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3:18
导语:在林业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林业经济发展道路探索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林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句容市是林业发展的大市,有着良好的林业发展基础条件,但是林业经济发展能力并不强大,很难称得上是林业发展的强市。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林业从业人员对于现代农业这一概念没有科学且详细的理解,对于林业发展的规划能力较差,没有对当地的林业进行科学客观的定位。这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对于森林的地位认识不清。森林是全球的环境系统当中的主体,更是地球上最完善的资源库,其结构具有复杂性,生物的产能极大,是全国的基因库,为全球水分的蓄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生物能量的主导之物也是森林,目前人们所广泛使用的煤、石油与天然气全部产自于森林,而未来可能使用的生物能也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森林。林业发展人员对于森林的地位认识不清,使其不能正确地规划林业发展道路。第二,对林业的地位认识不清。林业对于社会的生态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其对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起主导性作用。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工作足以说明林业的重要地,林业在其中起着促进作用,许多林业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二、进行句容市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林业发展的观念目前,林业工作者在林业开发与管理理念上存在落后问题。因此,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大林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林业从业人员与可能成为林业建设者的人们认识到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森林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转变林业发展的观念。不再以利益作为林业发展的唯一目标,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林业林业人员要督促自己加强学习,了解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林业发展技术,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林业工作。2.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只有具备了一个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才能指导句容市的林业工作有条理的进行。因此,应当对自身的林业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个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的林业发展规划,使未来的林业发展工作有规划可依。在规划当中,要确立起林业发展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对工作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制定。其次,要将整体规划分成不同的小规划进行实施,减小目标实现的难度,激发林业发展的动力。3.打造地方特色上文当中提到,句容市的条件十分适合乔灌木树种的生长。因此,应当明确当地林业发展的特色,从改变传统的体制与技术开始,将句容市的地方特色林业推向市场。从区域性的林业开始做起,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绿色林业品牌。以此将林业发展社会形象打造完成,为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林分质量方面:林分结构普遍较差,树种相对单一,林分质量普遍较低,中低产林面积大(达13.686万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4.3%。林权方面:村组集体拥有林地所有权的林地资源比重大,占99.35%,国有林仅为2000.00hm2,集体林为30.67万hm2。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到户率高,在全市30.03万hm2应确权的集体林中,确权到户的为25.968万hm2,其中自留山7.75万hm2,责任山18.22万hm2,集体林均山到户率为86.47%。五是发展不平衡。中部、西部、南部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物质储量较大,北部、东北部森林资源偏少,覆盖率偏低,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达67.88%,最低的乡镇仅为14.1%。总之,宣威市区位特殊、林农交错、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结构典型、发展不平衡等特点限制了宣威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和林业效益的发挥。只有针对上述特点,抓住实质性问题,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才能找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才能在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和壮大林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鉴于宣威市公益林面积比重大、林农交错等特点,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在培育好已建的逾4.67万hm2核桃的基础上,每年栽植4000hm2核桃,建成规模达6.67万hm2的核桃特色产业,力争每户农民拥有0.2hm2以上核桃,10年后确保户均核桃产值达1.8万元;着力发展以光皮桦、柳杉和杉木、滇杨等为主的人工用材林基地;管理和培育好现有云南松、华山松等用材林;构建“林农+基地+企业”的林产业体系,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1]。
实施项目拉动是增加林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大力实施天保、退耕、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建议逐年加大项目投入,提高公益林补助,继续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并且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退耕地建设指标,稳步推进坡耕地绿化进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满足山区林农业县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加大改造投入,提高改造质量。就宣威市而言,每年改造中低产林0.33万hm2,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从而提高森林总体功能。三是启动实施碳汇项目,消减工矿企业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改善气候环境。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碳汇功能强大,宣威市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共29.31万hm2,每天至少可吸收二氧化碳产林改造区块产油量分别为90、165、210kg/hm2,改造后的第2年就取得了明显的增长,到第3年产量分别达到285、330、360kg/hm2,与改造前相比,增产率分别达到216.67%、100.00%和71.43%,增产效果明显。技术改造的第3年比第2年产量要高,表明持续的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实施,会不断地提高低产林分的油茶产量。此次油茶低产林技术改造,虽然最终结果与国家油茶丰产林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对于盘活舒城县乃至全省的大面积油茶低产林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作者:尹富鸿单位:云南省宣威市林业局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分类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使林业经济发展与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进一步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应当对科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效运用。本文主要对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进行分析,从而为科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运用提供理论基础。
