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印刷企业价值观

时间:2023-10-10 10:43:19

导语:在印刷企业价值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印刷企业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印刷企业;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质量是印刷企业的生命线,是核心竞争力。质量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刷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需要印刷企业以非常严谨的态度予以解决。印刷企业只有建立以设备配备及管理体系为硬件,企业标准化体系为基础,质量为程控制体系为手段,优秀员工队伍的培养为关键,企业品牌建设为导向和推动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生产产品的优质和顺畅。

1 企业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是企业构建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是企业进行质量过程控制的依据,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应是明智之举。标准化是一个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对象和自身的过程;是一个可以使企业持续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人们对于印刷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整个印刷工序变得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协作也变得日益广泛,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先进的、配套的、协调的企业标准化体第,以保证生产过程的以序进行,保证产品生产质量。与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有关的企业标准化体系涉及到每个生产环节的每项工艺技术,从原材料的选购到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从订单接受到产品最终的发送。主要包括企业环境的标准化、工序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工序管理的标准化、产品质量和检验方法的标准化等。

实施标准化的措施包括进行全方位标准化宣传工作,引导全体员工转变观念,增强标准化意识,提高标准化认识程度和执行力度;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企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培养和选拔现代化管理人才,总结和继承行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经验和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创造、总结和推广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2 设备配备及管理体系

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构建印刷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的硬件,是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的依据,是整个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子系统。设备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设备管理的目的是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提高设备性能,从而保证生产的正常驻进行。设备管理的内窜主要包括设备选购、配备和设备保养、维护与维修两个方面。

设备选购、配备。设备的选购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与目标、企业发展特点、企业所处地域特点、外部市场环境、主要客户需求、设备自身特点等方面,本着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企业上适用于、客户上满意的原则,进行正确选购。其中设备自身特点方面应重点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工作质量、设备价格、使用和维修的方便性、设备安全性和环保性、设备普及率以及设备配件和原材料的消耗程度等因素。设备选购完成后,就要进行设备的安置与配备。设备的安置应主要考虑生产工艺的合理性,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方便性,也要考虑设备周边环境影响以及设备需求环境等因素,设备配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备场所配备,即设备的安置,工作重点是要进行设备安置场所的科学选择,并要以车间为单位,做好设备分配记录,一方面是设备人员配备,要根据每个设备的特点,选择相应专业人员操作,使用设备,以利于在短期内发挥设备的最佳性能,保证设备使用的规范化,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设备保养、维护与维修。这一环节是设备管理工作的中心,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运行质量及使用寿命,需要建立和实施有将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制定科学、完善、严格的设备保养、维护、维修制度,并进行督促落实;要明确保养、维护与维修内容,实施定人、定机,定期设备管理,并要做好设备保养、维护、维修记录,建立相关档案; 科学合理地使用设备,制定正确的操作规范,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制定和完善考核标准,保障设备保养、维护与维修工作顺利进行;注重引进和培养印刷设备保养、维护与维修专业人才,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3 质量过程控制体系

由于印刷过程中存在很多可变性因素,难以进行精确控制,因而印刷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便成了一个谈不完的话题。质量过程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为印刷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有效实施提供了手段和保障。

质量过程控制体系的建立要树立起一个全局的观念,要求企业上下各个部门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制定出相应的过程控制方案,共同围绕质量控制体系来运作。质量过程控制体系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充分重视;组织专门人员对质量过程控制进行监督,保证质量过程控制的有效实施;要配备相应的观察和测量装置,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注重使用、总结科学的质量过程控制和分析方法。

4 优秀员工队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及其素质的较量,是企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体制的竞争。人做为生产力的主体,其价值观念,逻辑思考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势必会对印刷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印刷企业必须注重优秀员工队伍的培养。

优秀员工队伍的培养应具备一定的要素,企业应树立“人本”观念、正确的质量文化理念以及良好的企业环境,这是培养优秀员工队伍的基础,也是有效实施质量控制的关键。优秀员工的培养注重一定的方法,合理进行人员选聘可以从源头上对引进员工的质量进行把关,合理进行人员配备,要以人尽其能为导向,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职责和要求,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激励机制。对于印刷企业来讲,优秀员工的培养应以留住人才,培养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增强企业实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为目的。

第2篇

盛世昌隆,生生不息

动力——源于传承卓越

品质——在于历久弥新

隆生彩印,开创精彩生活,印制美好梦想!

