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3:08
导语:在法律教学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57-01
1 法律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大纲不规范。
国家教育部在很早的时候就强调了,专业类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指出法律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地位。但是,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各大高校,都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大纲,对法律英语的具体教学要求只字未提。于是影响了高校对法律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2 教学目的不明确。
法律英语是面向高校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英语课程,旨在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法律知识,并使学生具备阅读英语法律文献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法律英语专业的学习,大多是以介绍英美国家的法律基础知识,讲解专业术语的英语单词为主。在这个大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下,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获取信息的理解能力得到了培养。只不过是翻译能力得以提升。学生最终能够有所收获的,除了稍稍熟悉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的英语单词,学生法律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不到培养。
1.3 缺乏教材。
当前,市面上出版的教材多而繁杂,有些学校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而更多的学校则是选用来自出版社的教材。无论哪一种教材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但是一般都无法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对法律人才的需要,可见编写出的教材没有明确的编写目的。有的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却不成体系,与国外实际的司法贸易相差甚远。教材中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学生即使通读全书,也很难掌握实际的业务知识,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1.4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 大部分高校基本采用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来教授法律英语课程。其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严重缺失。法律英语课程一般被确定为选修课, 常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集中授课,且课时一般在32学时左右。在如此短的学时,基本无法完全教授英语法律的核心内容,最终使得法律英语课程流于形式。
一般而言,大部分学完该课程的学生对法律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仍然有限。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英语法律文献都读不懂,用英文撰写法律文书的水平普遍偏低,更别提听取外国专家的法律讲座,参与涉外法律谈判了。
1.5 师资力量不足。
法律英语教学面临的较大难题还是师资问题。在开设法律英语的院校中的大多数的法律英语教师都是缺少的。能够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除了掌握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以外,还应该在外国法律制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应该能够驾驭用英语学法律和用法律学英语的双重教学任务。然而当前, 法律英语教师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法律专业教师的转型, 另一类是英语专业教师的拓展。前者有扎实的法律背景知识, 但英语能力薄弱,或者即使英语能力也较好,但是不熟悉英语课程的教学思路及方法,上课生硬,法律英语的教学语境严重缺乏,课堂效果差。后者虽然在英语教学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深厚的法学知识背景,难以将法律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2 法律英语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明确培养目标及思路。
对于教学目的,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对法律英语的教学目标绝不只是让学生"借助词典或者网络等工具阅读英语法律文献"或者是让学生简单的了解美英法。而是要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中使用英语,让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经常性的参加国外法律专业人员的交流。提高参与涉外法律事务以及了解其他国家法律文化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学生的需求。努力扎实法律基本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把用英语为法律工作服务作为主要目标。
2.2 制定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设置思路。
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应该从教学时间、内容、授课学时以等多个方面重新审视。
在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方面,考虑到法律英语有两个方面的基础要打牢。其一是一定的英语功底,其二是要对中外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因此,大部分学校把法律英语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在大三下。那时,学生虽然有了较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语言功底,但是在大三开设的其它专业类课程多,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学习法律英语,学生学习积极性必将下降。其实,大一学生就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学生经历了高考的魔鬼式英语学习后,英语都不会太差,这就解决了英语基础的问题。再加上大一大学英语的深入学习,英语的语言基础绝对不是问题。于是,在大二上学期就开设"初级法律英语"课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学习法律英语。如果觉得教学效果好,还可以在高年级继续开设"中级法律英语",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法律英语的教学效果的体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分阶段实现,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可选取:英文律师信函写作、英文法律意见书撰写以及法律问题研究等重点法律实务予以侧重。从而提高法律英语课的教学效果。
至于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法律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是作为必修课程咯。很多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程的原因,是由于师资力量和课时限制。
2.3 多样化教学手段。
法律英语的教学,应该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不能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而应当借助于计算机,或是其它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2.4 文化导入。
