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乡低保一体化

时间:2023-10-10 10:43:13

导语:在城乡低保一体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乡低保一体化

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农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因征地而产生的各种矛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对郭巷街道失地农民调查的基本情况

郭巷街道地处苏州城东南城乡结合部,过去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水陆交通发达,被称为苏州东南的“黄金节点”。辖区内知名企业众多,辐射长三角的批发市场林立,城市的繁荣已打破水乡的宁静,郭巷街道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城乡一体化的浪潮。2010年5月,原郭巷乡镇全部土地均被征用,所有农民均成为失地农民。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调查对象为21岁以上的问卷共122份。样本选择较好,基本能够反映郭巷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权益保障的现状和做法。调查对象有如下特点:失地农民总体年龄偏大,年龄在40岁-50岁居多,平均年龄为41.7岁;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0%,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5%。文化程度在当今已成为就业的首要门槛,这将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

二、失地农民基本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一)土地征用与补偿情况分析

原郭巷乡镇土地被征后,工商业、房地产业等城市经营性用地占75%,公益事业用地和经济适用房用地各占10%,农业综合开发用地(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占5%。农业用地向商业用地的转型,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关于征地补偿郭巷按以下标准执行(见表1)。

对于失地农民安置补助费,郭巷从2010年1月1日起按每人3万元执行。从目前了解情况看,征地补偿与安置补助费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郭巷街道征地补偿程序健全,失地人员一旦确定后,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后,区国土资源局应及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告。不难发现,公示在这一环节出现的频率很高,批阅范围上升到区级机关。这种公开透明化的补偿程序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诚信指数。

然而,调查也会发现这一环节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一是为了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各社区普遍采用“筑巢引凤”措施,大批商业预留地增加,预留地长期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二是补偿方式以单一的货币安置为主,一次性补偿费终究有限,难以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存的问题。

(二)拆迁与安置情况分析

由于城市化改造需要,失地农民还面临着拆迁的问题。在拆迁与安置方面,吴中区普遍采用“广泛动员、民主协商、充分沟通、公开公正”的方式,妥善处理拆迁与安置中遇到的问题。对置换农户的安置补偿灵活采用现房安置、货币补偿、全部或部分到工业集中区置换标准厂房三种方式,转换过程通过公证处公证员现场公证的方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吴中模式”。

调查显示,2010年1月初至4月底,郭巷街道共拆迁农户1595户,得到妥善安置的拆迁农户1289户,占80.8%。在搜集的122份有效问卷中,72位失地农民入住安置房屋,我们以72位失地农民为样本,进一步对安置房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选择对安置房“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的占四分之一,表示“满意”、“非常满意”的占四分之三。

(三)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分析

郭巷街道对失地农民的基本保障主要采用区分对象分类保障的方法。具体地说,将失地农民按年龄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象是女性55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上人员;第二阶段对象是女性35周岁以上至55周岁,男性45周岁以上至60周岁人员;第三阶段:女性16周岁以上至35周岁,男性l6周岁以上至45周岁人员;第四阶段:16周岁以下。不同阶段给予保养金或生活补助费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第二、三年龄段人员可以选择缴费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即“并轨”,也可以选择不参加。按城保政策,在职职工的缴费比例为月工资(吴中区2010年最低缴费基数为960元)的28%。郭巷街道对第一、二、三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均做出了高于区标准20元的补贴,第四年龄阶段人员的征地保养金,按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确定。调查反映出,鉴于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农保置城保的缴费比例方面,个人承担的比例较大,给失地农民带来一定负担。

对于医疗保险,郭巷街道分类区别对待。针对纳入城保并取得就业的农民来说,应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医疗保险,享受城镇医疗保险待遇。未纳入城保未取得就业的失地农民有两种选择:一是可按城镇自谋职业人员继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待遇;二是可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待遇。但只能二选一,不得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这一政策的出台对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来说,给予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

