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管理概论

时间:2023-10-10 10:43:20

导语:在经济管理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管理概论

第1篇

(1)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尽管高校都能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目前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很大程度都是在教师讲授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只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程度不够;注重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公式和方法模仿使用的能力,而对学生自己独出心裁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

(2)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目前提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口号,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们的实践机会非常少,大部分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去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验,而一些高校对教师的实践也没有重视,提供相应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教师们普遍反映缺乏实践的时间。

(3)忽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我国毕业生普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很少有自主创业意识,毕业后大部分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但是有些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大型企业的要求,因此只能到小型企业就职,有些甚至选择待业,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自主就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条件,但这些学生从没有考虑过自主创业,这与学校对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缺失有一定的原因。

(4)缺少对企业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市场瞬息万变,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的一点点变化有可能就会决定企业的生死衰竭,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是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企业各部门运行和管理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有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甚至从没有关注过新闻事件,对市场的灵敏度非常低,没有掌握企业管理的精髓。

2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专业课程改革应当确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课程改革目标,我们应当坚持以下原则: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坚持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为总的教育目标;第二,课程的广阔性原则。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课程的设置与教育过程不应只局限于专业本身,应当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将知识更加顺利地转化为自身能力;第三,课程的整合性原则。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需要对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第四,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表达、自我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改革的原则,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为: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对所有本专业学生采用同一份教材和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经过培养后很少具备自己的思想,前一段时间媒体上报道一位博士高材生毕业后居然为自己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而迷茫,遭到了现场评委的批评,这正是目前教育的悲哀。其实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结构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但这些都被目前的教育一一抹杀了。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北京大学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大学应该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一种渴望不断学习的兴趣,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素质,这才是大学留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2)增加创业创新类课程。

在加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时,应注重设置一些创新性课程,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还可以开设一些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使用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今企业管理的要求,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前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创新管理教学方法,高校应当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的素养,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要把专业知识及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暑假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参观、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活动,或者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园,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为学生的实习和创业提供一定的场所和条件,从而促进经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第2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留学生教育;多媒体教学;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55-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它以其基础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一直是财经类院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概率论研究的是随机现象。数理统计则是对样本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随机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数学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如金融、保险、气象、可靠性分析、排队论等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一方面经济管理的许多领域都要用概率和统计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去建立数学模型或对数据进行更深人的分析;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如运筹学、金融数学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已经成为拓展学生素质和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实现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以来,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数学课。而我校数学师资紧缺,教室也紧张,导致现在很多非数学专业的数学课程只能采取大班教学(100人左右)。而我校是一所文科类高等院校。虽然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在高中学文科的学生,数学基础尤为薄弱。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怎样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克服对“数学”的畏难心理,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我们几年的经管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谈几点关于教学的思考,希望对本校以后的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了我国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金融专业也成为各大高校很受欢迎的热门专业。尤其我校地处上海,且是以金融为特色的本科院校之一。因此,来我校的外地学生以及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学生教育也渐渐地成为我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在我校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授对象就变为两大块:国外留学生和国内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我校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亚洲,欧洲,非洲,包括蒙古,韩国,俄罗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乍得,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学生成分非常复杂,民族,文化,信仰等差异很大。如何适应各个国家留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我们教师要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在教材的选取上有所不同。在保持经典内容的前提下,应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概念与观点,既要考虑到这门学科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各个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同需要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鼓励编写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在讲解具体内容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方法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很多留学生都没有学过排列组合的知识。教学中会涉及到排列组合的内容包括例如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以及概率中的一个重要的离散分布二项分布。如果直接讲解这些新知识,这部分留学生就没有办法理解。针对于这种情况,应在教学中补入这部分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容地接受新知识。另外,在刚开始讲古典概型和全概率公式的时候,对于许多高中学文科的学生来说,一部分同学反映听不懂,稍微复杂点的题都不会做,觉得这门课很难。尤其是多维随机变量和数字特征那一块涉及到二重积分,很多同学跟不上。而高中学理科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概率论的知识,微积分学的也不错,所以学起来很轻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课堂上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多和他们沟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对一些基础差的同学,鼓励他们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课外找一些理工科或内容较深点的参考书,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加深对已学内容的理解,为考研做准备。

