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53
导语: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习惯环境环节机制保障。
引言:
培养大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良好行为习惯,重要的是,首先让学生们认识、了解这其中的深远意义。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的需要、是未来职业的需要、是欲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牢牢地把握引导、置换、对比、体验、总结、升华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达到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反思,在反思中内化,在内化中觉悟,在觉悟中升华的目的。把积累、沉淀良好的行为习惯,视为人生最大的财富。把积累、沉淀的过程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动力。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们体验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浓缩着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人格的魅力、综合的素质、潜在的能力等。它关系到一个人智慧的展发,能力的提升、身心的健康,学习、工作的效率,以及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的体现。总之,它是人的首要资本。所以这项工作是系统的大工程。
一、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现在的学生将成为未来引领新生命的幼儿教师,他们是幼儿潜移默化的行为榜样。这样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意味着什么?他们对社会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又将给那些鲜活的生命注入些什么?学生们的客观现状与未来的职业要求的差距,都是教育、教学要完成的工作目标。
这一切的实施,不仅要有科学严谨的规划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细致地纳入在教学的工作环节之中并转化为学生们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一切对于经历苍白的十几岁孩子而言,难度是非常大的。只凭理论或知识的传授都是无法触及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的。所以,只有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的广泛实践,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置换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们在非常和谐、自然的气氛下,主动地生起想完善自己的愿望,进而愉快、积极地去实践完成培养良好习惯的训练。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困难的原因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教育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们从主观的愿望上讲,没有不想好好学习的,但所形成的学习效果却常常很不尽意,差异极大。同样的一个老师教,同样的环境作用,结果如此不同。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往往人们会盲目地抛出一个结论——要么是智商问题,把一个不可更改的责任推给了父母;要么是小时候基础没打好,不是学习的料,又把一个责任推给了过去……这样的结论,给老师和学生找到了一个充分的不教、不学的理由。其实教学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透过传授知识祛除学生学习障碍的过程,最终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成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坚固基石。由此可见,学习困难这个现象,其根源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们建立学习的信心
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教学环节,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首先是帮助学生正确总结过去;其次是找到突破畏惧学习的心理的具体方法;其三是创建一个能有效使学生们反复咀嚼体验突破畏惧和品位学习的环境氛围;最后仍是帮助学生们正确总结,使之回归到已设置的建立的良好习惯的实训内容上。继续升华、强化为意识,固化成思维。
二、如何使教学过程成为实训的保障机制
建立良好的习惯,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保障,这种稳定提供了实现重复性的可能。那么学习习惯的建立也是如此——不是说的概念,讲的大道理,它是需要以身心为实验室,成百、上千、上万次的反复训练、从坚固直至到固化。所以它的完成需要一整套严谨、科学的系统规划,既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们能实现学习运用的需要。不仅要有可操作性、可多重复性,还要有“机制”的保障,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大做文章。围绕着一个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以能转化为可重复的实训为目的,以学生快乐轻松学习为检验标准,来渗透理论,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环节与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统一的一套规范化、自制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实训流程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的环节是教学规律的反应点。它是整体教学活动承上启下的枢纽。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鸣的和谐之声。它既可检验教师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又可检验学生对学习的接受状态。所以需要教师站在教学环节这个全息点上,确立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贯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充分思考、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客观学习状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
(1)第一环节:把培养学习习惯与教学结合
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而学习状态又取决于良好习惯的积累,所以强化学习习惯就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此,在设置课程和实施教学工作时,建立一整套的培养学习习惯的流程,围绕的核心是调和感官的协调统一,达到专注和思维活跃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A、笔记规范化,统一书写格式;
B、听读和随记结合,使学生专注,不分神;
C、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D、将实训的内容纳入量化分,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
这样从引起学生的注意开始,才可能改善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进而强化学习习惯,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第二环节:思维习惯的训练
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又是艰苦枯燥的,是客观反映学生积累状态的。若只一味地从学上强调,很难达到学的目的。要在这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梳理调整,使他们认识到学会什么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终极目标,而真正透过学习的过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学习障碍是什么?排除障碍的思路以及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学习的目的也自然能达到。具体方法如下:
A、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当学生们遇到学习障碍时,往往是心里动荡不安立时,也是思维无序混乱之时。此刻给一句针对解决问题的话,会使他们心安。有了一刻安稳、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人会安静理智。这种心态是做抉择的基础,再加上一些思维方式的内容,如:“审视当下的行为,会清楚自己的身心积累”、“自信来源于无我的利他实践”、“做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自私会带你走进幽深的黑洞”、“踏实的努力是你忠实的朋友”等。
B、界定清楚概念,是正确实践后的升华。
建立良好的习惯实例,是正确认识的途径,同时也是界定清楚概念的基础。若实训是盲目或主观的,那么,认知也一定会出现偏差的。所以,实训、认知和界定概念要相结合,方可帮助学生正确总结自己的实践行为,激发学生们自我指导和自主接受实训以及巩固效果的目的。这种思维习惯不仅会使学生们心里踏实,还可以培养超强的预测结果的能力,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路清晰、万法随心自然。如:上课前要求全体起立,同学们一同问:“老师好”,老师回应:“同学们好”,看起来一个简单常规的课前、课后的实训,潜移默化地在渗透着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尊重老师,什么是课堂的严肃性。同时,在课前学生站起的瞬时,可以放下手中与课无关的小动作,打起准备。
(3)第三环节:内化知识的训练
对于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设置三个内化环节:一是复述(可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认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状况,以便及时补充;二是帮助学生找寻所学知识与自身的结合与提高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三是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是对知识内化后的检验,也就是同样的知识具体每个人却是非常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对知识运用的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这个环节并加以正确引导决定了学生最终的学习兴趣和驾驭知识的思维和行为等诸多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A、复述的重要性:
“复述”,从形式上看,的确非常简单。但它无论以渗透教学整体质量上讲,还是从个人诸多能力的培养上讲,都是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教育环节,或者说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它的重视,需要在行为上无数次地重复,并坚固成为习惯。因为复述是接受外在信息后的第一个内化环节,人往往在处理外来信息时,常常会以个人的心态进行取舍,难以完全地吸收,这个环节若不得到重视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再是具体的分类,处理和重新排列组合,而达到知识的内创造。通过复述这项行为上的训练,可使学生体会到梳理知识过程的重要性,强化复述的意识,为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B、学习与自身需要的结合:
学生对学习的不注重与被动,最根本的问题是在于与自身不能结合:觉得没意思,没兴趣,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明知道玩游戏影响学业却无法自拔,为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游戏的设置符合了人的天性——人内心是追求愉悦的。若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愉悦,他们也一定会投入精力的。所以这个环节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知识与他们以及他们的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讨论这个方法,每个人结合自身的成长讲出了各自对知识的不同理解或知识打宽了他们的视野,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他们分析自己,梳理自己成长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所以学生们越学越爱学。很多同学说这些课程对学其他课程也非常必要,因为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能学习、会学习的基础。:
C、对知识的再认识:
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实质上是理论与自身结合的过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们的实践?必须首先为他们创造实践的环境。这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如何学以致用。除了课堂上抓各个环节的训练之外,还让学生把这些训练带回宿舍、家庭之中:以宿舍(家庭)为单位,以生活、学习、各种活动为内容,分工合作,深化、重复课堂上的行为训练和思维训练。久而久之,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变化,把常规的训练当成了身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结
在两年中,以180名学生的文字实训统计,共12060万字,分三部分:
1.课堂笔记约1368万字;
(180人*19周*1000字*2年*2科)
2.实践体会心得2052万字;
(180人*19周*1500字*2年*2科)
3.每日的《计划总结》8640万字。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7-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善于学习、精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比较活跃,发散程度大,非常适合创新,但是由于长期的教育习惯所致,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丧失活力,并且极大地削弱了其后天的创造能力。在教育部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重视对于学生思维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是仍然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措施认识不清,以被动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终收效甚微。
1.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误区
1.1 长期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教师观念难以转变。小学生的思维十分具有跳跃性和创造性,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最有合适且富有成效的阶段,但是,由于小学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往往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并且,部分教师仍然放不下"身段",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头"上,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去想,难以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往往低估小学生的思维理解力以及创造力,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通常是反复强调,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形成逆反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其正确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教师的"命令"。我国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普遍较为简单化,学生所要做得基本上为预习、学习、做作业、复习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但是,对于这几个环节习惯的培养方式有十分单一,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看、死记硬背公式、例题、概念等,或者由教师满堂灌,填鸭式地"倾囊相授",学生兴趣缺失,对于数学课程完全呈现被动式地听"命令"现象,教师怎么样说,他们就怎么样做,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了统一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并长久地被这些习惯所桎梏,没有创新、没有活力,反而成为了其今后学习的障碍。
1.3 教师培养方式难以长久坚持下去,"朝令夕改"现象严重。小学生性格好动,并且可塑性较强,只要长时间地加以培养,必定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小学教师在采用一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时,往往难以长久坚持下去,今天一个样,明天又另一个标准,"朝令夕改",如此反复,最终导致学生思维以及学习习惯混乱不堪,更别说自主创新思考,其基本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对其矫正十分困难。
2.培养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有利措施
我们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那么就必须明白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是什么。子啊新课改背景下,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活跃、大胆、有创新、开放式的思维习惯,并且在课下还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去探究、去求证的行为习惯。如此,才能真正打好学生的基础,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开一个好头。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以其年龄特点来说是比较活跃、好动的,我们要培养其课堂学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按照其心理习惯去进行。首先,要让学生养成用心听讲的习惯,不能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我行我素;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尤其是计算过程以及步骤的书写上,一定要清晰明了,以方便教师修改以及今后自己阅读;第三,要培养课堂学习"一条龙"的习惯,即课前认真预习、课堂做好笔记、课下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最后,要培养学生心细、谨慎的解题心理,使其不再审题方面出现错误。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学阶段是养成其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新课改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能使学习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真正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点的思维习惯:第一,积极思考、开动脑筋的习惯。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典型,设置情境去启发学生,使其产生兴趣和欲望,并让学生自作,以多结论、开放式的例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去思考;第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凡事要求证、教师也有错的观点;第三,培养学生用于创新,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思维习惯。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下学习行为习惯,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在课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课下学习习惯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去求证的行为。