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54
导语:在大学专业调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能力及英语学习现状;英语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69-04
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1],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提出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进一步将英语应用能力具体化为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现状,并提出了英语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了解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原因,提出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调查对象
被试为四川旅游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210名大学生,以及8名担任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
(三)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问卷根据《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能力的描述、谈慧娟的《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现状调查表》[2],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问卷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译5个维度,了解被试在这5个维度方面的学习现状及学习能力现状。
访谈法针对教师和部分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6名教师及目的抽样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及英语能力的因素。
文献法是在调查和访谈结果基础上,阅读相关文献,以结合实际提出提升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在英语听的能力方面,仅33%的学生表示能听懂四级难度的短篇文章,有57%表示只能听懂一些日常基本内容,还有3%表示基本听不懂。但就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时,仅有5.7%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听力练习,课外偶尔进行听力练习的占绝大多数(68.6%),还有25.7%表示课外基本不会进行听力练习。
在英语说的能力方面,能用英语与人简单交流的仅占21.4%,50%表示能表达,但不够流畅,不能与人交流,甚至还有8.6%表示基本属于“哑巴英语”水平。但表示课外经常进行口语练习活动的仅占1.4%,有60%表示课外基本不进行口语练习。
在阅读能力方面,“借助词典,能读懂英文小说,或英文期刊、网站的信息”的仅占32.9%,有20%表示有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还有8.6%表示阅读上有很大困难,基本读不懂英语文章。但却没有人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英文的阅读,课外偶尔阅读英文期刊、网站、简写小说等的仅占25.7%,有47.1%表示只进行与过级考试有关的阅读,还有27.2%的学生表示课外基本无阅读。
在写作能力方面,表示写出的文章有一定语法错误的只有40%,有50%表示写出的英语文章错误很多,表示基本不会写的有7.1%。在对课外写作练习进行调查时,无人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英语写作练习,有71.4%表示“课外较少进行写作练习”,课外从不写作的有28.6%。
在翻译能力方面,对于“借助词典能进行句子、短语英汉互译”表示“比较熟练”的仅有31.4%,表示“基本能”的有44.3%,有22.9%表示“不熟悉中英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不能进行中英文互译”。而对于课外的翻译练习,60%的学生表示较少做翻译练习,且仅做与过级考试有关的翻译练习,有40%的学生表示课外基本不做翻译练习。
学生认为英语听、说、读、写、译几项能力最难的依次是:听力32.5%、口语表达31.3%、翻译13.8%、写作12%、阅读理解7.5%;最想提升的分别是:口语表达44.2%、听力25.6%、翻译能力10.5%、写作能力10.5%、阅读能力9.3%;学生认为现在影响其英语能力提高的最大因素依次是英语基础32.8%、兴趣30%、没有好的方法21.4%、目标不明确8.6%、老师4.3%、其他2.9%。
从学生的英语能力及学习现状调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英语能力总体偏低,但同时学生在课外付出的努力总体较少,并未因为英语能力偏低而增加。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现状及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我们对担任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8名教师及目的抽样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试图更好地解释调查结果,分析出影响大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导致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偏低。大多学生反映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做题为重点的英语学习方式,原因在于初、高中英语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分数,因此学习英语的重点就是能做题,这种方式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学生表示学习的是“哑巴英语”,很难开口。这解释了为何学生迫切地想要提升听、说能力,也解释了为何21.4%的学生认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英语能力的提升,还部分解释了为何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听、说、读、写、译练习尤其是听、说练习的习惯,因为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得分,所以原本就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2.“非英语专业”导致能力、兴趣差异大,英语总体重视度不够。一是一个自然班里学生英语能力及兴趣差异极大。由于英语不是专业,所以英语成绩并非大学录取时考查的重点,从而导致同一个自然班的学生英语能力差异极大,而总体而言,英语能力偏低。也是同样的原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存在极大差异,有些学生非常喜爱,而有些则对英语毫无兴趣,总体而言,对英语的兴趣偏低。学生的基础和对英语的兴趣是影响其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二是对英语总体重视度不够。尤其对非英语专业的理科大学生而言,普遍错误地认为学学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CET4或CET6,对英语课程重视度不够,尤其是越往后,学生陆续通过CET4或CET6后,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减弱,导致英语能力的提升更加困难。另外,理科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需要花大量时间,不少学生在访谈时表示为了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晚上熬夜到12点是常事。由于认识偏差,学生不愿意在英语上花更多功夫,且由于专业学科任务重,学生也无力重视英语的学习,因此总体而言,对英语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3.大学英语教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影响巨大。通过访谈师生了解到,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对英语的兴趣会发生变化:有的英语能力会有显著提高,有的可能会有退步;对英语原本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会大增,而原本自以为有兴趣的学生后来逐渐丧失了兴趣。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是英语能力、兴趣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能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中西方知识丰富、能结合课程给予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及人生引导的老师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能将英语语言点、篇章教学与文化结合进行讲解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并能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4.课外努力程度是英语能力提升的最重要保障。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课外经常进行听、说、读、写、译练习的学生相应的其英语能力也更高,而课外完全不进行英语练习的其英语能力往往处在最低的水平。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从师生的访谈中分析得知,课外努力是英语能力得以提升的最重要的保障。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学生练习的时间也有限,想仅靠上课的时间就能提升英语能力是不现实的,课外是英语能力提升的最广阔的天地。根据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到,课外努力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种:
(1)真正的兴趣。真正的兴趣会激发学生课外花功夫进行英语练习,而兴趣与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前对英语的兴趣、现在教师的理念、课堂教学方式均都有密切关系。英语基础好的、一直就对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其兴趣往往能持续;有先进理念、课堂教学有吸引力的教师,往往能促使学生兴趣的变化。针对部分以前对英语有兴趣后来反而丧失了兴趣的学生的深入调查更说明了真正兴趣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反映之前在高考压力下被迫拼命学习英语,考出了较好的成绩就误认为自己喜欢英语,到大学里这种压力消失时才发现其实并非真的喜欢英语,反而因为以前被迫学习使现在对英语没有了好感,即使老师努力也无法挽回颓势。
(2)好的英语自学方法。访谈中师生都反映这极大地影响着课外的英语学习。接受访谈的教师力荐学生多浏览英文报刊和网站,多听英语广播,认为多听、多说、广泛阅读是提升英语能力的好方式。但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课外都习惯按照原有的方式学习英语:背单词短语、做题、偶尔听力。另外,学生知识面狭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学生反映英语广播、报刊、网站中涉及的文化、历史等的内容看不懂,所以不愿意看。