语言是传达文化的媒介,法律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语言的一个分支,在对其进行教学时,必然要注重文化的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外国电影的介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各种涉外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通过小组的情景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很多法律专业老师虽然教过法律英语很多遍,但却任然不能娴熟地运用英语表达和交流。高校给法律英语教师更多的培训、交流以及出国研修的机会,努力提高他们的法律英语运用能力。并让其经常性的接触涉外法律案例及参加法律英语群体举行的各项交流活动。
关键词:法律课 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41-01
建立一套完整而又合理的法律课教学方法历来是众多法律课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任何理论的开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所学所用的法律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教学方法也必须实时更新和改进,才能将最新的、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跟得上社会的步伐。笔者认为,要使这样一套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法顺利建立并有效实施,必须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切可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与科技同步,与法律同行,与社会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我们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遵纪守法的高职学生的宏伟目标。
1 转变教学理念
思想决定高度。我们必须承认,要想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根本处着眼,推本溯源,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是当今第一要务。
1.1 以生为本,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教师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是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并未得到有效改观。以师为主、以生为辅在几千年的教育中从未有过颠覆。事实胜于雄辩,纵观今日教育界之趋势,如此理念已经寸步难行,尤其在90后、00后迅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批有着鲜明个性和主张的新时期接班人更是难以接受。步入高职院校,学生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已经基本确立。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会希望仍然被老师牢牢束缚在课堂之上。初等教育时期那种完全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尽快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建立一种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得法律课的重要性。
1.2 准确定位,积极调动学习兴趣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法律课是一门非专业性的公共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不能以专业课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当然这并不是说公共课就不重要,相反,公共课是所有学生都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内容。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不能以自身的法律专业素质和标准来要求学生。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毕竟是出身于法律专业,有着比常人更高的法律修养,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摆脱专业思维的束缚,针对学生的专业,有选择、有侧重的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1.3 提升素质,努力实现理性发展
法律,在人们的脑海中历来都是一个极为专业、极为强制性的概念,因此,很多人对其避而远之。学生亦是如此。很多学生把对法律的印象搬到法律课堂上,认为这门课程既枯燥乏味又没有用处。当他们陷入这样一个误区之后,对法律课的兴趣就会被抛到爪哇王国。很多教师在看到这种现象之后会很气愤,一怒之下采取各种强制性措施来制止这种现象,但不曾想本意虽好,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能够从自身的角色中转换出来,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揣摩明白学生的心理,从而采取素质教育的方式,理性对待所谓的“坏学生”,努力将严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2 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要创建全新的法律课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仅仅改变教学理念是不够的。“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思想却不去付诸于实际行动无非是纸上谈兵,其结果也只能自取灭亡。所以,在转变了教学理念之后,还需要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科技手段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在此领域内获得亲身体验,与社会共同发展。
2.1 与科技同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屡见不鲜,法律课教学也不例外,甚至还能起到比其他学科更加有益的效果。法律课由于自身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特别强,所以就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出现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而适当运用一些高科技产品,正好满足了青年一代的好奇心,符合他们的生活理念和特殊心理,容易导致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与法律同行
法律课不仅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富于实践性的课程,而且伴随着法律的不断变更和完善,教学中所用的知识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案中预留出一大部分时间对所学理论进行应用和实践。所以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就要时时刻刻关注法律动态,认真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并及时传播给学生们。可以说,平时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和更新已有知识,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事业负责。
2.3 与社会同发展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当遨游太空不再是一种假设,历史的脚步就显得愈发矫健。高职院校要向社会输送大量可用之才,法律课的与时俱进就必不可少。这就是说我们在法律课的教学当中,要能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仅要设置精品课程中的精品,更要想办法把这些知识中的精华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去,不只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让学生把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可以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当他们走向社会之后,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在遇到法律纠纷时,能够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运用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才是我们进行法律教学的真正目的。
3 结语
