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故事音乐

时间:2023-10-10 10:43:17

导语:在教育故事音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故事音乐

第1篇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 历史; 演进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3-001

一、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贵族化

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在古代出现直接从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原始音乐广泛出现于宗教祭祀活动。夏商周时期出现学校的组织机构,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商朝的音乐歌舞是进行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统治阶级学习音乐教育,是为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周朝推崇礼乐执教,从对天神的祭祀转移到强调等级制度的社会道德规范。《周礼・春官・大司乐》提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即为古代学校,大司乐即为中国古代的乐官。有学者将成均解释为“以音乐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校”[1],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不涉及建立机构。并且成均之法解释为乐律学理论明显过于狭窄,具体参见刘勇的《“成均之法”辩》。[2]

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一枝独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璀璨时代。音乐教育突破周朝礼乐制度的刚性制约,私学逐渐在各地兴盛。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中,最为重视音乐教化功能的是儒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音乐教育的倡导者。孔子花费多年的心血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对于《诗经》的整理和教授,对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的弘扬和践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能够培育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人的精神生存世界。他将音乐作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必备环节,列入教育课程,并视为君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孔子强调礼乐治国,将礼乐并重,并通过礼乐教育贯彻儒家学说“仁”的道德实质,实现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在《论语・阳货》中,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要求从礼仪的玉器、钟鼓等外在形式中发掘所承载的教化内涵。在这里,孔子对音乐实现了祛魅化和人文化的双重进程,消解音乐与巫术相联系、与鬼神相沟通的形而上的神秘功能,建构了音乐人文化的教化功能。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为儒家经典的审美教育思想。

三、从汉代到明清时期:音乐教育专业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短暂而强大的秦朝推行刚性的法家治国理念,焚书坑儒,禁止私学。作为《六经》之一的《乐经》也随之亡于秦火,成为中国音乐史的一大损失。汉代统治者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官学与私学并举,推动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儒家思想开始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中国民族心理的深层次价值结构。统治者高度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沿用秦代的乐府名称,设立了汉代的乐府,专门从事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以了解人心向背、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争,客观上促使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交流,导致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合流,异域音乐和中原音乐交融,从而形成丰富和多元的音乐文化。魏晋时期,清商乐兴盛。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起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到盛唐时期,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统治者崇尚儒学,重视音乐教育功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教育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清商署、教坊、梨园等)。太乐署机构庞大,主要成员包括乐官、乐正、博士以及助教,研究和演奏范围包括雅乐和燕乐。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的教坊专门负责管理在宫庭中演出歌舞、散乐等的男女艺人,并负责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其演奏内容以民间娱乐音乐为主。梨园是唐朝宫廷音乐水平最高的专业音乐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李隆基将宫廷中的歌舞伎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这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训练戏曲歌舞演员的培训场所。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模式主要继承于唐代,设有太乐局、鼓吹局、大晟府、教坊、教乐所等音乐教育机构。在朝廷大宴、重大节日、皇帝游幸、赐大臣筵席等政府重要场合,由教坊演奏乐曲、剧目、歌舞之类。宋代宫廷音乐保持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基本格局,雅乐是主导观念。在正殿进行典礼时,多用雅乐,在别殿设宴祝寿时,多用教坊乐。雅乐承载意识形态的社会教化功能,同样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明清时期,文化教育总体倾向于保守和僵硬。音乐教育成为技艺的传授,内在的音乐教化功能相对淡化。明朝朝廷的音乐、礼仪之事归于太掌寺管理。宫中的歌舞音乐之事归于教坊司管理。清代制度主要继承明朝,朝廷中主要是隶属于太常寺和礼部的乐部。宫廷的礼乐机构为升平署。统治者较为重视华夷之辨的正统问题,雅乐作为正统的一种表现载体,自然受到重视和扶持,因此雅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朝廷的典礼音乐为正式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讲究政治形式和程序规范,逐渐失去活力。民间的娱乐音乐逐渐兴盛,出现了变雅为俗的要求,以戏曲为代表的娱乐形式逐渐普及,众多政府机构和富贵商人都蓄养戏班。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2XSYK065)。

参考文献:

[1]卢康娥.音乐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年1月,第28页

第2篇

关键词:古筝教学;音乐;技术;融合

0 引言

古筝的音色优美,清脆,对于听众而言,古筝演奏是一种精神享受。古筝和部分传统乐器一样,既适合独奏,也适合合奏。在练习古筝的过程中,弹奏者不仅要掌握古筝的演奏技巧,还要对古筝的音乐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能够提升古筝练习的水平。

1 当前我国古筝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古筝演奏作为传统音乐艺术中的一项技艺,也逐渐被人们所喜爱。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了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水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还要重视对学生古筝演奏技巧的培养。不过,目前我国的古筝教学现状是教师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技术与音乐的融合,进而导致学生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无法将古筝表演的艺术气息展示出来。

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常规古筝演奏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训练,但因为在培养学生规范化演奏的同时,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内涵,导致学生对古筝音乐性的欣赏能力不高。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古筝演奏的艺术水平,处理要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演奏技术外,还要使学生对古筝音乐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古筝技术和音乐的融合,增强古筝演奏艺术的魅力。

2 加强古筝教学音乐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2.1 增强古筝课堂教学的有趣性

一直以来,我国古筝教学的方式除了远程教学外,只有面授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相对于其他艺术教学方式而言,古筝教学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而且,社会上一些基础性的、小型文化交流活动比较少,但是古筝考级和竞赛活动,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古筝教学变得更加重视演奏的技巧,而演奏技术又比较枯燥,学生对此并无学习兴趣。所以,如果能够将古筝教学的音乐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加古筝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古筝教学的质量。

2.2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在古筝教学中将音乐与古筝演奏技术融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作品背后故事的了解。比如,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弹奏古筝的时候,肢体语言和音乐的情感融合,不但能使学生将古筝曲本身的音乐性展现出来,还能使音乐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从而增强古筝弹奏者演奏古筝曲时的艺术表现力。

3 增强古筝教学音乐与技术融合的方法

3.1 借助传统音乐来促进古筝教学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乐器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作为传统乐器之一,大多数的古筝演奏曲也是传统音乐。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名曲,直到今天还在传统的艺术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古筝教学者还要利用传统艺术的优势,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充分理解古筝这种传统文化艺术,进而更好的演奏古筝曲目,掌握古筝乐曲中的精华部分,将音乐与技术融合起来。同时,还要在掌握古筝演奏技术的基础上演奏古筝乐曲。从传统的音乐中吸取养分,以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水平。

3.2 强化肢体语言的教学

强化肢体语言是演奏古筝曲目时,一项主要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很多人都忽略了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过程中的应用意义。或者有些教授古筝演奏的人员,也借用了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但是因为教学方法过于刻板,导致古筝演奏过程出现了僵化的现象。但实际上肢体语言既是音乐教学的表达方法,也是一种演奏技术。所以,作为古筝演奏的技术语言,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对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技艺是很有帮助的。另外,肢体语言是音乐表达方式之一,也是人们真实情感流露的方式,所以在弹奏古筝曲目时,运用肢体语言能够很好地促进音乐和技术的融合,让人们通过肢体语言来更好的理解音乐。因此,肢体语言不仅是古筝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古筝教学音乐与技术融合的一大途径。

3.3 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听一些古筝乐曲,来深入的理解音乐艺术。而且,反复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筝的音乐鉴赏能力,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古筝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赏他人的古筝演奏,在观看他人演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进行学习,对其演奏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深化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进一步推动古筝教学中国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所以,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还要端正教学态度,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而且,有实践调查表明,部分古筝学习者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出现过表演失误的情况。而导致演奏者出现失误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的心态不佳。为了使古筝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状态以及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心态不佳的原因,解决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心理出现障碍的问题,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在这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下,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而提升古筝教学音乐与技术融合的水平。

3.5 加强对古筝技术的领悟

在练习古筝演奏过程中,放慢练习速度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是指古筝练习者在弹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用慢于乐曲正常节奏的速度,练习古筝曲目的一种方法。慢速练习不仅是指速度上要放慢,也要去演奏者在放慢弹奏速度的同时,用心去品味古筝乐曲的内在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古筝乐曲的艺术魅力。古筝慢速练习法不但有助于古筝学习人员对乐曲的理解,也有利于古筝学习者对古筝演奏技巧的掌握。比如,在练习古筝曲目时,演奏者可以通过放慢速度来改变弹奏的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而且,在接触一首古筝乐曲时,演奏者也只有通过放慢练习速度,才能对乐曲中的各种音乐术语有准确的掌握,从而降低出错频率。并且在放慢演奏速度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控制手指的弹奏动作和指法。总之,采用放慢演奏速度的方法进行古筝弹奏,不仅有助于提高弹奏者的演奏水平,还能促进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自然融合,使古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更强。

