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三学生综合素质

时间:2023-10-10 10:43:15

导语:在初三学生综合素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三学生综合素质

第1篇

一、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改革初中学生成长评价制度,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取代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由学生学业成绩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两部分组成。

(一)学生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成绩由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1.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学生日常学习成绩是对初中学生3年各学科学习成绩的阶段性和过程性评价,由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小组学习、活动参与、出勤以及期末考试测评等内容组成。学生日常学习成绩采用等级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公布。每校每科A(优秀)等级的学生数原则上控制在全校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5%至30%范围内。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升学的重要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学习成绩每门均须达到C级(含C级)以上等级;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补考,补考工作由各初中学校负责统一组织,补考成绩达不到C级的考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

各县(市)区教育部门须制定相应的评价办法和措施,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制定学生在校日常学习评价管理制度。为保证教学质量,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质量监测标准及检测办法,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进行质量监测,但不得统一组织考试。

2.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市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学科在学生初二学业完成后进行水平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和信息技术在学生初三学业完成后进行水平考试,除信息技术采用上机考试外其它学科考试形式均为闭卷考试。生物、地理、思想品德、历史和信息技术实行等级评价,成绩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公布。体育与健康的测试根据市教育局的体育测试办法进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及升学的重要依据,未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

(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建立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制度。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要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结果客观的原则,评价内容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目标要求,评价结果包括等级和综合评语两部分。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评定时段,在初中第六学期依据学生3个学年基础性发展目标总体表现,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确定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等级为A(优秀)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该校初三年级学生总数的25%。综合评语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并汇总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将作为学生毕业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该成绩为D级的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

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由各初中学校组织实施。各初中学校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管理制度。初中学校要按市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健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的学生学业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和综合评语、阶段性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市教育部门要统一确定学生标志性成果种类,各学校不得借标志性成果评选,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县(市)区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初中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工作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监测机制,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二、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形式,以学业水平考试取代升学考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号)要求,改革原中考文化课考试形式,自2011年起,从初二年级开始进行学业水平考试。自2012年起,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用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取代原中考文化课考试成绩。

(二)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新生。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后,高中阶段学校要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同时将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或限定条件,其中,语文、数学、英语3科以原始成绩计分,物理、化学两科以原始成绩的一定比例计分,体育与健康所占分值比例成绩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的10%计算,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级评价为D级的考生不能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等级考核评价补考后仍为D级的考生不得报考普通高中学校。

(三)普通高中继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录取。

1.推荐生录取方式。推荐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学生3年日常学习成绩均达到A等级,学业水平考试中地理、生物、信息技术考核等级及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总评等级均为A等级,经初中学校两名初三任课教师联名推荐并报招生学校审核考查同意,可作为推荐生免试升入普通高中招生学校。凡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自2011年起不享受推荐生待遇。

推荐生试点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推荐生录取管理工作,逐步扩大推荐生录取比例,规范录取程序。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及时公布审查内容及程序,禁止采用单纯文化课考试形式或以学生初中阶段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成绩为依据选拔推荐生。要建立推荐生选拔、培养的科学管理机制,采取面试及审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相结合的办法,对推荐生进行全面考查和选拔。

2.指标生录取方式。指标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3年日常学习成绩和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总评等级均须达到B级(含B级)以上等级,学业水平考试中地理、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和信息技术等级考核必须达到B级(含B级)以上等级,其它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达到录取学校指标生最低录取分数线要求。凡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自2011年起不享受指标生待遇。

自2012年起,进一步扩大指标生分配比例,将省实验中学、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第一中学等学校计划内招生人数的75%作为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并逐步扩大到80%。农村地区学校要参照市区学校的做法积极推进指标生分配录取办法或普通高中学校划片招生办法,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快速发展。改革指标生分配办法,指标生分配原则为根据初中毕业生人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和依法办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等分类分配。对在素质教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或日常工作中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办学行为规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或引起严重后果的学校,将减少指标生分配比例,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质教育评价情况分配指标的资格,同时按规定对该校负责人给予处分。

3.特长生录取方式。普通高中学校经市教育部门批准,并在市教育部门统一指导下,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组织测试,自主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体育特长生。测试结果须予以公示,公示通过后,按择优原则录取。特长生须具备以下条件:初中3年日常学习成绩应达到C级(含)以上等级(其中,其特长对应的具体学科日常学习成绩为A级),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总评等级达到C(含)以上等级,学业水平考试中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级考核达到C(含)以上等级,学业水平考试其它科目考试总成绩达到录取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要求的,可被招生学校列入计划内录取,达不到最低录取分数线要求的,经招生学校同意并按规定审批后可按照招收择校生的有关规定予以录取。

三、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学生评价及招生录取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和完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学生评价制度及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公正、公平、公开实施。要实行严格的公示、诚信、监督、评估监控、复查复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平竞争。要切实保障经费投入。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需费用标准,在省出台有关规定之前,暂按省教育厅制定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费用标准执行,并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第2篇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正是基于此认识,各地在进行中考命题时,实验探究题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重很大,分值较高。毫无疑问,目的是想让中考更能符合课程标准,贴近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以期真正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创新能力。如济南市初三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三个实验探究题共计18分,而这一类题正是考察学生实验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体现。考察的知识相当灵活,难度较大,失分较多,往往给学生一种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在济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实验题者得天下。通过对实验题的分析与论证,我们发现,济南中考实验题并不是完全照搬于课本上的实验。,而是在课本基础知识上再次升华、提炼,确实是真正贴近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终身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虽然命题老师初衷是好的,可是面对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学习物理一共才两年,思维能力还达不到相应的考察高度、对实验的认识程度还没有那么高,推理逻辑并没有相应的水平。而老师平时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题海教学,计算教学,因此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在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二、实验课的备课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抓紧时间授课,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讲解习题,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备课和教学,实验部分老师简单的讲解一下就行了。其实不然,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十几年的物理教师,笔者认为掌握好了时间分配,充分的进行实验课备课,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学生成绩必然提高。正是基于对此的认识,因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备课程标准