2.总述

常州,一座延续了2500年历史的绚丽古城,素以礼仪之邦而闻名全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的彩印业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彩印设备研发、生产、批发基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隆生彩印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视角,以创建国际现代型印刷企业,打造印刷行业新世界为目标,走上艰辛的创业之路。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印刷包装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市场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的行势下,勇于拼搏、茁壮成长。

常州隆生彩印有限公司工业园占地面积30多亩,拥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一批高素质科研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公司主要立足于各类软包装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印刷,经过全体员工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确立了公司在国内印刷行业的领先地位。今天的隆生公司,已是中国包装技术中心会员单位,全国定点印制商标单位,**年被列为广东省政府窗口企业。

3.产品销售

“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隆生公司以此概念,为客户提供电脑设计、广告策划、印刷各类包装彩印袋、可吸果冻袋、果冻封盖膜、直立拉链袋、高温蒸煮袋、真空袋、医药包装、拉链袋、热缩膜、日化洗涤用品包装等。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高品质的产品,使隆生公司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和信赖,产品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与世界著名品牌 “新奇士”,国内知名品牌“金丝猴”、“盼盼”、“汇源” 、“雅客”、“蜡笔小新”等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直以来,隆生公司遵循“诚信、共好、合作、双赢”的发展理念,坚持“以质量、信誉第一”的经营宗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共享资讯和资源,共创双赢,全力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4.设备生产

隆生公司一向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设备的更新,率先在行业内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印刷设备及自动化生产配套设备,引领彩印市场新潮流。目前,公司拥有意大利和日本技术的全电脑十二色无轴装版和八色、七色高速凹版印刷设备,并于**年斥巨资购置中国第一台意大利型高速防伪全电脑十三色纵横套色凹版印刷机等设备,为隆生彩印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产品高品质、高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企业管理

隆生公司自创立以来,秉承“科技创新产品,服务编织未来,诚信铸就品牌”的企业理念,将企业价值观与经营理念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员工,从而塑造出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忠诚度的员工队伍。

隆生公司意识到唯有在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的工作氛围中,员工才能全身心投入于工作,因此,公司努力为员工创造高质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今,公司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资深技术人才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登上国际竞争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6.展望

“传承卓越,共创未来”,隆生公司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关注点,不断研究创新,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包装技术和设计理念带给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新的防伪精美包装。为创建国际现代型印刷企业,实现实业兴邦、振兴民族工业而再创辉煌明天。

企业宣传片解说词(二)

“科学施肥可以让作物变得更香甜!”我国有机无机复肥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廖宗文教授,经常这样提醒农民朋友。芭田专家们提出了一套自己的作物营养食谱—— “缺啥,补啥,吃饱不浪费”,这个科学施肥理念指导农民朋友要根据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气候选择不同的肥料和施肥方法,充分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又符合当前绿色食品生产和环保的需要。“缺啥,补啥,吃饱不浪费”因科学适用,生动通俗,很快成为了农民朋友的口头禅。

芭田公司每种产品的研究生产,都是以‘缺啥,补啥,吃饱不浪费’的科学施肥理念为指导的。先是专家测土,制定符合各地土壤特性和作物营养需求的配方,然后在大棚内进行比较试验和大田试用,完善配方后才组织生产。保证了芭田复肥能适应各地区、各种作物的营养需求,又不浪费。芭田复肥还加入了钙、镁、硫、硼等多种中微量元素,补给了土壤和作物中长期被人们忽视的营养成分,使农产品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只要按照肥料说明书合理施用,就能全面满足作物营养需求,基本不用再加施其它肥料,省工、省钱又省力,比进口复肥更适合中国土壤。” (切入人物:段总。穿插专家测土、土壤数据库、试验田等画面。)

芭田公司的产品包括通用肥、功能肥、专用肥、生态有机肥和无公害农产品专用肥等10个系列的100多个品种。(切入产品系列演示图)