4 结语

古筝作为传统的乐器,不但可以提升演奏者的艺术修养,还能展现出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而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演奏者的弹奏水平,除了要加强日常练习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弹奏技巧。但目前的古筝教学因为不注重音乐与技术的融合,导致整体的教学水平不高。因此,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将音乐与古筝演奏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古筝演奏过程中,将古筝艺术的魅力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第3篇

当今社会,幼儿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所获得的综合音乐素质能力几乎决定了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由此看来,要提高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就要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入手,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使之能够更有效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幼儿音乐教育人才。

那么,如何改革呢?大家都知道,在当前的很多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单项专业音乐技能为目标的过于专业化教学与幼儿园工作所需要的学生的较高的综合音乐素质和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缩小差距,使学校音乐教学能直接服务于幼儿园工作,这便成了我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笔者认为,要缩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园工作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应该在二者之间设立一座起到过渡作用的桥梁,使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到的各科专业音乐技能能够顺利地快速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中。这个“桥梁”就是“音乐综合课”。

二、什么是“音乐综合课”

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把声乐、钢琴、乐理、舞蹈等学科简单地整合在一起的整合音乐课,“音乐综合课”是在分科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在学生各音乐学科都打下了一定基础的时候,开始开设的一门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对分科教学起辅助作用的、过渡性综合性学科。其宗旨是通过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幼儿音乐故事创编等音乐教学手段,把学生学到的声乐、键盘、舞蹈及手工等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兴性的创造想象能力和良好的组织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幼儿教师。

三、“音乐综合课”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1、创造性与趣味性――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望的激发

“音乐综合课”是一门以对幼儿歌曲进行音乐故事创编及表演为内容的新型音乐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充分发挥他们的即兴性创造想象能力,对幼儿歌曲内容进行既大但又合理地想象,从而创作出各种不同版本的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的幼儿音乐故事。如:歌曲《我有一头小毛驴》,虽然只有简单的四句歌词,但我让学生们根据“小主人为什么会从毛驴身上掉下来?”这个问题进行创编时,不同创作组的同学编出的故事就会迥然不同了,有一组认为是小主人太淘气,虐待小毛驴,遭到了毛驴的反抗才把他摔下来了,并由此创作出了一个教育孩子们要热爱小动物、而且做事要靠团结和合作才能成功的《毛驴赶集》的音乐故事;而另一组则认为是小主人没有骑驴的经验,不会骑才被小毛驴摔下来的,由此创作出一个教育孩子做事要学会仔细观察、同时在表演中学习音乐中像毛驴跑的前十六节奏“×××”的《明明骑驴》的音乐故事。这种创编及表演为每个同学在教室这个临时舞台上提供机会来大胆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2、综合性与实践性――综合音乐素质的形成

“音乐综合课”要求对幼儿歌曲进行的音乐故事创编及表演必须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声乐、琴法、幼儿舞蹈等专业知识技能,并要求利用手工课所学的手工技能为表演制作背景及道具。这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放弃简单地用白话去表演故事的想法,开动脑筋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利用所学的各种音乐技能去创作大量的新歌词,在原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去改遍和创作新的旋律,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大量的幼儿舞蹈创编,在表演的准备过程中要不断去练习相关歌曲的即兴伴奏。而“音乐综合课”中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使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群体性与合作性――组织配合能力的提升

“音乐综合课”中所进行的幼儿音乐故事创编及表演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群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在分组创编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专长,设计出既生动活泼又符合这个群体特点、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的音乐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表演都不是某一个人的演出,在排演过程中,大家必须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不断提高每一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每一个人在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时要学会配合他人表演,一切都要为群体服务,为剧情服务。而所有这些在课程中得到提升的能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工作中必须拥有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幼儿园;综合性策略;创设情境法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从对自然界各种音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出发,用最简单的声音、节奏、动作、乐器来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表达,这便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它集原本性、即兴性、创造性三大原则于一体。在思想上,追求“原始性”的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并应用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1.综合性策略的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综合性。音乐活动不是单纯的唱歌、跳舞,而是和语言、节奏、故事、肢体、乐器、表演结合在一起,也就使音乐与不同的领域产生有机联系。如《鸭子拌嘴》,通过让孩子听乐器声音画画,再通过画面重新配器,让孩子感受“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陶冶了孩子的心灵。童谣《拉大锯》,是一首民间童谣,在活动中将语言念白、乐器演奏、声势动作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特点。

