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联网保险管理

时间:2023-10-09 16:14:55

导语:在互联网保险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联网保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充分竞争改革的深入和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各银行重新研究商业定位和服务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农民的市场也逐步扩大。因此,近年银行业服务水平提高、成本逐步降低、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金融市场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08年的金融危机也提醒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并不健全,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需要保证存款人利益,防止存款机构过分竞争引发的金融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对存款人的第一道保障,有利于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由商业银行包括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成立保险机构,缴纳的保险费作为存款保险准备金,发生经营危机时,该准备金可以提供财务救助,保护存款人利益。

二、互联网金融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比银行更容易发生经营风险,特别是互联网机构的频繁违约影响了存款者利益和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然而目前的金融市场改革和进步需要互联网金融的推动,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可以明确包括P2P网贷平台在内的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风险补偿机制,并由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承担风险处置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存款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各存款机构缴纳的保险基金够激励银行间良性监督,其他银行为了缴纳的保费,会愿意去监督相关存款机构,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市场自我抗风险能力。在我国过去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中,政府负担了银行的坏账。1999年开始,信达、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商业银行剥离上万亿不良资产,而存款保险体系将转变部分由政府“兜底”的做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最后,存贷机构为了保证存款者的利益,需要保持较高合理的资本金,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增加存款者对于小微金融、P2P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心,可以使小存贷机构发挥机制灵活,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同时保护缺乏风险识别能力的中小存款人免受经营失败的风险。

此外,在存款保险体系下,保费的成本会被金融机构从存贷利差中弥补回来,因此存贷利差将会逐步扩大,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目前我国国有大型银行已经进入规模递减的过程,保费的支出将部分限制大型金融机构规模,而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保费的支出将不会影响其规模扩张。

存款保险似乎可以成为一种低成本的阻止银行危机的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P2P平台是否能纳入到该制度中,如何保证制度的有效性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可以看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点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依然适用,但是,目前的制度不能覆盖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下存款保险制度缺陷

存款保险制度本质是保险,最根本的弊端是会产生道德风险。首先,存款者的风险意识下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下,存贷款利率浮动逐步放开,存款者在制度的保障下会选择支付最高存款利率的机构。其次,目前制度规定对50万元以下个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属于有限赔付,若P2P网贷平台也纳入到存款保险制度中,将更加引导存款者不顾经验风险。

再次,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约束机制不同,国有银行有政府担保,而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可能会激励互联网金融机构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会降低效率,损害存款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因此费率需要进行差别化对待。

最后,存款人出于安全的考虑,主要将资金存放在国有大型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社区银行、互联网小银行存活困难,目前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作用并不大。

四、建立互联网金融下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单独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存款保险体系实体存款机构相比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资金实力强,自有资本金丰富,管理更加规范,风险程度低,如果在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将互联网金融上与实体款机构分开建立存款保险体系可以解决共担风险的问题。世界平均的存款保险费率为0.05%,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费率设计为风险差别费率,对于机构利润来说影响不大。

(二)继续实施风险差别费率

单一费率意味着存贷机构需要采取统一的费率水平,非常容易滋生风险高的机构的道德风险,让风险低的机构为其冒险行为买单,而风险差别费率则根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征收保费,为这些机构降低风险提供正向激励。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采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大数据的应用比不可少,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系统是规范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途径。

(三)继续实行有限赔付的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全额保障并不能促进存款人的有效利益,而是加剧道德风险,有限赔付可以为监督机构的经营活动,存款人通过“用脚投票”,能够限制部分银行及其经营者的高风险行为。

参考文献:

[1]Gropp R,Vesala J.Deposit insurance,moral hazard and market monitoring[J].Review of Finance,2004,8(4):571-602

[2]Cull R,Senbet L W,Sorge M.Deposit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y,Credit & Banking,2005,37(1)

[3]Carapella F,Di Giorgio G.Deposit Insurance,Institutions,and Bank Interest Rates[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4,11(3):77-92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 图书资料 管理

一、新形势下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因素

与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相比,新形势下,对图书资料管理影响最大的因素,无疑是互联网运用和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实现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互通,给工伤生育保险图书资料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具体表现为:

其一,改变了图书资料管理的方式。当今时代离开互联网和手机,恐怕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其对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人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变化,要求从资料的整理,到资料的管理和资料的提供,要更加便捷,更加便民,更加即时,相应的也就要求工伤生育类图书资料的管理,要通过数据库的运用提高管理效率,不能再像人工管理那样费时费力。

其二,使得图书资料不再处于“沉睡”状态。数据就是资源和财富。对于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来说,以前人们普遍把它作为一种“档案”资料保存下来,大多数图书资料躺在“档案”库里睡大觉,似乎没有什么价值。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不再单纯是一种“档案”,而变成系统研究生育保险的宝贵资料和重要资源。

其三,为研究工伤生育保险的科学化提供了可能。以前,作为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彼此是封闭的,做不到对图书资料的深度挖掘和运用。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呈现给人的一个“立体”图景,可以通过对相关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研究工伤生育保险的演变规律,进而推进工伤生育保险的精准化、科学化,让工伤生育保险更加贴近民众需求,发挥好工伤生育保险的最大价值。