(四)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在失地农民中,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的农民,基本都选择就近在本社区工作。年富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会依据市场需求做出多种选择。部分村民流动到其他地方租地从事种植或养殖工作。大约89%的农民希望在失地后得到政府提供就业岗位的帮助,81.3%有农民希望政府组织就业技能培训,77.5%的农民希望得到具体的就业指导,70.2%的失地农民希望得到及时准确的用工信息,另有16.3%的人没有对政府提供就业帮助提出要求,希望自己自主解决就业或创业问题。郭巷街道在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普及市民生活常识教育,组织大型驻地企业现场招聘会,加强劳务输出。

三、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在郭巷街道的实践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妥善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增加资产性收入提高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

改革开放之后,有些地区弱化了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一味地强调农民的个人自主,忽视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从苏南农村发展实际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也比较健全,二者相辅相成。从郭巷的实际情况来看,郭巷街道利用其地理区位优势,建立了苏州最大的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东环汽车城;开发了最具发展潜力的尹山湖商圈;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社,开发物业经济和特色旅游等,集体经济强劲成为一大特色,这是维护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基础。同时,由于资产量化到每个失地农民的头上,每个失地农民都是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分红收入成为失地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失地农民有了多重生活保障。

(二)做好就业安置,通过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

土地实际上一直承担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马上面临失业,因此就业安置成为重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投入,认真开展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加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的能力,提高他们适应市民生活的基本技能和信心。尤其要加强对40岁-50岁的失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因为这个年龄群体的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技能,而这个群体本身是农村社会的中坚,是稳定的源泉,所以对他们的就业安置就显得格外重要。各级政府要主动牵线搭桥,为失地农民与企业用工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降低角色转换的时间成本,尽快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通过增加失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

(三)妥善拆迁安置,通过增加补偿性收入提高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

拆迁安置是一项极易发生冲突的环节,补偿安置过程中,要按照“规划先行,总量平衡;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农民自愿,鼓励创新;先建后拆,先拆后得”的原则。借鉴“吴中模式”,在失地农民的资格确定方面增加公示环节,严格按照区、街道、社区三个步骤进行,最后进行拆迁现场公示。拆迁前期,政策法规须宣传到位,条件允许下可由政府组织座谈会,由拆迁办负责人为其细述拆迁安置过程,召开失地农民咨询会,成立咨询小组,建立咨询热线,开通咨询网站,让失地农民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由于不明或曲解政策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四)积极探索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融合方式

要按照失地农民市民化这一目标导向,从实际出发,设计一个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能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运行规律运作的方案,因地制宜、分层次、分步骤、循环渐进地推动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工作。为此,建议政府在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失地农民的数量和范围的前提下,按照不同年龄阶段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在农村已经参加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失地农民,应考虑在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中的大病统筹部分设计为城乡统一的运行机制,先实行“有差别的统一”,最终过渡到完全统一,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过渡时期,对于失地农民应根据年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养老形式。55岁以下实行养老保险模式,采用个人账户式的完全积累制,采取分级承担形式。根据保养人员、剩余劳动力一次性参加城保的缴费基数和比例,采用区、镇、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实施,具体比例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沈证研.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值得借鉴[j].政策瞭望,2010(5).

第2篇

一、系统规划,促进民政事业全面发展

年初,我局根据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区民政局XX年工作要点》,从十个方面系统进行了规划:一是建立社会救助站,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二是全面开展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构建覆盖全民的分层救助框架;三是扩大救助范围,做好制度衔接,拓宽救助领域;四是加快福利院提档升级,改变落后面貌;五是启动“消坯行动”,建立农村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六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减灾救灾工作;七是大力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持优抚对象思想稳定;八是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提高民政服务水平;九是健全各级残联组织,加强残障金征收,为残疾人办实事;十是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尽力为老年人服务。7月初召开了全区民政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民政工作的进程。

