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51
导语:在审美与艺术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深度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这是从过程角度对深度学习的解读,而在学习目标方面,强调深层次目标的达成;从认知水平角度来说,强调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高水平思维能力的训练;从学习结果来说,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即问题解决能力;而就教育主旨来说,强调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与人的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强调完整的个体生命质量的培养,即学习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结合本教学设计逐一进行解读。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复述出PowerPoint制作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综合运用“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根据“制作思想”、“制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三点一线(三点即三个教学思路,一线即一个教学目标),分别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和“示范—模仿—创作法”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使用PowerPoint常用的操作技能:幻灯片母版、图形制作和超链接。可以看出,将知识点镶嵌在一定的问题与情境中进行教授,从思想、方法到技能的逐步渗透对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来说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关注更高层次目标的达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本案例正是体现了以上的内容设置特点,关注学生高层次认知目标的达成,为了达成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在内容的学习与编排上采用了布鲁纳的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一步一步搭建知识的脚手架,从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导至较高的层次,达到应用、分析、综合类认知目标的达成。
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教师讲得虽然精彩,学生做得虽然认真,但很多课堂依然是学生在“复制”教师的操作,进行着简单的“堆砌”。很多所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都限制了操作的细节,实质上只是简单的分步操作,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而在本案例当中,教师先是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打开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练习,逐步摸索与思考,最后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以达到学生的创新。这是一个典型的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逐渐的由扶到放,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模仿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始,逐渐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融入其中,最后达成创新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这种设计更符合本学科特色,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更有利于彻底地杜绝“技术堆砌”和“信息堆砌”。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本案例设计非常注重高层次认知目标的达成,最终也体现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创作一个作品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学生通过创作个人作品,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思”的目的。
强调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论文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音乐素养;设计作用
0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感、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对人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升其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素养主要指的是音乐素质与修养,具体包括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水平、音啡现能力与审美能力。由于音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够促使人身心愉快,而且对自我修养与品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变得尤为重要。就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 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音乐素养对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其贯穿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影响。一方面,音乐欣赏与创造是具有个性化的再创造,偏于感性与综合性,它是一种灵感的发生,同时也是一种顿悟对世界的把握;另一方面,良好的音乐素养可以激发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更具创新精神。音乐中的作曲、欣赏等都融入了创造的过程。最具原创性的作曲是作者运用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对其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模式,是对自我独特生命体验的诠释。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看重的。此外,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心灵起放松作用,能够为其心灵提供一定的自由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与疲劳感得以缓解,这能促使艺术设计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所以,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音乐教育作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高校虽然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并且忽视音乐素养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从客观条件来看,由于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器材、经费等有限,因此也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缺失原因
2.1 生源多样化,良莠不齐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虽然其艺术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但是学习意识强;第二类是单招生,该类学生不属于艺术特长生,是高校单独考试所招的学生,其文化素质不高,对艺术知识也没有较多的了解,这类学生严重缺失音乐素养;第三类是艺术生,该类学生专业水平较高,但文化素质偏低,该类学生只注重绘画技能的练习,对音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其音乐素养低下。
2.2 音乐素养的客观缺失
当前,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对音乐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与期待,但是对自身音乐素养不满的学生占80%以上。并且其对音乐的了解也仅停留在流行音乐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对“古典音乐”较感兴趣。这种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偏离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和、空灵等精神内核,也偏离了欧洲古典音乐雄浑、壮阔、深刻的思想内核。很多学生仅将音乐作为发泄内心情绪的渠道,这也就体现了其对音乐浅薄而单一的理解。由此看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缺失严重。
2.3 课程设置单一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不但能磨砺其意志,净化其心灵,而且还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但是就目前各职业院校现状来看,其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模式。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轻视素质培养。这种陈旧的教育机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使安排了音乐课程,也是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并未将学生放在主置,不顾及学生音乐水平的差异。学生如此被动地接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厌烦心理,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3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人情感陶冶与艺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古时对音乐就有正音与邪音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主张“放郑声”,推崇音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由此看来选择高雅的音乐,对人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若能将其培养成知乐、懂乐的人,对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探索。