二、当前图书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管理还处在传统管理状态,也即“档案”管理状态。这种方式适应了非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也为支持工伤生育保险提供了巨大支持,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其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亟需加以改进。

一是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工伤生育保险工作中,传统的观念认为,图书资料管理只不过是“辅助”工作,不像业务工作那样重要。而实际上,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虽然处在业务流程的“末端”或者是“边缘”位置,但它是工伤生育保险下一个流程开始的酝酿和起始。新的流程的开始,应该建立在对以往“历史”和社会广泛实践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如同一个“加油站”和“蓄水池”,不是辅工作,而是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智慧库”,通过挖掘和分析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服务,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巨大智力支持。

二是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不成系统。在许多地方,对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认识上还不清楚,有的把图书资料单纯理解为消遣用的各种图书、杂志;有的则认为图书资料不仅包括各种图书杂志,还应包括工伤生育保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把二者统一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即使在前一种认识状态下,一些单位也没有把图书资料管理看作单位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图书资料的管理、投入、设施的改造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对图书资料疏于管理,图书资料本身比较杂乱,每个学科、每个类别的图书资料相对比较散乱,不成体系。不仅如此,图书资料更新慢、信息滞后,难以成为职工再学习的有力助手。如果把图书资料和在工伤生育保险办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结合起来看,则明显看到图书资料与“档案”严重脱节,图书资料管理中管理不严格、科目设置不合理、查阅起来不方便等问题较为严重,使得图书资料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图书资料的服务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一般来说,每个员工查阅图书资料,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能够找到自己要阅读的图书。而我们的工伤生育保险图书资料,虽然按照图书类别进行了分类,划定了相应的阅读区域,但是要想真正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仍然很费周折。如上所述,由于得不到重视,许多单位的阅览室仅仅是一种摆设,里面的图书资料少得可怜,职工也很难通过阅览室阅读相关图书资料来汲取知识营养。从服务角度来看,大多数单位的图书资料管理还没有采用信息化手段,不能把所藏书籍有效展示在员工面前,或者通过电子显示屏等方式积极向员工推介有价值的图书,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还存在巨大改进空间。

三、积极推进图书资料管理变革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员工有较高的文化知R,而且还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对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来说,基于其专业性特点,更要求职工有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图书资料管理就是满足员工这一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加快图书资料管理变革,对于丰富员工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改善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进和完善图书资料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培育知识型员工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是在人们面临社会风险时,比如生病、死亡、失业等,为其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生活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保险制度要加强管理和改革,满足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它影响到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小微企业具有特殊的情况,企业员工面临的风险几率更大,有些小微企业员工还受到职业病等非预测风险的困扰。所以,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小微企业的客观实际,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全体员工,进而推动小微企业向前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已经建立一套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但在不断的实践中,它还有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完善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重要意义

小微企业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解决了大批城镇人口灵活、就近就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使小微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能留住就业人口,社会在进行广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也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小微企业来说,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可以增强小微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留住人才甚至吸引人才,使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国家层面上,在社会稳定方面,完善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险的全员覆盖率,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在国家金融方面,此举有助于提升国家社会保险金总量,也可以有效提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此举可维护小微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解除小微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现阶段小微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意识不强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险机制的大背景下,却存在部分小微企业从上到下,包括职工和领导,社会保险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保险。如有的员工觉得现在身体很好,参加医疗保险没有必要;如有的企业在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时候,非常不积极,总是一拖再拖,能少交就少交;如对于社保工作中出现问题,小微企业管理者能忽视就忽视,态度非常不端正;如受传统思想影响,养儿防老观念严重,参保不积极。以上种种行为都阻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意识有待提高。

(二)小微企业职工社保待遇得不到保证

医疗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热点问题,而一些小微企业存在拖欠职工医疗费的行为,导致患病职工生活陷入困境;有的企业也拖欠职工的工伤保险,使得伤残人员的基本生活缺乏保障;有的企业会拖欠员工的生育保险,女性员工医药费得不到及时的报销等。企业种种拖欠保险金的行为,使得职工基本的社保待遇得不到保障,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三)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方法滞后

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社会各种公共服务中都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主流。但一些小微企业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保险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就社会保险管理来说,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小微企业个人账户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查询手段不够全面,不少员工根本无法知晓个人的各种保险基数和缴纳数额。

三、完善小微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增强小微企业人员的社保意识

为增强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一方面要加大对职工进行社会保险的宣传,让职工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安排一些社会保险的讲座,让职工了解一些社会保险的知识,令其了解参加社会保险的必要性和益处,增强其入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社保教育工作,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有百利而无一害,保障了员工的切身利益既是保障了小微企业的切身利益,也提升了小微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二)要加强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议小微企业立足于自身社会保险工作建立一个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包括两个大数据库:一个是在职职工数据库;另一个是离退休人员数据库。企业要及时采集员工的社会保险各方面的数据,包括缴费情况等,然后把这些数据录入到数据库;再制作一个数据库ERP接口,方便小微企业员工实时进行保费核算、医疗费用结算、账户查询等服务,方便企业和员工时时了解社保信息。

