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发展新形势

时间:2023-10-10 10:43:12

导语:在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新形势

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084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创新进行作为农村事业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结构和规模与现代化农业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当前农村大部分种植户对于农业资源利用忽视了二次价值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搁置浪费,且农户未能够站在长远发展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农业生产层面上,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先天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发展向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过程中,以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广阔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弱的发展趋势,给后来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在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问题,主要表现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比较低下、农业经济风险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较低下,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那么整体上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将会很难抵抗风险,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而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程度上,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先天发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

12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与农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生产是否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则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式、现代化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的总体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立足于市场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我国分布在西北地区或者西南山区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依靠劳动力,而对于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的应用率还是比较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导致在适应农业经济市场大批量生产发展过程中,无法取得最优化投入产出效应,给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竞争效应的良好获得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整体创新发展。

13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农业资源存在及利用则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如果没有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充足的发展,农业经濟是否能够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资源利用而言,能够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资源浪费。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业资源上着手,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资源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在积极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创新使用,力图能够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后天农业投入不足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切实意识到,既然将农业生产发展当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那么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图能够从市场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通过投入层面为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当前农业经济投入,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使用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如果现实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将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制约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投入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使用等方面受到了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2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形势下,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向着创新化方向进行。此外,在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科研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力图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产业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力度。

22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等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积极对农民进行生产机械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应用力度,力图促进农民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工作的并驾齐驱。

23促进农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通过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不断强化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养护,积极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和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在相应机械设备使用之后,如何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优化实现。

24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业种植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对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发展优势和发展市场比较广泛的农业;另一方面要能够积极将特色农业与市场发展相结合,保证产销相互通合,力图促使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出去,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5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断去强化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通过政府等各级部门强化农业经济保险工作的进行,落实农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救助补助制度,积极给予农民发展支持和激励力度,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充足的群众动力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農业发展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在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前提下,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水平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向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48-49 

[3]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 

第2篇

1.政府管理制度缺陷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管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不仅能有效促进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还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但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政府管理工作不仅水平较低,而且管理制度混乱,制度上存在较大缺陷。很大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只求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缺乏竞争,这使其在带动农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同时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对这些资金管理上存在缺陷,使这些资金为部分人员提供了机会,导致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无法落实,当前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无力承担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农村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支持。当前我国农村水利、电力和交通等一些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新技术设备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也较少,加之技术和资金缺乏,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同时农业产业链薄弱,市场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具有较大风险,这都给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阻碍。

3.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缺乏,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同时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较为落后,农民收入较低,长期的贫困加之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深入认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在长期贫困的环境下,农民致富的思想意识较弱,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爱好在当前农村较为普遍,这不仅导致农生活水平下降,还会导致农业经济出现下滑。因此,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建立一个高效、廉洁政府

在当前政府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竞争意识和高效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更好地调动起人员工作的积极以及主动性,并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强化公务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政府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督,确保国家各项农业资金和政策都能够落到实处,并强化对资金的管理。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避免农业生产中各种乱收费问题的发生,为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加快推动科技创新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通过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农业经济发展开避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扩大对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来有效的引进科学人才,针对市场需求来加快推动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逐步解决。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科学技术来做指导,传统的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过于单一。我们要做的就是丰富传统产业种类,改变单一的产业格局。在丰富产业格局的同时还要利用地方特色和农村地区的优秀资源,使农村产业具有名牌效应,规模生产和品质保证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每个农村地区都有不同特色,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地方特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利用地域特色还不够,还要学会用新产业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求能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4.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让农民摆脱贫困,通过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农民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为构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农民通过对各种先进经验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对行业信息进行捕捉,针对市场的需求来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确保农业产出量的提升,有效地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地方经济;互动;南充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今后重点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进程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因此,高职教育应围绕现代产业建设和升级优化的人才需求,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结构,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也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针对本地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课题组负责人利用基层工作经验,与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一些研究成果以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市场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和依据,其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都受市场需求影响及支配。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缺少市场理念,如何使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