2.即兴性策略的运用

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奥尔夫音方萄Щ疃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音乐创造的能力。如:大班《对山歌》让孩子即兴创编山歌歌词,并加入乐器的演奏,以全新的教法让孩子感受到山歌的美。《采茶扑蝶》中请孩子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蝴蝶飞舞的舞蹈动作。《老鼠嫁女》中请幼儿听音乐即兴创编故事等。

3.创设情境法的运用

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因素,创编内容简练、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的故事、儿歌等,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氛围,在生动形象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幼儿认知,触发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民间音乐活动中。如《猪八戒背媳妇》,就是通过孩子背布娃娃,模仿猪八戒背媳妇,跟着音乐的节奏感受音乐的诙谐;《摇啊摇》就是让孩子在“摇船摇到外婆家”的游戏情境中感受亲人间的温情。

4.游戏表演法的运用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音乐的特点,巧妙地将游戏融入活动之中。如《化蝶》,难点在于乐句的理解,教师让幼儿分别扮演蝴蝶和花随音乐做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四个乐句,以便让幼儿感受乐曲的特点与结构;《手指谣》通过手指游戏学念童谣;而《丢手绢》则是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5.图谱法的运用

“图谱”就是教师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图案或线条,经过一定的排列,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了解音乐结构、协调各声部演奏等。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表象。如:大班的《鸭子拌嘴》,用符号来表示情节及故事形象,设计出一张音乐图谱,以此来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用乐器来表现故事内容。教师再与幼儿一起根据故事情节创编的图谱节奏,用不同的脚印表示蛇与青蛙的角色,用单声部以及声部的插入来表示青蛙、蛇的先后出场,用声部轮奏的方式来表示两者之间一前一后的跟踪方式,还分别用不同的声势动作和乐器来制造不同的音响以表示两个角色的性质。通过图谱,将抽象的民族音乐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了音乐的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记忆音乐作品。

三、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中运用的思考

1.如何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音乐素质发展要求,合理编排众多的民间音乐活动,以形成一个随年龄阶段螺旋式上升的、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民间音乐课程体系?

2.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民间音乐教育,以点带面,进一步深化幼儿对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体验?

在下一阶段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秉持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坚持走一条富有奥尔夫音乐教育特色的以研促教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2.

第5篇

关键词:幼儿 音乐欣赏 能力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弥补了幼儿因年龄所限而不能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的缺憾,为孩子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尽情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同时还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还能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健康的审美态度。如何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现就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根据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年龄小,注意力难集中,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音乐作品,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音乐欣赏兴趣。当幼儿有了兴趣,就能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觉得音乐欣赏是很有趣味的,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用心去感受音乐。在选择作品时,应注意音乐作品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选择的作品要形象生动、结构清晰、节奏明快,这样便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以此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容易激起幼儿的兴趣,从中体会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多途径参与,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需要用多种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才能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入。因此在幼儿音乐欣赏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语言、绘画、动作等多种手段的渗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通过情感体验来表现孩子们的独创性,以此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借助情境表演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光的综合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用生动、直观、趣味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借助情境表演,将音乐作品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从而用心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二)利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

在音乐欣赏中适当地运用语言艺术手段,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表现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用富于引导的语言或编一个小故事,用来引起幼儿对音乐欣赏内容的兴趣。教师在设计故事角色时,与音乐作品的形象、结构相对应,讲故事后,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编故事时,留出空间,给幼儿留下初步的印象,有了这个印象,再欣赏音乐,就很容易进入情境。如在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先讲故事,让幼儿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从而知道了歌曲表达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带着问题寻找音乐的变化,这种方法使幼儿不仅对音乐有了解,还渐渐对音乐感兴趣,喜欢上音乐。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节奏。而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因此,可以让幼儿通过语言节奏来感受音乐。欣赏歌曲时,我们可以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首歌曲的节拍、节奏、速度和力度。

