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

时间:2023-10-10 10:43:17

导语:在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绝大部分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素质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行为方面较多的局限于经验型和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也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师范性

这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既能“上舞台”,又要能“上讲台”的一专多能的通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程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等课程。

2、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首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其他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等音乐相关文化课程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3、专业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又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的能力,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4、多元化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元化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开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开设职前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课程,增强学生在未来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培养目标应从过于技术化向人文化、文化化转变。

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的若干设想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机制本体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目前应该是复归、体现以师范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无疑应该是高等的水平、师范教育的性质。就音乐专业来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呈平行、并列状态,而非从属或包容的关系,更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达不到音乐学院那种单一而精湛的专业水平,但音乐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胜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努力寻求自己办学的主体意识,不与专业音乐院校去攀比“一专”,而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综合素质”之路。

2、建立起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质不是全能,综合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精通一切音乐艺术门类与知识的人才,而应该是在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师资的大前提下,施行以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除了切实开好现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外,还应增设一些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益,与音乐艺术相关,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新学科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生理、音乐文学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修养,哪怕是讲座形式,也会大有裨益。

3、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考核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观赏实践性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专业课由任课教师或学科小组闭门考核,采用班级或年级小型演唱会、汇报演出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观赏,教师打分。B、大奖赛式的评分标准。由于专业特点、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等多以小课形式授课(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考核中不免出现偏爱现象,为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不妨采用大奖赛的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C、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音乐教学的成绩评价可分为:平时、期中、期末、总成绩的评价,如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式进行,加大平时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比重。D、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各种教学文件的齐全与质量、备课、教态、有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愿;B、是否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术;C、课堂上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D、是否热爱音乐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E、将教师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社会实用人才做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准备未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杜会,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树立与加强未来愈识,切实把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与能力放在首位,不断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万珍,王天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6.

[2]吕丽娜.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4):56.

第2篇

关键词:高专院校 音乐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一、 高专院校目前音乐教育现状

(一)教学观点过于陈旧

目前我国高专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中,教育思维和师生关系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音乐教育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教育目标没有受到重视。尽管一些院校开始将音乐素质教育加入到正规的教育环节中,可是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所以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高专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难以改进的原因比较多,当前高专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都处在探索期,实践内容比较少,所以教学效果的反馈没有很好的体现在教学改革中,使得高专院校音乐教育进步较慢。音乐专业教学主要还是落在音乐技巧及其实效性内容上,音乐思想和艺术修养等内容还没有加入专业教育中,这是高专院校在办学和设计教学内容是侧重点的问题,观念和模式还是停留在理论技能教育中,所以音乐专业的教育改革应当从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入手。

(二)缺少明确的教学目的

高专院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过于固定化,学生差异性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教学目标也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优点也没有得到发挥。

(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高专院校中的音乐专业,听歌、演唱是最简单的教学途径,教学资源匮乏也使得教学效率降低。音乐专业缺少专业器材,学生的音乐特长没有良好的锻炼机会,只通过“视、听”两个方面进行音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专院校音乐教学改革探究

(一)从音乐教学模式改革入手

现代化的音乐专业教育,应当将艺术素质教育融入教育体系,要彻底改变“音乐教育就是教音乐”的死板认识。高专院校中专业性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概念需要明确,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要优先引入先进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丰富音乐专业教学内容,真正将音乐教学作为专业内容进行开展。为了改变死板的音乐教学模式,增强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的讨论与反思环节,交流和互动是最好的学习氛围,开放式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再结合问答互动,教师可以更好的指出学习重点,学生在理解方面产生了偏差,教师也可以更好的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活跃,专业性强的音乐课堂。

(二)特色化音乐专业教育

高专院校的音乐专业,应当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巧的、有个人特色的综合音乐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科学引入个性化教学内容。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质量,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特长,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结合常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培养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人才。同时,在高专院校中,音乐教育还要将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发展方向。在理论教学和音乐素质教学方面,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技巧,在具备了足够的音乐素养的情况下,对于音乐的阐释和理解也将进一步深化。特色化音乐教学还体现在将学生能力分层,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内容挂钩,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的发展空间,结合更多样的音乐教学方法,逐渐将死板的音乐教学模式个性化、丰富化。