任何一门学科考试命题的指挥棒均是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样我们在进行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等个方面都要“受制”于课程标准。它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总抓手,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初三物理教师,当你面对中考时,必须深谙此道。对课程标准对每一部分的要求和掌握程度要烂熟于心。只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备课的时候才能有所依靠、有章可循。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新题、“怪”题,都离不开课程标准对它的要求,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我们的法宝。

2.备课本

上一节实验课和一节普通的新授课一样,不仅需要备课而且需要格外的仔细、认真,要对导入环节做好认真的预设,实验内容与前后只是如何连接,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突况”。除了常规的检查实验器材、准备备用器材,教师更应该做到实验必须提前预设,只有做好预设在能真正合理、科学的分配时间,做到万无一失。

3.备学生

新世纪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每天会接受大量的新鲜事物,接触的是潮流前线,思维活跃,可能会在课堂上冷不丁地提出一个“古怪”的想法。因此,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轻松、灵活的处理学生带来的各种幸福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更活跃,一级比一级更不“惧怕”老师。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代购越来越明显,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教书,更需要我们每天去接触大量的知识风暴,天文地理无所不含。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3篇

创设乐学情境是一种富有特色的现代教学手段,它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的。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现就本人在化学教学中用“愉快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尊重学生,培养师生的和谐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在课堂,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师生的情感交流。情感虽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师生友好的情感可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气氛,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利因素。因此,教师要做到:(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三结合,使学生不仅自觉地听教师讲授,而且带着欢乐,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影响,将积极的师生情感迁移到学习中去,成为勤奋学习的动力。(2)强化师爱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动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尊重学生的话语送给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以致“乐其道”的境界,使教师的希望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创设实验与质疑相结合的情境

实验是科学发现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通过教师演示,补充随堂实验,布置课外趣味实验等启发学生强烈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探究状态。同时,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问题和适当难度题目,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初三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好奇心是学生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就能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究者的位置,学生会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发思维,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三、创设问题于趣味中,启发思维

1.寓化学教学于趣味之中

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又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主动地探索知识。从故事中设置问题情境,设置求知悬念,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就可以用下面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而人进去却安然无恙。那么这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一引出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可以解决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枯燥无味的化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创设趣味的课堂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经常采用顺口溜教学法。顺口溜趣味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编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顺口溜对教学很有利。它不但能创造课堂的热烈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总结氢气还原氧气铜的操作步骤时,顺口溜是: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那些本来枯燥无味的难点在学生的背诵和使用中化解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激励学生向同学、老师提出问题。例如: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因为钢铁锈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因此,课前布置学生一个家庭探究任务,请学生自己在课外活动中做三个对比实验:(1)洁净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锈蚀情况;(2)洁净铁钉半露置在水面的锈蚀情况;(3)洁净铁钉浸没在植物油中的锈蚀情况。让学生自己观察、研究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课上再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后,再提出问题进一步拓展:怎样由实验(2)测定铁制品锈蚀过程受氧气量的影响,该装置要做哪些改动?根据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又如何探究金属铜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为何也会锈蚀?学生讨论,进一步探究。

四、让学生学有所得,享受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化学是一门新学科,学生总是满怀信心想把它学好,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入门的向导。“绪言”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也是启蒙课和动员课。在上第一堂课时,激励学生,只要肯下功夫,无论是谁,都能学好!使每位学生抖擞精神、增强学习信心,产生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教师要认真上好第一课,做好实验,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化学测验,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让学生有成功的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教材处理上,对难度、分量和进度要设计合理的梯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难度设计以中等生为主,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4篇

一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政教处协同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一方面致力于我校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扎实的常规管理和主题教育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力争构建高质量、有实效的教育环境。现将一年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本年度,政教处一如继往地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政教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打造一支有理念、善学习、爱学生、懂教育的优秀班主任团队,具体来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本年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最大举措是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方案,在原来星级班级评比的基础上,把班级管理和班主任的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班主任学习力度。继续增强名校名师的引领作用,学校先后派出三批教师远赴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使我们的班主任获益匪浅,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三)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共召开班主任例会20次,明确学校政教工作动态,安排班主任工作事务,把握班主任工作重点,明确班主任工作方向,提高班主任工作效果。对全校工作的统筹安排、协调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抓常规管理,养成良好的校风

(一) 完善制度,强化德育常规工作考评,管理操作人性化。

这一年里,学校完善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主任考核方案》,目的是加强学生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 加强检查,及时反馈。

继续加强了课间纪律的管理。利用课间,值周生和值班领导和教师经常在走廊、校园,检查、督促,杜绝学生在走廊大声喧哗、打闹的现象,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周对各班的教室及分担区卫生、学生仪表等行为规范做到勤检查,勤反馈,及时在评比板上公布,督促整改,每月一总结。