(三)音乐欣赏和游戏相结合

喜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在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幼儿好动、好参与、好表现的特点,将游戏贯穿于音乐欣赏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感受音乐内容。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方法手段还有很多,如带幼儿亲自感受、绘画、图谱等,在教学时,适当地运用绘画、图谱等对幼儿欣赏音乐是大有裨益的。

三、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应先从培养幼儿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开始。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儿童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倾听周围的声音,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丰富他们对声音的各种感性经验,从而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在幼儿园,除了给幼儿听音乐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我们还可以在唱歌、舞蹈、表演、律动和音乐游戏等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培养。小班幼儿感知力度和音区的变化还有困难,但他们已能辨认音乐作品中速度的变化,他们的动作能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采用与音乐作品内容有关的图片或玩具等直观教具,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快慢等结合语言、肢体动作等边欣赏音乐作品,边进行合理想象表演。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更能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正确地辨认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能感知作品中的各个细节部分。

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孩子们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有丰富的故事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可将音乐欣赏与故事相结合,使音乐欣赏与语言相结合,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在音乐欣赏中,让孩子们充分地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为创编故事打下基础。幼儿故事创编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情节。教师要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幼儿对乐曲有了大致了解,就能开始有的放矢地创编故事。

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欣赏成果。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音乐欣赏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以讲故事、绘画、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音乐欣赏的成果,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和直观的需求,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可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将音乐形象故事化,孩子们熟悉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才能与音乐的旋律联系起来,创编故事。音乐故事化又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策略,让音乐欣赏能够有效地开展。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会使人类爆发出火花。”音乐欣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有效开展欣赏音乐扩大幼儿的音乐眼界,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愉悦和创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幼儿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让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3]郑玉香.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河北大学,2004

第6篇

关键词:音乐绘本;脑瘫;功能康复

说起绘本,大家并不陌生,色彩斑斓的绘本亲切又温馨,带着童年的味道。图文并茂的绘本很容易俘获孩子们的心,对特殊孩子也不例外。作为脑瘫学校一名音乐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孩子的母亲,我一直对绘本对孩子教育的作用钟爱有加,也曾参加过一些相关讲故事比赛,还获得过故事妈妈的称号。于是,我开始向学校申请:让低年级的特殊孩子增加课外绘本阅读课,把绘本带进课堂,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绘本的魅力。

一、音乐绘本的类型

起初的绘本阅读课,我会选择适合低年级孩子认知特点的一些绘本,比如,数字类、科技类、民俗、情绪类的等等,选好绘本我就开始写教案、认真备课,挖掘绘本的图和文,再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绘本的美,这个美可以是图画美、颜色美,也可以是故事美、道理美。至于孩子l现多少并不重要,只要孩子热爱并参与进去,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始至终,有一点我特别注意:教师只是绘本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绘本的主体,不能本末倒置,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再引导,而非主讲。

二、音乐元素注入故事

尤其对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在智力、语言、运动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所以选择他们合适的绘本,让绘本本身的魅力来引导大家爱阅读、爱观察、爱思考、爱表演,老师再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去发展孩子的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绘本中常用手段――角色扮演,除了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之外,还能对孩子的语言和运动功能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最关键的是,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孩子主动积极去参与的,这些也是推动我绘本教学的最大动力。绘本让我找到了教学上的成就感。

正因为有了绘本教学的经验,我开始思考如何把绘本进行升级,加入音乐的元素。形成一个新型的课堂模式。于是我想到了音乐绘本。所谓音乐绘本,就是音乐与绘本的结合体。这个音乐,包括了音乐中的唱、动、创、奏、赏。我开始结合我所熟悉的绘本,将音乐的元素科学、有趣地镶嵌进去。

三、主题教育融入低年级特殊音乐课

低年级的音乐课通常要迎合主题教育,例如“讲卫生”主题,我为二班的学生选择了有趣的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选好绘本后,开始挖掘绘本情节与音乐和康复结合的地方。这些音乐的有效安排,便是老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碰撞。

四、如何发觉故事的音乐性

一个成功的音乐绘本课堂要考虑很多情况,比如,音乐的安排在绘本的什么点嵌入,通常在绘本前半部分的一个小点就要嵌入一个音乐表现形式,既使是小儿歌也可以使节奏律动,将课堂推向。比如:下面绘本中编到游戏律动:洗牙齿,补牙齿,拔牙齿,这些枯燥的动词,加入道具和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就变成了很生动的音乐节奏游戏。孩子们在快乐的律动中,主动完成了帮助孩子康复训练的动作设计。