(三)自主化、开放化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专业相对于其他技能型专业有所不同,高专院校中音乐专业教育不仅要学习音乐知识和相关技能,音乐思想和音乐素养也是构成完整音乐人才的必要因素,所以音乐素养的教育要以自主化、开放化的教学模式为主。首先从音乐情感和音乐热情入手,可以在音乐课堂上采用音乐剧或者音乐舞台剧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通过音乐剧中角色扮演,对不同音乐环境气氛和人物心理进行更加直观的体验,将音乐与情感沟通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理解音乐的积极性。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欣赏音乐电影的方式感受音乐,将关注点放在演员表演和演唱上,看看专业演员如何将情感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并试着让学生模仿,根据自己的理解带有情感的进行音乐表达。师生之间的讨论也十分重要,在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教师积极提问,让学生有思想的学习。提问可以针对音乐特点、技巧特点和音乐情感展开,正确引导学生有效的思考,注意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启发,在提升音乐技巧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目前高专院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了进一步优化音乐专业教学内容,应当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将音乐专业的教育内容系统化。在形成了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后,有针对性地分析音乐教学的发展未来,做好学生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工作。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更有利于高专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易铮.浅谈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2]潘冠泽.探究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J].大舞台,2010,(07).

第3篇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兼有音乐艺术和教师教育双重实践特点的专业。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音乐学院式的实践教学长期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缺乏全面系统的育人方案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建,但研究者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没有结合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等问题,没有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形成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从而服务中小学的研究理念,致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规范化的管理、立体型的培养方案、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及全程化、具体化的监控措施。

(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在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先导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被提到日程上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音乐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教师任教的职业行为,这对于学生形成教育和教学能力,以及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致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残缺,音乐教育实践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三)重音乐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重音乐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倾向。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割裂的现象依然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弱,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对真实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分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培训,没有对学生的教学选择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期。

(四)专业技能学院化,考核方法陈旧化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音乐学院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技能目标是音乐学院的标准,过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落入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跳、能跳不能指挥、能上舞台却不能站讲台的境地。音乐专业基础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弹、唱、跳、指挥四项专业技能,也就是音乐教师应有的四项基本功。原有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将四项专业技能和基础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教学出发,没有将音乐基础教学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中,没有把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调控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考核方法单一、陈旧,缺少创新,没有将多元考核的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

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当以音乐基础教师的需要为本,强调可操作性;以音乐基础教育发展为导向,强调实用性;以培养音乐教师创新能力为主,强调实践性。

(一)改革目标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视角,构建一个能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使学生具备“站得讲台、上得舞台、创新有为、教研有方”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改革内容

1.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三型”即“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1〕的原则和“三性”即“基础性、师范性、专业性”〔1〕的原则,将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音乐专业技能作为实践教学训练的两条主线,并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建立突出师范性、注重专业性、强调融合性、贯穿连续性、体现立体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设计出较为完整的发展图景。2.设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本着深入中小学、了解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构建理念,设计一套更为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3.调整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实践教学课时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音乐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出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局面,没有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2〕。根据《意见》要求,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整合优化课程结构,适当精简、压缩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突出与能力培养关系更密切的实用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课时。4.构建“5421”音乐教学能力训练模式和“4441”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模式“5421”音乐教学能力训练模式:“5”即根据音乐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前”“、教学行动中”和“教学行动后”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及所需的能力,将音乐教学能力分为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五个方面“,5”是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4”即“四项达标”———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2”即抓住两个环节———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现从识岗、试岗到顶岗的过渡;“1”即一个课题研究,引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反思,选题做研究,培养其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4441”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模式:“4”即“四项达标”———中小学教材歌曲自弹自唱达标、少儿舞蹈组合达标、中小学教材歌曲指挥达标、河南地方戏曲(民歌)演唱达标等;“4”即“四级垂降式舞台艺术实践”,是指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大学生科技艺术节等大型艺术活动、院级专业汇报演出、班级专业汇报演出、学生个人演奏、演唱会等,在实践中锻炼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四个层面的舞台艺术实践平台,使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即“四个团队”———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管乐队四个艺术实践团队,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四个团队”的活动,为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和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1”即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5421”和“4441”模式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等职业技能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分配到各个学期中;采用量化分解、分期完成、强化训练、集中考核的方法,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型的系统格局,形成了覆盖面广、普及率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有效提高了其综合实践能力。

三、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构建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构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在组织与制度管理方面,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起到监督、督导作用;学院具体负责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管理,制定独立的、完整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方案等,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健全和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成立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构,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评价方案,并在评价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及时进行改进,确保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使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成效的主要途径。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指标、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以及评价制度等,都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结构来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措施,才能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三)建设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条件和环境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音乐教育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拥有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仅仅能够提升学前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能够保证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是这几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学生音乐素养、生源质量、高校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技能并不强。所以,要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将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音乐教育技能的核心培养目标,探索相关的途径,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其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要以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点,将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其教育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然后全面性地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1)引导学前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和演奏,认识音符等简单的音乐技能和知识。(2)培养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3)让幼儿能够使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体会快乐。(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培养出艺术活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让他们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能够体验创造和自由表达的快乐。”这是在《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种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前以音乐技艺为重的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育则是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以及身心的全方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学前音乐教育就能够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进行表达、交流、创造,进一步挖掘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具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学前教师能够以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为引导,进行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的挖掘,这样才能够让音乐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音乐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1.非专业性