凭着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制定一套有效的、可行的法律课教学方法,必须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须走出传统的怪圈,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同时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准确定位法律课在高职学校中的地位,提高他们对法律课的兴趣;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理性发展。与此同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切可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与科技同步,与法律同行,与社会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我们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遵纪守法的高职学生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中央法治频道每天都有“法律讲堂”等案例说法节目,我们法律课堂教学中,不妨借鉴这种方式,筛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法治案例,以例说法、依法释例,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做好案例筛选,根据教材文本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台、电视、杂志等多种媒体收集典型案例。其次是设计合理教学环节,教师引导—推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师生互动—达成共识。这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对巩固学习成果有重要帮助。
二、模拟法,增加学生直观感知
所谓模拟法,就是要在教室内模拟法庭特定场景,再现真实法庭审理过程。模拟法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贴近现实的学习条件,学生在实践感知中形成的学生认知自然是立体的、生动的、深刻的。模拟法操作有特殊性,教师要注意进行规范操作设计,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教师布置法庭现场,制定法庭操作制度。如果有可能,教师可以请法院法官或者律师现场指导,这样效果会更好。在模拟庭审过程中,需要由学生组成法庭庭审班子,要设置合议庭,还要让学生饰演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人、被告人、证人等角色。教师负责案例的梳理和角色分配,制定庭审程序,特别要创设庄严的法庭气氛,防止出现笑场现象。通过这样的模拟庭审活动,给学生带来最直观感知,对法律常识的理解也会更到位。虽然模拟是演绎,但对学生的教育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庭审现场,这无疑是对教法的创新改革。
三、媒体法,丰富学生学法手段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之后,给教师提供了更多选项。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子课件,用图片、文字信息、视频、音频等材料展示,给学生以形象感知。多媒体展示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法律常识形象化,还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冲击,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还有联网功能,教师随时可以搜集网络相关信息,为学生进行多元指导。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联网实现远程教学,给学生创设更为神奇的教学情境。法律教学要与教材文本形成高度契合,在多媒体展示时,要注意围绕教材进行搜集案例,解决教材上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调研,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自己最想学习的法律知识。这样也可以提升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对提升学生法律意识有积极帮助。
四、研究法,提升学生法律认知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对象是高校一年级新生,主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制观念,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者只有根据《基础》的特点,研究大学生选择和接受教育的特点,精心选择和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础》的特点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要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基础》具有如下特点。
(一)综合性
《基础》教材由三个主体部分组成,分别是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其内容虽然同属于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但涉及内容却很丰富,牵涉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除了注重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目的要求,还吸纳了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据这一特点,《基础》教学要求综合运用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得到增强。
(二)简易性
《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相比,甚至和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明显的简易性。当然这种简单易懂的特点,与基础的定位是分不开的。《基础》的命名中“基础”二字本身就体现了这门课程的基础性定位。而且从教学规律上讲,《基础》是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入门课程来开设的,它以解决一年级新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基础》作为入门课程的基础性定位决定了它教学内容的具体、形象和简单易懂。与其他课程相比,它没有太过高深的理论阐释,很多内容都非常符合一年级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和大学生活非常贴近,为学生所熟知,也是他们经常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
3.实践性
《基础》旨在培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是实践,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如果在学习中只是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把概念、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而实践方面却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背道而驰,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性,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要重视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二、《基础》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以及特定的授课对象,课程的特点以及授课对象决定了教学的方向与实施方案。《基础》的授课对象和课程特点对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具有综合性、简易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其对应的教学必须在方法上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此外,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与他们之前的几代大学生相比,他们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基础》教学在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奇的事物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教育方法的不断变化与更新可以引领他们新的探究欲望,从而在《基础》教学上不断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活动。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基础》由于其实践性特点,传统的板书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基础》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大量传统课堂教学写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讲解教学内容的时间,而且最主要的是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资料进行衔接,在极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的感官造成极强的冲击力。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讲授效果大大提高。
