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

时间:2023-10-10 10:43:15

导语:在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组织环境;农产品供应链;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其实就是应用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系统。通过物联网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整合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达到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加强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的目的。哪些因素将影响到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技术采纳决策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组织的信息技术采纳的TOE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的众多因素,对组织信息技术的采纳解释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本文将以此模型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围绕TOE框架做了一些研究。Chau和Tam用TOE模型对开放式系统的采纳影响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1];张德海和康世瀛对物流信息网格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2];李文川设计了汽车制造业中RFID采纳的过程模型,并得出了影响RFID采纳的影响因素[3]。

2 采纳分析模型确定

2.1 文献研究

本文在模型确定时,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研究和总结目前国内外对物联网或者RFID技术采纳研究的32篇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

1)RFID采纳研究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国内只有李文川对RFID的采纳进行了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刚开始是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后来,学者们为了使研究更有说服性,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调查问卷分析);

3)在研究模型上,大部分的学者都采用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4]。其他很多学者也采用Tornatzky和Fleischer的技术组织环境(TOE)分析框架[5]。

表1列出了在32篇文献影响RFID采纳的出现频次较高的因素。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政府支持出现的频次比较低,但笔者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沟通后了解到,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对新技术的采纳特别重要,因此,本文将政府支持也作为因素进行考虑。

表1 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出现频次

因素类别 因素 次数

技术特性 复杂性 5

兼容性 3

感知效益 16

成本 6

组织因素 企业规模 3

高层支持 6

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 2

技术知识 4

员工阻力 2

环境因素 外部压力 10

不确定性 4

政府支持 1

通过文献研究,可初步确定影响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因素,初步确定的影响因素如下:

技术特性:复杂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

组织因素:企业规模、高层支持、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技术知识、员工阻力;

环境因素:竞争压力、不确定性、政府支持;

2.2 相关假设及模型确定

(1)技术特性

复杂性

物联网技术复杂性越高意味着使这个技术成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如果认为这个技术很复杂,那么企业的高层就会决定不采用或延迟采用这项新技术。所以,本研究认为技术的复杂性是阻碍物联网技术采纳的一个因素。假设如下:

H1:技术的复杂性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兼容性

这里的兼容性是指物联网技术和企业的业务流程、IT基础设施、分销渠道、企业文化和价值体系兼容程度。一般地,如果信息技术有较好的兼容性,那么企业更容易去采纳它。

H2:兼容性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感知效益

感知效益包括:供应链可视化程度更大、更节省时间、人力成本的减少、业务效率的提高等。

H3:感知效益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成本

Tornatzky和Klein已经证明了成本对新技术的采纳有抑制作用[6]。在该研究中,成本包括采用物联网技术的硬件设施成本(RFID/EPC标签、阅读器、传感器、中间件、服务器等),以及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实施、整合、运行、维护成本。

H4: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2)组织因素

企业规模

大企业将会有更多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的测试或实验,然后再决定是否采用物联网技术。这种大企业更加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也能承担起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同时,他们也将有更多的权利强制供应链合作伙伴采纳物联网技术。

H5:企业规模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影响作用。

高层支持

当新技术作为一种创新被企业采纳时,必定会引发来自技术、任务和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都是新技术采纳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决策者往往要很慎重地做出决定。采纳物联网技术可能会改变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需要企业财力支持、采纳物联网技术带来好处的传达等都需要企业高层来进行。因此,本研究假设如下:

H6:企业高层支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

供应链企业间若没有很好的合作机制和信任机制,那么在物联网技术的采纳中就很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的情况,采纳物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成本大部分将由上游供应商承担[7]。

H7: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是指企业自有的专业信息技术知识。企业如果已经掌握了新技术的相关知识、技能,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对影响新技术采纳的诸因素(优缺点、成本)等进行很好的评估。

H8:技术知识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员工阻力

当采用一项新的技术之后,有些员工可能会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历使用这项新技术,同时,新技术的实施会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劳动力,有些员工担心他们会失去工作,进而会抵制新技术的实施。

H9:员工阻力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3)环境因素

外部压力

Premkumar和Ramamurthy研究发现,企业在强大的内部需要以及能够获得很好的竞争优势的压力下,会采取新的技术[8]。除了内部需要及竞争优势带来的压力外,企业还可能会面对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新技术创新的压力、竞争对手新技术创新压力、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与行业标准的发展带来的压力等[3]。

H10:外部压力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不确定性

缺乏信息、技术知识,或者无法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企业往往不能确定他们自己的产品需求,不能在需求市场上确定他们忠诚的客户。

H11:不确定性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反向影响作用。

政府支持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律及提供的财力支持都将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是政府导向型行动的,如果政府支持一项新技术的发展,那么企业在推行新技术时将有更大的助力。

H12:政府支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影响作用。

本研究的物联网技术采纳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的“+”表示因素对物联网技术采纳的正向影响,“-”表示因素对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反向影响。

图1 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分析TOE模型

2.3 研究变量的定义及量表设计

为便于数据分析,本研究对研究变量进行了定义,并设计了测量指标。本研究采用李克特的平衡态度7级量表作为变量衡量的方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分值越高,表示认可度越高。根据前面的分析,各变量的定义与分析。

2.3.2 组织因素变量

组织因素中除了企业规模,其余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度量。组织因素量表设计。

2.3.3 环境因素变量

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问卷样本的选取

为保证本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选取对供应链、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有一定了解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选择了佛山市和山东省的农产品企业及深圳沃尔玛的农产品供应商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因为他们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比较熟悉,且对物联网等新兴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本调查的专业性,被调查对象还可能对问卷题项存在疑惑的地方,且问卷的填写也可能掺杂了较多个人的感受,所以,在本调查过程中,笔者积极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回收的问卷中调研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本研究采用了邮寄发放、E-mail方法以及网上在线填写(问卷星)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本次研究调查了34家企业,每家企业发放问卷数为3-5份不等,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回收92份,问卷回收率为61.3%。其中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83份。

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涉及被调查的企业总共有34家,其大型企业1家,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22家。被调研企业的企业规模描述性统计。

3.3 信度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变量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表,如表7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通过信度检验。

3.4 测量模型评价

3.4.1 拟合度检验

用Amos 17.0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为:CMIN=583.32,p=0.0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零假设没有被拒绝,这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同时,如表8所示,其他的拟合指标GFI=0.961,NNFI=0.83,CFI=0.912,RSMEA=0.063,跟理性值对比,NNFI接近理性值,其余的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类,这也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

3.4.2 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为了验证哪些因素影响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并识别影响的程度。在上述2.2节,提出了12个假设,也就是物联网技术采纳的12个影响因素。为对这些因素(假设)进行验证,需对路径系数(潜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称之为路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这与回归分析中的参数显著性检验类似。Amos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单快捷的方法—CR(Critical Ratio),CR是一个Z统计量,使用参数估计值与其标准差之比构成。在用Amos进行分析时,它也同时给出了CR的统计检验相伴概率p,使用者可以根据p值进行路径系数/载荷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在这里本研究将显著性水平设为0.01。表9列出了模型路径系数的标准版估计值及显著性水平,并给出了假设结果。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假设H9和H11,其余假设都是成立的。