二、多举实例,重视课程的应用性

我校是最早以金融命名的学校之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大多在金融部门就业。因此,在四年里,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可以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它的应用性。于恩教学中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包括数据描述以及统计推断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在经济和贸易中运用很广泛。同时,在教学中,概率论中的定理更侧重的是讲解它的思想,要省略它的证明,并结合大量的应用实例,使学生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论文,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理解、掌握课本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和思想在经济、金融领域应用广泛,鉴于我校的特点和目标,现在大多数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且教学任务都由我系承担。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大班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班教学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数多,教室大,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甚至听不清教师讲什么。学校虽然给老师配了扬声器,但看不清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如果把字写得大一些,这样效果虽好些,但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比如板书的艺术效果会降低。而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的很多例子来自于现实生活,描述性的语言比较多。书写变慢和擦黑板次数的增加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连贯性遭到破坏,教学进度受到影响等问题。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另外,概率统计中有很多实验,例如抛硬币,大数定律等。借助于一些小程序进行实时演示,既直观、形象又准确。这样学生可以迅速领会所学的内容,课堂教学也会生动、有趣。但是对于大量的计算题和证明题来说,要用板书一步一步详细推导。这样学生就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以上的教学手段,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一分钟问题方法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注意到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每节课结束前利用两分钟时间,教师可以设定一两个简短的问题概括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还很模糊,并如实进行作答。对于多数学生还很模糊的知识点,我们要多花时间进行讲解;对于个别同学没有弄懂的地方,则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而且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也能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大量的经验。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中有很多不确定的现象。概率论反映的是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数理统计是用概率知识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校大多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一种工具。鉴于我校学生生源和层次的不断变化,对这门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也变得尤为必要。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是改善学生状况的前提。

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课堂上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简洁、直观、结合实际入手,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每次课结束前给学生留有提问题的时间(一分钟问题法),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归纳、思考,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思想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学达,张丽梅.以问题驱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114-115.

[2]朱志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以高等农林院校非数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大班教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中旬),2012,(279):74-76.

[3]陈兴荣,苗秀花,刘鲁文.关于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72-74.

[4]孙月静.基于实际应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法[J].航海教育研究教学论坛,2009,(4).

[5]李佩泽.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教育改革,2012,(9):13-14.

[6]邹辉.经管类专业“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增刊):83-85.

[7]张建华,梁小姝.经济管理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0):64-65.

第3篇

交通运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高速公路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高铁、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效益贡献力不足,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运营效益好,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良好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逐步开放引入民间资金,高速公路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如何对高速公路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不但能维护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安全性,而且能使民间资本得到应有的投资收益。开展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破解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运营面临的新问题,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一)以市场为平台,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地位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具有工程建设规模大,运营非营利性,投资金额巨大,经营风险未知等特点。长期以来,政府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主体,政府投入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财政能力不同,早期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集中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长期单一的依靠政府的资金建设高速公路,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而且建设速度较慢,对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速公路成为了奢望。高速公路由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改革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就是要以政府为指导,以市场为平台,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高速公路企业在市场中的灵活作用,引入民间资本作为建设资本的有效补充,形成路权归全民所有,高速公路公司式经营管理,多方投资,多方受益,共同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以法律为保障,打造完善的法律保障环境

先进、完整的法律体系是提升高速公路运营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正规化和市场化。现有的关于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的需要,针对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件,相关部门要及时补充、更改、修订,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需要一整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在2004年我国修订及颁布的《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高速公路法,对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收费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对高速公路扩建、修葺等内容进行规定,导致了高速公路在运营维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无法可依的问题。对于暂时不具备修订成法律的问题,政府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者,要及时回应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通过打造完善的法律环境,为高速公路企业在市场化发展形势下提供权益保障。

(三)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拓展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第4篇

强化工程设计变更的预算编制

如果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生了设计变更,要及时将变更内容发放到技经人员手中,以便及计算变更金额,变更金额要同设计变更单一同提交给建设单位,以便建设单位及时、准确的掌握工程变更金额,决定是否变更。第一,对于技经人员而言,要重视设计变更,要对施工图纸、方案、规范及预算编制方面的政策非常熟悉,设计变更费用编制原则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原则要保持一致;第二,设计变更中发生的预算增减问题,要实事求是的与变更的内容相符合,要与相关规定保持一致。技经人员要对变更出现的预算问题和施工图预算等内容进行核对,查看是否出现重复,保证工程变更费用计算的合理和客观;第三,设计变更产生费用时,应该保证手续齐全。出现变更时,应该由相关单位进行签字盖章,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注意设计变更的手续是否完善、有效;第四,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查看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清楚、完整,是否与编制预算的要求相符。技经人员在进行预算增减的编制工作时,要对设计变更仔细的进行查看,对其中表述不清、遗漏、含糊的地方,应该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补充和明确,并且出具情况说明。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对相关的技术、预算、结算、人员责任、权力义务等内容进行明确规范,防止在施工中出现设计变更时,责任不明,无人承担的现象发生。对各级工程管理人员对设计变更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一旦出现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设计变更的处理方法进行管理,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在施工之前,应该要让每一个参与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供应商、财务管理人员等对合同进行了解,对合同的交底工作要做好记录,并且有必要将合同复印件分发给相关的人员,对施工中不管是施工单位的责任,还是建设单位的责任,都要明确的划分出来,防止出现设计变更时,各个单位推脱责任的行为,以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现场签证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内容之外,施工预算没有涵盖的施工现场发生的费用所办理的签证,要严格将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这两方面的内容区分开。根据现行的规定,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所产生的费用都属于预备费用范围,不同的是设计变更需要由设计单位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其它任何单位都没有权利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所产生的费用也需要按照设计变更进行处理,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混淆。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在工程量出现变化的前期,主要是由施工、技术人员为主,其它各方面对其进行配合和支持,对设计变更产生的工程量确认,等到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对工程变化的事情情况确认完成以后,根据结论,如果确定属于设计变更,那么由相关单位去办理设计变更的手续。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属于分工合作的关系,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工程竣工以后,施工单位需要提供给建设单位详细的结算依据,而建设单位也只有看到详细的结算依据后,才能支付工程款。所以,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应该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详细的进行记录,最好配上影响、图片等资料,尤其是出现设计变更的时候,应该对变更的内容、所涉及的费用等方面收集足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以备在竣工结算的时候使用。