(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面临纷繁复杂的世界,本身就有诸多困惑,更何况作为新生,他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迈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变必然给他们带来很多的不适,这正是《基础》教学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因此,《基础》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根据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紧贴他们的生活实际,满足他们的思想需求,正面回答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人生成长的关键期。
三、关于《基础》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基础》的特点以及对教学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的依据,依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基础》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实施,不可偏废。
(一)理论灌输与渗透教育相结合
《基础》教学中,适度的理论灌输是非常必要的。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基本原理,但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是天生的、自发的,只有在认真学习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能保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理想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离、法治意识淡漠等问题。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编排,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想理论、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不过,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基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简单易懂,即本门课程的理论深度有限,并不特别高深,有时过多的抽象理论阐释和灌输往往适得其反,虽然它对于掌握社会规范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有成效的,但在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方面却有着明显的缺陷。因此,针对《基础》的特点,其教学方法还要重视渗透教育。因为人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渗入性,它渗入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基础》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类德育资源,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如学习“社会公德”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先进人物的事迹可陶冶、滋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并重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民主、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愈来愈强烈,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此同时,他们还有非常强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习惯于独立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对于前人的实践和结论,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习惯于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在事实面前接受真理。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基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以参谋者、探讨者的身份和学生平等相处,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说教和训导姿态。
然而,传统德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活动被简单看成“我说你听”的单向说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从而导致他们对教育丧失兴趣,产生抵触情绪。改变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就要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并重。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互动式教育,“辩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学生都明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需要诚信,大学生应该讲诚信”。但在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是许多人认为“讲诚信吃亏”。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设定辩题:“讲诚信吃亏还是不吃亏?”组织学生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澄清思想认识,改变错误认知。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行
课堂教学是德育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把“教育性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概念,强调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因此,课堂教育依然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面。但是,“知识的传授比品德的形成相对较为容易,知与行相比较,行更重要”。“最好的教师知道负责任、诚实和良好公民条件不能在一门课程中‘教’出来,因为这种品质是通过日常活动而不是通过日常演讲而形成的”。故而,《基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因为只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德育,忽视学生在课外的德育,只会使学生认为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可以同课外、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相分离,从而抵消课堂内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在现实环境中体验道德、法律,有时比在课堂上教授更为有效。比如在学习“竞争和合作”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门合作完成作业,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在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合作与竞争的感受,从而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好合作关系,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胜,等等。
(四)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融合