3.5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技术-组织-环境(TOE)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影响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驱动因素,并通过SEM及Amos 17.0软件对本研究的TOE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的采纳。

通过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发现除了员工阻力和不确定性这两个因素被模型拒绝以外,其余因素均被模型支持。在被支持的众多因素中,兼容性、感知效益、企业规模、高层支持、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技术知识、外部压力、政府支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企业规模,影响最小的是外部压力;复杂性和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负向的显著影响,其中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很大的影响。图2显示了根据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修正后的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模型,其中箭头上的数字表示各因素对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的大小。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依据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特性、组织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实证分析,技术特性的复杂性、兼容性、感知效益、成本,组织因素的企业规模、高层支持、企业间相互信任、技术知识,环境因素的外部压力、政府支持这些因素对农产品供应链物联网的采纳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有助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了解物联网在供应链中应用的业务流程及影响因素,并知晓这些因素对物联网采纳影响的重要程度,有助于企业更正确、合理地做出决策,为推动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可能存在技术、组织、环境三者之外(或之内),对物联网采纳有影响,但没有被本文采纳的因素;(2)由于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存在难度,本文的样本数量偏少,研究出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后续可扩大调研范围,获得尽可能多的样本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Chau P Y K, Tam K 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Open Systems: An Exploratory Study[J]. MIS Quarterly, 1997,21(1): 1-24.

[2] 张德海, 康世瀛. 物流信息网格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情报杂志, 2008, (12): 51-53.

[3] 李文川. 汽车制造企业RFID采纳过程模型及应用问题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1.

[4] 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3.

[5]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0.

[6] Tornatzky L G, Klein K.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Adoption-Im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82, 29(1): 28-45.

[7] 耿雪霏. 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科技, 2005, (07): 79-81.

[8] Premkumar G, Ramamurthy K. 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the Decision Mode for Adop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 Decision Sciences, 1995, 26(3): 303-336.

[9] Brown A, Bakhru A. Information Systems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ase of RFID[J].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7, 235: 363-376.

[10] Riggins F J, Slaughter K T. The Role of Collective Mental Models in IOS Adoption: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Rationality in RFID Deployment[A].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HI. 2006: 183-184.

[11] Brown I, Russel J.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Adoption in the South African Retail Sector[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7, 27(4): 250-265.

[12] Seymour L, Lambert Porter E, Willuweit L.. RFID Adoption into the Container Supply Chain: Proposing a Framework[A].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ISOnEworld Conference[J]. Las Vegas: IEEE, 2010: 431-435.

[13] Sharma A, Thomas D, Konsynski B.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in the Evaluation, Adoption and Early Integration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Adopters[A].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C]. Hawaii: IEEE, 2008: 407-407.

[14] Yang G, Jarvenpaa S L. Trust an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Adoption within an Alliance[J].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5:1-10.

[15] Leimeister J M, Knebel U, Krcmar H. RFID as Enabler for the boundless real-time Organization: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Germany[J]. Networking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 2009, 4(1): 45-64.

[16] Koh C E, Kim H J, Kim E Y. The Impact of RFID in Retail Industry: Issues an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Journal of Shopping Center Research, 2011, 13(1): 101-118.

[17] Bhattacharya M, Chu C H, Mullen T. RFID Implementation in Retail Industry: Current Status, Issues, and Challenges[A].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DSI) Conference 2007[C]. Phoenix: AZ, 2009: 201-203.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档案库房;档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35

[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所谓的物联网是指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能对被监测物品进行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基础上的业务与应用,它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与综合运用,影响着档案管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档案库房管理工作的开展。

1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

1.1 互通性

物联网的互通性主要包括在任意时间上的互通、任意地点上的互通以及任意物体上的互通这3个方面,即物联网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物体的限制。它在档案管理领域中的使用能够帮助受众从海量的信息中快捷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让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种互联共享的状态。

1.2 智能性

物联网是通过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化计算技术的运用,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化处理的工具,其能有效获取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温湿度、体积、质量、密度等信息,从而实现物质世界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因此,物联网具备全面感知的能力,通过智能化的感知性,实现了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完善。

1.3 可靠性

物联网由于具备互通性与智能性的特点,让其能够对物体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控,这就使物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得到了保障,与档案库房管理的要求相一致。并且,物联网的使用让人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了可能,这极大地方便了管理者对物体状态及所处位置的实时监控与了解,就算物体所处的状态发生了改变,那么物联网也能对物体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并将监控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管理者,这有效地保障了物体的安全。

2 物联网技术对档案库房管理的影响

2.1 物联网推动了档案库房管理技术的升级

在档案管理领域尚未普及物联网技术时,常规计算机和局域网技术的使用推动着档案库房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档案库房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常规计算机和局域网技术的支持,还有RFID传感技术和Zigbee协议技术的辅助。其中,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信号来实现阅读器和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的技术,其能有效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为管理者获取档案信息提供了方便。Zigbee作为一种无线网络协议技术,其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支持大量节点等优势。除此之外,Zigbee协议技术的使用能够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科学地结合起来,在有效解决了RFID技术通信距离存在局限性问题的同时,促进了RFID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

2.2 物联网促进了档案库房管理平台的优化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档案管理平台的深度与广度,让档案管理平台不仅能够在档案机构的内部开展工作,还能借助于互联网或其他通信网络技术的使用,为远程管理者、档案资料的使用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在档案管理平台的构建中,档案管理系统和RFID数据管理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档案管理系统运用在库房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档案资料的借查询、库房的消防监控以及库房的温湿度监控等方面进行管理。RFID数据管理系统的使用为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展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档案的精确存储以及借阅人员权限设置等数据的存储,方便了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档案实体与档案管理系统之间实现物联,为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做到全面、双向、实时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 物联网促进了档案管理可实现功能的突破

储位管理功能。储位管理功能的存在主要借助于RFID数据管理系统,其能够自动识别即将入库的档案信息资料,并通过标签的存在将档案信息资料与库藏资料之间进行一定的数据联系,根据已有的档案资料的类型,来为管理者提供即将入库的档案资料的排架参考。当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资料存储入库后,下达入库储位的指令,RFID数据管理系统会将该位置存储在信息中。在之后的管理工作中,当工作人员根据存放记忆将档案资料放入正确的位置时,RFID数据管理系统就会有所感应,并将数据反馈给档案管理系统,在档案管理系统中显示“入库成功”的指令。但如果管理人员将档案资料存放错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就会发出警报,令管理者意识到错误,及时更正存放位置。

