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微观机制, 并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发现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各国的出口技术复杂程度。[7] 盛丹等人发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决策和出口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8]
2. 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自发的产物,但又非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就可以快速实现,因此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做了大量研究。Diaconis(1993)研究发现欧洲各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 而城市交通的发展,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城市金融系统提供了城市交通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 所以金融发展实际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Tarski(1997)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 城市住房融资行为。Kyung-Hwan Kim(1997)的研究也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erriennic(2003)用美国西部的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华盛顿地区等的具体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状态分支效应的离散选择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肯定了金融发展、城市土地资源、规章等因素对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Cho,Wu,and Boggess(2003)以美国五个州为例,利用一个多叉分支的选择模型评估城市化水平、土地使用规章制度以及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结论认为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土地投资与开发具有积极影响。 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 胡斌(2002)的研究认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 并提出通过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解决资金短缺, 增强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城镇建设的支持作用。汪婷婷,江曙霞(2010)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了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民间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二、 我国金融服务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当前我国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但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见表1)。从目前看,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少,并且规模较小。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渠道看, 主要有以下三类:
1. 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为增强自身投融资能力绕过地方政府不得直接举借债务的法律规定,通过成立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投融资公司,来解决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其实质是在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一次勇敢的机构创新,在成立之初就有效缓解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央行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超过1万余家, 其中县级平台约占70%,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供应主体。2011年3月银监会披露, 截至2010年11月末, 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19.16%, 其中2.84万亿元已被剥离为一般商业贷款。 地方投融资平台融资主要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据鹏元资信评估报道,截至2012年3月末,仅有399家投融资平台企业发行企业债券512支,金额累计为6712.5亿元。随着平台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不规范运作,平台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偿债危机,导致中央政府在2010年开始严格限制政府融资平台的设立,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求。
2. 地方政府债券。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都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1993年,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行为被中央政府制止,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现行预算法基础上对其突破, 由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2009年、2010年和2011年, 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累计6000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用于中央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 另外,2011年10月,中央政府批准了上海、深圳、广东和浙江四个地区自主发行地方债券,截至2012年上半年四个地区已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18亿元人民币。
3. 信托资金。 信托是地方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又一渠道。2002年7月18日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生效之日,爱建公司向社会推出了“外环隧道项目资金信托计划”,开启了我国首个基础设施资金信托计划。2009年初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其集合信托贷款占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上限在2009年内由30%放宽为50%。该文件推动了以“政信合作”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类信托业务在2009年首季的大规模发行。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信托资产规模达48114.38亿元,其中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余额为1.02万亿元。
三、 我国金融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生活顺利运转需要的基础配置,因此满足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金融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 使城镇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具备现代城镇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城镇化进程才可能顺利推进。有学者测算2万人的小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均约需资金1万元, 建设1万个这样的小城镇共需资金2万亿元; 若同时解决3亿人的住宅问题,又需资金约4万亿元。按照15年的建设周期,两项合计平均每年也需投入资金4000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城镇化难以深入推进。另外,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维护,维护费用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对于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尚未转型,仅依靠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外,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在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在公共设施融资中的作用有限,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处于难以满足状态。
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主体单一。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并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是支撑经济生活顺利运转的基础。 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有无现金流收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益,诸如公路、城市景观、民生设施等,这些项目作为城镇的必需品需要大量建设资金, 但这类项目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流而无法按照市场化运营,造成其供给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另一类是有稳定现金流收益,诸如水、电、气、通信等项目,这类项目需要各类经济主体支付使用费用, 其运营可以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基本上实行的是政府单一管理体制,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全部由政府包揽,并未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类。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是中小城镇地区的政府收入来源有限, 难以满足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 导致城镇化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3. 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资金以及以政府信用向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借款来进行融资,而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推进。我国政策规定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向地方政府贷款, 同时限制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债券, 导致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创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用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由于最初设立的投融资平台没有区分项目是否具有盈利性,导致大部分没有稳定收益流的基础设施项目也通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募集资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混乱发展,导致银行信贷风险激增,不仅不利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禁止没有收益的公共项目继续通过投融资平台获取银行信贷资金,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回报的长周期特点,以及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的不断增高,过度依赖政府信用维持的间接融资模式同样容易造成违约风险。
4.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导致中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缺失。我国中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金融服务缺失现象较为显著。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导致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区域网点数量大幅减少,而将经营重点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导致小城市和农村区域金融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低于大中型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金融机构网点。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区域的经营网点主要为二级支行,其贷款权集中于上级行,在当地的金融业务主要以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为主。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些区域的存贷差长期保持较高比例,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属地经营,是当地金融服务主要供给方。但这些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种类和规模都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甚远,它们主要提供传统信贷业务,金融创新意识薄弱,表外业务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各类金融需求。这些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当地居民储蓄存款,一方面受自身经营规模限制,无力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和长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其作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供给主力也容易导致期限不匹配和流动性风险。
四、政策建议
1. 完善金融服务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法规。目前,我国尚无有关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或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导致金融行业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场缺乏指引。因此,应完善金融服务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尤其是对规划、融资、投资、建设、运营各环节进行明细规定,对利润分成、日常经营、后期维护等予以透明化运作,同时界定政府、金融机构、民间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2. 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政策性金融机构基于国家信用和服务国家战略宗旨而成立, 担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 按政策导向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并重原则,以市场化服务为手段,主要解决商业性金融难以完成的瓶颈领域问题, 是实现国家经济政治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金融工具。 诸如城市道路、城市景观、桥梁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项目等纯公益性项目,由于没有任何的收益回报,因此依靠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或者BOT等市场化运营方式将无法支持这些项目的建设。 这些项目的资金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性金融支持为辅。在地方政府财力资金难以完全满足建设之需的情况下, 政策性金融应对这些没有任何资金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予以大力支持,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商业信贷紧张状况,弥补市场空缺。
3.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 民间资本是市场中最具活力的资本形式之一, 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流向那些有收益来源的基础设施项目,发挥民间资本建设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在国外, 民间资本承担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有如下几类:第一,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向市场开放,政府在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方面完全退出, 只为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提供优惠政策。 诸如建立私营投资发展基金, 对个体私营单位投资担保或贷款贴息, 从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放开对个体私营单位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第二, 地方政府将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营权转让给民间资本, 将资金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盘活原有城市建设资产,加快变现,从而实现资产在流动中增值的循环发展。第三,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按照入股方式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政府制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给私人资本提供参与机会。
4. 运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应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收益确定融资渠道。 对于有稳定收入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市政债券、BOT、资产证券化、长期建设债券、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募集建设资金, 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和手段建设基础设施。对于没有收入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应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政策性金融、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Cazzavillan,G. . Public Spending,Endogenous Growth and Endogenous Fluctuation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enice,1993.