新形势下,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已逐渐放缓,更需要教育体系发挥促进作用,以加快我国社会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步伐,保证我国经济又快又稳发展。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教育中应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使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互协调配合,避免因单方面作用过强影响整体的协调发展,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确保高职教育目的的实现,从而实现二者协调、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高职教育是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征的教育体系,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可以说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一方面,高职教育没有地方经济的支持和需要,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基础,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其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都应与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高职教育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对改善学生入学、就业,一定程度地解决“三农”问题,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1、高职教育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高职教育能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使其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职教育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

高职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方式为企事业和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也可以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帮助其再就业。

3、高职教育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平台

高职教育可以发挥技术和信息平台作用,为技术的创新、交流、转化和贸易提供人才和设备支持;还可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作用,研发先进的工艺、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另外,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还可以提供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等献计献策,从而有效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二) 地方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首先,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地方经济发展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就业市场变大,高职教育就可以扩大办学规模。地方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高职教育就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教育投入也会随之加大,教学条件也会随之改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最后,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和质量,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不仅要完成本职岗位任务,还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要求高职教育积极转变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教育与南充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现状

(一)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南充是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2012年南充市GDP为1029.48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五,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300亿元。近年来,南充市围绕川东北区域中心、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目前已经有八百余家企业落户“9+3”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外来投资形成上规模的基础平台。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28.6亿元、增幅11%、全省排名第五、川东北位次第一;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则达到了1455亿元、增幅7.5%、全省位次第五、川东北第二;2015年预计涨幅为7.5-8%。由此可见,南充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保持了持续上涨的态势。

(二)高职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南充高职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已有五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包括一所地方独立设置院校(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和四所普通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举办的高职院校。因此,南充市辖区内的高职教育无论从数量再到质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高职教育与南充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政府的扶持与指导

首先,政府部门要将高职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高职教育发展,开拓投入渠道,对高职教育提供舆论、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

其次,政府部门要对高职教育进行业务指导,使其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例如政府可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预测人才需求趋势,探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问题,还可以引导院校集中资源强化教育特色。

再次,政府部门要发挥协调作用,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予鼓励和政策支持,使校企双方利益达到均衡,通过政校企三联动深化校企合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结合南充市实例分析了二者互动发展现状与新型互动关系建立的途径,对高职教育改革与优化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南充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梁爱文.创新高职专业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6.

[2]白芙蓉.浅谈高职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服务[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6.

[3]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61-66.

[4]霍蓉光,任丽娟.河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4.

[5]王翠云.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2):31-32.

[7]万伟平,李森,王贵兰.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与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7-18.

第4篇

关键词:远洋渔业经济;对策建议

远洋渔业经济属资源性战略经济,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关系到国家海洋权益、资源战略等部署。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各远洋渔业集团充分运用“一带一路”叠加区域的地理优势,紧盯“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远洋渔业经济规模急速扩大,同时也为入境口岸和周边地区水产品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原料。

一、远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从事远洋渔业的国家和地区约有30多个,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主要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及部分欧盟国家。我国远洋渔自1985年起步,至今已有30余年,目前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海洋生产结构,在造船贷款资本金补贴、资源探捕以及运回自捕水产品免税等方面不断加强扶持,远洋渔船作业区域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和十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作业,争得配额近百万吨,产品遍及欧、美、日等重要国际市场,远洋渔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远洋渔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远洋渔业不仅缓解了近海渔业资源短缺的压力,而且带动了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远洋渔业的特殊性对政府、企业、船只质量、人员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面临着不少问题,制约着远洋渔业的转型发展。

