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时间:2023-10-10 10:43:27

导语:在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第1篇

关键词:院校文化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深入探讨和研究院校文化建设,深刻认识新时期院校的使命和发展趋势,对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院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院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院校的文化形象最直观地体现在它的物质层面,包括院校建筑文化、设施设备文化、环境文化、标志文化等。要体现院校的文化,物质文化是最直观可感的,所以院校文化的品牌特色,首先要从物质文化上体现出来。

(一)塑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不但要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必需的场所,更要在环境中体现学校的传统和人文精神,在人与校园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校园人的熏陶和对院校文化的传承和构建。校园内的花革树木、石刻雕塑、楼宇庭院等的布局和设计,在符合人的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更要赋予人文内涵。理想的校园环境,就是能让置身于校园中的人既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又能体会到院校文化的内涵。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校园良好精神氛围和与之相互适应的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反映着院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色。

(二)构建完备的教学文化设施

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场所及设备,校园网络及学生实践场所和基地等。建设现代化的院校,在文化建设设施方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建设好服务于院校师生员工生活的基本设施,保证师生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多做贡献;二是建设好各种文艺、体育设施,为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使学生、教师在学习工作之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得其所;三是建设好学校的广播电视网、校园网、校报、校刊以及宣传橱窗、阅报栏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强化校园文化的思想修养功能。

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在精神文化上出特色。精神文化是院校组织文化的核心,主要指院校师生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院校精神、职业道德等,其中办学理念是院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

(一)树立良好的院校形象

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领导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好坏的几项标准,也体现了该校的形象。因此,要提升院校的形象,并不能仅从个别因素出发,而应全方位发展,整体提高。此外,形象识别功能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搞好院校的名称、校徽、校歌和校园环境的特色,使之能够贴合院校的整体形象,使人对院校形成完整的印象框架。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取决于院校对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从提倡科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营造浓郁学术气氛和提升院校综合实力入手,着力打造院校文化品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院校整体水平。通过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社会名流、政界要员授课,可以为校园学术氛围注入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孕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影响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熏陶着师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繁荣了院校文化,提升了院校整体水平。

(三)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具体的讲就是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院校制度文化反应了制定者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导向性、激励性,减少惩罚性和约束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院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院校师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学习工作准则,也是推进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加强师生主体性,提高制度的公信力。

制度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当制度未被组织成员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一些规则,对组织成员只起外在的约束作用,只有当制度内涵已被成员接受并自觉遵守,制度才升华为一种文化。因而,院校的管理层应充分考虑院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但是要想让制度有亲和力和公信力,就要融入全体师生的共同意愿,防止制度条例成为上位概念。

(二)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人本化管理。

制度的精神重于形式,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院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而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制度文化的精髓。一项有创意的院校制度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创立一项成功的奖惩制度可以大大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教学工作和院校凝聚力,相反一项失败的奖惩制度可能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院校教学工作分崩离析,造成严重后果和深远的后遗症。

(三)制度适度柔化,增加制度的亲和力。

随着人性化管理要求的不断强化,管理制度的柔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新时期的院校制度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之得到制度保障。任何一项院校制度规章的建立,不能成为对师生手脚的束缚、心理的压力和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师生约定俗成的默契和自律,这是院校制度文化魅力和有效性的体现。因而,应该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既要在从严管理中用规章约束,使学校秩序井然,体现制度的规范与自律性,又要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当今社会所需卫生人才,除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应对日渐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那么卫校英语课程的设立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就当前的卫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有别于普通教育,中职卫校英语教学的灌输性依然严重,一支笔、一言堂,学生缺乏学习意识,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导致中职卫校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以强化教学质量为基本目的,论述了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以本文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以期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人文教育概述

1.人文教育的定义。教育本是针对人所开展的,然而纵观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状况,事实证明,教育曾一度放弃了育人的基本责任,消解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了以知识教育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学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以教材文本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依据。具体而言,人文教育即是以人为本,实现教师引导,促进学生与知识相互融合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质内涵[1]。

2.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结合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切实贯彻国家各级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都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2)结合学生状况,实现有机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但他们的学习思想、学习方式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转变思想,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通过国家乃至教师的督促与训导手段达成的。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实现刻意或非刻意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