第5篇

一、《宏观经济学》与《统计学》:传统的方法与顺序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各种调控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宏观经济学》教学一般被安排在《统计学》教学之前。这样的安排顺序暗含的前提是:《宏观经济学》受到其他课程的影响是较少的,但它却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有必要先讲述。

在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中,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将《统计学》的相关内容融会到《宏观经济学》的讲授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统计知识与《宏观经济学》讲授相分离的方式称为“分离式的、非融合性的方法”,而本文提出的则是一定要将统计知识融合到《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性的方法”。

二、传统方法与顺序的缺陷:三个例证

以《宏观经济学》中十分关心的粮食产量、GDP与CPI为例,来说明传统的“分离式的、非融合性的方法”部分缺陷与问题。

1.粮食产量问题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对某一地区而言,可能存在着所有下级地区的粮食产量的总和小于整个地区的粮食产量的问题。由于(各类)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的乘积就等于粮食的GDP,所以很多缺乏统计学知识的人,包括普通的公众,甚至学习过《宏观经济学》但是却对统计知识缺乏了解的大学生在内,就常常认为存在着粮食产量的虚报问题。

2.全国的GDP总和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民众已经对GDP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十分关注这个指标。但是多数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抽样知识,所以就无法回答一个已经存在了近十年的问题――各个省份的GDP的总和远远大于全国的GDP。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知识,多数人的解释就是部分地方官员受不恰当的政绩观的影响人为地造假,虚报地方GDP,进而造成全国的小于地方的总和的情况。

3.CPI问题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是衡量通货膨胀指数的方法之一。而近几年,人们的普遍感受是,自己感觉到的通货膨胀率要比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要大很多。所以一个常见的解释也是“存在着虚假的情况”。

三、融合性方法的力量:统计知识的作用

把统计知识,特别是统计抽样知识,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会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回答各种不恰当的质疑。

1.粮食产量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第一个统计知识是,粮食产量不是通过普查得来的,而是通过抽样调查得来的。其次,还需要了解抽查的执行过程与方法。一般说来,如果A地区下辖B、C、D三个次级地区的话,那么A地区的粮食产量并不是由B、C、D三个次级地区的粮食产量的加总得来的。按照相关的规定,A地区的粮食产量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核算出来的:每个次级地区只向上级统计部门报告本地的粮食种植面积与平均产量,由上级部门再进行加总核算出A地区的粮食产量。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平均产量就是按照上级指定的方法,通过抽样的方式计算出来的,即上级统计局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部分地块,进行实割实测,得到这个平均产量。

设想一下,如果B地区对本地进行粮食估算,而抽取的地块跟上级指定的地块只要有一块是不一样的话,则平均产量就可能不同,所以即使A、B地区对种植面积的认定是一致的,那么计算出的粮食产量就会是有差别的。如果C、D地区的做法跟B地区的做法是类似的,那么就会出现普通人认为的B、C、D地区的粮食产量之和跟A地区公布的粮食产量不一致的情况。但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是所谓的“造假”,而单纯是由于抽样方法的不同造成的。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只要进行的是抽样而不是普查,那么这种差别是永远存在的。

2.全国的GDP总和问题

由于不能年年都进行普查,因此在使用抽样调查来计算GDP的时候,国家统计局选择的抽查对象只要跟各省选择的抽查对象有哪怕一个是不一致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各省的GDP跟全国的GDP不一致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跟粮食总产量不一致的情况是完全类似的。

3.CPI问题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行政管理 改革 走向

王维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内部矛盾激化或外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在短期内迅速恶化金融指标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管理当局处于紧张状态。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球化之中。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一、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治组织结构,培养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包括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体)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因为:第三部门的生产和活动主要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出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之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共同的优势、经验、教训,取它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依据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特殊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公民不仅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必须在参与管理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价值。此外,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层公务员作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群体,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应该考虑到强调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在内的各界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发展和支持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等行政民主化的实践,逐步健全人民参与管理、监督公共行政的系统配套制度。

三、政府内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负面影响不置可否,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沿着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以职能需要来设置、裁撤、增删政府机构。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科学地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减少过多地政府部门,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着力减少行政层级,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最新管理技术及信息技术(如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机构设置上必须体现各级政府的功能特别。地方政府要根据其管理职能进行机构设置,没有必要与中央或上级机关严格对口,以免造成机构闲置、浪费资源的后果。最后,在调整职能、重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以保证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绩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绩效管理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在此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在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实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则,可先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评估准则。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事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程序和具体方法与工具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将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可避免评估在实践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质特征,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其次,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的关键一步。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评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复杂,以免执行起来过于繁琐;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再次。将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绩效评估工具来改进政府管理。如控制预算、改进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借鉴了工商企业的管理术语,对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根据“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我们应借鉴工商企业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树立“顾客”观念,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公民的服务,公民就是“顾客”,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次,要严格贯彻《公务员法》,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招聘、晋升、薪资、考核及培训制度,探讨新的、可行的激励方法。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绩效标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职业生涯计划,将绩效考核与公务员的晋升、薪资及培训环节联系起来;改革培训体系,展开培训需求调查,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达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技能与素质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将精神方面的奖惩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借鉴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应适当加强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