在通用肥系列中,芭田蓝复肥的质量有口皆碑,它和进口肥一样富含作物可直接吸收的硝态氮,作物生长快,可以抢到早市。但和进口肥相比,芭田蓝复肥养分更全面,不仅使作物生长健壮、外观靓丽,而且使农产品风味更加香甜,经济价值也更高。这就是芭田蓝复肥深受农民喜爱、品牌经久不衰的原因。(切入蓝复肥产品特写、施用蓝复肥的菜场)

功能型复肥主要有芭田智能型控释肥、草坪型控释肥和长的肥三个系列,属高科技环保型复肥,主要适用于高尔夫球场,花卉,园林,城市绿化和高档蔬菜、果树等。它最大的特点是养分自动释放、长效环保、利用率高,施肥成本每亩比常规施肥节约45%,真正做到“施一次管一造,作物不求人”。(切入芭田控释肥、高尔夫球场、水稻田等)

近年来,芭田又致力于生态有机肥、无公害系列复肥的研制,从根本上培肥土壤,提高作物品质;还开发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各种作物“专用肥”;此外,芭田公司还在国际‘熔体造粒’工艺基础上开创出了 “高塔熔融喷浆造粒”工艺,更加保证了每一肥粒养分均衡齐全、光滑通透、强度更高,还更容易溶解!(插入抢购硝硫基产品场面)

现在只要提到“施肥专家”四个字,农民朋友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芭田复肥”。“施肥专家”几乎已经成了“芭田复肥”的特定称谓,农民朋友购买芭田复肥就象把施肥专家请回了家。

企业宣传片解说词(三)

这是一支卓越创新的团队,这里有敢为天下先的决策者,这里是青年才俊尽情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悠米成立于**年7月,拥有国内移动互联网资深的技术和管理运营团队,专注于移动多媒体应用与智能游戏平台的核心领域。悠米始终以卓越的市场前瞻力和技术创新力促进中国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移动娱乐与生活服务,致力于成为覆盖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两大网络的顶尖科技公司。

悠米凭借顶尖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品研发实力,深厚的技术积累享誉业内,以视频播放器系列、流媒体系列、视频互动系列、娱乐游戏系列等应用全面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并树立“手机影音服务专家”高端品牌形象。核心产品已全面覆盖MTK、Symbian(塞班)、Android 、Java、Windows Mobile、 Windows Mobile CE、iPhone、Ophone、Brew等主流智能机与非智能机手机操作系统及平台,全力打造“悠米― 分享你我”的价值品牌。

悠米已与联发科、展讯、台湾晨星、三星、摩托罗拉、酷派、魅族、中兴、联想,金立,康佳,华为等400余家国际国内终端品牌厂商、手机平台提供商、方案设计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先后与中国移动视频基地、中国移动飞信,中国电信天翼终端、百度、搜狐、土豆网、东方龙、优酷网、56网、风网,激动网、安卓网、谷歌应用商店、微软应用商店等多家内容提供方与渠道方展开合作,并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许可证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目前,公司发展迅速,产品研发人员比例接近70%,核心成员50%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是拥有手机多媒体核心技术及完全知识产权的公司,产品研发实力业内领先。公司拥有国际化的一流技术、内容及运营团队。总部位于深圳南方互联网产业基地,在北京、广州和上海设有分公司与办事处。同时,悠米已逐步在海外架设独立服务器,服务于全球3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截至2015年9月,悠米系列产品用户数累计突破1亿,已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第3篇

这位娇小可人的女孩儿在赛场展现出了自己惊人的爆发力,从绵阳市平武县的农村到莱比锡的舞台,几个关键词记录了她的成长道路。

高考――失利的人仍然有未来

胡已雪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响岩镇前峰村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和许多留守在乡村的孩子一样,胡已雪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2010年夏天高考成绩下来,乐观的胡已雪这才发现,人生中也有自己难以跨越的门槛。看着身边的同学欢天喜地进入理想的大学,她不知道,高考失利的人是否还有未来?

