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3:26
导语:在个人生命故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偶尔在翻阅报纸中看到有关人生意义的短文中提到了《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就诱发了我要看看这篇小说的冲动。
断断续续看了十几天,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卷后,在暗夜的灯光下,听着窗外阵阵的风声和雨声,敲打在窗棂。忽然想到‘蓝肤人’的故事,也许,这世界里正发生着这样的事情,而一个人的生正是另一个人的死。
故事的主角艾迪是红宝石码头游乐场的维修员,退伍后就待在家乡,瘸着一条腿,他希望自己能继续升学,学习新的技术,但一直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他的生活,苍白而无趣,。孤孤单单地待在他出生的小镇,用回忆打发余生。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被沉默却又暴躁的父亲害了。在主角83岁生日那天,游乐场发生了意外,他为了拯救一名小女孩而不幸丧生。当他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已身处于天堂。在天堂上,主角遇上了五个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这些人是:为了闪避马路中的艾迪而车祸身亡的「蓝肤人。而艾迪活着时完全不知情;为保护艾迪而战死沙场的小队长。而艾迪却误会他害他瘸了脚、导致他一生困在故乡,而无法实现他的理想;与他携手踏上红地毯的妻子马格丽特;与建游乐园的露比小姐;还有艾迪为了将战役中的敌人赶尽杀绝而失手错杀的塔拉小女孩。当中有部分人跟主角认识,有人素未谋面;他们当中有可能曾经改变了主角的人生,亦有可能曾被他改变了命运。书中描述的笔法是时间错综交错的,一会儿描述天堂的情景、一会儿回到艾迪生前的点点滴滴。这五个人一一为主角解释他生前一些行为的对错,令他得到启发:艾迪逐渐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生命里一直都有别人的生命;而别人的故事与自己的故事,会在最无法预料的时空,产生交集。正如同书中所说的“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触其他生命的时光。”每一个生命都会碰触到另一个生命,而你所付出的爱,永远不会白费。
会有多少人,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夜晚,正思索着人生的意义?象艾迪一样感叹着人生的单调、枯燥、微不足道?
我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单调机械的工作中日复一日的度过,每一天都是两点一线,宿舍诊所,宿舍吃饭睡觉,诊所看病处方治疗,微波不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会厌烦,会抑郁,会躁动,经常的和同事自哎自怨的感叹说,难道人生的意义就是如此的平淡无奇,难道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像我们的身体被本能的社会家庭责任所绑架而植入驱动程序而机械吗,渴望自由,渴望辉煌,渴望精彩,可对真正认可和追求的意义却非常茫然,不知所谓,不知所措。人说五十而知天命,但我却不想太清醒,不想认命,不为利,不为名,为什么?在旅途中看不到了北斗星。
不过,“人总是要死的”是句大实话。每个人都别指望逃脱死亡的追捕,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庶民,被死亡抓住,只是迟和早、轻和重、衰和荣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因为死亡的早晚、死后的盖棺定论死者已无从知晓,与死者本身没什么干系了——重要的是,在死之前,在我们不算漫长的一生中,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如何因死亡观的变迁来调整我们的人生、丰富我们的人生?
