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23-10-10 10:43:13

导语:在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营养;健康;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44-04

通识教育理念源于19世纪的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以外的基础教育课程[1]。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高校逐渐开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理念,为大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课程,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生活常识。营养与健康关系密切,通过营养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营养健康态度是形成良好饮食生活行为习惯的前提,也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基础,有调查显示[2]我国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问题颇多,在高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我国大学生尤其是非医学专业类学生,在所就读专业的4-5年学习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不会涉及营养学。如果没有营养学通识课程提供知识,很多学生的饮食生活行为会出现盲区。当前,营养教育在各高校中尚未完全进入课堂,只是针对个别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且教学方式单一,营养教育效果结论不一,学生的不良饮食行为较为普遍。本研究拟通过调查选择通识课程《营养与健康》的大学生选课的原因和途径、课程模式设置以及网络使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探讨通识课程开设营养学的必要性与课程改革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使其通过获得营养学知识、改变态度,进而改善膳食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郑州大学2012-2015年间选修通识教育课《营养与健康》的本科生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二)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并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选课原因和途径、对课程学习安排建议和网络使用情况。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开课前对选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员统一培训,发放问卷前,向调查对象解释说明调查目的、问卷的填写要求等,并现场收回,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独立双录入。

(三)统计方法

将获取的问卷信息数据以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原因以及课程模式选项进行χ2检验;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用Mann-Whithey U检验;不同专业学生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340份,收回问卷1205份,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499人,女生621人,85份未填写性别。不计算性别缺失项问卷,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是44.6%和55.4%;理工类505人,人文社科类480人,医学类129人,91份未填写专业,不考虑专业项缺失的问卷,三大类专业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5.3%、43.1%和11.6%。

(二)选课原因和获得课程信息的途径

选课原因的人群分布:57.4%的学生是因为“兴趣或喜欢”,27.4%的学生是因为关注“健康”,7.1%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本校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6学分的通识课程),6.8%的学生是由于感兴趣的课程已满而“别无选择”,1.3%的学生为其他原因。不同性别、专业学生选课原因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

χ2检验显示,仅因为“增加学分”而选课项,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外(P0.05)。不同专业类学生由于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或喜欢”而选课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为:医学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为了“健康”和“增加学分”而选课的学生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医学类,医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之间选课原因无显著差异。

选课前获得课程信息的途径人群分布为:91.7%的学生通过浏览教务处网页,4.1%的学生来自学长推荐,1.2%的学生来自老师推荐,3.0%的学生来自其他方式。

(三)课程模式设置

对于32学时的课程安排,15.0%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多”,81.6%的学生认为“适中”,3.4%的学生认为“太少”;关于理想的授课形式:25.4%的学生选择“理论课”,51.5%的学生希望是“实践课”,19.7%的学生喜欢以“网络教学”形式,3.4%的学生选择其他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52.4%的学生选择“开放式考核”、27.2%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分别有16.3%和4.1%的学生选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其他”方式。

经χ2检验显示,对“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的选择有明显性别差异(P

“考核方式”在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分布无差异(P>0.05);“授课形式”的选择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布有差异(P

(四)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80.5%的学生每天上网,18.0%的学生每周至少上网一次,1.0%的学生每月上网1-3次,仅有0.5%的学生学期期间不上网;如果课件上传到网上,25.5%的学生会经常浏览,37.9%的学生会每周浏览,29.8%的学生期末考试前会浏览,6.8%的学生表示不会浏览。

Mann-Whithey U检验未发现学生的网络使用有性别差异。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对于网络课件浏览选项,人文社科类和医学类专业学生之间的分布无差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明显较此两专业学生浏览课件的频次少,详见表5。

三、讨论

(一)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调查显示,84.7%的学生选课动机是由于“兴趣和喜欢”或关注“健康”,体现了学生们对营养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表明通识课程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很有必要。91.7%的学生通过学校教务处网页获取课程信息,而通过其他方式得知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说明教务处网页是学生选课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另一方面也提示,通识课“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宣传途径单一,有待改进,随着互联网+的模式推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形式向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课程信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尝试将授课形式由传统的课堂理论授课改为网课+课堂教学,或全部网课形式,并向学生提供实用、易学的网络视频教学内容,弥补实践环节缺乏的不足。本次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90%的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浏览课件,与周小伟[3]等的研究相似,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很普遍,网络教学形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81.6%的学生对于32课时长度的安排觉得适中,与李素珍[4]的研究相似,说明学时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考核方式方面学生主要选择“开放式考核”,其次为“开卷考试”,体现了淡化分数概念,营造灵活多样的教学考评形式是学生的渴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网络学习方式探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教学方式逐渐兴起,但实际付诸行动的学校以及开设的课程有限。该教学方式可以快速的将教学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许艺凡[5]等人曾在对大学生饮食干预的研究中加以应用,王旋[6]等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其他专业,理工类专业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较高,选择营养学课程的兴趣和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不低,提示可以通过网络加强理工类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传播。

四、结论

将营养与健康知识教育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且其形式和内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借助于互联网教学方式可更快更广地向大学生传播营养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h.医学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合理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4):246-248.