《基础》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大一新生刚刚由中学阶段迈入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有时往往难以适从,再加上他们远离家人及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发展成为思想问题。作为教育者,“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不少是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为了让一年级新生积极应对过渡期的矛盾,《基础》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有专题论述大学生如何“协调身心关系”,但这远远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想教育,或将思想教育融入心理教育,实现两者的融合。例如:有的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在学习“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可以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20个“我是谁”。首先让每位同学至少写出20个“我是谁”,其中既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然后让团体成员在小组内(可以按宿舍)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团体内一个个独特的人。最后请每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活动的感受。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可有效促进团体成员进一步认识并接纳自我,进一步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做到在实践中能换位思考,宽容对待他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安.美式教育成功之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个案集散教学法 具体流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主要是框架性、原则性内容,抽象且宽泛,上课时间48学时/学期,教学时间短、任务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就理论而理论,教学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教师蜻蜓点水般泛泛教学,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在抽象加枯燥的情形下,学生往往产生听觉及思维疲劳,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教与学不能很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很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个案集散”教学法,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个案集散教学,关键词是“个案”、“集”、“散”。个案集散教学的要点是:针对教材章节内容,以课程重点难点为层面中心,精选社会典型事例(即“个案”),把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与事例结合起来(即“集”),通过对事例分析讲解,使教材基本理论知识散透于事例之中(即“散”)。个案集散教学不同于通常教学中的举例法,其关键处在于把教材内容与事例通过集与散的方式合二为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讲理论知识有事例佐证,讲事例有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有效实现两者的互相渗透。个案集散教学的特点在于: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原则性、理论性,又要考虑教学面临社会实际的客观性和不能脱离性;既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既要考虑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又要考虑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把理论与实际最大限度结合起来,使抽象、呆板、枯燥的教学变得具体、活泼、生动,突出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融入性、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个案集散教学法的具体流程如下。
一、精选事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能在社会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实际事例,而社会现实中的实际事例基本上也能够通过相应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做出诠释,进行知识灌输,达到育人目的。对此能充分认识并能很好地操作是精选事例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社会、观察和把握社会,结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悟性,以及自己较高水准的思想政治觉悟,精选出与教材内容最能对应、最适合课堂讲解的社会事例。事例不在多,但要能考虑到教材重点难点的“点”,也要考虑教材的面,即要有包揽性。因此可以对事例进行组合并适当加工制作,不是对事例简单罗列,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基本原则是:思想性、政治性、针对性、真实性、教学适宜性、生动活泼性。
二、集、散知识
首先要对事例进行深刻剖析。一个事例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有其产生的社会成因。任何社会成因都可以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诠释。可以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就是从一定角度,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社会成因进行诠释,将其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开化。个案集散教学,必须有课件做教学工具。在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时,可以是先“集”后“散”,也可以是先“散”后“集”,根据教学需要保持形式多样性。集:按教学需要,对事例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本堂课的个案集散系统,形成理论知识的面和社会事例的“面”。形式为:总述事例,总述对应理论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总体概念,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要把“集”看成对课程的“集”、对学生思维的“集”来设计。散:对事例系统进行要素分解,找出与要素对应的理论知识的“点”,这便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情节”描绘,教师要进行生动讲解。制作课件时应当充分考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形式也应当多样化。“散”的工夫在于形象化、具体化、互动性,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灌输变成对知识的一种享受,犹如文学创作一般,使学生在享受中产生“悟性”,从事例的彼岸畅游到知识的此岸,此时,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集”与“散”是辩证的过程,“集”中蕴含着“散”的成分,“散”中揭示了“集”的归宿,这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表现出来。
三、教学准备
个案集散教学针对学生的“猎奇”“探究”心理,是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需要艺术化处理,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主题内容集、散事例,事例为教学计划和教材主题内容服务,是个案集散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否则为事例而事例,授课就变成了“故事会”。事例本身并无理论知识昭示,因此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提示。课件要进行适当动漫处理,教师可以把对事例的理论化讲解用语音形式适时穿插入课件中,课件与授课都应注重“动”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提示、提问、讲解、学生互动参与、教师评判等都应有“动”的设计。因为“活”是个案集散教学的灵魂,否则就失去了个案集散教学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组织。个案集散教学应突出“灵活”与“引人入胜”,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因此,教学组织过程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学组织过程,应有经常性的“新招”出现。比如,一上课就放课件讲事例,或一开始就提问做假设,或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作业对本课进行个案集散分析。教师的才干应体现在“引导”上,一个简单的事例、一个细小的情节,都可以引申出大的理论道理,然后展开课程。