1.巧妙设疑,引发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设疑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语法设疑。语法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以设疑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对教师而言设疑条件非常的广阔,甚至在每一课中都能够应用。在学习虚拟语气在条件条件句中的用法时,笔者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并以问题来导入课题。问题是:If I were...,你会怎么做?并让学生填词。通过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学生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有些学生词汇量不足,去查找工具书,也能够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进而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这,正是设疑的有效方法之一。事实上,中职英语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可供教师应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自己的想象,抓住每一个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创设更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加强教学质量。

2.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的互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互动学习的活动,并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们逐步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如在学习“Shopping Online”时,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对学生们提出问题:Do you like shopping?Where do you often go shopping?If you do shopping,do you need to leave home?这时,学生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反映热烈,产生疑问,主动并有目的地向教师提问。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提高,并且对网上购物的程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地操练此程序。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是学生们思维独立的最佳表现,而通过学生们的提问并由学生们自己来营造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最应该注重的地方。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教材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把握住教材中每个能够彰显英语文化的细节;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英语中蕴含着的文化魅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并且能够树立起学习意识,这是每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责任。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真实广泛,富含了应用英语国家大量的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其实教材本身就是一套丰富的文化知识材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了。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构建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举措。综上,笔者仅就人文教育的渗透简述了自己的几点看法,诚然,并不全面。这还需广大教育同行积极地参与进课题研讨,一切都是为了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

第4篇

【关键词】少儿;歌唱教学;兴趣

歌唱是人们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生性活泼,喜欢随着音乐的节奏边跳边唱,明亮悦耳的音色,自然童真的音质,充满朝气,充满着对一切美好的向往。

歌唱教学不是仅仅让少年儿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更重要的是开启他们的音乐艺术天质,塑造美好的心灵,提升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正能量。歌唱教学不单单是让少年儿童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教会一些发声技巧,而是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全身心的投入情感,充满自信的歌唱。本人在长期从事少儿音乐教学实践中,依据儿童的自身特点和音乐教学规律,摸索总结出了少儿歌唱教学三步法,即“兴趣为先,情感引路,技巧护航”,现简述如下,愿与同行探讨。

一、兴趣为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歌唱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唱出激动人心的歌声。在少儿歌唱教学中,教师第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培养孩子的歌唱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想法,设置孩子喜欢的环境,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基于少儿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活泼的图画等手段启发孩子理解作品,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聆听和体验,并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

三是调动各种教学语言。在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充分运用范唱和肢体语言,将音乐的内在美完整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孩子进入良好求知的状态之中。教师还可以用手势与身体的律动来展现歌曲的魅力,描绘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使少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世界自由的翱翔,从而调动少年儿童学习歌唱的积极性。

二、情感引路

歌唱是生活中声音流动的诗歌。歌唱是载体,装满生活的体验,从心灵出发,诉说给听众,引起心灵的共鸣。唱歌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程式化的技巧,只有干巴巴的歌唱技巧,没有真情实意的表达,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在歌唱教学中,对有了浓郁歌唱兴趣的孩子,教师下一步要把孩子带入到抒感的正确道路上,教育孩子情感先行,以情带声。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强化情感教育,营造真实的情感氛围,体验歌曲预设的情感世界。对于特定的歌曲,教师要多对孩子进行歌曲的人文内涵教育,对歌词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要使孩子直接或者间接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真正被歌曲所营造的艺术情景感动。