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因为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套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形成的,将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看得过于重要。学前音乐教育实际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之间严重脱节,学生们因此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前音乐教育内容的了解。众所周知,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分析、编排作品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作品特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顺利组织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正因如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重视的,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行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他们往往不需要掌握过多的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演奏技巧、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这样看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对于音乐的学习中选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通”,但是不要求“精”,保证音乐教育的精益求精。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知识架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要在音乐学习的“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当的综合性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优秀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学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培养目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和知识。主要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创编能力、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这些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是最重要的。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是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够形成的。二是要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具有能够良好的掌握演唱、弹唱、演奏、音乐基础理论(其中包括调、调性、节拍、和声、曲式、调式、节奏、旋律、织体)等技能和知识,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变为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等。这样看来,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则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演唱和弹奏基础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学前使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以钢琴或者声乐的某一种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训练,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正因如此,要注重音乐与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的结合。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这样运用音乐教育,就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要素,为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要从基础开始学习,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在钢琴、声乐、舞蹈,还是视唱、乐理等方面都应帮助学生们改变以往的思路和理念,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幼儿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总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紧张感,要注重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各个器官在这样的方式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创作音乐,便于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学生们在即兴创作的时候会采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将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开展,利于个性化成果的产出。在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加以肯定,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事项,奥尔夫教学法提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性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相关课程的全面渗透、面向未来职业是高校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理念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得到彻底贯彻,教学指导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能够即兴创作,对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徐少涵.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启示[J].北方音乐,2015,(16).

[2]胡建华.审美教育视域下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探析[J].歌海,2014,(02).

第5篇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总体设计的针对性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存在声乐教学认知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受教育者并未做到真正的声乐教育,而且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中,受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较短、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固定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声乐教育和现实需求之间断裂。现实需求属于外因,而声乐教学的理念及模式是内因,内因无法彻底转变,则外因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设计一套专业性强、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总体教学设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了解各中小学所需的声乐人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迎合社会的需求。中小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青睐于配有歌词且语义清晰的声乐作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解读出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多元性有一定了解,以开阔学生视野。在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课外演出和校内比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能将审美体验直接渗入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中,而且能将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三者的互动中取得平衡,使抽象的音乐教育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在高师教育阶段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并接受音乐美的训练,同时高师阶段声乐教学需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和素质培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2000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4册8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4~5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2009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10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20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8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这种由知识积累和水平提高而生成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表现,包含了“量变到质变”这个人类知识进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即使是有学生在音乐理解上出现了某些问题,在作品演奏上也可能并未完整熟练,在弹奏技术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难点,但却不一定马上在课堂上予以彻底纠正或根本解决,有时甚至可以暂且不管并让其一带而过。因为“熟能生巧” ,只要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基本能达到教学及弹奏要求,教师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新的作业,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当然,学生的弹奏技术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即指出并予以纠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钢琴教学,却不宜斤斤计较。因为,惟恐学生在弹奏的方法学习、技术的练习,或是在钢琴音乐与艺术知识吸收和积累过程中有一点不完美,于是,抓住一点便一味纠缠,结果必然侵占和浪费了学生并不太充足的宝贵学习时间。

相反,随着学生弹奏及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所浏览与接触的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广泛和数量的逐步增加,不仅因弹奏水平不够所造成的技术问题或难点可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与艺术教育的知识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充实并获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不求甚解”不是不能求“解,”而是暂不求或暂缓求“解,”甚至暂不求“甚解,”一切皆应“因势利导”并以适可而止为宜。

四、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由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于是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钢琴弹奏水平属于技术问题,而音乐表达则属于能力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这个问题混为一谈,表述模糊不清。