[2]李通屏,成金华. 城市化驱动投资与消费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5(5):69.
[3]王建.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和长期发展的惟一出路[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4-29.
[4]刘生龙,胡鞍钢.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 经济研究,2006(12).
[5]张光南,朱宏佳,陈广汉. 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投入要素的影响――基于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 统计研究,2010(6).
[6]刘生龙,胡鞍钢.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0(4).
[关键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009-01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农村地区扩散和推广。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影响和带动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下,乡镇居民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物质环境方面,包括居住建筑、道路、水利、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配套;景观环境方面,包括居住区、家庭的绿化和景观的营造等;文化环境方面,包括教育、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经济越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对这些设施的要求也越高。乡镇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甚至应超前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乡镇居住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居民的生活水平,且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大部分小城镇中普遍存在交通拥挤,供排水不畅,环境污染严重,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不足和不便的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发展初期起点低、资金不足,导致人们短视,不能正确地预见城市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缺乏选见的规划和布局。以前的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当地财政投入。而大多数的乡镇财政还不是一级完全财政,预算内收入都要上缴,支出靠县(市)财政下拔,因此乡镇一级的财力十分有限。大多数镇级政府沿袭传统的城建项目,甚至兴建楼堂馆所和各类专业批发及零售市场,削弱了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乡镇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因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制订规划。牢固树立规划意识;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思路,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加强规划的管理和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
(2)拓宽思路。争取政府适时逐步扩大投资,重点用于城市道路与环境建设,探索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区域整体开发与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租赁等形式筹资的路子,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人、集体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股票、债券等方法,扩大直接从市场融资的份额。
(3)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加快对重点项目的实施。
(4)深化改革,在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发展相关规模的产业。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改组。一是对行业按照自我发展的要求,即投资――经营――回收+一定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价格按成本+一定利润改革,一步或逐步到位,价差由国家补一点、消费者拿大头逐步过渡到国家取消补贴、全部由消费者负担。将公交、液化气价格一步到位,补贴可同时立即取消。煤气价格逐步到位,补贴逐步取消。把相关行业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化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鼓励、吸收社会单位法人参股经营,推向市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
3.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可在产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镇区建设规划,拓宽镇区发展空间,优化镇区服务功能,加快镇区与园区的尽快对接,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力争镇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率先建成工、商、贸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在具体工作中,可围绕综合型城镇功能定位,统筹水、电、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升建设品味。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契机,做好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工作,将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纳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确保建设需要。要加快商贸市场的建设,增加人流、物流,凸现聚集效应。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竞争格局的思路发展,要根治原有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主体单一,投融资渠道单一以及对政府高度依赖的痼疾,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应大力引进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各类投融资主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社会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和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这种新型主体结构有利于拓宽资金渠道,注入竞争活力,有利于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生产成本,提高供给效率以及改善服务。因此,这种结构是保证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的关键举措
4.完善机制
要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和加快重点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导新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等方式,多措并举,多渠道筹资,积极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倾全力参与城镇建设。在项目建设中根据各类项目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标,并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坚持做好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料、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实行落实责任制,强化领导作用。将年度城镇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工程质量进度与目标责任捆绑的工作机制,按照所包区域进行化段包干,实行层层包抓制度,并与各包抓领导、各包抓干部签订质量指标、工程进度目标责任书。
5.结语
整体规划编制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点、科学可行,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城乡体系规划编制内容的强制性规定及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充分听取各方面、各部门、各位专家的意见,充分反映民意,维护发展的共同利益,确保小城镇居住区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的实施一定要严格,应加强村镇居住区建设规划的审批,对不符合实际的规划坚决不予批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性。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应将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作为重点来考虑,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整合乡镇的医疗、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华龙网,2005(8):12.