三、技巧护航

科学性训练能使孩子的歌唱之路走的更高更远。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歌唱的生理基础,并掌握其歌唱特点。少年儿童的喉头、声带、胸腔较小,不由自主地进行喊叫式歌唱。所以教师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训练,保护少儿稚嫩的声带,使少儿的声音集中统一,圆润甜美。教师应根据孩子的歌唱条件、语言特色制定系统的训练方案,以四个基本点为支撑循序渐进训练:一是控制气息。控制气息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础,呼吸时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气息深并能长时间保持是训练要达到的要求。教师可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作来引导孩子,如闻气味的感觉,把腹腔当成一个气球,深吸灌满气之后,腹肌、腰肌及两肋来共同作用于“气球”,仿佛我们用两只手轻轻地按住气球一样,再根据歌曲运程,控制强弱力度和情绪来施以适当的力,使气息有控制地流动出来。二是固化口型。歌唱的时候,要求孩子要打开口腔,软腭应提高,上腭成一弓型,宛如口里含水似的。结合歌曲让孩子反复训练,固化口型,产生口腔共鸣的最佳效果。少儿练声一般先由轻声的闭口音开始,逐渐转换到开口音并加强音量。三是咬字吐字清晰。歌词随着韵律流淌,清晰的咬字吐字,不仅能把字音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而且还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使歌唱富有感染力。少儿的咬字吐字的训练从纠正口型入手,教师引导少儿歌唱时嘴形走竖不走横,既保持口型又不能僵硬,把歌词完美地表达出来。四是掌握音准和节奏。音准和节奏是诠释歌曲思想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应从听辨单音开始,让孩子先听后唱,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音乐的感受力,从而掌握音准和节奏。

少儿歌唱教学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逐渐训练才能出成果,教师要依据少儿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规律,坚持兴趣为先,情感引路,技巧护航的方法,引导孩子打开心扉感受音乐,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搞好少儿歌唱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少榜.探索少儿声乐训练中的七字教学标准法[J].大众文艺,2012(7).

第5篇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意义

新一轮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改革的深度和范围都在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样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推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究其根源就在于,社会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倡导面向全民、全面发展、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理念。

XX 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疑是个肯定。XX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等问题。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虽然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但受到经济因素以及我国教育大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市场混乱、教育评价系统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对于儿童音乐修养及音乐学习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但不可否认, 因为目前音乐培训市场鱼目混珠现象存在, 也使深圳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选取了部分小学及社会教育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希望能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本文希望通过对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理论上的解决办法,并对如何解决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为深圳市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趋势

社会音乐教育在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欧洲文化中,个体人的音乐素养被认为其社会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欧洲存在大量的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教育,师从于私人音乐教师学习音乐是西方音乐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绝大多数人的音乐素养的形成并非是学院式音乐教育的结果,而是来自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既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普遍的音乐教育现象。

苏振兴、成露霞(河北师范大学)在《论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一文中对古希腊社会中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有所描述:古希腊有关音乐教学的一记载最早见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当时是希腊人学习音乐最主要的教材,因此荷马成了希腊人最早的音乐教师。吴跃跃在《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概况》中写到: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增进市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分别对加拿大的社区音乐教育、街头音乐艺术、社会音乐考级、华人音乐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体现出加拿大对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视及投资,几乎每一个社区都有艺术中心,教堂在社区市民音乐生活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街头音乐艺术更是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者认为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可以用三句

话来说:“人人需要音乐,音乐满足每个人”;“音乐教育多元化”;“社会音乐教育以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目的”。从中借鉴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在《80年代音乐教育大讨论中的六大热点》中写到:音乐不必去美化学校生活,而应以各种音乐会和音乐活动去影响校外的文化活动和社区生活,并把校外音乐文化的各种活动(报道、展览和演出等)纳入学校工作中。

2.2国内研究趋势

目前,有关于深圳的社会音乐教育研究资料几乎没有。有关其他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书籍和论文有:曾遂今在《音乐社会学》中写道: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社会两方面均密切相关,音乐社会学一词强调了音乐,也指向了社会则明确标志出音乐与社会相联系的内涵。曹理在《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与创造意识培养》一文中通过对梁雷的音乐成长历程的描述,让家长和教师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并指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于音乐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有促进效应。舒泽池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写到: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当然不是从天而降,主要基于两个条件:首先是改革开放、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其次是人心思“文”,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重视文化品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音乐教育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形式。冯效刚在《试论专业音乐教育与其他类音乐教育协同发展》文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在音乐院校和普通学校以外进行的音乐教育,如文化馆(站)、群艺馆、青少年宫、音乐厅等进行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包括群众音乐辅导、教学和组织,以及音乐表演的教育模式。王萍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中对两种音乐教育的差别和两种音乐教

育在普通大学里可能的混淆及其后果进行了论述,提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必须妥善加以区分。长春大学的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从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社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讨论;从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启示、早期音乐教育的优越性、社会音乐教育的素质要求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陈雅先在《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中提出:音乐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但音乐学习带有很强技术性的特点又常常导致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内容的弱化。

