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竞技运动的魅力

时间:2023-10-10 10:43:12

导语:在竞技运动的魅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竞技运动的魅力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88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了有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面相关专著和文献,《健美操》《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法》等共20余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该研究问题的现状与理论,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基础。

1.2.2调查问卷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健美操队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投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常规上肢力量徒手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主要训练上肢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小臂肌。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上肢肌肉的抗阻能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难度动作的基础和保障。

要想增加神经原控制肌肉纤维的数量就要通过锻炼来刺激神经原。一般在锻炼后在随着肌肉的增长,力量也在同时增长。

俯卧撑,要求慢下快起,大臂和小臂呈90直角#孔椋孔0次。

倒立推起,要求核心力量收紧,头部与身体呈一条直线,做3组,每组5次。

2.2常规上肢力量器械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抗阻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仰卧在凳子上,两手宽握杠铃,把杠铃放在大腿上,直臂前举到45#6秒,还原。杠铃重量为能举起最大重量的70%-75%,做3-5组,每组5-10次,慢速做。

仰卧在凳子上,杠铃放在胸前,向上推举杠铃,再还原,杠铃重30-40公斤,做2-3组,每组3-5次。

2.3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可以分为徒手和负重这两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徒手是指运动员根据训练安排,克服自身重力,完成训练任务。

负重的练习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器械训练:主要有杠铃、哑铃、罗马凳、卷腹凳等。传统的器械训练主要以增强运动员的一般性基础力量素质为主,为以后的专项训练做准备,具体的练习方法有:深蹲、半蹲、卧推、卧拉、平推等。

第二种是小负重的器械训练。目前国家健美操集训队在进行有负重的课上训练时只用到一种器械,重量为1KG的绑腿(手腕)沙袋,这种沙袋经常贯穿于素质训练以及技术训练当中,在成套操化训练时绑于脚躁或者手腕处,增强练习时的动作记忆,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

2.4 A组动力性力量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GROUP A:动力性力量―俯卧撑,文森类,提臀起与分切类。

总体描述:这组动作包含的种类有:俯卧撑类、文森俯卧撑类、俯卧撑腾起类、提臀起类、分切类、成分腿高直角支撑类、旋腿类、托马斯类、直升飞机类、开普类。

A组动力性力量需要的一个最基本素质就是俯卧撑撑起动作,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一个运动员上肢动力性力量的强弱。

3结论

(1)当前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以俯卧撑和卧推杠铃为主的动力性训练,主要训练方法是重复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系统的进行上肢力量训练,能够为他们今后系统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肢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学习、掌握和发展;加强上肢力量有利于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对完成成套动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帮助。

(3)竞技运动中人体的最大用力效应,取决于人体各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和协同工作,取决于人体运动系统各运动环节整体活动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人体在专项运动中要发挥最大力量效应,必须使身体各部肌群和各部动作的各类力量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提高人体各环节的用力效果,才能最终发挥和提高人体的整体用力效果。所以,正确地选择训练方法尤其重要,上肢力量训练效应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力量训练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足球;校园足球;足球联赛

足球,最初是由一种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而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为现代足球。迄今为止,足球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这项运动的开始只是一种游戏,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的诞生,足球才有了最初的赛制规定。而现在,不论是国家范围内,还是和大洲之间,都出现了足球联赛,这样一来,足球联赛成了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正是因为足球联赛有着世界第一大运动的美称,所以,不论是对各方面来讲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也同样对学生足球兴趣有着重要影响。

一、足球联赛客观形式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

1.足球联赛的重大影响力使学生关注足球

精彩的足球联赛能够吸引学生群体对足球的重视度,当今社会,足球联赛已经成为电视节目或者业余体育项目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从关于足球的报导占据各种报刊媒体的篇幅来说,还是从足球运动的历史渊源来讲,这项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大约80万支球队经常性参加世界比赛,运动员仅仅登记注册的就能够达到大约4000万人,其中还有约10万人是职业运动员。足球运动的规模之大,就决定了足球联赛的地位之高,不断形成了国家乃至大洲之间的足球联赛。所以,就不得不引起学生对足球联赛的注意力,正是因为学生对足球联赛的关注度高,才能够更多地了解足球联赛,从而在足球联赛中感受到足球的魅力,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关注度不断提高,兴趣不断增强。

2.足球联赛的竞争性吸引学生

足球联赛相对于普通的足球运动来说,存在一种更强的竞争性,这样就增加了足球的看点,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单纯从足球运动来讲,虽然能够加强身体素质、能够提高团体凝聚力,但是,足球联赛存在一种竞争制度性,有赢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不得分的联赛规则,这样就能够激发球队与球队之间的竞争力,促进比赛情绪,同时,在球队与球队的竞争比赛中,可能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比赛。学生争强好胜的思想展现出来,也就更加能够体现学生对足球的重视程度,在某些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在足球方面的积极性。简单列举一则教学案例说明:某班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单纯的分队进行足球运动,开始每个队都可以按要求进行,但是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甚至学生在体育课结束之前就对足球运动失去了兴趣。相反,进行学生足球分队联赛,有了队与队之间的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每个队为了赢得更多的分数,就会在体育课上利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球队战术和队员调动方案,这样一来,每节体育课学生都能够认真进行足球运动,并且从中得到乐趣,提高了对足球的兴趣。