四、结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敢于创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从而保证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参考文献:

[1]颜延锐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问题;决绝途径

中图分类号:TU41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099-01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当不完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是于2002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它将我国多年来对于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将其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力的推广,这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因此相应的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也无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不明确,各部门分工以及职责就很难落实下去,更加无法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2、目前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对建筑工程建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我国很多建筑工程项目,为了节省开支,对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大量削减,这样也就造成管理人员多数是兼职的。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会使管理作用得不到发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不能落实到位。

3、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如今,建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也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许多建筑企业片面的强调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因此就无法充分发挥建筑施工地理、资源、人才等优势,从而直接导致了建筑工程质量的不合格甚至是安全隐患的存在。

4、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目前,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培训机制还有待改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较低,还比较缺乏懂经营、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样也就造成了与国际工程公司的差距。同时,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办法执行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违法工程流程时有发生,编制计划不规范、不科学,管理水平比较低。

5、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筑施工多为露天作业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很容易发生事故。据有关资料统计建筑施工危险性仅次于矿山,事故年均死亡人数与其他行业相比已位居第二,对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发展有一定不利影响,给施工人员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断有事故发生,例如机械损伤、坍塌事故、物体打击、高空坠落、触电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环境的危险性和人为的操作失误所造成,例如在建筑工程伤亡事故中80%发生在民工和临时工身上,90%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1、从建筑工程技术方面分析

建筑行业不仅分工细致,而且劳动力密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具有人数多,人员分散、工作繁杂等特点,为了能尽早的使我国建筑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引入建筑行业,因此,必须要保质保量的将这些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分类、存档以保证能够快捷方便的信息查询、信息资源共享,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和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2、从管理方面分析

在我国,建筑行业自从实行项目管理体制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那就是以施工总承包为主,以各施工企业和施工队伍为依托,但是,实际上,这种企业组织模式过于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分包企业和施工队伍不能完成应有的施工任务,只有一部分专业技术较高的分包企业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分包任务外,相当大一部分施工任务仍然是由总承包企业组织人员完成的,这些使得建筑总承包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过于庞大,导致管理水平无法提高。

三、改进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而且大多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够,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并且保证能够有效的实行,这样才能给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法律方面的依据。于此同时,新的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应该及时制定,将专业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推广开来,制定严格的考核和控制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顺利进行,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认真对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管理体制是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要想对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就应当从管理团队和领导力进行入手,首先要对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可以根据制定的有关管理规定,对责任权限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及时对下属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情况进行监督;其次,要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队伍。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始阶段,应当建立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领导班子和成员,这一建筑工程项目团队要认真做好团结协作工作,要拥有全新的管理理念,要按预期目标完成任务;其次,进度计划是进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其他计划的制定都是在进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的,进度计划的好坏对后期的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时代,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思想现代化,并且逐步走进了现代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建筑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和企业效益的好坏,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意识,逐渐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4、要建立一支能力较强的建筑工程管理队伍

有一支较强的管理队伍,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团队都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团队没有较强的凝聚力,团队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人员就不可能发挥出真正的管理作用。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就应当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对于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进行考核,从而提高整个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

5、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部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施工中的所有人员、物资和环境都是管理的对象,是对这些对象的状态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动态科学。在施工场地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宣传,通过张贴标语、开展一定的安全知识教育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现场的作业程序稳定,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施工。除此之外,在日程管理中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结束语

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时刻关系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运行,工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工程管理环节,一定要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应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第8篇

(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2.青岛理工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以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将累积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进行合理改进,并建立监管方和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而得到保证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约束不等式。在综合考虑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引入与监管成本相关的奖酬鼓励变量,并构建了奖酬的变动对施工企业安全行为影响模型,最后通过实际工程算例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文章解决了传统博弈模型完全理性假设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局限,更加真实、全面的考虑了施工企业在奖酬引入下安全参与行为的特征和规律,同时也为政府监管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分析平台。

关键词 :改进累积前景理论;奖酬激励;系统动力学;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074-06

收稿日期:2015-0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079)

作者简介:高欣(1965-),上海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同济大学基建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吴晓伟(1985-),女,吉林白城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管理与质量安全控制研究。