课例:

每个绘本主题我会安排两个课时,根据情节点嵌入两个简单的儿歌或律动游戏,或发声游戏。也就是说,在绘本音乐课上,发挥的不仅是想象力和阅读力,还有很多的唱、动、编、康复的内容。真正达到康复与课堂的有效融合。

五、结论

通过音乐绘本的学习,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性提高了,他们期待来音乐室,因为在音乐室里每周都有新的故事,故事里面有精彩的角色扮演,或者是精彩的绘本儿歌。喜欢的故事,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人人参与,二班的孩子们开始很期待音乐课时间。当然,即便都是二班的学生,每个年级的认知和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从绘本的选择到音乐活动安排,都遵循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康教结合的原则。实践证明音乐绘本在脑瘫孩子康复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兴趣培养 主客转换 聆听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在生活中,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完善了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和音乐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活跃思想。是鼓舞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若要让低年级的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兴趣既是关键。以“趣”引人是我在音乐教学当中一直运用并专研探索的问题。下面就围绕兴趣与音乐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精彩故事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兴趣的培养更是首要工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音乐课的精彩与否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及理解。学生是否喜欢上音乐课取决于学生是否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我通过对低年级音乐课教材的分析,发现有些歌曲的歌词很有趣味性,是可以编成故事的。

俗语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把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作为导入,把学生带进课堂所设置的氛围里,对于学习音乐歌曲的效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萌发出对音乐学习的渴望。

如:在讲一年级《大鹿》这一课时,我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一上课,我就播放《大鹿》的伴奏,同时用投影打出了图片。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视听冲击下,我绘声绘色的讲了《大鹿》的故事:很久以前,大森林里有一个动物王国,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那里生活。孩子们即刻被吸引住了。精彩扣人心弦的故事环节让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的,学生们学会了这首《大鹿》。我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头饰,鼓励学生自发的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参加。那场面让我感受到了音乐课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更激发了低年级学生们渴望上音乐课的欲望。

二、主客转换兴趣盎然

新的课程标准是强调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住,学生慢慢习惯了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消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潜能开发。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安静的上好一节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由于他们生性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我利用这一点改变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反客为主。

如:讲二年级《两只懒乌鸦》这一课时,我用生动鲜明的卡通画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发挥想象力像老师一样在讲台前讲故事。学生讲的栩栩如生,听的津津有味。总结出人人都要勤劳不能懒惰的道理。这时就可以借着学生的精彩故事引出歌曲《两只懒乌鸦》。学生们根据故事情节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

三、游戏律动兴趣十足

轻松、愉快是小学音乐课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课产生良好的兴趣的所在。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轻松的上好一堂音乐课,让课堂丰富多彩,游戏律动是必不可少的了。教师可以编排舞蹈动作让学生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的美,还培养了表现力、创造力,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身心在愉悦的体验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聆听音乐耳朵快乐

有人说,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在不断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中得到乐趣。音乐欣赏活动也是通过让孩子们“不断重复的听音乐”。在学生们听音乐的同时一遍一遍的让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听。

在上一年级音乐课《堆雪人》这一课时,我课前设计了音乐欣赏《雪孩子》来引出课题,第一遍:全体同学聆听音乐。学生想象雪孩子在白雪世界中自由滑雪舞蹈的画面。第二遍:边听音乐边随着音乐晃动身体,好像自己就是一片小雪花一样。第三遍:边听音乐边自己创作舞蹈动作,把自己想象成天空飘舞的雪花一样,一起律动起来。这样几遍下来学生们的意识里会对欣赏的音乐有深刻的印象。

五、鼓励夸奖促进竞争

第8篇

步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幼儿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依体系”、“铃木音乐”以及“蒙氏的音感教学”等等多种外国音乐教学的名词被国人所熟知时,有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还在实行着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预定好一个标准来要求、评价幼儿,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同样的技能,完成“成品”的灌输,导致幼儿无法在音乐活动中发挥主动性。鉴于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尝试,通过老师引导下幼儿自主的感受从而获得对音乐的理解、体现,更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进行“感受式”音乐教育教学实验