并把结果纳入到班级量化考核之中。

(三) 安全教育,明确职责,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本年度,政教处继续完善各班级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召开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会,认真部署落实安全管理事宜。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六中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预案》和《预防踩踏事故管理制度》,让全校师生把 安全责任意识放在首位,警钟长鸣。

 (四)  继续利用好板报和主题班会这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求各班主任老师对班会课认真组织、精心设计,并确保进一步提高班会课的质量,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继续增强“大课间操”的作用。

本年度积极组织体育组教师与班主任配合,规范跑操的路线、强度和效果,使学生整队集合做到快、静、齐,跑操节奏一致,气势宏大,使我校的“大课间操”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

三、精心组织各种活动,搞好学生德育体验活动

1、2009年3月份,开展校园文明月活动

2、联手语文组,搞好学校的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

3、协助学校做好体育加试工作。

4. 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

5. 做好初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6. 7月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 9月份成功举行开学典礼和运动会

8. 举行军训和会操比赛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1、值周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师生参与热情不高,值周生教育指导不够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其逐渐成型,真正成为我校自主管理的一大亮点;

2、对各班级管理和班主任考核工作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增强公示力度,引起全校重视,进一步丰富和细化考核项目,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就有评比,继以提高和强化班主任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新时期教育局改革发展“12345”工作思路为指南,以“全面提升质量”为中心,以规范管理、精细落实、分层指导为关键,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毕业生和向高一级输送合格优质新生为目标,努力实现初中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保持中考总平分、闭卷总平分、最高分、优生段人数、绝大部分学科人平分、及格率、优生率居全市前茅。

2、巩固率明显提升,学困生率明显降低。

3、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县2015届初中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各责任区、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要明确分工职责、分解目标任务、督促指导落实、建立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增添激励措施,及早谋划,精心落实。学科指导小组要切实担当起责任区、学校学科教学的指导职责,积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学校、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定期不定期开展毕业年级教学、教研、管理活动,确保人、财、物的投入,为全面提升2015届初中毕业年级教育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质量意识

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抓好初中教育质量是带动小学教育,推动高中教育的需要,是“创全省一流,建教育强县”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的需要。各校要始终坚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不动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抓好初中教育、特别是初中毕业年级教育质量,要通过制定毕业年级工作计划,召开毕业年级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等渠道,宣传、讲解、研讨,将全体师生的思想、言行统一到提高质量上来。

(三)抓好关键环节

各校要抓住“科学决策、精细落实、分层指导”三个关键,将毕业年级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制定好毕业年级工作意见(含奖惩意见)并严格执行。将寄宿制学生早晚自习管理、体育训练管理、日常安全管理、实验训练管理、教学“六认真”管理、集体备课管理、新课教学管理、后期复习管理、教研工作管理、考前心理辅导管理、中考期间管理、职业规划管理等纳入《毕业年级管理意见》之中,向全面发展和科学管理要质量。二是要进一步落实规范办学行为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规定,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要认真落实《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教研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三是要加强分层指导,提高初三毕业年级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学、复习、辅导的实效性。将“培优、治偏、补差”的分层辅导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为打好毕业工作整体战,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常规管理

一是强化对责任区、学校的管理。教育局基教股、教研室等单位要强化对责任区、学校抓毕业年级工作运行情况的督查督导。二是各责任区要强化对学校的业务管理。责任区督学、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毕业年级工作,开展教研活动,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一起分析现状、查摆问题、寻找原因、增添措施,及时解决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毕业年级的管理。学校班子要将毕业年级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做到集体研究,领导分管,专人主抓,科室引领,年级落实。校长要深入班级、课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切实解决毕业年级师生工作、生活、思想、学习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师生排忧解难。校长要深入毕业年级教研组,每期不少于10次。四是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加强对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要做好课程标准、教材、中考说明的集体解读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纵横比较研究工作,狠抓教学六认真工作。召开有针对性的专题会议,专题活动每期不少于4次。要做好学情分析、早晚自习管理、心理辅导、控辍保学、向中职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等具体工作,打好毕业年级提质攻坚战。

(五)狠抓工作重点

一是落实教学计划。学校、年级组、班主任、教师要在深研学情、精研课标、细研中考走向、熟研教材、科学安排的基础上,拟定并落实好具体实在的年级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学科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计划既要有新课计划,又要有复习教学计划,并分阶段安排好相应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计划,眼前有方向,行动有目标。学校要加强计划落实情况中的过程管理,强化六认真督查工作,适时调控教学进度,向过程管理要质量。

二是抓好复习工作。一要加强复习教学研讨,结合学情,科学谋划复习工作。二要高度重视复习课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常规工作,力戒放任自流的时弊。三要精心梳理,把握重点,抓住考点,突破难点,有序有效复习。四要查漏补缺、精彩点拨、滚动训练相结合。五要收集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形成题库,反复研究,把握试题走向和体现的课改精髓,并精选试题,坚决避免耗时费力的低效复习。六是县教研室、责任区均要适时召开初三学科复习研讨会,加强对全县各责任区、学校复习备考的指导力度。

三是把握教学进度。四月初大多数学校、学科要进入分册、分专题、分模块复习阶段,五月要进入综合、模拟训练阶段。学校要运用好综合、模拟试题,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月考、期考等检测中坚持端正考风、精心命题、认真监考、及时阅卷、科学统计、客观分析、认真评讲、适当激励的八项原则。