如此种种对死亡自身的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我们的生命因有对死亡的思考而变得丰腴。
死亡话题犹如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他的单向性和无法体验性,让它充满魔幻神秘的色彩;它又是相当现实的,死亡在你的背后等你,你不知道它哪一天会找到你,但你必须一天一天去过,日日、月月、年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部情节跌宕的小说。
一个虚构了许多小说的作家呢?他的关于死亡话题的“人生小说”又是如何写就的呢?作家阎连科的散文《一个人的三条河》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阎连科认为,对于“作家、诗人、画家、艺术家等等相类似的职人”来说,一个作家的生命有三条河流,第一条河流是自然生命之河;第二条河流是第一条派生出来的,你活着时创作出的作品的生命时间;第二条河流派生出第三条,作品内部虚设的故事和人物的生命之河。用一句连贯的话来说,即“作家从他的自然生命之河中派生出作品的生命河流。而从作品的生命河流中,又派生出作品内部的时间的生命”。
三条河中,自然生命之河和作品生命之河好理解,阎连科所说的第三条河“作品内部的时间的生命”不那么好理解,有点绕口。其实也好理解,所谓的“作品内部”就是指作品的故事、结构或者人物,那么“作品内部的时间的生命”,即指作品的故事或者人物在自己的时间宇宙内运转,获得的自身的生命,这一生命是长久的,甚至是永久的。用莎士比亚的例子来说,莎士比亚已经去世了,他的一些作品的生命也在消逝,但他作品中的人物比如哈姆莱特却一直“活”着,成为人类的某种象征而永存,这便是“作品内部的时间的生命”。
河流的流淌,有开始的一天,必有消逝的一天,既然用河流喻指生命,那么生命也如一条河流一样有起始,也有终止。但是我们发现,在一个伟大的作家那里,生命的终止变得那么地遥遥无期,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一样,奔流不息,那是因为一个作家拥有三条河流,他的自然生命之河终结了,他的作品的生命之河还在流淌,即使有一天他的作品的生命也终结了,但是他的作品内部的故事或者人物仍然会以自己的生命方式存在。我要说,这是人类当中一种极少的幸运,一个人的生命之河尽能跨越时间的障碍,流淌如此之久。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作家谁不想如此“永生”呢?由此,这一条生命之河开始困扰阎连科这样的作家们,在死亡与时间的对峙之中,寻找一条作品内部故事与人物的漫长的生命之河,成为一个作家存在的全部理由。阎连科说:“在自然生命中写作,在写作中赋予作品存世呼吸的可能,而在这些作品内部虚设的时间中,让时间成为故事的生命。”这一句话似乎可以看做阎连科的写作“宣言”,也可看做他对抗死亡的“筹码”。
无论一个作家有三条命,还是一个普通人有一条命,面对死亡的姿态,所有人仍无法超越三种情形:茫然、恐惧、坦然。
茫然者,所谓无知者无畏,无思者茫然,此类人只管低头生活,不问死亡,相信一切上天注定,或者什么都不相信,走到哪里算哪里。恐惧者,为多数人,害怕死亡,不说谈死色变,也是避之唯恐不及,恐惧者有两种表征,一是装腔呐喊,说死不可惧,实则虚张声势掩盖其害怕内心;二是声声叹息,消极人生,反正死亡迟早会带走自己,度日如年,生命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坦然者,为一种境界也,如文中所提到的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在八十岁时谈到生命与年岁时说:“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当是极其坦然了,生命的自信与开阔在这句话中尽显无余。达此境界的人,为少数,那些参佛悟道者,以及文学艺术大师,方可入此境。
每个人都有淡淡的忧伤,不能说的苦楚,他们有着自己渲泄的方式,不同的处理的结果。而外人看来,随个人变化而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个卑微的世界里,有许多卑微的人活着,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生儿育女,一代传一代麽?还只是为了做世界里的小丑呢?这些问题让他们更加陷入迷惘,他们不知道怎样开航人生的风帆,驾驭缰绳,命运的安排使他们走过岁月的一段素白。生死对他们来说了了此生最后向卑微的世界说一次再见而已。过多的留恋,过多的残忍。
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以为自己会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从悲伤的热火中熬过苍白的残忍的故事,我回望过去风影,却在等待的过程错过,我不知道怎样撰写人生,一味的梦幻,真实中映照出邪恶。以为华丽的故事有华丽的结尾,却是写者的恶作剧。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我们的错觉误导人生的方向。