一是成本不断攀升。虽然国家已把远洋渔业列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相继出台了造船补贴、免税柴油、油价补贴、鱼货运回补贴和远洋渔业企业所得税、鱼货运回关税、渔船及设备进口关税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但同时油价、人工和入渔成本也在制约着远洋渔业的发展。远洋渔业企业面临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双重挤压,对燃油价格的升降更为敏感。而且随着沿海国家对渔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渔业合作的门槛普遍提高,一些国家将提供经济援助、提供渔业设施等作为进行捕捞合作的先决条件,加上近年来船员的工资也水涨船高,企业面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的艰难局面。

同时远洋渔业企业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以2014年远洋自捕鱿鱼为例,产量激增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鱿鱼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典型市场行为,导致市场疲软,新鲜原料、库存原料价格双跌,价格持续低迷,成品价格也收到市场降价的不利反馈。

二是非法捕捞。IUU捕捞,是对英文Illegal Unregulated and Unreported Fishing(非法捕鱼、不服从管理的捕鱼以及不事前报告的捕鱼行为)的简称,也就是“三无”捕鱼行为,这是国际社会一致谴责的行为。近年来IUU捕捞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超限额捕捞、无许可证捕捞、捕捞许可捕捞鱼种以外的鱼、在规定捕捞尺寸以外捕捞或在规定渔区外捕捞。

三是渔船修造和卫生。目前对外推荐注册远洋渔船数量逐年增加,但还存在设施相对滞后,抗风险能力弱,船舶生活区较为拥挤,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船员普遍卫生意识不强等问题。如何按照欧盟相关法规和我国对外注册渔船卫生注册监管要求进行现有渔船改造和新建渔船修造,确保渔船甲板加工区、机舱温度控制区、生活区等关键区域及捕捞作业流程持续符合欧盟法规各项卫生要求,是远洋渔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随着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后勤补给、产品销售运输等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的劣势阻碍了发展,缺少海外基地支持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有些远洋项目产品销售和后勤配套补给、运输等环节服务过度依赖外方,海上加油、扒载等大都靠国外,给渔船修造、物资补给、鱼货装卸、安全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自身缺乏与当地销售商和供应商谈判的筹码,大部分的利润被压榨。

五是船员素质整体不高。远洋渔业技术含量较高,对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要求很高,但我国只有少数船长、船员可以使用外语进行简单交流,90%左右的船员仅有初中文化程度,这也导致一些渔业企业不得不雇佣外籍船长,支付较高的工资,外来劳力急剧增加,给劳务、安全、涉外等管理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远洋渔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一,面临着国际渔业管理日益严格的趋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战略焦点。随着海洋圈地时代到来,国际海洋秩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公约组织对大洋公海渔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制度日趋严格,尤其是北太鱿鱼和秋刀鱼资源已被提到列入国际公约管理的议程。为此,我们必须抢先发展,做大产业规模,为今后争得更多配额打好基础。其二,面临着国家对远洋渔业生产区域布局规划的调整。国家“十三五”渔业发展已提前谋划,应根据新的形势,抓紧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和实施项目,争取在国家计划盘子中占有更多份额,并进入政策扶持范围。

三、促进远洋渔业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实施“海上粮仓”战略,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实现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要想可持续,必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不足,为远洋渔业的持续稳定创造条件。

一是加强对远洋渔业的管理。积极做好远洋渔船的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守船员的出海资格,在办理远洋渔业船员健康证、船员和渔船进出港、渔需物资出境、自捕水产品入境等方面,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管理对外推荐注册远洋渔船的修建或改造,加强跟踪监管,控制好远洋渔船出海的条件,保障远洋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把好出入境卫生检疫关。做好远洋船舶的检疫监管,必要时进行锚地检疫,及时处理病媒生物孳生,同时在处理后做效果评价,确保船上卫生安全,减少甚至杜绝病媒生物的发生,不让病媒生物随船出入境,同时结合远洋捕鱼船靠泊码头情况深入开展口岸媒介生物本地调查及码头灭鼠工作。