四是做细“培优、治偏、补差”工作。要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必须三管齐下,及早做好培优、治偏、补差工作,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较大进步。“培优”侧重抓好领导、班主任、教师对优生的联系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意志等方面帮助。“治偏、补差”要侧重化解任务,明确目标,分学科指定教师落实相关工作。

五是抓实实考体考工作。学校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高度重视。要抓好晨跑、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等时间的体训工作。抓好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训练,做好实考体考方面的各项工作。

六是落实考前心理辅导和向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工作。初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烦闷、焦躁、悲观等心理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度过紧张的初三生活,以充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迎接中考。同时,学校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高度,认识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热心宣传、精心组织、跟踪服务,做好向中职输送生源的工作,为普职高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七是做好学生控辍保学工作。学校在督促班主任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从思想、学习、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与心理变化,调整班级管理策略。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规划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家校联系,站在为学生未来前途着想,为学生规划未来的层面上与家长进行沟通,认真开好家长会,做好个别访谈,最大限度地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扎实做好学生控辍保学工作。

第6篇

一、主要工作

1、继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

本学期教导处组织了九次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让思考力生长》、《开发生命的事业》、《课堂交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空间》、《寻找现实道路—20xx年主体化教学法反思》等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同时对《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课程改革专栏文章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解读,使教师对主体化教学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县进修学科培训会达40余人次,参加市、县组织的新课程研讨近30人次,同时还组织参加了省、市、县级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优秀教师等活动13人次,通过学习与研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从深层次有所转变。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检查制度

(1)、本学期教导处继续完善和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计划、集体备课、上课、教案、听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在学期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检查方法,并真正做到了落到实处。

本学期教导处组织进行了四次教学检查,检查采取不定期进行的方式,并把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中重点是备课、听课、试卷批改,做到检查有结果,从检查的情况来看,教研组及老师整体上都较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按要求书写教案,青年教师教案太简,听课次数不足,作业批改不足等现象,检查后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进行了总结,并依据学校规定进行了处罚。

(2)、加强了考试工作的管理中。除年级组常规的月考、期中与期末考试外,成功组织初三学生参加了全省统一的毕业会考,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加大了考试对教师的评价实效性。

(3)本学期继续完善和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到有组织、有预案、有步骤、有实效,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3、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1)、各教研组活动注重教学活动的效益,摈弃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教研,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益,特别对备课、听课、辅导、作业及试卷的批改加强了检查与监督,语文、外语组加强了对作文批改的检查。

(2)、邀请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来学校进行了教学指导活动,本学期教研员来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听课指导,并与老师进行了研讨,通过一对一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

(3)、完成了教研组公开课、讨论课活动,语文、数学、外语均成功举行了二次校内公开课,其他学科举行了一次校内公开课,七年级关洪东、李小丰老师参加市里举行的优质课评选活动,获得了好评。本学期组织了特长生活动周,学科竞赛,各学科举行了新课程研讨活动,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4、提高了组织管理水平

本学期按县教育局、进修学校的安排,学校迎来了县督导室、进修学校、中教科等职能部门多次来校,教导处组织了相关被抽调教师的听课活动,及材料的查阅等,通过检查评估一致认为我校教师水平高、教研教改意识强,给予很高评价。同时教导处在本学期还组织了多次大型听课、评课、研讨等活动;加强了资料建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各项活动要求要计划、有过程记录、有总结,注意对资料的建设。

二、工作中问题的反思

本学期教导处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要付出更多的的努力,特别是主体化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一开始教师观念都有所转变,但由于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往往产生了一些急躁或急功近利的情绪,造成一些波折,针对主体化教学法实施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让少数教师产生重走老路的思想。

2、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增加

由于一些骨干教师外流,新教师有不能及时补充,如何留住教师、用好教师对我校是一个难题。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是我们努力要做好的工作,但目前新教师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了解,在提高教师技能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当前教师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结果的评价

在本学期的教学检查中仍然发现个别老师为完成任务而补教案、抄补听课记录的现象,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对检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也扣发相应的费用,但仍然不能杜绝此现象,对其原因应进行专门的研讨与分析。

4、完善教研组的领导与监督

第7篇

一、新教材还须磨炼

教材承载了国家的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其中包含了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能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大凡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往往首当其冲。新课程改革以来,推行“一标多本”,于是林林总总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新教材大胆删去了很多脱离学生现状,偏难偏烦的内容。教材图文并茂,设计新颖,为学生所喜爱。新教材带了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可能。教师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接受、慢慢熟悉,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学好教材中的知识。

然而,新教材也并非无可挑剔、人人喜欢。近闻武汉版《科学》新教材不幸夭折,从2009年春季起重新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教材进行教学,让人感慨。再看浙教版《科学》教材。浙教版《科学》教材在全国使用量是较大的,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问题仍然不少。如教材虽经多次修改,但还存在一定的知识性错误。教材的可读性较差,有些章节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简直无法读懂。有些章节难度较为集中,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教材编写者是以水为主题,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这一章中涉及了原物理中的密度、压强、浮力及原化学中的溶液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思维要求高,计算量大。从七年级科学相对较为简单的内容马上跳跃到这里,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而过早地出现了分化,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再如教材中较多地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器材来开展实验,原先“经典”的实验较少。编写者是想让科学接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经典”实验的器材在学校实验室中大多有配备,而生活中的物品看来是小东西(如一支线香,几片牛肉干,教材中的实验要用到),但每节都要求教师去收集、准备,教师有这样的精力吗?最后导致可做可不做的实验都省了,新课程学生动手的实验操作反而少了。

新教材还须假以时日进行“磨炼”,我们期待能有“经典”教材的出现。

二、课堂教学应回归本真

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课堂不改革,课程改革必将落空。应该看到,经过培训、学习,教师的理念或多或少有所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各种各样的课堂比武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然而,我们的新理念大多还是体现在各种比武的课堂中,现实的、常态的课堂,我们改变了多少呢?