[2]曹中军,吴大川,刘伯权.西部村镇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关键词:低碳旅游实践区基础设施
一、低碳旅游发展背景
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之后,低碳经济浪潮正在兴起。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推动低碳经济浪潮至关重要:一是美国选择以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美国的政策在全世界掀起了新能源经济的浪潮:二是哥本哈根会议将对全球的碳减排形成新的压力。
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旅游业素来被誉为“无烟工业”,占用资源少,主要依赖环境和文化,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5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体所副所长鞠鹏艳在《北京科技报》所说,低碳实践区可以“通过能源、资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展示如何减少”实践区“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在不同的功能区内,人们还可以从居家、办公和休闲等各种方面的生活方式和其它方式上来展示低碳实践区的理念。
二、国内外低碳旅游区建设
低碳旅游在国内尚属于新鲜事物,而在国外已经有了较成功的案例。下表是国内外值得借鉴的低碳实践案例。
从该表格可以得出,建设低碳实践区,就是要实践区内的各个展示要素都要围绕着“低碳”这个主题进行。上海世博会虽不是以低碳为主体,但其以城市为主题来展示城市各个方面的方式对低碳实践区的建设而言是值得借鉴的。
结合以上的国内外低碳旅游区建设经验,本文认为实践区的基础工程应该包括以下几点: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接待宾馆(包含建筑)、旅游餐饮购物环境工程、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旅游夜间娱乐环境工程、旅游环境运行系统。
三、实践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上讲低碳实践区的基础设施可从三个方面研究:一是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总结国内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新的起点,提出完善的低碳发展理念。为宏观指导提供依据:二是准确把握我国碳排放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不同阶段的减排目标:三是提出我国建设低碳体系的总体框架,明确目标、任务及对策。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以下方面的服务: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理煤气等:公共工程――公路、大坝、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其他交通部门――城市和城市间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陆、机场等。
(一)旅游交通运输设施
旅游交通运输是公共工程里最重要的内容,是进入旅游景点景区的首要条件。营造低碳实践区的交通运输设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建设:交通总体体系、交通工具、街道及街道设施。
1 低碳交通体系研究。可从四个方面减碳:技术性减碳,即利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结构性减碳,即加强网络的建设,如推动断头路的建设,将公路连接成网,来提高运输效率,还包括运力结构的调整,如大力发展水运:制度性减碳,即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上下功夫,如制定道路运营车辆燃油消耗的限制标准,使道路运营车辆全部达到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减碳,即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促进智能交通发展。
2 低碳交通工具。结合目前低碳发展现状,可借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的三种低碳交通工具:新 型自动电子车辆、生物燃气公交车、社区合作用车计划。
新型自动电子车辆是一种便携式电动车,依靠电池运行,晚上对电池充电。白天通过太阳能板充电;使用生物燃气公交车垃圾和废物可生产再生能源,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高的那部分和污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通过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沼气,可以直接作为公共汽车的燃料。还可以作为燃料集中供热:社区合作用车计划即为实践区统一提供小汽车,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可通过手机获取开车密码,就近取车,用完后再将车辆停放在指定的地点,提高了小汽车的使用率,节省了能源。
3 街道及街道设施(包括路灯)。太阳能街道,无须电线。公共电话亭、自动取款机、公交站等都在该街道内。其中有特色的是太阳能街道售货亭(柜台)和路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的路灯做成企鹅的形状,正好在人的腰部以下,既不影响照明,又能节能能源。路灯越高对灯泡的瓦数要求越高。实际上没有必要。
(二)旅游接待宾馆(包含建筑)
旅游接待宾馆不管是其硬件方面如整体设计和材质等,还是软件方面如接待服务等,对减少碳排放的效果都是快速的。
1 硬件方面。建筑是实践区必不可少的展示要素,在建筑内可以包括餐厅、报告厅、展示厅,向游客展示看到吃剩下的饭菜如何在转眼间变成发电取暖的原料。