3 远程功能

远程功能体现在档案库房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它的存在能够帮助档案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设备的使用来对档案库房的存放状态进行掌控,并能在档案库房发生异常情况时,管理人员也能通过终端对其进行远程处理。对于档案利用者来说,远程功能的存在能让其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权限范围之内的档案信息,方便了他们的查询与使用。

4 跟踪功能

跟踪功能的存在能够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对需要库藏的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统计,并让档案管理人员熟悉了解和掌握档案资料的总体数量、有效调查卷以及档案资料的利用率等方面,令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生产

一、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农民百姓供应了许多免费学习知识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工作能力水平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技术水平,鼓动农村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并且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通过了解物联网上的信息技术之后,农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市场状况,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生产,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适应社会的供给需求,以此来扩大农民的收益。再者说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更便捷,也为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农村的自然发展情况提供了硬件设施,这种社体有利于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种硬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机械的使用过程,而且物联网技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指导,将科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农村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建设更加平衡。农村建设可以依靠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胜利,这种胜利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和多种途径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资源利用和资源监测方面上,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的区域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监管,在地面接收位置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达到农业的区域性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我国运用传感技术结合全球定位体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准确的定位,对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系统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农业发展也与之前有些不同。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比重加大不仅仅要了解农田的状态情况,还要将农田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卫星定位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么做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农田的状态,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能够形成空间分布效果图形,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使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湿地数据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搁置在水源进出口处,进行数据的监管,通过对传感器对湿地附近的环境采样收集,将传感信号通过远程设置发送到监管中心,而通过远程设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了解和检测,并能够及时检测出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和水污染情况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安全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监测农业的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科技生态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网络体制,为农民提供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生态建设。例如:法国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革新,对生态系统采取信息归纳、传播、管理、公布四个方面。美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种植的需求方向,为此来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晶遥感技术和定位系统相结合与地面监测系统取得联系,这种方式被利用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管系统之中,前期主要运用传感技术进行人工信息的监测。人工监测和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在我国多个省市,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农业是数字化农业的基础。数字化农业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具体的装备设施,信息收纳和农艺系统为基础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数字化农业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农业的数字化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信息收集者、农民的长期努力和奋斗。假如缺少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还仅仅依靠初级的生产工具的话,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谈不上技术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现代农业的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主要表现在在数字化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导,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化,就需要符合上面所描述的所有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上述条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作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数字化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完整的、留有缺陷的的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部分,将现代化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现代化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它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在技术等诸多方面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准。所以现代化的农业不能没有数字化农业。

三、结语

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在农业的使用率,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物质基础,数字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结果提供物质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渊,杨泽林,赵永军.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6).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物联网;发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同时它将不同的物体联系到一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网络就像一个海量数据库,当遇到各种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答案,并且利用互联网还可以缩短寻求答案的时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物联网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与实物相联系,所以这一切都是得益于计算机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同时对物联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中就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物联网的发展发挥的相关作用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详细地阐述了两者之间发展的关系。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主要有3个方面,包括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RFID技术。其中传感器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技术,传感器的信息转化需要得到计算机数字编辑以及程序设计相关技术的支撑。物联网主要是互联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构建的一种新型网络。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物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需要得到计算机支持的核心技术包括程序的设计、信息的传递、数字的分析及处理、软件开发等。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需要在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的转化,同时物联网嵌入式技术也离不开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处理,处理结果以及反馈都需要计算机的支持。物联网与互联网相比而言,物联网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是实物,同时处理之后的结果为用户做出相关的反馈,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属物流行业,特别是网购方面的物流、交通等都会广泛地应用到物联网。对于传感器的信号分析、传递以及处理,再到相关数据的反馈,整个过程都是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所以,计算机技术对物联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物联网发展分析

2.1为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

物联网通过技术层面可以划分为三层,其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网络层,它可以使得物联网技术的感知层更加的灵活。物联网不仅是一种网络环境更像一个布满商品的超市,而且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来进行运营的,能够让大家看到所有的物品,却看不到任何一个有形态的商场,所以说是一个虚拟的商场。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对里面所有的商品信息进行了解,真正地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同时还能不用出门就知道天下事。物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程度的便利,计算机科学技术让物联网和实物相结合实现了无限的可能,同时计算机技术的推进也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2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物联网环境的构建

对物联网的综合分析,需要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物流等多种行业的支持,这也说明计算机科学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所以物联网要想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如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相关的设备,进一步实现应用与感知的相互结合,综合全面地将物联网的便捷灵活性提高。同时对物联网技术要有基本的认识,如果说物联网是网络,那也可以将物联网看成是在网络支撑下形成的一个市场,在网络支撑下的市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了数据连接,同时可以连接不同的商品,但相关的商品都看不到也摸不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所连接的商品都只能通过图片以及虚拟的形象来进行展示。然而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将商品与网络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在物流以及多环节的帮助下实现了商品与用户的有效连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物联网产品实现了3D图片的呈现形式,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进行购物,只需很短时间就可以收到下单的各种物品,真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3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物联网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对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对互联网的运用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前提下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实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同时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物联网也有相关的渗入。计算机科学技术作为物联网中的核心技术,对物联网的实现以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以物联网的平台作为基础的支撑,通过网络将不同产品以及详细的信息展示给人们,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商户的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迅速地拓宽。互联网技术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技术,而在与商品之间进行相关的联系之后物联网就诞生了。

2.4计算机技术增强物联网发展的条理性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物联网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技术,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成熟也保障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运营时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各种前沿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物联网发展中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就如实物如何在物联网上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展示等,还有物联网如何更好地运作问题等,因此计算机科学技术能有助于物联网内部运作的条理性。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的应用也显得更加的智能化,人们生活的质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前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物联网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医疗行业中,其得到综合应用的技术主要是RFID技术以及光学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物联网同样是由3个层面来构成,即感知层、应用层、网络层,其光学技术就是感知层中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准确地记录医院的具体治疗情况,以及准确地传输信息,这可以有利于医生各项准备工作得以更好的完成。应用层当中主要包括了远程的会诊以及医疗等相关内容。另外物联网技术也在药品的管理以及应用上提供了关键的作用。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各种药品的产地以及名称等各类的信息都可以在REID中进行存储,同时药品发生问题时整个流程环节都可以进行追溯,同时相关的信息在数据库中也可以得到安全有效的保存。

2.5计算机科学技术提高了物联网系统的完善性

合理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将物联网运行中各种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以及处理,在不断对自我完善的情况下及时地修正自身的各种问题,进而可以让更加完善的系统供人们使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进一步地对物联网进行完善,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物联网得以迅速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物联网技术让人们通过电子标签就可以实现对事物做出相关的了解,同时可以明确查找出事物存在形态以及具体所处的位置。另外对于物体的有效控制通过物联网也可以得到实现,就如设备只需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交通、灾害的预防等都可以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以及整理来实现,在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不会只是限于某一个范围内,而是会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促进了物联网节能效益的发挥

