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语文归纳

时间:2023-10-09 16:14:52

导语:在高中语文归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语文归纳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在社会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下,高考作文命题也发展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从以往单一的作文命题变成了话题作文,而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开始逐渐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指的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提供现实性的材料,以此来创设真实的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呈现出对立的问题,以此来增加任务型指,而考生则需要按照指令来进行写作,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在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本文就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首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掌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比较于其他材料作文而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用限制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还是采用之前的写作思维模式就很容易出现写作偏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指出作文中的“任务型指令”,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任务型指令来进行写作,这样才能避免偏题现象。例如,以“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真题”为例,其中立意中提出: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对他人的负责和对生命的敬畏,针对这一立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将其写成“敬畏生命,对他人负责”,这就明显的偏题了,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其范围十分的广,在这种写作思维下,学生写作内容就很难和女儿举报父亲这件事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这一现象就明显的没有按照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来进行写作,最终肯定就会判偏题。为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二、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写一些套路议论文,主要指的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分三段进行写作,并且每一段都有一个分论点,并且论点中存在一些名人事例结尾进行点题和归纳,这种作文写作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之为高考体作文,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大多是采用这一形式,而且还不去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篇文章都是空话,这种写作形式之前或许还能存在,但是,在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下,这种文章是很难得分的。针对这一点,教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养成较为简单的归纳推理、因果分析、概念分析等能力,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文思如泉涌,最终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价值。

三、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其价值,除了要对学生加强审题、思维训练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发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正所谓关注新闻时事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天下大事,还能洞悉世界变化,另外,对于时事的关注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这样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时候,多考虑一下以下几个问题:新闻事件性质是什么样的?和其他事件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你觉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要怎么解决?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时评写作练习,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理性表达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加关注时事新闻,以此来促进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写作;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加强对,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陈隆鑫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华侨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43-01

思维,简言之,就是我们人脑对于某些客观存在事物所产生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某些客观事物共同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载体。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当抓住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做好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工作。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笔者看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增大容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它能深化与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具有很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就有利于其更好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样他们才会运用这两种思维手段将知识归纳成条、连接成网。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鲁迅先生的艺术风格与深邃思想内涵并不是通过一两篇作品就能理解的,如果仅靠一些零星知识是难以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要想把握好鲁迅先生作品的精髓,理解其超凡的伟大、独到的深沉,必须先了解鲁迅先生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就需要增大阅读容量,最好先将高中所需学的篇目集中起来,按所选篇目进行分类,如《呐喊》(中学教材所选篇目《孔乙己》《社戏》《阿Q正传》)这类作品主要迸发出的是那种用语“毁坏铁屋子”的激情;《朝花夕拾》(所选篇目有《藤野先生》《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类作品主要记录的是对往事与故人的感念,体现出他在纷杂世界面前无可奈何的回避与深邃倔强的感情,然后再结合(《呐喊》自序)了解鲁迅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自行进行总结与归纳,这样就能让他们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到鲁迅,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鲁迅作品。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将学生的认识鉴赏能力提到一个层次,还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今后鲁迅作品的学习中不再感到难懂与困惑,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 激活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任务之一就是激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文字看到图画,通过语言体会生活。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有一段这样写道:“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够使人联想其秋来的点缀……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如为什么会写“脚踏上去”这一动作?作者为何不写“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道“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位置颠倒,加一个“也”字,好似在同另外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也正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那么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于是学生就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生活体验,回答道:“雪后观景”、“初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通过想象,就能呈现会这样一幅画面:某天秋天清晨,作者起床打开房门,惊喜地发现院子力铺满了一地的槐树落蕊,于是就好像早上刚醒来发现夜里下了一场初雪一样,怀着好奇与欣喜的未泯童心,踏上几脚,走上几步,却惊奇地发现“声音也没有”,然后弯下腰掬起一捧,闻一闻、嗅一嗅,居然连“气味也没有”,如同初雪一般清爽。这种想象,让学生更加走进作者,贴近生活,并慢慢地走入作者笔下所营造的那个凄美意境中,感受到故都秋天的清净、悲凉、孤独的韵味。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3 放飞思绪,彰显学生个性