因此,正确处理音乐学习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实现音乐学习的技术性与音乐文化的人文教育的交融,是社会音乐教育研究的着眼点,亦是社会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孙继南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国家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办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遍、广泛性,它在活跃社会音乐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张力元在《人民音乐》(XX,l)中发表文章《社会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社会音乐教育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和改革开放的大步发展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罗

静(XX)在《重庆市少年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陶馨(XX)在《武汉城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查研》;高畅《管窥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甄妍妍《枣庄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胡园飞《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综合阐述了我国及各省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3、参考文献

[1]李凤英《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中国音乐教育XX,8

[2]舒泽池《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人民音乐XX,12

[3]张力元《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人名音乐XX,1

[4]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XX,6

[5]薛艳萍《关于吕梁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音教网XX,2

[6]李景忠《发展社会音乐教育之我见》深圳市观澜中学网站XX,3

[7]白雪《浅谈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民营科技XX,12

[8]甄妍妍《枣庄市杜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硕士论文XX,4

[9]张英豪《社会业余音乐考级研究与思考》硕士论文XX,4

[10]魏豪扬《音乐学院参与社会音乐培训的市场机会》福建论坛XX,

[11]桂平 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文艺 XX

[12]陈燕 长春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X,2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研究目标

希望通过研究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产生借鉴,为丰富我国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同时,通过我的研究引起更多音乐教育同行对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关注,从而为最终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建设良好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大环境创造条件。

1.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共采用了两份格式的问卷,一份针对学生和家长,另一份针对教师。调查问卷发放后,由调查对象以书面形式答卷,问卷收回后,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最终调查结果。在统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采用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借助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 office 中的 microsoft excel 和microsoft word 进行电子数据处理,再结合人工分析,找准问题所在。除了无记名形式的问卷调查法,还对有关人士采用田野访谈法,通过与被访谈者的口头叙述和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以保障本文调查内容的真实有效。

1.3拟解决关键问题

本选题以学校音乐教育为立足点来审视社会音乐教育、以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社会音乐教育,以便促进社会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对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和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文从音乐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现状调查、数据调查、分析问卷为核心,运用音乐学科教学论理论,结合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和哲学、音乐文化学等知识,通过资料梳理、文献考查、问卷与谈话调查、技术分析、比较分析、逻辑思辨、归纳总结等研究过程,在分析大量调查数据以及非量化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本研究论题的认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比较、集中不同层次所涉及的问题,最终形成本论题的认识结论。

2.2技术路线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2.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音乐学习班开办的如火如茶,学生和家长们也整天奔波于各个学习班之间,忙的不亦悦乎。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深圳市琴行培训机构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社会音乐教育只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为情操服务的原理,琴行培训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也是如此;学校音乐教育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忽略了人刁’的培养。本选题从学校音乐及社会音乐教育的不同角度审视怎样更好地使社会音乐教育有力地辅佐学校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预期发表学术论文1-2篇。

三、论文大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二、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分析

2、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

3、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

4、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内容

5、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三、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1、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社会文化背景

2、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研概况

2.1 调研地区

2.2调研对象

2.3调研方法

2.4调研目的

3、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简述

四、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1、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主要问题

2、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五、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1、明确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

2、对社会培训机构和考级组织机构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3、贯彻素质教育,取消导向性的政策

4、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发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5、完善社会音乐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查阅了一定数量与选题相关的文献,基本掌握了开展调查研究的主导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基本科研思路、方法和模式。

第6篇

关键词: 公共基础课 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不仅是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素质教育;过度重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结合目前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功利导向过于明显的教育弱化了文化熏陶功能,使学生缺少了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探讨与研究,厘清公共基础课在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结合目前高职教育中正在开展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对高职院校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思考。一段时间以来,我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就业能力研究文献的同时,还深入相关企业行业、兄弟院校及本校各年级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措施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在教材使用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同时,社会职业岗位中所反映出的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时间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了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但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许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好像是在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