(3)学生做事的恒心、学习生活的调节能力以及教师的课外引导。根据访谈,发现:①英语能力的提升实际还与学生自身恒心、意志力等品质有关系。有了兴趣、好的学习方法还不够,有的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课后采用老师推荐的方法学习,但只是三分钟热情,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谈到坚持是很大的问题,而通过访问一些坚持较好的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也表现出毅力和恒心。②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还与自身对课外学习、生活的调节能力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课外时间紧的客观事实,但通过访谈了解到,面对同样的压力,有的学生仍能挤出时间进行英语的学习,能坚持课外进行英语练习的学生面临的压力往往比一直声称“没有时间”的学生更大,因为这些学生往往也会在其他学科上会花更多功夫。③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适当地引导,比如利用课堂时间对课外活动进行一些检查、督促和鼓励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英语练习活动的开展。教师课外的引导对学生英语能力提升不可缺少。
三、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策略
根据调查分析,英语能力的提升绝非简单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练习,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因素,只有全方位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结合调查及访谈分析结果,我们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并结合教学经验,试图找出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跨文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采用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一方面,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或者单纯的技能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仅有语言技能,不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障碍重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刺激了学习者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外语语言教学……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了外语教学的潜力”。[3]可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使语言在不同环境中有效运用。我国学者张红玲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初步构建了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模式,对跨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材的编写、测试与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3]陈桂琴也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教材编写特色与内容蕴含以及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运用。[4]
(二)课内外结合是学生有效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必经之道
课内可以创设一个英语语境,提供针对性的练习,给予直接指导,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同时有吸引力的课堂也是学生课外愿意进行练习的源动力。但是仅有课堂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加强练习,并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目标。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课外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非常重要。掌握好的自学方法是第一步。通过文献阅读及教学实践,“原典英语自学法”[5]是简单易操作、效果显著的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方法。“原典英语自学法”吸收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心理学与语言习得理论、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合理成分,旨在“激活、培养和发展个体与生俱来的语言自学潜能,以此为基础实现英语成为学习者个体有效交流工具的目标;优先重点发展聆听技能,在此基础上,融入‘说、读、写的训练和发展’,达到娴熟掌握四项交流能力;强调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技能支持英语自学活动;强调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比较、鉴赏紧密结合,将语言文化学习融入个人终身发展;强调语言学习方法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强调语言学习教材和素材建设的真实性、开放性和经典性。同时,该方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违背”,[5]在现实实践中[5]以及在我校其他一些专业教学实践运用中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原典英语自学法”可简单地概括为321x法,即“闭目专注聆听不少于3遍,之后认真阅读听力文本不少于2遍,再欣赏聆听不少于1遍,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听、说、读、写、译’的扩展提高训练”。[5]
教师的跟进指导同样重要。有了好的方法,学生并不一定会实施或者坚持实施,就如调查反映出来的,能否很好地进行课外学习还与学生的恒心、毅力、生活学习的调节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鼓励和帮助,需要教师随时关心学生课外的练习进展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调节学习工作时间,这些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会课外自学的有力保障。
2.课外多种方式配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自学,学校还可以创设更多的平台及其他方式配合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一是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活动、英语文化墙、英语知识相关讲座、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或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为学生推荐书籍以及优秀的英文报刊、网站等,英文报刊、网站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VOA,BBC等,为不同学生提供自学的多种选择。
3.使课内课外产生联系。课堂内外如果能够有机结合,则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课内教学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使课内外产生联系的方法如下:一是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二是课内适时对学生课外的自学活动进行检测、督促、鼓励和指导,以督促并帮助学生课外有效自学。三是课内适时结合单元主题及时事进行讨论,讨论前让学生阅读各英语网站上的相关文章及评论。四是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课堂所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同学间的矛盾等,让学生真正体会英语的作用,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激发学生课外英语自学的主动性。
(三)加强教师的跨文化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课堂内“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进行,要求外语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较强的交际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学规律”。[4]课外对学生进行切合学生个体实际的引导和指导,需要教师真正具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以学生为本”等思想。课内外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灵活地进行教学组织。总之,教师是影响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关键一环。教师的理念、教师对学生及教学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是否对英语继续有兴趣或产生兴趣,或者是否主观上愿意学习英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交际能力也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升: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效的交际技能、灵活得当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升英语能力有强大的示范作用。“跨文化培训”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跨文化培训”可分为教师个人的文化能力培训和教师文化教学培训两部分。前者包含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3个方面;后者包含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意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3各方面。[3]通过对教师的跨文化培训要实现几个目标:首先,是帮助教师增强跨文化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并真正树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理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次,是拓展教师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帮助教师运用跨文化的理念不断调整自身的日常交际行为。[3]近年来,反思教学和课堂教学研究这两种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教师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中。[3]
四、结语
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大学生日后在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在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阅读基础之上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英语能力提升的策略建议。本研究是仅在普通大学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被试人数有限,且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局限性,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从更广的范围、更多高等院校类型等角度进行研究讨论,以更好地促进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谈慧娟.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调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4-215,254-338,349,349-354,354-358.