三是优化远洋渔获的通关环境。在风险分析基础上为远洋渔获物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实行个性化、贴身化“白加黑”、“5+2”、24小时预约报检、实验室检测项目加急检测等服务措施,缩短远洋渔获检验周期,方便企业货物快速通关,减少货物滞港时间,节约物流成本,激发远洋自捕回运渔获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加强冷链存储能力建设。立足自身优势,对以存放进口远洋渔获物为主的水产品冷库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增加法定的远洋渔获物存放冷库,同时不断加强对专业备案冷库的指导工作。强大的仓储能力、数百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巨大原料需求、高效便捷的通关手续,才能吸引我国远洋渔船以及越来越多国家的远洋渔获物从我国口岸登陆,增加我国产业集群优势。

五是助力建设远洋捕捞基地。积极为有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海外建设远洋捕捞基地,摆脱国外公司这根“拐棍”的控制。争取在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下,建立远洋渔船HACCP质量管理体系,对部分硬件设施进行调整,使其满足欧盟法规的要求,取得入驻欧盟市场的入场券,渔船捕获的水产品原料或渔船加工品可以直接出口到欧盟市场,无须再经过工厂加工或中转出口,才能给企业真正带来便利和实惠。

六是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鼓励远洋渔业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在提高捕捞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大宗捕捞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加工利用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原产地优惠政策利用水平,以高质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七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监督指导作用。目前我国远洋渔业领域行业协会其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建议协会积极发挥优势组织作用,对内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诚信意识,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意竞争,对外加强交流合作,做好水产品加工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工作,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锡壮,李永仁.关于发展远洋渔业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水产,2000(11):76-77.

[2]国小雨.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海洋经济,2013(05):25-31.

[3]刘世禄,冯小花,陈辉.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战略思考[J].渔业现代化,2014(04):63-67.

[4]张衡,唐峰华,程家骅,张胜茂,吴祖立.我国远洋渔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5(05) :16-22.

[5]秦宏,孟繁宇.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2015 (09):57-62.

第5篇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掌握情况、把握规律、打开思路、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各级领导的一项基本功。思想政治研究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和部署,围绕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来确立研究课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推动发展 研究

景德镇市是江西省的老工业基地。全市国有集体制产业职工约11万人,其中以陶瓷工人为代表的大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有效贯彻中央精神,推动瓷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要求,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可以说,它是在精神层面搞建设、思想领域抓工作。新的形势、新的实践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8.19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在8.19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的导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还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领域发展和改革作出纲领性部署。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工作实践、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对于不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领会理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了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反映到思想道德领域上,容易出现思想道德失范,诱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表现在企业上,引发了诸如企业事故、矿难事故、三聚氰胺、剖胸验肺事件等问题,损害了公众利益,危害了社会稳定,影响了企业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的。一个没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突出凝神聚气,突出提振精神,突出化解矛盾,力求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上有更大作为,在加快瓷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上有更大作为。

第6篇

关键词: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能源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011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1]如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壮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发展问题,旨在促进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特点

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的产业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能源,这些能源不可再生,且在应用消耗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则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逐渐摆脱工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兴产业具有低碳特点,与传统生产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同,新兴产业经济环保、高效节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我国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空间。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

未来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是资源、能源的储备较量,谁拥有丰富、大量的资源,谁就能在市场调控下占据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我国具有前瞻性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全面贯彻低碳技术与低碳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积极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产业结构。为了应对能源逐渐枯竭的严峻形势,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我国要从根本着手,从产业源头减少碳污染。因此,我国应加大产业调整、改革的力度,更新耗碳量巨大、耗电能极高的陈旧设备,采用具有节能减排效用的技术与设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同时,我国应进一步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号召各企业单位做好执行项目开工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统一并加快以低碳、高效、少污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各企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新形势下力求与时俱进,调整内部结构,引入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2.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局势,缓解能源的消耗压力,我们必须全面、清晰地认识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远的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各企业认识低碳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单位才能顺利地调整内部结构,为实施低碳可持续战略奠定基础。