我们的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对于新教材的理解,对于新方法的领悟都需要时间。改革需要破除我们原有的框框,重建我们的教学方式,这犹如“破茧重生”是痛苦的,是否每个教师能够做到?新的教学方式能否取得效果?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些还都是问题。有许许多多理论指导新课程,可这些仅仅是理论,怎样把理论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探索。如建构主义被认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如何利用建构主义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呢?“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这些建构主义所推崇的方法虽然渐渐为教师所了解,可是受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师理解的偏差,这些方法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各级比武课堂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我们看到合作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所挑选的内容是否具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如何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学生是否“沉浸”于合作的境界,这些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不可否认,直接教学法还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这固然有教师理念及为难情绪的问题,但受现实评价体系的束缚,教师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新课程老教法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

三、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角度看,这些学习方式确实是理想的。那么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少改变了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心理行为习惯,其形成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影响的。在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过程中,受教师影响最大,其次是父母的影响。我们的教师、父母都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体会不深,在此情况下,要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困难的。

再则,由于现今评价方式改变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还是“行之有效”,而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对考试好像并无多大帮助,考出好成绩才是教师、学生的“命根子”,因此推行新的学习方式也就受阻。

死记硬背、大量的重复作业、课外的加班加点,这三者仍是目前取得高分的“有效手段”,学生负担并未有多少减轻。某校一次体检,发现初三学生的近视率近90%,这似乎印证了这一现状。

学习方式的改变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感受,关系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关系到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切希望能创设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外部环境。

四、教师研修应更有效

所有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精神,都需要教师去推行,去落实,没有教师的变革也就无所谓新课程改革。从这个角度讲,对新课程改革而言,教师的理念、行为的改变,比教材的改变更为重要。通过教师研修可以改变教师的理念与行为,教师研修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目前的研修可分为行政部门组织的研修和教师的自主研修两大类。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研修,各基层学校领导也重视通过教师研修来提升本校师资水平。要保证教师研修的有效性,首先组织形式需新颖,其次教师要有积极的自我提升意识。

组织形式的新颖性是教师研修有效的首要前提。以前的研修活动(教研活动)总是听一些课,然后每人发几句言就完事,教师从这样的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多少先进的理念与做法。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对教师研修的重视,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请专家开讲座、上大课,以期提升教师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技能。无奈教师人数太多,这样的大课效果一般。其次一线教师总喜欢学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巧,对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则无多大兴趣。再则,有些专家的研究领域与一线教师有较大距离,听后总觉得隔靴抓痒没啥效果。行政部门组织的研修,往往效果有限。

教师积极的自我提升意识,这是教师研修有成效的决定因素。应该看到很多教师是敬业的,是希望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取得一定成就的。然而,教师这一繁忙而琐碎的工作消磨了不少教师的热情,不少教师把教书仅仅当一个职业而非事业,对于通过研修提升自我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则认为是否做这些研修对自己的教学成绩影响不大,甚至认为这些事情牵制了自己的精力,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因此持应付态度。也有不少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问题,对做课题,写论文等这些研修方式感到力不从心。

五、学业评价瓶颈急待突破

有人认为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姑且不论这一论断的对与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改革是何等重要。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学生要上高中必须先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在五项测试内容中要求至少有两项达到A等,其余三项达到P等以上(通常所谓的2A3P);把一定比例的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数分配到初中学校等。

如此种种的改革,出发点都非常好。然而,为了学校有更多的学生上重点高中,那些有希望的“苗子”班主任早就“搞定”其2A3P,否则“影响学校大局”。由此,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形同虚设。至于新课程推荐的档案袋评价,那更是不可能实行。档案袋中应包括哪些项目?谁来制作档案袋?如何评价档案袋中的内容?在还缺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情况下,最公平的还是中考。对中考试题,命题人员可谓煞费苦心。知识是否掌握能考查,可技能能在试卷中考查吗?过程与方法能考查吗?更遑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了。

有教育行政网站对把一定比例的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数分配到初中学校向公众进行调查。大多数人认为这一政策对遏制择校会有一定作用,但对改变学业评价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则持否定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挡住。对新课程改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我所看到的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方面而已。我们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是为了新课程改革能走得更稳健些,让教育真正造福社会,造福民众,造福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让我着急,我为新课程改革祝福!