在对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及本校高职学生的调查中,除了发现上述问题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随着党和国家近些年来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的重新认识,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的认可,学校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激烈竞争态势的审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综合素质的积累和就业能力竞争中的权重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师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不仅没有挤占专业课的时间,适量开设公共基础课反而能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政治教育及其它一切精神价值的活动,都将没有后劲,难以持续。培育当代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丰富和强烈人文诉求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添厚土、增后劲的基础工程和源头工程。它对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部分高校一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强调技术技能而轻视了涉及德育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文伦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为了短期的、看得见的局部经济效益和小团体利益而忽视了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操,影响人对社会、他人应有的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没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表明:人文素质课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极高,学生选修人文课不再只是为了混学分,绝大多数在上课时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选修更能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学会学,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即具备在一定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集体共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实际交际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具备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协调合作的社会精神;四是学会发展的能力,即注意尊重和发展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也就是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发展能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和全人类负责,个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都能与社会、与他人同步,不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个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就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时代、社会岗位、职业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由于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致使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这成为他们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

调查表明: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但在教学环节与学生需求的衔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人文选修课还没有普及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主要设在公共基础课部,负责完成学院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院系的课程开设出现重复和课程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课程之间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没有实现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对人文素质课明显不够重视,部分院系部分专业还未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或只是象征性地开设。

2.各专业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对人文素质课的需求存在差异。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分年级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更有助于学生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的课程;文科院系的学生对《普通话》、《社交礼仪》等课程的学习则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反映这不仅是专业的需求,更是工作及社会的需求;理科院系的学生则要求增加《经济数学》、《工程数学》等课程的开设时间,他们认为这对专业课的学习帮助很大;另外,有相当部分学生希望能开设人文社科类、就业实用类的人文素质课程,他们认为这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提升内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适宜于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具有局限性

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开设《音乐鉴赏》、《专业体育》等技能型课程,这说明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专业教学,对辅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有学生提出了对日语、韩语等小语系的学习要求,这一方面是他们能迅速捕捉外界讯息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应引发我们对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

四、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高职教育要正确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关系。根据专业需要的不同,在基础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也可以有不同的比例。

1.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选修课教师的责任,而且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因此,要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平衡和融合。

2.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人文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与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拓展课程。因此,学校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点的“三创”教育。同时,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的教学,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目前“两课”教育现状,要勇于创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并使其融入“两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两课”知识学习中体会人文情感,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并将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3.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活动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人文艺术类学术讲座,丰富校园文化,改善人文教育环境,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如我校开展了“爱校荣校护校”活动;通过宣传发动、主题班会、集中讨论、领导带头等多种形式,举办了“我的校园我维护”的示范活动;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我的教室我打扫”的评比活动;以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开展了“我的宿舍我建设”的竞赛活动;举办了“我与我的学校”的演讲比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爱校情怀,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文明学风、文明教风、文明校风的形成。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同时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习中外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注重学术交流,及时介绍和研究国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市场消费动向和关注文化生活变化趋势的意识,创造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4.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

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多掌握一门与专业有关的技能,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5.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人产生在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体验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成才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业务实习和一些假期进行的社会考察和调查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及班集体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助、自我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这对他们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6.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试点改革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大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为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潮、参与竞争做好思想准备。

7.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传统的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受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探讨教中学、学中教、做中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考虑自身培养目标,切实为培养目标服务,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课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服务,为专业技能培养服务的以服务为主的教育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2006,(5).

[2]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体会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中语文课的教学与中学时的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与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的教学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向学生传授现代汉语言文字知识;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讲授这门课时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达到以上目标的。

一、汉语言文字知识的讲授――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作为大学生,关于汉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语调、字词的构成、修辞、句法等)在中学里绝大部分已经接触到了。有人觉得汉语言文字知识在大学里没有讲授的必要了,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有些知识在中学阶段学生们是学过了,但是,学得很肤浅,许多内容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一阶段不仅要讲授其是什么,而且要回答为什么,让学生们真正懂得这些知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二、文学作品的导读――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

1.文学史的概述

每个单元的讲授都先从文学史的概述讲起,勾勒出时代轮廓,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的状况有一个总体了解。以史带文,用史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系统。我们主要讲授了先秦文学概述、汉魏六朝文学概述、隋唐五代文学概述、宋元文学概述、明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概述、现代文学概述、当代文学概述、外国文学概述。通过这些介绍,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学生们对中外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文学史的概述讲完之后,再进入作品的选讲。