3.足球联赛竞争规则的公平性促使学生进行足球运动

1848年的《剑桥规则》是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其实就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与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后来经过1863年足球协会的召开,比赛规程草拟出来,然后又经过了众多次的发展,直到1954年出版了第一本《足球竞赛裁判法》,再到1999年,将第四裁判员改称第四官员。所有的一系列的关于足球运动的规则的变化,无疑都是为了使足球运动,或者说为了足球联赛的规则更为严谨,使足球联赛的竞技更加公平。学生在观看足球竞技的过程中,都是期望看到公平的竞技,当然学生在足球联赛的实践中,更愿意进行公平的实践。足球联赛采用轮流主客场交替打比赛,就更加避免了普通足球运动的不公平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对手、裁判员这些主观因素的公平性,也保证了场地、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公平性。有了竞技的公平性,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足球联赛的顺利进行,能够保证学生的竞技过程顺利进行,竞技结果的严谨与真实,才能够使学生喜欢足球联赛的这种竞技形式,才能够产生兴趣。

足球联赛的客观存在形式,是一种层层递进的过程,这不仅是足球联赛这项运动自身的魅力所在,还是这种比赛形式的魅力所在,有了值得学生关注的足球联赛的社会群体,才使这个群体的竞技比赛值得关注,才能够被学生探讨和遵循,也就更需要公平的规则,而规则的产生和发展就更加促进学生进行足球运动,这样在潜移默化或者说在循序渐进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二、足球联赛主观内容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

1.足球联赛有着严谨的规程,使比赛有了秩序的约束。

足球联赛的举办不是一场简单的仪式,需要精心的策划,和复杂的程序安排才能够顺利开展。这样就使足球运动有了一种隆重的气势,学生对这种精心策划过的比赛安排就会更加期待,从而产生好奇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兴趣。再加之足球联赛的精心策划与准备,就使比赛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或惊心动魄,或奋起直追的情绪变化,这样的比赛过程能够造成一定的悬念性,在策划的基础上多了戏剧性的细节,这样足球联赛就能够赚足学生的眼球。例如,在学校的体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踢足球的训练项目,学生懒散不愿意活动,即使在催促之下,也不能够真正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换成举行足球联赛的方法,对体育课时间相同的各班学生进行组织,然后分课时,分球队,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配合,还能够使学生踊跃参加。在改善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足球联赛的规程条目繁多,使比赛有了固定的依据。

足球联赛的规程不是笼统的概括,是细致入微的条目,大到主办方的举办,小到运动员的穿着细节。学生接触到足球联赛,然后再深入了解足球联赛的规程条目,在了解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搜集这些知识,通过参加足球联赛总结经验,或者观看足球联赛观察总结,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兴趣的积累,这样,积累得越多,知识的储备越多,掌握的足球联赛的技巧越具体,就能够做到近距离接触足球联赛,距离上的接近就能够促使心理上的接受程度的拉近。不抵触,想接近,就是一种兴趣。

第3篇

1.研究竞技篮球运动美的意义

1.1有利于运动员自身的和谐发展

研究竞技篮球的运动美,能够使运动员成为运动的真正主体,即不仅是为取得运动成绩而运动,而且是为更好享受运动带来的美感而运动,促使运动动机从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更有利于促进运动员自身的和谐发展。

1.2有利于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从美学的角度来把握竞技篮球运动有利于推动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竞技篮球运动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必须注重其美学表现形式,在保持原有竞技性的同时提升运动中美的层次,才能赋予竞技篮球运动旺盛的生命力,使之永葆青春的活力。

2.竞技篮球美学特征的表现形式

竞技篮球运动中,篮球运动员凭借超凡的身体素质、精湛的技艺、卓越的表演使人们欣赏到竞技篮球运动的技术、战术美以及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美、创造美和超越美等。竞技篮球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就必项不断地提髙篮球运动的欣赏性,就是要不断提髙篮球运动的身体对抗美,智力对抗美,动作形态美,战术表现美等等。

2.1身体对抗美

竞技篮球的运动美首先是身体对抗美。篮球场上的身体对抗是指利用合理的身体接触,主动用力去争取空间、时间、位置等优势创造进攻或防守的有利条件。篮球运动的魅力就在于特殊地面区域和空间位置进行短兵相接的近身攻与防。在对抗中,人们欣赏到篮球运动员力量的雄壮之美、感受到运动员技艺的灵巧美以及运功员敏锐的智慧美。

另外,对抗并不仅仅指依靠白己的力量去挤、扛、顶等纯粹粗暴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懂得用力的技巧,掌握用力的时机以及如何运用对方的力量等,只有把力量和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功能效应,不仅能有效提高对抗的效率而且能更好的把对抗美展示出来,使竞技篮球运动的对抗美在力与技的结合中得到完美体现。

2.2智力对抗美

对抗同时也是运动员之间智力的对抗。运动员运用智慧表现出来的力与技更加具有变化性、迷惑性,能够为胜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对抗中的智慧美。譬如:运动员运球到篮下,此时防守者仍然占据防守位置,但进攻队员急停后做投篮的假动作,诱使防守队员失去重心,从而获得投篮机会;队员运球突破上篮,防守队员上前封盖,进攻队员利用传球假动作诱使防守队员垂心转移而失去防守位置继续运球上篮。对抗中运动员智慧的运用使得对抗中展示的美具有生命力,观众在欣赏竞技篮球的对抗美时可以感受到蕴涵在对抗中的智慧美。

2.3动作形态美

篮球技术动作是人以手直接持控球并与全身协调配合组成的专门动作,技术动作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有机整体,需要不同身体部位的协调配合,身体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完成动作,也有利于体现动作形态美。

