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健康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3-10-09 16:14:56

导语:在健康教育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课 健康教育 现状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对于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仍然做得不是很到位,重视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并不是忽视高校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须有效地解决。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缺失会造成各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的。例如:没有正确地引导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学生就会缺乏运动导致肥胖,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就没有一种安全意识,会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所以现在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除了得到一定的重视,其次就是它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于死板,要让现在的高校学生可以接受。现在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大致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体育课中的安全不受重视;其次没有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一些高校学生明显因为各方面的压法太大而导致精神的崩溃;最后不重视体育锻炼,现在的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问题

1.体育课教学太重视教材。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中,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太过于对照课本,并没有结合现在高校学生心理接受程度,只是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并通过考试这样死板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而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心理状况如何却丝毫不关注,这样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是没有任何效果的,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依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

2.高校学生对开设的体育课程没有兴趣。大学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挑选,而有的学生几乎对于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都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即使选择了体育课程也只是去完成任务,没有认真的去学习、去锻炼,这对于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来说非常不利,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不感兴趣,就达不到体育健康教育的效果。

3.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缺乏指导。现在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只是注重可不可以完成任务,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这些高校体育课程中是否真的提升了自己的身体素质,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抗拒体育课而形成了心理压力和造成了心理阴影,所以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改进途径

1.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高校在进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时候,应该尽量多设置课程,满足各种不同高校学生的需求,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体育健康课程的需求。同时在教学方面,教师除了教授一些技巧性的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可以在这项体育课程下面举行一些不同的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不仅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的培养,而且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这样使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加有效。

2.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高校的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仅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对于那些对体育健康教育有抗拒的学生,不要采取强硬的态度要求学生改变,而是应该通过交流,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抵触情绪,同时帮助那些学生建立适合他们的体育运动目标并且完成预期的目标,这样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3.引用合适学生的教学手段。高校体育健康的教育一定是引导为主,不要让高校的学生产生一些逆反的心理状态,引用合适的教学手法,让高校学生能更好地接受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使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地起到效果。

总 结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对于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高校的体育课健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现在的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除了得到一定的重视,其次就是它的教学方式不能太过于死板,需要灵活,让现在的高校学生可以接受。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关注除了关注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也关注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军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2]徐勤萍,李全志.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成果与不足概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9,04.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摆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生理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转化时期,学习由义务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学生面临诸如学校教育、人际交往、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如得不到很好地调适,就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感较强,自尊心不足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挫折经历,加上社会上一些人长期以来对中职学生存在严重偏见和歧视,中职学生几乎成为“差生”的代名词,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相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难免会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此自暴自弃,整天无精打采,对事情不感兴趣,自卑感较强。

2.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广交朋友,宣泄情感,但他们主动性不强,且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不能真诚地赞赏别人,对他人的缺点又过分在意,难以容忍,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3.情绪调控能力较差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好奇心强,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高兴快乐时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由于原有的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为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表现为奇装异服、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控的目的。

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校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职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或困惑的学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格、行为、能力和健康等方面的心理测试、检查,立为个案研究,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资料;也可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关注学生个人的深层心理因素,通过咨询老师与咨询学生建立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做好个性心理调整;还可以实现校园信箱和网上交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校宏观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因材施教,使心理教育科学化。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更是教师、学校、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学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鉴心理卫生和发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询技术,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在实习实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种有益心理健康的比赛、表演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既能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又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完善自我,进而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和家庭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第3篇

一、环境建设是基础

1、外部环境。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 “”建设。即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教师榜样是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摒弃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倡导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学科配合是根本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情绪感染。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知识引导。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人际关系是保证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1、班级集体和谐。人们在这个社会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接触和交往,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为集体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心理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人际关系在健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班主任,要努力改善班级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环境。

2、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学生观,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决定着相应的行为模式,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结合办学思想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行为,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希望与教师平等相处,平等交往。如果师生双方彼此态度友好,感情相容,互相尊重,就可以导致行为和心理的统一,这样在相互信任、互相关怀和帮助的基础上,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一定能建立起来。试想,在一个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欢乐的环境里,还会有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吗?