[2]朱蕾.赤峰市某大学医学院学生营养状况及知信行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4.

[3]周小伟,刘永吉,郭红辉等.基于Moodle平台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5):12775-12777.

[4]李素珍,吴琼.营养与食品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15-117.

[5]许艺凡,许哲,史薇,等.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大学生饮食行为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1814-1816.

[6]王璇,崔庭铠,吴蕴棠,等.网络教育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168-169.

Necessity and Method 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as Gener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ANG Ling1,DING Shu-ming1,2,ZHANG Shu-jie3,LI Na-na1,LI Qian-wen1

(1.College of Public Health,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2.Huaxin College of Zhengzhou,Xinzheng,Henan 451100,China;

3.School of Life Scienc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第2篇

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也开设了多种人文素养的公共课程,最具代表的就是音乐鉴赏课程。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可以使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引入音乐鉴赏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旅游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对于提升人的内在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旅游专业中开设相关的音乐鉴赏课课程,符合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同时音乐鉴赏课程也隶属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音乐鉴赏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1 音乐文化与旅游专业内容具有紧密联系

在旅游专业知识中旅游文化也占据重要的比例,尤其是我国众多人文景观中,音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使旅游景观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底蕴,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使旅游活动更加地吸引人。并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也作为景区的重要文化载体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1.2 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满足以后旅游岗位的需要。而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以及重要的乐器和曲目,这些都是学生积累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明确,音乐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专业的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科学的安排课程内容,对专业课程起到辅助教育的目的。

1.3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音乐在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充沛的情感,是一种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升华人们的情感。我国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具备科学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领略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艺术修养也会得以显著的提升。

1.4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从本质上讲,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审美活动,通过具体的游历和参观,使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获得生活的乐趣,因此也可以说旅游也是寻求美的过程。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对音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不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的素养为根本目的,只是利用音乐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是对人们情感的有效诠释,也是世界万物的有效表达,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有效调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2 提高旅游管理专业音乐鉴赏课程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通过实际的调研可以发现,众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课程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需求不匹配等,都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性提出具体的完善策略。

2.1 结合旅游专业课程,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都将音乐鉴赏课程定位为基础公共课程,对其内容安排较为随意,没有特定

的要求,这也是高职院校对音乐鉴赏课程缺乏重视的具体表现,致使音乐鉴赏课程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必须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根据专业要求,充分发挥音乐鉴赏教学的育人效能。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选取、安排。一是结合我国地域文化,介绍和鉴赏不同区域的民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风情有明显的差异,而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不同风格的民歌,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例如,广西民族拥有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劳动成果的传统,最具代表的刘三姐的歌声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宣传,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品牌

效应,不仅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广西的旅游业。南宁每年开国际民歌节,更是将我国民歌推上了国际的舞台,这不仅是一种较好的旅游文化资源,更是我国民俗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有效途径。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对不同地域的民歌进行鉴赏,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不同的地域文化,为以后走向岗位奠定基础。二是根据历史背景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红歌。红色旅游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主要是围绕现代革命根据地进行的。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将我国各地的民歌、红歌与旅游联系起来,为以后旅游管理的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 全面教学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音乐鉴赏课程的任职教师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都是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致使这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包含过多的专业技巧,教学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是成为音乐方面的专家,并不需要深入学习某一方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而是要广泛地了解。因此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学生的要求。如让导游专业学生进行中国民歌鉴赏时,可以和中国旅游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启发学生设计“音乐之旅”,写出导游词,进行模拟导游比赛等。把音乐鉴赏课与导游专业课结合起来,学生欣赏音乐时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课堂气氛也会非常热烈。

2.3 以学生为本,创新音乐鉴赏教学方式

目前在高职院校担任音乐欣赏选修课的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在学校都有自己的“小专业”,这一客观现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置,造成课程设置的随师性。教学方式上容易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忽视教学主体―学生。音乐鉴赏课在旅游类高职院校也属于全校选修课,教师一学年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另一学年任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区别,了解专业特点与学生特点,尽量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如在给酒店管理专业上课时,创设酒店工作场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各个场景做背景音乐设计,培养学生对各种音乐风格的把握,或者模拟遇到不同国家的客人,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表示欢迎之情等。通过主动参与,学生进一步认识音乐和了解音乐,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3篇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高铁新客站;公交;出租车;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郑州市高铁新客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背景

郑州位于在建的京广、徐兰客运专线十字交汇点上,为满足市场需求在郑州新建国家铁路客运专线郑州站(即新郑州站),选址在郑东新区东四环路(原107辅道)和七里河南路交叉处。包括新郑州站、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三大主体工程,以及其公交枢纽、出租车场站等一系列配套工程。郑州市高铁客运站公交与出租车场站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沟通连接郑州市内外交通的周转中枢之地,极大的方便了郑州市内外部交通的转换,对巩固和提升郑州的全国交通枢纽地位意义重大。