2.文学作品的选讲

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存在着课时少和内容多这一对矛盾,我们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举的每一课作为重点来详细讲解,而只能选一些典范作品来讲读,演示分析,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赏析技巧,学会自己分析。如:我们主要选讲了《先秦诸子语录》、《陈情表》、《将进酒》、《前赤壁赋》、《醉花阴》、《红楼梦・宝玉挨打》、《孤独者》、《再别康桥》、《哈姆莱特》等名篇。通过这些名篇的讲授,学生们懂得了不同体裁的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赏析技巧。诗歌:分析其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散文:分析其取材的特色和感情的抒写以及形神关系,体味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小说: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戏剧:分析其在体式、台词等方面的技巧,体会不同国别、不同派别的戏剧的各自特色。掌握了这些赏析技巧之后,学生可以自己运用这些技巧对不同国别、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加以赏析,从而使自己的分析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作品选讲完之后,再以总结的方式简述这一时期的文学的历史概况,以明确所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而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三、应用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主题、选材、结构、语言等)在中学阶段已经涉及到了。还有,一些常用的基本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在中学时也训练得很多,对于这些文体的基本写作技巧学生们也基本掌握了。因此,我觉得考虑到学生的毕业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应用写作的训练应侧重在常用应用文和科技论文的写作。

1.常用应用文的写作

常用应用文包括计划、总结、合同、简报、广告、求职信、申请书、消息、通讯等。对于这些文体,先要把它们的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讲清楚,让学生们对其写作理论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当然,应用文最关键的是要学生自己操作,要求学生们能够写出比较规范的文章。因此,学生们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然后教师要反复修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直至能写出符合规范为止。

2.科技论文的写作

科技论文是向读者介绍自己在某方面的科研成果而写成的文章。这类文章在写作上与一般文章有一定的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且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科技论文是陌生的,不懂科技论文应如何写作、如何表现,这些都应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如:科技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这些最基本的都应该让学生掌握。

以上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的。由于一学期的大学语文的课时较少,在具体讲授时,我们侧重在文学作品的选讲,经过一学期的讲授学生们普遍感觉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至于应用文的写作,我们开设了科技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这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合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应用教学,注重素质培养。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业学校尤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发挥语文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威.经典专书研习――大学语文建设的另一条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第8篇

一、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背景

我们知道,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转向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于均等化公共服务和课程标准的高质量、平等化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我校从08级开始,彻底打破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界限,实行均衡分班。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随之出现:在同一班级,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个人修养等方面差别非常大,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特别突出。如果无视学生的这些客观差异,一律按照相同的教学目标,实施相同的教学内容,执行相同的教学进度,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实施教学,必然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育公平也无从谈起。经过深入调研,我校决定从08级开始,全面实施“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尝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这一做法有其深厚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山东省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倡导实行“分层教学”、“走班制”。

二、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探索实施

(一)统一认识,理念先行

选层走班教学打破了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学校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师生进行沟通,阐明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各层次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特别强调分层教学不是人格的分层,而是根据学生存在的现实差异,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课程,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经过不懈努力,师生和家长逐步理解和认同了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

(二)明确策略,分层实施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进行学情分析,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各学科分层开展教学研究,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完成教学任务,分层实施教学评价。以高一第一学期数学为例:A层次教学除了完成必修l模块外,还提供《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数列与金融生活》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胆采取交互式、合作式、拓展式教学,重视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B层次完成必修1模块,教学重在引领思维,夯实基础,焕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C层次则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先复习相关初中数学知识,再完成必修1部分教学内容,逐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的作业,分层布置,每一学段检测,各层次单独命题、分层测试、分层评价。

(三)自主选层,统筹师资

教学策略的精准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学校按照“自主选层”的原则,引导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职业追求自主选择任教层次,学校合理搭配三个层次的师资。让每位教师发挥最大工作效益,追求自己卓越的课堂。