幼儿天生就是喜欢音乐的,如果我们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音乐环境,让孩子自由的倾听,自由的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音乐就可以放松心情,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以此为契机,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以“倾听音乐、自由展示”为主导思想的“感受式音乐教育教学法”。倡导“幼儿感受,教师引导”。

教学实验的内容包括韵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形体、戏剧表演以及乐理知识等。

(一)欣赏世界各地的着名歌(乐)曲,感受音乐魅力。

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好的音乐能刺激右脑,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变的更聪明。世界名曲当然就是好音乐,以往我们认为幼儿的年龄太小不能很好的理解欣赏大型的声乐(器)乐作品,所以在音乐欣赏的选材上多会选择结构简单、儿童化的声乐作品,其实对音乐的鉴赏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幼儿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满足就足够了。于是我们将幼儿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故事、能够理解的形象编入世界名曲中,用最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欣赏,然后让幼儿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假象一个情景,扮演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最后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自由、开心的为自己安排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通过表现各种节奏,体验创作乐趣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的节奏是旋律的骨骼,节奏要素比旋律更重要、更基本。所以,节奏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形象、表达情感。

人类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是一件特殊的乐器,幼儿对拍击身体不同部位所发出的各种声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们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配合欢快、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节奏创作活动。例如:在进行节奏乐《邮递马车》这一课程时,幼儿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通过拍手、拍腿、拍脸、拍肩等简单的动作,自由、欢快的表现出他们所听到的音乐,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于是就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出来。

(三)运用肢体表达各种情绪,激发舞蹈兴趣

韵律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优美的音乐旋律能使幼儿的大脑活跃、兴奋,满足幼儿好动、求新、求奇、求刺激的需要。

教师为幼儿提供旋律轻快、节奏明晰可以自由表演的音乐素材,再用他们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孩子们爱听故事,还喜欢表演,我们将音乐与文学作品相结合,用音乐渲染故事气氛,用故事形象进行动作创编,使表演更为生动、形象、有趣。例如:《小鸟店》,在进行这一内容前,教师讲述了一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的小鸟,它们每天唱歌跳舞很开心的生活。这一天,从城里来了一只猫咪……有趣的故事一下就让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表演欲望。小鸟和小猫都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动物形象,欣赏音乐后,幼儿发挥自己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编出了许多有趣、新奇的舞蹈动作,每个人都自成一派,各有不同,他们充分感受到了音乐、舞蹈的乐趣。

(四)游戏化的乐理及视唱教学,丰富幼儿音乐知识。

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重要活动形式。我们设计“五线谱”大楼,“高音谱号”妈妈,“低音谱号”爸爸,“音符”娃娃等角色,把这些角色编入有趣的故事《音符娃娃的家》中,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

(五)利用生活中的声音感受音乐、更好的表现音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学习。对幼儿进行感受式音乐教育除了专门的音乐活动以外,还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幼儿生活中随处可听见的声音与感受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如:豆子、树叶、沙子分别放入小罐内,让幼儿盖上盖子摇一摇,感受、听辨几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幼儿可以从听辨两种较容易分辨的开始练习,逐步增加难度,逐渐到会分辨多种不同的声音。

三、“感受式”音乐教育教学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实验班的幼儿对音乐更加敏感。在提高音乐素质的同时陶冶了情感,幼儿性格也有很大的变化,个个开朗活泼,充分享受音乐活动的快乐。在活动中参与意识强,在集体中主人翁意识强,个个能言善辩,思维灵活,与人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在外出表演中从不怯场。有部分幼儿初入园时性格孤僻,不参加集体活动,更不可能登台表演,但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已逐渐能大方独立地表现自己。幼儿的音乐敏锐度迅速提升,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幼儿在初步了解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这一愉快的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集体、热爱家庭、爱老师、爱同伴的良好情感。在再现音乐的同时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练与发展。在此过程中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浓厚的兴趣、表演欲望、坚定的意志、活泼开朗的个性性格、主人翁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及上进心与求知欲、同情心都进一步得到发展。

第9篇

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相结合;需要人们亲自参与;它没有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仅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因而非常适合于儿童的音乐教育。

以下四个音乐游戏就遵循着原本性的音乐理念设计。宝宝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他们对音乐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在游戏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多鼓励宝宝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所理解的音乐,这样才能在音乐中“玩”得更尽兴。