二、用地布局规划

郑州高铁新客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区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四轴、八区”;规划范围内形成“一心、一轴、两带、十片”的空间发展结构。公共空间结构以东西发展轴为轴,以路为带,以水为脉,串联各个绿地广场等空间节点,结合防护绿地形成“轴、带、点、网”的公共空间结构。

(一)道路系统规划

图1.站房高架系统图图2.轨道交通1、4号线在枢纽站的布局模式

1、道路规划方案

道路网络系统由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道路组成,按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交通性质、交通速度及交通流量等指标,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类。站房高架系统:南北两侧规划相对独立的“U”字型单向交通高架通道,直接到达站房三层,如图1所示。

2、交叉口规划方案

交叉口规划方案,主要是针对枢纽地区新建或需改造的道路交叉口(快速路-快、快速路-主干路、主干路-主干路交叉口)提出的交通规划方案,具体规划立体交叉口见表1,其他均为平交路口。

表1.立体交叉口规划方案表

相交道路等级 交叉口名称 规划交叉口类型

快速路―主干路 G107辅道―七里河南路 分离式立交

G107辅道―商鼎路

主干路―主干路 七里河南路及FS1―东风路 平面交叉口(为远期规划建设立交预留用地)

商鼎路及FS2―东风路

(二)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轨道交通

根据《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推荐方案为轨道交通1号线和4号线车站呈东西走向平行布置在国铁新郑州站站场下方,垂直于站场方向,如图2所示。轨道交通作为枢纽客流最重要的集散方式之一。轨道交将在枢纽各交通方式比例结构中承担较高的比例,同时还要承担部分非枢纽客流。

2、公交线路

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4号线基本沿东西向客运走廊布设,两条线路的覆盖范围有限,须在覆盖范围以外的走廊方向上布设干线公交线路。郑州市中心城区已规划12条BRT走廊,其中东西向骨干走廊5条,南北向骨干走廊7条;规划有4条BRT走廊经过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2条经过高铁枢纽。

3、公交、出租车场站

图3.枢纽广场公交、出租车场站布局规划图

如图3所示。公交综合枢纽站为G107辅道与动力南路交叉口东南侧地块,布局规划基本无限制因素,但用地面积指标严重不足;规划主要承担公交和快速公交的停车、保养以及核心枢纽地区的公交客流集散功能。

4、公交专用道

公交专用道的规划设计主要基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思想。结合枢纽内部公交场站的布局,在满足条件的道路上布置不同形式的公交专用道,包括核心区内部道路和道路;规划公交专用道布置形式又分为边侧布置和专用路两类。。

三、郑州市综合交通枢纽开发现状

随着工程建设的实施推进,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内的用地分区、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已初见雏形。

(一)道路开发现状

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范围内的现状道路,仅有东风南路、G107辅道以及商鼎路等,与郑东新区的交通联系相对较弱,仍需加强道路网络建设,增强核心区范围内的交通疏散能力。

(二)公共交通现状

1、公交线路及公交站点

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内,BRT线路中有4条线路从中穿过从枢纽边界经过;常规公交线路多条。该区域现状公交线网稀疏,主要是郑东新区与城市中心区的几条联络线,与其它区域联系不畅。

2、公交场站

目前,郑州市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内没有公交场站分布;区域东侧有三处现状公交场站,为一个枢纽站和两个综合车站,其中最近的场站距离枢纽核心区边界约1.2公里。

四、客流流量预测及集散系统规划

由东南大学编写的《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客运需求量及建设规模测算报告》,对该区域进行了客运需求预测分析,结果如下:

郑州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客运量见表2。

表2郑州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发送客运量汇总表(单位:万人次/日)

年份 铁路 公路 合计

2020 10.90 2.05 14.49

2030 19.67 3.69 26.11

以上各数量均为单向客运量,并包含中转客运量(其中铁路中转客流量按10%估算,公路中转客流量按3%估算)。假定旅客发送量与返回量相当,即有2倍发送量的旅客需要在枢纽集散。此外还应考虑部分其它客流(购物、铁路职工、接送旅客人员、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内部换乘等)在枢纽周围的集散。

考虑到未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是以交通为主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确定非旅客按铁路、公路旅客总量的20%考虑。铁路与公路换乘系数仍按29%计算,其余71%的铁路、公路旅客和全部非旅客由城市交通承担集散。计算后得到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市内客流集散量,如表3。

表3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市内客流集散情况(双向)(万人次/日)

年份 集散方式 合计 客运人数 其他客流

铁路 公路

2020 内部转乘量 3.27 1.64 1.64

市内交通集散量 21.35 16.35 0.71 4.30

合计 24.62 17.99 2.34 4.30

2030 内部转乘量 5.90 2.95 2.95

市内交通集散量 38.51 29.51 1.26 7.75

合计 44.41 32.46 4.21 7.75

考虑到枢纽核心区的交通流特性,高峰小时集散量按平均日客流量的1/9估算,结果见表4。

表4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各出行方式高峰小时客流量(双向)(单位:人次/h)