2.课程讲解。根据事例情节状况设计授课方式。事例情节简单明了的,适宜采用深入浅出法,事例由浅入深,步步解析,通过循序渐进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应学知识要点。事例复杂的,适宜采用深入浅出法,设置悬案,引导学生思维,设法让学生探究,教师最后“点睛画龙”,使学生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浅入深出法,教师应注重“引”的过程,注重逻辑方式的应用。深入浅出法,教师应注重“悟”的过程,注重思辨方式的应用。授课过程切忌就事例而事例或僵化事例理论化过程。
3.作业与考核。个案集散教学的活力主要在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应发挥好作业与考核的指挥调度性作用,应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状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业,如:请你对此事例用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或请你举出相关事例论证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作业成绩应与考核成绩挂钩。作业形式应适当跳出作业本,“活”、“动”起来,如,本课作业形式:请你在课堂中在规定时间内,按作业内容和要求,给全部同学讲解。评判:请学生发言评判。教师对讲解者和评判者都作出总结性评述,当堂课计分,计入档案,作为学期成绩重要依据。这样做,虽然讲解和评判人数有限,但实践证明,“防被点名”心理和抓住机遇锻炼自己心理,以及成绩杠杆作用,使学生基本上都会“动”起来,积极进行思考,而发言学生的讲解、评判与教师的评述,对全体学生都有极大的启发作用,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4.授课艺术化设计。个案集散教学是把课程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实际化,因此必要的授课艺术处理不可缺少。课堂可以在事前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发动学生对课堂进行“舞台”式设计,如漫画、标语、简单道具等,具体事宜可以交给课代表去组织进行。教师要充当好传道解惑、组织裁判、行为导演的多重角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教师不应当包揽或者唱独角戏,课堂应充满温馨气氛,切忌板起面孔居高临下训人,教师应融入学生集体。
5.语言。必要的说唱逗笑于事例的讲解中不应作为课堂授课的禁忌。结合课件放播与课程内容讲解需要,语言应抑扬顿挫,应有教师情感绽放,使学生产生艺术般的感受,并从中受到教育与感化。
6.提问。个案集散教学过程中一般应有多个提问设计。这样有利于事例与理论知识结合,防止出现讲事例“故事化”,充分体现事例为理论知识教学服务的宗旨。提问之处便是事例与理论知识的相互切入点。提问可以是自问自答,也可以是诱导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还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应视学生的学习情绪状况,透射出人文关怀信息,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而承受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受到尊重与关怀的心理感受中愉快回答问题。
关键词医学院校法律教育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论文百事通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论文百事通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新晨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关键词:电力法律法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文静(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助教;沈娜(1984-),女,湖北武汉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结合广东经济对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130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44-02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电力相关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电力行业需要既懂电力相关知识,又熟知电力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电力法律法规”是一门讲授电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课程,同时也是电力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以“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电力工程基础”为先修课程,究其原因之一是对于电力相关纠纷的处理,往往涉及多个法律条文,对于一个案例,需要将电力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互协调、补充才能够处理。因此,在学习电力相关条例法规的同时,也要掌握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学习该门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电力专业知识,对电力相关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有细致的了解,能够理解学习中所遇到的专业词汇,因此,电力工程基础作为先行课必不可少,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法规与分析案例。作为一门理解性及记忆性为主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够尽快掌握,在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笔者从课程内容体系安排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所选用教材是由高汝武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电气类精品规划教材,[1]主要内容包括法律基础知识与基本法律、电力法律法规和电力法律法规案例分析两部分。本课程共安排48个学时,其中法律基础部分所占比重较小,共12个课时,电力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共36个课时。基础法律主要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回顾、电力法律基本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合同法、劳动法、民事诉讼法;电力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监管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细则)、供用电监督管理办法、供电营业区划分及管理办法、用电检查管理办法、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供电营业规则、居民用户家用电器损坏处理办法。教材中某些条例对于现今的电力市场情况显得有些滞后,如电力监督委员会已经撤销,并入能源局,讲解时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补充。