竟技球是一项髙水平的竞赛运动,运动员必须要具备熟练的技能与全面的体能才能适应竞赛过程中复杂的情况。体能是保证运动技术完成的必要条件,力量素质是完成动作的基础,速度素质是完成动作的关键。运动技能必须和体能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技术效果的最优化,才能把篮球运动中的动作形态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技术与体能完美结合展示的动作形态美是竞技篮球运动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2.4战术表现美

通过篮球战术的配合,人们能够感受到协调一致的配合行动,感受到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水平,更能感受到教练员的智慧。战术配合的多样性可以使篮球运动更加具有变化,更加具有欣赏性。战术配合的变化美不仅体现在战术配合方法的变化而且体现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水平。竟技篮球竟赛场上情况千变万化,原定的战术配合不可能完全适应场上出现的情况,实战中运动员对于执行战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形应该审时度势,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这种战术意识加强了战术变化的灵活性,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精彩的战术配合,是竞技篮球运动欣赏美的一种表现形式[6]。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动员的美学个性才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相应表现出来的技术风格也就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3.结论

3.1研究竞技篮球运动美学表现形式有利于推动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篮球运动展现了力、技、智一体的对抗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姿态美、战术配合的变化美。随着竞技篮球运动职业化的不断完善,竞技篮球运动的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竞技篮球的发展必须在不违背篮球运动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发展、表现运动美,这是竞技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 2审美需求是研究竞技篮球美学特征的驱动力

第4篇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能有助于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承受着诸多压力。加强对体育运动的推广和研究,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调适情绪、收获自信、改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大有裨益。本文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应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方法研究,探讨体育运动调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和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给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体育运动 终身体育思想 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指个人免于疾病和痛苦的困扰,还包括保持精神、体格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体育运动对于调适大学生健康心理环境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作为大学生,要面对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就业困难的多方面压力,体育运动长期停留在思想主动、行为被动的层面。所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者,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能加强和巩固生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对调适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大有益处;其次,需要我们学会正确有效的引导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一、体育运动在调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优势

(一)容易被接纳,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项目种类繁多,难易程度可根据周围环境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在调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方式上更容易被接纳。

(二)效果明显。体育运动过程伴随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一定程度的剧烈运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和缓解心理压力,以达到改善生理水平的同时快速治愈心理疾病的效果。

(三)没有任何副作用,且反弹概率低。体育运动是身体机能的调节,有别于药物治疗,不存在任何副作用和反弹,是类似于中医治本的治疗方法,安全问题毋庸置疑。

(四)自我治疗和调节较为方便。体育运动不受医疗机械的限制,可以不花费财物,自我治疗的成本可控。同时也弥补了学校心理治疗人员和设备的不足,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和自我治疗的方式治愈,较大限度地节省医疗成本。 二、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调适健康心理环境的方式及对策

目前,体育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作为一个贯穿全部年级的必修科目,甚至在许多学校体育成绩的合格与否具有一票否决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身体,又何谈学习。然而,通过应试来强迫大学生来参与体育运动,违背了体育运动的精神本质和教改的初衷。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是决定其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对于体育运动的教学,有别于专业科目等较为纯粹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观层面的兴趣爱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内在推动力,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起点,而在客观层面上的体育运动设施的配置,对于学生兴趣爱好多样化的培养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甚至是终身体育思想,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关于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调适健康心理环境的方式及对策。

(一)转变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的练习来理解体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运动过程中的一些动作要领和技巧。这种方法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想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需要转变认识,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兴趣爱好是学习最好的导师,体育课绝不是活动课。体育教学过程需要通过系统的设计,将体育的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运动的魅力。

(二)使用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随意的活动,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都能起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效果。锻炼的方法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严重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结构,以及身体器官的各种功能是首要任务。而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如身材高大的可以考虑篮球运动,身体灵活性较好的可以参与足球、气排球等体育运动,而对于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有优势的,可以考虑体操项目等。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三)利用体育竞技,激发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就是竞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最有效而直接的手段就是竞技。可以是个人的竞技,也可以是团体的竞技。在个人的竞技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学生可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和生理极限,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坚毅、不服软的优秀品质。而在团体竞技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设定一种“角色”,在相互协作、共同配合下,一起达成目标获得成功,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竞技的结果有胜者也有败者,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并期待下一次的胜利。这些都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过程,且更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更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能有效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体育运动不仅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体格,也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使大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复杂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第5篇

【关健词】中国跆拳道;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1.中国跆拳道发展的影响因素

1.1 社会参与人数少

长期以来我国跆拳道运动一直都是以专业训练为主,在群众开展得较少,普通老百姓很少参与这项运动,有的根本不知道跆拳道为何“物”,更看不懂跆拳道比赛。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打跆拳道的人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经常打球的跆拳道人口(实质性人口)只有80万人左右,跆拳道爱好者(非实质性人口,包括不打球的喜好者)也仅在212万人左右。即:跆拳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四,爱好者占万分之十二点一,这一数字与许多国家差距极大(见表1)。如按体育在国人中的影响力排位,跆拳道至少在第20位之后,出现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虽然跆拳道市场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是相比俄罗斯1000万的跆拳道人口,中国还相差甚远,群众基础还相当薄弱。