在人们不断追求知识经济进步的时代下,同时各领域中信息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攀升,如低能耗计算机使用基础网络的构建以及公共用户核心技术的普及、硬件设施普及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于人们的生产等各环节中能耗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工业领域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使用量的精确统计以及计划使用等方面。另外计算机可以智能化地对项目工程中建设的复杂细节进行控制,对各个流程环节进行更加科学的控制,另外计算能耗的预计消耗量与实际能耗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预警设置严重超标的能耗。

第5篇

【关键词】医院;物联网技术;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随着医疗设备越来越多样化,传统人工管理医疗设备的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购置的科学性不足、无法监控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设备存在安全性漏洞等方面。但医疗设备是物,物联网正是基于物本身的自我信息表达及管理方式之一,医院可尝试基于物联网技术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

1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技术把实物信息、互联网信息连接起来,在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1]。物联网技术是基于无线射频技术发展起来的,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发展契机。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有三项:一是自动识别技术,它主要含有条形码技术、声音图像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非键盘形式输入医疗设备数据,拥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同时将动态运动的多个电子标签识别出来,操作快捷简单,不仅能减轻劳动复杂性及强度,还能使医疗设备信息的收集更加快速、准确;二是无线传感技术,它有机结合无线网与由传感器感知的声、光、热、电等信息,从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信号,可通过物联网对无线传感网中的各种医疗设备信息进行感知、采集,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由无线网络发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性,且安全性很高;三是智能处理技术,包含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机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终端能产生庞大数据流,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海量的数据,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正确决策,对设备实施智能化管理。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2.1优化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工作

设备购置是医疗设备管理的源头,医院各个科室本着功能全面、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基础需要等原则采购设备,但采购论证并不简单,如果没能充分了解设备,获取的设备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无法直接感知、测试设备等都使购置工作面临困境。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施医疗设备购置工作可有所改善,即在网上系统整合医疗设备的外观大小、功能质量、各种指标性能以及操作流程等,甚至可以远程操控,把设备及嵌入其中的信息传感器连接上物联网,医生就能充分接触并了解医疗设备,通过比较选择最适合的设备,比仅依赖文字、图片介绍来开展设备选型工作来得更加立体、生动,为医院各个科室领导做出更有效、更明智的设备购置决策提供依据,让设备购置工作更优。

2.2改善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

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需通过三方讨论熟悉医疗设备的原理及各种各样的性能指标,拟定验收计划,接着准备安装,进行测试验收,建立维修保障记录。但在日常的安装、调试、验收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记录全程工作,为设备的使用及维修等不利,应用物联网技术则能解决该难题[2]。医院应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对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等进行全程录像,或通过视频直播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提高监管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的效率,促使各方人员能高效、快捷地办公,提高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速度,让设备能更好更快地为医院医疗事业服务。同时,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一般产自国外,精密程度很高,对长途运输环境提出严格的要求,尽管长途运输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振动等微小改变并不会对初始运行设备产生较大影响,但设备的使用寿命极可能因此而缩短,全程监控医疗设备的运输过程很有必要,建立物联网运输箱就能实现全程监控,即通过温度、湿度、加速度等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物联网与无线网的对接,确保相关人员能通过网络查询大型进口医疗设备所处的运输环境,改善设备管理。

2.3实时监控医疗设备的使用状态

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将无线定位信息号发出,就能实时定位医疗设备,但无法判断设备的使用状态,无法及时向服务器发送信号[3]。而分析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统计医疗设备使用率可为医院购置医疗设备提供客观的、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及时对购置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医疗设备是特殊的,一般都配备了报警指示系统,以此为基础就可加装采集、发送医疗设备报警信号的传感器装置,通过无线局域网技术向终端服务器发送报警信号,通过发出警报声、红灯闪烁或弹出警告信息等方式提醒设备管理人员,以便他们第一时间发现医疗设备故障信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如果医疗设备无法假装报警信号装置,则可安装传感器,采集设备的电压、电流等指标数据,通过将其与正常指标数据比较,对医疗设备告警实现人为干预或自动诊断,记录设备使用时间段,统计、分析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并生成、打印报表,以便高效利用医疗设备。

2.4提高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效率

建立预防性、应急性相结合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机制,预防性维修分为强制性预防维修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态评分系统的动态性预防维修。一是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强制性预防维修针对的主要是医院的急救与手术设备,包括呼吸机、输液泵、麻醉机、心电除颤仪等,应以周为周期实施医疗设备的强制性预防维修;除了进行强制性预防维修的医疗设备之外,其他装备应严格执行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态评分系统动态性预防维修制度,它由感知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频率以及故障发生频率、人为风险,再结合仪器生产厂家、国别、型号、价格等因素,对医疗设备产生动态性维修频率,从而改变医院既有的定期预防性维修所有医疗设备的习惯,让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管理变得更加智能、灵活和科学,大量节省劳动力及设备维修时间;二是医疗设备的应激性维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感应医疗设备故障,预警系统能把故障情况告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就能按照设备故障代码迅速判断出医疗设备的故障点,如果自己有能力把故障排除,就应迅速到现场处理,如果自己没有故障排除能力,预警系统则会通知第三方维修者或厂家,减少人工报修错误。

3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尽管医院已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其设备管理功能并不完善,无法为医疗设备管理的优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而医疗领域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势必能提高管理效率,增加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实时监控医疗设备,避免发生医疗事故,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杜新峰,章祖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装备质量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04):123~124,138.

[2]郑茹琼,傅饶.浅析物联网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8):6785~6786,6790.

第6篇

[关键词]形成期;中部;物联网技术;接受;应用

[中图分类号]F49;F5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106-05

一、物联网应用概述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发源于美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美国十分重视3s技术(RS,GIS,GPS)的发展。同时,物联网在对美国第二产业的改造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方面受益颇丰。国内方面,物联网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可观效益。不过,物联网大多属于行业应用,而生活应用并不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指出,物联网的发展要“用”字当头。一项新技术产生后终究要靠人们接受后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才能成长乃至成熟。因此,对物联网技术的市场应用进行研究,是发展物联网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应用的基础是该项技术被普通百姓广泛接受。只有人们接受了某项技术才会大规模地应用,大规模应用使得成本下降,规模经济逐渐显现,盈利越来越多。本文意在研究影响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和应用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后续扩展模型

技术接受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F.D.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TAM),Venkatech and F.D.Davis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The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TAM2),技术接受及使用综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Technology,UTAUT),Venkatesh and Bala的技术接受模型3(TAM3)。而在社会心理学里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以及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也被借用到技术接受研究领域。而在上述的8个模型中,应用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AM)。技术接受模型给出的有关信息技术接受方面的结论是: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是由使用意向决定的,使用意向由使用的态度和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决定,而使用的态度是由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决定的,感知易用性还影响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由外部变量决定(见图1)。