[4]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167-189,175.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多义词;習得现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045-3
1 引言
多义词的習得往往成为英语学習者的拦路虎。面对这一难题,学習者常常被告知要死记硬背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或者通过语境去推测其义项。随着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构成语义网络,而义项之间是通过各种认知原则相互联系的。根据认知语言学在多义词研究上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对学習者的多义词習得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对学習者多义词習得现状研究较少深入且不够全面。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多义性理论为基础,较全面深入地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習得现状。
2 调查设计
2.1调查问题
(1)非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语境线索推测多义词义项状况怎样?
(2)他们的多义词语义系统習得深度状况怎样?
(3)他们如何学習多义词?他们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吗?
2.2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杭州师范大学2009级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2.3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三种调查工具:英译汉、汉译英及问卷调查(张绍全,2009)。
2.3.1英译汉
测试受试利用语境推测多义词(规则多义词和不规则多义词)的准确度。考查的规则多义词及其义项是:(1)coffee:“咖啡茶”和“咖啡豆”;(2)bank:“银行的建筑物”、“银行职员”和“银行机构”;(3)university:“大学建筑物”、“大学机构”、“大学校园”和“大学师生员工”;(4)newspaper:“报纸”、“报社”和“报社工作人员”;(5)piano:“钢琴乐器”和“钢琴琴声”。
考查的不规则多义词及其义项是:(1)act:“法案”;(2)plane:“刨子”;(3)call:“短暂访问”;(4)position:“职位”、“观点”和“方位”;(5)hold:“拿着”、“拥有”和“占据”;(6)just:“立即”、“真正地”、“仅仅”和“同样”;(7)since:“因为”和“自从”。
2.3.2汉译英
汉译英更能反映受试对被测多义词的语义系统的習得深度,更好地揭示受试如何与对应的汉语词语建立相应的联系并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各部分的测试采用“穷尽法”,要求受试尽可能地用他们所掌握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句子。
所测试的多义词及义项:(1)over:“结束”、“在……上方”、“级别(或地位)在……之上”、“超过”和“迁移”;(2)sweet:“甜的”、“愉快的”、“悦耳的”和“和蔼可亲的”;(3)sharp:“锐利的”、“刺耳的”、“刺骨的”和“刺鼻的”。
2.3.3问卷调查
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了解受试的多义词学習策略;二是了解他们是否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联系。
2.4数据收集
本次测试和问卷均在课上完成,所有试卷全部有效。评分标准:英译汉和汉译英部分,以受试写出目标词的准确词义为答对标准。数据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
3 成果与讨论
3.1语境线索与多义词义项推测情况
调查发现,受试依据语境线索推测规则多义词义项与不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情况分别见以下两表:
受试的规则多义词组的平均分为55.23,标准差为14.66;而不规则多义词组的平均分为29.26,标准差为22.40。经t检验,t=2.256,p=0.048,说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受试根据语境线索对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比不规则多义词的要好一些。但是,这两组数据均不理想:“bank,coffee,university”这三个词分别只有6%、3%、3%的受试能答出这些词的所有义项,大部分受试只能写出其中的一或两个义项;“plane”这个词没有一个受试能得出“刨子”这个义项;只有18%的人能推知“act”表“法案”的义项。
以上测试结果说明学習者利用语境线索推测多义词的义项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么有效,尤其是推测不规则多义词的义项。
3.2多义词语义系统習得深度状况
结果显示,受试对所检测的三个多义词语义系统的習得深度状况很差。“over”的5个义项,掌握了3个义项的受试仅占4%,受试掌握得最多的义项是“结束”,占58%。而“over”的核心义项是“在……上方”,只有9%的人掌握。受试掌握“结束”义项最多的原因可能是该词在教科书或影视中出现频率较高,且相对其他义项来说更口语化。另外,对于义项“超过”和“迁移”的掌握差不多,分别占18%和15%。没有受试習得义项“级别(地位)在……之上”。
“sweet”的4个义项中,58%的受试習得其核心义项“甜的”;5%的受试習得“悦耳的”义项;而对于“令人愉快的”和“和蔼可亲的”2个义项,均无受试習得。
在“sharp”的4个义项中,43%的受试掌握的是其表“锐利的”核心义项;只有2%的人習得“刺耳的”义项;1%的人習得“刺鼻的”义项;而“刺骨的”义项没有人習得。
以上结果说明受试的多义词词义网络習得状况非常糟糕,但他们对核心义项的掌握相对来说比对边缘义项的掌握要好。
3.3多义词学習策略及对义项之间联系的了解情况
该部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即5=完全或几乎完全适合;4=通常适合;3=有时适合;2=通常不适合;仁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适合。
3.3.1学習者多义词学習策略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48%的受试是利用词典死记硬背其大部分义项,而大部分的受试通常不采用这样的方法记多个义项。80%受试一般只记词典中所列出的前面1~3个义项,这与他们前面两部分测试的结果相符合。另外,64%的受试都会利用语境线索推测多义词的义项,但从英译汉的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推测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3.3.2学習者对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了解情况
从数据分析来看,44%的受试并不了解多义词的义项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也部分证实了其在学習策略中的回答,他们不知道义项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故只好死记硬背其义项。结果同样显示,有56%的受试有点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理据,这与其测试结果和学習策略的回答不是很符合,原因可能在于学習态度或学習要求不同。
4 结语
通过对以上所收集的数据的分析得出:
(1)非英语专业学生根据语境推测多义词义项的效果很不乐观,但对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比对非规则多义词的要稍稍好一些;
(2)受试多义词的语义网络習得状况不佳,但受试对核心义项的掌握比对边缘义项的掌握要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sport has become the flavoring agent of fast—paced city life, and is widely applied to the life of entertainment. By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college social sport student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social needs to sports education tal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sett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关键词: 社会体育;就业率;就业现状;调查
Key words: social sports;employment rate;the employment status;surve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35—02
0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领域中对健身指导、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上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国民收人的增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促进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2008奥运会后国家更加重视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人发展,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户外运动、登山运动等越来越受广大群众喜爱。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
1 调查情况
1.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目前高校“一次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 (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统计截止时间为6月30日。7月初签发毕业生报到证后,高校进行“一次就业率”的统计,并将数据上报教育部。教育部对外公布的一次(初次)就业率就是根据各校上报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数据整理而成。本文所说就业率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初次)就业率。表1为陕西省某高校不同届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见表1。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的涨幅相对较小,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性越来越小。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5%左右。[3]陕西某校2008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共有110名,毕业前夕有75名学生正式签约,加上已经考取研究生的6人,初次就业率为73.64%,要高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从初次就业率来看,2008届陕西某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有26.36%人没有签约,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暂不就业是为了复习考研或准备出国深造,有的是由于错误的择业观,还有的没有一技之长或者专业优势不明显,毕业前一时难以签约。
1.2 毕业生去向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和历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学校、新闻传媒领域、体育经营场所(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营销领域)体育以外其它企业、政府部门、西部支教、读研、部队、未就业等9种类型,根据调查,陕西某校各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见表2所示。
1.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经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招统分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认同在择业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另有一部分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这也是体育专业毕业生改行到其它企事业单位的比例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词汇学习 问题 建议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83-01
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of Non-English Majorin University