3.1 由浅入深、由俗渐雅
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体现作曲家高雅情怀的严肃音乐曲目,对通俗乐则很少涉及。其实,具有很强传播面的大众通俗音乐,歌词曲风更贴近学生,更受学生欢迎。虽然其与严肃音乐相比,没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音乐素养较欠缺的学生来说,更应从基础开始进行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不能起步就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对他们,应采取由浅入深、由俗渐雅的步骤进行。此外,由于一些通俗歌曲有部分音乐也是采用的高雅音乐的部分旋律,所以教师若将这部分歌曲与高雅音乐结合起来,将其传授给学生,就会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让音乐教学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3.2 融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在全球化、国际化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多元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无法回避的热点。那么对于音乐而言,也不会例外。于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世界音乐”“种族音乐”等都成了音乐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多元文化的借鉴与引进,实质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地发展,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资源。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可以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丰富其审美感受。在此之中,教师没必要过分关注音乐作品或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优劣。因为处于同时期成熟的音乐艺术家,其作品无法用一个正式的标准衡量优劣,并且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较以高低也无意义。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促使其从多元化、世界性的思维出发,学会认识音乐的本质,懂得尊重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3.3 达到“亲历之知”与“学理之知”相结合
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并非是完整的教育,现代社会迫切需求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引起高度重视。艺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听觉抵达人的内心。音乐的魅力蕴藏在多种声音组合中,并在时间流逝中不断地演奏,有着严整的形式、间架与结构,因此其也被称为“流动着的建筑”。而要听懂音乐,就应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如果要享受完美艺术的话,就应引导学生构建起有关和声、节奏、旋律等这座“流动着的建筑”的“学理之知”,并且要与“亲历之知”结合起来。
“亲历之知”就是指学生体验感悟之知。对其最为高妙的运用是俞伯牙的教师连成。连成看到自己的学生俞伯牙的琴技无法突破难关,便告诉伯牙,要其师方子春来教授他。于是师徒临别,但就在连成乘舟一去不复返时,面向苍茫大海,伯牙突然顿悟,操琴一曲,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琴技。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可以采取大自然情感陶冶法来点化学生。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来使学生获得体验,最终理解与体悟音乐艺术。
3.4 促使音乐成为“看得见的音乐”
其实,任何艺术门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应将具有同样审美效应的音乐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绘画特长,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印象派的音乐与印象派的绘画,中国画与中国民乐等,将其结合在一起,会使本身不具有视觉形象的描述性的音乐,为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体验。著名的美国音乐心理学者莫塞尔曾说:“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与普通人一样由此表现。”因此,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们应考虑视觉的审美功能,甚至将其成为统治音乐欣赏活动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能调动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部心智,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对音乐形象性与色彩性的认识,从而达到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审美水平。
4 结语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它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种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强调综合性与多样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对该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由内而外的塑造,促使其发挥潜能,最终使其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标准的设计人才。这也是每位艺术设计教育者长期要履行的一项责任与义务,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艳,郑淇元,赵文英.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创新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02):89-90.
[2] 范伟.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策略的几点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71-73.
[3] 宋新娟.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2011(01):34-37.
[4] 杨万春.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音乐素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1(12):23-25.
关键词:艺术教师 文化修养 审美观 专业水平
全面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艺术教学理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艺术课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定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师是主力军,因为他们担负着审美传播的重任,所以艺术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艺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使教学、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全面的文化修养,从非自身专业的能力方面抓起
对教师的看法,学生们心中自有一面镜子,要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教师,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具备优秀文化品质,热爱祖国、淡薄名利、心胸宽广、谦虚包容、平等待人、身心健康等等。没有优秀品质的人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即使在学业上、业务上有所建树,也会因为各种不健康的因素而导致停滞不前。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来自文、理等各个学科的学生。在平时的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问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他们对艺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高校的教师知识面要宽泛而丰富。在课堂中,如果你讲的内容涉及文学或外国历史,那么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检验你的水平。要关注艺术以外学科,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以及有关的当代时事信息等,使自己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做到知识尽可能广博、宽泛一些。
艺术教师尤应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高校的美术类选修课程,美术教师面对的是广大有一定审美基础的大学生,担负着培养具有高艺术素质的国民的重任,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艺术素养的成长。大学生所需要的是美术的普通教育,美术技能之外更强调领会艺术共通规律,通过美术以培养美感,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提高艺术修养,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创造力与美感的培养。美术教师不再是仅仅掌握简单绘画技能的工匠,应该是具有广阔的文化艺术视野的、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美术教育人才。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来说,虽然不能一夜之间成为高素养的教师,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课堂教学上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解决综合能力的难题,还可以虚心请教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教法,同姐妹课程的教学教法结合起来,业余时间再参加一些综合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逐步提高。