1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1.1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在影响经济发展方向方面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从而使经济系统组成,该系统在结构上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并且具备调节作用[1]。换句话说,各种因素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其中包含政治及文化等方面,各种因素相互之间并非独立关系,而是能够相互促进。由于我国地域比较广阔,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其经济及文化也具备自身特点,所以不同因素也会产生不同效应。因而,在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对最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合理选择,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较大的一个总体系,其中所涉及经济模式包括很多类型,而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具体而言,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对地域发展特色及前景进行综合考虑,与多方面条件相结合,如社会实际状况及林业发展状况等,从而将对林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模式制定出来。从实际情况来看,正确合理的发展模式在林区发展方向以及速度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所以,在对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当对国家政策、自然状况以及文化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2.1以发展速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经济发展速度方面而言,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即渐进式与跨越式。其中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缓慢进行与循序渐进为理念,这种发展模式未能够使林业发展后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且在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方面也并无太大作用,在较短时间内也无法使林业经济发展落后情况得到改善。而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就是指落后林业建设人员以他人经验为依据,将发展阶段直接跳过,从而赶超目的得以实现。对于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发展动力就是科技创新以及体系创新,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发展理念,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作为根本途径,从而使林业经济模式加快转变,从而与发达国家间差距减小,在较短时间内便使发展升级得以完成。该模式对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且能够对生态社会加快建设。
2.2以绿色程度角度分类
依据不同绿色程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三类,即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与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2]。对于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而导致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并对相关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其要求人们能够对环境发展及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较好处理,使环境与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能够保证平衡,应当在不过度开发林业资源基础上得到最大经济效益,应当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人类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对于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虽然具备一定意识但缺乏具体方法,往往突显在环境破坏方面所造成不良影响,并且不断将其扩大,属于比较消极的,甚至是从反发展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林业发展。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人们未考虑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只看到自身利益,这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完全错误的,会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应当摒弃。
2.3以开发程度角度分类
依据林业开发程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结合特定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环境和理论观点而出现的,该模式将区域经济自我健全及完善作为指导方针,以其生产及流通体系而言,主要是将内循环作为基础前提。对于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在其理论中林业具有独立性,因而应当依靠自身进行发展,该模式缺乏整体观念,并未能够清楚地认识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林业仅仅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及要求,该模式将广泛联系外部经济作为前提,以事物之间联系层面对待林业发展,也就是其认为林业和社会上其他行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联系。所以,在对待林业经济发展方面,应当提升至社会林业高度,积极进行推广,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对林业加强关注,使林业能够向全方面及深层次方面发展。
2.4以发展阶段角度分类
依据林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两类,即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3]。其中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所指的就是人类高于自然,未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过度利用林业资源,并且未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及垃圾,从而严重破坏林业资源;同时,也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对于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其使人类与自然保持平等,选择和平共处理念,不但能够对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并且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使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三者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3结语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林业资源进一步有着决定性作用,为能够使林业资源得到更好发展,应当充分掌握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并对其分类清楚理解并且掌握,对科学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选择,促使林业资源向更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环珍,贾长荣.探究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J].北京农业,2015(18):99.
[2]李秋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J].农技服务,2015(10):147.