交通方式 常规公交 轨道交通 出租车 社会车辆 其他

2020年(人) 10676 4271 4271 3559 949

2030年(人) 16688 12837 6418 5991 856

五、必要性分析结果

(一)是适应郑州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立健全的公交与出租车交通组织体系,是建立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举措,加了大郑州作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群的支持带动作用,进而提高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中原崛起。

(二)是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建设发展及新老城区交通联系的需要。

本项目位于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该区域的核心是高铁客运枢纽站――集铁路、公路、轨道、公交、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立体交通枢纽,同时还汇聚了长途客运东站及周边配套的商业贸易中心,是人流、物流大量积聚的地区。

公共交通历来都是城市局民沟通交流的主要出行方式。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区公交网线的核心、城市公交网络中的新枢纽,担负起大型交通换乘中心的重任,服务范围辐射整个郑东新区,联通城市东西公共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新老城区的联系。

(三)是郑东新区公共交通组织的需要。

郑东新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公共交通组织尚不完善,难以满足百姓出行需求和未来区域发展需要。公交枢纽站内将设置区域公交管理调度应急指挥中心,对公交车辆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保证公交系统高效运营,也为公交系统上的工作人员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四)是高铁新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客流快速集散的需要

预测显示,到2020年常规公交的客流量为96087人次/日,出租车客流量为32029人次/日,分别占总客流量的45%和18%,如此子多的客流需要快速的集散,必须有多相应规模的公交和出租车与之相匹配,大量的公交、出租车再次集散,要求有相当规模的场站进行配套,才能满足客流快速、有序的集散需求。

六、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 成本管理会计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Tak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U Xianshi, HAN Yu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 accounting classes in recent years opened a new specialty main course. How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quality, direct control and influence the overall culture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class teaching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building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urses significant. In the course content should follow the arrangements necessity, adequacy, and feasibility, cutting-edge and innovative principles. We should build from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network building.

Key words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lit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成本管理会计是我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我校自2003年开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一直到2009年,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是以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开设的。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教学资源,从2010年开始,新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一门课程。

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中,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开设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为以后开设的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质量。我们于2009年10月-2011年5月完成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被学校评为一类优秀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已于2012年10月申报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进一步规范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专业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1 课程建设思路与原则

1.1 课程建设思路

(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够用为度;(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3)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加强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与试题库建设;(5)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6)建立了课程支撑网站,课程资源上网。

1.2 课程建设原则

(1)必要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安排应兼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必要为限。(2)充分性。专业技能课的安排,必须充分满足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不打折扣。(3)可行性。教学内容、课时按排以及教学方法必须切实可行,不搞花架子。(4)前沿性。要及时把成本管理会计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5)创新性。在课程建设上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又要结合我国管理实际,力争在继承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 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

2.1 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将为常州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坚实的专业建设平台。

2.2 课程教学内容

第5篇

关键词:《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76-02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区经营管理、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点景区等),从事管理等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层次也逐渐由物质追求向精神领域进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污染监测,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损失。环境污染加剧、日常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越来越向往原生态和自然风光,旅游建设行业因此也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出现在旅游行业内又一次掀起波澜。近年来,安徽旅游景区森林生态特色导游凭借着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森林特色景观资源成为生态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面对旅游行业激烈的竞争,高等院校有必要对《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使《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和实践化。

一、《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现状

1.《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安徽是我国旅游大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远近闻名的黄山、琅琊山风景区、周瑜墓、天柱山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该课程建立后取得了较多傲人的成绩,突出了安徽省的旅游特色。特色的突出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而且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快速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从而带动安徽省旅游事业的发展。该课程的开设取得的另一个卓越的成绩就是带动了安徽旅游业向着更环保、更生态的方向发展。导游是游客进入游览区的指导者,其言行举止影响着游客,如果导游都不能够做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景观,那又怎么要求游客呢,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优秀的导游人员,为更好地开展旅游事业提供保障。

2.《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遇到的瓶颈。《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目前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问题。由于该课程主要在高职院校进行,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且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知识素养和文化程度上还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此外,在教师方面,因聘请的教师为固定人员而不是参与过导游实践的专业人士,所以在课程讲解方面,很多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无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主要靠老师上课的讲解,一旦步入社会从事专门的导游职业,则会不适应,无法胜任。

二、《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当前形势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日益加剧,通过开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1.《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加享受原生态、自然风光的美感。旅游专业是集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自然风光专业,不仅反映了目前我国自然生态资源的现状,而且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的旅游建设具有起步时间晚、发展缓慢的特点,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学模式逐渐演变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忽略了旅游课程的真正含义。《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专业课程,与其他旅游课程相比,《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对旅游专业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师生情感和创新意识。