人生亦是如此。偶然的一次挫败,就成为他人口中的议论,嘲讽,以致于毒辣的言词逼迫人性的善良。我们生存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每时每刻为自己的生计不断用生命的源泉消耗,直到对世界的怨恨泰然处之,或许对世界的不满而撒手人寰。终止一生忙碌的奔波,一生的苦与乐,一生到头来自己都不敢想象的的一生是如此的残烈。我仰望白云,竟净白的让我头晕,机翼划破他们的快乐,拆散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欢快情怀。飞鸟尖锐的叫声响穷天空之阔,似乎讥讽脆弱的白云,骄傲的展翅高飞,飞向夕阳的尽头,落霞的顶端。
如果我们的人生充满了阳光,那么我们的人生必然充满了希望,生命是我们人生的延续,灵魂是生命的窗口,心灵是生命的眼睛。生命是在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有了土地才会有了生命的存在,土地不仅孕育了长江黄河高原山脉,而且也养育了我们的生命。奔腾不息的激流复活了生命的激情,于是生命拥有了辽阔的草原,拥有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拥有了广阔无垠的天空,拥有了宇宙世界。但是我们都知道生命是不可替代的,生命的断章如何才可以写得非常完美,那是一般的思想无法体现的,毕竟理想与现实是有着距离的,比如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道德与情感的对立……这就是人生无法写得完整的生命的断章。
生命的断章,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勇于直面人生的人,才会有巨大的生命之魂,才会以崇高的姿态来对待人生,才会在现实的道德桎梏中做一回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卓尔不群的人。于是人生拥有了绿水青山、绿叶成荫的美好世界,生命里充满了阳光的照耀,令生命的断章有了盎然生机。于是赋予了生命更深刻的意义,即使是一无所有,我们的人生也是幸福的,只要我们所走的路是光明磊落的,问心无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继续赶路继续前行。我们知道生命是不可停滞不前的,只有精彩的人生才会赋予生命更深切的内涵……
人生给予了生命鲜活的气息,于是才会有了心灵的回归,从此心灵有了自己的家园,不再是孤掌难鸣的孤家寡人。在自由的国度里,拿起画笔精雕细刻地刻画自己生命的断章。其实生命如同破土而出的小草,小草的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无论多么风雨飘摇,无论怎样风吹雨打,小草的生命力依然是如同燃烧的火焰,永远那么自强不息,然若飞燕游龙自得其乐,小草在用自己的心灵谱写着生命断章的乐曲……如果这一生写不完的话,那么在下一个轮回里继续着昨天的序幕,于是平静的草原滋生着深沉的灵魂,毕竟人生的悲喜剧并不是一场戏就可以结束的,也许我们会演绎着一生也不会结束。
生命的断章究竟是什么?每一个人理解的深度并不是一致的,也许生命就是金黄色的麦子,一株株的麦子形成了一片麦浪,铸造了生命的辉煌和灿烂,于是荡漾着生命如花的笑靥,于是人生有了盎然的春色,满园的花香飘洒在莺声燕语的上空。其实生命的断章并不是意味着对人生的放弃,人生可以舍弃一切,但只有生命却是无法选择的,生命只不过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因此我们只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不会逃避现实的人生,才会有真正价值的人生。人生可以不必那么浪漫,但是我们应该追求真正意义的人生,才会诠释生命的断章!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它给人知识、力量,它指导人怎样去生活。选一本好书,用心去品读,静心去品读,细心去品读。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精彩开头
开门见山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出我心中的阳光,它就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读后感)
内心独白
如果现在我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巧用修辞
宁静温馨的夜晚,我坐在窗前,静静地读着这本《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文字优美,插图栩栩如生,向我们讲述了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美丽故事。这些故事如粒粒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又如丝丝春雨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眉心飞语】
开门见山式开头,直截了当地点出《城南旧事》一书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内心独白式开头,用一连串的假设和扪心自问,引发下文对海伦・凯勒的顽强意志的描写;巧用修辞式开头,将一个个民间故事比作“珍珠”“春雨”,写出了民间故事的璀璨夺目和深远影响。
精彩过渡
联想过渡