教育重任在于能让更多学者去超越前人。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让他们畅谈个人的创造性解读。例如,在教学《咬文嚼字》一课时,学生根据贾岛诗作《题李凝幽居》,通过想象与推理,对朱光潜先生“推敲之说”有了很大的质疑。有学生认为“敲”这一动作过于粗鲁,不应发生在文人骚客身上;有学生认为用无声的“敲”动作,怎么会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指的应该是李凝的家门,而非寺院院门;而有学生认为“敲”字打破“岑寂”,反而能衬托出夜间的幽静。显然,第一位同学由诗词联想到古人礼节,并由此推断出“敲”字是符合当时意境的,第二位同学通过想象,将贾岛《题李凝幽居》生动形象地还原为生活画面,由生活场景联想到应当是先听到“敲”门声,而后再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论出朱光潜先生所描写的意境是不符合原诗的。可见,只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从思维能力与智力的关系来看,思维能力占据核心地位。布莱希特曾说过“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最大的快乐――思考。语文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教材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找出矛盾带进课堂。然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细心捕捉,及时点拨、连接与深化学生思维,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宏.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 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21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7-0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能使教师更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组合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加以利用和研究,结合实际高中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优化。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现状

教师为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搜集课件或教辅资料。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太多,挑选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工具能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播放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够密切,则不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

2.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

在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创造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1]。教师可着重对教学资料进行吸收或删除,对教学工具进行灵活运用,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更改,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

2.1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因高中语文教学资料信息量庞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学习目的、任务要求进行信息的采集,进行有效地组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清楚明确。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确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定位更为清晰,准确抓住学习方向。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高中语文中《再别康桥》一课,是一首出色的离别诗,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特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课程目标是把握诗歌定的情感,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人生历程,对诗人有个自我的评价。再着重讲授代表“意象”的自然事物,并进行分析,逐渐使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进而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课程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有效教学。

2.2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媒体优势

高中语文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在实际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教学使语文内容从平面到三维,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上视听结合,画面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思维发展。通过对多媒体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当中。了解现代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实现有效课堂教学[2]。

例如,在讲到《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开始教课时就可以展示一系列的秋天的图片,营造秋天的氛围,再通过播放视频朗读文人骚客对秋的感慨的诗词,深化学生对秋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的理解重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也可进行情景再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习,开发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语言文字转换成音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言听之美,形见之美,培养其审美能力。通过优化多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优化教学方式,获得最大效益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课的风格。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已满足不了新课改对于语文课程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情况,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式,吸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程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3],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片断,建议学生在网上查询故事背景,然后让其提出不懂得地方,教师在结合学生的问题讲课。师生互动是一个活跃性强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总结归纳经验,与同科目的教师交流意见或在网络上吸收借鉴他人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获得最大效益。

3.结束语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优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实现资源优化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有效化还能体现语文这门学科带来的独特美感和思想内涵。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发挥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敏芬,林宣龙.以有效利用资源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浅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2,32(2):20-21.

第4篇

一、四项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四项知识。其一,基础知识,即课文涉及的重点作者、语法、修辞和字词句篇等。只有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积累知识。其二,主题知识。即通过课文揭示的主题教育学生对人生持有正确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结构知识,即文章的布局谋篇及段落大意等。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文章结构,只要合理即可。其四,文体知识,即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一般而言,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教师应指导学生搞清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的概念,可在实际教学中将文体知识与文本教学相结合,并辅之相关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两种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提高“两种能力”,即想象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侧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想象力就可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项链》一文的主人公一直以来颇具争议,你们对她的印象如何?预习过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她贪图享受,死要面子,活该;有的认为,她诚实守信,不赖账;还有的认为,她吃苦耐劳,不出卖肉体和灵魂。最后,教师点评:大家都言之有理,非常精彩。的确,针对同一题目,允许具有合理性的不同答案存在,这必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确,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有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揭示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通过课外知识的引申和印证,使学生对事物的道理或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应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结合。例如,教师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作文,仅凭课本知识绝对不够。为了落实“让地球没有污染”“还原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的家园”及“让人们恢复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巧妙地引进课外知识。