案例则融入到电力相关法规条例中进行分析讲解,课本中所涉及的案例包括窃电、偷盗贩卖电力设备、拖欠电费、违章用电、计量装置失准引起的纠纷、供电质量不合格导致顾客损失、触电造成人身伤害等常见的电力纠纷案件,对于这些案件,如涉案较轻,可视为一般的民事案件进行处理,可将电力法规结合基础法律进行分析;如涉案较重,例如窃电达到一定的数额,则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刑法进行分析。通过学习法规,分析案例,使得学生认识到今后从事此行业所要面对的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传统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不主动思考问题的坏习惯,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读书机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工科生来说,电力法律法规是偏文的课程,认为国家制定的法律没有必要思考为何这样制定,如何使用,只要背诵即可。并且对于此类课程,没有复杂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学生往往并不担心看不懂,只要在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如果按照常规方法机械教条地教授,学生容易出现懈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缺勤或者溜号现象。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新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法律条例的内涵,从而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方式上摒弃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采用案例分析、提问兼自由讨论、现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与实践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1)案例分析法。首先在案例选取时,要精心挑选,因为过于简单的案例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些稍难或是电力企业实际发生的事情,学生往往会很注意听。[2]
其次,案例选取应贴切实际,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适当地循序渐进地提问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针对抄表收费时遇到铅封开启或者电表反转情况,假设你是抄表员,该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通常都是报告上级或者报警。此时,可以继续提问:在上级或者警察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此反复,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对于所学知识印象也较深刻。
(2)提问兼自由讨论法。选取具有争议性的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当讲到《电力法》中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电力事业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超前发展。国家鼓励、引导国内外的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开发电源,兴办电力生产企业。引出山东首富张士平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自建发电厂的案例,[3]让学生分析该事件的利弊。将学生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并且派代表上讲台陈述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就其观点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协助回答。每个同学都是课堂的主角,场面十分激烈,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讨论结束,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电力体制的弊端,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引导同学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3)现场模拟法。该方法的应用要提前布置,需要学生提前复习、预习相关知识,做足充分的准备,才可以实施。如讲解电力法中常见的窃电及处罚案例时,将课堂设置为临时法庭,按照实际庭审程序进行模拟审判,参与庭审的学生需复习基础法律中民事诉讼的审判、执行程序,对自己所扮演角色(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等)的职责熟记于心,根据相关法律条例,分析处理窃电问题,要能判定属于哪种类型的窃电并且能够根据窃电数额进行判决。老师则在庭审中出现卡壳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剩余学生则作为旁听人员,在庭审结束时候,为各个参与者打分,并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把法庭审判搬到课堂上来,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学生非常喜欢,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庭审过程也比较顺利,说明学生在课下做了充分准备,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该方法的使用一学期1~2次为宜,次数太多学生会反感。适当应用此法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效果
1.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采用案例分析、提问兼自由讨论和现场模拟方法,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合适的案例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适当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定的激励措施,如主动发言加平时分,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积极发言,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巩固了所学法律知识。
2.作业反馈
该课程所布置的作业,主要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案例,让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抄袭现象较少,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自己思考,从理性角度运用所学法律条例,对所给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较为全面,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3.考试成绩
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所以考试题目以理解分析为主,记忆性题目为辅,难度适中。在期末考试中,通过率100%,并且有一半人在80分及以上,总体考试成绩良好。
参考文献:
[1]高汝武,李光.电力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有趣;好奇;学习兴趣;物理实验;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物理是一门十分有趣、并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广大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尤其在女同学的心目中都对其有一定的畏惧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克服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关键。因此,上好第一堂物理课―――《科学之旅》尤为重要,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第一堂物理课。下面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用三个“W”和大家探讨初中物理第一节课上什么,以供大家探讨。
一、了解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What)
《科学之旅》这堂课,由于没有具体的知识点,可能有些老师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内容,因此对这节课轻描淡写,很快就上完这节书的内容,甚至有些老师干脆不上了,让学生自学而过。我却觉得这堂课如果好好利用,不仅可以介绍物理学科是门什么样的学科,而且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上,这堂课不是为了要教会学生学会哪些物理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理,物理包括什么内容,要让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空前高涨,要让学生对物理更加期待。为了能让这些即将进入物理世界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可以顺着教材中的一些图片,列举学生身边的和物理有关的一些事例,比如,课堂上老师讲课学生是怎么听到的,课室里面的电灯、电风扇是怎么工作的,擦黑板的时为什么有阻力,黑板上的字我们是怎么看到的,我们做卫生时怎么拿扫把扫地比较省力,通过这些身边的物理告诉学生我们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告诉他们物理学科是一门有用、有趣的学科,它包含了声、光、热、电、力等形形的物理现象。