第8篇

【关键词】 教育督导 ;发展性评价; 增值评价;时效性 ;引领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督导机构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督导,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在督导实践中,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是一个颇具难度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

当前,由于政府财政投入、师资配置合理程度以及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校际差异也明显缩小。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地域的、师资水平不同的原因,导致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因此,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督导理论、新课程理念、发展性评价理论、多元评价理论等,制定评估方案,把督导评估定位在:立足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探索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实现双方共同追求的评价效益,让起点比较低的学校每年都有明显发展,让起点比较高的学校加速发展,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打造教育精品,凸现教育特色。

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过程中就必然会面对如何“客观评价”这一问题。

一、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指导学校教学质量评价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的高低对学校教学质量作出判断,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绩效的重要标准。这种相对简单的评价办法与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学校只重视部分考试学科的终结性评价,忽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只考虑学校教育质量“产出”的差异而不考虑“投入”(如生源质量、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课业负担等方面)的差异;在评价目的上偏重于鉴定、筛选功能,而轻视改进作用。以本人所了解的学校为例,我校在所辖区内督导评估成绩近几年来一直名列前茅,而有的乡镇学校则年复一年,旧貌难换新颜,不管每年督导小组提出应如何如何改进,他就是改而不进。

与此同时,我们在督导实践中也看到,一些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相对比较差的学校可能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付出的努力、取得的工作绩效很大,但由于各方面基础条件的影响,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常常处于劣势。长此以往,挫伤了这些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方法的直接后果,是这些学校教育质量持续处于低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学生群体间的教育不公平。我市市区南部的两所相邻的初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曾经指出:学校的责任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应该是“能够使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所可能取得的进步”。而这种基于学生进步幅度的学校评价正是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即一所优质学校是对学生的进步有增值作用的学校。基于对这一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质量观的要求,根据发展性督导评价的理念,应制定实施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价办法,其基本思路就是运用“增值评价法”,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变化对学校教学质量情况作出评价。

二、用增值评价方法实施办学水平评价

增值评价不同于传统的鉴定性评价,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校,而是强调学校自身的质量进步幅度以及其独特的增值表现。它不仅可以对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增值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用于评价学校内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质量增值。如果进一步拓展增值评价的范围,还可以对学校各项管理、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实施增值评价,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校多元发展,办出特色。

1、评价原则

以按规范程序进行监测获取的测试数据为依据,运用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技术,将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从诸多相关因素中分离出来,以“五个结合”为基本原则综合考察学校在一段时期内(通常为一个学年)的教学质量变化情况,进而根据督导评价指标的要求作出评价。具体如下:

――基础与发展相结合。即“既看基础,更看发展”,评价方案力求反映不同基础的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作出的努力。具体操作中,先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被评价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初始状态”评定一个等第,作为日后与“终结状态”相比较、考察质量变化发展情况的基础。而“终结状态”则以评价任务而定,可以是学年结束时、也可以是整个学段结束时的某次学业成绩监测数据。

――学年与学段相结合。为了全面考察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发展情况,将学校毕业年级在整个学段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如比较初中毕业年 级在七年级入校时的初态测试与毕业时的学业考试之间的变化)、部分非毕业年级在过去一学年中的质量变化情况(与上一学年该年级学业成绩监测相比较)按照一定的权重予以综合评价。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即“既看过程,也看结果”,“过程”反映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增值作用,体现评价的发展性要求;“结 果”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绝对水平以及在区域同类学校中的相对位置,体现评价的基础性要求,最后两者分别以不同的权重纳入评价总分。

――精确与模糊相结合。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与教师、学生相关以外,还与测试手段、统计分析方法等都有关系,因此,不恰当的或过分的量化反而会降低评价的效度。因此,我们在评价中注意将数据的精确计算与模糊处理相结合,以尽量消除一些因素对评价客观性以及由于评价者的认识偏颇所带来的影响,避免复杂问题的简单化处理。

――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相结合。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是针对学生在校接受的所有课程教育而言的,也就是质量检测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几门升学考试学科。我们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案中,评价范围将逐步由目前的考试学科(狭义上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的学科)扩大到包含历史、地理、体育、劳技、地校课程等考查学科在内的所有基础型课程,以及部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2、对评价过程中数据处理的要求

(1)导向性。主要指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符合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与不同学段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相匹配等要求。如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以各学科的合格率为主要指标,辅之以各学科的平均分指标,而要避免以优秀率或仅关注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生的其他指标为主要统计指标的做法;又如在评价同类学校之间,或者某一学校与区域学校整体在合格率、平均分这些统计指标的差异时,要有一定的“模糊度”,等等。

(2)科学性。主要指数据处理的方法、统计指标的选取、统计结果的解释等必须是符合教育测量和统计相关理论的。如标准分的处理要基于个体在统计总体中服从正态分布、相关指标值之间的可比性等。

(3)相关性。主要指对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各类学科教学质量之间的相关度分析,以此评价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如将初三学业考试中学生体育考试成绩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作相关性分析、理科实验操作考查成绩与纸笔考试成绩作相关性分析等等。

(4)操作性。主要指数据处理要做到简便、易理解,所用的原理、方法被群众所理解,同时关注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劳动。

3、评价手段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评价过程中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得以快速、准确地完成,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这一平台,与实际数据对接,通过专门机构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在完成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同时,将过程中生成的一些分析图表供教研部门、学校使用,使其在教学管理、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督导评估的时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改革进入深层次领域,教育督导评估需要转向对办学理念与特色、课程管理、教师素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内涵发展等方面的评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学校自主发展与行政督导相统一的有效督导评价机制,使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发展的法规、政策要求,内化为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的自我追求,使督导评估引领学校教育思想,使学校发展始终围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这一基本方向。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督导理论、新课程理念、发展性评价理论、多元评价理论等,制定评估方案,把督导评估定位在:立足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探索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实现双方共同追求的评价效益,让起点比较低的学校每年都有明显发展,让起点比较高的学校加速发展,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打造教育精品,凸现教育特色。