Li Nan
(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China 550005)
Abstract:This essay,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tries to find out th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of the Non-English majors; analyze the survey results and find some problems that students mee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I mak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to expect they can be helpful to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Key Words:College Vocabulary Learning;Problems;Suggestions;Learning Strategy
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输入的有效度很小:词汇量很少,词形和词性记忆混乱,词汇知识有限。为了寻找其根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帮助,作者于2012年11月中旬在本人任职的高校里,对所教的2011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就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现状作了一次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100名。收回问卷100份,无效问卷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结果真实地显示了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基础和现状。
(1)学生进校时英语基础较差。100名接受调查的同学中,54%的同学高考成绩低于90分,其余46%的成绩则徘徊于90~120分之间。这表明很多学同学对语言知识认知程度不高,词汇量非常匮乏。因而在以强调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主旨的大学英语学习中,他们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词汇的认知和记忆上。使词汇学习的负担加重,这样一来,词汇学习的结果常常只能是疲于应付。其有效度自然不高。
(2)词汇学习是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尤其是在词汇应用上。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有多达71%的同学都认为词汇学习是他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有63%的同学表示在词汇的应用方面掌握起来有较大难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在词汇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词形和词性的掌握,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词汇练习第三大题里的第七小题:Looking at the old photos of his mother___feelings within him that had been quiet for many years.当学生选择“stir”填入时,大部分会不太清楚要双写词末的辅音字母而写成了“stired”。
(3)词汇记忆方式上的欠缺使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及应用产生畏惧、厌倦的情绪从而失去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4%的同学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词汇学习和记忆的:有49%的同学都承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吃苦和坚持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无法科学地计划、管理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讲,学生学习词汇时并不了解单词记忆过程中的遗忘规律而鲜于定期复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某一集中时段急功近利地进行大量的机械化强行记忆,如此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单词,但往往是背得多忘得也快,同时在记忆的过程中因为求“量”,而忽略了词汇学习时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词汇知识。
(4)英语阅读量极缺乏。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词汇学习仅限于课堂上。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只有25%“有时”会在课后进行英语阅读;有多达52%的同学只是“偶尔”为之;而有22%甚至于“从不”进行英语阅读。这种不太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对已学词汇的认知频度及理解力大大降低,而仅有的几次与所学词汇的短暂见面是绝对不可能让学习者做到过目不忘的。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词汇学习策略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办法和措施以帮助学生逐渐有效地摆脱词汇学习所遇到的困扰。可以根据目的语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自身情况来选择以下一些方式:①借助拼读规则。英语属拼音文字,它有着比较系统的拼写和读音规律。如:绝大多数辅音音标和辅音字母同形:b-[b],t-[t],m-[m],等;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中发音与字母读音相同。另外。字母组合的发音也有规律可循:th-[]/[θ],tion-[∫ n],sh-[∫],等。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能帮助学习者降低词汇记忆难度,缩短记忆时长。②构词法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其中的派生构词方式,即词根与前缀和后缀的不同组合,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词汇量的扩大。在英语中,词根是一个单词的根本部分,是其核心。它表示一个单词的基本意义。根据词根的意义就能理解单词的意义。③有效利用上下文。词汇的意义是由语境即上下文决定的。英语词汇的多义性使我们很难知道孤立单词的用法和含义,语境是准确理解词汇意义的一把银匙。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我们才能更好地弄清它的意思,避免造成歧义。④增加阅读量。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进行词汇的扩容是词汇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Nation就明确指出,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词汇量的大小。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认知词汇,词汇记忆从孤立、单调转化成因为彼此之间有联系而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可以使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还能熟悉和掌握词汇的应用。⑤进行有效复习。新学的词汇要想获得牢固的识记,课后及时而经常的复习就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方法。词汇的记忆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者需要合理安排,持之以恒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的分析,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影响学生有效认知、记忆及应用词汇的症结所在。为了提高词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学习者应该学会选择和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词汇学习策略,要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词汇量增加,词汇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最终才能达到较好的掌握词汇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院校 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调查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20-03
一、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为客观地把握辽宁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本文以沈阳市沈北大学城6所高校为例,以美国学者格拉特霍恩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个影响因素,调查了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并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沈北大学城高校的青年教师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85份,回收率94.39%。在回收的问卷中,17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1.89%。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青年教师个人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关的因素问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题),第三部分是问答及建议题。
被调查的沈北大学城高校的青年教师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其中26~35岁年龄段的教师比重较大,占70%以上;硕士和博士比例较大,占85.3%;任职年限集中在3~8年这个区间段,收入水平主要集中于3000~5000元水平,周课时数集中于15课时以内,职称结构比较集中,讲师占比较大,占71.2%。
1.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美国学者格拉特霍恩在对教师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生活因素及工作环境因素、特殊活动因素三方面,三方面因素以复杂的方式彼此作用,共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个体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发展、生涯发展与动机发展。认知发展因素主要指认知活动过程,包括信念、想象、思维等。生涯发展因素以教师个人为中心,在教学领域经历的岗位或职业、态度、价值观以及愿望等;动机发展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目标吸引力越大,其成就动机就越大。
在调查青年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现状时,我们把对沈北大学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相应的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因素”。由于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因此对其认知发展和生涯发展因素的状况未予考虑。
2.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调查。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动机及成就动机调查。调查显示,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从教的主要动机是教师职业的收入稳定性(36.5%)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32.9%),其次是时间自由支配(20%)和家庭朋友及其他因素(10.6%)。