(三)要加强小微企业社保服务队伍建设

小微企业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社保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社会保险管理队伍。加强社保队伍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制度建设,社保服务人员要负责职工各种社会保险的缴费申报以及个人账户的具体业务,包括变更、查询等;小微企业管理者要负责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分析和管理,分析了解切合本企业实际社会保险工作的动态,管理社会保险的各种服务工作,保证国家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建议安排独立的企业社保监督人,主要负责对社会保险的审计和核查,监督企业对社保金基金的征缴,监督企业对社保待遇的支付,发现了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加强社保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于社保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员工业务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对员工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借社保服务之东风,推进小微企业的规范化、长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云松.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政策瞭望,2007,(3).

[2]孙抒春.如何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J].民营科技,2011,(1).

第4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及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现代信息技术造就了巨大的获利空间。面对此机遇,美国、日本等国迅速加大运用力度,将发展互联网业务作为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保险公司纷纷设立站点或主页开展宣传、咨询、营销和客户服务,抢占网上市场,同时决策人员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统计分析、业务培训、流程改造、管理分析。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估计,未来10年内31%的商业和37%的个人保险业务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英国劳合社、国际承保协会和劳合社保险经纪人协会规定在保费、理赔的会计方法和其他各流程上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法国安盛集团1996年试行网上直销,8%的新单业务通过互联网完成;2000年7月日本开始网上保险营销;瑞士再保险公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年均节省7.5亿瑞士法郎;美国1997年网上保费收人就达3.9亿美元。

2004年中国人保、人寿、生命人寿、泰康人寿CRM网络升级改造,综合业务、网上保险、内部局域网、保险人管理、核保理赔、保单存储管理、呼叫中心、财务系统等投资14.7亿元的rr项目建设,对提高运营效率、客户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增强业务开发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为构建保险信息化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保险业的影响

1 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提高销售效率和降低成本。传统保险营销主要依靠人和经纪人拓荒式开发市场,易受地域时间限制且业务空间有限。实行网上营销后投保人可24小时获取大容量高密度多样化信息,在多家保险公司及多种保险产品中实现多元化比较,极大减少了被动、盲目、局限和随意性,足不出户就可完成保险合同签约、提出索赔申请、填写相关文件;保险人可削减销售中间环节、节省佣金和管理费用经营成本,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更高附加值服务及设计新产品创造了空间。

2 使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与服务竞争。保持与客户长期紧密的一对一关系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追求的目标,此前这种个性化服务只是一种理想。过去价格在竞争中起相当大的作用,技术和服务因素不够明显;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和服务转为保险业竞争主要因素的同时可向客户提供自动、专业和个性化消费咨询与产品组合,使有效需求和供给统一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3 摇传统组织架构,使内部管理监控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重大改变。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保险业营销和服务方式且使其组织架构由传统金字塔型向客户为中心的灵活扁平型转变,原有部门间壁垒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统一、全面、不断更新的内部信息库支持业务拓展,管理者可对业务进展实施监控,随时掌握风险状况,为管理创新及工作流程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4 给保险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美国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终止了历时多年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出现了花旗集团的“金融超级市场”等,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开拓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服务领域。金融兼容性越来越大.许多保险产品可通过银行进行销售且出现银行卡式保单,还可发展为保单证券化。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保险行为的透明度为监管提供了便利,但日趋激烈复杂的竞争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二、目前构建保险信息化平台的发展机遇与制约瓶颈

(一)发展机遇

1 网民数量快速增加。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数2.1亿,对开辟新保源、争取市场份额、开发蕴藏保险商机极为有利。

2 网上商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如何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确定交易各方身份真实有效,确保网上资金、信息流安全有效流动,承认电子商业合同、契约合法有效等一直是关注焦点,其中制约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如何确保资金安全问题。而2000年6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12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正式挂牌运营,标志安全认证体系基本确立,为构建保险现代信息化平台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现代信息技术可释放中国保险市场潜能。发展中国家保费收入占储蓄存款的7%,发达国家为15%,但2007年末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万亿元。保险深度和密度却低于世界水平。而现代信息技术可扩大保险产品宣传,使保险人与客户间沟通更便利,从而化潜在市场为现实市场。

4 内外保险现代信息技术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保险现代信息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但国外只有部分能提供网上投保,多数仍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中国保险业已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尝试,就此而言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机会远大于挑战。

(二)制约因素

1 观念与意识的制约。喜欢眼看手摸耳听购物习惯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还不适应“鼠标加键盘”的投保方式.对数字市场不如物理市场有信心,尚需一定时间及各方合力推动网络营销等现代信息技术。

2 互联网硬件环境的制约。近几年国内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虽快,但保险信息技术工程涉及银行、电信等行业,它们的网络技术、资费水平、通信速度等都存在较大差距,配套系统工程完善也需较长时间,无疑将影响网络的继续扩大和已上网用户得到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此外,信息终端设备如电话、电脑、移动电话相对匾乏,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成为极大障碍。