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上等9路公交车的憨厚的阿甘脚下,身边是来来往往的人。我想,这是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纯洁而美丽。(《阿甘正传》读后感)
顺承过渡
手捧《朝花夕拾》,感受着鲁迅先生对过往的温馨回忆,对那些人、那些事的深情怀念:儿时留下深刻印象的长妈妈,异国他乡给予真诚关怀的藤野先生,人生坎坷、结局令人扼腕的范爱农,曾经无限神往的“百草园”……(《朝花夕拾》x后感)
承上启下
如果,你还只是沉浸在电视剧的情节中,还在反复看着剧中人物的神奇故事。不如关上电视,翻开原著。因为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的想象力可以尽情地飞扬。(《西游记》读后感)
【眉心飞语】
联想式过渡,用一个联想的场景,暗示出阿甘的纯洁善良;顺承式过渡,回顾鲁迅笔下童年生活的一幕幕,每一件往事都寄托了无限的情感,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对鲁迅先生的描写;承上启下式过渡,承接上文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引出下文写原著的文字之美,前后连贯,过渡自然。
精彩结尾
归纳总结
《名人传》这本书,让我们呼吸到英雄们的气息。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应当多想想《名人传》中那些人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的人生也充满意义。(《名人传》读后感)
自然收束
待到夕阳西下,采撷一朵晨花,那是一段带露的旧时光;手捧《朝花夕拾》,坐在凉亭的木椅上,任春风梳理秀发,沏一盅香茗,与鲁迅一起去回味一个人,一件事,一座城……怎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呢?(《朝花夕拾》读后感)
画龙点睛
所以,在稍纵即逝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应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骆驼祥子》读后感)
【眉心飞语】
归纳总结式结尾,点明《名人传》一书带给人的精神启迪,总结概括了名人事例的深远影响;自然收束式结尾,以一幅恬淡的生活画面作结,洋洋洒洒,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情跃然纸上;画龙点睛式结尾,言简意赅,在祥子的悲惨人生中体悟到要珍惜青春,把握人生,让生命绽放光彩。
本文以“初心璀璨 群山回唱”为题,是因为在读这套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作家淳朴的天性,率真的性情,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还有那种经历荡气回肠的人生之后,依然澎湃的激情,以及璀璨的初心。以前读过汤老师的很多童话和小说,在这些作品里,我们能感受到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才情,而这套散文集,则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真实的生活。她的散文作品,应该说,作为成年人的我更喜欢。跟随这些美丽雅洁的文字,我们可以从她生长的小小山村出发,一路向前,尽情领略其迷人的自然之美,人心之美,还有生动的成长之美。刘绪源老师在其《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一书中,将自然、顽童、爱列为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在这套书中,我们也看到自然、顽童和爱三大主题构成汤素兰散文的一个特色,她的儿童观成为贯穿全书的内核,而那个永远倔强好奇、不断涅成长的“我”则清晰地展露在读者面前。
怀抱初心,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在这套散文集中,有写人、写景、记事、议论多个主题,但其中,对自然和风景的描写是最多的。在《遇见美》一书中,就有集中的呈现。比如第一辑的山水美,第二辑的草木美。作家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描写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美丽。从《麓山枫叶红》到《墨兰花开》,我们可以读到历史人文,天地大美,也可以读到野草盆栽,微细之美。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有借助生花妙笔,才能让每一个美的存在绽放光芒。作家描写自然物事,不仅是因为这些是好的美文素材,也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一个缺乏跟自然接触的孩子,他的成长可能是不完整的。而大自然本身,就能带给人许多的教益和启示。在《奶奶星》的不少篇幅中,你能清晰地感觉到,星空下的山村,大山怀抱下的自然,都是她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都滋养了她的童年、润泽了她的心灵。《我的动物朋友》这本书中,则几乎都是关于真实的动物或童话中的动物的故事。如果一个孩子能在童年时代和动物相处,一定可以激发他内心的同情和爱,激发他的想象力。这些来自大自然和动物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还让我们认识到,对于人类而言,我们永远都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孩子。