小学数学中的内容基本来源于生活,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的实例方面去探求公式的演变,让学生养成课下合作探索的行为习惯,从而作为课堂知识学习的补充,更好地服务于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教育;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要认清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明确其中问题,深入剖析新课标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学学习惯。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教学,小学阶段的数学很简单,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比较贪玩,这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增加了难度。首先课堂效果差,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没有创新,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由于小学生的种种特性,学生课堂参与性很低,无法融入到教师的教学思路中去,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其次教师缺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没有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单纯以分数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参考。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时期,教师为了强化记忆,不知繁重的家庭作I,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养成了马虎粗心等很多坏习惯,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对数学和老师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成绩的同时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措施
1.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和学生亦师亦友,才能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赢得学生的信赖,关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对小学教学很重要,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自己高人一等的观念,要掌握更多的主动性,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将人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小学教育更是如此,小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培养育人的理念,促进小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同时正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缺乏各方面的判断能力,所以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的难题和重点。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喜欢某个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下,都会积极去配合老师,这门课程就会学的很好,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差异,和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自己,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
2.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摒弃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局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自身保持教学热情,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运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单纯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学会了相关知识,在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布置过多的任务,使学生逐渐上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状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新课标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新课标理念内涵,将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性展开,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发挥出学生的潜力。
4.注重家庭作业的质量
家庭作业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作业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设置新颖的题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作业批改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深入剖析,把握学生思维活动,对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教育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身潜力。
【参考文献】
[1]南岭梅.试论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5.35:143
关键词:数学 习惯培养 主动质疑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习惯就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精神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但是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听讲不认真,不敢提问题;有些学生做题时不审题,也不善于独立思考;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如果让这些坏习惯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深入研究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听课、读书、验算、自习、预习、书写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3.提出问题的习惯。
4.合作探究的习惯。
5.阅读课本的习惯。
6.认真审题的习惯。
7.认真作业的习惯。
三、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形成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
2.实施阶段:(1)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确定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项目;(3)召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争取家长的支持;(4)通过预定的课题要求和实施策略实施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总结阶段:(1)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2)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二)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总结法等方法
(三)措施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期待进步。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抓住时机,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必要的监督手段将有助于学生消除懒惰心理。建立起课代表领导的数学组长负责的双层管理措施,能有效地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作业和复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还可根据这些步骤的落实情况即时调整课堂,并可实施分层上课、分层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自申报课题后,数学教师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根据研究的分阶段性,特别设立了低、中年级的研究,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方面的研究。中年级由成丕林、修嵘嵘、刘艳芳负责,低年级由周彩霞、杨宗兴、贺贤波负责。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也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地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获得优质效果。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学习方法只有以习惯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真正成为方法,显现出应有的价值。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故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采取的措施,我的浅显认识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起榜样表率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影响形成的。