3 金融电子化支付手段的制约。保险现代信息技术的营运需要快速高效的电子化支付与结算的配合,目前通常是网上投保申请,网下核保、出单与付款,电子化程度不高,支付手段匾乏,方式过于复杂,缺乏跨平台支付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应用领域狭窄。

4 网络安全的制约。信息网络传输商务信息和进行交易活动比传统有纸贸易减少了直接的票据传递和确认的商业交易活动,若要比有纸交易更安全可靠,须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和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安全,防止黑客侵入盗取信息。

5 法律与标准的制约。传统保险合同必须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辨别身份,但在网络中由于大量运用电子签名,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

难适用网上无形合同,如何确定权利和义务亟待明确规定,目前的信息化政策却不够明朗,相应的标准、法律、法规不甚健全,跨部门跨地区协调也存在问题。

6 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制约。信息化程度是构建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但国内保险业应用技术落后和网络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制约。

7 软件开发方面的制约。表现为:

(1)软件开发人员配备没有层次感,水平很高的技术骨干从事编程与系统维护等最浅层的工作,从事软件规划、项目管理、系统设计的高级技术人员却很少。且软件系统分配给个人管理和维护,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系统间偶合度较松散。

(2)为自身应用需要,许多保险公司内部都各自开发软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个别技术人员重开发轻运行,忽视数据、设备管理与运行,易引发不良后果。

(3)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及应用面临以下困境:可用性不高;信息呈现方式单调;灵活性不够;系统不稳定;没有专门的软件推广部门。

三、构建保险信息化平台的路径

(一)转换观念,加强认识

以往中国保险业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增收保费上,忽视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忽略借助电子化手段开发适用的业务、统计、财务数据库,在险种设计、精算水平、核保技术、经营手段、售后服务、管理水平、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资金运用及产品创新等相比国外存在很大差距,只有转换观念才能快速发展。

(二)注重IT与业务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后台运营与服务效率的提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客户信息、产品设计及内部管理信息数字化将成为保险业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经营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管理模式,提高内部信息沟通效率和业务员在线处理客户需求的能力,从而为外部信息技术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保险市场营销和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商务活动的核心价值创造和货值交换两个过程的实现都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建议扩大传统产品在线规模,主动分析消费者需求,开发多种网上销售新产品;组织专门人力物力及时对网上客户访问和咨询做出反馈;将传统营销与网络等新型态渠道紧密结合,扩大市场占有率,创造新商机。

(四)利用社会资源在合作发展中实现多赢

现阶段保险公司完全靠自身力量开发技术系统还存在诸多困难,即使加大投入也面临较大风险。建议与国内的ISP、ICP、ASP网络服务业联手开发,与银行和其他行业战略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先共同发展,而后再建立真正的信息技术平台。

(五)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了人才、管理、技术等挑战,只有培养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懂保险业务知识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才能增强业务处理和管理能力。

第5篇

基于C/S体系结构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正确的将原型法与生命周期法相结合,在程序模块的划分过程中,始终遵循自顶向下原则,促使系统程序更加函数化、公用化及模块化,最大限度减少了函数或程序的循环、重复编制。尤其体现在各参数子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工作中,该系统促使所有可变参数和公式的维护都可在外部进行,有助于DBA维护管理效率的提高。

2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

养老保险的基本业务具有政策性强、信息量大、业务面广及变动频繁等特点,因此在处理信息时需要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发出更加及时、准确、迅速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基于C/S体系结构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始逐渐应用到社会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当中,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档案、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参数、基金收缴、业务台账报表、养老金拨付、基金转移、养老保险财务等十四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作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部分的8个子系统,现将其功能进行介绍:

2.1档案子系统

档案子系统需要进行四种日常管理工作,即完成社会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离职或退休人员、继承人的自然属性基础数据,并且为参保单位生成一个专属的社会保障号,从而为参保人员形成一个专属个人的电脑保障号,完成机关事业单位登记或变更等工作的处理。此外,档案子系统除了提供固定的日常查询功能之外,还能进行随机模糊查询。

2.2基金收缴子系统

基金收缴子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参保单位的投保或终止手续;将职工上年度缴纳的工资费用进行录入与核定;参保单位的实际负担比例与职工个人的缴费基数;对参保单位全年的基金收缴计划和养老金拨付计划进行制定;按月落实收缴工作;发送参保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缴款通知单等。此外,基金收缴子系统还能处理基金预缴、缓缴、补缴和拒缴工作,以满足特殊收缴业务的处理工作。并且,每月的基金在正常收缴之后,会实时登入到个人账户当中,在参保单位的工作人员发生增减变化时,能及时将基金收缴计划于养老金拨付计划进行调整。

2.3养老金拨付子系统

根据基金收缴子系统在每年初制定的养老金拨付计划,养老金拨付子系统每月生成养老金费用拨款单和养老金发放花名册,然后落实养老金拨付工作。并且该系统还能根据参保单位上报的离职或退休人员申请,对离职或退休人员待遇进行计算,然后办理相关手续。同时,针对特殊业务的处理,如继承人领取、一次性领取、社保机构垫支等业务,可及时调整养老金拨付计划。

