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3:24
导语:在城乡道路一体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ity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mmarizes the measures of city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city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一条城市道路好坏,不仅看其在交通方面的作用和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还应看其规划设计中对“人”(车)的关心,从宏观控制到细部处理的精心程度。而所谓“人性化”含义即: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人(行人和司机)、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从而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便利和舒适的要求,并为城市营造优良环境。
1.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在历史的浪潮中,取得巨大的辉煌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让世人所羡慕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被合理迅速的解决,那势必会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1.1城市的道路规划随意性
城市的建设,道路规划先行。道路的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城市建设依附与道路的规划。
所有的城市建设例如,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旅游景观等等的建设都应列入到城市道路规划的行列中。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道路规划,通常表现的很随意。可以理解出很多的原因,首先,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计划没有变化快;其次,从中牟取相应的利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个体的经验者,他们更愿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寻求更多的财力,将土地出让,这都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问题。
1.2城市的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原则
1.2.1从道路规划过程看,人们群众参与的程度是不够的。
1.2.2在道路规划过程中,领导们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好坏是非,
使道路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开性被打破,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应。
1.2.3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3道路规划中有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1.3.1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会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
1.3.2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城市建设规划一方面带来了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
1.3.3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有些城市完全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早出功绩,仅仅是追求城市的道路建设速度,完全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2.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盲目的将道路拓宽,我国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普遍较窄,主干机动车道的道数较少,一般只有几条。近些年,我国的城市道路的交通量在不断的增加,在道路上堵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许多机动车的要求,许多城市没有经过具体的规划就将一些旧的街道巷子拓宽,将机动车的道数增加到10条左右甚至更多。机动车的道路是越来越宽,占地面积越来越多, 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其次在道的交叉口设计缺乏合理性。大的交叉口是整个城市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更是交通控制的地点,在交叉口范围内,车速运行速度慢,通行的能力小,事故的高发地。在交叉口的设计中,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主干道数不足,通行的能力与路段成反比,在交叉口排水的设施不畅,在下雨阴天雨水堆积。
2.2与公路相比较,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区别。城市道路功能的多样性,组织很复杂,建筑密集,无论在地上还是地下布线很多,建设的周期短。
由于城市道路是政府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按照要求的工期完成,不得不降低标准。有许多主要的干道根本没有采用科学的原理建设,由于基础建设的不够牢靠,许多主干道路在投入使用的不久,就出现路面断裂,下沉等一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质量。
2.3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忽视了我国的人口密集,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在机动车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依然没有变化。
在九十年代末期,为了满足机动车辆的增长,大幅度的压缩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占地面积,许多主干道路,相隔700~800m,甚至是1 000m都没有一个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致使行人们过街不方便,随意的穿梭在大街上,轮闯红灯的现象很普遍。导致了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高。
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研究措施
3.1 解决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城市的道路红线是普遍较窄,主干道的机动车道是比较少的,但是不可以任意的将一些旧的街道建造成超宽的机动车道,使得土地更加的紧张。在交叉口增强交通的信号,避免行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相互的干扰对交通信号产生影响。对于道路上的排水设施要经常的检查和维护,不能使雨天的积水对道路的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对与道路中的路面设计的问题,要根据科学来建造,不能因为政府的影响而违背科学的原理,要做好根基工作,将路基做好,不能使得刚刚投入使用的路面就沉降,路面断开等问题产生。还有一些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工作的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没有一个高的道德标准,不能完全的保证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有序的进行。
3.2 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过程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规划城市的建设,要依据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所起的作用和所处地位,给城市做一个好的定位,制定一个有效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道路规划要坚持维护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要频繁的变换,否则必将导致建设工作的失误。不能脱离实际的问题,可以从基础着手,根据形势进行研究,这对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很重要。要不断的结合本身的问题,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的规划体系,因地制宜,编造出更详细更专业的道路规划设计。要不断加强对于城市道路规划的宣传力度,要人人参与,发动广大群众,多多为城市的道路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