技术接受模型的特点是含义清晰,形式简单,易于验证。因此,应用此模型进行研究比较多。该模型的局限性是:该模型背景是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成本低但收益显著;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有限。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不能照搬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此外,在模型研究对象上,以往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学生,对象同质性问题突出。而且,对一些复杂信息系统如ERP的研究,Zviran,Pliskin,Levin发现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关系并没有像对简单系统的研究那样显著。Fiona Fui-Hoon Nah等提出,应用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前提是: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即使用意愿)。而对复杂信息系统如ERP的使用,使用者是公司的职员,他们的使用取决于公司推行应用ERP的意志,大多是被动地强制接受,技术接受模型不太适用复杂系统的研究。因此,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建议在利用技术接受模型研究或构建技术接受模型时,应关注信息系统的过程性,如对模型的适应范围、适用阶段、应用方法和过程等方面加以考虑,结合信息技术生命周期观点研究或构建模型,以及考虑中国的信息化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悬殊的特点,建议从信息收益、信息能力、信息分化观点构建适合我国的技术接受模型,特别是针对物联网这一复杂系统,应该结合该技术和产业在我国的具体发展阶段、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区域省情的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

三、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中外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研究成果和模型构建方面的建议,本研究基于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以我国信息化地区差距巨大的现状为依据,综合考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阶段及产业的形成阶段,以及我国信息化的信息收益和人们的信息能力,构建适合中部地区信息化具体情形的形成期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

(一)物联网产业处于形成期

产业必须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形成、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前端是新兴技术向新兴产业的过渡期;中间是主导设计确立后,技术快速扩散、市场急剧发展、产业配套逐步形成的成长期;后端是产业走向市场稳定、收益递减和扩散减弱的成熟期。综合新兴产业的上述演化特点,认定我国物联网的发展阶段处于起步期向成长期的过渡期,即产业形成期。

(二)中部地区信息化和信息收益现状

表1是2009年全国及四个类型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表,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属于第三类地区。表中数据显示,无论是各类分指数还是总指数,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都相差较大,而与第一类地区则差距更大,很多指数与第四类地区几乎没有区别,中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接近全国最低指数,特别是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与全国平均、第一、第二类地区相差较大,这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不可忽视的现实。由于中部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较差,利用信息资源获得的收益较少,所以,表1中第三类地区的发展效果指数与第一类地区相差0.512,与全国平均发展效果指数相差0.105。可见,中部地区信息收益之低。加上本来的经济基础不雄厚,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极不扎实。根据赛迪顾问研究公布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中部地区6省的物联网发展远不及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四川和陕西也具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等待发展的状况。

(三)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构建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观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具体特点、特殊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大多属于政府主导、应用具有偏强制性或较少有选择权的特点,考虑中部地区的信息化相对落后的现状,构建形成期中部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见图2)。

(四)基于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的物联网技术接受与市场应用的影响因素

1 感知安全与感知隐私

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某一特定系统所提升的工作绩效程度。感知安全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使用物联网技术对个人或组织安全的威胁。物联网一般被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面临的威胁有针对RFID的安全威胁、针对无线传感网的安全威胁和针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威胁;传输层将面临异构网络跨网认证安全问题;应用层面临着未来连接为一个大的网络平台的网络融合问题和安全问题。感知隐私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使用物联网技术对个人隐私的威胁或泄露。从人的活动或组织工作的一般规律可知,人或组织对物联网技术的感知安全与感知隐私越强烈,则人或组织越觉得该项技术不可用,感知安全与感知隐私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呈负影响关系。据此,应该尽快消除物联网使用的安全与隐私障碍。

2 感知收益与感知成本

感知收益是所获得的利益,感知成本是所付出的代价。消费者感觉到使用物联网技术能获得收益,则越倾向于使用物联网技术。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成本越高,则越不易于使用物联网技术。

3 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是用户使用物联网技术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消费者或组织越感觉到容易使用物联网技术,则越感觉到物联网技术有用。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行业应用,消费者或组织较少有选择权。Rawstorne等和Karahanna等提出用象征性接受(symbolic Adoption)来替代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行为意愿。象征性接受是指人们或组织(主要是领导)在思想认识上已经对新技术的接受。目前,物联网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推动,因此,本文认为消费者或组织对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象征性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或组织对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对象征性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兼容性和便利条件

物联网技术或产品的兼容性是物联网发展的一道障碍。为了降低成本和安全考虑,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兼容性高的产品。同时,针对中部地区的信息化现状,人们更不易于接受和使用物联网,因为该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能力都较低。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信息人才数量的增加,将改善使用物联网的便利条件,更易于该技术的接受与使用。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兼容性和便利条件对象征性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 感知有用性与象征性接受

感知有用性取决于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安全感知、隐私感知、收益感知与成本感知。加强使用该技术的安全管理,减少使用成本,增加收益将增加有用性感知,进而增强物联网技术的象征性接受。四、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与应用建议

根据上述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可以看到,便利条件和兼容性影响到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象征性使用。而感知安全、感知隐私、感知成本和感知收益又影响到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有用性感知。因此,应该大力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更多懂物联网技术和管理的人才,进一步降低物联网的成本、增加使用物联网的收益,以及要对物联网进行大胆又具有前瞻性的管理。

(一)大力降低信息资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中部与发达地区间的“信息鸿沟”

物联网的基础网络包括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和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目前的电信网络是物联网工作的主要通道。大力降低上网资费,使得人人有条件上网,人们就有能力使用层次更高的物联网。同时,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和提高人们获取、使用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使人们的信息意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物联网应用表明,大力降低包括网络通讯费用在内的信息费用,是物联网广泛应用的有力支持之一。国内的入网资费、入网设备的资费等偏高致使使用者较少,进而形成使用成本升高的恶性循环,而政府对物联网软、硬件提供商提供补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人们可以较少的成本使用物联网,而经营者又可以在使用者较少的情况下有盈利,进而继续物联网制造或服务的经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

(二)利用已有网络和设备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感知成本

目前使用物联网的成本很高,与行业和企业自行研发、自行设计、自成体系、缺乏整体规划等不无关系。这些现状造成物联网产品兼容性差,相应地提高了使用成本,减少了使用收益。在物联网的业务形态上,采用以政府为主导、以系统集成商和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业务形态,有利于把握好物联网发展的机遇,整合资源,打造物联网产业高地,从而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感知成本,提升感知收益。这个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定位、系统集成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分配等。政府在物联网发展初期可以是主导者,但是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由主导者蜕变为辅导者,让市场去管理市场自己的事。此外,兼容性差使得消费者不敢大胆使用物联网产品,结果是物联网消费者减少,消费者数量减少又提高了物联网成本,与规模经济背道而驰。