不改初心,难忘生命中的那些感动。在这套书中,有很多读来让人感动落泪的文章和片段。尤其是其早年写童年的作品,比如《奶奶星》中写父爱的《夕阳下》,关于丢失手表的情节,真的是细致入微,酸楚欲泪。写奶奶慈爱的《奶奶星》、《天上星 亮晶晶》,充满着慈柔的温情和宇宙的玄思。在《我的爷爷》中,关于路和牛的片段……这些生命中她最重要的亲人的故事,构成了她生命中情感的底色,也成为她一生情感的滋养。包括九伯的故事,九伯不仅是个喘息的身影,也是她精神的导师,是她童年的阳光。一个少年的成长,离不开长辈的关爱、鼓励和指引,正是他们给她传递的亲情和力量,让她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能够对抗种种挫折和伤害,能够稀释各种冷遇和悲凉,能够让自己也变成一个散发着热量与光明的小太阳,照亮和温暖更多的人。这些生命的感动,作家以文字的方式留住,也就留下了那些生命中的美好。除了描写亲人的,在 《遇见美》第三辑中,也写到了各种人情的美。比如沈山花的故事、鲁院的故事、文学会的故事,这些生命路上各种各样的人和朋友,丰富了她的生活,也为她传递了生命的能量和快乐。文字,是抗拒遗忘的一种方式。必须承认,作家早期的不少文章,因为倾注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因而拥有特别的温度和亮色,能够深深地融入读者的心里。
初心璀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套书被称为首套人生成长散文集,应该说比较准确地总结了它的特点。从童年到少年到中年,作家的文字动态地展现了她心路的历程和成长的轨迹。从青山桥的一个小山村,她埋头灯下,一直在读书在读书……读书帮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她在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后,没有像爷爷说的“别去读了”,而是把书包一甩,朝学校的方向走去,也是朝人生的另一个方向走去,直到走出这个小山村,走到更大的舞台,成为女状元,成为编辑,成为作家,成为千万孩子心中的童话明星。而那个倔强自信的自我,在作家的文字中坦率赤城,一览无遗。其实在她的童话作品中,包括小巫婆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也是写她自己。不服输的个性,顽强好胜,自我在她的散文中,更为彰显。但我们也能看到她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仍然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仍然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的信心,就像她的《相信童话》所言,我们相信,我们就会拥有。变化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宽容和理解,学会以更好的方式,跟世界和谐相处。这些成长的故事和生活中重要的瞬间,不仅写出了最初的作家自己,也显示出,正是这些人生重要的选择,让她一步步走到了更宽广的生命境地,让她得以成就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从湘北的一个小山村出发,作家一直都怀抱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文字的心,以梦想为马、以勤奋为鞭、以爱为指引,一步步走出去,和全国各地的小读者交朋友,和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外的小读者交朋友,为他们创作更好的故事,为他们讲述更精彩的生活,也帮助他们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她的舞台已经不是那个小小的山村,但那个小小的山村孕育的梦想,却从未远离。她时时回归,也时时记得提醒让更多的朋友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的声音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声音,“孩子们站在山顶上,大声呼喊‘哟嗬’,空空的山谷发出回声”,跟美籍阿富汗作家卡纳德・塞夫尼所写的 《群山回唱》不一样的是,这套《童心书坊》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际遇,哪怕是背叛和绝望之后,她没有焦虑和不安,没有彷徨和失落,她仍然坚定地选择了相信,选择了宽容,选择了用爱和温暖来溶解和理解世界。初心璀璨,群山回唱,人生辉煌。