3.3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城市的道路规划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要保证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顺利实施、顺利进行,各级城市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将规划实施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好土地的审批,使用,建设工作,严格监督正在进行的规划工程,按照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完成。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若发现有些违法的行为,要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纠正或处理。只有相应的制度才能维护监督的权益,使得管理规划工程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3.4提高道路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道路规划管理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操作,而规划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道路规划管理的效果,关系到能否正确的实施。有效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是保障规划道路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一体化,更在于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其中交通道路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建设环节,县乡道路修建年代久远,且当时年代修建技术十分落后,使得道路设计等级较低,为了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拓建改建,因此,论文研究县乡道路的拓建改建技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
1县乡道路改建路基施工的主要内容
1.1县乡道路加宽
县乡旧路加宽是县乡旧路改建遇到最常见的施工内容。在县乡道路进行施工之前必须对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对于县乡旧路的加宽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对合同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特别是施工的主要技术指标、施工工艺等内容,同时要结合设计图纸,编写与设计相符合的施工工序和质量保证措施,经业主、设计、监理审批后方可在施工项目实施。
1.2县乡旧路土路肩和硬路肩的挖除
(1)县乡旧路土路肩和硬路肩的挖除进行施工前,必须要对原来的交通设施进行保护,不应该因修路而影响交通通行;(2)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将结构层挖成台阶,然后清理、碾压,并且要保证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3)路基在施工压实后,必须确保其表面的平整度满足设计要求,路基的边线必须整齐,沥青粘层油涂刷路面面层台阶侧面;(4)硬路肩挖除后,如果路基的含水量超标,且路基的压实度达不到要求,则必须采取翻松掺灰或者用碎砾石换填。
1.3县乡道路加宽路基的填筑
(1)加宽的县乡路基在填筑前,施工单位必须按设计蓝图将原始边坡开挖成台阶,旧路边坡也要采取相关的施工措施;(2)路堤边坡开挖后,认真检查桥梁等结构物与路基连接处;(3)将加宽的原始地表必须清理干净,并按照设计要求压实;(4)县乡旧路的边坡开挖和填筑必须沿着边坡纵向方向分段推进,旧路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做到随挖随填的施工工艺,只有每一层都达到合格后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切记不可一次性挖到位。
2县乡道路改建路基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乡道路大多修建年底较久,且当年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路基材质等质量均比较低。如当年县乡道路设计时,设计的路基的承载荷载是十分的低,而今,道路要求承载的荷载较以前明显提高了,因此,导致了县乡等低等级道路产生路基沉陷或碾坏现象。假如我们要利用原先路基,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改造,将会给原来路基施工带来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2.1县乡道路路基填料不均匀
在县乡道路工程改建中,如果路基路面产生沉陷,一般情况是采用填料的方式进行,而该种方法进行填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这种方法主要的缺陷在于,填充的材料与以前的原材料两者不同同一种材料,因此填充以后,会导致导致填料的不均匀,而路基产生的不均匀现象会严重影响路基的牢固度。
2.2县乡道路新旧路基结合度低
新旧路基要进行结合难度相对较大,也是在县乡道路改建中常见的问题。如果在县乡旧路改建过程中,对路基清除不彻底,就会导致路基中产生“硬壳”。只有将县乡道路中的新旧路基高度结合,才能保证道路工程的质量。
2.3县乡道路开挖泥土回填
山体公路的修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泥土回填现象。县乡道路改建过程中,一般要挖掘原有路基的1/3的宽度改建,在挖掘过程中产生的泥土必须要进行处置,如果挖掘过程不能及时处置,将会导致大量的泥土积压,最终出现泥土回填路基。
3县乡道路改建路基的施工方法
采用控制新路基沉降的外部处治技术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也是最为常见的新老路基处置技术,通过控制新路基沉降,控制其不均匀沉降,进一步限制其侧向位移。
3.1强夯法
强夯法是利用冲击波原理来改变路基的力学性质,增强路基的强度,减小路基的不均匀差异沉降,进一步强化路基的抗液化能力;其作用效果消除了土体的湿陷性,提高了路基的强度、承载力和压缩模量。采用支挡结构减少路基自重,使得其不均匀差异沉降降低;进一步限制了路基的水平位移,降低了新老路基结合面裂缝的出现。
3.2路基内部处治技术控制拓宽部分原地面处理
加宽路基施工前,清除原始路基边坡表土,如果不进行处理就直接填筑,表土等将会在后期在交界面形成空隙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潜在的危险滑裂面形成,最终使得路堤失稳。
3.3老路基边坡处理
旧路基的边坡表面在0.3m厚度内,路肩内侧0.5m内必须要采用新的土体进行换填。由于该部位长期在空气中暴露,且受到侵蚀作用,加之旧路基施工时压实机具无法压到,外侧的侧限效应不明显,路基压实度低于其他地方。交界面十分薄弱,路基抗变形能力低,路基变形不断增加,导致新旧路基结合不良。土工膜和锚杆法处理路基顶面结合处,沿着县乡道路纵向以及路基结合处,贴上土工膜,从而起到连接新旧路基的作用,其处治措施是为了降低新旧路基结合处的不均匀沉降。新路基的填料、含水量及压实度也是影响了路基变形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影响了新旧路基的变形模量,最终使得路基路面的力学结构改变。路基填料、含水量以及压实度的差异,影响了新老路基变形模量。因此,在进行新路基施工前,必须对其填料和含水量、压实度进行试验。轻质填料填筑路堤轻质路堤适应于软土地基或当地具有其填料的县乡改扩建工程。轻质填料增强了路堤的稳定性的同时,减轻了路堤的重量,使得路基固结沉降大大降低,一般比较常见的有粉煤灰、二灰土、EPS、PUF、SLM等。
3.4路基加筋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旧路基结合的强度,现在一般的施工技术是通过对路基加筋实现,该技术一般包含土工格栅、土工膜、土工网、土工垫、土工格室、土工带,其中土工网和土工格栅应用最为广泛。由于县乡道路被加固的材料表面之间产生摩擦作用;土工材料肋条与结点之间将产生抗阻作用;网格上下层的填料也会产生相关作用,导致成锁定作用。该作用充分约束填料颗粒的侧向位移,加大了土体的稳定性。
3.5接缝处理
纵向接缝设置时,一般采用切割机将其压实度和平整度低的部分切割,然后铣刨机进行铣刨;并在接缝处涂刷热沥青或者乳化沥青,第二次进行摊铺时,必须对纵向缝的搭接处进行清缝处理;纵缝进行碾压时的施工顺序按照从热混合料开始碾压,碾压必须连续进行,直至接缝部位平顺且密实。
作者:赵云 陈璇 单位:毕节双山新区管理委员会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花果,陈雷,胡小宁.旧路改建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2]朱章勇.旧路改建设计浅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07).