2.4养老保险财务子系统

养老保险财务子系统具有科目体系定义、记账、凭证录入、账簿查询、银行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等功能,该子系统采用借贷记账法的财务核算体系,能将全省社保机构财务核算进行统一,并可以通过数据链路将科目体系下发、计算机自动制证、机制凭证定义、业务报表与会计报表进行逐级汇总,然后完成服务费上解下拨、管理费提取核拨等特殊业务。养老保险财务子系统能有效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衔接与统一。

2.5个人账户子系统

个人账户子系统能在电算化前将参保单位职工的个人账户进行一次性登录工作,并及时将个人账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清理。同时,还能实时查询并打印职工个人最新的账户情况及对账单,并生成个人账户对账单的数据软盘,交予投保单位自行打印。

2.6业务台账报表子系统

通过基金收缴子系统登录的各类台账数据,可自主选择表格的样式、并自定义制作表格的内容、打印、预览,还可通过各类数据和信息的远程链接,实现参保单位各部门报表的汇总,并为操作人员的查询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分布式查询。

2.7基金转移子系统

基金转移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参保单位内、外的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转入或转出操作,并出具详细的养老金转移单据。针对参保单位内部工作养老金的转入或转出,可直接通过数据链路进行,并实现了档案基础数据、养老金转移清单及个人数据账户等大量数据的传递。

2.8养老保险参数子系统

养老保险参数子系统肩负着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业务比例参数、各类业务代码、运算公式的责任。参保单位的养老保险业务主要是合理调整相应参数,确定后及时刷新,并以快照的方式更新各部门现行的运行代码、运算公式和比例参数,确保参保单位与全省业务规范相统一。

3结束语

第6篇

三、措施建议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保险全覆盖形势下,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的基本要求。为加快我国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一)整合各级政府和不同部门之间的社保管理服务资源,形成统一经办格局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管理服务资源分散,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是最没有效率并浪费资源的一种模式。今年初,国务院已经明确了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实现统一经办和管理。当前,社保管理服务中的资源分散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散在人社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分散在人社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尽快整合这些经办管理服务资源,实现统一经办。

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方面,要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尽快实现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整个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的管理。特别是新一轮医改明确要求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约束作用、发挥医疗保险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上述原因,将现由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划归人社部门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七统一”,即政策统一、缴费和待遇标准统一、统筹层次统一、基金统一管理、医保目录统一、经办管理机构统一、医疗服务监管和支付办法统一。

从我国社保费征缴流程看,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和基数核定全部由社保机构承担,经核定后由银行托收,按规定分账处理(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后直接进入社保基金收入专户。目前办理社保费代收的商业银行网点已遍布城乡。税务机构征收增加了基金管理环节,拉长了基金管理链条,完全没有必要。另外,税务代征主要针对正规用人单位,对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是由社保机构征收,税务代收的险种也主要是职工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随着参保人群中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参保人数和居民的不断增加,以及按照社保法规定必须“五险合一”统一征收的要求,税务征收已经不符合我国社保发展的需要。应尽快明确做出规定,将目前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的业务归还给社保机构,实现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合并征收。

同时,建议整合高龄津贴、计划生育奖励补助、村干部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项目,改变多头管理、重复投入等问题。具体措施,一是将民政部门推动建立的一些地区的高龄津贴等划归人社部门管理,并入城乡居民养老待遇。二是将组织部门、民政部门等管理的村干部、老党员养老补贴等并入职工养老或城乡居民养老制度。三是将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计划生育奖励补助发放业务交由人社部门经办,各项养老待遇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发放。同时要梳理针对特定人群发放的各类生活补助,包括社会优抚、被征地人员养老补助、抚恤金、非因工死亡职工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精减退职回乡老职工配偶生活困难补助等的经办业务,使这些管理项目和内容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另外,在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内部,也要下决心改革经办体制,整合职能重叠的机构,实现多险合一经办,再造流程。围绕陆续出台的社保重大改革举措,统一设计经办规程,以适应社会保障全覆盖的需要。

(二)夯实基础,加紧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经办“三化”建设,以参保单位和参保居民对社会保险的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制订实施社保标准,全面推行“网上经办”,加快发行社会保障卡,尽早实现参保人员人手一卡,并着力拓展应用;二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队伍建设,以完善岗位规范、严格经办纪律要求、推行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推进行风建设,努力实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精心尽心贴心的服务;三是优化经办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从面向单一人群向城乡统筹经办转变,从专管员制向综合柜员制转变,从单一的大厅服务向大厅和网上共同经办转变,从服务网点集中在城区向街道、社区、乡镇劳动服务平台下沉转变,从经办机构统一经办向多渠道购买利用社会公共服务转变,不断提高经办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化。

推行“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意义重大。通过全民参保登记,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青壮年参保率低的问题,与强化激励机制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已经参保的居民缴费选档低、期限短的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改革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全覆盖要求的社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和商业机构参与、参保单位和参保人监督”的多元社保服务供给机制