引言

传统的博弈模型,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绝大多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建立支付函数或对其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建立的博弈模型存在以下局限:(1)假设条件中的参与人仅能描述一方的风险偏好,也无法对决策者的偏好程度进行合理判断;(2)期望效益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从而根据收益的概率大小采取相应的决策,这与实际情况完全相悖。有必要从演化的角度进一步深刻探讨政府监管系统的均衡与演化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建筑工程系统是典型的不确定性系统,由于施工点多面广,事故隐患多而复杂,受经验、感性认知能力、风险偏好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现实工程安全监管中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和效用最大化。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行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呈现有限理性[1],Tversky 和Kahneman 提出的前景理论[2]以及累积前景理论(CPT)[3]都是有限决策理论,累积前景理论的效用收益感知矩阵采用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双重度量,通过设置收益的参照点来呈现决策者的风险偏好。Fudenberg[4]提出的博弈学习理论认为博弈均衡是参与者通过适应性学习实现的,非完全理性长期的推移产生的结果。演化博弈从根本上彻底摒弃了经典博弈理论完全理性的假设,运用各种演化动态近似表达参与者的学习和决策过程,从有限理性分析预测人的行为,从而更接近于现实情况。因此可以尝试利用演化动态中的复制子动态[5]来刻画安全监管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博弈学习过程,来揭示监管演化系统内在动力机制。

一、改进的累积前景理论

(一)累积前景理论介绍

不确定性决策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由Von Newmann和 Morgenstern 提出的期望效益理论[5],然而与现实中预期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差距。为了寻找人们的真实决策,Tversky和Kahneman通过心理行为实验提出了前景理论,并在 Quiggin[6]研究总结基础上提出了“累计前景理论”。与前景理论相比,累积前景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参照点,人们在决策时候根据预先设置的参照点来衡量得失;(2)风险偏好,在收益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风险厌恶,在损失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风险追求的感知[7-8]。价值函数及决策权重函数见公式(1)和(2)。

其中ζ、λ分别表达了对收益和损失的敏感度,当λ=1,ζ>1时表示相对于损失,决策者对收益更敏感;当λ>1,ζ=1时表示相对于收益,决策者对损失更敏感。

二、基于改进CPT的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

(一)基本假定

安全监管通常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活动,它贯穿于整个的施工全过程,过程中包括信息反馈机制的反复决策。在日常的安全监管行为活动中,监管方与施工企业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互动和影响,施工企业是否会出现违章行为,可看成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博弈双方风险决策行为的结果。基于此,可做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过程中包括监管方与施工企业两类有限理性人,其策略的选择是基于自身价值的感知和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知价值称为前景价值V,包含价值函数v(x)和决策权重函数ω(P)即V=v(x)ω(P)。

假设2:将施工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抽象为{B1按章施工,B2违规操作},监管方的行为策略为{严格监管U1,消极监管U2}。设监管方的实际监管成本为m>0(主要包括自身付出的财、力等成本),相应的前景价值为M;施工企业选择按章施工的实际成本为n>0(主要包括按章施工所需要付出的劳动、精力、时间等),相应的前景价值为N;选择违规操作获得的额外收益h>0时,实际处罚为a1>0(包括被上级管理人员的训斥、罚款等处罚),相应的前景价值为A1;采取违规操作需要承担的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风险为a2 ,扣除h后的风险前景价值为A2。

假定3:博弈双方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线性相关。因为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监管方和施工企业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监管方主要承担连带责任。设施工企业违规操作造成的损失风险传递给监管方的比例系数为Q。当施工企业采取按章施工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数为D1∈(0,1];监管方采取严格监管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数为D2∈(0,1]。

(二)改进累积前景理论的运用

根据改进累积前景理论的原理及公式,当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时,分别得到相应实际损益值与前景值的关系。

当双方采用策略(U1,B1)时,此时安全风险损失为0,此时按章施工发生的概率为p1=1由V=v(x)ω(P)得到:M=ω(p1)v(m)+ω(1-p1)v(0)=v(m), N=ω(p1)v(n)+(1-p1)v(0)=v(n)。

当双方采用策略(U2,B2)时,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损失为A2,此时需要承担连带责任风险QA2。违规操作发生的概率为p2,得到:A2=ω(p2)v(a2-h)+ω(1-p2)v(0)=(p2)v(a2-h)。

当双方采用策略(U1,B2)时,施工企业将受到监管方的惩罚A1,同时需要承担安全风险损失D2A1;而监管方除了承担成本N之外,还要承担连带责任风险QD2A1。违规操作发生的概率为p,得到:A1=ω(p3)v(a1)+ω(1-p3)v(0)= ω(p3)v(a1)。