[3]侯继文,刘慧敏.有关旧路改建技术问题的探讨及解决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11).
和谐发展城乡公交
济源市早在1993年便实行包括出租客运在内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目前,全市城乡客运班线57条(其中公交19条,农村客运38条),车辆275台;全市98%的村庄通了客车。
在城乡客运线路开辟上。济源市大力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把“村村通硬化路”工程与“村村通客车”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了人民群众由“能够出行”到“方便、安全、舒适出行”的转变。济源市客运线成“网”状布局,在政策上限制业户趋热弃冷行为,引导运输企业和业户向边远村庄延伸,消除农村客运盲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线路的对接。
在城市公交发展上。提出了发展大公交的理念,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服务品位。据不完全统计,13年来,该市用于车辆投资的资金高达1500余万元,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30年公交客运投资总和的3倍多。不断完善公交网络,使全市的公交线路真正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2008年以来,济源市运管处又制定了《济源公交五年发展规划》,对现有公交线路途经站点和班次进行调整,为市民出行提供更方便、及时、舒心的服务。
构建农村客运二级网络。为使农民群众的出行由“能够出行”到“方便出行”转变。济源市运管处把城市公交方便、快捷、安全的运行模式引入农村客运市场,将全市客运网络分为两个级别“一级农村客运网络”和“二级支线客运网络”,既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出行,又提高了出行质量。
服务客运网络化建设
“满意与否,问老百姓”,是济源市运管处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们以“便民、利民”为工作重心,把公路的服务功能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从2005年开始,运管处累计投入700余万元,在全市国道、省道及县乡道路上建设候车亭。对于新建农村客运站,全面放开投资市场,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面向社会选定项目投资业主。全市共建成城乡客运站12个,建设城乡候车亭700个,实现了乡镇有站、村口有亭和村村通公交车。
在农村客运场站的经营上,委托济源市环球站务公司进行经营。运管部门派驻驻站监督员,保证汽车站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在管理上,把城乡客运招呼站的产权及广告位的权交由市场运作,使招呼站“有人管、有人养”。同时,在每一个城乡客运招呼站公布监督电话,实行奖励举报制度。
规范客运市场的经营行为
一是实行公司化经营。将全市所有个体客运车辆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完成了城乡客运公司化改造,使全部个体营运客车实现公司化经营。二是实施运输企业经营质量信誉考核,确保客运市场秩序良好。三是加强安全和稳定工作。四是在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活动,从源头上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区地处东南部,位于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中间地带,东与接壤,西临县,北至县,南与县、市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位于和经济特区之间。
1.1.2地形地貌
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西北由博平岭支脉向东南延伸,蜿蜒构成马蹄形。地貌以低丘、平原为主,平坦开阔。
1.1.3气候条件
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温度41.2℃,最低气温-2.1℃,全年无霜期达330天,年降水量1453-1612mm,多集中在4-9月份,年均相对湿度82%,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其次为东南风和东风,年平均风速1.6m/s,最大风速22m/s,4-9月为台风季节,最大风力为12级。
1.2社会经济条件
区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下设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3.60万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前列。
1.3绿化现状
全区土地面积25001.7hm2,其中林地面积11466.5hm2,占土地面积的45.9%,有林地面积10464.9hm2,总蓄积量19126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9%,城市森林覆盖率24.8%。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83600万元。绿色通道建设,全区完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铁路和江河堤坝沿线绿化101.77公里,占可绿化里程103.27公里的98%。城乡绿化,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0.54%、绿化覆盖率达41.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全区共创建绿色乡镇2个、绿色村庄24个,绿色校园11所,绿色开发区1个,2007年我区荣获“省绿化模范区”称号;古树名木保护,全区一级古树(500年以上)18株,二级古树(300-499年)28株,三级古树(100-299年)325株。
二、建设背景及其必要性
2.1建设背景
搞好城乡绿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改善人居和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把“种植名贵树木,建设绿色家园”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造林绿化方针,共造林绿化2533亩,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为我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必要性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搞好城乡绿化,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发展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绿化事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绿化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使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要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碳增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抓好城乡绿化,增加森林植被,对于减少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城乡绿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区国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是改善人居和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搞好城乡绿化,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良好的自然生态,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也是展示我区良好形象和文明发展程度,吸引人才聚集和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
三、规划总体方案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紧紧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名区”的目标要求,以“扩大城乡绿量,增加森林总量”为出发点,按照“山上抓提升,山下抓拓展”的工作思路,依托区委、区政府开展的“村容整洁”活动和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大力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园林辐射乡村,城乡绿化同步发展,绿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城乡森林绿地有机结合、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的全区生态景观系统。