对于参与调查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沈北大学城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较高,有21.77%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成就动机低或者较低,这部分教师感到,只需完成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任务,个人的成长等其他方面较少考虑;有32.94%的教师成就动机一般,认为只要认真教好课、获得领导、同行及学生的认可就可以了;有接近一半(45.3%)的教师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希望成为较有名气的学者、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教师。我们认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其成就动机,管理者必须紧紧抓住青年教师的成就动机,有的放矢地进行多方面的工作,真正调动起青年教师的勤奋好学、努力进取的积极性,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提升教学质量和个人努力发展的责任,形成人人上进、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很大,有74.5%的教师感觉压力大或很大,只有4.2%的青年教师感到压力小、很小或者没有压力。而参与调查的青年教师感受到的压力又源于科研工作(40.6%)、经济收入(27.1%)和教学工作考核(18.2%)的压力。
从教关注点的调查。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最关注的是职称晋升(31.8%)、经济收入(34.1%)、学历提升(17.6%)以及自我价值提升(7.1%)。相反,青年教师最不关注的反而是工作美誉度(4.1%)和人际关系(5.3%)。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职能部门不仅要在职称晋升、收入提高等教师关注的方面采取措施尽量满足其期盼,更要在引领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等方面下功夫。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调查。教师根据职业所赋予的要求,不断学习符合教师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精神追求,将以往的经历、目前的专业水平和今后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1},进而不断促成和完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调查结果显示,沈北大学城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是不明确的。通过访谈,我们感到青年教师任职时间越短,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原因是,青年教师入职的时间较短,缺乏教学工作是实践,加之指导教师的系统指导、领导的不重视以及教师个人婚姻、家庭因素等。访谈教师中,很多青年教师提出,不清楚在教学中要达到什么水平或实现怎样的目标,并且领导也很少提这方面的要求,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有的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离职的现象,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自我发展意识及自我反思意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3.5%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缺乏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有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6.7%,有自我发展意识的占49.8%。因此,在青年教师普遍缺乏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情况下,其自我专业发展很可能就成为一句空话。因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模糊,就不能理智地认识自我专业发展的现状,更不能很好地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并付诸努力。其结果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停滞不前。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比例较高(61.76%),但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只占12.35%,有时反思的占大部分(49.41%),几乎不反思的仅占14.7%,所以,高校院系部及指导教师应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教育和督促,青年教师应牢固树立青年教师的不断自我反思意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因素调查。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培训。为弄清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结合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专业发展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沈北大学城高校较好地贯彻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6所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岗后培训的比例很大,达到91.76%。主要形式是教师“资格证”培训,参与人数最多,几乎所有青年教师都参加了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培训。除此之外,参与人数最多的途径有:寒暑假期间参加的专业理论知识集中培训(48.24%)、学术讲座、系或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29.41%),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或讲座(27.06%)。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除了岗前培训和进修班、教研活动和研讨班之外,而高层次的诸如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学者、学术休假等少得可怜。
培训价值调查。调查显示,目前青年教师所参与的培训项目,多数青年教师认为是必要的。对青年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认为价值很大和有价值的占51.8%,但是也应注意到,有48.2%的青年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师培训并没有给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太大的帮助,甚至有25.3%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培训对他们是没有价值的。
4.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因素调查。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环境也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实现,适宜的支持性工作环境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学校、院系的工作环境应该是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人际关系调查。调查得知,有55.9%青年教师比较认可目前各学校的工作环境,也比较认可所处的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人际关系,认为大家平等相待、相容,相互理解和帮助。但是也应注意到,有44.1%的青年教师认为人际关系不够融洽、比较复杂、很难处理,认为人际关系中自我保护意识较浓厚,存在戒备及嫉妒心理。
竞争机会调查。调查显示,15.29%的青年教师认为学校、院系部的给予的竞争机会是公平的;17.65%的教师认为竞争机会基本平等;67.06%青年教师认为竞争机会是不公平的,学校没有做到唯才是举,反映出青年教师对自我实现态度的急迫性。事实上,青年教师反映出的这种认识尽管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管理者,要在晋级、提升、选拔等多方面注重青年教师发展的心声。
薪资与教师自身价值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55.88%)青年教师认为学校的薪酬政策完全不能或者不完全尊重体现青年教师的价值,44.12%的青年教师认为所获得的薪酬能够体现或比较能够体现青年教师的价值,对比悬殊。我们认为,薪酬制度的制定尽管不是由学校决定,但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激励性的奖励政策,来满足教师的自身价值。
考核方式符合度调查。31.76%的青年教师认为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体系标准是合理的,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民主;68.24%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师的业绩考核体系标准不尽合理,考核主体、考核方式不民主或比较不民主。这种思想的存在,势必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致力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认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过多的偏重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对教师科研学术成果规定的较多,而对于不易量化的教学工作的标准的规定则很少。
二、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个体问题。
(1)专业发展意识薄弱,目标模糊。调研得知,青年教师入职时间越短,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就越模糊。根据调查,入职2年内的教师的只有16.3%具有比较明晰的发展意识,且目标也不清晰,对岗位职责的认识很欠缺。根据访谈结果,很多青年教师用服从工作安排替代了自我思考;而任职年限较多的一小部分教师能够比较理智地审视自己,根据自身实际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并能自觉树立专业发展意识,以此引领后续行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目标不清晰,其专业发展就会处于混沌状态,呈现盲目性。
(2)专业发展动机不明确。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然要经历初级的角色适应、中级的经验积累以及高级的专业成熟三个阶段。从感受职业、关注教法、学会操作,到接受职业、关注教材、学会创作,再到职业、关注教法、学会研究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其专业发展的动机是不同的。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84.7%的青年教师关注职称晋升,51.1%的青年教师关注经济收入,而关注自我发展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少,说明青年教师对今后的专业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等决定其成长的因素认识不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新形势下,专业发展动机直接决定青年教师的发展走向,事关高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如此,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事关高校办学的兴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存在的问题。
(1)培训途径单一、成效不明显。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教师培训。但就目前看,参与传统教师资格证的培训成为沈北大学城所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唯一常态化的途径,而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事实上,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院系部组织的系统培训、交流讨论、教学沙龙、座谈讨论、访问学者、学术休假、学术会议、讲座报告、出国进修及工程实践等途径。沈北大学城高校与其他省市高校教师的交流机会很少。缺少交流合作的机会,必然阻碍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势必阻碍高校发展。