在整体建筑设计上可借鉴贝丁顿零碳生态小区,从外观和使用材料上来体现低碳理念。在设计上,屋顶可以是大坡的,不仅视觉美观,最大限度收集利用水能源,且采用退台形式,屋脊上可有大鼻头即通气口换气;在特征上,要体现“环境友好”型,接近交通枢纽,有耐热玻璃、雨水收集储存系统;在使用材料上,“建筑外表皮的构造由外至内分别为干挂水泥纤维板面屋、天然保温材料屋、外墙体支撑结构及内饰面高密度石膏抹灰,可使阳光、雨水照单全收,变为电能,引用水,浇花水”。
2 软件方面。在客房房型上,采用环保智能型客房。这种新型客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动化和人性化两方面,即减少高碳活动。电视与电脑的一体化,大大减少了电子辐射。同时控制电视频道转换和上网冲浪:全新的可视数字电视,包含了自动问好、自动介绍酒店服务、自动介绍景点信息等人性化服务;智能化窗帘控制,对客房传统的纱帘、遮光帘、窗帘采用一键式轻便操作,不需手动操作。方便快捷。
在房间布置上,要使室内光线充足,空间怡人。在一切以自然为本的理念下,与阳光和原木等自然物质接触。
在酒店服务上,可采用各种能够督促消费者实施低碳行为的措施。如:自带洗漱品房价可打折,对不使用一次性用具的可换取酒店房价的“裸价”或折扣优惠。可实行“参与低碳,赠送积分”的活动,酒店可全部使用环保
袋,对于自备洗漱用品不使用酒店提供一次性用品的旅客,将给予增加积分的奖励;积分累计到相应分数,可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享受折扣和冲抵部分现金使用。对住店超过3天的客人,不消耗一次性用具且不要求更换床单的客人,酒店会送1个果盘到客房,以示奖励。
(三)旅游餐饮购物环境工程
旅游餐饮与购物,是高碳活动的一部分,有必要通过规划、引导,走向低碳化。
1 商家角度。在实践区的商家应该做到:一是标识“低碳营业商店”,即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的商家。对于低碳实践区来说,这是向游客传递低碳理念最好的载体。二是由专人负责商场的温度控制、节水、节电等细节问题,从实际中贯彻低碳理念。三是采用先进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大规模应用全新风换新系统、电子膨胀阀及高效电子整流器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设备。四是组织低碳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宣传,向顾客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低碳节能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为此,应始终在营造低碳节能的购物气氛上,在陈列摆放上让顾客感受到绿色低碳的气息。五是不使用纸质账单,提倡电子账单,减少账单和信封所使用的纸张,印刷过程中的墨粉、电能,邮递过程中的人工、耗能,等等。在低碳实践区内要开发计算机系统,使游客的任何消费活动都可通过这套系统查询、办理、修改、注销自己的业务。
2 顾客角度。在行为上,可以拒绝过度包装,注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自备购物袋或重复使用塑料袋:购买本地的产品;购买季节性的水果和蔬菜;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采购:少用一次性制品:不要掉进奢侈品的陷阱。
(四)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
到达目的地或景点之间的旅游路途,有时较长,需要设置休憩节点,包括旅游集散点。这些节点的选择与建设,一般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投资。所以,路途中的休憩节点的设置要从实践区的整体建设上着手:一是走向上要获得最佳采光及蔽阴效果:二是空间布局、道路系统上要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每个地块的建筑安排也都有相应要求,不仅营造了地区内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也减少了建筑季节性的能源消耗;三是可借鉴北京长辛店生态城的邻里结构,即以人的步行距离设置邻里单元的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使用率,居民不需要“动用”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还有独立的公共交通工具,居民步行500米即可方便乘坐。
(五)旅游夜间娱乐环境工程
夜间娱乐休闲是游线组合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对于远离大型城市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夜间游客活动打造尤其重要。
借鉴贝丁顿零碳生态小区可以在实践区内做到:一是零碳技术展示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妥善利用水资源,设计新型通风系统,利用废木头发电并制造热水;二是多开设与“零碳生活”相关的演讲、电影、展示、就餐等常规项目;三是开展和大力宣传零碳服装节、艺术节、文化节等新鲜、奇特的零碳主题活动:四是建立零碳图书馆。
(六)旅游环境运行系统
水处理系统包括除湿系统、灰水循环系统、天然水净化系统等,所有的环境系统都是使实践区达到一个Co2的平衡状态。例如,利用絮凝处理的天然水净化系统。由具有推进器和环境友好絮凝催化剂的漂流物组成。天然水中的底部淤泥(如河水和湖水)通过推进器的旋转成涡流状,当使用催化剂絮凝时产生的浊水被自然净化,而被絮凝的淤泥可以被水生动物吃掉,天然水通过使用该系统可以有效且易于被低成本净化。
四、结语
发展低碳旅游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以使用低碳能源为基础、以清洁生产为关键的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追捧。
低碳实践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基础设施彻底做好低碳化,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根本,只有基础设施建好,才能有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也才能有效实现实践区低碳。
参考文献:
[1]北京拟建低碳社区相关方案已进入成果编制[z],htcp://省略/allnews/20100/t20I00119_505914496.htrah2010.
[2]城市实践区建设案例[z].htvp://省略/czsw/cszjsjcz/indexn.htm,2010.