1.2 缺少跆拳道设施

跆拳道场地的不足是制约跆拳道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跆拳道训练对场地的使用人数要求较,通常情况下一片场地2-4人为宜,人数过多就会出现部分选手闲置,影响训练效果。我国各级体校选手中,小于13岁的选手占76.22%,都处于打基础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技能,因此对场地的数量要求非常高。随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不断发展,学习打跆拳道的儿童、少年选手将不断增多,对场地数量的需求不断提升。社会的跆拳道场地更显不足,虽然同中国的跆拳道市场一样,中国的跆拳道场地也以每年近40%的速度增长,跆拳道场地的数量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广州市为例, 普通群众平均每20万人一块场地。大部分的跆拳道场馆属于个人经营管理,个人经营的跆拳道场馆往往偏重于经济效益,使得参与跆拳道运动的消费超过一般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我国需要大批建设跆拳道场地,以满足我跆拳道发展的需求。

1.3 训练水平低是制约中国竞技跆拳道发展的直接因素

跆拳道教练员的训练水映在执教能力上,而执教能力又是教练员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一名优秀的跆拳道教练员除了应该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练员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训练的最终效益。随着跆拳道技战术的不断革新,教练员的观念、训练手段也应随之改变,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网坛动向、技术变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国跆拳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中国跆拳道整体水平的直接体现。中国跆拳道运动员在步伐、节奏、判断等方面都比欧美的优秀运动员慢,发球和接发球能力不足,作战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也不高,比赛经验欠缺。力量不足是我们的弱点,虽然可从旋转、节奏、落点、线路几个方面弥补,但我们的能力还没达到。因此提高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4 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缺乏

全国23个省市竞技跆拳道运动员共有3 376人,与我国优势项目运动员数量相差很大。男运动员占总数的58.77%,而女运动员只占总数的41.23%。专业队的人数比占比例最小只有9.61%,省市体运动的数量最多,占全国跆拳道运动员的总数的46.02%,跆拳道俱乐部,跆拳道特色学校运动员占全国跆拳道运动员总数依次为23.69%、20.67%。说明现在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培养工作并不符合我国其他优势项目逐层选拔运动员的规律,提高我们俱乐部、特色学校作为主要以自筹资金为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基层组织,还远没有达到为中国竟技跆拳道输送优秀后备力量的数量和规模。

1.5 缺乏跆拳道文化和体育人文精神的指导

跆拳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韩国,它能够持久的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跆拳道运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对民族素质的提高上,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精神财富层面,而这正是由跆拳道运动浓厚的人文特性所决定的。跆拳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项文化活动。今天不管来自哪个宗教、哪个种族,哪个年龄的人们都在享受着这项运动所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跆拳道赛事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仅是它们的赛事水平高,更是因为在那里有着深厚的跆拳道文化底蕴。因此,每年的比赛都成为各国跆迷们观看比赛、开展人际交流和感受跆拳道魅力的一次盛会。目前,在我们这样一个跆拳道发展刚刚起步的国家最缺乏的正是这种跆拳道文化,但跆拳道文化不是几年就能营造出来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跆拳道所必须的,因为它不像豪华的跆拳道场地、大牌球星等等这些硬件条件,只要资金到位了我们就可以做得到,而跆拳道文化的形成需要多种元素的融合。另外,在中国我们对跆拳道运动的很多认识还存在偏狭,对这项“贵族运动”的内涵、价值还没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国在融合西方体育人文精神和营造跆拳道文化的氛围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发展中国跆拳道运动的对策

2.1 提高跆拳道的社会化程度和走产业化之路

要想提高中国跆拳道的社会化程度,必须加大投入,使各种跆拳道设施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中国跆拳道项目上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的拨款,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来自社会、集体以及个人的赞助。中国跆拳道的振兴不可能只依靠国家的单方面投入,想要突破发展瓶颈,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途径。跆拳道运动的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这项运动全面发展了,成绩才能得到提高,出色的成绩必然会促进这个项目的产业化,而产业化反过来会为这项运动的社会化提供更多的支持。

2.2 加大投入,加快跆拳道场地、器材建设

各省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加大对竞技跆拳道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发挥跆拳道运动的优势,利用企业赞助或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改善跆拳道训练环境。同时,各省市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切实搞好跆拳道场地、器材建设的规划,提高场地档次,要尽可能地建设标准场地,购置高质量的器材设备,使跆拳道训练的物质条件更加完善。另外,网协中心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各省市场地进行评估验收,促进跆拳道场地器材建设。

2.3 加快跆拳道运动员培养体制转换,来走职业化道路

推进我国跆拳道职业化,促进我国跆拳道竞技水平的提高,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跆拳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跆拳道的整体发展取决于一个跆拳道工作系统的完善,国外大多数跆拳道优秀球员在转为职业运动员前都不轻易放弃学业,始终不脱离学校教育,他们是通过业余时间来训练的。而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却恰恰相反,这就造成了因跆拳道职业化步伐加快,竞技能力压力的加大以及与此同时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造成我国运动员因为心理储备不足和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导致竞技水平与思想境界失衡的状况。跆拳道夺冠是我们的近期目标,育人则是我们的终极关怀,二者结合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提高跆拳道运动员“做人、竞技、创业”的能力,从而使人生的此岸与彼岸“连通”,彻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跆拳道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现有跆拳道运动员培养体制的转换,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找到适合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发展的职业化道路。

2.4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优势项目之所以优,在于有一批能掌握项目发展规律,具有较高综合执教能力的教练员。因此,必须加强教练员培训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教练员的培养、选拔力度,突出教练员接受培训的政策调控力度,对各层面教练员上岗和带队参赛资格提出具体指标和标准,不断完善教练员培养体系,突出教练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系统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选手训练的规律、要求和目标的差异,注重不同层次教练员应具备的能力的培养。在训形式上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为各层次的教练员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提高机会。更加突出强化国家队教练员在执教能力、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满足培养高水平选手的需要,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知识化、国际化的教练员队伍。