(三)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经营的物联网复合型人才,能降低感知安全和感知隐私的负面作用。目前,懂物联网的人不多,对其认识还在概念接受阶段。营造一个人人懂物联网、用物联网的氛围非常重要。目前的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物联网人才,懂物联网技术的工科人才较多,而精通物联网管理与应用的人才不多。实际上,由物联网带来的管理问题与挑战远比互联网要多,如使用者的安全管理与隐私的保护等。欧盟在《物联网——欧盟行动计划》中的14项行动计划中就包括管理、隐私及数据保护、“芯片沉默”的权利等内容。欧盟早对物联网安全与隐私等进行研究,希望尽早解决物联网发展的管理障碍。我国高校应尽快培养懂技术、经济与管理的物联网复合型人才。在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要有管理、经济、营销、隐私伦理等人文的课程,而在物联网管理等文科专业中应加强物联网技术结构、物联网工作原理等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增加社会对物联网的了解和应用。

(四)增强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

第7篇

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开发出功能全面的手机操作系统,手机也愈发的智能化,传统的仅仅能接入互联网的移动通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因而,推出将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成为了移动公司科研部门需要去研究的工作。

1 物联网定义、组成结构及其特点概述

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万物,是对物联网最直接的表述。物联网的英文全称是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将无处不在的终端设备和应用设施,例如具有智能化能力的传感器、移动终端设备、工业工程系统、电子数控系统、家庭数字智能设备等, 与周围安装有无线终端接收设备的个人与车辆等等连接,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发射接收技术,在长距离或短距离的通讯上,实现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效果。在各种网络环境下,采用保障终端设备信息安全的机制,为各联接终端提供安全可控甚至是具有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搜索、报警联动、调度指挥等管理方式和服务功能,实现网络技术对“万物”的“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安全放心”的“管理、防控、经营”一体化功能。

构成物联网的框架部分由3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控制整个物联网的核心能力,让物联网具有感知能力的感知层,感知层反应着物联网的技术含量,是开发部门追求进步的重要一层;接下来就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根本,技术最为成熟,各方面都是最全面的,只有经过小部分完善的网络层;最后一层是应用层,面对的是移动终端的用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企业的信息展现到终端用户面前,为终端用户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方案,整个物联网具有着融合企业信息、提供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信息安全的开发能力。物联网系统主要包括有:支撑服务运营的系统、虚拟空间中的传感网络系统、终端业务服务的应用系统、作为连接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系统等组成。

过去的互联网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现今的物联网技术所取用的核心部分依然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只是对互联网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扩展和延伸,达到物体与物体的连接。由于物理材料、物理技术的升级,通过光感技术、红外技术、等等,物联网技术能快捷的使两种不同的行业产生联系,使得像超市、护肤品专卖店等这类实体经营店也能通过网络技术产进行交流。总的来讲结合力物联网的移动通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物联网技术服务的对象更广

过去的移动互联网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服务对象局限于移动终端,没有将这些对网络服务需求高的大量的实体类的客户端纳入网络空间去,服务效应明显低下了很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刚好满足了这类对网络应用需求高客户群体,方便了实体类的客户端对人们的快捷服务,填补了之前服务所达不到的空缺部分,扩大了通信公司服务的范围。

1.2 物联网缩短了服务的反应时间

以往人们需要社会设施服务的时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物联网则彻底缩短了人们申请服务的反应时间,需求人群只要通过物联网或者使用物联网上提供此类服务的APP一个简单的需求信息,能提供该类服务的从业人员在接到需求信息之后就能快速反应,到达需求人群身边解决所遇到问题或是提供需要的服务,经过物联网的提速,使得生活变得更简单方便了。

1.3 物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更高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发面已经有了经验,再加上新的加密解密技术,物联网对用户信息保护的能力更加提升了一个环节,物联网保护信息的能力更高。

2 物联网技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我国通信行业经过了互联网时代的升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物联网是一种新的技术,未来的上限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确定,因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加快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进程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到为大众带来福利都是需要一个时间发展的过程来完成的,物联网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扩展,有互联网技术运作所打下的经验基础。因此,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进程要加快。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用户生活创造便利,更为移动通信行业开展出新的业务创造出前提和准备。通信公司要发掘通信领域内的技术优势,充分运用终端平台的高度智能特性,开发出便捷服务于广大群众同时又支持这类智能平台的APP软件,使广大群众能充分体验到物联网对改变生活、服务生活的优势。通信公司要注意到的是,公司要通过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等方式来获取广大用户对公司所开展的这些服务的感受、看法,了解带终端使用者对需求,这样技术开发部门才能开发出符合用户需要的应用软件。

2.2 增强网络监管力度,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犯罪分子也趁机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实施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种层出不穷的电信电话诈骗,欺骗老年人,套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不快。因而,物联网技术下的移动通信技术要不断的提升网络监管力度,协助警方打击这些通过网络来违法犯罪的行为。同时在用户信息保密上也要加强管理,很多带有骚扰性质的电话就是因为通信行业对用户信息的保管不利,被一些黑客盗取了数据库内客户的信息资料,不断的向被盗信息的客户打骚扰电话,影响日常生活,这都是物联网管理要注意的地方。

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农业信息化建设 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因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力求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获取自然环境的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物联网技术具有综合性与智能性,其系统的建设能够满足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一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农业生产中已经逐渐应用到了遥感、网络共享、信息处理、通讯、RFID等技术,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源环境信息化

资源环境信息化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大,气候、湿度、温度、光照、温差、降水、土壤等因素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资源信息库,为农业生产提供给必要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信息。除了静态的信息展示外,还应当有动态化的信息收集,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实时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2生产管理信息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生产、销售等环节相互之间的脱节,最终阻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予以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对农作物种植、农田管理、畜牧养殖、环境监测等过程予以统一的规范化监督,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实现对农业成本的节约以及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3经济发展信息化

经济发展上的信息化是指农户、农村企业等各单位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促进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通信设备,普通农户以及农业生产企业都能够获得关于交通、环境、资源、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实时消息,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农户等还可以了解到政府最近的农业政策与农业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生产经营行为与国家的建设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另外,信息化的网络通信平台还能够加强农村与外界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外部企业对农业生产建设进行投资。

1.4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技教育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为农业生产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需对人才的培养予以高度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够使农民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科技的信息化是指利用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整合至网络平台,使农民或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与建设。

2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2.1物联网技术概况

物联网属于一种“有限网络”,管理、控制等操作都针对特定的对象展开,它能利用网络、识别器与传感技术将不同的管理对象连接到一起,从而对对象进行决策、识别、感知、态势判断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其操作具有综合性与智能化的特征。物联网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数据,因此对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要求与需求均相对较高。物联网平台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物联网技术可谓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进行的经济投资产生,还能够使经济运行的效率得到提升,因此其效应具有双重性。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以及物与物之间交互联系,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并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而是对具有先进性的计算机技术的整合,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技术的应用会做相应的调整。