西方公共管理论认为,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要求政府在理念、功能和组织体制方面进行改革,打破行政官僚体制,建立以民众需要为导向和具有服务理念的管理体制。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顾客导向”型的主客体关系。社会契约理论也认为,公共服务机构隶属于政府部门,行政色彩浓厚、独立性差,是服务能力功能不足的重要根源。社保经办管理应当改变目前在一些地区存在的命令式、管制式做法,确立与公众沟通式、协商式、治理型管理服务方式,建立一套具有整合能力和迅速回应能力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机构。

社会保险制度启动初期,其经办管理靠行政手段推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社会保险机构管理服务供需矛盾的加大,尤其是国家在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期,仅靠行政手段是不能满足公众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要求,必须引入公共服务治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在机制上,应当改变完全靠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模式,引入民营服务和市场竞争机制、公众参与的治理机制。在组织体系上,建立扁平化的经办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要根据社保管理服务内在规律,界定社会保险的服务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部分社会保险经办。具体细化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划分出哪些业务的服务项目必须由经办机构本身提供,哪些是可以委托外包的服务项目及采用社会化、市场化提供的服务项目,以便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机构工作效率和能力,防止经办机构的无序扩张和臃肿。实现部分服务外包,引入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参保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就像商业银行或商业保险公司的经办模式,群众可以就近选择服务好的网点。

在依托社会组织,部分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外包方面,有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北省对农村基层的社会保险业务交由乡镇政府实行购买服务、经营。从2005年开始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政府主导、财政保障,市场导向、平等竞争、合同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部分业务外包给民间组织,建立了“以钱养事”的管理服务新机制。重庆市利用遍布城乡的商业保险机构网络,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构建起了商业保险机构为主经办农村社会保障的工作体系,探索了多层次经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途径。江苏省江阴市自2006年以来,也实施了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经办管理工作。这些实践探索,为我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新型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应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加快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尽快实现参保人人手一卡,社保卡“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目标,为经办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将会彻底颠覆传统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模式。应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管理服务变革。当前,要以社保卡和“电子社保”为载体,综合、广泛集成各类应用模块,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应制定社保卡应用指标体系规范,建立“电子社保”服务基本标准,建设全民参保登记系统和全国个人权益记录网上查询服务系统,以及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异地养老金管理系统。要建设实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四位一体”体系,既社会保险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养老保险权益保障和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平台、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监控平台及管理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平台。建立“三个机制”,既社会保险基金风险多方共担机制、基本医疗保险的供需双方谈判机制和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险管理的多渠道社会保险服务提供机制。这些平台和机制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手少、事务多、经费紧、监督难的问题。

(五)加快制定和实施社保管理标准化,实现精确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从广义上来讲,人力资源是对社会上拥有智力及体力能力的一类人群的总称,它涉及到了质量和数量两个层面。从狭义角度来说,它是指一个机构组织所拥有的提供服务和制造产品的人力。医疗保险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五大险种之一,是指通过法律或合同的形式,由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或个人在事先确定的比例下,缴纳规定数量的医疗保险费汇集而成的、为被保险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带有强制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医疗保险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整合和重组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在不断规范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医保行业的人力资源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目前医保管理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医保行业出现的有关问题,促进我国医疗保险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更好的态势向前发展。

一、 医疗保险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

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它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指全部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经济学中,把生产活动中能创造物质财富的诸类要素都称作为资源,包括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在这些资源中,人力资源显得格外丰富宝贵,称之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有智力与体力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从现实应用状态来剖析,可以将其分为智力、体质、技能、知识这四个内容。根据资料统计,有80%的部门只关注人力资源的技能和体质,而不注重另外两个方面。一般而言,人力资源可以分为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有着无法取代的推动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体现显得愈来愈重要。我国的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相应的立法强制实行的一种保障性的措施,而医疗保险是针对公民的健康和大病制定的一项社会保障,其基本目标是当劳动者这一人力资源受到伤害或者生病时,能够获得社会或国家给予的一定经济补偿和医疗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甚至可以说是用人单位给予员工的一项福利,它的全面覆盖能够极大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更加的广泛,种类也更加的多元化,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进步。[1]

二、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医疗保险管理机关作为一个国家机构,其工作人员的录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考录制度,这就要求广大医保工作者都必须爱祖国,爱人民,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同时,必须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医疗保险管理机关还是一个服务机构,这就要求广大医保从业人员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能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此外,医疗保险管理机关有巨额的医保基金及庞大的医保网络,因此医疗保险管理机关不仅需要健全的互联网以及财务方面的规章制度,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及财务方面知法、懂法、守法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人员结构,使得医疗保险管理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显重要与刻不容缓。现阶段以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呈现出 “高参保,广覆盖”的局面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如厦门市的参保人员骗保案,莆田市医保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索取病人药品回扣费案、三明市医保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与参保人员内外勾结,伪造票据骗取医保基金案等,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医保基金的管理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的政府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重视医保管理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加大对医保管理机构的财政、人员投入,保证医保经办机构有相应的财力、人力、物力;要解决当下医保工作人员工作负担过繁过重、一人兼多职的问题;要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切实提高医保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提高医保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关心员工、为员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爱岗敬业;建立、健全晋升和奖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举措如果能够切实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经济犯罪滋生的土壤,稳定医保工作人员队伍,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流失的极大的不确定性,降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人力成本重复投入与流失的风险。