2.《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意义。①丰富旅游经济学,创新旅游内容。旅游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分支,为研究旅游经济建设、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划提供重要保障。开展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旅游知识,如通过课程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我国旅游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启发学生对现有的旅游模式进行思考和总结。森林生态特色导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课程,其凭借着独特的大自然风貌,如今已成为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安徽森林旅游事业的认识,为加强安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石。②有助于安徽旅游事业的发展。《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建设对安徽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揭示安徽旅游竞争力的各层面因素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探讨森林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对安徽省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未来发展和规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角度分析,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安徽森林旅游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安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

三、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

1.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①缺少课程实践性,无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森林生态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目的在于通过师生进行课程实践活动,加强师生对安徽森林生态特色旅游的认识,但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始终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在教学模式上,忽略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如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老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对安徽省森林生态旅游建设长久发展的思考。总之,学生在学习旅游知识的过程中,缺乏课程实践性,包括课内实践、院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②缺少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了课程实验的重要性,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掌握先进的导游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理论知识不能比的。但分析当前形势,由于资金等原因,旅游专业的学校很难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导游知识与技术得不到更新。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多数旅游学校缺少相关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仍延续传统的“板式”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模式,两者虽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理论知识未能与实际的旅游发展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森林生态旅游理解出现误区。

2.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策略。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学生是课程的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因此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该课程学生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该课程主要是教师讲台上讲,而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该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学科,固守原有模式只会被淘汰。因此,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游本身就是一个与游客不断打交道的职业,因此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②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内容。教师质量的好坏影响到课程的效果,因此需要提高该课程的师资力量。首先,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如参与导游实践的过程中,让教师亲身体验,从而有更多的实践知识讲解给学生。其次,引进导游专业人才,可以聘请在安徽生态导游方面卓有成就的导游担任客座教师,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知识。最后,发展教师的思维理念,改变传统的“师本主义”,转化为“学本主义”。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课程内容,旅游业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行业,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地改革课程内容,提供更多的新颖内容和创新内容。

四、结语

安徽是旅游业十分发达的省份之一,《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较多的问题。该课程丰富旅游经济学,创新旅游内容,有助于安徽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有缺少课程实践性,无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缺少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无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策略包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内容等。通过本文的介绍,有利于《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妍.辽宁旅游景区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51-52.

[2]刘颖.高职高专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03):51-52+54.

第6篇

>> 浅谈高职商务日语精品课程的建设 对《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建设 基于BB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基于.NET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浅谈高职商务日语视听精品课程建设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浅谈《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 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 《商务现场口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商务日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析 超文本下的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探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课程群的“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访问量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累计达7000多人次,网站也在不断改版并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为深化商务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打算与IBM和SAP等企业的相关机构深入合作,共同出师资定制商务智能方向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训中了解实际的项目环境并培养分析实际项目的能力,从而把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企业的最佳实践项目引入商务智能教学中,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国内,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这方面实践得比较早。2012年1月中旬,IBM中国开发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合作建立全国首个业务分析与技术系,由IBM中国开发中心业务分析总经理、预测分析产品研发高级经理分别担任系主任和副系主任,IBM中国开发中心核心产品的技术专家担任讲师,采用定制化的培养方案,把先进的业务分析技术和最佳实践项目补充到学习案例中。

企业认证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IBM和SAP等公司都提供相关的认证培训和考试。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这种方式,可以深化课程内容,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知识和企业的解决方案以及是否具备应用能力。

申请校企联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以兼顾企业的需求,有助于教师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将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解决方案、案例和实验平台融入课程教学中。商务智能课程于2009年成为教育部-IBM精品课程,课程的课件、案例和实验设计每年都会根据IBM公司最新的解决方案进行调整。

2 产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高校产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于下文讨论这些问题并结合商务智能课程建设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2.1产与学的平衡协调问题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是以学为主的,因而并不存在明显的产学平衡问题,但产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就涉及产与学平衡的问题。学是产的基础,产是学的巩固和发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产,还必须有学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并且需要平衡两者的轻重。例如,对于偏实践性的课程,可能是产重于学;而对于偏理论性的课程,可能是学重于产。

商务智能是产学并重的一门课,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产与学的协调。课程教学不但注重商务智能的基础知识,而且对实践有很强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常用的商务智能软件,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2师资应用能力建设问题

很多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他们可能缺乏产,以及产学结合的教学经验。教师想要运用产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师资应用能力的建设。

在商务智能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不定期参加IBM和SAP等IT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或访问学者机会,如参加企业的培训、与企业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交流、虚心向企业员工学习产的经验、参观访问企业等。这些项目对授课教师在产和产学结合方面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教学中的产学平衡。

2.3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性的问题

将产学结合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一避免课程的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这对于缺乏产学结合教学经验的教师是一个挑战。

为了避免出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对知名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授课时,教师还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

2.4联合培养问题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为了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和费用,企业可以派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还有很多,企业也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假期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让学生较快地融入企业。