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促使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样,会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因此,我觉得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主要就是让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看清题目的算理和运算顺序。解题时要认真书写,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仔细推敲,列出算式,进行计算。通过审题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小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当他们具有质疑意识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学生可以从数学课的某个学习环节、某道题中发现疑问,通过较深入的思考后,敢于和乐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主动参与到与其他同学的讨论活动中去,一起探索、实践直至释疑。学生会在质疑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他们会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树立质疑的信心,形成质疑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首先,教育学生做作业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心神不定。其次,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的作业,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不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学习的习惯。再次,要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要先验算,认真检查,及时改正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及自我评价的习惯。
(七)及时订正错题的习惯
订正错题是及时矫正知识点错误的有效方法。课堂上理解不透,没有掌握的知识在作业中能反映出来。及时补缺这样可以形成正确的知识框架,是巩固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错误的知识点不及时矫正时间长了数学知识无法连贯地掌握,容易形成知识上的脱节。因此及时订正错题非常重要。
(八)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要学好数学,光靠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指的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对学习的心理倾向,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探索、寻求知识的习惯,熟悉、提升技能的习惯,同时积极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习惯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它将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有哪些呢?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语文,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学习的行为或技能,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扩张语文运用思维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各类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等等,这些良好的习惯,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会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更加享受语文良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强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文字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字迹清晰、工整是语文文字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考试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的笔迹干净、端正,会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阅卷老师看着也会很舒心,不自觉地就会愿意多给几分,而遇到学生书写潦草,甚至难以辨认,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考试的分数。因此,教师要强调书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规范笔画、工整书写,可以通过一些书法字帖、书写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意义。
2.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进行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不断扩展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比如,在进行某一文章的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阅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积累词语、揣摩修辞手法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仅仅依靠课堂的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升语文素养。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突出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要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推荐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让每位学生的阅读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4.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很多学生最害怕,
最排斥的教学内容,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就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关键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日记,通过日记的写作来逐渐提升写作文的能力,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进行作文的完善和修改,在完善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作文水平。写作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教师要在加强日常教育的同时加强专项训练,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细致的点评,同时也要开展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评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这样学生能够逐渐克服恐惧心理,提升写作热情。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开始转变,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传授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学习有关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或趋向。学习方法则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措施。在数学学习习惯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作业辅导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密而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容不得半点纰漏。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发现部分学生粗心大意,经常审错题目、抄错数字、算错式子,导致平时的作业练习正确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平时多练习、多演算,多体会,并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态度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必须保证授课语言的科学性,即严密、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尽量不出差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初中数学开始涉及平面几何、坐标系、函数等知识,这些内容对于解题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数学的内容较浅,解题步骤也相对较小,因而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比较随意,并未形成规范的解题格式。进入初中阶段,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例如,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中要标明方法一、方法二等,在涉及复杂运算的题目中要让学生写出完整的步骤,不可跳步骤,在解证明题时,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的定义或定理,从题设或结论出发,根据规范答好题目。规范解题的习惯可以保持思路的流畅性,还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三、培养复习和反思习惯