2.5 做好跆拳道普及工作,提供适宜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文化氛围来扩大全国跆拳道人口

跆拳道已发展成为一种高雅、极富魅力的现代体育项目,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本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现代跆拳道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来文化。因此,跆拳道在中国要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提高,就要进一步为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文化氛围。从而不断扩大全国跆拳道人口,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专业队提供大批的人才,才能使我国跆拳道形成稳固的金字塔发展模型,做到长盛不衰。我国的跆拳道运动起步晚,加上跆拳道项目消费较高的特点,参与跆拳道运动人口数量很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跆拳道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并参与到跆拳道运动中来。

3.结语

缺乏良好的竞争态势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是跆拳道项目的制胜规律认识不能深入的原因,在全国,跆拳道竞赛体系不够完善,职业化程度也显得低下,从而要进一步加强对项目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进一步完善全国跆拳道竞赛体系,逐步加大跆拳道职业化投入,加快跆拳道场地、器材建设。

参考文献:

[1] 谭沃杰.影响中国跆拳道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体育与科学,1999,20(2).

[2] 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等.中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30~833.

[3] 刘世军,张运亮.制约中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

[4] 张小宁.畅谈中国跆拳道的未来[J].跆拳道天地, 2000(10).

[5] 李红艳,黄善球.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53(01),21-27.

第6篇

摘 要 现代健美操以融体操之健与舞路之美和音乐之韵于一体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动作创编科学,姿态优美以及对人体的健身、健体、健美和健心有益而吸引着人们。当今健美操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显示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遗憾的是,竞技健美操并没有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刊、体育学报及专家对这项运动的理解进行研究总结出其加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几点可行性,希望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奥运会项目 必要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竞技健美操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现状

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影响健美操成为奥运会项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因素、项目自身因素等,这些因素不是对立和分割的,它们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影响和联系。提高裁判队伍的执法水平和严格执法的信誉,增加项目的参与人数和普及程度是竞技健美操进入奥运会的关键所在。在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行的同时,相信一定会对竞技健美操项目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如此形势,研究和探讨我国21世纪健美操的发展及对策,意义是极其重大和深远的。竞技健美操是健美操运动的竞技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其加入奥运会的可行性必将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竞技运动的发展。

三、竞技健美操加入奥运的必要性分析

(一)规则的完善与艺术表现方面

健美操规则每四年为一个周期,在前几次的规则修改过程中,比赛时间一直没有变动,但在2013-2016年的新规则中,单人操,三人操,混双,五人的时间变化为1分30秒加减5秒的宽容度。这要求运动员具有强健的体格和过硬的基本功,突出自己的艺术修养。这也是申请奥运项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加入奥运对技术难度的要求

根据健美操运动的表演特征和技术特点,新规则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比赛场地的扩大,要求以运动员在更为广阔有效的空间内充分地展示动作,使同伴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协调,过渡衔接更具有冲击力和移动性,配合更具有观赏性,给观众以没的享受,激发了其对健美操更深了解的强烈欲望,从而对健美操运动起到更加广泛的推广作用最终与奥运接轨。运用技能转移原理,对具备竞技体操技能的运动员进行竞技健美操的专项技术培训,对迅速提高我国的竞技健美操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竞技健美操和竞技艺术体操包含相同的难度类别跳跃、平衡、转体、柔韧,每个类别中都有相同的难度动作;2.单个难度动作分值增加的变化形式也相同,都可以通过增加转动的周数和完成动作的幅度和难度来增加难度分值;3.难度动作都可以采用平衡、转体、柔韧、跳跃四组难度动作的连接方式进行编排,两运动项目可以相互借鉴。

(三)多元化的研究方向

竞技健美操的研究方向大致能划分为13种:音乐类研究、变现力方面的研究、竞技健美操编排类研究、规则类研究、理论类研究、难度动作技术分析类研究、训练类研究、运动心理方面的研究、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运动医学方面的研究、运动员选材类的研究、竞技健美操教练员方面的研究、和其他方面类的研究。这些科研论文运用于训练和比赛中,使得竞技健美操运动快速的发展。

(四)面对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竞技健美操是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要使它成为一个人文化、经济化、全球化的体育项目是需要长期的摸索和探究的。规则要求在完成成套动作均衡、流畅的表演路线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利用比赛场地,不仅仅是比赛场地的各个角落和赛场中心,还包括赛场所在的全部空间。新规则中将空间划分为三个维度:地面A站立和空间中C。根据空间转换的归类统计可划分为以下5种空间转换类型:A-B、B-A、B-A-B、B-C-B、B-C-A;移动方向有向前、向后、横向、对角线或弧线五种,当然也包括距离的长与短。

混合双人操和三人操的比赛场地扩大,对运动员的体能、完美身体姿态各个关节的正确位置,主动和被动的柔韧、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分30秒的时间内跑动的范围增加,不论是地面、站立还是空中都要求运动员体现出规则所要求的复杂和多样。

四、结论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艺术性极高并不断创新的运动项目,更注重艺术性创新,动作技术的完成将更加完美,难度动作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只有对竞技健美操进行深入地、全方位地研究,并在各领域中有所突破,才能对竞技健美操的长足发展起到更为有力的促进作用,其竞技形式加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具备加入奥运项目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鸿韬.竞技健美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旭.孙子兵法与现代竞技体育谋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O1.01.