3.2规划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要求,分期实施,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的绿化目标。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结合宜居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海西交通网建设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四绿”工程建设,重点突出绿色通道、绿色城市建设。
生态优先,注重实效。以身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人居环境为内容,大力推广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促进植绿富民。
造改并举,建管并重。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造低质低效林分,坚持科学经营,提高森林综合效能;加强城乡绿化,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设成效,巩固绿化成果。
政策引导,全民参与。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四绿工程建设。
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编制相应绿化规划,并组织实施,合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
3.3规划依据
《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中国人民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
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的通知》(政文〔〕76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造林绿化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政综〔〕201号)。
3.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5年,年至2015年。
3.5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经过五年努力,实现以下建设目标。即:1、完成100亩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工程(包括种植名贵、景观树;科学经营,培育中大径材;建立多树种、多层次的森林复合经营模式);2、完成32个绿色村庄建设工程;3、完成20个乡村公园建设工程;4、完成17个绿色校园建设工程;5、完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100%绿化工程;6、完成沿江、沿路一重山100%绿化工程(含“青山挂白”治理)。7、全区新建森林公园2个,面积20公顷以上,有条件的乡镇新建森林公园一个,面积8公顷以上。
绿色城市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区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100公顷,新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0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5公顷。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40%以上,绿化覆盖率43%以上,人均公园面积12平方米以上。突出抓好城区、金峰开发区、军营、校园的绿化示范建设。
绿色村镇建设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荒耕坡地、抛荒地)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提倡并鼓励种植风水林,孝顺树,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
绿色通道建设目标:新建、改建、扩建高速公路两旁绿化带20-30米,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道路两旁绿化带10-20米,县、乡道路沿线两旁绿化带3-5米,可绿化地段全面建成沿线绿化带。到2015年,全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绿化率保持100%,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85%以上。
绿色屏障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沿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交通主干线沿线一重山)、沿江()、环城(城市周边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积极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将“三沿一环”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的绿色屏障。到2015年,全区主要交通干线一重山、重点流域一重山宜林地绿化程度达到100%,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达到95%以上,小型以上水库一重山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工程建设方案
4.1绿色城市
4.1.1建设对象与范围
城市建成区内和乡镇规划区内的各类公园、中心区绿地、街道、小区绿地、单位绿地、生产区绿地、开发区、校园、军营、河岸、拆迁新区、规划新区全部绿化以及建设城市片林等。
4.1.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各类公园:城市建成区新建面积10公顷以上的综合性公园1座以上;近郊区新建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2座以上,总面积达150公顷以上。公园绿地率达70%以上(除湿地公园外),其中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
②公共绿地:城市建成区按500米有一处绿地要求进行布局,每年新建800㎡以上的中心区绿地2处以上。新增绿地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
③城市主次干道、河岸两侧各种植2排以上大树,行道树间距、高度整齐,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立交桥、高架桥做好桥底绿化和垂直绿化。
④立体绿化:城市建成区每年新增立体绿化50处以上。
⑤开发区绿化:全面完成金峰绿色开发区建设。以片林为主(乔木占70%以上,面积一亩以上)的森林组团,开发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⑥校园绿化:完成绿色学校17所。校园道路、操场周边种植乔木为主,校园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⑦军营绿化:完成绿色军营9座。营区四周种植成片防护林,营区绿化以乔木片林为主,营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⑧城市片林:城市建成区每年新增8公顷以上,环城林带(片林)每年完成34公顷以上。
4.2绿色村镇
4.2.1建设对象与范围
乡镇和行政村所在地的“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非规划林地。路旁:主要是指乡村级公路两侧边缘,农田区域的道路、生产用道、机耕道;水旁:主要是指水塘、灌溉渠、排水沟的边缘。
4.2.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公园:绿色乡镇建成区新建一座面积达1公顷以上的公园,其中创建森林乡镇,要新建一座面积达3公顷以上的公园。公园绿地率达70%以上,其中片林面积占70%以上。
②绿地:绿色乡镇建成区每年新建300㎡以上中心绿地2处,建成区沿路每500米有一处200㎡以上公共绿地,其中创建森林乡镇建成区范围内原则上要沿路每500米有一处300㎡以上公共绿地;各镇规划的绿色村庄每年新建200㎡以上中心绿地1处。新增绿地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全区共创建绿色乡镇3个。
③片林:绿色乡镇建成区每年新增1000㎡以上片林,其中创建森林乡镇建成区每年新增1500㎡以上片林。单片片林面积不少于500㎡。同时建成一定规模的环镇林带或片林。