三、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最近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医疗保险体制已经从公费医疗转化为基本医疗保险。从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更加的广泛,险种也更加多元化;从服务层面来看,参保人群是医疗保险这项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人力资源,我们必须发现并解决参保人群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减少参保人员流失。调查发现,目前医疗保险虽然已经实现广覆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农村,存在一定数量的“漏保”人群,而且很大一部分人群是老年人;

(二)医疗保险的享受待遇即报销比例,因政策或是缴纳的保费不同,城乡有很大的差距;

(三)存在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中断缴纳保费,从而在欠费期间失去享受医保待遇的现象。

以上“漏保”、“断保”问题侵蚀全民医保成果,造成这部分人群随时面临疾病的风险而不能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既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影响整个医保制度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以上第一个问题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二个问题因险种及政策差异暂不讨论。

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断保”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参保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精打细算”的心理。根据对江苏、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市的调查,23%的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对基本医疗保险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在参保一段时间后,由于参保人员当前身体好,存在只交钱没享受“吃亏、浪费钱”的心理,于是退保,这部分人员在断保人数中约占36%。

2.相对来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偏高,导致部分低收入人员缴不起保费,从而断保。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15全年的保费为3006元,另加60元的商业补充保险费,基本需一次清,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3.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医保关系不能及时接续,造成断保。以福建省为例,由于福建省医保有全省转移接续软件系统,福建省内的医保转移接续比较及时,可是如果是跨省的医保转移接续,因各种原因有少部分参保人员几年的时间没有接续上的例子是存在的。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目前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观念还是比较滞后。这可能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财政、人员投入不足、服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服务观念陈旧等有关。根据多年在基层从事医保管理工作的感受,我认为医保管理机构首先必须从制度实效和参保患者受益实例的角度进行引导宣传,不仅让广大参保人员对医保政策耳熟能详,还要有到“因病返贫”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做到“应保,尽保”。其次,改革医保缴费方式,积极考虑实行弹性的缴费,实施多档缴费管理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多交多报销,少交少享受;享受待遇与参保年限挂钩”等原则;再次,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网络系统,实现参保数据共享原则,解决跨统筹地区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降低跨统筹区转移接续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以上几点看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断保”问题,却可以极大方便参保人群,让各种层面的参保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方式,这样既可以降低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又减少了参保人群的资源流失,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

四、改善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根据以上几点问题分析,可以相应的提出解决策略。首先,需要提升医保管理机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想要改善目前的状况就需要在源头上改善。而观念是最先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这就需要部门领导开展有关的培训,提升所有员工的素质和意识。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公民认识到参加医疗保险、及时缴纳医疗保险保费的重要性,这样双方才能建立起合作的意识,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实效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障机制。在参保人员受到人身伤害或疾病等情况时,能够得到来自社会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或是物质条件的帮助等社会保障。公众居民的医疗费用可以由个人、单位以及国家共同承担,从而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资金负担,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就需要我国有关部门积极建立有关的政策,完善立法,保证医疗保险的执法力度,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参保时间长,享受待遇高;缴纳保费多,报销比例高”等,促进参保人员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费,使其建立医疗保险可以将疾病风险防范在可控范围,防止“因病返贫”的风险意识,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医疗保险参保的风尚。最后,需要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如果不能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就可以保证社会良好的竞争水平,使单位保持积极创新的势头,才能在单位内部形成一定的凝聚力。[3]

五、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在基本医疗保险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管理机构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分配,促进医疗保险的规范与实施,保证社会公平和分配。(作者单位:宁德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贺秋硕.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集中式资源数据库;mvc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和成熟性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相对较多,在设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时,设计的系统应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同时,结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业务特点,结合先进信息技术,改进相对繁琐的养老保险业务流程,以提高整个系统处理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系统价值[1]。

(二)全面性和专注性为了使设计的系统能够做到顾及全体人民,惠及全体人民,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征缴、待遇发放、查询统计等方面设计了不同业务功能,使该系统具有一定实用性。该系统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服务人民。在研发时,其核心技术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三)实用性考虑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集中针对中老年群体,从团体角度进行系统设计,也考虑到了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办公设备,系统应设计简单快捷的操作界面,加快工作人员对此系统的应用效率,提高工作人员操作速度。

(四)安全性社会保障系统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保障系统,此系统一旦发生故障,人民的利益将遭受损失,所以在保证正确使用信息资源时,也考虑了广大人民群众信息资源的安全性。系统构建多级安全系统,通过网络数据安全、手机应用安全以及电脑数据安全三方面,全方位地增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安全性。

(五)可扩展性设计系统一旦投入应用,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考虑到网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设计系统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充分考虑到系统能否在今后进行升级和扩充,保证系统能够长久使用。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部署架构