家长参考示例音乐,可选折其他有情境的主题音乐与宝宝游戏。

游戏目标:通过音乐欣赏,启发宝宝分析、想象、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合作能力。

游戏准备:音乐《小树叶》和《秋天的落叶》;塑料袋若干;树叶胸饰每人一个;各种水果。

游戏过程:

在《小树叶》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通过感受乐曲的意境美,体会小树叶由害怕到勇敢的情绪转变,激发宝宝不畏艰难的情感。

欣赏音乐(《秋天的落叶》,启发宝宝运用不同的声势和肢体律动表现不同的音乐。分段欣赏和表现树叶飘落、被雨淋、跳舞的情景。

在《秋天的落叶》的音乐声中,让宝宝听着音乐,或画画,或捏泥塑……用不同的材料,“动手”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寻找能发出声音的日常用品和有关秋天的音乐,让宝宝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感受音乐的神奇美。

游戏目标:让宝宝感受进行曲明快的节奏,培养宝宝注意聆听音乐的习惯,并能根据音乐想象简单的故事情节;跟随音乐节奏和相关故事情节,做动作。

游戏准备:音乐《土耳其进行曲》;《快乐木偶》故事图片:红木偶和蓝木偶图片。

游戏过程:

出示红、蓝木偶。并讲述《快乐木偶》的故事:在木偶王国里,住着许多的小木偶。有一天红木偶出来玩(出示相应故事图片),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留下悬念。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

播放《土耳其进行曲》,让宝宝欣赏音乐。一边听音乐,一边提出问题。例如:红木偶迈着整齐步子出来玩。指示图片,问宝宝:“红木偶们要去做什么呢?”

分段倾听音乐,回答问题。引导宝宝说出每段音乐表示的大致情节,并将该段落故事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家长和宝宝和着音乐、故事情节,有节奏地做声势动作。例如,走步双脚跺脚;舞蹈拍手;一起舞蹈跺脚和拍手。

游戏目标:让宝宝感受具有神秘感的音乐氛围,体验音乐表现的“力度”带来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游戏准备:音乐、播放器材、图谱、小猫的头饰。

游戏过程:

播放乐曲,通过故事帮助宝宝理解乐曲的“内容”。例如,音乐播放完后,问宝宝:“能在乐曲里听出有什么声音?”可以多次播放,引导宝宝说出“吓一跳”的感觉。接着对宝宝说:“这首乐曲里还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讲《小老鼠和大懒猫》的故事。

出示图谱,引导宝宝欣赏音乐,并把听到的故事画下来。例如:离大懒猫远时,走路重一点,脚印颜色深;当走到大懒猫身边的时候,小老鼠走路特别轻,脚印颜色就浅。

宝宝听音乐,看着图谱。家长引导宝宝:让我们顺着小老鼠的脚印去找东西吃吧?引导宝宝创编小老鼠行动时的动作。

可将此游戏发展为戏剧表演,在家庭聚会中演出。

游戏目的:通过匀速(元素性)的节奏、律动和游戏等,体会角色游戏的乐趣;通过图示体会音乐的曲式结构;培养宝宝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节奏感。

游戏准备:道具(自制的纸盒当作鞋匠的包);音乐《鞋匠之舞》、《玩具兵进行曲》;黑板、粉笔。

游戏过程:

律动《玩具兵进行曲》,家长和宝宝一起和着音乐的节奏,变换动作行进。例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

欣赏音乐《鞋匠之舞》,家长模仿鞋匠,随着音乐节奏做鞋匠缝和捶的动作。

引导宝宝在黑板上画图,通过画画体会音乐的曲式结构。

让宝宝扮演鞋匠,启发宝宝在缝、捶动作时的自由发挥。

分角色游戏:一部分家长和宝宝扮演鞋匠,另一部分扮演顾客。鞋匠要利用各种语言或方法招揽顾客。扮演顾客的宝宝和着音乐节拍做出或满意或不满意的表情。

近几年来,妈妈们开办早教中心已成为潮流,据统计,全国78%的早教中心都是妈妈开办的,做了妈妈,自然了解早教的市场需求,同时也珍视这份适合妈妈的事业。而背后的支持者――爸爸,则把它作为家庭的事业,即看中了婴儿潮的投资价值,又表达了对妈妈与宝宝的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