④“四旁”:全区共创建绿色村庄32个。各乡镇规划的绿色村庄,村旁、宅旁种植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比例占40%以上,户均种植5株以上;路旁、水旁宜绿化地段各种植2排以上优良乡土树种。
4.3绿色通道
4.3.1建设对象与范围
①新建和已通车的高速公路隔离栅内,国省道、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内。
②新建国省道用地红线范围内两侧10-20米,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内两侧3-5米的范围。
③城市出入口5公里范围内通道两侧20-30米。
4.3.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通道绿化:高速公路隔离栅内两侧,国省道、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两侧以及城市出入口5公里范围内通道两侧要因地制宜,在规划范围内的宜绿化地段建设以片林为主,乔灌结合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
②通道绿化标准及树种配置:高速公路隔离栅内两侧、城市出入口5公里范围内通道两侧各种7-10排,以乔木为主,靠路两侧各种植2排以上的景观乔木树种;国省道用地红线范围两侧各种4-7排乔木树种,靠路两侧各种植2排景观乔木树种;县乡道用地红线范围种植2-3排阔叶乔木。
4.4绿色屏障
4.4.1建设对象与范围
沿路:新建和已通车的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红线外两侧,在1公里范围内的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沿江:重点流域九龙江干流及一级支流两岸,河岸或干堤外,在1公里范围内的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环城:建成区边缘,在1公里范围内的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重要水源地水库:库区范围内,尤其第一重山脊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
4.4.2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三沿一环”:沿线规划范围内的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荒地、林中林缘空地(1亩以上)等无林地、疏林地、稀疏林分(郁闭度小于0.5)、稀疏经济林(保存株数少于合理株数的50%)、稀疏竹林(保存株数少于合理株数的50%)和25º以上荒耕坡地、无林地造林密度应达到造林树种的合理密度;疏林地、稀疏林分、稀疏经济林、稀疏竹林应进行补植套种,达到合理密度。
②废弃矿山“青山挂白”治理和植被恢复区域:沿路(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交通主干线)、沿江、环城一重山范围废弃矿山“青山挂白”,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③水土流失治理区:重要水源地水库库区内,尤其是第一重山脊的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应选择根系发达的树种,造林密度应达到造林树种合理密度。
4.3建设进度
按规划要求,年完成30%、2012年至2015年完成70%。
五、造林绿化主要技术措施
5.1山上造林绿化
5.1.1培育多功能森林技术。①速丰林与乡土树种(含生态林)呈“嵌合式”分布模式,工业原料林降低集中连片的生态风险。②提倡免炼山造林,实现造林工程二氧化碳零排放,培育土壤肥力。③提倡多树种复层混交、提高光能利用率。④使用良种壮苗、混系或无性系轻型基质苗上山造林,为高产优质打下基础。⑤因地制宜、推广配方施肥,适时适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对土壤的破坏。⑥使用草甘膦除草、促进林下植被正向演替,加快培育林下植被多样性。⑦推行速丰林择伐、不炼山萌芽更新,减少采伐和炼山对林地的破坏,培育土壤肥力。
5.1.2山上补植,按照林分现状和经营方向补植,以相思、红锥、米老排等乡土阔叶树种为主,采用I级苗造林。
5.1.3矿区植被恢复,对废弃矿区采用客土回填和生态植被恢复。回填客土厚度一般为20-30cm,并施基肥。采取种子直播和人工植苗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森林植被。在弃渣坡面铺生态植被毯,生态植被毯含有草种、保水剂、营养土等材料,恢复植被。
5.2山下造林绿化
5.2.1城市绿化。实行立体化、园林化绿化,以发展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为主。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应与城镇建筑、构筑物及其环境相协调,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立体配置。乔木选用阔叶常绿、生长期较长的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栽植密度按城镇绿化相关标准设计,常绿苗木带土栽植。片林树种采用胸径3—8cm以上大苗,行道树胸径采用10cm以上大苗。
5.2.2乡镇绿化。选择生态防护功能强、美化效果好和经济效益佳的速生树种,以相思、香樟、芒果、桃花心木、降香黄檀、印度紫檀、金丝楠木等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
5.2.3通道绿化。绿化树种主选香樟、天竺桂、重阳木、芒果、鸡冠刺桐、美人树、黄花槐、麻炼、高山榕、垂叶榕、盆架子等,栽植密度不低于造林技术规程密度下限,可以适当密植。一般种植2排以上,路边空地可多排种植,间距4m以内,苗木胸径8cm以上。
六、种苗规划
6.1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6.1.1国有苗圃。区林业局苗圃,天宝国有林场苗圃和马口林业组培中心。
6.1.2社会苗圃。天宝、浦南、石亭苗木集散地等。
6.2绿化苗木生产能力
6.2.1国有苗圃,年生产胸径3cm以上苗木35万株,其中6cm以上15万株;山上造林容器苗80万株。
6.2.2社会苗圃,年生产胸径3cm以上苗木50万株,其中6cm以上10万株。
6.3绿化树种分年度需苗量
6.3.1年:上山容器苗10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cm以上苗木7万株。
6.3.22012年:上山容器苗7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cm以上苗木3万株。
6.3.32013年:上山容器苗7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cm以上苗木3万株。
6.3.42014年:上山容器苗7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cm以上苗木3万株。
6.3.52015年:上山容器苗7万株,非规划林地造林绿化3cm以上苗木3万株。
七、投资估算
7.1估算依据。省市区镇政府专项绿化经费;部门、企事业单位投资绿化经费;社会、个人投资;农村投工投劳等。
7.2投资估算。年投入350万元,其中省、市专项100万元;区财政专项70万元,区各部门投资100万元;乡镇财政专项50万元;社会、个人投资20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折算10万元。
八、效益分析
8.1生态效益。按年净增有林地面积500亩计,至2015年底,全区净增有林地面积2000亩,我区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8.2社会效益。树木的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CO2)),释放氧气(O2),全球总碳量约2.48万亿吨,其中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中。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既能达到保障农业增产、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又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风文明等作用。
8.3经济效益。预计20年后,已种植的珍贵树木和优良乡土树,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亿元。
8.4综合评价。植树造林绿化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是建设宜居生态市的具体步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通过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使城市逐步生态化,乡村不断园林化,城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文明不断进步。
九、建设保障措施