其实,无论是钢琴的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达,需要发展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是包括音乐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综合素质在内。对于钢琴艺术来讲,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具有工具性,它的训练与提高不一定需要有情感内涵表达等艺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达能力却是弹奏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体现,而这个体现虽然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之上,却也未必需要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程度。钢琴弹奏技术指的是弹奏者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表达行为,而音乐表达能力则体现的是其钢琴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两者虽然在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是同步的,但在任何钢琴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却应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音教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应考阶段,原则上解决的就主要是钢琴的弹奏技术(为应考的几首钢琴作品服务),这属于钢琴学习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教学方向应该属于学生钢琴艺术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原则上主要应该解决的是其音乐表达能力及其发展问题。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弹奏技术及方法是单纯的,原则上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年龄段的弹奏者那里都是一成不变的;音乐表达能力一般则会因为弹奏者自身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2、掌握弹奏技术的活动允许历经思辨、重复、稳定、提高的内容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技巧可被肢解与重复的成分比比皆是;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则是这一切内容和过程经历之后具体应用的结果,它要求精炼、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重复或多重意义的表现形式。3、在教学过程中,各类具体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难易程度的学习与掌握,虽然有大致规定的过程要求和质量标准,但顺序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它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弹奏水平,来定制技巧难易程度教学的时间表,学生对已知或未知的某些难易程度不同的弹奏技术,原则上也可以不分先后。而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弹奏技术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不可能出现有倒装的情形。4、学习者针对某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根据与完成作品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自身条件,对某些并不急用的技术技巧可以允许有选择性的吸纳。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一般则是有一个较为恒定的艺术标准,不能见人见智具有随意性。5、相关弹奏技术技巧的方法要求具有同一性,因此,学习与弹奏的训练和掌握过程应当是科学的、严格的,不允许因人而异。而音乐表达能力虽然也能够具体体现弹奏者技术技巧水平和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展示,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6、围绕各类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或钢琴音乐作品可以是有限的,且掌握即可。但围绕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接触与积累广泛的、风格各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却是必须的。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2000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4册8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4~5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2009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10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20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8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这种由知识积累和水平提高而生成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表现,包含了“量变到质变”这个人类知识进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即使是有学生在音乐理解上出现了某些问题,在作品演奏上也可能并未完整熟练,在弹奏技术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难点,但却不一定马上在课堂上予以彻底纠正或根本解决,有时甚至可以暂且不管并让其一带而过。因为“熟能生巧” ,只要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基本能达到教学及弹奏要求,教师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新的作业,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当然,学生的弹奏技术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即指出并予以纠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钢琴教学,却不宜斤斤计较。因为,惟恐学生在弹奏的方法学习、技术的练习,或是在钢琴音乐与艺术知识吸收和积累过程中有一点不完美,于是,抓住一点便一味纠缠,结果必然侵占和浪费了学生并不太充足的宝贵学习时间。

相反,随着学生弹奏及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所浏览与接触的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广泛和数量的逐步增加,不仅因弹奏水平不够所造成的技术问题或难点可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与艺术教育的知识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充实并获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不求甚解”不是不能求“解,”而是暂不求或暂缓求“解,”甚至暂不求“甚解,”一切皆应“因势利导”并以适可而止为宜。

四、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由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于是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钢琴弹奏水平属于技术问题,而音乐表达则属于能力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这个问题混为一谈,表述模糊不清。

其实,无论是钢琴的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达,需要发展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是包括音乐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综合素质在内。对于钢琴艺术来讲,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具有工具性,它的训练与提高不一定需要有情感内涵表达等艺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达能力却是弹奏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体现,而这个体现虽然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之上,却也未必需要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程度。钢琴弹奏技术指的是弹奏者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表达行为,而音乐表达能力则体现的是其钢琴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两者虽然在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是同步的,但在任何钢琴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却应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音教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应考阶段,原则上解决的就主要是钢琴的弹奏技术(为应考的几首钢琴作品服务),这属于钢琴学习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教学方向应该属于学生钢琴艺术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原则上主要应该解决的是其音乐表达能力及其发展问题。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弹奏技术及方法是单纯的,原则上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年龄段的弹奏者那里都是一成不变的;音乐表达能力一般则会因为弹奏者自身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2、掌握弹奏技术的活动允许历经思辨、重复、稳定、提高的内容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技巧可被肢解与重复的成分比比皆是;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则是这一切内容和过程经历之后具体应用的结果,它要求精炼、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重复或多重意义的表现形式。3、在教学过程中,各类具体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难易程度的学习与掌握,虽然有大致规定的过程要求和质量标准,但顺序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它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弹奏水平,来定制技巧难易程度教学的时间表,学生对已知或未知的某些难易程度不同的弹奏技术,原则上也可以不分先后。而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弹奏技术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不可能出现有倒装的情形。4、学习者针对某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根据与完成作品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自身条件,对某些并不急用的技术技巧可以允许有选择性的吸纳。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一般则是有一个较为恒定的艺术标准,不能见人见智具有随意性。5、相关弹奏技术技巧的方法要求具有同一性,因此,学习与弹奏的训练和掌握过程应当是科学的、严格的,不允许因人而异。而音乐表达能力虽然也能够具体体现弹奏者技术技巧水平和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展示,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6、围绕各类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或钢琴音乐作品可以是有限的,且掌握即可。但围绕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接触与积累广泛的、风格各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却是必须的。