[3] 俞继英.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0.

[4] 刘青.竞技体育管理方式[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06.

第7篇

1.1田径教材内容设置过于单一

田径教学主要涉及跑、跳、投的主要运动项目的学习,在教材的设置上主要讲述田径运动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运动常识,教学内容设置过于单一,会容易形成田径运动项目教学的单一。田径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味的新型运动教学,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易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如果教学内容设置没有多样性,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田径教学要点不明确,教材没有设置总目标和分目标,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进行实际田径项目的锻炼。这是田径教材没有很全面地根据学生的锻炼需求来设置教学的内容。

1.2田径教材设置缺乏创新性

田径教材是教师进行备课的基本教学工具,应当编制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的田径教材。田径教材缺乏创新性,没有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板块,能够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板块。田径运动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没有根据田径运动的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就会变得缺乏新意,没有抓住学生实践运动的特点进行设置创新性的教学内容。田径教材没有区分不同项目专门设置教材,通过教材的辅导帮助学生准确找到田径运动的差异。

1.3田径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田径运动具有全能性、激烈性、参与性,田径运动是体育学生参与度较高的运动。近年来,随着田径运动的兴起,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田径运动过程不仅需要锻炼身体,还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田径运动的教材大多涉及实际操作运动的内容,缺乏辅导学生心理健康、价值观的内容。没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就会导致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导致田径运动得不到长远的发展。田径运动是一种参与性较高的运动,缺乏设置一些跟踪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完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脱离学生,只会让田径运动的教学指标下降。

2改善体育田径教材适应性的措施

体育田径运动教材的设置需要符合田径运动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师的合理教学。改善田径教材的适应性特点需要满足根据各大赛事当中的实际比赛规则和学生锻炼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田径运动教学的高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田径运动的兴趣。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改善田径教材的适应性特点,从而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和完善田径运动教材的教学内容。

2.1设置具有多样性的田径教材内容

田径教材必须具有多样性。田径教材必须根据田径运动的项目进行分类设置教材,把田径项目的教材分区化就能够详细地把田径项目的主要精髓传递给学生。每一个田径项目的教材需要详细化,不仅需要涉及项目的实际联系注意技巧和注意事项,还需要涉及一些锻炼需要的心态调整以及身体调整,帮助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心态和身体的健康。在教材内容的调整上还可以关注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或者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锻炼时遇到的困难。可以设置一本教材专门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把学生反映的问题设置成一门书籍,通过教师的审阅来解决学生的主要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田径运动的锻炼过程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利于提高田径教学的效率。

2.2设置具有创新性的田径教材内容

田径运动在不断地发展,在近年来的体育竞技赛场上,田径运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运动项目。因此,田径运动教材必须具备创新性。田径教材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多参与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中学的田径教材中设置一些比赛的实际技巧和练习的实际经验,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实际的技巧。还可以设置一些定时比赛和竞技的教学板块,让学生在参与竞技后,把自己的经验和总结写在教材上,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后都能学会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取得进步,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让教师能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取得更快地进步。田径教材设置必须根据每一次赛事的更新进行内容的创新,让学生时刻了解最新的运动赛事,拓展学生对于田径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及时把握最新动态,从而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

2.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置田径教材

田径教材设置必须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田径教材在设置一些基本的田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要点,例如在每一个理论知识点的后面设置一些学生如何来完成这一个运动项目的注意事项和目标完成时间,绕过学生自主进行运动练习的规划,自主完成一些必要的练习项目。还可以设置一些在练习这一项运动时需要的心理素质,设置一些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心理情况,根据必要的心理素质来完成运动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很好把握自己的学习心理健康程度。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重要过程,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才可以更好地完成一个运动项目。

3体育教育田径教材适应性的讨论

田径教材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一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近年来,田径运动的异军突起,也让田径运动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学习和锻炼。田径教材不仅需要关注本身教学内容的改善和创新,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充满激情,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目标性。这是一个教学较长的过程,田径教材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特质,根据田径运动的特点来挖掘更多有利于学生吸收的教学内容,发挥田径运动的精神,才能促进田径运动教学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田径教材需要适应学生、教师、社会,才能体现田径教材的全面性、创新性。田径教材内容的适应性需要充分展现田径运动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与其他运动不同之处,从而更易于理解田径运动的独特魅力。在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田径运动已经充分展示了特有的运动魅力,在教材的适应性设置上还是要根据田径本身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田径的精神。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会;良性发展

当前高校体育运动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体育运动会失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知从何时起,许多高校体育运动会不被学生所喜欢了,也不被学生所期待,更不值得学生回味了。现在的高校一般是一年举行一次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体育运动会,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高的竞技项目为主,个别体育尖子有着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加上长年系统的训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比赛的胜利。少数有点积极性或老师强令参赛的也不过是陪衬,所显示出来的是高水平运动,低水平比赛。学生失去了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是高校体育运动会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和意义。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或做服务性工作,或当观众,场面特别冷清。场上忙前忙后的大多只是工作人员,场上只有几声苍白无力的加油声。学生各行其是。有的在寝室睡觉,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去逛街,不一而足。这个本应是全体学生参加的田径体育运动会,成了少数有体育才能的学生的“专利”,结果是高校田径体育运动会成了运动的不多。看的也不多,而裁判人多;运动的不累,加油的不累,组织者最累;运动的不高兴,观战的不高兴,领导和老师也不高兴。校体育运动会失去了魅力和意义。