9.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本部门重要工作。成立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由区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农办、经贸局、外经、监察、财政、建设、农业、林业、交通、公路、教育、国土资源、水利局,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区绿化办。各成员单位要注重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做好规划、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本辖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与实施。
9.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绿化工作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建设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文化意识,形成植绿、护绿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为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和创建“森林城市”建设宣传造势。各乡镇要分别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鼓励各有关单位、群众认养古树、认种名贵树木,引导农民根据本村特色投资投劳参与造林绿化。
9.3合理规划,确保质量。各有关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见缝插绿,挤地植树”和“生态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原则,结合区委、区政府开展的“村容整洁”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规划。大力提倡以种植阔叶乔木(中大苗.胸径3cm以上)为主的意识。强化示范推广作用,打造一批半小时活动圈的绿化精品组团。要做好分类指导和植后管护,确保种一株,活一株,植一片,绿一片。
9.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全区五年计划投资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各乡镇作为投资建设的主体,要安排足量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城乡绿化市场机制,把城乡绿化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种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正文: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新,王国华;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0
[2]韦秋杰;建设工程计价模式比较与结算审核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王小侠;寒区旧水泥路面沥青罩面层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
“十五”以来,我县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来越高,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与运力,服务能力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县道路运输协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自律工作,为客运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为建立健全全市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进程,切实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三级筹资、严格监管”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环境卫生专业化管理水平,充实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拓宽环境卫生管理筹资渠道,全方位推进全市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二、组织机构
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爱卫办)为全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环境卫生工作。
(一)市环卫处:负责市建成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
(二)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各乡镇、办事处分别设立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站长由分管领导兼任,每站配备专职2名卫生管理人员,专门从事卫生管理工作,工资待遇每人每月1000元。环境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由各乡镇、办事处推荐,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统一聘用,由所在乡镇、办事处和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共同管理。各乡镇、办事处提供办公场所,并将2007年配备的环卫车辆交由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使用,专门用于督查环境卫生工作。
(三)行政村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全市各行政村成立相应的农村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每村配备1名专职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员,每月每人由财政定额补助150元。环境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由各行政村推荐,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统一聘用,由村委和所在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共同管理。
(四)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爱卫机构。分别()成立卫生管理机构,配备1名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员。
三、保洁队伍
(一)市区清扫保洁队伍。市建成区按1名/7000平方米保洁面积的标准配备保洁员,由市环卫处统一招聘管理。
(二)农村清扫保洁员队伍。按农业人口1名/300人的标准配备农村专职清扫保洁员。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农村保洁人员由各行政村推荐,所在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审批,受村委和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双重管理。
(三)通道保洁员队伍。全市辖区内国、省道按每2公里补助300元,由各乡镇、办事处聘用人员清扫保洁;县道每3公里补助100元,由市交通局聘用人员清扫保洁;乡道每3公里补助50元,由各乡镇、办事处公路养护管理站聘用人员清扫保洁;村道由各行政村保洁员清扫保洁。
(四)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保洁员队伍。按照清扫面积、工作量大小、标准要求具体核定清扫保洁人员,由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各自管理。
四、责任划分
(一)市建成区:市建成区(东起瓦窑头新村、西至王曲电厂,北起北华路以南、南至铁路线以北)范围以内所有道路、街巷、游园、公园、广场、水系、绿化带、公共绿地、城内9社区等区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全部由市环卫处负责。
(二)农村:各乡镇、办事处,行政村负责本辖区内的清扫保洁工作。
(三)道路:国省道路面、水沟由公路段负责,道路两侧(视野范围内)由乡镇、办事处负责;县、乡道路面、水沟、道路两侧(视野范围内)保洁工作分别由交通局、乡镇办事处根据各自所管路段分别负责清扫保洁;所有道路两侧的建筑垃圾及乱堆乱放由道路所在行政村负责清运。
五、经费保障
(一)筹措
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资金采取市财政投入为主、乡村转移支付为辅、社会筹集为补充的筹资方法。
1.市区、国省道、县道和农村环境卫生经费由市财政纳入预算,并逐年提高。
2.各行政村每年从农村转移支付中拿出20%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专项经费。
3.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补充卫生经费。