第8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有机结合;自弹自唱;互弹互唱实践课程

一、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从当前国内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建设和改革调研发现,声乐、钢琴、舞蹈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远远不够,还没能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体系,对于乐理、和声学、音乐史等理论课程的研讨更是涉猎不多。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幼儿园、小学、文艺团体等等,但目前用人单位尤其是专业艺术团体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综合能力强、音乐素质高的全面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我校音乐教研室近几年开展了以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钢琴》、《视唱练耳》等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作为特色专业,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最大的区别是更重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大大改善了以往学生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思想,尤其是声乐与钢琴这两种音乐教育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它们的有机的结合训练,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就业竞争力。

二、进行课程建设、整改所需解决的问题

(1)通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带动本专业其它系列课程建设,使本专业的各个核心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专业的应用性与就业灵活性,例如通过自弹自唱、互弹互唱实践课程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把声乐和钢琴即兴伴奏技能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将来的教学又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课程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要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并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尤其是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非重点专业,它的发展更是在夹缝里生长,光提高核心专业的技能,提升单一专业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和本科类院校比从生源到学制以及培养目标都处于劣势,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建设,进行课程整改,专业的有机结合,以及实践特色课程应用型的进一步加强是当务之急。

(3)音乐教育专业的各个核心课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很好的联系起来需要下大工夫,尤其是要使教师与学生都能适应这种教改,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种结合的纽带就是自弹自唱和互弹互唱这种很实用的实践课程,不过这种实践课程也需要教师的相互配合,首先要求理论课教师给学生把基础打好,其次声乐教师和钢琴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要注意教案的实用性、创造性,不能一成不变、闭门造车,最后钢琴即兴伴奏教师要先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学生能适应接下来的重点实践课程训练。

(4)在本专业的各个课程中有些课程属于技能课学生比较重视,有些课程是理论课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提不起兴趣,通过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学校重点发展行为导向教学法,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接轨,注重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改正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岗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将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我专业重点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并建成了省级精品课《基础钢琴》以及校级精品课《视唱练耳》,并立项了省级重点课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这些教研整改,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给本专业的长远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通过对企业艺术团体、幼儿园、小学等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适应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依据专业发展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思路,对相关课程进行研究和实践,既要体现课程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思想的价值,又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的使本专业的发展有个质的飞跃。通过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课程的发展和本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明显区别,实用性更强,就业灵活性也很高,现今社会就业靠的是能力,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每个学生的当务之急,学习不能死钻牛角尖,尤其是音乐专业由于基础不同、学习的时间差距太大,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单一的专业技能上和本科类院校学生差距很大,因此高职音乐专业学生也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实用性、灵活性非常强的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实践课程,要重点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音乐素养,这样将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才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音乐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音乐不是人类社会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和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声乐作品文学内容的表达。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之所以辉煌灿烂、浩浩荡荡,最能承载它的就是音乐。此外,音乐与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音乐教师应具备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

就专业化的音乐教学活动来说,教师必须精通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包括对音乐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等有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向有全面、深刻、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1.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如基本乐理、和声、曲式、歌曲作法、配器等,并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处理、表现甚至创作音乐作品。基础音乐教育具有全面综合的性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全面掌握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2.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音乐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基本属性上属于教育的范畴。音乐教育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3.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性,这些特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他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的教育体系是介于音乐和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新课程实施、研究、开发、评价的主体。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既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音乐教师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提高,同时也让音乐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新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何开发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音乐教师就必须准确理解新课程,真正接受新课程,积极实施新课程,并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更新知识和技能,提升素质和修养,为适应21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在具备了本体性知识后,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精进的具体表现形态)便是检验音乐教师合格与否的又一重要标尺。所谓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音乐活动的能量和本领。一般来说,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专业能力:

第一,音乐教学能力。中小学的音乐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便是音乐教师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音乐教师应具备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等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能力包括:准确的视唱和视奏能力,分析音乐作品和音乐表现的能力,合唱与合奏的组织和指挥能力,音乐、舞蹈的表演能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和语音表达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学机智),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创新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上述专业能力,才可能完成好包括唱歌、音乐欣赏、识谱、乐理知识、器乐演奏等在内的课堂教学,完成好组织辅导合唱队、乐队、舞蹈队以及其他集体性的课外音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