为使高校体育运动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必须探寻促进高校体育运动会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是更新竞技观念。改变学校体育运动会是“精英运动会”、“正规运动会”观念,明确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教学和学校系列体育活动的一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阶段性总结和学校体育风采的展示。其目的是展示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遵守纪律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活跃学校气氛,把学生从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调整身心状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集中展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确定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运动水平。

二是倡导师生同乐。校体育运动会以全体学生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有教师参加项目,本身就是一大看点,营造出师生同乐的氛围。如果能够做到师生同场竞技,其效果可想而知,加油声、鼓掌声震天,同场竞技的学生感到无比的光荣、自豪,未上场的学生羡慕不已,使体育运动会更有趣味性和刺激性。

三是拓展集体项目。变个别体育尖子的对抗为班级整体实力的较量。校体育运动会并非选拔赛,它所提倡的是重,在参与。这也是举办校体育运动会的初衷所在。这样体育运动会在个人项目的基础上,拓展集体项目。每班出若干名队员参赛,最后按各班参赛队员名次的和排名次。

四是实行分级比赛。像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级别,进行比赛。项目可相同,但要求不同。对于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自然是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其他学生可降低比赛的难度和标准,如跳高、跳远、跨栏等。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组织全体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次参与体育运动会的比赛、表演等,真正做到“人人关心、各个参与”。

五是增加项目设置。高校体育运动会项目设置上打破常规,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项目为主要的内容。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快乐作为体育运动会的主要任务。除设置必要的竞技项目外,应增加尽可能多的体现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项目,并尽可能多地选择那些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小的比赛项目。如武术、毽球、跳绳等。这些项目进入体育运动会后,会成为学生日常锻炼的项目。广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会有明显提高,这种提高和改善。又会激发运动会水平的提高。

六是突出灵活多样。校体育运动会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校体育运动会在时间上不一定非在特定的一、二天开完,可以在几个星期内完成。可以利用双休日开。或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体育比赛。校体育运动会在组织形式上,现在一些高校以院(系)为单位,项目有限、人数有限,自然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我想,可以以年级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强调贵在参与,只要参加就能为班级集体做贡献。总之,就是在时间和组织形式上要突出灵活性。

第9篇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 啦啦操 特点比较

【中图分类号】G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38-02

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为止仅几十年的时间,但已经风靡全球,世界各国的竞技健美操也在迅速发展。与此相对的啦啦操则是年轻人的体育项目,对大多数人而言比较陌生,但随着亚运会与奥运会中啦啦操的完美表演,它也在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有不少人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认为两者相同,啦啦操就是竞技健美操,这是没有对两者正确把握。本文对它们的各自特点做出比较研究,了解相互间的异同,以便相互借鉴,促进啦啦操与竞技健美操的健康发展。

一 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

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将连续复杂、高强度动作等一系列运动进行展现,此项目与传统有氧健身运动密切相关:成套的健美动作需要连续的动作组合来完成,在运动中展示出运动员的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是七种基本步法的多样化组合,同时是将高难度动作完美结合的系列动作的竞技能力。竞技健美操需要运动意识上的严谨细心,每一个动作都要完美和谐,精益求精。同时,竞技健美操对运动员的数量、性别、年龄等有着严格要求,不允许自由搭配,每项竞技都有着严格规定。国际体操联合会中的健美操规则要求运动员参赛必须达到18岁及其以上。竞技健美操表现出的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柔韧性、人员间动作的协调性、较强的力量与快速工作能力,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一定节奏感与较好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竞技健美操比赛有五项,包括单人、混双、三人与六人。单人项目对速度性要求很高,运动强度较大,是技术难度、速度的综合体现;混双项目需要男女运动员各一名进行搭配;三人与六人项目的运动员性别可任意搭配。除单人以外的其他项目必须要形神一致,动作整齐划一,通过动作的完整性与彼此的协调性表现出集体配合的动作表情一致性,在展示中要求托举动作与队形、动力性配合必须按照原创方式展现。每一次的托举都要展现出不同的身体形态。竞技健美操需要运动员按照成套运动来展示出表演技巧与创造性的同伴配合,并且通过自然与欢乐的面部表情展现出运动员的自信,运动员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动作完成给人留有干净利落的整洁形象,必须表现出体能与动感,而并不是叫喊、歌唱或非艺术化的、夸张不自然的面部表情。成套动作必须出现三次托举动作。在规则中,动力性与身体配合就是要求动作的表演与音乐的伴奏是通过两名或更多运动员共同完成,要求主动性的身体接触,但不允许任何一名运动员身体出现腾空,并且对成套动作的托举动作也有要求:托举动作作为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组成部分,在运动展现中一个或多个运动员被托举、支撑或抬离地面,其结构不能超过两个人站立的高度,同时被托举者在完成动作时必须与其他运动员保持接触与和谐,不可腾空,被托举者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必须与同伴有着身体接触。

竞技健美操是一种动感性表现,它是一种直觉的艺术形象,但不是静止状态的直觉形象,而是流动状态的视觉艺术。动感性是其运动中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在编排健美操过程中,从选材、动作安排乃至具体排练等,都要考虑动感性因素。必须按照实际的内容需要提炼出有组织有规律的动作,通过对比重复、展示变化等一系列的组合动作表现创造出完美的形象。运动员成套动作中必须均衡地使用角落与中心位置;合理使用全部三个平面即地面站立腾空;成套动作的队形不出现其他运动员成套中曾经使用过的动作造型和托举配合等,这些都是对动感性的重要要求。