二、深入调研,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我局将年度工作安排与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6月份至7月份,开展了一次“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主题调研实践活动。并于7月25日至6月25日,局全员下乡对农村低保户进行核查登记,通过召集村民代表、村两委班子及各乡镇民政办人员对以上对象户进行评议,张榜公布,认定全区农村低保对象,为需要帮助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反映突出问题。通过调研和全员下乡服务民生,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

(一)整合城乡低保,努力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目前,低保工作存在城乡分割问题,即仅以保障对象的户口性质划分为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导致标准相差悬殊、“同命不同价”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城市低保线为230元/月,城镇为200元/月,农村为100元/月。也存在低保一定管几年,没有做到“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问题,导致保障不准。农村低保从XX年建立后一直没有大的清查调整,动态管理不落实。还存在农村低保资金短缺、保障面窄、保障标准偏低,导致保障不足的问题。XX年,我区城市低保率达6.8%,而农村低保率仅3.38%。按保足要求农村低保率应在5%左右。农村低保保障线应适当提高,达到150元左右。针对以上现状,我们今年上半年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达到动态管理,保准保足。

一是打破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老的政策框框,不囿于条例限制,变以户籍界定城乡居民为以常住地和是否承包农村土地来界定。即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并常住,没有承包地的困难家庭人员可按城镇标准申请低保。二是按生活费指数和承包地保障水平科学确定城市、集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最终达到同等保障程度。从XX年1月起,我区农村低保线已调至130元/月,缩小了城乡保障差距,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是打破资金藩篱,实现城乡低保资金融合,统一管理使用。从XX年起,市局已将农村和城市低保审批权全部下放区局,为统筹城乡低保创造了条件。全区已批准农村低保5190户8724人。四是适当增加区级财政投入,大力争取省市支持做大低保资金蛋糕。

(二)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未超过低保标准两倍的家庭。通俗说是边缘户或夹心层。以往,既不能享受低保系列政策,又难以抵御生活风险,难以解决因灾因病因学导致的困难。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能掌握困难家庭的分布情况,与低保工作相衔接、补充、转化,也是解决因灾、因病、因学导致的困难而开展临时救济、助学救济、大病救助、危房改造的基础。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后,将社会上的各个家庭可区别为一般户、低收入户、低保户,利于构建覆盖全民的分层分类救助框架,改变救助工作随意性。对于低保户,可享受低保金、临时生活救助、教育救助、无门槛大病救助,危房改造大额补助。对于低收入户,可享受因灾、因病、因学导致的临时生活救助,低门槛大病救助,危房改造小额补助。对于一般户,只能享受因大灾、因大病导致的临时生活救助,高门槛大病救助。目前,我区初步认定低收入家庭约3300户,为低保动态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全面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

一、系统规划,促进民政事业全面发展

年初,我局根据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区民政局2009年工作要点》,从十个方面系统进行了规划:一是建立社会救助站,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二是全面开展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构建覆盖全民的分层救助框架;三是扩大救助范围,做好制度衔接,拓宽救助领域;四是加快福利院提档升级,改变落后面貌;五是启动“消坯行动”,建立农村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六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减灾救灾工作;七是大力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持优抚对象思想稳定;八是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提高民政服务水平;九是健全各级残联组织,加强残障金征收,为残疾人办实事;十是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尽力为老年人服务。7月初召开了全区民政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民政工作的进程。

二、深入调研,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我局将年度工作安排与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6月份至7月份,开展了一次“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主题调研实践活动。并于7月25日至6月25日,局全员下乡对农村低保户进行核查登记,通过召集村民代表、村两委班子及各乡镇民政办人员对以上对象户进行评议,张榜公布,认定全区农村低保对象,为需要帮助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反映突出问题。通过调研和全员下乡服务民生,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