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审美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作为高校的艺术教师,不仅应有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科进行研究,还应对人生有所追求。艺术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作品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内涵,了解美的实质。教师的审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艺术教学对艺术教师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美能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美丑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对作为人师的艺术教师来说,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完成。
坚持正确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重视艺术的审美趣味,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以音乐欣赏课程为例,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学内容应讲透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他的代表作。所谓代表作,就是艺术家成熟的作品,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作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选修学生,我们在评价某部作品或某位艺术家时,要坚持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给予他们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新时代艺术教育审美活动应该是: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现,不断净化其心灵,使其感受美、理解美。因此,教师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是落实艺术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艺术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在学习中提高
学生所处的优良的教学环境,对他正面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教师接触,学生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教师的关系正是如此,学生往往被教师的一些思想同化,或者学习教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跟着名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而且往往名师会带出一些高徒,这就是教师的感染力。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很难有本质的提高,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或者某种特殊的机缘。
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艺术的发展和平民化,专业基本技能只要学习就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常人都可以掌握实现。而艺术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艺术的沉淀积累,而非一个量化概念,需要艺术教师永远对自己的专业保持热爱。我们应该把眼光多放在宽泛的地方,极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专业水平。不可否认,艺术专业水平需要在生活中总结思索,经常是长期积累、偶然所得的漫长过程,很多的艺术教育者,总是不能教育学生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灵魂,如何揭示本质,具体的行为又是什么,往往因其个人专业水平之故避而不谈。其实,还是要从基础的专业技术点入手,艺术素养的表现脱离技术能力,一样是空谈,艺术素养是上层,技术能力是基础,当务之急还是加强深层专业技术能力。
总之,时代赋予艺术教师神圣的使命,艺术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的能力涉及了众多的内容,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是我们要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内存库,只有不断地、全方面地、长期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刻苦锻炼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利地达到教学效果,发挥艺术课的作用,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书法教育;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创造素养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
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2.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3.书法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
一、改变观念,人文素养渗入课堂
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人们普遍重视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与实践,忽视其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说:“美术学院专业性很强,单一的专业视角会割断与许多人文科学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艺术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奠定深厚的功底。”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市场,由于学生缺乏正面引导和教育,他们既缺乏欣赏高品位艺术的兴趣,又缺乏鉴别艺术品位的能力。
艺术生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具备艺术修养,而且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往往起到更为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将人文素养教育渗入课堂,全面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二、提升品位,发挥语文审美作用
艺术教育通过审美这一中心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性影响,这是艺术教育的独特之处。审美是艺术的固有属性,它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人文情感,才能培养其在艺术活动中的鉴赏力、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使好的艺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人心,增强抵制庸俗艺术的能力。因此,教师需更加注重培养语文的“隐性能力”——美的欣赏能力、文化认同能力、决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品位等。
当今社会,艺术世界五彩缤纷,各种艺术对人的思想冲击无法回避,只有具备欣赏和鉴别艺术的能力,才可能获得更多有益的艺术熏陶,抵制有害的艺术侵染。通过语文课堂对艺术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必不可少,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三、德艺双馨,发挥语文德育功能
语文具有“文以载道”的特征,这决定了它的德育功能,且这种教育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灵魂;艺术教育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德育和艺术教育有着很强的交融性。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相互渗透与促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欣赏音乐家冼星海的名作《黄河大合唱》时,学生被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所感染,从七个乐章的层层递进中获得心灵的震撼。
四、开启心智,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一、警察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把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任,已成为全国高校适应时展要求的一大举措,对于警察院校来说,加强艺术教育意义更大。
(一)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警察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加强艺术教育,不仅符合警察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警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公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公安大学生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艺术活动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公安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公安机关满意的人民警察。
二、公安大学生艺术与审美素质现状
笔者对某警察学院本科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公安大学生艺术与审美素质普遍偏低,具体综述如下:
(一)公安大学生在艺术知识的掌握和储备方面,普遍表现出知识浅薄、匮乏
被调查者中,在大学里“没有听过艺术讲座”的占79.6%;只“读过一点或没有读过有关美术史或美术家的书籍”的占92%;认为自己“在大学里获得美术知识”的学生仅占8.2%;在“您是否知道一两个中国书画家?”“您是否知道一两个有名的本国油画家?”两个问题的选项中,回答“不知道”的分别占70.4%、88.8%;而对“您所在的院系是否开设书法鉴赏、美术鉴赏课程?”的问题,回答“没有开设”的占81.6%,另有18.4%的人给出了“不清楚”的答案。