(四)合理分层,自主选课

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各个学科分设ABC三个层次。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课程,学校按照其选课情况,安排教学班。上课时,学生分散到不同层次、不同教室:自习和其他活动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教室。简言之,就是固定行政班。动态教学班。由于选课不同、各层次上课的教室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张与众不同、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表。我们又根据学生动态发展的特点,每学期让学生重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科层次,进一步实现学习课程的优化。

(五)建章立制,双轨管理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我们制定了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实施方案和学区、教研组、教学班、行政班工作职责及考核细则。按照行政和教学两条主线,实行双轨制管理:学生的日常管理、文体活动、自主学习等基本都在行政班内进行,由行政管理学区统一对行政班考核:在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由教学管理学区统一进行考核。

(六)全员参与,多元评价

选层走班模式下,白天的大部分时间行政班班主任见不到自己班全体学生,而任教同一行政班学生的教师可能多达几十位,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并反馈给行政班班主任和家长,成为困扰选层走班教学的又一个难题。为此,我校研发了一套“学生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学生上课、作业、纪律、卫生等方面情况反馈给行政班班主任,家长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看各科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进行在线交流,从而轻松打通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瓶颈。也为我校实施全员、全程、多元、量化的基础素养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现在,我们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当的教学条件,实施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科A层次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之余,有充裕的时间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自己的学科探究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部分学科B和学科C层次的学生,在老师的关爱、鼓励和帮助下,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学业上取得进步,变得更加阳光、自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学段测试中,各层次学生的各科及格率平均达到了96%以上,学业水平测试及格率达98%以上,各层面学生的学习都有显著的进步。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竞争意识,在学业完成和社团活动方面表现突出。

(二)推动了学校队伍的科学发展

首先,锻炼了学校干部队伍。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探索过程充满了艰辛,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学识、胆识与见识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压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方面做好宣传和引导,另一方面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指导,完善选层走班教学的每个细节。这个艰苦创业的历程,充分激发了我校干部队伍的工作潜力,极大提升了面对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

其次,锻炼了教师队伍。选层走班教学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平台。教师通过在不同教学层次的锻炼,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情,更科学地运用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策略,教师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激情得以充分绽放,专业成长更快。教师将关爱的种子无私地播撒于每位学生的心田。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与教师保持充分的沟通,对老师产生由衷的亲近感,教师的人生价值和职业幸福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得以实现。

(三)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开展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最适合的课程,为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因层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科学高效的教学也使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开设“论语精要解读”等国学课程,开设“弟子规新讲”等感恩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新生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全校形成了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多元发展的新气象。

2011年3月,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被评为山东省“十一32'’地方教育创新成果奖。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经验。2012年10月,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五一博士来我校调研;2013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时隔4年,再一次来到我校调研,他们对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截至目前,法中友协及山东省内外三十多个代表团共600余人次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

第9篇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2013年下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是教师研究书法教育工作最权威、指导性最强的纲领性文件,不仅为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指出了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学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与要求三部分,为更好开展我省小学阶段书法教育研究工作,引导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地开展书法教育活动,现对《指导纲要》中小学阶段的相关内容做以简要解读。

一、基本理念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指导纲要》的总述和基本理念定位了书法教育的核心思想。总述部分不足百字,但却精要叙述了“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开篇揭示了中国书法的价值。后两句“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阐述了为什么要开展书法教育及为什么制订《指导纲要》。

基本理念的总述部分,以“三个基本”和“一个适度融入”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三个基本:“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一个适度融入”:“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把握三个基本要求,我们重点要理清写字教学和书法教育的一脉相承与区别。“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的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写字”,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它和“书法教育”的审美追求并不相悖。“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它们共同的点就是小学阶段主要是写好汉字,这是小学的教学实际决定的。

“写字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基本书写法则,要写的规范、正确、流利、美观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写字教学”不强调书写汉字书法艺术的追求。“书法教育”从解读文件的基本要求来看,涵盖了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书法教育”与“写字教学”一样坚持的是写字的规范、端正、流利、美观,只是增加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书写训练的同时,要“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要关注书法的文化艺术教育价值。

“适度融入”是指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要与书写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的书写实践有机结合。1.教师应该在书写技能指导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进行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2.教师在书法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因素,要注意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二者有机结合。3.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书写实践能力,发现对书法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引导他们初步尝试书法创作。4.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书写实践中发现、感受、欣赏汉字和书法的美,探索书法的内涵。“适度融入”这里的“适度”提醒我们,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尝试理解、接触一些、知道一些,这个“度”还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段目标与内容正确理解与把握。