(一)整合城乡低保,努力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一是打破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老的政策框框,不囿于条例限制,变以户籍界定城乡居民为以常住地和是否承包农村土地来界定。即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并常住,没有承包地的困难家庭人员可按城镇标准申请低保。二是按生活费指数和承包地保障水平科学确定城市、集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最终达到同等保障程度。从2009年1月起,我区农村低保线已调至130元/月,缩小了城乡保障差距,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是打破资金藩篱,实现城乡低保资金融合,统一管理使用。从2009年起,市局已将农村和城市低保审批权全部下放区局,为统筹城乡低保创造了条件。全区已批准农村低保5190户8724人。四是适当增加区级财政投入,大力争取省市支持做大低保资金蛋糕。

(二)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未超过低保标准两倍的家庭。通俗说是边缘户或夹心层。以往,既不能享受低保系列政策,又难以抵御生活风险,难以解决因灾因病因学导致的困难。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能掌握困难家庭的分布情况,与低保工作相衔接、补充、转化,也是解决因灾、因病、因学导致的困难而开展临时救济、助学救济、大病救助、危房改造的基础。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后,将社会上的各个家庭可区别为一般户、低收入户、低保户,利于构建覆盖全民的分层分类救助框架,改变救助工作随意性。对于低保户,可享受低保金、临时生活救助、教育救助、无门槛大病救助,危房改造大额补助。对于低收入户,可享受因灾、因病、因学导致的临时生活救助,低门槛大病救助,危房改造小额补助。对于一般户,只能享受因大灾、因大病导致的临时生活救助,高门槛大病救助。目前,我区初步认定低收入家庭约3300户,为低保动态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全面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福利院改造升级步伐,满足“三孤”人员供养的需要

福利院是民政工作的窗口,孤老、孤儿、孤残是最需要救助的社会困难群体。由于福利院建设标准低,日常投入不足、缺乏维护,导致面貌残破落后,规模偏小,无法满足入住需求。在全市三个区中,我区的乡镇福利院综合面貌最为落后,是全区民政工作的薄弱方面,多年来没有得到改进。目前,全区5个乡镇福利院有集中供养五保328人。庙岭、临江、段店三个福利院已不能再收住人员。我们通过于乡镇党委、政府协商沟通,并争取市局支持,采取分步实施,逐个解决的办法改造乡镇福利院。2009年上半年改造##镇福利院,筹资300万,其中##镇政府拿100万,社会捐助100万,省厅、市局以奖代补100万,建设高标准模范福利院,产生示范效应后带动全区。同时,争取市局支持小型建设项目资金,解决落后福利院的基本生活设施。同时,灵活解决福利院供养资金,保障日常运转和维护,加强福利院管理,在软件上下功夫,努力摘掉福利院的落后帽子,以实际工作为我区“两个率先”出力。

6月份以来,会同##镇政府做好了##镇福利院改造方案编制、审核上报,向市民政局争取定点资金重点支持。目前,已完成设计、招标,即将动工。此外还向市局上报了其他福利院建设规划。

(四)加大救灾、减灾工作力度,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第4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都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关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党的十七大在《决定》中指出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要建立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决定了城乡间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实现统筹发展,按照城乡有别,逐步完善,逐步过渡的方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保制度的建设。成都市自2007年被列为“全国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几年的统筹发展,成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

一、成都市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绩

随着统筹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成都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成都市在城乡社保发展上遵循制度构架城乡统筹、待遇标准城乡衔接、机构设置城乡统一、经办操作城乡一致的思路,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壁垒

2010年11月成都市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其中提出了推进户籍改革,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实行一元化管理。“双放弃换社保”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是成都市打破以往土地制度,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成都广大农民参保积极性,促进了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

(二)广覆盖,保基本,求均等

近几年来,成都市城乡居民无论从养老方面、医疗方面,还是从低保方面,参保率及享受的保障待遇比以往都有很大提高。其中,养老保险参保168.5万人;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参保79万人、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12万人、参保率97%;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参保133.3万人。这种广覆盖、保基本的保障制度深受广大农民青睐。另外,成都进一步调整了城乡低保、社会救助体系,以实现城乡低保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医疗及其他救助。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补贴、医疗报销比例、大病互助补充医疗保险等方式,以实现城乡居民享受社保待遇的均等化。