关键词:BT项目;BT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招标
基础设施建设BT招标模式探讨
引 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以特许经营权为核心的基础设施私人融资建设、经营模式开始在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兴起并蓬勃发展。各地政府通过招商方式与投资商签订特许协议,采用特许方式筹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解决了政府资金不足的制约,同时投资方在实施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收益。
一、BT模式概述
1.1 BT模式的起源、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债务累累和预算严重拮据限制了公共部门满足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需求能力,国际游资和当地资本市场的扩大改善了获取私人融资的条件等原因,以特许经营权为核心的BOT、BTO、BT、BROT、BOOT、TOT等基础设施的私人融资建设、经营模式开始在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兴起并蓬勃发展。其中尤以BOT、BT方式的应用最为广泛,如广西的来宾电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杨浦大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等都采用了BOT投融资方式。其适用领域也从道路、桥梁、电厂方面进一步扩展到了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更广泛的领域。
1.2 BT的定义
BT(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指根据项目发起人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给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
1.3 BT及其它特许经营权的运作模式
在实践中,特许经营权模式因实践的差异而衍生出了多种演变方式:
(1)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系指政府授予特许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产品并在特许经营权期限内运营。特许经营权期满,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产品无偿移交给政府。
(2)BT(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系指项目建成后立即移交,而由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收购。主要适用于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
(3)BTO(Buikd-Transfer-Operate)即建设项目-移交-运营,此种方式强调基础设施在其完工时即成为政府财产,而特许公司则在一定期限内享有运营权。
(4)BOOT(Build-Owo-Operate-Transfer),即建设-拥有-运营-移交,它与BOT方式的区别在于特别强调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既有经营权又有所有权,其实质与BOT没有差别。
(5)BOO(Build-Own-Operate),即建设-拥有-运营,这种方式是特许公司根据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并不将此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与公共部门。
(6)IOT(Investment-Operate-Transfer),即投资-运营-移交,系指收购现有的基础设施,然后再根据特许经营权协议运营,最后移交给公共部门。
虽然提法不同,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一:它们均建立在特许经营权协议的基础上;其二:它们的运营原理和结构亦无实质区别。
二、BT方式的特点
(1)BT模式一般适用于政府基础设施非经营性建设项目。
(2)政府利用的是非政府资金。所谓非政府资金,是指不由政府直接投入而由建筑商自己筹集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出面借取的资金)。
(3)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者应是建筑商。建筑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施工单位。如果不是把项目交给建筑商而是交给单一的投资商,那么投资商又把项目转包给建筑商,投资商的目的是要追求投资利润的,项目的建设成本会加大。
(4)投资方在移交时不存在投资方在建成后进行经营,获取经营收入,而是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建成后立即有偿转让,以尽快收回投资并赚取一定的利润。
(5)政府按比例分期向投资方支付合同的约定总价。
三、BT项目的操作要点
3.1制定合理的招商方案,依法招标发包,充分引入竞争。
BT项目都是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是项目的真正业主,项目建成后政府最终要用国有资金将其购回,因此,必须按照规定的范围和规模标准进行招标发包。
3.2合理确定回购基数,回购期
(1)回购基数的一般确定方式: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加现场签证等四种。
(2)回购期确定:一般BT项目为3-5年,部分BT项目视投资额大小可能适当延长,支付方式可采取施工期按进度和比例预付部分款,余款待验收移交后分期支付或协商确定。
(3)项目发起人应在投资者组建项目公司实施工程建设期间监督其资金到位情况,同时参与监督工程进度,确保其按照施工图建设。
3.3 BT项目招标中应注意问题
(1)招标前应组建一个项目法人来代表政府行使业主的权利履行业主的义务。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不便于与建筑商形成招投标的关系和经济合同关系,应由项目法人作为业主统管所有的基础设施项目,从事相关的经济活动。
(2)资格预审时应有侧重点。BT的核心在于B(建设),而B(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建筑商要有较强的投融资能力,他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用自己的资金将项目建成,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是不行的。
(3)参加投标的建筑商必须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
(4)要用BT合同规范双方行为。
四、BT与全额垫资工程总承包的比较
4.1 BT项目与全额垫资工程项目的相似之处
(1)“BT被特许方/垫资承包商”都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都是项目建设资金的实际承担者。
(2)“特许方/发包方”都为获得建成后项目向被特许方支付价款。
(3)在项目竣工后,通常都立即安排项目移交。
(4)“被特许方/承包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均有相当的自,如自行筹集资金,确定承担工程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自主按排工期等。
4.2 BT项目与全额垫资工程项目的区别之处
(1)合同的性质不同
BT合同是一种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带有行政合同色彩的协议;而全额垫资工程合同属于承包范围扩大了的建设合同,在本质上仍是承揽合同,是纯粹的民事合同。
(2) 合同主体的身份不同
BT合同中,合同主体通常为政府或代表政府的其它单位;而合额垫资工程总承包合同双方可为任何单位,不直接体现公共利益。
(3) 出资方的法律地位不同
BT协议下,出资方获得特许经营权,是项目的主办者,对项目拥有全面控制权,在项目建设中的身份往往是建设单位(业主)。但全额垫资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承包方不是项目业主,而是受雇于项目业主。
(4) 主要权利义务不同
在BT协议下,特许方的主要权利是依约收回项目权利;主要义务是将项目的投资建设权授予对方,支付项目价款与及时接受项目移交。被特许方的主要权利是按约定条件获得项目价款,主要义务是按条件对项目投资,组织建设,在竣工后依约移交给特许方或特许方指定的第三方。
五、BT投资模式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1) 项目建设费用过大
采用BT方式必须经过确定项目、项目准备、招标、谈判、签署与BT有关的合同,移交等阶段,涉及政府许可、审批及担保等诸多环节,融资成本也因中间环节多而增高。
(2) BT方式中的融资监管难度大
由于BT法律性质的特殊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而且是一系列合同的组合,因此,融资监管难度大。
(3) 项目分包情况严重
由于BT方式中政府只与项目总承包人发生直接联系,具体由项目企业负责落实,因此,项目的落实可能被细化,建设项目的分包将愈显严重。
(4) BT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在BT项目中,政府虽规定督促和协助投资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申请政府质量监督。但是,投资方出于其利益考虑,在BT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施工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设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除完善BT投资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对BT项目监督之外,建立BT应对风险机制,确定风险种类,拟定相应的风险回避对策也是非常重要。另外我国尚没有关于BT的专门立法,所以更应加快立法步伐。
六、融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6.1政府在融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核实投资人所融资金的来源,降低资金成本;
2、合理确定资金的需要量,防止筹资不足或过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3、适当维持自有资金的比例,合理安排负债,尽量减少融资前期工作的经济支出;
4、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律上不便与投资方形成经济合同关系,政府可组建一个项目法人或委托下属单位或委托咨询中介公司,代表政府行使业主的权利,履行业主的义务;
5、政府在招标确定投资方时应严格审查投资方的施工资质,更要严格审查投资方的融资能力与经济实力。
6、采用FIDIC合同条款,签定BT合同,规范双方的行为,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6.2投资人在融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风险较大,例如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需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最大的风险还是政府的债务偿还是否按合同约定;
2、合理利润及约定总价的确定比较困难;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农民、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保障,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但是目前在国家宏观政策中,没有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信用社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其管理主体以及归属问题,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要加强农村信用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下面本文就在对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主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其中这些入股社员就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农信信用社是国家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农民进行联接的最好金融纽约带,也是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的经济支持力量。就目前来说,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设施落后、财务亏损大、队伍素质水平低以及功能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农信信用社的成立是依照自愿、互助互利原则的,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目前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已经脱离的群众,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重的“官办”色彩,农民和信用社之间并没有建设成为稳定的利益制约以及共享机制。在1953年,农村信用社正式成立,到1979年的时候被规划为农行的基层机构,其“三性”在1984年开始进行恢复,直到1993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合作金融组织。