关键词 林业经济;发展;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67-03
1 森林资源状况
1.1 森林资源现状
全县林业用地211 194.2 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1.7%。其中,有林地60 497.8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65%;疏林地4 051.2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2%;灌木林地56 665.4 hm2,占26.83%;未成林造林地32 384.8 hm2,占15.33%;苗圃地173.7 hm2,占0.08%;宜林地54 631.8 hm2,占25.87%。按土地权属分,国有林120 841.7 hm2,集体林90 352.5 hm2,分别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57.22%和42.78%。全县活立木总蓄积600.35万m3,森林覆盖率为34.2%,林木绿化率为36.0%。
1.2 野生动植物
1.2.1 植物资源。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植被丰富多样,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981种,隶属92科391属,其中经济植物有870余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624种,名贵药材有党参、黄芪、贝母、大黄等。
全县植被可分为森林、灌丛草甸、高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6种类型,其中以前4种为主。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天然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有云杉、圆柏、油松、青杨、小叶杨、山杨、桦树等;灌木有沙棘、柽柳、高山柳、黄花柳、杜鹃、锦鸡儿等。灌丛草甸植被,分布于海拔3 200~3 800 m,阳坡灌木有小檗、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杜鹃等。高山草甸植被,分布于海拔在3 800~4 200 m,以莎草科和禾本科草类为主。草原植被,分布于浅山干旱丘陵地区,主要植被有抗旱能力强的冰草、早熟禾、蒿草、芨芨草、骆驼蓬、黄花棘豆等[1]。用于造林的主要乡土树种有青杨、青海云杉、油松、桦树、榆树、旱柳、沙棘、柽柳、红皮柳、柠条、锦鸡儿、北京杨、新疆杨等。
1.2.2 野生动物资源。互助土族自治县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山高沟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野生动物有179种,其中兽类40种,鸟类13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麝、马鹿、狐、狼、高原兔、岩羊、猞猁、荒漠猫、棕熊、梅花鹿等;经济动物主要以马鸡、雪鸡、石鸡、猫头鹰为主,还有鱼、蛇等。
2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2.1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通过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有力保障了互助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县大力倡导“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优化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育苗、种草养畜等特色产业带动了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开发。2009年林业产值达到3 900万元。通过林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山区生产生活条件。
2.2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林业主导需求发生变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对林业的主导需求[2]。首先,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具有与农业、水利、电力等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第三,森林文化、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林业是互助县生态建设的主体,全县林业用地211 194.2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1.7%,森林覆盖率为34.2%,为全县的生态环境及全县近40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林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在“十一五”期间,互助县林业在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林业科技与林业体制改革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1 “十一五”期间林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林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①有林地面积:2010年达到6.05万hm2,比2005年(5.74万hm2)增加0.31万hm2,增加5.4%,完成“十五”计划的100.1%。②灌木林地面积:2010年达到5.67万hm2,比2005年(5.566万hm2)增加0.104万hm2,增加1.9%,完成“十五”计划的102%。③未成林造林地:2010年达到3.24万hm2,比2005年(2.168万hm2)增加1.072万hm2,增加49.4%。④四旁树株数:2010年达到9 440.9万株,比2005年(7 940.9万株)增加1 500万株,增加18.9%,完成“2005”计划的123%。⑤人工造林面积:2010年达到15.286万hm2,比2005年(11.986万hm2)增加3.300万hm2,增加27.8%,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1.4%。⑥活立木总蓄积:2010年达到600.35万m3,比2005年(539.42万m3)增加60.93万m3,增加11.3%,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0.7%。⑦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到34.2%,比2005年(32.03%)增加2.17个百分点,完成“十五”计划的102%。⑧新农村村庄绿化8个村。⑨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互助县2005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青海省以四翅滨藜、金露梅为主的优良灌木品种推广、青海省互助县乡土灌木树种小叶锦鸡儿造林试验、青海省互助县乡土树种育苗造林推广、互助县乌柳和沙地柏育苗技术示范青海省生态经济型沙棘优良品种繁育及示范造林、优良沙棘雌株繁育及造林推广、青海省高寒干旱地区乡土灌木树种育苗、造林技术推广等项目,完成投资378.31万元。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5.82万hm2,其中病害防治面积0.26万hm2、虫害防治面积1.506万hm2、鼠害防治面积4.05万hm2。
3.2 主要成就
3.2.1 林业重点工程推动了互助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按照《互助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该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开展,使全县10.066万hm2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公益林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共完成人工造林0.11万hm2、封山育林0.76万hm2。在加强公益林建设的同时,严格保护现有的森林植被,扩大了森林植被面积,林区生态条件得到显著改善。②退耕还林(草)工程:自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县、乡2级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10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3.1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03万hm2,荒山造林1.83万hm2,封山育林0.27万hm2。工程涉及19个乡镇147个行政村493个社3.6万户农户。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步伐,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累计完成建设任务4.75万hm2。其中人工造林2.58万hm2,封山育林2.07万hm2,飞播造林1 000 hm2。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遏制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同时带动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增添了林业发展的后劲。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5家单位和个人承包、租赁、拍卖“四荒”地面积5 000 hm2,其中高寨镇就有10家单位和个人承包、出让、拍卖“四荒”地3 000 hm2,现已治理面积933.33 hm2,投资额达2 123万元,生态治理已初见成效。