令胡已雪没有想到的是,一切在她进入高职后发生了变化。当她走进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看到世界大牌设计师的美发作品,她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美发“达人”。于是,她走出高考失利的阴霾,迈入了一把剪刀开启的新的人生,坚信一技在身同样可以成才。

勤学苦练――学技能没有捷径

在学校里,胡已雪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上课时,她认真听讲,下课后,又返回自己的工位,对着头模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经常要熬到凌晨一两点。弯腰时间长了,她累到只能用双手支撑着腰部走回宿舍。很快,她就练就了裁剪“秀丝”的好手艺。

2012年,胡已雪意外接到通知――参加澳大利亚发型公开赛。首次出征澳洲,胡已雪就击败了多国强手,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选手在这项顶级比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载誉归来,她又接到了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战帖,严苛和残酷的封闭集训开始了。

早上6:30分起床,7:30分跑步,8点吃早饭,8:30分培训,中午12点吃午饭,下午1点培训,晚上6点吃晚饭,7点学英语,9点回酒店,12点睡觉……

“5圈,2000米。”美发项目教练组组长何先泽告诉记者,包括胡已雪在内的备选选手都要跑完才能吃饭。“整个项目比赛历时4天,共20个小时,做一个发型往往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因此,充沛的体力和体能是确保比赛的基本要求。”上一届参赛的男选手就是在第二天的比赛中体力严重透支,出现了失误。

在比赛中,每位选手都要做8个模块的发型,每个模块都要用一个公仔头(供理发师剪、染、烫的模型),集训期间,仅仅是公仔头,胡已雪和其他备赛选手就用掉了几千个。

名师――技艺更上层楼

名师出高徒,大赛考验的是选手,也是选手背后的教练团队,说到底就是对一个国家在这一行业领域技能水平的展示。此次为大赛美发项目配备的中国国家队专家、教练组可谓阵容强大。

专家组的首席专家吉正龙是教练队伍中唯一一位拥有世赛参赛经验的专家。同样,教练中还有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教练何先泽。何先泽、何满满、徐勇三位教练将与全国各地美发专家共同探讨和改进的意见,通过夜以继日的反复试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将动态、时尚、独特创意、视觉冲击等元素充分融入到“女士技术创意发型及色彩设计”“女士技术晚宴发型”“女士时尚盘发及色彩设计”“男士时尚修剪及色彩设计”“男士前卫发型修剪及颜色造型”5个参赛作品中,最终作为胡已雪参赛发型设计的定稿。

创意――有创新才有实力

胡已雪是以四川省第二名的身份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的,起初,队领导并不十分看好她,“比小雪成熟、有世界大赛经验的选手有好几位,估计这个孩子参赛的希望不大。”但她的恩师,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系发型教研室主任曾丽却信心十足:“小雪虽然没有丰富的国际大赛经验,但她胜在领悟力高,发展潜力大。国际大赛要比基本功,更要比拼设计能力。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能创新的学生才能在这个行业站住脚,才能登上世界的舞台。”

在集训的日子里,胡已雪凭借设计悟性和能吃苦的干劲,成绩一步一步往上走。她还会随身装一个小笔记本,及时总结、归纳自己的不足。

4天比赛,8个项目,胡已雪越到后程表现越出彩,最终以87.64的总分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世界高手之间的顶级对决,也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法国、韩国选手的作品充满想象力,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这次比赛为我推开了另一扇艺术之窗,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回顾来时路,胡已雪在日志里写下的感悟道出了技能锤炼的真谛:“如果成功,就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想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孤独一点,再孤独一点……”

王东东:不服输的印刷新生代

刚从莱比锡捧回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铜牌,王东东就接到了所就读的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聘书,毕业后,他将留校担任实训教师。而在他的技能人生中,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经历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拼的是综合实力

本届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比赛在莱比锡展览馆5号馆进行,历时4天,来自13个国家的优秀年轻选手,按照抽签定顺序的方式参加比赛。

比赛内容包括胶印四色印刷、专色印刷、印后裁切、数码印刷和Shots软件等,全面考查参赛选手的综合实力。而从设备到任务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技能大赛与真实职业的联系。选手们的比赛印刷作品正是下一届2015年巴西圣保罗世界技能大赛的宣传海报和12页宣传手册,非常实用。