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没有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明确,直到现在,农村信用社也没有对行政化管理模式摆脱,具有非常浓重的机会经济痕迹,对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国家以及各级人员的不重视,从而存在非常严重的落后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建设管理力度,从而逐渐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硬件设施,加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用社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支付基础设施主要中也就是指具有网络结构,这对于城乡连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推广的同时,还需要逐渐延伸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人民银行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同时加大支持农村地区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加入到支付清算系统之中,对其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范围进一步进行扩大。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强化内部控制,完善本社资金汇兑清算系统,以能够逐渐增强乡镇和农村网点之间提供汇兑服务的能给力。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支付业务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就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支付需求,对乡镇网点的人员配备进行完善,同时依照业务不断发展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双重条件下,对其乡镇网点的加大积极创造条件,其中包括大小额度的支付系统以及同城清算系统,以进一步为农村地区的资金汇划提供便利。农村信用社在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其实施经济需求,在农村地区有计划的增加投放ATM机,以进一步让本社业务系统借助于自主终端,在农村地区逐渐进行延伸。
另外农村信用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加快金融立法进程,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基础建设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要促进其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领导进行领导,具有一定开明性政策实施管理,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法制进行控制。那么加快合作金融的立法也就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以及改革,同时还可以满足信用社合法权益的迫切需求,其中更主要的是可以对其在金融市场的定位进行明确,进一步巩固其在农村领域所具有的地位,对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行有效地发挥,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还需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尽快落实,为农村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其利率和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依照信用社社员入股、投资效益比较低、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为民服务等原则,对其税收水平进行降低,减少或者免收营业税以及所得税,以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自身经济效益的积累,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改革方向的不明确,另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因此在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对改革方向进行确定,加大改革力度,从而真正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华,陈恒有.多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甘肃农业,2012(23):315-316.
[2]常艳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探讨[J].华北金融,2011(11):647-648.
[3]刘冰山.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基于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社的调查[J].西部金融,2011(12):178-179.
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自身的垄断性、外部性,尤其是其投资规模巨大、收益周期长的重要特点使得政府成为基础设施的建造者和管理者,或者由政府依法特许某些企业垄断经营。但是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放松规制运动风起云涌,市场化和竞争的主旋律交相辉映。产业化、市场化、私有化……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热点词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基础设施要求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趋势已经波及中国,并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转变传统观念,正视、顺应这一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压力:严峻的基础设施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从投资总量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GDP的比例应达到3%~5%,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应达到9%~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虽然在弥补历史欠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长期处于占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较低水平上,由此造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长期欠账。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到“ 十五”才刚刚突破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投入不足,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随着城镇新增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越来越制约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并阻碍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投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在包揽。“有多少水,和多少面”,是这一行业投资的最大特色。目前基础设施,无论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可经营性,大多数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基础设施运营服务部门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投融资政策、环境不成熟或者利益刺激不足等原因,民间资本进入困难。2007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有投资占62.3%,外资占4.8%,私营个体占5.8%。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投入以外,小部分来源于一些政府背景的公司上市募集资金和长期企业债券,还有一小部分私营资本和信托资金。
3. 建设、运营水平低下,资金效率不高
实践证明,政府投资、垄断经验的基础设施行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现象,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研究报告指出“最近的经验披露,国家垄断经验基础设施普遍导致严重的资源配置错误和供不应求”。缺乏科学系统规划的建设施工或由于水、电、路、气等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的路面反复开挖;前期论证不充分或不科学致使项目建设失败或建成后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垄断经营、缺乏竞争造成项目建设预算过大及存量设施经营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缺乏科学严格的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大量的窝工及浪费等等因素,都导致了稀缺的资金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商业动力:巨大的投融资空间
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4.94%,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人口达59379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1673万人。按照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估计,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50%左右,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0年的城镇人口比重为57%左右,2023年可能超过60% ,2025年前我国城镇化的年均速度在理论上会达到或略超过1个百分点,2025年以后会逐渐放慢,低于1个百分点。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城镇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1000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新增城镇人口对于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会逐步攀升,基础设施领域资金投入更加巨大。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182703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1.6倍。5年年均增长24.9%,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9.2个百分点。2007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43971个,比2002年增加4597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1450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倍。
巨大的需求定会产生巨大的市场。传统的以各级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益性投资模式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前显得杯水车薪,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吸引私营资本进入已成必然。基础设施建设风险低、现金流回报稳定的特性已经得到私营资本的青睐,而且凭借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不断发展的私营资本有实力,也有能力在基础设施领域有所作为。这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巨大优势
政府不再生产和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转而利用市场配置资金和服务,并依靠有序的市场竞争决定由谁来投资、谁来生产、如何建设和运营等细节问题。政府改变包揽一切的传统做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格局,从而产生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1.迅速填补了基础设施与服务不足与公众的日益增长需求缺口。公私合作,使得融资变得可行并且更加迅速地改变了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解决了建设和维护、更新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资金瓶颈,使更多的居民更易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2.节约建设、维护成本,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以营利为目的私营企业,必定最大量发挥其蕴含的规模经济和创新技术,以及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采用最新的技术和流程,实施更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缩短建设周期,节约维护成本。由高成本带来的高收费问题得以成功避免。