(三)以政府为主导,可持续的财政投入

成都近些年农村社保的发展与政府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政府通过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并通过经济手段对社保做进一步的监管。在推进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投入,2010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的比重达到12. 4%。同时,政府还大力挖掘更多集资方式,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以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四)规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006年,成都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住院互助金工作从卫生部门整体划转到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实现了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资源有机整合。2007年,成都市和区(市)县两级分别设置并成立了医疗保险管理局,形成了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城乡医疗保险体制。同时,成都市在保障基金方面也进一步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措施,明确了各级的管理权限。通过这一实施,基本做到了全市社保制度管理的统一及统筹发展。

二、成都市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成都经验无论从观念上的勇于创新,制度上的大胆革新还是从其他配套措施上,其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社保覆盖面及水平与城市社保差距仍然很大

农村社保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居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仅仅是城市居民每月领取养老金的七分之一(166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横向对比来看,成都农村社保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地区农村社保水平。

(二)部分农民的社保在城乡转接方面仍存在很大不便

农民工群体返乡后,其社保转接还存在很多问题,被征地的低收入农民还未被纳入城镇社保制度,其保障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其次,根据《成都市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并轨接转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办法》,全市当前参加农民工综合保险中涉及养老保险人数70万人如果按国家政策有关转移基金的规定计算,资金最大化缺口达7亿元。

(三)制度的碎片化仍是城乡社保统一的障碍

成都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全国的前列,但其制度的总体框架和对接中仍存在很大问题,渐进型改革和补丁式发展的特点导致了制度的碎片化,从而影响城乡社保的统一发展。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法治化欠缺,进而影响到社保基金的管理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样存在的普遍问题,即因缺乏法律的监督使得保障基金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再加上市场作用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社保基金风险难以很好的控制。

三、基于成都实践,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成都关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离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上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以统筹发展为理念,进行体制创新

对于市场化、城市化局面下的农民身份多元化趋势,户籍问题及土地问题是当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最大壁垒,必须对农民工群体的身份做一个新的界定作为城乡社保衔接的接口,为农民工制定一套过渡性保障制度,以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作为主要保障内容,实行个人、单位和国家各负担的统筹机制,逐步与城市社保并轨。对于失地农民群体的土地进行合理补偿,并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系统中。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构建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基于城市与农村及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差,在短时间内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合时宜。这意味着在城乡社保衔接的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保障类型和保障层次方面,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农民的经济及心理承受能力,实施多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较发达的地区,应尽快实现城乡之间的社保衔接;对中等地区,应从保障覆盖面和覆盖水平上做进一步调整,主要以医疗和养老保障方面为主要发展;对西部落后地区,应尽可能扩大和提高低保范围和低保标准,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制度。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社保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体系,承担起社保建设中最基础的职责。在农村地区建立更广的低保制度,配合扶贫手段,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村的贫困人口。其次,在推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应适时加入强制性手段。再次,政府应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发行更多有助于农民参保、享保的积极政策,对落后偏于地区,政府可考虑通过土地政策来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对发达地区,可通过社会化养老方式,进一步与城市养老保障制度接轨。总之,国家应以“人人平等”为原则,尽其职责与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推进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绝不能将应尽的责任视为可推卸的“包袱”,因为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也是政府赖于生存的基础。

(四)加大对农村社保的资金投入,并发掘多种筹资渠道

有学者认为,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高峰——4亿人,如果保守一点,按城乡各半,就有2亿人。如果今后我国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到2040年就是20万亿元左右。按目前的标准,资金来源完全不用担心。政府应尽其所能加大对农村社保的财政投入。与此同时,应该广辟渠道,借鉴国外模式,发掘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如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国债和社会保障彩票、征收个人所得税及部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收益等等。

(五)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合理规范监督管理机构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一种制度得以健康而有效持续运行的根本依据。因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是规范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建设,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也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顺利运行的关键。如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

(六)加大社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及社会保障事业的未来发展,充分发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对于东部地区,鉴于其投保条件已成熟,可实现强制性投保机制,从而逐步扩大投保规模;对于中西部地区,对有投保意识的农民可实行自愿性投保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德平,王健平.城乡社保并轨的“全域成都”[J].中国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2011,(6).