中国是世界印刷术的故乡,这是中国印刷业首次参加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角逐。压力不可避免,但王东东说:“因为赛前训练十分充分,因此去了考场后并无陌生感,心里十分有底。”他的底气也来自于之前通过的层层选拔。学校的辅导老师于璇这样评价他:“这个孩子很倔强,遇到困难反而不会屈服,越挫越勇,满脸都写着一定要熬过去、征服它。”

不过让王东东记忆犹新的是比赛中在四色印刷中的失误,而四色印刷本是他的强项。正是这微小的差距,让他与冠亚军失之交臂。所幸这一环节的失误并没有影响接下来的数码印刷环节,虽然数码印刷环节是个崭新环节,但是他的成绩却超出了预期。赛后王东东总结说:“有时候只是百分之一的差距就有可能影响名次,考验的就是选手的细心和耐力,每一步都要做到精、做到准。”

此次海德堡印刷媒体技术中心经理赵蕊代表我国担当该项目的裁判员。她认为,客观地讲,我国选手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前两名金银牌选手的差距并不大,但仍需看到自己的不足,“选手、专家团队、翻译、教练员对于规则并不十分熟悉,因此未来仍需在参赛经验和比赛时的心理素质方面进行提升,从而冲击金牌。”

为90后“定制”培养模式

而在每一个选手的成长经历中,培养模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巨大的。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这所频频在各类印刷大赛中夺金的职业院校。记者发现,夺金首先得益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断探索。学校形成了由课程实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始终保持与产业发展同步。其次,得益于学校善于将大赛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广大学生投身大赛的积极性。

谈及未来印刷类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学校表示,必须根据行业发展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目前我国印刷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急切需要印刷专业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随着大批“90后”新生代员工走出校门进入企业,这个更年轻、更自我、更自信的群体,在表现出视野开阔、敢于质疑、乐于分享、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教育方式和社会价值观。职业学校必须大力推进有内涵的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基础,印刷企业也应积极引导和培育90后新生代印刷力量,共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谢海波:六年磨砺出英才

手捧制冷与空调项目的铜牌,20岁的冼星文站上了第42届技能大赛的领奖台。如今的他正值青春年华,却在比赛中磨砺出了沉稳与成熟,懂得享受比赛。

与高手过招,遇强愈强

从广东省选拔赛、全国选拔赛两连冠,到中国集训第一、二、三阶段晋级赛三连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英选手热身赛第一名、澳大利亚全国技能挑战赛第一名,冼星文一路实现七连冠。

冼星文告诉记者,他喜欢与高手过招的感觉――从与国内选手的横向比较中,加强专业技能点的训练;从与国外老牌劲旅英国及澳大利亚选手的纵向对比中,培养“高标准”的模块化解决问题能力;从淘汰赛与热身赛中修复理论短板,到观察国外选手的淡定学会心理构建。

通过比赛的磨砺,冼星文更懂得如何系统性地稳扎稳打。

“技艺的高超取决于精度和质量,我要做的就是打磨每一个技艺点。这种打磨没有捷径可走,小聪明也无法达成,唯有艰辛地付出和不断地学人之长,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他是综合型的技术人才,无论是技术素养还是心理素质,在同龄人中均脱颖而出。”教练李川评价冼星文为不可多得的技能高手。技术专家高华增也见识了冼星文的领悟能力:“冼星文不仅有过硬的功底,还有灵活变通能力。”

而对冼星文来说,训练与比赛让他对技能有了特别的感悟,他说学技术也得讲“境界”。他崇尚德国人精益求精的那份执着,喜欢那种纯粹做事,会让人享受更多的惊喜和意想不到的快乐――这是冼星文从恩师李川身上学到的不急功近利的智慧。在他看来,这就是学技术的另一番魅力所在――潜心每一步,都是一种修炼。

职业目标――拥有世界眼光的青年教师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谢幕了,冼星文也顺利完成了多个角色的切换。从世界技能大赛国手到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的教师,在这两个身份中间,冼星文借力打力,在利用世界技能大赛的平台和资源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更好地推进工作。