在“督导评估为学校发展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督导评估既要加强对学校的依法治校的监督,又要强化支持、指导学校自主办学,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要突出“学校是发展的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校的主观能动性,把督导及评估从过去强调是外部监督评价转变为学校主动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行为。把过去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要“多把尺子”制定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要突出重点,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和个性,评价标准要“内外结合共同制定”,评价方向要“重未来”。要强调以督为本,以导为重。在对学校基础指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基础上,重在考察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过程和完成情况,检查学校的进步速度与幅度,重在指导学校通过自评、规划、实施与自我监控,而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从而促进、激励不同类型、不同基础条件学校的发展,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职能作用。

四、发挥督导评估的引领作用

强化督导评估指导功能,必须带来督导形式、程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化,如:注重被督导单位的自我评价,将被督导单位的“被动受评”变为“主动自评”。加强过程性督导评估,将鉴定性、终结性、等级性评估与日常诊断性、研究性、发展性评估有机结合。督导人员经常深入学校和被督导单位研究工作,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理清思路,共谋发展,应成为督导评估的主要工作方式。

强化督导评估指导功能,督导队伍尤其是督学队伍的专业化迫在眉睫。督学队伍要以业务型、专家型为主,或兼有教育教学和行政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主。督导人员要有较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丰富的法律知识,成为督导评估专家或某一方面业务的专家。

教育督导评估,引领着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促进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评价导向作用。作为教育督导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立足服务学校发展,探索新的督导评估方式,促进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南纪稳.教育增值与学校评估模式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在我国城镇化大潮背景下,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城乡结合部学校的进城务工子女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虽然农民工逐步地市民化,但进城务工者往往因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教育或存在教育的缺失,再者,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往往浸润于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特别的爱”,使孩子逐步形成影响其今后生涯发展的种种不良品性,比如:唯我的思想观念,与他人、社会交往中存在着障碍,有些同学自卑、懒于思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课堂教学组织特别是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的组织碰到的问题就相对会更多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探究把课堂教学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整合起来,从教学过程的共同体出发,着眼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中,从人生规划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参与课堂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地矫正学生中存在的某个(些)心理层面的不良品性。

一、现代课堂的教学组织需要生涯规划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关节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处于最懵懂的阶段,对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将使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内涵外延更加完整、更加丰富,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应有之意,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均衡协调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

美国《教育周刊》曾刊文指出:初中阶段对学生未来规划已至关重要。在美国,学生读到8年级(高中),会有专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为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勾画蓝图。近年来美国教育界的流行趋势是,初中学生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作出明确规划,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家庭的初中学生。发达国家的生涯教育课程早已渗入到中小校园甚至幼儿园阶段。可见,积极开展对初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法国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活动。

我国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也曾下发《关于在初中学校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的通知》,要求初中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必修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总课程不得少于10个学时。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广东省初中生开始上“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课,课程设置为每学期不少于5学时。

就当前现况而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普遍不轻,要从现有课程结构中专门安排太多课时来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不大现实,但课堂教学又是生涯规划教育最好、最便捷的主渠道和主方式,因此,比较理想地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就是:结合课堂教与学的组织活动,既要“有心栽花”,也要“无心插柳”。 有心栽花,就是把教师的主导性要体现出来,在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课堂教学环节参与和实施,使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生涯规划教育;无心插柳,就是要把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出来,同时也要有我们有意识的课程设计,进行各种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初中生人生观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让每位初中学生初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正确认识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培养学生对人生规划的主控力及学习作决定的方法。

二、课堂案例回放

1.案例一:有心栽花

时间:2012年9月5日

地点:厦门市金尚中学四楼计算机机房

上课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购置一台计算机

上课老师:金尚中学曹老师

上课对象:金尚中学初一(7)班同学

教学目标:①了解一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实地考察厦门DELL公司或厦门电子城当前兼容机的主流配置,学会看董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配置单,并调查了解当前IT人员从业的基本状况;②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初步了解常见的几个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调查了解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③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分类的,进而了解我们常用的计算机是属于哪一类的。

教师活动简况:①把学生分组后,给每组发送主板、CPU、内存条、硬盘、光驱、移动硬盘、U盘、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等的图片及其解说词;②提供给每组一套用于展示教学用的费旧电脑实物,让学生对照图片说明与实物进行认读;③分别让3个小组代表介绍电脑实物配件,教师及时予以矫错、鼓励、点评或拓展延伸;④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后,试着归纳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⑤要求各组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计算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分类的介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⑥必要的课堂当堂练习测评、交流讨论与讲解;⑦组织完成各小组组间、组内的评价;⑧展示几组电脑配置单,提供学生每人一份调查表格,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地考察厦门DELL公司或厦门电子城当前兼容机的主流配置,学会索取、看董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配置单,并调查了解当前IT人员从业的基本状况;⑨要求学生调查了解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⑩下次课专门交流调查结果。