2.2物联网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领域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手段,而农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影响因素较多,经营较为分散且生产流程较长,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整合,促进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身份标识编码上,农产品自产生起就被赋予了唯一的、区别于其它产品的标识编码,其信息资料可通过RFID技术进行采集与储存,如果某一环节需要对产品予以数据分析,那么可通过对产品ID的分析或者对代码的解析来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物品做出识别与判断,同时可以对产品进行全程的跟踪与管理。具体的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结构如图2所示。

3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3.1农业节水灌溉

生产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最为突出的环节当属节水灌溉环节,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整体上呈现出匮乏的状态,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研究人员应当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灌溉方式,使灌溉既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又能够实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灌溉可以应用具有自动化特征的控制系统进行操作,整个系统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信息采集,研究人员首先应当对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因此需采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第二是分析加工,利用这一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剔除无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第三是指导实践,整合后的信息能够为灌溉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农业生产人员能够确定灌溉量与灌溉方法;第四是信息反馈,物联网系统平台能够对灌溉进度与效果进行有效的反馈,用户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对灌溉信息进行查询。山西省应县的水资源就严重匮乏,为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相关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完善的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制定用水计划、管理水费、记录灌溉进度、上传灌溉信息等用户需求,这一系统由总控室、集中控制室、电气控制柜以及水泵组成,相关信息可通过RFID技术获得,数据的传输、水泵的控制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均相对较少,这一系统的使用使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3.2产品安全监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毒豆芽、毒奶粉等问题被曝光后,消费者希望食品生产环节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此时相关部门也相应的加强了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的力度。在农业生产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监管途径,即可以利用RFID技术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予以全面的管理与监控,美国最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了避免患有疯牛病的牛流入市场,研究人员将RFID身份识别编码从牛耳处植入,RFID系统中详细记录着每头具有编码的牛的资料信息,包括年龄、饲养情况、体重、患病史以及宰杀情况等。我国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始于2009年,为了保证猪肉的质量,研究人员推出了“金卡猪”,即利用RFID技术为猪贴上对应的“电子身份证”,从而实现对猪从饲养、防疫、加工,到流通与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监控。这一监控过程的完成主要依赖于EPC标准以及RFID技术。

3.3农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在产地的处理,第二是装载运输,第三是在批发市场的销售,第四是在零售市场的销售,为了保证农畜产品不脱离监管的范围,物联网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物联网技术具有联网、识别以及追溯的功能,因此在整个流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都能够对农畜产品的去向予以全面的监控。产品信息采集的过程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因此不会影响农畜产品的销售过程,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使农畜产品供应链共享与集成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产品流通过程可以形成一条信息链,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产品供应环节,相关人员都需要先对产品的信息进行采集并上传至对应的数据库,保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与信息存储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数据库会设置密码,只有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上才能够对密码进行共享。

3.4质量安全追溯

物联网技术在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较为显著,质量安全追溯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体系,该体系由信息采集、传输、查询这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采集信息的过程,以蔬菜生产为例,生产人员会将生产基地划分为不同的地块,然后对各地块做编码处理,并为之匹配相应的IC卡,生产过程中的每项产品都会被赋予对应的电子标签,播种后每次施肥、浇水、除草的过程都需要通过终端记录到IC卡中,通过终端进行操作能够简化数据采集与存储的过程,避免投入过多的人力与财力,且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其次是传输信息的过程,在生产基地,信息的收集通过终端与IC卡完成,IC卡相当于信息存储的中介,而信息传输最终的目的地应当是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因此应当定期对IC卡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即利用RFID技术将其通过计算机设备与网络传输到物联网信息数据库平台。最后是查询信息的过程,在农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相关人员可将物联网上存储的追溯码进行转换并生成标有追溯码的标签,并将这一标签准确的粘贴到产品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对产品信息进行查询。

3.5农业信息共享

农业信息共享能够加强农业生产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新的思想与新技术,可建立市级、县级、乡级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这样既能保证农业政策与信息的上传下达,还能够保证政府对民意的深入了解,上下层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广西省玉林市就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了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四级信息网联动,即在市级设立农业信息中心,在县级设立农业服务平台,在乡级或镇级设置农业信息站,在村内设置信息员,这种服务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各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具体来说,网络信息平台由各农业企业的网站以及特色的农业网站组成,各网站根据自身的定位与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板块,例如玉林市博白县的竹芒编企业的门户网站上就设置了声讯服务、网络销售等众多模块,同时为了满足对外销售的需求,网站还有专门的英文版。

3.6精准农业发展

精准农业是农业精细化发展的目标之一,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对农业生产过程予以定时、定量、定位以及空间变异管理。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对农产品生产环境与条件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如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对温度、湿度等指标的制定都可以是定量的,总的来说,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农业可以实现精准化发展,农业生产者能够科学的设定生产目标、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定位诊断、对生产方案进行优化,并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发展予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农业生产不仅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

3S技术是精准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技术手段,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具体来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标识出相关物体,然后感知物体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决策终端、显示设备、计算机以及智能接口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双向反馈,最终保证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控。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沟通的实现依赖于终端设备以及通信技术。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生态体系具有复杂性与开放性,种苗等农产品原料、农田与畜牧场等培养场地、气候条件、灌溉条件、人为因素等都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这些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进行最大限度的监管与调整,物联网技术利用3S技术对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予以实时的监测,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传输。通过实时的监测,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科学生产、灾害预防等目的。无锡市一农业生态园就应用了3S技术,某阴雨天养殖户史先生在距离生态园六十多公里的位置对园内蟹池中的供氧机进行远程操控,避免螃蟹发生缺氧的现象,使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低。该农业生态园内设有物联网监控中心,通过计算机屏幕生产人员就能够对鱼池、蟹池的实际情况予以监测,并可以通过手机或者鼠标操作对供氧机的开闭进行调控,这种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的应用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4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经济建设、科技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信息化发展,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精准农业、农产品安全管理、流通、质量追溯等众多农业生产环节。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能够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能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杨晓冬.农业信息化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评价与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

[3]彭细桥,王江伟,李宏光 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2(02).

[4]吴婷.开心农场:从网络走进现实――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2(20).

[5]焦彩菊,翟海翔.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6]于双杰.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 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3(03).

[7]蒋宏斌,阙祥明,翟丹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

[8]刘佳海.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10]司文.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北京农业,2011(12).