3.2.2 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取得成效。按照2005规划确定的三大重点区域,即达板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区、干旱浅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川水农田防护林建设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①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现有10.066万hm2天然林资源得到保护和恢复;加大造林力度,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扩大森林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经营和转产项目,使国有林场摆脱困难,呈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②公益林补偿得到实施。互助县可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为1.84万hm2。按地类分:有林地0.95万hm2,疏林地0.08万hm2,灌木林地0.77万hm2。按权属分:国有林40 hm2,集体所有林1.734万hm2,个人所有林1 040 hm2,其他20 hm2。③达板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区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营造以云杉、桦树为主的水源涵养林,以青海云杉、沙棘为主的沙棘林基地建设,加大网围栏建设力度,开展封山育林,实行封山禁牧,取得了显著成效。④干旱浅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营造以柠条、青杨、山杏等抗旱树种为主体的水土保持林,加大林木管护力度,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引进抗逆性强的适生树种,营造山地农田林网,进行低产林改造,积极营造速生丰产林,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⑤川水农田防护林建设区营造花椒、山杏等适生经济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结合防治天牛虫害,完成第一代农田林网的更新改造,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提水灌溉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四荒”地拍卖、承包、租赁力度,加快“四荒”地的开发和治理。
3.2.3 森林“三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一是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重点,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实行凭证采伐。二是在木材运输、经营和加工管理上,坚决取缔无证经营。三是在护林防火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严格火源管理为中心,做好火灾防范工作,全县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四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实行成灾率政府考核。五是林业公安民警和林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积极查处各类破坏林木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3]。
3.3 基本经验
3.3.1 领导重视,狠抓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造林绿化工作,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把加快造林绿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县绿化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明确责任,强化造林绿化的政府行为。把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作为加快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来抓,确定林业形象工程,狠抓落实,年年都有新举措,每年都有新发展。
3.3.2 科学规划,狠抓造林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一是加大整地力度,做到工程造林全部整地,一般造林整地面积必须达到60%以上。二是转变造林方式,从实际出发,调整区域树种结构。三是加强管理,保证造林质量。人工林严格按《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技术规程》操作,坚持进行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作业设计—实施造林—检查验收—建立档案的一条龙管理办法的同时,实行专业队造林,确保造林质量。
3.3.3 科技兴林,加强技术培训。把科技兴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互助县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重点,狠抓科技培训。通过各种媒介,有计划地搞好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二是积极推广营造混交林、GGR生根粉造林、覆膜造林、地膜育苗等10项常规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三是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大了针叶、阔叶等乔木树种比重,提高营林实效[4]。
3.3.4 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在坚持抓造林绿化的同时,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一是严格执行采伐管理,实行凭证采伐制度。二是严格防火制度,实行“四长”负责制和“六包”责任制,加强了以火源管理为中心的预防措施。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开展以鼠害和黄斑星天牛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林业公安民警和林政人员严格执法,认真贯彻《森林法》及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开展严打专项斗争,有力地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3.3.5 依托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以森林旅游业为龙头,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实施沙棘基地建设项目,带动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3.4 存在的问题
3.4.1 工程造林及组织实施的难度加大。通过前期三大工程建设的实施,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造林,现剩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较差。浅山川水地区等雨量少的地方是最需要治理的地方,但造林成活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原先工程建设中采用的领导号召、群众投劳、国家补助的建设和投入机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国家有关政策。要探索和制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利于林业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
3.4.2 治理与破坏处于相持阶段,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互助县人民群众生活贫困,只顾眼前利益;工程建设重造轻管,缺乏保护管理措施;广种薄收、超载过牧等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加之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执法不力,在一些地区盲目开垦和开矿、修路、采沙取石等各种经济活动,造成了林地的毁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放牧在局部上抵消了工程建设的成果。
3.4.3 造林投资严重不足,制约着工程建设的质量。互助县林业建设长期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投劳的投入机制,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水平很低。加之,地方经济困难,配套能力差,大部分项目县很难达到规划要求的配套标准,低水平的投入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4.4 乡镇林业建设机构薄弱,队伍短缺。2007年,由于全县各乡镇实施乡镇机构改革,成立了农村社会服务中心,原乡镇林业站不复存在,淡化了原来林业站的专职职能,管理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业工作的开展,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需要。
4 今后林业发展的重点
4.1 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
公益林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确保重点生态保护区公益林封禁严管,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一般公益林建设和管护,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方式,实行国有民营、国有民养、民有民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降低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4.2 不断创新林业经营机制
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利用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扶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起点高的民营林业,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大市场连在一起。互助县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林场,按公益型事业进行管理。