学生活动简况:①选出组长并进行组内分工,接收电脑配件图解素材或登录老师提供的电脑配件介绍网站;②对照电脑实物,分别看各种配件的图片及其解说词;③推选代表介绍展示电脑实物的配件,再次识别配件组成;④阅读教材文本后,小组交流讨论试着归纳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⑤完成课堂当堂练习测评,参与交流讨论,相互听取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解;⑥参与完成小组组间、组内的评价内容;⑦利用课后时间小组结伴实地考察厦门DELL公司或厦门电子城当前兼容机的主流配置,学会索取、看董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配置单,并调查了解当前IT人员从业的基本状况,了解他或她(们)的成长阅历,思考IT行当有什么优势与劣势,完成调查表格的填写;⑧调查了解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理解并初步学会市场软件需求信息的捕捉、整理、处理、分析,以便在下次上课时参与交流时更深入些。

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剖析:

⑴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化解生活中的潜意识盲点结合起来,化命运为使命。这也是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学生成分较复杂,起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城市居民子女,也有农民工子女;有本地户口生源,也有统招借读生源;有公办校教育背景的,也有民办校教育背景的。城乡结合部学生由于生在的家庭,长在的环境,以及天赋资质、早期生活的经验等都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其潜意识中,就有一些复杂的命运感的“情结”纠缠着,影响到性格、生涯憧憬甚至生命质量。这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给出电脑配件图解素材和实物,把每位学生对计算机配件认知拉回到生活的同一个起点,拉近学生的认识新知的心理起点,化解学生生活中的潜意识盲点,让学生形成一定要了解清楚这些配件的使命感,然后念慈在兹,全力以赴,达成一小步的生涯规划。

⑵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个重要观点:“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先要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每个人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抉择,选择之后才会得到结果。因此,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先作选择,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本堂课让学生小组集体到知名公司或供应商调查了解配件应用以及IT人员从业情况,通过了解和熟悉IT这一行业的相关背景,完成生涯规划选择的从业选项储备,成为职业生涯的“被背书人”。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先要有生涯规划储备选项,然后逐步学会自己作抉择。

⑶如今,社会的各行各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让学生调查、分析、交流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理解并初步学会市场软件需求信息的捕捉、整理、处理、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引导了学生学会调查和分析;从生涯规划的角度看,避免了意识的空无化作用。所谓意识的空无化作用就是由于意识本身有选择性,它会选择要意识什么样的内容,因此经常会对已经现存的一切产生一种否定性。这堂课的教学既要求学生调查了解IT人员从业状况,又要求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其它行业软件应用,顺带接触了解其它行业的从业信息,避免学生的生涯规划储备选项因IT而空无化其它选项。

2.案例二:无心插柳

时间:2013年5月8日

地点:厦门三中三楼计算机机房

上课内容:如何应用PhotoShop制作海报

上课老师:厦门三中卢老师

上课对象:厦门三中初二(3)班同学

教学目标:①了解海报的作用、构成要素及其特点;②欣赏、感受并理解海报的表现特点和创意构思,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③能用PhotoShop设计制作较简单的校园海报和公益海报。

教师活动简况:①先抛出问题:什么是海报?你见过哪些海报?它们有什么作用?②展示“钢铁侠”、“希望工程”、“抽烟危害健康”等海报课件,引导学生从图片、色彩、文字等几个方面观察、分析海报的构成要素、特点。③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教师提供的海报的创意构思;④布置学生分组设计一幅“感谢母亲”的海报,启发学生进行审题、构思、起草设计;⑤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讲评。

学生活动简况:①举例所见过的海报,向老师和同学作介绍;②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海报作品,归纳、分析、思考海报的构成要素、作用和特点;③欣赏、体悟、表达交流教师提供的海报的创意构思,学习设计表达技法;④在小组互助下,设计“感谢母亲”的海报;⑤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和评价,有意识地学习他人长处,进一步修订改进自己的设计,感受习得的喜悦。

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剖析:

⑴人生需要一个构想或蓝图,因此要强调生涯规划。一般人的理解都是把生涯规划仅限于事业规划。但是,职位做得再高,事业做得再大,终究要退休交棒。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着手,潜能的运作可以让某种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整体得以协调发展,影响着人的生命质量。对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生,要让其有限的洞见闯入意识领域,也就意味着潜意识闯入意识的领域。本堂课以展示海报实例,唤起学生体悟海报的创意,边欣赏边思考之间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而创意又往往在意识转换之刹那展现,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一份海报的设计作业。

⑵生涯规划需要创造性的表现,目的性的结构。人生活在家庭在社会的群体中,要活得精彩而与众不同,活得艺术些,生涯规划就要有创造性的表现和目的性结构的规划。本堂课就在进行着对学生创造性的训练和结构构建思维的训练,从察觉别人的创意开始到产生创意的冲动,最后受感染沉浸到创作之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始终引领学生很享受着海报创作艺术图案、色彩、文字、构图的美,从中也让学生体味到这些美妙作品内含着各种目的性的结构表达,另辟蹊径地有意无意地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迁移到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三、几点探索与思考

⒈在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回归生活,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教学指导思想要注重养成作用,教育理念要强调生本教育。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以正确认识工作、职业和人生之间的关系为培养要义,以培养创新型、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为落实好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涯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体。

⒉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为基点,活在当下,观察、体验职业与生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兴趣与爱好,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从而学习规划生涯,挖掘潜能,超越自我。注重感受与体验,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现其教育发展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⒊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人生规划的主控力,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和境遇中作出适合自己抉择的方法,培育学生品味生活、德慧双修和追求事业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学生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等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