[2]谢瑞武.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和 政府责任——以成都市的实践为例[J].中国行政管 理,2011,(7).

[3]课题组.关于成都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的调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2).

[4]陈少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与政府责任[J].福建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

第5篇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厦门市对城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一体化管理,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岛内外差距,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岛内外一体化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全面启动岛外新城建设;二是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三是实施老区山区建设工程;四是实施农村生态休闲建设工程。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岛外新城建设,统筹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厦门新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完善BRT快速公交网络和枢纽站点建设。在前两年率先全面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的基础上,加快道路硬质化向自然村的延伸,全市农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已达75%。农村客运公交线路达48条,投入客运车辆226辆,乡镇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94%,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全面实现通讯网络在农村的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将城市自来水引入农村,截止去年底,农村平原地区入户率已达91.6%;对城市自来水覆盖不到的25个老区山区村则实施饮水工程,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19个村,余下6个村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全面完成,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工程建设,累计已经投入建设资金8.47亿元、265个项目,并通过整合农村教育、卫生资源,推动城市名校、名院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条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免费政策,去年我市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在厦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比例达到67%。通过开展市级医院托管镇卫生院、区级医院帮扶镇卫生院,建立覆盖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所(室)的托管医院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去年新建2个镇级综合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室、97个农家书屋。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率先建立了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运行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止2009年底,已有5万多名被征地农民参加这一保险,其中3万多人已办理退养手续并按月享受退养待遇。今年还将出台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全市农村居民参保率达98%,成为广覆盖、多层次、可转移的“厦门城乡居民医保模式”。率先出台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第6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始于1987年,1992年全面铺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2003年在大兴和通州两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05年颁布《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面向就业年龄内的全部农业人口,建立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以个人账户为主,具有待遇调整机制的积累式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资金筹集实行“个人负担、集体补助、财政补贴”,人均财政补贴50-70元,记入个人账户。目前13个郊区县全部建立了农保制度。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全覆盖。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应急救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北京市从2002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由各区县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和财政能力自行制定,从970元到2880元不等。目前,朝阳区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低保制度。

(摘编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我市将加快形成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

第7篇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影响与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而农村发展面临衰落,城乡差距不断加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统筹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然而,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为城乡一体化提业支撑,则需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都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逐渐形成的一种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步伐,促进了城乡产业的融合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新动力。本文构建了二者之间的一个分析框架,在对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一、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一)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全面性、独立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三大基本功能即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其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通过检验可知, KMO值为0.738,根据KMO值的判定标准可知,变量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又根据球形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000,即拒绝了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假设,故可以实施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因子分析中提取因子和旋转因子解的方差解释显示:总共有两个因子被提取和旋转,它们的特征根都大于1,这两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297%,也就是说,这两个因子全面反映了原来11个指标所代表的大部分信息。我们设F1、F2分别为提取的第一、二个公共因子。

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中可以看出,公共因子1在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业从业人数占总劳动力比重、农业服务业占农业GDP的比重等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功能的发展水平。公共因子2在都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城区园林绿化覆盖率、农业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说明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发展水平。

4.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及综合得分。利用回归法,得到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即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根据系数矩阵,可以求出提取的公共因子综合得分的具体数值,然后以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总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各个公共因子的权重,即公共因子F1的权重为75.41%(65.835/87.297),F2为24.59%(21.462/87.297),则兰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就是公共因子的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可以表达为:F =0.7541F1+0.2459 F2

二、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一)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此,本文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包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一体化发展、生态一体化发展水平三个系统层,选取了11个指标,综合体现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