3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分析化学;网络课程

医学分析化学是相关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1]。由于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各类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更新迅速,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难免会面临课堂容量过大、学生消化吸收困难等尴尬局面,既不利于本门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这一矛盾在化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网络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也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以其直观性、可重复演示性等优势,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3]。网络课程是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它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课程的新表现形式。网络辅助教学符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网络课程的建设与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对推动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我校医用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探讨网络辅助教学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 医学分析化学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1.1 目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分析化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增多与课时缩短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4]。受课时的限制,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信息有限,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层次的,只能满足各专业群体学生的需求,很难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另外,实践教学是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受实验室和实验课时的限制,开设实验项目有限,教师带教是只能将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进行简要的示范和讲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演示,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学生做完实验后,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般难以再安排进行重复实验,因而实验知识往往得不到巩固,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网络教学可以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为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5]。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借助网络技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建设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将网络辅助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 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建设

2.1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原则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建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复习课程内容、自查学习效果、培养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网络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共享性和易扩充性;②注重能力培养;③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学习的需要;④起到导学、督学和助学的作用。

2.2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建设 参照部分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经验,结合本校分析化学课程特点,建设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分析网络课程[6]。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设计自学与自测相结合、知识点与练习及实验等相结合的网状学习环境,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构建人性化的交互性学习场景,以满足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需要。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六个功能模块:①课程信息模块: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师简介等子栏目;②课程学习模块:包括课程学习、练习自测、教学实践、在线作业、课程交流、在线测试等子栏目;③课程资源模块:包括教案库、课件库、教学动画库、教学图片库、教学微视频等资源;④课程交流模块:包括难点交流、实验交流、案例讨论等网上讨论小组及答疑园地;⑤信息模块:用于课程讨论、答疑、作业、测试等事项的通知;⑥管理与评价模块:用于网络教学过程管理及学习效果评价。

3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

在构建分析化学网络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在医学检验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中实施了网络辅助教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应用以教学策略层的实时反馈为依据、以教学内容层的资源开放为依托,开展多维交互式教学活动,将网络辅助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首先,学生在学期初登录网络课程平台浏览课程信息、教学资源等相关内容,提前把握学习目标。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网络资源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各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大纲要求,对于重点知识,教师在课堂环节多媒体教学中展示网络课程部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新课导入及知识重构环节引入网络课件助学,网络课件应重点体现丰富的信息量,并通过学生思考然后得到结论,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网络课程上设置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查漏补缺,帮助巩固课程内容。在实验课教学环节,学生通过登录网络课程完成虚拟实验和观看实验微视频等形式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另外,在教学评价环节,可以依托网络课程进行在线学习评价,完善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

在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应用过程中,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学信息量扩充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因此教师在课下要重视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

医学分析化学网络辅助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课程学习成绩,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自学能力。因此,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在一定范围的学生中进行实践应用后,为了考查其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效果,我们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网络教学的满意度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可见网络课程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学生普遍认为网络课程建设情况能基本满足学习需求,使其积极地参与课程讨论,提升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辅助教学可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分析化学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无论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还是教学质量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促进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辅助教学手段。随着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将对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小涛,周江煜,谭建宁,等.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2):112-113.

[2] 宋永欣,海华,李光浩,等.民族院校无机与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建设[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3(1):82-84.

[3] 李杰,沈王兴,张,等.药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27:146-147.

[4] 孟祥乐.基于网络环境下中职分析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55-56.

第8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如何利用自身条件来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成为吸引广大家长并成为家长们心中值得信赖的幼儿园的重要依据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推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成为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宗旨之一。因此,如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将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相结合是当下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内容。而本文根据这一问题,对游戏化和园本特色在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结合展开相应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游戏化 园本特色 幼儿园课程 特色化 课程建设

对于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而言,建立具有园本特色课程的实际意义是根据幼儿园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幼儿园自身的精神内涵为基础,通过利用园内各项资源与软硬件设备,建设具有幼儿园独特个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将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明显的区分开来,还可以使得幼儿园中的孩子受到更多来自于外在环境的正面影响,从而使得幼儿能够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而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来说,想要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老师所设计的课程中来,那么必须使得幼儿园中的课程能够具有较高的游戏性与趣味性,而这也就是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建设需要与游戏化相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对游戏化和园本特色在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结合展开相应的探讨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之家乡特色的融入

在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中,将家乡特色引入建设内容是部分幼儿园的重要选择之一,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并且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文化内涵与文学底蕴各有不同,而对生长在不同土地的孩子来说,家乡文化是自身文化的基础,而幼儿园则是孩子们获取了解这些文化并将其转换成自身知识储备的重要桥梁。对于幼儿园来说,家乡的文化是幼儿园巩固自身教学基础,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柱,幼儿园如果想要使得自身能够与国内其他幼儿园甚至是同一地区的其他幼儿园区分开来,想要使得自身能够在家长中有更大的辨识度,那么家乡文化的利用与融入是非常好的选择之一【1】。