(二)公安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艺术的愿望较为强烈
在被调查者中,表示“愿意看书画展”的占92.8%;几乎100%的被调查者“喜欢在家里或宿舍里摆挂”各种装饰品或艺术品;比较喜欢的美术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书画作品54.1%、动漫作品48.0%、油画作品34.7%;认为书法、美术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占86.7%;认为懂一点书法、美术知识对本专业的提高“有帮助”的占83.7%;认为当代大学生素质应该包括“艺术素养”的占87.8%;在艺术素养备选的项目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谈吐气质75%、艺术知识64%、衣着打扮63%;有74.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专门的“艺术素养课程”学习;认为艺术素养课会帮助大学生提高业务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占83.7%;愿意参加艺术素养课程培训的占81.6%;愿意将来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艺术素养课程培训的占比87.8%;若开设书法、美术等艺术课,有75.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其原因是“可以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帮助提高业务竞争力”等。
(三)公安大学生的艺术与审美素养欠缺,独立审美能力较弱
在被调查者中,对于看不懂的美术作品,通常做出反应最多的是“找别人交流一下”,占49.0%,其次是“自己探究一下”,占41.8%;对于写实类的美术作品,通常认为“很漂亮”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占42.8%,其次是“不太像,但很生动”,占32.7%,另有24.5%的人认为“很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在被调查者中,有72.4%的人认为自己的书法、美术欣赏水平“一般”和“很差”。
综上所述,尽管该院本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艺术的愿望较强,但由于缺乏艺术知识的储备,导致其艺术与审美素养欠缺、独立审美能力较弱,状况令人堪忧,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不到位。
三、提高公安大学生艺术与审美素质之对策
(一)提高认识,确立公共艺术教育在警察院校的应有地位
警察高等教育属于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按照教育方针办学,使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任何理由削弱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为了有效提高公安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其个性品质,警察院校应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把审美教育作为教育和培养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给公共艺术教育以应有的地位。
(二)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落实工作
关于艺术教育问题,教育部早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文件颁发,警察院校应把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公共艺术课写进培养目标,纳入教学计划,并真正严格实施。同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检验与巩固艺术课堂教学成果及丰富校园文化。
(三)保障先行,解除警察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后顾之忧
当前,艺术教师、资金、设施已成为警察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瓶颈。近年来,警察院校在艺术教师、经费、设施、器材等教学保障方面也在积极改善,但与教育部要求及警察院校艺术教育的需求距离还很大。学校应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单列艺术教育专项资金,增建教学与活动场地及设施,以保证警察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医教育,1998,(04).
[2]宋俊海.关于公安院校艺术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06,(02).
关键词:合唱艺术;人文素养;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逐渐开展了改革工作,已经将培养高素质的高校人才确定为了高校的发展目标。而随着人文教育体系构想的出现,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而合唱艺术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对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合唱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实行,我国教育制度也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应试教育正出现改变,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合唱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的艺术不同,不需要较高的参与门槛,所有学生都能够共同的参与进来。而其也是大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的平台,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并且合唱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使学生在参与与欣赏合唱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由于合唱艺术不仅仅能够为个人情操的培养提供机会,更是因为其排练训练过程的辛苦,能够为学生提供出良好的努力的榜样。也就是说,想要提升合唱艺术的表达效果,就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这种努力奋斗、刻苦训练的行为,也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逐渐使学生培养出基本的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高校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社会快速的发展之下,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也在不断的暴露出来。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其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也逐渐的被暴露出来,已经成为了除就业问题之外,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当大学生普遍缺少比较健全的人文知识能力。其是由于长久所以来我国的社会背景造成的。由于我国社会普遍比较重视对于理工科的培养,对于人文社科类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并且其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没有正确的人事,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没有良好和较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纪律观念,缺乏法律意识和伦理观念,所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没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和言谈举止,这与独生子女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其次,由于当代大学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较强的功利心。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交流,对别人的判断都需要通过利益判断,只能够进行利益的往来,对眼前的利益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高的物质享受,缺失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与高校中缺少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合唱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合唱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特色鲜明的表现形式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已成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由于其所具备的高尚的艺术情操以及积极向上的艺术内容,也成为了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而利用合唱教育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并且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唱教育最终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中关于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