3.合同约束代替行政管理,易于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协调。新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具备市场经济的素质,其组织机构克服了传统融资模式金字塔式的等级机构的缺点,使参与各方之间建立起平等、自愿、互利的民事关系,用合同明确并约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易于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协调,有利于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质量保障。
4.利于风险的有效分担。尽管大多数基础设施与服务有需求稳定、现金流量大、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特点,但是同样存在投资风险。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双方依据分工和回报各自分担风险,将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私人企业,从而减轻政府的投资风险。
适宜的环境: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 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
因为市场化建设本身就是是一种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因此健全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市场化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市政工程项目采用新的融资模式逐步建立了初步的共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政策法规,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推行打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有代表意义的相关国家政策有:
v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
v 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4年5月1日执行
v 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当前投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通知》,2003年5月
v 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2年12月27日
v 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有关问题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451号)
v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格[2002]872号)
v 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原国家计委《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2002年9月10日
v 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2年3月4日,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v 原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2001年12月颁布
v 建设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利用外资暂行规定》,2000年5月27日施行
v 国家计委、电力部和交通部《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
v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以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1994年
2. 丰富的实践经验
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已经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现实的案例和经验可循。开展最早,采用最普遍的就是BOT形式。最早的是广东沙角B电厂(该项目由香港HOPEWELL公司承担,于1984年签订特许权协议,1987年建成并投入营运,获利颇丰)。它是我国运用BOT方式的首次探索。1995年5月,国家计委批准广西来宾电厂采用BOT方式建设,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BOT项目。接下来上海浦东自来水厂项目、泉州大桥项目、北京地铁五号线、鸟巢等都证明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前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党的*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国家切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大型灌溉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浙江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全省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达600多亿元,比“九五”增加了20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千里标准海塘、千里钱塘江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对12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了17个重点渔港建设,60%以上的海洋渔船实现了安全就近避风;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至2007年,全省土地整理906万亩,新建标准农田670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561万亩。同时,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42个平原县、半平原县开展了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1840公里大陆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进展顺利。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陕西农业网”,11个市级农业信息平台、10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00个乡级农业信息报务站和3000多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投入使用。
(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大幅增加,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底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6.2%,有60%以上的村通村道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标准;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累计达到1050万人以上,有60%以上的农户饮水经过检测;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全省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宽带行政村通村率达到86%,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70万户,各级农民信箱联络站建立率达100%,行政村联络点建立率达99%以上,农民上网就可获得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和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各类农业服务;全省66.4%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处理,15.4%的行政村实行了农村污水处理。陕西省这几年也把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目前全省已有46%的行政村建成了通村公路,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率达到14%;55%的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79%的行政村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为78%,43%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24.9%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建设村庄排水管道1056.7公里,34.8%的农户建成卫生户厕。
(三)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城乡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建和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浙江省加快推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省中小学数量由4万多所调整为9000多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四项工程,各级财政2005年至2007年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改造学生公寓和餐厅279万平方米,有17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资助,为89.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爱心营养餐,有21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了素质提升培训;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基本形成了每个乡镇办一所公办卫生院,每个村建一个卫生室、有一名全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陕西省建成3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惠及32万名学生;投资5.1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覆盖全省11个市区、91个县和22000所农村中小学校;建成24家县医院、13家县中医医院、18家妇幼保健院和941家乡镇卫生院;新建文化馆、图书馆43个、乡镇文化站200个,维修改造48个文化馆、10个影剧院,发放了22辆电影流动放映车。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从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来看,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目前仍有40%左右的村内道路需要硬化,还有50%左右的行政村尚未通公共交通,还有30%左右的农户自行解决饮用水问题,还有30%左右的行政村的垃圾未实行统一收集处理,还有80%左右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还有50%养殖业的自然村尚未实行人禽、人畜分离,还有40%左右的农户尚未进行改厕,还有90%左右的农户从未上过网。
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又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而每个层面又有许多新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中西部省份来说,农民增收仍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我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的消费是否旺盛,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投资量大、涉及面广的项目,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而且能全面拉动农村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投资建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当前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增收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在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同时,国家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研究,研究推广一批适合农村、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实用技术,提高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要切实摸清基础设施的底数。浙江省近年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调研,调查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问卷调查等部分,实际涉及36个县、22个县级市、28个市辖区、32449个行政村、115582个自然村和1077万户农户、3388.17万人。