备战莱比锡阶段,冼星文以世界技能人才培养的视角,带领学生进行新制冷一体化的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等改革。“世界技能大赛的过程和平台,让我大开眼界,我愿意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与学生分享。”

“拥有高端的平台”是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打造品牌的战略之一,高端的平台相对应的就是培养出高端的人才和师资。冼星文依仗平台优势,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为学院设计、制造出第一台“GM-ZNLK(智能冷库)”,该设备环保无污染,能耗低,能实现热能回收等一系列科技指标。

2013年,冼星文完成了“技能奥林匹克”选手的竞技使命,接下来,他指挥学生又将剑指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那又会是一段更加精彩的旅程。

今年21岁的谢海波是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6年前他还是这所学校的一名新生。如今,这个不爱说话、做事认真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在世界技能舞台上竞技的高手,捧回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铜牌。

三面钢质零件是比赛最后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加工的是一个十分精巧的零件,面积不大,稍有不慎零件就会出现变形,之前所有的努力就会白费。经过谢海波半个小时的仔细研究和小心翼翼的操作,零件终于装卡完毕。最终经过6个小时的精心编程和加工,一件精美的钢质三面加工零件呈现在了裁判面前。“能加工这么精美的工件,中国选手真了不起!”德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在比赛中,谢海波分别通过了单面加工铝件、双面加工钢件和三面加工钢件三大模块的编程和加工操作。作为世界型大赛,大赛对选手素质,加工零件的外观、质量和精度要求非常高,尤其在第二模块中的镗孔、螺纹孔和内螺纹等繁琐的加工步骤是每个选手最棘手的问题。参加比赛的都是世界一流选手,谁心态稳定、对细节的把握更好,谁就能赢得比赛。最终,经过了22小时的精心编程和加工,谢海波最终以94分的成绩在数控铣项目的2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仅次于来自制造业强国德国和日本的选手,获得了铜牌。

第4篇

在宋新宇博士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宋博士并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学者的儒雅与从容,一位大师的睿智与诚恳。博士的谦和与稳重让他面前的我豁然沉静,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格魅力,着实令我认真专注的听他畅谈人生……

高考状元,从北大到科隆

1963 年,宋新宇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上世纪70 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极其单纯又极其不平凡的年代,中国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交往,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记者问到宋新宇少年时代家乡带给他的影响时,他意味深长地说:“人的价值观应该是在13 岁前后形成的,我想我骨子里是有河南人的那种性格特点的,比如肯吃苦、忠厚、多替别人着想,其实这也是我们整个上世纪60 年代人的特点:那时我们接受的教育非常一致,就是多为别人着想。”

1979 年,在后恢复的高考中,宋新宇以河南省理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就在北大生活的新鲜感还未消退时,幸运又一次降临到了宋新宇身上――他被国家选派到德国去留学。得知自己即将去德国生活,年轻的宋新宇难掩内心的喜悦,“那时候国内的信息不像今天这么畅通,对外国的了解非常少,对外面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德语培训后,1981 年,宋新宇离开了还未来得及熟悉的未名湖,踏上去往德国的飞机,成了德国科隆大学的一名学生。那一年,他18 岁。

凭借刻苦的努力与钻研,宋新宇先后拿下了科隆大学的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了欧洲赫赫有名的德意志银行。经过3 年的经验积累,宋新宇加盟到了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从此进入咨询行业。

“中国最成功的战略专家”

谈起在罗兰・贝格的那段经历,宋新宇只是说:“很难忘。”而他身旁的人都会选择用“辉煌”这个词,来标注他的那段经历。

1993 年,宋新宇顶着留德博士的称号回到中国,开始涉足咨询业,那时他的身份是“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当时的中国,正是“何阳卖点子”的年代。宋新宇说:“那时的确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管理咨询。没有业务,没有机构,没有人知道罗兰・贝格是什么,一切从零开始。”在德国熏陶了11 年的宋新宇出言谨慎,但作为中国咨询市场的布道者,宋新宇深知当时培育市场的艰辛。1995 年,罗兰・贝格终于赢得了第一个中国客户――上海机电控股公司。4 年后,身为罗兰・贝格中国公司总经理的宋新宇已拥有200 多名客户,西门子、欧洲集装箱协会、克朗斯集团……在帮助当地企业的同时,宋新宇也成功实现了罗兰・贝格在中国的本土化,他自己也很快喜欢上了罗兰・贝格给予自己的成就感。