3.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正朝多元、高效、环保、可再生的方向发展。过去我国为发展经济应用的传统能源都存在低效、高污染等问题,有的能源在开采消耗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且大多数能源都不可再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是徒劳,因为破坏了生态自然,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因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诸如太阳能、生物能、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型低碳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进而维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加强国际间交流来往

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利用新型能源力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进程,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脚步,就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始终与国际技术前沿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内,紧追国际趋势。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往来,积极吸纳、借鉴、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争取到技术支持,才能进一步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将我国的产业发展引领至国际水准。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对于我国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逐步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调整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应有效采取发展策略与手段,制定切实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力度,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经济快速的发展。”[3]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娟.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34-35.

[2]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旬刊,2013,(8):33-35.

第7篇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P.V.NarasimhaRao)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1]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过鲁莽和仓促,新兴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沉重打击,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从1998年的俄罗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经济总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国和印度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继续其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印度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被称为“金融危机”代名词的拉美地区也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经济舞台当中,人均GDP连续多年增长幅度超过3%,但亚洲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进转轨模式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金砖四国”(BRICS)成为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中BRICS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BRICS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显着增加,如今已达到13%。[3]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衰退3.8%,失业率达10%,同年日本经济更是衰退5.4%,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欧元区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是验证了他们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增长,印度为5.6%,印度尼西亚也高达4.6%,新兴经济体扛起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新兴经济体,来自发达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由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组成的G20取代过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走向的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常设性论坛,象征着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新兴经济体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由国家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引起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动力。在150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地位,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取而代之,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德国、日本共同引领着全球经济兴衰。但是如今这一体系已经松动,那些过去曾被挤到外围的新兴经济体正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总有一些国家领先,又让位于新来者,再又被别的新来者超过,落后者不会是绝对的贫困,领先者也不会绝对的衰落,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4]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移和南移,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遍及整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5]历史上,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领跑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15世纪,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经济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向了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以及后来的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发展到今天的美国,他们都曾作为全球经济格局的缔造者而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循着自然的脚步,如个体一样自有其生命周期。[6]

    从200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间,他们的贡献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他们更是完全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04%和-0.07%。[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衡量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世界银行所开发的多维度增长极指数(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为清晰的看出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而以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全球排名最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10.86、5.59紧随其后,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以上只是典型事实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显着的影响力?答案就是南南贸易联系的加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南方国家②的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6%,至2010年,南方国家的总产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占全球总贸易额的7%上升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与前一个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趋势是由于亚洲工厂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后组装地所推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南贸易中扮演主导型角色,该地区的贸易量就占到南南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单独就占40%。[8]仅2006年和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就吸收了中东地区总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总出口的9%。中国正在南南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过对一组新兴经济体的考察,发现从2000年开始,它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中国而非G7,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G7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与G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仅为0.267,而与中国的相关性为1.115。[9]Garroway更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并得出相似结论。[10]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国家运来,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南方国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轻巧地打开了整个南方世界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不过,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此能够不受西方国家普遍衰落影响而强势复苏,进一步通过南南贸易的扩张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引领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清晰。

    三、新兴经济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

第8篇

关键词: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能源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011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1]如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壮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发展问题,旨在促进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特点

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的产业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能源,这些能源不可再生,且在应用消耗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则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逐渐摆脱工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兴产业具有低碳特点,与传统生产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同,新兴产业经济环保、高效节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我国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空间。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

未来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是资源、能源的储备较量,谁拥有丰富、大量的资源,谁就能在市场调控下占据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我国具有前瞻性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全面贯彻低碳技术与低碳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积极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产业结构。为了应对能源逐渐枯竭的严峻形势,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我国要从根本着手,从产业源头减少碳污染。因此,我国应加大产业调整、改革的力度,更新耗碳量巨大、耗电能极高的陈旧设备,采用具有节能减排效用的技术与设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同时,我国应进一步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号召各企业单位做好执行项目开工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统一并加快以低碳、高效、少污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各企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新形势下力求与时俱进,调整内部结构,引入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2.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局势,缓解能源的消耗压力,我们必须全面、清晰地认识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远的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各企业认识低碳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单位才能顺利地调整内部结构,为实施低碳可持续战略奠定基础。