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数据,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建议各地以县(市)域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摸清农村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现状,利用调查结果,建立准确翔实、便于查找分析的基础数据库,以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要切实制定好建设规划。浙江省近几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来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目前全省已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县(市、区)83个,编制村庄规划并批复实施的村数16389个,占调查村庄总数的50.51%,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编制作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安排补助资金的前提和重要依据来抓。一是要坚持科学布局。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产业空间布局、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加快划分区域内生态保护区、工业开发区、农业发展区,科学编制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套协调。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建设效果。三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在确定中长期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近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性和项目安排的系统性。四是要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把基础设施的规划纳入规划部门统一管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特点;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专家预言,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有75%的人口住在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城市都在大力兴建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特点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看到市政工程独有的特点,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作业场所多变,作业环境复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作业场所多变,如:城市高架桥建设需要高空作业,地铁建设需要在地下空间施工,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现有城市设施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施工中要考虑到是否对其他工程有重大影响,如:道路施工中要考虑到是否有管道,施工是否会对城市管道产生不良影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既有主体工程,又有管线配套工程。既会在城市郊区人口较少地区进行施工作业,也会在城市经济繁荣、交通拥堵地区进行施工作业。市政工程施工面临着较为复杂的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也有较高的要求。
1.2高空作业难度大,影响面广
在城市高架桥的建设中,高空作业中既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又要保证下方两侧道路中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的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带来较恶劣的社会影响。某立交桥上部结构构造设计为5跨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全桥长122m,桥平面位于半径R=2200m的 曲线 上,桥跨布置左幅为18.6+20+25+25+20(m),右幅为20+25+25+20+18.6(m),左幅桥面宽度为12.0m~15.85m,右幅桥面宽度为12m,箱梁横断面为单箱三室, 梁高 1.3m,采用支架法进行施工。
1.3施工技术工艺多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和地质条件复杂,加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在工程施工中涉及到了技术工艺较多的问题,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也会与其他工程有很大不同。另外,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露天作业,因而又会受到天气状况、温度湿度影响较大,因此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比如说,当修建市政公路时,遇到软弱土层,那么就需要根据工程的需要来开展软土处理工程,根据路基的承载力要求,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沙井堆载预压、超载预压、CFG复合地基、路基土换填法、高压旋喷桩、PHC管桩、混凝土灌注桩等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促进工程的顺利开展。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市政安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安全管理水平较低,许多都是直接套用其他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没有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安全管理研究,因而安全管理缺陷较大。
2.1缺乏规范性管理制度
在市政工程中,由于工程的种类较多,工程面临的具体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因而在许多城市的市政工程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上的投入也较少,没有形成科学的工作流程,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都相对较低。
2.2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低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线施工人员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的农民工,他们缺乏市政工程施工的经验,安全意识较低。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操作的问题,这样使得安全管理也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低,对施工中的危险源认识不足,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因而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安全事故较多。
2.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管理不善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如:电力、园林、公路、人防、电信等,而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于是经常出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自相矛盾的情况,如:今天某个部门在这个路段埋下管道,过不久另一个部门就申请开挖。
2.4分包管理漏洞较多
很多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包给不同的施工单位,而公司则只是派遣几个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分包安全管理的人员较少,因此在施工中难以落实分包企业责任制,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2.5安全措施不到位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管理有别于其他建筑工程,对安全管理的要求比较高,而很多市政工程中的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技术投入较低,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面临着严峻挑战。
3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保证市政工程建设中城市居民的安全健康,减少市政工程的不良影响,针对市政工程的特点做好安全管理非常重要,能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3.1市政工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市政基础设施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综合开发。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一步步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工程的经济性、社会性和环境效益。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分成长期、中期和短期工程,注重工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要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既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又要减小对周围居民的不良影响,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促进文明城市建设。
3.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就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由于很多施工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因而在进行培训时也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从施工人员的理解层面来开展培训活动,逐步提高施工人员对危险源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将安全意识培训与业绩考核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员工都能以积极的热情去接受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技术知识。
3.3加大安全防范措施的技术投入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管理指导方针,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尽量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加大安全防范措施的技术投入,给施工人员配备最先进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
3.4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基础上形成符合市政工程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具体施工作业中严格按照制度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促进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规范施工,促进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3.5完善安全责任制度
企业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因此,在企业内部应该形成完善的安全组织结构,相关负责人要有较高的责任意识,要能在安全管理制度要求下统一指挥、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执行情况,确保安全指令的执行。当发生安全事故时要寻找事故原因,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以此来促进各个管理人员提高责任意识,从细节上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促进现代化城市发展,要针对当前我国市政工程中安全管理现状和市政工程特点来促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市政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绍儒.浅谈市政工程管理有效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1(7).
[2]孙龙.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J].活力,2010(23).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渠道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文化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