(2)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即通过阅读课文、归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理解,才能分析;只有分析,才有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和不断的思考中逐步形成的,它包括:课堂提问、自主学习、寻求帮助和互相讨论等。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对语文综合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例如:开展演讲赛,举行辩论赛和开展社团活动等),使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3)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根基,具体包括两点:一是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找到自身与社会的结合点;二是通过阅读分析,使学生提高审题、审美的能力,提高辨别文章好坏和人生是非的能力,从而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一个重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包括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法修辞和对某种文体的独到审美等)能反映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四个关键:其一,写作前要构思;其二,紧扣主题动笔写;其三,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是关键;其四,写成初稿后反复修改(修改过程就是阅读分析过程)。在修改文章时,应注意五点:一是看结构是否合理,有无顺序混乱现象;二是看详略是否得当,有无喧宾夺主现象;三是修辞运用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形象;四是有无病句和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五是开头结尾的形式是否新颖,能否吸引读者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使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第5篇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高考我校语文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2011年我校高考再创佳绩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重要篇目的教学。

2、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第六册相关内容的选讲。

3、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要点的回顾与整理。

4、第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归纳。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的障碍。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三、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五、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 2、立意 3、选材4、构思 5、行文 6、拟题 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 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进行排比句、转折句、比喻句、对偶句、是字句、因果句等文采训练。

(二)创造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突破(训练目标:有创新)

2、善于出新(训练目标:有创新)

六、教学进度表

第一阶段:教材疏理:(9。3——9。24)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五、六册教材

1

7

9.3——9。10

一、二册教材

1

7

9.11——9。17

三、四册教材

1

7

第二阶段:第一轮复习(9。25——3。7)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古诗鉴赏

2.5

17

9.25——10。14

文言文阅读

3.5

25

10.13——11。12

现代文阅读

6

42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7

49

12.28——3。8

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

1

7

3.9——3。16

第三阶段:第二轮复习:明确重、难点,把握内部联系(3。17——5。15)。

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查缺补漏(5。16——5。31)。

七、教师具体要求:

1、备课

(1) 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发挥资源优势,避免内耗,力求高质高效

(2)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3)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2、授课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培养学生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2)充分利用早自习,抓紧抓好古诗文背诵和默写。

(3)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每两周的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4)狠抓知识点落实,印发学案、专题练习,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复习资料,注重课后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回复。严肃课堂纪律,优化课堂教学秩序。

3、听课。

同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老教师先上。尽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4、辅导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2)专题辅导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3)分层培优补困,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4)对艺术体育类学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5)关于培优补困。鼓励语文“跛脚生”和“希望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关注他们的进步,适时适当进行辅导。具体办法是:一抓二提示三检查。抓听课状态;提示改进不良行为,提示做好笔记;检查落实复习效果,进行爬黑板、听写训练,检查知识点。

5、作业与考试

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有作业就有批改” 的要求,对学生作文一定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真正能将教学的重点转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鉴赏、应用等能力的提高方面,在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中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如果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大大的提高。

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l.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模式。传统教育教学中,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知识灌输的对象。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模式中,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太过依赖于教师的教授作用会最终会造成教与学的完全脱节,教学质量差,以至于学生自己的动手,自学能力都不高的后果。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太过依赖于教师的作用,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这一学科具有特有的艺术形象思维功能,这也正是在教学模式上发挥创新思维的优越条件。

2.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学界在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以后,也做出了许多寻求改革的方式方法。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大致表现为几种:①高中生的心理及生理发育已较成熟,自律能力较强,完全有了学习的自觉性,有这样的群体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一种学院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现在的许多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②有的放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才能有效率。目标生成型教育教学由此诞生。这样的模式使得在高中语文教学时.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心里都确立一定的目标,之后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序进行。③结合高科技手段的教学模式也得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