3、生生关系融洽。舆论、风气,直接影响着心理气氛的形成与发展,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主体。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班主任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在指导学生交往过程中,要悉心创设交往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每个学生自觉地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善交往的学生加入,并让他们懂得团结友爱在集体中必不可少,应该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及时引导他们扩大交友范围,将个人情感融于集体当中。

第4篇

近年来,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为学生配置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并且也配备有数量充足和结构合理的专门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队伍。教师除了授课,还在课余时间为在校学生提供及时和到位的心理疏导服务。高职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但其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调节、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及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则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进而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进行自我调节;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第二,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和生命r值的教育。第三,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和个别辅导等;生命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和进行实践活动等。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第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程度。高职学校应对教育途径进行一定的创新,突出体验教育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感知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生命的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和促进生命发展。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兼具人文关怀和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高职学生的生命情感。第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展现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使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更加得到凸显。

2.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学校应该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合一的课程体系,进而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课程体系应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然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其进行串联,再开展关于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将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和情感分享等方法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对社会交际中的道德行为准则进行充分感受,培养其坚韧、宽容、奉献的品格,并使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珍爱生命。

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现融合有着重要意义。要实现二者的融合,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91-01

一、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和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儿童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儿童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儿童“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心理咨询。帕特森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或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2.个别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是相对集体心理治疗而言,是以单个病人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心理治疗均是采用该种形式,与本章中其他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会有所重叠。

第6篇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58-01

一、在学校设立相关职能部门

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文化课程的教育,也应该包括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学校如何定位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则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学校职能部门来看,目前农村小学主要设立有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其中政教处的职能也包含学生德育工作方面,但内容较宽泛,就具体某项工作而言,不够具体和具针对性。所以,为了突出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体现学校对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设立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专门负责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相关队伍的建设

1、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学校设立了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的情况下,学校应建立一支具体执行相关职能的教师队伍,队伍需具备四个特点:第一,校长担任队伍的负责人;第二,队伍的成员组成要有稳定性;第三,队伍的工作需是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第四,队伍需要有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了成熟的教师队伍之后,需要就相关工作,设立长期或短期目标,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所开展的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到定期、定量、保质、保量,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工作的成效。

2、家长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学生家庭的支持、配合和积极参与。因此可以建立专门负责配合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家长队伍。队伍组成应该遵循参与自愿原则和义务原则。家长队伍主要配合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定期参加由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并积极做好学生在家庭层面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定期参加由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举办的亲子教育活动;第三,定期与负责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举办交流会,就相关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并评估相关工作成效。

3、学生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老师的有力实施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也需要学生投入去参与,学生自己有动力去学习去参与,则老师、家长所做的工作更易见到成效。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角色,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和家长做好自身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建立一支专门的学生队伍,以实际行动去参与到其他学生和自身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必要。从这支学生队伍的成员组成来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成员的任期应采用换届制,每届的任期可以是一年,成员可以是学生自愿参与、老师推介或由学生推选产生。这支学生队伍除了配合老师和家长做好自身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学生层面,在校内做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

3、专业人士的参与

在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仅仅有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参与还不够,农村家长和学生可能知识储备有限,老师的专业性也更多的体现在文化课程的教育上,因此学生的德育需求,心理健康康教育的需求也可以邀请社会力量的参与,邀请专业人士的加入。做到专才专用。而在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可参与的社会专业人士可以是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心理健康专家和以活佛为代表的宗教人士(藏区教育)。

4、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职业,社会工作者在国内也是不被大多数人所知的群体,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们却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而根据职能和工作内容的不同,社工也分为学校社工、医院社工、企业社工等。就学校而言,国内沿海地区的学校已有建立了学校社工站的,学校社工运用社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在学生的德育、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从可行性来看,近几年来国内的社工机构成长很快,也有相关的资源和专业人士(社工)可以支持学校建立学生社工站,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心理健康专家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别是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案例,学校也可以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的介入。介入的方式可以是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可以是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也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热线。

6、以活佛为代表的宗教人士

第7篇

1.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对于许多事物的理解及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造成自卑、沉默、性格孤僻,直接影响到其健康发展,甚至对其今后的人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需要重视其心理健康。在课堂上,老师应积极做好组织、协调的工作,控制好课堂气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心理氛围处于最佳状态,体验情感、情绪得到有效的调节,心灵的沟通更加充分。有一个典型案例:某学校的五年级女生,性格内向,没有朋友,学习生活习惯较差,上课思想易开小差,作业错误率高,成绩起伏较大,分析其各种因素发现其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她期望太高,喜欢将其与其他孩子相比较,并对其持否定态度,后来经过转校,老师对其也没有较多的重视,加之胆小沉默的性格,与其他同学的沟通较少,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脆弱、不合群等问题。针对该情况,心理健康老师将该学生的情况如实反映给任课老师,上课时老师对其进步予以鼓励、赞赏及支持;课间让她帮老师做一些简单轻松的事,使她有了较大的价值认同感。老师与其家长充分沟通后,使她在家庭中能得到合理的肯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她也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主动与同学交谈,在集体中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满足合理需求

小学生的合理要求包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物质需求是保障生存的必要条件,心理需求包括赏识的需求、榜样的需求、成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沟通的需求、表现的需求等,任何一个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都会对其成长造成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为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提供更好的条件。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对许多事物没有判断力及自制力,容易为了满足需求而采用不正确的方式,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满足其合理需求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正确的引导,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3.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小学生生活范围较为狭窄,与老师的接触较为频繁,老师的思维逻辑、言行举止、言论观点等都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学生世界观的变化,因此老师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而且其自身需要拥有健康的身心及较高的素质,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老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以耐心、爱心及真心对学生进行品质的塑造,净化其心灵,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对事物的善恶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灵。