从调查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师培训的效果并不认同,认为培训与其工作的关联性不大、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能力提升及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质量无法保证等。教师培训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可,这与其他研究者有关教师培训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由此,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不论是从培训内容、形式,还是培训考核、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比较单一。研究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或主导者有五个类型:即政府主导、行业学会主导、高校主导、院系主导以及教师自身主导。从调查结果看出,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政府主导型。行业学术组织、高校、院系和青年教师个人的主导成分都很少。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以高校以及院系部主导更为合适。学校主导的校本培训以及院系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细化到每个教师。对“培训不细、‘一刀切’”等弊端也是一个良好的补充。此外,还应提供更多的高层次的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学者、深造、中长期的脱产培训等的机会。
(3)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常态化缺失。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贯穿其整个教学生涯,这也是终身学习理念所倡导的。调查结果显示,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参与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次数非常少,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的常态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岗前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具有周期短的特点,很难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持续推进作用,难以解决教师整个教学生涯不同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高校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缺少专门负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部门和专业人员,缺少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与学校总体目标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3.沈北大学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倍感压力。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大”已是沈北大学城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的问题,使得青年教师一旦入职,就要立即上讲台。不仅教学任务重,还要应对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问题,科研压力也很大,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顾东顾不了西”甚至是“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境地。
(2)缺乏沟通与交流的机制。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加之实行的“指导教师”制度的流于形式,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鲜有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更谈不上与经验丰富教师交流以获得帮助和指导。一方面,指导教师认为青年教师都需要经过不断的自我修炼过程成长起来;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对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又难以启齿。这就使得青年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带有孤独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3)缺乏支持性的教学工作环境。沈北大学城各高校没有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为青年教师成长及专业发展服务的氛围远未形成。缺乏致力营造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造积极教学文化、为青年教师提供足够的专业发展的制度支持,在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等方面的努力多显不足。
(4)缺乏支持性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师的评价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评价,没有明确的规定,业绩考核不够公开、不够民主,加上行政化管理倾向,从教师评价目的、评价实施、评价内容,到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处理,很少有教师的发言权,都是部门领导作为主导,对教师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注释:
{1}教育部人事司.全国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4.9.8
参考文献:
关键词:GIS;毕业生;就业去向
本文旨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总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和发现我校开设GIS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学校GIS专业今后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大一新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对我校GIS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分布结构分析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基本现状
统计数字表明,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就业、读研和出国3大类(详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我校 GIS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就业,其次是读研。这是因为GIS专业所学知识专业性更强,更易就业;在读研的毕业生中,考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研究生。
(二)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析
从就业地域看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看,本文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将其分为河南省,北、上、广、深和其他三大类(详见表2-2)。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充分说明了我校GIS专业学生更大程度上愿意留在中原大地上,为中原经济建设和家乡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决心。其次为北、上、广、深,一是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本来就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一线大城市地理信息产业较发达,市场需求更大,平台更高,毕业生更愿前往发展。同时,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前往除省内,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地区打拼。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分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金融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四大类(详见表2-3)。
从表2-3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位居次席。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或会计学而从事金融业,当然也有个别毕业生选择了在学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工作。
从性别差异看
性别也是影响毕业生去向分布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GIS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女生来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相对困难,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女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好于男生,在考研方面具有优势。从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报考的专业来看,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同学考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GIS方向研究生相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难考;二是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女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较男生更吃力。
二、结论与思考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校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读研和出国。
2>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其次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
3> 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也有较少部分到党政机关、金融业、学校、科研院所工作,在读研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4>从读研的毕业生报考专业来看,除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外,绝大多数报考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同学很少。
(二)思考建议
总体看来, 我校GIS专业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了使办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 3 点建议作为参考。
1> 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
毕业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许多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 比如,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一个漫长过程。毕业生就业, 对学校来说并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具有了针对性。
2> 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GIS专业个别已就业毕业生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和建议,笔者认为GIS专业作为地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应该加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扎实的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分析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学生也要也要注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地理学科的学习,但有些实践性较弱、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须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解廷民,王彤,王琦.北京地区法学类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J].2012.