当双方采用策略(U2,B1)时,施工企业除了要支付选择按章施工的实际成本N之外,还需承担安全风险损失A2D2,而监管方需要承担连带责任风险QA2D2。

(三)感知矩阵的构建

基于以上三个假设及改进的累积前景理论,构建监管方和施工企业的收益感知矩阵,如表1所示。

满足条件为:E1为不稳定的结点, E2与E3为鞍点,并有不等式N≤D2-D2A2,N≤A1+D1A2,M≤A1-A2D1Q+A2Q,M≤A2D2Q成立。

当满足上述不等式的约束条件时,施工事故发生概率最小,从监管方的视角达到稳定最优。此时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只需要满足N≤D2-D2A2与N≤A1+D1A2尚可,即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成本前景值小于处罚风险、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风险值之和,同时也要小于由于按章施工带来的外部收益。根据改进累积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对施工企业满足的约束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施工企业在采用按章施工的策略时将会付出确定性成本n(主要包括按章办事所需要付出的劳动、精力、时间等),而选择违章施工时将会获得额外收益h,同时一旦发生事故将会产生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风险a2和惩罚损失风险a1。根据累积前景理论的风险偏好在收益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倾向于风险厌恶,在损失的情况下倾向于风险追求。所以本条件中施工企业将会选择风险追求,来规避选择确定的损失。同理对于监管方来讲严格监管将会付出监管成本,而消极监管虽然会出现由于事故的发生所带来的连带责任风险,但同时也减少了严格监管的成本。因此监管方也将会倾向选择风险偏好来规避选择确定的损失。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不等式很难成立。原因在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风险偏好原理,促使监管方和施工企业倾向于追求不确定性的风险来规避确定性的付出。本文从政府监管方的视角引入奖酬ε(包括薪酬、福利),以期为了更好的探讨奖酬变化对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及政府监管视角下的合理监管模式。

三、建立奖酬对施工企业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模型

在上述安全监管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奖酬,奖酬是政府对上一年度表现良好(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发生小于3次)的施工企业进行鼓励。在本年度工程开工前颁发,设政府对施工企业投入的奖酬为ε,参照点的实际收入为ε0,违规操作施工企业获得的额外收益为h,一旦被发现(概率为P)将在正常惩罚的基础上再按照k倍所得额外收益进行处罚。依据公式(3)改进的累积前景理论,可建立政府奖酬鼓励下施工企业的行为影响模型 。V(h)=ω(1-p)v(h+ε-ε0)+ω(p)v(ε-ε0-kh),令t1=h+ε-ε0, t2=ε-ε0-kh,模型建立的目的是让施工企业在政府奖酬鼓励的情况下,施工事故发生概率最小,整个建筑市场达到最优安全水平。所以通过求其全微分方程并对其求导最终得到以下三种讨论结果:

当t1>t2>0时,S(t2)-S(t1)>0,S(t)为减函数。由于t1=h+ε-ε0, t2=ε-ε0-kh可知奖酬ε是关于t的一次单调增函数。随着奖酬ε的增大t就增大,而S(t)逐渐减小,所以施工企业逐渐倾向于风险追求;

当t1>0,t2<0时,S (t2)-S(t1)<0,S(t)为增函数。随着奖酬ε的增大,S(t)也增大,施工企业逐渐倾向于风险规避;

当0>t1>t2 时,S(t2)-S(t1)>0,S(t)为减函数。随着奖酬ε的增大,而S(t)逐渐减小,施工企业逐渐倾向于风险追求;

综上所述,当满足t1>0,t2<0时,政府监管方应该采用奖酬激励政策,可以促进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倾向于风险规避,更好的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因为此时违规操作被发现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知损失,所以施工企业就会整体倾向于按章施工。

四、基于SD实际工程算例参数敏感性分析

为了准确评估奖酬的引入对演化博弈模型的参数敏感性,以临沂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开罗大桥为例,大桥全长1437.66m,主桥长为430m,桥面宽度30m;政府为了确保大桥的施工安全,对施工企业主要采取奖酬调整和提高施工企业的名誉损失风险感知等监管措施,并运用SD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对相应参数的调整来观察施工企业按章施工行为的概率变化趋势。

(一)SD流图模型建立

用Vensim PLE 5.6a建立监管方与施工企业之间的奖酬演化博弈模型,模型的结构图见图1。

SD模型主要由4个流位、2个流率、4个中间变量、10个外生变量构成,作用于博弈模型中M,N,A1,A2,D1,D2,Q,h,k,ε等10个外生变量参数。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故设风险传递系数为1;施工企业主动采取按章施工比被动惩罚纠正违章操作的安全监管效果更主动,更明显,所以主动安全风险折扣系数比被动风险折扣系数低,即D1>D2,因此设政府方严格监管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数D1为0.6,施工企业按章施工时,双方所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成本的折扣系D2为0.4;此外由于安全风险感知往往比处罚风险要高,因此假设施工企业违规操作受到监管人员处罚的损失A1为0.5,施工企业受到的名誉、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A2为1;同时假设政府方严格监管付出成本M的初始值、施工企业按章施工付出成本N的初始值、额外收益h的初始值均为1;惩罚系数k及政府奖酬ε的初始值均为2。

(二) SD仿真分析

基于上述设定值以及变量之间的公式,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仿真方法,借助Vensim PLE 软件建立监管方、施工企业引入奖酬的博弈演化动态模型。在仿真过程中,根据大桥的风险特征设置了相应的参数,模拟周期为100,INITIAL TIME=0,FINAL TIME=100,TIME STEP=0.007812[15]。

(1)政府监管奖酬的变化对演化结果影响。

当t1> 0 ,t2<0时,随着奖酬变化施工企业按章施工概率的变化曲线,见图2。

图中曲线1,2,3所表示含义分别是奖酬ε=2,ε=3,ε=4时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概率。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奖酬的增加,施工企业整体倾向于风险规避。此时政府应该加大奖酬鼓励,会更进一步的促进施工企业按章施工。