廖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出生于四川绵竹的廖智,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舞蹈老师。汶川地震中,她被掩埋了26个小时,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双腿,失去了婚姻。面对常人无法想象的灾难、悲伤和疼痛,廖智没有倒下,没有逃避,没有放弃,在绝望中一步一步找回了希望和梦想!失去双腿,她安上假肢,哪怕摔得遍体鳞伤,也要学会自己走路,两个月后,她就在为家乡灾民筹款义演中表演了《鼓舞》;失去女儿,她把爱深埋心底,雅安地震后第一时间奔赴芦山一线当志愿者,余震中坚持救援,被誉为“最美志愿者”;失去婚姻,她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挑战身体极限,登上《舞出我人生》的舞台,跳出震撼人心的舞蹈,最终赢得了亚军……
俗话说,上帝是公平的,他在给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必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很多人在面对困难时却连到窗口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廖智曾经也一样,她问自己:“我失去了一切,还能靠什么挺过明天?”掩埋在废墟里,她害怕、无助、不解、绝望,不肯再回答外面家人撕心裂肺的呼喊。但很快,她就意识到,“生命并非悲伤才有意义”“无论残缺还是完美,活着比什么都要紧”。志愿者为她编排的《鼓舞》让她明白了:“苦难不是活下去的理由,哪怕只能做一件很小的事也有意义,也可以做到最好。”
一路坎坷,让廖智感慨:“在生命看上去永远都不会消失的时光里,我们眼里只有自己;可是当生命真的在自己面前渐行渐远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原来经历所有的时光,最终留在脑海里的,不是谁负了谁,谁更爱谁,而是那些想爱却来不及好好去爱的人是那些曾经伤害过的却来不及说一句‘对不起’的人,是那些日渐陌生却来不及紧紧拥抱的人。”是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恩赐。余秋雨在《阳关雪》中说得好:“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巨人变成侏儒;而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侏儒变成巨人。” 你怎样对待生命,生命就会给你怎样的回报。
在生命的窗口,你看到的只是挫折、沮丧、烦恼、失败,那么生命之于你的,也就是这些;如果你看到的是感恩、乐观、积极、进取和自信,那么过去经历体验的一切,就都将为你的生命打下漂亮的底色,都将使你的人生更加完整,更加美丽。上帝不会刻意地去为难一个人,在你生命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你能够承受的;让你痛苦的不是事,而是你不愿意相信那事是本就应该发生的。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生命的赐予,就如廖智在《感谢生命的美意》中所说:“不是有力气才能做事,而是做事就会变得有力气”。
这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酸、艰难、软弱和悲伤,但是只要我们还有呼吸,就有盼望。没人能抢走你的坚强,也没有人能替你承受苦难;没有人能抢走你的柔软,也没有人能全然体会你的苦乐。最深的伤,往往能带给人最彻底的蜕变,或是堕落,或是重生。在道路的尽头,你是选择仰望光明,还是选择留恋黑暗?唯有活出来的生命,才能有力地实现一个人内心深处真正的盼望。那试图击垮你的,反而成为你生命中至深的感激。廖智,一个永不放弃的女孩,她面对逆境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和勇气,有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丽。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传奇》;叙事艺术
张爱玲在《传奇》小说里叙述的是那个年代的“凡俗的人生和琐屑的人性”,没有在现代看来所谓的“高、大、上”,没有“至善和纯恶”的对立,每个人都有他们细小的“好”和无可奈何的“坏”,为了各自琐屑又渺小的愿望而算计,作者没有对他们进行批判,而是“描摹生命的状态”,真实的呈现给读者,由读者去思索和感悟。
一、使用说书式的引子引出全文
张爱玲在小说《传奇》中多使用旁观者的“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以苍凉冷漠的基调书写描摹着那个新旧交替的时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在文章的开篇,她喜欢以古代说书引子的方式引出全文。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作者以“……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减少了作者对故事的情感干涉,拉开了叙事者和故事的距离,使读者有更多的思索空间,为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吸引读者的继续阅读。