[关键词]江苏师范大学;篮球专修课;体育教育专业
前言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美国篮球职业联赛(NBA)、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以及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A)等篮球赛事的蓬勃发展,篮球已成为中国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篮球课也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明的需求,使得以篮球教育人才培养为任务的高校以及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必须以更完备、更全面、更专业的体育素质教育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篮球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2010和2011级篮球专修学生8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收集大量有关于篮球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理论教学、篮球基础训练等文献资料。并查阅有关于篮球专业教学与训练的文章为本论文的选题、设计、以及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帮助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1)调查的对象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2010、2011级篮球专修学生。
(2)问卷发放与回收
采用篮球专业课堂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发放学生问卷80份,有效问卷份75份,有效率93.8%。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调查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将整理处理的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大纲和教学情况分析
教学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以及进行教学和管理的依据。通过问卷对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手段进行了调查。
表1 篮球课教学手段统计一览表
教学手段 影像教材 文字(图形)讲解 多媒体
07级 比例较少 有 有
08级 无 有 比例较少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完整计划性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也比较合理而且也运用了音像教材等手段,虽然音像和文字或图解教材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结合度较高,但使用的比例还是比较少。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应加强篮球教学方式的创新,缺少能够实现网络教学的网络教程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硬件设施。
2.2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2.2.1篮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篮球专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实践训练教学和理论教学。篮球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实现篮球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完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主要依据,篮球专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是相辅相成,均应在日常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表2 学生对教学内容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统计表
满意程度 不满意 较满意 非常满意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学生 44 55% 24 30% 12 15%
从表2中可以看出,体育学院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占55%;满意的占30%;满意的占12%,说明现在的篮球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问题。满意的学生占的比例还比较小,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大纲的完整性与计划性都比较满意,但在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音像教材等手段的选择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还不是很满意,对教学内容还不是很满意,专修学生认为在基本技术的教学上还应该细化,在专项教学的基础上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人制宜,全面的为学生考虑。
2.2.2篮球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已经设置了篮球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各年级课时安排的时间不一致。因为每届学生有其特殊性,尤其在篮球基础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校重视篮球理论的教学,并已走上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有的教师对于篮球课程理论教学的设计表现出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篮球课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翔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使篮球运动成为锻炼的一种方式,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3教学时数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课程发展越来越趋向小型化,正如我校于2011年进行教学改革,增加了许多小型化的课程,与此同时,部分新兴课程的出现,如排舞、瑜伽等,大大缩减了原有必修课程的规模和课时。
表3 教师对教学时数认同程度统计表
认同程度 偏多 偏少 够用 太少
人数 15 22 33 10
百分比(%) 18.7% 27.5% 41.3% 12.5%
通过表3,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课时够用,体育学院现在采用一周6课时制,这个课时密度还是比较高的。在教学改革之前我校采用的是一周4课时制,改革之后,在某些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理论认知,同时也有较多的课堂时间来强化自己的篮球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篮球教师提供了理论和技能保证。
2.4考核评价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理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考验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理论难以满足学生的胃口,所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在发生这变化,以前的培养模式多以“达标”、“技评”为手段的绝对评价的方法,已经不能与当今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表4 大学生对篮球教学考核评价的看法统计表
满意程度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学生 18 22.5% 26 32.5% 36 45%
从对大学生对篮球教学考核评价的看法的调查可以看出,满意的占22.5%,较满意的占32.5%,不满意的占45%,说明现在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45%的人对体育学院目前的考核评价还不是很满意,很多同学认为体育学院目前的考核评价系统不能全面的展现一个学生的全部,存在许多弊端,评价的优点流于形式,不够全面、深刻。
鉴于以上对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07、08级篮球专修学生调查结果的分析,我结合体育学院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我自己关于篮球专项课改革的看法与意见。
3.结论
3.1就我校教学课时和学生满意程度的现状而言,大部分专修学生对我校设置的教学时数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在我校体育学院篮球专项教学的教育时数内可以在自己的球技、战术和基本功、课程的组织、篮球裁判能力以及对篮球的认识程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达到一个新高度,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学到很多东西。
3.2篮球考试重视结果评价,受传统评价的限制,主要停留在“技评”、“达标”层面上。考核的内容、形式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出对学生的评价。
3.3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对篮球专项同学的教育,包括课时的设置,课程的安排等方便还是比较成熟的,但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中新颖放的运用还不够,望此文章可以为其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专业 教学实习 现状调查与分析
1.前言
体育教学实习是师范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实践,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师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教学实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本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课标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高校扩招引起的学生人数激增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给教育教学实习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教育教学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研究对象
以云南农业大学200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61人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体育教育实习的专著和有关文件,有关高校素质教育、教育实习等相关文献多篇,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教育教学实习的最新资料和改革动态,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2问卷调查法。
通过收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访谈的相关意见,制订了相关的问卷。共发问卷120份,(其中学生91份,教师29份),回收117份,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94%。
3.3访谈法。
3.3.1访谈对象。
对我院及实习单位的专管教学的领导及指导教师,以电话及书面形式进行访谈。
3.3.2访谈时间。
2006年9月―2006年11月。
3.3.3访谈内容。
对实习生工作态度、运动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访谈。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教学实习学校现状。
我院03级实习学校有6所中学,1所大专学校。7所实习学校的现状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实习的学校有一级高等中学、一级三等完全中学、一级三等完全中学、二级一等完全中学、大专和私立学校等。这些学校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围绕篮球、足球和田径展开的,特色项目几乎没有开展。实习的内容就局限于这几项开展,其他内容的实习就得不到锻炼。
4.2实习工作开展情况。
从表二可看出:实习学校基本按实习的内容开展,有见习班主任的实习,有组织竞赛、竞赛裁判、运动训练和课外活动辅助,可以说是得到了基本的教育教学实习,但有的实习学校没有让实习生实习班主任项目。
4.4存在的问题。
4.4.1部分实习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实习不太关心、重视;部分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太严格、不太认真负责。