SD仿真结果与建立的奖酬的变动对施工企业安全行为影响模型结果一致。可见政府在适宜的时候(t1> 0,t2<0),可以通过提高奖酬来进一步促使施工企业安全施工。

(2)施工企业的名誉损失风险感知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见图3。

图中曲线1,2,3,4,5,6所表示的含义是分别当A2=1、1.2、1.4、1.6、1.8、2时的施工企业按章施工的行为表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2之间存在临界值,当A2小于该临界值时,y收敛于0;当A2大于该临界值时,y收敛于1,并且随着A2的增大可以加快y趋于1的速度。可见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名誉损失风险感知促使施工企业安全施工。工程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名誉损失,如政府投资项目红黑榜等。政府监管人员要从思想上、心理上进行明示或暗示,阻断施工企业从前的侥幸心理,使其产生“违章难免出事,出事极易名誉受损”的心理认识。

五、政府监管策略建议

依据上述模型的仿真分析结果,对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提出了协同差异并用模式、奖酬和惩罚双向控制模式、以及信誉体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三种监管模式。

(一)协同差异并用模式

从政府监管立场看,监管力度不足会导致施工企业频繁出现违章施工[14-15]。而过度监管,将会导致监管成本大幅度上升,总效益下降。因此应该寻找最优的监管平衡点,按照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监管力度和强度,进行有序的差异化监管:根据公式(2)可知:对于ω(p)小的施工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其产生侥幸心理;对于ω(p)大的施工企业,选择较低的p进行有效监管,不仅有效的降低了监管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整体效益。这种差异化监管的前提条件是保证监管信息的严密性。

(二)奖酬和惩罚双向控制模式

传统观点认为,提高惩罚就能抑制施工企业违规操作的行为,但是从以上分析看,还需要结合有效的奖酬机制,在适当的条件下(t1>0,t2<0)加大奖酬力度可以有效激励施工企业按照施工的积极性,也能促进施工企业内在的改变,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心理上得到真正本质的改变,更好的解决违规操作的问题。当在(t1>0,t2<0与0>t1>t2)条件下时,政府应采用惩罚机制,会给施工企业心理上一个强有力的威慑效应,在合理的水平上能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政府也可以在特定的临界点通过提高名誉损失风险感知惩罚促使施工企业安全施工。

(三)信誉体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模式

信誉体系的健全发展与施工企业的名誉效应成正相关性,良好的信誉体系能够更好的引导施工企业重视名誉上的损益。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其本职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管理机构,中央政府应该作为最强有力的后方保障,对施工企业的任何施工行为独立的做出客观评价,不受任何影响与干扰。媒体和公众监督是发现施工企业违规操作的重要手段,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公众举报网站、投诉电话,使施工企业时刻都在群众、媒体的有效监督下施工,并设立专门的审查机构定期核查群众意见的处理情况,并及时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汇报。

参考文献

[1]SIMON H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99-120.

[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ict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47): 263-291.

[3]TVERDKY A,KAHNEMAN D.Advance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 .Risk Uncertainty,1992,(5):297-323.

[4]FUDENBERG D,LEVINE DK.Theory of Learning in Games [M].Cambridge :MIT Press ,1998.

[5]VON NEWMANN J,MORGENSTERN O.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4.

[6]QUIGGIN J.A theory of anticipated utility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aganization,1982,3(4):323-343.

[7]FISHHOFF, SLOVIC, LICHTENSTEIN.Accident probabilities and seat belt usag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78,(10):280-285.

[8]SLOVIE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 Facts and fears:Understand perceived risk. In Schwing R C,Albers WA(ed)[Z].Social risk assessment:How safe enough ?New York :Plenum,2012.

[9]PRELEC D. The prp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J]. Econometrica,1998,66(3):497-527.

[10]SENBIL M.KITAMURA R. Rdference points in commuter departure time choice :a test of alternative dection frames [J].Journa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2004,8(1):19-31.

[11]WU G,GONZALEZ R. Curvalture of the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J].Management science,1996,42(12):1676-1690.

[12]孙文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演化博弈均衡的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7):11-16.

[13]蔡玲如,曾伟,王红卫.环境污染博弈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7):2465-2468.

第9篇

【关键词】增强审计整改 ;促进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升级

一、前言

当前,市场需求有所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结构转换、阶段更替、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企业面临改革发展、管理提升、提量增效、成本控制等工作任务和压力异常严峻,发展中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使得问题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企业应不断增强审计整改,关注风险防控,健全内控制度和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及时预警经营管理风险。本文以实践为基础,围绕审计整改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提质增效升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二、审计整改的涵义和作用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部门查出问题而采取的诸如制订和完善有关制度、纠正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等一系列的改正措施。审计整改是审计监督的必备阶段和最高层次。

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帮助企业实现目标。而内部审计如果仅限于发现和反映问题,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如果只是提出审计建议,而没有监督落实审计整改,审计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审计行为就不能真正得到价值体现。增强审计整改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它既是强化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升级的落脚点。