[11]王春华.浅谈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12]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探讨实践

中D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93-03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其技术逐渐开始纵深化发展,物联网则是此类概念下诞生的技术之一。宏观分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加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型就业岗位。微观分析,其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收益的目的。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当前物联网趋势下射频识别技术的探讨与实践,进行简要的剖析,以盼能为我国此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物联网

物联网顾名思义其核心为网络,实施的对象为各类物品。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下,物联网技术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模块。物联网按照其实践应用的现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沟通物品之间的网络技术,另一部分则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用户。用户通过网络技术获取物品的具体参数,并通过此类技术进行物品的交易,产生良好的技术体验。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其通过智能技术以及识别技术,快速完成了物品与网络之间的结合。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收益,便捷人们生活的目的。

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背景

互联网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技术已经到达了瓶颈状态。在此现状下,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去网络虚拟电子信息的交流外,人们对于物品联网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前期利用蓝牙技术,进行控制音响或多媒体设备的技术,也可以看成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模型。但随着各类科技产品的快速诞生,网络技术中的无线网络技术也随之诞生。无线网络技术的诞生,对于各类的科研项目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意义。因此使得物品之间长距离无线控制,有了实现的可能性。随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化发展,物联网技术概念则快速的诞生。并且在短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1 国内物联网发展现状

互联网技术起初诞生于西方国家,我国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研发都较晚,因此关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较晚。物联网概念最初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随后该学院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自此之后,西方国家开始了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当前我国关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对此表露出了极大的发展兴趣。大量的企业以及研究单位对此展开了实践工作,并引起了政府部门以及其他行业的关注。例如当前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以及同行业的京东,则是大量应用了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深入分析,此类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行业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工厂中质检方面的影响较大,但也因此产生了其附属行业例如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的软硬件生产商。

3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英语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通常简称其为RFID。此类技术为通信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电讯号以及内置识别参数,对相关数据进行读写和核准。并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用进行物品与识别器之间的实际接触。对于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产生了极大的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分析也提升了企业的收益。

射频识别技术属于微波射频,其射频范围为1-100GHz,因此其适用的距离也较短。此外射频识别器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读取装置,另一类为识别装置。读取装置为固定安装,识别装置则可进行移动。例如超市收款中利用的扫码器,也属于微波射频技术的一类,固定装置例如门禁系统等。

4 射频识别技术对物联网发展的影响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两者具备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通过软硬件之间的结合,完成了用户对于物品信息的了解,或对物品的购买。相较于传统的购物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对用户产生了较好的应用体验。整体上分析物联网技术属于主干核心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则属于物联网技术应用中的辅助应用技术。两者结合下完善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并对物联网技术的后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5 射频识别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完成了物联网技术初期发展的基础建设。当前两者结合下产生了极佳的应用体验,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当前物联网趋势下,射频识别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其中具体的分析内容为:仓储方面的应用实践、物流方面的应用实践、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实践、物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实践、数据采集方面的应用实践。针对此类应用项目,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5.1 仓储方面的应用实践

电子商务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大量的电子商务企业进入此类行业中。在此背景下,商户在进行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则需进行货物的储备以及转移。在此过程中笔者提供一组数据:2015年淘宝双11活动,最终的成交额为912.17亿元,产生的包裹大约为:5亿件左右。2016年淘宝双11活动,最终成交额为1207亿元,产生的包裹数量约为:10.5亿件。如此庞大的交易额以及快件量,对于仓储方面的要求极高,甚至极易引发严重的仓储事故。

在此现状下,阿里巴巴成立了菜鸟驿站,京东成立了京东物流。其在仓储转移中则是大量应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在其企业的仓库中,形成了类似当前我国公安部门的天眼网络。通过密集的射频识别装备,达到对货物的快速识别以及快速的转移。以此降低了仓储的出错率,提升了仓储能力。

5.2 物流方面的应用实践

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的内容除去互联网技术的软件方面外。还存在硬件,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关于其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主要为物流方面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关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则较多。

例如人们在网络平台进行购物的过程中,网络商铺通过快递公司进行发货。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快递主要目的地相同,此类货品首先用过仓Φ昶探行发出,之后通过快递公司进行中转分拣发送。前期物流公司针对此类分拣工作,主要通过人工分拣的方式进行规整。但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逐渐变大,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物品量也较大。此类现状下,人工分拣不但出错率高。而且成本较大效率也较低,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则是极大改善了此类现状。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物品得到了快速、准确的分拣和备货。从而达到了提升效率,稳定企业收益的目的。

5.3 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实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其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其中家装行业则是受益较多的行业之一,智能家居其核心技术为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将家庭中的生活设备、门窗、灯具、多媒体设备进行互联。其中射频识别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的应用范围为:安防技术、门禁技术等。

例如当前市场中智能家居较多的一类智能门窗中,则是利用了射频识别技术。此类技术将网络技术与硬件进行相互结合,便捷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也提高了安全效果。例如射频识别技术中的门禁技术,通过管理员模式将家庭成员的指纹或面貌,进行留存设置建立新用户。在保持网路畅通的环境下,开门只需要按指纹或扫描面貌即可。并且在停电或断网期间,其具备传统门锁的特点,可以利用钥匙进行开门。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对于人们的财产安全提供了多一层的保护。

5.4 物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实践

一项合格的产品从生产都成型,直至最后进行产品交易。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即为质检环节,产品的质检方式对于产品后期的交易,以及产品的合格性影响重大。尤其是当前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质检技术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合格的产品质量能够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劣质的产品也能对物联网的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当前在我国的发展中,还属于初期阶段。因此关于其技术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还是引起了较多人群的关注。射频识别技术在物联网物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则有效提升了产品质检的效率。产品在进行质检的过程中,首先对射频识别装置进行参数设置。之后通过流水线设备进行物品的传递,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进行质检。通过固定数据质检的比对,极短的时间内即可检测出产品的质量现状。以此减少因人工质检产生的误差现象,并且减少了企业的报损费用,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收益。

5.5 数据采集方面的应用实践

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对于其技术发展的影响重大。例如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正确的使用顺序为:屏幕启动-主机启动-配件启动。但在物联网环境下,人工错误设置为:主机启动-屏幕启动-配件启动。此类现状下造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设备开启后设备配件无法启用,无法加载到应用项。因此在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对于其发展的影响重大。射频识别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则存在数据采集的功能。前期在应用的过程中,射频识别设备需输入控件的相关参数,其内部数据在比对的过程中,按照设备参数会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此避免设备在启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故障现象,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

此外,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整体的技术具备一定的智能化,系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产生的现象为物联网设备随着应用时间的加长,其故障率以及出错率逐渐降低,最终达到零失误的效果。此类现状下其核心问题即为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的积累以及调整,其中针对数据积累和调整的主要技术即为射频识别技术。

6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发展也获得了较大的成果。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针对物联网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则是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于其辅助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最主要的辅助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射频识别技术配合物联网技术,极大的完善了市场对物联网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联网技术的不足之处,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的应用实践方面为:仓储方面的应用实践、物流方面的应用实践、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实践、物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实践、数据采集方面的应用实践。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实际应用企业的发展,并且加强了应用企业的实际收益。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更是促进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焦青亮,夏魁良.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2016(3):92.

[2] 张秋艳,黄海松,陈伟兴,等.基于RFID技术的白酒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可靠性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5(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