4.单位、居民小区的卫生经费由各单位、居民小区自行解决。
(二)管理
市财政部门要按月拨付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市建成区内环境卫生管理经费由市环卫处统一使用;农村环境卫生补助经费由各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设立专户,统一发放,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负责监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卫生专项经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保洁员工资,财政、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财务专项审计。
(三)支出办法
1.市财政补助费用用于市建成区环境卫生人员、乡镇、办事处专职环境卫生监督管理人员工资及各村环境卫生监督员、保洁员、道路保洁员补助,每月发放一次。乡镇、办事处所有环境管理经费及卫生队伍补助由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统一拨付。
2.农村转移支付所提取经费实行“村级使用,乡级管理”,主要用于卫生设施建设、清扫、清运工具的购置、垃圾清运填埋。
3.社会筹集部分,用于弥补各村环境卫生经费不足。
六、监督管理
(一)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根据出勤情况、平时抽查情况和每月对乡镇、办事处1/3行政村及通道的综合检查情况对各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凡一个季度内环境卫生得不到明显改善或连续两个月排名最后的乡镇、办事处,要解聘该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专职管理员。
(二)乡镇、办事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站根据出勤情()况、平时抽查情况和每周对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及通道的综合检查情况对村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员和保洁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凡一季度内环境卫生得不到明显改善或连续两个月排名最后的村,要解聘该村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员和村保洁员。
发展生产是硬道理
在保持产粮大县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围绕“干村示范。万村推进、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积极发展以更新手段、改变方式、提升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要求,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积极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格局。发展培育了通威、汉宝、高墙果蔬、科忠果蔬、梦思味果汁等农业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开启非农化之门的金钥匙,以近在园区。远出县境为基本流向的劳务输出年均达到5.5人以上。
二是扩大再生产规模。以建设“万字头”农副产品基地为目标,万栋大棚、万亩黄花菜、万亩露地菜、万亩胡萝卜等蔬菜基地以每年不少于2000亩的速度稳步发展,奶牛、奶羊养殖逐步向专业村、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集中。到2006年底,日光大棚已经达到13000多栋。值得一提的是通远镇的何村,人均大棚1、2栋,大棚提供的人均年纯收入都在7000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广种大棚菜、小康路上跑得快”的生产发展第一村。
三是推广优良品种。到今年7月底,高陵县已经引进了涉及林果业、蔬菜业、奶畜业等18个品系的100多个优良品种。
四是推行标准化生产。高陵县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结合实际制定了农产品地方标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多施农家有机土肥,喷酒无公害农药,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作业。高陵县通远镇的大棚菜、湾子乡的露地菜、张卜乡的胡萝卜、耿镇的黄花莱都获得了省农业厅无公害基地认证。西红柿、菜豆、辣椒、黄瓜、芹菜5种蔬菜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产品,“粒粒纯”牌小麦良种、“秦宝”牌鲜食枣、“稞青”牌蔬菜等成为西安市场农产品的知名品牌。
城乡一体化是大方向
高陵县始终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是抓规划修编。以每年编制20个行政村规划的进度,把科学谋划、合理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向前推进,对村民的新建住房严格按照规划,统一红线、统一地平、统一标高、统一风格设计。
二是抓道路建设。近年来高陵县共修建县乡道路110公里,村中路、出村路260公里,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村中路、出村路的水泥化,100%的行政村实现了村道与乡道、乡道与县道、县道与国道的有效连接。2006年,高陵县被评为“全省通村路建设先进县”。
三是抓集中供水。一方面积极实施人饮解困、氟病改水、改苦咸水等饮水项目,短期内重点解决部分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把农村集中供水项目纳入“十一五”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目前,全县55个自然村实现了集中供水,两万多户7万群众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四是抓好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各乡镇建起了文化站,配备了电视、碟机等电教设施,全县20%的行政村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场等文化活动场所,50%以上的行政村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村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也稳步推进,全县300多个自然村接通了有线电视信号,手机和电话的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服务“三衣”真抓实干
按照“多予不取”的原则,从2005年开始,高陵县每年拿出500多万元对群众发展生产予以补贴。每发展1亩林杂果补贴50元;每建1栋日光温室大棚补贴600元;每发展1亩黄花菜补助200元:每新建 口沼气池补助400元;每新建一个青贮窖每立方米补助20元。同时,县上每年拿出近百万元用于动物疫病防治,保证了畜牧业的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
自2005年起,县上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去年以来,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给每个行政村的卫生室按照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落实了每村一人的公共卫生人员待遇,面向社会公开招选了30名专业医务人员。计生工作实现了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的转变,对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农村家庭按照每户2000元的标准应奖尽奖、即有即奖。从2006年开始,我们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参合率达到93.3%,2007年达到96.3%以上,每年有1200多万元的公共财政通过新合疗间接和直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从2007年起,我们提高了对农村低保户的生活补助标准,加大了对农村贫困户、残疾人员帮扶和救助的力度,并实施了广厦工程。今年8月8日,我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后,县上对受灾较重的25户特困户按照每户5000元的标准帮其尽快建房,保证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高陵县把群众发展生产最关心的技术,资金和销售等问题作为作好提供服务工作的重点,全县每年举办不同层次的农业新技术培训1500多场次,培训人数4万余人次,免费发放科技图书两万余册。