例如,我国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山东省部分幼儿园在建设具有自身园本特色的课程时就选择了将儒家文化融入日常的课程之中,并且将这些课程原本有些枯燥无味的课程通过转变形式变得趣味化且游戏化了起来。比如,这一地区的部分幼儿园开设了《国学课》,并且让孩子们在学习一些简单的国学经典的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来还原当年孔子给学生上课的情景,这样的课程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更是得到了来自于家长的认可。

二、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之生活体验的丰富化与游戏化

对于我国幼儿园教育来说,帮助孩子们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恰好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老师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或是仅仅在课程中经常看到的内容带到课程上来,并且通过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园本特色课程的乐趣【2】。

比如,小鸡与小兔子是孩子们课程里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然而孩子们,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们,他们对这两种动物的认识也往往仅仅停留在课程之上,而为了让孩子们对这两种动物有更加深切的了解,为了使得孩子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体验更加真切、丰富,老师可以创设《与动物面对面》的园本课程,通过将这两种动物带到课堂之上,让孩子们近距离的观看、触摸甚至是“聆听”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与生活的奇妙之中。当然,为了使得课程的教育效果更佳,老师可以在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小动物之后,通过参与“模仿游戏”“画画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对这次体验有更加深切的印象,从而使得孩子的个人认知与个人技能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之传统游戏的引入与加工

为了使得园本特色与游戏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来,老师可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一些民间传统游戏带入课堂,这是因为我国民间传统游戏不论是趣味性、运动性、文化性还是参与性都普遍较高,而老师将这些传统民间游戏在加工与创新之后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游戏与传统文化的乐趣所在,还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中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来,从而让更多的孩子受益【3】。

【结 语】

游戏化与园本特色课程的建设是我国幼儿园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幼儿园中的老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游戏化与园本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得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艾岷.共享一方蓝天合唱田园牧歌――江苏省句容市全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J】. 中国农村教育,2016(06)

第9篇

[关键词]教育政策;农村中学;地方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41-03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基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地方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各地建设地方课程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但是,“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地方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还显得相对薄弱,许多认识还比较模糊,实际操作还有不少的困惑。因此,地方课程建设还亟待加强”。在地方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更为薄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的地方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对策。

从教育政策的视角来看,当前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去和当前有关地方课程的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因此,解决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问题,要从地方课程的政策(包括政策本身和政策执行)人手。鉴于此,本文从地方课程政策的视角出发,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分析农村中学在地方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政策学理论,影响教育政策效果的因素有政策本身的质量、政策执行过程、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环境、政策资源和政策评价等方面,。这些构成本文政策分析的具体视角。

(一)政策质量上,《纲要》调整幅度偏大

任何政策都是通过调整政策对象的行为方式来实现政策目标的。按照调整的幅度,调整方式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采用激进式还是渐进式的调整方式主要取决于政策环境。农村中学面临着物力与人力资源匮乏、社会理解和支持有限、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不利因素。根据政策环境,地方课程建设应采用渐进式的政策调整方式,而《纲要》的实施却采用了比较激进的调整方式。《纲要》从颁布到全面实施,初中教育阶段只有3年时间,高中也只有5年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达到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全面有效实施的要求。加之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的开放化,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农村中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达到《纲要》的要求,从而对地方课程建设缺乏信心。据教育部调查,只有5.6%的教师对新课程有信心,高达44.4%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受到条件限制暂时不可能实现。有些地方即便开设了地方课程,其质量也无法保证,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根本无法实现地方课程的政策目标。

(二)政策主体上《纲要》执行主体尤其是教师缺乏地方课程建设能力

《纲要》的执行主体包括地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师是地方课程的最终承担者、实践者和落实者,所以地方课程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建设地方课程的能力。地方课程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教材的编写、教材的试用、教材的审核等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开发,这是地方课程建设的瓶颈。而挖掘与开发地方课程教学资源的要求主要包括了解地方、具备课程资源的挖掘能力和提升能力、具有逻辑整理能力。由此可知,农村教师必然要成为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是,农村中学教师素质不够,缺乏对课程资源的挖掘能力与提升能力。根据有关专家对7省16县(区)教师的调查,高达88.2%的教师回答不具备新课程建设的能力;有41.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素质低”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部分素质较好的教师,即使具备了课程资源的挖掘能力,其提升课程资源的能力也难以满足地方课程建设的需要。

(三)政策资源上,《纲要》实施所需的资源缺乏

政策资源是《领要》顺利执行的基础性条件,其包括《纲要》执行所需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就物质资源而言,相对于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没有任何基础,更需要有相关的硬件作保障,对信息技术、图书资料、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农村中学经费普遍有限,无力满足地方课程建设的经费需求。据笔者对皖西南某县几所中学的调查,大约95%的农村学校反映现有的物质条件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尤其是缺少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地方课程必需的教学设施。在人力资源条件上,地方课程建设需要大量具备地方课程资源挖掘、提升能力的教师。尽管农村中学教师的学历文凭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普通文凭比例偏少,绝大多数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地方课程建设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四)政策执行上,基于利益的考量,相关主体违背《纲要》的基本精神,扭曲执行