说到对德国人的印象,宋新宇博士幽默地说:“有一则笑话这么说,世界上最最令人烦恼的事情之一就是聘请了一个德国人当厨师。因为德国厨师会用计算精确到克的食材,烹饪出世界上最难吃的饭菜。这当然是在调侃经常出思想家的德国人,说明他们刻板、严谨。”

也就是这些德国人,在他们最大的财经日报《商报》上称赞一个中国人,称宋新宇是第一个进入德国大公司董事会的中国人,罗兰・贝格中国公司功不可没的创始人,中国最成功的战略专家。

“做第一最容易,隐形冠军”

1999 年,宋新宇突然放弃罗兰・贝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职务,转身创建了自己的培训公司――易中创业。从此便开始不辞劳苦地奔波于中国各地,向企业传授他积累了20 多年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理念。

许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当中国咨询业开始走向繁荣辉煌的时候,栽树的人宋新宇主动选择了悄悄离开。宋新宇是这个低调的人,总是远离媒体和掌声。虽然他从来不喜欢追求名利和浮华,但宋新宇现在却受到了上百万中国中小企业家的推崇和欢迎。当面听过他课程的人说:“这是改变命运的三天!”所以,这些企业家都爱称他为宋新宇博士。

作为宋新宇博士的老朋友,主流财经媒体《中国企业家》的主编牛文文先生一直想不明白一个事情:这位宋新宇博士,为何放弃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合伙人的身份,不和世界五百强和中国石油之类的大公司打交道,却心甘情愿地去为没有什么地位的中小企业家服务,做“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牛文文的困惑不难理解,在见过太多企业家的这位中国财经媒体主编眼里,不管这些企业家怎么规划人生路线,精英都是“往上走”的,而宋新宇是他见过的唯一一个“往下走”的,主动往下走的人。像牛文文先生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一直都想知道,那个时候,志得意满的宋新宇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离开罗兰・贝格的宋新宇,在北京一个名叫华亭的居民房里,和身边唯一一个员工兼助理的人开始筹划给企业家们上课。窗帘当作黑板,这位罗兰・贝格中国创始人开始乐此不彼。宋新宇兜售的第一个理念是“做第一最容易,隐形冠军”。

在中国急速发展的市场背景下,打造世界五百强成为中国企业的口号和梦想。这个时候的宋新宇,却告诉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家们,你们的目标绝对不是世界五百强,而是做隐形冠军,做行业的第一!按照他的说法,做第一是最容易的。

怎么会是这样呢?宋新宇讲了一个故事。世界上曾有两个著名的世界级短跑手,一个集中在100 米,另一个则同时跑100、200、400、800 米。后者认为这样机会多些。一个成了世界冠军,另一个每项都成了第二。世界冠军人人皆知,也因此有了社会上和财富上的成功。很有意思的是,在体育界,大家认为第二个人才是真正的冠军,因为取得这么多第二其实是一件比冠军更难的事情。但社会不这么认为,冠军就是冠军。

对于企业来说,在一个窄的领域成为第一,比在一个宽的领域成为第二要更算得上成功,也更容易。前者的战略对了,后者的战略错了。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在大部分行业里,很多企业家每天都在犯着类似的错误。因为市场的机会很多,所以很多企业掉进了多元化的美丽陷井。

南京一家年收入3000 万元的小印刷企业,原来什么业务都接,做得很辛苦,成长也很慢。业主偶然听到宋新宇的“集中原则”讲课后,毅然选择了其中一类业务作为主要客户,结果公司效益大长。当时听宋新宇的课三天需要3800 元,然而众多小企业家无不心甘情愿地掏钱,甚至把这三天称为“改变命运的三天”。

“相信知识的力量”