(一)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由于社会化的分工逐渐开始精细化,个人能力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所以只能通过团队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个人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进行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才能完成由学生向社会角色的转变。而合唱艺术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集体性的活动共同完成多声部的作品的歌唱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所进行教育的。在其具体的演唱过程中,对不同的演唱个体有着共同的要求,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促进的过程。合唱艺术需要达到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在合唱过程中就需要参与的队员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官谢,同时在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中形成比较统一的形式。这种情况下,不能使团队去适应个人,而个人在逐渐适应团队的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培养其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合唱艺术中十分重视对于人声和谐且统一的要求,这也是合唱艺术中的审美特征。而在大学生参与合唱的全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并且能够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对美学艺术进行体会、感受、表现。通过参与合唱艺术,能够逐渐使学生的情操被较好的陶冶,将其的心灵进行净化。在合唱的艺术表现过程中,能够同时使演唱者与欣赏者在体验与感受作品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的对合唱艺术进行参与与体验,并发挥出其强大的想象力,最终获得情感的交流。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逐渐认识发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而合唱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很多的高校已经开始在相关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应用合唱教育,不断的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众多优秀的合唱艺术作品在大学校园内的普及和传播,大学生们通过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了解、感受、体会不仅了解了国内外的优秀文化和艺术精神,也通过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受过程中,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不断的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情况
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标准,也是对于学生进行心理情况评估的重要准则。全球化进行在我国不断加深,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问题,例如主流价值观的逐渐模糊、人们普遍缺乏信仰、精神世界的空虚等,都造成了人们不健康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状况。而作为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人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时期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行为、心理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以上的情况。而当代大学生主要的特征就是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往往缺乏集体团队意识。虽然其具有良好的自我思考能力,独立人格能够较快的形成,但是其不能良好的进行社会交往,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没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影响其全面发展。合唱艺术作为集体的艺术项目,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大声的歌唱行为,将自身的压力进行释放,帮其缓解不良情绪,避免消极心理的形成。逐渐使其学会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宣泄方式,逐渐获得心灵上的放松和情感上的良好体验。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实现全面发展。
(四)能够营造轻松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
在我国社会大环境中,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主要要求,而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缩影,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根本要求。合唱艺术能够达到的最高要求就是声音的和谐。所以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与合唱艺术的最根本要求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合唱艺术所具有的高雅的格调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特征,并且合唱艺术所追求的和谐合作精神,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和谐氛围。因此,大学生在合唱教育长期的熏陶之下,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从其外在的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现,形成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使用合唱艺术能够对其起到十分有效的促进作用。不仅仅能够将现阶段高校中只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教育的问题进行改变,还能够增进高校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能力、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敏.尽精微而抒广大——大学生合唱团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艺术教育,2009,9:84-85.
[2]何宁波.基于合唱艺术教育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220-222.
一、高校审美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艺术公共课程有明确的要求,对审美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有明确的指导方案,并且设置了审美教学机构。但是,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审美教学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漏洞。比如,教师对审美教学的不重视、部分高校取消审美教学课程等。与此同时,导致我国高校美学教育落后的原因还与审美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审美教育评价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不了解,盲目进行教育调整,导致我国审美教育水平低下。
(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教育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形式有科技竞争和教育竞争。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科技带来的功利享受,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另外,随着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在高校文化中的盛行,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平常的生活态度向现在的功利态度转变,导致大学生们缺乏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学校缺乏审美课程设备。
对学校而言,缺乏审美课程设备也是导致高校审美教育体制不健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高校领导不重视文化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影响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对审美教育的方式存在极大的问题。在高校课堂上,审美教育的中心放在对教室的布置上和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此外,高校在对审美课程的安排比例结构完全不合理。据有关教学计划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社会类学科的比例占12%。在美国和法国比例是45%。日本的比例是55%。
二、加强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政府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审美教育是一种借助形象或者抽象的事物来传达感性认识的过程。相对于智育教育而言,美育的难度系数较大,因此,政府要加强对高校美育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和监督力度,并以政府颁布的监督文件作为法律依据,及时调整高校审美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并向上级部门反馈。另外,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成果检测,并加大对教师的审美培训技能的资金投入力度,避免高校美育出现分散状态。
(二)社会媒介积极引导。
首先,媒体要正确引导发挥美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作为舆论导向的有效载体之一的媒体,是推动高校审美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利益方向的有效方式,能够逐渐消除大学生的社会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社会精神的追求。其次,提升审美教育在高校的地位。提升审美教育的地位是为了适应社会时展的趋势,也是满足高校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提升大学生素质审美情操的“美育”,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校改革审美教育教学体制。
首先,高校要设置符合学科特点的合理课程。比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在对学生艺术审美课程的安排就比较合理,不仅配套了专门的设施,还安排了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的课程。其次,学校要改变传统的美育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向多元化、自主性方向发展。一方面,统一开设美育课程,提升美育在高校中地位。另一方面,通过社团的形式宣传美育课程,提升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兴趣,让大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养成真善美的良好品格。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