以教材改革的目标为例,地方课程教材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教材的多样化,鼓励优质教材的竞争,防止低水平教材的重复,为地方课程的建设提供优质教材,这也是地方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由于地方教材量大面广,即使是薄利,也有丰厚的收益,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利益的考量,把地方课程教材的改革当作逐利的工具和手段。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地方选用指定的教材,否则减少划拨相关经费;有的则指定编写部门和出版社;等等。某校领导说:“选教材时根本见不到教材,只是在限定的书目上画勾,表面上看教材选择好像来自基层,实际上学校一点权力也没有。”教材出版与选用是地方课程建设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地方课程建设的成败。而在一些地区,《纲要》执行主体把严肃的教材选用与出版工作利益化,致使教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无疑阻碍了农村地方课程的建设。

(五)政策配套措施上,《纲要》配套措施缺位或进展缓慢

地方课程是一项新事物,客观上需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以《领要》为核心,各项政策彼此配合、协调,形成地方课程建设的政策链,以推动、促进地方课程的建设。但遗憾的是,《纲要》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或相关政策进展缓慢。首先,地方课程评价体系缺位。农村中学缺乏与地方课程

建设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使得承担地方课程建设的教师心存顾虑,无法全身心投入地方课程的建设。这种情况下,即使少数教师有承担地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也会在评价体系前退缩不前,使得地方课程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其次,推进地方课程建设的职称评聘制度缺位。尽管各地制定了推进地方课程建设职称评聘的具体政策,但实际上政策已彻底虚化,这无异于衔接政策的缺位,使政策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最后,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相衔接的政策进展缓慢。根据《纲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之一,但直到2009年,只有10个省出台了相关政策,滞后于地方课程建设的需要。

二、解决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开发问题的政策建议

针对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缩小《纲要》调整幅度,采取渐进式的地方课程建设方式

首先,在时间上避免“一刀切”。尽管农村中学教师普遍缺乏地方课程的建设能力,但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与城市周边的农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使得政策的物质基础、信息与教育观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村中学地方课程的建设上应有先有后,不能“一刀切”。其次,延长教师的适应期。最后,谨慎对待试点经验。新课程全面实施前的2003年底,全国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区共计1642个。如果这些实验区有代表性,且没有特殊的政策,其成功的经验无疑有推广和借鉴的价值。但据调查,实验区的代表性并不强,不少地区有特殊的政策。所以;在实验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我们在借鉴这些经验之前要认真分析各地实际情况。

(二)加强《纲要》政策宣传,营造整个社会支持地方课程建设的文化氛围

地方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结合农村实际和不同的对象,切实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宣传力度。首先,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要重点宣传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其次,对农村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宣传的重点应是地方课程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考、高考中的意义。最后,对农村学校来说,可重点宣传地方课程在三级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结合高考、中考改革以及个人通过地方课程成才的典型事例,让学校领导和教师明白:无论是对学校的升学率,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地方课程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宣传,可以使大家了解地方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必要性,营造地方课程建设的文化氛围,为后续地方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教师是地方课程建设的主体,合格的教师是地方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切实加强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地方课程建设的迫切任务。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鉴于从事农村中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人数过多,培训周期长,对从事地方课程建设的教师应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应在教学理念的更新、地方课程建设的措施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其次,要完善培训方式。除必要的理论讲座外,培训应以典型的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录像、名师示范、互动研讨、案例教学分析等方式为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要举办相关的校内外教研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为教师参加跨县、市的地方课程建设教研活动提供资助。

(四)完善《纲要》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建立科学的地方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

既然地方课程是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地方课程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政策在体现自身特点的同时,就应对地方课程和国家统一课程一视同仁,以激发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完善与地方课程相关的考试制度,考试、考察、课堂讨论要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构建地方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纲要》的要求,切实把地方课程建设和招生、职称评聘与考核制度衔接起来。可喜的是,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已经将课程改革与高考结合起来,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含金量大的非选择题方面,试题紧密联系了地方特色与社会现实,如广东卷第40题(南方雪灾)、41题(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传统贸易企业的影响)等。2009年,这一范围增加到了十个省(区、市)。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期待,高考和地方课程的衔接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是,地方课程建设和职称评聘与考核制度的衔接还有待加强,初中地方课程与中考的衔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五)加强对地方课程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加强地方课程及其建设的研究工作。地方课程建设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地方课程的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建立在对地方课程全面、准确的认识基础上,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地方课程建设的研究。其次,规范地方课程实施的过程。对于教师的选用与培训、教材的遴选、地方课程的推广应有严格的制度和规范,切忌操之过急。最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督导工作。由于主客观原因,人们在开展地方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执行偏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地方课程建设的督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地方课程建设准确定位很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8-01―14(5).

[2]白中军,农村课程改革之现状[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49-52.

[3]李泽宇,农村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教育科学,2007(2):29-31.

[4]周小虎,王玲。论教育政策制定的利益指向[J],教育科学,200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