二、以旁观者的冷漠视角和限知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传奇》这部小说虽然大多采用的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但是显然它与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有明显的不同,传统文学体裁的叙事者会在文中对一些人物或者事件做一些议论性的道德评论及批判,但是《传奇》的叙事者对故事里的世态人生似乎异常“冷漠”,在叙事过程中对故事里的任何存在都不发表任评论,也不进入角色,例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作者对罗杰进行煤气自杀的场景:“他把火渐渐关小,花瓣子渐渐短了,……煤气特有的幽幽的甜味,逐渐加浓;……沉香屑烧完了,火熄了,灰冷了。”叙事者带着这种漠然的态度,以电影慢镜头的方式描绘了罗杰的死亡过程,深刻的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沉思良久。作者的这种抽离故事之外的叙事方式正是西方现代小说所提倡的,现代小说叙事理论认为要想保持作品的生命完整性叙事者就要在叙事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能有过多的情感介入[1]。
张爱玲在《传奇》中对这种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离不开西方文学对她产生的影响,她的母亲是新式女性,懂英语,有过海外生活经验,对她主张进行西式教育,她的中学和大学都在教会学校念完的。她比较喜欢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从她的《谈看书》中可以看出她对西方文学艺术涉猎广泛,这些都对《传奇》的叙事方式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她童年和少年的经历,父母的离异,大家族的瓦解,都使敏感的张爱玲比同龄人更加早熟,对于自私和冷漠体会的更深刻,这些情感对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她特立独行的性格,在现实社会里与人保持着距离,处于游离之外,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这种人生态度影响着《传奇》的创作[2]。不过一部优秀的小说的创作不仅仅映射了作者的处世态度或者不是由其接受的文化教育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创作的内容及作者想表达的主旨,而《传奇》的创作,作者想体现的是“凡俗的人生和琐屑的人性”,注重体现人生的生活过程,在《传奇》里每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生命体,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规律,没有谁已逝还“永垂不朽”,也没有谁“活着却是死了”,每个人都有他细小的优点和客观存在的缺点,是为了一些卑微碎屑的梦想而钻营着自己的人生。作者创作这些小说的目的也不是批判,而是真实的“描摹”,还原人性的本面目呈现给读者,由读者自己思索和评论,不同的读者对不同的小说都有不同的焦点。
《传奇》虽然大部分用的都是全能视角的叙事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失真的缺陷,为了保持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还原人性的本来面目,作者在小说的局部增添了他人视角的描述,例如《金锁记》中两个丫鬟的的夜间对话,作者以其中一个丫鬟的视角介绍七巧。作者还运用了限知视角以书中人物的角度表现其复杂的心理,例如《金锁记》中,七巧在与季泽决裂后的情境,“她到了窗前,揭开了……窗帘,季泽正从穿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作者以七巧的视角描述了她对季泽的心理情感。此外,作者还运用了聚焦多个人物的视角来描述一件事情,实现全知,这种叙事手法使故事中的情节更加客观真实。例如,作者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叙述乔琪和薇龙私会后,又和睨儿约会被薇龙撞见的事情时,首先用了全知的叙事,其后是乔琪的视角“乔琪吃了一惊……不是睨儿是谁呢”,然后是薇龙的视角“……一阵脚步声响,走来了一个人……”,再是梁太太的视角“乔琪真是她命里的魔星,……她利用睇睇来引他上钩,香饵是给他吞了……把薇龙捧得略有资格了……乔琪又来坐享其成……”[3]。
三、《传奇》叙事时间的特点分析