4.改善校园环境

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应尽量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①设施环境。学校应拨款将校园环境进行改造,修整教学楼,购进相关的体育设置、教学器材,做好校园的绿化工作,使学校呈现出环境优美、公共活动场所整洁、教室明亮的景象。优美的环境下,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陶冶其高尚情操,从小建立起环保意识。②文化环境。在操场边或者学生活动较为集中的位置建设文化宣传栏,各个教室均组织学生制作黑板报,进行文化宣传,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处于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优化其心理环境。③风气环境。学校应注重风纪的管理,净化校园风气,班级也应该做好相关工作,使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行为,培养行为控制能力。

5.建档并跟踪调查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因此需要将学生的情况制作成系统的信息档案,信息内容包括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生活能力、与其他人的相处状况、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的变化及成长,发挥出全力,改正缺点。

总之,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其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性格、意志、人格、心理健康、兴趣爱好、想象、思维逻辑、注意力等各种品质和能力。因此需要学校、家庭成员及社会各界均重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立格.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医生”[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9).

第8篇

纵观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那么,何谓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要实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有效的实施途径。

笔者认为,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群体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国际接轨”使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而教师的“全员参与”又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最大能效的法宝。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如何,是学校能否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能全员参与的、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创设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俗话说:苑美洁人品,物美长才气。整洁优雅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起着良好的“心育”作用。这种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的一个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的获得至关重要。

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物质平台,而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心理环境”的优劣,则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它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糟糕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学生缺少关心、缺少温暖、缺乏亲情的沟通,造成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失衡,进而行为失范。如:学生孤僻自闭、自暴自弃、忧虑暴躁、偏激等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其心理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因而,创设一个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和学校的内部环境,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任务。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关键在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起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总是从取得成功、解决困难后心理上的满足感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励表扬,使之把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消失于无形。在老师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成长才不会出现畸形。爱心是融化学生内心寒冰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一,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语文课上的续编故事、数学课上的一题多解、实验课上的从一个实验看到的多种现象等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95-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学生身心变化快,极易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所以,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社会经验不足、文化知识薄弱,以至于孩子极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对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需要不断深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确保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推动初等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诱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诱因多元化,但究其缘由,主要由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所致。那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家庭,尤其是祖父母辈多半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而缺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与情感交流。在家长“捧在手心里”的爱下,孩子的独立能力、人际交际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孩子全面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以成绩为向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在缺乏良好思想健康教育的形态下,小学生不仅面临超负荷的学业负担,而且心理压力等问题难以释放。所以,学校教育的缺失,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压榨”。

(三)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元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的不良风气已侵蚀孩子们纯洁的心理,孩子“生日讲排场”、“穿着讲名牌”,这些都是不良社会风气所致的结果。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净化教育教学环境,一直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

二、新课改下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小学生尤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在强化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狠抓落实“一线、一导、一托”,即以交流为主线、以关爱为导向、以好环境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孩子们健康成长,推动教学教育的改革。那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交流”为主线,做到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小学生在心理上是怕老师的,如何构建“交流”这条主线,在于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关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朋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掌握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而对症下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要多给予信任、鼓励,让学生能够将内心的话向教师倾诉,让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以更加健康、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学习。

(二)以“关爱”为导向,做到尊重学生、启发学生。“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催化剂,在其中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关爱”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温暖,这足以消除不良因素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孩子在家里,家长给予的爱不能使溺爱、畸形的爱,而应该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能够在爱中茁壮成长。学生在学校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隐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往往由于不良心理问题的影响,让自己逃避家庭、逃避学校,自身的价值难以让自己清楚的认识。所以,以“关爱”为导向,让学生感觉到温馨的爱、厚重的尊重感,多给予孩子空间,尽量做到正面教育。从实践情况来看,尊重学生、启发学生,是小学生敞开心扉的重要力量,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基础。

(三)以“好环境”为依托,形成多样化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基于良好的环境,积极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得到释放,尤其是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阳光健康的心理,消除焦躁、自卑等不良情绪。由于小孩子的特殊个性特点,小学生需要多鼓励,俗话说得的好:“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所以,要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环境,让学生以上好学为荣;每一位小学生都有着其独特性,应积极鼓励其长处,让其看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集体活动、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下,保持健康的心态,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因素。

孩子是父母的期许,是国家的希望,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小学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狠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以“一线、一导、一托”为核心,夯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关玉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3)

[2]胡丹燕.浅析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2(0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