二 啦啦操的项目特点

啦啦操项目讲究的是团队精神。它是一种集体项目,国际全明星啦啦操协会规定啦啦操参赛人数6~30人,性别不限,分为六种不同组合,年龄由4~35岁组成。啦啦操运动员通过丰富含义的手势、响亮的口号、整齐划一的动作、色彩鲜明的道具与各种复杂的队形变化、空间技巧变化等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啦啦操运动通过整个团队的精彩表演传达出强大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友好互助、团结进取的时代精神,为比赛队伍喝彩加油。其中的技巧啦啦操项目有着很强的动感活力。在我国比赛中有混双、男五、女五、混五(3比2),以及8~24人;比赛组别有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与俱乐部。

技巧啦啦操竞技水平由成套动作的编排和成套动作的完成情况构成,其中成套动作的编排包括难度动作、队形变化、过渡与连接动作、舞蹈动作、空间变化等;成套动作的完成包括动作质量、完成一致性与表现力等。啦啦操运动充分体现了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它的风格突出,有很强的表演功能与健身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健身操,基本动作比较随意,但是要求整齐一致,音乐节奏明亮奔放、热情动感,并且富于震撼力与感染力。舞蹈啦啦操还可以手持花球、彩带、方巾等;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可做抛接、托举、技巧口号等,每个啦啦操都有自己统一的口号、吉祥物与幸运色调。尽管技巧啦啦操与竞技体操两者技术评分标准完全相同,但是运用的本意却相差很大。啦啦操具有依附性,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比赛演出中,常见的是篮球比赛,可为篮球运动增加更大魅力。啦啦操运动能弥补篮球比赛的不足,增加比赛的观赏娱乐性,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也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啦啦操本身有着增强体质,体现青春活力等作用,已经发展成为多样性的现代运动项目。

三 竞技健美操与啦啦操两者特点比较

1.竞技健美操与啦啦操的项目特点比较

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有氧与无氧运动的结合,并以无氧代谢为主,运动强度大、时间短、速度快,每十秒钟在24拍以上;动作难度大、变化多且技术复杂;强调编排的流畅合理,富于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成套动作通过连续动作组合,展示运动的柔韧性与力量;七种步伐的多样化组合,结合高难度动作完美展现动作的技能能力。随着健美操的发展,竞技健美操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健美操运动,更能体现出“健力美”特色。因此,它具有动作类型多、复合动作多、动作重复次数少、全套练习时间短与动作速度快的特点。

啦啦操运动项目特点:有氧与无氧运动的结合,运动强度大、时间长、速度快,每十秒钟在22~26拍;通过短暂加速肢体动作的发力方式展现啦啦操的力度感与动作的利索干净,具有清晰的始终;在运动过程中重心平稳、移动平稳;身体控制精确、位置准确;团队精神也是啦啦操的项目特征。

2.竞技健美操与啦啦操两者的共同点

运动完成过程中,都需要动作保持协调一致,用身体控制姿势,运动中动静交替,零而不乱,让表演者将自信充分展现,用动作展现艺术的美感,在动作的组成要素上都有互通性与相同点。竞技健美操运动要求动作创新化、多样化,啦啦操要求动作个性化、多元化,项目之间可以提取动作元素相互弥补各自的发展需求。

3.竞技健美操与啦啦操两者的项目特点区别

啦啦操首先表现在将舞蹈、艺术体操、技巧及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项目动作融为一体,经过再创造而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运动项目。其独特性是技巧啦啦操要有30秒钟的口号组合。这些口号除了有鼓动性外,还通过道具配合基本手位、难度等展现自己的热情,鼓舞斗志,渲染赛场气氛。例如,“一是美丽,看我就有动力;二是自信,这样才能胜利”等。有时还可以通过绒球、棒、旗、扇等道具配合动作。要编排出独特的啦啦操,就要有独特性,让人难以忘怀,而这些独特的动作体现在连接过渡和音乐的新颖独特中,动作要多样性,不重复,还要体现到充分利用地面、地上与空中的流畅转换及队形变化,才能展示出高水准的创造与鼓动性。竞技健美操只能通过配合手臂动作的多种步伐与自然的面部表情,不允许叫喊歌唱来展现魅力。舞蹈啦啦操中,新规则对创新的要求就促使教练在成套的编排时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编创,既要考虑新颖独特的主题定位,动作设计与画面呈现的舞台效果,运动员的表演和外形包装的独特视觉冲击,又要考虑所展现主题风格能否被观众接受且留下深刻印象。在参加国际比赛要求上,竞技健美操要高于啦啦操运动,如年龄上竞技健美操要18岁及其以上,啦啦操则4岁就可以,甚至于残疾人也可以。这说明啦啦操运动有着广泛的开展空间。竞技性健美操的目的是竞赛,在人数、场地、动作要求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而啦啦操对比赛场地要求不严格,由于啦啦操的依附性,几乎可以在各种表演场地进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竞技体操与啦啦操对艺术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啦啦操更讲究包装;在完成方面二者要求相同;在难度上,由于规则项目要求不同而有着明显差异,啦啦操在完成动作中适当的慢拍动作是可以的,但竞技健美操的动作不可以有慢拍动作。团队精神也是啦啦操运动有别于竞技健美操的显著区别。

参考文献

[1]张杰.浅谈健美操啦啦队的短期组织和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