4.3 转变形式,强化政策引导
坚持把政策引导作为林业发展的动力,制订“四荒地”拍卖、延长承包期以及“谁造谁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落实了投资对象放开、投资渠道放开、经营形式放开政策,靠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
4.4 建立林业多元化发展体系
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必须最广泛地利用民资,调动民力,集中民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积极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转变林业工程由国家统管、统建的传统营造林模式,加大对非公有制造林主体的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和国家造林同等的待遇[5]。
5 参考文献
[1] 王心同.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李扬.林业经济发展趋势探讨[J].华章,2010(35):15.
[3] 周素荣.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华章,2011(21):48.
关键词:林业经济;问题与对策;和龙林业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和龙林业局始建于1958年,林区地处长白山腹地,与朝鲜民主共和国隔图们江相望,截止到2012年,全局总经营林区总面积17万多公顷,目前林区人口1.7万人,职工8242人。54年的林业生产建设历程,和龙林业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然而取多予少、掠夺式的过量采伐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1998年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后,和龙林业局制定了国有天然林保护措施,从1997年的25万立方米调减到2011年的13万立方米,采伐方式也由以往大面积皆伐向低强度更新择伐转变,十几年累计调减商品材产量110万立方米,大幅缩减主伐生产,然而林区多年来形成的“独木”支撑经济发展格局单纯依靠大量减产,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生态型林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以和龙林业局为例,分析经济转型时期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试图寻找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一、和龙林业局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质量数量不断下降。和龙林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消耗过大,特别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期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和龙林业局边生产边建设,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木材量都比较大,多数都采用皆伐方式,大量消耗天然成过熟林资源,导致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失调,后备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质量下降,使现有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并且可利用森林资源不足,1998年,国家启动一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经营按两类三划分的原则实行分类经营,林区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逐年减少,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偏低,人工林树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能做为短轮伐期利用的杨树品种数量偏低,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相对应的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及经济林的建设又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完全不能满足现代林区发展需要。
2.企业负担较重,无法为林区建设提供必要资金支持。林业企业社会负担较重,2009年,公共事业项目划归和龙市政府统一管辖以前,和龙林业局每年要为林业教育、林业卫生、森林公安、森林消防、森林法院等林业营业外公共事业支出大量经费,这样就限制了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生产经营步履维艰,同时林区人口却在逐年增加,企业负担过于沉重直接导致使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改善,很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随着人口、经济高速增长,森林资源将造成较大消耗并形成巨大压力。
3.林区科技创新水平较为落后。林区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科技创新的后劲显著不足,制约了创新技术对行业或产业的提升作用,导致行业技术进步缓漫。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滞后,对传统林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不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还不全面,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不力,生产中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十分薄弱,林业生产中科技整体贡献率还不高,造林成活率还不够稳定,经济林灾害损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还比较低。科技支撑的整体能力与林业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林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1.恢复林区生态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序增长。第一,要减少森林资源消耗,要持续大力调减木材产量,执行好“三总量”管理规定,杜绝超采现象,严格按照国家木材生产规程操作,切实提高伐区作业质量,减少木材采伐对林地和植被的破坏。第二,要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营林工作要以补贴为主,高质量完成补贴抚育。搞好禁伐区的森林经营,提高林份质量和林地生产力。要加大对低质林的改造力度,改善林区生态环境。第三,严防森林火灾,要把传统预防与科学扑救相结合,运用高科技管理模式,进一步减少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2.加快林权制度改革。要解决林区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体制不活等问题,鼓励和扶持多种经济形式发展,应该在借鉴南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和龙林业局的特殊性,按照生态优先,保林地不逆转,充分调动承包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保持收益不流失,确保森林资源保值增值;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人才任用体制,改革与稳定并举、积极有序、配套推进的原则,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
3.增加林业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方式的应用。技术创新要以林业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转化落脚点,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集中解决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重大研究课题。实现科研成果由研究型向实用性转变,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变科技优势为产业优势,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结论
林业经济是个多收益的产业,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生态效益,总而言之,林业经济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单一效果,而忽视其他方面,而是在林业经济中找到共同点,用科学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后,和龙林业人有信心在新一轮天保工程建设中再铸辉煌,把和龙林业局建设成为资源丰足、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生活殷实、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为现代林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志平.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
[2]郭宝松.黑龙江垦区林业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7(02),
[3]郑天汉.再论林业经济市场体系构建问题[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03).