3.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正朝多元、高效、环保、可再生的方向发展。过去我国为发展经济应用的传统能源都存在低效、高污染等问题,有的能源在开采消耗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且大多数能源都不可再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是徒劳,因为破坏了生态自然,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因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诸如太阳能、生物能、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型低碳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进而维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加强国际间交流来往

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利用新型能源力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进程,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脚步,就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始终与国际技术前沿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内,紧追国际趋势。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往来,积极吸纳、借鉴、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争取到技术支持,才能进一步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将我国的产业发展引领至国际水准。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对于我国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逐步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调整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应有效采取发展策略与手段,制定切实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力度,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经济快速的发展。”[3]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王嘉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娟.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34-35.

第9篇

【关键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1.前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涉及领域广泛、环节众多的纺织业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的地位,其市场化的程度也最高。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市场价格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不利地位,而且,对外界有较高的依存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利润波动较大。本文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纺织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为纺织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

2.纺织业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纺织业发展情况一直非常好,发展速度也非常快。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虽然我国纺织行业的总产量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行业利润的增长也呈回落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带来的成本变高等影响。纺织产业开始进入高成本阶段,一直靠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的纺织服装业逐渐丧失这一主要优势。

3.棉花产量带来的影响

在我国,棉花种植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消费国。棉花种植面积达到八千万亩左右,产量高达六百万吨,平均每年棉花消费量在一千万吨左右,消费出口在四百万吨左右。但是,近年来,由于种植补贴低于粮食作物,且棉花种植费时费力,另外,极端天气气候等的不良影响,我国棉花的种植面积迅速减少,棉花产量下降幅度较大。

3.1 我国棉花种植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新疆流域棉区是我国棉花种植的三大主要区域。其中,只有新疆棉区棉花种植形成规模,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他棉区棉花种植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种植分散,受市场价格影响大。为了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我国于2011年出台棉花收储预案。该预案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出现增长,有利于棉花生产的稳定,有利于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纺织产业升级发展。

3.2 棉花种植成本上升

由于近年来物价上涨的影响,棉花种植成本也随之上涨。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物化成本、服务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棉花种植费时费力,需要定期修理、及时浇水、妥善管理。并且,国家对棉花的种植补贴远远低于粮食种植。

3.3 棉花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国棉花种植比较分散,棉花质量差异大,受种子、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花种子的选择至关重要。但是,我国棉花研究机构众多,研究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气候因素。人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棉花质量受到影响,无法保证棉花质量。

4.棉纺织业的新形势

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纺织业涉及领域广泛、环节众多,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的地位,其市场化的程度也最高。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对外界有较高的依存度,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利润波动较大。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

4.1 加工流通利润低

目前,我国棉纺织业的涉及企业众多,但是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低,受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大,企业容易出现亏损。我国的棉纺织业的流通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理念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棉花价格企业应该积极构建自己的收购渠道,掌握棉花来源,建立战略联盟,优化棉花流通,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稳定加工利润。

4.2 进行行业整合

纺织产业在棉纺产业链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纺纱、织布、印染等多个环节。但是,我国棉纺织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需求与产出不平衡。十二五规划指出了纺织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使棉纺织产业的规模效益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纺织业正在逐步改变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链升级转型。

4.3 服装产业的创新

服装产业是纺织产业的最后一环,但是是实现纺织产品供给、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服装产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通过创新之路,完成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打破服装企业原有的模式,注入新的思想。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纺织企业的发展面临困难,必须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自主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政府应该设立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场竞争,进行行业整合,促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完成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彤.山东省纺织业发展问题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7.

[2]马祥林,任婷,王立英.我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纤检,2012,10.

[3]吴迪.纺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主要领域[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