复习和反思是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的重要保证。初中数学的内容多,而且环环相扣,如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好,会对后面的学习内容造成阻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学越差。例如,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那么在学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时将会更加困难,同样,如果学生未能掌握坐标系和函数的概念,那么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会更加百思不得其解。因而,让学生养成每天复习一课时,每周复习一单元的习惯显得迫切。此外,平时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及时反思错题和薄弱环节。
除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初中数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方法的培养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科学,取得了较好的数学成绩,而有些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引导。例如,有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偏向于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较少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有些学生则一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还有一些学生一旦遇到难题就放弃。面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指点偏好独立思考的学生,启发喜欢向老师求助的学生,鼓励不想面对难题的学生积极思考和求解,在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请教问题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布置学生预习任务,提升自学能力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课堂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课堂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并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当学生预习后,上课会更加积极主动,更快地接受新知识。由此可见,预习在初中数学的学习非常有必要,教师要在教学中试图让预习这项任务逐渐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三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最适宜的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打好数学基础,为学生以后升学和继续深造提供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效林.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1期
[2]乔红丽.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法[J],新课程学习,2011年12月8日
关键词:数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87-01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学科之一,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造成了过多的依赖于智力因素的培养当中。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培养,并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某知识时,首先说明该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是应用于哪些科学、技术、生活方面的必备基础,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科学内容来研究,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教育内容来处理。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培养因素,科学而艺术地“输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空谈大道理,最好是做到巧妙融入。无形渗透。
二、培养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首先以形成动机为开端,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的知识.常常是掌握得迅速而又牢固。然而,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需要在教师的影响和培养下逐步形成和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作为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情感就是爱,它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厚爱。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的感情。”一个热爱自己学生的数学教师通过热情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才会赢得学生更热爱,尊敬自己,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它的核心是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精心设计与巧妙地导/新课是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一上课,教师就要把学生带人一个崭新的知识情境中去,要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新课的导人方法很多,如以旧导新法,立疑激趣导人法,鼓动褒奖导入法,尝试练习导入法等等,教学时应视l具体内容而定。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培养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另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的主要形式,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学习过程刨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而且要注意提供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得出这样的定理、公式、结论等。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得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同时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喜,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成自然”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坚强的学习意志。数学是学生较难学习的一门功课。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深刻分析每个数学难点,每道数学难题,师生共同探索解答途径,让他们尝到收获的喜悦,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学生设置一点障碍,布置适当坡度的数学题,让他们独立完成,以磨练他们的意志。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困难
一、造成学生困难的原因
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条件限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1)小学基础不扎实。许多初中生的数学能力低,尤其表现在计算方面,甚至连简单的计算也会出错。例如,经常出现■÷2=1,■+■=■这样的错误。(2)学习效率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不同于小学阶段,学生还在继续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其学习效率自然低。(3)逻辑思维能力差。学好数学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学生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导致思维能力差,数学成绩自然不佳。
二、改进学生学习困难的措施
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数学都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要改变学困生的状况,其先决条件是要改变学生的主观态度,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主动地学习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1)善于鼓励,树立自信。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良好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自信,学习就会充满动力。(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函数图象》这一章节时,由于其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造成许多学生对待某个函数题目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这时笔者告诫学生,难度太大的题目不能“紧追不放”,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应该先放在一旁,待有机会的时候向同学或者是老师请教,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在学习中查缺补漏、认真严谨。
总之,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主、客观因数造成的。教学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掌握好学习上的技能技巧,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