三个基本,一个适度融入可以看出“书法教育”既是写字教育,也是书法艺术教育。新理念的加入延伸、拓展、提升了写字教学的研究层面,也加大了写字教学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正确理解《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适度拓展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的内容,全面落实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珍视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信心与爱国情感”的教育功能。

基本理念的第一条“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这是最核心的理念,这句话体现了书法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培养书法专门人才或书法家的教育,而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写好汉字,所以,书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面向全体的过程中兼顾有特长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发现对书法有悟性的学生,为他们创造逐步深入学习书法的条件,促进他们的特长有所发展,使这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书法修养,甚至将来可能从事专业书法工作,同时也将中国书法创新和研究队伍壮大,传承中国的书法文化。

第二条“硬笔和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这句话阐释了硬笔书写与毛笔书写的关系。硬笔书写基本以实用为主,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基本技能,但在日常交流中也要强调审美。毛笔书写具有极强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体现汉字的笔画特点和体势、意蕴等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毛笔书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严谨、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所以,毛笔书写更倾向于审美、欣赏、艺术创造。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与提高,毛笔书写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书法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关注它的实用功能。

“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这两句简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通用的语言规范,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笔法、字法、章法;执笔要领要规范,在尊重传统书写技法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体现了书法教育是一门关注实践性操作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书写实践,在此基础上增加书法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准确把握目标与内容的科学定位和重要作用

书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是《指导纲要》的核心部分,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它围绕语文学科总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阐述总体的“目标与内容”上提出须要引起教师注意的三个重点:1.掌握基本书写技法和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书写习惯。2.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文化品位。3.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指导纲要》在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又细分了硬笔学习与毛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硬笔书写的目标与内容

硬笔书写的目标与内容对执笔要领、书写姿势、运笔方法等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对低年级则更多关注了基本笔画及常用的偏旁和基本的笔顺规则的学习。中国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最小的独立单位。如果学生基本笔画的书写掌握不好,不仅单字写不好,而且会影响到篇章书写的整齐与美观。《指导纲要》附录1《汉字笔画名称》共列出28种笔画及其名称,这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笔画。可见基础书写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毛笔书写目标与内容

中、高年级毛笔书写目标与内容,我们能够看出书写工具从硬笔到毛笔;学生从初步掌握毛笔书写的要领及正确的姿势;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学习起笔、运笔、收笔的基本方法;书写的内容由单字练习到集字练习再到篇章练习;书写的要求,从单字书写的规范、端正、美观,再到篇章书写及对其他字体的认识;对书法的认识从简单到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的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等要求,都是基于总体目标与内容循序渐进提出的。尤其在第三学段指出,学生“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关注了名家名篇。学生临摹的碑帖都应该具备典范的笔法、字法、章法,可供学生学习、模仿、借鉴,经典碑帖可以使学生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书法特性和神采,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指导纲要》的附录3,临摹范本中推荐了经典楷书: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九成宫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名家作品。推荐的这些经典碑帖都是经过历代书家、学者、公众长期的品评、研究、比较而公认的优秀作品。在学习这些碑帖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1.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树立书法学习的重点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的意识。2.注意培养学生“眼”的敏锐观察力。3.注意培养学生“脑”的分析、想象能力。4.注意培养学生“手”的实践表现能力。

三、透彻研究实施建议与要求的精髓与本质

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与要求、评价建议、教学用书编写建议三部分内容。这里重点说说评价建议。

书法教育的评价必须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激发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水平”这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以我们的评价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另外,书法教育的评价不须要承担甄别考试的任务,它更倡导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发展功能,目的是让学生写好字,养成认真的书写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小学低、中年级的书写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基本笔画,结构的正确把握;关注认真的书写态度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所以低年级的书写评价要了解学生是否认识各种笔画,是否了解它的名称和具体的写法,通过书写练习,是否掌握各种笔画基本的书写技巧。“小学高年级还要关注书写的美观和流利。”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与硬笔楷字的练习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适度适时激励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在流利、美观的基础上有所提高。