(二)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由检验可知:KMO值为0.718,变量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球形Bartlet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样本个数充足,相关系数矩阵R非单位阵,故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从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可知,总共选取的公因子个数为3,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0.308%,也就是说,这3个因子能够解释原来11个指标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设F1、F2、F3分别为提取的第一、二、三个公共因子。

第8篇

同志们: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市民政局自筹30万元慰问金和一部分慰问物资,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部门共同开展这次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慰问活动。这次救助慰问活动,覆盖全市城乡单亲母亲、困难妇女、贫困学生、下岗职工、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因病因灾致贫人员、低保户和入住城市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的供养人员等540名特殊困难对象,努力让困难群众渡过一个祥和愉快的春节。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的城乡困难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为主体,以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援助、临时救助等专项制度为辅助,以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老年人优惠优待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构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和谐社会良好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做好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及时解决城乡群众的生活难题。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分阶段实施,规范化运作,不断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灾民救助等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供暖、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辅助,以各项政策优惠、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使广大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特殊困难得到有效救助。要健全完善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质量和承载能力。希望通过这次慰问活动,能够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济困、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使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富裕和幸福。

最后,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向全市城乡困难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衷心祝愿大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第9篇

一是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按照每人每月420元的标准同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施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优化工作程序,完善信息采集,提高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继续落实困难群众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及时发放物价补贴。二是加强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医疗救助金与新农合医疗救助金同步结算,做好低保边缘大病患者年度救助工作。三是加强慈善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慈善资金募集渠道,提高认捐资金到账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慈善一日捐”活动;精心组织“助医、助学、助残、助孤、助老、助困”等慈善救助项目。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开展多种形式、涉及更多领域的慈善公益活动。四是切实提升五保供养水平。按照集中供养5400元/人•年、分散供养4000元/人•年的标准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敬老院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敬老院“一院两制,以院养院”新型养老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努力建设以各镇敬老院为基础的区域性养老中心。

围绕增进军地和谐,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开展新一轮“省双拥模范城”创建,确保实现“六连冠”。深入开展实事拥军活动,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配合部队完成教育训练、战备执勤和多样化军事任务,进一步促进军民、军政协调发展。二是做好优待抚恤工作。及时足额兑现优抚对象各类抚恤补助经费。继续做好残疾军人鉴定和换证工作,做好新增重点优抚对象、农村籍60周岁以上退役士兵和已故老复员军人、老残疾军人配偶生活补助经费发放工作,开展优抚“双百工程”。三是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做好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接收安置工作,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承训学校的年检制度、退役学员的保障制度和督促检查的巡视制度。坚持规范管理、有序运行,实现退役士兵参训率85%以上,学员在校操行优良率95%以上,“双证”获取率95%以上,学员取得双证后三个月内实现就业率95%以上。

围绕推进民生幸福,加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细化分解任务,到2013年底,全市要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27张。首先,加快推进机构建设,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力争2013年底完成新建工程和护理型床位改造,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机构。全年新增养老床位数120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67%。其次,切实加大农村养老投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逐步将农村敬老院扩建成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其他社会福利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福利中心。同时,完善城区空巢老人和70岁以上失能老人“一键通”居家呼叫系统,并且依托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市级虚拟养老院建设。二是推进长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长寿研究会作用,通过争办第三届人口老龄化长寿化国际研讨会、扩大商标授权范围、开展长寿文化推介活动等形式,不断充实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重点推进长寿产业项目建设,南部区域分别以南山竹海李家园、天目湖玉枝茶场和社渚前宋水库为落脚点实施生物技术和生态农业项目;中部区域立足城市西郊、燕山公园景区和长荡湖景区实施医养结合养生项目;北部区域以瓦屋山佛教文化为设计点实施文化养老项目。三是大力加强福利彩票销售工作。加强销售站点规范化管理,力争全年销售总量继续保持超1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900万元以上。此外,加强孤、残保障工作,加强重残人员动态管理,做好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困难家庭生活救助工作,落实孤儿保障政策,足额兑现孤儿保障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