在《传奇》中,故事的发展大多是以自然时间的顺序展开的,甚至,有的故事时间很明确、连贯。偶有几篇是以倒叙的手法引出故事,但在故事叙述中还是按先后时间顺序进行的。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脉络清晰,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间的逻辑联系清晰易辩。《传奇》的这种叙事时间,传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而这部小说又是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作者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而以先后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方式很适合这种以讲故事为主的小说。但是,张爱玲写《传奇》采用了这种线性的时间叙述方式不仅仅是因为“情节性”的需要,作为一名职业作家,顾及到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是正常的,她说过,古人写文是卖于“帝王”,而她很高兴现在的“雇主”是普罗大众,为了她的不那么反复无常的雇主,会照顾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张爱玲对传统小说、戏剧都比较痴迷,传统文化对她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传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故事中的时间仿佛是千年不变的,这种“千年不变的时间”是指旧社会家庭的生活方式一天和一年没什么区别,人物的心理时间也是不变的,例如,《倾城之恋》里“白公馆里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过了一天,世界上已经过了一千年……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是旧式的,人物的心理时间是停顿的,虽然是民国时期,许多新生事物不断涌入国内,可是人的反应是旧式的,风俗习惯仍是旧式的。例如,《金锁记》的长安尽管接受过新式的教育,但是由于长期被旧式家庭的浸染,“她的言谈举止也越来越像母亲”。《传奇》里的人物心理时间是停滞不前的,他们的思维也是习惯式的不变,这是因为“……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那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现实生活使他们泯灭了自己的理想,造就了人性的悲剧。
四、总结
张爱玲的小说《传奇》里的故事多发生在上海和香港,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叙述了民国时期的上海和香港的真实的民态人性,使用了大量的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用抽离故事之外的叙事方式,甚至是冷漠无情的叙事态度,为小说蒙上浓重的苍凉而悲伤的色彩,使作品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文东.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用一个网络语言来形容人生,人生就是一个端口。端口的意义在于,它只有链接到另一个端口之后,它的内涵才会有意义,它的生命才会有价值。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健康,之所以幸福,就在于这一个人所链接的端口是正确的;反过来,假如是不成功、不健康、不幸福,也是因为这一个人所链接的端口不正确,至少是不通畅。这么形容可以推断出另一个结论,每一个人都具备成功、健康和幸福的资质,只是有些人找对了最适合自己的端口,有些人没有找到端口,有些人找到的端口并不是适合自己的。对于家庭来说也一样。这时候就显出“端口”这一个形容的苍白――网络的端口是有规律的,即使是找错了还可以再来一次,寻找人生的端口,常常是终极一生的努力,却不能保证一定找得到端口。
上海有这么一个医生,硕士学历,在旁人眼里,他已经找到了一个职业的端口,但是在这个医生的心里,他苦苦寻找的是另一个端口,以一个堂堂八尺之躯,要做一个娇柔万状的京剧梅派青衣,在他医生职业之外所有的生活里,他都沉静在那一个青衣的端口里,于是他会被人家误会,连谈恋爱都不容易。直到一夜之间跃居全国京剧十大票友之首,直到被梅葆玖收为唯一的男弟子,他的那一个青衣端口,才被旁人赞慕。这个医生叫李健。
有一些端口是天然的,比如血缘。因为血缘,人类会宽容许多事情,因为非血缘,人类也会排挤许多事情,但是事实上,端口也是可以“人造”的。在《穿越血缘,抚养亲生的,培养抱错的》一文中,感受得到的就是一个人造的端口的温馨:亲生的儿子从乡下回归了,抱错的孩子却不愿意失去在城市里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机会,孩子的生父母更是信任有加;于是这一个非血缘的家庭,就成为这一个孩子的端口,而这一个端口所链接的另一个端口,就是大学。
故事总是因为具有传奇的色彩而动人,故事也因为传奇色彩而个体化,每一个故事的端口看上去都是唯一的。它对于我们来说,除了故事本身还是什么呢?从每一个小家庭的悲喜中,看得到的是大社会的演变;从每一个小事件的哀乐中,看得到的是大文化的内涵;从每一个小人物的甘苦中,看得到的是大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每一个故事的端口还将链接的另一个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