[4]李春雷.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道路及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0).
一、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21世纪的今天,人们会亲切的称森林为大自然的肺,由此可见森林覆盖率以及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森林具有极强的空气净化功能,它不仅可以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还能释放出更多的氧气,进而抑制各种自然灾害比如洪水、泥石流等的发生,一言以蔽之,当灾害发生的时候,树木等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拦截作用。此外,森林除了有上述作用之外,还与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密切相关,能为人们提供充分的木材资源。
二、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伐毫无节制
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化环境,这种美化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消除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最终改善居住环境。然而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加节制的砍伐原本就稀缺的林业资源,这就使得我国的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严重失调,不仅会使得后备的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也变得难上加难。近年来,我国不断的将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作为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减少,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只能是成为泡影,如若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出现,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在我国,常常会出现诸如树木成活率低、混交林以及阔叶林少等一系列问题,此外,林木幼苗也十分的单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造林技术方面还不够科学,既没有讲究植树造林的技巧性,也没有植树中的苗木假植以及精品地块不浇水等问题,在一些地区,即使有使用新兴技术,也会因为高新技术引进以及应用技术滞后等原因而是原先取得的成效成为空谈。与此同时,因为林业发展中存在的注入产品附加值低、加工粗放以及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林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林业管理工作者要能够在技术上做出巨大的变革以及创新,从不根本上遏制不良事态的发展。
三、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技术与水平管理
就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大多是以市场为导向,林业企业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自身的发展实力,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引进国外的管理理念,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设备也不能仅仅是国外落后的设备,相反的,可以采取大企业、大公司联合的方式,从企业自身创新以及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不断的提高设备的能力,最终提高我国的生产工艺。就林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而言,必须采用政企分开的方式进行,只有将企业、政府的管理分开来,才能实现企业的自主管理,进而高效率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为推崇的就是新型经济林建设,这种新型经济要求相关林业部门要能够以市场为出发点,不断的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在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经济的痛死,为国家培育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最终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林业特产,这些林业特产经过当地人的分类、整理以及加工,会变成众多的绿色食品,比如林区里面的药材资源可以用于发展医药制造业、竹笋能够加工成绿色食品等。同时,林业部门要不断的调整生产力布局以培育新兴产业,在推动产业重组的同时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新形势下,林业经济要想取得实质上的发展,还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有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资金方面,还应体现在制度方面,那么,政府应从哪些角度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呢?首先,政府必须认识到资金保障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针对林业发展以及建设中的项目,要尽可能的去争取,同时,林业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的经费,政府也要给以最大程度的帮助,可以建立林业奖励资金制度;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来保障林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实行宽松政策,允许投资者和经营者运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以及经营方式促进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的步伐,还能很好的提高森林的数量,保证林业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四、结语
1.1毫无节制的采伐
林业在美化环境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很好地防治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空气污染的危害。然而,面对原本就稀缺的林业资源,人们仍然不加节制的进行砍伐,不顾后果的开采,导致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严重失调,不仅使后备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质量下降,还使现有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同时,逐渐变少的林业资源,在限制了生态效益的发挥的同时也削弱了后续产业的发展基础,使得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计划化为泡影。森林资源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很大的问题,还会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威胁。
1.2政策上的疏忽
面对林业资源,只有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政策给予有力的支持,才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然而,在林业发展上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资源改革力度仍然较低。
1.3产业结构和布局上的漏洞
对于林业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而言,一方面,我国林业产业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而且还呈现出零星分散的情况,另一方面,主导产业不够明确,没有区域优势和特色产品,而且“名、特、优、新、特、尖、精”产品还不突出。同时,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不够准确,在良种、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产后加工、销售的市场等方面表现出疲弱的状态。另外,林业产业的管理机制不够创新,经营机制也不够灵活。
1.4落后的科技水平
之所以会出现树木成活率低、树种单一、纯林多、针叶林多、林分结构配置不合理、混交林少、阔叶林少的情况,就是由于在造林技术方面不够科学,不讲究植树造林的技巧性,存在粗制滥造、造林不开沟、苗木假植、精品地块不浇水、生产中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十分薄弱等不良现象,而且,即使在使用一些技术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终究因为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滞后的问题而使得一切成效成为空谈。与此同时,由于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不长,加工粗放,产品附加值低,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一些产品也出现科技含量低的现象。所以,不得不强调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在技术上做出巨大的改革,在技术上做出巨大的创新,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来解决现如今存在的问题,进而争取从根本上遏制不良事态的蔓延。