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要经常通过做实验探究来经历和体验物理知识的学习。在这节课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又容易操作的实验:比如演示“观察玻璃钟罩内长短蜡烛哪个先熄灭”、“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透过装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隔着玻璃、课本、搪瓷盘、塑料片等用磁铁吸引大头针等,让学生感受到熟悉的东西也存在许多不为他们所知的奥妙,物理学其实就是研究身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弄清其中道理的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Why)
为什么要学习物理?让学生了解学好物理有什么用,这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源动力。然而,许多物理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一点,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也是这样,需要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第一节课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首先,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了解物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上课时师生间的交流运用了声学的知识,厨房里面煮饭炒菜运用了热学的知识,对镜梳妆和照相都运用了光学的知识,自行车上用到了许多力学的知识,家中的各种电器都用到了电学的知识,打电话则是电磁原理的应用。把这些介绍给学生能够滋生他们迫切的想学习这些物理知识的欲望。
其次,学习物理可以培养科学的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成就一份事业即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又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介绍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介绍伽利略两个铁球的故事,激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介绍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机遇总是赋予有准备的头脑;介绍课本上富兰克林“费城风筝实验”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为了追求真理无所畏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物理知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备基础。教师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现代科技成就中的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学好物理。如:结合历史知识介绍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迎来了机械化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法拉第发现磁能生电迎来了电气化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这些变革都是利用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取得的杰出成就,同时又推动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生活中的照明、交通、通讯、航天、国防等领域都充斥着物理学的成果。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后,会增强学好物理知识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三、怎样才能学好物理(How)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科教师的基本职责。我们不能泛泛的告诉学生怎么样才能学好物理,学生听不懂这些空洞的教条;我们更不能挟着教师的威严,说要学好物理必须要做到哪几点,那样会让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结合实际问题来渗透学习物理的方法是比较可行的途径。
首先,学好物理要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勇于提问、勤于思考、联系实际。教师在演示课本上的小实验时,要边演示,边与学生互动,从而渗透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如:做蜡烛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哪根蜡烛先熄灭,然后告诉学生猜想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我们应该动手做一做,观察究竟是哪根蜡烛先熄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刚才看到的现象是不是偶然的,换用一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上面,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相同,告诉学生要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对传统套算汇率教学方法的评价
根据传统套算汇率教学方法,在计算非关键货币间的套算汇率时,其优势是只需依据相应的计算规则,便能快速获得计算结果。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计算规则的掌握重在记忆而忽视了对规则自身的理解,导致了在应用规则时生搬硬套而经常出现错误。例如在标价方法相同时,为什么要采取交叉相除而不是同边相乘,且在采取交叉相除时谁为被除数谁为除数,这些都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令学生们觉得费解的地方。另外,标价方法是相对的,同一种汇率的表示形式,在不同的外汇市场上却又成了另一种标价方法。如在纽约外汇市场上1英镑=1.1201美元是直接标价法,而在伦敦外汇市场上这种表示形式却是间接标价法。因此依据非关键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应用计算规则去套算非关键货币间的汇率,上述汇率表示方法的环境依赖性也是学生们难以掌握套算汇率计算的一个基本因素。
一种图解套算汇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掌握套算汇率的求解过程,有必要重新审视银行的报价方法。对于1被报价货币=x/y报价货币而言,无论在直接标价法下还是间接标价法下,x都是银行买进1单位被报价货币的报价货币价格,y都银行卖出1单位被报价货币的报价货币价格。如对于1英镑=1.1121/1.1132美元,无论是在何种外汇市场条件下亦或何种标价方法下,1.1121均是指银行买进1单位英镑所需向客户支付的美元价格,1.1132均是指银行卖出1单位英镑所需向客户收取的美元价格。假设被报价货币和报价货币均为非关键货币,若要针对关键货币套算被报价货币相对于报价货币的银行买入价x和卖出价y,则被报价货币买入价x和卖出价y可分别计算如下:被报价货币买入价x:指银行买入被报价货币卖出报价货币。该过程可图解拆分为两个子过程(图1)。
被报价货币卖出价y:指银行卖出被报价货币买入报价货币。该过程可图解拆分为两个子过程(图2)。例1:1美元=110.12/110.22日元,1美元=1.1232/1.1242瑞士法郎,试求瑞士法郎相对日元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分析:在计算瑞士法郎相对于日元的买入价时,根据图3对该过程的拆分,在子过程1中1瑞士法郎=(11.1242)美元,在子过程2中1美元=110.12日元,因此瑞士法郎相对于日元的买入价为:1瑞士法郎=(11.1242)美元=(11.1242)110.12日元=97.95日元。在计算瑞士法郎相对于日元的卖出价时,根据图4对该过程的拆分,在子过程1中1瑞士法郎=(11.1232)美元,在子过程2中1美元=110.22日元,因此瑞士法郎相对于日元的卖出价为:1瑞士法郎=(11.1232)美元=(11.1232)110.22日元=98.13日元。
在上例中,计算套算汇率时,只需清楚双向报价中竖号左边数是对银行而言被报价货币买入价报价货币卖出价,竖号右边数是被报价货币卖出价报价货币买入价,而无需区分该报价时采用的何种标价法;计算过程采用作图的方式拆分成两个子过程进行演算,便能快速获得所需套算汇率结果,该教学方法简单、易理解且不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