网络作为认知工具。比如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像文言文学习这样看似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

二、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创新思维

创新本来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这要求创造者要对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知识以及科学技术都要有一个重新构思,重新组合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高中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思维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开展:

l.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思维方向进行深入学习,是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提纲,教学提纲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深入思维水平以及系统归纳能力。在学习问题面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先进生和后进生一同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加强合作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学会紧扣学习的中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简要的说,教师在全过程中要整体把握,点拨引导,提高探究教学成效。当学生或小组在探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对于小组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先进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予以推广,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渐渐淡化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基于此,就要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心灵的体会,提高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修养。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知识的探究者,自身发展的创造者。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使得学生具有充足的信心去主动克服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困难。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发散性思维就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点。让学生能够大胆的推敲问题,启发思维,懂得借题发挥,大胆质疑。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大了阅读面,在课堂内外都能和别人交流学习。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有一些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不是仅仅能依靠教师传授课程来达到的,最基本的还是要靠学生这个主体来实践获得。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走出原有模式当中的理论误区,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系统。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在各方面成为了制约我们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要障碍。实际上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生动而形象的母语背景。我们必须适应这一点,那就是教学的重点要从语文知识的学习转移到通过语言形式,知识的训练,最终到人生的发展上来。

第7篇

一、新课标对于人文素养培养提出的要求

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发现其对于人文素养培养提出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健康的情感,对于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实现高尚情操的不断培养和锻炼;其二,积极的人生态度,尊重人格,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具备坦荡的胸怀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其三,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人类文明,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我之间,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去面对。

二、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有利于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当然也包括人的人文素养。这两者之间形成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后者可以说是关键部分。借助高中语文教学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妥善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以高中语文课程《鸿门宴》教学为例,其中闪耀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惊人智慧,此处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开,带领学生去领略人物性格的精髓,从而使学生对于古文人物形成敬佩之情,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古文学习中去。

2.有利于高中生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要明确的阶段,心理生理都在经历着极大的变化,很可能存在复杂的心理问题。如果在此时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可能对于高中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高中语文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成为他们的精神引导,使其感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怀,由此保证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此处就要求在高中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惑,适当地开展类似于心灵鸡汤的教师讲座,由此去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采取对应的疏导策略。

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的综合体。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高中语文学科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由此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琳.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问教学法;思考

余映潮在其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祥林嫂作为一个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物,可以说她是没有春天的,请学生通读课文,佐证这个观点。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当这个问题成为引导学生阅读的一条线索以后,学生将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来研读这篇课文,弄清楚祥林嫂为什么没有春天,从而理解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以理解这个问题为主线索,学生由此可以展开对全文的探索和分析。可见,一个巧妙的提问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意义非凡。对于这种方法的使用,可将其归纳为“提问教学法”。

提问教学法是什么?指的是教师在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达成学习目的、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所使用的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提问是一座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对于教师而言,在结合课文实际情况之上巧妙设问,可以将学生引导向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更加准确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学生通过理解老师的提问,能够更加明确学习任务,掌握学习要点;另一方面,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也能在提问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提问与回答这个交互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共享思考成果,从而使得教学更加高效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问虽然是教学环节中再平常不过的一环,但绝不意味着提问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提问的优劣与课堂教学的效果生死攸关,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实施提问教学法呢?兹认为需做到以下五点:

一、因势利导,结合学生实际

先生提到过:如果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意愿来规定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话,便是大错特错的。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去帮助和引导他们。蔡先生的意思,一方面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不宜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是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加以引导。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认知水平、领悟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问题不宜过难,难则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问题也不宜过于太简单,太过简单达不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也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纵观全文,精心设计问题