2相应地解决方案
2.1调整产业结构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转型,及时的进行转型,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才能不断地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林业的资源优势成功地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林业经济的竞争地位,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做到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步,就必须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高度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林业经济在不断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好的建立节约型发展路线,增加林业资源能被更好的利用的可能性。另外,还要强化布局调整,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推进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继续调整林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积极发动群众科学发展林业产业,不断提高经济林产业的基地化和标准化水平。相关部门也应该注重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天然的森林保护工程,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一定要注意,要严格遵循限额采伐制度,把对森林的砍伐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超过限制的滥砍乱伐的违法行为要进行惩处。
2.2政策的大力支持
要想发展好林业经济,政府就应该在政策上对林业经济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而政府对林业经济的支持不仅包括资金方面的支持,还应该包括制度方面的支持。那么,政府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去逐渐实现对林业产业的帮助呢?首先,政府要想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就应当认识到资金保障的重要性,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一些项目投资,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项目,同时,给予林业经济建设经费上的帮助,让林业经济快速的发展。或者,政府也可以建立林业奖励资金制度,对于那些做的比较好或者是林业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奖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激励他们更好的发展。此外,加强政策支持还表现在建立一些制度来进一步保障林业经济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实行放宽政策,允许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根据市场行情自主经营,这对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也可以很好的提高森林的数量。而对于那些由于林业分布不均导致的林业产业分布不合理的情况,政府应该要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合理规划,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经济情况等方面对林业产业的布局进行详细的计划,保证产业能够规范化发展。
2.3依靠科技力量崛起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新型时代,科技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似乎已经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林业经济,我们必须强化科技力量,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加大对林木良种选育技术的研发,不断挑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不断研发有关林产品加工转化、病种害防治、条件寒冷地区造林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集中解决重大研究课题,最终促进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发展。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不断开展科技兴林这一政策,坚持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在大力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否则,人们则根本无法为林业建设及林业科技研究做出保障,更无法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3结束语
【关键词】林业经济,转型,发展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林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积极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必须转变观念,开扩视野,争取林业的经济、政治、人文发展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林战略。
一、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传统林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局限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林业经济属于资源性的产业经济,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林区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导致了可采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目前森林资源匮乏,木材生产任务逐年削减,主产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林业局发展的需要,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区“十二五”经济转型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对森林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业性质上,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在林业定位上,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如果林区再继续发展单一的林业经济,继续对计划经济形成的“大一统”体制和产业产品结构等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创新,或者消极“等靠要”,必然贻误历史机遇,继续拉大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战略、快发展,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使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要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复合型经济结构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并求转变。把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按照实现森林、土地等资源最优配置和森林土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为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1)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努力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业历史遗留形成的典型企业办社会体制,富裕人员多,技术改造欠账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管理粗放,内部流失严重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总之,企业通过改制更新,建立起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经营机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和依赖性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联股、联利、联心为纽带,将责、权、利、险联为一体,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关系, 使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进入市场的自由度,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开放型转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开发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研究制定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主体。