第一条为做好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依据《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城乡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
第三条实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建立市、镇(街道)、村(居)三级管理网络,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四级运行体系。
第四条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建立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第六条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研究贯彻上级有关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研究制定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政策措施。
(三)协调解决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组织指导和协调督促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指示,抓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
(二)负责对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督促单位、组织和个人履行维护城乡环境卫生义务。
(三)收集掌握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信息动态,开展环境卫生问题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
(四)承办上级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
第九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配备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工作。
(二)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建好环境卫生设施,配齐环卫机械设备,落实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三)组织好辖区内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清运工作,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督查、考核。
第十条各村(居)民委员会负责辖区内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村(居)环境卫生管理网络,明确1名两委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工作,原则上配备2名以上环境卫生监督巡查员,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二)宣传城乡环境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把环境卫生日常监管制度纳入《村规民约》或《卫生公约》,增强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三)合理划分保洁员责任区域,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制度,按要求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
(四)对本村(居)环境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每日至少巡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
(五)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作业队伍与设施设备
第十一条作业队伍按以下标准建设:
(一)乡镇驻地及各村(居)原则上按照每100户设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齐保洁人员。
(二)每辆垃圾压缩运输车原则上配备1名司机和2名装卸工。
(三)城乡道路、河道原则上按每2公里设1名保洁员,涉及多个村庄的,以中间线为界,各自负责本辖区保洁工作。
第十二条建立保洁员聘用、培训、考核、辞退等制度。
乡镇街道驻地保洁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择优选择保洁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由保洁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聘用、管理保洁员;村(居)保洁员由村(居)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治原则选聘,由村(居)民委员会与保洁员签订务工合同。保洁员要统一着装,统一配置作业工具。
第十三条乡镇街道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可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竞标的方式优选承包人,由乡镇街道与承包人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承包人负责司机及装卸工的聘用、管理,并承担交通安全等风险。
第十四条设备按以下标准配备:
乡镇街道原则上按照每15-20个村庄配备1辆垃圾压缩运输车,镇区(含驻地村)配备12吨、其它村庄配备8吨垃圾压缩运输车。
村(居)原则上按照每100户设置1处600升垃圾箱,每名保洁员配备1辆三轮垃圾收集车,配齐清扫收集工具和标志服。
第十五条垃圾压缩运输车、垃圾箱、三轮垃圾收集车由市政府采购中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集中采购,分期分批配备给乡镇街道。
第十六条环境卫生设施管理和使用单位应当做好环境卫生设施的保养,保持环境卫生设施整洁、完好。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阻挠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立和建设。
第四章作业规范及质量标准
第十八条村镇垃圾收集清运作业规范:
(一)村镇道路实行每日一普扫,全天巡回保洁,道路卫生达到三级道路保洁标准。
(二)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存放,定时定点收集,每天早8点前将生活垃圾收集完毕。
(三)每年5-10月份期间,生活垃圾一日一清运,每日两次药物消杀,进行灭蝇控蚊。其它季节两日一清运。
(四)集中收集清运的垃圾包括塑料制品、金属、电池、纸屑、果皮、菜叶、杂草等,建筑垃圾、煤渣、玻璃、农作物秸秆等,由农户自行处置。
(五)垃圾收集运输车辆保持车体整洁,视野范围内无污垢。垃圾渗滤液无滴漏。
(六)严禁乱倒乱卸垃圾。
第十九条村镇环境卫生质量标准:
(一)主次干道、路面两侧干净整洁,视野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无树挂,无杂草,无瓜果皮壳,无白色污染,无污染积水,无人畜粪便,建筑物料、柴草摆放有序,周围保持洁净。
(二)房前屋后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排水沟内无污泥水及污染物,无粪堆,建筑物料、柴草摆放有序,周围保持洁净。
(三)坑塘、河道无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无杂草,无各种漂浮物。
(四)垃圾箱周围卫生整洁,无白色污染,无污泥积水,无垃圾外溢,垃圾箱内无积水。
第五章经费保障
第二十条各级财政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逐年增加。
(一)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设备建设购置费用。由乡镇街道承担,市财政根据各乡镇街道经济条件分别给予补助。
每购买一辆垃圾压缩运输车、一个垃圾箱、一辆三轮收集车,补助70%的购置费。
乡镇、街道承担的一次性设备购置费,由市财政从转移支付中扣除。
(二)日常运行费用。垃圾压缩运输车运行费用,村庄保洁员标志服、工具费,设备、设施维修维护费等,由各乡镇街道筹集支付,市财政按照进场垃圾数量和运距进行以奖代补。按照实际过磅计量数据,每运送至市垃圾综合处理场1吨垃圾,奖励15元。
(三)村庄保洁员务工补助。由市、乡财政每户每月各补助1元,不足部分由村(居)按照村民自治原则自行解决。
第二十一条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制定城乡企事业单位、工商业户等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十二条各乡镇街道对市补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并采用多种方式、多渠道补充环境卫生经费。
第六章监督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