三、当前审计整改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普遍存在对审计整改认识不足、执行不力,致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屡犯屡查。从审计部门层面来讲:一是存在“重审计、轻整改”。审计部门多关注于审计发现问题,而没有将后续的审计整改等同视之,落实或督促审计整改的态度不积极。二是由于审计力量配备不足、审计资源有限、年度审计项目多等因素,后续审计安排有限。从被审计单位层面来说:一是存在“选择性整改”或拖延整改,一些问题屡禁不止。对企业或部门有利的问题容易整改,而影响其利益的却消极应对;对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容易接受,因为管理指标很难量化,也没有可比性;对上级督办严和紧的问题有整改,而对压黄线、打球的则敷衍拖延;对近期发生的问题整改相对较快,而涉及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往往极力回避和推脱。二是整改时避重就轻、避大就小,存在应付差事、蒙混过关等认识。部分整改仅限于表象的就事论事、喊口号表决心,而不是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源头去控制和规范今后的经营管理行为。

2.审计整改相关制度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监督机制,企业各部门对审计整改的职责分工不明,审计整改的标准要求不清。二是对审计整改落实缺乏考核监督机制,使被审计单位和问题责任人存在“改与不改一样”的意识。

3.审计整改在严格问责方面,存在执纪执规标准不高、问责处理处罚偏宽偏软等现象。审计部门对查出问题多只限于反映在审计底稿和报告中,审计建议也多是杜绝以后再次发生的“只打雷不下雨”、“只开花不结果”,使被审计单位和问题责任人认为“审与不审一样”。

4.审计整改督办不够,缺乏刚性约束。目前的审计整改落实多以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报告形式完成,而真正的整改效果没有经过实地调查和核实取证,后续检查回访和督办等跟踪问效乏力。导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被动接受,只停留在纸上就事论事。

5.审计建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造成审计整改流于形式。个别审计建议“浅、空、虚”,被审计单位难以真正落实;有的审计报告抓不住要害,罗列一堆指标,就数字论数字,缺乏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的建议;有的审计问题未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未酌情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客观原因,未获得认可、未达成共识。

6.部门间相互协作配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一是未与企业各业务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企业各部门横向联系少,审计结果缺乏通报和反馈机制,审计成果得不到共享,对存在问题形不成齐抓共管态势。二是未与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和嫌疑,未能及时沟通,不能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加之审计建议不具有强制性,致使审计整改难以落实到位和有效推进。

四、增强审计整改实效性的思路

结合审计整改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在深刻剖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识水平的高度和深度是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的基础。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都应提高对审计整改的认同感,提高审计整改结果的综合利用效果。企业应成立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方的责任分工和整改目标,细化整改措施,确保落实到位。通过组织定位,达到角色明确、职责清晰、分工协作、促进整改的作用。一要坚持从整改力度上抓规范。要求能立即整改的绝不拖延,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列出具体时限和责任人。二要坚持从内控执行上抓规范。堵塞管理漏洞,确保国家和企业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得到落实。

2.建立完善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抓规范,用制度去管人、管事、管权。

(1)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晰审计整改工作的业务流程,明确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企业业务、财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二是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把审计结果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评奖惩、与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和任免使用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评价和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三是健全审计整改的审计问题通报、跟踪检查等相关制度。对审计查出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实行定期在系统内通报、加大追踪力度等制度,防止同一风险频繁出现,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四是构建审计整改工作联动机制。审计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应统一各业务线条、职能管理部门,统筹资源、协同配合,发挥整个组织的作用。业务线条要加强对其主管领域的指导与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依法经营、正确履职;督办部门应将审计整改纳入检查范围,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完整的整改链条,汇聚监管整体合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实践证明,审计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不仅能使各部门更了解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及时予以支持配合,而且能使审计成果利用率和问题整改率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企业监督大格局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五是实行审计整改销号制度。以审计项目为单位,将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按整改责任形成问题清单,逐一建立整改台账,对照问题清单上的责任,由审计部门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限落实整改。被审计单位上报审计整改结果后,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情况,按照“见证见据”的原则下账销号。

(2)严格审计问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落实责任归属,实行责与权的有机统一,增强岗位责任意识,起到履职到位、问责也到位的效果,形成警示违纪违规行为的震慑作用。对问题屡禁不止、整改不力的单位,要按总部规定约谈其主要领导和责任领导,问题严重的要严肃问责;对屡查屡犯的行为,审计部门要守土有责,毫不手软,坚决维护审计权威,达到“查处一个点,震动一个面,教育一大批,影响一大片”的效果,以问责促整改,以整改促管理,促使审计整改向注重实效、良性发展上转变。同时应将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确保审计成果的转化落实。

(3)定期召开审计整改工作会议,督促整改进度。建立审计工作定期汇报制度,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对查出的重大问题紧盯不放,对整改不力的从严问责,维护审计权威。同时,企业管理层应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审计部门的专题汇报,多关注审计决定落实和整改情况,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清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存在,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不到位,是主动犯错还是被动违规,切实制定有效措施,对症下药,使审计整改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