在改变千千万万企业家命运的同时,宋新宇的命运也被千千万万的企 业家改变。自从3 年前推出了成功战略培训课后,不断有人打来电话或写信询问他什么时候出新的作品,对此宋新宇却非常犹豫,“如果说《企业成功的原则》是一个成功的话,我相信是我始终遵循了我一直在讲授的原则:少就是多。因为我没有贪心做太多的事情,而是专心把一个课程做好,所以它才有足够的内涵。”并不是宋新宇不喜欢钱,而是他更在意如何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中国的企业安全走向成功,甚至成为世界第一。

当宋新宇成了千千万万企业家的导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宋博士,路怎么走,已经由不得宋新宇自己决定了。他们需要宋新宇博士继续帮助他们发展,在确定了发展目标之后,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知道如何实现行业第一的目标和梦想。在与无数企业的接触中,宋新宇一次次感受到强烈的震动,“中国的管理者实在太缺乏管理知识和基础了。他们如此渴望学习,有时甚至饥不择食。但他们学到的并不实用有效!”因为市场上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全盘西化了的管理类书籍。这让宋新宇深感不安,“我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自然不会呼吁大家不读洋人的东西。我相信好的思想,包括管理思想都是没有国界的。但问题是中国到了需要一些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了,至少是优秀的管理理念消化过后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这也许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使命”。

“我实际上没有选择”,宋新宇博士很自豪地说。就像当年义无反顾地放弃在德国的舒适生活一样,宋博士开始了对20 多年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梳理。潜心修炼了3 年,他陆续推出自己的全新课程――《有效管理者的工具》、《营销久赢的方法》、《控制与激励的5 个系统》……

宋新宇博士一步步踏上了“向中国企业传播管理知识”之路,他给自己的公司定位是“中小企业的终生管理伙伴”。在宋新宇博士的带领下,中国最优秀的中小企业专家在易中公司陆续推出十余种VCD 教程,围绕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实战、简单、系统的管理理念赢得了30 多万中小企业家的认可。

深圳一家印刷企业通过“裁减客户”在3 个月内达到50% 的销售增长。在易中公司的帮助下,地处鲁南小城的一家畜牧公司3 年之内营业额从1 个亿增长到20 亿。宋新宇博士却说“我不太相信我个人以及易中公司在这些例子中起了什么作用,但我相信知识的力量” 。

一辈子,一个梦

问及宋新宇博士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他顿了顿,说:“我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已经老了的时候,有很多的中国成功企业家会说,在我们企业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叫宋新宇的人,他的易中公司帮助过千千万万像我们这样的的企业!这就足够了。”这也是宋新宇跟家人、同事、客户常说的一句话。

比尔・盖茨当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每一个人的桌面上都运行微软的操作系统。宋新宇博士也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借助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带来的发展契机,让中国所有的中小企业家们都有条件学习到最实用、简单的管理经验,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这是一条遥远的路,当记者问宋新宇博士,“您不着急吗?”他淡淡地笑笑,说:“一辈子呢,急什么?”

宋新宇博士,国际著名企业战略专家。

1979 年以河南省理科高考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1981 年公派留学德国,科隆大学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

1991 年起,作为德意志银行未来管理者接受其系统培训;

1993 年起,加入欧洲最大的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历任顾问,高级顾问,项目经理,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他创建的罗兰・贝格中国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咨询公司之一;

1999 年创建“易中创业- 中小企业终身管理伙伴”,任董事长;

2006 年创建“- 办公桌上的商学院”,现任首席设计师,兼任 中国总裁。

宋新宇专著

《赢在战略》

《成功战略:企业成功的原则》

《有效管理者的工具》

《营销久赢的方法》

《控制与激励的五个系统》及系列研究报告《S.o.S. 宋博士论战略》

《成长与转型》

宋新宇简历

社会职位

全国工商联经济技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战略管理实务》课程客座教授;

《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家》、《销售与市场》等多家媒体顾问、专栏作者;多家企业常年顾问。

媒体评价

“宋新宇是中国最成功的战略专家、管理大师。”

――德国最大的财经日报《商报》

“宋是第一个进入德国大公司管理层的中国人。”

――德国最大的日报《法兰克福报》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