(一)系统部署在系统开发之前,首先要对整个系统软件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通过软件的部署以及调研获取系统应用需求。此系统部署规划包括软件部署和部署位置,在软件部署整体要求确定之后,首要任务是规划系统运行所必须的软件支持平台,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特别是网络系统安全规范和机房硬件设施建设规范等,遵循相关管理条例,严格进行系统部署。系统部署中心处于市中心,已经建立的金保工程网络可以用来实现各级办理系统的网络顺利连接,更有助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的办理。系统在部署时,可以应用在集群环境中,在集群环境下每个节点都可进行同步操作。每个乡镇及街道办的终端服务量会随业务增长,需要增加相关应用服务器节点数量。按照此理论保证系统规模的扩大,这样的部署模式也会在今后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实现业务合理的增长,并且能够满足此业务增长的需求[3]。

(二)系统功能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参保管理、缴费管理、账户管理、待遇发放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主要业务功能模块。此系统能够支持市区、县区、街道,以及乡镇三级业务经办,针对每一级业务经办会有不同的功能设计。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可以携带符合条件的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提出参保申请,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业务工作人员负责接收以及检查符合条件参保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是否合格、齐全;让参保人员进行签字确认,在此基础上,基层业务人员填写的登记资料,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工作人员每个月将本月所有参保人员相关资料上报乡镇以及街道的事务所,乡镇或者街道事务所业务人员再对上报材料进行再次审定,符合条件之后,将相关参保人员的参保信息录入系统。同时,对每个月上报日期进行规定,将相关材料的收取标准进行规定,并且发放相关的业务凭证。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参保居民,居委会或者村委会进行初审,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上报县区经办机构,参保人员在符合条件、申报成功之后,要按期缴纳保费。并且将此信息导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的实收处理,税务负责征收,经办机构从银行端下载数据进行确认。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通过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形成多层体系结构模式,此系统数据访问模式采用数据映射机制。将业务逻辑组件化形成优良的系统架构。针对具体业务指标进行专门分析和深入研究。采取专业化参数设计,实现对工作人员业务需求的可配置、可监控以及可扩展,从而实现易于维护、快速征缴以及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专门定制需求[2]。系统采用mvc的设计模式设计技术架构,在各个设计层面中,通过严谨逻辑实现各个层次之间交互。将系统界面展示,采用规范的数据报表格式,实现数据大汇总以及数据交互。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调用系统的各项按钮,对系统进行分层,主要包括用户表现层、逻辑控制层、业务处理层以及数据服务层。用户表现层主要作用是实现和城乡居民数据的交互;逻辑控制层主要负责请求分发调用,实现日志服务、安全服务和缓存服务等各项服务;业务实现层主要是工作人员对服务业务的处理这个层次中也是采用了mvc的分层思想,以此专门定义各层次之间各自的职责和功能;数据服务层主要是负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数据的存储,提供数据保存服务。

(二)网络架构此系统主要在市区、县区、乡镇及街道三级网络中运行。目前,建设完成的金保工程网络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是此系统得以构建的基础。此系统网络以地级市为中心,再向乡镇及街道进行延伸,形成三级网络架构。这样的设计也能提高市区、县区经办机构的资源共享程度,从而提高各个层次业务员之间的业务合作能力,提高乡镇及街道各基层事务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业务经办的效率。

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方案设计

系统通过集中数据方式,在方便统筹同时,降低了数据丢失的风险。系统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应用安全三个层次保证数据的安全,构成整个体系的安全方案[4]。

(一)数据安全在数据安全方面,客户端只能通过浏览器访问,浏览器访问的同时需要接受服务器的身份验证,身份验证正确之后,服务器将会调用相关专业业务组件进行专门的业务处理,客户端无法直接操纵数据库,通过此操作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

第9篇

晶奇网络一直以“提供给客户最优质的产品、最专业的服务”为宗旨,先后自主研发了《晶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平台》、《晶奇卫生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晶奇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信息平台》、《晶奇数字民政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晶奇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五十多种卫生、民政行业信息化产品,其中有57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晶奇网络是集技术研发、生产运营、销售服务于一体,为省级、市级、县级各政府单位、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服务与支持。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北京、安徽、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晶奇网络通过对医疗卫生、民政信息化领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安全、“互联网+”等应用技术,实现行业信息化向“互联网+”、智能医疗健康领域转型。

晶奇网络本着“笃信精臻、崇勤尚新”的企业精神,致力于医疗卫生、民政、社会保障等行业的解决方案、系统管理、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安全服务。公司依靠自身发展,立足国内市场,专注于应用,已经迅速发展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IT专业服务商和国内领先的软件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提供给客户最优质的产品、最专业的服务”为宗旨,追求产品质量,倡导创新,在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晶奇网络自成立以来主要致力于医药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先后开发了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电子病历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等二十多个卫生行业软件产品。公司积极参与各种专业类学术活动,与专业领域内的工程技术人员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公司自成立以来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择优录用优秀人才,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士、学士等组成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多年从事IT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70%以上,其中软件技术人员占公司全部技术人员的80%。拥有国内先进的一批业务能力顶尖的项目工程师和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