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高中阶段更加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即育人功能,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更加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性。教师首先要通览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致研读。在制定出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之后,要立足全文,寻找文章中正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力求做到能统率全文,能引发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在《诗经》两首之《氓》这篇课文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一共有三处对“笑”的描写,请同学们在通读全文之后把这三处“笑”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不同的“笑”。学生在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找到三处对“笑”的描写,通过思考后可以得知三次不同的“笑”背后所预示的抒情女主人公的处境,进而领悟文章中人物情感的变化。以一个问题牵引全文,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活跃气氛,激发思考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一个人主动而自发地想去认识或习得某种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力量。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会自觉而主动地展开学习行为,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由兴趣之匙来打开学习之门尤佳。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将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进而主动针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如此一方面避免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因此,设计课堂问题时不仅要纵观全文,还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使课堂提问变得灵活而有趣,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也因此而得以形成。

四、掌握时机,留足思考时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掌握好教学进度,做到张弛有度,是一个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环节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其用时、用处也不能随意处置,而需要教师把握良好时机,做到科学规划。问题的设计一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在向学生提问时,也要把握好这个先后顺序,不可随意提问,导致学生学习思路好混乱,不能准确掌握课堂内容。提问之后不可立即要求学生作答,给学生造成紧张感和压迫感,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去比其同、究其异、寻其和、追其分,方能锻炼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切忌急于求成。

五、归纳反馈,纠正错误认识

第9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训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目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阅读题目越来越成为考察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训练也越来越值得关注。从历年高考阅读题目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阅读题目得分较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成绩,教师和学生要在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等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相关调查,现在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这无疑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部分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都不知道。对此,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下工夫。

(一)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期内能提高的。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比如,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每周内或每个月内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并在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则对此进行定期检查。其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文章的解读进行解读,根据高考政治试卷的考察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读和泛读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各科教师要联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政治学科教师和语文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组织对学生的考查与培养,让学生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的条件之下,为提高阅读能力做好坚持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自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教师一方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自主自觉行动。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与提高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阅读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才有动力愿意为提高成绩而去阅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阅读数量。再次,要遵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能只重视阅读数量,而忽略了阅读质量。最后,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特点、阅读特点和考题特点,寻找、归纳符合自己的特点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总结、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考点上的详细梳理,以帮助学生尽快积累基本知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共有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时要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重点进行梳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出主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运用真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所有已考考点、未考考点,让考生在训练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考试出题特点,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押题效率。

(二)学生要主动养成归纳问题的习惯

良好归纳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生中逐渐养成。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归纳能力提升的艰巨性,摆正心态,在平时中多加练习,不急不躁。其次,要养成良好归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阅读完文章后,学生要及时放下材料,通过快速回忆的方法在脑海里梳理基本内容。最后,通过由精读归纳到泛读归纳的渐进过程,逐渐培养自己的归纳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归纳能力就会在训练中逐渐形成。

在这里,以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例来说明这一问题。2012年考察了德国作家叔本华的《论名声》,其中该文结束后的第一道考题为:“‘立功’与‘立名’是通向成功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区别。”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考生不具备归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正确地分析出该题目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含义,即一方面是分析“立功”与“立名”的区别,另一方面是“立功”与“立名”背后代表的两条道路的区别。显然,如果只回答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没有正确地对文章进行归纳,在此问题的回答上就不能得到高分。相反,如果学生在平时严格训练自己的归纳能力,就会准确地捕捉到问题隐含的信息,从而快速地找出答案。

三、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教会学生寻找答题关键词是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答题中起到重要的指点迷津的作用。比如,在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主要的”“次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中心”“第一”“其次”等等关键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上关键词,因此这些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键词”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养成利用关键词来提高摄取题目中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解题技巧。

查看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在整个阅读题目中,非常注重对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考查。2013年的阅读题,考查了老舍的文章《何容何许人也》。该文章共考查了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大体上都对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如考查该文章的第一个问题,问:“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发现该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如,考查的第二道题目:“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何容身上的矛盾现象。”在这个问题中,给出了关键词,即交往、生活、心理,只要学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弄懂了文章,就可以很快地给出答案。再如,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的找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然后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才能真正的给出答案。

高考阅读训练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阅读训练工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德超,《思维训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诉求》[J],《语文建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