从表四可看出:7所实习学校对教育教学实习重视程度不同,有81.3%左右的实习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实习太重视,有56.6%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不太严格。对于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实习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4.2在实习过程中体育理论教学未引起重视。
从表四可看出:只有昆明第十四中学要求写理论教案,但没上理论课。建工学校有两份教案,并安排了相应的理论课教学。其他实习学校几乎没有安排实习生上理论课。理论课教学实习是体育课教学实习的内容之一,根据本院体育专业教育实习计划要求,实习生需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实习。
4.4.3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实际上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实习生既要接受指导教师的安排,又要积极地管理和教育好学生。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许多实习生不能适应,因而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实习生不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是指导教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实习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种是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却不愿向指导教师请教,盲目地行动,因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走一些弯路 [3]。
4.4.4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受指导教师的约束,但相对于已“自由”了许多,更多情况下是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实习生就流露了一些自由散漫的现象。如早操时懒床不起来,别的同学上课不去观摩等现象。在实习期间不但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5.建议与对策
5.1大力加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校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的联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科研合作等方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并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5.2选择体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实习。
这些学校领导较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较高,体育课教学相对比较规范,运动器械条件较好,指导教师相对比较认真,能满足体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需要。
5.3制定严格纪律,进行规范管理。
除了按学校教务部门有关实习管理规定执行以外,应安排带队教师。带队教师要做到经常与实习生在一起,既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
5.4实习生在实习前,学校应安排相应的培训,让实习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体育教育的实习效果,解决实习生存在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杜甲勇.体育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89-90.
[2]曾剑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的调查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119-121.
[3]曾承志.体育教育实习生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105-106.
[4]王东.对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实习教育现状的再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5.3.
[5]董玉福,李云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委托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9:81-83.
[6]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7]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关键词】交际策略 策略培养 交际能力
自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外语界一直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由于交际策略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交际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并不大,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依然普遍薄弱。英语口语交际策略是指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而采用的策略。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了解决二语或者外语交际中的困难而有目的和有意识采取的策略”。事实上,交际策略在外语习得当中的作用是主要是保持交际渠道的畅通,使交际者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交际策略意识,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研究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交际策略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针对学生们英语交际策略的总体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引发教师和学生对交际策略教学与学习运用的反思,探索如何更为有效地使用交际策略来达到交流的目的,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和交际能力。
一、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四个班的133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112名,平均年龄为19岁。62%的实验对象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这样有利于我们观察学生在语言知识相对允许的情况下交际策略运用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此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所使用的交际策略调查问卷主要是以Yasuo Natkatani所提出的分类为依据,并参考了其他一些研究者的交际策略调查问卷,经过一系列的修改设计而形成的。本问卷中主要采用了Yasuo Natkatani所给出的八个维度即社会情感策略,流利倾向型策略,意义协商策略,准确倾向型策略,减省转换型策略,非语言策略,信息放弃型策略和用英语思维策略等相关交际策略内容为依据。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3份,其中有效试卷119份,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后,运用S PSS 9.0软件进行了分类。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总体上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差强人意,虽然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各种交际策略,但总体使用策略的频率非常低,“基本不使用”和“有时使用”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学生缺乏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意识,更谈不上运用了。
基于本次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策略能力的调查研究,可以总结出英语课堂交际策略培养的一些启示:
1.强化对学生交际策略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意识。就交际策略而言,加强学生正确认识其性质、作用和交际潜能是培养其交际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对交际策略都不太了解。教师可制定一个交际策略教学计划,有目的、系统地介绍有关交际策略的知识,让学生对交际策略有初步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尤其要让学生明确交际策略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成就策略的认同程度。同时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对每个项目进行逐一操练,从控制练习逐渐过渡到自由运用。鼓励学生们大量使用交际策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交际策略的感性认识,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会亲身体会到交际策略有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将来的交际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使用交际策略。
2.加强教师的交际教学策略意识,促进交际策略的课堂教学开展。鼓励教师将交际策略能力训练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交际策略能力只有通过交际活动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开展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尽管要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不断学习才能最终充分掌握交际策略,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课文的学习可以穿插流利倾向型策略的训练,让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释义、近义词和举例说明等方法展开一系列活动,如在复述课文内容中可以穿插非语言策略,在对话训练中让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肢体语言的魅力。这些活动将充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交际策略知识,使学生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更富成效。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由于交际策略的学习与应用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积极创造更多的外语自然交际环境运用交际策略进行口语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应用交际策略,但在自然环境中,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情况会好得多。因此,培养策略能力除了将真实、自然的交际活动引入n堂教学外,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语言学习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故事表演、英语沙龙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和运用交际策略。在这样一些自然和谐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不同的交际策略,会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能力,把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结合起来,进行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和强制性输出的意义协商互动,以说促学,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习得能力。另外,教师要多倡导学生使用更多的成就策略;并且在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上,更有必要把英语教学目标、英语测试与英语交际需要、交际能力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摆脱“哑巴”英语的尴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