参考文献:
[1]黄森慰,张春霞.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比较与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
[2]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蔡新民.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的问题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
1引言
大学互联网信息化是把学生、老师、辅助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综合系统地连接起来,达到教学信息化、学习管理和理论建构的需要,建立公开式、信息化、仿真式、案例式的学习服务资源云平台系统.因此,鉴于这种教学思想理念,我们把云计算技术,创新出一种适合高等教学情况的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以达到师生用这个教学云平善学习需要.使用云课堂构建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新课堂,目前的云平台的运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改革的课堂应用实例
2.1预习环节
(1)提前准备教学目标和内容。老师要利用课前,根据教学课程内容和学生反映情况分析后,提前准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2)预习资料和预习反馈。教师课前可以录制简短的影音视频,大约5分钟左右.可以选择微信.QQ.微博.帖吧等电子邮件的形式课前发送给学生,在准备内容最后添加了选择题.判断题作为课前预测。小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将提前准备的课件生成并推送到手机,在手机微信端点由老师控制,并直接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达到预习的效果,最后至所有的教学班级。所有的学生收到推送课件后,可以在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地随时学习、完成预测并即时得到自动评分,此外,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学习过程的疑问及相关问题。教师也可以实时查看上线学习的学生人数、预测题各题答题情况,同时在一个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交流。(3)精细教学设计。我们老师带着移动通讯设备比如手机,能看到的学生整体学习进展情况,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随时对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进行更改等,学生在移动客户端反馈的情况是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课前预测题答题情况的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货币计量、持续经营的理解不够透彻,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重点解决;少部分学生给老师的报告中反映出学生对于货币计量等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会,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会计学的理论教学。同时,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课前所有学生预习情况统计详细数据(如所有同学观看页数、观看的页面、时长、预测题评分统计),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我们做后续的跟踪处理。
2.2课堂运行的环节
(1)课程开始,互动与展示。老师把运用手机掌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移动端反馈给学生,数据调查统计发现89%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会计,甚至会计师做什么的都不知道。老师就可以定位从“会计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会计假设?”通过这些问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展现课前自学成果,通过学生互评,教师展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而展开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2)跟踪结果。所有的学生将课堂上的任务完成后,教师立刻把所有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将课堂作业完成并提交给老师,节省了时间.老师根据学生的提交的作业情况,通过系统的内部数据处理,将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教师把分析后的数据第一时间推送给学生,同时老师可以由针对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另外教师将分数分布公布至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清楚自己本次的学习情况,有助于课后的复习巩固。这个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3)完善总结。在“互联网+”技术的时代,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知识的获取可以不需要老师去教。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会失业和失职,因为孩子获取知识有许多的途径,所以教师的传授知识应该改为知识的组织者。未来,教书这一部分可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但是育人这一部分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都是无法替代的。技术是容易掌握的,但是人文的、情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是需要老师来完成。所以,未来在技术的影响下,老师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也是孩子人文思想的影响者。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虚拟技术操作更接近于大众化,虚拟课堂在各大院校以及企业大学中的应用必然更加广泛、更灵活、更智能。对现今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人才培养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而如何确定一套完善的虚拟课堂应用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安全、管理维护机制等)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课题。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更方便,那么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白何时有所为,何时有所不为,更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习惯于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快地获取信息,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中的报纸,杂志,这些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教师进行自我网络学习的同时,要不忘给学生提供信息的分享渠道。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王娟,杨晓兰,伍海燕.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2]詹泽惠.混合学习活动系统设计:策略与应用效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3]王亚希,周红春.髙效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巧[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4]唐海风.SPOC支持背景下的高校混合学习新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
[5]徐梅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刘红梅,曲爱玲,刘斌.教育信息化之高职院校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
[7]朱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